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太平天国刚刚打下南京,为什么急着去北伐?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杨秀清的战略,在今天看来大体是正确的。
  在太平军3月定都南京的时候,太平天国局势其实非常不好。
  3月,钦差大臣向荣在金陵城外孝陵卫建江南大营;4月16日,清钦差大臣琦善在扬州城外建江北大营。
  也就是说,南京城外就有一支清军主力驻扎,随时可能对城市发动进攻,这是心腹之患。太平军不搞定江南大营的清军主力,就无法像南方或者东南进军。
  而江北大营则封锁了太平军北上道路,而西面湖北、江西地区也有清军重兵。
  等于是南京四面都被清军战略包围。
  在这种情况下,杨秀清如果只求自保,固守现有的地盘,恐怕是坐以待毙。
  杨秀清死后,洪秀全就采用这种乌龟战略,步步坚守,最终结果就是死的慢一些。
  即便战略要地安庆鏖战了2年之久,最终还是被清军攻破。而安庆被攻破以后,南京也就危在旦夕。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杨秀清很聪明的使用部分太平军,分别北伐和西征。
  大家注意,杨秀清派去北伐的军队其实不多,仅有2万多人,其中1万多人是有经验的老兵。
  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的北伐军虽然有了一连串的失误,尤其是后续朱锡琨、许宗扬、黄益芸的部队无法跟上去支援,仍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这就是杨秀清的高明之处,他认为满清在北方的统治是混乱的,比南方更乱。
  实际上,太平军北伐部队所到之处,捻军、白莲教、天地会等各种武装组织纷纷加入。
  北伐部队一度扩充到10万规模,先后进入安徽、河南、山西、河北等6省,一度攻入保定附近,攻入天津城下。
  而清王朝陷入极大的惶恐中:8月28日攻克直隶重镇临洺关,京城震动,逃离北京的不下3万家。清廷一方面宣布京城戒严,咸丰帝任命其皇叔惠亲王绵愉为奉命大将军,以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为参赞大臣,总督四将军及察哈尔兵马,与胜保等人协力,倾全力以保北京;另一方面也作了必要时撤出北京的准备。由于北京全城戒严,人心惶惶之际,物价飞腾,米珠薪桂,一片混乱。
  然而,此时北伐军却出现战略失误。
  杨秀清认为此时北伐军骨干部队还有4万多人,加上加入的数万杂牌部队,完全可以同腐败的清军一斗,不允许他们擅自撤退。
  其实当时北伐军因为没有根据地,长期转战,战斗力开始迅速下降。
  如果此时北伐军迅速南返,此次北伐还是比较成功的,毕竟北伐军依靠区区2万人去占领满清北方领土,是无稽之谈,荒谬绝伦,本来就是捣乱的偏军而已。
  但杨秀清批准北伐军南撤迟了,而他派出北上增援的部队数量又太少(曾立昌、许宗扬和陈仕保等率领7500人),最终导致北伐军被清军团团包围,彻底崩溃。
  即便如此,北伐军以区区2万之众,从1853年5月,一直转战到1855年3月,几乎有整整两年时间,前后杀死7万多清军。
  北伐军完全吸引了北方清军主力,让十多万清军主力以及几十万清军地方部队,根本无暇南下参加攻打南京作战,同时搅乱了满清北方的地盘,北方多省陷入一片混乱,大大影响了满清的各种军事部署和财政收入。
  北伐军虽然失败,但战略上还是有很大贡献的。
  在北伐军转战的同时,太平军西征就比较顺利,1855年不但在江西九江湖口决战大败湘军,随后还攻陷武汉三镇。
  由于西面清军连遭败绩,北方清军难以增援,太平军在南京的局势好转。
  到了1856年,太平军彻底摧毁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完全解除了清军近距离的威胁。
  由此,太平天国形势大好,完全可以迅速向外扩张,扩大地盘,占据半壁江山。
  可惜此时高层内讧,天京事变爆发,具有极高战略眼光的杨秀清被杀,太平天国左膀右臂的石达开率领10万人脱离,只剩下神神叨叨并没有什么军事才能的洪秀全,太平天国由此完蛋。
  可以说,杨秀清对于北伐军的规划应该是,第一吸引北方清军主力,最低程度让这十几万清军无法南下围攻南京;第二搅乱满清北方的稳定,让他们政局和经济都陷入混乱中,减弱综合实力;第三联合北方反清力量一同作战,如果有机会就彻底掀翻北方满清政权。
  但杨秀清头脑大体是清醒的,没有给北伐军太多兵力,因为它最主要的目的只是牵制和扰乱。
  不过,杨秀清还是犯了错误,没有让北伐军及时南撤,也没有及时安排军队对他们进行接应。所以,最终北伐军虽有数千人分散逃回南京,主力却全军覆没。
  其中有1万多人是太平军打天下的老兵,是骨干力量。
  说真的,杨秀清还是厉害。没有杨秀清,太平军早就完了,也根本不会有什么太平天国。
  杨秀清虽然不识字,是砍柴烧炭出身,可这家伙绝对是天才型的战略家。就说太平军拿下南京以后的战略部署,绝对堪称战略史上的经典之作。
  杨秀清将20万水陆大军,兵分三路:第一路,由林凤祥、李开芳等人,带领2万大军进行北伐。这支人马一路打到了天津府静海县,差点儿就进了北京城!第二路,由赖汉英、曾天养等人,带领1万多人进行西征。这支军队陆续拿下了安庆、九江等军事重镇,巩固了南京的统治地位。第三路,剩下的人马则由洪秀全、杨秀清等人亲自统领,负责镇守大本营南京及其周边地区。毕竟当时南京周围的清军还真不少。
  这三路大军的安排,现在看来,是相当合理的。毕竟只有活动起来,才能找到活路。一直困守在原地,只有死路一条。
  可是针对北伐的战略部署,却遭到了不少非议。为啥?因为北伐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哪怕后来曾立昌、秦日纲等人先后支援,也没能挽回北伐败局。
  因此李秀成在总结杨秀清的战略思想时,甚至将这次北伐列为"天朝十误"之首,好家伙,这帽子扣得够大的!那么杨秀清为什么要这么部署呢?我们为什么说这是天才般的战略部署呢?
