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饥饿无问东西3。艰苦的沦陷区岁月篇

  抗战是中华民族共同经历的磨难,全体中国人艰苦奋斗,坚韧不拔,坚持不懈,用生命和汗水谱写了一部不屈不挠,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民族长歌。
  抗战期间,中国全省沦陷的省份总共有九个。分别是: 台湾省、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热河省、 察哈尔省、 河北省、 山东省和 江苏省。
  抗战期间,中国部分沦陷的省份有13个。按照沦陷面积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分别是:河南省、山西省、安徽省、浙江省、绥远省、 广东省、湖北省、广西省、湖南省、江西省、福建省、贵州省和云南省。另外,在抗战期间,中国先后共设有6个直辖市,其中有5个先后沦陷。直辖市也划入了部分沦陷的范畴。
  我们来看看抗战时期沦陷区人们的生活:
  一、伪政府的公务员下了班还得拉洋车
  公务员阶层,在日伪时期,处境也相当困苦。当时在日伪供职的许多"公务人"员曾在《华北新报》上登出《小公务员的生活》、《请为公务人员着想》等长篇文章。描述了日伪公务员的生活窘况。
  以一个中等科员来说,在1944年上半年,一个月加上补贴可以拿到240元。但当时的房租均价是30元到40元,一尺布要10余元,一袋面则要200余元。一个科员的收入不要说养家,连自己的最低生存都成了问题。
  纵向比较一下,不要说战前,比之1939年的统计数字,科员的工资涨了近一倍,但同时粮食涨了30多倍,布匹涨了100多倍,房租涨的较少,也有5倍左右。这种加薪的幅度比之物价的猛涨,真可谓是小巫见大巫。
  到了1944年,一个科长想召集自己的科员开会,往往要去街角路边寻找,因为他们的科员,都去街上拉洋车补贴家用了。
  对于日伪时期的物价飞涨,著名相声演员"小蘑菇"常宝望曾编演过这样的相声:"一打听面粉八块钱一袋,真便宜啊,赶紧买吧,拿过来一看,是牙粉袋(巴掌大可放二两重物的袋子)"后来这种讽刺时局的相声段子遭到禁演。
  二、饥民捡日军军马拉出的马粪里面的豆子食用
  由于华北,乃至整个日占区都要对日军提供军粮,所以米面如同石油一样,是战争的另一条生命线。
  日伪当局可说是想尽一切办法向乡村收粮抢粮,扫荡抢粮的鬼子在抗日战争题材的电影中是最为常见的题材。另一方面粮食对于城市的供给完全打破市场规律,按照计划分配的原则进行实施。
  对于日本人当然是宽松优惠。他们取精用宏,养尊处优。不要说人,即使是军马也要用粮食喂养。那些军马吃豆类的作物消化不了,粪便中还有没有消化的豆子,附近饿极了的饥民就将其拣出来充饥。悲惨的情景,让人不忍目睹。
  三、1940年辅仁大学的学生董毅也为物价发愁
  家境好的市民,粮食与副食的供应,也成了问题。 一位当年辅仁大学的学生董毅在1940年2月21日写下了这样的日记:"自阴历年以后,物价飞涨不已,白糖迄今已一元八分一斤,比肉还贵,肉有行无市,有钱买不着肉,豆腐四分一块,面一元八一斤,大米一百二十八元一石,次米三毛七一斤,但都没有地方买,见面时人人皆为过日子问题暗暗切齿发愁不已。"
  四、抗战后期北平老百姓吃共和面亦不可得
  在日伪时期,市民最常食用的还是要数"共和面"了。
  这点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中的描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祁家最小的生命妞妞最后就是因为吃杂质过多的共和面,里面的沙子、谷壳卡在阑尾处,引起了急性阑尾炎。她肚子里阵阵绞痛,浑身缩成一团,浑身直冒冷汗,旧裤子,小褂子都湿透了,在受尽了人间苦难以后,离开了人世。
