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为什么安史之乱时,哥舒翰带领的陇右河西镇的军队正面对决打不过安禄山的叛军?

  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哥舒翰身体不好造成潼关守军内部矛盾严重,内部政治斗争因素造成的出兵时机不对,哥舒翰个人指挥失误。
  唐玄宗天宝年间,全天下有战斗力的军队都控制在十大节度使手里。十大节度使分别是范阳节度使(兵力91400人)、平卢节度使(兵力37500人)、河东节度使(兵力55000人)、河西节度使(兵力73000人)、陇右节度使(兵力75000人)、剑南节度使(30900人)、朔方节度使(64700)、安西节度使(24000人)、北庭节度使(2万人)、岭南五府经略使(兵力15400人)。
  其中平卢节度使与范阳节度使、河西节度使与陇右节度使,两者经常兼镇(一人担任两个军镇的节度使),是全天下最重要兵力最多战斗力最强大的两个重兵集团。平卢、范阳被合称为东统,河西陇右被合称为西统。安禄山长期统领范阳平卢、哥舒翰长期统领河西陇右,当时被视为两个实力相当的军事集团首领。
  (电视剧《唐明皇》中的安禄山)
  天宝年间,各军镇已经有了自成体系的倾向,门户之见非常严重,不是和本镇关系密切的人当节度使很难完全掌握局面。连曾经兼任四镇节度使的名将王忠嗣,兼任河西、陇右节度使时也遇到了严重问题,虽然打了不少胜仗,但不是本镇出身,威望远不如在其出身的河东和朔方。
  安禄山和哥舒翰的地位,不仅来自于其长期担任两镇节度使,同时也因为二人都是从本镇一路升上来的,是本镇根基深厚。安禄山能长期担任范阳节度使和平卢节度使,除了唐玄宗过于崇信外,安禄山是本镇出身的节度使能稳定掌控军镇也有不小关系。安禄山叛乱前,哥舒翰因病在长安修养。
  安禄山起兵叛乱时,同时兼任河东节度使,但对河东镇仅能控制一部分兵力,基本盘还是范阳和平卢。安禄山起兵造反前,派人劫持了在太原的北京副留守杨光翙,使河东镇自己不能控制的大部分军力暂时陷入群龙无首的混乱状态,无力威胁自己。
  安禄山造反后,内地长期和平人不习战,更无有战斗力的军队,进军非常快。边镇军队短期内来不及入援,唐朝廷临时仓促招募了十几万新军,由高仙芝、封常清等人统领,自然毫无悬念的被击败,潼关以东包括东都洛阳短时间内被安禄山占领。
  战线在潼关一带暂时稳定下来,边军陆续入援。剑南镇因为天宝年间征南诏,损失惨重,实力没有恢复。安西、北庭兵力有限并且太过于遥远,入援的主要是河西、陇右、朔方三镇。朔方军主力从山西入援,先稳定了山西局势,后从山西入河北,给安禄山后路造成很大威胁。
  河西、陇右军则集结到关中,然后去防守潼关。当潼关大军汇集了河西、陇右军主力之后,前方统帅的选择就很有限了。从经历、资历、威望各方面因素考虑,最稳妥最合适的人选除河西陇右本地出身长期统军的哥舒翰外很难寻找了。虽然哥舒翰这时候有病在家不能理事,朝廷也不得不启用哥舒翰统领大军。
  (电视剧《唐明皇》中的哥舒翰)
  唯一可以代替哥舒翰的另一个选择,朝廷更加不可能选择,这个人叫安思顺。安思顺是安禄山的便宜堂兄(安禄山的母亲带着安禄山嫁给了安思顺的叔叔安延偃),在河西陇右系统任职数十年,担任过河西节度使,安禄山起兵时担任朔方节度使,不久被免职,由郭子仪接替朔方节度使。
  朝廷为求稳妥不得不让有病在身的哥舒翰统领潼关守军,也可以看出此时军事体制已经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即使没有安禄山的造反,也已经到了必须进行大的军事改革才能避免严重危机的地步。
  事后看,如果大唐朝廷选择其它资历威望不合适的人选,虽然冒险点,会面临指挥不畅可能会遭遇惨重失败,但也不会比选择哥舒翰更糟糕,但历史没有如果。
  哥舒翰担任主帅后,身体原因不能正常履行统帅责任,手下分为两派互不服气内斗激烈,严重影响了军队战斗力。潼关守军同时还有封常清、高仙芝招募的新军残余,新军和河西陇右边军同样矛盾重重。河西、陇右军处在对抗强大的吐蕃帝国前线,长期与吐蕃作战,兵力战斗力不弱于范阳平卢,但特殊的形势严重了影响了战斗力。
  同时,哥舒翰自己也涉入了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可能个人也有政治野心),引起了后方朝廷与前方军事统帅的相互拆台。哥舒翰有下属劝其留一部分兵力守潼关率大军回长安诛杀杨国忠清君侧,哥舒翰有点心动,还没有发动这个谋划就泄露到杨国忠那里。杨国忠非常惊惧,招募了一只万余人的新军求自保。哥舒翰则上书要求这支调这支新军守潼关,唐玄宗答应后,哥舒翰则很快将杀掉其首领,清洗杨国忠的人。自此哥舒翰与杨国忠矛盾更深,哥舒翰不敢真去清君侧,也对重重得罪了杨国忠很不安,更加速了身体状况的恶化,完全不能履行统帅职责,潼关大军内部更加混乱。
  杨国忠惧怕哥舒翰继续谋划清君侧,不断劝说唐玄宗让哥舒翰早日主动出潼关与叛军作战。唐玄宗一方面被杨国忠眩惑,另一方面也对哥舒翰手握朝廷能掌握的大部分军队长期在离长安不远的潼关有疑虑,同时此时叛军的情况看起来也不利,就不断的派人催促哥舒翰快点出兵。
  这一系列事件中,哥舒翰表现出了极度低劣的政治手段。主动的清君侧是造反的代名词,哥舒翰看起来又不像真有和安禄山一样野心的样子,况且身体条件也不允许。去控制杨国忠惊惧之下组织的小规模新军,更是无任何好处只有坏处的糊涂做法,哥舒翰真想要清君侧,这只新军无任何威胁,杨国忠想对哥舒翰不利,这只新军也没啥作用。哥舒翰这么做,除了深度得罪杨国忠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更严重破坏了前方大军与后方朝廷的相互信任。
  杨国忠同样没有宰相的担当,在国家危难之际却将个人私利置于国家生死存亡的大局至上,为私利而坏国事。
  (电视剧《唐明皇》中的杨国忠)
  唐玄宗李隆基同样丧失了作为一个优秀君主的能力,判断力出了严重问题,不能处理好臣下关系。主动干涉前方统帅的作战方略,引发了严重后果。
  (电视剧《唐明皇》中的李隆基)
  哥舒翰出兵前,安禄山处境相当不好。潼关前线双方处于对峙状态,朔方军进入河北和河北占领区的人民起义,叛军控制不了河北很多地方,洛阳与范阳的道路一度断绝,安禄山本人都一度都就是绝望了。如果潼关前线继续对峙,安禄山的处境会相当困难。
  但即使潼关大军内部问题严重影响战斗力,大军与后方朝廷相互猜忌,都不至于导致哥舒翰在灵宝之战的惨败。种种不利因素,可能会导致作战不利,连续打几个败仗,损失很大,或者在与叛军主力进行的大决战中大败。而不是历史上哥舒翰的近20万大军被叛军两三万人的少量兵力打的基本全军覆灭。
  哥舒翰本人指挥失当才是惨败的最重要直接原因。哥舒翰被安禄山部将崔乾佑指挥的少量兵力诱敌,进入了山间的不利地形,叛军乘机利用有利地形从高处攻击唐军,又纵火焚烧草车制造烟雾,让唐军陷入混乱,最后精锐骑兵从后方夹击,唐军彻底崩溃。战场位于黄河边上,无数官军被赶入黄河丧命。杜甫后来有诗:"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哥舒翰的低劣指挥,同样与恶劣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有关,一个完全履行不了职责的将军掌握着唐帝国最重要的大军,最终造成了悲剧。
  灵宝之战后,安禄山叛军很快贡献潼关,紧接着占据长安。唐玄宗逃往成都。
  河西、陇右军大部覆灭后,唐朝廷能掌握的最重要的一只军队,就是主力基本完好的朔方军。郭子仪再造唐室的地位,来自于他是此时的朔方军节度使。
  公元756年的潼关之战中,哥舒翰率领的20万唐军,惨被安禄山手下将领崔乾祐的数万人马全歼,叛军进入关中的门户由此洞开。
  同为名噪一时的胡人将领,哥舒翰为什么连安禄山的部下都打不过?看似是军事层面的原因,但实际上已经是两种人生观、价值观之间的对决;可惜的是,在那个不正常的年代,好人输给了坏人、劣币驱逐了良币。
  公元752年的一次饭局上,哥舒翰、安禄山两人有过一次面对面交锋,充分体现了他们之间的差异。
  当时的两大边将哥舒翰、安禄山,都是唐玄宗李隆基身前的大红人,但俩人之间的关系却非常僵。为了缓解这一局面,唐玄宗让高力士组织了一场饭局替他们说和。
  皇帝的面子不能不给,安禄山主动向哥舒翰示好:"我的父亲是胡人,母亲是突厥人;您的父亲是突厥人,母亲是胡人,咱俩族类差不多,有啥理由不成为好伙伴呢?"
