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论情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的原创意义

  【 作 者】高楠
  【作者简介】高楠 辽宁大学文化传播学院
  【内容提要】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艺术"天人合一"的哲学意识及形成这一意识的体验型思维,离不开"情"在其中的原创意义。"情"不仅是中国古人对于世界、人生的体验,"情"更创构着中国古人体验的世界与人生。本文把"情"提到创生中国古代艺术的母体地位加以评述,又举要论证了"情"对于中国古代文论的总领性。
  【摘 要 题】古代文论研究
  【 正 文】
  "情"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具有原创意义,它既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本质规定,又是这本质规定的由来。
  一、体验的世界与世界的本真
  中国古人的世界建立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情感体验的世界是"天人合一"的世界。中国古代艺术在这样的世界中形成与发展。
  1."情"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原创性
  从艺术文化学的角度说,文学艺术从属于文化并规定于文化,因此,阐释"情"的文化原创性,同时也就是在揭示"情"的文学艺术的原创意义。
  原创的含义不仅在于本质规定,更在于本质生成。把"情"提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原创位置,是指认中国古代文化的缘"情"而生与缘"情"而立。
  缘"情"而生,是说中国古代文化是其先民及后来者情感生活的产物。这涉及生存论及文化学的基本问题,即中国古人的生存就是情感体验的生存,中国古代文化也就是情感体验型文化。   2."情"的本真规定
  先考察一下"情"的字义。"情",《说文》:"人之阴气,有欲者。"按阴阳说,阴阳为生命之本并化生人的万有万能,说"情"为阴气,这是将"情"推到了生化生命的本真之处。段玉裁注,情乃喜怒哀乐爱恶欲等情欲,是生理自然需要不学而能,这又是将"情"归入人的本真状态。《吕氏春秋》强调"情"的天生自然:"欲有情,情有节……故耳之欲五声,目之欲五色,口之欲五味,情也。"(《吕氏春秋·情欲》)这是在确定"情"的生命自然即直接的感官根据,是耳、目、口对声、色、味的自然欲求。"情"是人的生命活动的自然又是这生命活动的本真。《尚书》"情"有一见:"天畏fěi@①忱,民情大可见。"(《尚书·康诰》)孔安国《尚书传》对这一"情"字作"人情"解,即民群的真实感情,"人情"被看作天是否辅助的尺度。此后,"情"便与事物之真、实相关,与人的自然本性相关。"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庄公十年);"民之情伪,尽知之矣"(《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鲁有名而无情"(《左传》哀公八年);"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国语·鲁语上》)。这"情",都是事物、事情的真实情况。《论语》用"情"两处,都与人的自然本真相关:"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论语·子路》);"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论语·子张》)。
  因为"情"本义于生命本真状况,所以它常与另一个表生命之本真的字"性"连用,称为"性情"。荀子说:"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荀子·正名》)这"天"便是自然,自然天赋。荀子提出"性"、"情"、"欲"三者的关系,"情"是自然天赋的本质,是生命的本真。荀子之后,"性"、"情"、"欲"三者关系的哲学之思也就逐渐多起来,形成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之辩——"性情"之辩。
