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张作霖军队装备好,东北地理位置优越,为何东北军不与日军开战?

  这是一个虚假前提的问题,之所以很多人说张作霖的军队装备好,是与关内的其他军阀相比较而言的。张作霖的军队和日本关东军来比较,不管是训练还是装备,都没有任何优势。
  说东北地理位置优越,更是有一点扯淡。东北大部分地区都是平原,更有利于现代化的军队作战,机械化的部队机动性会更强,日本人在这一地区作战优势比东北军要强得多。
  在抗战中间,把日本人打得鬼哭狼嚎的汤恩伯集团在大多数时间都把自己的军队放在大山里,并且每天都变更驻军的位置。一来是为了迷惑日本人,二来方便占据有利位置,出其不意的消灭日本人。
  张作霖在世的时候,他手下的东北军也是叫东北军也是同一时期,那时候的沈阳还叫奉天。改名为沈阳使张学良宣布改旗易帜以后的事,奉军改为东北军基本上也是同一时期的事。
  张作霖的军队和日本人打仗根本就打不过,躲还来不及,为什么要和日本人主动开打呢?更重要的一点,这根本就不符合张作霖的大战略和当时东北的需要。
  不管是北洋政府还是南方的革命党,都非常希望能够控制东北地区。北方的苏联和东边的日本更是对这一地区虎视眈眈,早在甲午战后日本和俄国就想吞并中国东北,但在列强的干涉下被迫中止。
  当张作霖走上东北地区的重要领导岗位后,他就第一时间提出了"奉人治奉"的口号,拒绝北洋政府派人来管理东北。在对外关系上,他利用日本和苏联的矛盾,让他们相互牵制,都没有办法完全控制东北。
  张作霖更是发挥东北大忽悠的本色,让日本人给他提供了大量的军事和经济援助。也正是在日本人的帮助下,东北成为当时现代化程度最高和军事势力最强的地区,东北的兵工厂更是亚洲一流。
  为了防止东北被日本和苏联侵略,张作霖更是数次扩大了东北的军队数量。但张作霖的对外军事战略基本上是防御性质的,他不希望和日本和苏联开战,更加需要的是保持一个地区的均势。
  当然张作霖是希望能够统一中国的,这个草根出身的奉系军阀第一领导人希望能够创造更多的奇迹,远远要超过从一个街头混混成为东三省第一军政长官的梦想。
  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就占领了中国的大连和旅顺这两个出海口,并派驻了一些军队。同时日本在东北大修铁路,沿铁路线进行驻军,这就是日本关东军的前身。
  随着日本的野心越来越大,派驻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数量越来越多。在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关东军的数量大概维持在4万多人。巅峰时期的东北军大约有40万人,海陆空兵种俱全,是当时中国装备最好的军队。
  虽然日本关东军只有4万多人,但日本在朝鲜仍有相当数量的驻军。并且日本在吞并朝鲜后,组建有朝鲜旅团,和台湾旅团一样,都参加了侵华战争。
  如果张作霖贸然和日军开战,当然应该能够打败日本关东军。但是不甘心失败的日军可以源源不断的从朝鲜和日本本土调集军队到东北来参战,这样的情况下东北军就没有任何优势,只能是待宰的羔羊。
  如果日军敢主动和张作霖的军队开战,张作霖一定会下令还击的。斗争是合作的手段,合作是斗争的目的。张作霖虽然时不时的给日本人耍耍小脾气,给日本人一些脸色,只是在告诉日本人自己不好惹,并不是想和日本人翻脸。
  如果张作霖真的和日本人打仗了,东北很有可能顺理成章就被日本人占领了,这是张作霖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尽管张作霖不喜欢苏联和日本,但一直和这两个国家打交道,让他们相互牵制,为自己利用。
  张作霖不愿意做的事,张学良做了,苏利亚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张学良企图收回中东路,和苏联人打了一仗,最终输得非常惨。不仅没有讨到任何便宜,连熊瞎子岛也输给了日本人,直到前些年才从俄罗斯手中要回来了一半。
  更严重的是,中东路事件让张学良和苏联人彻底翻脸了。没有了俄罗斯人和日本人叫板,东北地区的战略平衡就被打破了。日本人占领东北的野心就变得越来越大,并且成为可能。
  在这样的情况下,九一八事变爆发了。在日俄战争中,俄罗斯输给了日本。在中东路事件中,张学良输给了苏联。胆小如鼠的张学良认为:东北军打不过苏联红军,苏联红军打不过日本军队,最终得出一个结论,东北军根本不是日本军队的对手。
  在这样的推理下,张学良选择了对日本的不抵抗政策。很快东三省就沦陷了,在这时候张作霖的坟墓还没有修建完毕,最后还是在汉奸张景惠的主持下才最终下葬。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东北军根本就不是日军的对手。如果在局部地区进行战略防御还是有可能成功的,主动进攻就是找死。张作霖死后不到两年,东北的变局足以证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张作霖的脑袋是比较清醒的,他们家大少爷和张作霖比起来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首先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张作霖是日本扶持的代理人,为何要与日本开战?张作霖后期深受张学良爱国统一思想的影响,开始拒绝与日本合作,以"老赖"的心态否认与日本的一系列交易如"满蒙铁路"计划,被关东军预谋炸死。历史都有逻辑和人物关系,脱离这个逻辑和关系谈历史是愚蠢的。
  日本的军事实力
  1921年美英为主导的五国海军公约开始谈判。
  经过两个多月的激烈争论,美终于使法,日,意让步,签约规定了五国战列舰总吨位限额。美、英两国各为52.5万吨,日本31.5万吨,法、意各为17.5万吨。从此日本被公认为世界第三军事强国,其中海军实力世界第三,亚洲第一,陆军排名世界第五。
  日本在东北的势力由来已久
  由于日俄战争后日本获胜,从此东北成为日本的"势力范围"。这就是百年近代史积贫积弱的中国面对的国际环境。
  张作霖如何利用日本爬上了权力顶峰
  到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东北王"张作霖刚刚完成了从掌管250人的地方团练到统领15个营5000多人的巡防营首领的转变。一步步爬上权力巅峰的张作霖先后以武力赶走了"奉天将军"张锡銮,又赶走了袁世凯的心腹段芝贵,斗倒了冯德麟,全面掌控了东北三省的军政大权,统一了东三省,随后又控制了热河,察哈尔和绥远,张作霖称雄满蒙,这一路可以说扶摇直上。
  在统一东三省的过程中,张作霖要得到日本的支持就需要有所"交换",因此他在经济上给日本大开方便之门,只要日本要,只要他有,就照单全给,期间日本积极地修建了四洮路全线(1923年)、天图线(1924年)、洮昂线(1926年)和吉敦线(1928年)为了一己之私张作霖拱手将东北铁路权倾囊而出,甚至还允许日本人在东北购买土地,由此引来大量的日本移民,东北俨然成为了日本的"国中之国",张作霖的一系列卖国行为让日本成为东北一家独大的外国势力,为了独霸奉天全省,张作霖可以说是不择手段,排除异己。
  可以说张作霖实际上就是日本在东北权益的代理人。 典型的有几个事例:1912年1月张作霖第拜访日本驻东北总领事合谦太郎:"如果日本对我有何要求,我一定尽力而为!",1912年12月日本关东都督福岛中将路过奉天,张作霖立刻拜访福岛说到:"如果都督有何命令,我愿按照日本的指示行动"(《日本外务省档案》第115页)。张作霖之所以能称雄满蒙成为"满蒙王"始终离不开日本的影子。东北地理位置优越?
