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探究人和民的区别与孔子教育的对象

  孔子年过三十,退出仕途,在家授徒设教,从此成为教育家。钱穆认为,其学既非当时一般士人之所谓学,其教亦非当时一般士人之所为教,于是孔子遂成为中国历史上特立新创的第一个以教导为人大道为职业的教育家。后世尊之曰:至圣先师。
  研究儒家和孔子的人不可能不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研究中国教育,特别是研究中国教育史的人,也不可能不研究孔子。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在人们甚至一些著名学者对孔子的教育思想却有一些不正确的认识,主要是对原典的误读。例如,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及教育活动,冯友兰有一段综合性的总结:孔子则抱定有教无类之宗旨,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如此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凡缴学费者即收,一律教以各种功课,教读各种名贵典籍,此实一大解放也。故以六艺教人,或不始于孔子;但以六艺教一般人,使六艺民众化,实始于孔子。冯友兰的论述影响很大,很多研究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的人都接受他的观点,研究教育史的学者也采用他的见解。然而,冯友兰的这一段论述是有问题的。这里有一个很突出的矛盾,就是在《论语》中,孔子既大讲 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同时又主张带有明显愚民思想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有的人不承认孔子的愚民思想,为了调和这个矛盾,历来都有一些人对不可使知之进行辩解。
  孔子对于教育的对象是不是不问身家,是不是使六艺民众化?为什么他一方面说诲人不倦,一方面主张不可使民知?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了解四个关键词:人与民,教与诲。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一是古代汉语里人与民的联系与区别;二是《论语》中人与民的联系与区别;三是《论语》中教与诲的区别。首先需要搜集古代相关文献和《论语》中涉及这四个关键词的语句的表述,以及历代的训诂学家对相关语词的训释,然后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古代汉语里人与民的联系与区别
  (一)古代汉语中的人
  古代汉语中的人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区别于万物的人,所有的人狭义的人是指与民(平民)相对的、士以上阶层的贵族。
  广义的人的含义,就是许慎在《说文解字人部》中说的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
  与民相比,人的外延最大,可以指所有的人,其重点是把人和万物,特别是和动物区别开来。《尚书泰誓》:惟人万物之灵。《列子天瑞》:天生万物,惟人最贵。《礼记曲礼上》: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孟子梁惠王上》: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这些例子中的人都是许慎所说的天地之性最贵者也。
  人的使用范围最宽。它既可以指不同身份、不同才能、不同年龄的人,也可以指各个民族或地区的人;既可以指某一个人或某一些人,也可以指每一个人;既可以指自己,也可以指别人;既可以表示泛指,也可以表示特指。《孟子滕文公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前一个人指被统治者,后一个人指统治者。人可以指杰出的有才能的人物,《晏子春秋杂下》:晏子使楚。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人还可以指成年人,《荀子儒效》:(周)成王冠,成人。
  人还有一些其他用法。《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其中的前一个人指秦国人,后一个人指赵国人。《盐铁论优边》夫蛮、貂之人,不食之地,何足以烦虑而有战国之忧哉!中的人指少数民族的人。陶潜《桃花源记》:此人一一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其中的第一个人指渔人,第二个人指桃花源中其他一些人,第三个人指桃花源中人,第四个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中的人指廉颇自己。《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中的人指别人。陶潜《桃花源记》:山有小口 初极狭,才通人。其中的人是泛指。《史记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中的人是每个人。
  更为重要的是古代汉语中有人的狭义概念。狭义的人是指与民(平民百姓)相对的、士以上阶层的贵族。这一点,我们将从下面人与民的比较中清楚地看到。
  (二)古代汉语中的民
  古代汉语中的人和民是同义词,都有人民百姓义,可以互训。《左传成公十三年》孔颖达疏:民者,人也。它们还可以连用。《韩非子五蠢》: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商君书禁使》:故至治,夫妻交友不能相为弃恶盖非,而不害于亲,民人不能相为隐。《史记滑稽列传补》:至今皆得水利,民人以给足富。它们互训或连用时,是同义词。尽管如此,它们所表示概念的大小,使用范围的宽窄,还是有区别的。
  许慎《说文解字民部》:民,众萌也。王筠《说文句读》:萌,冥昧也,言众庶无知也。《商君书更法》: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这说明民即是萌,萌指冥昧,所以民就是愚昧无知的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关系呢?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认为:民(周代彝器)均作一左目形,而有刃物以刺之。古人民盲每通训。如《贾子大政下篇》:民之为言萌也,萌之为言盲也。 而以为奴隶之总称。又说:周人初以敌囚为民时,乃盲其左目以为奴征。古代训诂材料中用萌盲氓冥瞑无知等来解释民的很多。可见,民的早期意义就是眼睛被刺瞎的人、奴隶、愚昧无知的人。
  后来,民的意义发展成为被统治者统治的对象,即平民,仅指人中被士以上阶层的贵族统治的部分。可见民的外延比广义的人小得多。《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中的民指平民。民的平民义在与君对举使用时,体现得非常明显。例如,《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又如,《左传文公十三年》:利于民而不利于君。以上两例中的民都不能换成人。
  这种区别在民与人对举使用时体现得更为明显。《左传庄公十年》:(曹刿)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在这里,鲁庄公把衣食所安之物分给人,没有分给民,所以曹刿认为民不会跟从他去死战。由此可见,人指贵族,民指平民,二字不能互换。又如,《诗经大雅假乐》:宜民宜人,受禄于天。高亨解释为:民,指劳动人民。人,指群臣百官。可见指劳动人民的民与指群臣百官的人存在明显的对立。因此,寡人、圣人与贱人、愚人都可以称人,但贱人、愚人可称贱民、愚民,而寡人、圣人却不能称寡民、圣民。
