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范仲淹与宋代儒学的复兴

  钱穆先生论两宋学术云:"宋学精神,厥有两端:一曰革新政令,二曰创通经义,而精神之所寄则在书院。革新政令,其事至荆公而止;创通经义,其业至晦庵而遂。而书院讲学,则其风至明末之东林而始竭。"(《 中国 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7页)此处所说的"两端",亦有体有用,即以"经义"为体,以"政令"为用;"书院"者,即教授此"明体达用"之学也。《宋元学案》托始于"安定学案",安定(胡瑗)"以明体达用之学授诸生","其教人之法,科条纤悉具备,立经义、治事二斋"。其"经义"即体也,其"治事"则用也。此种治学精神的确立,以及宋代"书院"的兴起,实是本之于范仲淹。宋学精神中的"革新政令",其事至荆公(王安石)而止,其始则亦是创自范仲淹。由范仲淹倡导、推行的庆历新政,是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先河;而庆历新政的改革科举、兴办学校,则使儒学得以复兴,成就了宋元明时期的新儒学。范仲淹实为宋代复兴儒学的第一人。
  一
  "民"在范仲淹的思想中,就是士、农、工、商"四民"。在他所作的《四民诗》(《范文正公集》卷一)中,他对农("制度非唐虞,赋敛由呼吸。伤哉田桑人,常悲大弦急。一夫耕几垄,游堕如云集。一蚕吐几丝,罗绮如山入")、工("可甚佛老徒,不取慈俭书,竭我百家产,崇尔一室居")、商("桑柘不成林,荆棘有余春。吾商则何罪,君子耻为邻")在当时所受的压迫、所处的窘境,给予了深深的理解和同情(流传较广、童稚能诵的《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也是他"忧其民"的心怀袒露)。他所希望的是进行改革:"琴瑟愿更张,使我歌良辰"。   作为"四民"之一的"士",是范仲淹自身所处的一个阶层。他认为"士"在社会中所应得到的待遇是:"前王诏多士,咸以德为先,道从仁义广,名由忠孝全。美禄报尔功,好爵縻尔贤,黜陟金鉴下,昭昭媸与妍。"也就是说,君主要以仁义忠孝、贤能功绩为标准而授予"士"之爵禄,"进贤授能",与君主"共理天下"。但是,当时的境况却是:"此道日以疏,善恶何茫然",也就是说,自秦汉以来,儒家之"道"日益荒疏,善恶失去准衡,"士"之升迁黜陟不是以仁义忠孝、贤能功绩为标准。虽然"君子不斥怨,归诸命与天",但是"术者乘其隙,异端千万惑",由此造成了士风与吏治的败坏:"学者忽其本,仕者浮于职。节义为空言,功名思苟得。天下无所劝,赏罚几乎息。"这种境况给儒学带来的危害是:"禆灶方激扬,孔子甘寂黙。六经无光辉,反如日月蚀。"这里的"禆灶"(春秋时期郑国言"阴阳灾异"者,子产以"天道远,人道迩"批判之)是喻指佛老。范仲淹在此所说的佛老"激扬"、孔学"寂默"、"六经无光辉",也正是稍后王安石与张文定公的那段问答所反映的情况:"一日[荆公]问张文定公曰:‘孔子去世百年生孟子,亚圣后绝无人,何也?’……文定曰:‘儒门淡薄,收拾不住,皆归释氏焉。’公欣然叹服。"(宗杲:《宗门武库》)在佛老激扬、儒门淡薄的情况下,范仲淹发出了复兴儒学的呼声:"大道岂复兴,此弊何时抑",尽管是"昔多松柏心,今皆桃李色",但是"愿言造物者,回此天地力"。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就是要担当"造物者"之功,"回此天地力",复兴儒学。   在范仲淹的思想中,民本、士风、吏治与复兴儒学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要使"琴瑟更张",百姓歌咏"良辰",就必须端正士风,整顿吏治;而要整顿吏治,"举县令,择郡守",又必须"慎选举",即改革科举 考试 的 方法 ,不是以词赋、墨义(记诵经书章句)来取士,而是据经旨、策论来选拔真正的人才,"取以 经济 之士"(范仲淹所谓"经济",即是本之于儒家的经旨、经义而经世济民);而"取以经济之士",又必须"敦 教育 ",即兴办学校,"教以经济之业",授以"明体达用之学"。这种"明体达用之学",已经不是"学者失其本"的"泛滥词章",也不是"功名思苟得"的进士场屋之学,而是能够认明儒家之经旨而经世济民之学;它所培养出来的"士",虽然须通过科举考试而进入仕途,但他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考取"功名"、达身"富贵"(《范文正公集》卷二《鄱阳酬泉州曹使君见寄》:"吾生岂不幸,所禀多刚肠。身甘一枝巢,心苦千仞翔。志意苟天命,富贵非我望"),而是为了把儒家之道"举而措之天下,能润泽斯民"。这种儒家之"士"即孔门弟子曾参所谓"仁以为己任"者,他们把个人的祸福得失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仕途的顺逆沉浮不能改变其志向,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文正公集》卷七《岳阳楼记》),他们将此作为自身的终极关怀、内在价值,因此,他们虽然"进亦忧,退亦忧",但仍不失为"道义之乐"(《范文正公集·年谱》)。这种"明体达用之学",就是宋代所复兴的新儒学。   二