  这里要解释一下两人的出身:
  安禄山本是营州柳城的杂胡,母亲是突厥巫师,至于父亲是谁则无从考证,所以起初的安禄山是没有姓氏的,只是叫轧荦山;后来其母亲嫁给了突厥将军安延偃,他才跟着姓安。
  而哥舒翰的出身则高贵得多。突骑施是西突厥的一支,而哥舒部落则是突骑施的首领。哥舒翰的父亲哥舒道元,曾经担任大唐安西副都护。这种家世,使哥舒翰接受了较好的中原教育,汉化程度较高。
  因此,当时哥舒翰的回答也比较文艺:"古人云,狐向窟嗥不祥,为其忘本故也。兄苟见亲,翰敢不尽心!"古人说,狐狸向着自己的洞窟嚎叫,是典型的忘本,所以这非常不吉利;老兄如果能对我诚心相待,我怎么会不尽心呢?
  哥舒翰的本意是:我这人不会忘本、懂规矩,你如果真的想跟我缓和矛盾,那就拿出实际行动来,别老光说不练、忽悠谁呢?
  但安禄山并不懂这些典故,反而以为"狐狸"是讽刺自己的杂胡身份,所以他当场翻脸发飙:"你这个突厥人竟敢这样无礼!"
  哥舒翰正要回骂,但看到高力士一直使眼色,于是把嘴边的话生生憋了回去,随后假装喝醉告退。因此,两人的关系越发恶化。
  这两个少数民族将领(即所谓的"藩将")为什么要互相伤害?既有官场中站队的缘故,更是反映了两种价值观的差异。
  那时的李隆基,正大规模起用少数民族将领。除了哥舒翰、安禄山外,担任节度使/副节度使等重要岗位的藩将还有高仙芝(高句丽人)、安思顺(粟特族,安延偃的侄子,所以跟安禄山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堂兄弟)、王思礼(高句丽人)以及后来的李光弼(契丹人)等。
  其实早在贞观年间就有这种做法,这既是大唐包容性的体现,也是分化、融合周边少数民族的有效手段。但是,在李隆基之前,蕃将只是作为补充,而不能担任主宰一方的军政大权一把手;即使阿史那社尔、契何力那样的名将,也只是担任副职。
  到了李隆基时期,之所以大量起用蕃将,主要基于两个考虑。
  其一,一个皇帝在位太久,总会产生"总有刁民想害朕"的错觉,那时的李隆基,极为忌惮边将与朝中势力(主要是指太子)联合起来威胁自己的皇权。因此,王忠嗣、皇甫惟明先后被罢黜。而相比较之下,蕃将在朝里没有根基,只能依附于皇权,显得比较容易控制;
  其二,初唐以来,唐朝将相不分离,表现突出的边将,有机会入朝为相。而李林甫专权后,为了防止他人入朝分化自己的权力,因此以"胡人则勇决习战,寒族则孤立无党"为由,积极推动李隆基任用胡人;毕竟少数民族将领,很难具备出将入相的全能素质。
  但即使这样,也并不意味着就会造成大规模叛乱。以哥舒翰为例,他出身上层,有机会接受全面的汉化教育,汉化程度较高(旧唐书称他喜欢读《左传》、《汉书》),不仅文化素质与中原士人没差别,头脑中的忠君、爱国思想跟汉人将领几乎完全一样。
  因此,当名将王忠嗣在兼任河西节度使的时候,哥舒翰和李光弼两大名将先后被发掘、提拔,这二人忠心耿耿、能力突出,在对抗吐蕃的战斗中崭露头角。
  公元747年,李隆基让王忠嗣强攻吐蕃掌控的石堡城,但对方以预计死伤过大、收益较小为由百般推诿;其后,李林甫落井下石,抓住王忠嗣与太子过从甚密这一把柄,成功将其扳倒。
  而随后入朝的哥舒翰受到唐玄宗的赏识,被安排接任王忠嗣担任陇右节度使;而哥舒翰接力营救老上司,甚至不惜一直尾随在李隆基身后磕头求情、声泪俱下,这才保住了王忠嗣一命。
  随后,哥舒翰更是严格贯彻李隆基的指示,付出了死伤数万人的代价,拿下了石堡城;随后多次击败吐蕃,使唐军在河西、陇右战场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既忠君、又仗义,那时的哥舒翰,几乎没被朝野当成外人。此外,高仙芝、李光弼等出身上层家族的蕃将也具备这样的素质;甚至连安禄山的堂兄弟安思顺,由于汉化程度较高,也同样如此,后来他多次曾多次提醒朝廷"安禄山必反",就证明了这一点。
  但所谓"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仅仅一个安禄山,就彻底败坏了这一局面。
  上文提到,安禄山跟其他大部分蕃将不同,他出身低贱,他能够被李隆基视为头号亲信,核心原因几乎只有一个:情商极高、善于逢迎,甚至到了无耻的地步。
  他在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手下时,因为作战勇敢,而且"性巧黠,人多誉之",被收为养子,逐步提拔为平卢兵马使;
  朝廷官员到当地考察时,安禄山砸下重金贿赂,成功在李隆基面前赚得好名声,逐渐被提拔为平卢军使;得到入朝的机会后,一番登峰造极的马屁功夫,更是把李隆基哄的舒舒坦坦,还巴结上了李林甫,没过多久就兼任了范阳节度使。
  掌握一方大权后,安禄山在朝廷长期设有眼线,李隆基、李林甫等人的喜好他尽在掌握,定期不定期搜刮边境"特产"进贡,哄得一种权贵笑逐颜开;为了讨李隆基欢心,他认杨贵妃为妈,甚至还冒着得罪下一任皇帝的风险假装不认识太子。
  这样的"忠诚"表现,被李隆基视为容易掌控的象征,因此才让其兼任平卢、范阳和河东三镇节度使,北方大军几乎全在他一人掌控之下。
  如果安禄山有忠君爱国思想、懂得礼仪廉耻,这种局面倒也没什么大不了,毕竟王忠嗣还兼任过四镇节度使呢。但安禄山的出身、教育及成长经历,注定了他从没有这样的素质。他的心中,只有自己的最大化利益,他的所谓忠诚举动,不过是投机钻营、飞黄腾达的方式罢了。客观上而言,论用兵打仗,他跟王忠嗣、哥舒翰等人相比并没有过人之处,多次惨败给契丹的表现,坐实了这一点。
  但可惜的是,李隆基、李林甫等人过于热衷玩弄政治,让个人的喜好超过了对国家、政权的责任心,这就造成了这样一个局面:心怀不轨的安禄山大权在握、尊崇无比;忠心耿耿,在中原文明教育下保存着为人底线的高仙芝、哥舒翰等人,地位却远远无法与安禄山相比。
  由于这种差异,潼关之战的结局已经被注定:思路决定出路、屁股决定脑袋。不同的价值观、天差地别的处境,注定了哥舒翰与安禄山的不同命运。
  安禄山起兵后,高仙芝、封常清两位先后担任过安西节度的名将临危受命,在洛阳一线招募士兵讨伐安禄山。但因时间仓促、缺乏操练,面对如狼似虎的三镇叛军,两人屡战屡败,只得退守潼关,却被监军诬告后惨遭李隆基诛杀;
  随后,在长安养病的哥舒翰临危受命,负责总领河陇、朔方兵、蕃兵以及高仙芝留下的部众一共二十万,在潼关迎敌。
  潼关天险、易守难攻,叛军西进的兵锋由此被阻挡;而在河北,郭子仪、李光弼正把史思明等叛军打得痛不欲生;嘉山一战,叛军被斩首四万人,史思明几乎当场被杀、丢盔弃甲侥幸捡回一条命。
  此战的消息传出,河北被占领的各郡君民纷纷纷纷杀掉留守的叛军归顺朝廷,安禄山老巢渔阳与中原的道路被阻断,占据洛阳一线的安禄山大军人心惶惶,安禄山本人被吓的"大惧",找来当初撺掇自己起兵的谋士吐槽,甚至考虑撤回范阳、另谋生路。
  此时的郭子仪、李光弼等人也建议朝廷坚守潼关,由他们率军直捣防守空虚的范阳叛军老巢,失去根本的叛军将士必将不战而溃、束手就擒。如果这一计划得以落实,也许安史之乱早早就结束了。
  然而,当时的各路将士纷纷对杨国忠心怀怨气,王思礼等人甚至建议哥舒翰除掉杨国忠。杨国忠打探到这一消息,先下手为强向李隆基告状,声称潼关外的叛军势单力薄,哥舒翰这里却故意延误战机,极有可能是养寇自重、心怀不轨。李隆基对此深信不疑,多次催促哥舒翰出兵。
  但此时的潼关唐军看似声势浩大,但是由来自各军镇的队伍拼凑而成,哥舒翰带病在身,无法亲自协调;而各军统帅间互相不服、貌合神离;高仙芝、封常清的旧部则哀伤主帅无辜被杀,心中暗含愤怒。这样的队伍,虽然规模庞大、但战斗力堪忧。
  而对外的叛军虽然人数处于下风,但早已进行了多年的准备,此时更是处于困兽之斗的疯狂状态,战斗技巧、战斗意志都远非潼关内的唐军所能比拟。为了引诱朝廷出关,他们还故意派了几千老弱病残在关外晃悠。
  因此,面对朝廷的出战命令,熟悉敌我情况的哥舒翰多次据理力争,列清了敌我形势以及对方的意图,请求扼守潼关、耗死敌人。但他越这样,越让李隆基、杨国忠心里不踏实。
  最终,在李隆基一个接一个的使者催促下,深知君命不可违的哥舒翰仰天大哭,其后率全军出关。一心求战的叛军早已设下全套,如同乌合之众的朝廷军队一战击溃,几乎全军覆没,只剩下七八千人回到关内。
  为什么说潼关之战是"劣币驱逐良币"?在李隆基晚期日益腐败的朝政下,王忠嗣、皇甫惟明等名将先后被打压,安禄山等投机之徒则飞黄腾达;叛乱爆发后,心中丝毫没有道德约束的叛军变成了一伙纯粹的野兽,横行无忌;为国奋战的李光弼、郭子仪、哥舒翰、高仙芝、封常清,一方面遭受朝廷的猜疑、忌惮;另一方面,面对政客外行的指挥,他们在在内心规则意识的指导下,不得不言听计从,面临着火坑却不得不往里面跳。
  司马光说得好:"何为善者之不幸而为恶者之幸,朝廷待忠义之薄而保奸邪之厚"。抛开负责的所谓政治经济等因素,善待恶人、打压好人,正是安史之乱爆发、肆虐的原因。
  大家好,我就是不知道是哪年出生的,但知道自己是哪年咽气的哥舒翰,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不作死就不会死的故事。
  大唐天宝十四年,跟我一向有仇的死胖子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造反。话说这个安胖子貌似还真的有点本事,造反才一个月,就从范阳杀到了洛阳,把咱的皇帝老子气的跳脚,到处找人带兵去削死这个安胖子。
  当时皇帝还没来找我,因为我中风了,半身不遂,既不能骑马,也不能行走,平时都是靠侍卫抬着才能出门。咱这身体状况,领兵打仗是不可能的了,这辈子都不可能再领兵出征打仗了,除非皇帝他眼瞎。
  好在皇帝眼没瞎,他找了一个合适的人。这人是谁呢?安西节度使封常清。
  这个封常清是个能干人,他接替了在怛罗斯打了败仗的高仙芝后,立刻灭了大勃律,帮着老高把丢在怛罗斯的脸面挣回来了。皇帝听说后高兴呀,就让他回长安述职,准备给他一个大大的赏赐。于是老封就从三千里之外西域从长安赶,出发的时候还是大唐盛世呢,走到长安时就恰好遇到了安史之乱。
  皇帝一看,这不巧了么?正找大将呢,天帝爸爸就给自己送来了一个大将。于是皇帝就与老封畅谈了关于平叛的事情,这个老封也是实诚人,说他去前线,指日灭贼!皇帝高兴呀,于是老封的职位就从安西节度使直接变成了范阳节度使,单人单骑前去洛阳招兵买马,迎战安胖子。
  咱们在长安的人都觉得老封一去,安胖子必定会被打成屎胖子。毕竟咱们大唐服天下已有一百多年了,无人不服。而且在位的皇帝是公认的一代英主,安禄山那个小杂碎不过就是个小叛乱,要不了半年就可以扑灭。帝国歌舞升平照旧!
