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还记得西单路口的天源酱园吗?曾为皇家御用酱菜

  西单路口东南角,西长安街南侧自西向东依次为大年三十饺子城、西单肉饼店、大磨坊、庆丰包子铺、天源酱园、音像大世界、北京首都时代广场。
  每到换季总爱生病,喝着寡淡无味的小米粥,总要配上点酱菜。
  酱菜,对于北京人来说意义非凡,可以说,不论贫穷还是富有,不论健康还是疾病,餐桌上的那碟子酱菜是始终不变的。可以说,即使家里揭不开锅了,就着窝头也是要吃酱菜的。
  京城酱菜作坊历史悠久,据《北京志》载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至明清时期更是百家争鸣,京酱园、老酱园、南酱园三足鼎立,各家所制酱菜风味不同,各有千秋。
  民国年间,《晨报》刊载的《谈北京之酱园》一文中曾介绍,当时北京的酱园有"南酱园"和"京酱园"之分。南酱园所制酱菜偏甜口,主要集中在宣武门外铁门一带,"以‘桂馨’、‘馨远’等号为最佳。"
  桂馨斋酱园,"南酱园"的代表,曾在铁门胡同,如今在南横西街平原里小区一号楼1号底商。
  而京酱园的"掌作"(即制酱工匠)多来自水甜土沃保定府,"所制黄酱、酱油、酱菜等, 味虽沉,而清芬适口",主要以西长安街的天源酱园、西斜街的公和永等为代表。
  今天,咱们介绍的就是西长安街上的这家天源酱园。
  想解馋 辣和咸 吃食离不开酱和盐
  北京地处黄河流域内陆地区,蔬菜的供应季节性极为明显。一到深秋乃至入冬,基本就只有萝卜和大白菜了,尤其是大白菜,这可是北方老百姓的看家菜,每年冬天都是一车一车地往家里存。
  图源网络
  如果实在想尝尝鲜,也只有右安门外丰台十八村还有用温室种植的蔬菜花木了,民国时期叫"洞子货 "。可是这菜的价格基本上会高出普通蔬菜十倍、二十倍 ,这就不是普通人家能消费得起的了。
  所谓"想解馋,辣和咸,吃食离不开酱和盐。 "两千多年前的古人们发明了腌菜,秦汉时期的先民发明了大豆制酱,自此,酱菜成为一项伟大的发明,千百年来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
  图源 图虫创意
  明清时期,京城里的酱园子就已经遍地开花,比如开业于明嘉靖年间的六必居,比如西四缸瓦市附近的酱黄胡同(今大小酱坊胡同)等都是很好的例子。
  桂花糖熟芥 慈禧认证的好酱菜
  清同治八年(1869),京城当铺四大商之一的"当刘"(刘湛轩)以2000两白银在西长安街上买下了一家油盐店,改建为天源酱园,前店后厂,自产自销。
  天源酱园虽是京酱园,其所制酱菜却以甜面酱 和各种甜酱菜 出名,尤其是桂花糖熟芥,还曾进得九重宫闱,据传还得到了老佛爷的赞赏。
  桂花糖熟芥 图源网络
  店老板得知此事,灵机一动,将桂花糖熟芥做了一番包装:不仅在标签上标明了"上用糖熟芥",还将盛酱菜的瓷坛子专门摆在了红漆木架。由此,天源酱园名声大噪,不少豪门贵客成了座上宾。
  西长安街上的公私合营天源酱园(1955年)
  借着这股东风,店老板请到了当朝翰林陆润庠 题写了"天源号京酱园 "的金字招牌,请清末书法家王 垿 题写了藏头诗:"天 高地厚千年业, 源 远流长万载基,酱 佐盐梅调鼎鼐,园 临长安胜蓬莱。"
  1939年出版的《日下旧闻考》曾载:"北平酱菜,颇多著名,每年运往京东、东三省、上海等地者颇多,还远销日本,为京市出产之大宗,甜酱菜现以桂馨斋、天源、东杨、天义顺等四家为最佳。 "
  真工实料 严格考究 自家就有菜园子
  天源酱园能够"上达天听",风行京城,根本原因还是酱菜纯实,这和其选料考究 不无关联。
  老板刘湛轩是京西八里庄人,在老家有颇多田产,所以天源酱园所用的蔬菜,比如萝卜、芥菜等都来自自家的田园。据载其店内的萝卜干,"甚为甘芳适口,萝卜之选择,以不艮不辣为准,加五香料腌之,嫩脆甘馨为他号所不及。"
  酱菜厂里的工人,赫达·莫里逊[德]摄于1940年保定。
  后随着店铺规模扩大,老板开始在京西一带的著名菜园采购,也都严把质量关,一丝不苟。
  比如,制酱所用的黄豆,必须是京东马驹桥所产,面粉则是用当时的"上等粉"。
  做糖蒜,选用长辛店或四季青生产的六瓣红皮"王贵大蒜",且在夏至前三天起蒜。
