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NG地球自转速率与大氧化事件的潜在联系

  地球自转的变化主要分为自转轴瞬时位置(也称为极移)和速率的变化,其中自转速率的变化通常使用日长(一天的时长,即白昼和黑夜总时长)来表示。由于地球自转变化的不规则性,没有一天是标准的24小时 (图1)。日长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下会表现不同的变化特征,由于日月引力引发的地球上的潮汐摩擦现象造成的地球自转速率长期减速的现象在地质时间尺度上称为潮汐加速效应(Tidal acceleration),这一现象在一些贝壳类化石中已有发现。那么,相对于现今的一天而言,地球在地质历史时期一天时长不足24小时,甚至只有十几个小时;例如有研究认为14亿年前的元古宙中期一天时长约为18小时 (Meyers and Malinverno, 2018)。
  图1 日长观测时间序列。黑色曲线表示观测值,红色曲线表示长趋势。数据来源于IERS网站(国际地球自转服务)
  在地球早期,大气和海洋中自由氧气的出现进一步促使了需氧生物的进化。微生物产氧光合作用被认为是地球古元古代大氧化事件(Great Oxidation Event, GOE)、元古宙中期持续低氧及新元古代大氧化事件(Neoproterozoic Oxygenation Event, NOE)时期氧气的一个实质来源。这使地球大气氧化程度在时间上呈现显著的阶段性。
  地球表层分阶段氧化的成因机制,仍有较大争议。那么地球自转速率变化与地球大气氧化过程是否以及如何联系呢?研究认为,地质时期地球快速自转状态下,一天时长不足24小时,昼长则不会超过12小时,甚至可能短至6小时 (Bartlett and Stevenson, 2016)。白天时长会影响光照时间,进而影响生物光合作用。基于此种假设,来自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Klatt及其合作者在Nature Geoscience上发表文章,通过微传感器测量和动力学模型模拟蓝细菌微生物席中界面溶质通量,揭示白昼时长对前寒武纪底栖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即使在稳定的光合作用下,白昼时长增加能够提高底栖生物的产氧输出量。他们进一步论证,白昼时长促进有机碳埋藏量的增加,进而可能影响了古元古代和新元古代两次大氧化事件(GOE和NOE)的发生。该研究成果揭示了行星自转动力学对地球生物学和地球化学演化的潜在关联机制和影响,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Klatt et al. (2021)首先基于光照动力学和物质扩散运移相互作用关系,通过动力学模拟研究了白昼时长对微生物席代谢产物的输入、输出和累积的影响(图2)。模拟结果发现,白昼时长会影响底栖微生物系统的净光合作用和生物质产量,进而影响长期有机碳埋藏速率和大气氧气累积。
  图2 白昼时长分别为12和24小时状态下总氧气(O2)产量,氧气(O2)和硫化氢(H2S)输出量,Corg 呼吸和埋藏昼夜均值时间演化模拟 (Klatt et al., 2021)。(a)在O2为25 μM (pO2= 0.1) 的水体下纯OP系统中总OP ( z OP, 灰色)的深度积分值;(b)有机碳(Corg)埋藏随着白天时长而增加;(c)存在硫还原细菌厌氧呼吸情况下,总光合作用和厌氧呼吸生成的硫化物产量与该模拟中光照动力学无关,O2和H2S输出通量受白昼时长调节;(d)白昼时间越长,微生物席输出更多的 O2并储存更多的Corg
  该研究团队进一步证明,相对于栖居者生产的总光合作用量的演化,底栖微生物的栖息地覆盖面积与白昼时长驱动的效应是最相关的(图3)。除此之外,作者还对类似于元古宙生活环境的现今蓝细菌微生物席进行了实测研究:通过微型传感器观测了光合作用和O2输出速率(图4),显示净O2产量与光照时长,即白昼时长呈正相关性。
  图3 不同代谢和边界条件下,底栖微生物席昼夜O2输出通量及Corg埋藏通量与白昼时长的关系 (Klatt et al., 2021)。(a)不同昼夜时长下的O2输出通量;(b)不同昼夜时长下Corg埋藏通量
  图4 不同昼夜时长模拟值下,微生物席样品的微传感器观测情况(Klatt et al., 2021)。(a)微生物席氧气含量垂直剖面,表面光照强度用I表示;(b-e)图a中不同时间点,微生物席O2、总H2S、总光合作用和硫化物产量垂向剖面图;(f)在12和24小时昼长差异下,微生物席-水界面附近向底层水体(含1 μM O2、但无H2S)的O2输出通量
  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将微生物席O2输出通量与白昼时长的模拟和观测关系进行地质历史时期大气增氧模式的推演。基于Bartlett and Stevenson (2016)的假设,由于大气共振效应,大气热潮抵消了海洋和固体潮汐的减速效应,地球自转速率在元古宙处于一个相对稳定期,可与元古宙中期持续低氧状态相吻合。随后,白昼时长的显著增加,可与新元古代大氧化事件相吻合。地球大气氧化样式与自转速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因此可定量评估微生物席产氧、白昼时长、与大气增氧的潜在机制 (图5)。
