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揭秘航天育种当一粒种子被宇宙粒子幸运击中

  上过太空的种子有啥不一样?航天育种农产品可以放心吃吗?终极目标是去火星种土豆?国家航天育种工程首席科学家刘录详揭秘>>
  撰文/记者 吕冰心 编辑/吉菁菁
  供图/刘录祥(除署名外)
  采访专家
  刘录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休系首席科学家、国家航天育种工程首席科学家、国家农作物航天诱变技术改良中心主任)
  日前,在太空出差183天的神舟十三号乘组顺利返回地球。和三位航天员一起回家的,还有12000颗种子。
  为什么要带这么多种子去太空走一趟?从一粒种子被宇宙粒子幸运击中,到一路"过关斩将"育成新品种;从创新种质资源服务农业生产,到丰富百姓餐桌,航天育种究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被宇宙粒子幸运击中的种子
  民以食为天,常被用来形容粮食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如今,"天"被航天育种赋予了新的内涵。
  航天育种即太空育种,也称空间诱变育种,是将农作物种子或试管种苗通过搭载返回式航天器或太空舱,利用太空的宇宙射线、微重力、高真空等特殊环境的综合诱变作用,使生物自身产生基因变异,再回到陆地上,经过科研人员多代筛选、培育,形成特性稳定的新品种。
  和航天员一样,种子上天也是经过千挑万选,满足条件才能获得"入场券"。刘录祥介绍,能上天的种子必须具备综合性状优良、遗传稳定性一致、活力强发芽率高等特点。
  此外,由于上天后种子突变随机发生,因此育种家需要提前明确筛选目标。例如,现有种子品种综合性能良好,但缺点是植株太高,容易倒伏造成减产,因此将这批现有种子进行空间诱变后,便可以从中定向选择变矮的植株进行培育。
  空间诱变育种技术流程。(图源:农民日报)
  那么,种子上天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如何知道哪粒种子发生变化了呢?
  刘录祥表示,种子经过空间旅行以后,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比如小麦种子经过空间飞行后幼苗生长明显加快,而空间返回的高粱种子则幼苗生长受到明显抑制。"但并不一定每一粒种子都会发生变化。能够改变的可能只有千分甚至于万分之几。"刘录祥说。
  2006年,在我国首颗航天育种卫星"实践八号"上,除了装载大量种子之外,还搭载了一系列探知空间环境的特殊装置,其中有一组特殊的设备——核径迹板,可以用来检测种子是否被宇宙粒子击中。刘录祥介绍,核径迹板是一个"三明治"式的结构,位于中间部分的是种子,两边是核乳胶的材料,当经过空间搭载返回到地面后,把核径迹板取出来检测就能够分辨出。
  "显微镜下检测它的感光片,有些种子上会出现"鱼雷"样的一个亮点。"刘录祥说,这就可以肯定,这颗种子被宇宙粒子幸运地击中了。
  历经"九九八十一难"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大厅,展示着一排排装在透明罐子里的太空种子。鲁原502、航麦247、航麦501等系列小麦品种,中绿12号、中绿13号等"中绿"绿豆品种……各式农产品应有尽有。
  航麦247穗部特写
  "这些都是经过航天诱变或者与常规育种结合育出的新品种。"刘录祥介绍。同时他澄清,不少人有一种误解,认为只要上过天的就是太空种子,其实并不然。"上太空只是第一步,还要观察种子基因有没有改变,改变了基因的优良突变植株能否被筛选"幸运"出来,再经过繁殖、多点测试等,最后能够通过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才叫做太空种子。"
  而要培育出比较成熟的品种,刘录祥表示,至少要8—10年时间。首先,育种家要进行4到5年的变异筛选、稳定以及进行比较的过程。之后,还有4—5年的规定动作,即连续2年的品种比较试验、合格再升级为2年的品种区域试验和1年的生产试验。
  漫长的选育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可能导致前功尽弃。刘录祥说,可能某年发生一个特殊病害,之前所有的工作就白做了。"育种工作很艰辛,每一项都要过关,产量、抗性、品质、市场价值,大量的品系可能在试验的过程中被淘汰,留下来通过品种审定的,我们才叫太空种子,那就是非常小的比例了。"
  航天育种农产品放心吃
  经历一路"过关斩将",太空种子才能最终到达普通百姓的餐桌上。磨盘大的南瓜、比拳头大的彩椒、抗倒伏的太空小麦、又大又甜的太空草莓、维生素含量更高的辣椒……极大地丰富了国人的味蕾。"培育太空种子,不仅追求产量,育种家同时看重品质提高,营养改善等这些优良性状。"刘录祥说。
  中国第一个航天诱变育种方法培育的甜椒新品种
  有人担心,经过太空育种的农产品,安全性能保证吗?会不会有残留的太空辐射?
