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真实的三国是怎样的?

  你知道真实的三国后,会颠覆你对三国的崇拜!真实的三国非常残忍,非常血腥,真实的三国人口稀少,物质匮乏,民生凋敝。那里没有英雄或者枭雄,有的都是血与泪。
  在这里我仅讲两点:残忍以及人口
  一、三国里到底有多残忍多血腥?
  残忍血腥到吃人是常有的事。连人都吃,还有什么残忍的事是做不出来呢?
  1. 郭颁 《魏晋世语 》中这样有一段故事:"初,曹操乏食,昱略其本县,供三日粮,颇杂以人脯,由是失朝望,故位不至公。"文中指,早期曹操军队曾经严重缺粮,当时程昱想办法为曹操解决问题,于是在自己的县城里(东阿县)强夺粮食,为曹军供应三日的粮食,而这些粮食就是人肉。
  为了供军粮,竟然拿老百姓用作军粮。
  2.臧洪被袁绍围困三个月,城里粮食全无,一开始还有老鼠和武器上的皮革可以吃,后来什么都被吃光了,到最后只剩下了三升米,臧洪让人煮成稀粥让大家喝。最后又把自己的爱妾杀了分给将士充饥。
  3.由于物质匮乏,人也被当作食物。《晋书》记载:"邺中饥,人相食,季龙时宫人被食略尽。"而且古代打仗战败方很多都是充当粮食,有‘两脚羊’的称谓。
  二、真实的三国人口非常少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多人认为三国时期"十万大军"是各方兵力投入的标配,像官渡、赤壁、 夷陵之战更是动辄百万人起步的战役。
  其实根本就没有那么多,官渡之战曹操2万,袁绍10万;赤壁之战 孙刘联军最多5万人,曹操有15万;夷陵之战刘备孙权各5万。
  《晋书·地理志》记载"至桓帝永寿三年,户千六十七万七千九百六十,口五千六百四十八万六千八百五十六"。也就是说恒帝的时候有5600万人口,而到了三家归进晋时,太康元年,平吴,大凡户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
  你知道在短短的一百年时间里,是什么让人口从5600万降到1600万吗?
  很多人的第一直觉就是战争。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各诸侯的纷争无休无止,所以就简单的认为是战争导致人口骤减。
  其实真正导致人口骤减的原因是瘟疫。
  1.史料
  《 三国志》这样记载:《武帝纪》" 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北还。 ";《 周瑜传》" 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 " 而曹操南征赤壁军中 大疫并非孤例。
  实际上从公元119年(汉安帝元初六年)至公元217年(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这一百年内史书有记载的大瘟疫有几十次之多。仅东汉末年三国初的三十年内,有记载的全国性大瘟疫就有十二次之多。
  2.名人
  曹植 的《说疫气》"家家有伏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亡,或覆族而丧。"而璀璨文坛的建安七子有四子在此时也死于瘟疫。后来"七子之冠冕" 王璨 也得瘟疫死了。连这些名门望族都免不了得瘟疫,可想而知老百姓是怎么过来的。
  张仲景的家族本来是个大族,人口多达二百余人。自从建安初年以来,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而死亡,其中死于伤寒者竟占十分之七。面对瘟疫的肆虐,张仲景内心十分悲愤。他痛恨统治者的腐败,将百姓推入水深火热之中。对此,张仲景痛下决心,潜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治,一定要制服伤寒症这个瘟神。于是张仲景游历各方,经过数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终于写成了一部名为《伤寒杂病论》的不朽之作。这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又一部最有影响的光辉医学典籍。
  总结:
  曹操蒿里行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可能是三国最为真实的写照了。唉!真的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真实的三国可能比我说的这些还惨,很多人做梦都想穿越到三国去,我想如果你穿越到了三国,你绝对会后悔。
  谈到三国演义就会涌现出很多的英雄人物,英雄传记。但历史上是什么情况的呢?当然不是小说写的那样,关羽提着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赵云长坂坡几十万人七进七出,那都是扯淡。首先,真要了解三国,就先要了解历史。三国把个人英雄主义严重的夸大导致了现在人们对三国历史的误判,谁单挑多厉害啊,谁跟谁打多少回合啊。其实呢,三国时期有马鞍没马蹬,马上战斗工具都是单手武器,刀剑什么的,没有长杆兵器也用不了,长杆兵器都是战车士兵使用的。骑马根本掌握不了,三国演义的打架方式不是当时的年代的,所以不会存在拿什么枪啊,偃月刀啊。西晋南北朝都没有,何况三国?而且三国对名将的定义也很搞笑,谁单挑厉害啊,打架无敌啊,其实很幼稚。因为他根本不现实。而且看看三国前面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将孙武庞涓乐毅王翦白起廉颇李牧,汉朝时期韩信钟项羽章邯李广卫青霍去病。这么多公认的名将,你看哪个记载过他们的武力多高,单挑多强?不存在的,他们都是军事专家打仗运筹帷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以少胜多也是常有,这么多历史含金量这么高的人,反而不如演义来的精彩,为什么?没有为什么,小说就是小说,要感谢罗贯中把演义写的这么精彩才能让三国流传这么久而且这么传奇,没有他三国这段历史就会跟五代十国一样,很精彩但无人问津。要了解三国就要好好认清历史,把三国志和注的部分用历史的方式来分析,不要用小说的方式来看待,历史自然就呈现出来了
  据说关羽使双刀,刺颜良于马下便是佐证。青龙偃月刀也可以刺,可惜那时没有这种刀。
  赤壁大战之后,三国鼎立开始形成,但应属东汉时期,直到曹丕、刘备、孙权称帝,东汉才真正灭亡,历史正式进入三国时代。曹操是个英雄,手下谋臣如雨,猛将如云,不算夸张。曹操最大的历史功绩是统一了北方,使北方人民获得了休养生息,发展生产的机会。曹氏父子(曹操、曹丕)为司马氏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刘备也是个英雄,白手起家,纵横天下,最后据有巴蜀之地。可惜的是他手下能人太少,虽有孔明,却不能善其事(指军事),又不注重人才培养,乃至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窘境。蜀被灭亡,是不可避免的事。孙权振父兄之余烈,保有江东,也是个英雄。但孙权之后的继任者大多过于荒淫、残暴,且嗜杀,加之人才寥寥,孙氏灭亡,岂能无凭。
  这就是真实的三国。
  嗯。这个话题很沉重。
  简单说,三国时期,不是风花雪月,也没有豪气干云,爱国忧民。
  有的仅仅只是杀戮,谎言,暴虐。
  东汉永寿三年,也就是157年,国家政权最后一次官方人口统计,全国有户1067.8万户,编户自由民5649万(均未计算奴隶与徒附人口数据)。
  到三国归晋的280年,西晋政权做了一次统计,户245.9万,编户1616万。
  注意,西晋统一后,大规模对前蜀汉与东吴人口进行了清理,梳理出很大一批潜藏户才有这个数据。
  如果考虑到东汉的5649万数据,距离184年黄巾暴动开始还有20多年,则184年暴动前的人口必定接近6000万了。
  想想看,6000万人口,不到百年就只剩余了1616万。
  该怎么以一个惨字来形容呢?
