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魏延被杀,姜维为何袖手旁观看热闹,眼睁睁看着魏延死去?

  公元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武侯本人也于北伐途中病逝,令人遗憾。诸葛亮死后,杨仪暂领大权,与之不和的魏延不满杨仪,遂发动兵变,最终被马岱所杀。
  令人奇怪的是,魏延发动兵变,直到被杀,作为诸葛亮最看重的军中主要将领,姜维却袖手旁观看热闹,从始至终都没参与,其中有什么奥妙?一年后发现其真高明,这样做就对了。
  诸葛亮去世
  公元234年,经过三年的准备,诸葛亮再次发动北伐,进攻曹魏。然而这次北伐和前几次一样,蜀汉军队又和魏军陷入了僵持状态,谁也无法彻底击败对方。而司马懿原本的策略也是如此,他深知自己不是诸葛亮的对手,魏军无法击败蜀军,只希望和蜀军对峙下去,消耗蜀军的粮食,待到粮食用尽,蜀军自退。
  八月,由于长期操劳,诸葛亮最终病倒了,病情日益恶化,刘禅不得不派人前来打探消息,向诸葛亮询问身后的国家大计。而在这个关键时刻,诸葛亮并未召集军中二号人物魏延前来商量,只是让杨仪和费祎负责统领各军撤退,让魏延、姜维负责断后。
  不久,诸葛亮去世,杨仪和费祎按照诸葛亮之前的部署,传达军令,命令全军开始撤退。
  魏延反叛
  魏延在听到这一消息后,十分恼火。演义中,诸葛亮在去世前就料想到魏延会谋反,所以给了杨仪一个锦囊,内有处理魏延的方法,让他危急时刻再打开。诸葛亮去世后,魏延果然谋反,想要夺取军权,自立为王。
  演义原文:魏延收聚残军,与马岱商议曰:"我等投魏,若何?"岱曰:"将军之言,不智甚也。大丈夫何不自图霸业,乃轻屈膝于人耶?吾观将军智勇足备,两川之士,谁敢抵敌?吾誓同将军先取汉中,随后进攻西川。
  而在真实的历史上,魏延兵变并非是为了谋反,这一切都是杨仪的阴谋。
  杨仪本身只是丞相长史、绥军将军,职位和资历都远逊于魏延,所以魏延本身就有点看不上杨仪。诸葛亮死后,军中二号人物都没能统帅大军,他一个丞相长史就敢统领大军撤退,这让魏延十分不满。正常程序,作为一号人物的诸葛亮去世,那么大军的统治权当然是属于二号人物魏延,但是现在大军却交由杨仪统领,而且还是带兵回川,这让魏延充满了怀疑。
  于是,魏延快马加鞭,跑到杨仪前面,烧掉了阁道,拦下杨仪,并上表刘禅称杨仪谋反,与此同时,杨仪也上表称魏延谋反,于是刘禅向大臣征求意见。但是大臣们没有一个是帮着魏延说话的,全是帮着杨仪说话,这里可以看到魏延的人缘有多差。
  魏延追上杨仪后,被杨仪指挥军队击败,逃往汉中,结果路上被马岱追上,将其斩杀,头颅献给杨仪。杨仪踩着魏延的头颅骂道:"庸奴!你还能再作恶么?"看到这里,大家肯定会奇怪,杨仪为何会如此憎恨魏延,连魏延死后都不放过,魏延毕竟是军中大将,刘禅御封的大臣,杨仪的这些做法不得不让人怀疑他的真实目的。
  杨仪这么对付魏延,到底是为了私利还是国家利益?其实如果魏延真心要反叛的话,为何不去投靠曹操,反而前去拦截杨仪大军?
  姜维的做法
  更耐人寻味的是,此时姜维就在军中,而作为诸葛亮传人的他,见证了这一整件事情的发生,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仿佛就是在看热闹,这整件事情看起来让人觉得太奇怪了。
  杨仪率大军回到成都后,原以为立下大功,又得到诸葛亮的推荐,应该可以顶替诸葛亮的位置做丞相了。但奇怪的是,刘禅仅任命杨仪为中军师,而是任命蒋琬为"丞相"。杨仪心中不爽,对自己未得到应有的封赏感到不满,常常发牢骚,而这些话最终传到了刘禅的耳中。
  出乎意料的是,刘禅对杨仪这个"功臣"的处理十分迅速,他直接把杨仪革职查办,贬为庶人,流放到了偏远地方,在那个时代,流放到偏远地区就意味着死亡。如果魏延果真谋反,为何刘禅不封赏杨仪,反而借机除掉杨仪?
  而马岱,之后也慢慢的被雪藏,书中很少看到他的记载了。蜀汉中后期,本就缺少猛将,在这种情况下还雪藏马岱,不得不怀疑刘禅的用心了。如果当初姜维跟着杨仪马岱,估计最终也会落得个被雪藏的下场。
  串联起整个事件,我们就能分析出最终的真相。刘禅并不傻,而是一个很聪明的帝王,刚开始事发突然,可能会认为魏延反叛蜀汉,但是等后面魏延身死,杨仪回成都后,刘禅复盘整件事情,才发现,这其实就是杨仪为夺权而逼魏延兵变,魏延其实并非想要反叛,不然他大可直接投靠曹魏。而杨仪这种设计擅杀大将的行为,在刘禅看来是不能容忍的。而且,诸葛亮在世时,大权尽揽,他死后,刘禅怎么会允许再出现一个大权臣呢?因此,那杨仪则是必死无疑。
  杨仪被废为庶人,距离魏延被杀,仅仅一年时间。如果姜维跟着杨仪对付魏延,那么刘禅肯定会认为姜维是杨仪的人,在一年后除掉杨仪后,也就不会重用他了。
  总结
  从魏延兵变的这整件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到姜维是多么的聪明。自始至终,他都保持袖手旁观看热闹的状态,不参与针对魏延的斗争行动,因为他已经看清了事情的本质。他知道,一旦参与诛杀魏延,自己最后也会被刘禅清算,因为刘禅很聪明,他知道整件事情都是杨仪在搞鬼。而一年以后,杨仪被查办,马岱被雪藏,事实证明,姜维当时真高明。
  姜维在杨仪和魏延的争斗中,保持中立,才笑到最后,在蒋琬、费祎死后,掌握大权,并继承诸葛亮遗志,多次北伐。
  …除去一个军事方面竞争对手,再去掉一个政治对头,对姜维来说实在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好事,何为不坐山观虎斗……
  这是一个好问题,姜维是带兵的将领,他有能力来调节杨仪与魏延的矛盾。
  但姜维没有丝毫的动作,这又是为何?