  第一,北伐可以团结更多反清力量。
  别以为当时只有太平军反对清廷的统治,太平军没出现之前,天地会、白莲教等前辈,已经活动了很长时间。
  等到太平军出现以后,捻军起义也浩浩荡荡地在北方越来越旺盛。这些反清力量,长期在北方活动,对清廷的困扰,甚至超过了太平军。
  为啥?因为他们距离京城更近,对清廷的统治更具有威胁。但是,论组织能力和组织架构,他们谁也比不上太平军。
  这是客观现实,毕竟太平军有自己的教义,也有比较完善的组织架构。相对于天地会、白莲教、捻军来说,太平军绝对算得上是正规军了!
  杨秀清让林凤祥带着2万多太平军北上,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在北方联络上更多反清义士和反清组织。一旦这些人靠拢到太平军这一边,对太平军的好处,是很难估量的。
  第二,搅乱北方,使得清廷无暇南顾。
  太平军是在什么情况下拿下南京的呢?当初他们从广西起兵,一路北上,本打算在桂林站住脚跟,结果被清军打跑了。
  没办法,他们只好进入湖南,结果在长沙遇上左宗棠,又碰了一鼻子灰。如果继续围攻长沙,那他们只能落得个弹尽粮绝,兵败而亡的下场了。
  在这个时候杨秀清提出了自己的战略部署:直奔南京而去。
  这一部署实在是太重要了,绕过长沙这块硬骨头,直接朝着江南地区的军事、经济、文化重地南京而来。一旦拿下南京,那他们的小日子可就好过太多了!
  在这种情况下,太平军拿下了南京。所以说这一路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包括江苏境内,到处都是清军。
  南京及其周边地区即使被太平军控制住了,可他们依旧受到清军的严重干扰,压根就睡不好觉。比如说南京城外面,就有清军的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随时会对南京发起进攻。
  既然睡不好觉,倒不如出来活动活动。因此杨秀清让林凤祥进行北伐,就是为了扰乱清廷在北方的布局,一旦北方乱了,那么清廷一定会抽调重兵对付北方的太平军。这个时候也就顺其自然地减轻了南京城周围的压力了!
  第三,北伐军能拿下京城,那是最好的。
  这虽然是奢望,可也是太平军的终极目标。从林凤祥、李开芳等人的角度来看,北伐军的目标就是为了拿下京城。
  这事儿虽然很困难,但也不是不可能。我认为杨秀清就是想要用2万多人马去赌一赌。万一清廷忽视了北方的防务,又或者说,清军的战斗力就是那么渣,那太平军此次北上,不就占了个大便宜了嘛!
  只要京城被拿下了,那天下的清军可就群龙无首了。不仅南京城的危机会自动化解,而且太平军会瞬间成为天下的主宰,这可真是一本万利的好生意。
  第四,通过试探,寻找太平天国的出路。
  历史没有发生之前,谁也不知道该往哪儿走。杨秀清不是科班出身的军事战略家,他只能靠摸索和灵感,为太平军寻找出路。
  摸着石头过河,这是相当艰难的一条路。只有自己亲自走一遍,才能真切地感受到。所以说当太平军拿下南京以后,谁也不知道未来该怎么走!
  问你,你知道吗?因此这次北伐,说到底也是一场试探。杨秀清就是希望通过北伐或者西征,为太平军寻找一条生路。
  毕竟如果死守在南京的话,周围的清军越来越多,早晚就是死路一条。可以参考一下杨秀清死后,洪秀全的战略部署,就知道孰高孰低了。
  而出去活动活动,反倒是可以不断寻找新的机会。一旦哪个机会被他们抓住了,那么太平军的这盘棋就算是被盘活了!
  第五,除了北伐,还有西征。
  刚才多次提到了西征,其实在北伐的同时,杨秀清还组织了一次西征。西征军只有1万多人马,打南昌不下,转而打九江。
  占了九江以后,太平军又攻占了庐州、安庆、武昌等地,长江沿线的胜利,是杨秀清的一次成功探索。这也为后来石达开等人提供了模板。
  只要西征或者北伐中,有一条路成功了,那么太平军就算是彻底有了生存的资本。在湖口之战中,杨秀清派遣石达开击败了曾国藩的湘军,稳住了九江的控制权,完成了西征的胜利。因此太平军才能延续十多年的时间。
  总结:北伐军终究成了战略牺牲品。
  不管是哪种战略目的,2万多北伐军基本成了战略牺牲品。毕竟孤军深入后,后援力量不足,前线人马跟摸瞎没什么区别。
  杨秀清失策的地方,就是没有及时为北伐军提供支援。又或者说,没有及时让北伐军撤回来休整。结果导致2万多北伐军基本全军覆没。
  不过话又说回来,甘蔗没有两头甜,为了达到其他目的,牺牲北伐军,似乎是在所难免的事情。要想面面俱到,恐怕杨秀清还不具备这样的功力。事实上也基本没人能做到面面俱到。
  1853年5月13日,太平军即开始了北伐。
  此时,距离太平军进入南京,不过才过去了1个多月。
  在南方,太平军仅仅控制了天京、镇江、扬州三城,而且,即便在天京周边,江南、江北大营尚有35000清军精锐尚在虎视眈眈。
  如此局势下,太平军为何要急不可耐地北伐呢?形势
  1853年3月29日,洪秀全、杨秀清等人进入金陵,改金陵为天京,以之为都。
  关于定都天京的决策,历来争议很多,不过,那毕竟是另外一个问题了,咱今天就不聊了。
  既然已经决议定都天京,以后的决策自然要在这个前提下展开讨论了。
  既然已经定都天京,自然就要保卫住天京。
  很快,清军在天京周边建立了江南、江北大营,并攻占了天京周边的一些关键地区。
  对于城外这些清军的战斗力,洪秀全、杨秀清是很清楚的。
  尤其是江南大营的清军,他们是太平军一路从广西打过来的。
  在与这些清军的作战中,双方都曾试图歼灭对方,一言不合就对峙数月,但谁也吃不掉谁。
  此时,太平军虽有50多万人,但大多是家属,能战之士大约为10余万。
  城外的清军为3.5万,兵力约只有太平军中1/3,但他们都是绿营中最精锐的部队,擅长防守,且已经控制了孝陵卫等险要地区。
  因此,在进入天京后一个月的时间内,太平军在与城外清军的交战中,不但无法吃掉对手,甚至还吃了一些亏。
  显然,太平军至少在短时间内是吃不掉城外对手的。
  更为严重的是,仅仅只占有三城的太平军,后援不足,而大清在全国有90万大军。
  这90万大军,虽然因承平日久而战斗力下降,但作为预备兵源还是可以的,而且···规模摆在那里!
