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瞿秋白之殇鲁迅营救晚到几天,敌将不敢与其对饮,狱医惶然失神

  1935年4月,上海商务印书馆的编辑周建人,收到一封意外来信,信封的背面盖着一个有着特殊标记的蓝色长方形印章。
  这个印章背后的含义是:信来自监狱,并经过审查。
  周建人是谁?是周树人的亲弟弟。而周树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鲁迅。
  这封监狱来信和他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仅仅在一个月后,同样的来信寄到鲁迅这里,信件的署名都是"林祺祥",但是信的内容,有些没头没尾:
  我在北京和你有一杯之交,分别多年没有通信,不知你的身体怎样。我有病在家住了几年。没有上学。
  两年前,我进同济医科大学,读了半年,病又发,到福建上杭养病,被红军俘虏,问我作什么,我说并无擅长,只在医科大学读了半年,对医学一知半解。
  以后,他们决定我做军医。现在被国民党逮捕了,你是知道我的,我并不是共产党员,如有人证明我不是共产党员,有殷实的铺保,可以释放我。
  信的内容看起来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但犀利的鲁迅一眼就看破其中的禅机:
  "林"字有"双木","双木"即"双目","双目""瞿"字的上半部。
  在瞿秋白使用过的几十个笔名中,这个名字很少出现,它可以蒙蔽敌人,却瞒不过鲁迅。
  鲁迅为何会如此熟悉瞿秋白?瞿秋白又为什么会在这种时候给鲁迅去信?
  因为他俩有着披肝沥胆、生死与共的友谊。这种友谊在中国的革命史和文学史上,留下了富有光彩与诗情、极具意义的篇章,那是一种经久不衰的传奇。
  在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袖人物中,瞿秋白是极具独特气质的一位。因为在世人的心目中,他的文名远远大于领袖的官声。
  这是第一位把《国际歌》翻译成中文的人,也是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的起草人之一。
  他曾顶着压力为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发行单行本,并作了热情洋溢的《序言》:
  "中国农民要的是政权和土地。……中国革命家都要代表三万万九千万农民说话做事,到前线去奋斗,毛泽东不过开始罢了。中国的革命者个个都应该读一读毛泽东这本书,和读彭湃的《海丰农民运动》一样。"
  毛泽东和彭湃曾被党内并称为"农民运动的王",也就是瞿秋白在这个时期提出的。
  然而,在全党众多领袖人物中,有着浓浓书生气质的瞿秋白并不是那种突出具备领袖气质的人。
  但在大革命失败之际,白色恐怖弥漫之时,瞿秋白临危受命,成为党的最高领导人。
  在这种特殊时期,为什么会是瞿秋白?
  那时的共产国际一再强调,中共领导层必须是工人成份,一介书生瞿秋白,的确不是最佳人选。
  事实上,在1927年7月12日,由鲍罗廷主持的临时政治局会议中,选出的由五个常委组成的政治局中并没有瞿秋白。
  然而历史仿佛笼罩着层层迷雾,等待人们去探索。
  蔡和森回忆:"不知道是七月初几,老鲍提议独秀、平山去莫斯科与国际讨论中国革命问题,秋白、和森赴海参崴办党校,新指定国焘、太雷、维汉、立三、恩来五人组织政治局兼常委。"
  不过,短短一周后,蹊跷的事情出现了。
  当鲍罗廷前往庐山,决策改组中国共产党领导成员时,政治局的五人常委竟没有一人在场,中共党员独独只有瞿秋白一人。
  等到1927年7月21日,当瞿秋白从庐山走下,回到武汉后,已经成为了实际上的党中央负责人。
  这位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中共领袖,蕴含着浓厚的诗人气质,兼具教授式的文雅风度。
  但是作为革命领袖,尤其是中国这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革命领袖,他还是缺了些实际经验,那种经常深入工农群众运动才能获得的实际经验。
  在阴森的白色恐怖下,在蒋介石的腾腾杀气面前,由瞿秋白领导具有特殊国情的中国革命,又时刻受制于共产国际及其驻华代表,的确有些力不从心。
  因此短短几年之后,瞿秋白不仅离开了中共领导岗位,甚至还为他人的错误路线负责,受到了不公正对待。即使在就义多年后,依然是非缠身,难得清白。
  但是,当党在幽暗和挫折中摸索时,当革命者在经历生与死的考验之际,瞿秋白仍然坚持对自己作出严厉到苛刻的解剖,他拒绝敌人多次劝降,高唱着《国际歌》从容赴死。
  在事实上,他从未背叛过自己的信仰和主义,他只是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人气质而已。
  才华横溢的瞿秋白,论文著书,倚马可待。他的文人气质和文学功底感染了很多人,也包括了大名鼎鼎的鲁迅先生。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是鲁迅借用清人何瓦琴的联句,寄语瞿秋白的条幅。既是对瞿秋白的夸赞,也是自己的真情流露。
  瞿秋白和鲁迅的相识,是由茅盾而起,更是因彼此的才华而相互欣赏。
  离开中共领导的岗位,对瞿秋白来说,更像是一种解脱,他终于可以醉心于一直向往的文学园地,更加投入地为党工作。
