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试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方法论

  论文摘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生而言,需要学习和摸索以及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方法性。自觉的方法论意识对于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以下的6个二级学科,都是很有必要的。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方法论
  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研究生存在的问题之一,是仍着力在对具体内容的认知及其梳理,这当然是需要的,但毫无疑问是不够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生而言,需要学习和摸索以及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方法性。自觉的方法论意识对于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以下的6个二级学科,都是很有必要的。
  一、背景底色和理论空间
  马克思主义在其产生之后,如同人类一切重大的思想形态或重大的理论学说,都有一个其创始者、原创理论与后继者、后来实践之间的互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有必要研究其概念、范畴和原理,因为它们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土壤底蕴"、"背景底色"和"理论空间"等。例如,马克思主义发展论本身不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内容本身,即不同于理论认知,也不能等同于实践,而是根源于实践而对实践所作的能动的思维理论和逻辑把握。其研究的基本对象主要反映在四个方面:一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自身的基本概念、范畴和原理的生成和演变的历史逻辑;二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自身转化为其对象世界之中并从而认识、改造这一世界的实践进程;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自身所独有的逻辑规律;四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即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逻辑性、理论性和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发展论研究的概念范畴有:马克思主义的主旨及问题;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与事实;马克思主义的取向与趋势;马克思主义的现有与应有;马克思主义的文本与阐释;马克思主义的文体与话语;马克思主义的"正统性"与"非正统性";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性与现代性;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与民族性;马克思主义的"西方性"与"非西方性";马克思主义的区域性与世界性;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性、学术性与理论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与逻辑等等。
  又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基本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为重点,结合在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所进行的艰苦实践和理论总结,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基本规律。研究生对此学习和研究必须关注有关的研究动态类文的介绍。研究动态类文主要有五种类型:一是纯粹的观点综述,二是研究述评,三是研究新进展,四是研究趋向的思考,五是研究历史、现状和方法。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为例:研究述评类的有发表在《党史研究与教学>>2004年第4期的《近十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述评》等;研究新进展类的有《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4期的《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新进展》等;研究趋向思考类的有《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2期的《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若干思考》等;研究历史、现状和方法类的有《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5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方法》、《福建论坛>>2008年第l2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方法论与问题域》等。
  二、问题意识和研究的生长点
  学界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问题意识的专门研究已在生长之中,除论文外,专著有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俞吾金的《问题域的转换一对马克思和黑格尔关系的当代解读》等,相关参考论著有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张掌然的《问题的哲学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问题与科学研究一问题学之探究》等。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为例,研究缺失(生长点)的表现:
  第一,史与论中的论。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专门问题进行理论分析,探索构建一个认识框架或模型。例如: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前提、思想基础、认识要求、主体条件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应当遵循怎么样的基本原则?如系统性原则、选择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教训是什么?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不仅"是什么",而更在于"为什么"、"怎么样"和"靠什么"?一般而言的基本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那么,哪些基本原理?究竟如何结合才是有机的、合理的?结合的路径是怎样的?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即应该如何化、怎样化才是科学的?中国化的具体标准是什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如何运用、遵循这些规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核心范畴是什么?例如创新机制、问题意识、全局观念等,笔者曾发表有《论邓小平理论的创新机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意识》和《邓小平的大局观念及其逻辑推进》等。
  第二,分与合中的合。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为整体(整合研究)的研究,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不仅仅是一脉相承的定位、定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体系结构?总体特征?理论主题?价值定位?国际影响?当下似乎还没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通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通论》。一般而言,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那么时代、实践和科学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例如,实践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联性的表现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如何指导中国实践,又如何将中国的实践经验升华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中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
  第三,前与后中的前("本"、"源")。宋代朱熹《观书有感》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达·芬奇有"谁能到源泉去汲水,谁就不会从水罐里取点水喝"。必须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源"与"流"结合的研究,轻源重流、厚今薄古,否则就难以说清马克思主义是如何中国化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怎样程度上、在哪些方面中国化了,在哪些方面甚至尚未研究对象化?"回到马克思"得出的一个启示有:8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人首先接受的不是主要作为学说和学术的马克思主义,而是主要作为革命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对此如何认识?是否存在选择性传播及其表现?这还涉及到解读模式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王东的《马克思学新奠基一马克思哲学新解读的方法论导言》,作者从历史反思篇中分别提出了"以恩解马"、"以苏解马"和"以西解马"解读模式三阶段论,由此提出了解读模式创新篇:"以马解马"。只有弄清本、源,才能说明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究竟继承了什么?发展了什么?才能进而说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特色、机制、路径等等,从而真正搞清楚中国化、中国特色、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和中国道路等等。
  第四,知与行中的行。由马克思主义怎样中国化推进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是如何社会化的?并进而推进到:中国化又是如何化中国的?这些化的转变过程中的关键是如何?要素是什么?等等。
  但是,在同一人身上,人格与理论又是相互渗透的。比如,人品的层次,主要体现为道德的修养,而道德修养又与对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选择密切相关;价值观与人生观的自觉选择与确立,又离不开对其内容的理论把握。因此可以说,人品是付诸实际行动的理论。
  第六,单与众中的众(个人与集体中的集体)。政治领袖、知识精英、群众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集体智慧的结晶怎样体现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第七,古与今中的古。古指传统、民族精神等,今指当代、时代精神,即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001年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正式提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并指出了三个来源:"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双刃剑:既有利于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本土化、通俗化,又易带来消极影响。如何趋利避害?如何才能实现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融合、整合?
