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以科学谋救国一部尘封近百年的中国西北考察日记

  【读书者说】
  徐军华 新疆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暨西域文史研究中心副教授
  1927年,十九岁的刘衍淮走出北京大学校门踏上西北考察之路时,他不会想到这一去便是七年,离开时他还只是北京大学理预科二年级的学生,再次回来时他已是气象学博士,并在日后成为中国气象事业的奠基者。
  1927年,瑞典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受德国汉莎航空公司资助前来中国考察新航线,但此次西北考察遭到来自中国学术团体的强烈抵制。经多方谈判沟通,双方签订了中瑞科学考察合作办法。1927年的中国学界也不会想到,他们据理力争而来的这次国际平等合作考察,会为日后中国的科技史、考古史、西域史、交通史的研究发展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度被认为会消散在时光中的一段历史,因刘衍淮后人的捐赠,11册稿本日记就这样不经意间赫然呈现在世人眼前。历经三年努力,2021年8月,由新疆师范大学徐玉娟等老师整理、北京大学朱玉麒教授校审的《丝路风云——刘衍淮西北考察日记(1927-1930)》整理本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部日记记录了刘衍淮从1927年5月9日离开北京踏上西行之路,直至1930年4月19日抵达柏林开始博士学习期间1077天的考察行程,其中既有严谨细致的气象记录,也有敏感丰盈的万千思绪,既有西北塞漠的风情百态,也有前辈学者的精神风貌。翻开这部日记,我们仿佛穿越了岁月烟尘,随着西北科考团踏上了茫茫西行之路。
  一部日记,一段西行考察的记录
  中国西北科学考察的主要目的在于考察新航线,此行要获得的科学资料也以气象、地磁等探测资料为核心,科考团先后在额济纳、葱都尔、迪化、库车、若羌等多地建立了气象观测站,获得了西北气象观测的原始资料。这些资料被气象学家郝德带回德国后,都不幸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之中。中方气象组另三位负责气象的团员,崔鹤峰留在包头等待建立气象站,最终因经费没有着落而最早退出科考工作,马叶谦留在葱都尔气象站不幸殉职,李宪之的相关日记材料均未保存下来。刘衍淮日记中详细记录的观测数据对于了解当时中国西北气象情况就显得极为珍贵,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填补了此次科考工作中最为重要的气象考察资料方面的缺失。
  《丝路风云——刘衍淮西北考察日记(1927-1930)》
  刘衍淮著
  商务印书馆
  这部日记既是刘衍淮严缜翔实的工作记录,也是他艰辛考察中的心灵港湾,一方面为后学保留了西北气象观测的大量珍贵数据,同时再现了科考团真实的生活及工作状态,记录了如斯文·赫定、徐炳昶、袁复礼等学者的精神风貌,还原了当时中国西北的风土人情,这些资料对于我们深入研究这段考察历史,探索当时中国西北历史情况等均具有文献价值,这部日记所呈现的资料是弥足珍贵的。
  一部日记,一个青年成才的历史
  西北之行是刘衍淮从事科学事业的起点,透过这部日记我们也能看到一位青年学子的成长过程。
  当时的中国外有帝国列强的虎视眈眈,内有军阀派系的战争不断,国家积弱,民不聊生。但是,对于刘衍淮而言,旅程是一种空间的位移,从熟悉的此空间移动到不熟悉的彼空间,在移动中,寻找陌生、新奇与惊异。这次西北科考之行,让他第一次接触气象学,跟随德国气象学家郝德学习气象观测技术及相关气象仪器的使用方法,肩负着水文气象观测、线路图绘制等工作,每天定时进行三次气象观测并记录。考察开始两周后,刘衍淮等四位气象生便已掌握了地面观测项目,能够施放测风气球,用经纬仪探测高空风速风向。他们在考察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摸索,在一次次失败中吸取教训,在一次次成功中积累经验。从初次接触气象观测仪器,到独立进行气象观测,刘衍淮仅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
