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清朝的正式名称是什么?

  清朝的正式名称不叫清朝?是的,你没有听错,历史上的清朝人,可不会对别人说自己是"清朝人",而是另有称呼。
  作为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统治政权,清朝可以说是离我们最近,也最熟悉的一个朝代,毕竟仅仅过去百年有余,除了不少文献资料还存于世之外,同时还有各类的文学、影视作品,帮助我们了解这个曾经统治中华大地两百多年的朝代。
  但若是提到清朝的正式名称,恐怕很多人都会有些迷惑,清朝不就是叫清朝吗?事实上,还真不是,清朝这个称呼,只是史学家对其的称呼,而它正式的名称,远不止一个。
  从努尔哈赤时代开始,到溥仪退位,清朝历经了数次名称的变化,不同的时期,其正式名称也不尽相同,而名称变化的背后,也是清朝出于各种政治需要的结果。
  除了政治需要之外,清朝正式名称的变化,也是因为其从一个民族到一个国家的过渡和转变,比如其国号"清",就是在意图入主中原,一统天下时确定下来的。
  而在清末时期,清朝与西方列强所签署的各类丧权辱国的条约中,也并非完全一样,有"大清国"、"大清帝国"等名称,甚至还有"中华大清国"这样的称呼,虽说这些名称着实让人有些眼花缭乱,但它们实实在在的都是清朝的正式名称之一。
  清朝的第一个正式国号,叫做"建州国"。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与祖父觉昌安在古勒城战死,惊闻噩耗的努尔哈赤,用祖、父所遗的十三副甲胄起兵,开始了统一建州女真各部的战争。
  经过五年的不断征战,努尔哈赤在公元1588年,消灭了建州女真的最后一个对手完颜部,至此,建州女真五部算是被努尔哈赤全部拿下。
  在此之前,努尔哈赤对外自称其为车臣诺颜,汉语为聪睿贝勒,但在统一建州后,努尔哈赤也正式颁布了国政,这算是从一个地方势力开始向民族政权的一个转变,其称谓也有所改变。
  当年六月,努尔哈赤率三大贝勒以及文武百官共聚于朝,祭拜天地后,其被正式奉为天聪皇帝,天聪皇帝是汉语音译,满文的全称为 sure kundulen han,即淑勒昆都仑汗,后世也简称为"淑勒汗"或"昆都仑汗"。
  不过,这个时候努尔哈赤还并未建国,毕竟大明那个时候还颇有实力,并且,除建州女真之外的其他女真各部,对于努尔哈赤也十分不满,因此,还不具备建立国家的条件。
  从公元1590年开始,努尔哈赤对女真各部展开了统一过程,先是在公元1592年末,把长白山各部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后又继续东进,逐步扩大了自己的实力。
  而努尔哈赤的一系列举动,让海西女真对其终于忍无可忍,在公元1593年九月,海西女真中的叶赫部首领布寨,联合乌拉、辉发、哈达各部以及蒙古科尔沁部,向努尔哈赤发动了进攻,双方在古勒山相遇,展开了一场大战。
  古勒山之战,是建州女真与海西女真之间的一场关键性战役,由于努尔哈赤带领建州女真不断的崛起,让海西女真各部十分不安,在这场战争爆发之前,海西女真各部首领曾试图以联姻等方式对努尔哈赤进行限制,但均未奏效,后又在敲诈、勒索无果后,加之双方产生了不少摩擦,最终爆发了这场战役。
  战争的结果,是以努尔哈赤所率的建州女真大获全胜结束,挑起战争的叶赫部首领布寨,被乱军杀死,布寨一死,海西女真各部也随之士气涣散,纷纷溃退,最终被建州女真士兵一拥而下,趁势掩杀,至此,海西女真完败,再没有和努尔哈赤抗衡的实力。
  在此之后,努尔哈赤又利用分而化之的策略,将海西女真各部逐渐孤立,与此同时,不断进行着统一的进程,截止到公元1603年,大部分部落均已归附。
  公元1605年,努尔哈赤在都城赫图阿拉(今辽宁抚顺市新宾县永陵镇老城村)正式称"建州国",这是清朝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的国号,而努尔哈赤也是第一次对外以国王自称。
  而此时的大明,对于努尔哈赤逐渐势大却熟视无睹,不管是他统一建州女真,还是他被尊为淑勒昆都仑汗,乃至他成立建州国,明朝几乎是浑然不查,甚至在蓟辽总督还向朝廷奏折中,还称其努尔哈赤"唯命是从"。
  就在这种情况之下,努尔哈赤得到了迅速地发展,在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正式建国称汗,国号定为"金",史称"后金"。
  之所以叫"金",还是因为努尔哈赤的祖上,可以追溯到金代的女真部族,包括在《清史稿》中也有记载,指明努尔哈赤为金国后裔。
  "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姓爱新觉罗氏,讳努尔哈齐。其先盖金遗部。"《清史稿·太祖本纪》
  不过,为了区分数百年前的金朝,史学界一般称呼这个时期为"后金",这也是清朝在历史上第二个正式名称。
  在此之后,努尔哈赤在于1618年正式与明朝决裂,以"七大恨"起兵讨伐明朝,自此,清朝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到了努尔哈赤在公元1625年驾崩时,整个辽东地区基本上已经被其占据,都城也迁至盛京(沈阳)。
  努尔哈赤驾崩后,其子皇太极登基,这个时期清朝的正式称呼,依然还是为"金",但众所周知,皇太极并不满足于只是统治辽东,而是意在中原,因此,在公元1635年,皇太极下令,禁止使用原各种女真旧称,如"诸申"等,自然"金"这样的称呼也在停止使用的之列。
  不让称呼"金",那称呼什么呢?皇太极经过认真考虑,最终决定其治下的女真各部以及蒙古各部,统一用"满洲"为国号,这就是清朝对外的第三个正式名称。
  不过,"满洲"这个称号并未使用太久,在公元1636年,皇太极在代表满人的多尔衮、代表蒙古人的谢图济农巴达礼以及代表汉人的孔有德这三人的表文劝进下,正式登基称帝,并将国号改为"大清"。
  "大清"这个国号的由来,有好几种说法,其一是说,明朝的国号为"火德",而"清"为"水德",水克火,因此就定为"清",还有一种说法是,满洲笃信萨满,而萨满又崇尚青色,因此就以谐音"清"为国号。
  当然,这只是一些猜测,具体如何还有待考证,但"大清"这个国号算是定下来了,这就是清朝的第四个正式名称。
  在此之后,很多奏折、文献中,均以大清为称呼,有时候也用"大清国"这样的字眼,总之就是代表清朝统治下的华夏大地。