  二、《论语》中人与民的联系与区别
  《论语》中,人字一共出现212次,除了一些复音词和近似于复音词的固定搭配,例如,夫人丈人大人圣人小人门人,以及与国名连用的齐人邹人等以外,杨伯峻统计,单用的人在《论语》中一共出现162次。赵纪彬《释人民》一文有过很好的论述,但是,由于赵纪彬的论述有明显的时代局限,现在很少有人采用其研究成果,这是不够公允的。李零在《丧家狗》中指出:赵纪彬的《论语新探》其研究水平实远出于时下的流行新作,很多细节考证,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一)《论语》中的人
  人在《论语》中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泛称的人,指人类社会中的全体成员,这是广义的人一是指士以上的社会阶层,包括士大夫诸侯天子这四个社会阶层。此外,人还指别人,还可以用作量词。
  本文主要讨论前两种含义。泛称意义的人,例如: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进)
  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宪问)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卫灵公)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
  孔子曰: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以上各例中的人,均可理解为广义的人,指区别于万物的人,所有的人。
  《论语》中,有的例子十分明显地表明了人与民处于对立的阶级。例如: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八佾)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
  从上例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夏后氏殷人
  周人用各自不同的方法来统治民,目的是使得被统治的民战栗。后例中,爱的对象是人,使的对象是民,可见二者的明显对立。关于爱人(就是孔子的仁或者仁爱主张)的问题,杨伯峻说:孔子说仁就是爱人。从这里又可以看到,孔子重视人的性命,包括一切阶级、阶层的人在内。我们不同意杨伯峻的看法。古代汉语中的人与民,无论在《论语》还是其他典籍中,都存在着不同意义,有时还呈现鲜明的对立。另外,先秦诸子中,主张不同阶层、不同等级的爱的学者是墨子,他既爱人,也爱民,他的这一观点叫兼爱。墨家的兼爱与儒家的仁爱在爱的对象方面存在着尖锐的对立。
  《论语》中有的例子十分明显地表明了 上 与民是对立阶级。例如: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宪问)
  子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
  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路)
  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子张)
  这些例子中的上指的是在上位的人。
  (二)《论语》中的民
  据杨伯峻统计,《论语》中民字出现51次,其中民人一次,逸民两次,单独出现48次。这些民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民是人使的对象,临的对象,莅的对象。总之,民是人统治的对象。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
  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八佾)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宪问)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为政)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卫灵公)
  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雍也)
  子曰: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子路)
  子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路)
  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子张)
  由以上例句可以看出,人与民明显地对立。当然,杨伯峻先生不完全同意这种意见。他认为,人和民二字,有时有区别,有时没有区别。以《论语》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人和民对言,就有区别;由于孔子所举的伯夷、叔齐、柳下惠等都是上层人物,甚至是大奴隶主,逸民的民,便不是奴隶,人和民便没有区别。杨先生误解了逸民的意思。其实,逸民指失去了贵族地位的上层人物,甚至是大奴隶主的人演变成的下层的民。许慎《说文解字兔部》:逸,失也。《论语尧曰》: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刘宝楠正义:先王无道,妄杀无辜,及嗣子幼弱,为彊臣所夺,子孙皆无罪囚而绝,重其先人之功,故复立之。可见,孔子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的意思是:使已经灭亡了的贵族国家重新恢复,使已经断绝了世系的贵族后代重新承续,使失去贵族地位、已经演变成民的人重新被推举。因此,逸民在本质上其出身是人,所以孔子要举。
  第二类:民是教的对象。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子路)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子路)
  关于教民的含义,我们将在下文第三节中讨论。
  第三类:民是愚昧无知的人或者没有必要学习的人。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泰伯)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历来有不同的解释,但这些解释往往离本义甚远。杨伯峻指出:这两句与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史记滑稽列传补》所载西门豹之言,《商君列传》作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意思大致相同,不必深求。后来有些人觉得这种说法不很妥当,于是别生解释,意在为孔子这位圣人回护,虽煞费苦心,反失孔子本意。如刘宝楠《正义》以为上章是夫子教弟子之法,此民字亦指弟子。不知上章兴于诗三句与此章旨意有别,自古以来亦未曾有以民代弟子者。宦懋庸《论语稽》则云:对于民,其可者使其自由之,而所不可者亦使知之。或曰,舆论所可者则使共由之,其不可者亦使共知之。据此原文当读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杨伯峻指出:恐怕古人无此语法。若是古人果是此意,必用则字,甚至使下再用之字以重指民,作民可,则使(之)由之;不可,则使(之)知之,方不致晦涩而误解.