  公在睢阳(按南宋时金改"南京"为睢阳)掌学,有孙秀才者,索游上谒公,赠钱一千。明年孙生复谒公,又赠一千,因问:"何为汲汲于道路?"孙生戚然动色曰:"母老无以养,若日得百钱,则甘旨足矣。"公曰:"吾观子辞气非乞客,二年仆仆所得几何,而废学多矣。吾今补子为学职,月可得三千以供养,子能安于学乎?"孙生大喜。于是,授以《春秋》,而孙生荐学不舍昼夜,行复修谨,公甚爱之。明年公去睢阳,孙亦辞归。后十年间,泰山下有孙明复先生,以《春秋》教授学者,道德高迈,朝廷召至,乃昔日索游孙秀才也。(又见《宋元学案·泰山学案》附录)   这一段范仲淹与孙复的因缘际会,实乃宋代儒学复兴的一个重要契机。范仲淹对索游的"孙秀才"给予同情、帮助,补以学职,授以《春秋》,激励他"安于学",这与范仲淹因自身的苦学经历而同情"寒儒"很有关系。《宋元学案·泰山学案》载:孙复"四举开封府籍,进士不第,退居泰山,学《春秋》,著《尊王发微》十二篇"。孙复在睢阳两次上谒范仲淹,当即孙复四举而进士不第之时,他在泰山"学《春秋》",当始于范仲淹在睢阳"授以《春秋》"。孙复不负范仲淹所望,在泰山苦学十年,成为复兴儒学的"宋初三先生"之一。   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范仲淹在苏州,奏请立郡学,并且首先把自己所得南园之地建为"义学",希望"天下之士咸教育于此","既成或以为太广,公曰:‘吾恐异时患其隘耳。’"此年,范仲淹聘胡瑗"为苏州教授,诸子从学焉",同时亦给孙复写信,希望他到苏州"讲贯经籍,教育人材"(《年谱》)。此年末,范仲淹召还判国子监,朝廷更定雅乐,诏求知音,范仲淹推荐胡瑗,"以白衣对崇政殿,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安定学案》)。此时,胡瑗四十二岁,经范仲淹的推荐,从"白衣"被授以学官之职。   康定二年(公元1041年),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在戎马倥偬中,他写有《举张问、孙复状》,说孙复"素负词业、经术,今退隐泰山,著书不仕,心通圣奥,迹在穷谷",希望朝廷"赐召试,特加甄奖"(《范文正公集》卷十八)。同年,张载来谒,即《宋史·张载传》所云:张载"少喜谈兵,至欲结客取洮西之地,年二十一,以书谒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乃警之曰:‘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因劝读《中庸》"。这也就是《宋元学案》序录所说"导横渠以入圣人之室,尤为有功"。   庆历   三、四年,即庆历新政推行之时,规定科举考试"进士:先策论而后诗赋","诸科:经旨通者为优等,墨义通者为次等","使人不专辞藻,必明理道"(《范文正公集·政府奏议》卷上《答手诏条陈十事》),在京师建立太学,诏令各州县皆立学,范仲淹于此间写有《奏为荐胡瑗、李觏充学官》,其中讲:胡瑗"志穷坟典,力行礼义,见在湖州郡学教授,聚徒百余人,不惟讲论经旨,著撰词业,而常教以孝弟,习以礼法,人人向善,闾里叹伏,此实助陛下之声教,为一代美事"(《范文正公集·政府奏议》卷下)。亦在此时,"天子诏下苏、湖取其法,著为令。于太学召[胡瑗]为诸王宫教授,辞疾不行……"(《安定学案》)   庆历年间,孙复、石介并为国子监直讲,而胡瑗的教学之法也被朝廷所肯定和推广,胡瑗亦被召为诸王宫教授。"宋初三先生"与庆历新政的关系,于此得到充分显现。随着庆历新政的夭折,石介被迫害至死,孙复亦遭诬陷被罢贬。后来,孙复得以复职,"稍迁殿中丞,年六十六卒"(《泰山学案》)。胡瑗则在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再次被召,参与"作乐事",受到朝廷的嘉奖。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胡瑗"擢太子中允、天章阁侍讲,仍专管句太学。