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湘军和川军以及桂军相比,究竟谁强谁弱?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川军战斗力不强,不能和湘军和桂军相比。
  红军历史上曾同川军交手多次,以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为例,多次重创川军。
  实战中,川军即便是数倍兵力防御,未必能够挡得住红四方面的攻势。
  川军战斗力不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是装备太差,川军邓锡侯部到1937年甚至还没有批量装备轻机枪,旅一级才有几挺老旧的重机枪。这在当时中国军阀部队中,也是难以想象的。川军杂牌部队很多武器是土造,一些步枪子弹出膛超过200米就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精度奇差。
  其二是兵员素质不高。四川军阀太多,都在大肆招兵。川军正规军名义上20多万,实际上加上保安团和地方武装,总数高达50万。
  以四川区区一个省编组50万军队,兵员就出现严重问题。因为四川不是义务兵制度,只是募兵制度,要男人自愿参军。
  最终,大量社会盲流甚至乞丐加入川军,主要为混口饭吃,所以兵员素质不高。
  其三是大烟问题。
  当时除了刘湘麾下少数部队,川军抽大烟的很多,川军将领也抽。
  抽大烟的军队,在过足鸦片瘾以后一二个小时,由于毒品刺激,如有神助,敢打敢拼。
  但是,一旦毒瘾上来了,士兵浑身颤抖,站都站不住,更别说作战。
  而激烈战斗中,川军难以吸毒,所以只要战斗时间较长,川军就容易溃散。
  四川军阀田颂尧曾经率领38个团6万军队,合围川陕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
  徐向前诱敌深入,花费4个月时间将川军完全击败,四川伤亡高达2万4000多人,损失非常惨重。红军损失几千人,将田颂尧的部队搞掉三分之一,自己也被撤职。
  自然,川军虽战斗力不强,但就抗战来说是没话说的,服从命令,坚守阵地,付出的牺牲也是巨大。抗战到了后期,三分之一的兵员都来自四川。
  至于湘军和桂军就厉害了。
  一般认为,桂军作战能力更强,但兵力较少,常规兵力只有3万多人。
  湘军战斗力略差,但兵力较多,常规兵力为10万人。
  无论湘军还是桂军,在和红军交手中都没有吃什么大亏。
  在著名的湘江会战中,桂军和湘军夹击,导致6万多红军伤亡3万人,损失极为惨重。
  至于湘军,历史上同红军交手多次。
  秋收起义,长沙起义都是被湘军强力镇压导致失败的。
  湘南起义也是被湘军大举进攻,被迫放弃湖南撤退到井冈山。
  湘军之所以战斗力强,完全是湖南人不好惹。
  在1955年授衔的中将以上的开国将帅中,仍然是湖南人占多数。
  十大元帅有彭德怀、贺龙、罗荣桓3人是湖南人;
  十大将中有粟裕、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许光达6人是湖南人;
  57位上将中有王平、王震、邓华、甘泗淇、朱良才、苏振华、李涛、李志民、李聚奎、杨勇、杨得志、肖克、宋任穷、宋时轮、陈明仁、钟期光、唐亮、陶峙岳、傅秋涛、彭绍辉等近20人是湖南人;
  看看,牛不牛。
  但桂军也是很厉害。
  在百色起义以后,红军和桂军一系列交手中,伤亡也颇为惨重,被迫放弃广西建立苏区,退回江西。
  而留在广西坚持作战的韦拔群等人,大部分都战死。
  后来解放军攻入广西以后,对于桂军也是不敢轻视的。
  桂系出生的张云逸大将这么说:"桂军被反动宣传灌输得麻木,作战勇猛得如野人拼命,阵地上战至最后一人时,仍能坚决拼刺刀顽抗,直到被打死,反抗才停止"、"且战术灵活,动作熟练,认为桂军比同等条件下的日军更难对付"。
  渡江战役以后,国军已经一溃千里,但桂军仍然很难对付。
  罗荣桓曾说:"要警惕广西兵团,就是李宗仁、白崇禧的两广部队。这些着短裤、穿草鞋的兵,打仗顽强,又善于爬山,跑起来像揩了油的,很难抓住。特别是桂军对白崇禧很迷信,有所谓‘ 小诸葛在,共军其奈我何’的狂言。从湖北的武胜关到湖南的 武陵山脉恐怕主要是同两广部队作战,部队要有准备,尤其是指挥员,要心内有底,可能还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抗战中,日军攻入广西也没有什么好果子吃。
  日军曾回忆,登陆以后杀到昆仑关,沿途到处都遭遇广西民团打冷枪和偷袭。日本士兵只要一掉队,往往就被杀掉了,连尸体都找不到。即便是班甚至小队日军,进入广西村子抢夺粮食都可能有很大危险。这里的乡下,连十一二岁小孩和五六十岁老人都会放枪,也敢和鬼子拼!这在以往鬼子侵华战争中,是很少见的。
  要知道,在北方,几十个鬼子就能控制一个县城。一二百鬼子扫荡,可以赶着上万中国老百姓跑反。