  他开始筹划回到"‘自己的家’——我所愿意干的俄国文学的研究。"
  在上海,瞿秋白与老友茅盾联系上了,那时的茅盾正在忙于《子夜》的写作。
  在茅盾的家中,瞿秋白见到了左联的党团书记冯雪峰。看到冯雪峰带来的《前哨》,上面刊登着鲁迅的大作《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瞿秋白很兴奋:"写得好,究竟是鲁迅。"
  按捺不住心头的激动,瞿秋白开始请老友帮忙,他知道茅盾和鲁迅是亲密的朋友,希望能与鲁迅得以一见。他对茅盾说:
  "我读过鲁迅的很多文章,很佩服他的人品和文才。只是一直无以谋面,始终引为憾事。"
  同为文人,茅盾很是理解瞿秋白的心情。
  另一边,瞿秋白也在请冯雪峰寻找住处:"中央已经让我在上海养病,我很想趁此机会重操旧业,翻译一些俄国作品。雪峰同志,你可否给我找个安全僻静的地方。"
  瞿秋白对鲁迅这种友情的期待,很快通过冯雪峰传递到鲁迅那里。鲁迅同样兴奋,他对瞿秋白亦是欣赏:
  "这是个很有才华的青年,他的《莫斯科通讯》,我看过,翻译的文章耐看好看。"
  "何苦(瞿秋白的笔名)杂文,明白畅晓,一览无余,真有才华,是真可佩服的。他的论文真是皇皇大论!在国内文艺界,能够写这样论文的,现在还没有第二人。"
  此时的鲁迅,正是左联的主帅。
  他对俄罗斯的一些文艺理论的文章很感兴趣,但苦于没有合适的人才,没法直译,只能从日文版本转译一些。
  遇上了瞿秋白,鲁迅心目中的最佳人选出现了,他对冯雪峰说:
  "我们就抓住他!要他从原文多翻译这类作品!以他的俄文和中文,确是最适宜的了。"
  此后,瞿秋白开始和左联发生联系,逐渐参与了左联的领导工作。
  有了瞿秋白的参与,左联的作用开始升华。
  此前,虽然鲁迅是左联的主帅,但是他毕竟不是党员,所以左联中一些党员对他尊敬有余,服从不足。
  瞿秋白的到来,完美地弥补了左联主帅的不足,他在党员中的威望和文学艺术上的造诣,几乎人人折服。
  他曾在上海大学讲授社会哲学,生动的课堂吸引了诸多听众,恽代英、萧楚女都曾是课上学生。
  丁玲曾写文章回忆:最好的教员是瞿秋白,要是有人没听到他讲课,就借别人的笔记来看看,不愿意漏掉他的课。
  充分信赖和全力支持鲁迅的瞿秋白,很快以自己的影响力推动了左联的工作。他和鲁迅的亲密合作,给以上海为中心的左翼文艺运动,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日益严重的白色恐怖下,共产党人开辟了属于自己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道路,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也是在这个时期,瞿秋白一度从组织上直接领导了中国共产党文化委员会(即文委,是包括左联在内的左翼文化总同盟的领导核心),并为它起草了指示性文件《苏维埃的文化革命》。
  从党政工作核心中走出的瞿秋白,就这样自然地走进了文化工作的核心。
  人们发出这样的感慨:"左翼文联两领导,瞿霜鲁迅各千秋。"(瞿秋白别名瞿霜,字秋白)
  瞿鲁二人相交不过三年,却成为一生肝胆相照的朋友。
  他们的第一次会面,是在1932年夏天。那一天的早饭后,冯雪峰陪同瞿秋白,来到北川公寓拜访鲁迅。
  两人一见如故,就像老朋友一样,亲切自然,畅所欲言。
  他们谈论的话题,从文学到政治,从理论到实际,又从战争到生活,甚至谈及日常琐事,也是津津有味,妙趣横生。
  许广平在《鲁迅回忆录》里写道:"看到他们两人谈不完的话语,就像电影胶卷似的连续不断地涌现出来,实在融洽之极。"
  两位志趣相投的文坛领袖相聚在一起,后来还合作开设了闻名遐迩的三闲书屋。
  不过,瞿秋白和鲁迅在上海的这段时间,既因志同道合而惺惺相惜,也因白色恐怖而不得安宁。
  危急时刻,鲁迅置身家性命于不顾,多次伸出援手,他的家一度成为了瞿秋白夫妇最可信赖的庇护所。
  仅在1932年冬至1933年9月短短半年多时间,瞿秋白就曾四次藏身鲁迅家中避难。
  有一次惊险发生在1933年夏天的夜晚,正在江苏省委机关工作的瞿秋白接到紧急"警报":省委机关被敌人发现,牵连到他们的住所,必须尽快转移。
  瞿秋白与夫人杨之华匆匆收拾行李,分头赶到鲁迅家中。
  后来因工作需要,党中央决定转移瞿秋白夫妇前往高文华家。
  当时高文华任临时中央机关内部交通主任,他家同时也是党内领导同志阅读文件之处。
  但没过太久,"警报"再次传来:高文华家进入特务搜索之列,岌岌可危,瞿秋白夫妇须当夜撤离。
  经过短暂的商定,他们决定仍搬到鲁迅家。
  凌晨时分,趁着黝黝暗夜,瞿秋白夫妇还是分头行动,各自叫了一辆黄包车。
  为防途中有人盘诘,高文华将睡梦中的女儿唤醒,陪杨之华同行。
  按照约定,瞿秋白夫妇分别前往鲁迅家的前门和后门。
  不久,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将鲁迅与许广平惊醒,鲁迅准备前往开门,被许广平悄悄拦下。那时的特务横行,不得不让人起防备之心。
  当许广平听清是瞿秋白的声音时,松了口气,轻轻地打开门。瞿秋白闪身而入,还没有坐稳当,又响起了一阵紧切的敲门声。
  鲁迅夫妇有些紧张,很是担心特务跟踪而来。
  许广平仔细听了听,原来是杨之华与高文华的女儿到了,大家虚惊一场。
  不过,众人的心还没定下来,隔壁又差点出了意外。