  中国古人热衷于各种社会现象的本真追问,把本真作为文化建构、艺术实践的基点或出发点,并在本真追问中把握判断事物及行为的标准。如儒家先哲孔子与孟子,在推衍他们的人世之道与道德之天时,便从本质设定出发。"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羞耻感在这里被推为不言面喻的本真标准;"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孟子·告子上》),"情"被指定为"性"本善的根据;"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离娄下》),这是孟子对羞耻感的进一步的本真强调。管子本于"情"的人事道德推衍更为直接,"凡人之情,得所欲则乐,逢所恶则忧,此贵贱之所同有也。近之不能勿欲,远之不能勿忘,人情皆然"(《管子·禁藏》);"夫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管子·禁藏》);"是以明君顺人心,安情性,而发于众心之所聚"(《管子·君臣上》)。道家进行的道德推衍其实也本于"情",与儒家对"情"的人世社会比附与推入不同的是,道家本于"情"却比附于"自然",再由"自然"而推入社会人生;当然,道家对于"情"的本真设定或本真理解也不同于儒家,道家更强调"情"的自然性。"惠子谓庄子曰:‘人故无情乎?’庄子曰:‘然。’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人?’惠子曰:‘既谓之人,恶得无情?’庄子曰:‘是非吾所谓情也。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庄子·德充符》)无情不是否定"情"而是不动情,这里有一种超越喜怒哀乐的更为广博深厚的"情",这便是宇宙人生之自然,是融于宇宙大道的生命冲动。至于墨家的"君子进不败其志,内究其情"(《墨子·亲士》);法家的"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则索乐,辱则求荣,此民之情也"(《商君书·算地》);"人之情性,贤者寡而不肖者众"(《韩非子·难三》)等,也都可以看出他们按照各自的"情"的本真理解,进行各自的"情"的本真推衍与强调。
  二、建构体验世界的心灵方式  在这样的思维形态中,"情"有了本真之外又一重原创意蕴,即它是中国古人建构与把握世界的心灵方式。经由这样的思维形态,中国古人日常社会文化生活活动与艺术活动有直接的关联——社会文化活动直接关系着艺术活动,艺术活动也直接关联着日常社会文化活动,甚至不少时候,社会文化活动就是艺术活动。
  且看《吕氏春秋》这段话:
  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平也;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也;亡国之音悲以哀,其政险也。凡音乐,通乎政而移风平俗者也。俗定而音乐化之矣。故有道之世,观其音而知其俗矣,观其政而知其主矣。故先王必托于音乐以论其教。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唱而叹,有进乎音者矣。大飨之礼,上玄尊而俎生鱼,大羹不和,有进乎味者也。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特以欢耳目、极口腹之欲也,将教民平好恶、行理义也。(《吕氏春秋·适音》)
  由音乐而民俗民风,由民俗民风而理义之行、国家之治。对这段文字的解读,不仅要注意它指出了艺术与人伦政治的关系,更要注意它对于艺术与人伦政治的情感关系的揭示,它们面对同一的情感关系,把握同一的人伦情感世界,所以它们才能由此及彼地互相指认互相通达。艺术与人伦世界的同一关系,在孔子论诗、庄子寓言、韩柳论文中都被作为通则而运用,这不是他们对于艺术的误解与偏见,而恰恰是他们对艺术与现实生活情感思维同一性的深悟。
  对"情"的思维形态意义,中国古人多有论述。如《淮南子》,从"情"感物而生并形于外的方面加以揭示:"情系于中,行形于外,凡行戴情,虽过无怨;不戴其情,虽忠来恶。"(《淮南子·缪称训》)汉代从石渠阁奏议到白虎观奏议,涉及"情"的思维规定性,并以此作为制定国家等级制度的根据:"情性者何谓也?性者阳之施,情者阴之化也。人禀阴阳气而生,故内怀五性六情。情者静也,性者生也。此人所禀六气以生者也。故《钩命诀》曰:‘情生于阴,欲以时念也;性生于阳,以理也。阳气者仁,阴气者贪,故情有利欲,性有仁也。’"(《白虎通德论·情性》)这指出情是阴化、静也、贪也、利欲也;性为阳施、生也、理也、仁也,二者在生存的心灵活动中各有所重,各有其活动特点,又相辅相成地展开心灵活动的过程。东汉王充基于情性阴阳之说,指出要更好地运"性"用"情",就必须注意对之制约与调节:"故厚情性之极,礼为之防,乐为之节。性有卑谦辞让,故制礼以适其宜;情有好恶喜怒哀乐,故作乐以通其敬;礼所以制,乐所以作者,情与性也。"