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乡村建设对财政政策挑战与应对

  "宜居"追求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共存,以往政府与社会将宜居建设聚焦在城市建设,"宜居"理念在乡村建设中没有明显的呈现。随着2014年我国稳步推进宜居乡村建设政策的提出,乡村建设目标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财政政策作为公共政策实现的重要手段,面对新的问题,必须予以回应和调整。为此,对现有财政政策的重新审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支持乡村建设财政政策的演进
  (一)"可居"目标下财政政策特征
  我国"十五"规划前,财政政策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呈现出单一特征,其行为逻辑是经济发展需要创造良好的基础环境,而基础环境的改善又能引来更多的投资。在这一逻辑下,人居生活条件的改善是作为生产条件改善的附属而存在的。同时,人居环境建设的财政投入存在明显的城市偏好,乡村建设被边缘化。而财政对乡村建设的有限支持也主要投向生产领域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如农田水利建设。"六五"到"九五"期间我国基本建设投资中农业投资比重只占全国总投资的5%左右,其中水利基本建设投资所占比重一直维持在60%左右[1]。在人居生活上,这一时期政策目标主要是解决乡村居民温饱、饮用水困难等基本生活需求。1994年,国务院发布"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将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困难作为扶贫奋斗目标之一。这一计划目标通过1997年国家出台的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得以制度化,该办法明确将修田造地以及解决人畜的饮水困难作为扶贫资金的投入重点[1]。"十五"期间,国家加大了对农村饮水工程的财政支持,共安排国债资金117亿元。到1999年年底,解决了占任务数70%以上人口的饮水困难[2]。
  二)"安居"目标下财政政策特征
  "十五"后国家调整了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业的政策。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我国财政支持乡村发展的政策开始了战略性转变,逐步改变了以发展农业为中心的政策取向,将乡村公共产品的保障纳入公共财政的考量范围,适用于乡村生活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财政支持。这一时期饮用水安全、交通便捷的乡村生活品质逐渐成为独立的价值取向,乡村公共卫生、乡村饮用水安全、村际之间的公路建设、乡村危房改造等成为公共财政支持乡村建设的着重点。财政支持乡村建设的效果明显,2004年年底我国基本结束了饮用水在乡村严重匮乏的状况。这一时期我国开始重视因水源、供水管理等问题导致的水质较差的问题。"十一五"期间,全国对农村饮水安全的实际投资达1053亿元,解决了2.18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3]。"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村公路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中央对农村公路建设投资达1978亿元,年均递增30%,新改建农村公路186.8万km,其中新增农村公路52.7万km[4],财政支持下的乡村道路建设,极大改进了乡村与城市的连接网络,为农村发展提供了便捷的交通保障。
  (三)"宜居"目标下财政政策特征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改善民生与生态文明,开启了"宜居"建设的序幕。乡村人居环境的品质目标由安全、便捷向绿色、生态、舒适转变。与此相应,绿色观念渗入财政决策,绿色财政在财政政策上占有了一席之地。2006年财政部正式把环境保护纳入政府财政预算支出科目,2009年财政部首次设立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并予以单项列支。这一时期,公共财政覆盖范围由宏观进一步深入到微观,财政对乡村发展的支持由面精确到点,由着重对全局性、区域性的县际之间、村际之间建设的财政支持进一步扩大到对"社区性"的村庄内公共事务建设的财政支持。2008年国家实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第一次直接将着眼点放在村级公益事业上,填补了公共财政对村级基础设施的投入空白。绿色财政对乡村建设的深入支持成绩显著,截至2013年年底,中央财政共安排农村环保专项资金195亿元,带动地方各级政府财政投入260多亿元,支持4.6万个村庄开展环境整治,8700多万农村人口直接受益[5]。村庄环境治理,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带动了乡村旅游以及绿色农业的发展,提升了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
  二、宜居乡村建设对财政政策的挑战
  (一)对财政支出科学决策的挑战