  刘衍淮考察途中的画作《额济纳河畔的观测站》(1927年9月28日)
  面对艰苦卓绝的自然条件、动荡不安的政治环境以及外方团员的傲慢自大,刘衍淮坚持学习气象学知识,并完成了为期一个月的新疆天山福寿山气象观测,独立完成了库车气象台站的建设及气象观测,他后来整理发表的《天山南路的雨水》(1931),《迪化与天山中福寿山四月天气之比较》(1977)等文均得力于西北科学考察这段经历。刘衍淮等中国青年学生的勤奋踏实、聪慧好学精神也得到了斯文·赫定、郝德等西方学者的认可和赞赏。年轻的刘衍淮不无骄傲地记录下斯文·赫定和徐炳昶等前辈学者对自己的赞赏,他在日记中提到"当天和晚上赫定就说我的路线图比Stein的好得多。"(1927.11.4)"徐先生多鼓励启发语,对我希望甚殷"(1928.1.11)。在西北科学考察告一段落后,这一段难忘的行程改变了刘衍淮的人生轨迹,他与李宪之继续西行,前往德国柏林大学学习气象学,成长为中国气象学的一代宗师。
  一部日记,一幅中国西北的风土人情图
  刘衍淮每到一处都会详细记录当地民俗民情,包括节日、饮食、教育、娱乐、税收、农业种植、百姓生活场景等诸多方面,正是这事无巨细的记载,让我们看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西北最真实的状态,也为我们了解当时的风土风情,留下了宝贵的文献资料。如日记中多次出现了关于关帝庙的记录,根据相关记载,清朝康雍年间,清军驻扎的巴里坤就已经建立了关帝庙,乾隆中期以后,新疆关羽崇拜更为盛行,在新疆南北路各主要交通路线,只要是有汉、满等军民居住,就会建有规模不一的关帝庙。刘衍淮日记中多次出现了关帝庙的记载。他从哈密出发前往迪化,沿途多次见到关帝庙;后来他被派往库车建立气象观测站,也记录了他沿路看到的关帝庙及关帝崇拜的情形,如在托克逊"游关帝庙,内有柳叶桃几株,花虽将谢,美色犹存"(1929.5.28),距离苏巴什27公里的阿呼布拉克"游龙神祠,门多贴‘救荒僻谷神丹’‘关帝君救急灵难经文’一流的印刷品"(1929.5.31),并在库车听津商说起关于关帝显圣的传说;从库车返回迪化路过库米什看到"小庙一椽,内供关帝纸位"(1929.9.15);从迪化前往塔城,在老风口也有关于关帝庙的记录"荒店三,皆深院冰水雪,屋多破,有树几棵,有溪,南有马王庙,北为关帝庙,近马王庙北之大庙为风神庙,内供阖境风神、本境山神及土地尊神"(1930.3.16)。
  中国西北科学考察途中的刘衍淮(李伯冷摄于1927年10月)
  本文图片均选自《丝路风云》
  一部日记,一曲科学救国的赞歌
  西北之行是激发刘衍淮科学救国精神的契机。浩瀚的沙漠里蕴含着胡杨的勃勃生机,如同平静的海面下涌动着海浪的波涛汹涌,总有一股力量即将喷薄而出,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而言,这股力量便是科学救国精神。
  刘衍淮作为北京大学青年学子已经接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精神及科学民主思想的洗礼,当他踏上梦寐中的西行之路,他面对的不仅是夜光杯里的葡萄美酒,广袤沙漠的雄奇壮观,还有恶劣的自然环境,动荡的西北政局,外方的倨傲无礼。阅读他的日记,能看到"先烈不能瞑目,志士仍当努力"(1927.10.2)的奋发图强,"家乡糜烂,闻之痛然"(1928.5.19)的巨大痛苦,"心多杞忧,难于入梦"(1928.7.14)的抑郁不平,"其当戮杀之惨凄,甚于虎狼,其手段之鄙劣,有过鬼蜮"(1928.12.9)的无比愤慨,大书"勿忘五月九日国耻纪念"(1929.5.9)的激愤之情。面对动荡不安的时局,面对帝国列强的欺凌侮辱,正是这份对祖国的担当责任,这份心系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促使并激励刘衍淮在山河残破风雨飘摇之际,一路向西,不屈不挠地追寻科学救国的道路。
  刘衍淮日记不仅仅是个人爱国情感的呈现,更是那个时代诸多志士仁人寻求拯救国家于危难之际的时代缩影。科学救国精神不仅体现在其日记中,更是贯彻在刘衍淮一生的气象事业中。抗日战争爆发后,刘衍淮毅然放弃大学教授的安定生活,在竺可桢的推荐下弃文从戎,入职中央航空学校担任教官,培养了大批军事气象人才为空军服务,为近代中国军事气象的发展奠定了坚厚基础。
