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29军在长城抗战中打得十分出彩,为什么在七七事变中就不行了?

  中原大战后,冯玉祥旧部大多投靠了蒋介石。宋哲元兵不满千,龟缩于晋南,左右为难,思来想去决定投靠阎锡山。几次去电阎锡山未予理睬,只好亲自前往太原。但半路心灰意冷,欲解散部队下野当寓公。此时萧振瀛找到宋哲元,力劝宋自立门户,并亲自劝说张自忠,刘汝明,冯治安等奉宋做了老大。又从山西票号借来银子,前往南京跑编制。走通了孔祥熙的门子,得到蒋介石的接见,萧振瀛的三寸不烂之舌利用张学良和阎锡山之间的矛盾说服老蒋给予29军的编制,并且带回军饷。从这点来说,萧振瀛是29军真正的缔造者。长城抗战时,萧振瀛坚决要去29军去前线抗战,说服小富即安的宋等将领,又结交报界大王史量才通过报纸宣扬29军战绩,名声大震。长城抗战后,张学良饱受诟病,只得出国,29军挟日本人的势力向国府施压,终于取代东北军主政平津。此后四年,29军将领战而优则仕,人人当官发财,买房子置地,连张自忠都抽上了大烟,国府发给的战防经费都分了福利。宋哲元有了本钱和蒋介石分庭抗礼,但却被萧振瀛阻止,宋萧离心,宋驱萧出国。没了老大哥,张自忠此时也想取代宋,身边充斥的全是后来的汉奸,又经日本人的分化,张自忠终于当上了北平的政整会委员长。随后七七事变爆发,张自忠化妆南逃,国府对其撤职查办。此时萧振瀛已经回国,蒋介石授予上将参议之职,深知张只是一时鬼迷心窍,拉来冯玉祥,程潜,韩复渠等人求情,张又亲自求见宋哲元得到原谅,宋替他背了锅,说明北平时期都是自己下令的。随后台儿庄战役打响,张自忠以军政部中将身份率领59军,宋哲元亲自向59军将士做了说明,这也是后来争议的原因。
  一方面长城抗战时,29军面临的还只是局部战争,到了卢沟桥事变,日军已经是发动全面战争了。另一方面,长城抗战后,签订的那个狗屁协定,让日军可以在北京驻军,29军地利也失去了。最后,宋哲元当时打打停停,还幻想着谈判,失去多次战机,造成很多无谓牺牲。而且坚持不让中央军帮忙。其实后面中央军在南口打的挺好的,早点进去,说不定能改变很多。
  29军在长城抗战的表现确实要优于七七事变,而29军前后表现不一,真的应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古话了。
  长城抗战时29军前途渺茫,大家自然要拼一个出路。可是等到七七事变时,29军高层享乐生活过惯了,又只想着保住平津地盘,自然表现就大不如前。29军的起源和早期的困境
  中原大战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一方战败以后,冯玉祥统帅的西北军大部被老蒋收编,只有2万多人跟着晋绥军一起跑回了山西。
  后来在中原大战中支持老蒋的张学良奉命接管了华北5省2市的地盘。在山西的这2万多西北军余部就被张学良改编成了29军,宋哲元出任军长一职。
  然而此时张学良收编的部队除了这部分西北军残部外,还有山西、绥远的10多万晋绥军,石友三所部6万余人,庞炳勋所部1万多人,孙殿英所部1万多人,原方振残部数千人,加起来足有20多万人马。
  一下子多了这么多人马要复员和善后,张学良的财政压力也是极大,所以这些部队的军饷都是打了折扣发放。比如说29军两万多人,一个月就只有5万块钱的军饷和给养,吃饭都紧张。最后还是宋哲元的谋士萧振瀛去南京游说老蒋,拿到了每个月30万元的特支费,29军才得以维持下来。
  此后石友三起兵叛乱,宋哲元按兵不动保持中立。张学良平息叛乱以后论功行赏,把从原来石友三控制的冀南地区划了4个县给29军,后来又保举宋哲元担任了察哈尔省主席,29军有了自己的地盘,日子才好过了些,部队扩充到了3万多人。
  不过察哈尔也是一个穷省,29军在这也就是勉强维持而已,装备也比较差,每个连只有两挺机枪,步枪里只有1/3是汉阳造和三八式,其他都是老式步枪,大炮总共只有10几门。
  1933年2月21日热河抗战爆发,驻守热河的汤玉麟由于担心张学良借机抢占地盘,坚决拒绝东北军入境。而日军进攻时,他又不战而逃,一时身败名裂。3月8日,国民政府宣布将汤玉麟"褫职查办"。而随后就爆发了长城抗战。
  宋哲元很清楚29军不是老蒋的嫡系,是标准的杂牌。老蒋一向有吞并杂牌的习惯,如果不打,那么势必和汤玉麟一样落下一身骂名,然后被撤职查办。即使侥幸躲过此劫,没了察哈尔的地盘29军也将难以维持。
  在这种情况下,29军在长城抗战中拼命也就不奇怪了。长城抗战带来的机遇
  长城抗战中29军奉命驻守喜峰口、罗文峪等处,并与来犯日军发生激战,29军的大刀队也在喜峰口之战中因为一曲《大刀进行曲》而名扬天下。此外29军还收编了溃退下来的汤玉麟余部,其中光大炮就有30几门,实力大为加强,可谓名利双收。
  让宋哲元更加意想不到的是,停战以后日本以东北军反日倾向严重为由,要求将河北的东北军撤走,同时也不愿意中央军进驻。就这么29军这个中间力量得以进驻平津冀地区,白白得了一大块地盘。
  北平、天津、河北都是富庶之地,宋哲元截留冀察平津的税收为29军从国外购买了大量装备。而老蒋因为怕宋哲元和日本人勾结,因此对他也格外优待,不仅不追缴税款,还调拨大批武器给他,每月另给80万元军饷补助。
  所以长城抗战以后,29军迅速膨胀到了10万之众,武器装备也大为加强,甚至比老蒋的中央军还好。
  比如说38师全师有11个团2万多人,装备机枪700余挺。而当时国民政府的甲种师一个师不过1万多人,机枪274挺,38师一个足以顶俩。
  因此单从实力来说,七七事变时的29军比长城抗战时的29军要强了好几倍。然而富庶生活也给29军带来了负面影响
