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与麻城结缘30多年,她深深地爱上了这片红土地

  与麻城结缘30多年,她深深地爱上了这片红土地......
  她虽然不是土生土长的麻城人,但比麻城人更了解麻城的历史和红色文化!
  信 仰 的 守 望
  ——记党史研究专家李敏
  作者/齐瑾
  湖北省麻城市有一位精神境界超凡脱俗的巾帼英雄,援藏10年后,到麻城潜心党史研究。她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一步一个脚印,几十年如一日,为大别山红色文化的传承弘扬而不懈努力,受到鄂豫皖三省业界人士的高度称赞,得到红军后代、川渝移民的充分信赖,赢得了麻城社会各界的敬重。她就是麻城市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共产党员李敏。
  情定红土地,职场拼命
  英雄可问出处。
  新中国建立初,李敏出生于哈尔滨市一个工人家庭。自幼嗜恋阅读各种故事书,从《儿童时代》《红色少年》等杂志中接触到许多革命根据地故事,从而对南方的红土地心向往之。特别是小学二年级时,捧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柯察金的形象影响她整整一生。青少年时期,她富于革命理想,崇拜英雄主义,矢志献身共产主义事业。哈尔滨师范大学毕业时,自愿申请支边,并光荣地加入了共产党。风雪高原十年,她最大的体会是:藏胞将所有在西藏工作的汉族人,都看成是共产党的干部,共产党的化身。因此,每个汉族工作人员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共产党的形象。"决不能因为自己的言行给党抹黑",从此成为李敏的座右铭。长期的高寒缺氧,使李敏患上高原心脏病。1986年春节后,她内调到丈夫家乡,在麻城党史办工作,自此与红土地文化结下不解之缘。
  初来乍到,李敏外温内热,在党史办胡主任的领导下,努力工作,认真学习,爽快接手为纪念黄麻起义60周年献礼的任务,并于1987年夏天与省党史办下派的张兰芳同志一起,成功编辑、撰写、出版了砖头厚的《黄麻起义》一书。接下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一头扎进麻城红色文化历史的时空,填补了麻城党史研究的多项空白,为麻城市的文化发展建设呈献了几份厚礼。1989年,新中国成立40周年之际,由她主编麻城烈士传记——《血染的风采》。1991年,建党70周年之时,又主编麻城革命传统讲座《红风》一书。她采用散文式语言写党史,读起来朗朗上口,在当时成为一大创新,特受读者欢迎。《红风》在2005年9月和2014年3月两次再版,30年来,滋养了麻城三代人。
  1995年,为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李敏又独立编撰《烽烟》一书。此时的李敏,胸有麻城史,断了异乡梗。当时的市委领导称赞她"不是麻城人,但她是最了解麻城的人"。
  有一事很有时代烙印。那是上世纪90年代,正是全民经商、机关单位自筹工资差额时期。清水衙门党史办连办公电话都停机了。办公室成了招工场所,李敏只好在家里看书写文章。湖北省党史办有一本月刊《党史天地》,刊用了李敏的不少投稿。负责办刊物的赵处长由此认识了李敏,她家里的电话机,也就成了上传下达的通讯工具。省党史办、黄冈地区党史办有事联系时,就把电话打到李敏家,再由李敏口头转达给主任或者副主任。1998年,麻城党史办新主任上任,了解到李敏在《党史天地》发表了纪实长篇《将军两兄弟》的上半部分,就提出让李敏在家完成下半部分写作,再以麻城党史办的名义出版。那年夏天格外炎热,李敏在家凉席铺地搞创作。腰酸背痛了,就往地上一躺;肚子饿了,就泡一碗方便面。用50天完成了手稿。赵处长知道了这件事,很受感动,想帮李大姐一把:李敏写完一个章节,他就一字一字的敲在打字机上,并亲自联系"新华出版社",以加速度出版发行。当年,《将军两兄弟》获得了麻城市"五个一工程奖"的"一本好书"奖。
