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转基因水稻之王张启发接受人民日报专访,饶毅施一公力挺

  推荐本文前,请先阅读《「必收藏」转基因辟谣全书:所有谣言全部澄清 》,链接是:
  https://www.toutiao.com/i6795094979669656078/?group_id=6795094979669656078?group_id=6795094979669656078?group_id=6795094979669656078?group_id=6795094979669656078
  市面上关于转基因的主要谣言,早就全被本人破解了。
  采访单位:人民日报
  采访对象:张启发
  采访时间:2009年6月18日
  来源: http://news.hzau.edu.cn/2009/0618/15292.shtml
  已在实验室培育成功的转基因水稻是否有一天能端上人们的餐桌?食用转基因水稻是否安全?带着公众的种种疑问,记者与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进行了交流。
  自然的并非就是安全的 转基因水稻无毒无害问题一:转基因水稻的安全性如何评价?
  如何对转基因生物作安全性评价?国际上有一个广泛接受和采用的"实质等同"原则。这一原则强调,评价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目的,不是要了解该食品的绝对安全性,而是 评价它与非转基因的同类食品比较的相对安全性 。张启发说:"现在市场上的大米,大量存在农残超标等问题,是吃化肥、农药超标的大米安全,还是吃少施农药、化肥的转基因大米更安全?
  10年前,我所在的团队已研究出具有抗虫功能的转基因水稻品种。但是,实验室育种成功并不意味着立刻推向市场。我国对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管理制度非常严格,一种转基因农作物要拿到"准生证"要经过实验研究、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和生物安全证书五个阶段,一般至少需要8年时间。(注: 实际上需要至少15年以上才能拿到安全证书 )目前,我们培育的转基因水稻品系TT51已通过了转基因生物安全性评价,正在申报安全证书以用于商品化生产。多次动物试验已表明,动物食用这种转基因水稻是无毒无害的。
  张启发院士
  此外,我国还建立了农业转基因生物经营许可证制度、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制度等规范其生产经营过程。通过"转基因"标识,消费者可以自主选择食用转基因或非转基因大米。" 问题二:转基因水稻是不是不如自然食品安全?
  "自然"的并非就是安全的。实际上,自然界中大多数植物都产生毒素,用来抵御危害它们的动物和昆虫。比如野生马铃薯中就存在一种对人畜有毒的物质龙葵碱。
  而人工遗传修饰从很早就开始了,正是由于人工的选择和改良,我们才获得了现在广泛种植的无毒的 马铃薯 。除了马铃薯,可以说 作为我们食物的主要农作物,都经过了近万年的人工遗传修饰,修饰的基因数以千计,在人类的食物中很少还有"自然"食品 。
  马铃薯
  转基因水稻因为具有抗虫等特性,所以不仅避免了大量喷施农药对环境的危害,也避免了食物中的大量农药残留,危害人类健康。 问题三:转基因水稻虫都不吃,人可以吃吗?
  这涉及到转基因水稻的抗虫机理问题。目前已培育出的转基因抗虫作物,大都带有一个苏云金芽孢杆菌(Bt)的杀虫蛋白基因,这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类细菌。
  某些昆虫在食用带有这种基因的水稻后,Bt毒蛋白会在昆虫消化道的碱性环境中被特定的蛋白酶水解产生毒素,但是 在哺乳动物消化道的酸性环境中却不会发生作用 。科学家多年的研究已反复证实这种Bt毒蛋白对哺乳动物、鸟、鱼以及非目标昆虫无害。美国多年大面积种植转基因抗虫的玉米、棉花,从未出现过一例人畜中毒的报道。
  (人民日报记者田豆豆)
  附录:妹妹眼中的中科院院士——"转基因水稻王"张启发
  2月27日,2008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武汉举行。会上最受关注的焦点人物是中科院院士张启发,他一举获得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奖100万元。张启发是荆州市公安人,当之无愧的荆州人民的骄傲。3月2日,记者慕名找到了院士在公安定居的妹妹张晓萍,寻访院士成长的足迹。
  从小品学兼优 10岁进入荆州中学
  为了解从公安农家走出的科学家,昨日上午,记者前往张启发院士老家--公安县埠河镇新利村,途中问路时,不论十七八岁的青年,还是五六十岁的姨妈,都能道出张院士老家所在,可见其在乡亲们中的地位和其为乡亲带来的荣光。
  张院士家中共有四兄妹,他在家中排行老大。三兄弟分别考入大学后,之后分别在武汉、长沙、南宁等地工作,留在老家的只有排行老三的妹妹张晓萍。因长年倾注于科学研究,又无暇照顾父母,加之老人习惯农村生活,老人一直在老家与女儿同住。