  史书对杨仪斩杀魏延这个桥段,有些讳莫如深。在诸葛亮传、蒋琬传、费祎传、姜维传中都几乎没有记载。即便是在杨仪传,也仅仅是提了一提杨仪斩杀了魏延,具体过程没有记载。
  只有在《魏延传》中,陈寿老先生具体记载了魏延被斩杀的过程,而且详细记载了诸葛亮对于退军及身后事的安排。
  这是分析这一个历史事件的基本依据。
  诸葛亮对于撤军的安排
  据《三国志·魏延传》记载: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建兴十二年(234年)秋,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因为病重,于是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秘密商议其病逝后如何退军以及节度之事。
  长史、司马、护军都是蜀汉高级官吏,诸葛亮与他们商议此事是在情理之中。
  但魏延作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丞相司马、假节、南郑侯、凉州刺史,前汉中太守,诸葛亮历次北伐的大将,更是蜀汉举鼎轻重的大臣,其影响力远在杨仪等人之上。但诸葛亮居然没有向魏延透露其丝毫的战略意图,更不必说商议此事。
  这事就不符合常理,虽说长史、司马、护军都是诸葛亮的参谋臣属,魏延是带兵大将,丞相做出了决策,魏延执行就是了。但情况特殊,诸葛亮因为病困更可能要病亡,而不是兵败或粮尽而撤军,这与以往的撤军是大不相同的。
  作为德高望重、资历最老的将领,在这个特殊时期,诸葛亮必须要跟魏延商议此事。
  这么大的事,诸葛亮命杨仪等人秘密行事,这其中就大有猫腻。
  诸葛亮命魏延断后,姜维次之。
  这没啥问题,魏延作为经久沙场的老将断后是很稳妥的。但后面的说法就有问题了:如果魏延拒不从命,大军便自发。
  从诸葛亮这个安排来看,已经意识到魏延可能要违背诸葛亮的命令。
  对于魏延的这个态度,诸葛亮的安排是"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他去吧。"这是听天由命的做法。
  除了这个安排,当然还有另一种方法。
  诸葛亮把魏延叫来,把退兵的计划通知于他,如果魏延拒不从命,直接以违抗命令为由将其杀掉,然后大军退回。
  但诸葛亮没有这么做,难道诸葛亮真的算到了杨仪会安排马岱能够斩杀魏延吗?
  如果马岱杀不了魏延,魏延直接与杨仪等打起来,两败俱伤,司马懿趁机围歼蜀军,拿下成都,蜀汉岂不就此玩完了呢?
  诸葛亮一生唯谨慎,但此时却如此冒险,可以说完全置蜀汉于不顾,只顾全自己的名声。
  尽管诸葛亮早就做好了一切安排,结果也正如诸葛亮所料,但不得不说,这一招太过冒险,如果魏延有一点小人之心,把问题看得复杂一些,魏延就不会被轻易斩杀,恐怕事情很难收场。
  但魏延的确是不老道,在诸葛亮面前几乎就是个学徒工。
  魏延被斩杀的过程
  亮适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
  诸葛亮病逝之后,杨仪等人秘不发丧,杨仪派遣司马费祎前往魏延营中探测魏延的意图。
  魏延的态度很明确,说:"丞相虽病亡,但我还在。丞相府的官属都可以回去为丞相发丧安葬,我率领诸军继续进攻曹贼。为何一人死亡而废掉天下之事呢?而且我魏延是何等人哦,岂能为杨仪节度,替他做断后的将军呢?"
  魏延直接把矛盾指向了杨仪,这个态度已在诸葛亮意料之中,魏延毫无隐瞒的表露出来。魏延立马与费祎一同商议返回及留下的人员,并命费祎作手书与自己一起联名,通告诸将。
  费祎配合魏延做好这一切之后,就忽悠魏延,说:"为您考虑,我应该回去劝解长史杨仪,他不过是一介文吏,基本不懂军事,必定不会违背您的命令。"
  魏延也单纯,就答应了。费祎出门后便飞马而去,魏延马上就后悔了,但为时已晚,已经追不上他了。
  魏延派人侦查杨仪等人的行踪,得知他们已经按照诸葛亮事先部属开始行动。魏延大怒,抢先率领本部人马向南撤退,所过之处全部烧掉了栈道。
  魏延、杨仪都各自上表朝廷指责对方造反,一天之内,紧急文书连连抵达成都朝中。
  后主刘禅就此事询问丞相府留守长史蒋琬、侍中董允,两人都保证杨仪忠诚而怀疑魏延。
  魏延首先占据南谷口,派兵阻击杨仪。杨仪命何平(也就是王平,因为小时被收养在外祖父何氏家中,亦名何平)在前抵御魏延。
  何平斥责魏延的先锋,说:"丞相尸骨未寒,你们竟然如此作为!"