  民国时期这三支地方军队虽然自成体系,可却同属于"国民革命军"作战序列,军帽上都顶着青天白日徽,所以互相之间有点冲突或许可能,爆发全面战争的机会肯定为零,那么又该如何评判整体战斗力强弱呢?无妨,因为红军在长征路上遭遇的主要地方军阀部队,正是这三大势力,用红军的战斗损失情况,则基本能够给三个对手的战斗力进行排名。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时,通过的第一个军阀盘踞地盘是广东北部,不过"南天王"陈济棠因始终跟红军有所联络(没少做生意),因此采用了"敲梆式的拦截和追击",基本没有爆发大规模战斗,所以红军和粤军的损失都不大。红军一路向西,当先头部队赶到湘江东岸时,由于红星纵队搬家式的撤退造成行军缓慢,错失渡江良机,而在老蒋的严令下,何键指挥的湘军和白崇禧指挥的桂军全面投入作战,于是爆发了著名的"湘江血战"。
  湘江战役中,红军的右路前锋红一军团,是在觉山铺战场与刘建绪的湘军激战,湘军投入战场的兵力是五个师,并且都是三旅六团制的乙种师,计有第16师、第62师、第63师全部的18个团、第19师的2个旅4个团、4个补充团和3个保安团,总兵力共29个团接近10万人马。而林彪的红一军团仅有2个师6个团14000余人参战,在他们的浴血奋战和顽强阻击下,凶恶的湘军付出了至少7000余人的伤亡,也未能对正在过湘江的红星纵队造成较大损失。
  那么红一军团在湘江战役中损失有多大呢?其实一军团的总兵力总计有三个师19000余人,但下辖的红15师(少共国际师)5000余人被配属给了担任后卫的红五军团指挥,该师在湘江战役中伤亡很大,转道入黔以后仅剩2000余人。1935年初在扎西进行整编时,红15师番号撤销,干部战士全部补入了另外两个师以后,红一军团仍然能够保持两师六团的建制,这就充分说明,该军团在湘江战役中的损失至多不超过3000人(各作战团整编后均有2000人的兵力)。
  而左路先锋红三军团在湘江战役中,主要是在新圩战场和界首战场跟桂军死磕,桂军在两个战场投入的兵力是三个师,但均为直辖三团的丙种师,包括第15军43师的三个团、44师的三个团、45师一个团,另外还有第7军24师的三个团和一个独立团,满打满算只有11个团20000余人。而红三军团在新圩作战是红5师和红6师、在界首是红4师,双方兵力差距本来不大,可惜由于三军团是"添油式"的增加兵力,所以战斗异常惨烈。
  红三军团在湘江战役中的战损有多大呢?1934年12月2日,红军总部的一份敌情通报中指出:"我三军团第5师此次战役损失甚大,十三、十四两团现仅有六百余,十五团尚有四五百人",也就是红5师总共还剩不足2000人。战役期间由于红三军团红6师红18团未能最后守住阵地,致使原计划准备接替它阵地的后卫红五军团红34师全师覆灭,甚至造成正在过江的红星纵队也被桂军半渡而击,损失可谓巨大。
  同样在扎西整编中,红三军团被迫取消了师级编制,原本三师九团的建制在补入红九军团部分兵力后,也只能缩编为四个团,因此可以判断出来,三军团在湘江血战中损失是相当大的,至少在4000到5000人之间。笔者一向不喜欢简单做结论,上述历史事实足以证明,一军团面对10万湘军损失不过2000余,三军团面对2万多桂军却损失5000余,那么对手的战斗力哪个更强岂非一目了然?
  这还不是历史的全部,中央红军在抵达湘江东岸的总人数约为65000人,其中作战部队大约50000人左右,两个主力军团在三大阻击战中损失惨重,其中新圩阻击战损失2000余人,觉山铺阻击战损失3000余人,界首阻击战损失1000余人,这才仅有不到8000人的战损,为何会有"湘江战役折损过半"的结论呢?其实里面包括了红军渡江以后,在通过广西境内时的进一步损失。
  据时任红三军团红4师政委黄克诚在回忆中的估计:"界首一战,中央红军遭到的伤亡是空前的。自开始长征以来,中央红军沿途受到敌人的围追堵截,迭遭损失,其中以通过广西境内时的损失为最大,伤亡不下两万人"。因此完全证明,在30年代的湘桂两大军阀部队中,桂军的战斗力是强于湘军的,因为何键的心气和效忠老蒋的程度远远高于白崇禧,湘军也是极其卖力的,但是两者给红军造成的损害差距明显。
  湘江战役之后,红军主力在通道转兵西进入黔,王家烈的黔军当然是战斗力较弱的,红军在两占遵义和四渡赤水期间,主要的敌人是中央军和川军,正是郭勋祺的川军在土城战役中表现凶猛,才迫使红军暂时放弃了从黔北直接渡江进入四川的计划,而是运用机动灵活的战术,绕了一个大弯从云南境内的金沙江北上,终于进入川康地区。然而从整体来看,金沙江战斗、安顺场战斗、泸定桥战斗中,川军的战斗力实属一般,尤以大渡河一战表现最为明显。
  红军是分为两处渡过大渡河的,在安顺场是一条木船载着红1师红1团一营的17名勇士,面对着川军第24军第5旅第7团1个营的筑堡防守,一个营怎么也得有好几百号人吧?结果是17勇士强渡成功顺利夺得登陆场,尔后红1师和干部团顺利过河,遂对上游的泸定桥形成两路夹击之势。几百人的一个营,挡不住一条船上的17名红军勇士,拼刺刀也是20个对1个啊,川军这战斗意志也是醉了。
  然后是飞夺泸定桥,这次战斗大家都耳熟能详了,红2师红4团派出的22名勇士爬索攻击,而桥对面的川军还是一个加强营(步兵一营,附一个机枪连和一个迫击炮连),最后又是放火烧桥,依然没有能够阻挡22个勇士的进攻。整个泸定桥战斗仅用了两个小时,红军便奇绝惊险地飞夺了泸定桥,粉碎了敌人欲借助大渡河天险将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还是那句话,拼刺刀也不至于吧?