  孙中山曾对张学良说过:"我们都老了,现在国家的责任在你们年轻人身上。东北介乎日俄红白两大帝国势力之间,地理位置特殊,很难对付,所以你们东北年轻人,责任尤其重大。"
  早在日俄战争时期,这两方面势力在东北就开始你争我夺不惜兵戎相见,成为红白势力争夺的焦点。长时期的斗争使得东北处于两种势力的相对战略平衡,破坏任何一方,对于羸弱的中国都是无法承受的,"皇姑屯实践"张作霖遇刺身亡,张学良即为,蒋介石只用了一个"收回路权"的号召和200万大洋军费就挑动张学良对苏开战,中东路战争打破了这个平衡,使得日本失去了制衡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从此东北军民走上了十四年抗战的艰辛历程。而南京国民政府在整整六年的时间里没有一兵一卒踏上东三省的土地。坐观成败,而他到抗战胜利也只承认"八年抗战"不承认十四年抗战。
  最为著名的就是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10月国民政府蒋介石派许世英去日本谈判:"只要保证关内十八行省主权完整,国民政府或可在保持尊严的前提下让出东北"。
  综上所述张作霖为和与日本开战?如何开战?
  实际上,张作霖和奉军一直受到日本人的钳制,或者说奉张和日本人处于互相掣肘的状态,这个状态一旦打破,后果不堪设想。
  日本人盘踞在东北由来已久,张作霖还没发迹之前,他们便已经通过《马关条约》的签订拿到了辽东半岛,虽然后来迫于"三国干涉还辽",日本人不得不吐出了辽东这块肥肉,可是他们的势力从此渗透到了东北。
  这也就是说,日本人在东北的势力早于奉张,所以,他们在东北势力之深厚绝对不可小觑,对于这一点,张作霖可谓深有体会。
  1925年,郭松龄突然选择和冯玉祥合作,竖起了"反奉"的旗号,和张作霖打了起来。
  郭松龄此人破有军事才能,不论是练兵,还是统兵作战,可以说都是一把好手,奉军中最精锐的部队便是郭松龄一手带出来的,这一点张学良晚年的时候也坦然承认了。
  所以,郭松龄的反奉不仅让奉军丧失了一支精锐之师,并且张作霖反过来还被郭松龄打得头晕目眩,差点栽在了郭松龄的手上。如果当时张作霖没有及时找日本人帮忙的话,奉系在1925年已经改姓冯了。
  正当郭松龄兴奋地追击张作霖的时候,没想到日本人突然窜出来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张作霖这才反败为胜,保住了奉张。
  从这也能看得出日本人在东北的实力有多雄厚了,所以,张作霖也不敢随便找日本人的麻烦,只能说尽量保证"互不侵犯"。
  此外,张作霖的崛起也离不开日本人在背后支持。
  日俄战争时期,张作霖这个小小的"保险队"头头和冯德麟这样的人夹在日、俄之间,虽说清政府选择了中立,谁也不帮,可说到底也在偏帮俄国,张作霖、冯德麟这样的人也因此成了清政府间接参与日俄战争的工具。
  张作霖一开始也投了俄军,可后来看到日军占据了上风,为了不用配俄军一起死,他又转头投到了日军这一边,从而和日本人建立了联系。
  后来,张作霖被清政府招安了,他拼了命地立功,想要用最快的速度地往上爬,可还没爬到他想要的位置,清政府却"砰"地一声垮台了。
  袁世凯虽然任命他为第27师师长,可实际上,除了这个名正言顺的头衔之外,他并没有得到多少实质性的好处。他想继续发展的势力的话,只能借助日本人了,说实话,当时的军阀哪一个的背后没有列强在支持?
  张作霖最迫切想要从日本人手上拿到的好处是——武器和装备。
  他身处于乱世之中,想要站稳脚跟,想要成为时代的主角,想要打下一片江山,便不能没有枪!
