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作为亡国后被流放到朝鲜的中国皇帝,陈理最终的结局如何?

  说来朱元璋也算个挺奇怪的皇帝,你说他仁慈吧?跟着他打天下那帮老兄弟善终的确实不多。可你要说他残暴吧?对待曾经的敌人他还算挺厚道,而且威胁越大的敌人他就越厚道。
  在朱元璋得天下的过程中,对他威胁最大的不是蒙元,而是陈友谅,这个渔民出身的义军领袖一直盯着朱元璋打,数次把他逼入绝境。可是鄱阳湖一把大火又击杀陈友谅后,朱元璋并没有赶尽杀绝。
  陈友谅的儿子陈理投降就投降了,陈汉府库里的财物任他挑选,不止封陈理当归德侯,还把陈友谅的老爹也封侯,陈友谅活着的兄弟全封伯爵,最夸张的是战死的陈友仁被封康山王,让官员立庙祭祀。
  年幼的陈理来到南京后一直闷闷不乐,没事儿就和明玉珍(明夏政权皇帝)的儿子明升一起吐槽现状,很有点对现实不满的意思。这要是隔十年后的朱元璋,估计这两条咸鱼全家小命都难保。
  可洪武四年的朱元璋却说:"这就是小屁孩才犯的错,恐怕以后要有小人挑拨,让他忘了我的恩赐,还是让他远离京城吧"。其实这个举动说不上是发配,更像一种眼不见为净,为了这事儿朱元璋还特意给高丽王写了道旨意。
  从旨意的内容看,首先可以确定朱元璋没啥文化,那大白话根本不需要古文功底就能看懂。其次可以确定他对陈理和明升的处置确实不是发配,因为朱元璋原话是"不做军,不做民,闲住,他自过活。"
  而且在旨意的后面朱元璋还特意强调,他俩肯住下就留着,要是不愿意住了再给我拉回来。这道圣旨在我们这边的史料里没有留存,大抵是太过影响明太祖的光辉形象,好在半岛那边的保留了下来。
  洪武五年阴历五月十九,陈理和明升抵达王京,高丽恭愍王显然是个奸商,朱元璋给了他纱、罗、缎子共计四十八匹,丫只随手给陈理苎布九匹,这心简直黑到不见五指的地步,难怪被手下砍了。
  无论如何,陈理就在那边住了下来,名义上叫个陈王,实际里穷如败狗。高丽变成李朝后,历代国王都给他点赏赐,但也没啥值钱东西,倒是李朝太宗李芳远给他分的一块田地,让陈理能够继续生活下去。
  这个陈汉政权的末代君主就这样在半岛生存下来,没人知道他的心情如何,没人知道他是否在某个不眠之夜眺望西南,也没人知道他对生活还有什么期许。他的幸运与不幸都在了那个半岛,没人为他立传。
  永乐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陈理病死,年58岁,他的儿子陈明善向李朝太宗汇报了他死讯,得到米豆五十石、纸百卷,还有棺椁一副。若干年后,陈明善无后而终,这一支就此断绝。
  最后附上朱元璋的大白话圣旨原文,大伙开心一下好了。
  钦奉圣旨:那海东高丽国王那里,自前年为做立石碑祭祀山川,飞报各处捷音及送法服,使者重迭,王好生被暑热来为那般。我想着限山隔海,天造地设生成的国土,那王每有仁政,管抚的好时,天地也喜。我这里勤勤的使臣往来呵,似乎动劳王身体一般。为那般上头,我一年光景不曾教人去。于今恁每中书省收拾纱、罗、段子四十八匹,差元朝旧日老院使送去,选海船一只,用全身挂甲的军人在上面防海。就将那陈皇帝老少(陈理)、夏皇帝老少(明升)去王京,不做军,不做民,闲住,他自过活。王肯教那里住呵,留下,不肯时节,载回来。恁省家文书上好生说得子(仔)细了。
  1363年8月,陈理是陈友谅的次子,陈友谅与朱元璋在鄱阳湖决战时中箭身亡,他的哥哥太子陈善儿,因顽强抵抗被擒后杀害,太尉张定边趁着夜色挟持陈理,载上陈友谅的尸体逃回武昌。
  陈理回到武昌后,继位称帝,改年号为德寿。
  1.武昌称帝,不久沦为阶下囚。
  1364年2月,朱元璋再次亲征武昌,陈理的丞相张必先从岳州前来援救,暂驻洪山。
  朱元璋的部将常遇春击败并擒获他,将他绑在城下示众。张必先是一名骁将,在军中号称"泼张",深得重任。他被擒之后,城中将士惊慌失措,许多人建议他投降朱元璋。
  朱元璋便派遣陈友谅的旧臣罗复仁入城前去招降陈理,陈理见大势已去,只好开城投降,宣告大汉政权灭亡。
  朱元璋见陈理年幼弱小,握着他的手说:"我不会将你治罪的,府库财物任凭你选取,我封你为归德侯,返回应天(今江苏南京)怎么样?"。
  朱元璋为什么这做?我觉得他是为了安抚人心,或者是权且之意,毕竟,陈友谅刚死,他的影响力还在,如若操之过急,肯定会引起不满,甚至是新的动乱,他还在准备对元朝的北伐,他还封了陈友谅的父亲陈普才为承恩侯,大哥陈友富为归仁伯,二哥陈友直为怀恩伯,追赠四弟陈友仁为康山王,命有关官员立庙祭祀,并将五弟陈友贵附祭,这充分说明了陈友谅的残余势力不容小瞧,少有不慎,又会引起后院着火。
  2.先为归德侯,在贬高丽当陈王。
  我们再说陈理住在京城,一直闷闷不乐,有时还口出怨言,出口伤人。毕竟自己已经沦为了别人阶下囚,虽然是活着,时刻被监视,没有人身不自由,心中比较压抑,如同行尸走肉般活着。
  朱元璋知道后说:"这只是小孩所犯的过错,恐怕他会受到小人的欺骗诱惑,不能牢记朕对他的恩典,还是应当让他远离京城为好。"
  朱元璋出于"安全感"考虑,打算将其送往高丽定居,为"平安无事"。于是说做就做,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朱元璋将陈理与归义侯明升一起迁居高丽,让元朝降臣枢密使延安答理护送他们,并赏赐高丽王罗绮,让其善待他们,朱元璋同时将陈普才等人迁居滁阳。
  同年五月十九日,陈理和明升一行27人到达高丽,受到高丽恭愍王的接见,当时陈理才22岁,恭愍王赐给陈理苎布九匹,以示重视。
  陈理到了高丽之后,被称为陈王,已开始收到重视,后在高丽被李朝取代,生活过的很艰苦。
  3.一代猛人之子,客死他乡。
  据《李朝太宗实录》记载,建文三年(李朝太宗元年)闰三月十八日,李朝太宗李芳远赐给陈理一些田地,种些粮食,可以自给自足。