  显然,如果太平军与清军一直在城下耗下去,是拱手让出主动权,困守孤城,自杀而已!等大清的兵源源源不断抵达,太平天国就完了。
  既不能吃掉城外的敌人,也不能一直耗下去,这该怎么办呢?
  洪秀全、杨秀清的对策是:外线战略。外线战略
  当时在天京的法国传教士所做的记载基本再现了洪秀全、杨秀清的思路。
  曾有太平军将领找洪秀全,要求尽快进攻城外的清军。洪秀全去祷告后,"转达"了天父的意见:让那么满清军队在这里沉湎,消耗自己的身体吧!我们的精兵在北方!等妖气吹遍整个北方,我们再包围他们!
  显然,洪秀全借天父之口,清楚地阐述了思路:执行外线战略!
  城内的太平军为10余万,虽然吃不掉城外的敌军,但仅仅用于自保就浪费了。
  短时间内,天京城内的太平军是"战则不足,守则有余"。
  可是,如果一直耗下去,等清军兵力源源不断来增援,那就连守都不足了。
  相比之下,清军则是"战则有余,守则不足"。
  大清全国有90余万大军,如果仅仅只是以天京为打击目标,不断抽调兵马前来,是十分强大的。
  可是,这90余万人分布在全国各地,如果拥有防守运动中的太平军,就处处都兵力不足了。
  所以,抽调部分精锐,攻入敌占区,打乱敌人的部署,才是化解困境的唯一办法。
  因此,洪秀全、杨秀清,选择了北伐、西征,执行外线战略。
  相比之下,北伐,是最能打乱敌人部署,争取主动的。
  一方面,大清的统治中心在北方,主要兵源也在北方。
  另一方面,大清在北方的防御力量十分分散。像开封、宿州这样的重镇,都只有数千人,且训练不足,很难抵挡快速推进的太平军。
  所以,太平军一旦北伐,清军势必到处调兵遣将,堵截太平军逼近其统治中心,部署将被完全打乱。
  因此,在与城外清军进行了1个多月的交战后,太平军做了立刻抽调精锐北伐的决策。确实为全局赢得了主动
  太平军北伐开始后,确实打乱了大清的部署。
  此后,大清不但没有再调兵增援江南、江北大营,还从两大营抽调兵马回援。
  不仅如此,当太平军再实施西征时,原本兵力仍很雄厚的大清,仍然没有抽调太多兵力前往作战,如果不是湘军的异军突起,太平军几乎可以在不遭遇太大阻力的情况下西征成功。
  可以说,出发时只有2、3万人的北伐军,确实达到了打乱敌人部署,为太平天国赢得全局主动作出了巨大贡献。
  杨秀清给北伐军的要求是:师行间道,疾趋燕都。
  也就是说:实施无后方作战,长驱直入!
  后后方作战,千里大突进,历来是要冒巨大的风险,付出巨大代价的。
  然而,全军覆灭,有去无回,这样的代价就太大了。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太平军的计划也被"意外"打破了。未能实现的设想
  太平军一直把林凤祥、李开芳,称为北伐军的先锋。
  也就是说,洪秀全、杨秀清,原本是留有后手的,是准备投入主力的。
  太平天国在首义五王之外,又封胡以晃为豫王,秦日纲为燕王。
  豫、燕,从字面上认识,就清楚地表明:太平军是要以"王"级别的人物负责河南、河北战场,率领主力北伐。
  那么,为何最后只有曾立昌率部分援军"救火",始终没有什么"主力"北上呢?
  因为···遇到了意外。
  1854年时,太平军的西征军再下武昌,又攻入了湖南。
  杨秀清去天京前,刚刚路过湖南,当时,湖南境内的清军野战精锐,如今都在江南大营待着,湖南境内原本没有什么能抵挡太平军的力量。
  一旦攻占湖南,广西等地更是太平军的老家,南方基本没有什么太大麻烦。
  因此,依常理,1854年左右,即可组织真正的大规模北伐,与林凤祥、李开芳等先锋呼应了。
  然而,意外的是:在湖南,他们遇到了突然崛起的湘军。
  湘军不但将太平军赶出了湖南,还攻取武昌,再入安徽、江西,成为太平军真正的心腹大患。
  因此,太平军也就再无法大举北伐了,林凤祥这个先锋,也就成了北伐军的全部。
  如此,北伐偏师,孤立无援,有去无回。
  太平军之所以作出以2、3万人偏师北伐这个看起来荒唐的决策,并非洪秀全、杨秀清脑子昏了,只是其计划没有打出来而已。不必苛责
  提到北伐,许多朋友喜欢拿朱元璋北伐与太平军北伐相比。
  这种看法认为:朱元璋在先攻灭陈友谅、张士诚,基本平定南方后,才开始集中主力,大举北伐。而洪秀全在仅有三城,后方不稳的情况下,就仅仅以2、3万人北伐,是愚蠢的。
  不否认,朱元璋集团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确实有高下之分。然而,这样的类比并不恰当。
  朱元璋时期,北方的元廷已经陷入分裂、混乱,北方军阀的混战一点不比南方群雄混战冷清,元廷基本上没有办法组织南下。陈友谅、张士诚,则更是独立的军阀。
  因此,朱元璋当然可以根据各派势力的特点,"先陈后张",步步为营了。
  洪秀全面临的局面则完全不同。
  大清虽已不复全盛之势,但统治集团仍然基本保持着对全国的控制。八旗、绿营,虽已不堪用,但在数量上仍保持绝对优势,并仍听朝廷统一调遣,湘军及各地团练虽"兵为将有",但仍忠于清帝。
  这种情况下,洪秀全当然不可能照搬朱元璋的经验!
