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韩国N号房事件学历不能过滤人渣,道德也并非教育的产物!

  近日,韩国N号房事件传遍全网,此案不仅涉及性犯罪,还涉嫌谋杀,性质非常恶劣。媒体公布其运营者之一的赵博士,是一名年轻的高学历者,据说会员中也有众多人们眼中的社会精英。人们不禁要问: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怎么会这么没有道德,做出这种丧尽天良的事情?
  曾经人们普遍认为:学历高的人,道德和人品应该也比较高。但实际情况是,学历并不能过滤掉人渣!人们也认为,教育的缺失才是道德沦丧的罪魁祸首,教育因此要背负罪名。但实际情况是,人的道德品质并不是仅靠教育就能提高的。同一个家庭、同一所学校会培养出不同道德品质的人。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谈一谈,为什么说学历不能过滤人渣,道德也并非教育的产物。
  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道德的本质是什么?道德与自然科学有什么不同?道德行为的内驱力是什么?理性是否是决定道德行为的关键因素?道德的演变遵循自下而上的过程,而教育体系是自上而下的机制。
  01. 道德与自然科学有什么不同?道德的本质又是什么?
  大多数人都认为,一个人的品德与学历是正相关的。对于初次见面的人,看到简历上的高学历和社会地位,会自然地心生好感,认为这大概率是个不错的人。但事实并非如此,高材生违纪违法、反道德的事情层出不穷。
  2017年,中国的最高学府清华大学对违纪的11名研究生进行了处分公告。其中,8名博士生、2名硕士生和1名在职硕士。他们的违纪行为包括婚外情、殴打恋爱对象、学术不端、偷窥异性入厕、殴打工作人员等等。网友们惊呼,不敢相信这是清华大学的学生!于是越来越多的声音开始质疑:人品和学历有关系吗?
  要认识这个问题,我们先看看道德与自然科学有什么不同。
  自然科学要解决的问题是"世界是什么?"而品德教育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们应该做什么?"
  一个是对自然事实的客观描述,另一个是对人类行为是非对错的主观判断。虽然在学校教育中,我们既学习了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也学习了思想品德等伦理教育知识,但两者其实没有什么关系。品德教育不能和自然科学一样,通过听课考试,就能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但很多人认为道德是一种客观存在,人们的道德行为是反映的是一种道德事实。换句话说,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存在一个客观有效的评价标准。比如,你家附近有一只流浪猫,你心地善良,每天给流浪猫送食物,救下了这只可怜的动物。这些哲学家们会说,你的行为之所以是对的,是因为你做出了一个符合道德事实的行为。他们希望通过"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推出"我们应该如何行动"。
  然而,那些没有给流浪猫喂食的人,是不是就不道德呢?很显然不能得出这个结论。事实很可能是:因为你很喜欢猫,可怜同情它,才会选择帮助它;其它没有给猫喂食的人,因为不喜欢小动物,压根就没有注意到有这么一只猫的存在。在喜欢猫的人眼中,给猫喂食是符合道德的,在不喜欢猫的人眼中,不给猫喂食也是符合道德。
  那么,道德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
  大卫.休谟在《道德原则研究》一书中,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告诉我们,当我们说"应该怎样去做"的时候,其实是在表达对于某些行为和品质在情感上的反应,也就是对行为的喜好或者厌恶。正因为基于个体的情感反应,所有他认为,道德知识其实没有那么确定的基础。
  通过书本知识,我们可以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因为这些知识就是客观存在的。而"应该喜好什么或者厌恶什么"是主观的,它来自于个体的性情以及社会交往中的经验,无法单纯依靠教育来完成。
  由此看来,高等教育完成的是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认定,高学历只能过滤学渣而不能过滤人渣。判断一个人的品行好坏,我们更应该观察他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的态度,从实际相处中的表现来判断。
  美国罗斯福说过:"有学问而无品德,如一恶汉;有道德而无学问,如一鄙夫"。
  可见,道德与学问并无相关性,有学问的恶汉比有道德的鄙夫对社会的危害更大!