  包括顺治皇帝登基时,所使用的的也是"大清国"这个名称,也就是说,这个皇太极定下的国号,一直沿用到清朝灭亡,期间虽有别称,但在公文、奏折等记载上,均是以此为名,只不过,随着近代的来临,国家、疆域等方面的概念逐渐形成,西方各国在称呼清朝时,就有些许不同。
  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清朝与沙皇俄国正式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是清朝首次和西方国家缔结的第一份国际条约,条约就两国东部边界问题进行了划分确认。
  在《尼布楚条约》中,使用的是包括汉文、满文以及俄文三种文字,其中,汉文和满文,均称清朝为"中国",俄文翻译过来就是"中华帝国"。
  这个称呼在之后的历史中沿用很久,包括在晚清时,清朝和英国于鸦片战争之后所签署的《南京条约》和《虎门条约》中,英国称呼清朝均为"中华帝国",其英文全称为"Empire of China",简称则为"China"。
  而在各类条约中,清朝的自称大部分使用的是"大清",满文为daicing,不过在于美国签署《望厦条约》时,清朝还使用过"中华大清国"这样的名称,而美国则称呼清朝为"大清帝国"。
  中华大清国满文全称:dulimbai daicing gurun:大清帝国英国全称:TaTsing Empire
  上述几个清朝的名称,是晚清时期,清朝与西方各国签署条约时所使用的的正式名称,虽说有部分区别,但整体上称呼不变。
  而在1901年,也就是签署《辛丑条约》的那一年,由于要一口气和是一个国家签订,而这是一个国家语言文字又不一样,最终为了方便阅读,确定了以汉文和法文这两种文字,作为通用版本。
  其中,清朝以汉文自称为"大清国",而法文则称呼清朝为"Empire of China",意为中华帝国。
  小结:
  清朝的正式名称,曾经发生过多次变化,从努尔哈赤时代到皇太极时代,就有"建州国"、"金"、"满洲"这三种称呼,直到皇太极正式将国号定为"大清"之后,才按此沿用下来,而在清末时,由于要不断的和西方国家打交道,因此清朝的正式名称也随着面对不同的国家时,有一定的区别,但综合对比,以"大清国"、"中华帝国"这个称呼最多。
  清朝的国号发生过好几次变化,要说他的正式名称,不同时期不一样,而且同一时期,还应该不止一个。清朝最初是由努尔哈赤以"建州女真"为核心,整合女真各部建立起来的边疆民族政权,这个政权通常被后世称为"后金",其实这是一个误会,或者可以说是"朝鲜人"故意误导"明朝"。
  事实上,只要想一想就明白,国号上加个"后"字,明显自我矮化嘛,事实上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建国时的国号就是"金",只不过当时的朝鲜为了不刺激明朝,同时也为了与"完颜氏"建立的金朝相区别,自己添了一个"后"字,于是成了"后金",后金这个国号通过朝鲜传到了明朝,于是成为人尽皆知的常识,然而清朝最初的正式国名,就是"金国",这一点在近代陆续发现的满文印章中得到证实。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前期,使用的印章上篆刻的满文是"abkai fulingga aisin gurun han I doron",其中的"aisin gurun han"直译就是"金国汗"。而且,这时与金国相配的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不是"皇帝",而是"汗"。表明他不是"天下之主",只是女真人的首领。
  因此"金国"这个国号,并不是传统中原王朝(秦、汉、唐、宋、元、明)意义上的那种"有天下之号",它只是一个民族政权的"标记",代表的是一个与"大明"相抗衡的女真人的新政权。这个国号行用了大约二十年,到1635年时,发生了重大改变,使得"清朝"的国号变得有点复杂了。1635年10月,皇太极下令改国名为"满洲"(manju),禁止使用"诸申"(女真)的旧称,自然"金国"这样的名称也不再使用了。皇太极的原话是:
  我国之名原有满洲、哈达、乌拉、叶赫、辉发等,向者无知之人,往往称为"诸申"。夫诸申之号,乃席北超墨尔根之裔,实与我国无涉。我国建号满洲,统绪绵远,相传奕世。自今以后,一切人等止称我国满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称。
  "满洲"在这时,可以说既是"国名",又是"族名",跟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一样,表明这时皇太极等清朝统治集团所要做的事,仍然是一个边疆民族政权的事情。但一年后,"清朝"正式诞生了,这件事情发生在1636年4,《清实录》记载,当月初,多尔衮代表满洲人"捧满字表文一道",科尔沁蒙古首领土谢图济农巴达礼代表蒙古人"捧蒙古字表文一道",孔有德代表汉人"捧汉字表文一道",三份"劝进表文",共同尊奉皇太极为"皇帝"。
  这个仪式很清楚的表明,皇太极不再是女真人或者满洲人的首领,而是包括了满、蒙、汉三方在内的"天下"人"皇帝"。而劝进表中,大臣认为皇太极已经"征服朝鲜,混一蒙古,更获玉玺,受命之符,昭然可见",说的也是,上天给人们的启示是,皇太极已不再是女真人的首领,而是天下人的皇帝了。
  1636年4月11日,皇太极正式接受"宽温仁圣皇帝"的尊号,建国号为"大清"。从这时起,"清朝"的正式国号就是"大清"了。而从这时起,皇太极要做的事情,也不再是女真人的首领,而是天下人的皇帝。那么从这时起,清朝的"国号"自然是"大清"无疑了,不过要注意的是,皇太极称帝后,《清实录》的记载是"建国号为大清",不是改国号为大清,事实上,他之前在1635年10月,已经改"金国"为"满洲"了,建国号为大清之后,"满洲"这个国名仍然存在。这就是清朝国号的复杂性。
  皇太极这个称帝建国的仪式中,满、蒙、汉三方都参加了进来,但"大清"这个国号,显然是"汉式"国号,而不是当时的满人、蒙古人能理解的,因为《满文老档》记载的1636年4月11日的事情时,只记载了皇太极接受群臣上尊号的事,而没有建国号为"大清"的记载。甚至到清朝已经入主中原后,在满人观念中,"大清"的国号仍然等同于之前"满洲"的国号。事实上,清朝皇帝的性质也很复杂,一方面他要做"天下人的皇帝",另一方面,他仍然是"满洲人的大汗",所以清朝一方面讲"天下一家",一方面又要"首崇满洲",可以说,大清这个汉式国号,与满洲国名,在清朝一直是长期并存的,只不过,越到后来,满文运用的地方越少,大家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罢了,比如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由官方主持编写的《御制清文鉴》一书,对应的满文名称是"han i araha manju gisunm i buleku bithe",其中"清"对译的就是满洲"manju"。
