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知青往事坚守在北大荒黑土地的老连长王德正

  坚守在北大荒黑土地的老连长王德正
  作者:王秋和
  秋和小注 :我要讲一位退役军人王德正的故事,他在部队服役5年,退役之后不久担任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26团特务连连长,成为了我的直接领导。他和很多退役军人为屯垦戍边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属于和平年代献了青春献子孙的平凡英雄。现在他虽已耄耋之年,依然在北大荒的黑土地上默默地耕耘,幸福地生活……
  刚参军时的王德正(摄于1961年)
  一、老连长的人格魅力
  2021年7月3日,当年黑龙江兵团26团特务连的上海战友施云标、钱金宝、刘玉涛、傅伟中四人来到北京,他们此行目的地是到北大荒的江川农场看望王德正老连长,沿途携手特务连战友共同前往。因为各大城市的兵团战士后来陆续返城了,特务连只剩下老连长一个人留在那里,作为复转官兵继续为开发建设北大荒工作,现在江川颐养天年。
  王德正(前排右起第一人)与部队战友合影 摄于1964年
  我始终觉得老连长的名字充满正能量,姓王、名德正,可以解释为德才兼备、正直无私。我认为这个名字就是他这个人的真实写照,他既是知青战友们的榜样、楷模,还是通情达理的好兄长。这情景触动我思考:为什么特务连战友们离开北大荒这么多年了,却依然牵挂着老连长?为什么在新冠疫情未完全阻断的情况下,已届古稀之年的特务连战友们还要舟车劳顿、翻山越岭到千里之外的北大荒看望已是耄耋之年的老连长?
  黑龙江兵团26团特务连六班全体战士。摄于1970年12月,佳木斯市
  前排左起:刘长滨、吴建国、卜士国、吴松泉;后排:刘少唐、刘互平、孟照生、王秋和、张东生。
  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维系着朝思暮想的牵挂!
  这是谱写了多少篇真实感人荡气回肠的故事啊!
  这是多么深厚却没有血缘而血浓于水的亲情!
  我的思考成了一个"心结",特务连的施云标、卜士国、张文武等人都是"在党五十年"以上的优秀知青,当年推荐上大学时,他们虽然最有资格获得推荐,但却没有被推荐。我了解到是因为老连长分别找他们做过思想工作,希望他们能正确对待,他们都以共产党员的名义保证过,一切以兵团工作为重,以国家利益为重,当年都主动放弃了"好事"。到了刚刚恢复高考阶段,恰逢兵团面临撤销,他们积极协助老连长做好复杂繁琐的各项工作,以及帮助各大城市知青战友办理返城手续,然后才陆续返回北京、上海或哈尔滨的家……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战士们战天斗地屯垦戌边的情景
  我经过一番深入了解,终于解开了数十年的这个"心结",我不禁对特务连战友们肃然起敬。即使在今天,这种人仍然值得尊敬,这种精神仍然难能可贵,也由此感受到老连长的人格魅力。
  那么,特务连战友宝贵的精神从哪里来的呢?我在了解中发现这都与老连长王德正的人格魅力分不开。王德正1940年出生于长春,16岁参加工作到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他1961年参军,在部队入了党,并多次立功受奖,1966年3月转业到黑龙江农垦总局勤得利农场,后转为黑龙江兵团6师27团10连。这期间他因工作出色多次受到表彰……后来又担任了该连副指导员。
  摄于1974年
  1969年底,黑龙江兵团为"准备打仗"而组建兵团直属26团,王德正被任命为特务连连长。此后一年间,特务连其他复转军人都陆续返回生产团,只剩下王德正一位复转军人,他在连长的位置上一干就是10年。这是特务连战友最值得回味、最令人骄傲、最辉煌的时期。直到黑龙江兵团称号和编制被撤销,武装团转为农场。特务连在那段光荣岁月中被烙上了一个无法磨灭的重要符号,永远留在兵团历史的档案中,也保存在特务连战士的心目中。
  照相时背靠的木头直径约1米(摄于1974年 )
  说到这里,我想透露一件当年没有声张的事情,就是在这期间,老连长全家曾经有机会调回老家长春市,但他担心自己突然离开会使工作受到大的影响,最后依然选择留在特务连。直到今天,当年的特务连战友对老连长仍然念念不忘、一往情深,有机会就会不远千里前去看望、问候。
  左起依次为:警卫班长东国樑、26团团长陈良坡、特务连副指导员施云标(摄于2010年)
  2021年7月8日一早,上海战友施云标等和北京战友郝全生等从北京出发北上。他们要与哈尔滨的特务连战友姜涛、亢基畅等战友汇合。当他们从哈尔滨赶到佳木斯后,与特地从宝泉岭赶到的隋占虎、王志平等战友会师,然后直奔江川农场。这支看望老连长的"探亲"队伍在壮大,成为代表了北京、上海、哈尔滨、宝泉岭等城市特务连战友的队伍。大家星夜兼程、不辞辛苦、长途跋涉,只为看望德高望重的老连长?是什么原因或动力使然?