(《论衡·本性》)这实际上是揭示了礼乐乃"性"、"情"思维的结果,因此礼乐才能反转来制约与调节性情。刘勰基于"情"的过程性理解,进一步作了"情"的艺术思维的揭示:"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文心雕龙·体性》)这指出"情"组织文学语言,使之由隐而显的表现功能。"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雕龙·物色》),这是揭示"情"的文学发生过程。"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文心雕龙·神思》),这是在讲"情"与艺术想象的关系。  由此可见,"情"确实是中国古人情感关系地建构与把握世界(包括艺术世界)的思维形态与心灵方式。
  三、创生艺术的母体
  强烈的抒情要求形成中国古代艺术不同于西方的明显差异。突出的抒情特征的形成,则源于中国古代文艺史中抒情艺术的早熟及对于各种文艺形式的创生。
  中国古代最早形成自觉并走向成熟的艺术是音乐,音乐的抒情本质早已不言而喻。
  固然,不仅中国,在世界艺术史中,音乐也是出现最早的艺术,这已被很多学者认同。不过,最早出现的艺术与最早形成自觉并走向成熟的艺术并不是一回事。
  《周礼》有一段话,证明至少在周初,音乐的创作与应用便已进入自觉阶段:"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谕言语。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磐、大夏、大@②、大武……"。(《周礼·春官·宗伯》)尽管有资料证明,"礼"的观念周初已开始形成,但"礼"在当时生活中的作用却无法与"乐"相比。"乐"所感受并表现的秩序与和谐进一步理性化,才明确为"礼"。"礼"是规定了的秩序与和谐。对此,中国古人早有认识——"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礼者,殊事合敬者也。乐者异文合爱者也。礼乐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礼记·乐记》);"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礼记·乐记》)"乐"先于"礼"又通于"礼","乐"、"礼"共同规定与生发中国古代各门类艺术。"乐"、"礼"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情感体验与情感理性形态,滋润与繁荣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抒情特征。
  而诗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早熟,也证明着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情"的根基。
  中国古诗"情"的根基与"乐"相通,中国古代文艺史不乏诗乐舞原本一体的记载。如刘勰说:"或葛天乐辞,玄鸟在曲;黄帝《云门》,理不空弦"(《文心雕龙·明诗》),孔颖达说:"大庭有鼓之器,黄帝有《云门》之乐,至周尚有《云门》,明昔音声和集。既能和集,必不空弦,弦之所歌,即是诗也。"(《诗谱序正义》)诗生于歌舞,亦即诗生于"情"。  总之,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根基于中国古代人伦文化,中国古代文化的人伦情感本质就自然成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本质;由于"乐"、"诗"抒发人伦情感方面很早便自觉与成熟,也由于孔子的理性概括与引导,使的"乐"、"诗"的"情"的本质规定成为后来因"乐"、"诗"而生发的其他门类的文学艺术也获得了"情"的本质规定。
  四、文论诸范畴的总领
  文论是文学实践的理论形态。"情"的文学艺术的原创意义体现在文论中,则在于它具有范畴总领意义。也可以说,"情"的文论诸范畴的总领意义,正证明它的文艺原创性。
  "情"的范畴总领意义可以从思维形态、文论范畴发生及范畴构成角度加以论证。
  ①中国古代文论诸范畴都是情感体验思维的产物。