  然而结果却是啪啪打脸啊!老封确实是个能干人,但是他数十年远在边塞,根本不知道咱们关内的情况。而且他这次来长安是述职的,手上没带兵。之前夸下海口,说安胖子落在他手上一定完。然而等到在洛阳跟安胖子打了一仗才知道,中央的农民兵是真特么弱,河北藩镇的职业兵是真特么的强。惹不起惹不起,赶紧跑吧,带着残兵败将就退回了潼关。
  然而他这一跑,皇帝怒了。大骂你封常清不是能干人吗?怎么败的这么惨?于是老封就被贬成了庶民,白衣从军,在老高的帐下听命。然后皇帝又让老高去前线,让他出潼关迎敌!老高心想,我这几万杂兵哪里是安胖子对手?说什么也不去。这一下又把皇帝给惹怒了,说你跟封常清怕是要造反吧?然后就派了一个死太监过去,咔嚓两刀把老封和老高都给斩了。
  斩了两个能干人后,皇帝懵逼了。暗自寻思自己是不是傻?现在正是用人之际,自己把大将斩了,谁来领兵退敌?于是皇帝左顾右盼,把目光定格在了我的身上。
  当时我的内心是崩溃的!你说我一个半身不遂的瘸子,怎么领兵打仗?而且我平日里还很好色,身体虚的很。一大把年纪了,把这事交给我,不是让我去死?所以我坚决的推掉了皇帝的旨意,说什么都不去。
  然而皇帝知道杨国忠跟我关系不错,就让他来说服我。后来我想了想,安胖子跟我一向合不来,若是让他得了天下,哪里还有我活命的机会?因此我就勉强接了这个任务,拖着一副半身不遂的身体就上路了。
  故事讲到这里,我要辟个谣。很多人都说我带的是二十万农民兵,不堪一击。其实我要说的是,我手上也是有精兵的。
  我的二十万大军由四大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我自带的兵马,有八万。这八万兵马就是我从陇右、河西两镇调回的精兵 ;另外还有十一万就是杂兵了,都是老封和老高从洛阳带回的新兵蛋子;再另外,还有一万人是杜乾运刚训练的一万新兵,本来是杨国忠那个狗日的用来防我的,结果我把这一万多人缴械,强行收编入了我的部队。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病废在家,上藉其威名,且素与禄山不协,召见。拜兵马副元帅,将兵八万以讨禄山。并仙芝旧卒,号二十万 ,军手潼关。——《新唐书》
  也就是说啊,我手上有二十万人,其中精兵八万,新兵十二万。虽然新兵多精兵少,但不至于都是新兵。并且如果从账面上看,其实我是不怕安胖子的。
  为什么呢?因为安胖子手上没多少人。他的一部分叛军主力在河北,由史思明统帅,正在被郭子仪和李光弼暴揍;安胖子自己带着几万人在洛阳,哪里都不去。为了殿后,他又在开封留了几万精兵,也是哪都不去。最后才是在我正面跟我硬刚的崔乾祐,其实他的手上根本没多少人。
  说到这里,听故事的小伙伴可能要问了。既然崔乾祐那厮手上没多少人,那我干嘛还要怕他呢?
  这里我只能说,身体不好,真不要逞强。我一到潼关,面对二十万大军的琐事,把我要累死了。于是我把处理日常军务的大权交给行军司马田良丘主持。岂料田良丘这厮懦弱不堪,不敢独断专行,他又把大权分包给马军都将王思礼和河西兵马使李承光,偏偏王思礼和李承光这俩小子还互不服气,常常因事争执不下,不肯配合,致使我的军中号令不一。我的这二十万大军在这两个奇葩的玩意的领导之下,就算不是乌合之众也会变成乌合之众了。
  另一方面,我跟崔乾祐一个占潼关,一个占函谷关。不管是我攻他,还是他来打我,进攻的一方都占不到便宜。而且我不想出兵的一个关键因素不是军事,而是政治。
  你们后世的史书都在骂杨国忠,其实杨国忠这厮算个屁?劳资真正怕的是玄宗皇帝。因为他不发话,杨国忠这厮岂敢自练新兵驻军灞上来防我?所以玄宗对我不放心,我心里清楚的跟明镜似的。
  我若是不出兵,手上捏着二十万大军,不仅杨国忠会怕我,连皇帝也会忌惮我。而我一旦出兵,不管打的好不好,最后肯定是削职罢官的下场,就跟郭子仪一样。搞不好玄宗再派个死太监来,咔嚓一刀也把我给斩了。
  所以只要我不出兵,窝在潼关不出去,坐等老郭和小李在河北的战局。他们打赢了,我再出关秋草打兔子,然后咱们大家一起找皇帝去请赏。他们打输了也不要紧,因为我的地位只会更重要,皇帝更要倚重我。其实我不傻,我的心里清楚的跟明镜似的。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皇帝逼我出关,我一开始死扛着。后来扛不住了,就以哀兵姿态出关迎战。
  说到这里,我再次辟个谣。很多小伙伴说我是明知不可胜而出兵,所以才哭。其实我想说的是,我是因为命运已不再掌握在自己手上了才哭的。
  因为一旦出关,就意味着我离帝国中央政府越来越远了。皇帝那个老眼昏花的家伙,保不齐他又听了谁的话,要干出什么幺蛾子鸟事;并且崔乾佑那厮在函谷关,进可攻退可守,我若出关,必须一战结果了他,否则我就是第二个封常清和高仙芝。所以我的压力很大,嚎啕大哭也是正常的。
  我率大军出潼关后,想回去是不可能的,不打赢安胖子,这辈子都回不去。所以我只能一直向前打,力图迅速击溃函谷关的几万叛军,越快越好!因为如果能迅速击溃函谷的叛军,我依然可以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格局中。进一步,我可以大举向东,收割已成崩盘之势的叛军;退一步,我可以凭借函谷关继续守,继续用我手上的兵,要挟皇帝和杨国忠,让他们不敢动我 。
  所以这就是我哭着喊着拒绝出战,但是出关之后却又盲目轻敌深入险地,导致二十万大军被崔乾佑包围在灵宝的原因。
  后来二十万大军在崤函谷道上的灵宝中了叛军埋伏,瞬间有十九万人被歼灭,我自己带着八千残兵败将退回了潼关。
  关于这场骇人听闻的大败仗,皇帝是要负责任的。因为他不怀疑我,让我举足为艰,我根本不会失心疯的疯狂进攻。但从这一点来说,我也是有责任的。
  因为我从六月初四出潼关,初七到达灵宝一线与叛军相遇。我的探子告诉我,叛军在函谷一线的兵力非常有限,而且绝不是什么精锐。我从情理上分析,老郭和小李在河北把叛军的屎渣子都快打出来了,或许叛军主力真的回去援救了。基于此理分析,叛军主力可能真的不在函谷关一线。所以我干脆大旗一挥,直接把二十万大军送进了叛军早已设好的埋伏圈。
  等到我军进入死亡坑谷后,其实我还有机会逃跑,多少还能带点人马回去。但是鉴于封常清和高仙芝的下场,我不能丢下伏击圈中的大军不管,只能让后续部队也压上去,争取跟伏击圈中的我军来个内外夹攻,跟叛军赌运气,说不定能打赢了呢?