  特务连副指导员卜士国在木材加工厂(摄于1972年)
  曾经担任特务连侦察排长的施云标是高中毕业的上海知青,他告诉我,自己1979年3月办好回沪的手续后,向老连长告别,他问我:"当年推荐上大学时,我曾劝你别走,你以后不会恨我吧?"我说:"我非常理解您,永远不会恨您,永远都会记着您对我的帮助……这是心里话。"
  特务连11班班长扈志恒在射击训练中
  我又给多位特务连战友打电话询问,答案渐渐地清晰了。这其中既有对老连长的惦记、关心和敬佩,还有对第二故乡的怀念。上海知青、特务连指导员卜士国是1979年4月最后一批离开特务连的,王德正为他饯行,卜士国搂着老连长的肩膀动情地说:"咱们特务连就您留在这儿了,我将来有机会一定会来看你。"老连长真挚地说:"你将来在上海只有过得更好,我才安心……"
  张文武(中排左二)到二营介绍特务连经验。摄于1972年
  张文武因为病退回北京前和王连长吃了顿饭,彼此依依不舍,连长开玩笑似地说:"你以后不骂我,我就知足了。"张文武握着连长的手说:"我永远记着您对我的教育和培养,才使我成长起来,谁如果敢骂您,那个人一定是忘恩负义……"
  兵团战士劳动是快乐的
  当年老连长做战士们的思想工作不是采用强制性命令,更多的是靠自己的人格魅力。这些当事人都非常理解,老连长当年挽留部下,绝无半点私心或个人利益,而考虑的是屯垦戍边和当时特务连具体工作的需要。所以,即使这些知青骨干们因此失去了到更好环境里发展、提升或更好地生活的机会,但他们从没有因此而怨恨老连长,相反对老连长更是佩服并尊敬有加,即使分别多年,也仍然念念不忘、一往情深。
  在离开北大荒的四十多年中,特务连战友多次重返北大荒看望老连长,从中就能看出来大家与连长之间血浓于水的感情,彼此的心是相通的,这是一种君子之交的情愫。知青们在返城后,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奋斗,依然做到了最好、最佳。直到今天,战友们还能列举出从老连长身上汲取的种种宝贵的、值得传承的优秀精神财富。
  黑龙江兵团27团15连选拔到26团特务连的战友。摄于1970年初
  特务连1970年初成立时,除了四位连领导和三位排长是复员转业军人,其它战士都是知青,最小的刚满16岁,最大的只有20岁出头。连长协助指导员和党支部成员逐步建立了一整套管理规章制度,包括军事训练科目和标准要求,也包括如何做思想工作甚至每月具体谈心的次数,并且他都是主动带头遵守。
  仅举一件小事:特务连刚组建时,王德正认为战士年龄小,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吸烟不仅对身体无益,还耗费金钱。他在党支部会上提出建设优秀连队的一系列建议,其中之一就是全连禁烟。开始时,个别战士因为偷偷地吸烟而受到批评。但被批评的人不服气,私下议论说,连长还抽烟呢,却不让战士抽烟,这不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吗?