  与"可居""安居"相比,"宜居"更加追求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共存。繁荣的经济环境、和谐的社会环境以及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宜居乡村的重要指标。宜居乡村建设促使财政政策价值取向发生了转向,由一维的以经济为中心到经济、社会、生态三维共进。然而,由于民生、生态观念渗入财政政策的时间较短,传统财政支出的体制结构还存在路径依赖,在有限的公共财政支出中协调三者的关系,是财政支农支出决策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目前,我国财政支持乡村发展的绝对规模在不断增加,然而,相对于我国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庞大需求,财政支持仍然显得力不从心。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建制镇燃气普及率达到45.1%,绿化覆盖率却只有15.4%。全国农村用水普及率达到59.4%,而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行政村比例仅有9.0%,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行政村比例也仅仅达到35.9%[6]。加大对宜居乡村建设的支持,是财政支出决策必须面对的考验。同时,自然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差异也导致乡村建设的区域失衡。目前我国大部分乡村地区仍然面临着基本生活设施需改进和环境污染需治理问题,从乡村发展阶段来看,大部分乡村仍然处于"可居"和"安居"阶段。我国只有少数经济发达的乡村地区已进入追求"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阶段。乡村建设的阶段性差异导致了村庄对公共产品需求的差异。财政支出需要在这种动态的不平衡中把握公平,对财政支出进行科学决策面临新的挑战。
  (二)对财政责任合理分配的挑战
  保持村庄风貌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与融合是宜居乡村建设的基本目标,宜居乡村建设需要加快对乡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加强对乡村风貌的整治和乡村环境的美化。因此,宜居乡村建设涵盖的内容多样、类型复杂,包括大江大河的治理、跨区域生态保护、村庄内公共卫生建设、村庄内的道路建设、乡村自来水工程与电信工程建设等。基于公共产品理论,乡村公共产品应由政府财政供给,准公共产品应由政府、市场和社会协同供给。在乡村建设中,因建设类型的不同,政府财政的责任边界与责任权重是有差异的。江河治理、跨区域生态保护属于纯公共产品,需要政府高程度投入;村庄环境保护、村庄公共卫生、村庄道路建设,属于准公共产品,需要政府投入与市场运作结合;乡村自来水工程与电信工程建设则更接近于市场,财政政策应发挥辅助引导作用。然而,我国目前财政供给责任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分配存在失衡现象,省以下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并没有理顺,各级政府的财权与事权、收入与支出关系也存在模糊现象。财政支持乡村发展的实践中,存在财力向上集中而责任向下转移的倾向。尽管我国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正在逐年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部分地区也在试行"省直管县"以缩短分权过程,但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不匹配现象仍然严重,客观抑制了地方政府支持乡村建设的激情。对政府间的财政责任进行合理分配面临新的挑战。
  (三)对财政政策有效运行的挑战
  "三农"问题具有全局性、系统性,关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要将"三农"问题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由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是一个综合系统工程,公共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政策执行中的协调运行。由于职能分工的需要,目前与宜居乡村建设相关的财政政策分别由不同部门执行。除了农业部是主管农村建设的专门部门外,有关农村建设的诸多政策事项还分散在发改委、扶贫办、水利部、交通部、卫生部、环保部等部门。这些部门掌控不同的公共扶持资金并分散在财政支出的不同项目中,形成了财政资金运用中的"碎片化"问题。一方面,政策之间相互制约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不同渠道的资金在使用方向、实施范围上又存在某种程度的交叉重复。而分散管理的资金呈现点多、面广、量大、单项资金少的特点,这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共财政支持乡村建设的有效性。协调和整合财政资金,提高财政政策运行效率面临新的挑战。
  三、财政政策转型升级对策
  (一)以民生为导向优化财政政策设计