  洪秀全、杨秀清作出了迅速北伐的部署,北伐达到了打乱敌人部署,为全局赢得主动的效果,这是事实;北伐最终全军覆灭,这也是事实,都毋需讳言。
  然而,洪秀全、杨秀清虽有许多问题、失误,但绝不愚蠢。
  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一样,太平天国北伐失败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然而,一味只是以"昏了头"来看待洪秀全、杨秀清作出的北伐决策,既不客观,也无意义。
  咸丰三年(1853年)二月,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并定都于此。同年四月,刚刚进入天京的洪秀全便下令北伐,由林凤祥、李开芳率军2万余人从浦口出师。
  对于这次北伐,很多人是反对的。时任殿左一指挥的罗大纲就陈奏:
  "欲图北必先定河南,大驾(洪秀全)驻河南,军乃渡河。否则,先定南九省,无内顾忧,然后三路出师,一出汉中,疾趋咸阳;一出湘楚,以至皖豫;一出徐扬,席卷山左。咸阳既定,再出山右,会猎燕都(北京),虽诸葛(亮)不能御也。"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这次偏师北伐全军覆没,这2万人的精兵几乎都是出自广西的骨干力量,对太平天国的影响不可谓不小。为何当时的天国领导层有如此决定呢?
  北伐过程简述
  咸丰三年(1853年)四月,北伐军以以"师行间道,疾趋燕都,无贪攻城夺地靡时日"为目的,经皖北上。刚开始可谓是势如破竹,一个月中连破滁州、临淮关、凤阳、怀远、蒙城、亳州等地。五月进入河南,连破数城后取道山东,后又北渡黄河,吓得清廷召集几万兵马围堵太平军。由于北伐军人数不多,这一路并没有占领太多的城池,这给了清军机会,尤其在入冬后,北伐军后勤供给不上,南方军士也不适应北方的严寒,而援兵也被清军阻击。到了第二年四月,北伐军因粮尽弹缺,后援无望突围南走,退至东光县连镇,遭清军僧格林沁部包围。李开芳突围,林凤祥一直坚持到了咸丰五年(1855年)二月被俘,在北京就义,五月,李开芳被俘,同样被押至北京就义。轰轰烈烈的北伐只维持了两年多,以失败告终。
  以2万的军力就想灭亡清朝,这就是天方夜谭,洪秀全和杨秀清为何执意如此?
  减轻天京城的压力
  自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之后,几乎同时,清军向荣部17000余人已移营至天京城东孝陵卫,建立了"江南大营",清军琦善部17000余人随之在扬州地区建立了"江北大营",这对天京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所以说,北伐虽是以偏师孤军深入险地,与其说是犁除庭穴,不如说是以攻为守。别忘了,几乎与北伐同时,太平军也有西征的战略路线,其目的经营长江上游,屏障天京,都是为了守卫天京。
  虽然最后北伐失败,但就在第二年,也就是咸丰六年(1856 年),太平军第一一次破江北、江南大营,太平天国的声势达到了顶峰!
  而其实,北伐的目的也有政治层面上的。
  缓解内部矛盾
  定都天京,其实有不少人是反对的。他们认为这就是不进取的表现,尤其是领导层,这些底层出身的人完全被六朝金粉之地迷惑了双眼。但领导层也知道下面的怨言,于是想了很多办法。
  例如,在杨秀清授意下,太平天国出版了一本小册子《建天京于金陵论》,盛赞南京"虎踞龙盘","形险地胜",从地理、经济等角度大称南京之好,甚至称南京为中国的"耶路撒冷"!
  但光搞舆论也不行,至少也得做出些行动,而北伐就是他们的行动!相比于西征的占地盘、抢资源,北伐完全就是一场政治秀。2万人虽是精兵,但要直捣北京,难度太大了。加上后勤供给乏力,援兵被阻击,北伐的结果只有失败。
  参考当时北伐军开始时的节节胜利,如果太平军不在南京定都,而全力北伐,结果可能真的就不同了,以当时太平军昂扬的斗志和生猛的战斗力,攻取北京并非是不切实际的想法。
  历史证明,太平天国腐化之快让人难以想象,一破江北、江南大营的同年,"天京事变"爆发,杨秀清、韦昌辉死于内讧,石达开匆匆结束西征而后率部出走,太平天国军事形势急转直下,他们重新被清军团团包围。直到新一代的陈玉成和李秀成再破江北、江南大营,不过那时只能算是太平天国的回光返照了。
  北伐确实是太平天国的一次良机,结果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太平军主力至其灭亡也没能真正踏上北中国大地。
  太平天国的北伐,无论是从出发点还是从结果来看,都说不上是正确的决定,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对于北伐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可能洪秀全和杨秀清自己都不清楚,是在占领天京之后,盲目乐观情况下做出的错误决定。首先是做出北伐的决定过于仓促。
  北伐之前,太平天国刚刚占领天京,此时最大和最直接的威胁是近在咫尺的清军江南和江北大营,这两大营地对太平天国形成了夹击之势。
  不打破江南江北大营,太平天国就根基不稳,随时都可能被清军攻破天京;但出乎所有人的意外,太平天国不仅不稳固来之不易的天京,反而选择了主动出击,主动分散兵力北伐。
  洪秀全和杨秀清是北伐的推动者,但是太平天国内部也并不是没有反对意见,比如罗大纲是坚决反对的。
  罗大纲认为,太平天国应该先巩固在天京的根基,随后在长江以南与清政府划江而治,稳定后方之后再去北伐;如今才入天京就北伐,是"必败之道"。
  洪秀全和杨秀清错误的估计了形势,对形势过于乐观,急于求成,犯了兵家之大忌,四处出击反而是分散了自己的实力,把自己的薄弱点主动暴露给敌人,应该对北伐的失败负主要责任。其次是高估了太平军的实力、低估了清军的实力。
  北伐的太平军战斗力强不假,但称不上是太平军的主力,只能说是精锐部队,并不比西征以及留在天京的太平军强多少。
  而且带兵的将领,分别是林凤祥、李开芳以及吉文元,说这三位不强、指挥能力不够,肯定是冤枉他们了。
  但是被寄予厚望"直捣黄龙"的北伐军,竟然没有太平天国中任何一个"王"级别的大佬坐镇,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指挥官的级别不够高、能力说不上是最强,洪秀全以及杨秀清对北伐到底有没有必胜的决心值得商榷,也就是说北伐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太平天国内部是没有清晰的目标的。