  特务连3排10班在猴石山
  连长知道大家的议论后,冥思苦想了几天后,当着指导员和其他领导的面,痛快地从裤兜里掏出抽剩的半包香烟和火柴放在桌子上,郑重地说:"我决定从现在开始戒烟,你们大家监督我……"开始时,大家都觉得有着十多年烟龄的连长怎么戒得了呢。但意志坚定的连长说话如同板上钉钉子,从此以后真的再也没有碰过香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特务连成为无烟连队的消息不胫而走,这种情况在当时的26团中绝无仅有,就是在整个黑龙江兵团也堪称奇迹。为核实老连长现在是否抽烟,我特地给老连长的夫人兰姐打电话,兰姐说,老连长后来始终没有再吸烟,至今坚持51年了,他可是个有毅力的人。我想,连长在当初是为给战士们做表率,后来就变成了大家的一种自觉行动。
  二、老连长的言传身教
  特务连战友2021年7月9日到北大荒江川看望老连长并合影,左起:郝全生、老连长王德正、连长夫人、张玉海
  特务连战友探亲团7月10日见到老连长王德正,转达了大家的关心和问候。老连长也询问起当年战友们现在的生活状况,其中也提到了我。我由此想起当年与老连长在一起工作、训练、生活时的种种情景,件件往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并产生一种亲切、温暖的感觉。
  黑龙江兵团26团特务连五班战士在营房前留影(摄于1974年 )
  记得26团组建时曾经酝酿不久后将改成现役部队(后因9•13事件而泡汤),因此,当时完全依照解放军正规部队的人员编制和机构设立,并按照相关要求配齐了军事装备及武器弹药。军事训练主要是连长亲自抓。他和几位复转军人教我们半自动步枪、冲锋枪、手枪、匕首等各种武器的使用、拆卸、组装,然后是蒙上眼睛拆装,多次进行比赛,大家技术水平提高很快。
  为了准备打仗,特务连每天早晨都要全副武装出操跑步。当时正值数九寒冬,只要起床号一响,三分钟之内全连指战员已经穿戴整齐、背上背包、挎上枪、排好了队伍;然后是各排排长分别向连长报告所在排战士集合完毕,请指示。连长王德正目光炯炯、威风凛凛,一声号令,全连开始跑步训练。
  1970年1月31日27团12连知青调往兵直26团特务连的全体知青在佳木斯市合影
  连长身材中等,偏瘦,但他投手榴弹比一些身材高大的战士投得还远,而且投的准。他告诉我们:手榴弹投的远而准,将来打起仗来可以当炮弹用,因此投弹是有技术含量的,这要靠勤学苦练。此外,我们的军容风纪装束、内务整理要求、军事动作要领都是连长手把手的教。
  特务连战士的独门绝技还包括学会捕俘拳和使用捕俘刀。连长仔细研究分析拳、刀动作要领,对照图纸将动作分解,再教战士们学会掌握相关技术、战术动作要领。这时曾经发生一个小插曲,上级发下一批匕首的同时,还配发给几把用橡胶定制的假匕首作为训练用,外形同样,真假难辨,因为都镀着一层锌,银光闪闪,而且重量也相近。有一位叫姚晖的小战士平时喜欢动手动脚。有一天大家训练后回到宿舍,姚晖拿起捕俘匕首以真当假,他趁时任副班长的卜士国不备,悄悄走到对方身后故意大喊一声:"吃我一刀!"猛扎在对方肩膀上。
  坐在木头上照相很自豪(摄于1974年 )
  这个玩笑付出了血的代价!卜士国疼得大叫一声,锋利的匕首刺透了棉衣扎进了肉里,鲜血立刻就冒出来了。姚晖才发现手里拿的是真匕首,吓得大哭。连长严厉地批评了姚晖,然后检讨了自己的过失,并亲自主持制定了武器管理使用条例,其中明确规定:真假匕首都不准对人使用,枪口不准瞄准人,刺刀不准朝人比划等严格具体规定……后来其他连队还来取经,也陆续制定了相关条例。
  冰天雪地:辘轳女人和井
  1970年春天,国防施工开始了。各个连队陆续开赴佳木斯附近的猴石山修筑坑道,我们特务连负责坑道所需要的各种模板、预制板、钢筋件、水泥管材、密封门等加工任务。其中的坑道防护门是标准12公分厚的钢筋水泥制品,重约数吨,四周用橡胶镶嵌,能防核辐射。这种门在加工中技术要求高,连长和几位高中毕业的知青多次研究相关图纸的标准要求,加工出的构件最终获得了有关部门的验收通过。构件加工点设在佳木斯糖厂内,因为该厂有两条铁路线,是通往猴石山的必经之路,运输比较方便。
  带锯在锯圆木
  在王德正连长的带领下,我们很快学会了电锯、电焊、电刨、做门窗、钢筋加工等技术活。俗话说技不压身,这些技术后来永远都能用得上。多年之后,我的很多战友结婚时,家中衣柜或床或书柜都是自己动手做的,而且做得质量和样式与商店里的产品相比毫不逊色。这些工作相对比较容易,最苦的是卸水泥。
  6月骄阳似火,北大荒的夏日白天气温达到30摄氏度以上。一些坑道陆续初成规模,需要大量的钢筋水泥构筑工事,这时,突然在半个月的时间里,铁路线上一下子运来了80多个车厢的水泥。大家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在卸水泥。连长和其他领导把通讯员、卫生员、文书也组织起来,像其他班一样负责卸一节车厢的水泥。团部还派扈志恒率领军马所、军械所组成的一个班紧急驰援特务连卸水泥。
  大家没有口罩、帽子或工作服,搞得每个人都灰头土脸,只有两只眼睛眨巴着,在车厢里互相认不出来。水泥车厢里没有一丝风,形同焖罐,酷热难耐。突然有水泥袋跌落在地,纸袋摔破了,水泥粉尘顿时弥漫整个车厢。这些轻飘飘飞舞的粉尘肆无忌惮,无孔不入,有些被吸进我们的鼻孔里,凝固了,鼻子不通气了;粘在头发上,搅拌得难以梳理,后来索性都剃了光头;水泥散落到肩膀上或衣服里,再扛上水泥,便磨脱了皮,渗出了血丝;粉尘扑到眼睛里,赶紧用水冲洗,洗完之后的眼睛看东西仍然模糊不清……
  为了多扛快卸,有人扛着水泥从闷罐车里出来就踏上跳板一溜小跑,稍有不慎便会从晃晃悠悠、上下颠簸的跳板上人仰马翻,跌下来的人往往翻个身爬起来,抖抖身上的泥土,感到胳膊腿没问题,也顾不上鼻青脸肿,抱起水泥继续干。连长和我们一样干的热火朝天,官兵一致,没有人退缩或发牢骚,人定胜天就是这么体现的。直到现在,说起卸水泥那段往事,战友们仍然记忆犹新,往往还会加上一句:"那真是苦不堪言啊!"
