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赵武灵王为什么要把秦昭襄王送回秦国?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在洛阳举办了一场举大鼎比赛,结果出了意外事故,秦武王为了彰显武力,结果举大鼎的时候被大鼎给砸死了。
  秦武王这一年才23岁,连个儿子都没留下,就这么嗝儿屁了。结果导致了秦惠文王的那些庶出的孩子们,蠢蠢欲动,打算夺取王位。
  秦惠文后只有秦武王这么一个儿子,但是她也不甘寂寞,为了保住太后之位,打算扶持秦惠文王的庶长子公子壮继位,估摸着当时公子壮的老妈已经跟秦惠文王下去打牌了。
  而芈八子这边也不甘寂寞,这位老大姐本来就有野心,而且给秦惠文王生了仨儿子,分别是公子芾、公子悝、公子稷。其中公子稷在燕国做人质,所以芈八子打算扶持公子芾继承王位。
  秦惠文后虽然是太后,可是芈八子有兄弟魏冉在朝中作为支撑,所以双方剑拔弩张,大秦帝国就这么要分崩离析了。
  在这个关键时刻,在一旁闲着嗑瓜子的赵武灵王看不下去了,果断从燕国把公子稷给接到了秦国。芈八子和魏冉一商量,得到赵武灵王相助,那胜算可就大了很多。
  因此他们果断调转风向,改为支持公子稷,公子稷也就是后来的秦昭襄王嬴稷。那么问题来了,赵武灵王好好的瓜子不嗑,为啥要跑来支持嬴稷呢?
  一、赵武灵王是个靠多管"闲事"起家的人。
  赵武灵王赵雍继位以后,还没有开始胡服骑射,就先忙着管闲事了。他管的第一件闲事便是燕国继承人的选拔。
  当时燕王哙脑子抽抽了,居然把大位禅让给了自己的相邦子之。可燕国是有太子的,燕太子平立刻联络齐宣王,合伙攻打相邦子之。
  这个时候子之还越战越勇,居然击败并杀掉了齐国大将,因此齐国大为恼怒,让匡章带兵斩杀相邦子之和燕王哙。齐国到了燕国以后,各种烧杀抢掠,太子平压根管不了。
  这个时候赵武灵王打算出手,他将留在韩国做人质的燕国公子职送回国继承了王位,也就是后来的燕昭王。
  赵武灵王这一手可就厉害了,他这么做等于是解散了韩国和燕国的联盟,以此化解了他们对赵国的夹击。此外又保证了赵国和燕国的联盟关系,燕昭王怎么都要给他几分面子。
  这回秦武王暴毙,也让嗅觉敏锐的赵武灵王找到了新的闲事可以管。如果他能够扶植一个新的秦王,那么将来自己的日子岂不是更加好过了?
  当时的赵国还没有强大起来,北边的邻居燕国已经被安抚好了,现在西边的强敌秦国如果也能被安抚好,那么赵国才有发展的空间。
  因此赵武灵王果断出手,在秦国内部双方僵持不下的情况下,将公子稷从燕国接了回来。如法炮制一般,既解除了燕国和秦国之间的联盟关系,又对秦国新王有了恩情。
  二、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就在扶植公子稷之后。
  15岁就上位的赵武灵王,深知赵国是一个相对弱小的国家,周围全都是厉害的邻居。要想在这种环境下生存下来,必须要做到和周围邻居打好交道。
  打好交道只是基础,想要真正不受欺负,那还必须要进行改革。当时赵国所面对的对手,不仅有秦国、燕国、魏国、韩国、齐国这些邻近的诸侯国,还有北方的匈奴和心腹之患中山国。
  在跟其他诸侯国打好交道的基础上,赵武灵王开始对中山国下手。他带兵平定了中山国,解决了心腹之患。
  不过这个时候他又发现北方的游牧民族的战斗力很强悍,因此赵武灵王利用他国内乱,自身稳定的时机,开始实行胡服骑射的改革。
  从此以后,一支强大的赵国军队就这么诞生了。他们多穿着胡人的衣服,以训练骑射作为基本军事素养,所以赵国的骑兵,是战国时期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由此可见,不管是扶植燕昭王,还是扶植秦昭襄王,赵武灵王本身都不只是在管闲事,他有自己的目的。
  只有争取了秦国和燕国不对自己动武的机会,那么赵武灵王才有足够的时间,在自己的国内实行改革,很显然,他也做到了这一点。
  三、赵武灵王出手是很会挑时间的。
  擅自干涉他国内政,这本来是不道德的一件事,弄不好还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但是赵武灵王就很会挑时间,不仅成功干涉他国内政,还让人家事后对自己感恩戴德。
  比如说干涉燕国这件事,当时燕国正处于内乱状态,太子平压根就摆平不了齐国的军队,以至于燕国面临亡国的危局。
  这个时候赵武灵王把燕昭王接回来继位,不仅可以让燕国恢复正常,也给了燕昭王称王的机会,你说燕国上下是不是应该感谢一下赵武灵王?
  在干涉秦国王位继承人的时候,也是挑准了时间。当时秦惠文后支持的公子壮,和芈八子、魏冉支持的公子芾,几乎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状态。
  秦国内战一触即发,到时候秦国很可能面临分裂,或者是被他国入侵的危险。这个时候赵武灵王将公子稷送回来,解决了所有的矛盾。
  他不仅让秦国终止了内乱,还给足了芈八子和魏冉以及秦昭襄王面子,所以秦国上下都要对赵武灵王感恩戴德。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个时候的赵武灵王,更像是春秋时期的霸主一样,专门负责主持公道来的,自己也不从他国获得直接利益,所以口碑非常好。
  总结:如果赵武灵王知道秦昭襄王后来的操作,他估计得后悔。
  秦昭襄王继位以后,秦国还是存在内乱,所以芈八子和魏冉趁机掌握大权,这一搞就是41年时间,秦昭襄王60岁的时候,才正儿八经地亲政。
  此后秦昭襄王开始攻打周围列国,其中被欺负得最惨的就是赵国。长平之战中,秦昭襄王派遣白起为主将,将赵国45万大军打得全军覆没。
  从此以后,赵国一蹶不振,赵武灵王时期胡服骑射留下来的那点家底,在这一战中都被打光了。赵国失去了和秦国争夺天下的机会,不晓得知道这一切以后,赵武灵王还愿不愿意支持秦昭襄王了。
  参考资料:《史记》
  战国时期,七雄并立,或连横或合纵,国际局势波谲云诡,瞬息万变,当一个国家国君去世新君继位之期是最为薄弱的,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连带着国际局势也会改变,如果王位没有确定的继承人,还会在国内引发内乱,而其它各国也会借机大做文章,或攻打,或结盟。秦昭襄王的继位即是如此。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举鼎而死,无子,诸弟开始了王位之争。其中公子壮和公子芾呼声最高、支持最多且势均力敌。
  公子壮的背后是秦惠文王的王后惠文后,惠文后的势力庞大,且来自魏国;
  公子芾的背后是秦惠文王的妾室芈八子,芈八子的异父弟魏冉势力也不弱,芈八子来自楚国。
  两派相争,秦国内乱。一国动而七国俱动,其它国家也并没有闲着。都想借机为自己的国家谋取利益。其中受秦国影响最大的的无疑是韩赵魏三国以及南面的楚国。
  楚国自然是支持芈八子的儿子公子芾,而魏国支持惠文后的儿子公子壮。无论秦国立谁,对韩赵都没有好处。
  赵国最先动了,彼时正是赵武灵王当政时期,赵武灵王谋略过人,他不想去支持公子芾和公子壮之间的任何一个,要知道锦上添花远不如雪中送炭。他想到了在燕国做质子的公子稷。