  所以,1636年以后,清朝的正式名称,从"汉文化"的角度来说,当然是"大清",从满人的角度来说,仍然是满洲。
  "清朝"是史学界的称呼,并不是正式的名称。
  当时的清朝人不会叫自己的国家是"清朝",也不会叫自己为"清朝人"。
  清朝的正式称呼,稍微有点复杂。
  严格意义上讲,清朝的第一位皇帝是皇太极,但开创清朝的是努尔哈赤。广义上的清朝,是从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开始的,当时建国号为"金",并不是"后金",只是为了区分完颜一家子建立的金国,才被称为"后金"的。
  所以,清朝(广义)第一个正式称呼为"金"(大金)。
  当时努尔哈赤的印章上,刻的就是"abkai fulingga aisin gurun han I doron"。翻译成我们懂的语言就是"天命金国汗之印"。
  之所以叫"金",是因为努尔哈赤的先祖,可以追溯到金代的女真部族。
  "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姓爱新觉罗氏,讳努尔哈齐。其先盖金遗部。"(《清史稿·太祖本纪》开篇)
  故努尔哈赤"创业"成功,统一女真各部以后,将国号定为"金"。
  后来努尔哈赤不断扩充八旗,把周边的很多蒙古人、汉人、朝鲜人等都收拾得服服帖帖,混成了对明朝有极大威胁的藩镇割据。
  此时国号再叫"金"就有点不合适了,毕竟汉人、蒙古人对原来的完颜金国都没啥好印象。
  皇太极时期的禁烟告示
  于是,皇太极时,将国名称呼改为"满洲",这也是清朝的第二个正式名称。
  但满洲并不是新称,而是旧称,在努尔哈赤的时候就定下来了。
  "稍长,定三姓之乱,众奉为贝勒,居长白山东俄漠惠之野俄朵里城,号其部族曰满洲。满洲自此始。"(《清史稿·太祖本纪》)
  是后来皇太极将部族名称从"诸申"改为了"满洲"。这里满洲有点特殊,既是国名,也是族名,很像是蒙古之于元朝。
  我国之名原有满洲、哈达、乌拉、叶赫、辉发等,向者无知之人,往往称为"诸申"。……自今以后,一切人等止称我国满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称。
  再后来,皇太极已经不满足当一个藩镇,而是志向中原。此时有三个人精,代表各自不同的阵营,上了三份不同的劝进表。
  多尔衮代表满洲本部,土谢图济农巴达礼(科尔沁蒙古首领)代表蒙古,孔有德代表汉人,劝皇太极当皇帝。
  于是,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这是清朝第三个正式名称。此时国家的名字是大清国,满文ᡩᠠᡳ ᠴᡳᠩ ᡤᡠᡵᡠᠨ,转写为daicing gurun。
  皇太极驾崩后,小儿子顺治登基,根据顺治帝实录的记载,顺治帝自称为大清国皇帝,他也将清朝称为"中国",这是清朝的第四个正式名称。
  因兹定鼎燕京以绥中国。(《清实录》)
  后来,中俄两国用拉丁语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在满汉俄三文界碑中,满文用"dulimbai gurun(中国)";汉文用"中国"。并在之后的各种条约中,一直沿用。
  在晚清时,还经常混用"中华帝国"的正式名称。
  两次鸦片战争,中英双方签订的《南京条约》中,英方将清朝的正式名称表达为"Empire of China",翻译过来是中华帝国,简称用的"China";
  清朝自己版本用的是"大清"(满文转写为daicing)。
  中美签订《望厦条约》时,清朝的正式名称又略有不同,中文译为"中华大清国"。美国的英文版则称清朝为"Ta Tsing Empire"(大清帝国)。
  以上。
  参考资料:《清史稿》、《满洲源流考》、《大清现行刑律》、《大清报律》、《胶澳租借条约》、《同治皇帝致亚伯拉罕·林肯总统书》、《中葡和好通商条约》等。
  清朝的正式名称应为"大清"。 清朝草创之时最初的国号是"大金"(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国号"大金",为了区别完颜氏的"金国",一般称后金),努尔哈赤也不称皇帝,而称"可汗"(努尔哈赤的名号随着其实力增长从"聪睿贝勒"到"女直国建州卫管束夷人之主",又到"建州等处地方国王",再到喀尔喀蒙古上其尊号"昆都伦汗",后来干脆称"覆育列国英明汗")。
  皇太极接班后的1635年10月,下令将族名"女真"(即诸申)改为"满洲"(有说连国号一起改为满洲,比如辽与契丹故事,有争议)。第二年的四月,皇太极治下的满洲、蒙古、汉人各奉上"劝进表文",以其"征服朝鲜,混一蒙古,更获玉玺,受命之符,昭然可见",共同劝进皇太极为皇帝。
  1636年4月11日,皇太极正式接受"宽温仁圣皇帝"的尊号,建国号为"大清"(注意是建国号"大清",而非改国号。《清实录》记载:"建国号为大清") 。可以理解为皇太极是在后金的基础上建立了"大清"。所以严格来说皇太极才是大清首任皇帝。皇太极改族名建国号,足见其雄心。
  这个"大"字也有讲究,在朝代前冠以"大"字始于元朝。 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以后的明也沿袭称"大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卷二"国号"条》记载:"国号上加大字,始于胡元,我朝因之 )。其他朝代如大汉、大唐、大宋则都是臣下或外夷的尊称。
  形形色色的少数民族政权国号
  在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的国号,往往是一个字或者两个字的形式——比如汉、唐,或者大元、大明,而少数民族在建立政权之后,其国号,时常出现不断更替现象甚至混乱现象——比如辽朝,有时候的国号是契丹,有时候又是辽,就这样不断交替,以至于后世辽金史专家都不能断言辽代历史上改过多少次国号?