  永乐元年(李朝太宗三年)十一月初五日,李芳远赐给陈理一名婢女以及米豆。
  可见他的生活过的并不好,身处他乡,语言不通,生活的比较清贫。
  永乐二年(李朝太宗四年)六月初七日,李芳远赐给陈理米四石,酒十瓶。
  永乐六年12月28日,58岁的陈理病死,至死也没有回到老家,他有一个儿子陈明善,在陈理去世后,在朝鲜扎根渐渐繁衍开来,如今在韩国,作为大姓之一的"陈姓",据说有很大一部分是陈友谅的后代,每年还会有陈姓韩国宗亲前往湖北寻根溯源,认祖归宗。
  陈理,虽然在高丽生活的远不及在中原做皇帝时那般富贵荣华,但却保全了性命及陈氏血脉,在那个征战不断的年代,也算是因祸得福,善始善终了。
  "元芳,你怎么看",欢迎关注@书生意气876 和点赞,评论,互相学习进步。
  陈理不出名,但他父亲陈友谅的名号却是响当当,作为朱元璋打天下时最大的竞争对手,陈友谅距离一统天下可真是就差一步,在他失败后作为次子的陈理也跟着受到牵连。
  陈理在12岁的时候,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登上至高无上的皇位,成为九五至尊的皇帝。但仅过了一年后,他就被明太祖朱元璋兵临城下,无路可走的他,只好率领百官出城投降。
  成了他那王朝的亡国之君,之后更是被朱元璋流放到了朝鲜,他人生最终的结局是如何呢。接下来,就给大家讲讲这一传奇人物的精彩人生。
  陈理虽无多大名气,但他有一个有名的父亲,那便是陈友谅。陈友谅在元末明初,纷争不断的年代里,可以算是一个有名的人物。
  他长相平平凡凡,甚至还有些丑陋,出生在渔民家庭的他家徒四壁,这样的出身,使得他经常遭人鄙视以及欺负。
  种种的经历慢慢造就了他要强的性格,他自幼就立下目标,成为人上人,然后报复那些曾经看不上,瞧不起他的人。
  而乱世给了陈友谅可以跨越阶级的机会,元朝后期,四处都在发生农民起义,而陈友谅把握机会毫不犹豫就加入徐寿辉的队伍,以参加起义。
  陈友谅虽然出身贫寒,但却富有异于常人的谋略以及人生目标。他从不甘心只是做众多起义军中小小的一名士兵,他的志向是那凌驾于所有人的位置。
  有目标加上做事心狠手辣,陈友谅不久便在徐寿辉的起义军中立下赫赫军功,一步一步走上了元帅的位置。
  但元帅还并不能让陈友谅满足,在内心强烈欲望的驱使下,趁着徐寿辉起义军发生矛盾,起了内讧的机会,他开始拉帮结派,让自己的实力逐步提高。
  在具备了一定的势力后,他不甘心继续听命于徐寿辉,于是做事果断,心狠手辣的他杀死了徐寿辉,并自立为皇帝,国号为大义。
  陈友谅建国,自立为皇帝的时候,元朝已经气数已尽。广阔的中原大地,分散着众多大大小小的势力,每一个势力的老大,都想统一天下,成为天下的皇帝,这其中就有朱元璋。
  陈友谅在这些势力中,是排在前面的强悍存在,能与他势均力敌的并无几个。最大的劲敌便是大名鼎鼎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至正二十三年,陈友谅亲自带兵六十万攻打朱元璋的南昌,当时南昌守军不过数万人,但在朱元璋侄子朱文正的死死坚守下,硬是拖了三个月的时间等来朱元璋的援兵。
  眼看南昌已经攻打不下,陈友谅只好率众进入鄱阳湖,作为当时势力最大的两个人,一旦谁能吞并对方那则必定可以统一天下,朱元璋深知此理对陈友谅展开追击。
  于是鄱阳湖之战可以说是决定后世走向的一战,此战中虽说陈友谅占据数量优势,但奈何因为南昌之战,再加上在鄱阳湖屡次吃瘪,所以士气萎靡不振。
  最终陈友谅决定先行撤退离开鄱阳湖,但朱元璋怎会放过这个大好时机,直接率众追了上去,双方就这样你追我赶最终将陈友谅围困在泾江口一带。
  一个人倒霉的时候喝凉水都塞牙,说的便是陈友谅这种人,陈友谅本想从船舱中伸出头去指挥战斗,但也正是这时候乱箭飞来直接将其射死。
  总指挥一死其部下自然是慌忙逃命,最终虽说有人得以逃出,但陈友谅的长子陈善被朱元璋活捉,一时间陈友谅军中上下群龙无首。
  国不可一日无主,但由于皇长子陈善被抓,于是文武百官只好将十二岁的皇次子陈理推出来做皇帝,就这样原本无缘皇位的陈理得以登基称帝。
  但如果是盛世的皇帝还好,亦或者最起码有大量的兵力也行,陈理所继承的皇位可谓是要什么没什么,陈友谅还为其留下了一个大敌朱元璋。
  朱元璋自然不会因为陈理只是一个十二岁的孩子而放过他,在打下了其他地方后朱元璋便选择亲征陈理所在的都城武昌。
  眼看朱元璋的兵马转眼间就已经兵临城下,此时留给陈理的莫过于两个选择,要么是死不投降跟朱元璋斗到底来个鱼死网破,虽说根本不可能战胜朱元璋,但起码能伤其根本。
  第二个选择就是开门投降,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小伤亡,作为一个十二岁的孩子,陈理果断的选择了第二条路,在朱元璋派遣使者前来劝降的时候,陈理直接就答应了。
  就这样,在朱元璋收降了陈理后便也宣告着一统了天下,随后便是建立了统一的大明王朝。当时的他觉得,乱世刚刚结束,宽厚的形象是可以快速得到人民认可的办法。
  于是他决定友善对待陈理,让天下人看到他对待自己曾经的敌人也是如此优待,以得到大度的优质评价。
  也正是因为如此,陈理得到了朱元璋带着目的性的安排。朱元璋把陈理带到国库里,让他随便挑选金银财宝,然后封他为归德候。
  陈理虽然被封了候,但却没有任何的人身自由,待遇和之前的一国之君相比,是天和地的差别。吃饭以及睡觉,都会受到实时监控。
  这样的生活让曾经身为皇帝的陈理极为不满,于是便经常口出怨言,虽说都是在私下里说的,但说得多了难免会传到朱元璋的耳朵中去。
  纵然如此朱元璋也没有对陈理痛下杀手,而是在思虑再三后选择将陈理给送出京城前往高丽。
  当时的高丽也就是现在的朝鲜,朱元璋特意让身边的亲信护送高丽,并让该亲信带话要让高丽王善待陈理,但陈理一个亡国之君,身在异乡又会得到什么高的礼遇呢。
