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安史之乱中,安禄山最开始有多少兵马?最后史朝义又剩下多少?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捋一捋安史之乱的前后详细过程,答案夹杂于其中。先了解安禄山
  有唐一代,十分开放,它的开放不仅在于内部,对外也很开放,比如在对待少数民族态度上,当时唐朝有很多官员都是少数民族的,同样少数民族出身的安禄山(胡人与突厥人所生)就是在这个大环境下开始兴起,走向巅峰。
  安禄山虽屌丝出身,长相丑陋,但他也是有特别之处的,那就是特胖。体重的优势加上出生于塞外,让他练就了一身力气,异常剽悍骁勇。得以此,安禄山被幽州节度张守珪所欣赏,成为其义子,安禄山自此有了一个跳板,开始了自己创业之路。
  安禄山在明面上靠自己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讨好朝中重臣,暗地里又拿厚礼贿赂往来官员,因此他在朝廷内有着不错的名声,唐玄宗也是特别喜欢他,到后来还亲自下旨让他成为自己爱妃杨玉环的干儿子。
  安禄山实力
  安禄山自公元732年投入军旅起,一路上可谓是平步青云,到公元751年时,他已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成为唐朝最大的腕。
  要知道玄宗当时为了加强中央对边疆控制、巩固边防,于开元十年于边地设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
  节度使权力很大,相当于三国时期的刺史、州牧。《新唐书 志第四十兵》记载:"(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节度使是雄踞一方的存在,而安禄山作为三镇节度使,实力可想而知。
  当时的唐玄宗为保卫边疆,实行的是外重内轻策略,他允许节度使率兵镇守边地,这使得后来边镇兵力达50万之多,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而安禄山作为三镇节度使,即平卢、范阳、河东三镇,拥兵20万,实力最强。
  安禄山在公元751这一年,实力剧增,随之一起上涨的是他的野心。
  安禄山造反准备
  于是他开始密谋造反,首先是以抵御外敌为名在老巢范阳储藏兵器、粮食;接着亲信挑选出来代替那些"不听话"的官员;最后派出了探子前往长安获取第一手的情报。
  这在《旧唐书》中有记载:禄山阴有逆谋,于范阳北筑雄武城,外示御寇,内贮兵器,积谷为保守之计,战马万五千匹,牛羊称是。
  高尚掌书记,刘骆谷留居西京为耳目
  安守忠、李归仁、蔡希德、牛庭玠、向润客、崔乾祐、尹子奇、何千年、武令珣、能元皓、田承嗣、田乾真,皆拔于行间。
  而在安禄山做这些的事情的时候,很多人都看出了一二,就连大奸臣杨国忠都多次对唐玄宗上奏:禄山必反!
  可惜,玄宗当时已然被安禄山影帝般的演技所蒙蔽,当安禄山一副哭相跑到自己跟前抱怨时,他只觉得错怪了他,反而自己愧疚了起来,于是让他做了左仆射的高官,放他离去。
  公元755年,经过四年的准备,安禄山有了造反的实力,于是以讨伐逆臣杨国忠为命,从范阳起兵造反,顿时间朝野震惊。造反的人数有多少呢?《旧唐书》记载:以诸蕃马步十五万,夜半行,平明食,日六十里,以高尚、严庄为谋主,孙孝哲、高邈、何千年为腹心。《资治通鉴 》记载:十一月,甲子,禄山发所部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凡十五万众,号二十万,反于范阳。
  也就是说当时安禄山三镇的军力,加上各少数民族支持,启用了骑兵、步兵共十五万造反,号称是二十万。
  安史之乱
  安禄山起兵后,由于多年没打仗,久疏战阵,加上造反过于迅速,唐军压根没反应过来,十五万叛军很快就控制了河北,而这个时候的唐玄宗还不信,直到一周后才肯接受安禄山造反的现实。
  玄宗起用高仙芝为帅东征安禄山,不过我们在先前也提到唐朝当时已是内轻外重,节度使拥兵自重,精锐在边疆,还没有赶回,高仙芝也是临时募兵,得到的新兵压根无法与安禄山的兵相提并论。
  高仙芝也深知这一点,于是坚守潼关不出,不过唐玄宗却因此,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了高仙芝。无奈,在安禄山造反当年年底,他攻下洛阳,称帝,国号大燕。
  玄宗再起哥舒翰为帅,起二十万大军,镇守潼关,与高仙芝一样,哥舒翰也是坚守,玄宗心急,催促哥舒翰出战,哥舒翰硬着头皮出战,结果中了伏击,被杀的大败,20万大军只剩8000,此战后潼关失守,而潼关是长安门户,潼关一丢,长安没过多久也没了。
  安史之乱这时是最严峻时期。
  不过在李肃宗即位后,战争开始有好转,郭子仪与李光弼联手进军河北,击败史思明,收复了河北一带。
  安禄山之子安庆绪为重振旗鼓,以尹子奇为帅,率十三万人南下,扫荡河南。不过在睢阳之战中,被张巡给打败,叛军被歼灭12万之多,而睢阳保卫战牵制了、又消灭了叛军主力,为后来收复长安、洛阳奠定了基础。
  后期安史之乱(这里本人特指安禄山死后)
  公元757年,安禄山起兵两年后,他被儿子安庆绪杀害,安庆绪继承帝位掌权。当时长安、洛阳已被收复,安庆绪仅率1300人败逃邺城。
  安庆绪衰退之际,史思明开始壮大,他在当时是守老巢范阳,并没有多大损失。公元758年,安庆绪被史思明所杀,史思明接收了安庆绪的部队,继任"大燕皇帝"。
  公元761年,史思明又被其子史朝义所杀,由于多次内乱,叛军势力渐弱。公元762年,唐军骑兵与回纥军合围再次失守的洛阳,史朝义派10万精兵来增援,被打的大败,歼6万余人,俘其2万余人。自此后更是兵败如山倒。