  此外还有西夏。西夏正式国号是大夏国,但有时候又自称邦泥定国。而蒙古人则称西夏为唐兀。
  距离当下最近的封建王朝是清朝,但是,很多人可能不了解,清朝的正式国号到底叫什么。清朝的国号演变
  清太祖努尔哈赤,本为明朝边将。在明朝万历四十四年(西历1616年),起兵反明,建立"金"朝,历史上将这个金朝称之为后金王朝。
  努尔哈赤的汉化程度有限,但从其知道仿照中原王朝的政权形式,定国号为"金",不难看出,努尔哈赤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承了后金的汗位,并且进一步改革后金的体系制度——将后金的国号改为大清,并改大汗称号为皇帝。
  关于皇太极为何将国号定为大清,目前尚无定论,不过小编倾向这样一种说法:那就是当时皇太极政权主要的对手是明朝,而大明的明,具有火焰的属性,因此,从水克火角度来说,用清来克明,算是皇太极的一种心愿。
  很多人印象中大清帝国是一个腐朽、不具备改革动力的王朝,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清朝在近代的遭遇,其实是很多封建帝国共同的宿命。这一切,早在西方文艺复兴时代,就已经注定了——比如说1640年,当英国已经开始资产阶级革命的时候,大明朝国内还在闹农民起义,这就展现了东西方发展进程的不同。
  大清帝国的不幸在于其统治期间,遭逢了以西方列强为主导的殖民运动,这就迫使大清帝国不得不主动接受来自西方的观念,并逐步将华夏原有的观念。
  古代华夏奉行天下观。所谓天下观,既中华天子为天下的共主,而中原则是天下的中心,因此并无世界近代史意义上的国号概念。而随着清朝康熙朝廷和沙皇俄国就东北地区发生的冲突进行一番交涉以后,康熙朝廷也隐隐约约意识到,不能单独以大清的名义和沙俄签约,因此在《尼布楚条约》中,清朝以"中国"的名义签订条约。
  当时康熙时代对世界的认知,还十分不成熟。
  鸦片战争以后,清朝原有的华夏天下观被彻底打破,近现代意义上的世界观开始形成。大清皇帝也意识到,大清只是世界上普通的国家,大清皇帝也并非什么天下共主。为了方便和列强打交道,因此,大清在对外交往的时候,国号方面也进行了一番改良——比如在洋务运动后,清朝和西方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时候,以"中华大清国"的名义自居——国号中,先是中华(代表地域),后是大清(代表政权),这也反映出晚清统治者对近代世界体系的了解,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
  如果说清朝的国号,根据《清实录》,皇太极称帝,正式建国号大清, 你可以理解为清朝的正式国号为大清国。
  至于为什么要叫大清国,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下。
  第一,大清国是传统形式的国号。 这个传统形式,正如潘多拉教授所说,是一个汉式国号,采用这个国号的原因,就是为了凸显他皇太极不是满洲的首领,而是天下人,即满洲人、蒙古人、汉人的皇帝,是天下共主。而这个天下人当中,汉人占了绝大多数,所以皇太极必然要采用这种汉式国号,毕竟皇太极要的不是辽东,而是天下。
  第二,遵循五德终始说。 所谓五德终始说,即根据五行相克的说法,用来解释王朝更替。明朝在五行中属于火德,根据五行相克的说法,水克火,所以皇太极自然要往水上靠。大清国这个国号,清的偏旁为三点水,以凸显他大清国属于水德,为自己取代明朝增加法理依据。而且,结合皇太极之前改族名满洲,两个三点水,这个水德够充分了。
  不过,清朝君主并非传统意义的皇帝,具有汉人皇帝、满洲大汗、蒙古博格达彻辰汗、西藏活佛等多重身份,所以整个清朝更类似一个共主联邦,只不过满汉越往后越重合罢了。
  不过现代不少人都有一个误区,那就是误以为清朝国号到了清末变成了大清帝国。其实大清帝国这个说法不算错,但是并不标志着大清帝国取代大清国成为国号,毕竟在清朝国书上依然是大清国。
  不过有意思的是,从清朝中期开始,中国一词就逐渐具备同大清国等同的含义,也就是说上升到了国号的高度,但是并没有彻底取代大清国这个国号。但是在外交上,China以及Chinese这两个英文单词确实见诸史册的,比如说下面这个致远舰遗物。
  打捞出水的致远舰瓷盘,有可能为接舰时候的英方赠品
  ,中间是致远舰舰名,四周环绕着一圈英文,The Imperial Chinese Navy Chih Yuen, 翻译过来就是中华帝国海军致远舰,可见中国已经完全等同于大清国了。
  全文完
  清朝最初的国名是金,史称后金,而金的发音就是"爱新"。最能体现一个国家正式名称的方式就是对外文件。在所有国书(最有名的是同治皇帝致美国林肯总统的国书)以及与俄、英、法的《天津条约》、《中法新约》等(但非所有条约)对外文件中清朝使用的国号是大清国 。其汉语为【大淸國】 满语为【ᡩᠠᡳ ᠴᡳᠩ ᡤᡠᡵᡠᠨ】 (标准为竖版,见下图)拉丁拼写为【daicing gurun】。 福垊有鉴于此,认为清朝的正式名称就是大清国,然而大清国只是其中之一。那是因为在其他条约中,清朝还有以下几种正式名称。
  大清
  除去没有汉文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布连斯奇条约》、《恰克图条约》等无法精确认准其正式名称外,像1842年8月29日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又名《江宁条约》)、1843年10月8日签订的《中英虎门条约》、从1860年10月24日到11月14日签订的与俄、英、法的《北京条约》等条约中,明确使用的就是"大清"二字。
  中华大清国
  大英(条约用语)签订《南京条约》占尽清朝的便宜时,大英的小弟亚美理驾洲大合众国蠢蠢欲动。这亚美理驾洲大合众国就是今日的美国,今天的英国是美国的小弟,清朝的美国是英国的小弟。1843年5月美国遣使来华,在美国特使的威逼忽悠下,钦差大臣兼两广总督耆英就对美国"一视同仁"了。1844年月7月3日,在厦门望下村签订了《中美五口通商章程》与《海关税则》,因纪念谈判签订地,故而又称《望厦条约》。该条约中,首次出现了中华大清国,当然条约里依然使用了"大清 "两个字。
