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金仕善报告文学青山作证(第2章)

  青山作证文/金仕善
  第二章 深情的回忆
  李兴旺遇难的消息一传开,青松垂首,山泉呜咽,西张店林场、伍家冲护林队,以及附近的村落,立刻笼罩在极度悲怆的气氛之中。这一夜,林场场部灯火通明,警车呼啸,林场所属24个营林、护林队的所有职工、家属几乎通宵未眠。人们切齿痛恨向这位绿色守护神下毒手的歹徒,密切注视着市公安局刑警队的侦破进程,热烈地谈论着李兴旺的为人,谈论着李兴旺为守护这片山林立下的汗马功劳……夜深了,英雄的同事们、战友们、亲人们,一个个沉缅于对英雄李兴旺感人肺腑的往事的回忆、缅怀中。
  李兴旺的党兄、林场老工人李兴照得知堂弟遇难的消息后,悲愤欲绝,险些昏迷过去。
  骨肉之情、手足之爱,刻骨铭心啊!
  这堂兄弟两都出生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的白果望花山。当年,历经战乱的乡村百孔千疮,农民的日子比黄连还苦。1942年,李兴旺的双亲,抛下嗷嗷待哺的四个幼儿幼女,先后撒手西归。在那兵荒马乱的年月,李兴旺和三个年幼的姐姐,如何活命呀。幸有他的叔父、李兴照的父亲李长意,拼力收养兄嫂遗孤。然李长意家有五个张口要吃的黄口小儿,再加上四遗孤,一时真个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为了让孩子们活命,李长意不得不硬起心肠,将两个大一点的侄女送给人家做童养媳,然后拉扯着其余七个孩子,有一餐没一顿的捱时光。逢到农闲,李长意便拖带着孩子沿村乞讨。李兴照怎能忘记,在艰难的讨饭生涯中,年幼的堂弟却养成了倔强的性格。堂弟最痛恨土老财家的恶狗,虽然双脚几番皮开肉绽,鲜血横流,堂弟最终用那根比他高出半截的讨米棍,痛打恶狗而威风凛凛。久而久之,土老财家的恶狗远远望见小兴旺,便夹着尾巴落荒而逃。
  解放后,李长意成了翻身农民,李兴旺也扔掉了讨米棍。党和政府为了让广大农民过上好日子,早在建国伊始就大力兴办水利。麻城也不例外,在五十年代建成了大坳、明山两座水库。青年农民李兴照、李兴旺兄弟,热烈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在水利工地上大显身手。1960年,李兴旺成了兴建浮桥河水库劳动大军中的一员,在工地上生龙活虎,干劲冲天,常以挑"夹担"(挑四只土篼)的实际行动,表达一个翻身农民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
  就在大办水利的同时,西张店林场的筹建工作开始了。
  建林场伊始,面临种种难题。难题之一,是如何对付漫山遍野生长着的茅草、黄荆条和一丛丛杂树灌木。为了让高大的乔木落脚生根,不仅要铲除这些杂树灌木,还要挖出树蔸,这种作业名之曰"练山"。然而,五十年代百废待兴,国家不可能一下子拿出许多钱从事森林基础工程建设,因而要求西张店林场以短养长,培殖自己的活力逐步发展壮大;加上接踵而来的三年自然灾害,全国粮食大面积减产,填饱亿万人民的肚子成了头等大事。因此,麻城县政府决定一边垦荒种粮自给自足,同时进行"练山"作业,逐步造起一个林场。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既有战略眼光又切实可行的科学举措。
  从白果区调集的600名民工、亦即未来的林业工人陆续开到了西张店。一时间,西张店垸垸寨寨热浪冲天,热气腾腾。民工们一边开荒种地一边建房,日出而作,日没而息,草创阶段的艰难困苦不难想见。那时垦荒民工工资不高,月薪一律为16元6角。一些农民热烈了一阵子后,终因待遇偏底劳动辛苦,打起了退堂鼓,悄悄卷起铺盖返回故里重操旧业。
