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20年前一部风靡西方的小说,超越了金刚经的境界与深义

  我们先从两个有趣而古老的问题开始谈起。某一天,非洲原始雨林里面一棵参天大树轰然倒塌,若没有人在场,请问它会发出声音吗?
  这是《告别娑婆》中白莎(书中角色)问作者葛瑞的问题。葛瑞说,树总是会发出声音的,不论有没有人听到。绝大部分人也会这样想。
  而这个答案却是大错特错。在物质世界,树木倒塌或产生某些方面波动,但是如果没有人的耳朵,却不会有一点声音。耳朵就是一个接收器,没有接收器便没有声音,无论声音大的大与小、远与近。在你听到以前,声音不是声音。推而议之,也就是说没有人类的知和觉,宇宙等于不存在。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直以来人类争论不休,始终没有定论。而《告别娑婆》里说,鸡与蛋是同时出现的。时间并不存在,过去、现在、未来同步发生。我们可以用未来的技术疗愈过去的伤痛,也可以利用现在的存在洞悉未来的生活。世人如果能够摆脱时空的牵制,就可以感受"全像式"的存在。
  《告别娑婆》是近20年前由美国人葛瑞·雷纳完成的心灵小说,此书一面世便一鸣惊人,震惊了美国出版界。上市一年内销售量高达数十万册,曾经很长时间位居心灵类图书排行榜第一名。
  《告别娑婆》揭示了宇宙和生命最究竟、最深远的真相,充满新奇深刻、震撼人心的洞见。(现代量子物理对以上两个问题的答案都予以适当验证了。)此书的内容细数人类关于宗教、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医学、生命学等的各种迷思和误判,对人类社会出现的现象与问题进行了划时代的诠解,书中的智慧超越了当下普遍认知,甚至突破了人类的思维阈值。我觉得《告别娑婆》对于人类探索自我、领悟实相、回归终极身份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为使大家深入理解全书的逻辑与理念,我斗胆将其与公众广泛熟知的、代表东方佛教(智慧)的经典著作《金刚经》作一番比较,进而分析东西方文化在宇宙、生命、物质、时空、心灵、修行等方面的认知异同。
  物质和生命:宇宙状态下所有的物质和生命虚幻至极,并非真实存在。人类起源于意识的分裂及由此产生的内疚、恐惧与投射。只有超越时(时间)、空(空间)、形(形体),才能体察到永恒的真相。
  《金刚经》的一个核心要义就是破相。相指凡夫所见所闻、所思所受的一切。
  《金刚经》云: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菩萨应离一切相。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金刚经》反复强调无相,包括所有的人、事、物、意识、思想、感受、时空等,这一切统统不存在。
  在此基础上,《金刚经》出现了著名的"三句义",比如: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类似以上的句式,在《金刚经》中非常多。即说一个东西,随即否定之,然后说是仅为名相而已。
  凡夫以为的世界,其实不是真实存在的世界,仅仅是一个名词概念而已,没有实在的意义。把"世界"换成任何一个事物,句式照旧成立,句义不变。
  凡夫眼中的世界的一切,在佛陀看来都是虚妄不实的,它们并不是凡夫真正以为的那样子,它们根本也不具备凡夫所了解和把握的内涵与外延。
  究竟看佛陀确是彻底否定了世间的一切的,没有人,没有生命,没有时间和空间,没有知识和经验,没有进化与发展,没有社会和历史,没有山河大地,没有日月星辰,没有菩萨如来,甚至没有宇宙。
  如果你相信世间一切是真实的,那么你就不可能实现无上正等正觉。若见诸相非相,才可能见到如来,才可能真正觉醒。
  《金刚经》着力为我们破除一切幻相,让众生不再执迷不悟、颠倒梦想。但是它只是概念层面告诉大家,物质世界是虚幻的,是必须看破的,却没有详细讲明其中的根由。
  当然佛陀在其它经典如《楞严经》、《解深密经》、《唯识论》中有所阐释。可我总觉得,《金刚经》并没有讲得十分清晰明了或者仍然不够究竟,感觉还是有一层东西没有捅破。
  佛说一切由心识变现而来,心识由真如本性"一念不觉"而来。真如本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一念不觉"的具体样貌和过程,佛法没有讲明,只有靠世人意会。
