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重磅!中国诺奖2021未来科学大奖公布

  9月12日,2021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揭晓! 香港大学袁国勇与裴伟士获得"生命科学奖",上海交通大学张杰获得"物质科学奖",施敏获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每个奖项的单项奖金100万美元(约650万人民币)。
  2021生 命科学奖: 袁国勇与裴伟士
  获奖人: 香港大学袁国勇与裴伟士 摘得"生命科学奖"
  获奖评语: 奖励他们发现了冠状病毒(SARS-COV-1)为导致2003年全球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病原,以及由动物到人的传染链,为人类应对MERS和COVID-19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产生了重大影响。
  袁国勇和裴伟士的研究小组于2003年治疗了中国香港的第一例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并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冠状病毒(SARS-COV-1),为设计诊断和病症鉴定提供了必要信息 (Lancet April 19, 2003)。袁国勇对野生蝙蝠中SARS类冠状病毒的持续研究,大大扩展了我们对人畜共患病宿主、跨物种传播障碍、发病机制、与疾病和诊断的认识。鉴于蝙蝠衍生的类似SARS的冠状病毒的高流行率,他们的研究预测了类似SARS的流行病可能再次出现,并强调了公共卫生防备的重要性。正如所料,蝙蝠冠状病毒HKU4/5被认为是引起了流行性中东呼吸综合征的MERS-CoV病毒的前身。
  从2003年的全球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到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袁国勇和裴伟士的研究对我们认识和治疗这种新兴传染疾病做出了重大贡献,对这些疾病的应对提供了证据和策略。
  袁国勇,1956年出生于中国香港,1998年获得香港大学博士学位。现为香港大学教授。
  裴伟士,1949年出生于斯里兰卡,1981年获得牛津大学博士学位。现为香港大学教授。
  2021物质科学奖:张杰
  获奖人: 上海交通大学张杰摘得"物质科学奖"
  获奖评语: 奖励他通过调控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精确可控的超短脉冲快电子束,并将其应用于实现超高时空分辨高能电子衍射成像,和激光核聚变的快点火研究。
  自从 J. J. Thomson 发现阴极射线的一个多世纪以来,电子束在科学技术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各种电子显微镜的发展让人类可以直接观察到物质的微观结构,例如材料的晶体结构以及质子和中子中的夸克和胶子。高能电子束使微结构的精确塑造和材料特性的创新变革成为可能。
  张杰博士是开发利用太瓦到拍瓦激光束有效生成受控、高强度快电子束(~100 keV 到 10 MeV)方法的先驱。利用这一技术,张杰领导的研究团队在快电子束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包括高效产生非热电子、用激光调节电子束能量、实现高定向电子发射,以及创时空分辨世界纪录的电子束成像。
  张博士团队研发的可精确控制的高强度快电子束为一系列其他重要的科学探索提供了可能。例如,他们开发了 MeV 超快电子衍射和成像设备,并展示了亚埃空间分辨率和创纪录的 50 飞秒时间分辨率。他们使用超快激光场成功地改变了量子材料的维度,并观察到了光诱导的新型相变。此外,他们的这一技术还帮助实现了更紧凑、更高效的高能粒子加速器。同时,他们还通过超快电子衍射实现了单分子成像。
  张博士对快电子束的研究最初是为了研究惯性约束聚变 (ICF)。这个过程如果实现,可以为人类提供无限的能量供应。高强度超短脉冲快电子束为 ICF 提供了快速点火的关键工具,张博士是对这一新物理过程最早探索者之一。快速点火方法将燃料点火与压缩分开,使这两个过程可以独立优化,同时避免不稳定性。
  张杰,1958年出生于中国山西。1988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目前是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教授。
  2021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施敏
  获奖人: 施敏摘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施敏教授对跨金属/半导体 (金/半)载流子的传输理论和实践,做出了基础性和开创性的贡献。他对于大范围掺杂(1014-1020/cm3) 和工作温度 (硅: 77K-373K;砷化镓:50K-500K)的金/半接触特性,通过跨金/半界面势垒的量子隧道穿越、热电子发射、镜像力降低、和二维统计杂质变化的共同效应都做出了分析和实验。这些对硅和砷化镓半导体的前沿贡献, 不仅奠定了欧姆和肖特基 (欧/肖)接触的科学理论基础,并且开启了制造近代半导体器件的可扩展途径。在接下来的50年中,它们被广泛的用于计算、通信、传感、控制、成像和记忆之芯片电路的制造,对人类生活和文明有巨大贡献。