  公元763年,史朝义率五千骑败逃回范阳。由于部下李怀仙已献城投降,史朝义不得入城,他只好逃奔广阳(今北京房山东北),又遭守军拒绝,史朝义在绝望之际自缢而死,安史之乱自此结束。 《新唐书》记录最终结局:朝义至范阳,怀仙部将李抱忠闭壁不受,朝义告饥,抱忠馈于野。朝义饭,军亦饭,饭已,军子弟稍稍辞去。朝义流涕骂承嗣曰:"老奴误我!"自渔阳回止幽州,缢死医巫闾祠下。
  安史之乱自公元755年从安禄山开始,到公元763年于史朝义手里结束,历经七年又两个月,大唐由盛转衰,下面则是藩镇割据时代。
  夏目说:
  从以上可以看出,到了史朝义时期安史之乱已然是走下坡路了,基本一直在输,但他在最大一战,即唐再夺东京之战,依旧是能起精兵十万与唐一战的,所以巅峰时期势力还是非同小可。
  不过到了最后他输的一无所有,部将在史朝义大势已去之下都选择了降唐,不接纳他,比如田承嗣、李怀仙等人都闭门不出,田承嗣更是将史朝义母亲及妻子送于唐军以表忠心,史朝义是在无路可走情况之下,才于林中自缢而死的。
  要说史朝义最后还有多少人,其实上要分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上是说史朝义个人。他最终史朝义是众叛亲离,一人没有,自己在绝望中自杀。
  广义上则是史朝义为首的叛军。当时史朝义的部将田承嗣、李怀仙、李宝臣、薛嵩四人都因投降有功,依旧做了节度使,他们的势力没受太大影响,只能说是被招降了,明面上听命于朝廷,实际自主权力很大。他们四人拥兵于河北,算是藩镇割据时代第一批人。
  安禄山时期的叛乱应该是威慑力最大的,虽然起兵时只有十五万人,但当时由于国内太久没战事,老兵在边疆,新兵蛋子多;加上出其不意;唐玄宗的瞎指挥不听高仙芝、哥舒翰等名将劝告,失去了洛阳、长安。
  好在之后有郭子仪、李光弼站出来,帮助唐朝止颓,加上抓住叛军内乱,最终打败叛军,将叛乱终结于史朝义手中。
  安史之乱长达七年零两个月,在这七年多时间里,大唐换了三个皇帝,从唐玄宗李隆基到唐肃宗李亨再到唐代宗李豫;而叛军首领换了四个,从安禄山到安庆绪再到史思明最后是史朝义。
  可以说内乱让叛军的战斗力不断下降,最后败给了大唐,但即便最终史朝义兵败自杀,这场叛乱也没有真正落下帷幕,而仅仅是不再起兵反唐了。但却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下来。当时投降的将领全部被大唐许以原职,这既是仆固怀恩为大唐挖的陷阱,也是大唐不得已而为之,毕竟,安史之乱的破坏实在是太大了,大唐帝国的盛世繁华轰然倒塌,帝国的威严和统摄力统统不复从前,藩镇割据成为强大的地区势力,越来越脱离唐王朝的控制。经济遭到破坏,人们流离失所。
  而这场叛乱的制造者就是安禄山,一个重达330斤的胖子,他曾在唐玄宗面前如小丑般忠诚和老实,深得唐玄宗的信任,更是成为杨贵妃的养子,在李林甫的提携下,安禄山迅速成为范阳节度使和平卢节度使,又在后来求得河东节度使,一人统摄三镇,成为王忠嗣之后最强悍的存在,当年王忠嗣曾统摄四镇,虽是唐玄宗的养子,却得不到唐玄宗的信任,最终被诬陷后暴卒。
  之后就是安禄山统兵最多。平卢、范阳、河东加起来有183900人,而当时十个节度使加起来总统兵495000人。安禄山一个人统兵占了三分之一还多,而十个节度使总兵力约占全国兵力的85%,这样一算,安禄山自己统兵占了大唐帝国的近三分之一。当然安禄山对于河东地区的兵力统摄力相对小些。
  但在755年,安禄山起兵的时候,还是凑够了15万,包括平卢和范阳的全部兵力再加河东的部分兵力,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等部族的兵力,凑够了15万人马,号称20万,以范阳为根据地起兵造反,名目就是安禄山矫诏奉朝廷之命讨伐杨国忠。
  很快,全国就陷入战乱之中,在长安即将陷落之际,唐玄宗"御驾亲征"灰溜溜的往南边跑了,在马嵬驿发生了著名的马嵬驿兵变。然后唐玄宗入蜀成了太上皇,太子李亨北上灵武登基为帝。开始了收复两京的战争,而安庆绪将父亲安禄山杀死,自己做了皇帝,只是安庆绪和史思明之间不合,后来在安庆绪求助于史思明的相州之战后,史思明杀死了安庆绪,全面接管了叛军,称帝。
  而在761年,史朝义又把父亲史思明杀死,称帝。这时候的叛军已经再不复从前有统一的指挥,史朝义对叛军并没有约束力。在对唐军的作战中几乎节节败退。762年十月,唐代宗命仆固怀恩为副元帅率各路节度使攻打洛阳。史朝义率十万精兵增援洛阳,但被仆固怀恩打败,史朝义损失很大,被斩首六万,被俘虏两万。之后,史朝义带着数百轻骑往东逃窜,而仆固怀恩带领朔方军继续追击史朝义。史朝义组织的数次反攻均告失败。
  史朝义的部下纷纷降唐,无路可走的情况下,史朝义在林中自缢身亡。安史之乱就此结束。
  当时的仆固怀恩已经与朝廷产生了矛盾,他有了异心,遂对降唐的叛军节度使们并没有赶尽杀绝,相反的,他奏请朝廷让他们官复原职,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节度使、薛嵩(薛仁贵孙子)为相卫节度使,和之前并没有什么区别,而朝廷为了安抚民心以及快点结束战乱,遂答应了仆固怀恩的请求,自此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河朔旧部依旧奉安禄山和史思明为圣人,田承嗣还为安、史四人立祠,号为"圣人"。而在九世纪的唐穆宗时期,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影响力还在。
  安史之乱中,安史叛军兵力的变化,正是交战双方战略得失的直接反映。安史叛乱之初兵力
  安史之乱前,大唐全国军队共有57.4万人。
  随着府兵制的瓦解,募兵制的崛起,唐初"内重外轻"的局势已经改变。