  也正是从日本人手里拿到了武器和装备,张作霖才得以迅速发展,一步一步地成为了"东北王"。
  可是,张作霖也因此跳到了日本人的坑里,因为日本人不可能傻乎乎地平白无故地将武器装备送给张作霖,这也造成了张作霖在武器装备上一直受制于日本人。
  为了摆脱日本人对自己的限制,张作霖也一直在积极地想办法,这也才有了后来在当时的中国规模最大的沈阳兵工厂。
  张作霖特意让杨宇霆负责兵工厂的扩建,为此他还投入了无数的财力向德国购买机器设备,聘请德国技师为自己完善生产线,又专门设立兵工小学和兵工学校为兵工厂培育储备人才,由此可见他对兵工厂的重视程度有多高了。
  同时,他还在兵工厂内设立科学研究会,专门从事兵工科学技术的研究。
  虽然只用了短短的几年时间,可是沈阳兵工厂的实力确实得到了迅速发展,也为张作霖扩充奉系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可是,沈阳兵工厂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果,却仍然没办法和日本人的技术和生产力相比,毕竟张作霖的兵工厂只能算是刚刚起步,而日本人的却已经领先了几十年。
  所以,张作霖仍然不可能彻底地摆脱日本人,自然也就谈不上日本人开战了。
  当然了,张作霖虽然没办法彻底摆脱日本人对自己的钳制,可是他一边积极发展军工,一边努力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地往上升,后来更是当上了北洋政府的最后一个当家人,也让日本人对他颇为忌惮。
  是的,张作霖拿了日本人的好处,反过来却让日本人忌惮他。
  1928年张作霖退出北京之前,日本人还以此为要挟,想让张作霖签订一份卖国条约,可是张作霖不仅直斥日本人"掐脖子要好处",还在条约文件上签了一个"阅"字戏弄了一下日本人。
  这份胆魄,当时有几人能有?
  日本人对张作霖有多忌惮?明明已经制造了"皇姑屯事件",可一听说张作霖没被炸死,只是受了一点轻伤,他们便不敢轻举妄动,以至于张学良返回沈阳接受了奉系,宣布了张作霖的死讯,他们这才追悔莫及,错过了向奉系发难的最佳时机。
  所以说,张作霖虽然不敢打日本人,可是日本人却也忌惮张作霖,双方算是处于一个相互掣肘的状态。
  可是,这个状态一旦被打破的话,奉系或许会因此彻底败落,被别人吞并,但是日本人在东北的势力也将遭到难以想象的打击,这一点,不论是张作霖也好,是日本人也罢,都接受不了这样的后果。
  所以,张作霖即便占据了地利人和,也不会轻易地选择和日本人开战。
  在东北奉系军阀几乎是一手遮天,张作霖的一句话就是东北的圣旨,张作霖执政时期对日本是强硬的主战派,日本人开除丰厚的条件,但张作霖一直没让步,奉系军阀在鼎盛时期,实力相当强大,拥有30万东北军要钱有钱,要兵有兵,要粮有粮,要武器有武器,日本人想要入侵东北,都需要看张作霖面子。
  日本人在东北的势力发展缓慢,张作霖成为日本人吞并东北最大的绊脚石,日本想攻占中国东北的野心越来越强烈,最后日本弄了个"皇姑屯事件"张作霖被炸死在坐火车上。张作霖一死,张学良虽然接管奉系军阀的军队,但以前跟他爹的老人大部分不听他的话。
  1928年年底张学良通电南京,宣布东北易帜,发生918事件后张学良对局势作了错误判断,认为日军只是挑衅和试探我军部署而已,不会有大部队进入东北。听从蒋介石的不予抵抗使守军一触即溃,东北失陷。
  胡适在日本占领东北后文章中写过张学良他的罪过,总括说来,至少有五点:   其罪一 自己以取咎取怨之身,明知不能负此大任而偏要恋栈,贻误国家。   其罪二 庇护汤玉麟,纵容他祸害人民,断送土地。   其罪三 有充分时间而对热河、榆关不作充分的准备。   其罪四 时机已急,而不亲赴前线督师,又至今还不引咎自谴。   其罪五 性情多疑,不能信任人,故手下无一敢负责做事的人才,亦无一能           负责自为战的军队。事必躬亲,而精力又不允许,部下之不统一,           指挥之不统一……都由于无一个人肯替他负责任。
  问题瑕疵,张作霖活着的时候哪来的东北军,那叫奉军。虽然还是那波人,但是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奉军是北洋军阀,东北军是改旗易帜后服从南京国民政府的国民革命军序列。
  所以,问题应该是,奉军为何不与日军开战。
  东北地理位置优越这个纵横真的没看出来,在闯关东以前东北就是荒凉之地,除了土匪就是土匪,就连张作霖都是土匪出身。
  (东北地位位置处于日俄夹缝中生存)
  经过张氏父子的治理才逐渐发展起来,尽管土地肥沃,然而政治环境并不好,南满是日本人势力范围,北满是沙俄势力范围,是处于两大帝国主义争夺范围内的地方。
  不然,怎么会有号称第零次世界大战的日本战争爆发。张作霖的奉系本身就是日本扶持下的利益代理人
  在很多资料中我们都看到张作霖是一个很有实力的军阀,日本人都要忌惮他几分,经常把日本人耍的团团转,事实上,张作霖跟日本的关系很深。
  日俄战争时,张作霖就为日本人卖命,刺探沙俄情报,辛亥革命时,张作霖就到日本驻奉天总领事馆称"目前东三省兵马实权在本人掌握之中" "日本国如对本人有所指令,本人自必奋力效命。"
  (张作霖)
  张作霖表现出如此亲日的姿态,是为了获取日本的支持,日俄战争后,东北一直是日本势力范围,东北的军阀跟日本从来都是脱不开的关系。
  张作霖能够将奉系打造成当时最强军阀,背后有一半是日本人的功劳,单以军火来说,1918年到1928年是西方对华武器禁售期间,然而这段时间,日本还是不断卖给张作霖军火,不但是卖给张作霖军火,更是帮助张作霖建立了当时最大的兵工厂,东三省兵工厂。
  东三省兵工厂看似规模宏大,实际上并没有多少核心技术,就连技师大部分也都是外国人,最多的就是日本人了,这些技师基本也决定了东三省兵工厂的水平。
  正因为如此,张作霖丝毫不惧怕日本,为什么?因为张作霖拿了太多日本人的好处,当日本向张作霖要债的时候,让张作霖割让国家权益的时候,张作霖就不干了,可以说,张作霖对日本是"亏欠"的,正是吃准了这一点,老张后来也就不把日本人放在眼里了。
  (皇姑屯事件)
  按照我们的逻辑思维,欠钱的就是大爷!
