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宗教道德与爱的维度下

  作者:何光沪
  三、 爱?道德还是宗教?
  仁爱之起因,并非由于对象具有什么长处或美质,可能为爱者带来什么利益或好处,亦非由于与对象交往而产生了正面的情感,产生了相互依赖的感觉,而仅仅是由于对象及其特性的存在本身。相应地,仁爱的趋向,并非对所爱对象的占有或对其可喜性质的享受或利用,亦非去加强与被爱者之间的情感或情爱,而是对被爱者之存在及其特性的维系、保护和增进。这种趋向不是索取而是给予,不是封闭而是开放,不是内吸而是外倾,不是削弱而是增强,不是利用而是贡献,不是服务自我而是牺牲自我,不是毁灭而是创造。
  2、与这样的一种爱相关联的,既非在自然界十分普遍的认知和欲求,亦非在人世间十分普遍的感觉和情感,所以它具有使人超拔于自然之上、超越出自我中心的功能。所以,它具有某种超越的特性。
  在中国文化中,表示爱的诸词当中也只有"仁"这个词最接近这种性质的爱的含义。中国文化的核心经典之一《论语》,不但大量地运用这个词来表示这种最博大的爱,而且将其与"圣"相联系:"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36] 中国文化的主要传统即儒家传统,也把"仁"的概念同超越的"天之创造化生相联系:""人之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化天志而仁," [37] "圣人法天而立道,亦溥爱而亡私" [38] (韩愈释博爱曰:"博爱之谓仁");"天高其位而下其施……高其位,所以为尊也,下其施,所以为仁也。" [39] 按这些说法,人间的"仁"也是来自超越的"天",更有甚者,其最终的根据,也在于天本身就是仁:"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 [40]
  西方文化中的"上帝"概念与中国文化中的"天"概念,在此都可理解为世界之"本源"。本源之所以是本源,乃因其以不可测知的方式"创造"或"化生"了世界,而且(用"进程神学"和"易学"的话来说)"继续创造"、"生生不息",并且(用印度教和基督教的话来说)"护持"、"成全"着世界。这正是"圣爱"的最根本的含义。在这些宗教思想之中,人作为造物所禀受的本质之最高者(即基督教所谓人心中的"上帝形像")就是相对意义上的创造性,就是相对意义上的这种爱的能力。所以我们在前面提到,仁爱是人的最高本质的表现,所以,在中西传统文化中,仁爱都是爱的最高境界,甚至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3、以上论述已经表明,这种爱在中西传统文化中得到的支持与阐释,多半都具有浓厚的宗教性,也可以说,中西传统文化都证明了这种爱的基础之宗教性质。 [46]
  要说明这种爱与道德的关系,我们首先应该明白道德行为与其他行为之区别。按蒂里希的说法,道德行为是由一种特殊的"应然"(ought to be )或"应该"(oughtness)所决定的。而其他行为则是由我们的存在(bEing),也可说是本然或已然,由我们内在的冲动、需要、刺激等等决定的。"应然"来自另一个维度,插入所有已然之中,插入了存在之种种运动和境遇之中。 [47]
  由此来看,我们所说的"喜爱"和"情爱",其起因与趋向都内在于我们的"已然",内在于我们的欲望、冲动与需要等等,所以其本身根本不涉及道德范畴。但是,如何处理喜爱和情爱关系之中爱者与被爱者及其他有关联者的关系,采取何种方式来实现这两种爱的趋向——享受对象之可喜性质和加深与对象的情感关系等等,却会对爱者、被爱者、其他有关联者及其关系产生或正面或负面或中性的影响,因而会涉及道德中的善恶问题。不过,这不属于本文的讨论范围。本文在这里关注的只是,喜爱和情爱本身并未为作为一个整体的爱注入什么道德因素,或者说,尽管它们会影响人的道德行为,但喜爱和情爱本身却不具有道德性。
  但是,作为整体的爱的第三维度,即仁爱,本身就具有深刻的道德性质,从而也就为作为整体的爱注入了丰富的道德性质。因为仁爱正好属于蒂里希所谓"应然"或"应该",它来自另一个维度(超越的维度),插入了已然或本然的人生之中,插入了人生的种种运动和境遇之中,它是一种特殊的命令,即具有绝对性或无条件性的命令。因为它不取决于一个事物是不是有用、可喜或危险。蒂里希区别了有条件的与无条件的"应该":前者如"我应该买辆新车",因为修旧车不划算,所以这种"应该"以"划算"为条件;后者如"我应该救助溺水者",这是无条件的,因为若不如此,则人生的意义就成了问题, [48] 人性就成了问题,或人作为人而存在就成了问题。面对"为什么道德上的‘应该’具有无条件性"这个问题时,蒂里希的回答是:"因为它要求实现我们的本性。正是在我们据以在实际上成为我们潜在地(也即本质上)所是者的那种行动之中,我们才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49] 这就是道德命令具有无条件性质的理由。它是这么一个命令,即要我们成为我们在自己的真正本性上所是者。道德命令说的是:‘成为你所是者’吧,成为一个人吧!" [50] 这不禁令我们想起孔子所谓 "仁者人也",反过来说,不仁者非人也。这也正是"仁爱"具有深刻道德性的理由。