  人口怎么损失的?比如说,战争损失。
  官渡战役后曹操俘虏袁绍军队接近8万,由于曹操自身没有粮食,乌巢粮食也被焚烧,既拿不出粮食来临时养活这些俘虏(8万精壮男子就是屯田都是一笔巨大财富 ),也无法转运,更不能放回去给袁绍重新武装,所以全坑杀了。
  8万精壮男子死亡,后面就是8万个家庭的破碎,同样会令近其余40万自由民丧失生活来源,大约50万自由民消失了。 比如说,饥荒
  战争造成大量精壮男子从军,死亡,农业劳动力自然锐减,土地收益少,自耕农就处于饥荒之中。比如说,瘟疫
  战场死亡来不及掩埋,瘟疫自然滋生。比如说,隐户
  战火瘟疫饥荒出现,自耕农与手工业者没有办法,降为佃户奴隶,这就是世家豪强的徒附,是人身依附关系,不再是向国家缴纳税金的编户。比如说,逃亡
  战火既起,很多人从中原地区,或通过幽州辽东朝鲜,最终去向倭国,比如大儒管宁隐居辽东,家族成员将管这个姓带进了倭国,至今还有。
  逃向长江三州,比如诸葛亮家族,许靖家族。益州东州士约三万户也是如此。
  或进入西、南周边,逆化为胡。比如江东所谓山越,其中就有中原汉族,当地汉族世家豪强也冒充山越收拢流民,不向地方缴纳税金。
  至于曹操刘备吃人就不说了吧。主户如此,女人就是战利品
  车前悬首级,马后载妇女。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孙策周瑜占舒县,得二桥(非乔)。这当然是纳妾。桥家敢不同意?
  关羽,对吕布将领秦宜禄的前妻杜氏是念念不忘,两次求曹操战后赏给自己。可杜氏已并非吕布将领眷属啊。
  真实的三国是什么样子的?
  得益于《三国演义》,以及各类影视作品,提到三国,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英雄辈出,无数能人志士靠着智慧和勇武在这里激烈碰撞,上演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故事。
  但是,真正的三国远非如此。
  整个三国时代的动乱,本质上是东汉立国以后,社会各阶层百年矛盾的集中爆发。所以,处在这一时期的所有人都异常痛苦、煎熬,为了苟且的活下去,所有人不得不在乱世中拼尽全力的去挣扎。
  先看一组数据;
  公元157年,东汉王朝人口统计,汉帝国有5647万余人。而到了三国后期,《三国志》记载蜀国仅有人口94万余,孙吴也仅仅230万余,而人口最多的曹魏也仅有443万余。这也就是说,整个三国加起来仅有767万人。
  人口损失率高达86%!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西晋一统,重新统计全国人口,共计1616万。即便如此,人口损失率也高达71%,令人不寒而栗。
  所以,当演义褪去华丽的文学修饰,漏出真正的面容,成为历史后,一定让大多数人沉默无语。
  开篇之前,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是否看过冯小刚导演的电影《一九四二》?
  在这部电影中,张国立饰演的地主范殿元身处乱世,不幸的是又赶上了大灾。为了躲避战争和饥饿,他带着一家人踏上了逃荒之路。
  路上,放眼望去,到处都是挖野菜、刨草根充饥的人。野菜、草根挖完之后,他们又去啃树皮,干硬的树皮吃下去就像是刀子一样在剌嗓子,没办法,不吃就得饿死。到了最后,树皮都啃完了,无奈之下,人们又吃起了观音土,这种东西本质上就是含有矿物的黏土,吃了就堆在肚子里排不出来,直到把人活活的憋死。
  逃荒到了最后,带着一家人逃难的范殿元全家死绝,只剩下了范殿元一人在绝望中活了下来。
  而真正的三国呢,要远比《1942》残酷好几倍。
  简单说一下三国乱世的背景。
  三国乱世的根源在于东汉,而东汉这个朝代先天不足。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被网友们称为位面之子,一个原因是昆阳大战,刘秀运气爆棚,流星直接砸了王莽的军队,让他捡了个大便宜。另一个原因就是刘秀于公元22年起兵,仅仅3年的时间就带甲百万,在洛阳称帝建国了。
  刘秀为什么能如此顺利呢?