  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生成物,分有情感关系的本体属性并运用与发展着情感体验型思维。所不同的是,文化与日常生活世界的创生与建构,由于社会实践的物质规定性,情感体验型思维常因实践对象的客观定性而难以充分施展;即是说,对象的客观性不以主体意志为转移,它否定体验的主观性。这时,活跃的便只能是主体的认知而非主体的情感。在文学中,对象的客观定性消融于文学创作主体,情感体验的特征性思维有了充分实现的条件。充分实现的情感体验思维,创造着情感体验的中国古代文学,也形成与之相应的文论范畴。由此说,中国古代文论诸范畴也是情感体验型思维的产物,是这一思维形态的理性成果。"情"在情感体验型思维中具有发生、运作、课题与衡定意义,"情"的生理与心理规定直接成为思维规定。作为范畴的"情"正以文艺的情感活动为对象,以揭示情感活动规律为旨归,因此,"情"范畴的研究也是情感体验型思维本身的研究。文论其他范畴孕生于情感体验型思维,所以也正在"情"范畴的研究之中。换句话说,"情"的情感体验型思维研究自然蕴含着文论其他范畴的研究,而且在文论其他范畴的研究中处处见出"情"的规定。
  就拿"理"来说,在西方,"理"与"情"是对举的两个范畴,它们经常在二元对立的情况下运用。在中国古代文论,"理"却是"情"的构成范畴,"理"主要是揭示"情"的发生、运作及表现根据。如刘勰所说"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文心雕龙·体性》),叶燮所说"夫情必依乎理,情得然后理真,情理交至,事尚不得耶"(《原诗·内篇》)等,都是在讲"情"、"理"相一的关系。李泽厚则把这种"情"、"理"相一相融的关系概括为"中国的传统精神","中国的智慧"(注: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第311页。)。
  ②中国古代文论诸范畴都是"情"的生发
  如前所述,最充分地体现"情"的本体意义的艺术是乐与诗,乐与诗的最先自觉与成熟,决定了它的理性形态"情"范畴是最早提出的艺术论与文论范畴之一。
  《国语》记载周王与单穆公、伶州鸠关于声乐与声乐接受效果的对话,虽没有直接就"情"字展开,但二人由声乐大小、强弱、疾缓作用于感官引起的体验与感受的分析,及对这种微妙、复杂的体验与感受所唤起的道德感与所引起的道德行为的分析,都已深刻涉及情感心理学内蕴,都能从中看到较丰富的情感唤起与情感运用的经验(《周语下》)。《国语》还有一段"情"与"文"的对话,涉及"情"、"貌"、"言"的关系:"阳处父如卫,反,过宁,舍于逆旅宁赢氏。……(宁赢氏)曰:‘吾见其貌而欲之,闻其言而恶之。夫貌,情之华也;言,貌之机也。身为情,成于中。言,身之文也。言文而发之,合而后行,离则有衅。今阳子之貌济,其言匮,非其实也。"(《国语·晋语五》)这段记述提出了"情"与其外部表现相合相离的问题,也涉及"情"的话语表述问题。这类问题对此后的"情形"、"情言"、"情貌"、"情理"等艺术论与文论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开启作用。此后文论众多范畴课题的提出与展开,如"诗言志"课题、"性情"课题、"形神"课题、"神思"课题、"比兴"课题、"象"与"象外之象"课题、"旨味"课题、"虚实"课题、"言意"课题、"意境"课题等,无不与"情"的文学发生意义、"情"的范畴延展意义密切相关。
  "情"对于"志"、"礼"、"性"、"心"、"德"、"神"这类中国古代文化与文论的基本范畴的发生意义,更可以由孔子及其后学对于《诗》的多元解释见出。对艺术深有造诣的孔子,对《诗》却经常作非"诗"的解释,这类解释看似出格,其实,理解了中国古代文化是以情感体验思维为特征的,文化系统的众多方面、众多范围都与"情"相通,可以互相生发彼此转化,就会少一些大惊小怪,这类解释只是顺"情"成章。如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致,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治《齐诗》的匡衡总论《风》诗时说:"室家之道修,则天下之理得,故《诗》始《国风》,礼本冠婚。始乎《国风》,原情性而明人伦也;本乎冠婚,正基兆而防未然也。"(《汉书》卷八十一《匡衡传》)这都是在强调艺术与各种社会活动的情感同一性,艺术与各种社会活动都是"情"的生发。这一点在《毛诗》序中说得更为清楚也更为具体。如《召南·草虫》序,说这是"大夫妻能以礼自防也";《郑风·将仲子》序则说是"刺庄公也,不胜其母,以害其弟,叔失道而公弗制,小不忍以致大乱焉。"这类读解,不管距当时诗歌创作的实际情况是近是远,有一点可以肯定,即孔子以降,确有很多哲人与文论家悟及"情"在生活中在文学与文论中具有重要的发生意义。
  ③"情"对文论诸范畴的构成
  "情"对文论诸范畴的构成,是指文论诸范畴都合于"情"的定性,都分有"情"的性质。由于文论范畴为数众多,无法逐一分析,这里只能举诸范围之要,择几个基本范畴,进行"情"的构成性阐释。
  a."意"与"情"
