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名人传奇刘统勋

  刘统勋(1698年—1773年),字延清,号尔钝,山东诸城(今山东高密)人。雍正二年(1724年)中进士,历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及军机大臣等要职。刘统勋官至宰相,为政四十余载清廉正直,敢于直谏,在吏治、军事、治河等方面均有显著政绩。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猝逝于上朝途中,乾隆皇帝闻讯慨叹失去股肱之臣,追授太傅,谥号文正。
  刘统勋,曾任三部(工部、刑部、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翰林院掌院学士、上书房总师傅,纪晓岚的授业恩师。山东诸城(今属于山东高密)人。祖父刘必显(1600 1692)为清初官员,官至户部广西司员外郎,阶奉直大夫。父亲刘棨(qǐ)曾担任过四川布政使,是康熙朝有名的清官。其子是刘墉。1724年(清雍正二年)中进士,入仕途。1729年任湖北乡试正考官。1736年升内阁学士,署刑部右侍郎。次年,任刑部左侍郎。1741年9月,被提拔为右都御史。1746年3月署漕运总督,9月还京。1747年充顺天府乡试正考官。1748年3月,受命同大学士高斌查办山东赈务。5月,先后至济南府德州哨马营、东昌府及聊城县运河东岸、泰安府东平县戴村坝以及沂河西岸江枫口,改坝浚河,成绩卓著。1749年12月,迁工部尚书,继而兼翰林院学士,又迁刑部尚书。1752年以查验通仓短少米石不实被免职留用。
  刘统勋去世当天,乾隆皇帝曾特派御前大臣、尚书公福隆安携药前往看视。他死后乾隆帝特下谕说:"大学士刘统勋老成练达,品行端方,服官五十余年,实为国家得力大臣,可晋赠太傅,入祀贤良祠,赏内库银二千两治丧。"乾隆亲临其丧,赐谥"文正",因而刘统勋成为清朝大臣中初殁即得谥"文正"的第一人。而这须出自皇帝特旨的赐谥,"非品学德业无愧完人者未足当此"。丧归,乾隆命沿途文武官员在20里内者亲往灵柩前吊祭,遣官护送。6年后,乾隆在所作《怀旧》诗中仍念念不忘这位宠信大臣:"遇事既神敏,秉性复刚劲。得古大臣风,终身不失正。"
  刘统勋清廉正直,不结朋党。清代礼亲王昭梿称赞他说:"公(刘统勋)性简傲,不蹈科名积习,立朝侃然,有古大臣风。"道光《诸城县令》也称赞刘统勋说:他"刚毅笃棐,允直机密,襄赞纶扉,随事献纳,推贤黜佞,为百余年名臣第一。数谳大狱,无纵无枉。家故有田数十亩,敝庐一区,服官五十余年,不增尺寸……"
  刘统勋死后,与其子大学士刘墉、孙吏部尚书刘镮之葬故乡诸城白家庄祖坟,无著述传世。
  既为汉官,又没有像张廷玉那样有家世背景,在最为崇满抑汉的乾隆朝能当上宰相真是不容易的。因为傅恒病逝,一时没有合适的满臣接替,这就使刘统勋得以填补这一空缺。乾隆帝比较偏爱年轻人,此时刘统勋已不年轻,这说明乾隆帝只是要他暂时弥补首席宰相一时之空缺而已,等到有了合适的满人宰相,还是要恢复满正汉副的局面的。
  乾隆帝毕竟是英主,善于权衡利弊,为了保证国家政权机构的高效率地运转,乾隆帝循例把汉臣刘统勋擢为内阁首辅,把满臣尹继善擢为军机处首席大臣。此时刘统勋只是副宰相,首席军机大臣尹继善是正宰相。他们都已年逾古稀,尹继善就任首席军机处大臣还不到一年,即卒于任,终年76岁。乾隆帝又把刘统勋擢为首席军机大臣。此时,刘统勋就成为正宰相了。然而刘统勋担任正宰相也只有两年,便去世了。刘统勋成为军机处建立以来第一位汉人宰相。
  刘统勋也算是少年得志,中进士时只有25岁。他在雍正朝先后供职翰林院与詹事府,并在南书房充当皇帝的文学侍从,主要是做文书工作。乾隆帝即位后,认为刘统勋颇有办事能力,予以擢升。乾隆元年(1736年)为内阁学士,派他去浙江协助嵇曾筠海塘治水工程。乾隆二年为刑部侍郎。后来,刘统勋因母亲去世归籍守制三年。