四方之士归之,至庠序不能容,旁拓军居以广之。既而疾作,以太常博士致仕。东归之日,弟子祖帐,百里不绝,时以为荣。"(《安定学案》)虽然庆历新政夭折了,但其"慎选举,敦教育"的思想因胡瑗的执掌太学而得以延续和光大,并且形成与荆公新学相抗衡的一股势力。《安定学案》载:   是时礼部所得士,先生弟子,十常居四五,随才高下而修饰之。人遇之虽不识,皆知为先生弟子也。在湖学时,福堂刘彝往从之,称为高弟。后熙宁二年,神宗问曰:"胡瑗与王安石孰优?"对曰:"臣师胡瑗以道德仁义教东南诸生,时王安石方在场屋中,修进士业。臣闻圣人之道有体、有用、有文。君臣父子、仁义礼乐,历世不可变者,其体也;诗书史传子集,垂法后世者,其文也;举而措之天下,能润泽斯民,归于皇极者,其用也。国家累朝取士,不以体用为本,而尚声律浮华之词,是以风俗偷薄。臣师当宝元、明道之间,尤病其失,遂以明体达用之学授诸生,夙夜勤瘁,二十余年专切学校,始于苏湖,终于太学。出其门者,无虑数千余人。故今学者明夫圣人体用,以为政教之本,皆臣师之功,非安石比也。   熙宁变法时,胡瑗的弟子在朝中"十常居四五",这是一股与荆公新学相抗衡的势力,故而宋神宗有"胡瑗与王安石孰优"之问。刘彝把胡瑗的"明体达用之学"表达得十分清楚,说胡瑗的教授学者之功非王安石可比,这也是事实;但说"今学者明夫圣人体用,以为政教之本,皆臣师之功",却未免尊其师而忽略了范仲淹的重要作用。胡瑗"专切学校,始于苏湖",其在苏州讲学即在明道(按实为景祐)年间,在湖州讲学即在宝元年间。而天圣三年,即胡瑗在苏州讲学的十年之前,范仲淹就已在《奏上时务书》中提出了"救文弊"的思想,指出"文章之薄,则为君子之忧;风化其坏,则为来者之资",批评当时"修辞者不求大才,明经者不问大旨,师道既废,文风益浇",并且强调"其源未澄,欲波之清,臣未之信也"。两年之后,范仲淹在《上执政书》中提出"慎选举,敦 教育 "的思想,主张"深思治本,渐隆古道",期以行之数年而使"士风丕变"。又三年之后,范仲淹在《上时相议制举书》中提出"宗经则道大,道大则才大,才大则功大",主张通过改革科举而"使天下贤俊,翕然修 经济 之业,以教化为心,趋圣人之门,成王佐之器"(《范文正公集》卷九)。又五年之后,范仲淹在苏州立郡学,胡瑗始应聘而专切于学校。刘彝所说"国家累朝取士,不以体用为本,而尚声律浮华之词,是以风俗偷薄",胡瑗"尤病其失",实际上,范仲淹"尤病其失"比胡瑗早十年;胡瑗"以明体达用之学授诸生",这是本于范仲淹的"敦教育"思想;"今学者明夫圣人体用,以为政教之本",这除了胡瑗的教授之功外,还应归功于范仲淹的首倡敦教育、立郡学;若无范仲淹的延聘和推荐,胡瑗也不可能"始于苏湖,终于太学",成一时教育之盛事。   三
  由于范仲淹和"宋初三先生"等人的共同努力,庆历新政确立了"明体达用之学",成就了儒学的复兴之势。范仲淹说"大道岂复兴,此弊何时抑",当时思想文化上的"弊"就是儒门淡薄,佛老激扬。儒门之所以淡薄,是因为朝廷以词赋、墨义取士,致使"学者忽其本","功名思苟得";而佛老激扬,则是因为"术者乘其隙,异端千万惑"。要抑止佛老,就必须使学者"明体达用",把儒学从声律浮华之词、场屋功名之学中拯救出来。   欧阳修于庆历二年作有《本论》,提出"佛所以为吾患者,乘其阙废之时而来,此其受患之本也",排佛"莫若修其本以胜之","礼义者,胜佛之本也"(《居士集》卷十七)。庆历新政确立儒者的"明体达用之学",即是从"本"上复兴儒学,抑止佛老。孙复作有《儒辱》一文,认为"佛老之徒横于 中国 ",是"儒者之辱"。他在《与范天章书》中说:"国家踵隋唐之制,专以词赋取人,故天下之士皆致力于声病对偶之间。探索圣贤之阃奥者,百无一二。而非挺然特出、不徇世俗之士,孰克舍彼而取此。"(见《泰山学案》,按范仲淹于景祐二年冬为天章阁待制,《与范天章书》是孙复与范仲淹往来书信之一)。石介也"尝患文章之弊,佛老为蠹,著《怪说》三篇及《中国论》,言去此三者,乃可以有为"(见《泰山学案》,"三者"即文章之弊与佛老)。钱穆先生就此指出:明体达用之学"正宋儒所以自立其学,以异于进士场屋之声律,与夫山林释老之独善其身而已者也","盖自唐以来之所谓学者,非进士场屋之业,则释、道山林之趣,至是而始有意于为生民建政教之大本,而先树其体于我躬,必学术明而后人才出,题意深长,非偶然也"(《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3页)。   "明体达用之学"不同于进士场屋之学,其意义又可解析为二:   其一,"明体达用之学"虽然是为政教立本,但因其不是为了功名之苟得,所以它亦有相对独立于科举、政教的性质。