  "意"是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范畴,它是文学创作的所欲表达,文学作品的已然表达,文学接受的理应获取。
  "意"的提出与运用由来已久。《易传·系辞》中有"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的说法。此说法后来广为引用,它不仅提出了言、意、象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提出了"意"不可尽言的属性。《庄子,天道》说:"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庄子·外物》又说:"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这些说法都认为"意"是有一定认知内容的心理活动,它要经由语言而表述,但语言又无法对"意"充分地表述。
  陆机大概是最先在文论中运用"意"范畴的,他的《文赋》可以说就是为了解决"意不称物,文不逮意"这一问题而作。此后,范晔的"情志所托,以意为主"(《狱中与诸诸甥侄书》);杜牧的"意能遣辞,辞不能成意"(《答庄元书》);邵雍的"炼辞得奇句,炼意得余味"(《论诗吟》);刘熙载的"意在笔先"(《艺概·文概》)等,都非常强调"意"之于文学的重要性,但也都认为虽则"意"之于诗文绝对不可或缺,但诗文又难于尽"意"。"意"的无可尽言,是中国古代文论对于"意"范畴的普遍看法。
  那么,"意"为何物?为什么它如此重要却又言说不尽或言说不清?对这个问题,范晔的一段话说得很精当:"文患其事尽于形,情急于藻,义牵其旨,韵移其意。虽时有能者,大较多不免此累,政可类工巧图绩,竟无得也。常谓情志所托,故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然后抽其芬芳,振其金石耳。此中情性旨趣,千条百品,屈曲有成理,自谓颇识其数。尝为人言,多不能赏,意或异也。性别宫商,识清浊,斯自然也。"(《狱中与诸甥侄书》)从这段话可以看到,范晔从"意"的心理发生角度体悟到,"意"乃"情"与"志"的统一,是创作主体有感于生活而形成的"情志所托"的体验,这类"情志所托"的体验酿成具体的文学创作之"意",这"意"便是具体化了的"情"、"志"融合的心理活动。"文"不能尽"意",在于构成"意"的"情"的活动变化极为微妙,"其中体趣,言之不尽;弦外之意,虚响之音,不知所从而来,虽少许处,而旨态无极。"(《狱中与诸甥侄书》)对"意"的"情志所托"的心理发生过程,范晔之前的陆机曾进行形象地描述,揭示了"意"发生的感官依据,在"意"的发生中有"志"的萌动,有"史"的感悟与"文"的陶冶,而这一切又都涌荡"情"的波流,这才"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文赋》)。
  正是情感体验的浑然而动和微妙之动,正因为"情"包融着感性、心志、既往的文史修养与现实的情境激发,这一切都难于为语言所分解所确定地指认,这就决定了"情志所托"的"意"的非尽言性——"意"的非尽言性来于"情"的构成。
  b."风骨"与"情"
  "风骨"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高标准追求,也是很高层次上被运用的鉴赏与批评标准。
  "风骨"的不易求,一个重要原因是"风骨"意蕴的不易把握。这种不易把握与"风骨"追求所必然伴随的"情"的活动分不开。"情"一经融入,大量无可言说的东西便活跃起来,更何况"风骨"本身就是一种情感体验,就是一种情感体验效果。与构成抒情作品内容的情感不同,"风骨"的情感体验是对于作品的情感体验内容所进行的表现的体验。  宗白华曾深入地研究"风骨",他的看法被情感倾向与思想倾向论者所引证。这里且把宗白华有代表性的一段话摘引如下:"我认为‘骨’和词是有关系的。但词是有概念内容的。词清楚了,它所表现的现实形象或对于形象的思想也清楚了。‘结言端直’就是一句话要明白正确,不是歪曲,不是诡辩。这种正确的表达,就产生了文骨。但光有‘骨’还不够,还必须从逻辑性走到艺术性,才能感动人。所以‘骨’之外还要有‘风’。‘风’可以动人,‘风’是从情感中来的。中国古典美学既重视思想——表现为‘骨’,又重视情感——表现为‘风’。"(注:宗白华:《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99页。)这段话确实指出了"风"从情感中来,"骨"从思想中来这一层意思,但从什么中来并不意味着这来者就是什么。说"他从家中来",这来者是他而不是家。这是简单的类比。"‘风’从情感中来","风"未必就是情感或情感倾向。"骨"也是一样。