  特务连战友:赵海森、王秋和、刘长滨、随占虎(摄于1973年)
  会游泳是特务连战士必备的看家本领。夏天我们到松花江的一条支流搞武装泅渡训练。第一次涉水是在一场大雨之后,却见松花江水浑不见底,连长一声令下,大家"扑通!扑通"跳进江里。不多时,就有一位小战士在水中开始瞎扑腾,却喊不出话来。幸亏连长眼光敏锐,他大声招呼着抢救,自己奋力向那个战士游去,众人合力将那个已经喝了半肚子脏兮兮江水的小战士救了出来。看来,军训绝对是个技术活。
  射击训练比较艰苦。夏天还好说,尤其是数九寒冬,雪地里零下四十多度,爬冰卧雪时间稍长,腹部下面的雪就被战士体温融化了。开始时感到很冷,然后寒气慢慢地沁入肌肤,渐渐地变得冰凉刺骨,牙齿打颤,说话都不利索。我心想,卧冰求鲤的痛苦也不过如此,但战友没人叫苦。因为连长每次都带头趴在雪地上做示范,教我们技术要领规范,大家学习的认真。全团举办第一次射击比赛时,连长用三发子弹打了30环,我们班平均26环……
  26团组建以来第一次实弹射击比赛,特务连的总成绩是优秀。尤其特务连的独门绝技捕俘拳、捕俘刀表演,全团综合评比第一名。加上之前特务连在国防施工中各种构件做得质量好,全连指战员中要求入党、入团的最多,连队中没有派性,更没有打架斗殴的,没有偷偷跑回大城市的,探亲没有超假不归的,尤其是全连没有一个抽烟酗酒的人……
  特务连取得的一系列成绩经常受到26团党委的表彰,这种情况也引来了记者采访。不久后,特务连的先进事迹刊登在《兵团战士报》上,这对大家取得的成绩既是表扬肯定,也是鼓励鞭策。又过不久,该报上一篇《小油灯越点越亮了》更为轰动,该报道详细介绍了特务连战士于天乐晚上熄灯后,点起小油灯刻苦学习的事迹,在全连、乃至26团掀起一股努力学习的良好风气。
  摄于2010年
  由于特务连各方面表现优异,26团党委专门召开会议作出决定,号召全团学习特务连的思想作风和组织建设,人人积极要求进步的良好风气。团党委将这种学习活动浓缩成一句响亮的口号:"远学红九连,近学特务连"!这个口号简单好记,内容清晰,很鼓舞人,从此,这个口号在宝山大地回荡了十年,直到这段历史成为一种红色记忆留在了白山黑水之间。
  三、同甘共苦的老连长
  国防施工在1971年入秋时陆续收尾,9•13事件刚刚过去,26团各个连队分批搬迁到桦川县境内的宝山安营扎寨,大部分连队开荒种地,特务连负责筹建木材加工厂。这里原来荒无人烟,是一片未被开垦的处女地,沼泽一望无际,是狼和袍子兔子等野生动物的乐园。我们刚到这里就感觉到了生活和工作条件比国防施工时候艰苦多了。首先是吃不饱饭,尽管当时我们每个人的月定量是45斤粮食,但由于缺少油水和蔬菜,光啃这些粮食显然吃不饱。
  特务连迁到宝山后,当年一入冬就没有蔬菜吃了,全连午饭的菜品只有两个卞萝卜,而且还是冻透了的冰疙瘩。初冬的一个周日,正巧轮到我们班到食堂帮厨,临时替换炊事班休息一天。我拿起一个卞萝卜放到案板上,对准了一刀砍下去,只有一道白茬;第二刀砍下去,掉下几块冰渣;我抡起菜刀使劲再砍下去,萝卜没砍开,菜刀却成了卷刃锯齿状的残疾刀,而萝卜滚到地下轱辘老远。我们只好烧开一锅水,把解冻后的萝卜切成丝放进去,再加点盐,就成了主菜,主食是人均六两高粱米饭。
  左起:王亚光、曹利民、亢基畅摄于1970年 在刘英俊纪念馆
  连续许多天没有菜吃,战士们的脸却变成菜色了。连长比所有人更着急,因为别人都是知青,遇见这种困境想不出办法干着急。连长想起参军前在长春老家缺菜时的解决办法,便带着战士们到处找收获完的西瓜地或香瓜地,捡回人家不要的生瓜蛋子,解冻后洗干净泡在盐水里腌几天,就成为很好的咸菜。
  可是当地种瓜的少,很快就捡不到瓜了。连长又带着我们到数公里外,寻找刚收割完的黄豆地里捡没有脱完粒的黄豆杆,堆到一起,然后拿棍子敲打,终于收获了一些黄豆。尝到了甜头的我们,扩大了捡黄豆的地盘。连长又教会我们如何推碾子拉磨才能省力气,于是煮黄豆、炒黄豆、磨豆腐、泡黄豆芽……暂解了燃眉之急。但是这种豆子吃多了容易放屁,而且奇臭无比。