  但是,如果仅仅将道德限于人间的伦理,我们就很难得出任何具有绝对性或无条件性的道德命令。因为人间的事物总具有相对性和有条件性,即使是伦理规范,也会随着历史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也会适用于此时此地而不适用于彼时彼地,也只是相对于某些情况和在某些条件下才有效。正是因为如此,在几乎所有的文化传统中,那些具有无条件性的道德命令,都常常以宗教诫命的形式得到表述,并在宗教经典中得到阐扬。
  结语:
  在前面的论述中,我们常常把喜爱、情爱和仁爱称为"这一种爱"或"这一类爱",这是为了论说方便而采用的不准确的说法,因为生活中的爱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的另一种说法,即"维度"的比喻要准确得多,因为它表明了,既然爱是生活中的事实,就必然是一个实存的、包含多方面的丰富内容的事物,正如任何实存事物都具有长宽高三个维度因而也具有某种实质一样。这个说法也有对现象的描述作根据:每一个人的实存的爱,都不同程度地包含喜爱、情爱和仁爱。即使在对食物的喜爱现象,即一种似乎最简单或最动物性的喜爱现象中,对于一个人来说,也会不同程度地包含着另外两个方面:当他长时间地习惯于某种食物(例如东南亚农民对于稻米),他会对该种食物产生某种情爱,当他把食物看作上帝或上天的礼物从而十分珍惜(例如基督徒的谢饭祈祷和中国人"勿暴殄天物"一语所示),他则会表现出某种仁爱。事实上,在对物的喜爱中,只要有"爱惜"、"爱护"等成份,在对人的情爱中,只要有"培育"、"成全"等成份,就都表明其中不乏"仁爱"之维。
  当然,在不同的人心里,作为整体的爱之各个维度是长短不同的,因而比喻地说,爱的深浅、厚薄、高低是各不相同的,爱的"体积"大小也就各不相同。如果只是"喜爱"一维长而另外两维很短,则爱不但"浅"、"薄"、"低",而且很"窄";如果"情爱"一维也长,那么爱就加"宽"了;而如果"仁爱"一维也长,那么爱就不但又长又宽,而且深厚而高拔了,是所谓"大爱"。 [53]
  在西方道德下降的现状中,我们可以看到"高度"一维下降,即《新约》所说的agape久被忽略的影响;在中国道德下降的现状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高度"一维下降,即《论语》所说的"仁"久被忘却的影响。"仁爱"遭到放逐,人性必然空虚。
  国人意识到"自强"的需要,已逾百年。殊不知,只重视军事上的自强、经济上的自强、政治上的自强,很可能强而不仁。要想成为"强者",必须先成"仁者"——仁者不惧,大仁才能大智,大仁才能大勇。所以,道德上的自强,才是当务之急。
  加强爱之第三维度,正是道德自强之必需。
  2001年5月-6月于香港
  [1] 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汉英词典》编写组编:《汉英词典》,商务印书馆,香港,1981。
  [2] 陆谷孙主编:《英汉大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上海,1993。
  [4] 从个人在杀害情人或情敌时以"爱得太深"为理由,到集体在迫害异族或异己时以"爱国"、"爱党"为理由,无数此类事例充斥着中外古今的人类生活和历史。
  [5] "爱"被公认为文学"永恒的主题"(实际上绝不仅限于文学领域)。探讨过此一问题的诗人和作家之多是不可胜数的。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爱经》是上古时代关于爱的专题著作中最著名者,中古时代从诸多神秘主义思想家到一些基督教神学家,均讨论过这一问题。现代思想家中讨论此一问题之哲学家和伦理学家也不可胜数,但最著者应为精神分析学家或深层心理学家,如弗洛伊德(S.Freud)和弗洛姆(E.Fromm)等人。在伦理学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弗莱彻(J.Fletcher),他发展了蒂里希等人关于爱与伦理关系的思想,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境遇伦理学"(其《境遇伦理学----新道德论》有程立显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在中国,在主流文化传统的奠基人孔子的言论中,"仁"是讨论最多的概念。关于这一概念与"爱"的关系,我们在后面会谈到。
  [6] 此一角度始于视爱为世界始因的那些希腊哲学家,如恩培多克勒和柏拉图。从中古时期到近代,则有奥古斯丁、皮科、黑格尔、谢林以及一些存在主义思想家。
  [8] Being and Doing, p. 213.