  西北军自冯玉祥时期起就以穷出名,加上冯玉祥对手下将领要求很严格,所以西北军的将领大多生活窘迫。29军掌控冀察平津地区以后,部队总算脱贫致富。然而29军高层的将领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生活腐化的情况,修宅子养小老婆是普遍现象,甚至还有人抽上了大烟。
  奢侈的生活需要钱,此时29军的将领们利用职权到处捞钱不说,甚至国民政府调拨来用于修筑工事的50多万元巨款,也被宋哲元和几个师长私下分了。
  这奢侈的生活过惯了,自然就怕失去。而且29军高层军阀习气严重,把部队和地盘视为私产。因此七七事变发生以后,29军很多高级将领首先考虑的是如何保住自己的地盘,结果出现了很多匪夷所思的景象。
  比如说驻守天津的张自忠怕触怒日本人,让事态扩大。因此当驻守天津的日军调部队去卢沟桥时,他下令部下不得阻拦。宋哲元也敢去天津,和张自忠一起找日本人和谈。此外宋哲元还和当年汤玉麟一样,拒绝中央军北上增援,怕他们趁机抢地盘。
  而更为糟糕的是,前面说过29军是西北军败逃到山西的残部整编而来。而这些残部属于多个部队,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张自忠部,大约占了1/4。只是张自忠资历太浅,最后才让宋哲元出面收拾残局。不过为了换取张自忠的支持,宋哲元也是付出了不少代价。此后张自忠在29军中一直属于实力比较强的一系。
  七七事变时,张自忠对日本的野心认识不足,根本没想到事态会扩大化。因此开始还有意借这个机会在29军里更上一层,甚至有取宋哲元而代之的意思。所以在和日本谈判时极为忍让,不仅同意赔礼道歉,还同意更换北平的军事长官,由他自己兼任。
  这让宋哲元惊恐万分,于是找机会离开天津逃回了北平,并致电南京政府,说张自忠私下和日本人勾结。这也是后来一度张自忠被报纸骂为汉奸的主要原因。
  就这么29军战和不定,首鼠两端,不愿意接受中央军援助,内部还明争暗斗,这表现自然不可能好。10万装备精良的部队很快就溃败了下来,不少部队甚至一枪未放就被日军缴械,表现和长城抗战时差了老大一截。
  讲真的,宋哲元第29军在"七七事变"中的表现只能用糟糕来形容,除了打响了全面抗日第一枪之外,我只能说是一无是处。
  这事得怪宋哲元,看到有些人讴歌1937年的宋哲元,我还真不知道他们咋想的。
  一个对侵略者充满幻想的军阀,连爱国都谈不上,你让他积极抗日,真的是想多了。
  1933年长城抗战的时候宋哲元还是很弱的,毕竟当时从西北军独立出来,无依无靠,投奔张学良麾下,成为东北军的一部分。
  当时第29军可没有什么地盘,而当时的长城抗战中最激烈的地方在古北口,是东北军和中央军在并肩作战,战斗不可谓是不努力。
  而第29军主要在喜峰口进行作战,当时宋哲元可没那么行,武器不行就只能用大刀了,所以喜峰口大捷当时是用落后武器对日作战的一次不对称胜利,被大量宣传,其中《大刀进行曲》广泛流传,所以,第29军的光辉形象马上就树立起来了。
  要说第29军当时有多惨?地盘只有察哈尔,说实话,这地方我是比较熟悉的,属于塞外,鸟不拉屎的地方,第29军打仗也是光脚不怕穿鞋的,这时候,宋哲元还没开始玩政治。玩了政治以后
  1937年的宋哲元可谓是兵强马壮,当时第29军是全国最大的军,总共四个步兵师加骑兵师以及各类直属部队,总共十万人,这样的部队已经可以是一个集团军了。从兵力上不说,这些人放在全国来说都是相当有实力的一股军阀,而且,最重要的是,第29军已经有了地盘,这是他的命脉。
  平津地盘多重要啊,东有出海口,西是古都,也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所在,对于宋哲元来说,平津地区相当富庶了,总比原来当小军阀强。
  所以,1937年的第29军和1933年的第29军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所以从身份上来说,宋哲元根本是不想打仗的。
  重点说明下,在1937年的关口,老蒋对日是"重在战,不放弃和",而宋哲元是"重在和,被迫战"。
  所以,态度上还是差一块的。
  身为华北地区的最高长官,宋哲元的对日态度直接影响到整个华北甚至中央的交涉与备战活动。
  当时对于宋哲元对日和谈的表现以及在天津参加日方各类活动,日本对他各种忽悠。
  天津是什么地方?天津是日本华北驻屯军的司令部。
  这是老蒋非常担心的,因为根据早先的《何梅协定》,中央军不在华北地区,也没有国民党党部,中国政治势力只有第29军,所以老蒋不断督促其尽早离津,脱开妥协分子的包围。
  何应钦对宋哲元电告表示,"卢事日趋严重,津市遍布日军,兄在津万分危险,务祈即刻秘密赴保,坐镇主持"。
  蒋介石对宋哲元的态度也表示出忧虑,7月13日电宋哲元,"卢案必不能和平解决,无论我方允其任何条件,"中早已决心运用全力抗战,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以保持我国家与个人之人格","中央决战愿与兄等各将士同生共死,义无反顾"云云。
  而宋哲元还是对日本抱有幻想。
  面对宋哲元的回复,老蒋很担忧:"宋住津态度不定,可知其果为寇软化,受其欺乎"。
  当时的情况是:中日一边打,一边谈。
  具体过程我在之前的问答里有过专述,宋哲元在七七事变中的行为完全就是让日本人耍着团团转,表现只能用糟糕形容。
  当然了,当时第29军乃至整个平津地区的抗日热情非常的高,具体的背景原因就是日本策动华北自治,这当然谁都不干了。
  只是对于宋哲元这种军头来说,抗日不是打打杀杀,抗日是人情世故,小孩子才看事情是否正确,宋哲元只看利益得失。
  宋哲元在1937年事变时期都干了什么事呢?