  东邻的日本人和西邻的白俄巡捕被惊动了,连续的敲门声同样吵醒了他们。
  他们打开窗子,四处张望,见到鲁迅一家安安静静,于是又闭户休憩。
  形势终于平静下来,鲁迅夫妇一如既往地热情接待瞿秋白夫妇,并为他们准备夜餐。
  一切准备停当的时候天已蒙蒙亮,鲁迅与瞿秋白这对挚友又开始了新的一天战斗生活……
  瞿鲁两人从1931年开始文字之交,继而携手在上海领导"左联",经历风风雨雨的洗礼,度过坦诚畅怀的心灵交换,相互引为患难知己。
  作为文化革命战线的主将,鲁迅身处舆论漩涡的中心。敌人会攻击他,朋友会误解他。
  瞿秋白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他认为,正确评价鲁迅,同样是文化革命战线的一个重大任务。
  因此,他专门抽出一段时间,潜心研究鲁迅著作。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瞿秋白就伏在一张小方桌上,经过几夜的默默耕耘,长达17000字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出世。
  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文献,也是第一次全面、正确地评价鲁迅和他的杂文。
  那个时代,形形色色的反动文人一边惧怕鲁迅,一边污蔑鲁迅,用各种方式贬低鲁迅杂文的时代价值。
  有人说他是一个"杂感家",有的刊物甚至攻击他是"封建余孽"、"二重反革命"。
  对此,瞿秋白在《序言》中是这样回应的:
  "鲁迅在最近十五年来,断断续续地写过许多论文和杂感,尤其是杂感来得多。于是有人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做‘杂感专家’。
  ‘专’在‘杂’里者,显然含有鄙视的意思。可是,正因为一些蚊子苍蝇讨厌他的杂感,这种文体就证明了自己的战斗的意义。"
  对于鲁迅本人,瞿秋白是如此称誉:"是封建社会的逆子,是绅士阶级的贰臣,而同时也是一些浪漫蒂克的革命家的诤友!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者。"
  而对于瞿秋白,这位党内早期屈指可数的理论家、宣传家,鲁迅更是禁不住地夸赞。
  许广平回忆:"他下笔很迅速,住在我们家里时,每天午饭后至下午二三时为休息时间,我们为了他的身体健康,都不去打扰他。到时候了,他自己开门出来,往往笑吟吟地带着牺牲午睡写的短文一二篇,给鲁迅来看。
  鲁迅看后,每每无限惊叹于他的文情并茂的新作是那么精美绝伦,其思想和艺术上的成就,已经达到了那个历史时期杂文的高峰,堪与鲁迅并驾齐驱,成为领袖群伦的大手笔。"
  出于对鲁迅的信任,也出于对鲁迅的挂念,每逢中共机关被破坏,瞿秋白无家可归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去鲁迅家避难。
  鲁迅曾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表达对瞿秋白的感情。而瞿秋白时常以家人的口吻,亲切地称呼鲁迅为"大先生"。
  他曾这样评价和鲁迅的关系:"我们是这样亲密的人,没有见面的时候就这样亲密的人。"
  但是,再亲密的战友,也有分别的时候。
  1934年1月,瞿秋白奉命离开上海到中共苏区。
  临行前的几天,瞿秋白冒着暴露的危险,专程来到鲁迅家中作别。
  两人都预料到,这一次相见后将是长久的离别,天各一方,难得再有见面的机会。
  许广平回忆:当晚,鲁迅为了表示惜别之情,提出要让出床铺给瞿秋白睡,自己宁可在地板上临时搭个睡铺,觉得这样才能使自己稍尽无限友情于万一。
  在瞿秋白走后,鲁迅很是担忧,不仅担心他的安全,也在担心他的身体。
  他曾对留在上海的杨之华说:
  "像秋白那样的身体,怎么可久居在那里呢?如果他留在上海,对于全国文化上的贡献一定不少。像他那样的人不可多得,他是一个少说话多做事的青年。"
  鲁迅的担忧很快直面残酷的现实,接到"林祺祥"的来信,"大先生"的心头沉甸甸的。
  来信唯一能带来的心安,就是知晓瞿秋白的身份尚未暴露。
  但这是国民党以两万大洋悬赏多年的一颗人头。若不抓紧行事,难免凶多吉少。
  鲁迅很快把信件转交给杨之华,分头寻找对策营救。
  瞿秋白的被捕,是在两个多月前的福建长汀。此时距离他离开上海,到达中央苏区工作仅仅一年。
  史诗般的长征开始后,中央红军撤离根据地,留守的红军分布在闽西、赣南革命根据地艰苦斗争,瞿秋白也在留守之列。
  在国民党军的重重围困下,形势变得越来越险恶。中央分局决定安排瞿秋白、何叔衡、邓子恢等同志转移到上海,继续从事革命工作。
  1935年2月,瞿秋白一行秘密离开了苏区,一路走到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长汀县四都汤屋村。
  在这里他们遇到了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兼省军区政委万永诚,万永诚很有隐蔽斗争经验,为他们精心设计了遇险时的脱离方法。
  他们被化装成俘虏,随行护卫的红军扮作押送人员。一路同行的还有项英的妻子张亮和梁柏台的妻子周月林。(梁柏台时为中华苏维埃工农民主政府司法人民委员)
  即使这样,危险还是很快来临。2月24日,天蒙蒙亮,他们来到了汀东的水口乡,负责接应的汀东保卫局人员还没出现,国民党驻军钟绍奎部已经蹲守在那里。
