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一个读职高,一个上大学,他们的未来到底有多大的差别?

  普高职校分流,在这条路上,仅仅靠教育家长、说服家长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改变整个社会的评价体系,打破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是整个社会一起,更新对职业教育的认知。
  前几天我偶然看到湖北日报发布的一个"武汉打工人工资段位",有几个数据,估计很多家长看了都会觉得扎心。里面统计的是2019年不同学历的薪酬。
  学历从业人员工资价位
  在武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月薪中位数是11000多元,本科生的中位数是7100多元。可是大专(也就是常说的高职)呢?中位数是5400元,是研究生的一半,本科生的三分之二。
  至于中职生,也就是没上普高,被分流去了中专、技校的,就更低了。中位数只有4400元,  几乎是研究生的三分之一,本科生的一半。
  月薪分布
  再来看看高位数,也就是赚得多的那一部分人。
  研究生的高位数可以达到将近3万元,大学本科的高位数是2万元。
  而大专生,高位数是1万元,是本科生的一半;至于中职生,8000元封顶,将近是研究生的四分之一,本科生的一半不到。
  月薪分布
  在上面两张图上能看得很清楚——大学生,和高职、中职生,收入的分层非常明显。
  之前站在舆论风口浪尖的海淀家长和顺义妈妈,焦虑的可能是怎么把孩子"鸡"进最好的重点高中,"鸡"进清华北大和常青藤大学。
  但其实对于绝大多数的家长来说,胃口没有那么大,  真正让他们坐立难安的,还是传说中的"普职分流"。
  "小红上了普高,小明上了职高,他们都有美好的未来",这是国家描绘的图像。
  现实真的如此吗?  高度分层的未来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想看看全国的数据。
  我专门去找到了中国社科院的合作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的就业蓝皮书,里面有两本,一本是《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一本是《中国高职生就业报告》,正好做个对比。
  就业白皮书
  先看收入。
  2020届高职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收入是4200多元,本科生是5400多元,差距没有武汉的数字那么明显。
  但是,在就业的出口上,差距就体现出来了。
  2020届本科生,有42%,在国企,政府、科研机构或者其它事业单位工作。高职生只有25%能找到这样的工作。
  61%的高职生,在300人以下的中小微企业工作。
  学历就职分布
  除了像幼儿教师、文员、会计这些共通的职业之外,本科生就业量最大的职业是:互联网开发人员、银行柜员、程序员、行政助理、出纳、教育培训人员、护士……
  而高职生就业量最大的职业是:客服专员、建筑技术人员、营业员、销售服务人员、房地产经纪人、餐饮服务生……
  这也是为什么,  高职生工作的流动性很大,毕业3年内,平均换过2.4个工作,一半的人会换行业或者换工种。
  离职原因排名靠前的是:  工资低;  发展空间不够;  工作压力大;  就业没有安全感。
  离职原因排名表
  一个普通家长关心的,无非就是孩子未来的收入怎么样、稳定不稳定、上升空间、还有工作环境,但这些家长最在意的东西,高职生和大学生差距明显。
  难怪家长可以接受孩子是个普通人,但接受不了孩子是个上不了高中的普通人。
  《爱,金钱和孩子》这本书里说:如果一个教育系统高度分层,而且在孩子很小的年纪就能预先确定他们的经济未来,那么这个教育系统会引发家庭之间的"育儿战争"。
  谁都不希望自己家的小孩,在十三四岁,还懵懵懂懂、很不成熟的时候,就被三下五除二的,拨拉到了不同的阶层。  就业歧视: 不平等的文凭
  这几年,国家其实出台了很多政策,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
  2019年,国务院就发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也被称作"职教20条",里面提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这对职业教育来说,可能是有历史性意义的一句话。不过,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在现实中,  职业教育依然像抱来的儿子,处处"低人一等"。
  比如说,不上普高的孩子,也可以考大学,但是本科开放给他们的机会太少了,大概只有5%的职高生能考本科,绝大部分孩子只能通过"3+2"、五年一贯制这些方式读大专。
  但是大专文凭,面临的就是赤裸裸的就业歧视。
  就拿考公务员来说。既然国家鼓励大家上职业教育,那本该对大专、本科一视同仁。但2020年的国考,对大专生开放的职位非常少,一共只招717人,占总人数的3%。
  学历招录统计
  至于企业,腾讯阿里这样的大厂就不说了,我在《三联生活周刊》上看过一篇写职校年轻人的文章,里面有个叫李静怡的姑娘,专升本,去应聘链家,面试官说她文凭不行。
  这就是职校生面临的现实,  第一学历就像刻在他们身上的封印。
  是可以通往本科了,但只要你是非统招的第一学历,还是过不了筛简历那关。
  想逆风翻盘,很难很难。前面说到的李静怡,其实算是逆风翻盘了。
  她从徐州财校(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之后,进了一家很不错的人力资源公司做项目经理,和一帮985硕士做了同事,但这里面除了个人的努力,还有太多运气的成分。
  本来她是要被公司安排到流水线上做工人的,想办离职的时候,站在她身边的,正好是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这才误打误撞的走上了人力资源的道路。
  《三联生活周刊》说,徐州财校没有邀请李静怡回学校做分享,因为她的故事,是职校生里的"异数"。
  要家长把孩子的未来,寄托在个体的运气和能力上,这是不现实,也是不公平的。
  一半的孩子上不了高中,是真的吗 ?