  高丽王瞧不上陈理,即便是有朱元璋的命令在,高丽王也仅仅是给了陈理几匹麻布和少量田地,使得陈理的生活过得极度艰难。
  这样的生活彻底击溃了陈理,不久就离开了人世。而那时,高丽王也只是赠送了一些大米及棺椁。就是这样,陈理以这么一种极度悲凉的方式,草草结束了他的一生。
  感谢阅读,看完的朋友记得点赞、关注二连哟,历史喵在此谢过诸位啦~
  元朝末年,被朱元璋流放到朝鲜的除了大汉皇帝陈友谅之子陈理,还有大夏国皇帝明玉珍之子明升,本文就单独讲讲陈理被流放到朝鲜的情况和最终结局。
  (剧照;陈理之父大汉皇帝陈友谅)
  陈理是元末著名农民起义领袖、大汉政权皇帝陈友谅次子。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汉皇帝陈友谅率领大军包围吴王朱元璋在江西的唯一重镇洪都(今江西南昌),朱元璋亲自率领二十万大军来解洪都之围,双方在鄱阳湖列阵对战,史称"鄱阳湖之战"。结果,陈友谅突围之时中流矢而死,六十万汉军折损过半,陈友谅的长子太子陈善儿被俘,危急关头,陈友谅的生死兄弟太尉张定边匆忙带着幼主陈理,载上陈友谅的尸体连夜逃回大汉都城武昌。
  回到武昌,陈理在张定边的拥护下继位为帝,但朱元璋丝毫没有给新败的大汉国以喘息之机,这一年冬,朱元璋亲征武昌,其手下大将常遇春击败并生擒了大汉丞相张定边,并将他绑在城下示众,武昌城中汉军将士见状,人心涣散,不少人因此想投降朱元璋。年幼的陈理眼看着武昌城就要守不住了,只好在父皇旧臣罗复仁的劝降下投降了朱元璋,至此,立国仅短短四年的陈汉政权宣告灭亡。
  (陈理剧照)
  对待陈理,朱元璋表现出了他宽仁的一面。陈理被封为归德侯随朱元璋返回应天(今江苏南京)。但是陈理虽住在京师,朱元璋又对他极为优待,可寄人篱下处处被监视的生活始终让陈理感到非常压抑,他深居府中,一直闷闷不乐,心中常怀国破家亡之悲凉情绪,有时还口出怨言,朱元璋虽以小孩无知妄言多次宽恕他,但深知让陈理久留京师实非长久之计,他尝对身边人言:"这只是小孩所犯的过错,恐怕他会受到小人的蛊惑,不能牢记朕对他的恩典,还是把他放在远离京师的地方为好。"洪武四年(1371年),明军灭亡割据重庆的大夏政权,小皇帝明升献城投降后被送到应天,朱元璋封他为归义侯,两位年轻的亡国之君同在京师,朱元璋就更不放心了。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朱元璋终于决定,将陈理和明升一同送往高丽安置。
  (高丽恭愍王)
  在前元降臣枢密使延安答理的护送下,陈理与明升一行二十七人于洪武五年(1372年)五月十九日抵达高丽,高丽恭愍王王颛在开京王宫接见了两位亡国之君。由于明朝提前跟高丽王打了招呼,因此陈理和明升在高丽都分别得到了安置。陈理被册封为陈王,但他在高丽的待遇,显然与明升不能比,不仅高丽王对他的赏赐极为吝啬,即便在朝鲜王朝时期,陈理的生活也未得到改善,从《李朝太宗实录》零星的记载可以看出,陈理在朝鲜的境遇可谓完全不符合他亡国之君的身份,从永乐元年至六年(1402-1408年),朝鲜太宗大王只赏赐给陈理一名婢女及少量米豆、米四石、酒十瓶,此外再无任何馈赠。
  陈理在朝鲜受到如此不公的待遇,估计也是明廷提前安排好的,朱元璋对陈理口出怨言表现上表示宽恕,实则心里早已感到不快,更何况陈理之父陈友谅作为朱元璋逐鹿天下最大的劲敌,对鄱阳湖大战的血腥残酷也是记忆犹新,陈汉政权的实力在当时要远在朱元璋之上,陈理虽献城投降,可终究难保隐匿于民间的陈汉旧部伺机拥立陈理,因此我们大概可以猜出朱元璋将陈理放逐于朝鲜,是想借高丽和朝鲜之手熬死陈理。
  从洪武五年(1372年)22岁时抵达高丽,到永乐六年(1408年)十二月病死,陈理在高丽整整生活了36年,在这36年里,陈理的生活始终非常困顿,晚年更是贫病交加,无所依靠,其结局实在让人唏嘘。
  陈理只有一个儿子名叫陈明善,可惜无后而逝。虽然陈理在朝鲜备受坎坷,但随他一同前往朝鲜的陈氏宗亲却顽强的在这片土地生根发芽,并逐渐形成人数众多的韩国"梁山陈氏"望族,中韩建交后,韩国陈理后人经常派家族代表到中国寻根谒祖,成为中韩民间交往的一段佳话。而明升之后同样扎根朝鲜半岛,如今明氏也繁衍到了近六万人,也几乎每一年都会派族亲前往中国重庆拜谒大夏国皇帝明玉珍陵墓。
  皇帝,还能被流放到朝鲜去?怎么看都是件新鲜事儿!
  你还别说,真有一对难兄难弟,一个叫陈理,一个叫明升,都被朱元璋打发到异国朝鲜定居去了。
  说朱元璋无情无义的出来走几步?你看,老朱真没下狠手,还出了一笔钱,让对手之子出国生活;至于以后过得怎么样,凭实力说话。
  陈理混的很差劲,但明升就很优秀,娶高丽总郎尹熙王之女坡平尹氏,养儿育女,开枝散叶在朝鲜半岛二十四个地区。
  时至今日,朝鲜陈姓之人仍然前来大陆寻根问祖呢。
  惊堂木一拍,闲话休提,言归正传,今儿乱侃两个皇帝的异国王爷路。陈友谅亡,陈理称帝后被逮
  话说元朝末年,群雄逐鹿中原,纷纷称王为帝,陈友谅于1359年攻陷太平,斩杀徐寿辉后登基称帝,陈汉开国。
  朱元璋装傻,采用"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逐步壮大,让陈友谅在前方替自己挡元朝的子弹,自己躲在后面开心地笑一会儿。
  眼看朱元璋崛起,陈友谅不高兴了,率着六十万水军来教朱元璋怎么做人。
  朱元璋也不服气,凭啥你做皇帝,我就要做个端茶递水的小厮?一言不合拔刀相见,两个强者对阵鄱阳湖,一曲刀剑笑,滔滔两岸潮,谁是英雄还看今朝!
  陈友谅中箭身死,朱元璋站在船头很寂寥道:老陈,走好!
  张定边抢回陈友谅的尸体,带着陈理逃回武昌;陈理继位,当了娃娃皇帝。
  他来了,朱元璋来了,亲征武昌!
  他又来了,还是朱元璋亲征武昌!
  陈理不买债,第一次拿不下我;第二次你照样不行!