  魏延的手下知道是魏延做得不对,就不愿再听从他的命令,军队很快就溃散了。魏延只得与其子数人逃奔汉中。
  杨仪派遣马岱追击,将魏延斩首,夷灭其三族。
  朝廷为了防止变乱,急忙派遣蒋琬率领京城禁卫军诸营北上,走了数十里,就得知魏延被杀的消息,蒋琬率军返回成都。
  从这个过程来看,司马费祎逃离魏延,何平斥责魏延先锋,丞相长史蒋琬、侍中董允支持杨仪而怀疑魏延,马岱斩杀魏延等等,魏延一直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没有任何人支持他。
  究其原因,一方面魏延身边的人都是诸葛亮安排的自己的嫡系,没有人与魏延一致;另一方面,诸葛亮病逝后,没有人再有信心能够战胜曹魏,所有人都希望大军撤回。没有人愿意跟随魏延继续北伐,而且撤军是丞相的遗愿,诸葛亮的威望不是魏延所能比的。
  不管魏延出于何种目的,拒绝执行诸葛亮的遗命,就是自绝于蜀汉。
  魏延被杀,是咎由自取,但自始至终不见姜维有任何表现,这十分奇怪。
  蒋琬、费祎、姜维都是诸葛亮一手提拔的人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陈寿认为,推究魏延的本意,他之所以不向北投降魏国而向南撤回,只是为了杀掉杨仪等人。尽管诸将素来与他不和,但魏延还是认为大家会推选他接替诸葛亮。
  但魏延太单纯了,简直是异想天开,完全想不到诸葛亮的真实意图,以及所有人的企望,这其中也包括一声不响的姜维。
  蒋琬传:先主尝因游观奄至广都,见琬众事不理,时又沉醉,先主大怒,将加罪戮。
  军师将军诸葛亮请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先主雅敬亮,乃不加罪,仓卒但免官而已。
  蒋琬少有名气,以书佐身份跟随刘备入蜀,被任命为广都县长。刘备突然视察广都,看到蒋琬不理政事,就要斩杀他。诸葛亮就替蒋琬求情,说蒋琬是大器,不是百里之才。
  刘备敬重诸葛亮,也就放了蒋琬一码,只是免官而已。
  建兴元年(223年),刘备病逝,诸葛亮主政,开设府属,征聘蒋琬为东曹掾,后升其为参军。
  诸葛亮进驻汉中主持北伐,参军蒋琬与长史张裔留守丞相府。后代替张裔为长史,加抚军将军。诸葛亮经常说:"公琰(蒋琬,字公琰)就是辅佐我完成统一大业的人哦。"
  蒋琬传: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诸葛亮早就密表后主刘禅,说:"如果出现不幸的事情,我回不来了,就让蒋琬替代我。"
  诸葛亮早就安排好了,魏延还等着大家推举他替代诸葛亮呢,实在是单纯得很!
  诸葛亮把蒋琬留在丞相府,就已经做好了事后的安排。诸葛亮安排撤军一事,自然会通过各种途径告知蒋琬,蒋琬必定清楚诸葛亮具体撤军的事宜。
  甚至是除掉魏延之后,再除掉杨仪的计划,蒋琬都可能清楚。
  这也就是,刘禅征询蒋琬等意见时,蒋琬说杨仪忠诚而怀疑魏延的根本原因。
  费祎传: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
  费祎也是诸葛亮一直提拔、培养的接班人之一,蒋琬之后,就是费祎接替蒋琬主持军政大事。
  当初,诸葛亮南征孟获等凯旋班师,群僚出数十里迎接,大多数人都在费祎的前面,而诸葛亮特别命费祎与自己同车共载,众人无不对他青眼有加。
  杨仪与魏延经常相互憎恨,费祎就居中调解。
  费祎忽悠魏延,只不过是权宜之计,岂能替魏延出力,更不可能推举魏延接替丞相。
  姜维传:亮与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书曰:"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又曰:"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后迁中监军、征西将军。
  姜维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发现的军事天才,极力推崇。诸葛亮给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写信,极力称赞姜维的忠诚和军事能力,而且领着他觐见后主刘禅。
  以此看来,诸葛亮之后的蜀汉政局,都是蒋琬、费祎、姜维先后把持,这都是诸葛亮事先安排好的。他们是诸葛亮的核心辅佐,也是蜀汉朝政的核心。
  魏延岂能与他们相抗衡呢?