  施敏教授出生于南京市,在台湾长大。1957年毕业于国立台湾大学电机系,1960年在华盛顿大学获电机工程硕士,1963年在斯坦福大学获电机工程博士。他于1967年在美国与姜大元博士共同发现浮栅存储(FGM)效应,是广泛应用的快闪存储器之核心发明。这里所奖励的科学工作是他1968-1969年在新竹国立交通大学 (今国立阳明交通大学) 期间完成的。
  他还撰写了具有传奇色彩的研究专著《半导体器件物理学》。这是一本全球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研究人员"必学"之书,一直被研究生院教师/学生以及整个电子和光子行业的工程师使用和引用。
  历届获奖人
  2016年至今,未来科学大奖共评选出19位获奖者,获得了科学和社会领域的广泛认可。他们均是来自生命科学、物理、化学、数学、计算机等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极具成就的科学家。他们分别是:
  生命科学奖
  2016 卢煜明(Yuk-Ming Dennis LO)
  2017 施一公
  2018 李家洋 袁隆平 张启发
  2019 邵峰
  2020 张亭栋 王振义
  物质科学奖
  2016 薛其坤
  2017 潘建伟
  2018 马大为 周其林 冯小明
  2019 王贻芳 陆锦标(Kam-Biu LUK)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2017 许晨阳
  2018 林本坚(Burn J. LIN)
  2019 王小云
  2020 彭实戈
  这些为全球科学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之光"正在用自己卓越的科研成果极力推动人类社会和文明发展,以理性的科学思想激发创新生态及科研动力,以求真求知的纯粹精神引领青年科学工作者探索世界。
  未来科学大奖
  2016年,未来科学大奖正式设立,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作为中国大陆首个非官方、非营利、民间发起的科学奖项,未来科学大奖关注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奖励在大中华区做出杰出科技成果的科学家(不限国籍)。
  未来科学大奖目前设置"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三大奖项,单项奖金100万美元,每个奖项由四位捐赠人共同捐赠。
  科学应当被看见,科学家应当被看见。让无数一直坚持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的科学家,在大中华区做出杰出科技成果的科学家(不限国籍),让为社会进步、为人类文明作出探索与贡献的科学家得到尊重和奖励,是未来科学大奖始终如一的使命。并通过这份学术领域最顶尖的荣耀,见证为全球科学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激励更多在科学道路上不懈前行孜孜以求的年轻科学学者。
  新闻来源:未来科学大奖

太阳核聚变为啥不会爆炸,燃烧100亿年,一共燃烧了多少燃料?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对于宇宙的了解越来越多,人类走出地球之后,就开始探索宇宙的奥秘,经过几百年的探索,人类对宇宙有了一定的认知,现在我们知道宇宙是一个浩瀚无边的星际空间,在一文讲清楚黑洞黑洞是通向另一个维度的入口吗?你能利用黑洞穿越空间和或时间吗?我们生活在黑洞里吗?今天,我们将探索那些被称为黑洞的看不见的天体,并试图澄清一些非常普遍和流行的误解。什么是黑洞?很简12手B1051火箭将星链G4SpaceX公司星链卫星又有新发射任务,在北京时间今天中午12时42分左右美当地时间3月18日00时42分在位于佛州卡角太空军基地40号发射场进行了星链第四轨道的第12批次发射任务美国专家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正在发生,人类或将移民月球火星随着近代科技的发展,人们逐渐能够对宇宙有一些更深的探索,但越是了解到宇宙的神秘广阔,就越意识到人类的渺小。小小地球上的这70多亿人类,不过是宇宙中一粒沙子上的一群细菌而已。但对于地美国宇航局的阿耳忒弥斯1号月球火箭到达发射台美国宇航局的Artemis1火箭,太空发射系统,于周五到达肯尼迪航天中心的发射综合体39B。阿波罗计划的继任者有朝一日可能会将人类送回月球。近50年来,一枚月球火箭首次到达美国宇航欧洲航天局宣布中断与俄罗斯的共同火星探测计划,2022年发射取消欧洲航天局(ESA)于当地时间3月17日在巴黎发表了ESA部长级理事会会议上的声明。欧洲航天局原定于2022年9月与俄罗斯共同实施的火星探测任务ExoMars第二次发射,但2022中国天眼,重大发现我国科研团队通过中国天眼FAST观察并计算出快速射电暴的起源证据,这一发现于18日刊登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杂志。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李菂介绍,快速射电暴是太空知识小讲堂太空中的水还是那个水,只是它调皮了摘要外太空的水还是湿的吗?