  哪知道朱元璋来真的,什么国中之国根本不在考虑之中,大手一挥,把武昌直接围了。
  事态紧急,号称"泼张"的丞相张必先赶来救驾,结果遇到常遇春,被啪啪啪一阵乱枪直接打蒙捉了去,五花大绑后扔在城前示众。
  "战神"被逮,部分文武大臣、老百姓都软了,纷纷要求投降,这时老臣子罗复仁入城,一番婆婆妈妈地劝说,绝大部分人眼巴巴看着陈理拿主意,都不想死。
  那个说我还没娶老婆,这个说我儿子才半个月大,又有人嚎啕大哭,我家八十好几的老娘呀!
  陈理没办法了,士气低落,自己一个人没法对抗朱元璋,只好把头一低,跪降了。
  朱元璋和善地扶起陈理,还爱怜地拉着手说:"吾不汝罪也。"
  府库财物顺便拿,能拿多少算多少,最后还封其为"归德侯",暂住应天。
  同理,朱元璋把陇蜀王明玉珍之子明升也打服了,不过明升比较痛快,等朱元璋打到重庆,就开城投降,不想百姓受苦,所以朱元璋觉得明升这娃是个识时务的人才,将来一定出息,封为"归义侯",也带回了应天。
  好嘛,两个娃娃皇帝,成了邻居,同病相怜啊!嘴贱,陈理迁居朝鲜
  陈理住在京城,没了皇帝的待遇,心情很不爽,看着朱元璋就来气,因此没少去找明升喝酒讲怪话。
  明升因为受蜀国民风柔和的影响,心态倒是平稳很多,既然争不过,不如不争求个快活,没啥好抱怨的。
  陈理见明升淡然自处的样子很是来气,少年不是不样的,该意气风发才对,不吐嘲勿宁死,所以每次都喝醉,从来都犯错,逮人就说这也不好那也不好。
  朱元璋一看这孩子这德性,迟早被人卖了还替人数钱,把桌子一拍道:"恐细人蛊惑,不克全朕恩,宜处之远方。"
  这句什么意思呢?
  不是我无情,实在这娃不上道,不懂得老朱对他的好,既然这孩子觉得诗在远方,那去朝鲜吧!老朱这点本事还是有的。
  朱元璋为什么要送走这个惹祸精陈理呢?
  1、朱元璋当时根基未稳,还要花大精力去铲除元朝残余势力的反扑和整合内部松散的军心,所以陈理的吐嘲容易让人误会朱元璋无容人之量,这可是朱元璋的大忌!
  2、陈理满腹牢骚,忠于陈友谅的旧部难免又起心思,只要在降军中一煽动,说不定一大群人又拥陈理做皇帝去,不管是小乱还是大乱,这都是朱元璋不愿看到。
  3、朱元璋与朝鲜的关系很好。朝鲜王朝太祖李成桂推翻并统一高丽,为交好明朝,以小弟的身份遣使请朱元璋裁定国号,老朱认为"朝日鲜明"很有文化范儿,就定下了"朝鲜"这个国号,所以朱元璋把陈理放到朝鲜去真得很放心,都不用吩咐,朝鲜就能把陈理照顾得妥妥贴贴,什么心思都别起,起了也没用!
  于是朱元璋下了道旨意,"不做军,不做民,闲住,他自过活。王肯教那里住呵,留下,不肯时节,载回来。"
  啥意思呢?这两人不当兵不为民,就做个闲人王爷,该怎么活怎么活。如果两人愿意住下去就住,不愿意了就给我拉回来,允许朝鲜退货。
  朱元璋够仁义,陈理你到异国还管不住大嘴巴,人家退货我看你有脸回来不?你回来我也把你供着。年青人,你到国外仍然不知悔改,你真的就废了!
  洪武五年正月,由延安答护送,陈理、明升出发前往朝鲜;五月抵达,那年陈理二十二岁。论有一个好妈的重要性
  陈理和明升,一个武昌的皇帝,一个巴蜀的皇帝,到了朝鲜,陈理完全水土不服,明升则如鱼得水。
  陈理对朱元璋怀着恨呢,到了异国也不知收敛,真把朝鲜封的"陈王"当成了一回事,其实人家卖的是朱元璋的面子。
  陈理还依依不饶地吐嘲,朝鲜自然不给好脸色了,真当你来观光度假的?
  初到朝鲜,恭愍王先给了个下马威,直接把朱元璋送的"纱、罗、段子四十八匹"给没收了,赐给陈理苎布九匹。
  人家的态度很明确,陈理说朱元璋坏话就不行,二十来岁的人,心中没个数呀?一个大男人,嚼什么舌根?
  朱元璋说不官不民,其实就是让朝鲜养两个闲王爷,可事情还是坏在陈理那碎嘴上,李朝太宗李芳远在建文三年三月干脆给了些田地,务农去吧,收租也行。
  在朝鲜的史书《李朝太宗实录》中,记载了一些陈理和明和的事迹,一相比照,一个好妈的重要性就出来了。
  陈理和明和都是带着家人来到朝鲜的,但际遇真的让人唏嘘不已。
  陈理
  "陈王"的名号有点唬人,可最后却是靠李朝的接济陈理才能生存,可见陈理边缘化太过厉害,在异国他乡也不讨好!
  陈母显然拿这个儿子没办法,除了一声叹息外,只能眼望中原方向,点点晶莹。
  李朝太宗三年十一月,李芳远赐给陈理一名婢女以及米豆,婢女照顾下起居,米豆饱腹,这王爷的日子不好过!
  李朝太宗四年六月,李芳远赐给陈理米四石,酒十瓶,显然是象征性地给点礼品,我甚至怀疑这是给陈理的生日礼物,不然四石米,十瓶酒这也太埋怠人了!
  李朝太宗八年十二月,陈理病死,礼部赠米豆五十石、纸百卷、赐棺椁。这也可以看出朝鲜对陈理真不怎么待见,根本没有王爷殡葬的礼法。
  再看看明升,你就知道区别在哪儿了。
  明升
  明升有个好母亲,把明升教导成为了一个文雅守善知礼的谦谦君子,在明玉珍死后,垂帘听政辅佐明升;又在重庆劝明升投降,不伤了百姓性命。
  明军不费一兵一卒拿下重庆,明升也因此受到了朱元璋的礼遇。
  即使流放到朝鲜,明升也做了回真正的王爷。
  李朝太祖李成桂登基,明母彭夫人献上手绣的"龙袍"为贺,这把李太祖感激得不行,封明升为"华蜀君",享受"忠勋世禄"。
  明升脑袋瓜转得快,朝鲜人喜欢围棋,明升就陪着李成桂下棋,也不作伪,赢就是赢,输就是输,自有棋中君子之风。
  棋品见人品,李太祖不由得对明升另眼相看,待遇自然水涨船高。
  恭愍王送兴国兴作为明升的安家之处,配家丁、侍女,延安、白川两县作为供奉,解决了生计问题。
  你以为这样就完了?
  总郎尹熙王把女儿尹氏嫁给了明升,招了个中原女婿,朱元璋说不许明升为兵,但不妨碍其子当官呢。明义,资宪公、资宪大夫。明见,总郎公、嘉靖大夫。明俊,副使公、嘉靖大夫。明信,侍郎公、通训大夫。
  明升开枝散叶,其后人遍布朝鲜半岛二十四个地区,如今明家后人还会来重庆寻根访亲,看一看当初老祖宗生活的地方,找一找血脉中那一丝亲切的感动!