  到底是作为太平天国的主要军事策略直接攻破清朝的京城、取而代之,还只是作为牵制清军的"偏师",也许洪秀全和杨秀清都在摇摆不定。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整个北伐军竟然只有区区两万人,而且是没有后援支持的。
  在清军尚有数十万甚至更多军队,沿途都有重兵把守的情况下,两万人的太平军无异于是"以卵击石",是送上门给别人包饺子的。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北伐前夕,太平军出其不意、奇兵制胜,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可谓是"战果累累",但越是备上,就越显出"孤军深入"的态势来,陷入清军的重重包围之中。
  以太平天国北伐军的战斗力,与清军一对一肯定是胜率更大,但是面对数倍乃至数十倍的清军,失败的必然的。再次是北伐军的军事策略有误。
  杨秀清给北伐军的指示是"直奔北京",说白了就是"孤军深入",这颇有点"置死地而后生"的意思在里面。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北伐军不建立根据,任何粮草、武器、医疗以及兵源都不会有任何稳定的补充,靠的就是一鼓作气。
  但是,一鼓作气、再而竭三而衰。
  在经历了前期的胜利之后,太平天国北伐军在远离天京,被隔离了与天京的联系之后,清军也吸取了失败的教训,主动改变了战术。
  僧格林沁走马上任,对太平军以"围堵包围"为主,太平军没有根据地,缺乏补给,僧格林沁就是看准了这一点,耗也要耗死太平军。
  太平军前期取得的胜利瞬间化为乌有,随后就是接踵而来的失利。
  并且随着比方天气越来越冷,对于大多数兵源来自南方的太平军也是个严酷的考验。
  在阜城之役,太平军主要将领之一吉文元战死;仅剩的一万北伐军被僧格林沁的三万清军包围。
  李开芳率小部分北伐军突围后,随即又被困在高唐;而此时林凤祥还被清军包围在连镇。
  就这样,北伐军被清军分别围困,动弹不得,援军也被清军击溃,形势及其恶劣。
  最终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清军攻克连镇,林凤祥被押解至北京,旋即被凌迟处死;李开芳向清军投降后也被凌迟处死。
  林凤祥在被处死前,就哀叹:
  "吾孤军深入,犯兵家之所忌,取败宜也。"
  而多年后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将领李秀成,在《天国十误》总结了十大错误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扫北败亡之大误",而且头三条都和北伐失败有关。
  一个在另一个政权的重重包围下冒出头来的政权,你不迅速地集结力量,攻打它最重要的部分,等着它来剿杀你吗?
  天国的事业是结结实实地培养出几个硬汉的,石达开,陈玉成,李秀成,在男女平等的开明社会里,在男女同列朝的社会里,他们更感受到了人性的关怀与阶级的温度,同时,他们又是善妒与计较个人得失的。闪闪烁烁之间,太平天国呈现出它的懦弱与宏伟。
  天国的伟大人物里面,最典型的莫过于他们的天王洪秀全了。我最喜欢看伟大人物游龙底层社会的时期,那时候他们无惧无畏,天马行空,蓬蓬的朝气最让人惊异与感叹了,仿佛宇宙的整个魅力整个精气都聚集在这个人身上。我喜欢看他们坚毅又决绝的表情,仿如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仿如一切都是替天行道。
  可是伟大的人物都易于被虚荣冲昏头脑,都容易在成功后贪图享乐,都容易倒在女人的胯下,辜负了天地间的一股精气,所以它转移了,无奈地为自己寻找下家。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康熙帝,哪一个不是如此,哪一个能逃过这个定律。"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当太平军攻下南京的时候,立刻就组织力量进行北伐与西征,这是何等地雄心壮志,何等地居安思危。可是一旦他们稍有实力,就开始掐了起来,做些子个为女人争风吃醋的事情!曾经栉风沐雨豪言壮语的时刻再也不回忆了,甚至别人提起来自己也会黑脸。
  洪秀全驾驭臣下的都是那些下三烂的上不了台面的伎俩,他曾经屡试不第,走投无路,实在没辙的情况下,又具有雄心壮志,想要干一番大事,于是机缘巧合,其实也应了那句话,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洪秀全竟用起了西方的基督教来在中国大地煽动群众,去干追名逐利的事情。也许当初他有一些公心,但从他后来的所作所为看,一切不过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
  洪秀全的确是有朴素的平等观念的,天下皆兄弟,天下尽姊妹,可是在治国理政时,在千军万马中,这无异于告诉敌人我们是混乱的,是没有秩序的,是没大没小的,是群魔乱舞的。天国的发展,很好地印证了这一论断。
  也许中国可能在一帮具有朴素平等思想的农民手中进入新的时代,如果他们思想再开明一些,能吸收当时最先进的民主进步思想。可惜一切都是如果,一切都那么脆弱可笑。
  对于太平天国运动,后世的评价是搅动了清朝的半壁江山,但实际上太平天国并没有打下很大的地盘。
  (巅峰时期的太平天国,世纪控制疆域也不过一两个省)
  从广西金田起义开始一直到南京,太平军始终没有一块稳定的根据地,说白了就是一帮流寇,和之前的白莲教起义没啥区别。
  白莲教起义是嘉庆元年爆发的一场农民起义,与太平天国一样,白莲教起义也是披着宗教的外衣,曾横扫湖北、河南、陕西、四川等地,清廷前后投入上亿两白银的军费,耗时九年才最终镇压下去。
  白莲教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第一、义军虽声势浩大,星火燎原,但却从没有建立一块根据地,没有稳定地后勤保障和兵员。
  第二、义军过分依赖宗教宣传,没能有效拉拢地主阶级,当时广大士绅和地主还是站在朝廷一方的,地主阶级组织的团练也成为镇压义军的刽子手之一。