  26团特务连副连长吴建国即将登上列车返回北大荒
  特务连到宝山的第二年开春时,连长就带着战士们在我们木材厂旁边开荒种菜。并买来了犁,可是没有耕牛。连长先教力气大的副连长、上海知青吴建国如何扶稳犁把掌好舵。然后又招呼大家用几根绳子系在犁前面,交给我们每人一根,然后先将一根绳子套在自己肩膀上,弯腰弓背做拉犁状。大家一看就明白了,赶紧学着连长的样子,一人套上一根绳子,七个人拉一副犁。这是我们第一次亲自体验拉犁。人虽然没有牛力气大,但人有智慧,同样可以犁地开荒。
  人代替牛犁地绝对是重体力劳动。我们犁了仅50米长的一垄地,就已经累得浑身冒汗,上气不接下气。拉完第二趟时,浑身瘫软,腿肚子转筋,迈不动步了……但看到身体并不很强壮的老连长前腿弓后腿绷,没有要停下来样子,我们再想想没菜吃的苦日子,大家又把绳子套在肩膀上……光有蔬菜还不行,还得有肉吃才能有力气,老连长带着我们到附近生产队一下子买回来12头小猪仔,还买回一头小牛犊,大家明白,小牛犊明年就能长大,就可以用牠犁地了,那时我们就不用"当牛做马"了。
  老连长买来一窝小猪仔的事,顿时成为26团一大新闻。因为人们都知道,老连长是特务连里唯一的回民,能主动买猪仔,真是难为他了,人们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没有人再有怨言。特务连刚成立时,连长刚刚结婚,因为我们经常外出执行任务,连队的性质及条件限制,他的家属没有跟来。连长与大家同吃一锅饭,他从来不要特殊照顾。只有节假日改善伙食时,由于炒菜多用荤油,炊事员便给他炒一个鸡蛋。遵守民族习惯的他有时不方便和大家一起吃炒菜,就自己单独啃咸菜吞咽高粱米饭或大碴子。
  特务连哈尔滨战友在火车站迎接京沪战友
  在我的印象里,连长一直很"苗条",似乎从来就没有胖过,可能与长年营养不良有直接关系。现在特务连在宝山扎下了根,连长首先想的是战士们正在长身体,而且劳动强度大,必须保证尽量吃好。他抓紧联系买小猪仔,将来养大了改善伙食。为了保证小猪仔别得病,能够茁壮成长,连长还请来了兽医,后来在饲料中添加了预防疾病的草料和药剂。他在全连大会上兴奋地说:"特务连将来每个月宰一头猪,每周至少要保证大家吃上一次猪肉。"这种激动人心的话赢得如雷掌声,后来经过全连指战员的努力,这个承诺果然实现了。
  这一年我们在新开垦的地里种上了白菜、土豆、辣椒茄子等。到了国庆节前,老连长又布置我们挖菜窖。大家都没干过这活,全靠老连长教我们。大家都觉得,连长似乎什么活儿都会干,什么事情都懂,没有什么困难能够难住他。我们挖好的菜窖4米深、5米宽、30米长,上面先排满一层圆木,然后铺上一层木板,木板上面铺上厚厚的玉米杆,最后再堆上半米多厚的土。战友们兴高采烈地往菜窖里运自己播种收获的蔬菜,看到这么大的菜窖储存了这么多蔬菜,足够我们吃一冬天的,大家心里乐开了花。
  26团特务连警卫班部分战士(摄干1974年)
  特务连平时就是干木材加工厂的活儿,除了带锯、电锯、电刨子,最累的活儿就是抬木头。八个人四副蘑菇头,号子一喊:"嗨吆!嗨吆!"嗓门高亢,步调一致,没有抬不起来的木头。连长白天常常到各个车间巡视,走到圆木归楞的地方,往往会替下一个人,将那个人的蘑菇头扛起来,和大家一起抬上个把小时,然后再继续转到其他车间。
  特务连战友在上海聚会(摄于1997年)