  如果有人反驳,说大渡河的两次战斗打得都是刘文辉的部队,不能代表整个川军,那么好了,可知道红四方面军的"反六路围攻"和强渡嘉陵江战役?以刘湘部队为主的川军共110多个团20万大军,在分六路围攻川陕苏区的战役中,被徐帅指挥的四方面军8万人打得大败而逃,战役中共毙伤俘川军8万余人,其中俘2万余人,缴获枪3万余支和大小炮100余门,甚至还击落飞机1架,无论是湘军还是桂军,有过这么悲催的战斗记录吗?
  综上战史记录,个人意见在民国年间,这三支军阀部队的战斗力,仍然是桂军略强于湘军、湘军还要强于川军。当然这只是通过与红军作战总结出来的一种参考性意见,不能反映互博的真实状态,至于抗日战争中对日作战的表现,之前多有介绍和讨论,不妨请大家做结论吧。
  导语
  说起湘军、桂军以及川军,许多人都不陌生。湘、桂、川,指湖南广西以及四川三地,抗战时期这三地的三支地方军队联手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给日寇以极其沉重的打击,保卫了抗日统一战线,显现出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民间,也有着"无湘不成军"、"无川不成军"、"无桂不成军"的说法,显示了这三支军队的威猛。那么,这三支军队到底孰强孰弱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无川不成军"
  川军起初是清朝末年,清政府训练的一支四川新军,后来辛亥革命爆发,中华民国成立,革命果实又被袁世凯窃取,军阀混战开始了。此时川军发展为四川的军阀部队。
  二十余年间,川军子弟虽然人数众多,却因为长期流转于军阀混战,不仅装备武器十分简陋粗糙,并且缺乏有组织的操练,军纪也极差,因而极大地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当时,川军甚至被称之为"双枪兵",意思是一手扛着步枪,一手拿着烟枪,可见纪律之散漫。
  然而,抗战期间,看起来贫穷简陋,与流丐无异的川军却大放异彩,屡立战功。究其原因,应是川军子弟对自己的军队、对养育自己的家乡天府之国的浓厚情感,以及川军男儿的团结英勇。一方面,川军子弟坚守为川军正名,为四川争气的信念,使四川在抗战中没有陷落于日寇之手;另一方面,他们讲究团结听指挥,勇于牺牲,不畏敌寇。即使武器装备不如日军和其他军队,仍然凭借自己的拳拳爱国之心打硬仗、打血仗。
  人人称道的"铁血之师"川军在抗战中共派出6个集团军,2个军1个独立旅出川作战,兵员总数达三百余万,几乎参加了抗战中所有大型战役,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无湘不成军"
  比起川军,湘军的来源和发展要复杂得多。
  最初,湘军也称作"湘勇",可见那时湘军子弟的作战能力便有所显露。湖南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而常年生活在山间的苗、瑶两族,身体强健,勇敢机智,这些民族的男子汉当然也就成为了湘军的主要组成部分。
  清末,太平天国运动轰轰烈烈,势如破竹,而腐朽的清政府已是摇摇欲坠。面对锐不可当的太平军,清政府的八旗军已经力不从心,无力抵挡,不得不求助于地方军队加以镇压。
  此时的湘军已经摇身一变,成为大将曾国藩亲自培养的精锐部队,全军上下只服从曾国藩一人,从作战能力、武器装备到军队纪律,都了质的提升和飞跃。因为是维护清政府统治的地方军队,所以曾国藩尤其重视军纪和思想教育,一方面对士兵进行封建儒家思想教育,另一方面又教导他们不可急功近利,更不能鱼肉百姓,讲究"吃得苦,霸得蛮,舍得死"。因此,湘军不仅在作战上训练有素,思想纪律上也初步实现了军事化。
  湘军虽然是农民起义军的镇压者,维护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然而它从清政府手中获取了军权,客观上对清政府统治的削弱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湘军也参与了甲午战争,并为收复新疆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到了抗战时期,湘军被列入了中央军。
  "无桂不成军"
  桂军的主要贡献也是在抵抗日寇的战场上。
  自古以来,广西就多勇猛壮汉。这注定桂军是一支实力不弱的队伍。桂军一开始也是由清政府编练的军队。1905年,清政府在广西招募了500人,编为一营,这就是桂军的雏形。而后经过数次重组改编,成为广西地方一支极有实力的军队。
  辛亥革命后,桂军开始发展壮大。以白崇禧、李宗仁等为骨干的桂军长期统治广西,被称为"新桂系"。后来,在抗战时期,广西桂军征兵逾450万,出兵百万,参与了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台儿庄、豫中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枣宜会战等重要战役。这支"桂系钢军",凭借精良的武器装备和不惧牺牲的刚毅精神,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谱写了一首首英雄赞歌。
  究竟谁强谁弱?