  杨仪传:八年,迁长史,加绥军将军。亮数出军,仪常规画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军戎节度,取办于仪。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
  建兴八年(230年),杨仪被诸葛亮提拔为长史,加绥军将军。诸葛亮北伐,就由杨仪策划调度粮草事宜。
  杨仪与魏延矛盾很深,但诸葛亮爱惜二人的才能制衡使用,但也十分憎恨他们彼此不合作。
  诸葛亮病逝后,已经无人能够控制得了二人,为了稳定蜀汉的政局,杨仪、魏延都是必须除掉的人。
  诸葛亮安排撤军是一回事,撤军之后蜀汉的人事如何安排那是另一回事。
  杨仪、魏延都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只能是一个被杀,另一个被利用,最后被免职流放。
  姜维不支持魏延的原因
  第一,魏延被杀的过程,已经说明了其中的原因之一。
  豹眼之所以详细的介绍魏延被杀的过程,就是想说明姜维为啥不救援魏延。
  姜维是诸葛亮培植的军事接班人,他必定会坚定地执行诸葛亮的遗命。诸葛亮安排了撤军的计划,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这就是命姜维看着魏延,保证大军的安全。
  豹眼认为,魏延与杨仪翻脸,杨仪安排斩杀魏延,这仅是诸葛亮设计的其中一套方案。恐怕还有另一套预备方案,那就是命姜维斩杀魏延。
  诸葛亮已经考虑到魏延可能拒不从命,必定会做出相应的安排。罗贯中在演义中,安排马岱在魏延身后,并留下锦囊妙计,斩杀魏延,这已经在提醒读者,诸葛亮事先是做了安排的。
  豹眼认为,执行这一方案的人是姜维而不是马岱。马岱跟随马超归属蜀汉多年,不可能再有异心,但比起姜维来,诸葛亮还是更相信姜维。
  这么绝密的事,诸葛亮一向谨慎,必定安排最可靠的人。
  但有一点,诸葛亮既然不准备亲手处死魏延,也不想让姜维出面处置魏延,最好是杨仪出面,姜维视局势而定。
  正如诸葛亮所料,杨仪杀了魏延,蒋琬等借机上表刘禅处理杨仪,一石二鸟。
  诸葛亮的智谋的确不是凡人所能窥视的,杨仪、魏延岂能是对手。蒋琬、费祎、姜维仅仅是受益者,而作为执行者参与其事罢了。
  因此,除掉魏延是既定的事,最好是杨仪出面。在这种情况下,姜维咋能够帮助魏延呢?
  第二,之后的人事安排,也说明了除掉魏延符合姜维的利益。
  最直接的结果,除掉魏延符合蒋琬、费祎、姜维等人的利益,起码在这些人看来,是符合蜀汉利益的。
  这种情况下,姜维又如何会去帮助魏延呢?
  姜维一直追随诸葛亮北伐,耳提面命,自然清楚诸葛亮的人事安排。姜维作为降将,虽然深得诸葛亮的信任和器重,但诸葛亮死后,姜维要在蜀汉站住脚,还必须要与蒋琬、费祎等诸葛亮的心腹打成一片。
  魏延与诸葛亮的矛盾由来已久,在北伐战略上格格不入,世人皆知,姜维岂能不清楚?
  因此,姜维绝不会与魏延搞到一起。
  因此,豹眼认为,一向做事缜密,神人莫测的诸葛亮,在安排撤军时必定做出了具体的安排。
  诸葛亮以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足以说明了问题。究竟诸葛亮是如何与姜维交代的,只有天知地知,诸葛亮知、姜维知,其他人绝不会知。
  只不过事情的发展没有按照这个预备方案进行,姜维毫无作为,一切也就成为了秘密。
  豹眼认为,如果魏延不是直接找杨仪算账而是直接与大军作对,姜维就可能直接与魏延开战。
  不管咋说,姜维绝不会帮助魏延,没有直接作对就已经是最大的忍耐了。
  谢谢邀请!魏延被杀,姜维袖手旁观看热闹,眼睁睁的看着魏延死去。这都是诸葛亮的安排。诸葛亮原本和魏延不合,姜维是他一手培养起来的,他害怕死后军权落到魏延的手里,不除魏延,死不瞑目。杨仪、费袆也怕诸葛亮死后,魏延威胁到他们的权利。说什么锦囊妙计,实际诸葛亮临死前已经和杨仪、费袆、姜维密谋好了,只有魏延不知道。这样看来,姜维怎能不袖手旁观呢?还应说明的是,魏延是刘备的人,刘备一手培养起来,对刘备忠心耿耿,战功卓著,很得刘备的喜爱,刘备死后,把魏延交给刘禅使用,魏延又对刘禅同样忠心耿耿,很讨刘禅喜欢。如果诸葛亮生前找借口杀了魏延,就是得罪了刘禅,所以诸葛亮用杨仪、马岱的手杀掉魏延。杨仪杀了魏延,刘禅也不高兴,也许刘禅会杀杨仪。如果刘禅不杀杨仪?这个任务就交给了蒋琬。诸葛亮在蒋琬面前允诺过,若他死了以后,丞相由蒋琬接任,曾经多次在刘禅面前说过这事,因此蒋琬对诸葛亮忠心耿耿。恰逢杨仪在刘禅面前要官,想当丞相,蒋琬就奏请刘禅处死了杨仪。
  公元234年,诸葛亮和魏延死去,可以说,蜀国的两个擎天柱子倒下了,损失不可估量。
  公元234年,是蜀国的罹难之年,先是丞相诸葛亮在五丈原前线突然去世,接着大将魏延兵变被杀。
  对于当时的蜀国而言,这俩人不亚于支撑蜀国的擎天白玉柱和架海紫金梁,诸葛亮自不用说,而没有了五虎大将的蜀军,魏延可谓是蜀国军事力量的中流砥柱。失去了这一文一武的庇护,蜀国可以说是大厦将倾,摇摇欲坠!
  魏延之死,明眼人都可以看出是一场权利倾轧的阴谋。当时诸葛亮在临死遗言中,居然把军政大权全盘交给地位、职务、威望都低于魏延的杨仪,这让一直和诸葛亮不对付的魏延心中积蓄已久的怒火由此爆发。
  此外,魏延和杨仪向来是水火不容的一对冤家,自己的老对头突然成了顶头上司,魏延更是不能容忍,于是魏延悍然发动兵变,与杨仪大打出手。但杨仪毕竟是诸葛亮遗言中的法定接班人,所以在舆论和气势上属于占优势的一方,获得的支持自然更多,当时就有马超的族弟马岱挥刀阵斩魏延。主将一死,兵变自然也就土崩瓦解。
  此时再回顾整个事件,我们会发现一个奇怪现象,在魏延和杨仪打得你死我活的时候,作为诸葛亮嫡系传人的姜维,从头到尾都在袖手旁观,对于这二者的内讧,他既不变态,也不插手,真可谓让人琢磨不透。那么,姜维为何眼睁睁看着魏延被杀而无动于衷呢?