  小分队还没反应过来,就陷入敌人的包围之中,仓促应战之下,队伍很快被打散了。
  开始的时候,何叔衡、邓子恢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他们在警卫人员的护卫下,涉水跋山,冲上另一个山头。
  但此时年龄较大的何叔衡已经跑不动了,眼看着敌人又要追上来,何叔衡趁人不注意的时候纵身跳崖,壮烈牺牲。
  余下邓子恢和两个警卫员强忍心中的悲痛,继续前行,侥幸脱险。
  瞿秋白因为身体不好,开始的时候由护送队抬着走的。激烈的战斗中,他行动不便,就找了一个相对隐蔽的地方藏起来。
  不幸的是他终究未能逃过搜捕,被敌人发现。
  另一边,两名女同志周月林和张亮也未能逃脱敌人的抓捕。
  但起先按照事先准备的口供,大家均是有惊无险。
  周月林开始的时候说自己叫陈秀英,后来改口黄秀英,她承认是红军医院护士。因为红军大部队离开了,医院就地解散,就准备回闽西老家。
  张亮则自称周莲玉,是香港客商的老婆,是一名被红军"绑票"勒索的"受害者"。因为她的丈夫不肯交出那一大笔赎金,红军就安排人将她转移到一个她不知道的地方。
  瞿秋白用的就是前文书信里的署名"林祺祥",自称是军医,他那文弱儒雅的气质倒也和医生有些相似。
  因此敌人起初并没有产生怀疑,只是把他当作普通嫌疑犯进行看押。
  但是,让人痛楚的转折很快来临了。
  4月10日,归龙山,地处长汀、武平和会昌三县交界。在这里,中共福建省委机关被敌人包围。
  激战中,省委书记万永诚英勇牺牲,万的妻子被俘。
  严刑拷打之下,万妻叛变了,万永诚精心安排的脱险之计成了她邀功的筹码。
  她向敌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情报:中共前总书记瞿秋白,在一个多月前曾由万永诚安排突围,后来听说,他们一行在濯田一带被俘。
  这一情报非同小可,蒋介石激动之下,亲自发电报给三十六师师长宋希濂:"据可靠情报,共匪头目瞿秋白在你部的俘虏群中,务必严密清查。"
  此时的宋希濂正因伤住院治疗,接到电报后立即安排师参谋长向贤矩前往查证。
  向贤矩先是来到了一〇八旅,挨个俘虏进行盘问和仔细辨认,没有发现线索。
  他又发电报通知保安第十四团严密排查,几天之后,他终于得到了想要的消息。十四团回电:
  俘虏中有个可疑的人,面容消瘦,自称林琪祥,职业医生,上海人,但操苏南口音。
  "军医"林祺祥的气度的确不凡,加上精准的情报,轻易就被找出来了。对我们的党,破坏最大的,永远不是敌人,而是原本为自己人的叛徒。
  但即使是这样,为了确认神闲若定的林祺祥就是瞿秋白,敌人也颇费了些周折。
  急于表功的军法处长吴淞涛曾绘声绘色地向宋希濂汇报辨认过程。
  他先是耐着性子反复审问瞿秋白的姓名,年龄,籍贯,职业。
  瞿秋白的回答始终不紧不慢:林祺祥,36岁,上海人,医生。
  吴淞涛故意利用长时间的静默,制造压迫感。安静的时候,提审室里的人能听见彼此的呼吸声。
  他有意不定期地在屋里来回踱步,悄悄观察瞿秋白的神色。
  只见瞿秋白眼睛半合半闭,脸孔苍白消瘦,端坐的样子像一个打坐的和尚。
  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吴淞涛突然转身,使劲一拍桌子大声呵斥:"你是瞿秋白!民国16年(1927年)我在武汉听过你讲演,你不认得我,我可认得你!"
  突然起来的逼问,让瞿秋白神色有所动,不过气定若闲的他依然不紧不慢地说:"你们搞错了。"
  吴淞涛又使出杀手锏,他让躲在暗处的叛徒郑大鹏出来指认。郑大鹏曾在瞿秋白手下担任收发员,与万妻同时被俘,也可耻地叛变了。
  郑大鹏指着瞿秋白,献媚地说:"我用脑壳担保,他就是瞿秋白。"
  面对叛徒的当场指认,瞿秋白不再辩解,坦然一笑:
  "既然这样,用不着这位好汉拿脑壳作保,我也就不用‘冒混’了。瞿秋白就是我,十多天来我的什么‘林琪祥’‘上海人’之类的笔供和口供,算是作了一篇小说罢。"
  在瞿秋白身份确认后的第二天,报纸上用巨大的篇幅登载了他被捕的消息,敌人大肆渲染活捉了"共党首领"瞿秋白。
  此时的鲁迅正在竭力展开营救行动,接到求救信后他先是转给杨之华五十元。杨之华又改制了两条裤子,和五十元大洋一起,刚刚从邮局汇出。
  接着,鲁迅和周建人筹办一家店铺,准备当作铺保去保释瞿秋白。
  另一边,杨之华在一位牧师的协助下,已经取得了一家旅馆的铺保证明。
  连日奔波的杨之华还租好了一套公寓,等待着瞿秋白保释后用于秘密居住。
  情况正在往好的方面发展,如果再有几天时间,也许一切就会改变。但是,历史没有如果,真的来不及了。
  看到报上的消息,一下子心如死灰,她的第一念头就是:"秋白不能活了。"
  杨之华连忙派人去看望鲁迅,带来的回话是,鲁迅木然坐在那里,一言不发,头也抬不起来了。
  缓过劲来的鲁迅还在四处努力,但终究无力。他在给友人曹靖华的信中说:
  "它事极确,上月弟曾得确信,然何能为。这在文化上的损失,真是无可比喻。许君已南来,详情或当托其面谈。"(瞿秋白曾化名"维它")
  信中提及的许君,是蔡元培的秘书许寿裳,也是鲁迅的好友。
  鲁迅从他那里获悉,国民党中央专门开了几次高级干部会议,讨论如何处置瞿秋白。
  蔡元培提出:在中国,像瞿秋白这样有才气的文学家实为少有,应网开一面,不宜滥杀。
  但国民党元老戴季陶十分坚决:"死有余罪,不杀,何以立党国之威杀共党之气?"他甚至狂言:"瞿秋白赤化了千万青年,这样的人不杀,杀谁?"