  第一,宋哲元始终都是在幻想和日本人进行妥协。
  第二,第29军在中日发生冲突的时候,根本没有进行有力的作战计划,就是头脑一团乱麻地,而日本人,是有备而来。
  第三,在第29军南苑血战后,宋哲元就找人开会,把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北平市长等大锅给了张自忠,把赵登禹的一个旅和张自忠的一个旅留下来负责北平的治安,自己把第37师带走。更令人无语的是,在宋哲元带军队撤出北平时,通知了日本人。
  所以说,在七七事变的时候,第29军能打吗?肯定能打,而且装备还不错,肯定比长城抗战的时候强,就是缺少抗战决心,而军阀嘛,一亩三分地,想的都是自己的利益,没有当汉奸已经是底线了,当时连老蒋都铁了心的抗日了,汤恩伯都派出去北上了,宋哲元还是因为自己的地盘和日本人为进行所谓的谈判,最后日本人根本不想谈,日本人的态度是:赶紧走,不走我就赶你走。
  所以,当日军进攻第29军南苑的军部后,长城抗战的功臣第132师师长赵登禹壮烈殉国,这个时候,宋哲元才急了,但是,还是抱有幻想。
  诶,宋哲元这个态度,丧权辱国啊。
  一想到29军就会联想起那首振奋人心的《大刀进行曲》。"大刀向鬼子们地头上砍去",这句歌词真实反映了29军早些年的境况。
  这样一支英勇无畏的军队,为何会在在"七七事变"时表现平平?
  而且用大刀作为对付敌人的主要武器,这样的场景大多出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身上,怎么富裕的国军中也有这样的队伍?
  大刀队 29军为何在长城抗战中表现这么好?
  29军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冯玉祥的西北军,冯玉祥当年靠着第16混成旅起家,虽然后面发展为了第二集团军,但由于长期驻守西北,西北军的装备很简陋,士兵大多也非常朴素。
  此时的西北军只有一个目标,把中国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士兵训练非常刻苦,可以说是能征善战。
  冯玉祥
  "救国家,爱人民"六个大字可以在每一个西北军战士的臂章上看到,这就是他们的宗旨。
  这一宗旨对西北军的影响非常大,这也是长城抗战期间,西北军英勇无畏的原因之一。
  可惜这支部队随着中原大战冯玉祥等人的失败迅速被瓦解了,孙连仲、吉鸿昌等一批人投靠了老蒋,孙殿英、庞炳勋等人也脱离了西北军。
  也就宋哲元、张自忠等人带着4万残余的西北军艰难混迹在山西南部地区。然而这支西北军的残余部队也没能逃过老蒋的掌心,没过多久就被张学良给收编了,随后就被改编成了国军第29军。
  中原大战
  通过这段历史可以看出29军的前身就是西北军,然而随着冯玉祥的失败,这支部队没了靠山,也没了地盘。
  由于有着这样的历史,虽然最后被改编成了国军,但肯定也不会受到老蒋或张学良的青睐,最终成为了一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部队。
  既然没人疼,没人爱,那就靠自己,但谈何容易,没有安身立命的地方,连基本的吃饱饭都成问题,更别说武器了。
  面对如此艰难的环境,宋哲元等人也没有放弃,没武器,他就雇铁匠打造大刀,29军战士人手一把,于是大刀就成为了29军的标志性"重"武器。
  大刀队
  至于吃饭问题,毕竟还是国军,老蒋多多少少还是会给点钱,29军就只能靠着这点微不足道的"碎银子"省吃俭用,艰难度日。
  军人尚且如此,百姓当如何?何况还要给养着他们这些军人。这样的艰苦日子更加让29军认识到百姓生活的不易。
  他们每一个人都决心要报答百姓,要让他们过上好日子。正是这段时间的艰苦朴素,塑造出了后来长城抗战中的一支誓要驱逐侵略者,保卫百姓的铁军。
  这个报答的机会很快就到来了,1931年9月18日,日军悍然入侵东三省,并且野心直指关内。
  九一八事变
  此后在张学良的力荐下,宋哲元成为了察哈尔省的省主席,29军终于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
  这地方的条件虽然比起中原一带要差上许多,但比起之前四处游弋,无家可归的情况已经不知道好上了多少倍,29军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安稳。
  这同样也是29军在长城抗战过程中格外卖力的原因之一,他们要保卫这份来之不易安稳。
  说了这么多,其实到这里29军在思想上还是一支怀有感恩之心,爱国爱民的军队,所以在长城抗战中他们的表现非常出彩。但接下来发生的一系列事情,让这支军队在思想上出现了动摇。以至于在"七七事变"中表现得犹犹豫豫。
  长城抗战 长城抗战后的29军
  在喜峰口屡创日军、"伪军"后,日军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被29军狠狠打压了下去,认为喜峰口就是日军的坟墓,宋哲元就是日军的克星。
  但日军并没有因此放弃觊觎我过关内地区,喜峰口一带打不进来就转而图谋察哈尔省东面的多伦、秦皇岛等地。
  随着这些地方的陷落,喜峰口一带的29军腹背受敌,再守下去已经没有意义了,最终含泪撤退。
  样子是真的猥琐
  但这个时候的29军依旧坚持抗日,宋哲元屡屡给坐镇北平的何应钦发电报表示北平是华北的政治、经济中心,一旦失守必将牵动全局,让何应钦务必死守。
  然而此时的老蒋根本就没把抗日放在自己的工作中心上,他一心就想着怎么消灭中国共产党,对日态度就是求和。
  所以何应钦对于宋哲元的建议自然也没放在心上,而随着《塘沽协定》的签订,就坐实了老蒋的这一想法。
  何应钦
  老蒋还是低估了日本人的野心,日军就是要利用老蒋的这种心态搞掉宋哲元和他的29军以及兵不血刃的逐步蚕食中国领土。
  而且还把这一切的责任全部推到了29军身上,把自己在华北各地挑起的事端全部推倒29军身上。