  [9] 中译文见何光沪选编:《蒂里希选集》上卷,第291页以下,高师宁译,何光沪校。
  [11] 当然,第一种批评还起源于另一种误解,即把"邻人"理解成了"邻居"而非"具体的实在的个人"(例如最近我在中山大学作了一次关于"人文主义与基督宗教"的演讲,听众的问题之中,即有一位教授所提的"若不要求一个人先爱父母,怎能要求他去爱邻居呢?"实际上,父母也属于基督教所说的"邻人",即身旁的具体的人)。
  [15] "爱(祖)国"、"爱(人)民"之类道德要求只是现代汉语中的普遍律令。古代的"敬天爱民"、"勤政爱民"之类只对君主或统治者而言,故"爱"字具有居高临下之意,接近于父母对子女之爱这一特定含义。但是必须指出,中国古代的许多语词,都具有本文所讨论的广义的爱的许多内涵,例如对长上之"尊",对子女之"慈",对父母之"孝",对兄弟之"悌",对同辈之"友",甚至对上天之"敬"。而使用很多又最重要的"仁"字,更具有深刻的内涵,这是后文要予以讨论的。
  [17] 《蒂里希选集》,第311页。
  [18] 同上书,第310--311页。
  [19] libido大致可用中文"欲望"一词来表达。
  [20] 《蒂里希选集》,第311页。
  [22] Being and Doing, p.214。
  [23] 同上书,第214页。
  [24] 儒家有所谓"性"与"情"之分(董子主张人有"贪"有"仁",有"性"有"情"《春秋繁露·深察名号》),道家也有"任其性命之情"之说(《庄子·骈拇》)。
  [25] 所谓"八苦"中有"爱别离苦"。
  [26] 这种表达的代表,同时分别也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创始性代表,即《论语》和《新约》。
  [27] 《庄子·天地》。
  [28] 亦出于孔子。见《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30] 同上。
  [32] "主为我们舍命,我们从此就知道何为爱。"(《新约·约翰一书》3:16。)
  [33] 同上书,4:7--8。
  [34] 同上书,4:19。
  [35] 同上书,5:1。
  [36] 《论语·雍也》。
  [37] 《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38] 《汉书·董仲舒传》。又,"人之受命于天也,取仁于天而仁也。"(《春秋繁露·王者通三》。)
  [39] 《春秋繁露·离合根》。
  [40] 春秋繁露·王道通三》。
  [41] 《西铭》。
  [42] 《河南程氏遗书》,卷四。
  [43] 《大学问》。
  [45] "要爱你们的仇敌"。(《马太福音》5:44;);"你们的仇敌,要爱他!恨你们的,要待他好!"(《路加福音》6:27。)
  [46] 限于篇幅,我们在此未将伊斯兰教、印度教、巴哈伊教等宗教对这种爱的阐释纳入本文,实际上它们都有这方面的丰富材料。
  [47] Being and Doing, p. 206.
  [48] Being and Doing, p. 207. 蒂里希举了加缪(Camus)的小说《堕落》为例。小说描写了一个人拒绝这种无条件命令,未救助落水者,因此长时期无法逃避自己的生活有无意义这一问题。
  [49] 原文为大写的Person(人),可译为"仁者"。(参见陈士齐,"位格与仁者",载《基督教文化评论》第 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 。)
  [50] Being and Doing, p. 207.