  三、《论语》中的教与诲
  古代教和诲是一对同义词,二者有区别,教带有强制性,在诲重在启发、诱导。《论语》中的教和诲区别之处较多,下面一一列出,进行分析。
  (一)《论语》中的诲
  诲字在《论语》中共出现5次: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述而)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宪问)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
  诲字从言,指用言语进行教育。前两例明确说明诲的对象是人,即士以上的社会阶层,包括士大夫诸侯天子这四个社会阶层。第三例诲的对象是之,而这个之同时也是爱的对象,也就是人。后两例诲的对象是孔子的弟子:一个指已经成为孔子弟子的子路,一个指交束修给孔子的任何弟子。五例中,诲的对象全部属于人的范围。值得注意的是,《论语》中从来没有出现过诲民的说法;另外,诲人的内容是知(智)。
  (二)《论语》中的教
  教字在《论语》中出现7次: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子路)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子路)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
  劝。(为政)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子路)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
  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尧曰)
  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
  前两例明确说明教的对象是民,同时也表明结果是使民可以戎,可以战。第三例说要使民,就要临之以庄,所以要教他们。例四说,民多起来了,就要让他们富有,富有以后就要教之,可见教的对象还是民。例五说明教的内容。第六例说的是不教的不良后果。例七是经常被误解的例子,通常被人们用来证明孔子平等地教育一切社会成员,前引冯友兰的话可以作为一个代表。该句从句式上看,黄六平认为,有教无类的句式属于先秦时常见的句式有A无B,例如《左传》中就有有备无患(襄公十一年)、有基无坏(襄公二十四年)有礼无败(襄公二十六年)。这一句式表示的意思是因为有A,所以无B。谢质彬认为:古汉语有X无X是紧缩复句,其意义有并列关系和条件关系两种,有教无类是条件关系,意思是有教则无类。易中天认为:古代汉语的有A无B句式有四种意思;第一,只有A没有B,比如有勇无谋、有名无实第二,有A,没有非A(B),比如有增无减、有过之而无不及第三,既有A又没有A,例如有意无意、有一搭没一搭第四,如果有A就没有B,例如有备无患、有恃无恐。在意义方面,赵纪彬《有教无类解》有专门论述。教字右边从反文,上面是棍棒或者鞭子之类的东西,下面是一只手,整个字是手持棍棒或者鞭子进行敲打或者鞭打的形状。许慎《说文解字》:上所施下所效也。从教以后民就可以戎、可以战的结果看,教可以理解为进行军事训练而类是族类的意思,无类就是不分族类,不分国别的意思。整个句子的意思是,因为进行集体的军事训练,民就没有族类的区别了。从整个《论语》的用语上看,《论语》中只出现过教民的结构,民是教的对象。
  四、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无论在《论语》还是在先秦的其他文献中,人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指区别于万物的人、所有的人狭义的人是指与民(平民百姓)相对的、士以上阶层的贵族。
  2.民是除狭义的人以外的平民。如果在文献中人与民对举,二者的区别就更加明显。
  3 . 诲 字从言, 与 言语 有关, 教 从反文,与武力有关。
  4 . 孔子 诲 的对象是 人 , 诲 的内容是知(智)教的对象是民,教的内容是戎与战。对于人,孔子是诲人不倦对于民,孔子是不可使知之的。《论语》中,只出现诲人和教民的结构,根本没有诲民和教人的结构,二者泾渭分明,绝不相混。
  5.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但不能因为他伟大就看不到他的局限性和阶级性,因此,分析孔子的教育思想应该实事求是,既看到他的伟大,也要看到他的局限。

传统文论诠释中的视界融合问题内容提要在中国社会百年的现代化进程中,文学乃至整个文化观念似总难摆脱荣今虐古与荣古虐今之二元对立,这在中国文论研究中表现为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视界融合问题。古文论研究主要是对传统经典妙峰山庙会中华封建帝国首都的狂欢节内容提要北京西北郊的妙峰山是传统北京宗教信仰的中心,每年农历四月初一到十五,下层民众大多结成香会组织前去朝顶进香。本文指出了妙峰山春季庙会下层民众狂欢节的本质属性,并比较了它与巴赫侈靡论传统中国一种不寻常的思想二十三年来,哈佛燕京学社的社长叶理绥教授(SergeElisseff)对亚洲的高等教育作了不少贡献,同时,他又以哈佛大学远东语文学系系主任的身份,领导哈佛大学远东研究的发展,不但高辨体明性关于古代文论诗性特质的现代思考内容提要中国古代文论以论说之体而具诗赋之性,其批评文体的文学化语言风格的美文化和理论形态的艺术化,共同铸成文论之体的诗性特质。而导致批评文本破体的主体性缘由,则是文论家思维方式和生试论传统文化对我国家管理的影响摘要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含有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蕴藏着许多哲学思想和道理,对我国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角度中华文化在海外的移植和分异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境内各民族文化及其与外来文化不断交流整合和发展的汇萃。她的中和兼容汇通等特质,使她能够以非排他性在其他文化区域中生存,并以其特有的中和气质向外潜移默化地渗透流传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突破跨入了二十一世纪,我眼前仍然晃动着许许多多茫然的眼睛。