  那么"风"、"骨"是什么?还是前面那句话,"风"、"骨"是对于情感体验内容所进行的表现的情感体验。所表现的情感体验内容自然含有一定的情感倾向与思想倾向,自然也有一定的道德规范在其中,但宗白华并未止于此,他强调的是如何表现这一定的情感倾向与思想倾向。他分析刘勰的"结言端直",说这"就是一句话要明白正确,不是歪曲,不是诡辨";他说"必须从逻辑性走到艺术性,才能感动人",毫无疑问,这都不是说表现什么而是说如何表现,是就表现特点与表现效果而言。
  从中国古人长于进行的类比思维来说,他们总习惯于把某种言说不清的属性、功能、效果等通过形象比喻加以述说。这种类比思维的要点在于被述说的东西与用来述说的东西,必在比与被比的基本点上能唤起认知与体验的一致性。"风"取空气流动的自然现象,它的最基本的特征性类比,当是自然流动,无所阻碍。"骨"取于人或动物的机体之骨,它的最基本的特征性类比,当是坚实鲜明,刚正硬朗。不管对"风骨"的具体内容做出多少解释,都应该就类比的基本特征展开。刘勰"风骨"论的意蕴正是在如是的特征性中展开的,"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情与气偕,辞共体并,文明以健,guī@③璋乃骋。蔚彼风力,严此骨鲠。才锋峻立,符采克炳"(《文心雕龙·风骨》)。这些类比的精言妙语,确乎有些扑朔迷离,但根据类比思维的一般规律,抓住基本的类比特征,仔细地思索与体验进去,则不难发现,"风"者确实讲的是情感抒发所达到的自然流动、无所阻碍的表现境界;"骨"者确实讲的是思想阐发所求得的坚定鲜明、刚正硬朗的表述效果。不过,无论情感抒发达到的表现境界也好,思想阐发求得的表述效果也好,都是共见于表现的;而且,对这种表现境界或者效果的追求与接受,又都依凭于情感体验。
  既然如此,既然"风骨"是以其表现性而见于情感体验的范畴,"情"对这一范畴的构成性,当毋庸赘言。
  ④"味"与"情"
  "味"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是一个广泛使用的范畴。这一范畴的文论意义存于文学文本与读者的接受关系中,是在这接受关系中读者对文本所形成的读解感受。对这样的读解感受,出于类比思维,中国古人觉得这就像嗅到或尝到的令人陶然的美味,"味"便于读解感受联系起来,成为这类感受的指代,"味"也便逐渐被用做文学与文论的接受范畴。
  最早取譬于"味"者,大概是《左传》载晏子论"和与同异"(《左传·昭公二十年》)。晏子以"味"喻一种特殊的音乐接受效果,即"声乐如味"。这种接受效果来于音调与节律的相成与相济,亦即和谐,产生的直接接受效果是平心,进一步的效果便是和德,即协调人伦之序。由这段最早的取譬于"味"的文字,起码能找出"味"的三点规定:"味"生于"声"与"听"的相互作用中;"声"被"听"而得"味",又并非所有的"声"都能有"味",有"味"之声必是音调节律相成相济之"声",这是被接受的艺术一方的规定;"味"的接受效果,是接受主体的平心和德。再进一步分析,合于这三点规定而成"味",就在于被"味"者能唤起一定的情感体验。为什么把这接受的规定确定于一定的情感体验?可以拿出三点根据:首先,音乐作为特殊的艺术门类,就是情感体验的艺术,它无法表述更多的认知内容,它是通过声音变化唤起情感体验,所以,产生"味"的这种"声"与"听"的相互关系就是一定的情感体验关系;其次,"声"被"听"而得"味",这能"听"出"味"的"声"其实就是能唤起某种情感体验的"声","声"的唤情作用,不同"声"的不同唤情效果,当下心理学已进行了很细致的研究,已经发现了声音唤起情感的生理根据;再次,"味"的接受效果,即平心和德,也是情感体验的效果,根据情感心理学,和谐音乐的接受,可以平和焦虑、放松紧张,主体可由此进入安适宁静的心境,这正是情感效果。可见,"味"的最初提出,便是意指情感体验的接受过程与接受效果。
  此后"味"被引入文学与文论,它的情感体验性质也就一并被引入。文论中经典的"味"论者有三人,即刘勰、钟嵘、司空图。此三人谈"味"都不离开情感体验,也可以说,对他们的"味"论都应作"情"的理解。
  如刘勰说:"是以四序纷回,而入兴贵闲;物色虽繁,而析辞尚简。使味飘飘而轻举,情晔晔而更新。"(《文心雕龙·物色》)"入兴贵闲","析辞尚简",讲的就是由"文"而"味"的唤情规定。钟嵘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诗品序》)这里的"兴"、"比"、"赋"不仅被视为作诗的基本手法,这同时也是手法对于相应内容的要求与规定。"兴"与"比"表现"意"与"志","意"与"志"都是一定的情感体验,这情感体验生发于"物","物"又靠"赋"而入诗,所以诗的"比"、"兴"离不开"赋"。作诗的关键就是协调"兴"、"比"、"赋"三种手法,即所谓"宏斯三义,酌而用之"。这样,"味"的接受效果就可以求得,即使"味之者无极"。可见,钟嵘的"味"同样是情感体验的接受效果。