  赵武灵王曾凭借高超的外交手段成功干涉燕国内政,公元前315年,燕国内乱,君臣易位,彼时,赵韩联盟,而韩燕亦有联盟对赵国形成夹击之势,赵武灵王为了扭转局面,派乐池将在韩国为质子的公子职迎回燕国,齐国插手,赵武灵王坐山观虎斗,让燕国寻找秦国的帮助,终于在公元前311年,公子职成功继位,是为燕昭王。赵燕联盟取代燕韩联盟。
  到了秦国内乱之际,赵武灵王故伎重演,他要的是拥立之功,让秦赵结盟,赵国好有时间解决做别的事情。所以他和燕国打过招呼,派赵固去燕国迎公子稷回秦国继位。
  公子稷的回国,打破了公子壮和公子芾之间的平衡局势,也给了两方一个措手不及。即便是公子稷的亲生母亲芈八子也从没有想过要立远在燕国为质子的公子稷,她中意的二子公子芾。
  但赵燕两国的插手,让秦国不得不开始重视公子稷,毕竟赵国在秦国的东北方虎视眈眈,秦国虽不至于怕了赵国,但内乱之际实在不宜动兵,即便动兵,也占不到什么便宜。
  芈八子和魏冉迅速做出最有利的决定,立公子稷为新君,很快,公子稷继位,是为秦昭襄王。魏冉采用铁血手段,迅速诛杀了不服公子稷继位的各位公子。当然芈八子的另两个儿子除外。
  秦昭襄王继位之时才二十岁,芈八子称太后主政,魏冉拜宰相辅政。赵国因为拥立之功有了喘息的时间。公元前302年开始,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政策,是赵国强盛起来,疆域大扩,但因为继承人问题上处理不当,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在行宫被围困饿死。
  秦赵亲密关系也不复存在,从公元前273年开始,秦赵之间爆发数次战争。至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赵国惨败,再也无力抗秦。
  悦读文史,我是子彧。
  对于秦国来说,昭襄王嬴稷的上位是个绝对的意外;但对于武灵王赵雍来说,嬴稷上位却是一步无论成败,赵国都能得利的妙棋。赵雍为何能干涉秦国王位?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四年,赵武灵王十八年,秦武王嬴荡在洛邑举鼎而亡。
  秦武王嬴荡去世时,继位不到四年,年仅23岁。更重要的是,他没有留下任何子嗣,而嬴荡之父秦惠文王嬴驷的正妻惠文后也没有别的儿子。
  说的更明白点,秦王之位空缺,且没有合法继承人。
  于是,秦王的第二顺位继承人,嬴驷的诸位庶出公子们都开始觊觎这至高无上的王座。
  公子壮率先赢得了惠文后的支持,而嬴驷侧妃芈八子却抬出了自己的儿子公子芾,与之争夺王位。
  惠文后和芈八子各寻朝臣和军中将领的支持,一时间,谁也无法胜出。
  此时,武灵王赵雍听说秦国之变,便派人告诉秦国,他愿意扶立公子稷为王。
  公子稷,是芈八子的另一个儿子,但现在在燕国做人质。
  春秋战国时期,为取得信任,诸公子甚至太子互质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但赵雍这事,却很不寻常。
  因为这事看起来容易,但至少有两个难点:
  首先,赵雍是赵王,而不是燕王,你凭啥能说服燕国送回公子稷呢?
  其次,人家秦国凭啥听你的呢,人家自己立的王不香吗?
  但赵雍却很自信:那都不是事,他们都会听我的。
  首先,第一个问题的确很好解决。因为在位的燕昭王姬职,也是赵雍拥立的。
  此时燕昭王刚刚上位五年,燕国还在猥琐发育,连伐齐报仇的事都不敢提,这点小事,自然也不会与赵雍为难,况且这事对燕国也不是坏事。
  其次,秦国虽然在秦惠文王时大杀四方,一跃成为最强大的诸侯之一,但此时的内外形势,秦国的确不敢任性。
  先说国内形势。
  嬴荡在位不足四年,五年之间,两次王位更迭,现更有诸公子觊觎,秦国国内人心浮动;
  加之惠文王晚年刚刚大战楚国,秦武王在位四年,却又发动了举国之兵,攻打了宜阳近两年之久。也就是说,过去的五六年里,秦国几乎年年在打仗,现在正需要喘口气。
  再说国际形势。
  秦惠文王十一年,秦取巴蜀;秦惠文王十三年,秦攻占楚国商於之地。此事仅仅过去数年,楚国还对两地虎视眈眈。宜阳之战时,楚国就曾蠢蠢欲动。
  而秦国的近邻韩魏,还没有完全收服,随时有跳反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武灵王治下的赵国如初生之日,正勃勃升起。
  因此,在此时得罪这个北边的大国,着实不是明智之举。
  赵武灵王正是拿住了秦国不敢相抗,才敢提出这样看似合理的要求。
  都是自己的儿子,芈八子肯定没啥意见。因此执政的秦宗室元老、右丞相樗里疾,说服了惠文后。在当年,秦国高层一致同意,迎立嬴稷回国即位。
  图:对,就是我,操碎了心的智囊
  于是,赵雍令代相赵固,率领赵军从燕国一路千里护送,19岁的嬴稷成功归国并即位,是为秦昭襄王。
  然而,无利不起早,这一通折腾,赵雍图什么呢?两个友好的邻居
  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十九年正月,也就是嬴稷上位的次年,秦昭襄王元年,赵雍与重臣肥义、楼缓等人商量之后,宣布了一条重大改革-胡服骑射。
  这个战国时期著名的军政改革,一出台就遭到了群臣的激烈反对,其中宗室和军事勋贵们尤为激烈。
  但赵武灵王决心已定,经过说服和强制,改革被坚决地执行下去了。
  反对声音如此之大,但执行得却如此雷厉风行,这说明什么?赵雍对这件事是蓄谋已久。
  只有蓄谋已久、详细地摸了底,早料到各方反应,才可能如此迅速地有效应对,并以雷霆手段执行改革。
  那么,有人说了,即使如此,这又与嬴稷之立有啥关系呢?
  当然有,因为在立燕昭王姬职和秦昭襄王嬴稷的时候,他已经在预谋这场改革。换言之,这两王之立,或许跟这场改革有很大的逻辑关联。
  从地理上看,当时的战国七雄之中,楚国与赵国隔得远;齐国虽也接壤,但其实边界线并不长,因此赵国的主要邻国有四个,秦燕韩魏。
  此时,韩魏早已被秦国打得没有脾气了,此后数年韩魏就相继朝赵了;所以,赵国最需要考虑的就是秦国和燕国了。
  如果还没明白的话,我说的更清楚一点:
  重大的改革必然会导致国内政治动荡,而这时最需要的是什么?是时间。
  准确地说,是需要未来一段时间里的国际友好。在弹压国内反对势力之前,必须要避免他们与国外势力的勾结。因为单纯的内乱好弹压,但引入外力就不好办了。
  而赵雍扶立姬职和嬴稷是为了什么呢?就是为了让这两个主要的邻国成为友好邻邦,拒绝为赵国国内反对势力提供支援。
  所以,赵雍才会大费周章的,从韩国把姬职把韩国接过来,送回燕国即位;又把嬴稷从燕国接过来,送回秦国即位。
  图:看我单纯的眼神,子彧你可别冤枉寡人
  因为搞定了这两个重量级的邻居,没有了后顾之忧,赵国才能更加从容的胡服骑射,甚至吞灭中山、北拓胡地。
  然而,这件事成功的前提似乎是,嬴稷能够坐稳这个王位。
  悦读文史,我是子彧。唯一原创授权账号一品铲史官。季君之乱
  当然,有人说,嬴稷不就是后来的秦昭襄王,他不是在位长达56年之久吗,怎么会坐不稳呢?
  作为事后诸葛亮,我们当然认可这一点。但在当时,未必所有人都这样认为,比如公子壮。
  公元前305年,秦昭襄王二年,与王位失之交臂的公子壮,发动了叛乱。
  这便是秦国历史上著名的"季君之乱"。
  这场叛乱并不是小打小闹,而是声势浩大。因为秦国的很多大臣、宗室公子、乃至地方实力派,都支持公子壮,甚至亲自参与其事(庶长壮与大臣、诸侯、公子为逆)。
  这几乎就是半个秦国啊!