  第一,加强对宜居乡村建设的财政支持并予以法治化。从社会正义视角透视宜居乡村建设,不难看出乡村建设不仅体现了对乡村居民基本生存权的尊重,也彰显着对乡村居民发展权的尊重。从功利角度透视宜居乡村建设,不难看出宜居乡村建设对乡村发展、农村居民生活、社会整体进步的重要意义。因此,乡村建设的民生项目应当获得政府大力支持,使公共财政对社会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得到体现。这就要求建立民生框架下的财政政策体系,提高对乡村建设的支持权重,使其稳定化、制度化,改变财政随机行为。具体来说,就是要在乡村建设"公共性"程度高的领域,加强立法,确保公共财政支持宜居乡村建设目标的实现。第二,实行差别化的财政支出策略。自然情况和长期的经济积淀决定了我国东部及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对国家公共财政依赖程度低。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政府财力及农村公共建设水平相对较低[7]。因此,需要实行差别化的财政投入策略。差别化的财政投入机制不是投入资金上的差别对待,而是投入技术上的差别,即根据区域差异,采取差异化的财政支持策略。公共财政在乡村建设中要保障利益均等,这种均等是动态的,形式上的差异是为了保障实质上的正义。
  (二)以多元合作为导向改善财政政策主体结构
  第一,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乡村建设中的政府合力。调动地方财政投入乡村建设的积极性,最根本的途径是改革政府间财政支出责任的划分,但这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尽管中央财政逐年加大对"三农"的转移支付力度,但由于配套改革相对滞后,以及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缺乏透明度,转移支付很难克服"粘蝇纸"效应[8],即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常常被地方政府截留,改变用途。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确保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能够增强地方财政支持乡村建设的能力,发挥引导作用,激发地方自有资源投入乡村建设。第二,提升受益村民的主体责任和社会力量的伦理责任。财政政策主体是指财政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狭义的财政政策主体主要是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而广义的政策主体也包括配合政策执行的社会力量和受益者。宜居农村建设不只是政府的单方责任,也是受益者的责任。村民是乡村建设的主体。激发村民主动参与,是宜居乡村建设的关键。在财政政策设计上应有激励农村社区参与的制度空间,完善乡村自治组织的议事决策制度,鼓励村民参与项目资金管理和监督,以此调动村民的参与积极性。财政政策还要唤醒企业和各种社会力量的社会责任感,开拓乡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资金渠道,充分利用民间资本。政府应当提供与乡村发展相应的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市场力量介入的赋权性和授能性制度框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建设,以此改善公共财政资金短缺现状。
  (三)以效益为导向协调财政政策措施
  第一,灵活整合支持宜居乡村建设的财政资金。对支持乡村发展的各种资金进行有效整合并不是简单归并,而是要以使用效益为导向明确资金的重点投向,在此基础上开展资金整合,将通乡筑路资金、财政扶贫资金、乡村绿化资金、新农村发展资金等科学整合。根据财政部的指导意见,各地应根据发展规划和重点项目对资金进行适当归并,通过项目的实施带动支农资金的集中使用。第二,协调运用多种财政政策工具。财政补贴不能激发农村居民的主体责任,应充分发挥财政的引导功能和杠杆作用,继续探索"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激励措施。应更多地发挥税收减免的作用,税收减免的可行领域很多,包括对社会力量捐资乡村环保和乡村基础设施提供减免税,对进入落后和边远乡村地区的电信、电力、水利企业实行有年限的减免税等。另外,还应发挥政策性银行的积极作用,通过贷款优惠,助力市场机制在宜居乡村建设过程中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民族史问题的思考虽然历史上民族有分合,领土有盈缩,政权屡更迭,形势常变化,但是中国文明从来没有中断,这与世界上其他几个古代文明中途夭折的情况截然不同。中国文明没有中断的很大原因就在于不断融入新鲜血地方志的资治作用地方志是我国特有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重要的区域资料宝库,以其丰富而又完备的资料,显示了无与伦比的文献资料价值。梁启超说以吾济今日治史者之所需要言之,其间可宝之资料乃无尽藏。方志是重天津杨柳青的城镇变迁和京杭大运河的关系现在的杨柳青镇是中国四大名镇之一,为天津市西青区的重要政治文化经济旅游中心,总人口近11万,是天津市与环渤海经济区最大的乡镇。杨柳青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北宋景德至元丰年间地方志编辑工作的特殊性在多年的地方志编辑工作实践中,笔者深感地方志编辑工作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综合性强。