  连长比我们大十几岁,他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给大家一种有了主心骨般的踏实。其实并不在于连长替我们分担了多少体力活,而在于他与我们同甘共苦的在一起,这本身就具有一种鼓舞人心的象征意义,就能给战士们力量。每当这时候,战友们就会体会到,"远学红九连!近学特务连!"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我们连长也是其他连长的榜样。在苦和累等困难面前,没有连长和战士之分,都能肩负起一样的重量。
  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26团特务连部分北京六九届知青前年专程返回曾经屯垦戌边的北大荒,祭奠牺牲并长眠在那里的战友。前排右起第三人为特务连连长王德正
  连长心里装着一百多号人的吃喝拉撒睡,还要带好这支队伍创造出优秀成绩。他还负责着管理、学习、安全、训练、值班,包括夜间查岗查哨等日常工作。尤其是到了兵团存在的后期,还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人心涣散,保证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使这支队伍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让"近学特务连"的口号落到实处。就是在这种日积月累的接触与相处中,连长与我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树立起崇高的威信。
  老连长王德正获得的荣誉证书,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还有更多的证书在数次搬家过程中丢失了
  正因为如此,连长多次受到上级表彰,全兵团或26团每次表彰连级干部时,王德正连长从来都是榜上有名。但老连长似乎并不看重这些,甚至都没有好好保存上级颁发的那些荣誉证书,以致经过多次搬家,遗失了大部分,所剩寥寥无几。
  但老连长却对看望他的特务连战友说,那些荣誉证书都是身外之物,你们最重要的是保护好身体……老连长的声音依旧很熟悉,嗓门依然洪亮。特务连战友都说,王德正过去是我们的连长,现在和将来仍然是特务连的一面旗帜,永远是特务连战友们心中的牵挂。
  四、老连长令人肃然起敬
  特务连连长王德正 摄于1969年
  前不久,我将写老连长的文章在公众号连载后,收获了很多网友留言,令我感慨颇多。尤其觉得心中似乎还有些没有写进文章中的话,便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我思考再三,决定摘录出来,就权当这篇征文的后记吧。
  摘录几段网友的留言
  网友shumin说:
  我为优秀的退役军人点赞。北大荒的拓荒者中有一批中坚力量,那就是解放军转业官兵。他们组织纪律性强,有责任感勇于担当,在我心目中,他们是荒野求生的勇士,是屯垦戍边的技术能手……他们把一生献给了北大荒,共和国不应忘记他们的贡献。
  网友鲁泰公说:
  看过写特务连老连长的文章,我更加懂得的"大局为重"+"言传身教"的深刻含义!一定要对兵团战友敬个礼,对王德正连长敬个礼。这种公而忘私的精神太伟大了,这种行动太了不起了。王德正连长为了"特务连"的存续和兵团事业的发展,坚持留下来,这本身的说服力太强了!现在我们的干部应该照照镜子!我也理解了为什么高龄战友们至今不远千里不辞辛苦前往看望老连长的原因!
  特务连京沪战友在北京相聚(摄于2010年)
  网友qisiyan说
  岁月蹉跎,芳华已逝,战友情谊,厚重无比!我看懂了一群天南地北年过花甲之年的战友重回北大荒与老连长相聚,感人至深!这是一首岁月的歌!是世间最美好感情和最感人现象!可歌可泣的老连长,感天动地的兵团事!
  网友老郭说
  北大荒,特务连,拿起钢枪能战斗,下到田地更争先!战时有虎胆,农时保丰产,美名天下传!