  57万军队,有49万是边兵,配置于沿边10个节度使、经略使,而内地仅留8万余人,且战斗力堪忧。
  其中,安禄山一人所领3镇共有兵18万,马1.6万,军队数量占边兵的三分之一强,马占五分之一强。
  而且,安禄山还是闲厩使、陇右群牧,得以将天下良马均优秀归入自己掌控。
  安禄山一人拥有如此强大的兵力,可见唐玄宗神经之大条。
  而且,朔方节度使安思顺,与安禄山也有亲属关系(安思顺的叔父是安禄山的继父)。
  幸亏安思顺忠心于大唐,否则,形势更加不可设想。
  可以说,安史之乱的发生,本身就是唐玄宗神经大条的产物!实力对比变化1:自毁长城的大唐
  安史之乱爆发时,安史叛军兵力少于唐军。
  然而,由于大唐猝不及防,边兵大多远在边疆,不及集中,而安史叛军准备已久,兵力集中,因此,安史叛军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攻取开封、洛阳,占据了大片地区。
  高仙芝、封常清虽在交战中失利,但毕竟老成谋国,依托潼关,遏制了叛军的西进,为大唐军队的集中争取了时间。
  由此,战局进入了短暂的僵持阶段。
  这个阶段,叛军想尽办法扩军,但却效果不佳。
  河北地区,原为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然而,叛乱爆发后,在颜真卿、颜杲卿兄弟的动员下,河北地区的团结兵、义勇多起来响应唐军,与叛军为敌。
  同时,叛军在陈留等地征集的地方部队,虽然规模在10余万以上,但却被张巡阻击于雍丘,屡屡失利,无法发挥战略作用。
  不过,大唐的军队数量也没有太多增加。
  除了张巡等人就地组织团结兵、义勇外,广大地区都没有进行动员,大唐主要依靠陆续回援的边军前来改善形势。
  可以说,这个阶段,双方的兵力都没有太大增长,力量对比仍然主要由边兵决定。
  即便如此,随着边军的陆续回援,大唐的力量优势逐渐汇集,形势逐渐有利起来。
  光是潼关就聚集了20万大军,此外,郭子仪、李光弼率领朔方军进击安史叛军的后方河北。
  如果大唐稳重推进,平叛战争将很有可能迎来重大胜利。
  然而,唐玄宗自毁长城,盲目命令哥舒翰率领20万潼关唐军出击。
  结果,20万唐军灰飞烟灭,长安沦陷,形势瞬间逆转。实力对比变化2:错失机会的安史叛军
  长安沦陷后,大唐王朝陷入极大困难,安史叛军迎来了极佳机会。
  首先是长安沦陷后,郭子仪回救灵武,李光弼势单力薄,只有退守太原,河北地区忠于大唐的力量被消灭,河北成为叛军的稳固后方。
  随后,由于大唐朝廷与中原、河北地区的联络中断,许多地方投降了叛军,整个河南,只有张巡仍在睢阳坚持。
  同时,大唐王朝内部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而李璘则有割据江南之意,大唐皇室一时忙于内部权力争斗,短期内无法对叛军有所作为。
  此时,叛军既能消化胜利果实,将占领的广大地区动员起来,也能趁胜追击,从根本上改变双方的力量对比。
  然而,安史叛军虽有野心,但毕竟不是创业之君。
  叛军在占领广大地区后,似乎没有"入主中原"的意思,将各类财富都运往范阳后方,也没有推行合适的安民之策,以赢得人心。
  这个阶段,叛军确实扩充了军队,仅尹子奇就扩充了10余万军队。
  然而,正如李泌所说:"华人为之用者,独周挚、高尚等数人",安史叛军的实际力量并没有增长。
  更严重的是,叛军内部也出了大问题,安禄山为其子所杀,叛军内部出现了裂痕。
  而大唐方面,力量则再此增长起来。
  一方面,安西等地的边兵逐渐汇聚到灵武,大唐形成了强大的野战兵团。
  同时,回纥也派兵入援,精锐的回纥骑兵,极大削弱了叛军的骑兵优势。
  而随着大唐在内地设立节度使,各节度使又在辖区扩军,使唐军的兵力优势迅速发展起来。
  叛军错过了最佳时机,形势再此变得对大唐有利了。
  此后,大唐收复长安、洛阳,投入的兵力都达到数十万,大大超过了叛军。
  随着长安、洛阳等地的收复,大唐渡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实力对比变化3:叛军错过最后的翻盘机会
  此后,双方都出现了若干失误。
  大唐天子害怕出现安禄山第二,不设主帅,结果,邺城之战大败,形势逆转。
  随后,史思明又在邙山击败唐军,再此占领了洛阳。
  此时,史思明进兵潼关,大唐的统治忠心再再此陷入危机!
  不过,叛军的内乱,史思明被其子所杀,再此使叛军错失了机会。
  接下来,叛军的指挥棒交给了史朝义。外援争夺战
  史朝义接手时,叛军的力量看起来仍然很强大。
  史朝义在洛阳,亲自统领了10余万主力,而河南、河北等广大地区,仍然拥有数十万大军,光是河北地区的军队,后来成为河朔三镇,就够大唐折腾百年了。
  为了进一步加强力量,史朝义又打起了外援的主意。
  当时,正逢唐肃宗驾崩,史朝义派使者游说回纥可汗:唐天子已死,国无主,已乱。请回纥军收府库,发财!
  回纥主贪图大唐财富,准备发兵南向。
  不过,大唐也出手了,也派遣使者,前去回纥请求援军。
  结果,由于仆固怀恩、唐代宗与回纥的关系更铁,回纥继续选择站在大唐一边。
  由此,史朝义的外援争夺战失败了。主力丧尽
  得到回纥支持的唐军,再此发起战略进攻。
  史朝义集结主力,进行决战。
  洛阳之战,史朝义集结10余万主力出城会战,结果,6万北沙,2万被俘,伤亡惨重。
  随即,在卫州,史朝义的残军会合田承嗣的4万军,再拒唐军,又遭惨败。
  贝州,史朝义与大将薛忠义合兵3万,又遭惨败,"积尸拥流而下",伤亡殆尽。
  史朝义的死忠力量,在连番交战中损失殆尽。釜底抽薪、土崩瓦解
  随即,大唐给史朝义来了一招釜底抽薪。
  大唐表示:所有的叛军,无论是被胁迫做了叛军的,还是原本就是叛军老部队,只要愿意归顺,全部既往不咎,原职任用!
  这个举措,是真正的釜底抽薪!