  我以为,将三支军队简单地进行横向比较,一定要比出个高低,不仅是无意义的,也是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
  三支军队成立的时间不同,因此其武器装备的先进度千差万别;同时,三支军队的成立缘由也不同,这极大影响了军队背后的财政支持与技术支持是否充足;最重要的是,三支军队的作战战场也有所不同,这影响了军队的作战能力。
  然而,必须要说的是,三支军队都或多或少地代表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抵御外侮的民族精神,也彰显了华夏子女勇于牺牲,坚韧勇敢的民族品格。他们都曾经为我们现在的和平抛头颅,洒热血,都应当为我们今人所敬重。
  小结
  湘军、川军以及桂军不畏牺牲,保卫国家的精神,是中国军队的精神核心,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无比珍贵的一部分。正是这种精神,带领着无数中华儿女走向和平,走向光明。现代的我们更应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艰苦奋斗,爱国爱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献出自己的努力。
  桂军就是跟错了国民党导致发生内战的时候很多桂军战士不忍心中国人打中国人,直到最后被解放军围剿消灭掉,现在桂军到死都不明白为什么国家没有报道桂军。
  这个应该没法一较长短:具体要分要分内战时期跟抗日时期比较。
  内战时期应该是桂军战斗力最强、湘军次之,川军最低。曾经有人说川军"内战怂如狗",当然我不认为这是贬义词,这正好证明川军兄弟不喜欢同室操戈,所以白天打仗晚上打麻将;曾经彭总说过"黔军两只羊,湘军一头狼,广西猴子是桂军,猛如老虎恶如狼",这证明了在红军领导人眼里桂军的凶悍程度是超过湘军的,尤其湘江战役给中央红军造成太多损伤。
  抗日时期名气最大的地方军应该就是川军兄弟了,"外战猛如虎"整个川军抗战史就是一部悲壮史。三百多万人出川,六十多万人伤亡,由于装备太差战场上拿胸膛去阻挡敌人的子弹。尤其王铭章将军在藤县一战以身殉国,让世人明白了川军的血性,山河壮哉!
  桂军兄弟抗战时期战斗力也很强,出了白崇禧、李宗仁这样的军事干将,尤其李宗仁将军指挥徐州会战取得了台儿庄大捷名垂千古。但是桂军也是争议最大的地方军,很多夸大成分在里面,像什么淞沪会战十个旅长死亡九个、桂林保卫战歼敌一万八这些一看就是假的(桂林人民保卫家园是值得肯定的,我也曾经到七星公园瞻仰过800烈士墓但无端夸大战绩就不好了);
  最后说一下湘军,湘军于淞沪会战一战全军压上。本来湘军是此战参战最多的地方军,但一战后毕功全尽,从此天下再无湘军旗帜,剩余的湘军战士为了民族大义全部融入中央军,所以湘军在抗战中知名度不高。但要说抗日名将最多的应该是湘籍将领,尤其肖山令将军在南京英勇殉国,其余的像郑洞国、宋希濂、廖耀湘、陈明仁、李默庵、霍揆彰等都是赫赫有名的抗日名将。
  注:以上仅指川湘桂三个地方部队,不考较中央军的川、湘、桂三省战士。
  在抗日战争时期,民间广为流传——"
  无川不成军
  "。川军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极大的积极作用,川军虽装备简陋,要不是扛着长枪,恐怕与流民与乞丐无异,但川军子弟个个忠勇——"
  抛头颅,洒热血"
  ,不畏牺牲。川军十分团结,听从中央指挥,当时川军子弟的理念是:为四川争气,为川军正名。正是因为川军的神勇,四川在抗日战争时期奇迹般地保留住了这一方净土,没有被日本人侵占。与川军一样有名的,还有湘军、桂军等。其中,湘军是一支比较特殊的队伍……
  01
  从古至今,人们对于湘军的历史定位存在相当多的争议。湘军是晚清时期对湖南一带军队的统称,亦称"湘勇"。晚清时期,清政府腐败无能,太平天国运动胜利在即,而湘军是晚清大臣曾国藩一手调教培养的军队。当清政府的正规军队绿营、八旗军已经不能抵御太平军时,朝廷便派遣曾国藩的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从历史的角度来讲,湘军阻止了农民起义军推翻清王朝,维护腐败无能的清王朝之统治,让冉冉升起的新时代推迟了许多年才降临,是民族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但曾国藩,对湘军一再强调要"不怕死"、不能鱼肉百姓,不可急功近利。由此,湘军可谓是训练有素。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湘军被蒋介石列入中央军的行列,有机会奋勇杀敌,报效国家,也算是将功补过。   湘军是晚清名臣曾国藩亲自选拔人才组成的军队,军队里有清朝时期的理学家、学者、进士等读书人,再对比抗日战争时期的川军,湘军军队的素质水平,毋庸置疑是略胜一筹的。晚清时期湘军的思想就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了,他们不慕荣利,一心想报效朝廷,虽然清王朝最后还是被推翻了,湘军成为了助纣为虐的帮凶,但是,湘军勇气可嘉,这样一支淡泊名利、有信仰、有追求和理想的军队,在抗日战争时期,无疑是被迫切需求的。   甲午战争时期,唯一敢于和日军抗衡的也就只有湘军了,当时清政府还有另一支地方武装军,名为"淮军"。"淮军"多由地痞流氓、恶霸无赖组成,多是为了金钱权力而参军的每当遇到武装较弱的军队,淮军便盛气凌人;当遇到劲敌时,淮军便四处逃窜,溃不成军。在甲午战争时期,湘军英勇无比,在炮火连天的海面上丝毫无惧,反观淮军,自顾不暇,避而不战。   曾国藩为湘军写下战歌——"   规矩要肃静,有礼、有法、有号令   ",湘军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时期,变成湖南军队。因为其纪律严明、训练有素,每每在遇到日本军队都能够快速进入战斗状态,蒋介石后把湘军改编成中央军,为国民政府鞍前马后。   02