  那么,既然职校生面临着这么多的困境,是不是就不应该普职分流呢?"一半的孩子上不了高中",是不是一个需要家长非常担心、非常焦虑的事呢?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普职比大体相当是什么意思?是不是真的有一半的孩子上不了高中?
  普职比大体相当,其实是国家一种宏观调控的指导意见,并不是严格地按照1:1来。
  国家研究过普职比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发现普职比有一个合理的区间,大概是在40%到60%之间,7:3是个警戒线,一旦职业教育的占比低于30%,劳动力结构、就业就会出现严重问题。
  这个比例也不是中国一拍脑袋想的,在国际上,这也是一个受认可的比例,世界经合组织三十几个成员国,绝大多数国家的普职比都在这个区间里。
  普职比
  所以,国家允许的普职比是"4比6"到"7比3"这样一个区间,在这个区间当中,各个区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
  而且  这个普职比,是把成人中专、下岗再就业工人等等都算在内,并不仅仅指初中应届毕业生。
  拿北京来说,2020年,普高招生6.18万人,中职招生2.77万人,普职比是7:3。
  而如果只算初中应届毕业生呢?
  北京的中考报名人数是7.8万,这样算下来,  应届毕业生当中,上不了普高、要分流去中职的大约是20%。
  再说大家一直认为普高录取率非常低的深圳,2021年中考报名人数是大约10万人,普高招生大约6.5万人,也就是说大约有35%的应届毕业生上不了普高(不过深圳的公办高中数量很少是一个突出的问题,55%的孩子上不了公办高中)。
  下面这张图是各个地区一个比较真实的普职比。
  国内普职比
  从整体的面上来看,目前职业教育主要还是兜底的作用。
  根据统计,上中职的学生里将近80%来自农村和乡镇,70%来自家庭年收入3万元以下的家庭。
  也就是说,  上中职的绝大多数还是因为经济原因上不了高中,或者确实是成绩不太理想、不太适合走学术型路线的孩子。
  虽然各地的情况有差异,每个城市对这个问题的焦虑程度是不一样的,但总体而言,普职分流,对于城市中重视教育的家庭来说,并不像之前被媒体渲染的那么可怕。
  中职普职分流是万恶之源吗?
  好,接下来说:被大家诟病的普职分流,是不是万恶之源,应该被推翻呢?
  我们来想象一下,假设所有孩子都去上高中、上大学,会出现什么情况?
  中国每年大概有900万大学毕业生,但是只有四五百万的白领岗位。这个岗位数量是固定的,每年900万个大学生,白领的饭碗就这么多;1500万个大学生,白领的饭碗还是这么多,只是抢得更凶了。
  白领岗位不足,才是根本的矛盾。
  成绩不好的孩子,即使进入普高,大概率还是会垫底,在高考的分流中还是会被分去高职、高专。
  就算勉强拿一个二本三本文凭又怎么样呢?
  文凭在稀释中变得更加不值钱了,他们还是抢不到白领的饭碗,收入、工种、社会地位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而另一方面,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重点领域人才的需求缺口有将近3000万人。  更多的人去争有限且固定数量的白领岗位,急需人才的蓝领工作还是没人做。
  这就陷入了更大的内耗,一个死结。
  也有人说,是不是可以普及高中义务教育,高中以后再分流? 因为有少数孩子,如果进的是普高不是职高,可能会逆袭考上很好的大学,过早的普职分流牺牲了他们的机会。
  这是一个思路,在教育界里也有呼声。但它面临的是高中学位这个现实问题,此外,这只是把矛盾后移,还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发展的问题,要靠发展来解决
  那么,怎么样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呢?