  李兴照所在的大队一共来了9人,最后只剩下他一人坚持留在垦荒队。
  李兴照怎能忘记,就是在这种"大逃跑"的时候,西张店林场急需"新鲜血液",他便想到要在浮桥河水库工地上的堂弟李兴旺赶紧来这里"补缺"。他了解堂弟,堂弟吃苦耐劳,任劳任怨,从不挑肥拣瘦、计较得失,他一定能在这里扎下根来。
  于是,他给堂弟寄去一封信……
  这里说点题外话。
  当年来西张店林场垦荒的数百名白果农民,经过"大浪淘沙",进进出出,最终在西张店扎下根的只有百十号人,就是现在临近退休的那一批老工人。想当年,那些把算盘搁在头顶上打的聪明人一个个溜了,留下来的全是些不会打小算盘的"傻子"。然而,正是这批吃苦耐劳、能征惯战的"傻子",成为建设西张店林场的奠基人、生力军和一代功臣。三十多个春秋过去了,这批具有吃苦耐劳、不计个人得失的"傻子"终于得到了报偿——他们老有所养,成为西张店林场的第一批退休工人。而当年的"聪明人"逢到与这批"傻子"重逢,一个个懊悔不迭,懊悔当年鼠目寸光,吃不得"苦中苦",没捞上"好晚景"。
  闲话休提,却说身在浮桥河水库工地的李兴旺接到堂兄的来信后,果然不假思索,卷起铺盖直奔西张店。开始,他和堂兄等人借住在黄家垸的一间牛棚里。不久,他们自己动手筑土墙、砍树、做房子。经过千辛万苦,第一栋一排六间的职工宿舍落成了。宿舍虽然简陋,总算有了栖身之地。七十二条汉子住进去,挤是挤点,却也乐呵。吃的是豌豆、大麦米等杂粮,喝的是大桶白开水,仍然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生活单调得不能再单调。仍然是有人卷起铺盖走路,有人夹着行李进来,可李兴旺却干得十分带劲。
  我们采访李兴照时,问他:
  "当时那么多人吃不了这份苦,跑了,李兴旺有没有一点想法呢?"
  李兴照肯定地摇摇头说:
  "没有。"
  "他为什么能安心呢?"
  老实巴交,言语不多的李兴照说:
  "他是受过苦的人,能有事做,有饭吃,他就很满意了。"
  从李兴照这朴实无华的言词中,我们不难体察到李兴旺这样一个翻身农民,对新社会给他带来的新生活充满着感激之情。这种可贵的情感对于当代青年来说,或者觉得不可理解,然而,在那个年代,正是靠着广大翻身农民对新社会、共产党的这种感情,办成功了许多事情,象建水库、建林场这类非常麻烦,不投入大量资金根本莫想办成的事情,都办到了。也是靠着翻身农民的这种感情,原谅了我们在当年所犯的"共产风"、"浮夸风"等错误,度过了三年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困境,走到了今天。
  与李兴旺同期来西张店林场垦荒的老工人郑全松,得到李兴旺遇难的消息后,悲痛不能自己。夜深了,他还沉浸在与李兴旺长达3年、朝夕相处的"开荒"生涯往事的回忆中。李兴旺当年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历历在目。郑全松清楚记得,那时开荒定有指标:每人每天3分山,用竹竿量,6竹竿长,3竹竿宽。开3分荒山,对于一个强壮劳力来说已是极不轻松,而李兴旺个子矮,体质也不强,脚又有点跛,要完成这个指标,实在是很吃力的。但是,李兴旺从不示弱,力气不如别人,体质不如别人,他就用起早睡晚,延长劳动时间的办法加以弥补。每天天刚亮,第一个起床的是他,第一个扛着挖锄上山的也是他。中午歇脚打尖,大家坐在山坡上吸自制的旱烟、卷烟叶,李兴旺却不抬头,一锄一锄,不紧不慢地挖。太阳落山了,大家扛着锄头下山了,李兴旺硬是要坚持挖完最后一锄,达到指标才肯下山。郑全松和同伴们见李兴旺这样吃力,屡次三番要帮他挖几锄,李兴旺说什么也不同意。记得有一天,趁着没人的机会,郑全松笑着对李兴旺说:
  "兴旺,我们晓得你的脾气,可你想过没有,你长期这样干是会伤身体的,我们一人帮你挖几锄,也不费力,免得你起早摸黑,这样做有什么不好吗?"
