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关于社会建构论的人性观取向及其心理学意义

  "
  论文关键词:社会建构论;人性观;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心理学
  论文摘要:社会建构论是当代西方心理学中后现代取向的主要代表。社会建构论反对内源决定论和外源决定论的人性观,主张人性是社会的、话语的建构,是关系的存在。社会建构论人性观对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研究方法、心理成因、心理治疗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冲击。不同心理学者应以宽容、整合、超越的视界看待社会建构论的这种新型人性观对当代主流心理学所带来的影响和冲击,以促进整个心理学科的健康发展并最终走向融合。
  一、 社会建构论的心理观
  作为后现代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理论流派,社会建构论的核心思想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解构",二是"重构"。社会建构论首先对现代西方主流心理学的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观进行了深刻地反省和批判,然后力图从后现代视野重新审视和重构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取向。
  (一) 对现代主义心理学的批判与解构
  以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格根(K. J. Gergen)为代表的社会建构论者站在西方现代主义心理学的对立面,对现代主义心理学理论基础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和解构。他们反对传统心理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个体主义和科学主义[2]439-446[1]。
  1. 对主客二元论的批判。现代主义心理学的首要预设是人生活在主客二元的世界中,在主体的经验之外存在着一个客观世界,主体的心理、意识、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社会建构论认为,这种二元世界的划分只是一种无法"证伪"亦无法"证实"的预设,是现代主义的一个"宏大叙事",并没有相应的证据予以支持。因为"一旦我们开始谈论某个对象,我们就已经进入表征世界。"[3]433在表征世界之外的"客观世界"不可能进入人的意识领域,因此"二元世界"的划分是一个武断的、不可靠的预设。
  2. 对实在论的批判。实在论主张任何事物(包括人)都是有其自身独特的内在规定性的客观实在。基于这种实在论预设,现代主义心理学相信心理(心灵、意识、人格)是一种客观实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规定性,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揭示或发现它们。社会建构论则认为心理现象并非独立存在的实体,心理学的概念也不存在一个客观存在的"精神实在"作为基础。所谓认知、情绪、人格等一切心理特征都不过是一种话语的建构,并没有一个精神上对等的实体与之相对应。心理(知识)并非是人对心灵本质的揭示或发现,而是社会文化的创造或发明。
  3. 对科学至上论的批判。在现代主义取向中始终处于统治地位的科学主义心理学坚定地主张科学方法是追求真理的唯一途径。社会建构论者对此给予了严厉的批判,认为"热衷于实证方法的心理学日益淡忘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即科学方法本身就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科学方法无法科学地证实自身,科学方法也同样无法用自己的方法证实正在使用的方法。一些人反驳说科学的成功就展示了其正确性。但何为成功?你又如何证实成功?"[4]286社会建构论者尖锐地指出,方法中心主义使得心理学降格成了一门主要由方法驱动和界定的学科,从而使理论探索只具有次要意义。认为所谓方法体系只不过是在一个特定时代被人们采用的一个特定视角而已。
  4. 对个体中心论的批判。现代主义心理学聚焦于个体的心灵、个体的理性,将"个体心灵(inpidual mind)"视作意义、行为发生和解释的中心,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在于其对现实的反映能力以及以此为基础选择和控制自身行为的能力,这种能力存在于"个体心灵"之中。因此,心理学的任务就是凭借心理学家的个人理性探索、揭示人类"个体心灵"对现实的反映、适应和改造的过程、本质、规律,寻求促进个体反映能力、适应能力的提升。社会建构论将这种个体中心主义预设斥之为盲目"自大"和"自恋"的心理学。在社会建构论者看来,祛除了他人、它物的"个体心灵"是虚妄的,是无法独立存在的。
  (二) 对心理学的后现代重构
  在对现代主义心理学解构的同时,社会建构论者也开始了心理学的后现代重构的历程。尽管一如其批判的视角各不相同相似,重构的视角与理论也多有不同,甚至同一个社会建构论者在不同时期的见解也屡有出入,但就其理论发展的走向看,越来越表现出一定的统合倾向:   2. 互动是心理的源泉。社会建构论主张,"建构"是一种社会现象,它需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来实现,单个个体无法建构。换言之,认知、情感、自我意识、人格等一切心理现象或特征是在个体与社会的互动中产生的。互动是心理的源泉。在社会建构论者看来,且不论情感、自我、人格等复杂心理的建构性和互动性,就是感觉这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也不是"外部世界"的信息通过神经系统向"内部世界"的输入,而是特定共同体的社会互动的结果。用格根的话说,"眼睛不仅仅是神经的一部分,它同时也是传统的一部分"[6]102;"令人愉快的味道是社会传统的产物。"[6]9人们对颜色、味道、气味、疼痛等的感觉和反映无一例外的要受到社会传统、文化、所属群体的影响和制约。