  张作霖最后被少壮派炸死,估计也和这有一定的关系,日本少壮派的人士合计,你个老赖,炸死你丫的!
  所以,张作霖是根本不可能率领奉系跟从蒋介石、韩复榘对日态度来看东北军为何不抵抗
  要说小张不抵抗,东北军打不过是肯定的,但是有一方面也是老蒋没给他撑腰,九一八事变之前老蒋在发给张学良的电报中说"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不予抵抗······"
  实际上,在九一八之前的中东路事件中,老蒋为了削弱小张,怂恿小张去夺回中东路,当时苏俄刚刚建立,政权不稳,正是收回中东路的绝佳时机,当时东北军也是各种研判,认为东北军打败苏俄远东军不是不可能。
  (震惊中外的中东路事件)
  结果中东路事件中东北军被一顿胖揍。
  其实,以横向来看,当时的军阀也大多是窝里横,我在前两天的微头条里介绍韩复榘,说韩复榘放弃黄河天险不抵抗,说了一句,不抵抗的人都该死,话说的是有点重,毕竟当时全国的军阀都是一盘散沙,各自为政。
  老蒋以韩复榘不抵抗为由杀了韩复榘,这一点也没什么毛病,实际上大约在老蒋枪毙韩复榘的十年前,1928年蒋介石第二次北伐的时候,日军要求蒋介石的北伐军绕路济南,在被日军一顿胖揍后,蒋介石表示"自本月3日之不幸事件发生,本总司令以和平为重,严令所属撤离贵军所占区域。现在我各军已一律离济,继续北伐,仅于城内留相当部队,借维秩序。······不胜企盼之至。"
  (济南惨案发生前,日军要求北伐军绕过济南)
  抗日是一场极为艰难的大业,不是那么容易。
  张作霖当时无论无论是从奉系实力,还是从思想觉悟上,都不可能对日本关东军发动战争。
  还不如小张改旗易帜服从南京国民政府的行为来得更爱国,此举彻底放弃了东北独立的行为,但是要说抗日,经过中东路事件的小张估计是没有胆子的。
  大家想一下,如果一个地方军阀都有实力对抗日军的话,抗战也不用打十四年了。张大帅的所谓的"辉煌"一部分是日本人的支持,但最重要的还是儿子帮衬得好,才显得老子厉害。 少帅的事情都被讲烂了,这里就不多说了,重点讲一讲日本人扶植张作霖当"东北王"的事。
  张作霖家是闯关东的佃户,父亲好赌结,被仇家杀害。张作霖也从小不务正业,滥赌成性,走投无路后加入东北巨匪冯德麟的队伍。
  庚子之乱时,沙俄借镇压义和团出兵东北,辽河下游一片混乱。张作霖就组织"保险队",充当豪绅富商的保镖。有了地盘了就想着招安,用他的话讲"必须用现有实力,向官家讨价钱" 。张作霖先是投靠了奉天将军增祺,后又在辛亥革命中窃取奉天军权。
  辛亥革命后,张作霖通过支持宗社党在东北复辟,和日本人搭上了线。在接触中,日本人发现张作霖更有价值,于是舍弃了宗社党。张作霖击败奉系前辈冯德麟、驱赶吉林的孟恩远,背后都离不开日本人的支持。
  张作霖成为东北王后,一心想逐鹿中原,但日本人认为:首先,张作霖向外争权,必然会影响东北的稳定,不符合日本降低侵略东北成本的目的。其次,张作霖的扩张必然会招致英美列强对日本在华利益的打压。
  张作霖是典型的封建军阀,军阀的特点就是"家国不分" ,东北三省就是老张家的私人财产。日本人要侵略东北,张作霖要霸占东北,两者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因此才出现了网上很多张大帅戏耍日本人的事迹。
  对于张作霖的虚与委蛇,日本在第一次东方会议上明确指出,张作霖是帝国在东北的"对手" ,但因没有其他人可以取代张,所以对张实行了"有限制地扶持" 。1921年5月17日,日本制定的《关于对张作霖态度的文件》 中表示:"张作霖期望在满洲维持和确保实际权力,进而向中央政界伸张其权势,这几乎不容置疑。最近,张对我文武官员表示,需要武器及其它物质援助,对此人今后之活动,帝国之态度需要最为慎重考虑。
  大体而言,对张作霖在满洲整顿充实内政及军备,在当地确立其牢固势力,帝国应给予直接或间接的援助,但其为了在中央政界实现野心而要求帝国帮助时,以不采取进一步帮助的态度为适宜之对策。"
  直皖战争中奉系和直系联手打败了皖系军阀,共同组建了"中央政府",但因分赃不均,很快就爆发了第一次直奉会战。张作霖对战争没有把握,于是任命亲日派梁士诒组阁,向日本求援。
  张作霖虽然在第一次直奉会战中兵败,但实力并未受损。不过日本为了维护张在东北的统治,战后日本仍旧给了大量援助,张宗昌一次就从日本人手里接接收了22列火车军火。号称亚洲第一兵工厂的沈阳兵工厂也是日本人这时给的援助。
  因为在亚洲发动侵略战争,日本在国际上很孤立,日本内阁害怕招惹英美在华利益,所继续奉行有限度地扶植政策,但是刚成立的关东军则认为:直奉会战其实是排日之战,所以要采取点积极的措施。
  第二次直奉会战时,尤其是郭松龄叛变后,关东军直接从辽阳派兵,阻止郭军在营口登陆,给了张作霖重新组织兵力的时间。郭松龄率领的是奉军精锐,关东军怕张作霖扛不住,不仅派军事顾问指挥战斗,还让关东军炮兵替东北军操作15厘米榴弹炮。这样关东军对张作霖的援助已经超越了国内要求的"有限度"、"不干预"的范畴。
  所以说,张作霖的"东北王"完全就是日本扶植起来的。现代战争拼得最终还是实力,张作霖的装备都是日本给的,部队也是日本帮忙训练的,哪里敢和日本人开战。
  1924年12月4日,天津曹家花园,之前应冯玉祥电邀千里迢迢北上的孙中山,在登陆天津的当天,就前来拜访了坐镇这里的张作霖。此时张作霖已经违背与冯玉祥曾经的约定,率奉军主力大举开入平津华北一带,奉系风头正劲,牛皮的一塌糊涂,他甚至没有出门相迎,只派儿子站外候着。