  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拉开了中国西北学术史发展的序幕,"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开创者们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对巩固西北边疆、加强国家学术建设等均具有现实意义。刘衍淮作为此行亲历者,其日记既是这一段历史的见证,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文化能够烛照人心,传承文化是知识分子的担当与使命,这部尘封了近百年的日记得以整理出版,嘉惠学界,有益于进一步推进西北史地研究,而在国家遭逢剧变时期,西北科考团的中方团员们为了家国利益死生以之、不畏艰险的精神更是对后学坚持操守、传承文化的激励。
  《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11日11版)

他北大毕业打仗勇猛,开国被授少将,曾主政河北多年,官至正部级祖国危急存亡之际,无数英雄志士英勇站出,为了挽救人民于水火之中,将个人宝贵的生命置之度外,为祖国的和平进行百折不挠的奋斗,不断奔波操劳。其中,一代儒将刘秉彦,也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毫小孩说长大后要娶姐姐,长大当上皇帝后,他却将姐姐打入冷宫倘若说起汉武帝,众人都会想起他的雄韬武略,想到他给汉朝带来的盛世景象。倘若谈起汉武帝的感情生活的话,人们更多想到的便是卫子夫了,此人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贤良淑德的真谛。很多人都认为,李陵的选择公元前99年五月,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率三万骑兵从酒泉出塞,在天山一带袭击匈奴右贤王,并准备让李陵为李广利押运辎重。李陵是李广的孙子,精通骑马射箭之术,爱护士卒,汉武帝认为李陵颇资治通鉴富二代如何守住基业?原文1酂文终侯萧何病,上亲自临视,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帝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译文汉惠帝二年(戊申公元前193年)春季,正月,癸酉(初四抗美援朝非打不可?20年后美国才明白毛主席的战略眼光登峰造极1953年的一天,毛主席吃完午饭刚准备休息一会,一纸电报送进来,瞬间让毛主席精神抖擞,随后喜笑颜开对旁边的卫士长李银桥说我们终于可以把军装脱下来了,一起脱掉吧。李银桥立马就明白,这读书笔记毛泽东选集1卷(12)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比心一写作背景1935年夏秋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华北事变,妄图把华北变成第二个满洲国。12月9日,北平爆发一二九运动,1万多名学生举行抗日示威游行,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毛泽东的一首词引发的国共笔墨大战文王树人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完成了伟大的长征,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同年12月27日组成了以毛泽东为政委彭德怀为总指挥的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队,并决定渡过黄河东征一组二战时期的老照片,特别是日本人的罪行,让人愤怒到了极点1945年在苏联西伯利亚拍摄的照片,持枪站岗的是一名苏联士兵,正在扫雪的是被俘虏的德国士兵,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牺牲了2600多万人,苏联人恨透了这些纳粹士兵,他们让这些德军战三国时期魏蜀吴领土分别在今天的哪些省份?