  02.道德行为的内驱力是什么?理性是决定道德行为的关键因素吗?
  我们总被教导:要理性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欲望,做一个自律节制的人!柏拉图也将灵魂比作一架马车,理性就像车夫,控制着两匹马,一匹是欲望,一匹是激情,一个人能否获得幸福,就在于理性能否很好地驾驭这两匹马。这些古老的智慧告诉我们,通过理性地控制欲望和情感,实践道德规则,才能产生道德行为。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不是来自一个人的欲望或情感。
  但大卫·休谟认为道德是人们对一件事的情感反应,对于看见或听见的事情,我们本能地做出赞同或反对的判断。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大家都依靠本性来做出反应,不做理性判断,任本性肆意妄为,那社会还有和谐可言吗?我们来举个例子就能看明白了。
  比如,你身边的亲人或者朋友生病了,你会特别为他感到难过,仿佛病痛就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但是在新闻中听到某些不认识的人意外死亡,你的反应可能是:"哦,好可怜!"然后马上就忘记此事了。我们的解释是:不认识的人跟我有什么关系?表面看来,这是出于我们的理性判断。但真正的理性只存在客观因素,不含主观因素。上述例子中,不认识的人已经去世,比你认识的朋友情况更惨,如果完全出于的理性考虑,我们应该更关心那个陌生人才对。这是怎么回事呢?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提出这样的观点:同情是人类道德的根源。斯密认为,任何一个人,哪怕他再自私、再邪恶,都拥有一种本性,这种本性让他去关心别人的命运,为了别人的幸福或者不幸而感到快乐或者痛苦,这就是同情。
  人类通过想象力完成人与人之间的跨越,与他人达成一致。想象自己在一定程度和对方成了同一个人,感受对方的疼痛和喜怒哀乐。对于跟自己越亲密、距离越近的人,这种想象力越强,感受也越深刻。人们由这种内在的同情触发良知,从而做出有助于他人的道德行为。
  那么,理性在道德行为中有什么作用呢?
  大卫·休谟在《道德原则研究》的开篇就提出了这个问题:"道德是来自理性还是来自情感?在书中他给了我们答案:道德来自情感,而理性只是辅助情感的工具。
  理性地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确定了行为的目的之后,通过理性地分析和观察,为实现这个目的提供建议和办法。比如,你决定要去救一个落水儿童,做出这个决定的是你的同情心。在实施行动的过程中,理性帮助你分析作哪些准备工作,或者观察周围有没有可帮助的人等之类的具体途径。第二,辨别信息的真伪,比如你仔细观察后发现,在水里挣扎的不是落水儿童,而是一只狗在游泳,这时你决定不用下水救人了。如果没有情感的驱动,理性是没有办法独立引发道德行为的。
  孟子也就说过:"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这里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都是我们的自然情感,而仁、义、礼、智是道德规范,这句话也说明,情感才是道德的内驱力。
  03.道德的演变遵循自下而上的过程,而教育体系是自上而下的机制。
  推崇教育决定人品的人们认为:道德必须是别人教给你的,没有经过老师、家长的教育,道德根本不会存在。但是亚当·斯密却认为,道德跟教导的关系不大,跟理性更毫无关系。道德源自人们从小到大在社会中成长,头脑中产生的互惠交换概念。按照亚当·斯密的观点,道德是人们为了与他人相处时,寻找心心相通的快乐,而自发形成的现象,并非来自圣人的训诫或者上帝的指导。
  通俗一点讲就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赞扬和喜欢,我们调整自己的行为,去符合别人的情感反应。这些得到社会普遍认可的行为,就成了约定俗称的道德准则。而教育家们做出的贡献就是观察、记录这些道德准则,反过来采用自上而下的教养体系,对人们进行教导。
  《自下而上》的作者马特·里德利说:"正是在人类经验的混乱实证世界里,我们发现了道德。道德哲学家观察我们的行为,但我们的行为,并不是来自他们的创造。"
  正因为道德来自人们的自发行为,所有道德演变过程与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一样,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从古至今,虽然流传下来很多亘古不变的道德准则,但人们的思想观念在很多方面都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在过去暴力、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培养出来的道德准则,必定与如今和平年代长大的孩子不一样,这个变化也将一直延续下去。