  而孙中山与张作霖的首次唔谈很有些话不投机,聊了一会就不欢而散,两方随员颇为尴尬。隔天张作霖回访孙中山下榻的张家花园,彼时孙中山病情加重正卧床静养,于是两个大佬关起门来又密谈了一番,最终也没有谈拢。不久孙中山病逝于北平,而张作霖成为北洋政府最后一任实际统治者。
  把事情朝前捋捋,是冯玉祥阵前倒戈,协助张作霖打赢了第二次直奉大战,赶跑了直系军阀吴佩孚软禁了"大总统"曹锟,完成了对北平的控制。但是究竟民国以后怎么弄,中央政府怎么组成,他跟张作霖、段祺瑞始终无法达成一致,所以才邀请孙中山北上主持大局。
  结果孙中山跟张作霖的政治主张完全格格不入,在津基本翻脸,那么两人之间存在的根本分岐又是什么呢?无它,正是关于如何对待列强、如何对待一大堆不平等条约的问题。孙中山认为必须废除晚清以来一切不平等甚至卖国的条约,而张作霖和段祺瑞坚持要维持现状,以免新政府得不到列强的承认。
  关于两个人密谈的内容,后来孙中山大概讲给了随员们听:张作霖劝孙中山不要反对外国人,并希望孙中山放弃联俄联共的政策,他还表示,愿意代孙中山疏通与外国人的联络,并说:"这件事情包在我张作霖身上,一定可以成功"。
  孙中山不敢苟同,曾经严肃地对张大帅说:"现在中国已经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国家,我们一定要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不平等条约是以前反动政府出卖人民的卖身契"。所以我们说,孙中山才是真的革命者,能够得到国共两党的共同尊重,而张作霖只能是个军阀,在国家和民族利益根本问题上的考量,双方有本质的区别。
  段祺瑞的代表许世英,也于12月18日来天津拜访孙中山,在谈到外交问题时,说段政府有"外崇国信,尊重条约"的保证。孙中山非常不高兴地说道:"外交团要求尊重条约,我听说段执政府已经同意,我在外面要废除那些不平等条约,你们在北京偏偏的要尊重那些不平等条约,这是什么道理呢?你们要升官发财,怕那些外国人,要尊重他们,为什么还来欢迎我呢?"
  (张学良易帜)
  段祺瑞虽然被张作霖推出来当了什么"执政",其实他已经无兵无权,真正在幕后说了算的仍然是张作霖,所以段政府的态度,其实就是张作霖政治立场的表现。所以无论是皖系军阀段祺瑞,还是奉系军阀张作霖,他们都不愿意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去开怒西方列强和日本人,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对不平等条约的态度问题。
  只有真正弄懂了这一点,才能理解张作霖对日本在东北驻军的立场,关东军是怎么来的?是日俄战争中日本打败了俄国,从俄国手里夺得了关东州(旅顺大连等地)、"南满铁路"以及沿线的驻兵权。而俄国之前"租借"关东州以及在整个"中东铁路"沿线拥有驻兵权,那是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所承认的,同样,日本分走沙俄在东北的一多半权益,清政府也予以了追认。
  张作霖和段祺瑞的政府承认这些不平等条约,那么就等于承认日本关东军在东北的驻扎是"合法"的,既然如此,无论奉军(还不能叫东北军,那是东北易帜后的称谓)装备多么精良、兵力多么雄厚,又怎么可能对日军开战?能不能打赢先不说,张作霖从来就没有动过这个心思!这是由他的政治立场和思想狭隘所决定的。
  在这些军阀们看来,不平等条约又不是我们签的,我们犯得着因此跟列强翻脸开战吗?如果跟列强撕破脸皮,那么现有的地位、权势和财产都可能会失去。比如张作霖就会琢磨,如果我撕毁跟俄国(苏联)、跟日本的不平等条约,难道单独以30多万奉军去对抗两个强大的国家?没可能的,这是军阀的本性。
  所以讨论这个问题,根本不需要研究奉军和日军的实力对比到底如何,要从根上找原因。
  并且张作霖跟日本人的关系又非常特殊,几乎是日本人一手扶植起来的"东北王",道理很简单,日本人认为,以10万鬼子的生命打赢了日俄战争,那么东北就应该是他们的势力范围,拥有特殊的权益,怎么折腾都不过分。可是签了华盛顿九国公约以后,又不方便直接武装占领,那就必须找一个代理人和傀儡,他们选择的正是张作霖。
  所以在张作霖崛起和壮大的过程中,日本人给其提供了许多的帮助,包括镇压郭松龄反水事件等等,同样,张作霖也不得不出卖了一些东北的权益来换取。只不过,张大帅毕竟是土匪出身的"创业者",骨子里的血性是有的,羽翼丰满以后就逐渐不那么听话了,对于日本筑路、移民、探矿的一些无理要求,能拖就拖,能躲就躲,让日本人严重不爽。
  但是军阀思想的局限性,又使张作霖不愿意推翻不平等条约去承担"革命"的后果,所以在20年代以后,他实际也是在夹缝中求生存,他一直想向关外发展入主北平,也是受够了红白两大帝国的窝囊气。他没有武力赶走关东军的念头,同样,他也没敢派兵收回苏联控制的中东铁路不是?当然了,后来这事张学良干了,于是有了"中东路战争"。
  1928年北伐军节节胜利挺进华北时,日本人有点着急了,担心国民革命军一口气打过山海关,那么他们在东北的权益就要受损了,所以才借口"保护侨民"出兵济南,企图协助奉军阻挠北伐军进攻平津。结果老蒋忍了,转道继续北上,张作霖眼见在关内大势已去,这才决定跑路回老家。
  日本人突然发现,自己扶植的这个代理人非但越来越不听话,而且跟北伐军掐架还输了,如果北伐军跟踪追击,张作霖可能连老窝都保不住了。于是紧急要求张作霖不许撤退、必须在平津撑住,同时提出了一堆更高的要求,以便尽快完成对东北的控制,结果老张根本不理,开始破罐破摔了:我就要回奉天,我就不签文件,爱咋咋地!