  几度争执之下,蒋介石也曾犹豫,他多次下令缓杀,叮嘱宋希濂耐心劝降。
  宋希濂,黄埔一期生,时为国军中将,是陈赓的同乡,曾在陈赓的介绍下秘密加入共产党,"中山舰事件"后退出共产党。
  曾为共产党员的宋希濂怀着一丝对瞿秋白的崇敬,也怀着以柔克刚的想法,意图软化瞿秋白,为国民党方面争取这样的杰出人物。
  在听完吴淞涛的汇报后,他命令下属不要再提审瞿秋白,并要求"优裕待遇,另辟间室"。
  然后,宋希濂来到囚室见瞿秋白,他刻意避开是非争辩,专门询问瞿秋白在生活和健康上有什么要求。
  瞿秋白也很坦率:作为病人,不反对看病吃药。用点药减轻病痛即可,认真的治疗则完全没有必要了。
  作为半拉子文人,要写东西,需要笔墨纸张书桌。而写东西习惯上需要烟酒,但身无分文,仅有的财物全被保安团的兵搜走了。
  宋希濂当即答复,这些要求均可满足。
  初次交流完毕,宋希濂安排人员专门收拾了一间房子,提供瞿秋白居住,另安排一名中尉副官主管生活,一名上尉军医陈炎冰随伴左右,照拂医药。
  生活环境后改变的瞿秋白状态渐渐恢复,"近来心境转觉闲适。过去作政治运动,心力交瘁,久患吐血症,常整个星期失眠。押上杭县政府时,与士兵同待遇,几至不能支持。来此间后,甚承优待,生活优越多矣。"
  宋希濂回忆:"生活环境一改变,瞿秋白每天作息有规律,写诗词,刻图章,舞文弄墨,颇有点悠然自得。以至于不久我的部属凡是能接近他的,包括哨兵,都向他讨字要印章,他都有求必应。"
  其实,另怀心思的宋希濂始终在琢磨如何说服瞿秋白。他曾专门下令:"其他人一律先不谈政治,头一个同他正面交锋的必须是我!"
  而在此之前,瞿秋白早已经历过多次审讯,刑罚、镣铐等一样没有少,只是对他这样深邃而坚定的人来说,这一切从来都没有效果。
  不久,译电员又送来南京和东路总指挥部催问瞿秋白情况的电报,这已经是宋希濂第三次收到上方敦促的消息了。
  宋希濂一边品读着瞿秋白书写的小楷咏梅词《卜算子》:……花落知春残,一任风和雨,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一边思考着现在瞿秋白的心态,盘算着如何交锋。
  酝酿既久,宋希濂感觉时机差不多了,他决定单独提审瞿秋白。
  踌躇满志的宋希濂满怀着期待一击致胜,他在想:
  降服瞿秋白这样声望极大、位置及高的共产党领袖,让他公开投靠到国民党方面,这将是国民党对共产党的一个成功打击,同时也是宋希濂个人为蒋介石立下的一大功劳……
  但宋希濂怎么也没有料到,外表体弱神伤的瞿秋白,心中却有一把利剑,迫得他步步退守。
  第二天上午,经过三个小时的舌战,宋希濂铺垫已久的苦心策划,彻底宣告失效。
  时隔四十多年后,回忆起当年的场景,宋希濂依然历历在目。
  "请用茶。"来到瞿秋白房间的宋希濂笑脸相迎:"瞿先生,这些天我们的陈军医都用了些什么药?你的病情有好转了吧?"
  "谢谢。"瞿秋白平静地回答:"我早已讲过,目前的处境,作为囚犯,我服药只是为了解除点病痛,已用不着做认真的治疗。"
  "瞿先生,你太悲观了。坦率地说,我是敬重你的。我在湖南上中学时就拜读过你的文章,那时慕名而不得见。今天在这种场合相见,在我也是一段意想不到的插曲。我今日虽有军务职责在身,仍有一种抑制不住的感慨……"
  瞿秋白很快打断了他的话:"我不想判断你讲这些话的用意,但我也可以坦率地说,第一,任何语言改变不了我们今天相对立的位置;第二,我的命运最终并非由你宋先生主宰,你讲这些怕也是多余的吧。"
  "瞿先生,我赞赏你快人快语。主宰你命运的是最高当局,委员长本人。但我是这里的最高长官,直接对委员长负责,向最高当局反映情况是我的职责。我希望我们能开诚布公地谈谈。"
  "谈什么?你发问吧。重复的话,我不想说。我正在写东西,我的时间不多了。"瞿秋白已是不太耐烦。
  "你正在写什么,可以谈谈吧。"
  "写完后可以公之于众,也会送给你看的。……但是,这里边没有共产党的组织名单,也没有红军的军事情报。如果你今天要问的是这些,那是会白费时间的。"瞿秋白很是坦荡。
  "我看先不要封口为好,随便谈,说到哪儿算哪儿,好吗?"宋希濂还在迂回。
  "那么,宋先生,我可以先问你一个问题吗?"瞿秋白忽然以攻为守。
  "听便。"
  "你说上中学时就读过我的文章,请问你当时对我在文章中所宣传的主张,是赞成还是反对?"说到这里,瞿秋白那双充满倦意的目光忽然发亮。
  "我曾经相信过你的主张,走了一段弯路。"宋希濂很直爽,接着又提高嗓门:
  "但是,眼前的事实证明,你的那套主张在中国行不通。不仅七年前我本人抛弃从前的信仰做得对,就是在今天,我还想奉劝你也做一名三民主义信徒,以发挥你的才华。因为只有孙总理的三民主义,才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救国救民的真理!"
  "哈哈!"瞿秋白笑出声来,"宋先生讲这些大道理,究竟是要同我辩论什么主义是真理,还是要规劝我也随你走同一条路,归顺蒋介石?"
