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每日科技名词奥尔特云

  奥尔特云
  Oort cloud
  定义:理论假设的一个包围着太阳系的球壳状云团。外边缘距离太阳约15万至20万天文单位,被认为是长周期彗星的发源区域,主要由50亿年前形成太阳及其行星的原始星云的冰质残留物质构成。因荷兰天文学家奥尔特首先从理论上推测而得名。
  学科:天文学_太阳系
  相关名词:彗星 半人马型小行星 柯伊伯带 黄道离散盘 星际彗星
  【延伸阅读】
  彗星是一种罕见的天象,往往毫无规律地在星空中突然出现。它们来自何方呢?
  一般认为,短周期彗星起源于冥王星轨道外侧的柯伊伯带(距离太阳约30 50天文单位),而长周期彗星则起源于遥远的奥尔特云。
  荷兰天文学家扬·奥尔特很早就注意到,多数长周期彗星轨道离太阳的最远点约有几万天文单位(也就是日地距离的几万倍),那里已是太阳系的外边缘。1950年,他提出了一个彗星云团的假说,认为在那个距离上应该有一个彗星的发源地,即一个各向同性分布的均匀的球壳状云团。这个假设后来被人们广泛接受,并把这个云团称为"奥尔特云",它是一个储存彗星的"仓库"。
  在太阳系演化的过程中,彗星的轨道在动力学上并不稳定,最终或者向内撞入太阳或行星,或者向外被行星的摄动甩出太阳系。因此,经历了几十亿年的历程,奥尔特云中的彗星物质应该早就耗尽了,但它现今仍然有充足的彗星供应。这是一个悖论。
  奥尔特云位置的示意图。横坐标是以对数指标显示的离太阳的距离,单位是天文单位。奥尔特云的外边缘在15万至20万天文单位左右的位置上。
  1981年,美国的天文学家杰克·希尔斯又提出了一个"内云"的模型假设。他认为,太阳系的外围应该有两个云区,一个是"外云"(那里是长周期彗星的"仓库"),而"外云"之内应该还有一个"内云"。内云中小天体的密度应该比外云大得多,由于太阳系引力的起潮力作用,内云中的物质最终会被喷射至外云区域,不断地给外云补充彗星物质,维持着外云区域的稳定性。希尔斯的这个假设现今也广泛被天文学家们接受。人们从而把外云,称为"外奥尔特云",而把内云则称为"内奥尔特云"或"希尔斯云"。
  现在一般认为,内奥尔特云大致是一个与黄道面平行的圆盘状云团,距离太阳约几千至2万天文单位,外奥尔特云则是一个各向同性的圆球状云团,内边缘距离太阳约2万天文单位,外边缘距离太阳则有15万至20万天文单位,那里几乎已是离太阳最近的恒星——比邻星距离的一半了。
  天文学家猜测,奥尔特云是46亿年前太阳系形成早期的原行星盘的残余物。组成奥尔特云的物质最早是在气体巨行星和小行星演化的同一过程中形成的,后来因受木星和土星的强大引力作用而被散射到现今甚远的位置上。因此,奥尔特云天体的主要成分与海王星外的天体相似,主要是水、氨和甲烷等物质的固体凝冻物。
  奥尔特云的外层已在太阳系的边缘,受太阳系的引力牵制很弱,因此极易受到近邻恒星以及整个银河系的引力潮汐效应的影响。这些扰动不时地导致奥尔特云天体离开原有轨道,进入内太阳系,并成为彗星。
  目前对奥尔特云还没有直接的观测证据,但科学家仍然认为它是所有长周期彗星、进入内太阳系的哈雷族彗星、半人马型小行星以及木星族彗星的发源之地。(延伸阅读作者:紫金山天文台副研究员刘炎)

美登月火箭又蔫了,到底是美国航天技术倒退,还是火箭设计有误?编者按目前,美国宇航局正在审查SLS芯一级阀门的性能,第二次热火测试时间就全面推迟了。1月16日进行的第一次热火测试也出现了问题,原计划运行8分钟,结果还没到67秒就熄火了,可以看1微秒内创造4000个宇宙模拟大爆炸,日本科学家正在打开魔盒编者按日本科学家在计算机中创造了4000个虚拟宇宙进行研究,观测在没有引力的作用下,宇宙中星系是如何分布的,这有利于我们找到宇宙诞生的初始条件。最终我们甚至能利用对撞机创造出真实的黑霉菌可以在模拟火星环境中生存!NASA火星车探索方向要调整编者按最近发表在微生物学前沿上的一项新研究指出,我们需要了解地球上是否有生命可以在火星生存,地球上就可以进行模拟试验。比如NASA和德国航空航天中心的科学家进行了一项测试,指出可以神舟十二号着陆精度有多高?星下点还在南非,为何说已能瞄准落区神舟十二号高精度着陆令人振奋,从这次降落过程,中国不经意间展示了能覆盖数千公里跟踪走廊的三大战略技术,星下点还在南非,但已能基本瞄准东风着陆场的落区。我们甚至可以认为,这次返回舱着科学家第一个被发现的外星生命或是病毒?美国宇航局已掌握证据美国宇航局之前的实验也证明了在实验室可以产生的氨基酸,氨基酸形成的条件就是需要较高的温度,以及在合适的环境中就可以形成,与太阳形成之后的环境比较相似。相比较一些高等的植物和多细胞生一种单细胞生物,曾经差点摧毁地球上一切生命地球上有一种单细胞生物,引发了第一场大规模灭绝事件,差点摧毁地球一切生命。最终它反而为地球生命复杂多元化的发展铺平了道路,没有它就没有今天的你和我。很多人可能猜到了,它就是蓝细菌,如果物种是不断演化而来的,那么第一个生命是如何出现的?1953年,一个实验震惊全球,它似乎解决了生物学的终极问题生命是哪来的?