  日本政府和外交官员气得七荤八素,认为张大帅耍流氓,却也一时无可奈何。但是关东军不干了,要知道,奉军虽然从来没有赶走关东军的念头,关东军可是一直想解除奉军的武装,因为张作霖越来越不听话。可是真动手呢,面对张作霖控制比较得力的30多万奉军,大小鬼子还没啥把握,所以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干掉张作霖,从而让奉军群龙无首,然后乱中取胜。
  于是有了皇姑屯事件,张作霖第一时间并没有被炸死,重伤被抬回帅府。据说弥留之际,部下告诉他应该是日本人干的,老张临死前大喊了一声"打"!可惜,他没有这个机会了。
  提起民国时期的东北军,许多人咬牙切齿,在"哀其不幸"的同时,也"怒其不争"。尤其是九一八事变时,东北军不放一枪,拱手将中国工业最发达、土地最肥沃的东北三省让给了日本侵略者。全面抗战爆发之后,中国伤亡和损失如此惨重,也与日寇有了东北这个战争策源地,有极大关系。
  东北王张作霖
  因此,带领东北军撤出东北的少帅张学良,几乎一片骂声。因为,在大家的认知里,张作霖父子时代,东北军一直是中国所有军阀队伍中装备最精良的部队,然而他们却连与日寇开展的勇气都没有,简直是天下第一怂。
  所以,许多人也自然而然的形成了新的问题,混吃等死的富二代张学良"怂"尚可理解。但是,白手起家的"东北王"张作霖,为什么坐拥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几十万东北军,却不敢与日寇开战呢?
  张学良
  首先,东北和东北军的实力远不如日寇。在军阀混战的民国时期,在东北王张作霖的苦心经营之下,东北三省成为当时中国农业最先进,工业最发达,交通最便利的地区。
  尤其是军工产业,东北更是以绝对优势占据中国第一,张作霖筹建的沈阳兵工厂,更成为中国第一大兵工厂。因此,凭借东三省为后盾,张作霖麾下的东北军,也成为当时中国军阀队伍中装备最精良、海陆空最完善的部队。
  但是,这些数据,只是跟中国其他军阀势力相比而已。如果与早已完成工业化的日本相比,几乎不具备可比性。例如,在张作霖的经营之下,东北海军一度成为当时中国实力最强大的海军队伍,但是,最巅峰时期的东北海军,总吨位也只有3.2万吨,而且,多数大舰还是用商船改造而成,比之日本的现代化舰队,根本不堪一击。
  东北军海军军舰
  同时,我们必须要清醒的认识到,早在张作霖崛起之前的1904年,日本就已经能够集结近百万大军,与老牌列强沙皇俄国厮杀一年之久,甚至最终还取得了胜利。也正是因为这一场参战人数超过百万的日俄战争,日本成为西方各国认可的列强。
  因此,几十年间不断趴在中国身上吸血,又获得了一战红利的日本,实力比之日俄战争期间的日本只强不弱。而经过军阀混战之后的中国,实力甚至比晚清时期更为虚弱。因此,虽然东北三省经过了张作霖的经营建设之后有很大起色,但对比综合实力,依然远远不是日本的对手。
  精明的张作霖自然也深知这一点,因此,他在不断利用日寇的同时,面对日寇的咄咄逼人,也只能步步后退,却并不敢轻易的挑起战争。
  日本关东军
  其次,东北军的战斗力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强大。虽然东北军是当时中国军阀队伍中装备最精良的部队,但就战斗力而言,东北军却并不能算最为强大的部队。土匪出身的张作霖,一直拥有浓重的封建残余,他也一直将东北三省和东北军视为张家的私产。
  因此,封建家长式的作风使得东北军并无强大的凝聚力,官兵们更只是将当兵吃粮视为一份职业,并没有为东北血战到底的决心和打算。这种心态之下,东北军只是中国无数军阀队伍中的一支,虽然因为装备精良战斗力不弱,但如果比装备更为精良的日军,东北军其实是毫无优势的。
  最后,张作霖也不会对日寇宣战。现在网上说起张作霖,往往将其无限拔高,似乎只要有老帅在,中国东北的利益就一定能够牢牢把握。但是显然,这种观点并不准确,,也将张作霖捧得太高了。
  张作霖
  虽然张作霖的确与日本斗智斗勇,也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中国的利益,但是,张作霖这么做,更多的是基于个人的利益,张作霖远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大公无私。
  例如,曾在外蒙驻军的东北军,就因为张作霖的一己之私,被张作霖强令撤回。失去了来自内地军队的威慑之后,大大助长了外蒙独立的气焰。因此,外蒙古最终分裂出中国,张作霖也难辞其咎。
  因此,虽然张作霖不乏爱国行为,但其本质依然是一个看重个人私利多过国家利益的旧军阀。所以,张作霖绝不可能冒着输光老本、倾家荡产甚至小命不保的危险,与日寇开战。
  东北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说法不知是从何而来?这里是最不适合做战略决战的地方,尤其对于拥有强大的海军力量的日本来说,东北地区几乎可以算是一个"绝地"了。
  从地图上就可以看出东北是一个巨大的突出部,它是中国雄鸡的鸡头,和中国内地连接的部分也就是鸡脖子的位置明显变窄了,而且这里紧靠渤海湾,日本陆军可以很容易在海军的支援下从这里登陆,从而占领山海关,切断东北军的后路。此时东北军将面临着日本南北夹击的境地,不得不同日军进行大决战,全军覆没。而当时唯一能打败日本的方法就是持久战,即尽量避免同日军展开战略决战,利用空间来分散日军的力量。