它是飘起来的还是掉下来的?在宇航员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更加确切地了解水在外太空的行为。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水在太空中的那些奇特变化。众所周知,在地球上,强势围观!细数能灭绝人类的小行星,其中有这几个过去毁灭世界的事件带来了从火山喷发,到缓慢形成的气候变化到大气构成的改变。然而,小行星撞击地球会带来更多的迅速的毁灭。虽然大型的小行星撞击事件很少发生,但较小的小行星撞击事件发生的春分时节雨纷纷三月春分迎来天文春天兰斯D。戴维斯你知道我们的星球有两种季节吗?它们是气象和天文的。有什么不同?气象季节随着日历的逐月变化而变化,并且基于年度温度周期季节性温度变化会因地球表面在一美国只能坐扫帚飞了?俄罗斯发射载人飞船,这次没有美国宇航员在航天领域美国的技术水平可以说是处于世界领先,早在上世纪60年代率先实现了载人登月。在深空探索方面,著名的星际探测器先驱者10号先驱者11号旅行者1号旅行者2号以及新视野号探测器都
祝融火星车经历层层考验,成功登陆火星表面,此次登陆任务何在?一则激动人心的消息传来了,我国自行研制的祝融号火星车已经成功登陆到了火星表面。这对于我国来说是一大壮举,标志着我国成为了世界上少数有能力制造火星车并成功登陆的国家之一。那么火星车是科学家研究海底化石,证明现代地球温度是1万年以来最热的时期根据美国新泽西州罗格斯大学研究人员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研究,科学家们已经解开了12000年中导致温度升高的一些关键机制,表明目前全球年均温度是过去一万年来最热的时期。这个长期存在的谜火星首次留下中国印迹我们在火星能看到什么?5月15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着陆,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印迹,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后续,祝融号火星车将依次开展对着陆点全史前周游记(6)距今六千五百万年,恐龙灭绝以后,地球在经历几百万年的变迁,继而又繁衍出了新的生物,当新的生物出现在地球上,宣告着新的时代来临。白垩纪晚期过后,地球迎来了新的转折点,共同出现了中生代火星移民能否实现?能否成为我们的第二家园?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这也标志着我国的航天技术已经是领先于世界,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有些人会预想人类会不会移民火星,火星会不铭刻历史红色火星首次有了中国印迹5月15日7时18分,一个会被历史铭记的时刻,红色火星上首次有了中国印迹。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圆满成功。当天凌牛B!中国首次记录到最强能量的伽马光子,该发现有何意义?再破世界纪录来自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消息,位于四川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成功的发现并记录了,来自天鹅座释放的超强伽马射线源,根据分析,此次观测到的光子其能量高达1。4拍(千万亿)电子两颗恒星也能孕育生命!难道外星生命不会被烤死吗?在电影星球大战中,天行者家族生活在一颗名叫塔图因的星球上。这颗行星和地球完全不一样,它的头顶有两颗太阳,也就是说,它位于一个双星系统中。科幻是科幻,科学是科学。在现实生活中,双星系中美火星探测,技术选择不同航天专家天问一号采用传统着陆方式不代表落后来源环球时报中国天问一号的反推发动机减速方式环球时报记者郭媛丹环球时报特约记者晨阳中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于15日成功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着陆,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我国空间站计划两年内建成来源新京报据央视新闻消息,我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完成在轨测试验证,已进入交会对接轨道,等待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的到访。5月18日,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透露,我国第一个空间站核心舱天和核心舱西北大漠利箭飞天,中国航天连战连捷!我国又一颗战略级卫星升空据新华社5月19日报道,我国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自主研发的海洋二号D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加上此前所发射的海洋动力环境卫星,我国正式进入了海洋动力卫星三星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