  第三、义军内部不合,革命信念不够坚定,叛变者甚多。
  对比白莲教起义和太平天国运动,二者确实没啥太大区别,仅有的区别在于太平天国起义是清廷彻底走上了下坡路,国力比嘉庆时期更加虚弱。
  此外,太平军内部有一个大神级人物杨秀清,正是在他的带领下,太平天国才比白莲教起义走的更远。
  (天平天国的实际操盘者——杨秀清)
  太平军在拿下南京之后,当时摆在天国高层面前有两个选择:
  其一继续北上,直捣黄龙。
  其二定都南京,再图发展。
  面对着南京的繁华秀丽,洪秀全实在是走不动了,于是决定定都南京,同时也宣告太平天国有了自己的大本营了。
  建都南京后,杨秀清就开始了一系列战略调整。
  首先,杨秀清不再过分强调宗教概念,禁止焚烧孔庙和其实儒生的等过激行为,强调华夷之辩,试图拉拢地主阶级。
  杨秀清的这个做法是非常非常正确的,其目的是为了争取更多的地方乡绅支持,稳固太平天国的统治基础。
  其次,杨秀清决定扩大根据地,完成太平军从流寇到国家政权的转变。为此杨秀清策划了对太平天国影响重大的西征和北伐运动。
  西征和北伐是同时进行的,所动用的将帅兵马皆是太平军主力,以老广西为主,战斗力和战斗意志都没的说。
  其中北伐军是由天官副丞相林凤祥、地官正丞相李开芳、春官副丞相吉文元领导,领兵两万出击。
  后世很多人认为本次北伐是一场试探性的军事行动,所动用兵力和将官级别都不高。甚至有人对北伐进行阴谋论,认为这是太平天国内部铲除政治对手的阴暗手段。
  的确,北伐主官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都不是王爵,但也不是一般人物,这些人全部是老革命,属于天国的高级管理层,地位仅次于五王,级别不低了。
  而且这三位都是直接带兵的干将,属于军事层面的顶尖人物,不派他们去派谁去?
  (北伐三人组)
  至于兵力问题,两万真的是极限了。
  上文也说了,此次北伐和西征是同时进行的,西征部队和北伐部队一共投入了约五万多人,这些可都是太平军中最能打的队伍,几乎都投出去了。
  剩下了的军队需要保卫南京,当时南京城外还大量清军没有肃清,清军的江南大营就在南京城外的孝陵卫,对南京威胁极大。
  话说到这里可能不少老铁又糊涂了,既然南京城外还有大量清军,杨秀清为啥不先剿灭家门口的敌人再出击北伐和西征呢?
  杨秀清肯定不傻,对于南京城外的江南大营,杨秀清必然是欲拔之而后快。
  可问题是江南大营不好对付,咸丰帝为了保障漕运安全,将当时全国尚能一战的绿营兵全部都集中到了江南大营,兵力至少有六七万人。
  这么多人固守营寨,缺乏重型火炮的太平军想打下来是很不容易的。
  (漕运关乎清廷根基,为了保护漕运,清政府将可用之兵全部集中到南京外围)
  不过江南大营的绿营兵已经是清廷可调动的全部家当了,这导致其他地区的清军非常少,于是杨秀清才决定暂缓攻打江南大营,转而开启西征和北伐,做好与清廷长期对抗的准备。
  从事后的成绩来看,西征方面军是取得了一些成绩,打下来不少地盘。而北方方面军则全军覆没了,着实可惜,毕竟仅用两万人就想推翻清朝统治确实有点不切实际。
  要知道当年朱元璋北方可是动用了二十五万大军!哪怕这二十五万人中包含了后勤人员,参与作战的战斗人员至少也要在十万人以上。
  (朱元璋北伐时虽然也尚未统一南方,但地盘比太平天国大多了,兵力也多很多)
  当然,此次北伐失败也不能完全归咎于兵力不足,统战宣传上的不到位也是一大原因。
  相比于明军北伐,太平军北伐显然没有做好宣传工作,当时中原汉人士绅并不了解太平军,在清廷的舆论误导下都将太平军视为土匪,不仅不合作,还组织团练抵抗太平军,给太平军造成巨大损失。
  而太平军在受到抵抗之后没有理智应对,适得其反的选择了报复性的屠城,更加让自己丧失了人民的支持。
  事实上假如太平军能够获得北方汉人民心,对付清廷的那点察哈尔八旗完全不成问题,即便打不下北京,也不至于毫无所获全军覆没。
  然而历史没有假如,在兵力不足,民心不稳的情况下,太平军北伐失败几乎是必然的结果。
  顺便说一句,太平军在北方没能做好宣传工作,在南方的宣传工作也不得力。
  西征的太平军之所以能够获得更好的成绩,并非西征军实力更强,而是清廷将仅剩的主力都拿去对方北伐军了,导致清廷在安徽、湖北、江西兵力空虚,西征军的进展才算是比较顺利。
  可即便如此,西征军也没能更进一步,原因还是由于统战工作不到位,大量南方士绅依旧选择效忠清廷。
  在清廷的号召下,以曾国藩为首的湖南官员士绅组织了大量团练,建立湘军,在无粮无饷的情况下独自挡住了西征的太平军,保住了清廷的半壁江山。
  我是西北烟云,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太平天国刚刚打下南京啊,命名为天津,之后就急着去北伐,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要出其不意,大清朝一个措手不及,毕竟如果再拖延时日的话,清政府会举起全国的财力物力人力对太平军进行围剿,那么太平军就形势危急,所以说他们采取快速北伐的这么一个策略,希望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北京攻克,一旦攻占了北京,那么清政府就名存实亡,他们就可以慢慢收拾残局,这样就可以夺得天下了。
  所以说,太平天国不读书,无人才,正在于此。
  落第秀才洪秀全和烧炭工杨秀清固然是一时枭雄,胸中也有权谋,但缺少了大知识分子为他们提供"专业统治技术"辅助,终究难堪大任。
  二人的历史定位只能是:时势所制造的枭雄而已。
  天下沸腾,民心思乱,他们正好应乱而出罢了。
  这不算治国安邦大本事。
  能引领乱民不再作乱,找一块地方去脚踏实地搞建设的人物才算是治国安邦大本事。
  假以时日,这种人物会统一天下,世人开创太平岁月。太平天国刚刚打下南京,就急着分出兵力去北伐,确实是完全错误的战略。根本是乱上添乱。一切都是杨秀清的错。
  太平军北伐开始那一年是太平天国三年,也就是打下天京那一年。
  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进入南京,清朝两江总督陆建瀛力战阵亡。
  一个月后,4月19日,洪秀全进入南京,占住了"两江总督衙门",宣称是"天王府",改南京为天京。
  到5月8日,连二十天的间隔也没有,杨秀清命令镇守扬州的林凤祥和李开芳北伐!