  ……
  我以前曾经听看望过老连长的特务连战友说过,老连长现在生活和居住的条件还很简陋,这与他们开发建设北大荒所做的贡献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多次看望过老连长的特务连战友施云标、钱金宝、郝全生、隋占虎等人这次又和我说,他们每次准备去看望老连长时,心情都很激动,恨不得立刻见到老连长。
  陈良坡团长2009年到北京时,与他的兵合影留念
  但当他们坐着看望老连长的汽车驶上通往江川农场的公路,离目的地尚有数十公里时却发现,公路竟还是那么破旧,与四十年前的路况相仿,基本没有大的改观,晴天时颠簸不平,雨天时泥泞不堪。小轿车的底盘不时刮蹭路面,这让人的心情比较沉重。
  黑龙江兵团26团团长陈良坡接受作者赠送的《革命的事儿》李希林摄于2009年
  当特务连战友们到江川后,看到老连长现在还住在四十多年我们住过的那种低矮、潮湿、阴暗的平房里,心中除了敬佩之外,总不免产生一丝惆怅、歉疚和说不出来的难受。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没有比较大的改变呢?大家心想着怎么能让这些老垦荒者更舒适,愉快、幸福地安享晚年。因为他们这些复转官兵为开发建设北大荒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当年的屯垦戍边付出了很多心血,他们是共和国建设的功臣,他们才是献了青春献子孙的英雄,他们的居住环境与生活条件理应比现在好很多才对,才能令当年的兵团知青更心安。
  王德正在部队留影。摄于1966年
  可是战友们心中的愿望和看到的现实总产生一种莫名的不解,还有一种爱莫能助的无奈。也正因为如此,便是构成特务连战友这么多年来不断去看望老连长的原因,也是促使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吧。总希望当地有关部门能够为这些复转官兵们分忧解愁,做一些力所能及、符合政策的帮助、改善和提高。
  特务连北京战友看望老连长(中间戴帽者)摄于2016年
  当然,老连长永远令人敬佩。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老连长经历的事情太多,吃过的苦也难以计数,他具有一种随遇而安的豁达心态和乐观精神,这种心态和精神的强大足以令他当年的部下们肃然起敬。无论是荣华富贵,还是平平淡淡,老连长都会泰然处之。这种思想境界与超凡脱俗尤其令人感慨感叹,甚至望尘莫及。他对来看望的特务连战友说:"我现在的情况比你们当年在这里的时候好多了,这里空气比大城市新鲜,挨冻受饿没菜吃的日子早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老连长在收拾自家菜园子
  老连长高兴地说:我现在闲的无事便在房前屋后开垦了些荒地,想吃什么就种点什么,我不用化肥农药,绝对是绿色的,你们现在都很难吃到这么干净的好东西,我对这一切挺知足的。我身体没有什么大毛病,有空时就去健健身,打打门球,收拾一下这片菜地,或者找一些老复转军人聊聊天,这种平淡生活挺有意思的……
  老连长的健康心态是他长寿的主要原因,心底无私是他觉得生活有滋有味的源泉。他们年轻时屯垦戍边,以苦为乐;晚年乐得其所,心态平和,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听到老连长讲出这番话,特务连战友们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以为,这是一种社会正能量的情感,这种情感的真诚抒发和具有的感染力,不仅对退役军人、对特务连战友、对其他所有人都是颇有教益和启发的。
  作者:王秋和

读资治通鉴,学管理智慧(公元前355年)齐威王魏惠王约了一起打猎。魏惠王问齐国有什么国宝啊?齐威王说没啥国宝。魏惠王说寡人的国家虽小,也有十颗直径一寸那么大的明珠,光泽夺目,可以前后照亮十二辆马车。您齐国这样的大国,怎么我最敬仰的古代贤者出身名门,然早年丧父,而后跟随叔叔,过几年叔叔也走了,小时候的坎坷并不会磨灭未来一代帅才的志向,遍访名师,谦虚求读济世之学,而后学以致用,注重实践,学有所成后,胸怀天下,心中想着的太平天国前期如果全军北伐,有没有可能推翻清朝?不可能推翻清朝,因为太平天国不得人心,在我们家乡,你这个人长毛相是一句骂人的话,长毛等同于强盗。因为太平天国将士不剃发,一律把头发束在头上,所以俗称长毛。抢富户的东西很正常,老百姓1947年毛主席发三A加急绝密电报,刘伯承和邓小平服从中央决定1947年7月29日,刚刚指挥打完鲁西南战役的刘伯承,邓小平在菏泽北部的一个破旧的民房院内散步,此时,参谋人员飞快地向他俩跑来,报告首长,有紧急电报!刘伯承拿起电报,粗略地看了一眼他57岁调到中央,58岁当选副总理,因为支持包产到户被撤职人的一生,总在不断向前,但能在人生之路上得到什么,却取决于每个人的选择。在我国近代的危难之时,面对着衰败破碎的山河,有些人选择离开,而有些人却选择坚守。在这坚守的人之中,有一位名叫你觉得洛阳这个城市怎么样?只有武周时和当今无知无识者称之为神都。武周之后至民国没有任何统治阶层用此颂称于洛阳,知道为什么吗?如果稍有知智,稍懂中华文化传统礼教就可明白是何道理。而当今从上到下各层政府机构也不1941年,粟裕提拔了一位营长,47年后,营长成为上将,今仍健在在上世纪的红色岁月里,我党涌现了许许多多的军事人才将领人才。