  而这件事说明,嬴稷的上位,并不像《大秦帝国》所写的那样,嬴稷得到了父王嬴驷的特殊宠爱,也是秦武王遗命的合法继位者。
  反而是,嬴稷即位的合法性,遭到了秦国国内的普遍质疑和反对。嬴稷的秦王之位,几乎摇摇欲坠。
  图-舅公,我咋这么惨呢?
  而我们在回过头去看,赵雍支持嬴稷即位的时候,在公子壮、公子芾、公子稷三个人选中,公子壮有当今太后惠文后和严君疾的支持,公子芾就在国内,有母亲芈八子和舅舅魏冉支持。
  而而公子稷呢,质燕多年,国内毫无根基。
  换句话说,后来的秦昭襄王嬴稷,是这三人之中即位概率最小的那个。
  那么,问题来了,赵武灵王为何要费心费力支持一个最没有可能上位的公子呢?换个问法,扶持一个正统性不足的公子对赵国有何好处呢?
  当然有。
  而且比起秦昭襄王坐稳王位,嬴稷没有坐稳王位对赵国更加有利。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个政局动荡、国内不稳的国家,只会遭受邻国的欺凌,怎么会有精力和实力去对外扩张呢。
  这不是假设,而是必然,因为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比如,90年前的那场战争我们打了14年,并不全是因为我们弱小,更大的原因在于内部分裂。
  所以,季君之乱,这正是赵武灵王想要看到的结果。
  最好是,秦昭襄王能与公子壮打的得头破血流,难解难分,长期对峙,国内大乱。这样一来,赵武灵王甚至可以打着帮助秦昭襄王平叛的旗号,直接把军队开进秦国。
  这同样不是假设,数年前,燕国子之篡位,友好的邻居齐国就是这么做的。
  悦读文史,我是子彧。唯一原创授权账号一品铲史官。赵武灵王的失算
  高明的政治家,和高明的棋手一样,需要预料棋局未来的各种可能性,来选择最有利的对策,而不是只考虑成功的收益,却不考虑失败的风险。
  如果秦昭襄王成功坐稳了王位,那么幼君在位,有着无限种可能,而内政不稳则是必然,至少数年之内,赵国不用考虑秦国的威胁,可以专心改革;
  如果秦昭襄王受到国内势力的阻击,王位不稳,那么,一个混乱的秦国正好能让赵国好好谋划谋划,看怎么把这个新兴的强国打压下去,或许从此战国的舞台上就少了一个对手也未可知。
  因此,武灵王赵雍,正是一位高明的政治家。
  而这,才是赵武灵王为何要送嬴稷归国即位的全部原因。不得不说,武灵王赵雍真是打得一手如意算盘。
  然而,赵雍最终还是有些失算。
  他失算的这个人叫做芈八子。
  嬴稷上位和公子芾上位,对于芈八子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反正都是自己的儿子。但收益却是巨大的,嬴稷成为了秦昭襄王,而芈八子成为了宣太后。
  当然,巨大的收益,也就同时意味着巨大的风险。国内根基不稳、儿子幼弱,面对如此局面,宣太后展现了她铁腕的一面。
  季君之乱很快就被宣太后的弟弟魏冉平定。宣太后将参与叛乱的宗室公子、大臣和地方实力派,乃至于惠文太后,纷纷送上了断头台,又将武王后驱逐回了魏国。
  大地白茫茫一片杀得好干净,一时间,秦国朝野被震慑住了。
  但是,杀人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没人支持,便没人愿意干活,国家就会陷入瘫痪,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而更厉害的是,宣太后找来了一堆楚系亲族,很快就稳定了秦国政权,并运行良好。
  而赵武灵王还没来得及有所觊觎,就没有机会了,不过好歹,一个友好的邻居还是得到了。秦昭襄王初年,秦赵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
  于是,赵武灵王只好专心改革,北拓胡地,耐心地等待下一次机会。
  然而,对于大争的战国来说,上一秒还是猎人,下一秒就可能变成猎物。下一次的机会,还不知道会属于谁呢。
  文/子彧
  悦读文史,我是子彧。唯一原创授权账号:一品铲史官,侵权必究!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如果你以为赵武灵王是看上了秦昭襄王的母亲芈八子,那我只能说你太小看他了。
  这是一个庞大计划的最后一步,赵武灵王以天下为棋盘,各诸侯国为棋子,下了一盘大棋。此举既使得赵国的国力达到巅峰,又为赵国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与大力士孟硕比赛举鼎,结果被龙纹鼎给砸中,英年早逝。他除了留下一个笑话,更是留下一个烂摊子。
  秦武王膝下无子,他死后,围绕着秦国王位,引发了一场血雨腥风。
  当时争夺王位的是两方势力,一方是当朝太后秦惠文后,她支持秦武王的兄弟公子壮继承王位。另一方则是我们所熟知的芈八子,她支持自己的儿子公子芾继承王位。
  秦惠文后是太后,地位崇高,且在此事上拥有最大的话语权。而芈八子这边,她的兄长魏冉是秦国重臣,双方也算是势均力敌,因此一直相持不下。
  就在双方剑拔弩张,所有人都以为秦国内乱在所难免的时候,赵武灵王看不下去了,他决定再插一脚。
  他既没有支持公子壮,也没有支持公子芾,而是提出了第三个选择,那就是芈八子的另一个儿子公子稷,也就是后来的秦昭襄王。
  此时的公子稷正在燕国做人质。在当时,诸侯国林立,各国之间或战或和,经常缔结盟约。为了避免对方撕毁盟约,两国往往会互派王子到对方国家去做人质。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秦始皇的父亲,公子异人了。
  由于此前的布局,赵武灵王和燕国打了声招呼,便将公子稷给带走了。芈八子一看,既然赵国支持公子稷,那她也支持公子稷好了,反正都是自己的儿子,支持哪个对她来说区别不大。
  最终,在赵武灵王和芈八子的共同努力下,秦国避免了内乱,公子稷成功继承秦国王位,史称秦昭襄王。
  赵武灵王这么做完全是为了赵国,这只是赵国霸业的开始罢了。
  而想要了解赵武灵王的整个计划,则要从他继承王位开始说起。
  整个计划的开端
  公元前326年,赵肃侯去世,赵武灵王继位,然而他刚继位便面临着一场重大危机。
  自古以来,王位更替都会导致政局不稳,正是趁火打劫的好时机。于是魏、楚、秦、燕、齐五国打着参加赵肃侯葬礼的旗号,各派出一万大军护送使者前往赵国,史称五国会葬。
  虽然说得好听,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他们这是打算来赵国捞好处的,如果让他们得逞了,估计半个赵国就没了。
  赵武灵王第一次意识到,强大的国力是多么重要,弱者只会被人欺负,而强者则没人敢招惹,你不欺负别人就不错了。
  好在,各国并不齐心,这才给了赵武灵王可乘之机。
  首先,他下令全国戒严,同时赵国开启军队总动员,做出随时准备开战的样子。
  然后,他当机立断与韩国、宋国结盟。三国形成了一张并不严密的包围网,一旦开战,秦、魏、楚、齐四国便要面对两面、甚至三面受敌的情况。
  此举的目的在于威慑,使得四国一时不敢轻举妄动,为赵武灵王后面的行动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接着,赵武灵王花费重金,换来越国出兵攻打楚国。楚国和越国本身就有旧仇,因此双方一打起来就什么都顾不上了。
  赵武灵王又故技重施,请动了楼烦王出兵攻打燕国和中山国。燕国实力较弱,面对楼烦王的攻势,只能全力以对。
  至于攻打中山国,由于其地处赵国腹地,经常跟着其他国家趁火打劫,所以赵国不得不防,干脆先下手为强好了。
  自此,五国联盟只剩三国,还要面对赵、韩、宋三国联盟,这三国只是想捞些好处的,本不想真的开战,加上赵国军队已经动员起来了,只得放弃原先的计划。
  最后,五国只得按照赵国的要求,让护卫的军队都停留在赵国边界,只派使者进入赵国参加赵肃侯的葬礼,一点好处都没占到。
  而此事之后,赵武灵王发誓要让赵国强大起来。但是他首先要搞定两个国家,那便是燕国和秦国。
  插手秦国前,先拿燕国练手
  想要搞定燕国和秦国,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毕竟这两个国家实力不俗,不是那么好拿捏的,必须等待时机。
  不过赵武灵王的运气真不错,他先等到了搞定燕国的机会。
  公元前315年,燕国发生内乱。燕王不知道怎么想的,竟然被人忽悠准备将王位传给权臣子之。
  问题是燕王又不是秦武王,他是有太子的。燕国太子自然不能接受这个结果,于是上演了烂俗的桥段,燕国太子向齐国借兵,许诺事成之后给予对方天大的好处。
  此举技能削弱燕国,还能捞到一大笔好处,齐国自然乐意出兵,当即派出了将军市和燕国太子一起出兵燕国。
  结果,事情的发展完全出乎了人们的想象,齐军大败,市被斩杀。于是事情升级成了两国战争,齐军派出大量援军,杀死了燕王和子之,然后又大肆劫掠,燕国太子根本无力控制局面。
  本来事情到这里便可以结束了,从此以后燕国便是齐国的小弟,和它一起愉快地欺负赵国。
  不过此时出现了一个不守规矩的观众,竟然跳上舞台,强行要求加戏,此人便是赵武灵王。
  就在所有人都认为燕国大局已定的时候,赵武灵王却表示支持公子职争夺燕国王位。
  当时,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公子职正在韩国做人质。不过这也好办,当时韩国和赵国是盟友,赵武灵王给韩国那边打了声招呼,韩国便放人了。
  于是在赵国军队的护送下,公子职很快便回到了燕国。由于此前齐国军队的暴行,燕国百姓普遍对燕国太子不满,于是纷纷支持公子职和赵军。
  赵军本就占据了地利和人和,又让公子职请动秦国出兵,很顺利地击败了齐军,公子职正式继位,便是后来的燕昭王。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燕国和赵国都关系和睦。而在搞定了燕国后,赵武灵王便开始寻找机会搞定秦国,于是便有了开头的一切。
  那么,赵武灵王送秦昭襄王回国,到底有何图谋?