  李兴旺却直摇手说。
  "要不得,要不得,让我慢慢挖。"
  郑全松气得沉下脸,说:
  "帮你挖几锄,是我们心甘情愿的,为什么要不得?你这条牛呀,真倔!"
  李兴旺不好意思地"嘿嘿"笑着,说出了心里话。
  "全松哥,大家的好意我心领了,跟你说句实心话,大家都是年轻人,大家都是男子汉,你们都能完成任务,我李兴旺也不能装孬。让别人帮我完成任务,我心里不好受。全松哥你就放心好了,力气用了还会生出来,这点小事不会把我累垮的。"
  郑全松想起这件事,深深叹了一口气,心里在说:好兴旺,你是个不服输的汉子,今天你遭遇毒手,肯定是仰着倒下去的!
  郑全松不能忘记,当年的开荒大生产,既为"练山"打下了基础,又夺得了好收成,解决了大家的"肚儿圆问题"。仅1960年,光说豌豆一项,就出产了近6万斤。在许多人饿肚子的1960年,毛主席也拒绝吃肉,6万斤豌豆,实在是一笔了不起的财富。更重要的是,荒山开出来了,大家站住脚跟了,这才有以后的迅速发展,这才有今天的漫山青翠,这才有"鸟的天堂,人的银行"之说。
  兴旺啊兴旺,你可是一位大功臣呀!
  郑全松老汉悲愤之余,不觉又回忆起李兴旺另外一件事。
  收了豌豆、杂粮之后,场领导就组织职工植树造林。场领导见李兴旺吃苦耐劳,干事让人放心,就让他带着几个年轻人栽果树。这是一个技术活,细致活,栽不容易,保活更不容易。李兴旺不仅负责保栽保活,还负责保成林保结果。记得栽树之初,李兴旺就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树垱的长、宽、深都按标准挖,道道工序毫不马虎,每次验收都受到技术人员的表扬。让郑全松不能忘怀的,还有这样一件事:
  这天,李兴旺领着那几个年轻人上山栽梨树。栽树和开荒一样,人人都有定额。到半日下午,李兴旺尚有十几棵树苗没栽完,而一个姓胡的后生,却哼着"三百六十调"悠然下山。李兴旺不觉纳闷起来,这个姓胡的年轻人一向并不勤快,植树不讲质量,今天怎么这么快就栽完了呢?于是,李兴旺撵回了那个年轻人,问他道:
  "小胡,你的树苗栽完了?"
  "不错,栽完了。"
  "莫忙走,带我去看看。"
  年轻人斜了李兴旺一眼,没奈何跟着他往山上走。到了植树地,一数树苗,好家伙,少了十几棵。李兴旺虽然很生气,却强忍着,问那青年:
  "么样少了十几棵?"
  年轻人低下头不吱声。
  李兴旺料想,八成他是把树苗甩了。于是到附近芭茅丛寻找。一刻,果然在芭茅丛中发现了那十几棵树苗。李兴旺捡起来,叹了口气,严肃地说:
  "你真昏,这树苗是国家花钱买的,你么样不当回事,就这样甩了?"