  其实这正是姜维的聪明老辣之处,咱们看看处理魏延事件的两个重要人物杨仪和马岱的结局,就知道姜维的低调是多么明智了!
  回到蜀都的杨仪,自以为立了大功,肯定会受到蜀主刘禅的重用,不料迟迟不见封赏不打紧,公元235年,刘禅还找机会把杨仪一撸到底贬为庶民,流放到偏远的汉嘉郡,最后杨仪惨死在狱中。至于马岱,此后也一直没有被刘禅重用,沦为打酱油的小角色。
  那么,刘禅为何对斩杀魏延平定"叛乱"的杨仪、马岱二人如此无情呢?个中缘由让人意想不到,原来这魏延乃是刘禅的心腹之人,这就涉及到蜀国的权利倾轧之争了!
  众所周知,诸葛亮在蜀国的地位实际上比皇帝刘禅都要高,长久下去,说刘禅不害怕是假的,所以为了制约诸葛亮的"相权",维护提高自己的"皇权",刘禅就选定了魏延作为自己制约诸葛亮的关键棋子,这魏延不仅资历老,而且能力也强,关键是还和诸葛亮不对付,是制衡诸葛亮的不二人选。
  这一点从刘禅登基后对魏延的迅速提拔可以明显看出,先是提拔魏延为都亭侯,公元230年,又封魏延为南郑侯,同时授予魏延与诸葛亮一模一样的"假节"大权。这么一来,魏延的实际地位,比诸葛亮有过之而无不及,刘禅也就达到了用魏延来制衡诸葛亮的目的。
  但诸葛亮临死前耍的一次手段,激起了魏延和杨仪的内讧,整死了魏延,也变相粉碎了刘禅的阴谋,但杨仪和马岱这两个倒霉鬼,却不知不觉的成为诸葛亮和刘禅之间暗中博弈的牺牲品,不得不让人感叹丞相的心思多么缜密!
  作为诸葛亮的弟子,不知道是姜维自己审时度势看清了全局,还是老师诸葛亮临死前对他做了特别交待,反正不管魏延和杨仪打得多么激烈,洞悉了所有阴谋的姜维,只是袖手旁观看热闹,做一个"隐形人"明哲保身!朋友们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马上删除!
  除了魏延有宜于蜀国军政大权稳定,姜维是诸葛亮在天水关收下的得意门生,其一生除被司马懿逼迫平局外很少有败绩。确在天水关败于姜维手下,于是姜维成了诸葛亮的掌上明珠,任以重用,系心教导。终于在短短几年里深得真传,成为文武双全的柱石悍将。以孔明之精于算计,早知其生后魏延必反,于是精心布局,以杨仪为长史执撑军政,有蜜伏马岱为应,姜维心知肚明,静观其变,是想姜维为魏国降将如果出头,名不正言不顺,与其奋力直言,莫如巧无生息。一物降一物,卤水点豆腐。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发动了第五次也是他最后的一次北伐。在这次北伐中,诸葛亮集中了最大的兵力,使用了所有的手段,依然没能突破司马懿的防御。最终,在双方对峙一百多天后,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在诸葛亮死后,蜀汉发生了一系列的变故。
  在这中间,最大的变故就是魏延之死。魏延是当时蜀汉军事能力最强的将领,他英勇善战,善养士卒,但是性自矜高。由于和诸葛亮在战略战术方面的分歧,魏延一直认为自己被诸葛亮压制使用,笑话诸葛亮胆怯。尤其是,魏延和诸葛亮手下的长史杨仪势同水火。诸葛亮北伐一直依仗魏延和杨仪的才干,对他们的不和十分感慨。
  不过,诸葛亮对于魏延和杨仪也就是利用他们,并不是非常器重信用他们,诸葛亮心目中的继承人也不是他们。当年蜀汉的使者到东吴,孙权就借着酒后的机会,说魏延和杨仪都是小人,诸葛亮死后必然会作乱,不知道诸葛亮如何处置。使者回答说现在对两人使用是用他们的长处,将来诸葛亮自有处置。诸葛亮后来听说后,对使者的回答深以为然。
  从这一件事,我们就能够看出,诸葛亮对于他死后的蜀汉政局有着自己的打算。魏延和杨仪都在他的处置范围之中。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之前,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已经料理了后事。他留下一批人严密的将刘禅监视起来,并且密奏刘禅让蒋琬作为自己的继承人。
  这样,魏延和杨仪两人就成为必须除掉的对象。所以,诸葛亮先在撤军的时候做了手脚,采取了两桃杀三士的手段。他先是在死前召开的最后一次军事会议中,布置撤军事宜。他故意没有通知魏延参加会议,在魏延缺席的情况下,将军队交给杨仪指挥,让魏延断后。而走在魏延的前面,实际上为大军断后的是姜维。对于魏延的军队,诸葛亮的命令是,如果魏延遵命断后的话就按顺序撤退,如果魏延不遵守命令,就不管他,大军直接撤退。
  诸葛亮的这种布置,明明白白就是要挑起魏延和杨仪的纠纷。因为在诸葛亮死后,魏延就成为蜀汉政权军队中职位最高的人,而且不管是从能力、资历等方面,没有人能够望其项背。但是,诸葛亮不把军权交给魏延,而是交给杨仪。两人原本的势同水火,魏延根本就不可能听从杨仪的指挥,必然会发生兵变。
  接下来,杨仪拥有诸葛亮的遗命,在诸葛亮事先的周密布置下,顺利的平定了魏延的反抗,杀了魏延。但是,接下来,杀掉魏延的杨仪也失去了用处。当杨仪回到成都,也发现所有实权的职位都被诸葛亮安排了人,自己沦为一名无用的闲人。不久之后,满腹牢骚的杨仪被费祎告密,最终落得个流放身死的下场。
  魏延和杨仪的死,是蜀汉的一场悲剧。不过,在这场悲剧中,和积极参与的马岱不同,姜维没有过多的参与其中。作为诸葛亮的学生,当时蜀汉军中才能仅次魏延的将领,姜维的表现有点出人意料。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姜维走在大军的最后面,无法和魏延见面。