  时间就是这么仓促。
  令人很难相信太平军曾经就北伐事宜开过什么研究会议。
  要知道,他们所谓的"拜上帝教"的传教范围只是局限在两广局部地区,长江以北毫无根基。南京和扬州还没有经营好呢,就要北伐,实在太仓促了。
  但这种仓促的作风也是太平军一贯的风格。
  要知道,太平军北伐距离金田起义也才是两年的时间。
  两年前的1851年1月11日,"金田起义"也就一万余人,占永安,克桂林,入湖南,进长沙,到1853年1月12日攻克南昌,已经有五十万人了。
  虽然这五十万人不全部是军队,但当时的一万余人也不全部是能打的战士啊!
  两个月后,太平军打进了南京。立国建都。
  上面说过了,是洪秀全和杨秀清等人政策得当吗?是他们雄才大略吗?
  不是。
  民心思乱而已。
  这个时候,他们应该停下狂风骤雨的前进脚步,研究下稳固政权的事情,同时为治下百姓提供尽可能的安定生活,起码应该比在清廷统治下生活的好才是。
  可是,洪秀全和杨秀清,主要是杨秀清,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下令继续前进,四处出击。
  太平军分兵去北伐,根本就是王八拳乱打。
  孤军远征,无后援,也无政权组织,连"拜上帝会"的组织也没有。
  可以想象,太平天国北伐军的吃穿用度怎么来的。
  抢呗!
  也许先抢的是富人,尽管抢富人也不对,富人抢过了,你猜他们会抢什么人?
  所以,太平军所过之处,不仅地主知识分子们骂他们为"长毛",普通穷人也称他们为"长毛"。
  所以说,你说太平军是急着去北伐了吗?
  也不尽然。
  从金田起义一开始,到太平天国被消灭,一直以来,这些人都很急。
  连内斗也很急!
  天京事变互相间杀戮那么惨烈狠毒,都是着急啊!
  着急稳定内部。
  北伐的原因就是太平天国起义后进军太顺利了。清军腐败至极,简直不堪一击。就连由绿营头号名将向荣统率的王牌部队镇筸兵都不是太平军的对手。太平军没有能够打下长沙,随后他们放弃长沙北上,在一百多天的时间里攻无不克战无不取,顺利地拿下了武昌、九江、安庆、南京等著名城市。
  在这样的情形下,杨秀清自然会产生这样的念头:如果一鼓作气向着北京进军,是不是也能把北京打下来?于是,在占领了南京之后,杨秀清就派出林凤祥李开芳率领大约两万余人北上,目标直指北京。
  这便是杨秀清出兵的动机。然而,杨秀清毕竟是一个刚刚走出山沟的农民,他对于天下大势还不是了解得太清楚。如果他知道鸦片战争的过程,大概他就不会这么做了。
  在鸦片战争中,英军的实力岂不是比太平军还要强出不知多少倍?但是,英国人并没有产生征服中国,把中国像印度占为己有的想法。为什么呢?因为英国人还是很聪明的,他们意识到这样庞大的国家想要彻底征服不是轻而易举能做到的。清王朝固然极度腐败,但是如果把他们逼急了,他们也会迸发出惊人的能量。那时,英国就该得不偿失了。所以英国人明智地选择了打开中国的门户这么一个条件。
  而杨秀清他们是要把清王朝置于死地。这样一来,满清王朝势必绝地反击。他都要死了,还能不和你拼命?所以,杨秀清以偏师北伐,实在是有些轻敌了。
  对于太平天国来说,当时的最佳选择自然应该是首先集中兵力消灭江南江北两大营的清军,然后分别东进和西征,争取首先控制长江流域。把长江流域彻底占据之后,才能考虑接下来如何灭掉满清王朝的问题。

1945年重庆谈判时,蒋介石让伟人出任省长,毛主席听后开怀大笑1945年重庆谈判时,蒋介石亮出底线让毛主席到新疆当省长1945年10月10日,经过43天的谈判,国共双方终于达成了一份协议,即双十协定。重庆谈判由此落下帷幕。43天紧张谈判,谈判百年前的小镇,曾经人口过万,如今不到百人。到底怎么了这里到处杂草丛生,废弃的学校,丢弃的房屋。死一般的寂静。百年前的唐家大院,在历经风雨洗刷之后,显得破旧不堪。两千年前的岩井就这样扔在江边,成为一处无人问津的深坑。关注洱海溪水,带你大娘为救红军战士舍亲子,被救红军成开国大将后,为大娘养老送终除了中国共产党以及它所建立的红军之外,没有哪个国家哪个朝代的军队从一开始成立就将普通老百姓的利益当作是自己的利益。正因为这样,所以才有了军民一家亲的关系。因此,在革命战争年代,不但李讷亲手制作的生日礼物被毛主席珍藏一生,晚年李讷我想念爸爸李讷是毛泽东和江青唯一的孩子,1976年是她人生中最痛苦的一年。失去了父亲和母亲,婚姻上也面临破裂,她的人生跌入了低谷。清幽的月光照耀着中南海的一草一木,李讷翻看着曾和父亲毛泽东一老人去部队看儿子,被哨兵拦下不让进,他说叫你们师长跑步过来1970年的春天,河北113师发生了一件大乌龙事件。那一天,113师门口的哨兵们正在像往常一样在门口站岗。突然,一位拄着拐杖满头白发的老人径直朝着里面走过去,哨兵们见状便将老人拦了晋察冀定县抗日英雄传(2)二冀中抗日根据地主要缔造者之探考孙志远和吕正操的私人交谊和革命友谊分为三个阶段,即1937年七七事变之前统战的阶段七七事变之后冀中根据地共事的阶段和晋绥军区共事的阶段。因为主题的关他是汉朝有名酷吏,死后仍株连五族被灭王温舒,汉武帝时期酷吏。年轻的时候不务正业,好以拦路抢劫后杀人为乐,逐渐养成他残暴性情。年龄稍微大一点儿之后,他找了个机会,做了县里的亭长,但因为恶习难改,屡次遭到罢免。