  说白了,刘秀当时只不过是世家大族们推出来的傀儡。也正因此,刘秀称帝后没有什么建树性的政策,只能向扶持他的世家大族妥协,不仅要对这些功臣加官进爵,而且还招募了他们的后代进入朝廷为官。
  也正因此,东汉的重要官职几乎全都被世家大族所垄断,还培养出了一些类似于袁绍、杨修这种"四世三公"的怪胎家族。这些人变相世袭着朝廷官职,不仅打断了普通百姓的上升渠道,更是把无权无势的平民变成了他们庄园里的奴隶。
  在这种情况下,东汉的皇帝和老百姓饱受世家大族压迫,一个活的憋屈,一个活的困苦。
  慢慢的,皇帝开始反抗,利用外戚势力来制衡世家大族,那位深入漠北,勒石燕然的窦宪就是皇帝扶持外戚的代表性人物。但外戚势力做大之后,很可能反噬皇权,比如功高盖主的窦宪,以及权势滔天的梁冀。于是,皇帝又找了帮手,那就是宦官集团。
  就这样,世家、外戚、宦官三大集团进入了短暂的平衡期,同时也陷入了无休止的争斗之中。
  而底层的百姓呢,饱受煎熬和剥削,不断地出现零星的反抗和起义。到了东汉末年,矛盾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就在此时,太平道张角成为了底层百姓心中的期望。最初,张角传教是受到地方官支持的,原因在于张角传教是深入受灾地区一线,不仅在当地治病救灾(虽然是跳大神,但对于底层百姓而言,比等死要好点),而且还教导百姓多行善事。
  地方官一看,太平道有用啊,起码能降低百姓起义的概率,所以就默认了张角的太平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被压迫的老百姓加入太平道,地方官已经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到了这个时候,按理说,地方官应该出来做点儿事了。不过,不要忘了,现在朝廷党争已经陷入白热化,皇帝意图利用宦官集团取代世家大族把控的地方权力,将很多世族子弟以"党人"之名禁锢。如此,很多太监的叔伯兄弟到了地方上任职县令,甚至是太守。
  于是,把控地方权力的世族子弟为了自身的权力,选择放纵张角的太平道发展,并将其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内。如此,一来可以暂时掩盖自己的不作为,避免受到舆论攻击,二来还可以给将来的继任者留下烂摊子,一旦自己被迫离职,则火速挑拨太平道造反。
  可以说,张角太平道的发展,本质上是世族大族的受到朝廷威胁之后,意欲保住权力的应对办法。换句话说,这是世家大族企图养寇自重,是东汉高层内斗的必然。
  最终,东汉高层内斗变得愈发激烈,张角势力也开始野蛮生长,有了不可估量的能力。
  黄巾之乱
  公元184年二月,由于洛阳内应被发现,张角提前起义,仅仅一个月,黄巾军发展到了七州二十八郡。
  此时,高层内斗依旧不止,世族子弟攻讦宦官贪赃枉法,说张角造反都是宦官集团逼出来的。而宦官则攻讦世族子弟暗中勾结张角,很多世家大族甚至投靠了张角,成为了张角的部众。
  两个集团说的都没错,宦官集团中确实有不少人贪赃枉法,世族中也有为了保住自身利益而放纵,甚至是勾结张角的人,其中不少地方的豪族更是直接投靠了张角,助张角造反。
  面对这种局面,汉灵帝选择妥协,放弃了权力斗争。
  对于世族大家,汉灵帝一方面杀了几个过于出格的世族子弟,但却解除了党禁,算是暂时默认了世族大家对地方权力的把控。
  对于宦官集团,汉灵帝又把世族弹劾宦官集团的奏折扔到了宦官面前,吓得太监们跪地求饶。于是,灵帝暗示宦官捐出家产,资助军队,之后也免除了其他的惩罚。
  既然皇帝选择了让步,世族们也放弃支持张角。内部暂时出现了稳定,接下来就是平定黄巾军了。
  为了平定黄巾军,汉灵帝以何进为大将军,屯驻都亭,守卫洛阳。之后命令皇甫嵩、朱儁率军攻打盘踞颍川的黄巾军波才、张曼成,命卢植率军攻打冀州张角、张梁等人。
  皇甫嵩、朱儁在平定颍川的过程中杀戮异常严重。
  公元184年五月,黄巾军波才与皇甫嵩对峙,结营在荒草地区,被皇甫嵩一把大火烧的四散溃逃,之后,皇甫嵩和朱儁、曹操合兵,斩杀了数万人。之后,南阳黄巾张曼成起义,张曼成死后,黄巾将领韩忠占领宛城向朱儁投降,所有将领都同意接受韩忠投降,但朱儁却说;如果接受他们投降,那些没有造反的百姓怎么看?这不是鼓励百姓在贫困时造反,被剿时投降吗?所以,必须全部屠杀。
  之后,韩忠十余万黄巾军陆续被朱儁和其他官军屠戮殆尽。
  再说卢植,卢植负责冀州地区的黄巾首领张角,多次大战,杀黄巾数万。之后将张角围困于广宗,接下来就是结营扎寨,围困张角。但灵帝派太监左丰视察军情,左丰不知是自己想要点钱,还是灵帝有嘱托,所以左丰向卢植索贿,也不知卢植这个人是看不起宦官集团,还是不愿意交出缴获的黄巾军财报,所以断然拒绝。
  左丰回去禀报汉灵帝,汉灵帝以董卓替换了卢植,但董卓又作战不力,之后又以皇甫嵩替换了董卓。
  皇甫嵩作战虽然有勇有谋,但杀戮气息依旧异常浓重。184年八月,皇甫嵩遇张角军,首战杀敌七千,张角病死后,皇甫嵩和张梁对战,在杀死张梁军3万士兵后,又活活的逼迫剩余的5万黄巾军投河自尽(值得说的是,黄巾军基本上都是扶老携幼,所以,这5万黄巾很可能是3万士兵的妻小)。张梁死后,皇甫嵩围攻张宝,在曲阳一战剿杀黄巾军十几万。
  此后,大股黄巾军基本平定,只留下了一些地方黄巾军。而这些"黄巾余孽"则成为了世族大家养寇自重,巩固权力的经验包。
  董卓入京和天下大乱
  在黄巾军起义时,凉州发生羌乱,董卓入凉,在镇压叛军的过程中,逐渐控制了军队。
  朝廷内部呢,由于汉灵帝解禁党人,他们必要报复。于是,世族和宦官矛盾加剧,党争之势愈演愈烈。袁绍等人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鼓动外戚何进诛杀十常侍的。
  内部斗争的结果是朝廷根本无力管辖地方,世族重新掌控地方权力。
  此时,何进听信袁绍建议,请董卓入朝灭十常侍,而十常侍则率先发难,直接杀死了何进。
  何进死后,洛阳大乱,袁绍带兵诛杀十常侍。之后,袁绍陷入疯狂,下令诛杀城内所有没有胡子的男子,大量无辜百姓被杀。此后,宦官集团和外戚势力从东汉政坛消失,世家大族成为了唯一的政治力量。
  正在袁绍杀戮正酣的时候,董卓带兵进入了洛阳。
  面对这种情况,世族大家傻眼了,自己辛辛苦苦斗争了多年,付出了这么多努力,终于干掉了外戚和宦官,眼看着就要一家独大了,怎么又杀出了个军阀董卓。另外,这个叫董卓的军头还控制了皇帝,这简直就是跑过来抢夺胜利果实的有木有!