  乾隆六年(1741年),刘统勋被任命为都察院左都御史,为监察体系的最高官员,俗称"总宪"。他任"总宪"一年后,上了一份疏奏,他请求皇帝遏制两位宰相张廷玉与讷亲的权力。此疏耸动朝野。刘统勋大胆指出了朝廷在用人行政方面存在的弊端,首先是朋党问题,这是针对张廷玉的。张廷玉是康雍乾三朝老臣,雍正帝遗诏身后配享太庙的顾命大臣,"遭逢极盛,然而晚节当慎"。当时,安徽桐城张氏家族通过科考、荐举、袭荫、议叙等形式,入朝为官者有19人之多,就连张氏的姻亲桐城姚氏也有子弟10人在朝为官。他建议在三年之内除皇帝特旨擢用外,张氏亲属子弟"概停升转",以"保全"三朝老臣的清誉。刘统勋认为,张氏家族有"满招损"的可能,应该自我抑制。刘统勋又认为,作为宰辅培养的讷亲在个性上是有弱点的,请求皇帝加以训示,使之能够省改。而讷亲兼职过多,"统理部务,入典宿卫,参赞中枢,兼以出纳王言,趋承近卫",权力太重,"任事过锐",也非"谦受益"之道。
  乾隆帝拒绝了刘统勋的批评,尽管乾隆帝要摆脱前朝顾命大臣的阴影是不言而喻的,但他并不想马上动张廷玉。对于自己着意培养的宰辅讷亲当然也不能否定。一般来说,英明的皇帝都不会接受这类建议,那样岂不是显得臣工比自己更高明吗?
  讷亲是康熙朝辅政大臣遏必隆之孙。乾隆帝起用他首先是因为他是皇亲,可靠而且年轻,乾隆帝着意培养讷亲,是为使之成为日后取代鄂尔泰的合适人选。乾隆帝认为讷亲的最大特点是清廉。乾隆帝就此发布上谕说: "朕思张廷玉、讷亲若果擅作威福,刘统勋必不敢为此奏;今既有此奏,则二臣并无声势能箝制臣僚。"
  以前,康熙帝整治明珠,雍正帝整治隆科多都是借御史上疏弹劾以开启事端,而此次刘统勋所上并非弹章,不是在弹劾二人。监察御史的权力并不只是以弹劾为权限,监督权则更广泛,凡是妨碍公益紊乱官纪的事情,都要纠正。在正常情况下,皇帝要贯彻自己的意志,也是在制度框架内行使权力的。朝廷要依靠御史制度监督考察吏治,这就是制度的作用。一切制度不论好坏,都是人在起作用。因此,不可以简单地把人治与法制对立。
  乾隆二十一年,刘统勋被派往治河工地勘测,并取代被革职的富勒赫,主持完成加高堤坝的工程。一年后,他又前往徐州督修近城石坝。此时刘统勋已年近花甲,他事必躬亲,亲临治河工地、风餐露宿,保障了堤坝的质量与按时完工。有一次刘统勋去杨桥工地视察,那里加固堤坝的工程已经逾期一个多月,他询问误期的原因,有关人员解释说是由于柴火供应不上。刘统勋知道其中必有弊端,乃微服私访,结果发现几百辆装满柴火的车辆就停在路边。刘统勋一了解,原来是河员必须收取陋规才接受柴火,他们因无钱行贿,柴火即使运到此地也不能卸车。赶车人愁眉不展,唉声叹气。刘统勋立即回到工地,对有关河员进行严惩,杨桥堤坝很快就完工了。
  刘统勋多年察看黄河、运河的河工,对河工症结当然有清楚的认识。与一般官吏多注重治工方略不同,他认为河工中的财物管理是治河成败的关键因素。对于河工侵吞工程帑银的痼疾,刘统勋有相当深刻的认识,并提出了对治方法。刘统勋非常清楚朝廷用于河工的钱款大多落入各级河工的腰包,这必然使治河工程的质量大受影响。从历史的经验看,这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对此,朝廷也无可奈何。尽管经常有几位河工因为贪污河费而受到严惩,但是制度性的腐败决定了官吏们总是可以逍遥法外。封建社会的法,对于异端,是法如深涧;对于贪官,往往是法如虚设。只要上下串通一气,风险也并不太大。河工用料制度形同虚设,河工们弄虚作假的本领大得很,"筑堤则削洪增顶,挑河则垫崖贴腮,买料则虚堆假垛",另一种情况则是,河工常常以挥霍的方式把河费糟蹋了,实际效果也一样。从制度角度看,当时中国还没有成熟的会计制度和有力的监督机制,不可能有效地制止河工中贪污和浪费现象,历年的河费不断加重着朝廷的财政负担。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十一月的一天早晨,刘统勋乘轿上朝来到紫禁城东华门外,轿夫忽然察觉轿子倾斜,掀开轿帘一看,刘统勋已经死去。乾隆皇帝闻讯急派尚书福隆安送药急救,但已不及。《啸亭杂录》记述,乾隆皇帝亲临驴市胡同刘宅祭奠时,因刘家门庭矮小,轿子抬不进去,只好将轿子顶盖拆下才抬进刘家。《清史稿》记述,乾隆皇帝"临其丧,见其俭素,为之恸。回跸至乾清门,流涕谓诸臣曰,朕失一股肱。既而曰,如统勋乃不愧真宰相"。