  图5 白昼时长和大气增氧的关系 (Klatt et al., 2021)。(a)基于经验或者模拟重建的白昼时长的演化特征,其变化趋势与24-5.4亿年(GOE至NOE)期间大气增氧阶段趋势相对应;(b)全球大气pO2准稳定状态对于白昼时长驱动滨海微生物席和陆地有机碳埋藏通量的变化的响应关系
  该研究从白昼时长、微生物产氧效能、地球大气增氧机制角度,建立了行星自转动力学与地球生物学和地球化学的交叉研究范例,为地球深时环境演化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但是,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是依据角动量守恒,需综合考虑地球系统各圈层内部质量再分布、各圈层相对运动以及外部力矩的作用才能准确厘定。文章虽然综合估计了某一物理过程产生的地球自转速率变化,但都不是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的最终表现 (Lambeck, 1980)。作者假设的不同时段的地球自转变化物理模型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目前还没有非常确定的模型来支持地球自转速率会存在阶梯式的变化。此外,地质时间尺度下地球自转速率的测量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地球大气增氧事件与自转速率变化的可靠关联机制,仍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致谢:感谢新生代室周锡强副研究员的宝贵修改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Bartlett B C, Stevenson D J. Analysis of a Precambrian resonance-stabilized day length [J].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16, 43:5716-5724.
  Klatt J M, Chennu A, Arbic B K, et al. Possible link between Earth’s rotation rate and oxygenation [J]. Nature Geoscience, 2021, 14:564-570.(原文链接)
  Lambeck K. Changes in length-of-day and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J]. Nature, 1980, 286:104-105.
  Lyons T W, Reinhard C T, Planavsky, N J. The rise of oxygen in Earth’s early ocean and atmosphere [J]. Nature, 2014, 506: 307-315.
  Meyers, S R, Malinverno, A. Proterozoic Milankovitch cycles and the history of the solar system [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8, 115(25): 6363-6368.
  美编:傅士旭
  校对:姜雪蛟

八年级物理第一课,教材中没讲的知识,你知道吗?应朋友的委托,给她刚上初二的儿子教物理。作为物理专业毕业生,再次拿起最初的物理课本的时候,突然有很多的感悟,本文就从第一课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来分享那些被教科书遗漏的知识。课本上测量是雷电或许和植物有关?如今科学家已经用无可争辩的实验证明了,天空中的雷电不是雷公和电母的操作,就是一种云团放电现象。可是科学家至今仍然不能完全搞清楚的是,云层中的电荷是从哪里来的。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介绍民科只有1000块人民币能不能搞科研?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是科学领域作者的原因,感觉现在科学爱好者特别多。有很多爱好者在哀嚎,现在搞科研需要太多经费了,没钱玩不转。真是这样吗?咱们这里就一起来看看,如果投入1000块人民晃动的茶水喘息的狗和空间交会对接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每当遇到问题的时候,都会给自己泡一杯茶,然后端着茶杯,慢慢地在房间里走动,寻找思路。不过,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端着满满一杯茶就必须要慢慢地走呢?也许你正在科普蓝天闪电和微波炉光线进入一个健康人的眼睛就会产生视觉,至于这束光线是来自折射反射还是某个光源都无关紧要。