  简直是叔可忍婶不可忍!
  于是,众多豪门世族公开反对董卓,袁绍、袁术、曹操等人也逃出洛阳,利用多年的家族积累开始募兵,之后组织联军讨伐董卓。
  十八路诸侯讨董的故事大家很清楚,我就不细说了,这里说一下董卓撤退的细节。
  公元190年,由于不敌关东联军,董卓准备迁都。但迁都前,董卓还不忘虚张声势一番。他派遣了一支军队出洛阳,宣称对抗联军,但是,这支军队走到阳城后就不走了,直接漏出恶魔的獠牙,屠城!把城内所有男子全部斩杀,首级悬挂于车辕之上,至于女性则全部装车。
  等到军队回洛阳后,这支部队招摇过市,董卓也宣称西凉军队战胜了联军,杀敌无数,而车上的女性则全部分给了西凉士兵。
  之后,董卓下令迁都长安,而洛阳城内建筑,不论皇室宫殿,还是普通民居,全部放火烧毁。另外,为了筹集军饷,董卓下令士兵将所有携带财物的百姓就地处死。至于这场迁都到底死了多少普通百姓,我们无从得知,只知道史书上写了四个字"积尸盈路",一路之上全都是惨死的老百姓。
  而到了长安,董卓故技重施,先杀不服的人,再杀长安城有积蓄的平民,以此掠夺财富和粮草。至于董卓的部将,更是军纪败坏,无恶不作。在长安站住脚后,董卓派遣了张济和郭汜攻打中牟,两人沿途劫掠并屠城,颍川和陈留下辖各县的百姓被屠戮殆尽。
  公元192年5月,董卓被心爱的义子吕布杀死。
  李傕、郭汜不服王允、吕布,所以率军重新攻入长安,仅在破城当天,长安城内就有万余人被乱军杀死。等到李傕、郭汜占据长安后,他们二人又开始了内讧,致使关中百姓死的死,逃的逃。接下来几年,李傕郭汜互相攻伐,双方几乎焚烧了自己军营以外所有的建筑,百官和皇帝被他们挣来夺去,而普通百姓则成了他们劫杀的对象。
  无休止的战争摧毁了一切,史书中记载关中的粮格变成了一斛米(120斤)50万钱。要知道,就在黄巾之乱前,汉灵帝卖官,一个位列三公的大司徒才卖了500万钱。十常侍某些太监一辈子才贪了千万钱。
  所以,粮荒出现了!
  当时,汉献帝被李傕控制,由于极度缺粮,汉献帝和众大臣都饿的有气无力。某次,汉献帝饿的两眼发黑,要求李傕送五斗米和一副牛骨架来充饥,但李傕却回复;一天给你们两顿饭还不行,还要米?米是没有了,一副发臭的牛骨架,爱要不要!
  就这,汉献帝也吃的津津有味。
  顶层如此,底层更是惨烈!
  面对高耸入云的粮价,关中地区不断上演"人相食"的场景。可以说,在严重的战乱和饥荒之中,所有人都突破了道德的底线。
  关中地区的大战在持续,关东地区也开始了诸侯攻伐战。
  吕布带兵从长安出逃,由于是孤军,没有后勤保障,所以为了粮草,吕布是走到哪儿抢到哪儿,沿途劫杀普通百姓,之后将死粮食据为己有。而吕布领导的军队更是军纪败坏,不断欺辱、霸占良家妇女。
  另一边,公孙瓒征青州黄巾,一战斩杀3万余人,之后,穷追不舍,杀数万,俘7万余。再之后,攻打幽州刘虞,放火烧毁了刘虞领地内的大量粮草和房屋,幽州百姓死伤无数。和袁绍的对战中,公孙瓒、袁绍二人都极尽一切可能的屠杀对方领地内平民,焚烧对方领地内粮草和房屋。
  说了吕布、公孙瓒、袁绍,再说说三国第一BOSS曹操。
  曹操这个人,杀气更重。
  在攻打徐州陶谦的时候,曹操打到彭城附近时,直接屠城,数十万男女老幼被赶到了泗水河中淹死;
  坑杀男女数十万口于泗水,水为不流。——《资治通鉴》
  和陶谦的对战中,曹操占据上风,陶谦败守郯县。眼看一时半会拿不下郯县,曹操下令四处劫掠,周围县城,取虑、睢陵、夏丘等地的百姓被屠杀殆尽,史书记载;
  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
  另外,在官渡之战时,袁绍失败仓惶逃跑后,曹操一瞬之间缴获了无数辎重、图书和珍宝,并且俘虏近8万袁军。但看着这8万士兵,曹操陷入了沉思;这些人家乡在袁绍领地,再加上我自身也没有太多的粮食,那么,这些人又该如何处置呢?
  很快,曹操做了决定,近8万人全部被活埋!