  糖蒜 图源网络
  甜酱包瓜,专用永定门外跃家楼培育的"竹叶青"香瓜,要求六七成熟时就摘下。黄瓜则是要分伏黄瓜和秋黄瓜,选自安定门外小关一带产的五寸伏、秋黄瓜,不仅条顺,还得顶花带刺,个头四到六条一斤。
  此外,据天源酱园老采购贾国英师傅介绍,还有"小红门的‘香瓜李’、蒲黄榆的‘二英萝卜’、沙窝的‘铁把椒’、白纸坊黑土地产的‘甘露’、白菜要东便门的‘小白口’、通县马驹桥的‘两道眉芥菜’、永定门外刘记的‘苤兰’。"
  可以说,天源酱园在选材上真是讲究,其产地甚至精确到了某家某户,要是认准了老王家的就不会再换。此外,所选蔬果不仅对个头有要求,甚至还会详细到几成熟。
  老北京的酱菜园子,不仅讲究,绝不做砸招牌的事儿。图为电视剧《芝麻胡同》截图。
  制酱 天源酱园的看家本领
  作为京酱园中的佼佼者,制酱绝对是天源酱园的看家本领,其所制的甜面酱在京城颇受欢迎,如果在家做炸酱面,喜欢吃甜的就爱用天源的甜面酱。
  炸酱面,无数北京人的心头好。
  如此广受好评的甜面酱,其制作也是颇多讲究。比如,每年夏日阳光充足,所以多选在伏天开耙,进行露天晒制。
  此外,所用的酱缸都是大口开平缸,三分之一埋在地下,三分之二露出地面。每年伏天开耙,每缸酱每天二百耙,分四遍。下雨时,要用透气又防雨的竹席苫盖,便于微生物发酵。
  旧时酱菜厂,赫达·莫里逊[德]摄于1940年保定。
  天然晒制的酱,其氨基酸、还原糖的指标要大大高于温室酱。用这样天然晒制的酱所制的酱菜,酱香浓郁,红褐色有光泽,可久放不酸败。
  此外,《旧京旧忆》也曾专门介绍过天源酱园的制酱:"位进山场,园址宽敞,空气清洁",尤其是"酿造时所用之水,又系取自山泉名井"。如此得天独厚的条件,应该也是天源酱园所制之酱能名噪京城的原因之一。天源酱园 屹立西单一百五十多年
  正是因为选材的一丝不苟,以及独到的传统工艺,天源酱园在清代颇负盛名,"宫廷府邸多喜食其制品。每晨该酱园 等以 大批包篓,车载入城,分送各处,极形忙碌。 "
  至民国年间,天源酱园的生意有所衰落,据传是因当时"城内之酱园栉比林立,故生意日渐 凌替 "。
  建国之后,天源酱园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1956年,天源酱园率先实行公私合营。1958年,北京市副食品商业局拨专款30万元,在南苑团河路征地36亩,为天源建设2000平方米的厂房,添置了3000多口酱菜大缸。
  图源网络
  此外,赵朴初、周建人、董寿平也为天源酱园重新题写了牌匾,老店旧貌换新颜。
  1966年以后,天源酱园改为"田园酱园",南苑团河路的酱腌菜车间也和西城酱菜厂合并,取名"立新酱菜厂"。文革结束后,天源与西城酱菜厂剥离,各自恢复原名。
  西长安街上的天源酱园(上世纪九十年代)
  值得一提的是,天源酱园不仅深受北京市民喜爱,外宾也对此颇为青睐。1979年全国政协会议曾把桂花糖熟芥列入菜单。周总理也曾派人到天源购买过甜酱姜芽,天源还多次给中南海提供过酱菜。
  甜酱姜芽,图源网络。
  由于店面位于西长安街,与长安大戏院 不过几步之遥,因此许多京剧名家如梅兰芳、马连良、袁世海等,都是天源的老主顾。袁世海曾为其题词:"味美色鲜,中外驰名";侯宝林也曾为其题词:"天源酱菜甲全球。"
  1999年1月29日,由于市政道路改造,西长安街120号的天源酱园搬到了宣武门内大街30-40号临时商业楼进行周转。
  1997年西长安街南侧街景,天源酱园挨着音像大世界和庆丰包子铺,两年后这里被夷为平地。
  步入千禧年,公司改制,天源酱园由二级法人企业改为非法人企业,名字变更为"北京六必居食品有限公司天源酱园"。
  2001年,天源酱园进驻宣武门内大街6号美爵酒店附属底商内,至今也有19年了。
  如今天源酱园的门脸,图源大众点评。
  一百五十多年来,天源酱园基本上没有离开过西单路口。它早已融入北京人的血液中,喝粥要配小咸菜,涮羊肉要吃糖蒜,做炸酱面用天源甜面酱……这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天源的酱菜,或许不如大鱼大肉美味珍馐,但它却能让清淡的白粥咂摸出不一样的滋味,这不正如北京人的生活,踏实,且讲究。
  关于天源酱园 ,您还知道哪些故事?