  薛嵩以相、卫、洺、邢四州归降,张忠志以赵、恒、深、定、易五州归降。
  大唐不但原职任用这些叛军降将,还对他们"超予封赏"。
  原本,史朝义手下的大将,大多为安禄山的旧部。
  安禄山死,效忠其子说得过去,安禄山的儿子被杀,效忠魁渠史思明也说得过去,至于史思明的儿子嘛···就实在没有效忠的必要了。
  因此,得知薛嵩等人得到优待后,原本死力抵抗的田承嗣也暗中归降大唐。
  不久,田承嗣摆了史朝义一道:他先劝史朝义亲到幽州发兵,来救莫州。随即,史朝义率领5000精骑离开莫州后,田承嗣遂开城投降了大唐。
  史朝义北走,在唐军的追击下又遭大败,只好逃往范阳。
  范阳,是叛军真正的老巢。
  然而,范阳节度使李怀仙已经向大唐请降了。
  史朝义到了范阳城下,李怀仙不但拒其入城,还派兵攻击。
  史朝义身边的范阳人,到了老家,也不愿跟随史朝义,各自逃散了。
  史朝义只好率领数百骑奔到广阳,守军又拒其入内。
  无奈之下,史朝义只好继续北逃,企图投靠奚、契丹。
  到温泉栅时,李怀仙的追兵到了,史朝义走投无路,在林中自杀。
  安史之乱,双方的失误都不少。
  安史叛军能据天下三分之一的强兵,直接造反,这本身就是大唐失误的结果。
  安史叛军尽管在作战中表现突出,多次击败唐军,但没有治理天下的雄才大略,没有消化胜利成果,真正扩充力量,其可以依靠的基本力量始终是边地的军队。
  而在安禄山、史思明等人被杀后,史朝义缺乏足够的威望、能力领导叛军。
  因此,表面上史朝义拥有庞大的地盘和军队,但在其亲自统领的主力遭到打击后,各将纷纷降唐,史朝义最后带着随从的数百人在自己的老巢附近东奔西走,却没有将领敢收留。
  同样,大唐却在组织上失误颇多,多次亲自自毁长城,使战局多次出现反转。
  因此,到最后,大唐也已精疲力尽,无力再彻底摧毁叛军了。
  对叛军将领"超予封赏",虽然短期内瓦解了史朝义集团,但却使河北地区始终处于叛军残余的控制下。
  因此,安史之乱被平定了,但安史叛将却始终盘踞河北,河朔三镇成了大唐王朝挥之不去的梦魇。
  唐朝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伪称"奉密诏讨伐杨国忠" ,发动属下起兵时,拥兵15万人,号称20万人。 很多人头脑中都有这样一个印象,即安禄山备受唐玄宗宠爱,手里掌控着唐朝大多数精兵,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这一点从"天宝十节度" 控兵的比例便可见一斑,下表是《旧唐书》 中天宝十个节度使帐下唐军的数量。
  西北边境上为了抵御吐蕃、突厥 ,唐军安西、北庭、拢右、朔方、河西 五大节度使坐拥精兵二十五万余人,占全军总量的52.7%。如果再算上西南方向控制南诏、吐蕃的剑南节度使 ,整个西北边兵的数量占比超过六成。
  而安禄山虽然身兼三镇节度使,但能完全控制的只有平卢、范阳 两镇,两镇军队定额14.6万人,占比不过26%,河东大部并不在其完全控制之列。
  这从他起兵之初,先派偏将何千年、高邈 领二十奚骑,奔至太原(唐之北京),求见北京副留守杨光翔 ,假称献俘将其劫走,使河东军自乱,便可见一斑。
  因此可以肯定,河东军镇五万五千定员中大部分没有参与叛乱,大概只有大同军九千余人跟了安禄山。
  另外,安禄山还蓄养8000人的精锐私兵,再加上同罗、奚、契丹、室韦 等胡人,这些胡人部落随同唐军参战也算是唐朝的传统,是中央政权解决部队战斗力不足的一种手段,称为"城傍制度" 。总而言之,安禄山在起兵时,手中能够控制的军队超过20万人是不令人意外的。
  但这些军队不可能都一股脑带到前线来打仗,毕竟老巢范阳、平卢 需要有人驻守,同时进军线路上获取的各个重要战略节点也需要有人驻扎。
  例如,其起兵后令贾循留守范阳,吕知诲守平卢,高秀岩守大同,安忠志(奚)驻扎土门关,张献诚(张守珪之子)守博陵,李钦凑守井陉口,李庭望守陈留,武令珣守荥阳,张万顷为河南尹,崔乾佑守陕郡,张通晤负责睢阳,张通儒为西京留守,崔光远为京兆尹,安守忠镇关中,牛廷玠屯安阳,安太清守怀州,周挚、许叔冀屯福昌,史朝义守冀州,令狐璋戍滑州。
  十几万叛军散落在如此广大的地区,导致安史之乱初期即便在决定性的战役中,叛军正面也不过只有五六万人,反倒是唐军经常能够集结起十几二十万人。
  例如、哥舒翰 出潼关的灵宝之战,唐军有十八万人之多,而叛将崔乾佑 手下不过五六万人。但战役的结果是,唐军在靠近黄河的峡谷里被伏惨败,只有八千余人逃回,哥舒翰也投降了安禄山。为什么人数占优势的唐朝政府军会打不过,人数少的叛军呢?
  这就得从唐朝兵制的变化说起了,自从唐高宗以来,中原地区土地兼并越发炽烈,府兵制的基础均田制被破坏殆尽。玄宗开始不得不在宰相张说 的倡议下转而推行募兵制。
  由此,大量壮丁招募从军,举家迁至边疆成为职业军人。朝廷以边疆地区的土地和减税给予优待,造成了唐朝军队布置由"强干弱枝"的府兵制 ,转向了"弱干强枝"的募兵制。
  而中原地区因为旧不闻战鼓之声,兵备糜烂早就无可用之兵。
  洛阳、潼关之前的战役,唐朝新募集的兵源大多都是些游侠、地痞,打个群架可能还凑合,到了两军阵前"各个股栗,不能束甲。"
  带着这种士卒上阵打仗,别说是高仙芝、封常清,就是孙武子复生也没戏。从将领的角度上说,封常清、高仙芝并没做错什么,只不过野战确实打过不过叛军罢了。
  这一点,叛军将领田乾真说的很准确:"今四方行垒,皆新募乌合之众,未经行阵,岂能敌我蓟北精锐之兵?!"