  司空图谈"味"更恍惚一些:"文之难,而诗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诗》贯六义,则讽谕、抑扬、tíng@④蓄、温雅,皆在其间矣。……倘复以全美为工,即知味外之旨矣。"(《与李生论诗书》)在司空图看来,"味"是一种难于指陈的接受效果,"味"具有超象超知的接受性。超象超知又有所接受,司空图便把"味"更充分地交付给情感体验,因为从心理接受根据而言,惟有情感体验才能超象超知甚至超验地接受来自内部及外部的微妙信息。对此,国外的格式塔学派、瓦尔堡学派及现象学心理学派已多有揭示。司空图当然未达到这些当代心理学的专门程度,但司空图凭丰富的艺术经验对此却有所感悟。至于司空图此段文字所提出的单一之"味"与调和之"味"的差异,对调和之"味"作的"醇美"及"味外之旨"的赞美,则是对"味"的情感接受关系及情感体验进行了更细微的区分,提出了更高的情感体验要求。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非下加木
  @②原字为艹加(氵加隼去十加又)
  @③原字为王加圭
  @④原字为氵加亭
  论文关键字:

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论文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依法从事某种有报酬或劳动收入的社会活动。小编整理的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论文,供参考!摘要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目前已经出现总量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并存的矛盾。一方企业项目研发经费的核算与财务管理的探讨论文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为推动科技创新增强各行业的研发实力,国家拨款资助企业进行研究开发和科技创新,以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许多大中小型企业单位也承担了大量的科研课题,因此,企立体影片的主流制作方法及显示技术研究论文摘要三维立体动画和影片对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人们来说已经并不陌生,其富于纵深感立体感以及令人身临其境的视觉效果无疑已经使之成为数字时代的新宠。本文将主要探讨几种主要的立体影片数字内容高效课堂下的生物教学论述论文一构建高效课堂要注重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生物教学,应该注重有效性教学方法,教书之道,在乎效应二字,无论好也罢,坏也罢,总有个结果,有了结果才能够改进。对于学生而言,可以知道自己学习中健美操教学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影响论文摘要健美操是非常受学生喜欢的一项体育运动,它能给予学生正面的心理影响。本文就健美操教学对提高学生心理品质的作用进行探讨。关键词体育教学体育锻炼健美操健美操是一项集舞蹈健身娱乐体操于商业银行成本管理的有效性研究论文商业银行运作不仅需要依靠外部经营及更为有效的服务项目推广,同时也离不开内部管理,尤其是成本管理的水平提升。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强化成本管理促进银行经营效益提升应该是当前企业管理者与决浅析技术的重要性论文导语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以下是小编整理浅析技德育的知识和观念及智慧研讨论文德育原理是为教育学初等教育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为师范生开设的一门公共选修课程。作为分层次与分支学科的研究,德育科学有德育哲学德育课程理论德育方法论与德育工艺学等作为交叉学小学语文课堂趣味教学方式探讨论文摘要在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逐渐显示出自己教育教学存在的不足,为了更好的实现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方式提升小学语文课堂趣味性,进而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人际关系心理学论文导语大学生应当对于戒备心理存在着正确认识,不需要顾虑重重,产生交往恐惧。