  对此,刘录祥表示,他1996年曾针对此问题专门做了一个实验验证。对经过我国第17颗返回式卫星搭载过的小麦种子,通过专业的仪器设备进行了连续48个小时检测,结果显示,与地面对照组比较,太空飞行的种子并没有增加任何放射性成分。也就是说,空间诱变与自然界亿万年自然进化的变异过程本质上一样的,可以安全食用。
  宇番1号番茄是中国第一个航天诱变育种方法培育的番茄新品种
  同理,地面模拟航天诱变、核辐射诱变技术育出的农产品也可放心食用。由于搭载空间实验的机会有限,为了补充航天育种的局限性,实现一年多次实验培育新品种,育种家在地面利用高能加速器、核辐射技术开展种子的诱变工作。
  刘录祥说,"这样我们做实验的机会更多,处理的种子量可以更大,有机会不断改进。"最近这几年,刘录祥带领全国协作攻关团队利用这些新技术培育出一系列粮食作物、油料作物、蔬菜、棉花等新品种,"都可以安全放心享用。"
  (图片来自网络)
  另外,也有人对太空育种和转基因的关系分不清,刘录祥解释,转基因是人为定向给植物导入某些优良性状的基因,使其综合性状发生改变,目前已经成为国际上最前沿的生物育种技术之一。而太空育种则利用的是太空环境,使种子自身基因变异加速,范围扩大,频率提高。
  创造丰富种质资源,服务农业生产
  事实上,航天育种不仅连接着百姓的餐桌,另一端还连接着国家的粮食安全。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目前我国农业育种面临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种质资源匮乏的难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航天育种作为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与农业育种技术相结合的高科技育种新途径,在种质资源创新和"攥紧中国种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大空育种与地面常规诱变育种相比具有突变多,变异大,稳定快的优点,是培育高产、质优、早熟、抗病农作物新品种、新种质资源的新途径。通过空间诱变手段,既加快了农作物种子的变异过程,缩短了选育周期,又丰富了育种材料。
  1987年我国第九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首次将一批农作物种子送向遥远太空,科学家在实验中意外发现极个别上过天的种子发生了一些遗传变异,由此揭开了航天育种的序幕。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生物集团原总工程师董事长赵辉曾介绍,在发射卫星的时候,要求对卫星的质心垂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在卫星里加上配重。如果把卫星的配重替换了,放入同样重量和体积、并且还有用途的东西,比如实验装置,就能实现空间资源的利用。实际上就是出于这样一种想法,才有了太空搭载。
  2006年,刘录祥作为国家航天育种工程项目首席科学家,曾负责我国甚至世界上唯一一个育种专用卫星——"实践八号"的主要育种工作。"实践八号"搭载了水稻、小麦、玉米、棉麻纤维、油料作物、蔬菜作物、林果花卉、微生物菌种和小杂粮等2000多种类,约208千克的种子材料,为我国育种研究工作贡献了丰富资源。
  从1987年开始至今,利用返回式卫星、神舟飞船等航天器,我国经过了30多年的探索以及系统的布局研究,航天育种已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并且已经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果,育出将近300个新品种,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在推广应用方面,通过航天诱变技术或者是航天诱变与其他育种技术相结合培育出来的新品种,大约在3000—5000万亩,按照平均每亩增产20千克计算,增产粮食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刘录祥自豪地向记者介绍。
  在航天育种的产业化方面,刘录祥认为,这与其他育种方法培育新品种的产业化应该没有太大区别,最重要的工作是梳理品种特点,在其适应区域里进行良种良法的配套,从而实现面积推广与收益的最大化。
  鲁原502单株
  目前我国航天育种单个品种推广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是刘录祥团队和山东农科院李新华团队合作育出的鲁原502,由于具备优秀的高产性、稳产性和广适性,2018年当年推广应用面积超过2000万亩,成为全国第二大品种,增产效果十分显著,也因此获得了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农民如果选择鲁原502小麦种植,在同样的面积、同样的投入下,产量和效益都获得了有效提高。"刘录祥说。
  终极目标:去火星种土豆?