  因此,看清了形势的封常清才会对高仙芝说:"累日血战,贼锋甚锐。现在潼关无兵,如潼关失手,京师危急,应急回潼关严守。" 随后,二人领兵退入潼关,凭险据叛军于陕州。
  纵观整个安史之乱的战争进程,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情况,叛军到后期人数越来越多(唐军也越来越多)。
  天宝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叛军攻克洛阳,此时距安禄山起兵,仅过了一个月零三天。志得意满的安禄山,召集手下的"文武百官",行改元称制之事,于天宝十五年(756年)正月初一,进皇帝位,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
  几乎同时,晋北战场上,郭子仪带领的朔方军正在爆锤叛军守将。他先是在振武军(今内蒙和林格尔) 痛击高秀岩率领的叛军。随后又突破长城天险杀虎口,攻克静边军(今山西右玉县右卫镇) 斩杀大将周万顷、安守一。协同李光弼、仆固怀恩等人,大败来援的薛忠义,坑杀叛军骑兵七千人。
  这场几乎动摇了双方态势的大胜,郭子仪帐下不过只有万把人。而到了至德二年(757年)九月,唐军于叛军在香积寺 (今陕西西安南)大战时,郭子仪帐下朔方军、安西军、回纥军已经有了十五万人。 此战唐军大胜,歼敌超过6万。
  同年十月十五日,唐军又与严庄率领的十五万叛军在新店遭遇,唐军再败叛军。
  等到克服长安、洛阳后的邺城大战 时(乾元元年,公元758九月),郭子仪、李嗣业、李光弼、王思礼等七镇节度使,领兵二十万(号称六十万) ,围攻困守邺城的安庆绪。
  在安庆绪许以让位的条件下,史思明带胡兵13万人自范阳南下救援邺城,而此时邺城内部尚有6万叛军,这就已经超过安禄山时期的叛军全部机动兵力的总和了。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打仗无疑会大量消耗军队的有生力量,但作为一个将领,手下军队的人数决定着其自身的重要程度,没有手下的军队,要你这个当将军的干嘛?
  在战争中抓丁当兵,无疑是最简便的办法。至于后勤嘛!战争期间考虑什么后勤?都出去给老子抢!你们手里拿的是烧火棍?!
  曾经有人怀疑,短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如何会让唐朝损失二千多万人口。
  别忘了,唐朝时的中原地区是经济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在这种地方双方几十万军队往复拉锯,不光是叛军抓丁、抢粮军纪败坏,唐军也一样,地盘是不是自己的还不一定呢,哪还管得上爱惜民生?更不用说异族军队了,人家本来就是雇佣兵要拿钱的。
  祸乱中原的安史之乱不但将整个黄河流域彻底打烂,也使得大量民众南迁,变相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衣冠南渡" 。综上所述,安禄山时期的叛军数量基本是可以通过史料记载计算的,但到了后期叛军各自抓丁扩充军队,等到史朝义时期,谁也说不清叛军究竟有多少了。别说我们不知道,估计史朝义自己也说不清楚。
  原创手打,您要是觉得尚能入目,赏个转发、关注呗!
  安禄山起兵造反时,下属有编制内的大唐边军14万人左右,占整个唐朝边军(除边军外此时唐朝其余军队可以忽略)的近三分之一,是中国古代体制内叛逆造反时力量最雄厚的。
  安禄山起兵时,担任唐朝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范阳节度使兵力91000人,平卢节度使兵力37500人,河东节度使兵力55000人。
  其中河东节度使安禄山只能控制部分,大部分兵力没有跟随安禄山造反。安禄山起兵前,通过劫持杀害北京(这里的北京指的是唐朝北京太原)副留守杨光翙,让河东军暂时陷入混乱,无力与自己为敌。河东军可以确定跟随安禄山造反的,只有大同军9100人。
  安禄山起兵时编制内的大唐边军,则有范阳镇91000人、平卢镇37500人、河东镇的大同军9100人共137600人,将近14万人。
  (天宝十节度)
  安禄山自己私自蓄养了一批精锐私兵曳落河约8000人,加上驱使同罗、奚、契丹、室韦等胡人,总的可用有战斗力兵马应在20万以上。
  整个安史之乱中,叛军主力未受到毁灭性打击,一直主力尚存。经历了安庆绪杀安禄山、史思明杀安庆绪、史朝义杀史思明几次变乱,史朝义的号召力有限,实际能控制的兵力有限。史朝义时还有多少兵力无记载,但叛军总的军事实力依旧很雄厚。
  安史之乱最后的结果,是叛军余部抛弃史朝义接受大唐朝廷招降,但实际上依旧割据一方,形成四个独立藩镇。唐军斩杀史朝义,名义上平定了安史之乱。
  叛军余部形成的四个藩镇,分别是张忠志(赐名李宝臣)为成德军节度使,统治恒、赵、深、定、易、冀六州;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统治魏、博、德、沧、瀛五州;李怀仙为幽州卢龙节度使,统治幽、营、平、蓟、妫、檀、莫七州;薛嵩为昭义节度使,统治相、卫、邢、洺、贝、磁六州。
  成德、魏博、卢龙节度使被称为河北三镇,一直桀骜不驯,直到唐朝灭亡都是大唐朝廷的心腹大患
  先给大家科普一下,安史之乱是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四人所为,可不是安禄山一个人做的。
  要说唐朝最著名的叛乱,那恐怕就数安史之乱为首了,一举将盛唐变的岌岌可危,差点就没了。
  这一场仗打的是真久,历经七年,皇帝从唐玄宗变成了唐代宗,历经三代,造反方也是由安禄山变成了史朝义。
  这场叛乱的主角也都非常有意思,经典的黑吃黑,为了获得权力,安庆绪杀了父亲安禄山,随后部下史思明又把安庆绪给解决了,这还没完,最后的最后是史朝义把父亲史思明给弄死获得兵权,你说这是不是经典的黑吃黑。
  关于为何在盛唐会爆发出安史之乱这样的大叛乱,我这里就不详细讲解了,简单来说就是李隆基沉迷女色不管朝政所导致的。
  今天就给大家聊聊安史之乱中安禄山带了多少兵马谋反,最后史朝义又剩下了多少兵马投降。
  说起安史之乱就不得不聊聊安禄山,你们可知安禄山本是突厥人?安禄山其实并不是什么达官显贵,其出身非常的不好,父亲早亡,母亲是个巫师又改嫁。
  长大后的安禄山就跑出部落,不料由于没钱就准备在边关偷羊,还正好被幽州节度张守珪给抓到了,张守珪原本是想杖杀安禄山,由于安禄山说让自己上阵杀敌岂不是更好。
  于是张守珪就把安禄山留在了自己身边,后来看安禄山表现极为良好,就把安禄山收为义子。