也就是说,它的价值不必非要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入帝王之"彀"中才能实现,它自身亦有"道义之乐"的内在价值。这一点在科举制度下实非常重要,因为国家官僚机构的职位有限,科举取士毕竟只能考取士阶层中的极少数,而绝大多数士人免不了终身是一寒儒、白衣、处士。以往的儒门之所以淡薄,正是因为科举竞争的激烈,使"修辞者不求大才,明经者不问大旨",当功名之心磨练得淡泊之后,就免不了归佛入老,闲适山林。"明体达用之学"要将儒家之道"举而措之天下,能润泽斯民",此其所以不同于佛老;同时,它也为未能进入仕途或从仕途遭贬的士人提供了一种能够安身立命、自有"道义之乐"的思想境界,此其所以把广大士人从佛老吸引到儒门。宋明新儒学就是以此来排斥佛老,"收拾"人才。   范仲淹虽然27岁登进士第,但他不图富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当其晚年,子弟要为他"治第洛阳,树园圃,以为逸老之地",他说:"人茍有道义之乐,形骸可外,况居室乎!"(《年谱》)这正是宋明新儒学为广大士人提供的一种不同于佛老的思想境界。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此"二者"即:"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以及"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这"二者"或感人生际遇之悲,或喜心契 自然 之乐,实是喻指佛老。宋明新儒学开出了一种有异"二者"的思想境界。   孙复四举而进士不第,受范仲淹的激励而"安于学",至庆历二年他50岁时才以处士为国子监直讲,他也正是其所谓"挺然特出、不徇世俗之士"。石介既为学官,作《明隐篇》,以语于朝曰:   孙明复先生,畜周孔之道,非独善一身,而兼利天下者也。四举而不得一官,筑居泰山之阳,聚徒著书,种竹树桑,盖有所待也。古之贤人有隐者,皆避乱世而隐者也。彼所谓隐者,有匹夫之志,守硁硁之节之所为也,圣人之所不与也。先生非隐者也。(《宋元学案·泰山学案》)   于是范仲淹、富弼推荐孙复"有经术,宜在朝廷"。庆历新政改革科举,意在鼓励孙复这样的学人,把其中的佼佼者选拔到朝廷的大臣和郡守队伍中,但这样的学人只是"宜"在朝廷,其中的大多数仍免不了"有所待也"。因此,确立"道义之乐"的内在价值,对于这些士人是非常重要的。他们虽然没有进入仕途,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隐者",而是"探索圣贤之阃奥"、忧国忧民而又有"道义之乐"的儒家之士。   二程早年受学于周敦颐,"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周敦颐后来被尊为 理学 之开山,他让二程所寻的"孔颜乐处"就是一种"道义之乐"的思想境界。   程颐"始冠,游太学",胡瑗以《颜子所好何学论》试诸生,得程颐之作,"大惊异之,即请相见,遂以先生为学职"。程颐在此论中说:"颜子所独好者,何也?学以至圣人之道也。……凡学之道,正其心,养其性而已。中正而诚,则圣矣。"(《河南程氏文集》卷八)程颐体会出,要得到"孔颜乐处",就必须"正其心,养其性",具有"中正而诚"的思想境界。注重心性修养并且开掘儒家的心性 理论 ,这是庆历新政为宋明新儒学启示的一个 发展 方向(范仲淹劝张载读《中庸》,说"儒者自有名教可乐",《范文正公集》卷二十有《省试自诚而明谓之性赋》,亦是启示这一方向)。《安定学案》载黄百家案:胡瑗对程颐"知契独深","伊川之敬礼先生亦至,于濂溪虽尝从学,往往字之曰茂叔,于先生,非安定先生不称也"。程颐敬礼胡瑗,而胡瑗曾与孙复、石介同学,此所以《宋元学案》"托始于安定、泰山者,其意远有端绪"(《宋元学案》序录)。   其二,"明体达用之学"不同于科举场屋之学,从经学发展的意义上说,就是贬斥"墨义"(汉唐章句注疏之经学),而直接领会儒家的经旨、经义,从而开辟了经学 历史 的"变古 时代 "。范仲淹"泛通六经,长于《易》"(《宋史·范仲淹传》)。其所谓"泛通",就是领会六经之大旨、大义,而不是矻矻于经书的章句训诂。他著有《易义》一篇,解释了乾、咸、恒、遁等二十七卦的卦义,另有《四德说》、《穷神知化赋》、《乾为金赋》、《易兼三材赋》、《天道益谦赋》、《水火不相入而相资赋》等等。其易学著作以义、说、赋的形式写出,这也很见范仲淹的学风特色。在《易兼三材赋》中,他说:   昔者有圣人之生,建大易之旨,观天之道,察地之纪,取人于斯,成卦于彼,将以尽变化云为之义,将以存洁静精微之理。