  2005年,李敏已经出版专著6本,计180万字,在各报刊杂志发表学术文章百余篇,在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及各地方电视台讲述红色文化、移民文化数十次。这冷板凳一坐二十年,她感觉岁月没有蹉跎,人生很值。
  2006年春,李敏到了退休年龄,因工作需要,在党史办的要求下,又无偿延期工作。那一年,她完成了《中共麻城简史》一书中的"民主革命时期"章节;校订注释了明代麻城县志编撰者熊吉的《柏举文集》25万余字;搜阅麻城家谱200余部,与人合作编写出版《麻城祖籍——寻根谱牒姓氏研究》一书,60余万字;接待了来麻城寻根问祖的川渝移民后裔近百人次(包括来函、来电、来访)。
  她用一腔热血,传诵了"单位是我家"的时代佳话。
  心系大别山,倾力玩命
  英雄必有来路。
  在那个把工作当生命、无暇顾及家庭的2006年,丈夫终于离家去寻找外面的世界。李敏本来是跟着他来到大别山的。三口之家,女儿在广州工作,此后,出门进屋只剩下她孤零零的一个人。进入2007年,李敏个人心情极差,遂与北京的一位朋友约定,二人合作为一位将军写一本20余万字的人物传记。她想借此时机去京城,换换环境,也有另闯天地的憧憬。
  正在她加速处理手头尚未完成的办公室工作项目时,麻城烈士陵园被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确定为重点打造的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为向黄麻起义八十周年献礼,麻城烈士陵园匆匆上马改建工程。市委市政府决定在烈士陵园里新建王树声大将纪念馆,改建烈士纪念堂。市民政局领导专程去北京邀请中国军事科学院的王淼生大校来主导布展。不料王淼生却说:"你们麻城有自己的专家呀!党史办的李敏,就能胜任。"这一句话,改变了李敏人生后半场的走向。
  五脑山的菩萨应远不应近。原来,王大校是《王树声传》的作者,来麻城几次采访,认识了党史办的工作人员李敏,发现她在大别山革命史方面博学多闻,是一部无线电脑,乃印象深刻。
  民政局郑局长正急得百爪挠心,就非常真诚地邀请李敏领衔布展。李敏知道此事十分棘手,要在五六个月时间内如期完成,希望十分渺茫,是费尽心血也难以功德圆满的大包袱。不说资料图片方面尚一穷二白,单就人员配置上,也很难找到帮手。但她心软,她说郑局长不惜跟踪追击,一次次的挽留,最后李市长还亲自约谈,说:"你虽然退休了,但既然是共产党员,就要随时听从党的召唤。"
  一次入党宣誓,一生坚守信仰。随时听从党召唤,一句话唤醒梦中人。李敏终于走出个人的喜怒哀乐。她只能先放弃与北京朋友的预约,全力进行布展工作。
  2007年5月,李市长代表麻城市政府发聘书,聘李敏为烈土陵园王树声纪念馆、革命烈士纪念堂陈列策划顾问,指导布展工作。她以56岁的身躯,不顾心脏病的困扰,就此一搏。她说受人之托,绝不能误人之事。于是没日没夜的操劳,利用网络、人脉、曾经获得的线索和蛛丝马迹,一一查找资料,反复佐证。几乎每天早餐熬一罐粥,午餐、晚餐将就喝碗冷的。从那时起,开启了她延用到现在的极简生活模式——馒头咸菜饺子汤。至同年11月底,李敏圆满完成了策划、监制"麻城革命纪念馆"布展工作。这是献给纪念"黄麻起义"80周年最浓情、最有底气的礼物。一个个参观者眼前一亮,麻城革命先烈的峥嵘岁月展现在眼前——刀光剑影、壮怀激烈、气贯长虹……她自己感觉是杀出了一条血路,竟然忘了辛劳,只有欢欣。不少人发现,她青丝里面悄悄地蹦出一绺绺白发,而且颈椎僵硬、腰杆微微弯曲了……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以后,让李敏玩命的事情接踵而至。革命老区乘马岗镇、顺河镇乘着全国红色旅游线路开发的快车道,纷纷请李敏出谋划策、布景、开馆。原本老区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与之心相连、情相依,昔日的将帅在她心里活灵活现。她感觉自己应该将老区的红色故事宣讲出去,让老一辈革命者青史永驻。至今,乘马顺河老苏区的主政干部换了三四茬,但他们虽然职位变了,却毫无二致地都成为红色文化研究事业的热心人,对李敏的红色文化研究会也给予最大程度的支持。与此同时,大别山的红军后代们也与李敏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凝结出深厚的情谊。