首先魏国占据了全国的23的土地面积,包括今天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省份安徽江苏的北部以及甘肃陕西的大部还有湖北的一小部分以及辽宁的部分地区。其次面积第二大的是吴国,占据了今天的江南北朝的人中之杰北魏孝文帝元宏北魏献文帝皇兴元年(467年),献文帝拓跋弘长子拓跋宏出生。皇兴三年(469年),3岁的拓跋宏便早早地被立为太子皇兴五年(471年),5岁的拓跋宏即皇帝位,是为孝文帝。孝文帝之所以民国时期的军阀割据局面是如何形成的?中国历史上有三个著名的军阀割据时期,一个是非刘姓不封王的东汉末年,一个是节度使叛乱的唐朝末年,还有一个就是民国军阀混战。所有军阀割据的形成有其共性,也有其特殊起因,今天我们谈谈民国
小小竹竿铭刻伟大支前路来源党建网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淮海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淮海战役中不断涌现人民群众的支前长津湖战役,中美阵亡的最高军官分别是谁?美军的死得很蹊跷抗美援朝二次战役是扭转整个战争局势的关键战役,中美双方都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伤亡,其中美军在长津湖战役中创造了抗美援朝单日阵亡人数的最高纪录,此外纪录还有阵亡人数最多的周阵亡人数最多的1951年秋季攻势后,美军妄想活捉一名志愿军战士,结果死伤1800人第一次战役中的志愿军出其不意,将已经逼近鸭绿江边的美韩军队打退到清川江以南,遏制了他们叫嚣着要打进我国东北的嚣张气焰。趁着敌人尚未反应过来,麦克阿瑟始终沉浸在黄种人不会打仗的自大中长津湖水门桥之战美军一师险些全军覆没,我军为何功亏一篑?最近刚看完长津湖之水门桥,电影很好看,热度很高。因为电影是改编的历史真事,所以很有感染力。既然是真事,那我们可以来看现实中和电影中有一些什么不一样。现在我们尽量来还原当时的水门桥战长津湖之战中,一位失散的志愿军伤员突遇美军坦克长津湖之战中,由于气候交通空袭等方面的原因,志愿军的重武器几乎都落在了后方,基本上没有发挥什么作用。志愿军战士只能用手中简陋的轻武器,与武装到了牙齿的美军展开拼死搏杀。这一幕,在一你对山西人有什么印象?谢谢邀请。提到山西,绝大多数人应该都会想到煤老板,其次是污染,再其次是脏。但是我要说的是普遍人不知道的事实。我不是一个山西人,但是我要为山西人正名。说山西煤炭多,那你们应该都知道煤2005年,湖北发现1男7女合葬墓,墓主人是朱元璋第24子2004年湖北一座墓前站满了来自社会各处的人,有喜爱考古,研究古墓的专家,有媒体记者,也有一脸严肃,带着枪支,严守纪律的武装士兵,也有很多周围的村民,大家都在焦急的等待着,想要知道中国小伙因长太帅,被两名越南女兵绑架结婚,历经13年才回到祖国1992年8月中旬,在靠近中越边界的云南马关县一个农村的村口,站着一个30多岁的青年,他的脸上满是沧桑的痕迹。青年眼中泛起泪光打量着村庄的模样,他快步朝着村中走去,东拐西拐地来到了理性讨论为什么波罗的海三国,如此痛恨苏联?苏联解体的原因,是极为多元且复杂的。但可以肯定的是,错综复杂的民族问题,是引燃其崩溃的导火索之一。说到苏联的民族问题,就不得不重点提及以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为代表的波罗的海三国苏联对我国的援助50年才建国一年不到,全国百分85以上文盲,剩下的能写自己名字的就不是文盲,别说物理,就是化学生物农业医疗地理等等都没有,后来53年打赢了朝鲜战争,苏联领导人换成了赫鲁晓夫才对华友1960年合影,公认的战神都在,15位大军区司令同框,谁坐C位?1960年10月,军委召开扩大会议,会后留下一张大合影。这张合影非常壮观,汇聚了当时最顶尖的名将,他们都是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和中流砥柱。全军公认的战神都在,囊括了至少15位大军区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