  有说法称,航天育种的终极目标并不在地球之上,而是为了实现"在火星种土豆"的愿望。
  针对这点,刘录祥表示,"在火星种土豆"其实与航天育种是两个不同的目标和方向。航天育种是利用空间环境诱变种子,致力于服务地面人类,培养产量更高、质量更优、抗逆性更强的农作物品种;而"在火星种土豆"则是为人类逐梦深空提供空间生命支持系统,抢占未来太空长期居留和科技生活制高点。
  其实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苏联和美国科学家就开始利用各类航天器进行了上百种的植物搭载实验,有些还完成了在空间的全生命周期,产生了一些新鲜的食物供给。就在2021年10月29日,国际空间站航天员品尝了种植周期4个月的太空辣椒,并亲手制做了太空玉米饼,剩下的一部分辣椒被带回地球进行研究。据悉这是国际空间站迄今最复杂的植物实验之一,而克服在微重力环境下种植蔬果的挑战对长期太空任务非常重要。
  赵辉曾表示,我国在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和深空探测计划的同时,就开始着手研究地面高等植物在空间环境下的生长发育,以营造受控的空间生态系统,让人在太空环境下获得氧气、水分和食物来源。其中,在"天宫二号"实验室中,航天员就已经成功种出了绿油油的生菜。
  2022年是我国空间站建造决战决胜之年,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中国空间站将于今年完成在轨建造,目前,执行空间站建造阶段2次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已经选定,未来,中国空间站将长期有人驻留生活、工作,进行更多的科学研究。
  无论是"火星土豆",还是"太空种子",航天育种技术都正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迈进,和其他育种技术一起,为做强我国的"农业芯",做好"中国种",创下"中国粮"的新奇迹。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北科传媒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比火星更适合移民,小行星带内的谷神星,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伴随着文明的发展,人类对资源消耗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可以肯定的是,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终有一天资源会枯竭,除此以外还有生态环境恶化,全球变暖带来的冰川消融等自然灾害现象发生。而目前火星生命再次出现,碳12是关键?科学家这不代表火星存在生命2022年1月17日,NASA公布了一条有趣的消息,在火星上进行探测任务的好奇号探测器在钻探一批火星岩石中检测到了碳的同位素碳12。有人对此可能没什么概念,不就一种元素吗,有何稀奇正在融化的西伯利亚永久冻土是巨大的以前未知的温室气体来源?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其次是甲烷,然后是一氧化二氮。但不要小看那里的铜牌得主NO在浓度上所缺乏的,远远超过了在效力上所弥补的。一氧化二氮是一种比二氧化碳强298倍的增温剂,它可汤加火山火山灰进入平流层,或在全球传播数月甚至数年时间1月14日,汤加火山经历了一系列相当大的喷发活动,当地科学家发现,该火山目前再次喷发。而这场看似巨大的喷发,射入了大气层约有20公里,形成了一个巨大柱状物。据外媒消息,地球两台同步全球第一大生命体,如今还在扩大,吃货有本事来我国问大家一个问题,现在世界上最大的存活生物是什么?大部分人脑海里第一个蹦出的应该是恐龙,确实,易碎双腔龙是恐龙中最大的物种,能生长到6080米,身高能到十几米,这远比如今海洋霸主蓝鲸我们附近的宇宙气泡推动了恒星的形成作者安德鲁格兰特编译纯珍图片来自LeahHustak(STScI)这幅局部气泡的艺术家插图描绘了空腔边界附近的恒星形成区域。太阳目前位于气泡中心附近。由一系列超新星产生的围绕太阳不韦伯望远镜抵达目的地!一个月飞了160万公里,今年夏天开始工作在经过一个月的漫长飞行和160万公里的征途之后,2021年圣诞节发射升空,价值100亿美金重6。