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行政诉讼原告资格认定标准的论文

  摘要:行政诉讼原告资格所要解决的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是否有提起诉讼的资格,而并不涉及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实体权利义务的裁判,这是一个程序性问题。我国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认定可以参考美国的做法,采用事实上的不利影响标准。
  关键词:原告资格;法律上利害关系;行政诉讼
  一、行政诉讼原告资格——概念、性质
  原告资格是指某人在司法性争端中所享有的将该争端诉诸司法程序的足够的利益,其中心课题是确定司法争端对起诉人的影响是否充分,从而使起诉人成为该案诉讼的正当原告。如果起诉人符合原告资格的各项要求,具有为司法争端所影响的足够的利益,就可以认为起诉人在诉讼中享有法院应当给予保护的、实实在在的利益。原告资格的一个作用就是确定司法审查的范围,即法院是否享有审判某一司法争端的权力。原告资格与起诉人实体诉讼请求的是非曲直没有直接关系。凯尔森认为,由法律规范所调整的人的行为是由两种因素构成的:属事因素和属人因素,即必须要做或不做的事以及必须要做或不做这件事情的人。法律规范在决定作为法律条件或法律后果的人的行为时,就决定了这两个因素。原告资格所要解决问题无非就是,什么人是与某事有足够的利益的人和什么事是被称为司法性争端的事。就行政诉讼(或司法审查)而言,"什么人"之要素,是要保证该人拥有自己特有的、不同于他人的利益;"什么事"之要素,是要保证争端的性质属于一个行政争议。因此,行政诉讼原告资格,就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就行政争议具有的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从而成为行政诉讼原告的法律能力。
  关于原告资格的性质,学术界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原告资格具有实体和程序双重性质,即原告资格既是一个实体问题,又是一个程序问题。因为原告资格与引起诉讼的行政行为有直接联系,没有行政行为便无所谓原告;同时原告资格又是在程序中产生的。另一种观点认为,原告资格只是一个程序问题,而不是实体问题。因为原告资格所要解决的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是否有提起诉讼的资格,而并不涉及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实体权利义务的裁判,提起行政诉讼并不一定能胜诉,被诉行政行为是否违法要通过法院的审理来判断。
  把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性质认定为程序性问题比较妥当。因为原告资格所要解决的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是否有提起诉讼的资格,而并不涉及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实体权利义务的.裁判,把原告资格认定为具有程序与实体双重性质会不当限缩当事人的诉权,堵塞一些权利的救济渠道。
  二、对我国现行法关于行政诉讼原告资格规定的评析
  (一)我国现行法中关于行政诉讼原告资格认定标准的相关规则及评析
  1.合法权益标准
  《行政诉讼法》第2条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第24条第1款规定:"依照本法提起诉讼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是原告。"第41条规定:"原告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按照这三条规定,原告资格的关键标准是被诉行政行为侵犯了原告的合法权益。也就是说,被行政行为侵犯合法权益的人就具备原告资格,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但侵犯合法权益与否,是法院经过诉讼审查后才能得出的最终结论,这是一个诉讼认定结果,而不是一个在起诉阶段就真正能够解决的问题;而且侵犯权益是一个实质结果,原告资格首先要回答的不是结果问题而是法律关系的关联性问题,这是一个形式问题。
  2.法律上利害关系标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若干解释》)第12条规定:"与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该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诉讼。"
  这种关于"利害关系"的表达方式来源于《行政诉讼法》第27条关于行政诉讼第三人的规定,在这种表述之下,使那些与案件有一定利害关系的非相对人失去了独立诉讼的机会,或者说他们只能依靠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相对人的起诉而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否则,利益就不能通过诉讼的方式予以保护。这种认定,实际上是比较明显的放弃了用相对人来认定原告资格的观点,看似降低了原告资格的标准,实际上限制了起诉人行使诉权。
  关于什么是"法律上利害关系",如何理解"法律上利害关系"标准均无相关解释。对"法律上"主要形成了两种理解,即"法律上保护的利害关系"和"法律上应当保护的利害关系"。前者认为,实证法上所明确保护的权益,没有实证法明确规定,起诉人就不具有原告资格;后者认为,"法律上的利害关系"不仅仅是法律所规定的、显而易见的原告资格的条件,还包括起诉人可以期望通过诉讼得到法律保护的利害关系。
  (二)已有的几种重构行政诉讼认定标准的设想
  1.影响与利害关系标准