  然而,《告别娑婆》却给了我们根本性的答案——生命和物质从何而来——而这些正好是对"一念不觉"的深入剖析、解释。
  宇宙一切的来源于"天人分裂"。若使用简单直白的语言描述就是原本"我"是完美一体的境界,偶然间在一刹那、无足轻重的千万分之一秒,恍如做了一个梦,"我"决定自行发展,与基督(自性、真如、天堂、上主、圣灵、永恒一体……)分开,会如何呢?!就好比一个小孩突然玩起火,结果后续一发而不可收拾。
  由第一次的天人分裂开始,"我"由创造主体变成认知主体,"我"不断经验到无穷无尽的幻境,"我"逐渐感到逃离一体的恐惧感、负罪感、内疚感、无助感、迷茫感,"我"为了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存在感,便开始"自欺欺人",于是"我"产生了意识,逐步沦入小我的领域,接着分裂为无量无边的众生——从不同视角或路径经验同一梦境。其实那些只是分裂境界的泡沫而已。
  "我"着手制造时空的对立、小我与自性的对立,一边经验幻境的玄妙一边感受远离上主的惊恐,离开一体越来越久远,"我"越感到自责、内疚、不安、恐慌、抑郁,然后"我"把这一切投射出来,这就形成了更宏大、更复杂、更矛盾的宇宙世界。
  心灵具有非常惊人的力量,分裂、压抑、潜藏、束缚、创造、投射……都是它的拿手好戏。
  我们所见的一切都经由心识(潜意识)投射出来的。其中绝大部分是负面信念。这也解释了人生终究痛苦的普世观念。
  分裂对立、重复轮回、内疚矛盾、冲突不止,如此种种创化了我们所认为的物质世界。整个这一系列的运作即是一场惊天大梦——本质上都是泡影,都是虚妄,因为"我"其实从来没有与"上主"分离过,可"我"一直以来坚持错误的觉受与知见,误以为掉入二元的天地、被迫在娑婆世界经验无休止的轮回。身体形象都是心灵投射出来的。我指的是超越时间、空间与形体的那整个心灵。
  在天人分裂之前,这类"程度"、"角度"及"时段"的观念或知见,根本就不存在。灵性之内原无层次之分,人间所有的冲突都是上述层次观念造成的。
  所有这些,都是在你潜意识中进行的,也就是说,看起来属于外在的一切,其实是存在于你自己的分裂意识中。
  总结一下,宇宙和生命由心识的投射而成。这个心是超越时间、空间与形体的那整个大心。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心——个体的心、肉体的心。佛法讲"缘起空性"、"如幻而空,如幻而有"便是此意。说的不客气点,整个宇宙就像是电影银幕中的精神病人眼中的(虚幻)世界,世界是假的,人是假的,情节是假的,一切都是假的。
  当然这种"假"必须跳脱于时、空、形(银幕)之外,才能够清晰洞察出来,并非一般沉迷于幻相的凡夫所能察。当然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可能会实证这一切。
  一体论:"纯粹一体观"与"传统一体观"略有区别。佛法强调"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西方灵性的"纯粹一体观"强调个体与上主实为一体。
  《金刚经》等佛教典籍中反复陈述众生平等,"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无论贫富贵贱、高矮胖瘦,所有个体一律平等相待,我即你,你即我,大家是一。一切即一。
  "菩萨无住相布施。""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修一切善法。"
  佛法的一体凸显在生活态度、布施要诀、德行建设方面。因循一体,所以众善奉行、无二无别。
  西方灵性文化的一体观建立在"外面没有别人"基础之上,个体与上主融洽一体。一体对象就是自己和上主,并没有他人或众生。"纯粹一体观"更简单、直白、明确。
  我们在许多心理学文章或心理咨询中常会碰到"外面没有别人"这一句话,《告别娑婆》也强调这一点,因为一切都是自我的投射,所以一切外部事物其实都在自己的心里,外境就如照见自我的镜子。
  如果想要实现觉醒解脱,必须忆起真实身份,与上主合一。你就是整个世界,就是整个宇宙。你所见所遇的一切皆是你的分裂意识造就的。J兄深知,虚妄的娑婆世界和真理实相两者毫不相干,他的终极身份乃是与神一体。
  你怎么可能踽踽独行于世间,与你的生命之源分道扬镳?