  后计
  明升显赫,而陈理却郁郁而终,即使同为异乡的可怜人,明升为什么没有伸出援手呢?恐怕原因还是亏在陈理那张嘴上,两人渐行渐远。
  观陈理一生,始终没摆正心态,没正顾现实,把怨言当成了情感的渲泄之法,属于"嘴不把门"之人;走到哪说到哪,只有怨天尤人,不肯检讨自己得失,自然与世格格不入,处处碰壁。
  久而久之,陈理成为己心中的皇者,却是众人眼中的败者。
  明升显然是个智者,从逆境中崛起的原因有其母彭氏教导之功,更大原因是自身的奋发,以棋为路,主动创造机会改变了一生,这才是生活的王者。
  现实生活也如此,怨天尤人只会让人止步,看那些咬着牙走路的人走向自己理想的世界。
  少些埋怨,多些实干,这才是王道!
  (图片均来自网络)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世界是韩国的,韩国是中国的,此话不假,韩国大姓陈姓的很大一批便是这位中国皇帝陈理的后人。(陈友谅)
  说起陈理,大家可能有点陌生,但若提起他那大名鼎鼎的父亲,朱元璋的死对头陈友谅,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朱元璋是和尚,陈友亮是渔民,都是苦出生。却都在元末大乱中搅动风云,各自成就一番霸业。陈友谅本是湖北红巾军领袖徐寿辉的手下,于 1360 年杀死徐寿辉,建立大汉政权,建都武昌,这也是「武汉」建城千年来唯一在此定都的政权。(朱元璋)
  元朝末年元顺帝时期,大元政权风雨飘摇。此时真正具有实力的便是有「元末三国」之称的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三大政权。这其中陈友谅最强,张士诚最富,最终成事的却是朱元璋,不免让人感慨。
  陈友谅在洪都之战中失利,1363 年,又与朱元璋在鄱阳湖展开生死决战,史称「鄱阳湖之战」。陈友谅兵败,自己也被流矢所杀,太子陈善儿被擒。次子陈理被太尉张定边趁夜随同陈友谅尸体逃回武昌,继位为帝。这是大汉政权的第 2 任皇帝,也是最后一任皇帝。(陈理)
  鄱阳湖之战后,朱元璋趁势发兵武昌。大汉政权第一骁将,有「泼张」之称的丞相张必先被常遇春所擒,陈理于是向朱元璋投降,后前往南京。
  陈理见到朱元璋时,匍匐在地,不敢抬头,此时陈理年仅十二岁。朱元璋将其扶起来,对他说「我不会给你治罪的」。将陈理封为归德侯,府库财物任其挑选,并追封陈友谅之父及其兄弟为侯为伯,设庙祭祀。在南京的这几年,陈理的日子整体上还是不错的,起码吃穿不愁。
  作为亡国之君,国仇家恨在所难免,陈理也时有怨言,朱元璋却以「小孩子家不懂事」为由赦免了陈理。心狠手辣的朱元璋,缘何能对陈理优待有加?这还得从天下形势说起。(明夏帝 明升)
  朱元璋击败陈友谅后,天下尚未统一。东有张士诚,北有北元政权,西边还有一位陈理的好基友,重庆大夏政权的皇帝明升。明升的父亲明玉珍和陈友谅,都是徐寿辉的手下。陈友谅杀徐自立后,两年后的1362年,明玉珍也在重庆建立大夏政权,史称「明夏」。明玉珍死后,其子明升继位,年小,由太后辅政。
  大汉政权灭亡后,大夏政权不肯投降朱元璋。朱元璋兵锋西进,大夏政权投降,明升也同样被俘往南京此年为 1371 年。
  这下好了,徐寿辉所留下来的两大政权大汉和大夏都已经灭国,张士诚和北元政府也土崩瓦解,朱元璋也已称帝四年,天下大定,可以出手了。
  次年的 1372年,朱元璋经过综合考虑,决定将大夏和大汉政权的两位亡国之君陈理和明升一同流放到高丽,让其远离中原。从此二人便在朝鲜繁衍生息,定居下来。
  陈理到达朝鲜后,受到朝鲜王的礼遇,前期生活还是不错。后来朝鲜发生政变,改朝换代后日子就变得极为艰苦,后于 1408 年在贫病交加中去世, 时年 57 岁。
  陈理去世时,朱元璋已经去世十年,此时乃是朱元璋之子永乐皇帝朱棣时期。朱棣将都城由南京迁往北京,应该说离朝鲜更近,影响力和控制力更强,但其对这两位亡国之君似乎并无关照之意,任其自生自灭。(陈氏子孙祭祖)
  陈理死后,其子孙在朝鲜繁衍,多生活在韩国,尤以梁山陈氏最为著名。
  上个世纪末,韩国陈氏和明氏很多后人纷纷前往中国湖北及重庆等地寻根问祖,祭祀祖先。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这也算是中韩人文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吧。
  作为亡国后被流放到朝鲜的两位中国皇帝之一,陈理是陈汉帝国创始人陈友谅的次子,生于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祖籍在今湖北省仙桃市。陈友谅本是元末湖北红巾军首领、天完皇帝徐寿辉的部将,至正二十年(1360年)弑君称帝,史称陈汉。此时,陈汉的疆域囊括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及安徽省南部,在南方各反元集团中实力最强。
  陈友谅称帝后,陷入与劲敌朱元璋的长年征战中,最终在鄱阳湖之战中被击溃,本人也被流箭射死,时在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十月。陈友谅战死后,陈理被大将张定边等人护送至武昌,随即被臣属拥立为帝。当时,陈理只有13岁,由于年纪太小,所以军国大事便由丞相张必先、太尉张定边等人执掌。然而,还没等陈理坐稳皇位,朱元璋的大军便已经杀到。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二月,朱元璋亲率大军东征,兵锋直逼武昌。陈理见形势危急,赶紧下诏各地勤王,驻守岳州的丞相张必先奉命入援,与敌军前锋常遇春对峙于洪山。张必先是陈汉政权一等一的骁将,在军中素有"泼张"的绰号,极受陈友谅父子器重。考虑到此,常遇春便按照朱元璋的授意,设计擒获张必先,并将他绑在城下示众。