  其实,在诸葛亮安排的撤退次序中就暗藏玄机。诸葛亮派魏延断后,在魏延之前撤退的是姜维,这是实际上让姜维担任大军的后卫。当魏延率领他的军队超越大军行进的时候,姜维就承担起了后卫的责任。在司马懿追来的时候,蜀军装作要反击的样子,吓退了司马懿,这实际上就是姜维的功劳。
  在魏延堵住谷口,索要军权的时候,姜维的军队走着大军的最后面。在狭窄的谷道中,姜维是无法超越大军去和魏延交锋的。
  其次,姜维和魏延心意相通,无意交战。
  其实,在整个蜀军之中,和魏延意见相同的就是姜维。姜维和魏延一样,都是死硬的北伐派。他们的愿望相同,那就是北伐曹魏,光复汉室。魏延在最后时刻,还念念不忘北伐。而姜维更是为了北伐,耗尽了精力。
  他们对于诸葛亮死后,决定不再北伐,休养生息的政策不以为然。魏延当时就表示要继承诸葛亮的职位,继续率领蜀军北伐。而姜维则是屡次在职权范围内北伐,即便是被蒋琬和费祎压制,手中仅仅不到一万人马也不放弃。最后,对于费祎终于忍无可忍,姜维曾经的俘虏刺杀了费祎,姜维接过兵权后开始了北伐中原。
  正是魏延和姜维惺惺相惜,所以虽然诸葛亮将他们排在一起,魏延也没有和姜维发生冲突,而是绕过姜维,去追赶蜀军的先头部队,与杨仪理论。在这一点上来说,姜维并没有执行诸葛亮的指令,阻止魏延的追击,这里面有着姜维的心意。
  第三,姜维对于魏延的遭遇十分同情,不加入迫害魏延的行列。
  姜维虽然号称诸葛亮的学生,实际上诸葛亮并没有把他当做自己的接班人。诸葛亮自己定的接班人是蒋琬和费祎。这两个人其实对姜维是压制的。这是因为,姜维和他们不是一路人。
  诸葛亮在接管蜀汉政权后,建立了蜀汉的幕府制度,所有的政务都要通过幕府,刘禅只是个摆设。在诸葛亮死后,为了维持蜀汉的稳定,诸葛亮依然坚持将幕府制度延续下去,不还政刘禅,让他依旧做个摆设。
  魏延和姜维都是一路人,是要求还政刘禅的人。因此,他们并不被诸葛亮的手下信任。在这种情况下,姜维对于魏延所遭受的迫害十分同情。而在这种情况下,姜维也对此无能为力,他只能采取不参与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结语:
  姜维虽然号称诸葛亮的学生,而实际上他和诸葛亮之间是有着分歧的。最主要的分歧就是,诸葛亮在死前安排的战略。诸葛亮将北伐的战略,改变为休养生息的战略。为了这个战略能够顺利执行,诸葛亮安排了蒋琬、费祎做接班人,并且不惜除掉了魏延和杨仪。
  姜维作为过了阵营里的一员,他对这一切都了如指掌。他虽然对诸葛亮的安排不满,可是在那种环境中,姜维只能明哲保身。他顺从的执行诸葛亮的后卫任务,并以此为掩护,不去参与杀害魏延的行动。
  这是因为,姜维和魏延一样,都是还政刘禅的支持者。而且两人的理想也是一样,都是要求北伐曹魏,恢复汉室江山。正是因为有着惺惺相惜的感情,两人虽然在撤退的时候次序相连,最终也没有发生冲突。这也是姜维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投降曹魏应该往北走,拥兵自立应该就地驻扎,两人都急着往回赶,都不是造反,都有各自集团的政治意图。杨仪代表诸葛亮集团的意志,同时也代表诸葛临终时的政治嘱托,就是诸葛集团继承他的政治遗产,安排杨仪带军赶回成都目的就是为了压制刘禅集团顺利交接。魏延代表刘禅集团的意志,诸葛临终前刘禅派使臣探望,一定也和魏延接头,安排临终后的策略。魏延急着往回赶并且阻挡杨仪大军,应该也是刘禅的安排,目的是为了实现刘禅接班主政。但是最终魏延兵败被杀,蒋琬费祎顺利接班,刘禅也获得了一定的政治空间,实现双赢的政治局面。几年后费祎被杀,刘禅完全主政,诸葛创立的丞相幕府制度在蜀国彻底谢幕,蜀国长治久安几十年,直至钟会邓艾灭蜀。
  刘禅处乱世而偏安主政几十年,政治智慧不可小觑。诸葛五出祁山目的也不是北伐中原、匡扶汉室,主要是觊觎过去董卓马腾韩遂曾占领的西凉诸地,压缩曹魏势力。可惜马谡坏了诸葛的大事,以后的北伐再没有机会了,充其量是配合东吴牵制曹魏而已。失街亭也可以看出诸葛的军事才能的不济,像魏延这样抱负远大的人,早有千匹草泥马从心里跑过,对诸葛的不服是妥妥的,刘禅明眼人早就了然于胸。可惜魏延时事不济、功败垂成。
  魏延的罪名不轻,姜维不适合为他辩护。而且魏延被杀的时候,姜维也未必在场。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因病在军中去世。在诸葛亮临死前,命长史杨仪率蜀军撤退,征西大将军魏延则负责断后。然而魏延一向心高气傲,看不起杨仪。在费祎奉命传达诸葛亮以遗命时,魏延认为诸葛亮死后应该由自己接管兵权,因此拒绝断后,还想夺取兵权。
  费祎见势不对,找个借口先行溜走,将此事告知了杨仪和蒋维。此前诸葛亮也预计到魏延可能会抗命,因此交代杨仪等人如果魏延抗命,那么大军自行撤退,不用管魏延。杨仪等人就率军直接返回汉中,把魏延一个人留在了五丈原。
  结果魏延做的比诸葛亮预计的还要激进,他直接率兵南下,一路烧毁栈道,抢在杨仪前面返回汉中,还上书攻击杨仪造反。此时杨仪也上书说魏延造反。刘禅询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究竟谁的说法对。结果董允、蒋琬都支持杨仪,刘禅于是命蒋琬率成都禁军北上,迎击魏延。