  "打开天窗说亮话,两者兼有,出发点是为先生的前途着想。"宋希濂的答复很干脆,他感觉审问顺利进入了正题,开始有些自鸣得意。
  但他没想到瞿秋白后面的回击是步步为营,一针见血:
  "我原本认为,此时此地争论这些问题,未免不合时宜。既然你有雅量让我争辩,我只好奉陪一下。
  宋先生,恕我再问你,1924年1月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实行国共合作,那时你在什么地方?"
  宋希濂先是一怔,接着回答道:"那时我刚从长沙奔赴广州投考黄埔军校。"
  "那好。"瞿秋白说:"因为你提出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问题,使我想起自己曾经是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的起草人之一,就在那时,我便粗略地研究过三民主义。
  中山先生是中国革命的先驱者,……可称道的是,孙先生顺乎潮流,合乎民意,果断地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实现国共两党合作,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学说即新三民主义,在当时的确起着推动中国历史前进的作用。
  但时至今日,蒋介石背叛革命,屠杀人民,是名副其实的法西斯蒂,还有什么资格谈论三民主义呢?
  ……好了,我还是那句话,现在争辩这些不合时宜,你我都不必浪费时间了吧!"瞿秋白说完起身要走。
  宋希濂心中十分恼火,脸上却不得不装着很平淡的样子,习惯性地用手指敲着桌面,冷冷地说:"瞿先生,共产主义在中国能不能行得通,不是高谈理论,而是要看事实!"
  宋希濂有意地加重了"事实"这个词的语音,接着又说:"请看当今党国政令一统天下,委员长秉承先总理的宗旨,实行三民主义,全国民心归顺,乃大势所趋。
  共产党自民国16年之后,苦心经营了若干山头,如今已荡然无存。以至于像瞿先生这样的头面人物,也落到今天这种地步……
  你既不愿争论这些,我也就说到此为止。但我想郑重地提醒你的,是别忘了眼下你自己的处境。
  时至今日,你还没有对我们讲一点有关共党和匪区的有价值的情况,这对你是很不利的!"
  "说得好!这最后几句话才是你今天绕着大弯子找我谈话的本意,也是为多日来想完成蒋介石给你任务而使的小手段!"
  瞿秋白直视宋希濂:"但我也可以坦率地告诉宋先生,几年来我身患重病,在苏区所做工作甚少,管过一些扫盲识字办学校的事,你不愿意听这些吧?
  至于其他情况,我早就说过,无可奉告。我对自己目前的处境,十分清楚。蒋介石决不会放过我的,我从被认定身份之后就没有打算活下去。
  我唯一的希望,是让我把要写的东西写完,我剩下的时间不多了。我应该感谢宋先生的是,你在生活、医疗上优待我,使我有条件完成我要做的最后几件事。
  但是,宋先生,我郑重地告诉你,如果你想借此完成蒋介石交给你的任务,那将一定是徒劳的。
  好了,纸已戳穿,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
  宋希濂无言以对,从此再也没有来找瞿秋白进行这种审问谈话。
  后续中统小组又不断派人来劝降,历时6天,9次劝降,7次为劝,2次为审,皆无所获。
  期间是各种游说:"不必发表反共声明和自首书,只要答应到南京政府下属机构去担任翻译或者担任大学教授都可以。"
  "中央是爱惜你的才学我们才远道而来,你的家属也很想念你。你死了,中共给你开个追悼会,你觉得好吗?"
  但任凭敌人在耳边鼓噪,瞿秋白都是静静地回应:"何必讲这些呢?我死就死,何必讲什么追悼会呢。"
  只在最后,瞿秋白平心静气地对劝降者说: "人爱自己的历史,比鸟爱自己的翅膀更厉害,请勿撕破我的历史。"
  6月15日,中统劝降小组彻底放弃,败兴而归。随后宋希濂接到了蒋介石的电令:瞿匪秋白即在闽就地枪决,照相呈验。
  接令后的宋希濂把师参谋长向贤矩、军法处长、政训处长和陈军医召来,向他们宣读命令并安排落实。
  师参谋长、军法处长、政训处长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执行命令,一直随身陪伴瞿秋白的军医十分沉默,没有说话。
  6月17日中午,向贤矩跟随陈军医来到瞿秋白的房间,瞿秋白正在聚精会神地给一名卫兵刻图章。他头也没抬地顺口说道:"请坐,稍等片刻。"
  看到勤务兵端进来一大盘酒菜,瞿秋白有些疑惑,站了起来问:"今天是什么日子?参谋长还亲自来作陪。"
  "不要客气,瞿先生,随便喝点,请坐,坐。"向贤矩客客气气地招呼瞿秋白对坐。
  坐下来之后瞿秋白发现陈军医的脸色不好,始终沉默。想起此前形影不离的军医一反常态地整个上午未曾露面,瞿秋白已经预感到了什么。
  大家都没再多说,坐下来吃饭,向贤矩提酒与瞿秋白对饮起来。
  渐渐地有了醉意之后,向贤矩开口了:"瞿先生,你住在这儿有一个多月了吧?"
  "我不记日子。怎么,要送我上路?"瞿秋白放下手中的筷子。
  "是的。"向贤矩板着脸说:"好在你多次讲过,从被俘后就没有打算活着出去。
  现在,南京最高当局来电,命令就地枪决,可以成全你了。……你有什么话要说,有什么后事要办,可以直说,我们将视情况而尽力为之。"
  瞿秋白很坦然:"我早就等着这一天了!这样做才符合蒋介石其人的作为!我提议,为你们提前给我送行,干杯!"