  而老蒋为了稳住日本人,不得不以这个理由撤销了宋哲元察哈尔省主席的职务。日军见自己目的达到,进一步逼迫老蒋签订了《何梅协定》。
  这一协定的签订,虽然是双方的主要势力都不得进入平津地区,但日军自然是有别的目的,而老蒋算是彻底失去了对华北的控制,因为他的中央军、嫡系部队也必须撤出平津地区。
  何梅协定内容
  这样一来,日军就利用自己扶持起来的以原西北军将领石友三为首的"伪军"势力开始渗透平津地区。
  不得不说日本人的想法很好,但他们忘了宋哲元的29军并不是老蒋的中央军和嫡系,此刻虽然失去了察哈尔这块根据地,但依旧在华北地区。
  面对石友三的紧逼,29军自然是全力以赴,保住了平津这块华北的政治、经济中心。
  石友三
  而且由于老蒋嫡系的离开,宋哲元和他的29军豁然成为了平津地区的实际控制者,这样的好事,可能29军全体官兵都没有想过会落到自己头上。
  平津地区比起察哈尔那好了可不止一星半点,这里毕竟在中国历史上是数百年的政治、经济中心。
  而且由于这层关系,老蒋对29军的态度也来了个180度大转变,要啥给啥,拉拢之意不要太明显。
  老蒋
  29军的思想和心态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发生了细微的变化。
  首先是部队得到了扩编,5个师,48个团,10余万人,放眼整个国军也是没谁了。
  其次是武器装备,捷克式步枪成为了29军的制式装备,排长人手一把德式伯格曼冲锋枪,连长也每人一把20发驳壳枪,每班配备掷弹筒2门、枪榴弹2支,捷克式轻机枪一挺,一个师就装备了超过700挺。这装备,老蒋的中央军都比不了。
  最后就是宋哲元了,本来只是一军之长,一省主席,如今是冀察绥靖公署主任,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
  宋哲元
  这想不膨胀都难啊!唯一不算太好的就是周边环境了,老蒋给29军那么多好处,除了拉拢之外,自然是希望29军替他守住这一方土地。
  但日本人不愿意啊,于是29军就开始了与日军的周旋,因为不管是宋哲元,还是29军其他将士,都知道自己如今如此辉煌是因为老蒋和日军的这种平衡,可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了,他们必然回到解放前。 29军"七七事变"不行了的原因
  通过上述分析已经不难看出原因了,29军为了保住自己当时的辉煌,自然不希望双方有冲突,尤其是爆发全面战争。
  也就是说,不管是29军还是宋哲元自己这个时候在思想上已经动摇了,以至于在"七七事变"的时候,29军没有像长城抗战那样全力以赴,反而显得畏首畏尾。
  卢沟桥事变
  因为他们还抱有和日本人和谈的幻想,不希望把局面闹大,从而打破平衡,宋哲元也低估了日本人的野心。
  与此同时,29军的传统是比较好的,他们每年都会弄出一个决心书,以表自己的决心。
  我们从这份决心书中也可以看出29军在心态上的一种变化。
  一开始的决心书上还是驱逐侵略者,枪口绝不对内,保国为民,铲除欺压百姓的土匪等等。
  到了抗战全面爆发前就变成了礼义廉耻忠孝信一类的空话了,而且处处透露着对老蒋和国民政府感恩戴德。
  当然,这并不是说宋哲元和29军的将士已经彻底忘记了自己的初心,沉沦在了浮华之中。
  宋哲元将军
  毕竟谁也不敢保证在当时29军的处境和老蒋的"糖衣炮弹"下就能保持住那份初心。
  而且,在"七七事变"之后,29军全体将士都很快醒悟了过来,正所谓知耻而后勇,29军扩编而来的第一集团军(番号后来被取消)在接下来的抗战过程中表现不可谓不英勇。
  宋哲元、张自忠等29军高级将领更是表现出了强烈的抗日决心,甚至是以死明志。
  宋哲元自己由于在河南战事不利辞去了第一集团军司令一职,彻底失去了对军队的指挥权后,报国无门,最后抑郁而终,年仅56岁。
  张自忠也在枣宜会战中壮烈牺牲,年仅49岁。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并没有忘记29军最开始的宗旨和初心。
  张自忠将军 结语
  不管怎么说,29军的将士都是好样的,对抗日是作出了重大贡献的。而且宋哲元、张自忠等人也拥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只是因为这是一支旧军队,军阀割据思想根深蒂固,一时间难以摒弃,才会有后来占据平津地区后的一系列操作,以至于低估了日本人的野心,导致"七七事变"表现不尽如人意。
  长城抗战,打的很精彩,那是全国人民的热情支持,官兵一条心的前提下展开的。
  但是当时以jjs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还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围剿红军方面了。
  1930年以后,中原军阀混战,相继爆发了蒋冯战争、蒋桂战争、蒋阎战争。
  当时的背景是日本军国主义份子策划了9.18事变鲸吞蚕食了东三省。这个事件渐渐的引起了中国各方势力的重视。到了1933年中原大战爆发及结束时,以冯玉祥为首的地方军阀,利用下野之际,奔走呼号团结起来,抵抗日本军国主义得陇望蜀之举。当时的日本军队开始谋划侵略华北地区。在一些爱国人士的支持下,以冯玉祥为首的众多爱国军阀将领组织了察哈尔同盟军,这支军队主要以原有的西北军为骨干,多次粉碎了日本侵略军入侵华北地区的日军。
  当时的社会效应是很大的,南京国民政府当时的战略错误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由于民意空前高涨,也不便拆台。到了后来,同盟军的影响越来越大,南京国民政府开始各种打压,最终察哈尔同盟军得不到有效的支援,被迫解散了。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长城抗战。当时南京国民政府和日本华北派遣军司令签订了《何梅协定》,规定日本和中国都不能在北京、天津驻军,华北处于自治状态。