应当培养自信心,只有充满了信心地去与人交往,才不会对于交往充满了恐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有关班主任的论文名称班主任是一个学校的中坚力量,是学校各项活动的直接执行者,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协调者,无论是对于学校还是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给大家分享了班主任的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融心理健康教育于留守儿童英语教学融心理健康教育于留守儿童英语教学1尊重和关爱留守儿童,尤其要关注性格内向的孩子缺少父母关爱的孩子,普遍性格内向,甚至孤僻自闭。表现在课堂上,则是不敢主动回答问题,胆小怯弱,害怕出错浅谈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普通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中学英语课程要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进行思维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策略研究在我国课程改革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高中英语方面的教学改革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既包括对于英语教学目标和要求的改革,也包括对于教材内容的改革。但是现阶段我国高中英语教育由于受到应试教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分析语法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由于英语语法知识太过枯燥,又具有较大的难度,因此很多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这就需要找到一个能够充分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中职英语语法教学的策略一提升语法教学的重视程度,转变教学思维就目前的中职英语教学来说,由于过分的突出对分数和成绩的追求,导致应试教育思维的存在,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功利性较强,英语学习的目的探究高中英语语法教学存在的问题1引文语法和词汇构成了英语学习的主要内容。语法学习具有自身的特点,具有相当稳定性,系统性和规约性,相当于学习英语的入门法律。内容包括词法,句法等。虽然我们有自然习得顺序的假设,但目浅析初中英语中的音标教学浅析初中英语中的音标教学随着英语课本的改版和教师教法的不断变化,音标教学的重要性逐渐被很多教师所忽视,他们更注重对学生的英语口语化教学,其实这是舍本逐末的做法。音标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谈商务日语翻译教学中文化思想的培养谈商务日语翻译教学中文化思想的培养谈商务日语翻译教学中文化思想的培养谈商务日语翻译教学中文化思想的培养商务日语翻译是高职商务日语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商务日语专业知论柯林斯与夏洛蒂。卢卡斯婚姻的合理性AbstractThispaperaimstomakeananalysisofthemarriageofCharlotteLucasandMr。Collins,twocharact口译者在交际中必须考虑到的跨文化意识问题口译者在交际中必须考虑到的跨文化意识问题口译者在交际中必须考虑到的跨文化意识问题口译者在交际中必须考虑到的跨文化意识问题来源摘要口译者如果在跨文化交际中没有跨文化意识则会引起许多的浅谈数学创造教育应当确定和强化的观念数学创造教育就是通过数学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创造素质。创造素质是人类最高级最宝贵量重要的素质之一,人类社会的进步就是靠创造来推动的。而培养学生创造素质的核心问题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