  与川军、湘军等地方武装军平起平坐的还有桂军。桂军是广西一带的士兵,不论哪朝哪代,桂军的勇猛在广西人看来一向都是不言而喻的。桂军在内战时期也是站在了国民党的行列中,虽没有湘军历久弥新的一腔热血与爱国情怀,但桂军的武器装备却比湘军要好很多。可惜的是,桂军同样没有认清现实,与解放军自相残杀。即使桂军站错了队,我们依然不能否认桂军先辈抵御外敌作出的突出贡献和其勇敢无畏的烈士精神。   03
  有人把川军、湘军和桂军放在一起一比高下。根据抗日战争时期的文献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桂军表现得甚至比湘军更为出色,而川军在抗日战争期间出兵300余万,形成了"哪里有战场,哪里就有川军"的形势,英勇善战之态无疑高居榜首!   结语   "无湘不成军",由此看来,湘军果然名不虚传。不管湘军、川军、桂军等最终站立于怎样的立场,他们都给中国的历史发展描上了传奇而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在国家的时代发展历程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都是国家的好队伍。时至今日,中国呈现出日益强盛之态,也希望每一个中国人能传承老一辈先烈的爱国情怀,为国家的发展事业贡献力量。   桂军在当时的中国没有一个人不认同这种说法。川军和湘军的战斗力也非常的强, 但是和桂军相比就是"小巫见大巫"了。当时日本人入侵我国的时候,只要看到队伍中有桂军的存在,无不闻风丧胆,可以看出桂军的实力不容小觑。   那么为何桂军的战斗力如此强悍呢?首先他们选拔将士都是根据实力说话,不像有些地方军队都是靠关系。尤其是中下级的军官全部是拿战绩说话,所以桂军的将领实力都是非常强的,训练出来的士兵实力自然也不会差。其次就是训练的方式,桂军士兵基本上都是义务兵,所以他们都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   他们平时要训练的项目非常多,包括游击战、格斗术、战斗演练等,连如何防毒和防空都会进行训练。和他们相比有些地方军队里面的士兵完全是充人数的,是被迫加入部队,没有经过任何的严格训练,实力自然和桂军相差一大截。而且从历史上看,桂军的战斗力强悍可以说已经是一种传统了。   最后除了身体上的训练,平时的将领们也会说一些历史来激励士兵。比如明朝时期的狼兵以及太平天国的将士们的光荣事迹,这些事迹都给了士兵们很大的自信。而且因为桂军非常的厉害,所以他们可以说非常的出名,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荣誉。为了将这份荣誉感一直保持下去,他们打仗的时候就会非常的团结,常常能够以少胜多。   而且当时二战爆发以后,为了保护国家很多桂军都积极的加入到战争中来。当时只要征召10万的兵力来抗战,但是因为桂军非常的热情整整就有100多万人来参战,而且他们在战场上那种不怕死的精神也非常的令人敬佩。   由于辛亥革命的很不彻底,虽然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但却并没有将封建制度真正埋葬。在各国列强的积极干预下,中国进入到了新旧军阀的混战时期。基本上,民国初期的历史,就是一段纷繁复杂的派系斗争和军阀混战史   期间,虽然国民政府以正统形象自居,但各省都出现了不同的地方派系,形成了各自的地方武装力量。比如,以阎锡山为首的晋绥军,以张作霖父子为首的东北军,以冯玉祥为首的西北军,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桂军,就都属于地方武装的代表。   经过了连续不断的长年混战,南京国民政府在"东北易帜"后实现了形式上统一全国。部队整编后,全国各地的武装力量都归入了"国民革命军"的作战序列,军帽上也都佩戴了青天白日徽。   表面上,这些武装力量并没有太大区别。但是,无论谁都心知肚明,"中央军"和"地方军"从来就不一样。而在这些地方军中,逐渐形成了以川军、湘军和桂军为主的几股势力。   那么问题来了,对比川军、湘军和桂军,究竟谁的战斗力更强一些?   接下来,文史不假以客观的态度,通过国内战争和抗日战争来对比各自的实力。   由于博古、李德的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的失利。不得以,红军被迫在数十万中央军的追击下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万里长征的漫漫征途。   1934年10月,红军刚开始长征就要面对第一个拦路虎,就是素有"南天王"之称的广东军阀陈济棠。由于他高度提防蒋介石,确认红军不会真正进入自己的地盘而只是"路过",所以采取了一种"旁敲侧击"的方式,粤军没有和红军爆发大规模的战斗。   通过广东后,红军的先头部队抵达了湘江东岸,开始直接面对湖南军阀何键所率领的湘军。由于红军的"坛坛罐罐"太多,行军速度非常缓慢,错失了迅速渡江的良机。   面对蒋介石接连的军令,何键尽管不情不愿,但还是在湘江严防死守。与此同时,桂军副总司令白崇禧也在广西边界布防,一来防止红军西进,二来防止老蒋的中央军乘机进入广西。   在这种背景下,中央红军自突围以来最惨烈、最悲壮、最关键的一仗打响了,史称为"湘江战役"。   