  我和上主同行于完美神圣之境。
  时间和存在层次:时间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东西方宗教都是否定时间的真实性的。佛法说时间是宇宙幻相之一,因执着于时间,众生一直陷于直线思维之中无法自拔。《告别娑婆》认为时间同样是分裂的产物。永恒是唯一的时间。
  《金刚经》中有名的一句话表达了时间的虚无: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人之心,刹那不停,故觉有"过去"、"现在"、"未来"之分。然而真心常住不动,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皆妄念所为。
  《楞严经》曰: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三际迁流,当下即空。可见如果除去妄念便没有时间。凡夫以为的过去、现在、未来不存在,当然亦无法可得。
  《金刚经》对时间的阐释有些点到为止的意蕴。时间到底为何,因何而有,《告别娑婆》引入"存在层次"的概念作了一番描述。
  (书中角色)阿顿说:
  终极说来,空间与时间一样虚妄。它们只存在于你的信念之中。……所有时间空间以及时空中仿佛发生的一切都只是一场梦。你的心灵只不过打了一个小盹而已。
  时间是分裂意识投射的结果。小我需要幻化出许许多多的人和事,而这些人和事需要安排在不同时空里面。或者说,曾经有一段时间,你利用这段时间,就像利用空间一样,你将它们分割成无穷无尽的部分,让他们看起来截然不同,这样人和事才有地方运作,同时更主要的是帮助小我掩盖自己本就活在梦中这一事实。
  我们本来是非空间、非时间性的存在,但是小我迫使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时间世界。
  阿顿强调心灵其实存在于时空之外,在另一个存在层次。
  因时间既是你发明的,你就有调度的权利。你不必做时间的奴隶,也无须受制于你自己打造的世界。
  白莎其实就是未来的葛瑞,她穿越时空来到自己的前一世。作者葛瑞就是2000年前的圣人多玛斯,并写下了《多玛斯福音》。
  当你的内心彻底清除了过去、现在、未来的幻相,瓦解了时间的桎梏,你可以从时间的尽头回顾世界,进入"全像式"体验。但清除与瓦解又不可能在小我的"时间层次"完成。(圣灵是属于"超时间层次"。)此过程必须在"超乎时间之上"的心灵层次完成。
  如何完成呢?首先需要与上主合一,然后才能进入"超时间层次"。《奇迹课程》给了我们明确的修心法门,这方面内容下文分解。
  因为一切事物皆是同步呈现,所有发生的事情都是正在进行着,超越了时空进入"超时间层次"存在层次,你就可以嵌进人类意识当中的过去或未来。《告别娑婆》这本书的形成便是一个实例。
  阿顿和白莎作为高灵上师,1992年至2001年间来拜访自己的前世身份——作者葛瑞——交流宇宙真相,解疑释惑,帮助人们从生死循环的大梦中觉醒。
  教义与灵修:世间所有的宗教内核大致雷同并思路相通,但形式各异。现代宗教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已经偏离了建立初衷,甚至出现了与原有教理相悖的情形。西方灵修重视个人视角,东方灵修重视众生视角(无我利他,普渡有情)。
  第一,针对基督教的拨云见日,《告别娑婆》中占了很大的篇幅。《告别娑婆》反复论述,"神"并没有创造"五浊恶世"。世界是不完美的,而"神"是完美无缺的,一个完美无缺的"神"不可能也不必要创造充满纷争、对立、冲突、悲苦的世间。否则"神"就是不完美的。"上主永恒如是"。世界是由于小我的分裂与投射造成的。
  "神"即为圣父、圣灵、上主等,佛教的真如、如来、本来面目、本性,道教的道、天道近似于此处的"神"。
  佛教对于宇宙缘起的观点是"空生妙有","性相圆融"。"空即是色"、"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论述比较模糊,没有明显的"责任划分"。
  第二,《告别娑婆》认为解脱的唯一方式是合一,忆起自身身份,与上主合一,超越时空梦境的存在层次。佛法看重修持正念(八正道),即祛除妄念,成就般若智慧。妄念包括贪嗔痴慢疑、我执、法执等。而《告别娑婆》的正念指时刻提醒自我人生是一场梦,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觉知自己即上主。