  那后生脸上红一阵白一阵,耷拉着脑袋,只顾用脚尖踢踏脚下的卵石。
  李兴旺又训了那后生几句,最后叹口气说:
  "记住,下回还敢糟蹋树苗,我饶不了你,走吧,我帮你栽树去。"
  姓胡的年轻人终于被感动了,呐呐地说:
  "兴旺哥,你的为人真没得话说,我再也不会随便糟塌树苗了。"
  "这样就好。"
  李兴旺说时,跟那个年轻人一道,将这十几棵梨树苗补栽了。红日西沉,才和那年轻人一道下山。
  郑全松回想起这件事,泪水不由滚落下来。他心里说,兴旺好兄弟,你这样为人,如何摊上这么个结果,老天爷也太不长眼了!
  西张店林场的每一个职工,一说起李兴旺的为人,都是跟郑全松老汉一样激动不已,热泪盈眶。李兴旺在西张店林场的工作经历很简单:他于1960年8月来到林场开荒、植树。1963年调伍家冲队,仍是开荒、植树。1966年调到林场场部所在地一队,担任过一段时间保管工作,还是开荒、植树。1968年回到伍家冲队,担任护林员,护林队长,直至以身殉职。虽然在这简短而单调的档案袋中,只有几份例行公事的表格,没有留下轰轰烈烈的业绩记载,但林场干部职工一提起李兴旺,没有谁不伸出大拇指称赞他的为人。林场老工人大都和李兴旺一样,农民出身,文化不高,朴实无华,且不善言词。最常听到论及李兴旺的语言是,"他这个人没说的","这个人一心为公","在他那里,你莫想占公家一点便宜","兴旺这人呀,只兴他招待你,不兴你招待他",等等。
  在1966年李兴旺调来一队担任保管期间,还兼着记工员的工作。有些年轻的女职工故意跟李兴旺开玩笑,要他"包涵包涵",多记一分半分工。也许李兴旺不知道她们是在开玩笑,也许是知而佯作不知,他总是板着脸,说:"莫胡扯,这样不行。"验收开荒地,他用自制的"拐子尺"一丝不苟丈量,量到零头时,便叉开大拇指食指当作"五寸",一直量到尽头,好像不是丈量开荒地,而是丈量价格昂贵的绫罗绸缎。若检查栽树质量,李兴旺真有耐心,逐一察看栽种得是否合格之外,有时还要作特别抽查,伏下地去,小心翼翼扒开培土,像对待文物将要出土时那般精细,看看树根是直是折,直根折根的比例是多少——他要让被抽查者口服心服。人们是这样评价李兴旺的:
  "他这人心里纯净如水。"
  "他这人眼里掺不得半粒沙子。"
  与李兴旺同期进场的老工人刘成均,回忆起李兴旺的往事就热泪盈眶。刘成均说。
  1974年前后,是林场练山植树最紧张、最红火、最有成效的时期。那时候的场长名叫张子经。张子经是一位有魄力、有眼光、务实吃苦的好场长,在他的任期内,林场发展最快。那时,每天天刚亮,张子经就起床敲钟,然后和大家一起上山,割茅草,砍黄荆条,挖杂灌蔸。那时候,每天起得最早的,不是张子经,就是李兴旺。人人都是泼出命干,一心一意奔林场的好前程。单说挖树垱,每人每天就挖到450——460个,这个数字,如今想都不敢想。李兴旺个头小,力气不如我,也不如别的强壮人,可他每天没少挖一个树垱,我挖多少,他也要挖多少,一个不拉,起早摸黑,真难为他了。那时候收工回来,不得空手,人人都要从山上挑一担柴回队,以备来年春天用。就是大雪纷飞,也要挑柴下山。真亏了李兴旺,他个头矮不说,脚也有点跛,可他每担柴都在百斤以上。说到植树质量,我们都比不过他,他植树的成活率一直保持在百分之九十五到百分之九十八之间,原因是他认真负责,树垱挖得标准,树苗折根率低,培土精细。