  由于当时的南京国民党政府的重心在围剿红军上,因此长城抗战主力部队国民革命军第29路军,被迫撤出了北京和天津,在外围布防。由于时刻受到南京国民政府的打压,也受到日本侵略军的压力,原本在长城抗战中形成的官兵一条心,渐渐消失了,没有补给,没有正确的指导方向,最终29军战力全无。
  经过3、4年的弱化29军最终在7.7事变中败下阵来。
  总体来说,29军是一支抗日的部队,作为冯玉祥西北军的底子,在宋哲元军长的带领下,的到了长足发展,但是日本侵略军在鲸吞了东北以后开始谋划全面侵略中国的图谋,7.7事变时的日军也是大规模的日军师团,不论是人数还是装备都不是长城抗战时期的日军所比拟的。
  宋哲元作为一代抗日名将,没有走完抗日全程,最终也抑郁而终。
  我是玉之溪,共同探讨历史故事。
  引言
  决定一场战斗走向的因素有很多。军事主官的不同,部队士气的改变,出击时间的顺序,战斗地点的选择,这些都对一场战斗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而说到第二十九军在长城抗战中的表现,以及在"七七事变"时候的表现为什么会让人感觉有很大的差异。那我只能说一句,这其实与二十九军的战士无关,一切都是形势所导致的。
  分析
  先说29军吧,大家都知道,二十九军军长是宋哲元。可他这个军长又是怎么来的呢?这就需要再说到另一个人萧振瀛。
  中原大战以后的宋哲元用走投无路来说也不为过,于是他找到了老朋友萧振瀛。在萧振瀛的帮助下,宋哲元组建了二十九军。此时的二十九军人才济济,有张自忠、刘汝明、冯治安、秦德纯、赵登禹。
  最为关键的还不是这个,而是这个时候的29军团结。恰值此时,日军进攻热河,29军从更长远的角度考虑共赴国难,齐心抗日。
  二十九军的长城抗战
  长城抗战,是中国对外作战中一个重要的篇章。在此次长城抗战中,中国军队在喜峰口、古北口、罗文峪都有出彩的表现,而最为出彩的就是二十九军。
  喜峰口之战的主角是二十九军第109旅的旅长赵登禹。此一战,赵登禹所领导的大刀队打出来中国军队的威风,歼敌五百人。
  罗文峪之战的主角叫刘汝明。他吸取了赵登禹夜战的经验,对日军发动多次夜袭。最后于3月19日晨肃清古山子、三岔口、快活林、马道沟附近之敌,部队向前推进10多公里。
  可以说,二十九军是整个长城抗战中表现最好的队伍。虽然他们的武器装备不行,但其表现远超杨杰、万福麟等人。
  大家对长城抗战都不陌生,各种资料也非常的多。所以也没必要做太多的描述,咱们需要把重头戏放在下面。
  差异的根源
  的确,如果从战争结果来看,二十九军在长城抗战和七七事变中的表现有很大差异。其实,不只是战争的结果,就是过程间的差异也很大。
  当然,所有的事情都是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构成的。对于二十九军而言,他们之所以表现成那个样子,也是这两种原因的,而且缺一不可。
  而其中,最主观的一个原因,那就是二十九军变了。尤其是二十九军的上层,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二十九军不团结了。原本宋哲元的二十九军军长就不是特别的稳,在长城抗战之后,就更不稳了。而这个不稳定的因素,很大程度来自于张自忠。
  大家都知道,张自忠将军在抗日战场上功勋卓著。可此时的张自忠与后来的张自忠相比很不一样。二十九军奉行"战而优则仕"。
  长城抗战后,张自忠也走向了这条路。他不想在好好的当将军,而是想从政了,他开始当天津市长。身边还聚集了一批蝇营狗苟之辈。
  张将军被这些苟且之人影响,和宋哲元出现了不合。而在此之前,曾经为二十九军组建立有大功的萧振瀛也被张、宋二人"挤兑"走了。
  后来在"七七事变"的时候,张自忠擅自脱离岗位,不从天津出兵作战,导致北平成孤立无援,其根源就是因为二十九军的"战而优则仕"。
  这个制度,让二十九军的众多军事主官都失去了军人该有的血性,开始搞政治手腕。以至于张自忠还一度被人说是汉奸。
  当然,后来张将军重回抗日战场,并用自己的性命证明了他的忠义。可张、宋之间的矛盾,还有七七事变爆发时二人的内幕究竟如何,他们都是讳莫如深的。
  再一个就是二十九军集体腐化了。这一点从宋哲元开始就这样。
  长城抗战后,宋哲元开始搞"金钱政治"。他把大量的军饷都给了手下的重要军事主官。赵登禹、张自忠、冯治安、刘汝明都纷纷开始了奢靡的生活。
  毕竟,西北军出身的他们在此前穷怕了,现在日子好过一点,他们也想享受一下。但享受的有点过了,最为典型的就是后来牺牲的赵登禹和张自忠两个将军。
  那个时候,他们开始吸大烟了,这与他们的英雄形象不符合,但这是事实。英雄也是人,他们是可以犯错的。
  虽然说,后来两位将军都表现出了一个军人在国家危难时候的担当。但吸大烟这件事也的确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
  要知道,张自忠将军速来治兵严厉,可他开始吸大烟之后就不再怎么治兵了。当兵的都是有样学样的,长官吸大烟,军队的战斗力是很难保证的。
  当然,后来张自忠将军把大烟戒了,还在第五战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战功。
  宋哲元并不是全力抵抗。体会到权力的好处的宋哲元,在七七事变的时候拒绝了蒋介石派兵。
  他并没有意识到,此时日军对待中国的态度和长城抗战时已经不同了。他想要独自控制华北,不希望有中央军的介入。
  所以,从战争开始的时候,宋哲元(包括张自忠)就一直期待的是"和谈"。并没有做好打大仗、硬仗的准备。
  说完了二十九军自身问题,我们再来说一下其他原因。
  长城抗战时候,二十九军所面对的日军无论是在人数上还是在装备上,都不如七七事变时候日军的投入。