之后的几年鲁迅公园的梅园鲁迅公园有一个园中园梅园,遍布盛开的梅花。在园内中央有一座韩国民族建筑风格的亭阁,名为梅轩尹奉吉义士生平事迹陈列室,记录着一个韩国民族英雄的事迹。尹奉吉,号梅轩,韩国独立运动政治家郑旦与夫差的爱情故事一郑旦,在小时候就与吴王夫差见过,而且在一起玩的不亦乐乎,他们彼此都忘不了那段时光。夫差还信誓旦旦的说等他长大了就娶郑旦当妻子。他们的相遇是在打猎的场地,年少的夫差意气风发,长相帅气摸金校尉中谁最厉害摸金校尉是中国古代一个盗墓者的别称。据史书记载,摸金校尉起源于东汉末年三国时期,自于汉代陈琳所作为袁绍檄豫州。曹操为了弥补军饷的不足,设立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军衔,专司盗墓取财,1960年大合影,汇聚国内战神,15位大军区司令同框,谁坐C位?1960年10月的军委会议后,信中国的将帅和领导人们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照片上都是中国近代参加过系列战争的战神级开国将领,还包含了15位大军区司令。在照片上的134人中,有数位元
诸葛亮墓迷惑世人千年,专家挖掘后,为刘禅洗刷了千年委屈2千年来,难寻踪迹的诸葛亮墓,最终在陕西定军山被考古专家所发现。在墓穴内不仅有数之不尽的兵书战策,而且墓穴的建造更是契合周天之数,暗藏玄机。其中的一项发现更是让考古专家,为刘禅洗去因贪腐而获罪的北宋法律专家孙沔宋仁宗时,在抵御西夏的战争中,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官员,如韩琦范仲淹等。他们入朝之后大都担任执政大臣,堪称一时之选,孙沔也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位。然而,与其他人不同,孙沔虽然文武全才,三国到死都没出山的三大顶级谋士一个是水镜先生,其他两人是谁三国时期,文臣武将很多,如诸葛亮司马懿关羽张飞张辽等人。然而,三国时期还有三个顶级谋士,到死都没出山,他们是谁呢?他们三人分别是水镜先生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水镜先生司马徽水镜先生是2021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公布甘肃一项入选一项入围3月18日,记者获悉,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考古杂志社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21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公布了2021年中国考古新发现,最终入选项1951年朝鲜战场,士兵报告演员侯宝林牺牲了,一旁的侯宝林懵了1951年,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正向新溪行军的顾荣甫接到警卫连同志报告,战士说有个相声演员牺牲了!顾荣甫心中一惊谁?谁牺牲了?侯宝林!不对啊!顾荣甫指着身边的人,这就是侯宝林!好好的李登辉牺牲服务团结李登辉(18721947),近代著名教育家,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担任复旦大学校长长达23年。他为复旦大学培养的学生多学有所成,其中担任大学校长的至少有26人,这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河南农民收留日本伤兵,细心照顾他47年,他回国后竟如此报答1993年6月11日大阪机场迎来了许多记者,他们的目的是迎接一位日本老兵回国,因为他在中国生活了半辈子,曾被河南农民收养47年,这是怎么回事?当时中国与日本刚经历过战争,其中有何缘邓公亲自批复,副国级干部长子被判死刑,他犯下怎样的罪行?1984年4月某日,伴随着办公室门外工作人员脚步声的由远及近,一份自各地汇总而来,内容相当特殊的名单,来到了正在中南海某地办公的邓公身边。为什么说这份名单特殊?因为放眼望去,这份名云南有个少数民族,出了2位云南王,还有一位国军兵团司令众所周知,我国一共有55个少数民族,加上汉族一共56个民族,组成了中华大家庭。近代史上,除了汉族外,许多少数民族也出现了一些出类拔萃,地位很高的人,如侗族出身的粟裕。当然,近代云南1979年,老农看报后震怒,致信叶剑英是我打响西安事变第一枪1979年,家住辽宁抚顺的一个老农,在干了一点农活后就气喘吁吁地回到家中休息,已经年过80岁的老人眼神还很好,他也因此保持看报的习惯。很多村民嘲笑老农一把年纪了,还很关心国家大事,国家的宝藏你不知道的元谋人然而,元谋人是如何发现的呢?这就追溯到1965年年初,为配合成昆铁路建设,中国地质科学院派遣钱方等学者对西南地区的新构造运动进行研究。然而,钱方等人到达元谋县那蚌村时,却发现了两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