地方志结构庞大,内容丰富,篇目设置又必须事以类聚类为一志,如何处理科学分类与社会分工(对我国通俗音乐的发展现状之研究毕业论文摘要通俗音乐,作为当代世界音乐生活中最热闹的1个领域,在我国存在了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然而对它的细致总结工作开始得却很晚,不少学者以漠视的态度对待。通俗音乐的研究势在必行!由离弦说开去毕业论文摘要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迅速发展的现代,中国的传统民族音乐古筝音乐也在不段地寻求创新与发展,欲求创造出富有时代性的新民乐。现代筝乐的成功代表离弦,它横观古筝音乐的历史传统文钢琴即兴伴奏之我见毕业论文摘要在高师音乐专业的声乐汇报,歌唱表演活动及中小学的音乐教学中,钢琴即兴伴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钢琴即兴伴奏这1艺术品种,它既是技能技巧的展现又是综合修养的集中反映,必浅谈哈萨克族的驯鹰习俗12月中旬,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我们访问了阿勒泰市切尔齐克乡克孜勒乌元克村哈萨克族的一位萨雅齐。他家在冬牧场,离阿勒泰有70多公里。大雪过后,这里已是一片白茫茫的冰雪世界,四野平塘县端午节与舞水龙民俗体育文化互动研究据历史记载,布依族是生活在平塘县内最早的土著民族之一,耍水龙泼吉祥水是平舟河地区布依族人民群众自古相沿的民间习俗活动。布依族同胞每年在6月6日水龙节进行耍水龙,但平塘县也有端午节开从云南映象看原生态民俗舞文化的保护毕业论文摘要舞蹈艺术是1种美的流动方式,是自然美的结晶,是母体文化的象征,更是深远民族文化的1种精神内涵。它负载着文化延续与传播的使命。本文主要从近期由杨丽萍编导的1台既有传统之美谈中式婚礼庆典中背景音乐的独特运用无论是中式婚礼还是西方婚礼,越来越多的不同类型的主题婚礼出现在了我们面前。婚礼是每个人人生都必须经历的,甚至人们不会在意婚礼的花销,目的就在于能够举办一场难忘的婚礼。然而,硬件设施
发展权的宪法保障浅谈发展权的宪法保障,我们积极探寻发展权的宪法规范方式对于丰富与发展当代宪法人权和更好地保障发展权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发展权作为一项由全体个人及其集合体有资格自由向国内和国际社会主张的浅谈环境权宪法保护之必要性环境权宪法保护之必要性,将环境权纳入宪法保护是经济全球化和人权保护国际化的客观要求。环境权是一项在20世纪60年代才为世人所关注的权利。对于环境权的定义,目前尚无统一的观点。但定义浅谈宪法的生长宪法的生长,并对中国宪法未来的宪政之路的完善提出了看法。一宪法的诞生国家经验的总结近代以来,人类逐渐开始以民族国家作为群体组织生活的基本单位,从而取代了早先以朝代国家为基本生活单位环境权入宪的略述探讨环境权入宪的略述,将对于环境权的人权性质以及其宪法化形式等相关问题进行初步论证。一相关概念的界定1环境权环境科学上的环境,即作为地球生物圈的组成部分,包括植物群动物群与自然资源,如宪法中的权界式公民义务规范浅论宪法中的权界式公民义务规范,关于宪法权利之限制规定能否被视为公民义务规范的争议。可通过形式与实质的双重视角予以化解。一权界式宪法中公民义务规范形式之一对于宪法中公民义务规范的表现形关于我国公民知情权探析我国公民知情权探析,这对丰富和发展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促进依法治国进程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知情权在公民权利体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知情权也日益为人们所关注。特关于宪政意识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宪政意识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不可或缺的思想认识前提和理论基础。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到今天,其最根本的成果就是以宪政制度为核心的民主政治制度,或者说宪政制探讨我国违宪审查的路径选择与制度构建欢迎来到品学网范文网站,今天本网站为大家提供了我国违宪审查的路径选择与制度构建,希望朋友们读后有所收获!论文摘要违宪审查制度在我国虽然已初步建立,但是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宪宪法论文之依法制权宪法论文之依法制权品学网范文网小编和大家分享了宪法论文之依法制权,欢迎大家前来了解查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执政党和国家的治国基本方略与目标。依法治国的实质是依法制我国法制史研究对象的范围问题研究广大朋友们,关于我国法制史研究对象的范围问题研究是由品学网论文网论文频道小编特别编辑整理的,相信对需要各式各样的论文朋友有一定的帮助!中国法制史研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上个世纪初宋元时期的法律制度是什么样的论文对绝大多数的朋友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朋友们都能顺利的编写出所需的论文,论文频道小编专门编辑了宋元时期的法律制度是什么样的,希望可以助朋友们一臂之力!宋元时期的法律制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