但它错了。原始地球实验实验由米勒与尤列主导,灵感来源于木星。木星质量是地球的318倍,巨大的引力可以轻易吸住最奇怪的化石两个被封印了2。5亿年的室友,让科学家困惑40年危机四伏的丛林,受伤的你急需找地方休息,恰巧你发现不远处有个熊洞,熊正在冬眠,你敢进去一起睡吗?2。5亿年前,类似的事情发生在了不同的物种身上,受伤者选择进入了洞穴,结果突发了一场中美科技全面对抗已经形成,登月将成转折点,三个方向将反超美国中美科技的全面对抗已经形成,这是底层架构上的对抗。那么在最前端,我们的火星探测器嫦娥工程都已经实现了在火星月球上软着陆,稳扎稳打的态势让美国人觉得中国的科技潜力巨大,这样发展下去必这么多年来你们都误解杨振宁了,他的真实成就远高于诺贝尔奖从诺奖的机制上看,杨振宁已经不可能获得诺奖了,但即便这样,也不影响杨振宁的伟大。毕竟诺奖是一个注重的是新的发现新的方法,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被证实了无数回,但是也没有获得诺奖,这是因学党史丨中国第一颗极轨气象卫星发射成功百年瞬间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1988年9月7日凌晨4点3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命名为风云一号A星,这是我国自行研
火星,你好!我们来了!地球上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今天是2021年2月11日,是我离开地球家园的第203天,我已经完成了近火制动这项既重要又有难度的任务!算是真正的抵达火星开始环绕观地理基础知识时差现象及计算当我们这里阳光照耀大地时,此时,在地球的另一边,则会看到夜空中一片繁星闪烁的景象。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所以,与太阳光照方向垂直的晨昏线把地球分为了昼半球和夜来自探测器旅行者1号的自述探测器为什么不垂直飞出太阳系?哈喽!各位朋友们大家好!猜得到我是谁吗?说到这儿,我得先自我介绍一下,朋友们才能知道我是谁呀。我是旅行者1号太阳系空间探测器,1977年9月5日,我从地球出发,向着广袤无垠的宇宙空关于牛郎星和织女星的那些事一提到牛郎星和织女星啊,我就能想起那个开端美好又浪漫但是结局却不太好的爱情传说故事。在很久以前,天庭有一个织布的仙女。她在人间爱上了一个放牛的男孩子,两个人相亲相爱,织女嫁给了牛郎一年地震5744次!日本富士山一旦喷发,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按照日本地震监测组公布的数据,在最多的时候日本一年发生了5744次了地震,平均下来一天就会有十几场不同等级的地震。这个数字看似是惊人的,但更让日本人担忧的是,随着日本往年地震次数的四季与极昼极夜的形成生在同一颗星球上,共处同一片蓝天下,人类及其他所有动植物都有一个共同的母亲,她的名字是地球。从太空望去,地球是一颗美丽的蓝色星球,它和太阳系中的其他七颗行星一样周期性地绕太阳公转。重量和质量不是一个概念,他们是有分别的首先要说一下关于重量与质量的问题它们两个是有分别的,质量指的是这个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而重量指的是这个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如果某一物体所受到的重力越大,我们也就能感到它越重。我们生活如果宇航员在太空执行任务时,与空间站分离,回不来了怎么办?在地球上晴朗的夜晚,仰望灿烂的星空时,我们会觉得宇宙中的环境一定很美。甚至想乘坐宇宙飞船,到外太空去看看。当一名遨游太空的宇航员,是不少人曾经儿时的梦想。离开地球大气层之后,外太空地理基础知识经纬线与经纬度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方向都是从西向东转,所以我们可以空间想象推理出从地球北极来看,北极旋转方向是逆时针如果再从南极看,旋转方向又是顺时针了。如果脑海中实在想不出这个场景,只需要一个球体地球经历了5次大灭绝,第6次什么时候发生?人类能逃过一劫吗?在地球历史上一共出现过5次大灭绝,未来还可能会遭遇灭绝事件吗?如果地球第6次大灭绝来临,现代文明的人类能否逃过一劫呢?早在4。8亿年前,地球处于奥陶纪时期,那时候的地球环境跟现在大染色体如何决定人的性别?精子与卵子的相遇。从卵子和精子相遇结合,再发育成胚胎,到长成一个健康的胎儿Ta遗传了父母的基因。而性别,是由父亲决定的。人类的染色体这里我们得先聊聊关于人类染色体的事情,人类共有23对染色体,也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