  顺着乡亲们的指引,记者来到新利村5组一处高高的院落内,漂亮的两层洋楼,果树掩映,居家收拾得井井有条。在40年前,这里还是一间稻草、泥巴糊起的"壁子屋"。据张院士妹妹张晓萍介绍,院士本人极少回老家,母亲在春节时,就被弟弟接到南宁。说起大哥的求学故事,张晓萍说,除了有天赋,还是依靠他自己的勤奋。
  在张晓萍印象中,大她4岁的大哥从小就天资聪颖,在其4岁的时候,就背着书包跟着大一点的邻居伙伴上学,张启发就读于本村新利小学,成绩十分优异,深得老师喜爱。张晓萍称,当年小升初考完试后,大哥在家等通知,但暑假都快结束了,班上同学也已接到通知,就剩下他的通知书迟迟没到。"在班上成绩最优秀,怎么会没有通知书呢?"父母和老师又焦急又诧异,担心地问他是不是把哪道题做错了,还是题目没做完。张启发自己也很纳闷。
  "大概过了半个月后,大哥通知书总算来了,原来是被荆州中学录取了,一家人高兴得不得了。"张晓萍说,那时候读书,有很大一部分时间都花在集体劳动上,能被"大城市"里的荆州中学录取,当地几乎还没有先例,而他却破了这个先例,当时院士还只有lO岁。从那时起,他就一直被全村人所关注。
  拒绝高薪诱惑 留美后毅然回国
  张晓萍说,张院士在初中念了2年,因文化大革命,耽误了学业。1967年,只有14岁的张启发不得不回到家,与家人一起种地。当时,干活之余,他喜欢动脑动手。同队年龄相仿的邻居,都喜欢到沟渠捉鱼摸虾,寻求乐趣改善一下生活,他却对当时的收音机非常感兴奋,整天鼓捣,也常因此被父母数落。
  "当时在农村,初中学历者极少,回家一二年后,村里安排他做民兵排长,后来村里小学差老师,大哥自然也被选中,开始在新利小学当老师代语文课。"
  张晓萍说,大哥能有今天的成就,还得益于一次机会,这也是其求学路上最大的一次转机。"在小学当了两年老师,大哥就接到村里的通知,说他被推荐为工农兵大学生,但要参加在县城举行的考试,要他好好准备。"
  为了真正跳出"农"门,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他白天到学校教书,上完课后回家自学。张晓萍说,那时家里穷,也没有电,大哥每晚学习时都要将一灯煤油点完方才上床休息。"由于长时间被煤油熏烤,当时他半个脑袋还出现了脱发,后来才慢慢长了起来。"
  1973年,张启发如愿考上了华中农学院黄冈分院,成为当时公安县屈指可数的第一代大学生。3年后,张启发从该校毕业,因成绩优异被留在武汉华中农学院本部,开始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1982年,院士成家后,继续前往美国深造,4年后婉拒美国科研部门月薪2000美元的邀请,毅然回到了母校,拿着每月几十元的工资,从事他喜爱而执着的科学事业。
  不忘回报家乡 回家必定转农田
  据张晓萍介绍,自大哥留校任教、从事科研后,回老家就极少,一直与同校从事科研的嫂子扑在事业中。父母大人一则习惯居住在农村,同时也是考虑到在武汉儿子无暇照顾,坚持留在老家,好让儿子心无羁绊,潜心工作。
  据张晓萍称,除了回家看望父母,院士极少回来,哪怕春节都扑在工作中,"我们打电话给他,都要在早上7点半前,或是晚10点后,否则联系不上。"
  "他回来滞留的时间也短,最多不过两天。每次回来都必定要转一下农田,看一下作物长势,非常关心农村现状。"张晓萍说,虽然大哥从事的研究主要在实验室,但他非常关心环保,经常询问施用的农药和成本,作为他的相关科研课题的第一手资料。
  据介绍,当看到村级道路仍是泥泞不堪的泥巴路,农民拖肥车子无法进村,从不计名利的张启发非常感慨,不忘回报家乡。当镇里准备修建村级公路时,他慷慨解囊,拿出自己的科研奖金和积蓄,给予捐助,并积极前往相关部门争取资金。经他的多方努力,2007年,由埠河通往雷州的泥巴路终于变成了水泥路。
  张晓萍告诉记者,院士平时都非常低调,从不张扬。修建公路时,镇政府为感谢他所作出的贡献,便把通往自己家的一段200米的路段,也修成了水泥路,方便了数十户村民。这2年回来看到后,他还因这"特殊化"很是不安。"每次回家探亲之前,都要和我们通电话,要我们千万别惊动了镇里村里的领导,有时邻居都不知道。不过,只要他回来,在农田里总能找到他。"
  作风一贯严谨 对他人乐善好施
  说起大哥的性格,张晓萍并不忌讳用"有点怪"来形容。她说,院士不仅在科研治学上格外严谨,生活中也凡事格外认真,"有时让亲人都难以接受。"
  据介绍,院士的家庭可谓科研之家,爱人在华中农业大学重点实验室做研究,女儿现继承其衣钵,在美读生命科学专业博士,岳父岳母也同为武汉大学教授。他在实验室里的严谨作风,也或多或少带到了生活中。
  "大哥的小车用了十几年,车辆不仅没有外伤,也从不见灰尘。他开车时总是不紧不慢,回来后也常常要求晚辈们,骑车不要赶急,注意安全,对于自己和其他人都是责任,并说自己这么多年,没有行车违章纪录。"
  张晓萍说,作为院士的大哥从不计名利,对后辈要求极为严格,但对亲人对他人却乐善好施。据介绍,得知上大学的女儿要买手机,院士始终没同意,训斥女儿不要乱花钱,凡事要节俭,但他却资助了张晓萍大女儿上大学的所有费用。