  当然,最让人感到恶心,让世人知道曹操阴狠毒辣的事莫过于《魏晋世语》中这句话
  初,太祖乏食,(程)昱略其本县,供三日粮,颇杂以人脯,
  曹操军队缺粮,程昱竟然在自己的辖区内掠杀百姓,制作"人脯"以供养曹操打仗!而曹操的军队竟然吃的理所当然!真的无法想象,曹操和程昱究竟是什么样的心理!
  总结一下,真正的三国和我们的想象相差很远,很多时候,由于文学创作,我们接触的三国已经脱离了历史的本相。在三国史料中,各大军头们屠城、欺男霸女,劫杀平民百姓的事件屡见不鲜。即便成为坐断一方的势力之后,他们依旧恶习难改,东吴孙权也曾亲自带兵屠皖城,屠夏口。
  至于三国另一大主角刘备,我想,他之所以有仁德之名,或许就是在各大军头劫杀平民如吃饭一样稀松平常时,他却没有任何屠城记录。唯一饱受诟病的记录是刘备征讨袁术时,吕布夺了徐州,导致刘备军粮不济,军队内发生了互相残杀并相食的情况。
  【据后人分析,这件事变成了《三国演义》刘安杀妻的灵感来源】
  所以,没有屠城记录的刘备在曹操、袁绍、公孙瓒、孙权等人的衬托下,形象要光辉伟岸很多。
  当然,三国历史乱象丛生,由于高层内斗不休,底层百姓活的异常痛苦且煎熬,在看不到任何希望的社会中,普通百姓只能如蝼蚁一样苟且的活着,痛苦、煎熬成了常态,饥荒中的"人相食"也成了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场景,就连莫名其妙被杀也成为了一件屡见不鲜的事。
  所以,有一句话说的很对;宁为太平犬,莫作离乱人。
  最后说一下,以上其实只是真实三国黑暗面的冰山一角,毕竟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句话可不是瞎说的。而三国中我们耳熟能详的将领数不胜数,这些成名的将领背后不仅仅是他们引以为傲战功,同时也是累累白骨。
  读三国 浅谈为人处世之道
  《三国演义》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称得上是流传最广泛,影响最深远的一部历史小说。政治家读它的权谋,军事家读它的韬略,老百姓读它的情义,士农工商,都被它的传奇故事所吸引,而我,则在其中也感悟到了一些东西,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众所周知,三国的这段历史起自公元184年汉灵帝时期黄巾之乱,之后是诸侯并起,形成了很多股割据势力,有袁绍,袁术,公孙瓒,董卓,曹操,孙坚,刘表,刘备等等。但最后真正成功走到最后的只有三个:刘备,孙权,还有曹操。其实当时的他们都很弱小,并不起眼,然而当我看过他们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历程,我明白,他们的成功并非偶然。而失败者的行径也足以说明,他们的失败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团队力量
  董卓画像
  黄巾之乱之后,董卓专权,文有李儒、贾诩等,武有吕布、华雄等,可谓是爪牙众多。他恃强而横,为所欲为,朝野上下,怨声载道。于是,王允与曹操密谋,以献刀为名,准备除掉董卓,然而计划未能成功,曹操被董卓通缉,于是曹操回到家乡,招募乡勇,遍发檄文,号召各路诸侯一同讨伐董卓,于是,盟军诞生了——看似十分强大的盟军,有十八路诸侯。
  其中,袁绍的家族四世三公,是名门望族,因而被推举为盟主,成了总司令。于是,大家在他的带领下,浩浩荡荡的奔着董卓来了。看这个阵容,还是很强大的,其中也不乏猛人,当时关羽,张飞都在,不过是在其中一路诸侯公孙瓒的手下,号称江东猛虎的孙坚——孙权的老爸,也绝对不是等闲之辈。按说这个盟军的战斗力还是可以的,可是,虽说在这场讨伐战中双方互有胜负,但很快,盟军就解散了,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究其原因,在我看来,是因为,这个团队没有凝聚力。很多人心怀鬼胎,不想付出,却又想出风头,一点集体荣誉感都没有,他们脑子里面想的不是这个团队能不能打败敌人,而是自己能获得什么好处。当时,作为先锋的孙坚,英勇作战,打的敌人节节败退,然而当他跟负责督运粮草的袁术要粮草的时候,袁术因为怕孙坚打了胜仗抢了头功,于是暗自使坏,拒不发粮草,害的孙坚军心大乱,为敌军所败,孙坚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伤害,积极性也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孙坚画像
  看,这就是这个团队的成员干出来的事。自己不行还看不得别人行。如此卑劣的行径还不止这一次,当时董卓手下的大将华雄,勇猛无比,所向无敌,打的盟军没人敢上,于是,关羽上了,这就是著名的温酒斩华雄。斩了华雄之后,非但没落到什么好处,还被轰出营帐,原因只是因为他当时只是一个小小的马弓手。他们不知道,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啊?是人才,而他们却如此的不重视人才。其实说白了,还是他们不能容忍风头被别人抢了。不过在这里还是要表扬一下曹操同志,他在以后的用人这方面绝对是做到了任人唯贤,从不注重门第出生,这也是他之所以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
  现在再说这个盟军最后会解散,我想大家应该也不会再觉得奇怪了吧。当然,个别好同志还是有的,孙坚就不说了,我们的曹操同志也是很不错的,最后在请求总司令袁绍支援无果的情况下孤军深入,可惜独力难支,大败而回的悲惨结局也是难免的。所以说,一个团队,只有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样才能成功。
  鞠躬尽瘁
  诸葛亮画像 元 赵孟頫
  在三国里面,有很多人都是我崇拜的偶像,诸葛亮在我的排行榜中是当之无愧的NO.1。他的政治才能,军事才干这些自然不必说,在民间,他几乎是智慧的象征,然而很少有人会提及他的另一样东西——他的责任心,是想尽一切,付出一切也要完成交托给他的工作的一种信念。他的一生,用那八个字形容我想是最为贴切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他在出师表中的那句话也表明了,责任,在他的心目中是多么的重要——"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看到没,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什么叫责任心。所以说啊,人家青史留名,为万世所敬仰,你也不要眼红啦!那也都不是白来的啊!得付出啊!