  结果此时魏延因为违抗命令,私自起兵,手下军心不稳,因此被杨仪派出的王平击败。随即被杨仪派出的马岱追上杀死,被灭了三族。
  从上面可以看到,魏延虽然不是真心要造反,只是不服杨仪私自起兵。不过他的行为和造反也没什么区别了,朝中上下没一个人支持他。姜维此时不过是中监军征西将军,地位还在魏延之下,显然也不适合出来给魏延说话。
  另外按照诸葛亮的安排,魏延负责断后,姜维次之。在魏延抗命的情况下,姜维实际上成了后卫。因为他并不是和杨仪一起返回汉中。在杨仪、魏延互相攻击时,姜维还在后面。
  杨仪对魏延同样恨之入骨,将他击败以后立刻派马岱去追杀。姜维即使有心救魏延,此时也不在现场,无从求情。
  所以姜维没意愿也没条件为魏延求情。
  魏延被杀,既然姜维在旁边看着,那么他为什么眼睁睁的看着魏延这样被杀了呢?令人奇怪的是,魏延发动兵变,直到被杀,作为诸葛亮最看重的军中主要将领,姜维却袖手旁观看热闹,从始至终都没参与,其中有什么奥妙?一年后发现其真高明,这样做就对了。因为他没有出手帮忙肯定是有他自己的道理的,肯定有很多人不能够理解,可是姜维自然有自己的原因,那么我们来了解一下到底是有什么原因呢?
  一,公元前234年,八月,由于长期操劳,诸葛亮最终病倒了,病情日益恶化,刘禅不得不派人前来打探消息,向诸葛亮询问身后的国家大计。
  诸葛亮让魏延、姜维断后,这说明他已经在防着姜维了,后来诸葛亮去世了,魏延在听到这一消息后,十分恼火。演义中,诸葛亮在去世前就料想到魏延会谋反,所以给了杨仪一个锦囊,内有处理魏延的方法,魏延真的谋反了,也真的中计了,看来魏延自己也已经蓄谋已久了,所以这次的死也是在诸葛亮的计划之内的,只能是诸葛亮是真的很聪明,他本身就算是一个军师,大大小小的事他见多了,难道魏延这点小心思他会不知道吗?只能说是魏延太轻易中计了。
  二,杨仪在杀了魏延后又经历了一系列的事,最后他们选择去投靠刘禅。
  刘禅也是个聪明人,当时还好姜维也只是看看,并没有上前去掺合任何一件事,他是个聪明人,他知道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得罪任何人,因为很多事情都说不清楚,万一魏延没有死成,最后还要报复他怎么办,所以他想了一个谁都不理的做法,不愧是诸葛亮的传人,真的是和诸葛亮一样的精明,最后还能保全自己,被刘禅重用,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最后的赢家。
  三,从魏延兵变的这整件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到姜维是多么的聪明。
  为什么会说他很聪明呢?因为他懂得不动声色,自始至终,他都保持袖手旁观看热闹的状态,不参与针对魏延的斗争行动,这是因为他已经看清了事情的本质。他完全知道这件事情的发展方向,那些斗来斗去的人比如魏延和杨仪,都是在玩过家家一样,就像是互相残杀,刘禅也知道杨仪是个怎么样的人,所以事情会怎么发展他都知道,一旦参与诛杀魏延,自己最后也会被刘禅清算,因为刘禅很聪明,他知道整件事情都是杨仪在搞鬼。
  所以说,笑到最后的人还是姜维,他继承了诸葛亮,掌握了大权,最后还多次北伐,所以说,策略往往很重要,不能只是一味的跟着自己的想法走,姜维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文:唯恋无名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毛主席是如何评价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的在长期的革命事业中,无数革命先辈始终秉持着坚定的理想信念,跟随着党的脚步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战胜了一个又一个敌人,最终取得了全面胜利。有些人一直坚持到最后,见证了革命的胜利,而更唯一获免死金牌开国少将参加战斗300多场,5次负重伤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蔡和森工兵,是我国诸多兵种中的其中一个,由于其起的是辅助性作用,所以危险性较小,相应地,在战场上立功的机会也不多。可是,在我国抗战史上,却有这样一位工兵,常拉科塔帝国,北美洲原住民的悲歌1776年,一个强大的帝国拉科塔帝国在北美洲诞生。拉科塔人到达了布拉克山,这是西部平原上最神圣的地方,也是令人垂涎的水牛猎场。坐落在如今的南达科他州,控制着布拉克山,即帕哈萨帕,标1958年和1964年,朝鲜领导人两次途经中国访问越南,线路是怎样的1945年,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1948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越南与朝鲜建立外交关系。1957年,越南国家主席胡志明访问了朝鲜。随后,在1958年11月1964年长津湖战役有多惨烈?志愿军将士冻成冰雕,是美军永远的噩梦抗美援朝中的长津湖战役,是志愿军战士永远难以忘怀的疼痛是美军永远都不愿回忆的噩梦是世界历史上最残酷的十大战役之一是直到现在,中美两国都不愿提起的血泪之战!长津湖战役究竟有多惨烈?冻美国的崛起之路,它是如何登上世界之巅的?