作为右路军前锋的红一军团,在觉山铺率先与湘军展开了激战。当时,湘军共投入了五个师的兵力,而且都是"三旅六团制"的满员编制,总数接近10万人。而林彪的红一军团,经过了反"围剿"作战,又一直作为开路先锋,仅剩下了6个团不足1.5万人参战。   经过浴血奋战,红一军团顶住了湘军的攻势,使得敌人在付出7000多人的伤亡后依然没能占领渡口,保证了红星纵队顺利进入湖南境内。红一军团也付出了沉重代价,减员3000人左右。尤其是,红15师几乎被打光,到1935年"扎西整编"时,该师番号被撤销,全部补入了另外的两个师。   担任左路军先锋的红三军团,在"湘江战役"中主要对付桂军。当时,桂军投入了三个师作战,但均为只直辖三团的丙种师,总人数2万多人。而彭德怀的红三军团,负责在界首作战的是红4师,负责在新圩作战是红5师和红6师,总人数也近2万人。   按理说,红三军团和桂军的参战部队兵力差距不大,但战斗却进行得异常激烈。据三军团红4师政委黄克诚大将回忆:   界首一战,中央红军遭到的伤亡是空前的。自长征以来,红军沿途受到敌人的围追堵截,迭遭损失,其中以通过广西境内时的损失为最大,伤亡不下两万人。   另外,根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简史》的记载:   我三军团红5师在此次战役中损失甚大,十三、十四两团现仅有六百余,十五团尚有四五百人。   除了红4师和红5师以外,三军团的红6师也未能最后守住阵地,导致了原计划准备接替阵地的五军团红34师几乎全军覆没。而且,就连正在渡口过江的红星纵队也被桂军从左翼突袭,遭受了巨大损失。   在1935年的"扎西整编"中,红三军团被迫取消了原先的师级和团级编制,在补入了原红九军团的部分兵力后,也只能缩编为四个团的编制。因此,大致推断红三军团在湘江战役中的损失非常严重,减员应该在5000人左右。   红一军团面对10万湘军,损失在3000人左右;红三军团面对2万多的桂军,损失却在5000人左右。退十万步讲,即便红一军团的战斗力真的强于红三军团,但如此巨大的反差,足以说明桂军的战斗力比起湘军来更胜一筹。   湘江战役后,红军主力在通道转兵西进入贵州,遭遇到了王家烈所率领的黔军。相比湘军和桂军,黔军的战斗力明显较弱,并没有对红军造成太大的损失。   在"两占遵义"和"四渡赤水"期间,红军的主要敌人是中央军和川军。随着毛主席再度掌握了军权,红军主动发起了"土城战役",虽然是由于情报的失误才没有达到既定目标。但是,红军第一次真正见识了川军的实力,郭勋祺所部作战异常的勇猛。   受此影响,红军只得暂时放弃了从黔北直接渡江进入四川的原定计划,转而通过一系列的灵活机动穿插。甚至,通过绕道云南境内的金沙江才实现了北上的目标,才成功跳出包围圈进入了国民党统治薄弱的川康地区。   综上,个人认为在国内战争期间,桂军的实力最强,川军次之,接下来是湘军,最弱的应该是黔军。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在卢沟桥事变后,全面抗战终于爆发了,蒋介石代表国民政府提出:   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惟有牺牲的决心,才能博得最后的胜利。   在此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所有的中国人都团结了起来,各省都积极要求派兵奔赴前线去保家卫国。而这些来自全国各省的国军当中,尤其以桂军、川军和湘军表现得最为英勇。   接下来,我们一同回顾各部队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比较各自的战斗力。   广西虽然贫穷,但自古以来就非常好战也善战。自然,桂军也是地方部队中最能打的一支,是最被蒋介石所挠头的一股势力。   抗战全面爆发后,李宗仁和白崇禧终于在国难面前摒弃了与蒋介石的恩恩怨怨,主动要求率领桂系北上抗日。此后,桂军先后与多支日军精锐硬杠,甚至还击溃了日军最为精锐的甲种第6师团。   但是,经过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后,李宗仁和白崇禧开始有意保存自身实力,采取了消极抗战避免与日军硬杠。最明显的事件,桂南会战和桂柳会战中,桂系避战后撤才导致了大溃败。   说完了桂军,接下来聊一聊川军。四川军阀林立,多到令人发指的程度,除了刘湘以外,还有刘文辉和杨森等人,相互混战就多达数百次至多。   但是,川军的军纪却非常散漫,战斗力低迷不高也是众所周知的。以至于,川军踊跃出兵抗战,却沦落到了被各个战区都相互推诿甚至拒绝接收的窘境。   终于,英勇的川军通过视死如归的表现,向所有人证明了自己保家卫国的决心。淞沪会战中,川军防守大场镇死战不退,第26师4000多名官兵一直打到了600人才被替下。徐州会战中,第145师坚守广德,师长饶国华领兵战至最后自杀殉国,无一人投降或者叛逃,就连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都感慨:   若无川军滕县之固守,岂有台儿庄之大捷。   抗战中,比起带有浓厚地方军阀色彩的川军和桂军,湘军的影响力似乎并不明显。这是因为,湖南地理位置不如四川和广西那么偏远,遭到了蒋介石更多的渗透,很大一部分都被中央军吞并了。   原属湘军的部队约20个师,在抗战之初就被调到了最前线参加淞沪会战。在反复的拼杀中,湘军子弟消耗殆尽,有的部队得到了补充,有的部队最后连番号都没有了。   随着正面战场的节节败退,湖南省逐渐成为了抗战的前线。期间,境内一共进行了七次大型会战,歼敌数量占到了整个抗战期间歼敌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第三次长沙会战后,日本派遣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曾这样表示:   欲平华夏,先灭湖南。   