  低调谦恭
  《关羽擒将图》 明 商喜
  关羽,这个名字,相信地球人都知道。纵观他的一生,几乎都是光环笼罩,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什么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可谓是功盖环宇,威震华夏,后世更是尊他为神,盖庙修祠,顶礼膜拜。可是关于他还有一个著名的事件——最后一个事件,估计是个他自己也没想到的人生大转折——败走麦城。他因此事件走完了他的一生,属于非正常死亡。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英雄最后的结局就应该是这么悲壮吗?关于关羽最后败走麦城,为孙权所擒,最后被杀,其中的来龙去脉,要说的话就要追溯到庞统死后,诸葛亮入川,把荆州托付给关羽镇守的时候开始说起了,不过说来话长,我就不细说了。总结了一下,我只想说,关羽的最终的失败,他自己本人是要负很大责任的,因为他的性格,说白了就是他为人比较傲气,傲的看谁都不如他。这就是你的不对了,我们现在都明白这个道理,做人,要低调!可他就是不谦虚,还表现的很夸张。他不明白,在他那个年代,大家你争我夺,尔虞我诈,有时候某些人在某些时候只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之。
  以他当时的处境,是北有曹操,东有孙权。按照诸葛亮临走的时候给他的千叮呤万嘱咐,就是要他一定要跟孙权搞好关系,这样才可以一心一意的对付曹操。孙权倒也够意思,希望与关羽交好,还提出让自己的儿子和关羽的女儿结婚,结秦晋之好。可是我们的关二哥是怎么说的呢?"虎女岂能嫁权(犬)子"?你瞧瞧,我们孙同志这么有诚意的来和你攀亲家,你不同意也就算了,居然还说这种话,这就有点太欺负人了!孙权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于是,我们的孙权同志毅然决然的投入曹操的怀抱,一起合伙对付关羽,可我们的关羽同志这个时候还是那么不谦虚,自以为武功盖世,天下无敌。无所谓,打!于是,腹背受敌,之前所说的悲剧就发生了。
  当然,关羽的大部分东西我们还是要肯定的,他有勇有谋,重情重义,意志坚定,宁死不屈。然而就是因为他傲气的性格导致了他的悲剧的人生结局。所以说,我们做人还是谦虚点的好啊!别人的亮点也要看到,不要总觉得自己才是天下第一,即便自己当时正是春风得意,志得意满的时候,也要保持一个低调,谦虚的心态,毕竟咱不是万能的超人啊!
  一个人平时的处世风格,行为习惯和他最后能走到什么样的程度是有着莫大的关系。我们现在来看看一直走到三足鼎立时候的孙权。他的福气比较好,属于官二代,他老爸就是我们之前说过的号称江东猛虎的孙坚,他的哥哥孙策也不得了,号称江东小霸王。光看这名号就知道是什么人了吧?没错,都是猛人。孙权之前的基业全部都是他的老爸和哥哥打下来的,他是个继承者。
  以诚待人
  《历代帝王图》中的孙权 唐 阎立本
  不过有句话叫做创业难,守业更难。孙权不但守住了,还搞的有声有色,可谓是欣欣向荣,蓬勃发展。能做到这一点,和他的一个特点有很大的关系。纵观他的一生,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不过他在与人交往方面,确是以诚待人,掏心掏肺,不会因为自己是老大就居高临下,独断专行。他的部下周瑜曾今说过的一段话就足以说明这一点。当时正值赤壁之战前夕,当时曹操号称八十万大军与孙权隔江相持,意欲踏平江东。以当时东吴的实力而言,形势可谓是如泰山压顶,岌岌可危。
  周瑜时任大都督,统领兵马,负责抵抗曹操。曹操比较欣赏周瑜,派出蒋干去游说,希望他能到自己的大公司更好的发展,可周瑜是怎么跟蒋干说的呢?"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出,口似悬河,舌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顺便解释一下,苏秦、张仪是战国时期著名的说客,而郦生更是凭着他的一张嘴,帮助刘邦说服齐国的70余座城池不战而降。厉害吧!由此可见,周瑜的决心是怎样的。我们也通过周瑜的这段话可以看出孙权平时对怎样对待下属的。看,人家老大都这样对你了,不拼命对得住他老兄吗?