  2009年,红军三兄弟丁先国、丁先德、丁宪法的子女18人,集体出资,希望把父辈的革命资料、历史文物交给麻城博物馆保管。博物馆很高兴有这样"继承先烈遗志"的教育题材,就请李敏捉刀,要求在两个月的时间内完成布展。李敏又是难辞重托。她有个观念:要求每一个展览脉络清晰,重大事项有逻辑联系,人物个性要鲜明突出,前言后记要提纲挈领,给观众以教诲和启迪。丁氏三兄弟的布展十分成功,丁氏子女万分激动和感动。
  同年,《麻城文选》四卷本开始编撰。老作家金仕善认为,第一卷古文卷的编撰非李敏莫属。面对那些难认的繁体字、通假字,没有标点符号的篇章,不知所云的人物和事件,她又投入新的战斗,光编者笔记就写了厚厚三本。此回她有了一个宝贵的收获,那就是"麻城历代古文"被李敏加以注释,作家、作者、时代背景、人文争议、最新研究成果,搞得一清二楚,"玩得"出神入化。2010年3月,《麻城文选》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内行人懂得:李敏的劳动是残酷的、也是无价的。
  2011年,移民文化开发成了麻城的亮点。上年金秋,麻城市与重庆渝中区签署协议书,结为友好区市。阳春三月,在重庆市渝中区的协助下,有四川省社科院、湖北省社科院武汉大学考古研究中心的支持,市委市政府决定改扩建南湖公园为移民文化园,并在当年7月召开"明清移民与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为展示移民文化,决定立即着手将市博物馆三楼改造成麻城移民文化博物馆。
  时间只有三个月。这么高标准的布展如何完成?李敏又被紧急征用。"麻城移民文化博物馆"这根钢丝绳,李敏走上去了!她只好夜以继日,加班加点。多亏她自2002年开始查阅麻城各姓氏族谱,2005年夏天又被派到四川重庆寻找湖广填四川的移民线索,查阅两地家谱的衔接问题,也认识了一些川渝移民专家,打开了两地研究联络的通道。这次布展,她只用了两个半月的时间。四川省社科院的专家们来参观,说"我们搞个客家文化展览,一年都没有完成。李老师不到3个月就搞出来了,麻城移民文化真是不得了哇!"
  后来,杏花村里的陈季常,木子店的吊桥沟,顺河镇的女红军,殷郊园的殷郊墓,老屋湾的老米酒,通往余清烈士墓的那条土路…… 麻城本地的历史文化研究,成了李敏理所当然的事业。麻城周边的县市,红安、罗田、新县、商城、金寨等地研究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历史、红四方面军的军事史,都会郑重邀请李敏前去参加、出谋划策。她从来不会留下什么"杀手锏",总是满怀豪情、倾情分享。
  听李敏讲党课那叫生动。红安干部学院、河南新县大别山干部学院、安徽大学、郑州大学、麻城党校,都留下她讲解大别山红色文化的身影。她自己最满意的却是一次不打草稿、临场发挥的小聚谈——那一天在北京,几个红四方面军将领后代与李敏热聊起来。她从大别山人为什么要革命讲起,讲到鄂豫皖红军的形成与发展,使大家对父辈的奋斗历程更加深了敬仰之情。那一天,她侃侃而谈,像竹筒里面装着满满的金豆,悦耳动人地蹦出来,让京城的"老乡"大开眼界,久久回味。
  2018年,麻城烈士陵园二期改造,要建"大别山第一家军史馆",市领导点名要李敏当顾问;夫子河镇建"蔡济黄故居"作为党建示范基地,还是请李敏总策划。李敏真的九推十辞,但辞而不达。她不是故意摆架子,快70岁的老妈妈,长年累月的透支,身体部件已经受损严重。她元月份做了青光眼的手术,医生嘱咐不能受"电"的刺激;脑梗的血管堵塞多处,需要休养;心脏病的折磨时间很长,怎能受劳累?