  这一次向贤矩没再举杯,面无表情地端坐着。
  陈军医早已惶然失神,说话也语无伦次:"瞿……瞿先生,你还……还有什么事要办的,尽管说。"
  "我一切准备就绪。"瞿秋白的回答干净利索:"我唯一的要求,是委托陈军医将我身边的一些遗墨,在我死后寄给一位武汉的朋友,请参谋长报请宋师长照准。"
  向贤矩当场答复:"好说,好说,你写的那些东西对我们没有用,我想宋师长会照准的,请瞿先生放心。"
  6月17日夜晚,是瞿秋白人生中最后一个夜晚。这一晚,瞿秋白服用安眠药,他睡得很沉,但陪宿的陈军医竟是彻夜未眠。
  当晚,沉睡的瞿秋白"梦行小径中,夕阳明灭,寒流呜咽,如置身仙境。"
  清晨时分,诗兴浓浓的他"翌日读唐人诗,忽见‘夕阳明灭乱山中’句,因集句得偶成一首:
  夕阳明灭乱山中,(韦应物)
  落叶寒泉听不穷;(郎士元)
  已忍伶俜十年事,(杜甫)
  心持半偈万缘空。(郎士元)"
  刚刚书写完诗词,特务连长来到囚室向瞿秋白出示了枪决令。换上了新洗净的黑褂白裤,黑袜黑鞋,瞿秋白再次伏案,匆匆挥毫,留下绝笔:
  方提笔录出,而毕命之令已下,甚可念也。秋白半有句:"眼底烟云过尽时,正我逍遥处。"此非词谶,乃狱中言志耳。秋白绝笔
  书毕,瞿秋白掷笔整衣,昂首走出房门,只见阳光洒满院落,两排站立着上了刺刀的士兵。
  抬头望了一眼山坡不远处二楼的窗户,上面低垂着帷幕,那里是宋希濂的办公室。
  瞿秋白应该不会想到,此时宋希濂正一个人悄悄地站在窗口,满怀心事的他挑起窗帘的一小角,远远地望着独立院中的瞿秋白。
  宋希濂想起了前一天下午的场景,师参谋长向他面报时说起:"午间酒后瞿秋白曾说,你们的宋长官在生活上优待我,秋白想诀别时能同他对酒致谢,不知他敢大驾光临否?"
  话没说完就被宋希濂当即打断,他冷冷地回应:"优待他是为了软化他,化敌为友。委员长已决定处置他,我再出面同他喝酒,还成什么体统?"
  但是此时,当宋希濂在办公室听到下边院中的传令声,想起他曾经崇敬过、仰慕过的共产党领袖,却情不自禁地挑起窗帘望上一眼。
  瞿秋白走出三十六师师部的大门,脚踩着行进的节拍,轮流用俄语、汉语高歌:"英特耐雄纳尔,一定要实现!"
  一路上,沿途的老百姓驻足聆听,注目送行。一时间风停树静,只有悲壮的歌声回荡在山城上空……
  据《大公报》6月18日长汀通讯记载:
  至中山公园,全园为之寂静,鸟雀停止呻吟。秋白信步行至亭前,已见菲菜四碟,美酒一瓮,彼独坐桌上,自斟自饮,谈笑自若。
  酒半乃言曰: "人之公余稍憩,为小快乐;夜间安眠,为大快乐;辞世长逝,为真快乐!"
  继而高唱《国际歌》,以打破沉默之空气。酒毕,徐步赴刑场,前后卫士护送,空间极为严肃。经过街衢之口,见一瞎眼乞丐,回首一顾,似有所感也。
  走到长汀西门外的罗汉岭下,群山环抱,绿草萋萋。瞿秋白环视四周,远眺是苍翠峰峦,近处是山野田园,从容地对刽子手安静点头:"此地甚好。"
  尔后,他盘腿而坐,含笑饮弹。
  作家梁衡曾写道:"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谜,他太博大深邃,让你看不清摸不透,无从写起但又放不下笔。……他短短的一生就像一幅永远读不完的名画。"
  知晓瞿秋白英勇就义后,鲁迅异常激愤:
  "中国事实早在意中,热心人或杀或囚,早替他们收拾了,和宋明之末极像。但我以为哭是无益的,只好仍是有一分力,尽一分力,不必一时特别愤激,事后又悠悠然。"
  "瞿秋白的革命精神和为党为人民的崇高品格是杀不掉的,是永生的!"
  6月18日,瞿秋白牺牲的当日,中央红军的主力来到四川懋功地区,与四方面军会师。
  经过了九死一生的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的两支最重要的武装力量,终于胜利会合。
  残存的火种,在血雨腥风中顽强地保存下来。
  中国的革命者,始终在生与死的考验中前行,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思考。
  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党内屈指可数的理论家、宣传家,瞿秋白始终清醒并自省着。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这是周朝士大夫路过旧都镐京时,感慨往事留下的诗句。也是两千年后,瞿秋白在回首往事时,在他的自白序言中引用的第一句话。
  斯人已逝!