  然而结果非常残酷,陷入埋伏圈中的我军根本杀不出来,不管怎么突围,都是近于徒劳的挣扎。而我率领的谷外军队又死活攻不进去。等攻到山穷水尽之时,伏击圈内的我军就开始束手就擒,等着被屠杀。等圈内的我军漏网之鱼惊恐的向圈外逃命时,恐怖的气氛瞬间也感染了伏击圈外的我军。于是大规模的踩踏事件不断发生,前军在惊恐的向后溃逃,后军也撒丫子跑路。面对此情此景,我是真的明白什么叫兵败如山倒了。
  灵宝大败后,我想回长安请罪。因为我听说河西第二波援军正在赶来的路上,只要我平安回去了,并且皇帝不杀我,守住潼关继续跟叛军死磕还是有信心的。
  岂不料我的部将火拔归仁是个二货,他居然欺负我腿脚不便,把我双腿绑住,整个人丢在马上,顺带着还把一票不想投降的部将都给一并绑了,想要把我们当作投名状送给安胖子。我当时那叫一个悔恨啊!早知道应该提早砍了火拔归仁这个大煞笔!然而此时悔也晚矣,命运已不在我手上。
  后来火拔归仁把潼关送给叛军,把我送也送给了叛军。等叛军攻入潼关后,玄宗那个老糊涂居然不敢守长安,带着他的靓媳妇和大舅哥就往剑南逃命去了。我听此消息,大势已去。看来唐朝是没戏了。
  好了不说了,我现在还在马上驮着呢。我已经打算向安胖子投降,凭我的资历,只要认错态度好一点,多磕几个响头,相信安胖子必不敢怠慢我。然后我再替安胖子招降几个自己以前的旧将,说不定在安胖子的大燕国还混一个三公地位,荣华富贵继续有。咱这种人,哪朝哪代都是爷!
  在历史上所有战局的逆转都离不开一个关键点。
  安史之乱的败局关键性的节点在于潼关,而潼关一战的溃败更是让唐王朝在京畿之地的势力大为受挫。有唐一代,在军事方面的部署从来都是"外固内松",大唐王朝的精锐部队几乎全部集结在了大唐疆域的外围,而真正以长安为中心的京畿之地,军事防守力量却显得异常的薄弱。
  我们可以先看一看安史之乱的整体行军路线:
  安禄山从范阳 起兵,一直带领十五万大军打到长安 ,一共有河北、山西、关中、河南、山东五地的力量可以进行防守。
  而这五地的力量恰恰可以构造一个环形防御战线彻底拦截安禄山的大军。
  可是唐王朝所构造的军事防御体系的弊端正在此处,有唐一朝,几乎所有的中坚力量和强悍军队都布防在了边疆之地。以至于等到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的时候,河北、山西、河南、山东 之地的守军甚至都来不及防守,就被安禄山的大军疯狂横扫,几近无时间抵抗。
  为何唐军没有时间抵抗安禄山的数十万大军,因为速度太快,这五地的唐军根本没有及时反映过来,安禄山已经即将打到洛阳了。
  此时的唐军才开始真正的反应过来:
  咦!安禄山这个小胖子反叛了!
  面对安禄山的大军,刚刚反应过来的唐军只能在洛阳之地迅速构造了三道防线:
  三道防线:陈留、洛阳、陕州
  三路拦截大军:九原、太原、潞州
  唐王朝的战略是希望利用三道防御性的战线将安禄山的大军拦截在洛阳之外,而从山西等地扑杀过来的三路大军强行切断安禄山行军大军和大本营范阳的联系。唐军的如此部署,势必会让安禄山掉头援救大本营,放弃攻打洛阳的打算。
  但是,令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
  安禄山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的扑向了洛阳尘。
  扑向洛阳之地的大军迅速击垮了唐军在洛阳之地的三道防线,高仙芝、封常青急令大军退守潼关,准备屯集全部的兵力扼守要地,拦截安禄山的大军。
  已经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安禄山,急令崔乾佑拿下潼关,可是潼关之地乃是万里挑一的重关,怎么会轻而易举的被安禄山拿下?
  而在河北之地,郭子仪、李光弼带领大军在安禄山的后方疯狂的横扫。安禄山迫于被两线夹击的惨状,开始犹豫不决。如果河北之地真的被郭子仪、李光弼强行撕开一个缺口,那么自己的十五万大军就是瓮中之鳖,进无可进,退无可退。
  但是此时帝王唐玄宗、宦官边令诚帮了安禄山的大忙。
  宦官边令诚素来有高仙芝不和,借此机会开始肆意抨击这些武将。唐军从洛阳之地一退再退,对于唐玄宗来说简直就是奇耻大辱,这对于泱泱大唐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暴怒之下的玄宗皇帝下令斩杀了高仙芝和封常青。
  临阵战将,成为了唐玄宗逃离长安的前奏。
  镇守潼关的两位唐将被斩杀之后,哥舒翰成为了潼关的统帅。
  然而,这种关键的节点上,朝堂之上的矛盾都是能在合适的机会迸发。安禄山曾经起兵之时的口号是诛灭杨国忠,朝堂之上的杨国忠自然是战战兢兢。
  哥舒翰在抵达潼关之后,守而不战,朝堂之上的杨国忠开始动了心思。如果安禄山无法攻下潼关,那他的人头个朝廷谈判怎么办?
  到时候,谁来保护自己的这颗项上人头?
  杨国忠开始怂恿唐玄宗,并且委婉劝诫玄宗皇帝,如今的军事力量都屯集在了潼关,哥舒翰反叛怎么办?扑杀到京城又该如何?
  玄宗皇帝曾经那么相信安禄山,他不一样造反了吗?
  这一切的一切都让玄宗皇帝惴惴不安,思忖良久的玄宗皇帝下令哥舒翰出兵潼关,主动进攻安禄山的大军。哥舒翰带领大军在灵宝遇到埋伏,十八万大军因此溃逃,京畿之地的防御力量在瞬间被全部瓦解。
  潼关丢失,长安之地守无可守,玄宗皇帝仓皇逃离长安。
  -----最后说一下
  其实安史之乱的战局恶化的并没有那么厉害,只不多唐玄宗作为帝王,他曾经所信赖的宠臣安禄山突然背叛,一定给与了他心理和情感上的双重打击。这一系列的打击才迫使他做出了临阵战将、强令出关的荒唐事。
  时局能够决定战争的成败,也能够改变战局的转向。
  在这场安史之乱,哥舒翰所统帅的大军并非陇右、河西的军队,更多是从京畿之地临时招募的士兵,他们之间很大一部分都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战场。而在河北之地的郭子仪、李光弼所带领的军队才是真正的陇右、河西精锐军队。
  当初哥舒翰为王忠嗣求情不惜辞去官职,何等英雄气概;后来哥舒翰镇守潼关被逼出战痛哭流涕,何等悲凉;再后来哥舒翰被部下劫持到安禄山面前,跪地求饶,又是何等的窝囊。致使他晚节不保的正是安史之乱中的潼关之战。
  755年十一月,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起兵造反,一个月之后就攻进了洛阳,封常清和高仙芝退回到潼关防守。潼关易守难攻,如果防守得当,在时间上就能耗死叛军,毕竟郭子仪和李光弼在河北镇压叛军,很可能就会截断安禄山的退路。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军中的监军边令诚将封常清和高仙芝败退的事情告诉了唐玄宗,并进一步诬陷二人,其结果就是唐玄宗下令处死了封常清和高仙芝。
  755年十二月,唐玄宗重新启用已经处在半退休状态的哥舒翰,哥舒翰带领田良丘、王思礼、李承光等领兵20万到潼关迎战安禄山。当时哥舒翰的策略是得当的,即坚守不出,想等着叛军自行溃败,一直到第二年的五月份,哥舒翰一直防守潼关,并不出阵,这让安禄山非常恼火,于是改变策略,将部队中的精兵强将隐藏起来,然后让老弱病残打头阵,想引诱哥舒翰出兵,但是哥舒翰就是不肯出兵。当时郭子仪和李光弼已经在河北等地取得了局部的胜利,准备进攻安禄山的根据地范阳。倘若哥舒翰、郭子仪和李光弼配合得当,叛军被平指日可待。