  中国
  此条约,不仅使用了"大清 "二字,还使用了"中国"二字。其实早在《南京条约》中就出现"中国"以及"中国人"的字样。清朝对欧美列强畏惧,故而这些个不平等的条约签订的很"顺利",完全体现不出大中国的霸气。大中国
  关于这个合约章程,福垊没能查到具体信息,还请评论区的高人多多指教,非常感谢…但福垊可以判断这里的大中国就是大清国的自称,依据就是1913年民国规定的美国的正式称呼和今天的一样——美利坚合众国。福垊猜想这又是一个不平等的条约,清朝一肚子气加上对日本羡慕嫉妒恨,最终导致了长崎事件。大清帝国
  长崎事件的解决,让日本吃了亏,日本以此为耻,朝野齐心合力,奋发图强。中日甲午一役,清朝被日本打败。李鸿章在马关谈判时还遭遇了行刺,勉强降低了赔款。1895年4月17日,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大概是为了面子,也是为照顾日本人的面子。在条约中对中日两国的用词分别是"大清帝国"、"大日本帝国"。不过日本方面比较"低调 ",称呼两国为"大清国"、"大日本国"。
  一言以蔽之。清朝的正式名称看似非常复杂,但万变不离其宗。清朝的国号由清朝像中华乃至中国逐渐演化。这种演化造成了清朝正式名称的复杂性。
  非常感谢大家的阅读,还请指教。
  很多在看到这个问题肯定会很惊讶,这个问题只要稍微懂点历史的不就知道吗?清朝的正式名称不就是清朝吗?那么这答案是对的吗?应该意义来说是错的,清朝只是后来的史学家的俗称。它并不是清朝的正式名称,那么清朝的正式名称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在对外上清朝的正式名称一直都在变化着,比如大清、大清国、清国、中华大清国、大清帝国、中国等等。 可以说终清二百余年它对外的正式名称都在一直变换着。这里澳古君我就为大家一一说明。
  大清
  《清史稿.本纪三》载"崇德元年夏四月乙酉,祭告天地,行受尊号礼,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清。" 也就是这个时候开始清朝的正式名称就是"大清"。后在康熙年间,清朝与沙俄在签订《尼布楚条约》的时候,也是自称"大清"。条约中说到"大清皇帝钦差分界大臣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索额图"。 可以说清朝第一个对外的正式名称就是"大清"。
  当然在《尼布楚条约》中清朝还自称为"中国",条约中有这么一段话"从黑龙江支流格尔必齐河到外兴安岭、直到海,岭南属于中国,岭北属于俄罗斯。"。 也就是说实际上在当时清朝在对外的国书上是"大清"和"中国"混合使用的。在当时大清等于中国,而中国也等于大清。
  而直到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候,清朝用的正式名称都是"大清"。在清朝与英国签订的第一份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清朝用的也都是"大清"。比如条约中说到"兹因大清皇帝,大英君主,欲以近来之不和之端解释,止肇衅,为此议定设立永久和约。"。
  不过在这个时候列强对于清朝的称呼大多使用"中国"。在清朝与英国所签订的《五口通商章程》中就写到"凡应严防偷漏之法,悉听中国各口收税官从便办理。"。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列强对于清朝大多都采用了"中国"的名称。
  中华大清国
  "中华大清国"曾经短暂的出现在清朝的对外称呼上。在1844年清朝与美国签订的《望厦条约》中,就有写到"兹中华大清国、亚美理驾洲大合众国欲坚定两国诚实永远友谊之条约及太平和好贸易之章程"。 当然在这份条约中也还出现了大清、中国的称呼。比如"嗣后大清 与大合众国及两国民人,无论在何地方,均应互相友爱,真诚和好,共保万万年太平无事"。又比如"合众国来中国贸易之民人 所纳出口、入口货物之税饷,俱照现定例册,不得多于各国。"
  而再比如1858年签订的《天津条约》中也出现了"大清国"的称号。条约中说到"兹中华大清国与大亚美理驾合众国因欲固存坚久真诚友谊,明定公正确实规法"。 当然这份条约也跟望厦条约一样,也同时先后出现了大清、中国等名称。可以说在当时中华大清国、大清和中国都是混合使用的,三者之间都是代表着清朝,且各国也都认可。
  大清国
  大清国的名称最早也是出现在1844年,这一年清朝除了跟美国签订条约外,还与法国签订了《黄埔条约》,而在这份条约中就出现了"大清国"。条约中说到"今大清国与大佛兰西国以所历久贸易、船只情事等之往来,大清国大皇帝、大佛兰西国大皇帝兴念及妥为处置"。
  而后在光绪年间,清朝预备派往各国考场宪政的大臣们准备携带的送与各国君主的国书中也都是写着"大清国",比如准备送往法国的国书就写到"大清国大皇帝敬问大法国"。
  大清帝国
  这个称呼最早出现在1895年清朝与日本所签订的《马关条约》当中。条约中说到"大清帝国大皇帝陛下及大日本帝国大皇帝陛下为订立和约"。 不过也同样在条约中也都相继出现大清和中国两个称呼。其实从以上的内容来看,基本上可以明确的是在当时清国对外的名号并不固定,甚至很杂乱,很随意,没有一个固定的国号。
  当然以上的名称只是对外而言,对内清朝几乎不会用到什么国号。在当时清朝只是明确了"大清"这一国号,其余的大清国、大清帝国、中华大清国等等这些国号都是在与西方等国家签订不平等条约之后才开始出现的,可以这么说这些国号在当时就是中国的耻辱,它们一个个都是出现在一份又一份的不平等条约上, 这些国号的出现都意味着当时的中国将失去大量的土地和权力。
  清朝作为一个中国政权,在没有对外交往时,几乎是不存在正式名称的说法,有的只是和前朝一样的"大清"(类似大明、大元),作为国号。