  4年前,张晓萍的女儿考上了三峡大学医学专业,家境一般的她正在为高额学费发愁。得知外甥女考取了大学,张启发主动要求资助,并一直资助了其大学5年。不过,对于后辈毕业之后寻找工作,张启发拒绝借助其影响,一直坚持让他们自闯天下。
  延伸导读:"转基因水稻王"张启发
  2月27日,2008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武汉举行。会上最受关注的焦点人物是中科院院士张启发,他一举获得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奖100万元。张启发是荆州市公安人,当之无愧的荆州人民的骄傲。
  张启发荣获湖北省最高科技奖项
  张启发院士是国际著名的作物遗传育种和植物分子生物学家,也是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任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今年56岁的张启发,在遗传学界被称为"转基因水稻王",20多年来,他一直专注于植物基因组、重要基因的分离克隆、杂种优势的遗传和分子基础等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广受国内外学术同行的关注。目前,张启发正致力于应用生物技术进行作物改良,正在着手实施"绿色超级稻"的战略构想。
  张启发认为,传统的以高投入高产出的水稻种植模式,在提高粮食质量的同时带来了一系列生态问题,如过度使用农药和化肥,不仅加重了农民负担,而且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土壤退化、江河湖海营养化等。张启发理想中的绿色超级稻,不仅要提高产量、改良品质,关键在于实现"基本不打农药,大量少施化肥,节水抗旱"。他表示,目前发展绿色超级稻的前提条件已经基本具备,淡绿色超级稻还不是一个理想状态,就像做微软一样,需要一代一代升级, 而且环境还在不断变化,研究也还有一个过程,故对绿色超级稻的追求也永无止境。
  文章来源:
  http://www.jznews.com.cn/comnews/system/2009/03/03/000286481.shtml人民日报:转基因院士为何遭围攻
  (本文为节选)
  研发转基因水稻用了4年,而包括安全性试验在内的各种试验用了11年
  这是一起令人震惊的事件:中国转基因水稻研发带头人、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启发院士,去年11月26日下午应邀在中国农业大学做学术讲座时,居然遭遇意想不到的谩骂、围攻。
  "我不知道这些人是干什么的,更不理解他们这种做法。" 前不久在河南安阳举行的第十二届全国植物基因组学大会上,记者见到了张启发,略显疲惫的他话语中流出些许无奈。
  张启发之所以遭受围攻,原因就在于他牵头研发的两个转基因水稻品种"华恢1号"和"Bt汕优63",在2009年8月获得了农业部发放的安全证书。在取得种子生产许可证和种子经营许可证后,这两种水稻可进行商业化种植。
  张启发说,两个品系的研发工作从1995年开始,1999年就通过了农业部的鉴定。经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以下简称安委会)安全评价和农业部批准,我们就转基因水稻分别于1999年—2000年开展了中间试验、2001年—2002年开展了环境释放、2003年—2004年开展了生产性试验,并与有关单位合作按照国家法规要求,进行了食用和环境安全性研究,获得了大量数据,在此基础上,开始申请转基因水稻生产应用安全证书。
  根据安委会的评价意见,2004年—2008年,农业部转基因生物安全检测机构对转基因水稻的目标性状进行了检测验证,后又对分子特征、环境安全和食用安全的指标进行了全面复核检测,结果都证实该转基因水稻的安全性。
  "从开始研发到2009年颁发安全证书,整个过程长达近15年。其中,成果完成仅用了4年,而包括安全性试验在内的各种试验就用了11年。这表明科学家和国家对转基因水稻的研发极为慎重,管理极为严格。"张启发说,事实上,转基因食品是有史以来评价最透彻、管理最严格的食品。针对公众担心的转基因水稻的食用安全和环境安全问题,农业部指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等多个第三方单位和华中农业大学的科学家,进行了长期、反复的研究,结论是:无论是食用,还是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转基因水稻都跟非转基因水稻一样安全。"由于转基因水稻减少化学农药用量80%,实际上比非转基因水稻更安全。"
  反对转基因只会延缓我国生物育种产业的步伐,帮助国外大公司扩大垄断
  在转基因研究与开发这一国际科技竞赛中,转基因水稻是我国不可多得的代表性领先成果。让张启发和他的同事意想不到的是,这一来之不易的巨大成果非但没有获得应有的鼓励,反而饱受质疑和争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饶毅 告诉记者,美国的华人朋友告诉他,他们收到反转基因组织匿名给他们散发的录像,激烈抨击转基因的国内学者和有关人士,并对他们进行人身攻击。