  如同老舍先生描述的一样,所谓的共和面,就是三四十种猫不闻狗不舔的废物混合成的东西。据老人们回忆,这种混合面的成分在日伪统治时期也并不固定。年景好的时候,里面多数是陈糠烂谷和一些谷壳麦秆之类的东西。如果年景不好,以上的东西都属奢求,更多地掺进了碎石子、沙粒、虫子甚至煤渣。
  曾在鹤年堂学徒的傅留城老人回忆:"老百姓开始忍受不了"共和面",就提着口袋到处找卖粮的地方,不过粮店就是不卖,因为日本人已经下了封粮的死命令。没办法,后来老百姓连用来喂猪的白薯干、豆饼之类的东西都抢着买。再到后来干脆连共和面也不易得到了,一旦买到,不得不强忍着咽下了。"
  共和面的口感是可想而知的,更要命的是这种东西既没有营养,而且容易引起腹泻或者便秘,对于抵抗力弱的老人和孩子无异于一道催命符。
  到了战争后期,日本人对于粮食的管控更加严格,动不动就封铺抢店。即使是共和面也成了"香悖悖",因此城市中竟然衍生出了一些小贩,他们清早起来,悄悄地走街串巷,收购上来一些共和面,再赶出城外,卖给关厢的困苦百姓,从中赚取一点利润。那时的北平老百姓,即使想吃到一些猪狗都不肯食用的共和面,都要如此偷偷摸摸。其艰难困苦,可想而知。
  四、东北沦陷区吃大米白面违法
  日本从东北农村强征来的大米、面粉,除了大批运往日本的本土之外,就是供应关东军和移民到东北的日本人食用。而中国人一旦被发现食用大米、白面,就是经济犯,处罚异常严厉——有位东北的乡下老人曾回忆说:"……日本鬼子在东北时,日子过得苦呀!我们最多只能吃苞米、高粱米。逢年过节,家里弄点好吃的,也都是半夜里偷偷吃。有亲戚吃了点大米,回家时坐火车晕了车,吐了出来,被日本人看见,硬说中国人吃了大米就是经济犯,当时就被抓了起来。后来好像被拉去做了劳工,再也没回家。"
   还有另一位大城市里的东北老人则回忆说:"……那时日寇把中国人列为三等国民,处处都受压迫受欺辱。我们中国人种的大米不许中国人吃,只许日本人吃。中国人只能吃日本人配给的发霉的苞米面、橡子面,不许吃大米。谁吃了大米,就是‘经济犯’,就要抓起来送到警察署给灌凉水,过电上刑罚。中国人吃大米了,就把中国人抓来,脸朝天的,脑袋耷拉着绑在一个长条木头板凳上,用洋铁壶嘴往嘴和鼻子里倒水,呛的人都喘不上气来。要有不服气的反抗的,就给绑在椅子上,用110伏的电线接触在中国人身上,让你酸痛麻木,全身突突被电打得昏厥过去。"
  根据伪满洲国的统计资料,仅在该法案执行的第一年,就有31万东北人因为违法吃大米白面而被捕,占到总人口的1%。而这些"经济犯"的下场,多半都是被押送到各处矿山当劳工,最后进了万人坑……
  五、伪满洲国城市居民吃混合面
  最开始的时候,伪满洲国给中国人规定的口粮配给,是城市里每人每月供给高粱米或玉米面24斤和若干杂豆,乡下农民每人每月可留粗粮30斤(各地稍有不同),虽然伙食粗粝,但尚可勉强果腹。
  问题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配给标准下降得非常迅速。据1943年的伪满《经济情报》所载,从1942年起,伪满境内中国人的粮食配给量几乎是每月都在递减,1943年2月份的配给已减到18斤,4月份又减为10斤,5月份在10斤粗粮的配给中掺进7斤发霉的玉米面。小孩的配给更是仅有每月4斤。
  到了最后几年,随着战局的日益不利,日军不断加大搜刮粮食的力度。伪满洲国的粮食供应日益恶化,在东北的日本人都开始吃起了高粱米。至于中国人,更是只能吃由玉米、小米、榆树籽和锯末做出来的"混合面",以及由橡实制成的"橡子面",这种橡子面吃多了就会大便硬结,让人拉不出屎、痛苦难耐。