  都在白领的跑道上抢饭碗行不通,那就只能把蓝领的饭碗变得有吸引力。这就是为什么国家把职业教育抬高到和学术型教育平等的一种教育类型。
  这是格局性的改变。
  职业教育将进入飞速提质的阶段。
  它会分两头来发展。一头还是兜底,满足基础劳动力的要求,一些相对低端的蓝领工作还是要有人做。
  而另一头是打造高质量的头部的职教大学,培养高学历的技术金领,支持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划重点!)
  2019年,国家就开始了一个"双高计划",要建设56所高水平高职院校,大家可以想一想当年的985、211。
  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
  让这些学校成为一个样本,它们的学生能拿到高学历、高收入,好企业抢着要,就能打破大家对职业教育的偏见。
  国家还在做的,是打通职业教育学历晋升的路子,现在已经有27所职教本科高校了,未来还会开设研究生。
  另外,一些本科院校会转型变成应用技术型大学,一些大学里会开设应用技术型专业。
  国家设计的教育体系是这样的: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是平等的、并行的两条线。
  初中毕业的时候,根据孩子喜欢什么、适合什么,从里面选择一条路走。你可以选学术型的道路——上普高,上普通大学,拿学术型的硕士学位;也可以选应用型的道路——上职高,上应用型大学,拿应用型的硕士学位。
  就好像文理分科一样,没有谁高谁低。
  而且普高与职高之间,普通大学与应用型大学之间,是可以互通的,就像一座立交桥。
  甚至将来,上普高、普通本科的孩子,发现技术金领是条竞争更小、发展更好的路子,会主动选择去上应用技术型的专业或学校。
  未来5到10年,国家在教育上的布局就是两个,  一是教育均衡,二是做强职业教育。
  看懂了这个基本面就会发现,双高计划里的高职院校,和国家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相关的应用技术型专业,可能是未来逃脱内卷、另辟蹊径的机遇。
  希望这条路能走得快一点。
  而且,在这条路上,仅仅靠教育家长、说服家长是不够的,  更重要的是改变整个社会的评价体系,打破对职业教育的偏见。  是整个社会一起,更新对职业教育的认知。
  当职校这条路,能通到清华、北大,通到硕士、博士,并且再没有第一学历的歧视;当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不再分大专、本科,当大企业不再把职校生的简历扔到窗外;当阿里、腾讯、华为能参与职校的办学,培养高技能人才;当"技术金领"也能成为引进人才,享受落户、孩子上学的优惠,家长才能不闻普职比而色变。
  到那一天,小明上了普高,小红上了职高,他们都有美好的未来。
  本文作者|十一姐
  内容来源|"帝呱呱星球"(diguaguaxingqiu)本文属转载文章,如原文作者要求删除转载,请及时通知

2021最贴心的句子,每句都说的切身经历,好几句都是我们经常讲的1。快乐是在心里,不假求外,求既往往不得,转为烦恼。梁实秋2。中华文化的精髓就是和谐。季羡林3。如愿便是满足,满足即是幸福。梁实秋4。一个人总是在仰望和羡慕别人的幸福,一回头,却发两只蚂蚁的故事,虽短,但寓意深刻!两只蚂蚁非常不幸,误入玻璃杯中。他们慌张地在玻璃杯底四处触探,想寻找一个缝隙爬出去。不一会儿,他们便发现,这根本不可能。于是,他们开始沿着杯壁向上攀登。看来,这是通向自由的唯一路径清华大学教授,退休十年的感想(难得好文)蒋隆国,原清华大学教授,几十年的时间都奉献在教育战线上。近期,他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退休十年的感想,写得很有水准,其观点朴实深刻,发自内心,充满了理性和思考,对我们的生活很有借鉴和央视新闻回家!(无数人的心声)春运路上搭公交转大巴乘火车坐飞机在拥挤不堪的人海中待上数小时甚至十几小时辗转数百上千公里只为回家10块钱一份的小馄饨,让我在火车站一家面馆从三点待到六点,强忍睡意看着行李。六点的车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同,脚下的路,自己走,所有的痛,自己受,不需要别人来插手。圈子不同,不必有交集,思想不同,不必多交流。和素质不同的人在一起,浪费口舌和精力,实在是不值得。不管路难路现实!(写得真好)人到一定的年龄就会知道当你累了,会有很多人对你说,累就别干了。可给你钱花的有吗?当你生病了,会有很多人对你说,吃点药吧,可真正给你买药的人有吗?当你说手机不行了,会有很多人对你说不2020年金句,真实又贴切!01从猴子变成人需要成千上万年,从人变回猴子只用一瓶酒。02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剩下的一二,是特别不如意。