  2012年10月28日,在举行的2012知识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获奖者饶毅把获奖感言变成"讨伐檄文",认为"湖南黄金大米事件"让中国科学技术遭遇了近百年来的最大危机。
  饶毅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说,"19世纪火车进入中国时,还有人把轨道扒掉,说影响了中国龙脉,当然那段时期是短暂的,我也希望这件事是短暂的"。饶毅认为,有些人用"黄金大米事件"挑动了伪科学,这件事让中国遭遇了近百年来的第一次重大挫折,这一小部分人长期对转基因进行攻击,导致一般民众产生误解。
  从事神经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的饶毅说,此前他不愿介入转基因的讨论,因为据他观察, 中国国内和海外华人反对转基因的人当中,迄今没有真正懂行的专业人士。 他认为,大众对转基因作物持谨慎的态度,对新技术和新产品要求高、要求严,是非常自然、合理的。"但是,过激批判转基因作物,甚至以无依据的说法打压我国的转基因作物研究,却是令人担忧的问题。"
  饶毅
  饶毅指出,欧洲确实有少数人反转基因、反对所有新技术,鼓吹有机食物。"有机食物不是新东西,就是中国传统模式的种植产物。在耕地逐年减少、人口逐年增加的现实条件下,产量极低的有机食品只能满足少数有钱人的需要。"
  对于"不吃美国转基因食品"的主张,饶毅认为,这丝毫不能影响美国产品出口到中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转基因大豆。由于中国没有搞转基因大豆,种植的非转基因大豆产量低、成本高,巨大的需求缺口只好靠美国物美价廉的转基因大豆来弥补。"反转基因只会减慢中国新技术的进步与推广,帮助国外大公司扩大垄断。所以,一些人士貌似保护中国人民,其实后果只能是损害中国自身发展,使中国长期依赖进口国外产品。"
  "21世纪是生物技术的世纪,如今,在这个高科技领域的国际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无数事实已经证明,核心技术是无论如何也买不来的。"张启发不无忧虑地说,如果因为这些质疑而影响到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延缓我国生物育种产业的发展,削弱我国在这一高科技领域的竞争优势,最后落入花费巨资却购买不到国外核心技术的怪圈,给国家和民族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那才是最可悲的。
  一项调查显示,84%的参访者承认,对于转基因作物"一知半解"和"完全不知"
  良好的舆论环境是新技术健康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据张启发介绍,在1999年以前,转基因作物的研究环境较好,我国在这一高科技领域捷报频传,尤其是国产转基因抗虫棉,不仅夺回了国内的大部分被跨国公司挤占的市场份额,而且掌握了其自主知识产权,大大鼓舞了科技人员的士气。国产转基因抗虫棉推广12年来,创造了超过330亿元的经济效益,对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发挥了巨大作用。如今,我国抗虫棉技术不仅打破跨国公司垄断,在国内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而且走出国门,向印度、巴基斯坦等国转让,在国际棉种市场上争得了一席之地。
  "研究转基因水稻并不是个人的兴趣决定的。作为一名科学家,选择研究领域必须瞄准国家的战略需求。" 张启发说,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具体到水稻领域,当务之急就是要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减少农药残留和对环境的污染,在确保稻米数量安全的同时,也保证稻米的质量安全。研究转基因抗虫水稻,正是为了满足这个实际需要。
  为此,张启发和水稻科学家提出了发展绿色超级稻的建议,其目标可以用16个字来表达,即"少打农药,少用化肥,节水抗旱,优质高产"。要实现这个目标,采用转基因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技术路线。
  让科学家担忧的是,近年来网络上针对转基因的谣言比比皆是,不仅加剧了公众的疑虑,甚至导致一定程度的社会恐慌。
  专家指出,大部分公众对于转基因的怀疑和畏惧是因为陌生和不了解。2010年4月,《小康》杂志社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4%的参访者承认,对于转基因作物"一知半解"和"完全不知"。
  一些科学家坦诚:长期以来,他们只专注于转基因技术的研究,而忽略了科普,造成了公众的转基因认知空白,导致各种传言乘虚而入。