  随着近代与外界交往愈来愈频繁,正式名称则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中华大清国,大清、大清国,大清帝国,中华,这几个名字几乎是串着用的。  (这也很符合中华民族的汉人主体和满族统治的妥协)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先定国号为"大金",后改称"后金"。
  皇太极在天聪十年(1636 年)改国号为"清"。
  一、清代国号更迭: 1、 满族祖先本是金代的女真部族,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定国号为"大金"。 为区别于历史上的金代,不久又改称"后金"。
  2、到清朝入关后,很多蒙古人、汉人、朝鲜族人等受其 统治,再用"后金"国号已不适应; 并且汉人因受历史影响,对金人素怀恶感,"后 金"一类国号不宜招揽汉臣汉人, 皇太极便在天聪十年(1636 年)改国号为"清"。
  二、清代国号来源: 皇太极以"清"作国号有两种说法: 一说在改"后金"为"清"的前 一年, 皇太极已废除女真族号, 改为满州。  而满州在满语中音近曼殊, 本是佛名, 意为"清之帝王",是佛的化身。 因此用"清"代"金",对笼络各族人心和进一步 取代明王朝,作用都大过"大金"或"后金"。
  另外,皇太极为推翻、取代明王朝大 造舆论,说只有有德者才能统治天下,"惟有德者乃可称天子"、"有德者受命, 无德者废弃"。 这些话,便成为他思想的核心。而他所说的 "有德",便含"清"的 意思,恰与"满州"语意相合,所以就用"清"作国号。
  另外一说却恰好相反,不是因为语意而是语音。 在满语中清即金的谐音,汉语 的清即满语的金,金改为清,是改汉不改满,其目的仅是适应进攻明朝的需要, 让汉人易于接受罢了。 持这种说法的人,举出满语中对贵族夫人的称谓"福晋" 为例,说福晋起初叫夫金,后改称福金,
  最后才叫福晋,所以夫与福,金与晋, 在满语中是同音,因此据满语音韵,清与金也音同无疑。 此说还以天聪年间立于 沈阳(即清朝旧京)的抚近门匾额为证。
  匾上汉文写的是"大金",而满文写的是"大 清"。那时尚未改号"清",而满文里却已称"清"了。
  两种说法虽然不同,但都认 为改国号为"清",是出于政治需要,主要是以此笼络汉人,进而为取代明王朝做 准备。 从这个共同点上去看,当以第一种说法为是,最好的佐证是后来清朝统治 者始终讳言"女真"和"大金"名称。
  中俄《尼布楚条约》
  尼布楚条约  先来看最早的《尼布楚条约》。  康熙二十八年,为了解决沙俄向东扩张而引发的边界争端,清朝和沙俄签订了具有现代国际法性质的边界条约,即《尼布楚条约》。
  碑文上所著:大清国遣大臣与鄂罗斯国议定边界之碑…… 凡山南一带,流入黑龙江之溪河,尽属中国…… 中国所有鄂罗斯之人,鄂罗斯所有中国之人,仍留不必遣还……
  由此可以看出,在最早的《尼布楚条约》中,"大清国"和"中国"是等同的,或者说是"中华"和"中国"的关系。
  鸦片战争  中英《江宁条约》(南京条约)
  在《江宁条约》中,写有"大清大皇帝"和"中国之总管"这样矛盾的词句,说明"大清"和"中国"几乎就是画等号,混用不分。  (在中法《黄埔条约》中也是如此)  中美《望厦条约》
  望厦条约  在《望厦条约》中,首次出现了"中华大清国"的称呼,而结尾却戏剧性地注明了"中华",说明当时"中华"也加入了混用的队伍。
  (中美《天津条约》也使用了"中华大清国"这一称呼。)  中日《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
  很显然,《马关条约》主要将大清称作"大清帝国"。
  军队  结语:无论是"大清国"、"大清帝国"、"中国"、"中华"还是"中华大清国",值得注意的是,"大清国"逐渐转向"中华"(中国)或是与其结合。  这表明了满族政权对统治汉人的自我合法性的暗示,这在实际上也得到了当时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
  到了晚清后期,许多西方列强为了简便,在翻译的时候,将"大清"和"中华"等同类字样,都译作"China",不再区分。  因为在当时的英国人看来,"中国"、"中华"、"大清"无论是哪个,对他们的利益都没触动,本质上就是一回事。
  中华二十二代正统王朝,最后一代就是清朝,由建州左卫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开端于后金天命元年、大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而这里所称的"后金",其实是大明藩属朝鲜王国向大明奏报时故意更改的国号。努尔哈赤自立建国时,自然不会把一个"后"字加在自己的国号之前,那样岂不是自己取笑自己?而大明也采用朝鲜奏疏中的说法,称新兴的辽东女真政权为"后金",并视作"叛臣",加以征伐(当然,日后的明清战争,牵扯面太宽,这里就不再论述了。)
  努尔哈赤建国时,自立的国号是取自上一个女真政权——完颜氏的"金国",称"大金"。而努尔哈赤则自称"大金覆育列国英明汗",名义上没有和大明皇帝同等称帝,其实按照北方少数民族习惯来说,称汗也是自立的表现,这标志着努尔哈赤从此和大明皇帝、蒙古察哈尔林丹汗一样,是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而不是普通部族的首领了(实际上大明朝廷自然不会承认努尔哈赤的建国、林丹汗也对他嗤之以鼻,不过最后都被打脸了。)
  后金天命十一年、大明天启六年(1626年)八月,六十八岁的"大金英明汗"努尔哈赤病死于叆福陵隆恩门鸡堡(今沈阳于洪区翟家乡大挨金堡村),安葬于沈阳福陵(今沈阳东陵)。其第八子洪太(珲台吉、即皇太极)最终承继汗位,成为后金第二代"大汗",改明年为天聪元年,并尊父亲努尔哈赤为"大金太祖"。
  后金天聪九年、大明崇祯八年(1636年),后金平定蒙古察哈尔部,从归降的林丹汗遗孀囊囊和儿子额哲手中获得所谓"北元传国玉玺",国势强盛、一统东蒙古及漠南诸部,于是在十月间把族名从女真(诸申)改称为"满洲"(也有一说是连国号也从大金改为满洲的,存疑),以显示"覆盖天下"之意。