抗战期间,川军的牺牲最大,贡献最多;湘军的战力最强,杀敌最多;桂军本有实力,也进行了多次会战,但战力远不如内战期间的表现。   综上,通过在国内战争和抗日战争中的表现,我们在纸面上对川军、湘军和桂军进行了简单的对比。当然,这只是文史不假个人的一家之言,欢迎大家留言评论。@文史不假   不要提这种挑拨离间的问题好吗,我是湖南的,湖南最弱满意了吧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作为主战场之一,曾爆发过反抗日本侵略的保家卫国全面抗日战争,涌现了无数的能人志士,烈士英雄。除了国共两党领导的正规军队以外,各省各地的地方军队均与日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生死搏杀,坚决捍卫了我国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些地方军队因为领导不一分属不同实力很难统一编制,只能以地方简称代为称呼,川军湘军桂军是其中最有名的三只,分属四川湖南广西。川军   川军是民国时便组织起来的四川军阀队伍,在刚开始时由于军阀混战,导致川军管理松散,组织纪律差,被人们称为双枪(步枪和烟枪)部队。   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和经济条件的问题,抗战刚开始的时候如果不是拿了武器上了战场,川军其实和流民乞丐没有什么区别。一副破旧,草鞋破枪,但就是这么一支看起来毫无战斗力的队伍,在8年抗日战争中出兵350余万参战,占全国参战总人数的20%,子弹没了就刀砍斧剁,武器钝了就拳打脚踢,甚至牺牲前也要再咬上敌人两口,靠着一股强韧的民族凝聚力和悍不畏死的气概击退了无数日本侵略者。   当时的川军一改往日的松散作风,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团结力量,在抗日战争时期奇迹般地守护了未被日军侵占的一方净土,被人称作铁血之师。桂军   与初期松散无序,地方性特征明显的川军不同,桂军由于拥有许多正规军校毕业的指挥官和较为优厚的经济条件,更接近于正规军队。优秀的持续作战能力与良好的军队秩序管理是桂军非常明显的优势,甚至被认为是地方军中的王牌。二战时的美方顾问曾称赞"广西士兵是最好的士兵。"   广西人的英勇善战自古以来就是有迹可循的,从秦汉至明清时期广西一直是抵御外敌的重地,民国时期李、白等桂系将领靠着无敌的桂军在整个军阀混战期间几乎未尝败绩,中原大战时击败湘军,中原大战后回守广西,击退湘滇粤三军联军,抗日战争中面对日军也是半步不退,被称为"钢铁军团",甚至连日军李都传出了欲平华夏,先灭湖南。欲灭中国,先平广西"的赞誉。   湘军   在川军和桂军还未形成规模前,湘军就已经扬名全国。它的前身是晚清时曾国藩为了维护满清政权,对抗地方革命成立的地方部队,在那时的湘军的战斗力可以说是首屈一指,威名人尽皆知。但就是这样一支起步远早于其他地方军队的部队,抗日战争时表现却较为低调,这是为什么呢?   这要从抗日战争初期的国内局势说起。湖南一带由于囊括众多军事重镇和交通要道,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抗日战争前国内军阀并起,群雄割据,许多实力强大的军阀以此为根据地,互相之间已经较量多年,湘军庞大的战斗力分属不同阵营,难以统一。   另外由于湖南革命较早,有很大一部分的湘军加入了国共两党的正规军队,这些军人虽然还是湘军子弟,但是已经不能用湘军这一地方性称呼来代表他们了。不过虽然整体军队的名声上湘军可能比川军桂军弱了一筹,但其实湖南地区的士兵在抗战中做出的贡献一点也不比其他任何的地方差上些许。总结   由于历史条件等原因很难比较三支部队完整状态下的实力究竟孰强孰弱,桂军在国民战争时期曾与湘军有过几次直接碰撞,可能还是桂军略胜一筹。三军在抗日战争时期均表现出了无与伦比的气势和前所未有的决心,这份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才是他们能发挥出远超自身实力的根本原因。

小凤仙晚年生活困难,梅兰芳帮她找工作,去世时拿着蔡锷的照片20世纪40年代,一个沈阳普通的锅炉工人,在前往皇姑区的金城电影院听评书的时候,偶遇了一个年华虽逝但风韵犹存的女子。两人因喜欢听戏而有了往来,渐渐情投意合,终于在1949年结为秦晋毛主席与美国四次交锋,美国每次都输得一塌糊涂,却很敬重主席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多次对新中国红色政权持有挑衅态度。在外交事业上我国一直坚持互相尊重和平共处的原则,即使面对一直侵扰我国的美国,我们也始终秉承着不容他宁夏土皇帝马鸿逵带8吨黄金逃亡美国,晚年厚颜无耻想回国宁夏竟出了个土皇帝?作恶多端的宁夏王马鸿逵,盘踞宁夏17年,仗着自己的权势搜刮民脂无恶不作,后来跟随国民党败退台湾,遭老蒋拒绝后,带着8吨黄金和自己的三个姨太太,逃亡美国,晚年竟还福芝芳她熬死王明华,斗走孟小冬,死后遗言透露梅孟感情真相中国著名的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一生中有三段感情经历。这其中,有坚守,有爱慕,有至死不渝。有一位夫人陪梅兰芳携手度过最艰难的时期,她在抗战时期面对敌人宣传的流言蜚语不惧,变卖自己的嫁袁世凯被赶回河南老家,一道圣旨将袁世凯吓得一夜白头1908年,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在两天之内先后驾崩,根据清宫档案记载,慈禧在死之前,曾经召见军机大臣,商讨皇位继承人的问题。