  然而,就连如此粗劣的食物,也还得半夜三更就去排队才能买到——当时的各个粮谷配售点,经常会没有粮食可以出售。有时市民们排了很长的队,站了很长时间,结果等来的却是一块"今日无粮"的牌子。
  橡子面
  伪满政府配给的粮食是如此的匮乏,而且还有很多丧失劳动力的人,根本没办法得到配给,因此一些家庭常常断粮,只好以树叶、树皮、米糠和野菜充饥。由于营养匮乏,东北人民的健康状况严重下降,各类疾病泛滥成灾。连伪满官员都普遍是一副营养不良,面带菜色的模样……对比起当年张大帅的治下,连长工都能偶尔吃顿肉的景象,实在是不能不让东北人对日本鬼子恨得咬牙切齿。
  除了粮食之外,在伪满时期,肉、油、糖、肥皂、纸烟、布、棉、线、盐、火柴、火油(煤油)等生活必需品,也全部都要实行配给。而且这些配给物资总是时有时无,布料和燃料尤其短缺,小孩光屁股的不在少数,不少人甚至只能披麻袋片。更要命的是,由于煤炭的消费量被日军严格管制,冬天里有很多家庭生不起火坑,只能在饥寒交迫之中瑟瑟发抖、度日如年,各地冻死饿死的惨事屡见不鲜。
  六、日本鬼子在侵华之初假装亲民,分给老百姓一点他们抢来的粮食
  (1) 1938年1月,由于粮食持续缺乏,难民在河北磁县火车站前争拾落在地上的粮食。
  (2)1938年2月,由于粮食持续缺乏,镇江的孩子们在等待日军的剩饭。
  (3)1939年8月,上海米价从每担14元飘升至42元,引起了全市性饥饿恐慌,走投无路的贫民不得不挺而走险,成群结队抢劫米店和运米车,形成抢米风潮。图为蜂拥而上的抢米市民。
  (4)购米的长龙。在日伪当局的米粮统制下,上海人民常常排着长队"挤"口粮。
  (5)一个小女孩拿着扫帚蹲在路边仔细地搜寻散落的米粒。
  (6)1939年初,由于日军在苏浙皖等地区强行征收军用米,造成运沪米粮锐减,米价暴涨,米店门口挤满了买米的市民。
  七、日军对占领区实行余粮归公政策,以战养战
  戎子和1941年的一份报告中提到:晋冀豫边区的敌占区部分,日军实施"余粮归公制度",除最低食用额度外,农民所有粮食均被收缴,"亲戚家人往来,还要(自己)带粮,不然就要饿肚子"。
  八、伪满洲国推行粮食出荷政策
  随着日本侵华 粮食出荷战争的进一步扩大,日本侵略者更加疯狂地掠夺 东北的 农业资源,全面推行所谓"粮食出荷"制度, 日语意思为"出售", 中国人叫"出荷粮"。为了最大限度地掠夺粮食,伪满各级统治政权的大小官吏,以及"协和会""兴农合作社"等组织一起出动。到1945年,农民要交的"出荷粮"竟占总产量的51%,这意味着农民一年收获的粮食在交完"出荷粮"后所剩无几。许多农民连 口粮、 种子都没有了。而在实行配给制的城市里,中国人每月只分给十几斤的豆饼或高粱米,还得半夜三更就去排队。"伪满"时期,只有日本人能够吃 大米,中国人吃大米白面就是"经济犯"。
  1941年,日伪采取两项重大措施适时地进行调整:一是合并中央统制机构,即将统制大豆、油料的满洲特产专管公社,统制小麦的满洲谷粉会社,统制高梁、玉米等的满洲粮谷会社三个机构合并,成立满洲农产公社,企图加强统制。该社资本金7000万元,全部由伪满政府出资,至此,东北的粮食对策,进入了依照国家意志实行
  粮食出荷
  一元化管理的阶段,农产物出荷表现出明显的掠夺性,同时"采用了旨在实现公社与政府一体化的管理官制度"。纯经济性的收购功能让位给行政力量,日本对东北农产品的统制从最初的局部统制扩大到全面统制,最后发展到战时粮食管理阶段。 二是废除出荷奖励金制度。为了加强农产物征收出荷的高度计划性,实行了预购契约制度。即将本年度670万吨的预订出荷量,分摊到各个地区,为使各地区分担的数量能够完成,按每百斤预交一元定金的办法,先把钱发给农民,签订契约,秋季强迫农民按契约上规定的数额出荷。伪满政府凭着预约款,根据所定契约,不管收成好坏,强制农民按预购契约量出荷。预购契约成为掠夺粮谷的有力武器,为迫使农民履行契约,各地普遍动用警察,屡屡发生侵害农民行为。1941年,粮谷出荷预订量是670万吨,勉强完成650万吨。