  最核心原因:为了赵国的崛起做准备。
  赵武灵王选择的赵国崛起之路是增强武力,具体做法则是实行胡服骑射。让赵国人从习俗到生活方式,乃至作战方式全面效仿胡人。
  这种移风易俗的事情,实行起来必定困难连连,赵国国内上至权贵下至平民必然会有很多人反对,如果此时再有别国介入,赵国就危险了,最差的情况也是持续衰败下去。
  所以赵武灵王必须保证周围国家不会在此期间对赵国出手。
  而赵国周边的几个国家,韩国与赵国是盟友,有着共同的利益;燕国刚经历内乱,忙着恢复国力,加上燕昭王欠赵武灵王一个人情,不好意思出手;魏国不足为虑,于是只剩下秦国了。
  搞定秦国有多种选择,虽然等着秦国内乱,持续衰弱下去也是一个选择,但是赵武灵王选择了扶持一个亲近赵国的秦王。
  毕竟,秦国家大业大的,一旦其陷入内乱,想要等到其彻底衰败,无力干涉赵国事务,时间太长,存在太多变数,很多国家都会介入其中,到时候就算赵国想置之事外都难了,哪里有空去实行胡服骑射?
  所以,赵武灵王选择了相对稳妥的第二个选项,扶持一个亲近赵国的秦王,不过这秦王的人选也是有讲究的。
  当时,秦国已经有两个王子在争夺皇位了,赵武灵王不管支持哪一个,都只能算锦上添花,效果不大。而最合适的人选,最好是最惨的王子。
  在当时,王子混到最惨的地步,除了国灭,就是去别国当人质了。而赵武灵王的运气不错,燕国就有一个秦国王子,便是公子稷。
  由于此时赵国有大恩于燕国,想要接走公子稷简直是易如反掌。
  而选择公子稷还有一个原因,他是芈八子的儿子。
  从赵武灵王帮助燕昭王夺得王位,我们就可以看出来,赵武灵王一直在避免赵国投入过多资源。毕竟,他不想过多消耗赵国国力,助人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罢了。
  而一旦赵武灵王支持公子稷,芈八子必然也会转而支持公子稷的。毕竟对她来说,只要是自己的儿子继承王位就行了,至于是哪个儿子,她并不在意。
  这样,由于赵国的介入,即使不用派兵,仅仅是表个态,秦惠文后与芈八子之间的平衡就已经被打破,芈八子这边占据了优势,公子稷继位基本问题不大了。
  赵武灵王基本不用出兵,就帮自己看上的王子夺得王位。然后秦国和赵国的关系必然进入蜜月期,加上秦昭襄王还要处理秦惠文后的势力,秦国是不会干涉赵国内政的。
  至此,赵武灵王终于可以施展他的胡服骑射计划了。
  总结
  赵武灵王费尽心机,帮秦昭襄王夺得王位,为赵国的崛起创造了机会。随后,凭借着胡服骑射,赵国的军队威震天下,即使是强大的秦国也要避其锋芒。
  然而,几十年后,秦昭襄王领导下的秦国,凭借长平之战,歼灭数十万赵军,使得赵国的国势急转直下,到后来最终被秦国所灭。
  这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赵武灵王光顾着提升军队的战斗力,却没有考虑过将领的培养,于是出现了赵括这样的"人才",将他多年的努力都付之一炬。
  如果他早知如此,不知道还会不会将秦昭襄王给送回秦国。
  公元前307年,大力士秦武王在洛阳举鼎,意外地被鼎砸死,因为没有儿子,所以秦王的位子就成了悬案,这时候,最有机会的就是在秦国的公子壮,他是武王同父同母的弟弟,也是当时第一顺序继承人。
  所以,秦武王一死,惠文后和公子壮就筹划着继位,这时候看起来,无论如何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这时候宣太后、公子芾一系虽然有争夺王位的想法,但是实力不济,公子壮又得到樗里疾的支持。
  可是谁知道,就在宣太后处于劣势,公子壮即将登上王位的时候,远在赵国的赵武灵王插手秦国王位,他联合燕王,直接用大军压境的办法威逼秦国同意立在燕国作人质的嬴稷为王。
  即便当时秦国一致反对庶出的嬴稷,但是形势比人强,刚刚遭遇国丧,力量又被王位争夺削弱,跟本没实力和赵国争夺,以来宣太后一系又加紧游说活动,最终在魏冉等人的支持下,嬴稷成功的登位。
  嬴稷即位,就是后来的秦昭王,最终在长平之战坑杀40万赵军,为统一六国打下基础,如果没有赵武灵王,那么这个肯定会改写历史。而公子壮呢,还不死心,和惠文后一起自立,号称季君,但是被秦昭王以叛乱的罪名处死。惠文后也被处死。
  在当时,嬴稷之所以成功,一来受到宣太后的活动,一来是受到赵武灵王的协助,所以能够轻松击败名正言顺的公子壮。 在赵武灵王看来,当人质的嬴稷成功继位,在国内没有根基,又是赵王和燕王一起拥立,将来肯定对他们有好处,然后还可以分化拉拢秦国,给秦国制造内乱,压制秦国的势力,当然事与愿违,赵武灵王成功的立了一个对手,后来秦国和其他国家的差距就是秦昭王时期拉开的。
  为何公子壮会失败?歪史以为,占尽优势,又名正言顺的公子壮之所以失败,就是当时非常孤立,即使朝臣支持,不过没有强而有力的外援,所以赵武灵王的大军一到,秦国上下立刻动摇。
  再来宣太后运作比惠文后要高明一些,他知道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而惠文后抱着身份不肯曲意也失去了一些支持者。后来宣太后为了平定义渠,曾经给义渠王生了两个孩子,光这魄力,惠文后就比不上。
  再者,一开始,惠文后和公子壮认为大事已成,没有抢着先机,俗话说的先入为主就是这个意思,提前登位可以名正言顺,等到后来已经物是人非,错失了最好的时间。
  所以不仅错失王位,还赔上了身家性命。他本人则成了赵武灵王和宣太后的牺牲品。但是,对于秦国来说,简直太划算了,秦昭王在位56年,期间打残韩魏,重挫赵国,击溃楚国,牢牢的保持秦国的领先地位,如果是公子壮又是另一种结果。
  赵雍就是赵武灵王,赵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国君,没有之一,在位期间实行胡服骑射,灭亡中山国,收复林胡与楼烦两个胡族,让赵国迅速成为与秦国、齐国、楚国并立的强国,赵武灵在位期间还做了一件大事,就是拥立在燕国当人质的秦国公子嬴稷为新一任秦王,而嬴稷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秦昭襄王。
  46年后,秦昭襄王发动了长平之战,由秦国名将白起指挥作战,一战就灭亡了赵国45万大军,秦国打得赵国几乎要亡国,这个时候已经去世35年的赵武灵王如果泉下有知,他会不会对当初自己拥立秦昭襄王的决定感到后悔?那么问题就来了,赵武灵王为什么要干涉秦国内政,并且拥立在燕国当人质的秦国公子嬴稷为王?