  所以东北地区并不适合和日军做大规模的作战,尤其是不能将大量的重兵部署于东北地区,但是不适合战略决战并不意味着放弃东北地区的任何军事行动,坐视日军的占领。东北军仍要在东北做坚决的抵抗,以掩护沈阳兵工厂等工业资源和几千万东北人民向内地的撤退,让日本以战养战的企图破灭,同时重兵防御日本可能的登陆行动,一旦无力阻止日军在渤海湾的登陆,后路有切断危险时,要果断的撤退,将主力撤离东北地区,退入华北地区继续做抵抗,以保存有生力量为基本原则。
  从张作霖的军阀角度来看,它显然是要避免同日军的军事冲突的,张作霖的一切都在东北,如果战争爆发他只能率领他的东北军和日军决战,无路可退,退入关内也就意味着他这支军阀的消亡。而张学良时代的东北就不一样了,已经属于中华民国的一部分,一旦同日军爆发战事,国民政府也会派兵援助,东北的民用、军用工业和民众也可以撤向内地,只要东北人和军工厂在,东北军就有源源不断的补充,就能开展长久的抗战。事实上正是由于张学良的不抵抗让东北过快的落入了日军手中,退入内地的东北军既失去了武器装备的来源也失去了人力的来源,在旷日持久的抗日战争中消耗殆尽。
  在张作霖统治时期,东北是我国的重工业中心,无论是粮食产量还是工业产量都位居全国首位。
  张作霖凭借着富饶的东北,建立了一支非常强大的奉军。奉军全盛时期的兵力接近40万,是全国兵种最齐全,装备最先进的一支部队。
  在张作霖统治东北期间,日本已经开始在东北大量驻军,并且暴露出了吞并东北的野心。不过在张作霖统治时期,奉军和日本关东军始终没有发生过大的矛盾,一直到了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奉军和日本人的矛盾才逐渐的多了起来,并且最终爆发了九一八事变。
  张作霖统治东北时期,之所以没有把日本人的势力清除出东北,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张作霖一直利用日本人发展自身的力量,民国时期的大部分军阀背后都有帝国主义势力的支持,而支持张作霖的帝国主义势力就是日本。
  张作霖的军队中有很多日本顾问,张作霖手下的将领也经常前去日本访问学习,很多奉系名将都是日本军校毕业生。
  奉军的很多枪支弹药都是采购自日本,张作霖兵工厂中的机器也大多进口自日本,奉军的军舰也是由日本造船厂进行改造。在郭松龄叛乱期间,日本关东军直接出兵帮助张作霖对付郭松龄,国民革命军北伐时期,日本也通过各种手段威胁北伐军,不让北伐军进攻东北。
  日本少壮派军人之所以炸死张作霖,主要是因为张作霖太擅长和日本人周旋,日本人跟张作霖打交道吃了不少亏。张作霖能够把穷凶极恶的日本耍的团团转,他的外交手段的确非常高超。
  第二个原因是国内处于军阀混战时期,张作霖如果同日本人开战,其余的军阀肯定会趁虚而进攻东北。
  从张作霖成为东北王,一直到张作霖去世,张作霖地盘最大的时候也仅仅占据了9个省。在奉系军阀地盘的西部和南部,都有其他势均力敌的大军阀势力。这些军阀势力的背后都有帝国主义国家支持,假如张作霖直接和日本开战,日本人立刻会联合这些军阀来进攻张作霖。
  第三个原因是奉系军队的战斗力不如日本军队,奉系军队只是北洋军阀中最强大的一支军队。
  北洋军阀的军队战斗力都不强,张作霖能够在前期的军阀混战中崛起,主要是因为缺乏强大的对手。一旦遇到真正训练有素的军队,奉军战斗力薄弱的缺点立刻会暴露出来。特别在郭松龄叛乱之后,奉军的战斗力更是大大削弱,国民革命军北伐时期,直鲁联军在江浙战场上一触即溃,奉系军队在训练有素的北伐军面前表现的根本不堪一击。
  而且奉系军阀内部也不团结,有很多亲日派的军官。一旦战争打响,很多人的枪口可能不是对准日本人,而是对准了张作霖。因此一直到张作霖去世,张作霖都没有和日本人撕破脸皮。
  张作霖的如意算盘打的一直都非常精明,只是他无论如何也没有预料到,狠毒的日本人会冒着违背《国际法》的风险将他炸死在了皇姑屯。

李斯机关算尽却栽在宦官手里,临终前发自肺腑的遗言,引众人垂泪文飞鱼说史上篇文章我们已经说过了李斯被两只老鼠改变人生轨迹的前半生,我们本次就来接着说他的后半生,相比较前半生的精彩和励志,李斯的后半生更引人深思。在秦王嬴政攻灭六国,统一华夏的道开国上将刘亚楼临终之际,让妻子改嫁他人,妻子听后怎么选择?刘亚楼将军,是我们国家的开国元勋,是当代的英雄豪杰,是叱咤疆场横刀立马的人物,他与他的妻子,夫妻感情很好,被誉为天作之合,然而在两人阴阳两隔之际,刘亚楼竟然劝妻子改嫁,他为何对妻子钱镠墓怎么被盗的?封土上打洞直达墓室,传盗出文物打包价要6亿钱镠墓怎么被盗的本文作者倪方六这几天,考古圈最大的新闻,莫过于杭州钱镠墓被盗。钱镠墓保护碑钱镠,杭州临安人,五代时吴越国开国之君,崩于长兴三年(公元932年),死后谥号武肃王,庙号貂蝉被送给关羽后,次日为何哭着自尽?貂蝉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为了政治参与了美女连环计,假借吕布之手杀了董卓,成为历史上著名的美女,貂蝉拜月的一副画里有个美女在月下燃香祭拜月亮,就是著名的貂蝉。貂蝉做为一个女子,只是你曾遇到过最少见的姓氏是哪个?(问答原创)我曾遇到一个怪姓,使我尴尬而出丑。有一次,我到省城参加一个短期培训班,两人一个房间。我先住进去的,看到名单上有一位叫万俟森的同志和我同住。不一会,这位同志来了。因为我先看一看林彪为什么反对出兵朝鲜?