  尤其是长城抗战时,日军的装甲部队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这让二十九军在阵地上可以依靠攻势打阵地战。
  可北平的地势却与长城抗战时候不同,日军的装甲部队很容易发挥作用。二十九军除了偷袭之外,打阵地时损伤是不可想象的。
  长城抗战是多个中国军队共同面对日军4万人,而七七事变则是二十九军独自面对日军。更不要说,此时日军对北平东、北、南三面都被日军控制。
  再有一点,北平城此时有大量汉奸、特务。他们把二十九军的军事调动透漏给了日本人。
  当时的赵登禹虽然有了劣习,可他依然有爱国心,而且是宋哲元最为信任的将领。所以把负责南苑防务的事交给了赵登禹。
  本来,这是一次较为隐秘的军事调动。如果赵登禹部能够隐秘调至南苑,二十九军的表现肯定要更好。可这个调动却被汉奸殷汝耕出卖给了日本人。
  日军提前在南苑周边设伏,佟麟阁、赵登禹两位将军也因此而殉国。
  结语
  其实,不管是长城抗战还是七七事变,二十九军都有表现英勇的地方。就算是七七事变二十九军表现的不那么尽如人意,冯治安、何基沣、吉星文等将军也有出彩的表现。
  当然,如果从整体表现看,二十九军在七七事变时,也确实不如长城抗战时那么出彩。可这些原因也都是复杂的。
  既有二十九军主官方面出现内讧、腐败的原因。也因为此时的日军气焰更嚣张,而北平城也出现了汉奸。
  这和男足的黑色9分钟何其相似,打平就能出线,结果导致男足心态发生偏差,思想上背上包袱,想赢怕输。
  29军也是如此,当他们一无所有的时候为了生存背水一战,长城抗战打得极其精彩。当他们成为了平津地区的主人,各级军官的生活水准,鸟枪换炮之后,在七七卢沟桥事变中打的患得患失,完全没有当年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风采,也就不难理解了。
  宋哲元的29军脱胎于西北军,中原大战时期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三个中国最大的大军阀在中原打成了一锅粥,最终东北张学良在经过一番长考之后,决定改旗易帜拥护中央,随即数10万东北军宣布入关支援蒋中正,直接改变战局,阎锡山和冯玉祥的部队崩溃。
  亮剑中李云龙说的很有道理,一支部队的个性和他的首任军事主官的脾气有很大的联系,作为人称投降将军的冯玉祥的部下,西北军的将领们,深谙投降的秘诀,大批大批的西北军向蒋中正投诚。而宋哲元所部是少有没有倒向蒋介石的部队,这支部队退到了山西和陕西交界处,静观时变。
  作为张学良支持自己的条件之一,蒋介石把华北地区的主要权利交给了张少帅,宋哲元的部队被张少帅收编,从西北军变成了东北军的一员,部队的番号变成了东北边防第三军,人马22,000余人。
  这种半路出家的部队注定是在体系内,爷爷不亲姥姥不爱的,在东北军体系中,他们没有背景,根本就不受待见。欠饷这种事儿是家常便饭,谁叫这只部队没有贾宝玉的命,混的连环三爷都不如。
  到了1931年6月,这支部队的番号又发生了变化,被改编成了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
  随即九一八事变爆发,宋哲元等人积极要求抗战。在日本人兵不血刃占领了东三省之后,他们又把魔爪伸向了热河。为了洗刷自己头顶上不抵抗将军的标签,张学良这次是想真打,所以他把自己手里的牌都打了出去,希望以此打出一场漂亮仗来,重新把自己的人设给竖起来,把部队的魂给聚起来。
  但事实却是那些平时趾高气昂的东北军们,在丢失了自己的家园之后,已经没有了昔日的锐气,真正在长城抗战中为张学良正脸的恰恰是那只被边缘化的原西北军,29军。
  1932年,宋哲元的头上又添了一顶新的官帽子,为了让29军更好的为自己卖命,为了保存东北军嫡系的实力,宋哲元成为了察哈尔的省主席,察哈尔地区地势险要是北平的门户,也是日军突破长城防线的必经之路,也就是说现在的29军变成了张学良集团势力核心地区的盾牌。
  所以当长城抗战爆发之后,作为省主席的宋哲元守土有责,不得不玩命抗击日寇。对于这只失去了老领导之后,颠沛流离的部队,好不容易有察哈尔这一块地盘,当然是倍加珍惜,绝不会任由日寇肆虐。
  再者他们也需要打出自己的名号来,毕竟这支部队的存在并不是蒋介石的本意,对于异己对于非嫡系部队蒋介石的做法,大家都懂的。为了避免二十九军最终被撤销番号,29军的上上下下都不得不拼死一战,打赢了,打好了,才能保住这一亩三分地,才能保住现有的地位,地盘,打输了,宋哲元可能只能去当一个寓公了 。
  正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几乎一无所有的29军在长城抗战中打出了极高的水准,那大刀片子耍的有模有样,打的日寇只恨自己的爹娘,少生了几个头颅,少生了几条腿儿。
  而到了卢沟桥事变时期此时的29军宋哲元部,早已经鸟枪换炮。在一系列的机缘巧合之下,这支部队无意之间成为了平津地区的主人。北平天津的富庶就不用我赘述了,根本不是贫瘠的察哈尔地区可以媲美的。
  占据了这么一大块金矿之后,29军从上到下的生活都发生了质的改变。对于底层士兵来说,再也不像以往那样过着紧巴巴的日子了,吃穿都有人供着。而对于军官们来说,他们的快乐那些大头兵们根本不懂。
  首先是整个部队的实力得到了扩充,占据了平津这块沃土之后,宋哲元很快竖起的招兵大旗,招来了一大群吃粮人,部队实力急速扩张,成为了一个拥有10万人的超级大军。
  29军的高层在思想上也发生了变化,他们把整个平津地区看成了自己的私产,绝不允许他人染指,所以当华北地区战云密布,山雨欲来之时,宋哲元依然拒绝了蒋介石派遣中央军支援29军的要求。
  在这个时候,宋哲元已经从抗日英雄蜕变成为了一个阎锡山,冯玉祥式的地方军阀。在生活上大家也是你追我赶,一个比一个的奢侈。今天你娶二房,明天我纳三姨太,大家的生活水准是直线提高。