  但是,坐镇长安的唐玄宗却打破了这种有利局面,他得到了叛军不过由几千人的老弱病残组成的军情,遂要求哥舒翰出兵痛击叛军,又有杨国忠不停地在唐玄宗那里说应该出战的话。虽然哥舒翰数次上书陈说安禄山必是想以羸弱之兵诱我出兵,但是唐玄宗急于收复洛阳,还是在一日之内不断派出使者要求哥舒翰出兵。不得已,哥舒翰在六月份出兵,毫无意外的,哥舒翰一出关,就遭到了叛军伏兵的攻击,几乎全军覆没,20万大军到最后仅剩下8000人。而哥舒翰最后被部下火拔归仁强行绑架到安禄山面前投降。
  昔日的对手,如今地位悬殊,哥舒翰给安禄山跪地求饶,说要帮着安禄山招降唐军,安禄山一高兴就让哥舒翰做了司空,不过对于哥舒翰的表现,他曾经的下属们嗤之以鼻,骂他失节。安禄山知道后就把哥舒翰给囚禁起来。等到安庆绪杀死安禄山之后,哥舒翰等降将也被安庆绪杀害。一代名将的结局令人唏嘘。
  那么哥舒翰为什么会失败呢?这里四姑娘就来分析一下原因:
  首先,唐玄宗的失策 。潼关易守难攻,只要是稍微有点军事经验的将领都知道防守是最重要的,只要防守有利,对方很可能就会自行溃败。但是唐玄宗急于收复洛阳,坚持让哥舒翰出战。
  其次,杨国忠对哥舒翰的忌惮。 在最初,杨国忠也认为坚守不出是正确的,但是随后哥舒翰做了几件事,让杨国忠深深忌惮哥舒翰,以至于在唐玄宗面前煽风点火,让唐玄宗坚定了让哥舒翰出战的决心。哥舒翰曾与安思顺有过节,所以在镇守潼关的时候诬陷安思顺暗通安禄山,致使安思顺被杀。这让杨国忠感到了某种威胁。而且,王思礼曾对哥舒翰说应该杀掉杨国忠,这样安禄山很可能就退兵,哥舒翰虽然并没有这么做,但是杨国忠还是招募了3000精兵,由心腹杜乾运统领,然后外加一万招募的新兵屯兵灞上,以防哥舒翰。而哥舒翰直接把这支队伍纳入自己的指挥之中,并且杀害了杜乾运。杨国忠在这个时候已经有了除去哥舒翰的想法,遂力主哥舒翰出战。
  最后,就是哥舒翰自身的原因 。哥舒翰在755年年初在洗澡的时候突然中风,虽然没有半身不遂,但手脚不麻利却是事实。之后他就在家里养病,直到唐玄宗起用他镇守潼关。虽然哥舒翰以生病为由拒绝,但唐玄宗还是坚持让他做了天下兵马副元帅。他在潼关因为身体的原因并不能很好的指挥军队,多由他人代劳。况且将领之间多有不和,即便这20万大军也是杂牌军,由河西军、陇右军、朔方军、蕃兵、高仙芝旧部组成 ,很难调度好。另一方面,哥舒翰治军严酷而少恩,导致部队战斗力下降。所以在哥舒翰出战之后,溃败的很彻底,基本没有阻止任何有效的攻击,就连撤退都狼狈不堪到了极点。
  在唐玄宗时期,被公认的天下最强兵马为河西陇右军队,而安禄山、史思明和安西北庭军队并列第二。所以,如果安禄山的军队碰上哥舒翰的河西陇右军队,那么安禄山会被打的丢盔弃甲。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哥舒翰前往潼关迎敌之时,他手下并不是当时河西陇右的部队,所以他打不过安禄山,还被活捉了。而为什么盛世的大唐会打不过安禄山的叛军,这其中的来龙去脉与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和唐玄宗的态度有着极大的关系。
  封常清的轻敌与决断
  由于恒罗斯战役的失败,高仙芝当时被闲置在家,所以他就推荐自己的好搭档封常清除了大勃律事件。而封常清因为轻松摆平了大勃律叛乱,给高仙芝长脸了,且自己也膨胀了,在回京述职的时候刚好碰到安史之乱。
  刚轻松摆平了大勃律而膨胀的封常清在唐玄宗面前夸下海口,消灭叛贼指日可待,而当时的大唐也处在巅峰时期,所以封常清的轻敌也是可以理解。
  当问题就出在封常清在边塞几十年,对东北的情况是一点不了解,在他抵达洛阳后能动用的只是那些残兵败将。偏偏洛阳是四战之地无险可守,所以封常清与安禄山交战后便大败而归。此时的封常清才真正了解战场的情况,大唐内陆空虚没有任何军队可以抵挡安禄山的军队,因此他当机立断撤回潼关坚守。
  高仙芝的与哥舒翰的无奈
  封常清毕竟是军人,在他了解情况后边坚守潼关,而这么做的目的就是抵挡安禄山的路线,这样也可以给大唐帝国有喘息的机会,安禄山被死死挡在潼关外面,时间久了敌方就成了疲惫之师。安禄山其实很着急,如果不能即刻攻入潼关,等到大唐军队集结完毕,那么他只能等着挨宰,所以封常清打的一手好算盘。
  但问题来了,唐玄宗不听这个计划,他把封常清贬为庶民,派高仙芝出战。作为老搭档,高仙芝一到来就立马明白封常清的意图,也坚持死守潼关,唐玄宗气的直接派人去潼关把这对搭档都给砍了。
  然后唐玄宗把哥舒翰派去前线,这里再注意一下,此时的哥舒翰年事已高,已经不再是纵横沙场的猛将了。但是前面有高仙芝和封常清的脑袋摆在那里,哥舒翰只能无奈的出战,其结果很简单,哥舒翰也败了,还被活捉。然后潼关失守,唐玄宗跑路到四川。为什么潼关战役三位名将都失败?
  事实很简单,名将再厉害也无法以一敌百,当时不论是高仙芝、封常清还是哥舒翰,他们手下都不是河西、陇右的精兵猛将,而是在洛阳收集起来的没有斗志的残兵败将。
  而东都洛阳的军队都是一些没经历过战争的酒囊饭袋,还没上战场就已经尿裤子了,对上安禄山这批野战军,其结果可想而知,所以他们能做的就是坚守潼关,耗死安禄山。河西、陇右精兵去哪了?
  当时被称为大唐第二强兵的安息军,在高仙芝的带领下参与了恒罗斯之战,而那场战役导致安西军的主力几乎被屠杀殆尽,剩下的军队距离太过遥远,调回来也需要时间,所以封常清打的是这个算盘。
  而河西、陇右军之所以没调回来是因为他们驻防在青海与吐蕃长期抗衡,所以哥舒翰手里根本就没有这些精兵对抗安禄山。直到唐肃宗时期,河西陇右军队被调了回来,此后便跟随郭子仪、李光弼,最终安禄山和史思明还是被这支军队打败的。
  也正是因为把河西、陇右的军队调走,吐蕃没有了可以抗衡的力量,他们趁此拿下了河西走廊,从此安西、北庭成了西域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地盘。
  综上所述,在哥舒翰对抗安禄山之时,率领的是潼关前线洛阳的军队并不是河西、陇右那些天天与吐蕃死磕战斗力极强的军队,所以他们才打不过安禄山。
  如果是那些精兵来对抗安禄山的话,唐玄宗不会逃命到四川,而哥舒翰也不会战败被活捉。
  在八年安史之乱里,哥舒翰大军惨遭安史叛军毁灭性打击的灵宝西原之战,堪称整个叛乱里的灾难性一仗。唐王朝不但失去了提前平叛的黄金机会,更是瞬间被开了大刀口,这以后中原几乎沦陷,藩镇豪强割据,一切都似大堤决口般无法阻挡。惨遭重击的大唐,一百多年都没恢复过来。
  但号称大唐名将的哥舒翰,带领的传说中陇右河西的精锐,为什么会败到这般崩溃?首先一个原因,好比战争片里常说的一句台词:新兵蛋子打不过老兵油子。哥舒翰麾下这二十万大军,就是战斗素质有限的"新兵蛋子"。
  虽说顶着"陇右军""河西军"的头衔,但在这支唐军里,真正有丰富实战经验的老兵,却是少之又少,绝大多数都是之前洛阳战役里的残兵,就是一群新招募来且又被安史叛军打过的菜鸟兵。熟悉战争的人都知道,这群人放在部队里,大战前就是标准的火药桶,单是每张嘴绘声绘色讲战败,就足以把军心折腾的乱七八糟。另外还有一部分,是长安周边招募的新兵。
  如此一支鱼龙混杂的队伍,战场上稍有风吹草动,分分钟就容易土崩瓦解。但这事也并非绝对,历史上也有很多杰出的战将,摊上多烂的队伍,总能迅速覆雨翻云,转眼就把队伍打造成钢铁雄狮。比如与哥舒翰同时代的大唐战将李光弼,就是此中高手,硬是凭着强大带兵手腕,给大唐带出一支再造江山的铁血军团。那作为李光弼"前辈"的哥舒翰呢?