  欢迎在留言区 分享~
  · end ·
  致谢和声明
  本文图片部分源自网络,侵删。
  参考文章
  [1] 牛培顺,天源"漫"话前世今生,时代经贸,2010
  [2] 寻竹生著,北京地方志风物图志丛书·西单,北京出版社,2015.6
  [3] 北京西城区老字号谱系研究领导小组编著,北京西城老字号谱系丛书·食品加工卷·茶叶卷·中药业卷,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12
  [4] 老北京酱菜史话,北京日报
  [5] 淡而有味的老北京酱菜,北京晨报
  [6] 星艺雅集,百年旧痕 | 彭坤:想解馋 辣和咸 吃食离不开酱和盐,2019.07.02
  消失在西单的牛肉湾
  西单手帕胡同 龚自珍和梁启超的缘份交点
  消失在西单的手帕胡同

重庆小面之旅第108站第108站本地面本地麻辣小面败走塔坪改名本地面,重出江湖他依然很嚣张,霸道,嘴贱发型没有更改点面开始排号调料挨个的打面条用的一般微信可以使用然后,味道开始变化辣椒还是很香,香料味比重庆小面之旅第111站第111站思葱2两牛肉面此思葱,非彼思聪。此思葱,会做面。傍晚的思葱牛肉面馆,陆续有人到来,临近关门之时,食客来一碗最后的牛肉面。思葱的面,卖的可不便宜,四坨牛肉的35元,两坨的都重庆小面之旅第127站第127站蒋毛儿面馆两江的水,重庆的面很多朋友都特别疑惑,重庆小面离开了重庆,就不是那个味道。一个地方的饮食文化跟它的地域有很大关系,气候水质都会影响人们的饮食习惯。比如重庆湿气重重庆小面之旅第120站第120站斗碗面大约在2013年,我吃过斗碗面。那是嘿!小面?播出后重庆小面最火爆的时候,斗碗面的店铺比较多,加盟费也要几万。风潮很快过去,如今的斗碗面,店铺少了许多。鎏嘉码头这家重庆小面之旅第123站第123站桃源面庄漫漫寻面路,桃源在哪里?小面之旅可以看到很多风景,重庆城的风貌都被小面馆连接起来。左拐右拐上坡下坡,我感受到的杨家坪,是没有江北区富裕,破烂的老房子特别的多,每一重庆小面之旅第132站第132站邓老太婆大锅面北碚水土保留了重庆唯一的车渡,坐船到达对岸后,就可以看到水土老街,这条街上到处都是危房,抖音炒火了望江楼三鲜米线,旁边的邓老太婆大锅面人气也旺了许多。三十年重庆小面之旅第116站第116站干人面在兰溪小区的破烂蓬蓬里,这家干人面远近闻名。老板是一个中年妇女,在这里已经做了好几年,生意还比较红火。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盆红黑色的辣椒,却没有太多胡味和辣味,以香味为重庆小面之旅第130站第130站邓氏梯坎面南岸区的糊辣壳面真的多,从杨八黑娃到邓氏梯坎面,全是糊辣壳路线。不同于杨八黑娃的纯胡路线,邓氏面条的层次更加丰富。入口胡味和辣味都比较明显,同样是青花椒,这里的重庆小面之旅第128站第128站渝味杨八面庄杨八面黑娃面都是重庆胡辣路线的鼻祖,黑娃的老婆是杨八老婆的姐姐,两家的口味相似,有细微的区别。杨八开面馆的初衷也是为了谋生,这一做就是三十年,生意越来越红火,重庆小面之旅第114站第114站不一样牛肉面不一样牛肉面,最大的不一样在于牛肉的大小。重庆品质牛肉面的鼻祖当属眼镜面,大坨的牛腱子肉与舌头的触碰,给人一种满足的肉感。跟随者有包包白三百碗易毛思葱等人,不重庆小面之旅第129站第129站黑娃面黑娃面和杨八面口味相似,细微的在于1今天黑娃的辣椒处理更好,更胡更黑也不带苦味,杨八的辣椒处理不到位,太多红色部分。2杨八面条比黑娃口感更好,虽然一碗是细面,一碗是