世界格局是不断变换的,但是时间一长人们总是容易忘记这一点,比如世界一超的美国,在位时间久了,人们就容易忽视它也是经过千难万险才登上世界之巅的,而在它之前,英国荷兰西班牙葡萄牙也都坐1934年红军1个团神秘失踪,中央多次调查无果,68年后谜团被揭开文影中纪实编辑影中纪实前言1934年,红军一个团在贵州神秘消失,期间中央三次调查都没有发现这些人的任何踪迹。68年后,贵州官员找到了真相!那么堂堂一个团的人,为何会突然神秘消失?并中国近代史最值得夸耀的事件是什么?第一件就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和老革命家们领导人民打败了建立了新中国,劳动人民当家做了主人第二件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以劣势装备打败了以美国为首的十六国现代化装90多年前,斯诺向世界讲述真实中国(文丁铭哈丽娜)阴山脚下,黄河岸边,土默特平原,一座题写着埃德加斯诺觉醒点的汉白玉雕像,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里,敬仰着一位说真话的美国记者的可贵品质。随着今年中国记者节的临德国人在中国抗日,加入八路军见过毛主席,写文章痛骂日军司令1941年11月5日,位于沂蒙山区的八路军115师在政委罗荣桓的指挥下,巧妙突破了5万多日伪军的围剿,并且无一人伤亡。一篇由笔名为亚细亚人写的文章无声的战斗刊印在了战士报上,这篇文真实的李烈钧李烈钧,辛亥革命元勋,曾打响第二次革命的第一枪。孙中山称赞其上马能武,下马能文,诚不可多得之当代儒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抗日战争爆发时,李烈钧更是竭尽所能抗日,亲手把自己的五个
国公爷的权力很大,清朝统治时期,什么功劳才能成为国公?明确回答提问者清朝没有国公!中国最后一个设置国公的王朝是明朝,而且明朝的国公与之前一些朝代所设置的国公还不是一回事。在明朝之前的一些朝代,公爵被人为进行了二次划分,分为了国公郡公县张九一从新蔡走出的明朝封疆大吏齐云轲从笔者的老家新蔡县韩集镇往东南走十余里,距离孙召镇街不远的地方,有个村子叫绿波楼。这个村子虽看起来与其他平原上的村庄没什么两样,但因为在明朝出了一位响当当的人物张九一而闻名遐乾隆皇帝的身世有哪些秘密?他真的是皇家血脉吗?清朝十二位皇帝,有两位的身世存在着争议,一位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因为年代久远,他的生父已经没有记载,另一位就是乾隆了,有说法是顺治帝是用自己的女儿跟别人换的儿子,不清楚这其中的可信度我们为什么要反对埋儿奉母的故事某市文明城市创建宣传栏中,尽然有二十四考中的埋儿奉母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东晋有一个叫郭巨的人,某年家道中落,把财产分给弟弟们,自己赡养母亲。生下儿子后,为了省下饭给老太太吃,狠心把新华全媒看!AI让返老还童的百岁党员讲起了故事当你白发苍苍皱纹爬满脸颊,青春岁月里有哪些片段让你念念不忘?在四川彭山,有这样两位百岁老人卢陆念,党龄78年。1949年10月1日,他作为记者见证了新中国开国大典。抗美援朝期间,他马关条约的签订,究竟给近代日本带来了怎样的结果?甲午战败之后,清廷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中方派遣的代表是李鸿章,日本代表则是伊藤博文,这份条约的签署,也标志着甲午战争的正式结束。按照这份条约的规定,清朝需要割地赔款,予以日本更多乐毅发动了战国时期最成功的合纵之战,创造了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乐毅,燕昭王时期燕国名将,魏国名将乐羊的后裔。曾在赵国出仕,后因赵武灵王沙丘之乱而离赵,此时,正好燕昭王求贤,因此来到燕国,并被任命为亚卿,一方面辅佐振兴燕国,一方面游说列国,积极陈诚排除异己有多疯狂走何应钦的路,让何应钦无路可走1948年初,老蒋的东北大区物流主管陈诚在一片叫骂声中惨淡离场,十二指肠溃疡也犯了。因为业绩突出,在东北民主联军发动的冬季攻势第一阶段中,他总共给送掉了58000人的部队,各类武器晓庄十英烈寻访沈云楼从地主少爷到革命战士主播君的话在江苏省兴化市湖西口村,至今还保留着沈云楼烈士的故居,这座民国时期的民宅历经风吹雨侵,早已斑驳老旧,烈士生活过的痕迹也荡然无存,但走近它,却总想了解这位出身富庶人家的青年明初分封九大塞王驻边,安抚民心,王道教化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得了天下之后,随着儿子们的长大,朱元璋效仿春秋战国诸雄侵夺夷狄土地,尊崇周室天子的做法,实行诸王靖边的策略,分封九大塞王。朱元璋第一防止北元残余势力再度南下,像春明代第一才子!这样的唐伯虎你敢相信吗?我想在大多人脑海里一提到唐伯虎,总是想到他如何的风流倜傥家财万贯三笑姻缘等等!简直是把潇洒发挥到了极致!事实真的如影视作品说的这样吗?请君入座,准许我速速道来讲故事就要从头开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