  李兴旺干公活不要命,却不大记挂家里的事。最让人难忘的是,那年他爱人张红梅坐月子,这样大的事情,李兴旺只耽搁了两个半天,一个半天是为爱人买红糖,另一个半天是割肉,稍稍料理一下就上山干活。领导和同志们都逼他回家照看几天,他却说家里的事已经安顿好了,不用管了。其实不是那么回事,爱人坐月子如何会没有事呢?兴旺是不愿耽误植树这件大事。现在回想起来,这种精神多难得啊!西张店林场能有今天,就是靠像张子经那样的领导,李兴旺这样的职工苦干出来的。张子经是林场的功臣,李兴旺也是林场的功臣。
  今年54岁的老工人郑仁斌感慨地说:李兴旺呀,是天下最自觉,最无私的人。伍家冲那地方,有个名叫天不应的处所,由此可以想见是多么偏僻。他在伍家冲工作那么多年,若有半点私心,可以发大财:伍家冲天不管,地不管,卖几车木材不算回事,可兴旺硬是寸木不沾,半点便宜不占。
  举个小例子吧,他那里一年要烧几万斤木炭,寒冬腊月,拿点木炭取暖,该是天经地义吧。但李兴旺从不要公家的半根木炭,他家大雪天烘火,都是烧从山上挖来的树蔸子。他宁肯满屋冒烟,呛得直咳,也不动公家半根木炭。那年,烧炭的周乃亮等伙计,想到他们一年到头在李队长家出出进进,不说吃饭,就说茶茶水水,确实给他家添了不少麻烦。若送烟酒赶情,李兴旺定然不收,于是拣在腊月底,送去一挑木炭。按说,这木炭是周乃亮他们自己送的,属于私情范围,沾不上以职谋私的边,但李兴旺硬是不收,周乃亮没办法,只得又挑回去。
  对此,老工人徐定凯深有同感。徐定凯说,兴旺这人公私分明,他自己不占公家的半点便宜,遇到别人占公家的便宜,只要他管得够,必铁面无私,不讲情面,坚持原则,毫不含糊。
  有一年,李兴旺的一位领导因家里喂了几头大肥猪而种了许多南瓜。因南瓜种在荆棘丛生的山冲里,为摘南瓜,那位领导便派给林场做工的民工"砍路"、挑南瓜,然后开了工时条,让民工找兼出纳的李兴旺领取工钱。
  李兴旺看了工时条,感到不对劲,便问领钱的民工。
  "这张工时条是做的什么活?"
  民工以为李兴旺不会驳顶头上司的面子,就如实以告。
  谁知李兴旺却说:
  "你们是给他家做私活,这笔钱该由他自己出,公家不能报。"
  事有凑巧,早在这件事之前,这两位打工的民工,对李兴旺怀有积怨:一是一次烧山,防火带砍得太窄,李兴旺坚持要他们返工;二是疏林时他们图快,该砍的"印记树"没有砍,却砍了不该砍的好树,在森林中开了"天窗",李兴旺严厉批评了他们,并按规章制度作出了处理。因为这个缘故,那两个领钱的民工便讥讽地说:
  "这点小事你抠什么?我们在别处打工都是这么办的,你李兴旺又不是领导,你算老几?"