(《范文正公集·别集》卷三)   他所注重的就是"大易之旨",认为《易经》兼天、地、人三材之"道",包含了"变化云为之义"、"洁静精微之理"。"旨"、"道"、"义"、"理",这是范仲淹易学著作的几个关键词。在《天道益谦赋》中,他说:   士有探造化之真筌,察盈虚于上天,虽秉阳之功不宰,而益谦之道昭宣,万物仰生,否者由斯而泰矣。……原夫杳杳天枢,恢恢神造,损有余而必信,补不足而可考。是故君子法而为政,敦称物平施之心;圣人象以养民,行裒多益寡之道。……究至理之本,贵必始之于贱,益乃生之于损。既人事之在斯,又天道之奚远。高者抑而下者,举一气无私;往者屈而来者,伸万灵何遁。……我后上德不矜,至仁博施,实兆民之是赖,无一物之不遂。贵退让而黜骄盈,得天道益谦之义。(《范文正公集·别集》卷三)   范仲淹从《易经》所讲的"造化之真筌"中,领会出"天道益谦之义"。在他看来,"天道"与"人事"是相通的,天道的"损有余而补不足",圣人君子效而法之,就应该在为政、养民中"称物平施","裒多益寡"。这反映了他的民本思想和 社会 改革意识。他希望君主能够认识"贵必始之于贱,益乃生之于损"的道理,从而"上德不矜,至仁博施"。在他所作的《君以民为体赋》中,他也强调君主应该"每视民而如子,复使臣而以礼,故能以六合而为家,齐万物于一体"(《范文正公集·别集》卷三)。   范仲淹还作有《老子犹龙赋》、《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赋》等等,在他晚年还作有一篇《十六罗汉因果识见颂序》,记其在陕西任宣抚使时,偶得佛书《因果识见颂》,"其字皆古隶书,乃藏经所未录",此书"直指死生之源,深陈心性之法",读后"胸臆豁然"(《范文正公集·别集》卷四)。这表明在范仲淹的思想中也有吸收佛老因素的倾向。   从经学史上说,范仲淹所讲的经旨、经义算不上有什么地位,即使是"宋初三先生"也只是初启了一个方向。这个方向就是庆历新政的"慎选举,敦教育"所确立的方向,它改变了"修辞者不求大才,明经者不问大旨"的学风,将认明"经旨"、"理道"置于"墨义"、"辞藻"之上,从而开辟了经学历史的"变古时代"。王应麟说:   自汉儒至于庆历间,谈经者守训故而不凿。《七经小传》出而稍尚新奇矣,至《三经义》行,视汉儒之学若土梗。(《困学纪闻》卷八《经说》)   四
  "明体达用之学"既为政教立本,又有相对独立于科举、政教的性质,则其精神所寄必在于学校。范仲淹对此有明确的认识,他的一生也对此付出尤多,堪称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范仲淹21岁寄居长白僧舍苦学两年,这相当于他的大学预备班;此后在南都学舍苦学五年,完成了他"大通六经之旨"的学业(《年谱》)。这种经历使他以后极其重视兴办学校,罗致教授,培养人才,而庆历新政首先侧重的"举县令,择郡守"又必须以"慎选举,敦教育"为本源。范仲淹登进士第后,调广德军(今安徽广德县)任司理参军,"初广德人未知学,公得名士三人为之师,于是郡人之擢进士第者相继于时"(《年谱》),以后徽学的兴盛,范仲淹与有功焉。天圣五年,范仲淹执掌南都府学,"常宿学中,训督学者,皆有法度",在此写有《代人奏乞王洙充南京讲书状》,指出"致治天下,必先崇学校,立师资,聚群材,陈正道"(《范文正公集》卷十八)。景祐二年,范仲淹在苏州奏请立郡学,并将所得南园之地辟为学校,聘胡瑗为教授,由是而有苏湖之法。苏州有郡学,自范仲淹始;东南学术之盛,亦自苏州建学始。景祐三年,范仲淹知饶州(今江西鄱阳),在此建郡学,"生徒浸盛",邀李觏到此讲学。景祐四年,范仲淹徙知润州(今江苏镇江),又在此建郡学,再邀李觏。宝元元年,范仲淹徙知越州(今浙江绍兴),李觏应招到越州讲学。庆历   三、四年,推行庆历新政,在京师立太学,诏各州县皆立学,取苏湖之法著为令,奏请胡瑗、李觏入太学。庆历五年,范仲淹知邠州(今陕西邠县),在此作《邠州建学记》云:"国家之患莫大于乏人。……庠序可不兴乎?庠序者,俊乂所由出焉。"(《范文正公集》卷七)皇祐元年,范仲淹知杭州,两次推荐李觏入太学,李觏被授为太学助教,后嘉祐四年,胡瑗以病告假,李觏入京管勾太学。   范仲淹在仕途中数进数退,所经之地有安徽、河南、江苏、江西、浙江、陕西、甘肃、山西、山东等省份。他在南都,亲掌府学;居庙堂之高,则在京师立太学;处江湖之远,则每到一地,必建学兴教,"立师资,聚群材,陈正道"。宋学精神之所寄在书院,范仲淹对于宋代书院的兴起有开创奠基之功。   参考 文献   《宋元学案》,世界书局1936年《四朝学案》本。   钱穆,1997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   皮锡瑞,1959年:《经学历史》,中华书局。