2吨的韦伯望远镜,终于抵达了它的最终目的地L2拉格朗日点,这让许多关心它的人长吁一口在基础层面上研究物理学的新方法构造理论会改写物理学吗几乎所有的物理学都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用数字描述宇宙的某些方面,例如温度压强速度等第二,提出一组方程来预测这些数字随时间的变化第三,通过一些基础状态来预测系统未来的发展第四,用一项新的研究确定太阳系第九行星的大致方位自从冥王星被赶出俱乐部后,太阳系中已知有八颗行星,但有一段时间,有一些证据表明可能还有一颗。一个假想的第九行星潜伏在我们太阳系的外缘。到目前为止,这个世界还没有被发现,但是一项新的彗星太阳系中非常有趣的天体初秋的夜晚,天空布满了星星。通过望远镜,可以很容易地识别出不同形状的彗星,并可以探测到它们多变的尾巴。也许正是这条尾巴被天文学家称为天空中的彗星蜥蜴。肉眼可见的大而明亮的彗星通常有地球自转变慢对人类有影响吗?会导致大地震时期到来,我们需警惕前言夜晚时,抬头望向星空,除了漫天繁星,永远还会有一个特别的存在月亮。这个皎洁的大白圆盘,自古以来都为中华儿女们寄托了许多相思之情,即便天各一方,抬头望去也同样能够见到同一片月光。
流媒体是啥,掌握六个步骤,软件工程师就理解了数据流全栈技术以前上网,网速很慢,看一部高清的movie需要下载下来,存储到本地,然后才能观看。随着网络带宽越来越高,在线电影网络短视频刷起来越来越方便,无需下载,视听效果非常流畅。这种不用下载毛泽东工作方法的智慧借鉴0910九精兵简政。讲话演说写文章和写决议案,都应当简明扼要。会议也不要开得太长。十注意团结那些和自己意见不同的同志一道工作。不论在地方上或部队里,都应该注意这一条,对党外人士也是一样。我从金瓶梅性描写看明末女性生存状况金瓶梅一书,长期以来被列为禁书,一般人皆认为它在房事里使用了太多笔墨。其实,在柔情看来,可能问题并不如此简单明了。事实上,金瓶梅被禁,肯定还有性描写过多过滥之外的因素。从政治角度看现场数据预测电池寿命的机遇和挑战第一作者ValentinSulzer通讯作者DavidA。Howey文章亮点1。在这篇综述中,作者探讨了如何基于物理和数据驱动的建模启用新的电池寿命模型。2。新模型的建立将降低成本AEM综述ClaudioGerbaldi教授教你电化学储能未来路在何方第一作者StefaniaFerrari通讯作者ClaudioGerbaldi通讯单位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研究背景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储能技术注定会在未来的能源布局中发挥核心作用高强度超声处理用于锂电回收第一作者ChunhongLei通讯作者AndrewP。Abbott通讯单位英国莱斯特大学英国迪德科特法拉第研究所研究背景锂离子电池(LIB)电动汽车近年来的市场快速扩张,而电动汽车程一兵院士最新NatureEnergy第一作者WeiLi,MathiasUllerRothmann,YeZhu通讯作者程一兵,UdoBach,JoanneEtheridge通讯单位武汉理工大学,蒙纳什大学有机无机杂化钙为固态电池大规模生产量身定制的无机聚合物复合材料内容简介固态电池(SSB)最近得到了复兴,以提高能量密度和消除与易燃液体电解质的传统锂离子电池相关的安全问题。为了尽快实现大规模低成本地生产SSBs,需改造传统锂离子电池成熟制造平ACSEnergyLetters富镍单晶NCM正极的容量衰减机制第一作者HoonHeeRyuBeenNamkoong通讯作者ChongS。YoonYangKookSun通讯单位韩国汉阳大学研究背景由于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富镍层状氧化物有望成为下Adv。Mater。COFs自组装膜助力长寿命锌离子电池第一作者JunHeukPark通讯作者JiHyunJang,BartoszA。Grzybowski通讯单位韩国IBS软物质中心,韩国蔚山科学技术学院研究背景与其他水系电池系统相比,熔盐法驱动多层耐火碳化物涂层的自发形成研究背景碳纤维(CFs)的高强度重量轻,和高温(2500)下良好的机械性能,使其在极端环境和温度中的应用引起了极大关注。但是CFs(400)较弱的抗氧化抗火性能,要求其在极端条件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