  第八,中与外中的外。国外的理论成果的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的参考。如毛泽东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邓小平的"钻研"、"吸收"、"融合"和"发展"等,如何表现?如何实现?又如对邓小平理论形成定位中"四新"中第三新"新判断"中有:"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应"四新"中第一新"新境界":"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眼界决定境界,具体关联如何?又是如何实现的?再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有何影响?西方马克思主义"回到马克思"、"理解马克思"、"改造马克思"、"超越马克思"等研究态度和研究路径,如何辩证认识?对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有何启示和借鉴?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视域
  第一,学科融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不是闭门造成而是开放的,但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6个二级学科研究来看,其众多认识模型中就有理论铺垫一历史考察一现实分析一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认识路径,即"历史考察"是其中有机组成部分。即便"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也涉及到其他二级学科甚至"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例如,笔者手头一篇所属"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博士论文《现代化视域中的中国公民能力发展研究》,由上述认识路径,其第二章即为"历史考察",即"中国公民能力发展嬗变",其中就有"近代中国改变‘国民性’的努力"等专节,这就必须借助"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等二级学科支撑。
  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开放也包括吸收其他学科的方法。例如,文化学的方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文化传播、文化融合、文化建构的过程,需借用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即文化传播、文化接受、文化冲突、文化选择、文化融合等;社会学的方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包括思想社会化过程和社会变革过程,社会学中关于社会化、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社会调适理论的应用等等。例如笔者作为指导教师的王刚的博士学位论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语境研究》,其研究方法还涉及哲学、传播学、历史学、文化学、文献学等学科及其方法,特别是其中"‘传播模式’分析方法",采用了"七W"模式。
  第二,创新视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涉及三个方面: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民族眼光与世界眼光相统一;历史审视与现实观照相贯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进行学术创新,主要有五个层次:一是解释原则的创新;二是概念框架的创新;三是背景知识的转换;四是提问方式的更新;五是逻辑关系的重组。前述王东的《马克思学新奠基一马克思哲学新解读的方法论导言》一书所提出的"‘以马解马’新解读模式",其具体方法论十步就具有范本性解读,即:根据本人文本;还原独特语境;结合人生道路;多重历史背景;追溯理论来源;把握来龙去脉;抓住理论起点;结合整个体系;观照内在逻辑;忠于精神实质。
  第三,逻辑观照,即"观照内在逻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研究方法的论述中大多有"历史与逻辑的一致"。历史和逻辑一致,一般就认为是"史论结合",既要有史料,也有观点,也有自己的逻辑分析和推理,并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但这种结合是外在的结合,是不够的。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邓晓芒的《哲学史方法论十四讲》第二讲中则详解了"历史与逻辑的一致"之内在的结合。笔者以为"观照内在逻辑"涉及逻辑起点、逻辑依据、逻辑演进(逻辑展开、逻辑进路)逻辑结构、逻辑关系和逻辑归宿等,体现逻辑自觉,从而体现"历史与逻辑的一致"的张力。

本科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境工程是一门要求实践能力很强的工科专业,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很强的现场应变能力。黑龙江东方学院设置环境工程专业是为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经验探析生产实习是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产实习的目的是希望本专业学生通过实习将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生产相联系,在现场进一步验证巩固和加深所学的基本理论,加深对本专业建筑工程中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的运用1引言经济发展带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摄影测量及遥感技术水平随之逐渐提高,使其成为一种综合性技术,其中主要包括遥感信息地理及定位等技术,具有测量范围广泛测量面积大工期短工作效率和房屋建筑工程节能施工技术研讨1引言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与此同时国际竞争力以及综合话语权也日渐强大,但是环境污染的问题也逐渐加剧。