不过,如果这束光线要是没有进入眼睛呢?很多朋友圈里晒出来的好天气的照片中都有这样一个的现象,科普风的喷泉和盘旋的雄鹰飞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奇迹发生在1903年12月17日清晨,威尔伯在30千米每小时的风速下驾驶着莱特兄弟制造的一个带着巨大双翼的怪家伙,用5APP预报的日出日落时间不准,谁干的?不知道你是否注意过APP中显示的日出日落时间与实际情况不一样。在日出时间之前,就已经能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而在日落时间到来的时候,太阳仍然挂在西边的地平线之上。是手机上的预报不准确科普挑担子中的物理学今天在网上冲浪的时候看到了下面这样一段话。爬山的时候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挑担子的往往比散步的游客走得要快。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二者心态不同,挑夫肩上有担子,眼中有想到达的目标,不用扬鞭自跟着老郭学物理分数里的小秘密,你注意过吗?究竟是要说物理还是要说数学呢?估计看到标题的小伙伴肯定是一脑门子的蒙圈吧。经常有人说数学物理不分家,由此可见数学和物理的关系有多么的紧密。抛开那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和物理定律,咱们不谈科普馒头炸药和蓝天你一定在好奇,这是一篇什么样的科普文章,竟然把炸药馒头和蓝天这三种看上去不挨边的东西放在一起呢?联系着毁灭生存和美丽的主角就是本文要讲述的化学元素氮。说起氮气大家并不陌生,这种气体孩子,请不要以为你的父母都很坚强孩子,请不要以为你的父母都很坚强孙青松俗话说的好,家有父母是一宝。是的,父母是维系一个家庭的纽带与桥梁,是子孙后代们的粘合剂,是家族港湾里还在游弋的一条老旧却又温馨的客船,有父母的
2台火星尖端仪器探测结果大相径庭?解开火星甲烷若隐若现之谜火星上的甲烷非常神秘,好奇号火星车能探测到它们,但预期应该也能侦测到甲烷无处不在的卫星却一无所获,究竟这些甲烷消失去哪儿?天文学家现在可能找到答案了,原因与一天的探测时间差有关。当保时捷与Rimac及Bugatti签署协议成立合资企业保时捷6日宣布,将与Rimac共同成立合资企业,并整合法国超跑品牌Bugatti。保时捷全球执行董事会主席OliverBlumeRimac创办人兼总裁MateRimac已签署协议,无需取出,美国首创可体内分解无线心率调节器6月底美国西北大学与乔治华盛顿大学研究团队,发布世界首创可在体内分解使用NFC无线技术的心率调节器,避免传统调节器的感染移位和取出时造成新伤口等缺点。刊登于最新自然生物技术(NatCureVac疫苗试验失败,可能原因与对mRNA疫苗技术未来发展影响目前市面上莫德纳与辉瑞两种mRNA疫苗在对抗COVID19都有很好的效果,也证明了mRNA疫苗技术的价值。然而,同样以mRNA技术进行研发的CureVac疫苗在不久前发布的初期报告不需要标记资料,BigQueryML提供易用的资料异常侦测模型Google在BigQueryML中加入新的异常资料检测功能,该功能利用无监督机器学习来检测资料异常,因此用户不需要提供标记训练资料。用户可以开始使用ML。DETECTANOMALHPE收购Ampool强化混合云环境的资料分析HPE本周宣布收购SQL资料访问工具创业公司Ampool,将整合至Ezmeral软件产品线中,以协助其GreenLake用户在云计算从事资料分析及AIML应用。在资料爆炸及云计算应Zipline靠无人机运送新冠病毒疫苗,成为非洲配送主力新冠病毒爆发已将近两年,这段期间许多产业改变了自己的形态,餐饮业主打外带外送与联名商品非接触式的金融支付兴起,而物流公司也不例外,开始大量采用自动化无人机等新兴技术,好能撑过这波疫微软拿到的国防部100亿美元JEDI云计算订单飞了美国国防部(DepartmentofDefense,DoD)周二(76)宣布,由于这些年来的需求变化,将中止由微软独家赢得的联合企业防御基础设施(JointEnterpriseDe由于中国需求和库存减少,铁矿石质量溢价扩大至创纪录水平以美元计价的低品位铁矿石和高品位铁矿石之间的价差已飙升至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这表明中国钢厂正试图通过使用尽可能多的最优质矿石来最大限度地提高产量。在从冠状病毒大流行中复苏的过程中特斯拉在中国召回近30万辆电动汽车,因为司机打开了Autopilot据了解,远程更新会影响本地制造的汽车和国外制造的汽车。国家监管机构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为,如果不加强自动驾驶仪,存在安全隐患。当自动驾驶仪意外开启时,车辆可能会快速加速或快速距地球9620万光年,恒星离奇爆炸。中国科学家它来自别处一颗奇怪的超新星,出现在了它不该出现的地方。P。A。Duc(CEA,CFHT)Atlas3DCollaboration来自新疆天文台的一批中国天文学家6月23日发表论文称,他们对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