  遗留于世的,除了他和中国革命的种种传说,还有他那《多余的话》。
  "……我留下这几页给你们——我最后的最坦白的老实话。永别了!判断一切的,当然是你们,而不是我。我只要休息。"

抗战时期发生在三河的五次伏击战来源廊坊云报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百年的春风化雨,我们一路坚定初心百年的春华秋实,我们一路守护初心百年的千秋伟业,我们一路永葆初心。知史可以明智知史更要担责。我们想起三河市在抗日战争和蒋介石斗了一辈子的白崇禧,被发现时尸身发绿,到底是谁下的手作为一个十分复杂的人物,白崇禧一直与蒋介石的关系时好时坏。在蒋介石三次下野的经历中,白崇禧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让蒋介石对他恨之入骨。但在国民党退守台湾后,根基大损的军阀再也粟裕头部2次中弹,被折磨54年,火化后,头颅骨灰中发现3个元凶上海解放后,闲下来的粟裕和夫人楚青一起压马路,两人看着如今解放后的新上海,正互相感慨着,突然,粟裕指了指旁边的一家咖啡馆,对楚青说这家咖啡馆不错!楚青吃了一惊,心里不禁有点欢喜,这他和毛主席并列双雄,他的阵亡,是革命事业的最大损失下午一点前我准时回来,要是我没有准时回来,那我就是被捕了。这是蔡和森和妻子说的最后一句话。之后由于顾顺章叛变,蔡和森被捕,再也不回不来了。和别的先烈被捕后不一样,蔡和森的信息只有在惨烈的一战图片集2第一次大战是一场于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发生在欧洲的大战。然而在当时的欧洲列强互相牵扯下,战火最终延烧至全球,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被卷入这场战争,史称第1951年最可爱老人,76岁挑水攒钱捐给国家买飞机,特殊存钱罐火了前言沧海桑田,世事变迁,新中国之后的70年,人们的生活过得富祥而又幸福。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我们有今天的生活,全靠无数先辈烈士用血和泪换来,他们有的在前线英勇无畏死而后已,刘禅为什么连娶张飞两个女儿,却不娶关羽女儿?主要有三个原因汉末动荡不安,众诸侯国陆续农民起义,要想夺取气数将尽的大汉王朝。在诸多的农民起义团队中,属刘关张三人更为经典励志,刘皇叔仅凭着刘氏后人的噱头,变成了三国时期的蜀国执政者。伴随着势力中国第一毒王,向欧美贩卖31吨冰毒,受访时辩报鸦片战争之仇前言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鸦片战争是中华民族的耻辱。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年,因为这次战争,中国和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英国打开了中国的市场,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于鸦79年对越反击,28天就结束战斗,为何40多年了,越南还没缓过来?我们知道,历史的发展离不开战争的推动,虽然很残酷但不得不承认。战争结束之后全世界的国家忙于发展自己经济军事和科技,现如今已经走向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全世界和平发展,共同维护命运共同体面对核战争威胁,毛泽东说怕什么,大不了我们去1311969年中苏联珍宝岛之战后,两国关系日趋紧张,双方都在边境布置了重兵,战争的阴云笼罩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头顶。1969年8月20日,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在华盛顿紧急约见美国总统国家安依靠人民和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的青春密码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赵妍西园寺一晃近照国际在线报道(记者王小燕)2021年,作为世界第一大党的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中国共产党为何能历经百年世界风云,至今仍保持着巨大的生
鞑靼人和蒙古人为什么一个人改信伊斯兰教,另一个人改信佛教如果确实曾经有蒙古鞑靼人这样的民族,那为什么他的后代现在有的信奉佛教,而有的信奉伊斯兰教?也许正是宗教的不同将他分开?成吉思汗国的民族政治局势最初,蒙古部落之一被称为鞑靼人。根据蒙7080后的记忆,这些老物件你用过几件?看完满满回忆时光犹如一条长河,匆匆流走,让我们猝不及防。我们只能通过找寻记忆里留下那一点点的痕迹,慢慢地找回曾经老物件的记忆。这些老物件裹挟了曾经岁月里的故事。第一件老物件煤气灯(炉)底座左边清明祭英烈,家国两相依风起梨花舞,又是清明时。芳草萋萋的清明时节,人人扫墓祭祖寄托哀思,以缅怀先人敦亲睦族。清明是中国人特有的情感寄托,也是民族文明的一种传承方式。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在清明节怀想国家前路挽狂澜于既倒明代监察系统是如何在土木堡之变后重整朝政的政府体制内含诸多子系统,各个系统有其不同的作用,各系统与其他系统间的相互关系共同影响着政府的运转。明代时期,中央集权制度极其严谨和周密,明代监察系统的功能与中央集权体制相适应,为维57年李淑一寄词请毛主席指正,主席看其用词后批评所取态度不当前言图李淑一和毛主席1957年5月,李淑一迈着轻盈的步伐走进了初三教室,当时她的心情非常激动,举起手中的大信封和学生们说道毛主席给我写信了。学生们听她这样说明显一愣,这时李淑一小心唐朝军队军力如何?大唐军威为何能横扫亚洲一个受到震惊的亚洲从他身上看到了一个陌生的史诗般的中国。决不向蛮族求和,也不以重金去收买他们撤兵,唐太宗扭转形势,战胜他们,使他们害怕中国。法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1997年,离休部长看完热播谍战剧,沉痛登报剧中反派是功臣特工1954年的一天,放假在家的16岁北京女孩阎恩兰无意中发现父亲的一个日记本。好奇心驱使她翻看了内容,当看到父亲跟随志愿军第23兵团入朝作战时写的一篇日记时不禁大吃一惊。日记写道如果苏联领导人万神殿他们想把列宁和斯大林的尸体搬到哪里在苏联,宣传问题是当务之急之一,因此科学和艺术的任何方向都被用来显示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优越性。建筑也不例外。苏联国家伟大人民永恒荣耀的纪念碑项目涉及在首都中心建造盘点一级八一勋章获得者和他们红军时期的职务历史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首次授衔的同时,也对各级在革命事业中的有功人员授勋,即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各勋章都分3个等级,其中最难获得的就是一级八一勋章了。根据关于红军时期,林彪同粟裕两人之间,有着怎样的渊源交集与落差?军迷们通常都喜欢对比研究将帅人物。特别是对于林彪和粟裕这两大战神,经常有不少文章进行全方位对比。但由于红军时期,资料相对缺乏,故针对在对比研究两人时出现的一些以讹传讹的现象,包括两(图片故事)接力守护传承红军精神赵福乾是重庆市綦江区石壕镇文化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也是石壕红军烈士墓的义务讲解员,在此为游客讲述红军的故事已有10多年。赵福乾的父亲赵志怀对红军有深厚的感情,受红军精神感染,赵志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