  后金天聪九年十二月,后金群臣以察哈尔降服、"传国玉玺"归己为由,请后金大汗皇太极"早正大号、以安天下"。后金天聪十年、大明崇祯九年(1636年)正月,皇太极征询诸汉官意见,儒臣们等都表示赞成改元称帝,同时后金上层诸贝勒大臣及外藩科尔沁、喀尔喀、土默特、察哈尔蒙古诸首领也纷纷上表请皇太极早日登位、改定尊号。
  后金天聪十年、大明崇祯九年(1636年)四月十一,后金大汗皇太极在盛京(沈阳)天坛举行祭天仪式,然后在群臣的拥戴下"即天子位",正式称帝,改元崇德,并接受群臣所上的"宽温仁圣皇帝"尊号,追尊父亲努尔哈赤为"大清太祖"。另外,漠南蒙古十六部四十九旗以察哈尔部首领额哲为首,也尊奉皇太极为全蒙古大汗,上尊号"博格达彻辰汗"。
  皇太极遵从中华王朝更迭的"五行相替、五德轮换"之说,以大明"五行"从火,属火德,而自己以前的国号"大金"自然是属"金德",火克金,大大不妥,所以改定国号为"大清","清从水德"、"水克火",这样就符合王朝更替的五行之说了。这就是日后"清朝"正式国号"大清"的由来。
  需要注意的是,皇太极改国号,改元称帝之事,不是满族一家之事,这其中满、汉、蒙三族都参与进来,汉家儒臣们是采用的传统中华礼仪,尊奉皇太极为"皇帝",而漠南蒙古各部首领则使用蒙古传统,尊皇太极为"大汗",拜伏于其驾前。自皇太极开始,每一个清朝皇帝都拥有蒙古汗号,以示其作为全蒙古大汗的权力和威严,比如:
  博格达彻辰汗——崇德帝(皇太极)
  额耶尔札萨克汗——顺治帝
  恩赫阿木古朗汗——康熙帝
  纳伊拉尔图托布汗——雍正帝
  腾格里特古格奇汗——乾隆帝
  萨伊什雅尔图伊鲁格尔图汗——嘉庆帝
  托尔格勒特汗——道光帝
  图格莫尔额尔伯特汗——咸丰帝
  布伦札萨克汗——同治帝
  巴达古尔特托尔汗——光绪帝
  哈瓦图猷斯汗——宣统帝
  大清顺治元年、大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大明王朝中枢政权覆灭于农民起义的激烈战争中,四月,清军入关,从此展开了对于中原天下的争夺。至大清康熙元年、南明永历十六年(1662年),永历帝在云南遇害,清朝得以基本统一全国。大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军收复台湾,全国统一。清朝成为最后一个中华大一统王朝,"大清"的国号,也随之成为中华大地广袤疆域的代称。
  至于以后的对外交往,清朝最初的自称是"大清"、"中国"混用,例如中俄《尼布楚条约》中,汉文内容里就使用了"中国"、"中国大皇帝"的自称。对于外藩及朝贡体系下的诸国,清朝则以"天下共主"的姿态自称"天朝"、"上邦"、"我大清",固执地抱着"泱泱大国"的名号和虚荣不肯放松。
  二百年后,随着鸦片战争的炮火,清朝的国门逐次被西方列强所打开,被迫以既不甘心又不能相抗的心态和列强们展开媾和、签约、交流,这时候,清朝再也不能用"天朝上国"的姿态来面对船坚炮利的"西夷"们了。但是为了那几乎不存的颜面和虚无的自尊心,此后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清朝使用的自称依旧是"大清"、"中华大清国"、"大清国"等等,这也是晚清时期,清朝对外交往中,正式的国名。
  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1912年2月12日),在最后一次朝会仪式上,清朝的实际最高统治者隆裕皇太后叶赫那拉氏(慈禧侄女、光绪帝皇后)以年幼的宣统帝名义颁布皇帝退位诏书,向全世界宣布大清皇帝退位、并赞同五族共和,清朝二百九十六年的历史(含后金和入关前的清朝历史)至此宣告结束,"大清"的名号也随之走进了历史长河中,五千年的中华大地,开始了他新的历史进程。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清朝"大清"的国号中,"大"字不是敬称和尊称,而是实实在在的国名组成部分,"大清"才是清朝的正式称呼,而不是简单的直接称"清"。这个双名国号,传承于大明的国号,而大明国号的由来则沿袭于大元。
  大元至元八年、宋咸淳七年(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依据《易经》里的"大哉乾元"之内容,把国号从"大蒙古国"改为"大元",这是中华历代王朝中,第一个在国号前加"大"字,成为正式称谓的朝代。而后继的明朝,也遵循大元的例子,建国号为"大明"——"于国号前加"大"字,始于大元,而我朝因之。"《涌幢小品·卷二"国号".朱国祯》。至于后世人们所称的"大汉"、"大隋"、"大唐"、"大宋"等历代王朝国号,其实都是当朝臣子对于国朝的敬称,以及外藩臣子对于中华上朝的尊称,以彰显魏巍上邦之功业和威德。

他迷恋特务生涯,想做明石第二,拍马屁却拍错了地方王庆璋在伪满邮政局长任上,正值大东亚战争开始之时,他驾轻就熟操起搞情报工作的老本行,加紧了对进出口邮件的检查,以他的总局长名义颁布了临时邮件管理法,凡发现对日伪当局不利的邮件一律扣老照片美军捧着德军头颅,汉奸去日本祭拜鬼子,国军搂洋妞跳舞老照片美军捧着德军头颅,汉奸去日本祭拜鬼子,国军搂洋妞跳舞011910年5月20日,英国,为了给英王爱德华七世奔丧,九位国王便齐聚一堂。前排坐正中间的就是东道主英王乔治五世,他是爱50年代的时尚照片让人拍案叫绝WilliamHelburn(19242020)是美国时尚和广告摄影师。二战结束后,一个幸运的机会让他与著名的摄影师和设计师时尚芭莎杂志的艺术总监阿列克谢布罗多维奇走到了一起。通过32岁大龄女八路张乃一,曾发誓不败日寇不嫁人,最终却与李达闪婚1945年8月18日一天清晨,喜鹊在树上喳喳地叫着,晋冀鲁豫军区一间办公室里,李达正和刘伯承邓小平等人一块议事。这时,一名年轻士兵兴冲冲地推开房门,报告道参谋长,有您的信。闻言李达志愿军三天时间全歼英军150年不败的王牌部队,一雪前耻1951年,英国政府得知自己的王牌部队在朝鲜战场上被装备落后的志愿军三天全数歼灭后震惊不已,随机便增派一只150年未尝败绩的王者军团入朝作战,当彭老总得知消息后,大喜当即说道,来的非洲黑人对人类文明有哪些贡献呢?音乐和体育很赞,但几乎没科学世界上有四大种族欧罗巴人种(白人),蒙古人种(东亚黄种人),尼格罗人种(赤道和澳大利亚黑人)以及棕色人种。