  没办法,她说:"只能是活着干,死了算。"她真的分身无术了,只能将老命搭上。定方案、配图文、声光电元素的设计,一字一句、谁长谁短,一疏一密、何热何凉,杂七杂八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她简直是鞠躬尽瘁,差点死而后已。2019年国庆节两项工程竣工,她已经变成了行动不便、腿脚蹒跚的老奶奶。
  是个陀螺也有打间的时候。而李敏一身轴承,成全了"麻城是我家"的当代传奇。
  高调红研会,低调舍命
  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麻城市红色文化研究会的成立,是李敏阐释这一观点的凭证。
  2013年夏天,原拉萨市文化局张局长携带她的大部头《西藏岁月》十册书卷稿件来麻城,请李敏帮忙审稿修改,在李敏家一住两个月。这是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参加中宣部、文化部五个一工程的评奖工程之一。李敏觉得自己在西藏工作十年,有责任、有义务来参加这一工作。她不顾自己忙碌辛苦,又投入一场体能、脑力全面消耗的大战。
  在这段时间里,来李敏家聊天的本地人不是作家、诗人,就是学者,来查资料的博士、硕士也不少,如上海师范大学的黄博士,华东师范大学的宋博士,还有"泉萌读书会"的朋友来山区捐书助学,上海、武汉、南京的大学教授带着研究生来调研。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张局长很有兴致跟他们交谈。一次闲谈中,几个人都感到大别山革命历史的研究后继乏人,应该把喜欢这些事的人组织起来,成立一个研究会。旅游局的李副局长、烈士陵园的饶主任、博物馆的刘副馆长,5个中老年妇女拍手称快。李敏早就意识到:如今应该抓紧挖掘、抢救、整理散落在社会各部门、特别是民间的文字、实物和口碑资料,建立起一个大别山近现代百年信息库,以带动大别山红色旅游,为中央正在进行调研的"三山一地"(大别山、吕梁山、太行山、陕甘宁地区)革命老区跨地域经济发展规划提供历史文化参照和可持续发展的凝聚力。这么一鼓捣,"麻城市红色文化研究会"于2013年11月由麻城市民政局正式批准成立。邀请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担任名誉会长,邀请红安党史办副主任、党史专家辛向阳担任副会长,聘任原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党校当代史研究专家韩钢、原湖北省党史办巡视员方城、红四方面军战史专家夏宇立担任顾问。并于2014年3月召开成立大会及第一次代表大会。
  研究会成立后,积极作为。在麻城三次召开鄂豫皖根据地历史研究座谈会,邀请徐小岩中将(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元帅之子)、王宇红(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王树声大将之女)、陈江平(红四军军长陈再道上将之女)、徐甘泉将军(红四方面军总卫生部政委徐立清中将之子)、冯世平将军(冯仁恩将军之子)、张亚平(张才千中将之子)、王晓峰(王必成中将之子)、周善平(周纯麟将军之子)、丁凯洲(丁先国将军之子)等红四方面军将领后代,与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现代历史研究专家对话大别山革命历史。河南的一位老党史在发言中数度哽咽,说这样的三省同行坐在一起开会,有20多年没有过了,"想不到会因为李大姐的努力,大家能坐在一起。从今天起,大别山的红色文化研究开启了新的一页。"
  2015年元月,由李敏提议,黄冈、六安、信阳三地市党史办主任带队,齐聚信阳。三地市党史办加上麻城红色文化研究会四家单位,联合发出倡议书,倡议鄂豫皖的同行们加强交流合作,资源共享,积极作为。
  李敏特别注重口述历史资料的原始积累,截至2019年年底,采访历史知情人100余位,积累起200多个小时的口述历史视频录音资料。在2015、2016两年时间内,相继与武汉电视台、麻城电视台合作,制作《抗战中的麻城》6集、《红军女杰陶万荣》3集、《长征路上的麻城人》2集,并已播出。