  3. 话语是社会建构的中介。话语是语言的结构形式,是通过社会互动而建构心理的媒体或中介。社会建构论认为话语是先在于个人的存在,因此人们并非是通过话语表达自身的认知、情感等心理活动,而是在社会互动历程中借助话语建构着心理。这就是说,情感、意志、认知、人格等并非精神的实在或实体,而是一些话语范畴。换言之,心理是话语的建构和产物。当然,话语本身也存在着建构和重构的历程,"我们用以理解这个世界和我们自己的术语和形式都是一些人为的社会产品,是置根于历史和文化的人际交流的产物。"[7]49
  4. 话语分析是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社会建构论者反对方法中心主义的研究取向。认为人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氛围和生活环境各不相同,单纯地定量分析无法对人的心理生活的丰富性、多样性、复杂性做出恰如其分的理解和阐释。主张心理学研究应以问题为中心,强调问题中心主义的多元方法论。社会建构论认为,心理学家对于行为的研究不在于寻找行为背后的个人内部世界的原因,而在于对建构行为的话语进行分析,分析是哪些话语通过其操作特点而导致行为产生的。话语分析理应成为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这种基本方法相关的方法还有访谈法、叙述写作法、介入观察、协调理解、争论研究等方法。他们还强调运用Q分析的方法和技术将主观性纳入人的行为分析当中,并对其进行测量[8]86-90。
  二、 社会建构论的人性观
  现代主义心理学在人性观取向上始终处于内源和外源的两极摇摆之中[2]108-118。在心理学史上,有时理性主义内源决定论占主导地位,有时经验主义外源决定论占主导地位。但无论是内源决定论还是外源决定论,抑或是交互决定论,人性都被看作是客观存在。即人性"在那里",等着我们去发现。但无论能否被人正确的认知,它都"在那里"运转着。与此同时,无论是"机器"预设、"完型"预设,还是"拟畜"预设、"自我实现"预设,抑或是"科学家"预设,现代主义心理学取向都相信人性(心理)是被决定的:要么决定于个体自身的某种先在的力量(如"力比多"、"生物完型"等等);要么决定于个体之外的某种环境的刺激;要么决定于个体内在与外在的力量的"交互"作用。社会建构论对此持反对态度,主张人性是社会的建构,是话语的建构,是文化历史的产物。 "
  (一) 人性是社会的建构
  社会建构论反对将情绪、动机、人格、自我看作是"精神实在",反对对人的本质(人性)作抽象的、形而上学的探讨。退一步讲,如果一定要探讨人性问题,那么所谓人性决非是一些先在的、被决定着的,同时又反过来决定着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某些稳定的结构、特质、倾向或是实在,人性只不过是社会的建构。
  现代主义心理学对于"攻击性"进行了大量的人性观层面的探讨,如依照精神分析的观点,攻击行为源于人的攻击本能;依照格式塔学派的观点,攻击行为源于人的先在的生物"完型";依照社会学习论的观点,攻击行为源于个体榜样学习的结果,等等。而依照社会建构论者看来,所谓"攻击性",仅只是一种"预设"和"叙事",是研究者从人的行为表现中推论出来的东西,然后又用于解释这种行为,其实是一种"循环论证"。如果真有一个稳定的人性内在于人的心灵,那么在各种场合其行为表现都应是一致的,但实际上在不同的场合人通常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如在这一种场合,可能富于攻击性、挑衅性,在另外一个场合则可能表现为包容性、退让性。可见,行为表现并非是单一的、同质的,而是复杂的、多元的、异质的。由此,一些激进的社会建构论者主张,人的行为同情景相联系,而不是由所谓的"人性"决定的。所谓"人性"仅仅是心理学家的幻影,是特定研究群体在互动历程中达成的共识,是社会建构的产物。
  同彻底否认人性存在的激进的社会建构论的人性观不同,逐渐成为主流的温和的社会建构论者并不否认人性的存在,主张人性是话语的建构。话语(语言)范畴作为先在于个体的存在直接影响个体的行为表现和心理发展。话语(语言)作为一种"前在"是个体的思维和行为的必然选择,它为人们认识世界和自身提供了范畴和分类的方式,为人的思维、行为提供了方向和约定,使人们能对自身的行为、心理和经验进行分类、解释或定义。对于个体而言,不是人规定了话语(语言),而是话语(语言)规定了人,规定了人的心理与行为。"对于现代主义而言,世界简简单单地‘在那里(out of there)’,以供观察。然而在后现代主义文本中,这种假设是没有理由的……谈及‘世界’或‘心灵’等需要语言,‘物质’、‘心理过程’等词语并非世界的镜子,而是语言系统的构成成分……在这个意义上,那些被我们当成‘真实的’,那些我们信以为真的心理功能,不过是公共建构的副产品。"[9]803
  (二) 人性是关系的存在
  社会建构论者相信人性不是个体所固有的抽象的存在物,而是话语的建构。与之相对应,社会建构论主张把人性、人格、自我等看作是"关系的存在"、"过程性存在"以及"文化历史的产物"。