  [51] 《论语·学而》。
  [52] 《孟子·尽心上》。
  [53] 又如果我们可以近似地将喜爱类比于libido,将情爱类比于philia,将仁爱类比于agape,那么,爱的实质,即其"体积大小"所表示的爱的份量,就可以用eros来表示。我暂时还未找到一个恰当的现代汉语语词来表示这个意思,也许可以迳称为"爱"罢。

初中德育的有效实施方法若干思考德育对初中生而言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多数初中生的年龄都在1215周岁,而此阶段的学生都处于青春叛逆时期,导致初中生不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很容易在道德之路上出现问题。所以为提高学论初中生三位一体德育网络体系建立初中生良好性格与完美品德之形成,不是朝夕之间就能完成的,需要社会学校家庭这三者的共同努力。整体上来说,学校是初中生的生活场所,它的功能在于促进学生成长,但并非全部包揽。然而,学校教浅析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下面我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谈一些看法。一思想教育必须放在语文教学的首位语文教师必须把思想教育放在第一位,并要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向学生进行中职德育课在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作用探究一中职学生的职业教育重要性有学者研究表示,青少年对于职业的陌生感和职业生涯都有一定的困惑,这普遍存在于我国的年轻人中,他们对职业发展人生成长感到十分迷茫。例如在就业时,学生对于今后小学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效性对策按照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即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它们四位一体,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在不同的学科教学中占据着不同的地位,作为各科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的策略小学的语文教育是学生学习中最基础的学科,这门课程具有人文性启蒙性和先导性。语文课程中含有丰富的文化和人文内涵,课本中的文章都含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这些东西往往会深刻地影响学生的情感价将德育渗透于美术教学中的思考与做法将德育渗透于美术教学中的思考与做法人们常说ldquo德育求善,美育求美,智育求真。rdquo因为美本来就是真与善的形象化表现。美是真与善的形象化表现,它以美术作品和美的行为的显性形幼儿教育中的德育教学漫谈幼儿教育中的德育教学漫谈一幼儿德育的含义德育指的是思想品德教育,就其内容主要包括道德品质教育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和政治教育。幼儿德育主要指的是道德品质教育。中国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中,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1。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寓德育于情感教育之中。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浅谈班主任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浅谈班主任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我国现阶段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因此,提高班主任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根据自己三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和浅析小学德育教育中以生为本教学策略的应用浅析小学德育教育中以生为本教学策略的应用小学德育工作要相机寓教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融会贯通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学科教学离开了德育,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方向和强大的动
浅谈公路交通工程设施基本信息量分析方法1公路交通的意义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的交通运输业正在迅速推进,管我国的交通建设事业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能够满足猛增的通车量需求,四通八达的公路系统正逐步完成,但是不能忽视交通工程安全设施优化设计前言众所周知,安全属于高速公路的设计以及建设当中应该进行考虑的第一个因素,交通工程当中的安全设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交通工程的安全设施进行全面细致以及科学合理的设计,能够有效保证城市交通规划管理与道路工程建设研究1城市路网存在的常见问题1。1路网等级结构不合理,造成道路系统功能紊乱路网等级规划不合理是城市路网中常见问题。路网等级结构的不合理,就会使得整个道路系统紊乱,相应的功能不能得到很好基于案例的轨道交通建设工程协调管理浅析引言目前,在我国轨道交通建设的过程中,人们对于工程的功能结构以及安全性等方面都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为了保障轨道交通建设的施工质量,满足轨道交通施工的相关要求,施工人员需要使用交通工程专业轨道交通课程教学内容研究一引言近年来,我国的轨道交通行业飞速发展,截至2014年底,我国高速铁路总里程突破1。6万公里,居世界第一位,预计到2020年,中国铁路营业总里程将达到12万公里以上同时,许多大城交通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分析前言自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愈加完善,各行业内部管理机构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融入了信息化元素,使用计算机等先进设施进行工作,使得工作内容更加简洁便利。对于交通行业来说基于岗位能力理论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人才培养研究引言区域经济发展与地方高等职业教育之间关系密切,开办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专业是各类职业院校发展的趋势。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加强对重点专业的建设是示范建设的交通工程及安全设施课程教学方法探索交通工程及安全设施课程是高等级公路维护与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技能课,对培养专业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该课程当前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教学组织与设计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机制等作以系统阐述,旨农村水电改革与管理记述(45)综合新能源论文(1)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提供以下材料,供关心农村水电改革发展的同志参考。(三)农村水电体制改革1。坚持独立配电公司改革方向,推进农村水电体制改革紧密结合农村水电行业实际贯彻国务院国急速下滑的经济等待油价再降综合新能源论文(1)12月19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的通知并于当日下调国内汽柴油价格。在各方的不断呼吁下,国务院终于倾听民声,在全国经济下滑的大势下采取了降油价,救经济的措施。但降铁路工程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对策分析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水平得到很大的发展和提高,铁路交通事业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铁路工程的建设过程中,经济方面的管理工作不仅会对整个工程的财务管理产生影响,还会影响整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