  该标准建议在《行政诉讼法中》增加有关原告资格的一般规定为:"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权益受到行政行为法律上或者实际影响的,有权依照本法提起诉讼。"2.法律上的利益标准
  该标准建议把《行政诉讼法》第24条第1款修改为:"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提起行政诉讼,应当与被诉的行政行为有法律的利益。前款所称利益,是指相关法律要求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时应当考虑且通过诉讼值得保护的正当利益。公益行政诉讼的原告资格不受本条规定的限制。"
  3.新法律上利害关系标准
  该标准关于原告资格的一般认定的立法建议为:"与被诉行政行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依照本法规定提起行政诉讼的,该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是原告。"
  三、行政诉讼原告资格认定标准的重构——以美国法为借鉴
  (一)美国法上的原告资格认定标准
  美国原告资格的标准经历了从法定损害标准到双重损害标准,最后到事实上的不利影响标准的演变。
  1.法定权利标准
  1940年以前,当事人只在权利受到侵害时才有起诉资格。这种严格的法定权利标准使得当事人要想获得司法审查,必须要向法院表明,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侵犯并损害了他个人的被宪法、法律或普通法所保护的人身或经济上的权利或利益。如果权利没有受到侵害,即使由于行政机关的行为遭受重大损害,这种损害是没有法律错误的损害,当事人没有起诉资格。这个标准理论上的缺点是混淆程序法上的和实体法上的标准。
  2.双重损害标准
  20世纪40年代以后,传统的原告资格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需要,因此导致了改革。《美国联邦行政程序法》第702条规定:"因行政机关而使法定权利受到侵害的人,或受到有关法律规定范围之内的机关行为的不利影响或损害的人,均有权要求司法审查。"这一规定实际是突破了原先的法定权利损害标准,"因行政机关而使法定权利受到侵害"是传统的原告资格标准,"或受到有关法律规定范围之内的机关行为的不利影响或损害"则是新发展的原告资格标准,故称之为双重损害标准。
  3.事实上的不利影响标准
  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数据处理组织协会诉坎普议案中,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根据联邦行政程序法,取消了原告必须提出他受法律保护的利益受到侵犯的规定。如果对原告资格有争议,那问题就在于原告是否是提起复审诉讼的恰当当事人。而要弄清在事实上是否存在着损害的问题,就能够裁决原告资格的问题。也就是说,如果原告能够证明他申请审查的行政行为在事实上对他造成了经济或其他损害,那他就有原告资格,为了取得原告资格,原告只是需要证明被告的行为使他受到损害就行,这就是所谓的单一事实损害标准。也就是事实上的不利影响标准。正如施瓦茨所认为的:"原告资格的标准是受不利之影响。如果原告提出,他受到他所要求起诉的行政行为的不利影响,也就是说这个行为在经济上或其他方面损害了他,那么原告就既有可以源于经济损害,也可以有源于非经济价值的损害。"
  (二)重构行政诉讼原告资格认定标准的一点构想
  基于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程序性质,考虑到行政诉讼原告资格与受案范围各自独立的关系,以及行政诉讼原告资格与起诉条件的关系,参考已有的立法建议,我国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认定可以参考美国的做法,即采用事实上的不利影响标准。立法条文可为"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受到被诉行政行为事实上不利影响的,有权提起行政诉讼。"采用事实上的不利影响标准认定原告资格,可以有效地避免以实体权利限缩原告资格,同时也给司法机关留下了一定的裁量空间,能够防止滥用诉权。
  参考文献:
  [1]BlackLawDictionary,1979thefifthEdition,WestPublishingCo.,pp.1260-1261.
  [2][奥]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M].沈宗灵,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101-102.
  [3]王万华.行政诉讼原告资格[J].行政法学研究,1997,(5).
  [4]杨寅.行政诉讼原告资格新说[J].法学,2002,(5).
  [5]杨小君.行政诉讼问题研究与制度改革[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177.
  [6]马怀德.司法改革与行政诉讼制度的完善[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190.
  [7]胡建淼.行政诉讼法修改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8]王名扬.美国行政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617-639.
  [9]应松年.外国行政程序法汇编[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84.
  [10][美]理查德·B.斯图尔特.美国行政法的重构[M].沈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81-83.
  [11][美]伯纳德·施瓦茨.行政法[M].徐炳,译.北京:群众出版社,1986:420.