  安禄山不简单,在当官之后是毫不吝啬自己的钱财,他把自己弄来的钱全都孝敬给了李隆基身边的宦官给自己美言,安禄山就这样混出头了。
  由于安禄山本来就是能言善辩,所以经常逗的李隆基开怀大笑,李隆基是越来越喜欢这个胖子了,最后竟直接让安禄山认杨贵妃为养母。
  贪恋权力的安禄山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从此以后是出入皇宫更加勤快,自己的官职也是上升的飞快。
  在这样的情况下,安禄山开始不满足现在的权力,准备密谋造反。
  由于当时安禄山兼任平卢、范阳等地的节度使,所以安禄山就在范阳起兵谋反,先是准备战马约一万五千匹,还有做口粮的牛羊也差不多是这个数。
  其全部步兵加各种骑兵,总计大约有十五万人,就这样浩浩荡荡的向长安出发了。
  当时唐朝还都是盛世,哪里见过战乱,一瞬间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慌了,派出的军队也都是有去无回,没办法,太平日子过习惯了。
  猜猜起初安禄山率领这十五万精兵到最后安史之乱结束还剩下多少?仅剩几百人。
  其实在史朝义弑父史思明的时候大概还有十万左右兵马,可是在史朝义的接连指挥下,史军是一路投降,先是被诛六万俘虏两万,随后又召集四万军队,再次被唐军所灭。
  走投无路下的史朝义率领几百骑兵准备向幽州求援,但可惜都以投降唐军,这时候李怀仙的追兵正好赶到,不愿投降的史朝义选择自裁,安史之乱结束。
  看到最后心里不免五味杂陈,当初浩浩荡荡十五万人,最后竟然仅剩百骑不到,实在令人意想不到。
  感谢阅读,喜欢文章的话就给文青点点关注吧~
  (网络配图,侵权删除)
  唐朝是历史上少有的时间跨度大又繁荣的朝代,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却正是发生在这样一个繁华鼎盛的朝代。据《全唐书》上记载,安史之乱持续了七年之久,并且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那安史之乱中,安禄山最开始有多少兵马?最后,史朝义又剩下多少呢?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安史之乱的起因,随着唐太宗、唐高宗不断地扩大疆土,本有的制度已经无法满足中央统治的需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唐玄宗设置了节度使一职。但是,唐玄宗这一个政策却适得其反,产生了反面效果,成为了唐朝皇室重大的政治隐患。其中,安禄山作为唐代藩镇割据势力最初的创立者之一,兼任卢龙、范阳、河东节度使,掌控辖区内的军事、财政和行政,独掌了将近十五万的兵力,俨然堪称"小皇帝"。
  宰相李林甫死后,安禄山在朝堂中失去了忌惮的对象,加上与新任宰相杨国忠关系恶劣,野心膨胀的他决定叛变。
  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联合罗、奚、契丹、突厥等民族,以"讨伐杨国忠,清君侧"为名,与史思明发动叛变,直指东都。唐玄宗听信谗言,杀了大将封常青、高仙芝,这极大的削弱了唐朝军队的战斗力,又因为唐玄宗一系列错误的指挥,唐朝军队惨遭失败,而安禄山的军队势如破竹,很快便攻打到了潼关,唐玄宗不得已落荒而逃。逃至马嵬驿时,士兵斩杀杨国忠,逼迫唐玄宗赐死了杨贵妃。
  唐玄宗朝政糜烂,安禄山借机建立大燕政权,但他性情暴躁,引得臣子不满。至德元年(756),安禄山长子被杀害,次年,安禄山就被他的次子安庆绪合谋杀了,但安庆绪并未传出他的死讯,只称安禄山是传位与安庆绪。不久,安禄山的部下史思明将安庆绪杀了,成功夺取了政权,兼并了安庆绪的军队。上元二年(761),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率兵杀了史思明,成功篡位。好景不长,史朝义沦落到众叛亲离的下场,率领仅剩的几百人四处逃窜,被迫于林中自尽,至此,安史之乱也画上了句号。
  在这场权力更迭之中,子杀父,部下杀上级,这无疑是混乱不堪、有违伦理道德的,将人性的恶面暴露无遗。那么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是因为人们的贪得无厌。"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完美的诠释了贪得无厌一词。
  当一个人得到了他想要的之后,就很容易不满足于现状,更不消说权力了,权力就像春药,使人欲罢不能,安禄山、安庆绪等人均是如此,在初尝权力的甜美后,不懂得或是说不愿去控制,放任自己的野心。贪心确实是本能的追求,但是作为一个人,应该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应该学会如何克制贪心,甚至说学会正确"利用"贪心。利用好贪心,我们才能更上一层楼;利用不好贪心,则是贪婪,反而只能自食恶果。"人心不足蛇吞象",我们没有偏执的能力,那么在野心与现实的矛盾中,这就要求我们学会如何取舍,不做下一个安禄山。
  要读懂唐朝,其实先要读懂安史之乱。这一场战乱,结束了唐朝的盛况,百年的帝国,从此刻开始,就走了下坡路,一去不回头,往昔的回忆,都已经成为了过去的历史,安史之乱不但是整个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后世史家甚至将它视之为整个中国古代历史重要的分水岭之一。在帝国边鄙发起, 杂糅胡汉的安史叛军,不过两个月的时间,便以风卷残云的气势攻占了两京,占领了半壁江山,后唐朝经过七年的浴血奋战,终于诛杀了叛军主力,重新统一了大唐,可依然无法肃清其残余,自此,藩镇的问题就伴随着大唐。
  安史之乱的过程
  唐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讨伐宰相杨国忠为理由叛离大唐,率领叛逃军队十五万从范阳南下,席卷了今天的河南和河北,向关中进发,并且于次年在洛阳称帝。
  唐玄宗长期宠信安禄山,在安禄山叛逃之后仓卒应对变数,后继看到战局稍微有所好转,就强令固守在潼关的哥哥舒翰出击,在这种仓促出兵的情况下,唐天宝十五年六月十八万唐军便被安禄山叛军打的一败涂地,唐玄宗放弃了长安,直奔成都,长安就此陷落。