  有了钱,有了家业之后,当他们在面对日寇之时,就有了顾忌,有了后顾之忧,以往面对日寇那种一往无前的拼命精神就打了折扣,29军苦日子过多了,好不容易安逸下来,他们不想回到过去,所以在战场上也就变得患得患失。
  其实在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之前,宋哲元等人早已经嗅到了空气中的硝烟味道,家大业大的他们,早已经没有了昔日放手一搏的勇气,此时此刻的他们一心只想保住自己的利益,只要嘴里的平津地区不丢日本人说什么都OK。
  所以在这种指导思想之下,只要发生摩擦,29军就搞妥协,对日本人的野心估计不足,这也造成了29军在卢沟桥事变爆发之后的被动局面。
  所以待日军下定决心入侵华北地区,大批的的增援力量到达之后,实力暴涨的日军就轻易的将准备不足,背上了巨大的心里报复的29军驱赶出了平津地区。
  短短4年时间,29军在两次面对日本鬼子的时候,表现差异如此巨大,归根到底在于宋哲元等人的心态变了,正所谓成也地盘,败也地盘,为了来之不易的查哈尔这块地盘,29军上上下下目标一致,人同一心,在长城抗战中打出了自己的名号。
  同样也是为了地盘,为了保住平津地区这块沃土,29军畏手畏脚,与日寇妥协妥协再妥协,最终导致了在七七卢沟桥事变中,丧师失地的结局。
  国民革命军第29军是大部分中国人都知晓的一支抗日部队,该军在1933年的长城抗战中一战成名,四年之后却因为宋哲元等人的消极抗日导致平津迅速沦陷,第29军也遭受了一定的损失。
  1933年的长城抗战总的来说中国军队打得都不怎么样,中国军队在此战中死亡16725人,负伤24019人,而日军的伤亡仅为2600人左右,中、日两军伤亡的比例为15 1,与同时期的"一·二八"淞沪抗战相比(中国军队伤亡14104人,日军伤亡3091人),长城抗战可以说打得是一塌糊涂。
  但是为了宣传需要矮子里拔高个,第29军就这么被拔高了。第29军在这一战中还是有一些比较出彩的表现,和其他部队相比用兵更加灵活,并没有一味坚守阵地,死打硬拼。
  第29军受命增援长城喜峰口的防务时,战场态势非常不利,喜锋口东北制高点已被日军占领,且周围友军也毫无战意纷纷溃退了下来,这与中央军第17军初上战场时的情况差不多。鉴于如此严峻的形势,军长宋哲元决定以赵登禹的第109旅发起一次夜袭,赵登禹所部经过一夜激战将日军逐出喜峰口。而第29军正面的日军由于兵力不足,因此也无力发起攻击。
  后来日军的援兵赶到,挑选了喜峰口西南50公里的罗文峪作为突破口,防守此处的是第29军暂编第2师刘汝明部,而刘汝明是西北军中最善于防守的将领之一。
  3月16日,刘汝明的暂编第2师与日军全线展开战斗。经过守军顽强抵抗,至当天夜里9时,日军的第一次攻势以失败告终。第二天,日军在20余架飞机和大炮掩护下再度发起进攻,但是依旧没有突破中国守军的阵地。见日军进攻受挫,刘汝明抓住机会命令部队及时发起反击,与此同时宋哲元派出的增援部队也已经赶到。激战到19日,第29军的部队向前推进了10多公里,
  在整个长城抗战中,最硬的仗是中央军第17军抗下的,伤亡也是最惨重的,贡献最大。但该部在战术上并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地方,只有与日军决一死战的战斗意志是值得称道的。第29军的贡献仅次于第17军,而从战术层面比较,无疑是最出彩的,第29军能够善于主动出击并且斩获颇丰。
  此次战役,日军的重点并没有放在第29军的防区,这是第29军能够击退日军的主要原因,但是第29军的装备太差(有兵无枪,有枪缺弹,只是每人大刀1把,手榴弹6枚),还能打成这样已经是非常不错了。第29军的硬仗都是刘汝明的部队打的,但是风头却都被赵登禹旅的奇袭喜峰口给抢了。
  第29军能够在长城抗战中有相对比较出彩的表现,最主要的原因是第29军的各级指挥官都经久沙场,有丰富的作战经验,部队凝聚力也远超其他的军阀部队。
  而到了后来的"七·七"事变前后,第29军虽然人数扩充到了十万余人,但是部队的凝聚力就差很多了,内部存在太多的勾心斗角。军长宋哲元也为了保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对于日军抱有幻想,最终丧失战机,第29军各自为战,最终导致平津迅速沦陷,第29军的副军长佟麟阁和第132师师长赵登禹也在混战中壮烈殉国。
  不过随着第29军分化为第59军、第68军和第77军三个军被分散使用之后,部队的战斗力又提升了上来,再次成为了抗日劲旅。
  一个国家的军队和平太久,再者将领太过富裕战斗力必将下降。宋朝从初期的十八万禁军打得辽国节节败退到后期百万禁军居然被撵着跑,足以印证。

1979年,邓小平的一句玩笑话,为何苏联百万雄师听完不敢妄动?用兄弟阋墙一词来形容曾经的中苏关系可谓是恰如其分。作为远东两个面积最大的国家并且还有着共同意识形态加成,在建国初期中国和苏联可谓是度过了一段蜜月期。然而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苏联对华民间女子连续克死五个未婚夫后无人敢娶,汉宣帝我来王奉光最近有些烦,眼看着女儿年纪不小了,却无人上门提亲。他对女婿的要求一降再降,依旧等不到愿意娶王氏的人出现。不是王氏不漂亮,只是王氏运气不好。她先后有过五个未婚夫,却都在她出嫁之重塑科学史人脑纸脑和电脑科学(43)化学中国造纸术发明传入西方之前,因为无法对各种化学现象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进行记录计算和推理,所以,西方化学不可能产生。中国造纸术传入西方之后,这些事情都可以作了,于是,西方系统的溥仪夜里到张作霖公馆,张作霖见后,趴在砖地上向他磕了一个头1924年11月,冯玉祥派鹿钟麟把末代皇帝溥仪逐出了紫禁城。他先搬到他父亲的醇王府,再逃到德国医院,再逃到日本使馆,1925年2月逃到了张作霖占领着的天津,在天津的日本租界一住就是刘备曹操汉中之战,明明曹军更有优势,为何刘备反而赢了?