  陈汉守军都将张必先视作最后的希望,一旦看到他被擒获,顿时失去斗志,很多人因此想献城投降,陈理君臣对此甚是惊恐。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抱着"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原则,派遣陈友谅的旧部罗复仁前去劝降,并申明善待陈理及其家人的各项条件。陈理见大势已去,只好带领家眷、臣属向朱元璋投降。
  朱元璋果然兑现自己的承诺,册封陈理为归德侯,并让他任意选取府库财物作为家产。与此同时,朱元璋册封陈友谅的父亲陈普才为承恩侯,大哥陈友富为归仁伯,二哥陈友直为怀恩伯,四弟陈友仁为康山王(追赠)。随后,朱元璋命陈理携带家眷迁往南京居住,立国仅4年的陈汉帝国至此覆亡。
  陈理投降后,虽然颇受朱元璋的优待,但毕竟国耻家仇过于沉重,始终难以让他释怀,再加上陈理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严密监视,毫无自由可言,其心中的怨愤、恐惧可想而知。正因如此,陈理私下里经常对朱元璋口出怨言,并流露出想要复国的念头。对此,很多朝臣建议应当处死陈理以绝后患,但均遭到朱元璋的拒绝。
  其实,按照朱元璋的本性,他其实也想处死陈理,但是考虑到明朝刚刚建立、局势不稳,反对者依然还大有人在(如北元、明夏等政权),一旦处死陈理的话,势必会破坏自己"仁慈君主"的形象,不利于统一大业。正因如此,朱元璋并没有处决陈理,而只是以"小孩子所犯过错"为由,轻松地化解此事。
  但是,朱元璋通过此事还是感觉到危险,认为陈理年幼无知,一旦受到"小人"的鼓惑,难免会做出更大的错事。朱元璋思虑再三后,认为只有将陈理遣送至属国进行监管,方能彻底消除隐患。正因如此,朱元璋在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颁布诏令,派遣元朝降臣延安答等人护送陈理一家前往高丽,并要求高丽恭愍王王颛善待他们。
  高丽国王王颛不敢违抗朱元璋的旨意,所以在陈理抵达后不久,便册封他为陈王,并赐给其土地、苎布、奴婢、米豆、酒等物,态度相当好(详情见《高丽史·世家卷四十三》)。此后,陈理一家便在高丽定居下来,再没有回到中国。说句题外话,跟随陈理迁居高丽的,还有明夏政权的亡国君明升,而后者也同样受到厚待,并就此永居外国。
  随着朝鲜李朝的建立,陈理的境遇却开始每况愈下,不仅备遭王室的冷遇,就连生计都成了大难题。据《朝鲜李朝实录》记载,从永乐元年至六年,朝鲜国王只赏赐给陈理1名婢女、4石米、10瓶酒以及少量米豆,此外再无任何馈赠。永乐六年(1408年)十二月,贫病交加的陈理一命呜呼,终年58岁。
  陈理死后,其子陈明善被禁止继承爵位,由此沦为庶民。虽然陈理在朝鲜备遭坎坷,但子孙却在朝鲜半岛顽强地生根发芽,并逐渐形成人数众多的"梁山陈氏"家族(主要分布在韩国)。中韩建交后,梁山陈氏的成员经常到中国来寻根祭祖,这也算是中韩交往史中的一段佳话了。
  史料来源:《明史》、《高丽史》、《朝鲜李朝实录》
  陈汉皇帝陈友谅、大夏皇帝明玉珍的大批后代怎么出现在韩国?
  1992年8月24日,中韩正式建交之后,民间往来频繁,有不少祖籍中国大陆的韩国人也经常到中国来寻根问祖。
  元朝末年的陈汉政权陈友谅在韩国的后人到武昌陈友谅墓地寻根拜祭、大夏政权明玉珍的韩国后人到重庆明玉珍墓进行拜祭,明玉珍和陈友谅都是湖北人,这是怎么一回事呐?
  原来在1372年,朱元璋将陈汉政权末代皇帝陈理(陈友谅次子,陈理被朱元璋封为归德侯)和大夏政权末代皇帝明升(明升被封为归义侯)流放到朝鲜的王城附近居住。
  这两位末代小皇帝在朝鲜落地生根,繁衍后代。据称明玉珍后人有4万余人,朝鲜陈友谅的后人陈姓也有不少,寻根问祖、祭祀自己的祖先也在情理之中了。(明玉珍和陈友谅雕像,左为大夏明玉珍,右为陈汉陈友谅)两个小皇帝乱说话,朱元璋不高兴——迁徙朝鲜。
  1363年,鄱阳湖大战,陈友谅中箭身亡,少部分军队逃回武昌,立陈友谅次子陈理为帝,年号为德寿。
  1364年2月,朱元璋趁热打铁,攻打武昌,迫使陈理投降。陈理被降封为归德侯,同时陈友谅去世的父亲、兄弟、以及在世的兄弟都获得封侯。
  封陈友谅的父亲陈普才为承恩侯,大哥陈友富为归仁伯,二哥陈友直为怀恩伯,追赠四弟陈友仁为康山王,命有关官员立庙祭祀,并将五弟陈友贵附祭。(《明史》)
  陈友谅原来比朱元璋的势力大、军队多,朱元璋此举是为了平息陈友谅旧部的反抗,便于自己的统治。(湖北武昌的陈友谅墓)
  小皇帝陈理变成了归德侯,在南京有自己的官邸,倒也没有什么事情发生。
  1371年,明军攻下四川,大夏国末代皇帝明升也被迫投降了,朱元璋封他为归义侯,也迁居到南京居住。
  这两位曾经的小皇帝都刚刚成年,陈理20岁,明升15岁,两个人碰到一起之后经常发牢骚,看来享受的待遇不如做皇帝时期优厚,而且经常被人监视。
  两个归降小皇帝的谈话传到了朱元璋耳朵里,朱元璋认为,小皇帝不懂事,是他们背后的那些人产生不满,最后才感染了两位小皇帝。陈汉政权、大夏政权的旧臣很多,如果明朝出现动荡,这两个人可能一呼百应,重新割据。