  赵武灵王
  这一切还得从前一任秦王秦武王说起,公元前307年,秦惠文王嫡子秦武王嬴荡在周王室因为举鼎而死,当时的秦武王嬴荡年仅23岁,连个儿子都没有,秦王一死,于是秦武王的弟弟们开始争夺王位,秦国朝政迅速变得混乱,随后朝中分为两派:
  一派以秦武王的母亲惠文后、秦武王的正妻武王后拥立秦国庶长公子嬴壮为继承人,还包括朝臣甘茂等人。
  另一派以秦武王父亲秦惠文王的妾宣太后、宣太后同母异父的弟弟魏冉、宣太后同父异母的弟弟芈戎等人一起拥立宣太后的二儿子公子嬴芾为继承人,还包括朝臣向寿、公孙奭以及秦国宗室秦武王叔父樗里疾等人。
  秦国朝堂一下子分为两派开始争斗,从继承地位上看,前一派是有优势的,因为公子嬴壮是长公子,还得到正太后惠文后与武王后的支持,但是从力量上看,后一派是有优势的,因为拥立公子嬴芾的这一派得到宗室和权臣的支持,力量更大。
  宣太后与秦昭襄王
  正当两派相争不下的时候,赵武灵王决定干涉秦国内政,一方面派人到燕国迎立公子嬴稷回国,一方面派人对秦国施加压力,必须拥立公子嬴稷为秦王,否则燕国和赵国会对秦国采取手段。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宣太后当时有三个儿子:长子嬴稷,在燕国当质子,也就是人质,次子就是嬴芾,也就是宣太后起初要拥立的儿子,当时在秦国,三子嬴悝,当时也在秦国,宣太后最初之所以要拥立二儿子而不是长子的根本原因就是:嬴稷人在燕国,想要把嬴稷迎回来,需要复杂的政治手段,还需要和燕国、赵国沟通此事,时间上来不及,所以就拥立二儿子嬴芾与嬴壮竞争。
  赵武灵王参与此事后,迅速影响了秦国政局,最主要就是宣太后一派及时更改了战略:放弃二儿子嬴芾为继承人,改立长子嬴稷,因为都是宣太后的儿子,对宣太后来说没有太大的影响,而且还能得到燕国和赵国的支持,何乐而不为呢?
  秦昭襄王
  为什么赵国的干涉能影响到秦国的继承人选呢?
  这是因为一国之君是一个诸侯国的根本,尤其是在新旧君主交替期间,最担心的问题就是其他诸侯国趁此机会攻打本国,更需要得到其他诸侯国的拥立,至少能让其他诸侯国保持中立也是一种胜利,赵武灵王干涉秦王人选的行为就是对秦国的一种威胁,如果秦国不答应,宣太后一派就会以赵国会攻打秦国为由对另一派进行打击,就会在秦国占据优势。
  如果秦国妥协选择同意赵武灵王的要求,就会得到赵国和燕国两个盟友,如果秦国不同意赵武灵王的要求,就会得到赵国和燕国两个敌国,你说秦国会怎么选?赵武灵王的外在威胁,无意中导致了秦国内部宣太后一派的胜利,所以在燕国当人质的宣太后长子嬴稷就成为秦王。
  这种一国干涉另一国国君人选的事,在春秋战国经常发生,比如秦穆公不是支持流亡在外的晋国公子重耳为晋国国君,就得到秦晋之好的两国结盟吗,这在政治上是有好处的,因为赵武灵王帮助了嬴稷成为秦王,嬴稷自然要感激赵武灵王,两国就能获取政治上的利益和好处,当然了,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赵武灵王赵雍
  赵武灵王选择干涉秦国内政,拥立嬴稷为王,不是为秦国着想,恰恰相反,他是从赵国的利益出发,为赵国着想的,当时的赵国正处于国力的上升期,赵武灵王是一代明君,他最大的理想就是灭亡秦国,他拥立嬴稷为王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赵武灵王的理想分二步走,第一步:强赵,灭中山国,收复林胡、楼烦。第二步:灭秦,让赵国强大,进而统一天下。
  赵武灵王即王位时只有15岁,然后魏国、楚国、秦国、燕国、齐国五国想趁赵国上任君主去世,新君年幼的机会,寻找机会灭亡赵国,或者趁机捞一把赵国的利益,五国各派出一万士兵打着为前任赵国国君吊唁的旗号云集赵国边境,当时的政治形势对赵国极为凶险,稍微没有处理好,很可能赵国就会面临亡国之险。
  战国形势图
  15岁的赵武灵王在大臣肥义等人的支持,用重金行贿越国攻打楚国,分掉楚国注意力,以同样的方式重金行贿楼烦攻打中山国与燕国,然后与韩国、宋国结盟,对抗魏国、楚国、秦国、燕国、齐国五国的威胁,这就是当时非常流行的国与国之间的合纵连横之术,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
  然后赵国就在赵武灵王的一路带领下,开始渐渐强国,不断与其他诸侯国合纵连横,赵武灵王最先拉拢的是燕国,燕国自燕哙王禅让子之发生动乱后,被齐国入侵,赵国帮助并护送在韩国当人质的燕国公子职,并派出与齐国交战,最后还利用政治手段联合秦国打败齐国,之后公子职成为燕昭王,感谢赵国的相助,于是与赵国联盟,赵国就这样稳定了自己北方的边境。
  再经胡服骑射的改革,赵国的军事力量开始加强,赵武灵王又把在燕国当人质的嬴稷送回秦国当秦王,有一个目的就是稳定赵国西南边的秦国,从而让赵国集中力量攻打中山国,赵国攻灭了中山国,并且收复了林胡和楼烦两个胡族,赵国的士兵中很多林胡和楼烦的骑兵参与其中,赵国强大后,赵武灵王开始了灭亡秦国的军事计划,并且以使者身份进入秦国打探消息,准备等待合适机会从秦国北边绕过函谷关攻打秦国。
  秦昭襄王
  为了专心攻打秦国,赵武灵王还把赵王之位让给幼子赵何,主抓赵国军事,一心一意研究如何灭亡秦国,可惜赵武灵王走错了一步棋,就是封幼子为王后,还想把代地分封给长子,这等于是分裂赵国的行为,后来当幼子赵何主政了赵国后,赵武灵王又想拿回自己的权力,结果引发了沙丘政变,连自己也被活活饿死。
  如果赵武灵王不死,他接下来肯定会谋划从上郡和云中郡向南经河套地区绕开秦国的天险函谷关,攻打秦国,赵武灵王死的时候,秦昭襄王已经在位11位了,赵武灵王没有想到,他亲自立的秦王,会成为秦国在位时间最长的秦王,并且还是秦国的一代明君,赵武灵王没有想到会在他去世后,这个秦昭襄王就成为灭亡赵国的最大功君。
  公子稷这个"程咬金"又是怎么冒出来的呢?这跟当时的战国格局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秦国争王之战,不仅仅是比拼谁在国内手头上掌握的权利有多少,当时的国际支持也很重要。国际力量的支持一方面可以给秦国的秦王人选满满的底气,一方面也会左右秦国贵族的站队,最重要的是他们对新王即位后秦国的安全和政治稳定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如果是我国拥立的国君,那一切事情好商好量,如果我支持的候选人被搞死,那我一不高兴,就会合纵其他国家给你点颜色看看。
  公子稷的脱颖而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造就的。当时魏国支持惠文后拥立的公子壮,楚国支持芈八子拥立的公子市,无论谁获胜,这背后的支持国家于秦国都有拥立之功,今后与秦国的关系会得到比较长足的发展,但是无论秦与魏联合,还是秦与楚联合,对秦国周边的国家来说,都不是什么好事情。而此时,最为担心的,应该是赵国和韩国。因为三晋一直是秦国主要针对的国家。当时赵国国君还是赵武灵王,他的反应很快,他明白,现在魏国和楚国已经在秦王之争的斗争中取得了先机,无论自己此时出击支持哪一方,也仅仅是锦上添花,除非他可以在现在的候选人之外再推出一个候选人,对这个人来讲,才叫做雪中送炭。