  由于受战争影响,民需物资日益缺乏,导致战时物价飞涨,再坚持低物价收买农产物,呈现极其困难的局面。日伪当局为掠夺大量农产物,一方面在极低的价格基础上,略微提高粮谷收买价格,每100公斤提高0.34元,另一方面采取物质刺激办法,在"粮谷出荷"时实行棉织品特别配给制。伪满在1938年实行了生活必需品配给制度,但配给量逐年减少,大多数农民靠正常手段无法弄到生活必需品,不得不以高价购买,日伪当局正是利用这种形势,引诱农民多出荷。规定出荷1吨粮谷以公价配给10平方码棉布和1斤棉花或15码棉布,1条毛巾,1束线,企图坚持低物价政策。1944年棉布减少到7.5码,后来棉布几乎停止配给。实际上,大量棉布落到 地主富农手里,他们将这些棉布流入黑市,攫取暴利。
  当时,日本粮食情况极端恶化,迫切要求伪满洲国增加对日支援的数量。1943、1944两个年度以"报恩出荷"名义,各追加70万吨的出荷数量。1943年,计划数额750万吨,实际完成820万吨,1944年,计划数额820万吨,实际完成890万吨。逐年增加对日支援的粮食数量,必然加重对农民的压榨,增加了农民负担。

当你极力想改变生活却又无能为力时,就选择早起吧你讨厌现在的生活吗?你想要改变吗?你的梦想是什么?小时候我们总是会在人前骄傲自豪地说出自己的梦想,可长大成人后,自感微小的我们都不敢向身边的人说出自己的梦想,怕被别人嘲笑。可是细细36岁,我开始凌晨4点起床,用一年时间让自己蜕变时间真的过得很快,一晃眼自己已经是36岁的孩子他妈了,回顾自己过去的36年,有成绩,有收获,也有失去。今年36岁,为了给孩子树立起一个榜样,更为了让自己在未来能过上梦想中的生活,我我是怎样做到连续在凌晨4点早起147天的?看我每天持续在凌晨4点起床,很多网友纷纷留言问我这么早起床,痛苦吗?你是怎么做到的?有什么方法可以像你一样坚持早起?,那么今天在我4点早起的147天,我就来分享下自己的早起经验,希宁错时光不负你前夫的突然出现,又对她穷追不舍。一场较量的游戏,从现在开始。陆宁宇压根没有试过这么用心的去哄一个女人,平时都是一张支票,一个最新款的包包,一切都是秘书安排好的。但是在顾青阮这里,显坚持凌晨4点早起127天,是一种什么感受?说到早起,你能想象到的是什么感受?是痛苦难受还是激动兴奋?作为一个从资深贪睡虫演变为早起达人的我来说,早起的各种感受我都一一体验过,但今天,在做到坚持4点早起127天后,说起早起带撞见你时,沉醉不知归路十六岁的林末末,如果你遇到一个叫陈最的少年,请你一定一定要告诉他,你有多么喜欢他。(一)林末末抽空回了趟梧桐里,把老房子里最后几本旧书收拾好,装进了纸箱里。余闻等在楼下,一看见那纸那些别扭又违心的嫌弃,都是年少说不出口的欢喜全世界都知道沈子桥喜欢高悦颜,喜欢的要死,偏偏心尖尖上的那个人却不懂。他为了唤醒她的醋意,小女友换了一茬儿又一茬儿每天课间给她闺蜜送咖啡,就为了顺手给她带一杯,名正言顺的看她一眼她烟火藏月光(四)就这样,陈最接替余闻,成了林末末的兼职司机。这么过了一两个月,陈最忽然问起林末末,你的自行车怎么还没修好?林末末一顿,面不改色道我自行车丢了。你可真是笨得可以。陈最莫名笑了声,起身听说,咱俩绝配余含桃是整个盛京人缘最差的人!大多数人不喜欢她,喜欢她的又大多活不长,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她都觉得自己要孤独终老。直到有一天,她遇见了沈越生,长得特别好看,命还特别硬的沈越生。(一岁月留白,乱风不羁。岁月忽已晚,相离莫相忘有你的岁月,一如一卷水墨留白的夏凉处馨读。透心,空灵绵长,自得。像这样,由我们原本独行的路,共同漫步在雪峰黄沙之间。携一抹暖阳,掬一捧清香。让爱,在相扶相持中光华流转。题记岁月依旧时空有隔,心意无间。无论身在何方,我们都在仰望苍穹我一向认为行动大于语言,以为不必说太多,只要做出来,你就会懂。我喜欢你,只喜欢你。折纸蚂蚁喜欢你认识你以后,我的生活忽然就多了好多种颜色。她名字里带月亮,人却像太阳一样温暖。我愿用