  文章来源: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9/253321.shtm"当代钱学森"施一公:在转基因问题上,还是要相信科学家
  2017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暨未来论坛年会在北京举办,生命科学奖获奖人施一公,回答了媒体的提问。《科技日报》记者向施一公提问,请他谈谈如何看待转基因。
  施一公,1967年出生,1989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1995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博士学位。结构生物学家,主要从事细胞凋亡及膜蛋白两个领域的研究。
  1998年—2008年,历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终身教授、
  Warner-Lambert/Parke-Davis讲席教授。
  2008年,婉拒了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中心(HHMI)研究员的高薪邀请,全职回到清华大学工作。当时,已是国际著名结构生物学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的施一公,面对广阔的事业发展前景,面对优越的生活条件,他却作出了一个让许多人为之惊讶而敬佩的决定:放弃这一切荣华富贵,全职回国,回到母校清华。在他看来,"爱国是最朴素的感情,有谁不爱自己的母亲呢?"
  施一公教授毅然辞职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在全球海外华人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研究室主任、国际知名神经科学家鲁白说:"他是海外华人归国的典范和榜样"。
  《人民日报》曾经发文赞誉:"在美国生活了18年的施一公,2008年初全职回到清华大学工作,后来还放弃了美国国籍。他的归来被认为是中国科技界吸引力增强的标志之一。"
  当时比施一公稍早一年回国报效的,还有已经担任美国西北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的饶毅教授。这二人都被知乎网友亲切的称之为"当代钱学森""科学家爱国的光辉典范"。
  施一公回国后,担任清华大学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现任西湖大学校长,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院长。
  施一公说:"中国的科技和教育体制、中国大学的科研和教学,都与美国一流大学有相当的差距,中国正在为此而努力。我会发自内心地为清华、为中国科技和教育体制的进一步发展付出更多。"
  2018年12月,施一公入选"中国改革开放海归40年40人"榜单。2019年12月18日,入选"中国海归70年70人"榜单。
  施一公
  提问:我是《科技日报》的记者,今天想问一个老百姓的问题,不问记者的专业问题,您刚才回答中学生提问的时候,揭示了很长一段电磁波,人们对电磁波莫名恐惧,转基因的恐惧是不是跟电磁波类似,我们并不清楚,但是我们就是恐惧?
  奥运会不排斥转基因食品
  施一公:这个问题问的非常敏感,我还是先有一个声明,因为我不是植物学家,我的问题都是业余回答。我对科学笃信无疑,我相信植物学家能给出完美答案,我们做转基因研究的,从农科院到科学院的各个植物研究所到农大等等。
  据我所知,首先社会对转基因的恐惧不需要。无论哪个政府,美国、中国对转基因的作物和转基因的无论是粮食还是作物,还是其他的调控的很严。我确实看到网络上有一些对于转基因的恐慌的例子,那些例子没有经过科学证明的,道听途说,有很多……所以每个国家的政府其实都是很认真地在看这个问题,但是没有必要恐惧。我们应该相信我们的科学家,我觉得最后转基因问题上的发言权,我觉得应该留给科学家。
  科学家会给政府做正确的建言献策,相信中国的科学家这方面很负责任。多听听科学家的声音,是正确的。真正懂得转基因的科学家,无论给政府建言献策,还是带领媒体,对转基因问题做出权威解答,都是值得信赖的。
  中国食品安全领域权威,食品毒理学学科创始人陈君石院士表示,转基因作物中表达的蛋白质经过系统安全性评价程序,新作物和母体作物在营养和非营养成分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其他如基因组/转录组和代谢物表达、动物致敏性试验等方面也未见异常,因此转基因食品和传统食品同样安全和具有营养,"人的消化系统,不会区别是不是转基因食品,所有的蛋白质进入人体都一样进行消化吸收,至于它是什么基因,并不会影响人的基因。"袁隆平五次接受专访:我对转基因的态度没有变
  第一次表态:
  2011年9月28日,《南方日报》对袁隆平进行了采访。
  南方日报:亩产900公斤的超级稻是否含转基因?