  这个人会是谁呢?当时,秦国分成两派的格局已经基本确定,再弄出个第三派很难了。那在现有的两派里面选谁呢?直接在秦国众公子里选,意义不大,为什么呢?具有实力和有号召力的人选已经在激烈的争斗着,站位也已经差不多了,很难再有合适的人选了。看看国外吧,对了,燕国还有一个倒霉蛋呢。这些年此人已经被自己的国家遗忘,也不招自己的亲人待见,此时若给其关怀,其必感恩戴德,何况送他一个王位呢?对了,这个人就是在燕国做了好长时间人质的公子稷。
  赵国和燕国简单商量了一下,达成了共识,一起护送公子稷回国争夺王位。赵武灵王合计,一旦我们拥立新君成功,那我们赵国就成了秦国的恩人了,那秦国还不得拿我们赵国当哥们呀,我就可以安心的去对付中山和东胡了。
  从大局上看,赵国燕国的表态打破了当时秦国争王暂时的平衡局面。当时惠文后一派凭着魏国的支持、正统的地位以及手上的兵权与芈八子的楚国背景以及魏冉的军事力量形成了僵持的局面,甚至会有一些小小的优势。因为毕竟其地位在那摆着呢,再努一把力,秦国贵族就有可能一边倒的支持惠文后。
  可是这时赵国、燕国的介入,使局势发生了逆转。一方面,由于赵国、燕国支持的是芈八子的儿子,芈八子的后台由一个楚国变成了楚、赵、燕三国,尤其当时的赵国在鼎盛时期,对邻居秦国的影响可谓巨大。他们的介入,马上恫吓住秦国的贵族,让他们不敢轻易表态,甚至其中有些亲赵亲楚的会占到芈八子这边,同时也警告了秦国当局,不按照我们的意思办,有你秦国好受的。自此,芈八子集团的一下子从稍微劣势转为巨大的优势。
  对于芈八子集团来讲,赵国燕国的介入,也是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为什么呢?母亲疼爱孩子这是人之常情,芈八子把继承王位的希望肯定放在了自己最喜爱的儿子身上。但是随着局势的变化,一个自己几乎都快忘记的儿子杀了回来,对他说"妈,我要当王"。这时芈八子的内心肯定是拒绝的。因为这时公子市肯定会提出反对意见,并且会在自己目前身边软磨硬泡,希望母亲挺自己。此外,芈八子也知道,天上不会有两个太阳,而一国不可能有两个王,今天无论自己的儿子谁做了王,另外一个就危险了。所以此时的芈八子在感情上陷入了深深的焦虑当中。
  再从形式上判断,如果继续坚持以公子市为候选人,可能现状的劣势不会在短时间内得到扭转。而得罪了赵国,他无法判断赵国将会再次使出什么样的手段,使自己的集团陷入新的危机当中;而改公子市为公子稷,自己的国际支持实力将会大增,并会进一步确立优势。同时由于公子稷是为秦国的稳定而在燕国做的人质,虽然没有什么战功,但是也算是有苦劳,能够广泛博得秦国贵族的同情与支持。一旦公子稷成为秦王,势必楚、赵、燕会与秦国有一个短暂的蜜月期,而赵国亲善秦国,三晋就等于三晋与秦国交好,对于战后秦国的稳定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
  从感情方面判断,芈八子肯定更希望自己的爱子公子市成为秦王,但是从战略上来讲,公子稷是不二人选。也许我们可以毫不犹豫的替芈八子做出选择,这不明摆着么,就选公子稷。但是如果从芈八子的角度来讲,其实很难。放弃了公子市的候选人资格,如果处理不好这个两个的关系,公子市就有可能成为刀下之鬼,这等于是剜下了芈八子心头之肉,而公子市也会认为母亲不顾及母子之情而产生怨恨。这是秦宣太后遇到的人生当中第一个两难选择,她会怎么做呢?
  但是芈八子不是芈八子,她是宣太后。面对这种两难的选择时,通过理性的分析和仔细的斟酌,她选择了公子稷。这就是一个政治家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在危难关头,理性一定要战胜感性,无论情况多么复杂或是两难,一定要从战略角度出发,衡量得失,从而做出有利于局势的选择。历史上很多政治强人都有这种素质,比如诸葛亮斩马谡,唐玄宗杀杨贵妃等等。芈八子这次作出的抉择,是一次正确的抉择,一次明智的抉择,使芈八子集团顺利的登上秦国权力的顶峰,这也是一次历史性的抉择,正是这一抉择,造就了秦国争霸的雏形,也为之后秦昭襄王、魏冉、白起等秦国明君、名相、名将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307年,在东周太庙里,正在举行一场举重比赛,只不过举的不是杠铃而是周鼎。当着祖宗的面,象征国家权力的九鼎被人举着玩,周王室的处境也着实可怜。
  在这次举重比赛中,发生了一起严重的运动员受伤致死事件。运动员之一的秦武王举鼎不慎砸断胫骨。按照当时的医疗条件,秦武王自然是活不了了。这事儿能不能上第二天的《东周日报》体育版的头条暂且不论,秦国内部却炸开了锅。秦国家属们哪里会想到,秦武王就是去参加一场国际比赛,竟然会出这么大的意外。最重要的是,秦武王死时年仅23岁,没有儿子,秦国的王位继承就成了个大问题。
  正在秦国内部为争夺王位,忙得不可开交之时,有个赵国人赵固风尘仆仆地赶到秦国,对大家说:"大家不要忙活了,我家大王赵武灵王说了,你们在燕国有一个做人质的公子稷,大王很满意,我们准备把他送回来。"
  这可不是商量,而是命令,加之此时"胡服骑射"的赵国国力强盛,赵武灵王胳膊粗,秦国人没办法,只好立公子稷为秦王。
  (公子稷剧照)
  战国时期,各国的生存压力和外交活动,比我们想象的更严重、更复杂,大家合纵连横,小帮派,大团体,抱团取暖是常态。有机会拥立别国之君,这种大好事儿没有谁会放过,好处也是多多。新君即位,对拥立之人,多少会有一些情感上的联系。多一个盟友,也可以缓解自己的战略压力,这事儿在春秋战国并不鲜见。况且赵武灵王干这事儿,也不是第一回,轻车熟路,而且早已尝到了甜头。
  九年前,前315年,燕国太子平,约齐宣王出兵攻打子之,后齐将匡章杀死子之和燕王哙,他们在燕国大肆烧杀掳掠,燕国内部烽火连天,动荡不安。赵武灵王瞅准机会,拥立在韩国为质的公子职,回燕国称王。
  公子职为何在韩国呢?原来燕韩二国有夹击赵国的盟约,公子职便是应盟约而为质的。此次赵武灵王将公子职送回燕国为王,燕韩二国夹击赵国的盟约便不攻自破,赵国还多了燕国这个盟友,可谓是一箭双雕。
  此次有机会拥立秦君,赵武灵王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天赐良机。作为一代明君的赵武灵王,雄才大略,在军事和外交上游刃有余。但改善周边战略环境的渴望深埋心中,从他即位的那一天便已开始。
  (赵武灵王剧照)
  公元前326年,赵肃侯去世,赵武灵王即位。一代枭雄赵肃侯的葬礼,前来吊唁的人自然来自五湖四海。这时传来消息,魏、秦、楚、齐、燕五国使者前来吊唁,而且每人还各自带了上万人的精锐之师,作为送葬队伍。这一下子大家都明白了,这哪是来送葬?分明是趁赵肃侯去世,赵武灵王年幼来闹场子、占便宜的。
  赵武灵王在托孤大臣肥义的辅佐下,迅速展开各种外交活动和军事准备,先与韩、宋结成同盟,成品字型结构,拓展自己的战略回旋空间。然后重金贿赂越王,让其攻楚,分散楚国的注意力。同时贿赂林胡等草原游牧部落,让其出兵猛攻燕国和中山国,让二国自顾不暇。同时全国进行戒严和总动员,摆出一种鱼死网破的决战姿态。五国看到此种情形,只得派使者入赵都吊唁,"五国会葬"最终失败。
  此时的赵武灵王年仅14岁,继位伊始就感受到了生死存亡的气息和外部世界的巨大压力。这种压力也使得赵武灵王非常重视外交活动,想方设法改善周边的安全环境。"五国会葬"后不久,赵国便与韩国联姻,与魏国修好,送公子职回燕国,与燕结盟。此时的秦国,对赵武灵王而言,不过是燕国的翻版而已。
  在秦王继承人问题上,此时有两个人最有发言权,一个是秦惠文王后,一个是大名鼎鼎的《芈月传》中的芈八子——宣太后。前者要立公子壮,后者要立公子芾,远在燕国为质的公子稷并非首选,也不被朝臣所认可。而正是在赵武灵王的武力迫使下,以及在宣太后和魏冉的帮助下,公子稷才最终登上王位。