  从个体的角度看,话语是一种先于个人的"先在",是一整套意义、隐喻、表征或陈述系统;但从发生学角度看,话语是特定共同体中社会关系和社会存在的呈现;是同一文化中的"游戏者"共同参与建构的产物。承认人性是社会的建构、话语的建构,亦就是承认人性是关系的存在。每一个人都处在特定社会关系模式之中。在每一种关系体里,每一个人都以一种角色或身份存在着,如"父亲"、"领导"、"乘客"、"患者"等,每一种角色或身份都与其它角色或身份构成多种关系。人的行为不是内在心灵(人性)的自主选择,而是由特定角色或身份及其与相应对象的关系决定的。人在扮演不同的角色或身份与不同对象互动时,基于角色文本约定的不同,便可能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人性(或人格),如攻击包容、自私利他、自信害羞、乐群孤独。人性究竟是攻击性、自私性还是包容性、利他性?社会建构论认为,人们很难其实也无须对此加以考证或鉴别,因为人性(或人格、自我)并不是一种恒常的存在,而是一种关系的存在。关于这一点,著名社会建构论者肖特(J. Shotter)进行了清楚明了地概括:"从关系论的观点来看,内部生活的意识是通过发生于社会生活和话语实践的语言交往而创造出来的,是联合行动的结果。以这种观点来看,被心理学家当作现存的认知实体——意向、记忆、动机、知觉、情绪等等并非客观的和最后的形式,而是处在不断建构的过程中,这种建构过程又依赖于各种话语环境中同他人的相互关系。"[10]7
  人性是话语的建构、是关系的存在,并不等于说人性是话语或关系的决定物。在社会建构论者看来,如果将人作为关系的决定物是对人的本质抽象,是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的复归。人与关系的关系具有相互构成性,亦即人既由关系构成,又是关系的建构者。关系是处在不断建构中的关系,话语是互动过程中建构的结果并始终处在重构中的话语。关系、话语、知识都不过是文化历史的产物,都不可能超越时空、历史和文化的制约。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性是人与关系互构历程中的积极、能动的存在,是一种过程性存在,是文化历史的产物。
  三、 社会建构论人性观的心理学意义
  社会建构论的人性观对心理学研究的现代主义范式形成了深刻地影响和冲击。随着社会建构论及其它后现代心理学理论对心理学的现代主义研究范式的解构和重构,西方心理学正以一种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本学科的研究取向与方法,重新审视心理成因、心理异常与治疗等方面的难题[11]79-84,并可能导致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9]803-813
  心理学界对社会建构论为本已纷争不断的心理学所带来的这场"革命"褒贬不一,一部分心理学者极力主张心理学必须尽快消解冲突,以某种公认的元理论实现心理学的整合与统一。我们认为,限于学科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心理学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将很难实现人们期望的大一统的格局。   毫无疑问,社会建构论在人性观上的超越性对于克服现代主义内源外源纷争、个体中心主义和实证霸权倾向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但是社会建构论还只是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新生事物,远未形成为一个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虽然其展示出来的活力和生机不可小视,但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并不比其它研究取向少。因此,无论是否有此雄心,社会建构论要取代主流心理学,成为公认的元理论,以实现学科的最终统一,将是相当困难的。我们认为,尽管外源决定论所带来的科学主义研究取向限于自然科学发展的局限性使心理学陷入对琐碎、枝节问题的探讨而饱受指责,然而可以预见的是,如果能够及时调整其极端的个体中心主义和实证霸权倾向,随着神经生理学、脑科学、乃至基因生物学、数学和物理学的进展,科学主义心理学将再次找到新的理论增长点,焕发出新的活力。内源决定论所带来的人文主义研究取向随着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对文化霸权主义、新殖民主义的批判,以及在方法论上的超个人主义、本土化取向,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阵营。由此看来,分裂和对立仍将是当前心理学发展的基本态势和主要特征。 "
  分裂和对立使心理学走向多元,也使学界对心理问题的研究走向深入,然而过度强调本研究阵营的真理性,盲目排斥相异的理论和研究取向将不利于学科本身的健康发展。我们认为心理学研究者应以宽容、整合、超越的视界看待不同的人性观及其带来的不同理论取向、方法论和理论构建之间的冲突和对立,使心理学沿着建构、解构、重构的螺旋式上升的道路不断前进。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主义不必视社会建构论有如"洪水猛兽",社会建构论也不必把现代主义全盘否定,承认对方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充分汲取对方研究的合理因子,是使自身不断走向成熟的重要途径。
  当然,要使不同研究取向在人性观层面实现融合将是十分困难的。现代主义内源决定论和外源决定论的两极摇摆之势,促使一些研究者试图以交互决定论来弥合内源外源之争。而事实业已证明,交互决定论不仅没有终结二者之争,反而使对立进一步加剧。社会建构论是对决定论的彻底否定,这种人性观从根本上抛弃了心理(心灵)的本质主义和决定论,从而走向相对主义的互动论。现代主义取向与社会建构论取向在人性观层面的融合或彼此取代变得更加困难。因此我们认为搁置矛盾和冲突,以宽容、平等、对话的原则面对不同人性观取向是有助于学科发展的建设性心态。毕竟人类文明尚未达成对真理的真正把握,人们可以找到很多经验事实证明人性是决定的,存在于个体内部,同样也能找到证据证明人性是建构的,存在于个体之间。每一种取向都可以坚持自己的人性观选择,但它仅只是一种可行的选择而非真理性选择。不同选择之间不存在高下优劣之分。不同选择之间需要彼此宽容、平等对话,而不必沉溺于新一轮纷争的泥潭。