  坚定意志
  《历代帝王图》中的刘备 唐 阎立本
  相比孙权这个官二代,刘备的命运就凄惨的多了,可谓是一穷二白,白手起家,不过他的发家致富之路走的一点也不平坦,他到二十八岁的时候还是一个卖凉席的小商贩,且经营规模也不大,最多也只能糊个口。之后认识关羽,张飞,然后就开始学人家打黄巾贼,也算是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吧!不过他的运气似乎不太好,经常被人家打的东逃西窜,今天投靠这个,明天依附那个,很是狼狈。
  有一次刘备与刘表吃饭,去上了个厕所,回来之后刘表看刘备脸上有泪痕,就问他怎么回事,于是刘备说:"我很长时间都没有骑马打仗了,腿上都长出肥肉了。日月磋跎,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所以才会伤感!"是啊!当时刘备已是一把年纪了,还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还寄居在刘表的门下,也确实够失败的。但是在刘备的身上我也看到了一点:那叫做永不放弃,生命不熄,抢地盘不止!他也正因为他那不屈不挠的坚定意志,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最终取得了成功。
  三国里面给我感悟的人很多,我也不一一阐述了,总之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每个人的成功或者失败,都是有原因的,以史为鉴,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真实?什么叫做真实呢?一万个人有一万个角度去看世界,到底谁的看法才算是真实的呢?或者说每一个人看到的都是真实的。"三国"这个词本身也是后世赋予那个时代的,看待它就有不同的角度。
  比如我们熟知的《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偏向正统,崇尚仁义,所以将一切美好的愿景都赋予刘备;比如《吴记》,乃是当时孙吴势力所著,极力丑化曹魏,对巴蜀政权也有失偏颇;比如《三国志》陈寿是蜀汉旧臣,后归于西晋一统,其言应该算是公正,但也不乏偏向曹魏。后朝修前朝史,本身就是政治需求,没有什么真实可言。
  我们大可不必如此上纲上线,你所喜欢的三国,即是真实的三国。有人说根本没有桃园三结义,可刘备对关羽张飞重用不假,也许三人有超越演义里的兄弟情感;有人说火烧赤壁是假,可是在名将如林的时代,战役之精彩也许远超赤壁;有人说刘备根本没那么贤德,可是他确实聚拢了很多人才,也许他有比贤德更美好的特质。
  我们都希望追求历史的真相,但是历史本身就没有真相,历史的魅力就在于你永远见不到它的真面目,它永远都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真实的三国是怎么样?你会发现诸葛亮没有借冬风,周瑜没有你想象中的小气,华雄也不是关羽斩的!刘备真是一个真人真义的人,而且他也不是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光蛋。
  你还会发现很多打酱油的名字是在三国中才是真正的主角!比如糜竺,没有糜竺的帮助,刘备根本没有办法东山再起,入蜀后他的地位比诸葛亮还要高。
  想了解真实的三国,可以看我的文章,点开我的头像就可以看到,欢迎阅读,并且发表意见,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我都很开心。也欢迎指出错误。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曲《念奴娇》道尽三国人才风流,三国大争之世不仅谱写了英雄壮丽的战争史诗,也铸成了诗歌,文学,建筑,绘画,音乐,书法等杰出的艺术成就,直令后人赞叹膜拜顶礼。三国正像一具五光璀璨的多棱镜,随研究的不断深入,一次次从军事拉回到社会现实而被重新定位与定义。
  "何处觅漳河疑冢",可以横槊赋世的一代枭雄曹孟德,在建安十六年筑就的铜雀三台,代表了那时建筑的最高成就,才高八斗的曹植挥毫而成赋,建安七子徜徉其间,促成了五言诗的成熟,建安文学作为三国杰出的文化代表,实在魅力非凡,俯拾一片皆只光片羽。
  当你穿过熙熙攘攘的武侯祠,古隆中,在犄角格拉猛然发现漫漶不清的三国碑,沉醉于笔力沉雄的书法时,你会走进"钟王"的世界,在飞白体的传说中,洞见张飞的挥毫泼墨,汉中"衮雪"二字八分隶的审美意像。
  杨修筑墨为蝇,徐邈画画引獭,曹植创作《画赞序》,都是真真的一切,有实物为证,有理论有开创。
  "曲有误,周郎顾",星空灿烂,如何不弘毅,嵇康是个人物呀,精笛妙琴,创下《广陵散》,与一代才女蔡邕合为九弄之曲,被隋代仍作为取士条件之一。《胡笳十八拍》如怨如诉,连绵不绝,如诸葛北伐之表文,都以现实入史,表现出自我的社会价值与审美,旷溢古今。
  你要说也许这就是真实的三国,远不止此,仅吴一地即有八绝之说,赵达通算术,刘敦之天文,严武博弈佳话传天下。总体来看,占据北方的曹魏最杰出,其次吴黑蜀。大争如歌,亦不乏彬彬之盛,与领军掌众者笃好斯文有关,与文化一脉传承息息相通,三国是战争纷飞的三国,亦斯文三国,也许这才是三国文化的魅力关键所在。
  其实我是以大历史观来看三国这一段历史的,从东汉开始,一直到隋,都是门阀政治,但是因为张角和董卓的出现,他们打破了游戏规则,变成了宗教政治和军人政治,进而转化为军阀政治,在这次血雨腥风的角斗中,曹操,刘备,孙权异军突起,蚕食鲸吞周边势力,最终形成三分天下的局势,最终又回到门阀政治的老路,只不过是新权贵取代旧权贵,特别是陈群的九品中正制将门阀政治以制度的形式确立下来,导致五子良将这些无背景的很难活跃在魏国后期,形成魏国司马氏、颍川陈氏、荀氏、琅琊王氏、太原王氏几大家族,东吴出现张顾陆朱四大家族,蜀国有东州派、南阳派、西川派三股势力。所以说三国在中国历史上不是孤例,只不过因为《三国演义》的出现受到很多三国迷的追捧。读懂了几大家族的发家史,也就读懂了三国,推荐田余庆教授的《东晋门阀制度》一书。