  1372年正月,陈理、明升被朱元璋下令迁徙到朝鲜,两个小皇帝的全部人员共有27人。同时,朱元璋将两个王朝的旧部官员也进行了调动,分割这些不稳定因素。毕竟陈友谅有很多能征惯战的将领们都隐藏了起来。
  如此看来,朱元璋并没有杀害两个小皇帝,目的是为了国家内部的安定。尤其是陈友谅的儿子陈理和他的部下们,对鄱阳湖之战还是有很多看法的。(重庆的明玉珍帝王陵)归德侯陈理在朝鲜。
  1372年5月19日,陈理、明升一行到达朝鲜,这两个曾经的皇帝不是流放,而是迁徙,他们两个还是明朝的侯爵,作为明朝藩属国的朝鲜必须礼貌对待这两个侯爵。况且,朱元璋赏赐了高丽王不少的丝绸等物品。
  其实此时的朝鲜半岛正值高丽王朝的末期,朝鲜大将李成桂逐渐代之而起。陈理、明升在1372年到达朝鲜都城附近定居,到1392年李成桂建立朝鲜王朝,高丽王朝灭亡。
  陈理在1408年去世,经历了朝鲜王朝的建立,而新建立的李氏朝鲜王朝向明朝称臣,也礼遇陈理和明升这两个曾经的小皇帝,并且对陈理多有赏赐,生活有一定改观。
  无论是朱元璋还是朱棣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不能让陈理和明升死于非命,病死、老死是最符合明朝的政治利益,这样可以磨去陈汉、大夏两个政权旧部的复仇心理,使得明朝内部可以得到安定。(朝鲜太祖李成桂像,1392年建立李氏朝鲜,此时陈理和明升都在朝鲜)
  陈理去世之后,侯爵世袭终止,其后代沦为平民。陈理死后得到了李氏朝鲜王朝的侯爵级别赏赐,陈理的儿子陈明善扎根朝鲜,其家族最终形成朝鲜的"梁山陈氏",比较兴旺。
  说起陈理,可能大家都不是很熟悉,但是他爹,那在我国也是家喻户晓的人物,陈友谅。一个和朱元璋在元末争锋的枭雄。
  至正二十年,陈友谅干掉了自己的上司徐寿辉,自立大汉皇帝,年号大义,控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而张士诚起兵江北,控制了长江三角洲,但张士诚这个人胸无大志,没有太大雄心。
  因此,陈友谅就成为朱元璋在占领应天后最强大也是最危险的敌人。陈朱之战,不仅是彼此之间的殊死搏斗,更是整个江南之主花落谁家的斗争,更关乎到后来的天下江山入谁之手。
  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这场关乎于当时中国命运的一场决战在鄱阳湖拉开了帷幕,这场被誉为中世纪世界规模最大水战的赢家朱元璋,也在五年后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个汉人王朝,大明王朝。
  成王败寇,作为朱元璋在那个时代角逐江山的最强背景板,陈友谅也命丧在鄱阳湖。可他虽然死了,他的次子陈理却幸免于难。鄱阳湖水战大败后,后来的张定边等人保护陈友谅次子返回武昌,并立陈理为帝,改元德寿。但在鄱阳湖水战后的第二年,朱元璋便攻下了武昌,陈友谅的儿子陈理投降,当时的老朱还没有那般的心狠手辣,面对这个昔日强敌的遗孤,朱元璋并没有选择斩草除根。
  相反,朱元璋对这位昔日大敌之子还有些许仁慈,不仅将陈理封为归德侯,还让他随意挑选府库的财物,而且也对陈友谅的父亲,大哥,二哥都封了侯伯之位,并且追赠了陈友谅的四弟陈友任为康山王,命有关官员立庙祭祀,并将五弟陈友贵附祭。
  按道理说,老朱这般对待俘虏,陈理应该对老朱多几分感恩戴德才是。可孩子终究还是孩子,陈理住在京城中,虽然不可能有什么权势,可一介富家闲人锦衣玉食还是可以有的,就这般如意生活的陈理,却依然闷闷不乐,有事没事的还要吐槽下现状不如意和一些埋怨。得亏是现在的朱元璋还没那么大的戾气,不然可能白天说的,晚上就走了。
  对于陈理的怨言,朱元璋自然了然于胸,但是在这件事上他并没有怪罪这个小孩子,并说:"这只是小孩所犯的过错,恐怕他会受到小人的欺骗诱惑,不能牢记朕对他的恩典,还是应当让他远离京城为好。"
  也是,毕竟是敌人之子,处在京城难免会有人挑拨是非,久而久之难免会形成矛盾和怨气。于是朱元璋便一纸诏书将陈理与归义侯明升一起迁居高丽,并让高丽王罗绮善待他们,洪武三年的五月,陈理和明升一行二十七人到达高丽,当时的陈理不过才二十余岁。
  陈理在高丽生活的也并不如意,很艰苦,应该是比不上在应天的生活。后来李朝太宗李芳远赐给陈理一些田地,这位猛人之子在高丽总算是可以自给自足的活下去。永乐年初,李朝太宗也陆陆续续给陈理赏赐了一些米豆,酒,还有一名婢女。到永乐六年,陈理病死,卒年58岁。他有一个名字叫做陈明善,陈友谅的后代也逐渐在朝鲜开始繁衍,并逐渐形成了"梁山陈氏"家族,直到现在,梁山陈氏的族人也经常来到中国寻根祭祖。
  亡国皇帝陈理?乍一听这个名字,恐怕大家都会有所陌生,毕竟虽然不是熟读历史,但历朝历代的皇帝还是有所耳闻,他们当众要么昏庸无道,要么名留史册,而这个陈理实在是没什么特别之处,唯一能让人对他产生印象的恐怕就是他是陈友谅次子。
  陈友谅是元末群雄之一,和朱元璋一样,是农民起义领袖,也是陈汉开国皇帝。只不过这个朝代存在的时间非常短,基本上以陈友谅的去世为告终,不过陈理也当了没几天的皇帝。1363年,陈友谅率领六十万水军进攻朱元璋,在鄱阳湖作战时被朱元璋打败,面对敌军重重的包围,陈友谅企图杀出突围,却不幸中箭而死。他去世之后,陈友谅的旧臣便开始筹备让他的次子陈理登基,因为当时大儿子被擒,只能立次子。陈理登基后的第二年,便被朱元璋派军围剿其所在地武昌,兵临城下,陈理只得投降。
  按理说,作为战败的一方,陈理要么会被朱元璋就地处斩,要么会放他一条生路,或给予其荣华富贵,可是朱元璋都没有这样做,而是选择将他送到邻国高丽,也就是今天的朝鲜。这又是为何呢?