  李兴旺却不生气,说:"我不算老几,算个小指头,但场里有规定,私活工钱公家不能报。你们不要找我扯皮,你们有理到他家说去。"
  那两个民工无奈,只好向那位领导"诉苦"。那位领导虽然对李兴旺的"顶撞"十分恼火,然"师出无名",奈何李兴旺不得。
  不久,发生了一件荒唐可笑的事情。
  这天,李兴旺的爱人张红梅收酱钵时,发现一钵酱臭气难闻。揭开纱罩一看,酱钵中被谁放进一堆猪屎。张红梅气得不得了,要丈夫赶紧查查是哪个缺德鬼干的。李兴旺心中有底。叹口气说不用查了,这钵酱坏了,另做一钵就是了。
  查什么呢,那两个民工,已于当天卷着铺盖溜了。
  事后,李兴旺感慨地对徐定凯说:"唉,这些人真不像话,怎么做出这种缺德事!我一钵酱值得几厚,大不了倒掉,可这些人实在太没有廉耻心了。"
  徐定凯感慨地说:"莫看兴旺跟我一样,文化不高,‘跳跳字’识不得几箩筐,可他豁达得很。这件事他只向我发了几句感慨,没有向别人说过,也不许他爱人对别人说。他说他还要跟那位领导共事,今后的日子还长,犯不着为这点小事跟那位领导红脸。这以后,兴旺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在工作上与那位领导有商有量。那位领导也受到了教育和感动,他临到去世时,感慨地说李兴旺真是一位好同志。
  李兴旺遇事坚持原则,公事公办,对自己更是毫不含糊,前面说到一挑木炭的事,就是一个例子。还有一件事,也让人感动。
  这件事是林场办公室主任刘平亲身经历的。
  "那是1983年,我在场生产科工作。这天,我们来到伍家冲队检查山林抚育情况,结算民工工资。李兴旺的爱人张红梅,作为职工家属,也像民工一样,锄多少草拿多少工资。那天,李兴旺作为队长,陪我们验收完山林抚育情况后,已是中饭时分,大家都累了,就懒得再上山去验收张红梅的锄草面积,加上出于对李兴旺的信任,我们便请他自报一下,他报多少算多少,开一张工条了事。于是,我问李兴旺,估计你爱人锄了多少亩。李兴旺想了想说,张红梅断断续续锄草一个多月,至于具体数字,他也不清楚。我估算了一下,若平均每天锄4分地,一个月大约锄了7亩。我就对李兴旺说,就算7亩地吧。李兴旺急忙摇手道:‘没有7亩,肯定没有7亩。我爱人身体差,绝对锄不了那么多。’我说,那你就报个数算了。李兴旺半响没做声,后来才说:也不能我说多少算多少,我看还是上山丈量一下,那样合适些。我们情知拗不过他,只好重新上山丈量。结果只量出了3.25亩,按每亩4.5元计算,我开了14.6元的工资条。其实,李兴旺的爱人得空就帮场里做事,李兴旺从不开口要报酬。那次是快要开学了,女儿上学要交学费,张红梅才提出要结帐的。
  "从这件小事中可以看出李兴旺的为人。做人做到这样子是很不容易的。可以说,李兴旺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因此,李兴旺的遇难,对我们场是一个极大的震动。他的死,对我们场来说,可谓比泰山还重。"
  经过公安人员彻夜苦战,终于在当天深夜破获此案。凶犯落入法网后,李兴旺的遗体入殓了。
  说起英雄遗体入殓的情景,真可谓撕裂肺肝,惊天地而泣鬼神。西张店全体干部职工,一个个泪如泉涌,泣不成声,不少人哭得捶胸顿足,声音嘶哑,女职工伤心得撕扯自己的头发,78岁的原副场长胡友山,嚎淘大哭,老泪纵横,拍打着灵柩诉说道:
  "兴旺啊,你这样热爱林场,这样温和待人,怎么遇到这样的暴行呀!兴旺同志,我们怎么舍得你离开我们呀!……"
  那发自内心深处的悲怆呼号,那响彻夜空的恸哭,表达了人们对一个高尚灵魂的景仰与崇敬。
  英雄得到了隆重的安葬,载着凶犯的警车也驶离了场部,但西张店林场的广大干部职工还是难以平静。大家纷纷要求场领导为英雄请功,要求上级领导广为宣传英雄事迹。场党组织顺应民心,从英雄墓地回来后,立即起草了一份《关于给保护森林资源而英勇献身的护林员李兴旺请求嘉奖表彰的报告》。短短两天,未经任何组织宣传,就有82名干部职工在请功报告上签名,后因急于上报,只好签名截止,闻讯来场签名的职工,只得惘怅而归。