  此后,刘统勋的儿子刘墉和孙子刘环之也住在驴市胡同。刘墉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历任知府、巡抚、尚书、上书房总师傅、大学士。刘墉85岁去世,《清史稿》说他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刘统勋次子刘堪的儿子刘环之在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历任户部尚书、顺天府府尹,后因政务不熟被嘉庆皇帝降职。

他做过山东督办兼山东省省长,创立山东大学,51岁殒命,死有余恨在胶东,至少在莱州,知名度最高的历史人物当属张宗昌。张宗昌,字效坤。山东掖县(今莱州市)人。说他知名度高,是因为关于他的奇闻轶闻绯闻丑闻太多。三不知将军是他的外号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姨抗美援朝,捐款金额可买3710架飞机,霍英东每天只睡几个小时运货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6月27日,美军出兵朝鲜半岛。9月5日,美军在朝鲜北部的仁川地区登陆,战局逆转。10月1日,美军,南朝鲜军不顾中国政府的警告,大举越过三八线,妄关于接收香港回归方案,邓小平曾说如果有阻碍,部队直接开进去1997年7月1日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铭记的日子,在这一天香港回归了阔别近百年的祖国怀抱。这个在外漂泊了多年的游子终于回家,在这一天所有的中国人都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香港的回归不王光美逝世,李讷葬礼上悲痛万分,叮嘱儿子帮刘源叔叔打理一切在中国大地遭受外敌肆虐,国家危难之际,也是中国人才辈出的时代。无数青年才俊放弃优渥的生活,毅然决然地走上革命的道路,为国家,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2006年10月13日,王光美女士的刘备共有四个儿子,将他们的名字连起来,暴露了皇叔真正的野心乱世出英雄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从这句歌词可以看出当时的时代背景,东汉末年,专权乱政,宦官当朝,昏庸无道,大汉皇帝换了又换,频繁的国君更替导致政局越发动荡,再加上朝臣之间争黑人卢蒙巴号召黑人反抗,被白人丢进硫酸池灭尸,只剩一颗牙齿引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1874年,新闻记者出身的英国探险家史丹利率领一支探险队进入非洲的刚果境内,之后寻求各国列强的支持,希望能够殖民刚果,获得巨额财富。1876年,史丹利开发最奢侈的陵墓,光五铢钱挖出10吨,珍贵的金银玉器数不胜数说起迄今为止最豪华的陵墓,当属海昏侯墓,这座2011年被发现的陵墓,已经出土了一万余件的珍贵文物,不仅填充了对汉代列侯等级的丧葬制度的空白,而且这对我研究我国的汉代礼仪文化政治制度扁鹊神医不是传说,四川挖出扁鹊医书,两千多年前的医术重现人间史料记载中,扁鹊擅长诊脉和治疗疑难杂症,被誉称为能起死回生的医方祖师。但是史书中提及的扁鹊内经和扁鹊外经,却并没有流传下来。所以针对扁鹊在历史中是否真实存在,不少相关学者和专家提出美国老兵回忆中国士兵脱美军尸体的靴子,我抱着自己的断腿装死长津湖战役中,我志愿军在极度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一举击溃战功显赫装备一流的美第10军,一举扭转了朝鲜战场态势。