  研究会注重于对大别山非物质红色文化历史遗产的搜集和抢救,已收集到大别山革命歌谣3000余首,2015年出版《麻城革命歌谣》40余万字,并3次组织演唱会、传承大别山革命歌谣。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收集大别山抗战历史图片200余幅,在市博物馆展出2个月,数万人参观签名。2017年出版《麻城抗战记忆》画册,赠送全市中小学图书馆,对少年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2019年发起《我们的父亲母亲——献给新中国诞生70周年的生命礼赞》有奖征文大赛,追寻新中国70年大别山人的生命轨迹,弘扬"百善孝为先"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红色麻城、孝善麻城树碑立传。
  而每一年的大大小小活动十几次。每一份工作规划、工作报告,每一场盛大的活动,每一次规格高的会议,每一回重大纪念日、红军后代走访祭拜日的迎送,她代表着红色文化研究会,哪怕颤巍巍的身体,也要身体力行,也要强颜佐理,也要镇定指挥。
  麻城市红色文化研究会成立近7年,李敏带领着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志,完成了 "红色麻城垂青史"的鸿篇巨制。
  积劳成重疾,红研为命
  守正直而佩仁义,是李敏的灵魂所在。
  1987年,她作为大城市、大学毕业的一介文弱女子,不远几千里来到贫穷的麻城,没有高人一等的姿态,对所有的穷亲戚视为亲人。直到今天,婆家所有的亲戚无论亲疏,都信赖她、亲近她。她不仅扶持侄儿侄女的读书、工作,还关照他们成家立业,连妯娌、表亲,都不会在她这里产生丝毫的局促不安。
  每年,麻城市委、市政府、各部委、科行局、乡镇园区请她讲座、作专业指导,她都没有讲价钱。她连请人做课件的所有用度,都是自己认真准备。她只想把应承的事做好。
  特别是各方红色文化研究者、红军后代、史学专家来麻城调研、采访,一定要与李敏接洽。遇到正在读书的大学生、研究生,李敏往往带进家里吃住,甚至采风外出的生活费、交通费都是她默默补贴,更别说她的功夫费了。
  2018年1月7号,是她从武汉出院回来的第二天,正是王树声大将的忌日。她竟然头天夜里就通知红研会的同志,第二天上午八点半到大将纪念园去祭奠。正值寒冬,天上下着寒雨,眼睛上还包有纱布的李敏,瘦小而羸弱的身躯笔挺笔挺地站在大家的前面……虔诚极了……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李敏在2007年入党31年的时候,心底流淌出一篇感言《红土地情结》,有这样一段话:
  与麻城结缘30多年,深深地爱上了这片红土地……党史地方志部门所从事的工作,正是发掘城市"灵气",铸建城市"灵魂"的工程。近几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自己与办公室同仁致力于对麻城历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的综合梳理……大别山火电厂的开工建设,重庆民生集团在麻城进行天然气建设的项目,都是"亲情招商"之成果。
  麻城这块红土地滋养了我的后半生。老区人民的厚爱,令我常常感愧在心。独居他乡,举目皆亲,人间自有真情在。唯有奉献余生的全部精力,做些有助于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实事,以报答厚待我的麻城父老乡亲。
  字里行间,足见其品格之清奇。句句真言,让人感动涕零!
  道德是永存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我们的主人,你的道德永存,而你不祈求财富,但我们祈祷你百病皆除、只走坦途。
  因为,你是麻城的"大熊猫",是大别山的珍宝!从你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老共产党员的特质:看准目标,坚韧不拔,一往无前。信仰,用一生来守望!

靖远聚焦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秋风送爽,瓜果飘香,行走在靖远大地,到处是一派生机蓬勃的景象。在城区,城市路网日趋完善,车辆穿梭,高楼林立,人来人往走进工业园区,道路宽阔整洁,厂房错落有致,井然有序的智能化生产车关于减肥那些事儿10分钟前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因为此时的我就正在虐待着自己。介绍一下我的情况,今年四十岁,人到中年吧,可能也到了发福的岁数了,净身高只有一米五多一点的我,体重达到了120斤,一个能成大事儿的人,都具备这3个特征不想过现在的生活,所以什么都不做,情绪低落又不知道想要怎样的生活,所以不知所措,一直迷茫。其实,出去走走,你就会发现外面的世界很大。让自己升值设定小目标并为之努力!让自己强大起来,要想变得强大,你必须舍弃这几样东西情感点评大赏人的宿敌只有一个,便是你自己!