  袁隆平:我们的超级稻绝对不含转基因。目前转基因有抗虫抗病的,来自细菌,叫做"毒蛋白基因",人吃了会怎么样?又不能由人试吃,只能用小白鼠来做实验,但人是人,小白鼠是小白鼠。大家对"抗病抗虫的转基因农作物能不能吃"存有疑问,完全可以理解,国家也很慎重。单从过去的实验来看,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转基因也不能一概而论,不全是抗病虫害的。有的转基因只是为提高产量的。比如我们正在研究的、把玉米这种高光效植物的碳4基因,转到属于碳3植物的水稻上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按光合作用进行途径的不同,碳4比碳3光合效率高30%—35%。玉米本来可以吃,这种转基因就不会存在什么问题。
  在长沙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第二次表态:
  来源:中国经济网
  采访:崔军
  袁隆平接受采访的现场视频:
  http://www.ce.cn/cysc/newmain/yc/jsxw/201403/23/t20140323_2532705.shtml
  主题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国"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年会于2014年3月22-24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中国经济网全程直播报道。图为袁隆平(左)与中国经济网记者进行交流。中国经济网 闫微微 摄影。
  袁隆平(左)与中国经济网记者进行交流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23日讯(记者 崔军)近日一些媒体报道称,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对转基因的态度正发生变化。对此,袁隆平院士3月22日在京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我的观点没有变化,记者有时候容易断章取义。"
  袁隆平今天在京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就"农业现代化与粮食安全"问题,用流利的英文发表了演讲。演讲之后,在回答中国经济网记者提问时表示:"我的观点讲了一千遍,转基因是好是坏不能一概而论。"
  在袁隆平看来,用来提高产量的转基因食品问题不大,但对用来抗病虫的转基因则要特别谨慎。
  袁隆平说,现在有些转基因的食品,比如大豆,每年进口几千万吨,大家都在吃。我们现在正在把玉米的基因转到水稻上面来,目的是提高它的产量,这类转基因是可以吃的。但另外一些转基因是抗虫抗病的,这来自一种毒蛋白基因,虫子吃了要死,那么人吃了会怎么样呢?这才是大家最关心的事情。对于这类抗病虫的转基因食物,我们要特别小心,要反复做实验,在科学上证明它没有问题,才能够投放市场。"我的观点就是这样的,从来没有变。"袁隆平强调。
  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另外一场主题为"颠覆性技术:重塑商业模式"的对话中,多位业界人士认为,互联互通技术、基因技术等正是我们这个世界所面临的"颠覆性技术",而"历史的垃圾箱里总是堆满了那些忽视颠覆者的灵魂"。
  第三次表态:
  来源:澎湃新闻
  链接: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79015
  袁隆平院士和工作人员一起吃工作餐(摄于2014年10月10日)
  2014年11月17日,"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河南农业大学作报告。报告会后回答学生提问时,袁隆平称,对待转基因要慎重,不能"谈转色变"。"从科学的角度,转基因是发展方向。"
  当天上午8时30分,袁隆平在河南农业大学大礼堂作超级稻育种进展学术报告。
  袁隆平介绍了我国杂交水稻的进展。
  报告会结束后,河南农业大学的同学向袁隆平现场提问:怎么看待转基因食品?