  这就是唐军此次败的如此惨的另一大重要原因:主帅哥舒翰的个人能力问题。
  在唐朝大诗人李白等人的深情讴歌下,大唐战将哥舒翰的无敌形象,至今依然光芒万丈。放在唐代战场上,多年来与强敌吐蕃打了一票恶仗,看上去是个优秀的军事人才。但放在这次战斗里,他却有个大短板:哥舒翰是个将才,但打赢安史叛军,需要的是帅才。
  哥舒翰此人,冲锋陷阵是一把好手,带兵风格也无比严厉,一点小错就鞭打士兵。历次战场辉煌,也基本都是狠打硬冲的套路,论战略谋划能力,无论比起他昔日在陇右的老上司王忠嗣,还是在他之前镇守潼关的高仙芝,都是差距太远。
  于是,以相关史料记载,自从哥舒翰火线就任后,这支之前已经被高仙芝带出模样的军团,就是各种折腾。由于当时哥舒翰已经中风瘫痪,所以日常军务基本放手,各级军官们更是画地为牢。安史叛军还没打来,部下王思礼和李承光就成天互掐,外加哥舒翰的带兵方式,还是一贯的简单粗暴,发现士兵们一点小错,就是能动手不抄抄,逮住就往狠了打。这一套带昔日亲兵有用,带这二十万菜鸟兵?当然是火上浇油,弄的全军怨声载道。
  所以,在公元756年六月七日的灵宝西原之战开打前,被哥舒翰以简单粗暴方式管理的二十万唐军,其实已到了濒临分崩离析的时刻。外加哥舒翰打硬仗不惧,可情报战略方面的工作,做的却是十分粗线条,连安史叛军的兵力配置和战略意图,都没有完全掌握。惨败前的基本条件,这支部队差不多齐活了。
  但即使这样,此时的哥舒翰,依然赢面狠打。瞧瞧756年的平叛战局就知道:在河北唐军的浴血反击下,北线的安史叛军正在节节败退,郭子仪李光弼的精锐正高歌猛进,朝着安史叛军的老窝范阳狠杀过去。就算哥舒翰这边出来打比较困难,只要唐军能够凭着人数优势和潼关天险,安住营盘守好,进退两难的安史叛军,基本就会在这一年灰飞烟灭。
  换句话说,这场战争里的哥舒翰与麾下唐军,面对的就是中国足球常碰上的简单任务:打平就出线。虽说有很多毛病,但完成这个任务,还算不困难。
  但最重要的一条原因,却让这个简单任务,彻底变得乱七八糟:唐王朝的坑爹指挥。
  自从安禄山扯旗造反后,唐玄宗的自尊心就遭到了深深打击,从此以后看武将就像防贼。外加他的实在亲戚兼宰相杨国忠,更是个志大才疏的坑货。此人玩弄权术得心应手,但行政办事却是严重昏聩。安禄山扯旗造反时,他就欢天喜地安慰唐玄宗,说没几天安禄山的部队就要哗变,结果被洛阳沦陷打脸。这时安史叛军兵临潼关,他竟又耳根子发软,连"潼关外安史叛军就剩四千人"的谣言都信,猴急着死催哥舒翰出战。
  当然也有史料认为,杨国忠这么做,是因为妒忌哥舒翰的功劳,生怕哥舒翰立了功回来与他争宰相,所以故意下药叫他打输。可是潼关沦陷长安不保的严重性他都想不到?如果此事为实,那此人简直蠢且坏。
  可比这"蠢且坏"更蠢的,却是唐玄宗李隆基,这位开创一代盛世的帝王,此时非但不复青年时的睿智,用人做事更到了急功近利的地步。其实在洛阳失陷后,如果李隆基能够洞察局势,继续启用高仙芝,局面也不会崩坏。而在杀害高仙芝启用哥舒翰后,就连远在河北的郭子仪都苦口婆心劝,叫唐军不要轻易从潼关出兵,守住就是给前线时间。可急于平叛的他,却在杨国忠的鼓噪下,拍板做了最蠢决定:催促哥舒翰出战。
  于是,后果也毫无意外,本就不能战的哥舒翰,带着一盘散沙的二十万大军,分分钟就撞进叛军的埋伏圈,最终悲惨全军覆没。然后潼关沦陷,洛阳沦陷,唐玄宗仓皇跑路,中原陷入一片浩劫。不作不死的唐王朝,以其弱智的高层指挥体系,亲手断送了自己的黄金时代!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这个三千五百字的长回答,将跟您好好掰扯掰扯,唐朝的西北军为什么没打过东北军。您放心,老夫写的段子保证不会让你看得闷!
  其实,从将领的角度上说,不光哥舒翰没打过,高仙芝、封常清也一样没打过安禄山。
  如果单从将帅的用兵技巧分析,这三位都不比安禄山差,甚至要稳胜一筹。
  哥舒翰 不但有石堡城 攻坚战,在苦拔海、积石军、新城 等地,都曾追亡逐北大败吐蕃;
  高仙芝 则万里奔袭飞夺连云堡 ,攻破小勃律王城 ,俘虏其国王和吐蕃王后;
  封常清也曾率军突袭大勃律 (今巴尔蒂斯坦),重挫吐蕃军队。这些战例,都远比安禄山对付契丹要困难得多,但在安史之乱中,三人连败于安禄山之手,这又是为什么呢?
  主要原因就在于,三人所指挥的军卒都不是自己熟悉的老部下,做不到将帅一心。
  封常清、高仙芝所带军士,都是在中原临时募集的散兵游勇、市井闲杂,打打太平拳还凑合,一旦拉到刀山血海的战场上,各个股栗不能束甲。
  这种情况下,除非是单挑,封、高二人谁都没有打败安禄山的机会。这一点,叛军将领田乾真 说的很准确:"今四方行垒,皆新募乌合之众,未经行阵,岂能敌我蓟北精锐之兵?!"
  等到败退潼关后,哥舒翰的援兵也一样,虽然号称河陇精锐,但八万之众哪有可能全是河陇老兵?大多数不过依旧是长安游侠而已。
  按照《唐大诏令集》上的记载,唐玄宗算是孤注一掷了,召命"其河西、陇右、朔方,除先发蕃汉将士,及守军郡城堡之外,自余马步军将兵健等,一切并附行营。各委节度使统领,仍限今月二十日齐到。"
  但首先,朔方军的主力肯定是没来 ,因为几乎同时,朔方军中最能打的几个大将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 在河东北部静边军 大破叛军,斩将夺旗,坑杀七千余人。
  而后,连克重镇马邑 (山西朔州)、雁门郡 (今山西代县),取道井陉 东入河北,准备直接北上抄了安禄山老巢范阳 。而河西、拢右二地,幅员辽阔城镇众多,即便召命严令援救,又能抽得多少援军?
  安史之乱中期,拥兵四万余人的安西、北庭 ,也不过遣李嗣业 领五千人驰援。非是不想共赴国难,实在是无人可派。
  要知道,河陇边军可都是举家住于边疆,吐蕃骑兵可不是那么良善的,随时随地都有犯边劫掠的可能。
  因而哥舒翰掌控的潼关军就像一锅乱炖,哪个军镇兵都有点,再加上从洛阳来的败兵。如此复杂的军事系统,不是一员良将,很难将其捏合在一起。
  而实际上,哥舒翰也不再是当年那个,"横行青海夜带刀"的哥舒翰了。
  天宝十四年(755年)二月, 哥舒翰在入京面圣的路上,因洗澡突然中风,落下半身不遂的毛病,回京后闭门不出在家休养。
  如果要是他身体倍棒吃嘛嘛香,领兵平叛哪有封常清的事儿,虽然封常清 贵为安西节度使、权知北庭都护 ,但和声望弥天的哥舒翰比起来尚远远不如。
  玄宗所以启用病废在家的哥舒翰,不过是对封、高二人连战连败怒不可遏,已起了杀心。但手中实在无人可用,不得不借助哥舒翰的赫赫威名震慑诸军而已。
  也正是因为,哥舒翰半身不遂,玄宗又让王思礼、李承光 为副将,分别指挥马步两军。不成想,这哥俩还尿不到一个壶里,在哥舒翰军中撕逼的一包欢乐。除此之外,唐玄宗这个猪队友,还加剧了哥舒翰军中的将帅离心。
  前面我们说了,玄宗让哥舒翰抱病上阵,是因为无法忍耐高、封二人的连败。再加上监军边令诚在旁边煽风点火,打小报告说二人,"常清以贼摇众,而仙芝弃陕地数百里,又盗减军士粮赐。" 这话的意思是诬陷二人,克扣了士卒的军饷粮赐。
  圣旨到达潼关前线后,高仙芝悲愤的对边令诚说道:"我退,罪也,死不辞;然以我为减截兵粮及赐物等,则诬我也。"
  随后,他转头对身边的将士撕声说道:"我若实有此,君辈即言实;我若实无之,君辈当言枉。" 将士们齐声高呼:"枉!"
  唐玄宗临阵杀将的做法,洛阳败兵本已稍稍安顿的军心再度动摇,也让本就不熟悉潼关地势的哥舒翰少了有力的臂助。
  潼关唐军内部,各系统的军队互不隶属,最简单的上传下达都难以畅通,又何谈战场上的互相配合?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时值冬日,潼关守军穿不上冬衣,运输大队长唐玄宗倒是挺仗义,特意做了十万战袍派人慰劳军队。
  按理说得了冬衣的将士应该欢声雷动,但搞笑的是冬衣到了潼关,连个主持发放的人都没有。直到潼关兵败,这些冬衣依旧在仓库里,白白便宜了安史叛军。
  军队搞成这幅田地,别说是半瘫的哥舒翰,就是孙武复生也没戏。
  本来军队将帅离心就够烂糟的了,唐庭君臣还玩起了群臣内斗。
  这时候年过五寻的哥舒翰,也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居然派人伪造了一封安禄山写给安思顺 的信,构陷安思顺谋反。导致,安思顺 和弟弟安元贞 都被处死,全家流放岭南荒芜之地。
  这下不但来潼关助拳的朔方军不干了,就连杨国忠都有点背后冒冷气。
  杨国忠心里合计,大敌当前哥舒翰都能寻机公报私仇,我跟他也关系不睦,这哥们现在手握重兵,万一来个逼宫,我的小命也悬乎。
  他以长安空虚为名,撺掇唐玄宗再次募兵,给自己招募了三千精兵,由心腹统领,日夜训练。又调动了一万人唐军驻扎在灞上,由心腹杜乾运 统领,名义上是抵御叛军,实际上是防备哥舒翰。
  老江湖哥舒翰当然洞悉了杨国忠的小心思,还别说他身边的马军统领王思礼 真就劝过他:"留兵三万镇守潼关,其余精锐回师京城,诛杀杨国忠,以谢天下。"
  但哥舒翰考虑要是这么弄的话,自己就成安禄山第二了,没有采纳。
  现在,杨国忠跟他玩心眼,他马上见招拆招,上书玄宗以潼关兵备不足为由,夺了灞上军队的指挥权,将杜乾运召至大营,当场斩杀。
  这下,唐朝最重要的将相之间,各自心怀鬼胎,哪有闲心管控平叛军事?