  (燕昭王剧照)
  对于赵武灵王而言,成功拥立公子稷为王,那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了。
  如果失败,把公子稷送回秦国,搅乱秦国政局,进一步激化秦国的内部斗争,对于赵国来讲也非坏事,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
  只不过,天下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公子稷被赵武灵王拥立为王,46年后的公元前 260年,正是这位已经成为秦昭襄王的公子稷,令大将白起攻赵,在长平之战中坑杀赵降卒四十余万,把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辛辛苦苦攒下来的家底儿一扫而空,这或许是赵武灵王怎么也不会想到的吧。
  赵国果然是人杰地灵之所在,是一个培养人才的好地方。赵武灵王送回燕国的公子职,后来成了称霸一时的燕昭王;送回秦国的公子稷,更成了叱咤风云的秦昭襄王。"长平之战"后,又有一行人,先后从赵国,风尘仆仆地赶往秦都咸阳,这群人中,有秦异人、赵姬、吕不韦、嬴政。而最终,秦王嬴政要了赵国的命……
  (参考资料:《史记》《战国策》等)
  赵武灵王是战国时期赵国最有成就的君王,他推行的"胡服骑射"改革,使赵国一跃而为当时数一数二的军事强国。
  当时赵武灵王已经占领秦国北方的榆中地区,这是符合他从北方攻打秦国的策略的。公元前312年,赵武灵王拥立燕君为王,为他赢得了巨大的政治资本。赵武灵王拥立在燕国为质的嬴稷为秦王,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就是想插手秦国的朝政,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嬴稷年岁尚幼,对秦国有弊,而对赵国有利。而此时的秦国,经历三年的内战,国力有所消耗,楚国又在南方对巴蜀虎视眈眈,可谓内忧外患重重。宣太后迫于形势和赵武灵王的压力,也只能服从,其实宣太后本来是想立稍长的公子市为王的。
  春秋战国时期,经常会出现一国扶持或者迎立他国公的事情,比如秦穆公迎立姬重耳,两国遂结秦晋之好等,主要目的有:插手或者操控别过内政。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力。改善两国关系或者建立军事同盟等。
  需要补充的是,立嬴稷最终的结果可能和赵武灵王最初的想法不太一致。嬴稷登上王位以后,在宣太后得掌控下,秦国的政局很快稳定下来,并改善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赵武灵王送秦昭襄王嬴稷回秦国,是他用来混乱秦国局势的一个阳谋!这种阳谋,基本无解!
  赵武灵王赵雍,是赵肃侯的儿子。赵肃侯在世时,与魏、秦、楚、燕、齐连连恶战,并且还能不弱下风,也算是一时英雄。但赵肃侯的所做所为,也同时交恶了这几个大国,在他去世之后,这让赵国立即陷入了外交危机。
  (赵武灵王剧照)
  公元前326年,赵肃侯去世,赵武灵王继位。趁着赵国老王去世、新王初立的时机,当时的魏惠文王,立即联合了秦、楚、燕、齐四国,以"会葬"为名,各派精兵以保护"吊唁使者"为理由,陈兵赵国边境,想要寻找机会攻打赵国。
  十五岁的赵武灵王刚继位,但这一次"丧葬"可谓是凶险万分,只要一个操作失误,就会立即引发"五国灭赵"的严重危机。
  但在老臣肥义的帮助下,赵武灵王首先命令全国军队进入一级战斗准备,并且还连合了宋国和韩国,组成了军事同盟;并且收买了越王,让他攻打楚国,来转移楚国的视线,并且还收买了楼烦王,让他攻打燕国。
  在赵国君臣同心德之下,局面虽然一度紧张,但楚、秦、燕、齐、魏最终也没有形成合力,这让赵国度过了危机。
  (当时地理形势)
  但问题是,赵国如果不强大起来,那么其它国家就会"敌视"它,就想要吞灭它,好在魏国见这一次阴谋失败后,首先与赵国重新建交,这让赵国的"外交危机"得到了一定的缓各。但秦国、齐国对赵国的敌视仍然存在。
  九年,秦国大败韩、赵、魏三国联军。同年,齐国吞并了赵国的"观泽"。十年,秦国又夺取了赵国的"中阳"。这些变化下来,让赵国更是雪上加霜。
  特别是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就拥有了一批务实守法的官吏,这使得秦国的政务高效运转,并且随着"二十等军功爵"的制定,秦国也拥有了一支虎狼之军,这已经是天下一等一的强国,与秦国相邻都是一场噩梦!
  况且,秦惠文王继位之后,用司马错灭蜀、用李冰治蜀,拥有蜀地粮仓的秦国,更是具备了兼并天下的实力和野心!
  (秦国的扩张)
  这让赵武灵王感到深深的忧虑,秦国如此之强大,而赵国却尚未崛起,只要秦国东出,那韩赵危矣!但是机会说来就来,秦武王的去世,让赵武灵王找到了混乱秦国局势的方法。
  历史上的秦武王,比起秦惠文王来也并不差,并且他显得更激进。秦武王不仅屡屡发兵攻打韩魏,而且还有了"寡人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的野心。
  但秦武王也有弱点,就是他喜欢和大力士比力气。因此,秦武王三年,即赵武灵王十六年,秦武王在与部下举鼎比力气的游戏中,被鼎砸中腿骨"绝膑而死",而他却没有孩子,这让秦国立即陷入了"国中无君"的危机。
  赵国和秦国,好比两个人比赛跑步一样,想要赢得比赛,一个方法是要比对方跑得快,一个方法就是让对方慢下来。而秦武王之死,使得赵武灵王找到了让秦国"慢下来"的方法,那就是——介入、推动、引爆秦国的王统之争。
  (武王举鼎)
  秦武王死了之后,他母亲秦惠文后当然想推她的另一个儿子赢壮上位,即秦武王的弟弟,被封为"季君"。
  而当时的宣太后,也是秦惠文王的妃子(《芈月传》里的女主角芈月,当时只是"八子"的后宫级别),也想推自己的儿子嬴巿上位。也就是说,在赵武灵王还未出手的时候,秦国就已经爆发了"王统之争"。
  而赵武灵王一看如此,立即出手,他让部下把在燕国为质子的赢稷也送回秦国,让他去争夺大位。本来宣太后是力挺公子巿的,但一看到自己的另一个儿子赢稷,还找到了赵武灵王这个外援,于是也改口说要推赢稷上位为王。
  而宣太后也取得了当时的秦国右相樗里疾的支持,于是在内外势力的连合之下,赢稷终于上位为王,是为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嬴稷)
  而秦国也理所当然地爆发了战乱,为了争夺大位,各方势力进行权力搏杀,爆发了长达三年"季君之乱"。
  见于《赵世家》:十八年,秦武王与孟说举龙文赤鼎,绝膑而死。赵武灵王使代相赵固迎公子稷於燕,送归,立为秦王,是为昭王。
  见于《秦本纪》:二年,庶长壮与大臣、诸侯、公子为逆,皆诛,及惠文后皆不得良死。悼武王后出归魏。
  "季君之乱"的爆发,让秦国的力量遭到了削弱,秦惠文后都不得良死,而支持季君嬴壮的大臣和诸侯也遭到诛杀,他的一些兄弟也在被诛杀之列。最后是宣太后这一系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而秦国的这一次内乱,也给了赵武灵王推动"胡服骑射"的变法赢得了时间!