  唐天宝十五年七月太子李亨在宁夏灵武继位,然后继续平乱叛军。唐朝将领李光弼坚守太原,挫败叛军史思明等部十万人进攻,捍卫了唐朝在灵武的指挥中枢。这时,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诛杀,取代了安禄山的地位,集中兵力共计河南,目的是切断唐军江淮区域的供应线,但是数次都没有成功。唐军在此时开始反攻。唐肃宗和唐玄宗一样,没有捣毁叛军的老巢范阳,而急于将两京收回。到德二年九月时,郭子仪等率领唐军十五万并且借调回纥骑兵四千余人,在长安南与叛军激战了数日之后收回了京城,随后由收回了洛阳。可是唐肃宗并没有令唐军乘胜追击,而在一年后才遣军进攻逃跑到邺城(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安阳)的安庆绪余孽。在这次征讨过程中,二十万唐军并没有设置监军,而是以宦官鱼朝恩为督军,可想而知,这支唐军被南下增援的史思明部打的溃不成军,以战败结束。史思明杀了安庆绪,留下了他的儿子史朝义守邺城,自己回到范阳称帝,不久又南下攻陷了洛阳。史朝义又诛杀父亲史思明,从而取代了他,唐军和叛军一度相持。宝应元年,唐玄宗、唐肃宗相继去世,唐代宗李豫即位后,又借回纥兵,合唐军之力,收复洛阳。史朝义最终走投无路而选择自杀死,历时七年的安史之乱到此就结束了。我根据这一历史过程分析,安史之乱中,安禄山最开始时应该有十五万兵马,最终的结果时史朝义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选择了自杀,这样子的话,史朝义都死了,又怎么会有兵马,因此最后史朝义是没有剩余兵马的。 这只是我个人的一些观点,若有不同观点,请在评论去留言。
  安禄山是一步步骗取了唐玄宗和李林甫的信任,除了范阳、平卢两镇外,又兼了河东节度使,控制了北方边境的大部地区,同时他秘密扩充兵力,提拔了史思明、蔡希德等一批猛将,任用高尚、严庄帮他出谋划策,又从边境各族的降兵中挑选了8000名壮士,组成一支精兵,囤积粮草,蓄势待发。
  公元755年10月,安禄山假造了一份从唐玄宗从长安发的诏书,召集将士宣称:"接到皇上密令,要我立即带兵进京讨伐杨国忠。"将士们虽然很怀疑,可是也没办法。
  第二天,安禄山就带领叛军南下,15万步兵、骑兵进发,这就是刚开始的兵力。
  史朝义是史思明的大儿子,从小跟着史思明打仗,很得将士的心,但是史思明却不喜欢他,想立小儿子为"太子。"后来,史朝义竟然把自己的父亲史思明抓起来杀了,不光如此,还把自己弟弟史朝清和他的部下都杀死,就因为内部起了内讧,史朝义越来越不得人心,实力也越来越弱。
  唐代宗继位后,任命雍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在陕州汇合各道节度使和回纥援军,讨伐史朝义,史朝义纠结了十万叛军相抵抗,但一连串失败后,只能向契丹逃走,但唐军穷追不舍,最后史朝义走投无路,只剩下几十个亲兵,在一个叫温泉栅的树林里上吊自杀,唐军把他脑袋割下来,送到长安。
  提到安禄山,不少人都会第一时间反应过来——这厮毁了盛世大唐。唐玄宗的开元、天宝盛世的往昔,那是何等荣耀的大唐啊,就是被这个白眼狼安禄山给毁灭的。
  那么这个安禄山掀起的大唐历史上最为影响深远的叛乱的时候,到底手上有多大的筹码呢,为什么就可以把光耀万年的大唐盛世给终结了呢,难道安禄山手里面兵马在刚开始的时候,难道甚至会比大唐中枢盛世状态下的兵马还要多得多吗?
  我们来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把时间拨回到安禄山造反前夕的身份上,在安禄山造反前夕,安禄山的身份是什么呢,原来,在那个时候,安禄山一个人就同时兼任了大唐边境之上的三镇节度使——平卢节度使、范阳节度使、河东节度使,这三处节度使的权柄和兵马,每一个都非常强大。
  我们首先来看第一个平卢节度使,这个平卢节度使所在的藩镇,可以供给调遣的军队足足有三万七千五百人,其中有大唐正规编制军队平卢军、有榆关要塞里面的守捉郎、有安东都护府下辖的室韦和靺鞨部族兵,辖地主要都在今天的河北省一带,河北这种地区在古代向来多产慷慨悲歌之士,且由于与少数民族杂居,河北士卒勇武风气非常重,杀伐之气远远高于内地承平日久的诸多唐朝军队和唐朝内地的节度使。
  再看看范阳节度使,范阳节度使能直接调遣的军队都属于与平卢军一样的大唐正规编制的军队,由于范阳军镇需要常年累月在边塞与契丹人交战以及防范奚人(值得一提的是安禄山正是依靠屠杀奚人发家),早就磨炼出来了这些正规军的相关的战斗素质和战斗本能,因为这类正规军需要经常面对契丹这种大部族的袭击,所以这类军队质量和数量非常恐怖——范阳节度使可以直接调动的拥有极强战斗力的正规军是九万一千四百人。主要地盘在后世的燕云十四州一带,也就是我们今天的北京乃至东北一带。
  与范阳军镇类似,河东节度的设立,一开始是为了特别防范来自突厥的袭扰,换句话说,这个河东军镇和范阳军镇一样,手里的兵马质量和数量都非常恐怖,但由于突厥自打大唐文皇帝之后逐渐衰落的厉害,所以河东节度军镇某种意义上也算是内地军镇,所以管兵远远比不上范阳军镇,只有五万五千人。主要地盘在今天的山西一带。
  所以如果要正面回答这道题目的前半段,安史之乱中,安禄山最开始有多少兵马?答案就很简单了,是一个简单的加法,因为安禄山是三镇边地节度使,按照三镇兵马数量,做一个简单的累加算法,我们就可以得到最后的答案——十八万三千九百的兵马数量。
  这种高质量的兵马数量对于承平日久且一直奉行外重内轻的大唐内地来说几乎就是灾难性的了,而题目中提到的史朝义,这又是另一端历史了,由于安禄山造反之后对下属非常刻薄,其中对他的儿子特别糟糕,这让他的儿子很不安心,于是他这个儿子就把安禄山杀掉了。
  安禄山死后,之前与安禄山交好的老部下兼好友史思明找到机会就发起叛变杀死了安禄山的这个儿子,自己接过安禄山造反的大棒,但是这个人和安禄山一样,对待下属很不友好,动辄杀人全家,尤其是对自己的儿子史朝义非常的狠毒,比较偏爱小儿子,史朝义无法忍受这种对待,后来找了个机会把史思明也杀了,史朝义于是接过了造反大棒。
  后来叛军在史朝义手上每战必败,且各路节度使纷纷弃他而去,最后史朝义仅率数百骑逃奔入奚、契丹,行至温泉栅入林自杀,安史之乱宣告结束。