  不同研究取向在方法论和应用层面的相互借鉴和相互促进则是完全可行的。事实上,这种研究态度已经在二者交锋中为一些有识之士所采纳。如社会建构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格根就认为通过吸收实验(或实证)的方法,社会建构论可以在方法论层面上获得极大的收益。持科学主义观点的心理学家弗雷德曼尽管批评格根激进的相对主义观点,但是也承认"科学心理学已经受益于后现代主义,承认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后现代主义促进了文化意识,特别是对权力和地位差异的关注。"[12]463他因此认为后现代主义取向存在有益的一面,值得科学主义取向反思和借鉴。再例如,在有关"自我"的研究领域,许多实验心理学家开始吸收社会建构论的某些观点,建构着新型自我观和人格观,提出了"情境化的"自我观、人格观,并以经验实证方法证实了儿童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对自我的描述不同,亦即具有不同的自我概念和人格表现。这说明,两种取向在心理学的实践中可以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2]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研究新进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Niley, Edley. Unravelling social constructionism [J]. Theory & Psychology, 2001, 11
  (3).
  [4]Slife, B. D. & Williams, R. N. Toward a Theoretical psychology [J].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8, 5
  (3).
  [5]Smith, N. Currents systems in psychology [M]. Wardsworth Publication, 2001.
  [6]Gergen,K.J. An invitation to social construction [M]. Sage Publication, 1999.
  [7]Gergen K. J. Realities and relationships [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8]霍涌泉.后现代主义能否为心理学提供新的精神资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3).
  [9]Gergen K. J. Psychology science in a postmodern context [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 56
  (10).
  [10]Shotter J.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our inner selves [J]. Journal of Constructivist, Psychology, 1997
  (10).   [12]Friedman H. Psychological nescience in a postmodern context[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2, 57
  (5).
  (责任编辑:蒋永华)
  Social Constructionism:A View of Human Nature
  and Its Psychological Significance
  KUANG Zhi-hua
  (Institute of Psychology,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 China)
  Abstract:As a main representative of postmodernism in the western modern psychology, instead of adopting exogenic or endogenic perspective, social constructionism argues that human nature is social and discursive construction and is relational existence. Its viewpoint of human nature has brought about a profound impact on psychological research, such as research target, methodology, mental origin, psychotherapy and its counseling.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appropriate attitude to face the impacts is tolerant and integrative, which will be conducive to advancement in psychology.