本文根据美国纪录片THEBATTELOFCHOSIN整理,从另一个视角记录小萝卜头不到一岁入狱,八岁牺牲,收到最珍贵的礼物是半截铅笔1949年11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解放大西南的战役。解放军兵分两路,从湖北巴东贵州天柱的千里战线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西南腹地发起攻势。解放军第十一十二四十七军,共8万余越战中的美国士兵为何惧怕越南女人,她们到底有多可怕?越战美国打了近二十年,给越南造成了深重灾难,越战是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一场较量,最后,美国被打跑。美国在越南战场上无所不用其极,使用违背国际法的手段对抗
1969年宋子安离世,遗嘱寄二姐宋庆龄请她接收属于她的遗产请她接收她的遗产。1969年,一封美国发来的航空邮件飞入早已深居简出的宋庆龄家中,寄件人称自己是宋庆龄最疼爱小弟宋子安的美国律师,告知她宋子安突然在香港逝世的消息,请她接收由宋子安新疆悍匪乌斯满残杀我军副师长,出动6个团连跨三省千里追捕说起新疆,让人想到的必然是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景,如今的新疆由于治安的转好,以及优美的风景,引得众多游客纷纷前往,但你能想到,在建国之初,新疆有这么一位悍匪,他带领手下,甚至500年前外国王子来华避难,今母国邀其回国遭拒中国才是我故乡我是中国人!许世吟娥面对着镜头,说出了这样的一句话,这个一夜之间从灰姑娘变成斯里兰卡公主的闽南女子,一点都没有改变自己的一颗中国心,仿佛依然是福建泉州市涂门街上,一个简简单单的老板嘉靖皇帝20多年不上朝,天下为什么没有动乱?嘉靖不理朝政,修了17年仙后,公元1589年,看不过去的大理寺评事雒于仁给嘉靖上了一封奏疏臣为官6年,仅见过陛下三次。我听说陛下不上朝的理由是头晕眼黑,力乏不兴,我看陛下其实是沉迷古代的皇帝为什么打下江山后,都杀死身边一起打天下的人?皇帝杀死一起打江山的人,是为了消除对皇朝的后患。不过,大部分皇帝并不采用杀死这种粗暴的手段。首先要说明,皇帝并不是打下江山都杀死一起打天下的人。相反,对功臣的大批屠杀是少数例子。我皇帝,佛教与花木兰五胡乱华,汉族统治阶级南迁,五胡匈奴等异族入主中原,与汉民族长达百年的共处时间,胡汉多族文化相融,形成以汉族文化为主导的中华民族,这时候由印度时期传来的佛教也盛行,南朝四百八十寺,亡国之君死后竟同时得到两个皇帝的两次隆重葬礼公元1644历史就此彻底改变,总之。出现的牛人太多,发生的怪事也太多,仿佛印证了冥冥之中似有天意。1644年4月25日。崇祯皇帝眼看走投无路,李自成率领起义军以摧枯拉朽之势破入了明皇帝偏宠她,她却有恃无恐步步紧逼,皇帝临终下旨让她为我殉葬古代的时候,为皇帝殉葬是礼仪。但伴随皇帝殉葬的大多数都是妃子,很少有皇帝的妻子为其殉葬,一来皇后的身份大多数是较为尊贵的,二来皇帝一般也不舍皇后为其殉葬。在南北朝时期,北魏最著名的项羽自刎后,手下五虎上将什么下场?季布结局最好,辅佐三个皇帝有本事的人在项羽手下都混不下去,比如韩信陈平范增英布等等。究其原因,也很复杂,既有他们自生的原因,也有项羽的原因,但总体而言,还是项羽的缘故多一些,因为除范增外,日后那些人都成了刘炸弹落到毛主席身边,警卫员舍命保护,牺牲后主席落泪,他是谁?在电影长征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中央红军正在翻越长征中的夹金山时,突然遭到敌机的突袭,当时敌机对我军狂轰滥炸,而且似乎目标很明确,有几发炮弹落在距离毛主席不远的地方,情况十分危急。就大清朝破产以后,还留下了14万满洲皇室贵族,他们都是什么下场清王朝时期,华夏的封建制度走向了全盛,不过这么庞大的大清王朝经历了短暂辉煌以后就走向了破产。身处余晖中的国家,再也无法扛起被压迫的大山,最后只能宣布倒闭。风雨飘摇的大清帝国在经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