  第三,在"神即我","佛即我"的问题上,佛法强调每个人本自具足(条件具备),每个人都是未来佛。只要正念真如、精进修习,成道觉悟可期。
  《告别娑婆》认为只要忆起身份,秉持正念,修习宽恕法门,其它事情交由"神"安排。看来西方的灵性没有佛法义理复杂,它注重直达的力量、如是的力量。佛法似乎给凡夫一种错觉,成道成佛需要漫长的时日,需要很多次第加行,其中环节众多、步骤繁杂。
  虽然东西方都承认"我就是那个源头",但最大不同之处还在于,基督教教导个人只管宽恕,日后在生活方面,(依靠圣灵的力量)神力自会安排。无形之中,它斩断了人们更多不切实际的妄想,给人一种轻松上阵的感觉。西方的灵性文化更务实、更简明。
  其次,《告别娑婆》还明确告诉大家,娑婆世界最终是要消逝的,所有的人都将回归上主,融为一体。虽然从现实表象上看,每个人都在不同时空经历着不同的人生,但从另外的存在层次看,所有人的人生计划都已完成,我们所看到的人、事、物都是宇宙截面或片段。从线性时间观看,可能有的人觉醒得早,有的人觉醒的晚,但是都在觉醒的路上,只不过当下的自己对这一切全然不知。我们还在按照剧本慢慢流转。
  从以上的表述分析,西方灵性的"本自具足"显得更深入、更透彻。
  第四,光说世界是个幻相是不够的,还需要引领众生真正认识到幻相的本质和真相的存在。为此须不断的修行才能做到。
  西方讲究选择上主之师,就能获得上主的平安。(《告别娑婆》大部分内容是对《奇迹课程》的解释与辅导)《奇迹课程》是指引,宽恕法则是钥匙。恐惧束缚了世界,宽恕释放了世界。佛法以"六度波罗蜜"为修行重点,以抵达彼岸为终极目标。
  佛法的"六度波罗蜜"指的是修行的六个方面,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可以全部修习,亦可选择其一、二专修。另外佛法强调用"戒、定、慧"对治"贪、嗔、痴"。据此,现实中修行生活大多侧重于打坐、冥想、诵经、放生、素食、禁欲等几个方面。因为形式与仪式的缘故,相对而言,众生的修行还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物力、财力等的。
  《金刚经》对于布施、禅定、般若、忍辱都有所解说,尤其是布施方面,着墨不少。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是故佛说菩萨不应住色布施。
  如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
  宽恕法则是《告别娑婆》重点介绍的内容。唯有宽恕才是人生的唯一要务。真心宽恕,安返天乡乃是必然结局。宽恕能够阻止小我的计谋,把自己从罪疚与恐惧的漩涡里救上来。持续的真宽恕可以获得发生在时空之外的"神圣一刻"的美好体验。(作者葛瑞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
  宽恕的要点是:记得我在做梦;
  宽恕我投射出去的形象,也宽恕梦见这些形象的自己;
  信任圣灵,决心依靠她的力量。
  葛瑞说,"相信自己与上主的分裂"的这个人生大梦才是问题的症结,而圣灵的宽恕则是最后的解答。
  宽恕的形式不受时间地点的局限,宽恕的对象可以不受限制,不管什么人事物,只要你愿意都可以进行宽恕。宽恕需要持续不断地练习,直至它成为你的天性(小我的执念与批判消除)。你只管宽恕,余下来的事情,不是你的责任,你必须信赖上主。要想亲证生命实相,必须好好下一番功夫。(《奇迹课程》里面有专门的《练习手册》)
  如果要迅速概括《告别娑婆》关于修行的关键词,那很明显便是宽恕。《告别娑婆》对宽恕的缘由、方式、流程、目的等均作了详尽的解析。一本《告别娑婆》,既使我们获得全新认知和体悟,又学到了修行的实操方法,可谓一举两得。
  我们在谈及佛法修行时,头脑中会冒出很多关键词,而且需要学习研修的内容非常多。相对而言,《告别娑婆》的灵修实操性更好。
  白莎说,你投射出形象的方式跟你晚上做梦的方式完全一样,你的心先投射一段影片,然后你经验到你的肉眼好像真的看到了自己的身体以及别人的身体,事实上,那是你自以为分裂的心灵在观看自己的心从另一个隐密层次投射出来的信念而已。
  身体跟世间所有的事物一样,都属于心识的经验。
  外面没有任何人,只是同一个小我的千百万化身而已。
  爱与人生观:基督强调"爱内没有怨尤",上主之爱永远都在,每个人都是纯洁无罪的。佛法主张大爱、博爱,以慈悲化福德。慈悲是不以特定的人为对象,是不附加任何条件的。《告别娑婆》带给众生坚定、乐观、恒爱的价值理念和自我救赎、自我疗愈的建议与方法。