每个人种都曾发展出自己的文明,我们中国人自然属于蒙古人种,我们发展出独立于20世纪50年代初,毛主席亲自决策布署的轰动国内外的两件大事是20世纪50年代初,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亲自决策布署和领导下,我国有两件大事轰动国内外,意义深远。第一件事,治淮。淮河是我国第三大河,也是我国南北自然分界线。1950年夏,正当淮河谈谈21世纪的资本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一资本主义不可愈越原苏联东欧想愈越了资本主义,结果事与愿违。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之处在于能深刻吸取国际国内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面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实际,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上世纪90年代出土一件汉代文物,上面文字预言了今天的中国?1995年10月,新疆和田民丰县尼雅遗址一座两人合葬古墓中出土了一块色彩鲜艳的织锦。该织锦长18。5厘米,宽12。5厘米,做工精美,采用了五重平纹经锦(蓝绿黄红白五种颜色的经线),公元前后怎么划分?让你了解公元元年的来历,以及世纪和年代划分西方国家进行公元前后的划分,公元元年的时候,恰在中国汉代汉平帝之时。汉平帝目前世界纪元,也就是公元前后的划分的方法是以什么为标准?耶稣基督圣城伯利恒,公元元年的时候,在一个马厩里,他是崇祯信任的锦衣卫,却在李自成来时不战而降,后又为清朝效力锦衣卫是诞生于明朝的特务暴力机构,它独立于朝廷常规部门,只听命于皇帝,是皇帝维护统治的最强利器。由于锦衣卫出场时的形象往往是皇帝的影子和爪牙,严格执行皇帝的一言一令,所以许多人以为
刘备自立为汉中王,文臣武将都得到封赏,为何赵云只是杂号将军?刘备群发红包时,故意不给赵云留一个。其中缘故,陈寿在三国志中已经点明。不公的封赏219年,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开始群发红包。关羽马超张飞黄忠,进前后左右将军魏延,也由牙门将军,进为镇梁武帝为什么要佛教徒不准吃肉呢?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梁武帝为什么要佛教徒不准吃肉呢?其实梁武帝要求的是出家和尚不许吃肉,也就是有僧籍的出家和尚,而不是佛教徒,但是长久下来,就变成了佛教徒不许吃岳飞的墓前原本跪着5个人,如今却只剩下4个人,是谁不用跪了?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绍兴十年六月下旬,岳飞在李若虚的支持下挥师北上,拉开了第四次北伐的序幕。这次出征前岳飞做了详细的计划,如果不出意外可以大获全胜。顺昌水浒传中,太尉高俅枢密使童贯太师蔡京,三人的官职哪个更大?三人的官职,应该是蔡京最大,为正一品。童贯第二,为从一品。高俅最小,为正二品。史料记载,北宋的官阶设置,前三品如下正一品诸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诸赵匡胤50岁暴死,赵光义如何对待24岁皇嫂?在北宋的历史上,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之死是一件皇家都不愿提起的事情。为什么呢?因为赵匡胤死得蹊跷。首先是年纪不大突然暴死。其次是死后居然传位给弟弟,实属少见。历来就有野史流传赵匡胤解决光棍问题,古代朝廷有妙招,就是太缺德古代朝廷是如何解决光棍过多的问题的古代朝廷是如何解决光棍问题的呢?这里首先要说明一点,虽说古代统治者总把民为贵挂在嘴边,但实际上从来也没有把民为贵当成一回事儿,就是随便说说,不能当契丹族是现在的哪个民族?契丹族曾经是中国古代游牧民族,最早发源于东北地区,一直采取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相传契丹族发源于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很长时间一直在这一地区迁徙和融合。关于契丹这个称呼最早起源于北清朝中堂官职有多大?为何和珅和李鸿章都被称为中堂?说起李鸿章,我觉得大家应该不陌生了,我们在历史书上学到过,他就是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人,他曾代表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在历史课本上,他被描述成一个对国家不利的人秦始皇统一六国,但至死也没有灭掉这个小国卫国,中国周朝诸侯国,姬姓,周武王弟康叔后裔。先后建都于朝歌楚丘帝丘野王,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河南北部与河北南部一带。根据史记战国策左传等史料的记载,周公平定武庚之乱后,封其同母少弟康他是中南海的大管家,也是8341部队的真正掌权人,后官至正国级他是咱们中国共产党优秀的领导干部,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他的一生合作的时间最长的人就是中国人民最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可以说他建国后一直都在保护毛主席的安全,为此他也被人誉为是中南海匈奴每次被击败之后,动不动又几十万骑兵,到底哪来这么多人?对应回答您的三个问题第一,匈奴被击败为何元气未伤,仍能调动数十万骑兵?匈奴是游牧部落联盟的统称,匈奴善骑射铺张羊皮便能驰骋万里,而中原政权在对抗中进步,考古证实马鞍是西晋完善,马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