03家事国事天下事,没钱吃饭是大事!04世界上两件事最难一是把自己的思想装徐志摩此生遇见,绝非偶然我一直相信一句话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你生命该出现的人,绝非偶然,他一定会教会你一些什么。所以我也相信无论我走到哪里,那都是我该去的地方,经历一些我该经历的事,遇见我该遇见的人。昨天一路走来,懂了很多生活,总有各种各样的不顺心,人生,总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人,不能因为坎坷变得懦弱,更不能因为富裕没了良心。总有些事让我们身不由己,总有些人让我们无可奈何,不管怎么样,日子要过,路途各大互联网公司复工春天不会远根据网上统计,新冠疫情下各大互联网公司复工情况和工资发放情况携程网的高管降薪,所有员工上3天休两天,薪资打6折同程艺龙上3天休4天,裁员40。美团民宿裁员OYO裁员一直在进行202厨房装修要注意这五处地方,合理规划,操作顺手,家务减半三餐四季离不开厨房,对于我们很多家庭来说。一个称心如意的厨房,往往能让家庭生活更具有幸福感。工作劳累一天工作回到家,享受美食的快乐,这都需要厨房,需要使用到厨房。厨房在整个家中起到
为什么对一个女生太好,你就没机会了?最近有男生找我抱怨,为什么我对她那么好,她都不愿意多看我一眼。为什么她宁愿被那个渣男甩,也不愿意选择我?为什么?。我想很多男生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在没有确定关系之前,就对女生无底线什么样的男生最容易成为备胎?小姐姐们告诉你答案男生为什么会成为备胎?我觉得这事真怪不了女生,毕竟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你不自己送上门,人家也没有这机会啊。那意思是不是,男生越主动,就越容易成为备胎呢?其实也不全是,因为除了主动之外什么样的朋友,能值得我们去深交的老舍说经验是生活的肥料,有什么样的经验便变成什么样的人,在沙漠里养不出牡丹来。人这一辈子,能有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欢声笑语,同甘共苦的,相互信任相互包容的已是很难能找得到的。同样什么样的命才是最好的,无非就是努力与付出俞洪敏说你不努力,永远不会有人对你公平。只有你努力了,有了资源,有了话语权以后,你才可能为自己争取公平的机会。一个人的出生是无法掌控的,但后天的命我们是可以把控的就像从小就听长辈说比拖延症更可怕的是,你自以为只是拖延症全文3000字,建议先收藏再看。不建议跳着看哦!结尾有总结版先声明,我觉得拖延不算一种病,大家或多或少可能都有过拖延的经历。之后我们也会谈到拖延。但我今天想跟大家谈论的是,可能披着一种真爱,叫我等你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愿想你或收获一丝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今生遇见你是最美的缘分,如果爱情也有轮回,我愿意生生世世等着与你再相遇,再重逢!等雨是伞的宿命,等你则一个人只要熬过了四种苦,就什么都不怕了!人生十苦,生活本累,面对人生的苦,面对生活的累,有的人在抱怨,结果越来越苦,越过越累,而有的人选择积极面对生活,越来越好,世间皆苦,唯有自渡而渡,自己最好的方式往往在于一个熬字,熬无论男女请,远离那些从不发朋友圈的人,往往是自讨没趣万千人海里幸好遇见你朋友圈往往是一个展现自己生活的平台,很多人或多或少都会发发朋友圈,然后向大家展示自己的生活,过得好或是不好,但是有几种人的朋友圈是很干不够,送个米粉几百一点点吧在日常生活中哪些人值得我们深交与付出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得遇到各式各样的人,不管是君子还是小人我们都避免不了的!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只不断地去了解相处,有些人确实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快乐与帮助,而有些人也确实给我们带来痛写给最爱的你,情牵一生,相思一世曾经天真的以为一个分别,或许只是痛苦的一段,再揪心的疼痛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的变淡,可是就在你转身的那一刻,我已经知道你已经为我种下了相似的病毒,从此以后为您相思一生!闭上眼睛在为人处世中,要远离那几种人才过得好人和人交往,我们都希望交到真心的朋友,可是就在你为着你们的友谊付出时,他却在无意间伤了你的心。在为人处世中,大千世界都会无意中地遇到各种各样的人,那却让我们却防不胜防,还是躲不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