  在英雄倒下的短短半个月中,《湖北日报》、湖北电视台、《黄冈日报》、麻城电视台、《麻城报》等省地市新闻单位,迅速从不同侧面报告了护林英雄的感人事迹。许多与英雄识与不识者慷慨解囊,捐款慰问烈士遗属。中共麻城市委迅速作出呈报李兴旺为革命烈士、护林英雄、并追认其为中共党员及其组成专班采写英雄事迹等四项决定。省、地、市有关部门近百名领导干部专程赶来林场为烈士致哀,慰问烈士亲属。中共麻城市委调查组一行4人,在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周新的率领下,冒着酷暑,在7天之内写出了《关于护林英雄李兴旺的再报告》的长篇通讯,《湖北日报》在头版头条显著位置予以刊登。紧接着,中共麻城市委作出了向护林英雄李兴旺学习的决定。1993年12月3日,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在麻城市举行了隆重的"护林英雄李兴旺命名大会",省委常委、纪委书记丁凤英等领导同志主持了命名大会……。
  一个普通工人的牺牲引起社会如此广泛关注及强烈反响决非偶然,是英雄李兴旺的事迹感人肺腑动人心弦。下面,让我们继续循着英雄生活的足迹,看看这位平凡的普通人是怎样为祖国的绿色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的。
  ★★作者简介★★
  金仕善,男,1942年出生于湖北麻城,国家二级编剧。先后发表了长、中、短篇小说、戏剧剧本、话剧剧本、广播剧、剧论、纪实文学、散文诗歌等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百余篇(部),结集出版了系列短篇小说《古巷》,中篇小说《哦,绿卡》,长篇小说《词坛女杰李清照》,纪实文学《纯粹的人》《青山作证》,戏剧故事集《真假状元》,自传体纪实文学《我这大半生》等七部文学著作,并出版了四卷本《金仕善文集》。作品多次获奖。参与审定编辑了四卷本《麻城文选》,主编了六卷本《当代麻城籍作家作品选》、七卷本《麻城文化丛书》及《传立文化》杂志,编著共约700万字。生平事迹收入《湖北作家传略》《中国戏剧家词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七部辞书。

人到中年,舍得放弃这三种社交的人,人生才能过得更高级更自在文木盈公子社交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话题,生活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我们,无法避免的要被社交烦心,花费时间去进行各种各样的交往活动。年轻时候的我们,交往总是为了自己的快乐或是友情成功就在下一个路口等你头条故事挑战赛有一所大学邀请一位资产过亿元的成功企业家演讲,在自由提问时,一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问我参加过多次校内创业,可是没有一次成功,最近参加多次校园招聘也没有一次获得签约机会。大寒坚冰深处春水生,锦鲤寻梅游子大寒一年终章,至此轮回清明时,风过无痕,如同生命来了又去。大暑中,荷叶为杯,饮一杯风雅的酒。霜降至,草木凋零,思念绵延伸长。大寒里,化雪迎春,熬满光阴又一年。寒尽春生江山十日雪,雪波澜不惊我们要到达的最高境界生命是一个修心的过程,我们所做的种种,都是在一点点磨砺自己的心性,直到拥有一颗淡定的心,不会随外界的变化起伏不定。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便很好地阐释了这一境界不因外物的好坏或自一个人,一本书,一杯茶,一帘梦满怀信心的开始,却被狠狠击垮。一心想干一番事业,却被现实打了耳光。收拾好心情重新振作,也许明天就会有希望。决定人生的高度,不是才能,而是对待人生的态度。没有坎坷的经历,就不会变得勇信念的力量有个得了绝症的病人躺在病床上,望着窗外一棵被秋风扫过的萧瑟的树,树上的叶子一片一片的掉落,就像他的生命,一点一点将要走到尽头。他突然发现,在那树上,居然还有一片葱绿的树叶没有落。病看懂了白鹿原就了解了中国人的生存哲学如果有一本书,可以让你一打开就不忍释手,500多页一气读完,合上书本后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深深沉浸其中不能释怀,这本书一定就是陈忠实的白鹿原。清朝末年到新中国成立,这几十年间,中国历看得越透彻,活得越容易人生本来不易,如果没有洞察真相的智慧与洒脱豁达的胸怀,则会更增许多烦忧。只有练就真正的智慧,去掉我执与无明,看问题深入透彻,直抵本质,才能做到放下与释怀,拥有淡泊宁静的心态,人生也人间有味是清欢某种意义上说,人生就是一个慢慢熬煎的过程。