广东人吃糖水隐秘图鉴一大波糖水即将靠近!图网络风物君语比和张东升一起爬山更有梗的是和朱朝阳一起食糖水每个在高温桑拿天里修炼的广东人,都有一份独家避暑蜜籍。不论是在爬山的路上,还是在游乐园玩耍的空档饱受66。666的山东人,竟然不吃煎饼煎饼卷大葱?山东西部人民表示没听说过!摄影澜澜LAN,图图虫创意风物君语不是所有山东人,都是煎饼侠山东赵照糙当里个当,当里个当,闲言碎语不要讲,表一表山东好汉武二郎这段用济南方言演听说,西北人的血管里流的都是浆水风物君语是酸菜不只是酸菜酸菜温暖了东北人的冬天,浆水清新了西北人的夏天。当然,它其实已经超越了季节,成为了西北生活的代言人。早上浆水拌汤菜豆腐,晚上浆水面配几样小菜,夏天吃面鱼,b这座福建的宝藏小城究竟有多好吃?来一碗面线糊,精神一整天。图视觉中国风物君语在永春,再挑剔的人也很难饿着自己说到福建美食,你会想到什么?是多次登上国宴的名菜佛跳墙?是台湾偶像剧的标配蚵仔煎(闽南话uja)?是占领恕我直言,信阳毛尖天下第一信阳浉河港毛尖茶山。图图虫创意风物君语毛尖一封信阳人写给全国人民的家书在大别山的怀抱里,有一座并不算知名的小城,却有着江南北国,北国江南的美誉。在这里,河渠纵横,塘堰密布,明明脚下有了六畜,还不够么?日本农场中饲养的和牛。图视觉中国风物君语因为人类这六种动物称霸了世界文章转载自中国国家地理BOOK,IDCNGBOOK360中国人与动物的渊源很深。我们以动物作为生肖,而西方普遍采宅家的日子里,我妈终于把面粉都嚯嚯光了面粉里面有乾坤。图VCG风物君语宅家的日子里你用面粉雕花了吗?有时候宅家久了,会发现一些平时容易忽视的细节,比如堵车和加班竟然如此令人期待比如自由呼吸竟然是如此奢侈比如原来下厨做饭中国到底哪里的青团最好吃?春天到啦,吃!青!团!啦!图网络风物君语没有青团的春天不完整如果只能选一样食物代表春天,那必须是青团。在吃货眼里,青团才是春天变美的最好理由,没有之一。绘图五月外披春绿内裹香甜,以浙江人的命,都是梅干菜给的最能代表浙江人的,其实就是梅干菜了。摄影学文映像风物君语我长这么黑都怪梅干菜吃多了在外人眼里,浙江人的饮食总是充满了贵气靠湖的杭州人吃的是龙井虾仁西湖醋鱼,沿海的宁波台州温州则把生河南只有烩面胡辣汤?那是你不懂豫菜鲤鱼焙面制作中。图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风物君语别一提河南就只想到烩面胡辣汤当河南与食物挂钩时,出现在人们脑海里的,除了聚宝盆一般越吃越多的烩面,就是外形暗黑被陈晓卿拍摄舌尖上的中国时中国到底哪里的土豆最好吃?在西藏尼木,简单的红心土豆配水煮牦牛肉就是一顿饭。摄影付鑫科风物君语什么蔬菜能当饭吃?在中国,什么蔬菜最不像蔬菜?土豆。土豆原产于南美洲,最早的记载可见于16世纪后期陕西兴平县(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