大家熟知的鸡肋事件,一般认为是曹操汉中之战,主动撤军的原因。长期对峙下去,曹操感觉没有利益啦,于是放弃汉中。但我认为没有这么简单,因为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那就是关羽为何发动襄樊之军史上一件奇事侦察员偶然学鸟叫,却阴差阳错截获敌方密信中国人民解放军南渡长江之际,国民党蒋介石精锐部队届时已被全被歼灭。然而,远踞西北边陲的马步芳马鸿逵依旧保有较强的战斗力。毛泽东于1949年5月26日致电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依你现两宋风云第二十一讲战端再起公元1138年底,宋金议和,两国以黄河为界,南宋向金称臣,并且年年交纳岁贡,史称天眷议和。议和之后,金国将河南等地归还南宋,于是宋高宗赵构认为从此就可以安享太平。然而宋金两国交战多他是开国上将,却被留党察看一个月?究竟什么原因?1911年1月3日,杨得志同志出生于湖南。1928年,杨得志通过加入红军入伍成为了一名革命战士。同年,由于杨得志同志在军中的表现突出,特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杨得志自从加入中国共产粟裕辞帅是真的吗?他未能成为元帅的根本原因,其实是资格问题1955年,新中国首次授衔时,我军诞生了10位元帅。但是,素有战神之称的粟裕,却没有评为元帅,而是位列大将第一名。这让很多人为粟裕抱屈。坊间传言,在大授衔前夕,毛主席和周总理讨论元慈禧和光绪一行人从西安逃回北京,袁世凯安排其坐火车1902年初,逃亡在西安的慈禧和光绪已经离开北京2年,他们待不下去了!此时李鸿章刚刚去世,袁世凯盛宣怀分别接收了李鸿章原有的政治势力经济势力。这接待慈禧和光绪的任务就落到了袁世凯的唐朝两颗耀眼的政治明星裴氏文武双雄裴度裴行俭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治国与安民的理念已经成为华夏文化基因,潜移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国家国家,有国才有家。无论历史的洪流如何千曲百回,无论时代变迁如何曲折复杂,社会总在
一声叹息乌克兰乌克兰这个从前苏联分离出来的独联体国家,一开始握着的是一把让所有人都眼红的好牌继承了前苏联大部分军工与核导,拥有全球百分之四十的肥沃的黑土地与丰富的资源,还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但树大80年代的中国老照片(31)时光荏苒,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众多中外摄影家,拍摄了大量中国风光人文照片,而今,我们编选连载成辑,每辑10张解读,仅作资料回顾,共忆那难忘的岁月,并向原摄影作者们致以诚挚的敬意!11为什么中国禁毒力度如此之绝1940年6月到1842年8月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了,英国对中国发动战争,结果很明显,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中英双方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这个时候开全面抗战后,中国军队第一个投敌的将级军官是如何被击毙的?刘伯承元帅足智多谋,会打仗,也会用谋,人称为刘伯温。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刘伯承率部改编为八路军129师,迎击日军,战斗在太行山。这时日军长驱直入,国民党军不少人转而当上了汉清朝平定三藩之乱八年的苦战平叛,开创了百年的太平盛世1673年,三藩之乱爆发,已经平静了10年的天下再次爆发大规模的战争,这场战争一打就是八年,直到1681年才宣告结束。这场战争,叛军一度占据了半壁江山,对清朝的统治产生了极大的威胁1982年熊向晖要隐退,荣毅仁却拽着他到中信中央已经决定了1982年,熊向晖准备退休,却被中信公司董事长荣毅仁一个电话打断,荣毅仁说中央已经做出了决定,让你来咱中信公司当党组书记。熊向晖那一年才63岁,作为一名老党员,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浙江一小山村,据说隐居着朱元璋的后代子孙引言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随着明朝的覆灭,后世考古学者也对朱元璋的后代踪迹展开了调查追踪,希望可以找到一些关于明朝的蛛丝马迹,还原一个跟毛泽东论政策一文学习如何准确制定和有效实施政策毛泽东素来重视发挥政策的作用。1947年底,他在米脂县杨家沟中央扩大会议上告诫全党现在敌人已经彻底孤立了,但是敌人的孤立并不就等于我们的胜利。我们如果在政策上犯了错误,还是不能取得河南发现道教始祖老子墓?专家勘测后,揭开千年大墓的秘密河南发现千年古墓,被质疑是道家始祖老子的墓葬,挖掘过程怪象频出,专家揭开千年秘密。1997年初,河南考古研究所在对鹿邑县太清宫进行挖掘时得到了线索,距离前宫不足100米处的隐山可能漫谈华夏。小霸郑庄公的崛起撼动周天子的权威文子夏记更多内容请搜索公众号子夏记漫说历史,闲讲创业,论大千世界图东周列国志按理说,郑国在诸多姬姓国里面和周天子血缘关系最近。郑国开国君主郑恒公是周厉王的儿子,周宣王弟弟,周幽王叔华夏之殇宋朝的灭亡强大的国家,懦弱的政权宋朝。这个朝代是存在两个时期,赵匡胤灭后周建立的北宋政权和赵构建立的南宋政权。960年到1279年,宋朝一共有320年历史,传承了18位皇帝。赵匡胤起兵对抗后周,陈桥兵变后,后来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