我国国土资源辽阔资源丰富,然而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率较低。因现代城市环境工程地质研究摘要伴随我国城市化建设不断加快,促使大量工程活动频繁出现,从而引发自然地质改造工作出现较大变化,随之不断出现环境工程地质相关问题,而对城市环境的工程地质进行具体研究和勘察,逐渐被人城市建设中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反思摘要近些年来,城市化进程正在迅速加快,与之相应的城市规模也逐步扩大。在城市建设的全过程中,与环境工程地质有关的各项问题都在逐步突显。城市化引发了很多地区的环境恶化,由此也导致多样的混凝土强度和用水量的关系论文关键词混凝土质量水灰比用水量论文摘要在实际施工中很多因素都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其中用水量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也较为明显,以及用水量对砼其他方面所产生的质量影响。1水在混凝土中存在探究铝铜矿床的地质特征成因机理与找矿模型铝铜矿床的主要矿藏有铜矿金矿铝矿等,虽然已经发现大量的铝铜矿床,但是有许多的铝铜矿床还未得到勘探开发。针对铝铜矿床的地质特征成因机理,可以根据地理上的一些地质变化进行分析,通过对已建筑工程设计与造价有效控制研讨0引言工程造价的多少不是某一个原因造成的,而在建筑工程施工的每一个方面都有体现。要想减少工程造价的成本,提高建筑单位的效益,就要在建筑工程设计上下工夫,对建筑工程进行优化设计,让其建筑工程施工精细化管理细则1当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施工技术发展水平落后。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但促进了现代社会生产力的提升,而且还加剧了社会各领域间的竞争。建筑行业如果要提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向我们走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战略任务。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3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下作报告中,通篇体现出要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思路。回顾十六大以来
如何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性表达,是我国兴旺发达的不饿接动力,同时也是高等教育的重大目标之一。自主创新能力更是我国国家核心竞争力,是我国应对未来发展挑战的重大选责,同时也是指导我国自浅探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数学作为初中阶段课程中的基本课程之一,是对初中生和初中生逻辑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课程。下面会从三个方面,探讨初中阶段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和途径。一初中阶段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浅谈学校体育教学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美的追求越来越迫切,体育教学与美学越来越密切地融合在一起。健美是体育审美的主要特点,也是体育审美的出发点。健美主要是通过人体美来表现的,而人体美包括自然美和社改进美育教学绽放童年精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部分,特别强调要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为我们全面深化教育改革让数学学习有深度勾股定理教学片段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观察下列图片,它们都与什么图形有关?生(齐答)直角三角形,正方形!师这3幅图分别是一张希腊为纪念一个重要数学定理而发行的邮票华罗庚教授建议向外借图形之东风扬数学之风帆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简单地说,就是借助几何的数学课堂互动的思考课堂互动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然而,课堂教学中,并不是随意互动就能够提高课堂质量的,也不是单凭教师的意愿,无视互动的时机,就能够有效果的。真正的互动,应当是从教学的具体内容出一堂美国数学课百分数的计算与应用课堂纪实因为参加雅礼协会的中文教员交换项目,我来到了美国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市的公立学校JohnCDaniels教汉语。Ms。Doraz是我六年级班级的主班老师(homeroomteacher中国人数学到底有多好中国人数学到底有多好作文君一提到数学,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枯燥的数字一想到数学家,脑海中浮现的必是严肃古板的老学者,人们普遍认为数学学习研究,就是个不断刷题的活儿。真是那么回事儿吗?2小学数学教学中美育渗透的有效途径教学之所以称为一门艺术,是因为课堂教学给予充分自由创作的余地,可以像美术家艺术家以及文学家和诗人那样,进行艺术创造。知识本身潜在之美,是不会自发地起作用的。教师的任务在于挖掘美渲染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机教育游戏的应用通过计算机实现操作的游戏化了的教育称为计算机教育游戏。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使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了广大学生的喜爱。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