  比如,对于同性恋的态度。过去,同性恋者被认为是家庭的叛逆者,他们被家人训斥,被朋友排斥,害怕受到道德上的谴责,只能选择遮遮掩掩。但现在,很多国家已立法允许同性恋者结婚,并且反对鄙视同性恋者的行为。事实还是一样,只是人们的观念转变了。
  纵观历史,我们发现,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裕,社会暴力事件较过去相比,已经大幅减少。史蒂文·平克在《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中,记录了近几百年的暴力行为变化。过去10年里,全球战争死忙率创下历史新低;在大多数国家,杀人率比中世纪时期已减少90%以上;现在的我们,反对暴力取乐,对动物也提倡爱护怜悯。虽然目前暴力依然存在,但是根据平克的记录推测,未来暴力现象会持续衰退。
  同理,在同一个年代,生长在不同社会圈层中的人,也必定会自发形成不一样的道德准则。这也解释了为何在每个年代,每个国家,无论实行什么样的教育制度,都会出现反社会、反道德的人群和危害社会和谐的事件。
  由此可见,道德形成于人与人相处的个体行为中,并非来自学校的教育。道德的演变过程是自下而上的,而教育体系是典型的自上而下。无法同步的机制决定了,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与教育没有直接的关系。
  04. 总结
  孔子说过,"德才兼备,以德为首","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
  德才兼备,是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终身目标,也是教育想要完成的远大重任。但是在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中,教育作为辅助我们进化的一种工具,并不能独自肩负起修正人类道德的重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从道德的本质、道德与自然科学的区别出发,探讨了学历不能过滤人渣的原因;接着我们从亚当.斯密的情感道德观点出发,讨论了道德的内驱力来自人类情感中的同情心,而非理性控制;最后我们从道德的演变过程,分析了自下而上的道德演变与自下而上的教育体系,说明了为什么道德不是教养的产物。

一个留守儿童的呼唤想念妈妈的孩子当我刚刚学会说话时喊出的第一句话是妈妈可是没有人答应我我冲着婶婶喊婶婶对我摆摆手我不是你的妈妈别人家的孩子都有妈妈我的妈妈呢我使劲的揪着奶奶的衣角要妈妈奶奶把我紧紧地别小看艺术家,普通的肖像画放大10倍后,一定会让你惊叹出声就在前天,小绛为大家介绍了一位特别的艺术家,她的名字叫做山下久美,这位艺术家的独到之处在于,她可以用光线雕刻肖像画作,几个简单的图形,在光线的照射下,投影会非常神奇的组成人物的头像她能雕刻光影,捕捉不到的光线,变成一个个惊艳的人物作品光影变化,组成了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光影变化,同样也是绘画中最为重要的因素,绝大多数艺术流派和顶级的艺术家都用画笔和画布捕捉到光线的变化,因为对光影了解不同,形成不同的绘画方式。光线他诠释爆炸的艺术,把水拍成抽象画,美得人们争相将其当做壁纸水无色无味,纯净却没有具体的形状,水是生命的源泉,无数诗人舞者音乐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去歌颂和赞美它。不过,水这种事物,难倒了许多艺术家,究竟该用什么颜色什么情景去描绘水,才能将水表现开局一个楼梯,画面全靠编,最后一幅让人佩服极了艺术家最吸引我们的特质之一,就是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正因为这种区别于正常人的思维方式和绘画的表现方式,才让这些画家,这些画作成为让人记忆犹新的经典。在这个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散文六月,风光不与四时同喜欢这样的日子荷花开得红浪漫天,一个人穿行于田田荷叶间,没有人打扰我,被荷叶过滤了的风,凉凉地吹拂在人身上,连着毛孔都清爽一片。听闻故乡的桃子已熟,若不怕了绒毛,可以尝个鲜了。还有散文人生最美是淡然作者子墨夏日总是美好的,时光的角落,有着丰富的颜色,有着不同的风景,岁月的光影里,埋藏着许多关于生活的故事。有些今天的故事,会随着时间变老,成为回忆,有些故事是昨天的时光,需要慢慢散文朝听蝉鸣,暮听雨疯蝉晨荷静,浅露紫樱香。骤雨山风急,闲窗好个凉。邹謇带着一身轻盈,从晨梦中清醒。深灰色的云层压在黛山头顶,摇摇晃晃知了藏匿在枝桠间,发了疯似的嘶叫不时有蜻蜓飞来停在一朵荷花上,兜兜飘俩孩,两次死丈夫的寡妇,却得到魅力四射男人的穷追不舍飘她是一个两孩子的母亲,她是一个两次死去丈夫的寡妇,却得到了一个魅力四射男人的倾情相恋。思嘉。奥哈拉的长相无论从东方还是西方的审美来看,都不算太完美。气质上,她脸上有他父亲的粗狂。虽感性,成熟的女人,亦会有四个标志女人是感性的动物,但成熟的女人也是有标志的。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么感性的女人,某一天,你发现她不再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于是,你惊讶,感叹,她什么时候就悄无声息人与人之间,缺少了尊重,什么事都是空谈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是在互相选择,太把自己当回事的人,在别人的世界里,往往什么都不是。人与人之间,缺少了尊重,什么事都是空谈。今天我终于把一个业务咨询者怼出去了,而且在拉黑他的时候