这组民国时期的商标广告简直是太美了这组民国时期的商标广告简直是太美了!这组民国时期的商标广告简直是太美了!这组民国时期的商标广告简直是太美了!这组民国时期的商标广告简直是太美了!这组民国时期的商标广告简直是太美了!55年他授少将,警卫员却成开国大将,元帅见了他要叫老师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对两党的影响都是巨大的,首先他开启了两党的合作之路,我党诸多优秀的年轻成员,为国民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最重要的是,这次会议还决定筹建黄埔军校,明朝为什么没有外戚干政?而汉朝唐朝清朝等外戚干政严重?在中国古代,经常会出现太后等外戚干政,然而我们发现,明朝为什么没有太后等外戚干政的现象?就算是万历小时候的太后也谈不上是干政程度要说清楚这个原因首先要了解外戚干政的由来和历史发展,湖南神童魏永康2岁识千字,17岁进中科院,为何38岁早逝?湖南人魏永康2岁能识得千字,4岁上学,10岁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考入重点高中,13岁上大学,17岁被中科院录取攻读硕博连读,他是当之无愧的神童。可是后来,魏永康却突然从大众视野中韩恭王一个名字都无法打完整的藩王,他的一生过得很平淡韩恭王朱冲火或(火字旁加或)是韩藩的第二代王,也是韩宪王朱松的长子。朱松一共生有四个儿子,除了老三临汾郡王朱冲过早夭折以外,其余还有老二襄陵郡王朱冲秋,老四乐平郡王朱冲烌,此外还有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唯一香港籍战士,同时也是珠海一中73届校友王志军,早在四十年代的时候,他的父亲就从内地去了香港。1958年王志军在香港出生,在读完小学以后他的父亲为了让他牢记自己的根,也为了磨炼他,让他回到了内地继续读中学,因此拥有了香港玄武门之变,李渊没处死李世民,最大原因是只剩下一个嫡子了吗?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在唐朝都城长安玄武门附近发生了一场政变,秦王李世民杀死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齐王李元吉,又派杀气腾腾的尉迟恭进宫,名为护驾实为逼宫唐高祖李渊,李渊审时度势之下,并西汉是如何由盛转衰的?你如何评价?历史上真实的西汉,一共存在210年。不过,很多人可能不太知道的是,西汉真正的巅峰,其实并不是在最有名的汉武帝时期,而是在汉宣帝时期。在此之前,汉朝的国力一直在不断提升。而在汉宣帝之蒋介石如何评价我军的十大元帅众所周知,十大元帅都是建立新中国的开国元勋,与毛主席都有着深厚的友谊,亦师亦友。其实,蒋介石跟十大元帅也都有过交往,甚至共事过,那么,蒋介石对十大元帅都有什么评价呢?首先是朱德。朱颜色革命为何在中国绝缘?毛主席当年评价杜勒斯的话,正在验证前言要将共产主义从内部瓦解!这是时任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曾发出的宣言,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并不能说他失败,毕竟东欧剧变就是最大的功绩。豪威尔政府时期二战结束后,以美苏两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晚清广东有多两极?出了最多的革命党,也出了最多的清庭大内侍卫清宫侍卫玩偶大家好,我是兰台。今天兰台和大家聊一聊清朝大内侍卫。清朝的侍卫一共有570人,分别是一等侍卫(也称头等侍卫),正三品,设60人二等侍卫,正四品,设150人三等侍卫正五品
秦始皇陵居然被项羽盗过?(山海经与始皇帝之谜)完秦始皇陵其实早就被盗了,这种说法还真不是空穴来风。史书上有记载,项羽烧毁了阿芳宫,挖掘了始皇陵,项羽功成名就,把阿芳宫烧了一阵子,连始皇帝陵墓都盗了,使用了33万人。宝物被运走了。冒顿当初明明可以杀刘邦莫顿最后为何没有下手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冒顿和刘邦,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当时,冒顿单于望着满身珠光宝气,浓桃艳李的阏氏不禁一怔。阏氏趁机甜如浸蜜耳语,大王,两主不相困。虽暂得些汉土,终非长久之创业者应该要向刘邦学什么呢?楚汉相争,历时五年,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战败自杀从不被看好的汉王刘邦却打败强敌笑在最后,一统天下,建立汉朝。殊不知,在刘邦身上,有着难能可贵的品质和精神,值得千秋学习。最最关键的盘点为抗日牺牲的革命先烈(三十四)革命先烈,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永远的精神丰碑。没有革命先烈的牺牲,就没有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我们要牢记历史,牢记那些为我们付出鲜血和生命的先辈们!辛俊卿(19111941)原名辛哲允解放战争中的经典十大战役,总指挥都是谁?粟裕参与指挥五场1946年6月26日,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在驻马店的指挥所下达了总攻击令,22万国军向中原解放区发起进攻,这标志着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彻底撕毁了停战协定。面对国民党军的进犯,解明朝最邪恶的世子,谋杀父王,最终被焚尸扬灰楚王朱显榕1545年正月十八日,武昌,大明楚王朱显榕薨,年39岁。明朝第一代楚王是朱元璋的第六子朱桢。朱桢出生时,攻克武昌的捷报刚好传来,朱元璋大喜道儿子,等您长大后,我要把这座城明朝真的无明君无名将无名士?倒也不必如此偏激都说万事功过是非,自有后人评说。但是后人评说的观点是不是客观正确,很多时候也有待探究。从炎黄二帝开始,我国古代先祖在中原扎根,字唐尧虞舜后的历史变换淌过了漫长的5000年,不同地区李中堂被打脸的精彩时刻,聊聊买军舰的那些事儿清帝国的洋务运动发起伊始,最大的支持者是英国。机器设备武器军舰等等,在1880年之前,均是从英国购买的。当然,英国人也不是慈善家,他们之所以这么支持,是因为当时正处在英俄大博弈时期两大亲王围攻陕西,清朝入关后,为何把李自成当作头号对手?清史系列33顺治元年十月,清朝迁都北京之后,北方的局势已经基本上稳定了下来。李自成的农民军在山海关之战中元气大伤,不敢再与清军正面交锋,一路败退回了陕西老家。直隶山西山东河南等地的为何汉朝消灭匈奴用了100多年?而赵国却能很轻松的战胜匈奴说起匈奴二字恐怕每一个人都会知道的,他在我国古代历史上经常骚扰我国边境,给古代边境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威胁。说起来它也就是一直居住在北方的少数民族,在刘邦时期,刚刚建国的汉朝还差邓世昌为何要指挥撞向吉野号?125年后打捞沉船,才让人明白真相大图模式中国近代史,的确是一部风云际会的宏大史诗,然而这部史诗却也是近代中华人民的屈辱史。前后一百余年内,满清卖国,起义不断北洋误国,军阀混战外敌入侵,丧权辱国。在这一百余年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