男人过四十,最愚钝的,就是靠近这三类女人男人年轻的时候,面对感情,最讲究与注重的就是眼缘与感觉。对于他们而言,女人的外貌,永远是令他们滋生好感与爱意的导火索,至于其他,那就无关痛痒了。年轻不怕失败,而且也没有太多损失可言男人若是拥有这三种天性,迟早会毁了家庭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里的本性也指的的是天性,人先天具有的固有属性,具有一个外界难以改变的却可以引导善恶的趋向。男人是家里的顶梁柱,一个男人天性的好坏,是可以决定家庭的幸福与月子仇过去多年,婆婆在妇女节和儿媳和解是我太天真生孩子可以说是女人的一道生死难关,踏过去便成功了一半,而踏不过去,那就得与这个世界说再见了。正因为生孩子如此艰难,产后才需要悉心的呵护和调理。这不仅仅是对身体的修复,也是精神上的慰人生的四个陷阱生活中,我们很容易陷入4个难以察觉的人生陷阱。01盲目自大西班牙有句谚语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思想浅薄的人对自我的认知也很浅薄,一旦外界对自己有一点正面的评价,便会高估自己的重要人生的格言金句你有什么心结还没有解开人世间的一切不平凡,最后都要回归平凡。接受自己的平凡,从平凡的生活里发现琐细的美好,不执迷于已失去和未得到,活出自我和希望。没有轰轰烈烈,也没有惊天动地,曾经三个小故事,看完感悟人生挑碗有个年轻人去店里买碗。他拿起一只碗依次与其他碗轻轻相碰,碗与碗之间发出沉闷而浑浊的声音,他失望的摇摇头,继续去试。然而,直到老板呈上碗中珍品却仍是被嫌弃。正在老板疑惑不解间,他人生,一半要争,一半要随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一半,一半,恰到好处,余韵无穷。清人李密庵的半半歌中有道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人生,一半是回忆,一半是人生一世,求什么,争什么,气什么,愁什么(共勉)人生是一场一个人的修行,冷暖自知,苦乐在心。人生不过百年,百年不过三万天,爬得再高,终究也要停下来赚得再多,终究也带不走,一切都会尘归尘,土归土。静下心来,仔细想想,人生耗费了太多一切皆过往,人生要快乐红尘的渡口,一切过往,皆为序幕,顺其自然,皆为美好。我们有烦恼,是因为记性太好,不该记得都紧抱着不放,背负太多,负重前行,总是疲惫,总是苦恼,总是不开心。其实,人生如果参透了生死,学会转念,就是好运的开始佛说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由心生。01hr人生并不是所有的时间都是顺利的,逆境也属于生命的一部分。逆境就好像是一匹桀骜不驯的烈马,想要驾驭它,就不要过分的排斥疏远它,而是要接纳风雨人生路,唯有靠自己有人说,在人生这趟漫漫旅途中,我们能靠的,唯有自己。深以为然。苦要自己扛,路要自己走前两天,刷到罗永浩的一个小视频,被老罗的自我调侃打动了。他在视频里这样介绍自己一个高中肄业的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