  除了将无恒心,军无斗志外,战略上的失误也是败亡的重要原因。
  封常清在败退途中就曾明言,"累日血战,贼锋甚锐。现在潼关无兵,如潼关失手,京师危急,应急回潼关严守。"
  哥舒翰在面见玄宗时,也曾倍言潼关之重,不可轻易放弃天险出关野战,对此玄宗应该是点过头的。
  随后,在长达半年的潼关攻防战中,哥舒翰也曾屡次上奏,"安禄山为逆,不得人心,宜持重相待,不出数月,贼势瓦解,一鼓可擒。" 玄宗也没有表示反对,认可了他的战略战术。
  但随着,朔方军连战连捷,眼看天下大势就要唐朝方向逆转。杨国忠就开始撺掇玄宗毕其功于一役,他声称自己派出的探子回报,潼关外叛将崔乾祐 兵力不足四千人,又皆羸弱无备,宜急击勿失。
  国家祸乱至此,玄宗也有点着急了,一日连遣三使,催促哥舒翰出关。
  灵宝之战示意图 天宝十五载(756年)阴历六月四日,哥舒翰为了不给自己开追悼会,"恸哭出关"。
  哭着出关迎敌,不代表一定要惨败,哥舒翰身为唐朝树碑立传的名将(临洮有哥舒记功碑,旧唐书有传) ,你把十几万唐军带入叛军的包围圈是几个意思?这就只能怪您自己蠢了!
  当唐军行至西原(河南灵宝),误入一条70里长的狭窄山道内,叛将崔乾祐前后夹击,唐军大乱自相践踏,被挤入黄河淹毙者无算。十几万出关者,只有八千余人逃回。
  诗人杜甫在《潼关吏》写到:"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哥舒翰这哥们膝盖一软,也投降了叛军,安禄山也没给他好脸,神气活现的对他说道:" 汝常易我(看不起我),今何如? "
  哥舒翰这只斗败了的鸳鸯,只能垂头低言的说道:"肉眼不识陛下(此时安禄山已经称帝),遂至于此。陛下为拨乱主,今天下未平,李光弼在土门,来填在河南,鲁炅在南阳,但留臣,臣以尺书招之,不日平矣。"
  他还真给李光弼写信了,结果光弼回信道:"你丫怎么不去死?!"
  一年后,安禄山被儿子干掉了,唐军在郭子仪的带领下,连败叛军收复长安、洛阳 ,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 在逃出洛阳前,将包括哥舒翰在内的三十多名被俘唐将尽数斩杀。一代名将哥舒翰死得如此憋屈,好在唐朝还算够意思,追赠其为太尉,谥"武愍"。
  哥舒翰这个名字可能大家并不熟知,他是唐朝的一代名将,到底有多厉害呢?我们可以从当时的一首颂扬他的古诗知晓,这首诗是这样写的:"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其中之意我便不再细说了,可想而知的一点那便是哥舒翰绝对是当时很有才能的一位边关将领!天宝十五年六月初四,一代名将哥舒翰"抚膺恸哭",引兵出关,在潼关与安禄山决战,兵败被俘,不久丧节身死,一世英名,尽毁于此!哥舒翰作为当时的一代名将,而且当时的潼关守军近20余万,为什么他会惨败于安禄山呢?下面我们就一探这背后的秘密!
  时政混乱以注定败局
  唐玄宗前期确实很有作为,但到后期却出现了严重的失误!宠信奸臣杨国忠和安禄山,结果一个祸乱于朝内,一个反叛于朝外!自安禄山起兵以来,势如破竹,一路从河北打到潼关,可谓是势不可挡!面临如此困境,身为皇帝的玄宗竟还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加之奸相杨国忠的蛊惑,做下了一件又一件的荒唐事,其一,任命自己毫无战绩的儿子荣王李琬为天下兵马,其二,斩杀了当时能抵挡安禄山叛军的名将高仙芝和封常清,杀将之后意识到李琬并不能抵挡安禄山,于是启用哥舒翰!当时的唐朝政治,可谓是乱成了一锅粥。那时的哥舒翰早已不是安禄山的对手
  哥舒翰之前确实是唐朝赫赫有名的名将,但人不可能经久不衰,正所谓岁月不饶人。在玄宗任命哥舒翰为副元帅去抵挡安禄山之前,哥舒翰其实早已是一副病体之躯,瘫痪在床。怎么病的呢?腐败了!哥舒翰多年以来军功很多,官当大了,自然也开始图些享乐,经常豪饮酒,纵情声色,身体早已不似当年!玄宗任命他时,哥舒翰就早已知道自己抵挡不了安禄山,曾称病推脱,但在杨国忠的劝说之下,哥舒翰还是答应了这件事,当时的哥舒翰还是由士兵抬到前线去指挥作战的!这样的哥舒翰又怎会是安禄山的对手呢!
  军中太乱,将军不和,士兵龙蛇混杂
  当时哥舒翰虽为副元帅总管兵马,但大部分实权还是掌握在了当时他手下的两个将军手中,一个是管骑兵的王思礼,另一个是管步兵的李承光,但这两个主要将领却是死对头,一直有矛盾,所以步兵和骑兵难以配合。当时手下的士兵也是很乱,主要组成是原来高仙芝遗留下来的12万守军和京城拼凑的8万军士共计20万人,但乱就乱在这20万人并非一个整体,其中参杂了多个少数民族的军士,像奴,剌,颉,跌,沙陀,吐谷浑等,加之高仙芝遗留下来的军士多是伤残之兵,真可谓是龙蛇混杂。像这样一支兵源复杂的军队就必须靠严明的纪律才能管理,但当时病在床上的哥舒翰根本约束不了这样一支军队!
  将相不和,玄宗强令出战,放弃防守策略
  哥舒翰虽病卧在床,但毕竟还是一代名将,对时局还是看得很清楚,他知道主动出击是不行,只能以守为攻。加之安禄山内部也出现了一些矛盾,以致被哥舒翰挡在潼关之外长达半年之久也未能攻破潼关!可惜这杨国忠又开始作乱了,他担心哥舒翰手握重兵对自己不利,于是屡次向玄宗进言,催促哥舒翰出战安禄山,加之安禄山当时内部确有矛盾,玄宗也认为哥舒翰应该出战,于是派使者强令其出战,哥舒翰本是不愿,然而使者是一个接着一个的来,无奈之下,哥舒翰只能放声恸哭,赴死出战。而这正是安禄山所盼望的,安禄山早已在潼关之外设下埋伏就等哥舒翰出来了!加之之前的军乱只因,以及并无充分准备就仓促出战,结果被安禄山大败,被俘敌营,丧节而亡!
  唐朝也因此战失利,形势急转而下,潼关被破,玄宗西逃,再不复往日之辉煌!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这是一个伪命题,其实根本不存在陇右河西镇的军队和安禄山的军队正面对决。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咱们就用2000字的篇幅好好谈谈这个问题。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大唐的军制谈起。
  大唐有十大节度使,自打一代名将王忠嗣被李隆基逼死后,逐渐形成了"虚内实外"的配置,边镇军队久经战阵,精锐无比,内地军队常年无战事,兵备废弛不堪一击。李林甫任宰相期间,还可凭借其个人威望及顶级权谋,令各镇边将互相猜忌,相互提防,才使天下得到暂时的稳定。李林甫死后,杨国忠根本没这能力,再加上他与安禄山交恶,而李隆基则垂垂老矣,不复当年之英明神武。此时,安禄山已经领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势力强大,实力强劲。这个承平已久的大唐天下,终于要开始乱起来了。
  安禄山起兵后,大唐内部空虚的毛病暴露无疑。各地守军根本挡不住安禄山的铁骑,朝廷也派不出能征惯战的军队去抵御安禄山。第一个站出来的还是安西名将封常清。在两手空空,无兵无将的状态下,封常清带着自己招募的6万新兵,只经过短短时间的训练,便去洛阳和安禄山交战。这些刚刚放下锄头的农民,怎么是安禄山幽州精兵的对手,迅速败了下来。不过,封常清好歹也是当世名将,败而不乱,虽然打不过安禄山,却没有被全歼,而是保存了这支总算经历过战火的军队,一路退了下来,最后退到潼关天险。这时,第二位名帅到了,接过封常清兵权。封常清本来桀骜不驯,这次却心平气和交出兵权,安心当个二把手。因为来的人是他的老上司兼好朋友,曾经威震安西的高仙芝。高、封两位名将自安西以后再次联手对敌,只依靠这些临时招募的军队和潼关,总算挡住了安禄山的精兵,令长安转危为安。
  可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两人得罪了监军边令诚。在边太监的怂恿下,已经老迈昏庸的李隆基错杀了高仙芝和封常清,自毁长城。还好,来自陇右和河西两镇的援军及时赶到,加上长安招募的军队,以及原来镇守潼关的高封余部,总兵力达到了20万之众。
  谁来统率这支大军抵御安禄山?这成了最关键的问题。最后,李隆基选择了德高望重,在京城养病的老将哥舒翰。
  应该说,这是一个合适的选择。虽然哥舒翰有点老了,身体还有病,但他常年经略陇右和河西,对那里的军队和将领了如指掌。至于他的赫赫战功,笔者无需多花笔墨,用一首当地的民谣就说明一切:"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胡马,不敢过临洮。"其中,"哥舒夜带刀",说的就是哥舒翰。
  哥舒翰手下的军队是三合一,不是自己常年统帅的完整的河西陇右精兵,但他凭借潼关天险,凭借多年的经验和无与伦比的威望,把潼关守得密不透风。此时,大唐的形势也越来越好。哥舒翰挡住了安禄山进关中的路,颜真卿、颜杲卿兄弟在安禄山的后方揭竿而起,响应朝廷,到处剿杀安禄山的留守部队,李光弼和郭子仪也多次打败安禄山的军队,尤其是郭子仪领导的朔方军,三战三捷,打得叛军丢盔弃甲。照这个态势,平定安禄山之乱指日可待。
  可是,祸起萧墙。
  杨国忠与哥舒翰不和,他总怀疑哥舒翰会领兵回长安清君侧灭了自己,毕竟潼关离长安太近。于是,他一次又一次的劝说李隆基逼哥舒翰出关与安禄山决战。已经昏庸无比的李隆基早就不复当年的清醒理智,居然同意了这个荒谬的主意,用一道道圣旨逼哥舒翰放弃潼关天险,出关和安禄山决战。
  哥舒翰很清楚,虽然自己手下的军队人数远远多于安禄山的部队,但这些并不全是自己原来手下的河西陇右精兵,一大部分都是刚招募的,用来守城,依靠高大的潼关城墙确实可以挡住叛军,一旦野战,后果不堪设想。
  可惜,胳膊拗不过大腿,高仙芝和封常清的脑袋还挂在那里,哥舒翰不敢违抗圣旨。他"恸哭出关",率全军出动,抱着一丝侥幸心理与安禄山决战。结果,老迈的哥舒翰中了埋伏,全军覆灭,潼关失守,长安也随之沦陷。本来可以迅速平定的安禄山之乱蔓延开来,整整8年时间才被平定。可是,大唐自此也陷入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可以说,潼关之战间接成了决定大唐命运的转折点。
  在回到原来的问题——为什么安史之乱时,哥舒翰带领的陇右,河西镇的军队正面对决打不过安禄山的叛军?