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摘要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有条不紊的增长,各行各业也随之出现了很多改变,酒店管理也是一样,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在竞争中不被淘汰,就需要作出调整,针对出现的不同业务,相应的作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切入点,主要从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组织模式考核模式等方面介绍了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实施人才培养的基本做法,并从学生学校和企业三个方面对取得的教学成效进行茶叶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摘要在现代茶叶企业经营建设过程中,工商管理活动是其中重要内涵,特别是在这一过程中,其将企业自身的优势进行全面凸显,进而为茶叶企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对于安徽省茶叶企业来说,将工商建筑装饰的施工组织质量管理问题摘要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水平得到了飞快的发展,国际地位也日渐攀升。在国家发展形势一片大好的同时,国民对于生活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最为明显的是人们对于工作和生景区循环交通组织分析旅游景区交通管理水平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旅游景区的发展,完善的景区交通组织体系是支撑和保障旅游景区各项旅游功能得以实现的基础。本文以朱家尖岛为例,分析目前旅游旺季朱家尖景区周边交通组织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1)论文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企业的核心竞争已从对物质资本的竞争演化为对人力资源的竞争。人力资源成本是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成本管理的一项重要指标。本企业债务分析论文摘要在我国,长期以来,作为证券市场组成部分的股票国债和基金市场十分受人关注。而同样是证券市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的企业债券却是理论上少人问津,实践上徘徊不前。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存在诸多企业行政分析论文式样企业行政分析论文式样一企业行政就是企业管理行政即管理行政这个词,英文中是Administration,经常与Management(中文一般译作管理)通用,常被译作管理。事实上,这两风险企业分析论文所谓风险企业主要是指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和生产的企业,这类企业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其发展历程与一般企业相比,有其独特的特性。一风险企业发展阶段1酝酿阶段高科技创新者确定了一项很全面分析企业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论文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又称企业理财目标),是财务管理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也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有效的标准。目前,我国企业理财的目标有多种,其中以利润最大化每股盈余最大化和股东财富企业营销型网站建设研究论文摘要中小企业网站最主要的功能是为企业带来客户,传统的网站建设因为从美工角度出发,忽视搜索引擎优化,网站功能已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营销型网站由此而生。营销型网站建设从营销角度出发,遵