  其实,当派兵进攻武昌时,朱元璋先是派遣陈友谅的旧臣罗复仁进城劝说陈理投降,后劝说成功,朱元璋也并没有为难陈理,相反,而是给他了出路。当时,大汉政权灭亡,朱元璋进入城门,便看到陈理跪在地上不敢抬头。看见陈理年幼弱小,又愿意服软,朱元璋就心软了下来,向前将他扶起并握着他的手说:"我不会将你治罪的。"
  此外,朱元璋还吩咐下人,说府库财物任凭陈理选取,随后,返回应天的朱元璋即可下旨册封其父亲,言外之意就是肯定陈理为臣,还会好好照料他。可好景不长,陈理虽然住在京城,但一直闷闷不乐,有时还会口出怨言。这些事慢慢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朱元璋就说:"这只是小孩所犯的过错,恐怕他会受到小人的欺骗诱惑,不能牢记朕对他的恩典,还是应当让他远离京城为好。"于是,陈理的美好京城生活就此结束。
  洪武五年,陈理被朱元璋安排到高丽,还让以前的元朝臣子护送他们,交代高丽王对陈理要好生照顾,为此还赏赐高丽王罗绮。纵然有朱元璋对高丽王的叮嘱,但陈理是陈汉末代皇帝的事毕竟无法隐藏,所以尽管高丽王面上对朱元璋满口答应,可对陈理并不怎么上心,毕竟朱元璋也不会为了一个区区陈理而伤了和高丽的和气。所以,陈理在高丽的生活十分艰苦。
  虽然陈理到高丽之后被封为了陈王,但那也只是表面名头而已,据《李朝太宗实录》记载,建文三年李朝太宗李芳远赐给陈理一些田地,永乐一年,赐给陈理一名婢女以及米豆,次年,赐给陈理米四石,酒十瓶,永乐六年,陈理病死。(李朝又称朝鲜王朝)
  陈理死后,李朝礼部赠米豆五十石、纸百卷、赐棺椁给其儿子陈明善。从这《李朝太宗实录》中的记载不难发现,陈理在朝鲜虽然被封为陈王,但实际过的却是普通百姓的生活。皇室想起来就赐给他一些粮食布匹,好供他们生活,但这也只是提供基本的衣食住行,奢华什么的简直谈不上。不过也对,毕竟朝鲜也没有理由要免费的供养陈理及其家眷一辈子,所以能提供他们基本的吃住就已经算仁义了。

六星上将洪学智访美,被问哪毕业,笑答美空军学校化尴尬1980年3月12日,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同志首次公开提出恢复军衔制,后经多次考虑终于1988年7月颁布新军衔制相关条例。9月14日,17位将星齐聚中南海怀仁堂,接受上将军官授衔仪式我们只知蔺相如完璧归赵,又可知卞和献玉的悲壮故事?战国时期,赵惠文王得到楚国的宝玉和氏璧。还没来得及开心,秦昭王就知道了,派使者来赵国谈条件。秦昭王的意思是用自己的十五座城池来换取和氏璧。用十五座城池换取一块宝玉,谁都知道这是一件不同人眼中的ampampquot朱毛ampampquot是怎么样的?朱德和毛泽东毛泽东和朱德都是我们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曾以朱毛之称传遍中国大地,在党和人民军队中树立了表率和标杆,成为党内团结的象征。这个赋予两人亲密关系的特殊名词因而载入史1972年李讷离婚,毛主席知道后,为此落泪讷娃的婚事太草率了1940年,毛主席已经53岁了,这一年,他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老来得子,他欣喜异常,众人也跟着毛主席一起高兴。毛主席为她取名为李讷。孔子曾经说过,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的意思是五帝之帝舜虞舜,名叫重华。重华的父亲叫瞽叟,瞽叟的父亲叫桥牛,桥牛的父亲叫句望,句望的父亲叫敬康,敬康的父亲叫穷蝉。穷蝉的父亲是颛顼帝,颛顼的父亲是昌意从昌意至舜是七代了。自从穷蝉为帝之后一红军女战士掉队,无奈嫁地主,14年后帮掉队的伤员重返部队作者SOUL迪尔解放前的鄂西北武当山区,因为地处偏远,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也有着较长的革命斗争历史,红二军团红四方面军新四军五师的部队都曾路过这里,在当地安置过不少伤病员,他们中有张廷玉激怒乾隆,气得乾隆夺其爵位,45年后家族得到重用1755年,张廷玉病逝,享年八十四岁。而在张廷玉死后,乾隆遵从雍正遗诏,让张廷玉配享太庙。这个配享太庙着实让人想不通,乾隆难道是良心发现?先夺其爵位,取消其配享太庙的权利,现在人家昏迷中吞下左眼球,17岁截去手脚,21岁遇见爱情,他一生过成传奇苦难的童年沂蒙老区沂源县南部,有个张家泉村。村庄四面环山,沟壑纵横,全村200多户人家,星星点点散落在山梁上沟壑间。山村里的乡亲们,在山岭间一块块巴掌大的小梯田里劳作。种点花生地瓜1908年被估值8亿元的夜明珠被慈禧含在嘴里,现在流落到了哪里?大家都知道慈禧去世时口里含着的夜明珠,那它现在在什么地方,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在古代的历史上,皇帝,皇后太后以及一些王公大臣去世后,都用金银珠宝各种奢饰品作为陪葬品。然而这些人在世聂荣臻共和国当之无愧的科技大元帅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对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朱老总亲自指挥过的战役不多,为什么却能在十大元帅中排名第一?无产阶级革命队伍之所以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是离不开一个个优秀的革命将领的努力。我国成立后,高层决定对在战斗中表现突出的将领给予相应的军衔以表示奖励。其中十大元帅的人员是军衔授予过程
1879年,伊利交涉,面对和战两派,光绪直言和示弱,战则可在清末的五个帝王中,道光帝性喜节俭,崇尚老庄咸丰帝纵情声色,顽固排外同治帝典学无成,不幸天折溥仪未及亲政,就宣告退位。只有光绪帝是诸帝中最有作为的一个。为了救国,他可真算做到了广读关于调查研究的调查本文共890字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毛泽东发觉一系列错误都是由于缺少调查研究酿成的,于是大力提倡领导干部都要搞调查研究,一时间下基层调研蔚然成风。但没想到的是以色列凭什么打赢中东战争,侵占阿拉伯国家大片领土,它能无辜?在这个世界上有这样一个国家,他们数次惨遭灭国,被迫流落他乡2000多年他们的人民团结一致,在风雨飘摇中建立属于自己的国家他们被屠杀驱赶却在五次中东战争中站稳脚跟他们腹背受敌却天资聪历史上的盗墓是什么样的?真的那么恐怖吗?发丘印,摸金符,护身不护鬼吹灯。窨沉棺,青铜椁,八字不硬莫近前。竖葬坑,匣子坟,搬山卸岭绕着走。赤衣凶,笑面尸,鬼笑莫如听鬼哭。天下霸唱盗墓的历史非常悠久,在考古学这门学问诞生之前一二六山东历史名人华歆文田怀友华歆(157年232年1月30日),字子鱼,汉族。平原郡高唐县人(今山东省高唐县)。汉末至三国曹魏初年名士重臣。华歆早年拜太尉陈球为师,与卢植郑玄管宁等为同门,又与管宁邴原王昭君死后,匈奴人是怎么对待她的?莫高窟一幅壁画,给出了答案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明妃曲王昭君一生是可歌可泣的,以致于汉匈人民都不能忘记她的历史贡献,在西北莫高窟的石壁上依然保留有她的壁画,这是匈奴人对她最大的肯定。明妃曲描述王昭君谁才是正义?不懂中东历史,无以谈论巴以冲突今天我们来聊聊巴以冲突。一上帝赐土圣经旧约记载,上帝赐给亚伯拉罕一块土地,作为他和子孙后代的家园。这块土地当时叫迦南。就是今天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这一带。按照圣经的记载,亚伯拉罕和妻郴州出过哪些历史名人?八千年前,这里是炎帝部落聚集地八千年后,这里将星云集出人才这里是距今八千年的古代炎帝部落苍梧越的聚集地,是重要山脉和水文汇集之地,自古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繁荣兴旺是最大的特点,于为你徐徐道来的历史历史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指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个人经历。有事有人,在时间长河中,涵盖众多。也正因为太过于丰富,让许多人一听到脑子就大了,认为枯燥无味,看见年月日,各朝各赖传珠把自己军衔定为中将,毛主席坚定否决,最后成了开国上将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表彰那些在战争年代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士们,中央决定举行授衔仪式。在1955年举行的授衔仪式上,徐立清将军为了避嫌,自愿降为中将的事迹耳熟能详,但在当时,还有一位将军一代暴君隋炀帝杨广为何常被称作千古一帝呢?隋炀帝。杨广1。雁门郡公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00年)把位于山西高原北边的那片区域设立为一个郡,即雁门郡。雁门郡一带民族关系复杂,地势险要,极具军事价值。从战国至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