  文——千古

钱学森的岳母蒋佐梅,本是一个日本女护士,她是如何跟蒋百里走在一起的?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蒋百里,因写出对日本作战指南的国防论,由此被国内外赞誉为军神,堪称传奇人物。不仅如此,蒋百里与蒋佐梅之间的跨国婚姻,同样充满了传奇色彩。那么,蒋佐梅究竟是何人?菅义伟向给日本投掷原子弹的飞行员献花圈,会不会引发国民反对?最近发生了一件非常搞笑的事情,那就是日本首相访问美国被带到了阿林顿国家公墓,向曾经向日本投掷原子弹的两名飞行员的墓碑行礼致敬,不得不佩服拜登的脑洞,这个主意夺笋呐!在我们中国人看来革命队伍中的武功高手,在敌人阵前六进六出,被称当代赵子龙古有赵子龙七进七出长坂坡,今有潘忠汝六进六出黄安城,堪称当代赵子龙。在新中国未成立之前,我国的社会是无比混乱,数不尽的山头帮派,还有帝国主义的横行霸道欺压我们的百姓。这时候新一代的朱元璋所选的三位宰相,被刘伯温全盘否决了,最后三人下场如何?大家都知道,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统治高度集中的时代,在明朝以前,朝堂之中除了皇帝,还有权力比较大的宰相辅佐皇帝。但是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在设置了一段时间的宰相之后,便彻底废除了赤壁之战基本上都是东吴打的,那孙权又何必跟刘备联盟呢?赤壁之战前,孙权必须要和刘备联盟。因为他当时的情况也不比刘备强多少。刘备在当阳被击败后,诸葛亮到柴桑拜见了孙权,并向孙权极力陈述共同抗曹之事。不过即便诸葛亮说破了天,也没有用。因为早在雅克萨之战中,就尝到了西方武器的厉害,大清为何还不引进?雅克萨之战的俄军武器谈不上有多厉害,十七世纪的火器能有多厉害?清军和俄军一共打过两仗,第一次雅克萨之战时,俄军与清军用的都是鸟枪,双方都需要一个支架来托起枪才能瞄准,不过俄军用的支地图上的战争大唐名将郭子仪击溃15万燕军,史思明无奈降唐至德二年,当长安被成功收复之后,整个王朝的黎民百姓仿佛重新看到了希望,对于刚刚上台不久的肃宗皇帝而言,收拾这个残破的万里江山就变得异常的重要。长安城被收复之后,郭子仪迅速带领唐军将竹书纪年和史记谁的可信度高?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一部非常著名的史书,由于它记载的内容过于劲爆,颠覆了人们对历史固有的印象,而被封禁1000多年,最后竟逐渐失传。这本史书,就是竹书纪年。它就像一枚重磅炮弹一样,轰乾隆65岁生下一女,受三代帝王荣宠,乾隆若你是男儿,必立储君在历史上,皇帝往往都会喜欢小儿子。例如汉高祖时期,刘邦就想要让刘如意取代汉惠帝。到汉武帝时期,刘彻又废掉了皇太子让小儿子刘弗陵上位。总而言之,虽然很多皇帝英明神武,但是在小儿子这件1930年张辉瓒被捕,在密林中处决,毛泽东了解后其实不杀他更好前言张辉瓒作为中国革命早期所俘虏的国军将领,因为他本人之前在投靠蒋介石之后,积极拥护蒋介石的反动政策,因此人民群众对他恨之入骨。图张辉瓒旧照在被红军俘虏后,张辉瓒最终被他曾经压迫过炎黄是我们黄河流域的祖先,蒙古,西藏,少数民族也认吗?谢谢邀请!炎帝黄帝是我们华夏人的祖先,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也是华夏民族的组成部分,当然会认可的。大约公元前17世纪,夏朝灭亡后,夏桀的子孙带领一部分中原人,到了现在的蒙古东北等地区
这些防止腐败的奇招虽然极端,却也洞悉了贪腐的真相管住贪腐这件事,古今中外,都是老大难问题。翻开历史,防治贪腐的招数很多,有些还很极端。比如,西方天主教神职人员禁止结婚。漫长的一千余年间,并没有这样的禁令,但随着教会获得合法地位,陈独秀是块硬骨头毛主席说过,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其实,陈独秀的骨头,即使不是最硬的,也是比较硬的。1933年,陈独秀被国民党政府逮捕,罪名是反对政府,危害国家。法庭上,陈独秀仗义执言反对国民党政府则知澶渊之盟,未为失策澬渊之盟是指北宋与契丹(辽朝之间缔结的媾和条约)。在潼渊联合之后,辽进一步提高了宋朝对缴纳岁钱的要求史称重熙增币。经过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萧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以收复瓦桥袁术和袁绍的恩怨转自公众号人物地理。分享文史知识。袁术字公路,汝南汝阳人。司空袁逢之子。少以侠气闻,数与诸公子飞鹰走狗,后颇折节。举孝廉,累迁至河南尹虎贲中郎将。董卓想要废皇帝时,以袁术为后将军,国之命脉石油中国要优先发展重工业,石油是工业的血液,是绕不过去的战略资源。在建国初期,石油几乎要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生产要素。居高不下的能源对外依存度,自身的石油产量低,与最大的石油进口来源国四川王刘湘贡献陪都真相解密阴谋没得逞,却成就了铁血川军从抗日战争到抗美援朝,四川子弟兵都有着特别鲜明的作战风格上甘岭战役中无数川籍战士选择与敌人同归于尽,和抗日战争时期滕县保卫战的手榴弹自爆,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川军,是民国为数不多配得上联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刘伯温对出下联,朱元璋封军师民间流传刘伯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通,无所不晓。其神机妙算,有鬼神不测之机。更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之说,夸赞其有经天纬地之才,帮助朱元璋消灭元朝,一统天下。民间也志愿军入朝之初,麦克阿瑟想炸掉鸭绿江大桥,杜鲁门为何不同意?好莱坞拍过许多战争大片,不管是哪次战斗,他们都极力渲染美军的英勇无畏和所向无敌,但是,纵观美国整个电影行业,有这么一场战争,他们从未涉足,那就是朝鲜战争。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拍摄,他日本侵华长达14年,为何入侵印度打一次就放弃了日本是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的岛国土地贫瘠资源匮乏多火山地震。在这种恶劣的生存环境下日本人很早就形成了大陆情结。早在公元4世纪六十年代尚未完全统一日本列岛的大和王朝就出兵朝42军已确定集体转业,军长突接令率部赴朝参战,后打出国威军威新中国建立之初,面对中国千疮百孔的烂摊子,集中全力发展经济,解决四万万同胞的温饱问题就成了当务之急。对于军队来说,连年的战争也造就了素质一流的军队,培养出了本领过硬的军事指挥人员,百岁张学良的长寿秘诀每天大笑养生,钟爱一道菜提到爱国将领张学良,估计不少人都会想到曾经大火过的电视剧少帅。这部几乎相当于自传的电视剧,将张学良辉煌却又带有波折的一生娓娓展现给了诸多观众,也让不少人了解了张学良鲜为人知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