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社会运行方式的影响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社会运行方式论文摘要本文运用事实论据论述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和它对社会运行方式的影响以及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人类社会运行方式的改变,最终是由社会生产力决定的,当今第八章把玩文本魔方网络文学接受范式文学作品并非是一个对每个时代的每个观察者都以同一面貌出现的自足的客体,它也不是形而上地展示其超时代本质的纪念碑。文学作品像一部乐谱,要求演奏者将其变成流动的音乐。只有阅读,才能使本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的关系在现代艺术设计的各个领域中,具体地传承创新和发展传统文化,开创融入传统文化的现代艺术设计途径,首先要考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传统本身不是静态的传统,它也应该发展的。而这种发展,除在传统文化加持环境下服装设计如何加值一传统文化加持环境下的服装设计现状二十一世纪,在传统的货币资本自然资源与人力等因素之外,文化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与竞争力要件,社会渐次进入以文化为主体的美学经济时代,结合传统技艺的各类论西方文化对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影响论西方文化对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影响社区文化是高校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高校社区文化建设,既是高校主动适应高教体制改革加强高校精神借鉴美国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河北省保定市的文化建设借鉴美国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河北省保定市的文化建设一前言httpwwW。LWlm。cOM随着城市的扩建脚步,城市人口也随之增长起来,越来越度的外来人口大学毕业生迁居城市,他们也成了城市浅谈中东西方文化之差异浅谈中东西方文化之差异语文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浅谈生态文明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摘要善待地球,科学发展,就是要正确对待地球自然系统,特别是要珍惜地球母亲赐予我们的自然资源,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统筹人当代自由主义对社群主义挑战的回应作为一种伦理和政治哲学的自由主义在当代遇到了社群主义等理论的挑战,但当代自由主义者对各种质疑和批驳采取了积极应战的态度,作出了明确的回答和自我辩解。这些论辩有助于人们认识自由主义在传统教师文化的病理现象及现代教师文化构建一教师文化病理的内涵二传统教师文化的病理表现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传统教师文化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病理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封闭性课堂是教师工作的主要场所,是教师教学生涯的一叶论现代娱乐传播的传统文化语境摘要现代传播如何具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特色,是大众传媒面临的最重要的基本命题。娱乐传播作为媒介ldquo文化建构rdquo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开始就有自己的文化诉求和特点。娱乐传播的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