低碳技术创新面临锁定效应关键在技术创新低碳经济这一理念始于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的考虑,是指经济体系只有很少或沒有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层中。作为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是技术创新,即那些有试谈道路运输智能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在当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逐渐提高,其应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其中在道路运输管理中的应用有效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所谓的道路运输的智能化管理信息系统就是将管理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实浅论汽车ABS系统的结构与检修以提高车辆行驶安全性为目的ABS系统,其原理是通过控制制动液压压力,向各个车轮施加最合适的制动力,从而充分利用轮胎对地面的附着力,达到最有效制动的目的。ABS系统的优点在于可有效缩电力企业负效应研究综合新能源论文(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ldquo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rdquo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北京开发区新电价究竟新在哪里?综合新能源论文(1)国家计委批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从l999年开始试行新电价改革方案(以下简称北京新电价),据说这是全国首家试行新的电价方案,值得注意。新电价究竟新在哪里?是否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天然气热电联产采暖运行方式的探讨综合新能源论文(1)1引言目前,我国北方地区的大中城市采暖仍以污染严重的煤为主要燃料。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如何调整采暖用能结构,改善环境,是这些城市面临的重大课题。为此,大批以电天然气为能源的采暖方式中国水电基地的研究综合新能源论文(1)我国1977年至1980年第五次全国水能资源普查结果,全国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6。67亿千瓦,年发电量5。92万亿千瓦时,其中可开发装机容量3。78亿千瓦,年发电量1。92万亿千瓦从热电联产走向冷热电联产综合新能源论文(1)美国从1978年开始提倡发展小型热电联产(CHP),目前除继续坚持发展小型热电联产之外,正研究高效利用能源资源的小型冷热电联产(CCHP)。CCHP是将制冷供热(采暖和供热水)及发中国城镇集中供热的可持续发展综合新能源论文(1)供热是为建筑业创造舒适环境,为工业生产创造合适条件的服务部门。它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据统计,三北地区采暖耗能约占全年总能耗的13,北京市冬季采暖年用煤量600万吨700万吨,约占全年以生态文明统领发展方式转变编者按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如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突出位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定不移地走生态文明的特色发展之路?本文介绍了四川省宜宾低碳城市的惊人之举爆破一座四星级酒店的时间,只需要8秒钟。号称要打造低碳城市的南昌,做出了一件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2月6日,投入使用仅十余年的五湖大酒店,在一声轰然巨响中倒下。五湖大酒店曾经被誉为南
浅析办公空间设计思路论文一现代办公空间的发展趋势基于新世纪人们工作价值观念的转变,现代办公空间的发展也呈现出几个明显的趋势更为个性化和标识化更注重对高新科技的应用更为人性化。1模式化的办公空间设计已经失去公共图书馆对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论文一公共图书馆是文化传播的积极影响力工具,为人民群众提供文化平台公共图书馆是我国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设施,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精神文化的发扬作用,并且为和谐社会创造了积浅谈感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的论文1。感知是智力因素活动中最原始的因素所谓感知,包括感觉和知觉。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或整体的反映。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感知是认知的开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关于初中物理教学的论文每个人都蕴含有无限的潜能,小学初高中阶段正是开发潜能的黄金时期。从事一对一教育工作的我们,必须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每个学生我们都要认识对待,我们肩负的不仅是某一学科的教学任务,也很简谈中职汽修专业课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论文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我国的汽车行业不仅提高了对相关从业人员在数量上的需求空间,而且对相关从业人员在技术业务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方面提供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而当博物馆如何做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论文本文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博物馆,如何做好,作用,基地一前言博物馆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国人情感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新时期,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挖掘内涵创新载体拓宽渠高等职业英语导向教学法研究论文摘要英语教学是职业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高等职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影响英语教学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在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学中,教师对教学方法更加重视,特别是加强了行为导向教学法的电力营销稽查管理问题及处理措施教学论文摘要稽查管理是电力营销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稽查管理将能够起到规范秩序堵漏增收的作用。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电力营销稽查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对这些问题必须要进行科学考察研究是非常刍议产品设计中的无障碍设计论文摘要无障碍设计随着人性化设计观念的深入日趋受到重视。无障碍设计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针对残疾(障)人的无障碍设计,另一方面是针对普通人的无障碍设计和障碍设计。无障碍设计与障碍设计工程安全类论文安全生产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解决好安全生产问题对于维护社会稳定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施工企业利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工程安全类论文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你电子产品设计制作的教学革新路径论文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在新的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的教学体系中,要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驱动为主要形式的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将实践项目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用实践项目进行新知识的引入,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