  面对这个问题,袁隆平没有回避:"转基因食品问题,我的看法是这样的,转基因不能一概而论,基因多种多样,有些基因特别是抗病虫的基因,大家担心人吃了会不会有问题?这些基因我们要慎重。但另外一些转基因,如美国大豆的除草基因,大面积生产不用除草,没有问题,不能谈转色变。"
  在袁隆平看来,分子育种的转基因技术是解决粮食增产、保证粮食安全的科学措施,搞转基因要合理研究,经过严格的科学试验和把关。
  袁隆平评价说,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但对转基因技术不能"一棒子打死"。
  "从科学的角度,转基因是发展方向,不能一概而论。现在我们正在把玉米的基因转到水稻上来,提高水稻的光合效应,这样的转基因有什么问题?一点问题都没有,"他说。
  第四次表态:
  2015年12月27~28日,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在休息区,袁隆平接受了《农业科技导报》记者的专访。
  袁隆平院士
  记者:想听听您老对转基因的观点。
  袁隆平:关于转基因的问题,我曾经对很多人说过,不要再问我了。因为我的观点已经很明确了。那就是,转基因技术是不可避免的技术,它是利国利民的。我坚决反对一谈转基因就色变,那是缺乏了解。
  第五次表态:
  来源:兰州市科学技术局
  链接:
  http://kjj.lanzhou.gov.cn/art/2018/6/8/art_3868_482213.html
  2018年4月14日,袁隆平在海南接受凤凰财经采访时发表了自己对转基因的看法。对于转基因大豆,袁隆平指出,只要是通过安全检测的转基因作物,都是没有问题的。
  "美国转基因大豆加入的是除草基因,这个对人体无害,中国每年从美国进口几千万吨大豆,这个完全没问题。"袁隆平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
  袁隆平还对记者表示,转基因是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袁隆平接受凤凰财经记者的专访
  目前袁隆平的团队正在试验,将玉米的碳四高光合作用基因,转移到碳三光合作用的作物水稻上来,以提高水稻的光合作用效率,进而提高产量。在袁隆平看来,把玉米的高光合作用基因转移到水稻上来,得到转基因水稻,但是这种基因只是用于光合作用,对人体没有什么害。也就是说,袁老团队目前正在进行转基因水稻的研究。之前,袁老就曾运用转基因技术参与育种研究,这没什么不好。在袁老看来,分子育种的转基因技术是解决粮食增产、保证粮食安全的科学措施。
  就拿最近袁老团队的两项研究成果来说,海水稻的成果并未用到转基因技术,但是此前水稻去镉研究取得突破,确实利用的是转基因技术。
  参加过多次袁隆平讲座的科研工作者表示,袁老并不排斥转基因技术,并且在研究中也使用转基因技术。在他看来,用转基因技术为人们带来安全高产的粮食没什么不妥。
  袁隆平还对网传的"袁隆平说转基因影响生育"之谣言予以了批评。

局部外观设计专利来了,你准备好了吗?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于2021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其中外观设计专利保护期限延长至15年,增设局部外观设计,增设外观设计本国优先权(6个月)。法律依据专利法第二条外观设计专利检索的必要性有哪些?专利检索的必要性有哪些?申请专利前进行检索的主要作用包括但不限于A。可以评估申请风险B。可以更好地帮助专利代理师了解现有技术,从而撰写更高质量的专利申请文件C。有助于申请人和代理师再也不怕被微信好友单删!腾讯公开单向好友检测专利因为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原因,微信好友被单方删除是很常见的事情,而由于微信设定,就会造成用户通讯录中出现大量僵尸好友。也正因此,奇葩的微信好友设定催生了一些奇奇怪怪的单向好友检测方法戴姆勒奔驰同意每年向诺基亚支付14亿欧元专利费,双方将继续合作汽车制造商戴姆勒公司近日同意向诺基亚支付汽车专利技术的使用费。至此,一场科技公司与汽车公司之间针对关键技术使用费的纠纷终于落下帷幕,诺基亚每年凭借专利授权可以获得14亿欧元(约17发布会前夕,华为通过商标转让获得鸿蒙商标在经历商标申请驳回复审的行政纠纷后,近日有博主爆料华为已通过购买方式获得鸿蒙商标转让。