军机大臣无一人敢说话,他们心里都清楚慈禧早已选定了醇亲王载沣把明朝放在清朝的位置上(15)鸦片战争(上)在第一篇文章把明朝放在清朝的位置上,会发生什么?里,我们已经设定了推演分析的规则时间往后顺延276年,人物以前面那个明朝出现过的人物为先。为了方便区分,把前面那个明朝,也就是历史上罗斯福为何一定要让中国成为联合国五常之一?苏联为何坚决反对?二战后期,在美英苏三国首脑的德黑兰会议上,美国总统罗斯福鉴于当前的国际局势,提出了建立一个世界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随后罗斯福提出了四警察的构想。这四警察指的就是美国英国苏联和中国,武则天为何要对贺兰敏之痛下杀手?稍微对唐朝历史有点了解的读者都知道,贺兰敏之是武则天的亲外甥,身上流着的是武家最正宗的血统,单凭这层血缘关系,如果贺兰敏之没有什么滔天罪过的话,想必武则天也不会最终把刀架在他的脖子54年毛主席在视察途中,语重心长对滕代远说今后你忙你的工作吧1938年,滕代远的父亲收到了儿子的佳音,请父亲去延安。滕国权得知儿子出息了,立即卖了田地和牛来到了延安。为了给父亲接风洗尘,滕代远自己掏钱买了一只老母鸡给父亲改善伙食,在这之后,海啸3600年前摧毁米诺斯文明,最近才首次出土受害者遗骸据最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的论文,考古学家在土耳其发现了3600年前一个年轻人和一只狗的遗骸,他们死于因圣托里尼的塞拉(Thera)火山爆发引发的海啸。这次火山爆发是有史以来晚清最后一个总管太监,李莲英的晚辈,历经三个时代的角儿那是公元1876年的一个夜晚,一个男孩出生在当时清王朝的天津静海县,哇哇落地的时候,与其他孩子别无差别,但最后却成为了崔玉贵的关门弟子,李莲英的后生晚辈,隆裕皇后的贴心知己,清末有
方妃决定,随皇帝一起御驾亲征方妃传第七章朝中发生的变故,使年轻的皇帝愁的茶饭不思,最近也没有心情去理方妃了,每天上朝,就是与臣子们商量如何平定判乱。历史以来都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就是说不管哪一个朝代的新皇帝登基曹诚英21岁爱上胡适并同居三月,终生未嫁,临终前托人焚烧书信青年胡适沉雁断经久时,未悉平安否?万千心事寄无门,此去若能相见说他听。朱颜青鬓都消改,惟剩痴情在。廿年孤苦月华知,一似栖霞楼外数星时。这是在1943年,一位江南才女写的其中一首词,叶挺原配28岁离婚,一人撑起叶家生计,离世后葬入叶家祖坟1955年8月,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授衔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当准备拟出授衔名单时,许光达问贺龙如果叶挺还在,应该授什么军衔?贺龙斩钉截铁地答复元帅,理所当然的元帅。1955年91949年底毛主席访苏为斯大林祝寿,当面说我长期受打击排挤1949年12月,就在新中国刚成立不久之时,毛主席率领中国代表团前往苏联,向斯大林70岁生日祝寿。作为当时世界上两大无产阶级领袖,毛主席和斯大林虽然早有过多次书信往来,但这还是两人史上那些事史上第一败家子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四)汉景帝采纳晁错建议,强行削蕃,收回诸侯的一部分封地,削减他们的势力,并且修改朝廷法令,对诸侯多加限制。诸侯当然不干了,势力最大的吴王刘濞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史上那些事史上第一败家子明朝建文帝朱允炆(五)汉景帝死,汉武帝继位。汉武帝的继位过程,比之汉文帝更艰难,也更偶然,颇带几分传奇色彩,不过这不是本文的主题,所以不多说了。汉景帝削蕃,效果不错,诸侯封地大大减少,受到的限制越来越多明朝的皇明祖训到底写了什么,明朝皇帝都有严格遵循吗都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明朝的皇家朱家作为天下第一家,也有自己的家训。洪武二年夏四月乙亥,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实现朱氏世代为继的长远目标,开始编制祖训录,构建大明封建诸国以及官属之制,明史巨宼之路,让张献忠成为明朝眼中钉的两次经典奔袭战张献忠,是明朝末年著名的农民起义军领导人之一。在明末农民起义的浪潮中,涌现出来的知名的优秀的农民起义军领导人有许多。但在明史流贼传中,却只有张献忠和李自成双双有传记。因为,张献忠和汉武帝刘彻的故事大家好,今晚给大家分享一段儿历史,今天正好是汉武帝刘彻逝世2100年了。西汉王朝是中国封建王朝在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西汉王朝历时210年,一共有14位皇帝,而汉武帝刘彻一人就独占毛主席一生共有10位儿女,除李敏李讷还在世外,另8位结局怎样?毛主席的一生是辉煌的,也是令我们敬佩的。他与其他国家领导人带着我们迈进了一个新时代,那是一个幸福安宁的时代。因此我们十分敬佩毛主席,想多了解一下毛主席的生活情况,毛主席的婚姻是怎样中华上下五千年之四十七昭王南征周初大封诸侯,建立全国的政权,巩固了统治地位。但是,在南方的巴濮庸卢等群蛮各国,以楚国为中心,很多是商朝的附属国,他们在南方延续着商文化,对后来中国统一起到了奠基作用。成王召熊绎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