曾经年少轻狂,曾经血气方刚,曾经充满浪漫梦想,曾经不知愁为何物时光流逝,裹挟在岁月的长河中,懵懵懂懂,跌跌撞撞,或许遍体鳞伤,或许伤心失望得一乐园,安度人间在很多人的感触里,人生实苦生离死别,疾患贫病,贪嗔痴,爱恨仇还有那数不尽又抖不掉的各种小不爽,让人不禁感叹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然而,如果我们来此世上一趟,就是为了品尝这无穷无尽的知道离做到还有多远?人生在世,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与提升的过程。从来时的混沌蒙昧,经过启蒙开悟,如果到走时能变成此生能变成的最好的样子,那便没有虚度。通过学习,我们由一无所知到习得越来越多的知识,懂得越来
什么是境界?境界就是你能理解的东西。什么是境界,马云吃青菜,是为了养生,我吃青菜,是为了生存。吃同一样食物,不一样的人,理解出不一样的意义,这就是境界。境界是指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即修为,人生感悟,其可表现一个人关于教师一潭水的思考以下文章来源于汤勇晓语,作者汤勇汤勇晓语传播教育理念改变教育生态,让教育变得更加美好教师的知识储备,学识的广博,过去有一个很形象的说法,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事实上,好课的四个标准一一好课未必只有这四个标准,但有这四个标准的,必是好课。一一好课的背后折射的是教师的教育哲学,一个好教师的课堂教学,一定是有他的价值认知和价值取向的,他既不会随心所欲,天马行空,也the24traditionalChinesesolarterms一ColdDew古代典籍里有这样一句话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这句话描述的是寒露节气的特点,意思是这段时间产生的露水因天气寒凉,快凝结成霜了。Thedewisbiggerandcolderan处暑传统二十四节气处暑EndofSummer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今日处暑。处暑时节,炎阳不再炙烤,蝉儿不再鸣叫,盛夏渐渐远去,秋意慢慢袭来。ThetraditionalChineselunarcalendarpidest今日白露(20210906)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今天17时52分微凉的秋风拂过面颊一个充满诗意的节气白露翩然而至此时昼夜温差变大水汽遇冷在草叶上凝成水珠一颗颗宛如珍珠般晶莹剔透故名白露白露秋分教师用书中语法教学方法建议(选自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教师用书)英语语法知识包括词法知识和句法知识词法关注词的形态变化,而句法则关注句子结构。根据课标,高中学生在学习语法时应该能够做到以下两点首先,意识到语如何让学生做好英语课堂笔记?一学生的听课笔记做在哪里好呢?其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大多数教师指导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笔记本,把课堂上的重点难点记在笔记本上。但是,翻阅这些旧书旧笔记本时,深深地感到书头笔记新入职教师应该从六个方面着手,突围入职期以下文章来源于汤勇晓语,作者汤勇传播教育理念改变教育生态,让教育变得更加美好又到了一年一度新教师的入职季。很多新教师在入职前,都十分期盼,想到自己将要站在神圣的讲台上,挥洒自己的青出轨男人,最怕女人问这三件事,一问他就慌男人一旦出轨,那么他的言行举止,是一定会有所改变的,尤其在某些时候,会显得特别不自然。这种不自然,在平日里你或许看不出来,因为你并没有戳到他的要害,所以他可以若无其事地继续伪装下去男人得到你后,还能为你做这3件事,才是真的爱你常有人说,婚前婚后的男人,变化实在太大。没结婚前,把你当做宝,时刻捧在手心里,你说什么都答应,变着花样地讨你开心。可结完婚,基本就成了大爷,经常对你爱答不理,叫他干活半天不动,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