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告显示,鸿蒙商标正式由惠州契贝科技转让给华为,其中包括鸿蒙以及HONGME碰瓷袁隆平院士请适可而止!园隆坪商标被驳回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与世长辞,享年91岁。噩耗一经传出,国人无比沉痛,纷纷用各种方式缅怀送行这位平凡却又伟大的老人韩国设计师为低头族发明第三只眼,从此告别走路撞树进入21世纪人类已经进化出了一个新器官手机睡前看手机睡醒找手机吃饭看手机做公交地铁看手机,甚至走路也要分只眼睛在手机上因为走路玩手机造成的各类事故也是屡见不鲜上海一男子坐地铁时低头你还在求王思聪同款表情包,腾讯都已经申请表情包专利了不瞒大家,作为一个高强度冲浪选手,小合这两天的笑点都是孙一宁和王思聪的聊天记录贡献的。孙一宁怼王思聪的那句我命油我不油天,更是一度成为热搜词条。随后,王思聪同款表情包就成了表情包界小龙虾被吃出1572项专利,剥虾神器可代替50位工人约上三五个朋友吃着小龙虾喝着啤酒吹着晚风畅所欲言简直不要太过瘾拥有了小龙虾才算是拥有了一个完整的夏天它已经稳稳占据了夏日夜宵江湖C位01hr五月是小龙虾的上市季,根据某生鲜电商平台中兴OPPO达成重大专利交易,专利技术成重要营收来源据报道,中兴通讯近期向智能手机制造商OPPO转让了至少47族专利。此次交易专利的转让分4次发生,分别在今年2月和3月进行。所转让专利均为通信相关专利,技术领域覆盖基站终端网络和无线小米新技术用声音给手机充电近日,一件名为声音充电设备储能装置和电子设备的发明专利申请获得公开(公开号CN112994199A)。专利文件显示,该技术由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研发,该技术无需接电,仅利用周围
五本脑洞大开的科幻小说,每一本都值得一看5。大国重工作者齐橙简介冶金装备矿山装备电力装备海工装备一个泱泱大国,不能没有自己的重型装备工业。国家重大装备办处长冯啸辰穿越到了1980年,看他如何与同代人一道,用汗水和智慧,铸推荐五本超硬核修真科技小说,每一本都别具一格5。修仙科学院作者格子里的夜晚这是一本很经典的小说,聂信是理论物理方面的天才,却意外走上了修行之路,随着他不断在两个领域的探索,他发现两者居然殊途同归。一条崭新的道路在他的面前展开5本百看不厌的硬科幻小说,设定严谨剧情硬核,科幻迷不要错过5。重生之超级战舰作者彩虹之门荣获阅文杯第28届中国科幻银河奖最佳网络文学奖。察觉到地球将要毁灭,萧宇抢在此之前将意识与一艘宇宙飞船结合,逃了出去。拥有无穷计算力的萧宇开始以一己之传统美食,光闻香,就已经把我给征服了明朝湖北黄州,有点钱的人为了赶时髦,不得不养几只斗鸡。于是,一个新的职业,斗鸡师,应运而生。一个好的斗鸡师要花很多钱才能请到。黄州有一个姓陆的家庭。他们很富有。由于训练不当,主人陆钢铁侠取关漫威,是否和漫威闹翻?就在最近,有网友发现,钢铁侠的扮演者小罗伯特唐尼(RobertDowneyJr。)的个人ins账户把漫威的合作演员全面取关了,现在的关注列表没有一个是演员十年漫威,小罗伯特唐尼饰演蜜罐互利共生蜜獾看似不喜结群,多单独行动,给人一种性格强势难以靠近的孤高战士的印象,但其实蜜獾是与某种生物互利共生的。那就是一种叫作响蜜的鸟。响蜜正如其名,能够告知蜜獾储藏有蜂蜜的蜂巢的位置。欺负弱者是生物的本能吗?海豚是水族馆的大明星,周边商品等众多。关于海豚的保护活动也十分活跃,可谓人气十足。看着海豚仿佛一直在微笑的嘴角和它听从训练员指挥时顺从的样子,你或许对海豚有着温驯的印象吧?但是,海华为公布最新一批鸿蒙系统公测名单,看看有没有你的机型吧华为鸿蒙系统(英文HUAWEIHarmonyOS)是一款基于微内核的面向全场景的分布式操作系统,于2019年8月9日在东莞华为开发者大会正式发布。作为国内自主研发的新系统,打破国外被病毒击败的鼠妇鼠妇虫虽然被叫作虫,但它其实并不属于昆虫。倒不如说,鼠妇和虾螃蟹的关系更近,属甲壳纲。鼠妇的脚(胸肢)杂乱无章数量多,通常为7对即14条(但是出生时只有6对12条,在蜕皮时会增多)你知道这些宇宙定义吗?宇宙所有的星系和它们之间的所有物体,相当于所有物质和能量的总和。行星围绕着恒星运转的质量足够大的物体。我们的太阳系有8颗正式的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恒星一种由外星人或许就在人类身边奇怪的植物奇怪的动物无法有科学解释的奇怪事件人类每次生活指数的升级神奇的能源,还有奇迹的发生,外星人真实容貌从未被揭露过,那么在地球上奇怪的动植物也可以列入外星人的名单上我们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