他们其中很多人都曾打出过不少精彩的战斗,但如果硬要将他们排个名次的话,那么粟裕大将必然是能排进前十的,甚至是前五前三也不如果日本没有发动珍珠港袭击怎么办?如果日本没有在八十年前袭击珍珠港呢?今天,这次进攻被认为是战术上的巨大成功,但却是战略上的失败。几艘较旧的战列舰遭到损坏或摧毁,但这次背叛的袭击促使美国全面动员战争,并以复仇的愤怒南北朝到底怎么回事?一篇文章给你讲清楚提起南北朝,就一个字乱。然而这个时代又特别重要,博物馆和历史中有大量关于南北朝的记录。今天多多就用一篇文章来告诉你,南北朝到底是怎么回事。南北朝重要文物竹林七贤画像砖局部我们先把南英国曾经准备48枚核武器,想要攻击中国,为何最终没动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新中国亟待发展的时期,那时我们的国力远没有现在强盛,在那个时期,我们不仅要时刻提防美国的核讹诈,甚至还要面对和苏联关系恶化后带来的核威胁,幸运的是,这些危机最终党史百年天天读敌人上来了,开炮打吧来源河北党史网作者阎丽赵先有,1928年生于河北乐亭,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春随65军入朝作战时,23岁的赵先有已经是65军194师58
1972年尼克松访华,吃了一道菜赞不绝口,后来被撤了国宴,为何?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由于幅员辽阔,中国每个地区的气候地理历史食材和饮食习惯都有所不同,因此中国也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饮食文化。中国的菜肴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并本地化,吸民国才女林徽因的爱情故事,爱情交给了徐志摩,婚姻交给了梁思成林徽因何许人也?林徽因是民国的一代女神,福建闽侯人,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她是中国著名建筑师清华大学教授诗人作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者之一。她是建筑师梁思成的妻子。是中国现孔明死后,如果司马懿进攻蜀汉,将会面临灭顶之灾!司马家族完了公元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不幸病重,身死于军营之中。然而在诸葛亮死后,他的大敌司马懿却终身不再踏足汉中,进入川蜀之地,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事情绝对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简单。公元223年俄罗斯有可能恢复前苏联吗?俄罗斯可能恢复到前苏联?确切的的说几乎不可能了,具体原因如下前苏联可是可名副其实的超级大国,国土面积高达2200万平方公里,人口2。8亿,特别是军事工业规模世界第一,军队更是威慑欧俄罗斯的第一个女皇叶卡捷林娜一世叶卡捷林娜对彼得大帝后半生的的影响是巨大的。两人在1703年相识,1712年举行大婚,直至1725年彼得去世,在一起共生活了二十余年,叶卡捷林娜对彼得的脾气和秉性可以说了如指掌。尤少帅病重万福麟南下辅佐,刚镇压石部叛乱阎锡山又回到了山西抗日战争民国那些事儿历史冷故事九一八东北沦陷始末(二)在九一八事变以前,因为帮助老蒋赢得中原大战,和镇压石友三的叛乱,张学良已经把自己的绝大多数的嫡系都调入关内,在逐鹿中原的战场上华夏文明之唐朝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声誉远播,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唐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1古代中国,为何对库页岛无感?清朝是它脱离版图的罪魁祸首吗?总面积约7。64万平方公里的库页岛,又称苦兀岛苦叶岛,是外东北的一部分,昔日的中华第一大岛。库页岛是中国人念念不忘的故土,但库页岛之所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最终没有成为现如今中国版图这位红军大人物在西北小镇隐姓埋名20多年,徐向前在其死后才知道战友遭遇1936年11月,在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陕北后,基于战略需要,开始组建西路军,这支21000余人的队伍,进军行程却充满坎坷,在没有群众基础的条件下,他们孤军深入,很快就陷入马家军重赵清阁与中年老舍相遇,誓要永不相见,她也终身未嫁老舍与赵清阁的情缘始于抗战时期,后来他们分开,赵清阁终身未嫁,但是老舍还是时常写信给她。赵清阁一副闺秀作派,老舍人到中年,而且是辛苦从低层打拼上来,为人非常严谨,连开玩笑都十分有分德国军事实力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在历史上就是欧洲传统强国。国土面积35。75万平方公里,人口8300万,2020年德国经济总量3。8万亿美元,排名全世界第四。德国是欧洲经济的火车头,在人口和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