王阳明如果你想要改变自己,除了你自己,任何人都没办法帮助你!他人所能给你的除了所谓性的鼓励话语和偶尔的支持,真正让你拥有持久动力的只有你自北山之北(长篇小说连载二)终于,招手停在走走停停中又经过了一道大山梁后,来到一条看似是街道的地方时停下了。但令林英子奇怪的是,此时的车上并没有要下车的乘客。正在林英子对着车门发愣之时,车门却被拉开了,一个满北山之北(长篇小说连载三)第二天早上,林英子一直睡到了十点多才起床。刚刚洗漱完备,就听见郑春兰站在院子里喊着吃饭了吃饭了。她透过玻璃窗看见乡上的干部们三三两两地拿着饭盒走进了食堂,又有人陆续端着饭碗走了出来北山之北(长篇小说连载九)夜,出奇地寂静乡政府的干部们平时也没有什么夜生活,一直过着吃饭下队休息三点一线的生活。忙碌了一天的乡干部们一般都是在所包的村社吃完晚饭后才回到乡上。因为乡上做饭的郑春兰通常在下午四北山之北(长篇小说连载六)一个星期后,林英子和老站长又一次来到了温泉村。可温泉村村委会的大门却是一把铁将军守门,无奈之下,他们便就近去了吴天家,然而吴天也不在家。吴天的老父亲告诉他们,吴天和马支书一大早就开北山之北(长篇小说连载八)晚饭前,就在下队去的干部大部分返乡之时,邢乡长正在乡政府所在地的云岘村下队。云岘村的村长李平特意在包工头马二家为乡长大人安排了晚餐。在去吃饭时,邢乡长要李平去乡上把冯书记请来,李平北山之北(长篇小说连载一)汪岭乡位于北山干旱山区的最北端距县城约一百多公里,是榆林靖北宁城三县的接壤之处。这里山大沟深,交通很不便利。在上世纪,汪岭乡的县乡公路是一条仅有一辆客车通过的羊肠土路,车过处尘土飞北山之北(长篇小说连载四)一路上,有赶路或是在地里劳作的村民,在不断地向老站长打着招呼,而老站长也总是很热情地回应着。从他们的相互问候中,林英子得知原来老站长就是土生土长的温泉村人。而最让林英子不可思议的是
相伴一生的记事本明明已经很累很困,可是长时间刷手机,让大脑异常活跃,即使是闭上眼睛,脑袋里也是如同拍电影一样。知道这是玩手机导致的,知道这样非常不好,可就是不愿意控制,不愿意让眼睛休息,只说是睡不他还不懂,永远不懂,一个拥抱能代替所有他还不懂,永远不懂,一个拥抱能代替所有脑海里面浮现这一句歌词。什么时候拥抱能代替所有了?只要加上柴米油盐,生活中的拥抱,只能安抚一下当时的情绪,代替不了所有。爱情也早不知道在哪里待电视剧里的主角自私居多看了多年的电视剧,发现了一个共同点。剧中的主角自私居多,如此结局就是美好的大爱无疆的主角,结局多是悲凉的。当然这只是一个概率,并不能代表所有。主角们遇到爱人或者天大的好事,都是沉默如何培养孩子如何教育孩子,是个难题。孩子出生后就由我在带,言行举止也是我教出来的。但是现在孩子三岁,调皮得不行。我有一种控制不住某种东西的感觉,他总是不会顺着我。想到这里我就沉默了。这个感觉让两个人的爱情,多一个人都是多余爱过的人,最后分开了,还能不能做一个知心朋友我认为做不了朋友。是肯定句。只需要想一想那个画面,就会不喜欢,实在是太尴尬,太没意思了。不知道该问对方过得不错,还是炫耀自己过得幸福。恋人到中年,慢慢的学会了中秋赏月好久没有赏月了,可能我长这么大都没赏过月。从小生活在农村,生活条件一般。长大以后也是在农村生活,没试过附庸风雅。想风雅一次,也不知道怎么做。见识也好,阅历也好,都少得可怜。网上说,我想抽空爱自己爱一个人需要很大的勇气,恨一个人需要很持久的毅力。选择用尽全力去爱你,就必须要承受爱你的一切。所爱之人的至亲排第一,不可能丢开,如同我丢不开自己的父母一样。于是我就艰难的适应,开始雨季不再来下雨天很舒适,雨天的好坏取决于心情。抛开出门办事或工作的不便,其他的都很合适。温度微凉刚刚好,湿度颇高洗净空气,依旧还是刚刚好。喜欢一件事,一个物品,一个人,怎么看都顺眼,怎么说都与人走得太近,往往是灾难的开始01hr朝小诚在黑白里说人与人的关系,总是有一个界限的,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之前桩桩件件累积,逐一可以原谅,到终局却不是爆发就是坍塌,没有第三条路可以走。我们总想拉近与他人的距药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说与人闲话家常是人之常情,但是说人闲话却是最伤感情。因为没有一种闲话是不伤人的。还当你听到一个人在说另外一个人的坏话时,心里就算再怎么不相信,你和另外一个人的关系仍然会发生转变。不管人越坏越穷,越穷越坏01hr听一个朋友讲的。有个男的条件不怎么好,就有亲戚想拉他一把,把自己隔壁的店铺,盘下来后让他去做同样的生意,其中房租转让费都是亲戚出,意思等他以后把生意做好了,慢慢还,还有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