大家都知道,抗美援朝对于新中国有着无比巨大的意义,这场战争一扫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百年颓势,打出了新中国的骨气,让全世界重新正视中国,让我们再次挺直腰杆,屹立东方。但是抗美援朝战争吉鸿昌我为抗日而死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是共产党员抗日名将吉鸿昌临刑前写下的气壮山河的就义诗。吉鸿昌,1895年出生于河南省扶沟县吕潭镇。1913年入冯玉祥部当兵。193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是指哪三户,最后誓言应验了吗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是楚国贵族楚南公说的一句话,记载在史记项羽本纪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这里的三户,指楚国的三个氏族三国中张飞可以把绿豆放在手中捏碎,这个可能吗?俗话说实践出真理,我刚才翻遍了冰箱没找到绿豆,只找到一袋红豆,两者质地差不多,于是做了一次实验抓一把红豆上图是我从袋子里抓出来的红豆,然后握在手里用尽全身的力气揉捏(用搓我觉得更准除了志愿军,1950年还有哪国出兵援助朝鲜?累计出兵超7万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商定在朝鲜半岛以北纬38为界,作为接受日军投降的范围。自此,朝鲜半岛一分为二。北部为苏军受降区,南部为美军受降区。在区域划分完毕后,双方开始在各自受岳母抱着小岳飞坐到缸中躲避洪水,缸里有两个人为何不沉?洪水那么大缸为何不破?根据宋史岳飞传的记载,岳飞刚出生的时候,有一只天鹅那么大的鸟在他家屋顶上鸣叫,于是岳飞的父亲就给他取名为岳飞。小岳飞还未满月,家乡就发大水,岳母姚氏抱着岳飞躲进一只瓮中,被河水冲到
窑洞之问的答卷人来源人民日报原标题窑洞之问的答卷人人民日报记者杜尚泽刘少华黄土地上的几孔窑洞,在百年党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在陕北考察结束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再次讲述了北镇最早的女民警肖桂荣作者老屋来源美篇App初次见到肖桂荣肖阿姨的时候,眼前是一位满头白发,面容慈祥,个头不高,步履稳健的老人。她热情,乐观,健谈,落座一聊才知道老人今年已是89岁高寿,有着70多年党龄乾隆告诫儿子不要杀和珅,可嘉庆不听,15年后才明白乾隆的苦心说到和珅,大家可能会想到王刚老师在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对和珅这个角色的精彩演绎。荧幕形象中的和珅,不学无术能言善辩,遇到危险时贪生怕死,碰到金银珠宝就迈不开腿,是个典型的贪官污吏的形华北野战军为什么没有改称第5野战军?首先一定要弄清楚,华北军区的野战部队从来就没有统一使用过。原因也很简单,解放战争中后期的华北战场上,同时存在着两大坨敌人,那就是傅作义的华北剿总和阎锡山的太原绥靖公署,且两者并无隶FENG说丰台史话(82)丨金中都的前世今生金中都前身辽南京(三)为积极推进文化丰台建设展现丰台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城市品质丰台区融媒体中心与丰台区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共同推出有声栏目丰台史话为您讲述发生在咱们家门口的故事本期丰台史话我们来讲述金中都的前马汀村学轶事自古以来,村学是农村为文化传承普遍设立的教育机构。过去称村塾或私塾,一般规模很小,几乎大小村庄都有,而且多是设在庙宇里,或大姓家族的祠堂里,也称书坊。我们翟家庄(俗名打磨子)虽不大华国锋拿出国民党战犯名单,指出13人不愿悔改,毛主席都放了1975年2月下旬,在中南海菊香书屋里,华国锋部长(公安部)带着一份文件来向毛主席请示。新中国成立26年了,可仍然有一批国民党战犯不愿悔改。在管理所里,以黄维周养浩为首的13个反革范琼和曲端先后被杀,到底是他们罪有应得,还是赵构滥杀无辜?上文中我们说到,对于赵构而言,苗刘兵变其实是因祸得福。之所以会这样说,是因为在多方合力救援的过程中,赵构的人气空前暴涨。而兵变的发生,使得赵构有充足的理由,对各路所谓的中央军义军和北宋徽钦二帝被俘后在金国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很多人以为徽钦二帝在零下几十度的东北坐井观天?实际上两人冬暖夏凉的地窖土炕住着妃嫔婢女伺候着,还生了十几个孩子!1128年,被驱赶到金国都城的徽钦二帝一行被扒光衣服披上羊皮系上套绳最坚忍的帝王雍正说起康乾盛世,我们往往最先想到的是大气睿智的康熙和风流倜傥的乾隆,但如果没有勤政务实,治国有方的雍正帝,还会不会出现康乾盛世就真的不好说了。雍正出生于康熙十七年,是康熙的第四子,在假如当时汉献帝刘协是落到刘备的手中,刘协的命运会更好吗?说起三国时代最悲惨的人就不得不提汉献帝刘协,从少年时代登基到退位一直是别人手中的傀儡,从来没有自己说过算过,若当时刘协是跟着一直打着兴复汉室旗号的刘备,刘协的命运会好点吗?刘协的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