  Key words:social constructionism; viewpoint of human nature; modernism; postmodernism; psychology

民族地区财政政策调控引言资源优化配置是市场的本性,利润驱使下,资源会涌向能够创造更多经济价值的领域或产业。市场经济使部分经济基础较好条件较为健全的地区得以聚拢更多的资源,同时也使部分条件较为欠缺的区域国有林场改革财政政策研究国有林场是吉林省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省共有地方国有林场337个,地方国有苗圃31个,经营总面积5806万亩,在全省重点生态区域构建了生态防护林体系主体框架,多年来为改善吉林省生态中小企业发展财政政策研究0引言近年来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面临着困境,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之下,首当其冲的是出现大量中小企业倒闭现象。中小企业发展困境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内部管理落后技术变革缓慢产品层次较低规模小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简称两大政策)是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两大基本工具,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国家通过扩张或紧缩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对经济运行进行适时适度的调控,从而保证经济的健后危机时代的我国财政政策研究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然而随着各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刺激政策下,此时的经济已步入相对平稳期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同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页初级阶国家财政政策支持农业小微企业发展一引言我国政府自改革开放以来就不断推进小微企业改革和发展工作,将其作为完善经济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小微企业财政支持体系融资担保体系和辅助服务体系,使小微企业获得了较文化产业发展财政政策研究一财政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机理财政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有其客观的经济机理,也有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机理,理清相应的作用机理有助于推动财政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文化产业的公共产品属性需要农户小额信贷发展财政政策研究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农户小额信贷的主要发放机构,由于历史发展原因其当前的生存与经营状态并不是十分乐观,并且由于农村信用社在存贷款利率上的限制,导致农户小额信贷无法带来可观的利润。鉴于农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政政策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在国际新形势下,发展战略性产业已成为时代的要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低的提高,对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企业要想新时期我国涉农财政政策的实践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是社会安定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保障。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水平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但从宏观上来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基础国家财税政策支持下中小企业融资优势分析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企业已经发展成为国家经济成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企业的成长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多会遇到融资难的困境,中央及地方各
探析词汇附带习得对英语词汇学习的启示论文关键词词汇附带习得词汇学习启示论文摘要词汇学习贯穿英语学习的始终,如何提高词汇学习的效率是语言教育工作者一直关注的焦点,而词汇附带习得是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文章在简介附带习得的浅谈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对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启示论文关键词间接言语行为大学英语听说启示建议论文摘要间接言语行为理论((IndirectSpeechActs)是语用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本文首先简略地阐述了理论内容,对间接言语行小学英语趣味教学方法探讨摘要对小学生来说,对英语的学习有没有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习规律,小学英语课程教学的特点具体要求,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充满趣味的课堂,激发学试论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有效探究论文关键词英语词汇教学有效论文摘要外语教学,词汇为本,所以英语词汇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目前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效果却不那么尽如人意。本文试着分析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试论言语行为理论综合评述论文摘要人们对于语言本质的讨论从来没有停止过,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是其中一项重大突破,美国语言哲学家塞尔在继承和批判奥斯汀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并提出了间接言浅谈高校眼视光学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关键词眼视光学专业课程双语教学论文摘要我国的眼视光学发展水平与欧美国家存在很大差异。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科技的迅猛发展国际交流的日益扩展,提高眼视光学学生接受国外最新眼视光学信息知关于英语中幽默的产生和实现研究论文摘要以符号现象为背景,通过对四种交际中常见的语言范畴,即歧义言外之意前提预设和语调,所造成的幽默分别进行解说分析,旨在说明幽默的实现与产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语言本身的把握和语试论个人教学语料档案建设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研究论文关键词个人教学语料档案建设词汇深度知识大学英语词汇教学论文摘要词汇教学是大学外语教学与学习的重要环节,传统的词汇教学忽视了词汇深度知识的习得,割裂了语义与语法的联系,学生在语言浅谈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复合式听写训练论文关键词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复合式听写训练方法及考试技巧论文摘要听写训练是英语学习的一个综合性训练。它既能训练学生的听力技能,获得口头语言的能力,又能训练学生的词汇语法等知识,是一个浅析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学策略论文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文史结合教学策略论文摘要鉴于当前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学存在课时少内容多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努力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改进教浅谈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应渗透中西文化差异教育论文关键词商务英语中西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论文摘要中西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可避免地映射了中西文化差异。因此,在商务英语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要潜移默化地渗透中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