  ①表达爱,呼求爱和圣爱。
  J兄阐释爱、教导爱,因为爱是你的天性。世间所有人只有两种状态,要不在表达爱,要不就是在呼求爱。小我故意把世界搞得错综复杂,就是要把压抑的内疚投射到外面的人事物上,他处心积虑的掩盖爱、抹杀爱。
  其实爱是我们的本然底色,爱是永恒的存在,圣灵之爱永不会失落、缺失,它是圆满、和谐、平安、宁静的境地。
  持续的宽恕,可以得到圣爱——上主会以你需要的形式呈现——只要你能够全然交托,放下所有妄念,从梦中醒来。
  ②慈悲大爱。
  《金刚经》以及其他佛教经典,非常重视培育慈爱悲悯之心,利益众生,观照生命,友善仁爱,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菩萨行,将自己投身于救度众生的事业中去,面向大众,面向世界,用自己的言行和智慧影响他人,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内心会得到快乐和安宁,同时还可以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格修养。
  因此,佛教之爱是一种大爱,是利他救众的使命与责任。
  东西方灵性文化分别激发了两种人生观,西方以个体解脱为要,运用宽恕的原则实施救赎,以期合体,相信上主与爱永远与自己同在。这是一种氤氲希望、乐观、喜悦的圆满之途。东方宗教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借利益众生成就个人功德,借假修真,以静止念,追求心灵的澄澈明净和极乐世界,今生修行多为来生准备,矢志于生命的圆融。
  《告别娑婆》中还有两小点我想提及一下,佛陀当世并没有彻底成道,而是在轮回的后一世成就了。古往今来有好多圣人都是这样情况。《金刚经》说到后500岁的问题,同样《告别娑婆》也提到了,该书在500年之后才会得到广泛关注与研习。两书似乎都认为需在500年之后宇宙真相方能广为人知。
  《告别娑婆》整合了世人共疑的几大问题,对宇宙、世界、物质、心灵、身体的形象和现象做出全面生动的讲解。我想书中的内容值得大家认真研究,深入探究。
  读完《告别娑婆》,我立刻想起王杰的一首歌《英雄泪》:"梦一场,是非恩怨,随风飘……"
  是啊,人生本是梦一场,何必执着幻境,何必自寻烦恼,何必你争我抢,一切早有安排,所有攀缘于外相的所谓人生意义,的确没有任何意义,最终我们都是可以回归真如,融为一体,到达彼岸,享受无尽无量的平安与圆满的。
  但愿世人快快醒来!

成都电信中小企业服务云发布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5月29日,以应变局开新局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第八届中国西部中小企业发展论坛在成都市成华区举行。在论坛上,成都市中小企业协会与中国电信成都分公司进行成都市中小企业云服务战成都电信助力东部新区打造首个5G智慧社区6月10日,以做城乡社区合伙人共建幸福美好公园社区为主题的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社区发展治理专场项目发布会举行,发布了2021年城乡社区发展治理项目需求,搭建城乡社区与企业社会组织等成都市蒲江县开展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全员培训为推动实施全龄友好包容社会营建工程,进一步加强全县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提高基层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和履职能力,2021年6月18日和21日,成都市蒲江县民政局对镇(街道)村(社区)开展了安全出行,小呗行车更应做城市文明的先锋电动车是很多家庭出行的选择,尤其是在堵车的情况下,电动车因其便捷性深受欢迎,但日常生活中,很多电动车驾驶人缺乏交通安全意识,导致交通事故频发。于是从2020年开始公安部交管局就下发雨中游塘蛳水库在大南镇公事办毕,不知是谁提议到塘蛳水库上转转,看看时间尚早,既来之则安之,索性就好好的享受下大南的山水风光。说起塘蛳水库,我想,如果关里水库是大家闺秀,说它小家碧玉也不为过。