记者问邓小平天安门上的主席头像是否永久保留?看邓公如何作答1980年8月21日,意大利记者奥莉娅娜法拉奇在人民大会堂118厅对邓小平进行了独家专访,当时的他们进行了为期两个多小时的对话,相处十分融洽。作为世界顶尖级的采访能人,法拉奇过往的珍贵老照片日本向苏联投降奄奄一息的丈夫八国联军的罪孽1940年,中国及其动荡,日本鬼子的扫荡,地主的剥削再加上常年干旱令农民苦不堪言。图中为一位女士抱着奄奄一息的丈夫,女士的眼神充满了无助。1944年陕西,几位民兵站在印有日本强盗字被老婆压迫,被儿子轻视,被世人指责,胡适的胡途人生错了吗民国时期有这么一个怪人别人说他怕老婆,他能欣然接受,并乐在其中。朋友对他莫名其妙地发脾气,他不会怒气冲天,而是泰然处之。陌生人对他有不情之请,他不是冷眼旁观,而是鼎力支持。别人给他封神榜中,女娲娘娘看到墙上的淫诗而恨纣王,为什么她不直接杀死纣王呢?凤鸾宝帐景非常,尽是泥金巧样装。曲曲远山飞翠色,翩翩舞袖映霞裳。梨花带雨争妖艳,芍药笼烟骋媚妆。但得妖娆能举动,取回长乐侍君王。3月15日是女娲娘娘的诞辰,商纣王率领文武百官前去祭21亿年前的陨石坑,坑中有1000多吨黄金钻石,为何不能开采出来?自古以来,黄金都代表了财富,相比较货币而言,黄金则足够硬,如果能拥有几斤的黄金,想必做梦都会笑醒。作为稀有贵金属的黄金,同样也是国家争相储备的资源,如果一个国家的黄金储备量足够高,1955年毛岸英迁葬,朝鲜老妇这是我儿子,谁也不能迁!她是谁?毛主席和彭德怀1954年12月24深夜,北京天寒地冻,中南海永福堂灯火通明。彭德怀在屋子里来回走动,无法入眠,此时他的身份是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彭德怀脸上尽显愁容,他被一封电报陈乔年牺牲后,女儿被送养,66年后靠隔代遗传确认身世1925年,陈乔年从苏联回国,在刚刚组织的中共北方区委任组织部长。因为他长得英俊威猛器宇不凡,所以在当时追求者很多。其中有个叫史静仪的女孩,追他追得十分卖力,引起了陈乔年的注意,两周总理曾亲自下令提高茅台酒质量,他为何对这款酒如此看重?自从儒家学说成为中国的主导政治思想之后,中国的各界百姓都一直以十分严格的道德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这也让中国得到了世界礼仪之邦的美称。但就像尼采说的那样,人在理性克制一面的背后,总49年毛主席接见陈明仁,询问陈明仁一问题后,毛主席这我不好办前言陈明仁晚年的时候回忆自己的一生曾说道共产党教育了我,宽恕了我过去的反动历史,更由于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使我走向了新生。四平战役陈明仁以少胜多,毛主席林彪打仗不如你1947年抗战胜三国时各国之间,面积看起来悬殊不大,为何说实际上差距很大?这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如果只看常见的三国地图,蜀汉的疆域面积只比曹魏略小,东吴的地盘甚至比曹魏还大点。但问题是,常见的三国地图并不准确。相比之下,我觉得网友绘制的地图,要更能反映当越南和柬埔寨的特殊关系到什么地步?中国影响力都远不及越南东南亚虽然离我们比较近,但很多人对东南亚国家的具体情况并不太清楚。因为这里地方不大国家众多,而这些国家既不是很发达也不是很落后。于是就产生了灯下黑。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越南和柬埔寨
朱元璋为何不把皇位传给朱棣?洪武二十五年四月二十五日,以仁厚为怀的皇太子朱标病死,年仅39岁。朱标是朱元璋精心培养的接班人,他出生时正值朱元璋打天下时期,见证了父亲一步步称帝的过程。朱标死时,朱元璋已经64岁壮志未酬身先去为国共合作遭杀害的廖仲恺8月的广州,正值盛夏,气候异常炎热而沉闷,天公似乎在以它的烦躁向人们暗示着一场隐然的危机。上午九时许,一辆黑色小汽车来到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口停了下来,从车上下来三人,他们是中华民大胡子中校蒋维平参加过清军北洋军国军八路军引言回顾上个世纪初,青年一代绝对是投身革命队伍当中最中坚的力量,无数的年轻小伙子在而立之年就不顾自身的安危,积极投身入抗日救国统一战线。在这一场保家卫国的战争之中,无数的年轻人丧失1970年,开国中将谭甫仁家中遇刺,为何不久后保卫科科长选择自缢1970年12月17日,天蒙蒙亮,昆明军区里静悄悄的,大多数人还在沉睡之中,只听一声刺耳的枪响,警卫赶到的时候,谭甫仁中将已经倒在了血泊之中,由于伤势过重,医生全力抢救也无济于事。幸存者陈德寿姑妈想喝糖水,还没喝上就断了气1937年,陈德寿6岁。家住南京三山街。他原本有个幸福的大家庭。然而,日本兵入城后,一切都变了。我父亲看到街边着火,去救火时被日本兵抓走,最后只留下惨死的尸首。我姑妈陈宝珠面对日军宋氏三姐妹成长的故事了解民国历史的朋友,谈起宋氏三姐妹应该都不会陌生,在20世纪的中国,出了宋蔼龄宋庆龄宋美龄三姐妹的宋氏家族,可以说是这个世纪最辉煌的家族。宋氏三姐妹,是20世纪中国最显耀的姐妹组合新385旅组建,陈锡联担任旅长,手下都有哪些团级将领?八路军成立,陈锡联是769团的团长,这个团隶属于385旅,385旅的旅长是王宏坤。王宏坤率领一个团留在陕北,而陈锡联却带着另一个团开赴抗日前线。陈锡联在抗日战场名气是很大的,夜袭阳奇袭白虎团还有一支神勇的小分队,战斗惊险激烈,毙敌200多人说起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侦察排副排长杨育才和化袭班英雄们奇袭白虎团团部的战斗,很多朋友都不会陌生。其实,歼灭南朝鲜军白虎团的战斗,是一次系统性很强的大规模战役性作战行动。在这次战役中历朝历代帝王简介北朝北魏(拓跋弘)北魏献文帝拓跋弘(454年476年),字第豆胤,代郡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人,鲜卑族。北魏王朝第六位皇帝(465年471年在位),文成帝拓跋濬长子,生母李贵人。太安二年(456年)被遗忘的战争万历援朝平倭(三)朝鲜此时在干嘛?朝鲜自从李成桂光荣革命,建立李氏朝鲜之后,就依附于大明,然后就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在壬辰倭乱之前早就忘记了战争是什么,整个朝鲜朝堂就是明朝朝堂的复制品,只知道党争,而为何南诏国与唐王朝的三次战争都能获胜?天宝战争的根源是什么?天宝战争,又称唐天宝战争,是发生在唐王朝和南诏国之间的三次战争。由于三次战争都发生在唐天宝年间(742756年),故而得名。这场战争爆发的根源是什么?其过程怎样?战争的结果又给交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