脚踏实地做人做事无论是静胜躁,寒胜热,清净者为天下先还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无论是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还是操千曲而后晓生,观千剑而后识器,都在强调古往今来,能够名垂青史者必是脚踏实地之人。梦想不会自动成以优秀党员为榜样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曾几何时,我们庄严地举起右手宣誓,从那一霎那开始始,我们心里便多了一份神圣的承诺。任凭岁月更迭世事沧桑,任凭青春流逝憔悴红颜,我们总要守住住这份承诺扎根基层永无悔广大基层干部要做好新时代基层干部,牢牢扎根,方能推动我国基层事业全面发展抓紧乡土,贴近苍生,默默付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基层是社会这座大楼的根基,而基层干用好乡土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人才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乡村振兴,人才是根本。因此,要重视发挥乡土人才的重要作用,使用好乡土人才,让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乡土人才可以盘活农村闲置资源。与世界相交管子有云山川涸落,天气下,地气上,万物交通。意思是说,山川湖海天地万物本就是紧密相连互相融通的。而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历史与现实过去与未来也同样是不可割裂不可孤立的一个整体。只有与世青年干部要勇于担当作为一名青年人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定力,就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谨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党员责任,坚决抵御不良思想腐朽风气的侵蚀,把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成就伟大事业不可傲伟大事业失于傲,需戒骄戒躁。古代,孟子曾经提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论如今,我们对于青蛙效应体现出来的原理也是耳熟能详。可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注重深谋远虑的人,往往具有强烈的忧打造书香乡村,建设乡风文明当下,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媒体自媒体逐渐成为社会信息的主要承载者,极大降低了我们的学习成本。然而,这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知识碎片化庸俗化浅薄化,长此以往,更会弱化我们的思考力,失学习党史,汲取力量要深入学习党的历史,从中汲取前进力量,才能更好的开辟未来。从陈望坚定信念译共产党宣言到焦裕禄舍生忘死治三害,从问绝壁要天路的毛相林,到把青春定格在脱贫攻坚路上的黄文秀。一个个闪光的争先创优是党员的必修课回顾历史,我们党从嘉兴南湖的一只小船出发,奋勇争先,由弱变强在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潮头,引领社会前进的方向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发挥示范引领和带动作传承发扬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并不是新兴事物,我们的先辈在几千年前就曾给我们示范过什么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不用一颗钉子,完全按照榫卯来设计的建设和桌椅板凳在一块普通的石头上雕刻出栩栩如生的形象经过复杂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