相比夜谈看古人如何写闲愁,一个愁字好个秋人闲烦恼生,自古春多重。春愁是古人送别中最常见的诗句。贺铸的凌波不过横塘路,就是一首极好的闲情愁诗。锦瑟华年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那份闲愁之心跃然纸上,冷月,花谢,朱窗紧闭,终于到达目的地今天终于到达目的地深圳了。思绪万千,回去过年,刚好疫情封住了千山万水,一切象冻住了一样,仿佛做了一场恶梦。回家时就有感觉,票那么难买,平生第一次坐餐车,六七年没回家,似乎是妈妈在天楼上观鸟,此在非彼在天和日朗,暖阳斜照,楼下繁荫丛集,间青杂黄。低矮的灌木枝条细密交互错杂,泛黄的草坪碎叶淤积,青黄驳杂。临窗远眺,疏影稀疏接高楼,楼下平旷草木幽。一水静卧山坡下,坡上参差石径斜。午后特别的年味小区的门禁忽然严谨了许多,进进出出的,门卫不给主动开门,还捎带着盘问一番。那扫来扫去的眼光里渗透着讳莫如深的质疑,一夜之间所有的人似乎都变脸了,谁也不认识谁了。这场景似曾相识却又很二王继承之比较今日看到网上晒的陈忠康最近创作的书法图片,使我立即想到日本嵯峨天皇时期的书法,两者风格渐接近,当时一些日本书家倾心于对二王书风的追摹,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说起近现代继承二王,白蕉可为灾区祈福视频加载中为所有受害的地区和人民祈福合十合十合十敲希望的钟啊!多少祈祷在心中,让天空找不到阴霾,让欢喜代替了哀愁啊!让幸福永远在!望,乡土受殇汪洋,泪水洒月光哽咽低吟月光!故乡的月
走进新学期伴着清秋,走进新学期,走进那熟悉的校园,看校园甬道旁的花草树木还绿意盈盈,充满生机,看宽阔的操场还敞开着胸怀,高高的教学楼还仰首挺胸。拾阶而上,和一盆盆绿植互换眼神,欣慰的是经过一孝心没有下一次,孝关千家万户孝的话题永远不老若霞女谈起孝的话题,不由想起百善孝为先这句老话,透过一个先字足可看出孝在我们华夏儿女心中的分量。孝如涓涓细流,源远流长。是仁之本义之先德之大善之端。追古抚今,孝的佳儿时的秋天儿时的秋天总是来的很早,总是迫不及待把尚没热情起来的夏日赶跑,却常常把本该属于自己的领地拱手让给了漫长的冬季。儿时的秋天显得模糊短暂,记住的除了大人们无奈的叹息,就是人背肩扛的劳累人到中年不如狗今天是我在医院做手术住院的第四天。一个人在病房里,回头想想我这一路走过的人生路,酸甜苦辣吧。今年42岁。我觉得自读书毕业以来不管是打工,自己开店,开厂,一直都是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儿时的记忆今天不知怎么就忽然想起小时候和我奶奶六奶奶还有我妹妹我们四个人去看我姑奶奶的事。我的家乡是河北农村的一个小村庄,自从我记事以来,在每年的夏季收麦子前后吧,我奶奶总是和我六奶奶她们一地球母亲的另一种命运影视杂谈我看电影盖亚盖亚剧照莽莽苍苍丶密不透风的原始森林,幽静难测的湖水,孕育着常人无法想象的神秘生命。离群索居信仰奇特的父子俩,守着毁灭的秘密,在丛林中与另一种生物争夺着空间。护粉笔讲台洋溢的现代诗意粉笔身不高体不壮却守着一块黑土地不怕粉身碎骨像拐杖扶我攀登书山像犁铧伴我耕耘播种一根根,一盒盒架起一座座桥铺出一条条路引我默默付出教我如何呵护讲台同样是舞台陪伴你的却没有霓虹七彩也教师节谈保鲜,让最美的节日最美教师节也需要保鲜在第三十七个教师节,要不要送礼送什么礼又成了一些家长纠结的问题。面对家长送来的礼物,要不要收怎样照顾送礼的孩子也成了个别教师一时困惑的难题。1985年,全国人大常委老师的爱好难忘的老师爱好前几天看见姐姐在微信分享给我的这张照片,感觉异常的亲切和珍贵,迫不及待地通过语音聊天如数家珍般和姐姐竞相辨认着照片中的人,并滔滔不绝地数说着与之相关联的事,一时间仿佛丘成桐女子中学生数学竞赛即将开启报名丘成桐女子中学生数学竞赛简章数学竞赛数学竞赛丘成桐为培养女性数学家,鼓励更多女生投入数学学科的学习,清华大学将于今年10月举办首届丘成桐女子中学生数学竞赛。竞赛由国际著名数学家丘成第十届全国中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展示大赛(省赛)报名通知一活动时间1。报名时间2021年9月4日起至11月12日,额满为止2。考试时间2021年11月27日星期六上午,线上考试二参赛对象全国在校小学1年级至高中2年级学生均可自愿参赛。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