没有生活的目标,没有目标地生活,走不上人生正确的道路,没有正常的人生规律,这是现代人们的悲哀!虽然,人人都在走着自己的人生道路笑谈古今也从容试论戏说历史的文化内涵关键字历史观历史剧历史题材戏说历史历史编纂摘要任何一种历史记录都带有某种程度的主观性,任何人都不具有界定说明解释历史事实的终极权力。不同的历史观和历史记录掩藏着不同的旨趣,对历史题从传统文化看中国商人的诚信中国古代早已有士农工商所谓四民的划分。宋代以来,商业发展已是中国史上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明清时代尤其突出。商人由四民之末发展成为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的阶层,使人急欲探究在中国这样特殊先秦儒学的开展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先秦儒学,是一种十分成熟的思想形态,要想深入准确地认知它的内涵,就必须从发生学的意义上追根溯源,对其形成的历史进行认真的探讨。本文拟从有典有册的殷商文化入手,通过祖与帝德与天仁与礼道家与道教的理身理国思想先秦至唐的历史考察作者陈进国内容提要本文考察了先秦至唐道家和道教各派理(治)身理(治)国思想的发展。道家及道教各派都曾围绕着理(治)身与理(治)国的关系进行过不同层次地探讨。从天人合一原则出发,道家
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分析高职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全面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实现创业就业能力职业道德以及职业技能的全面发展,此外,我国的新课改要求不断地在教学实践综合大学办师范教育历史现状与模式近几年来,我国的综合大学,尤其是一些名牌综合大学,开始涉足师范教育这一原先曾被它们颇为睥睨的领域,纷纷开办师范专业,积极发展教育学科,一时蔚为热流。综合大学办师范教育,从国际视野看开放社会中师范教育改革的挑战及对策一挑战与对策的概念思维本文讨论开放社会中师范教育改革的挑战及对策,其实是要回答有关师范教育改革的两个根本问题(一)在开放社会中,师范教育面临何种挑战而需改革?(二)面对开放社会的挑关于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思考摘要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中等专业学校或中小学培养音乐师资,所以在教学中要遵循师范院校的音乐教学风格和特征。本文分析了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体系遵循的原则,探讨了培养音乐教学目标开放性探究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已经紧迫的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面前。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人才呢?传统小学音论社会实践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论社会实践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随着医学模式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mdash心理mdash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与此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已向四个方面扩大,即从单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一学校呼唤具有创新精神的现代教育创新意识是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表现出来的意向,愿望和动机。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人类素质教育下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下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高中数学是对初中数学知识进一步深化的学习过程。其涉及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并非是教师三言两语即可概述的,因此,为了提高高中数学的教学效率,就需要通过培儒家思想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试论儒家的人生观批判精神荣辱观及教育思想与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品学网论文网为您编辑了儒家思想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试论儒家思想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如何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勤动笔,有选择的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这样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能力培养小学生的习作,要么简单空洞无物要么师范教育与大学比较分析及其对香港的启示英文标题TeacherEducationandtheUniversityAComparativeAnalysiswithImplicationforHongKongRuthHay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