  上面说了那么多,大家现在就很清楚了,其实在潼关和安禄山决战的并不是完整的河西陇右精兵,而是还要加上长安招募的军队和原来高封二将留下的余部。指望这些刚放下锄头的农民配合陇右河西军队去击败久经战阵的安禄山精兵,机会很小。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搞定安禄山?
  合理的战略,高仙芝、封常清和哥舒翰一直在用,那就是死守潼关,拖死安禄山。人心所向大唐,时间越长,越不利于安禄山,潼关城下每多消耗一天,大唐就多一分胜机。可惜,杨国忠和李隆基毁掉了大唐最后一丝机会,强盛的大唐自此走向了没落,走向了衰亡。
  参考资料:
  1《新唐书》
  2.《旧唐书》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美国在朝鲜战争投下原子弹会怎么样?1950年3月8日苏联试爆原子弹萨沙历史上的今天。作者萨沙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如果美国在朝鲜战争投下原子弹会怎么样?1950年3月8日苏联塔斯社发布消息,苏联第一枚原子弹试爆成功。如果美国在朝鲜投下苏联最后一位元帅临终前,分别给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普京打评语亚佐夫近日,俄乌战事全面升级,俄罗斯的领导者普京,再次成为全球热点人物。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经历了从苏联到俄罗斯,从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普京的更迭。元帅亚佐夫亲身经历了全过程,对于二战后实力远超苏联的美国,为何不敢入侵苏联,背后的原因为何?俄罗斯总统普京曾说过,不怀念苏联的人是没有良心的,而想回到苏联的人是没有脑子的,的确,遥望曾经的苏联,横扫整个欧洲,与美国形成了四十余年的争霸局面,这样辉煌的岁月是很多俄罗斯人在也400年血海深仇从地图看希腊和土耳其,真正的民族仇家国恨这要从土耳其人的祖先说起,土耳其人的祖先到底是什么人?乱七八糟的他们自己都说不清。一般认为,现代的土耳其人的祖先是塞尔柱突厥人的一个分支,从11世纪左右由中亚一带迁入了小亚细亚。他荷兰人在过去的170年长高了20厘米,经济水平决定国民人均身高根据2019年统计的数据显示,全球19岁男性的平均身高为170。83cm,其中排名前十的全是欧洲国家,荷兰以182。5厘米的身高夺得冠军。而在过去的70多年里,荷兰人的平均身高一直刘仁恭曾在北京大石河北岸处操练兵马,今练兵场演变成村落庄稼地村中的老宅北京有条大石河,流经房山区,进入涿州市后改称琉璃河。大石河北岸有个五代十国时期的练兵场,当时的幽州节度使刘仁恭屯兵大安山,经常在这里操练兵马,此地形成的一个村庄,就起名常东北一偏僻村落,住的都是满清皇族后裔,至今仍旧保留着满族传统清朝是少数民族统治,其民族为满族。满族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生活在东北地区的游牧民族,擅长骑射生性勇猛。清朝创建者努尔哈赤正是靠着骁勇善战的骑兵入关建立起全国统治。历史上的中梵蒂冈如此之小,为什么没有被他国侵略吞并?提到世界上最小的国家,你们想到是哪个了吗?没错,此国就是梵蒂冈。小编也一直很好奇,这个弹丸小国到底有啥可怕之处?竟然没有哪个国家敢去侵略吞并,自建国伊始,它竟然稳稳当当存在了近一个中央命徐向前去红31师担任师长,红31师你只能做副师长撰文夏西徐向前是一位非常低调且又睿智,有着高超的指挥能力的元帅,众所周知,他还曾是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的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然而,谁能想到,当中央军委派徐向前去鄂豫皖地区接任红31师师从百年党史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蔡文成(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导,甘肃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高度重视也善于总结历史经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为什么说司马迁替李陵求情反而害了他?只因攻击汉武帝的小舅子司马迁,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一书的作者,被后世尊称为太史公历史之父。后人普遍认为,司马迁身受腐刑的起因是因为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而触怒汉武帝,因而获死刑之罪,又因
古代皇后和皇贵妃的区别是什么?皇贵妃真的能威胁到皇后的地位吗?第一位皇贵妃的出现,就是因为皇帝想废后,皇贵妃的起源就注定了这个封号是皇后的头号克星。皇后为正宫,而皇贵妃就是实际上的副后。皇贵妃出现于明朝,在清朝也沿用设立。明朝时代,皇贵妃用于鲁迅为何要写一株是枣树,另一株也是枣树?韩寒没什么深意提及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鲁迅,世人脑海里面率先闪现的便是那位弃医从文后以尖锐笔锋为武器投身于革命事业的鲁迅先生,面对黑暗反动势力的威逼利诱,心存大义的他始终不屈不挠,矢志不渝地坚守着朱棣不过是打下南京城,为何就能够顺利继承大明皇帝位?老朱家的皇位,谁坐不是坐?谁坐也轮不到外人坐!这是粗话,但却是实话,而且能代表大多数人的心态。有没有坚决支持建文帝认定了朱棣是叛臣的?有,比如方孝儒,而且绝不止一个方孝儒。方孝儒是37年,王凤阁一家因抗日被捕,5岁儿子小金子我不吃亡国奴饭1932年,王凤阁将军的儿子小金子出生了。可短短五年时间,小金子便牺牲在日军的枪口下,成为最小的抗日英雄。这其中发生了什么感动人心的故事,又隐含着哪些鲜为人知的历史呢?这篇文章将为康熙最长寿儿子,掌握重兵却不参与九子夺嫡,70岁乾隆仍重用他说道皇室家族,第一印象便是权利财富,很少有人提及到寿命这一点上,清朝康熙皇帝虽然长寿,但他的儿子们却都是短寿之人,只有一位十二阿哥活过了古稀之年,他就是爱新觉罗胤裪,手握重兵却与世吕后死后,汉惠帝的儿子为什么没有继承皇位?吕雉死后不久,就发生了诸吕之乱,而陈平和周勃则联合宗室诸侯们一起,把吕氏外戚势力彻底铲除,最后拥立代王刘恒继位,一段乱世才就此终结,那么孝惠帝刘盈的儿子为什么没有继位呢?因为他们都彭德怀评价志愿军参谋长解方这样的人才不多1950年,抗美援朝爆发,为了保家卫国,志愿军跨过了鸭绿江,进入朝鲜战场作战。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人就是当年参加抗美援朝的将领之一,他的名字叫解方,同时也是志愿军的第一任参谋长,那么霍元甲是被日本人毒死的?去世79年后,人们挖开墓地,揭开了真相作为一位侠肝义胆的大英雄,霍元甲在老百姓的心目当中拥有崇高的地位,他不仅创办了中华精武体操会,而且还多次力挫外国大力士,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脊梁。在上海创办精武门之后,霍元甲也被日本人临终时的曹操坦言对不起其妻子建安二十五年过年时,曹操回到洛阳。当月,病逝在洛阳,终年六十一个六岁,谥曰武王。他留下了死亡令状。根据曹操遗愿,于二月二十一日(四月十一日)葬于邺城西郊高岭。自古以来鸟必死,它的歌谭岚毕生报效祖国的巾帼战士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谭岚,原名谭琼瑶,1923年3月生于广东开平,自幼跟随家人漂泊至泰国。虽然身在异国他乡,父母却总是告诉她我们的祖国是中国,我们的家乡在广东。谭岚自幼就在心底他装疯卖傻14年,靠一根扁担逃脱,妻子竟然不相识1927年8月1日,国共联合对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武装抵抗。它拉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组建革命军的序幕。随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国民革命军在江西省南昌举行了激烈的武装起义。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