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李世民为何评价曹操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说李世民的这个评价中肯,也有人说这个评价过于自大。我个人的理解就是李世民承认曹操的将才,在军事造诣上有些英雄相惜的意思。而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李世民对于曹操未能更进一步感到惋惜,且李世民自己"得位不正",从某种程度上他又觉得曹操太"怂",已然协天子令诸侯却仍奉汉为正朔,"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属于当婊子立牌坊,不如自己敢于担当!
  曹操剧照
  "夫大德曰生,资二仪以成化;大宝曰位,应五运而递昌。贵贱废兴,莫非天命。故龙颜日角,显帝王之符;电影虹光,表乾坤之瑞。不可以智竞,不可以力争。昔汉室三分,群雄并立。夫民离政乱,安之者哲人;德丧时危,定之者贤辅。伊尹之匡殷室,王道昏而复明;霍光之佐汉朝,皇纲否而还泰。立忠履节,爰在於斯。帝以雄武之姿,常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乎往代。观沉溺而不拯,视颠覆而不持,乖狥国之情,有无君之迹。既而三分,肇庆黄星之应,久彰五十启期,真人之运斯属,其天意也,岂人事乎?"--《唐太宗皇帝祭魏武帝文》
  李世民对曹操的评价,后世主要是以《祭魏武帝文》来分析的,祭文虽然讲究客观,但一般也是歌功颂德的成分偏高。贬古褒今、抒怀壮志则是以诗词的形式来表达,比如低谷期的"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又比如意气风发时的"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些其实都不能看作客观的评价。
  宋江题反诗剧照
  《祭魏武帝文》首先肯定了曹操的"匡正之功",李世民认为曹操超越了伊尹、霍光这二位匡正能臣,但随即又点出了曹操"观沉溺而不拯,视颠覆而不持"的败笔,意思就是汉室已经覆水难收,你曹孟德还不及时取而代之,以至于天下三分,百姓陷入乱世之苦。但既然是祭文,又不能埋怨得太露骨,所以李世民将此败笔归结为天命,而非人祸,这是在给曹操留面子。
  李世民剧照
  李世民其实一直就是曹操的"黑粉",因为他曾说过"深鄙其为人",所鄙之处就在于"奸"。曹操乱世奸雄的名号贯彻古今,这是曹操乱世立命的资本,当然也是所有追求"圣贤"之君所鄙视的地方。换言之,李世民的偶像是尧舜之流,所以他对很多功业颇丰的帝王都有"恶评",如评价隋文帝"夫心暗则照有不通,至察则多疑于物";评价汉武帝"汉武骄奢,国祚几绝"。
  隋炀帝剧照
  李世民的评价确实很独到,他不去歌功颂德历史伟人,只是以史为鉴,看清古人的缺点从而修身自省,说明李世民比较务实。隋文帝结束南北分裂,实现大一统,这些是人尽皆知的,但他心暗多疑的性格,是造成隋朝版"大跃进"的根源。说起这个很多人都把锅丢给了隋炀帝,其实隋文帝在位期间,隋朝上至中央,下至地方,为了迎合隋文帝而虚报人口、土地,以至于隋文帝时期的在册户籍、土地远超实际。隋炀帝继位后,看到如此丰厚的"家底",能不好大喜功吗?
  关于迎合帝王这方面,《贞观政要》也记载过一件事,当时有人建议李世民试探臣下,清除身边只会迎合的佞臣。李世民的回应则是臣民是否奸邪在于君王是否施政得当,根源不在于臣民,因此不会去试探臣下。也正是这个时候,李世民说出了那句"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
  "乱世惟求其才,不顾其行。太平之时,必须才行兼备,始可任用"。——《贞观政要》
  李世民不光是鄙视曹操试探臣下的行为,他其实对于曹操的用人方式也有鄙视。曹操用人唯才是举,如《举贤勿拘品行令》所载"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李世民承认乱世时期的用人之道,但绝不认可这种任用方式。
  司马懿高平陵政变剧照
  这可能也是李世民认为曹操"一将之智有馀,万乘之才不足"的一方面原因,因为乱世必将是向太平时期发展的,要有帝王之道的发展眼光方为万乘之才,曹操在这方面未能体现出来。李世民在乱世年代招揽于秦王府的人才都成为其夺位成功的勋臣,曹操招揽的司马懿则成为曹氏政权的掘墓人。
  据《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十九年(645年),李世民在讨伐高丽途经邺城时,写文祭奠曹操,其中点评曹操"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馀,万乘之才不足"。这个时间段唐帝国的版图基本奠定,李世民也正在完成隋炀帝未尽的事业,军事上,突厥、吐蕃、薛延陀、高昌已逐一平定,李世民在四年前就放出了"以我徒兵一千,可击胡骑数万"的豪言,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李渊三子剧照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军事成就是唐帝国建立之后达成的,要论一将之才,李世民在唐国公造反后就已然展现,李渊的三个儿子中,要说最会打仗的就是李世民,但如果没有更进一步成为皇帝,李世民是完成不了后续的这些军事成就的。所以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李世民评价曹操"一将之才有馀"并不是狂傲之言。另外,曹操没能完成统一,也没代汉自立,确实没能达成万乘之功业。
  荀彧反对曹操晋魏王
  但话说回来,曹操那个时代不具备自立的条件,根源是因为东汉末年的社会结构尚未打破重组,士族门阀心向汉室,曹操与颍川望族的合作是建立在"匡扶汉室"的基础之上,所以曹操晋魏王都出现了阻力,更别提代汉自立了。这个问题是由曹丕来解决的,但基础还是曹操打下的,九品中正制就是建立在曹操的用人策略上,可以说曹操并不是没有称帝的能力,他只是没向上天再借二十年阳寿。
  李世民玩政治的手段是否高于曹操并不好说,但面临士族集团的问题上,李世民的阻力要小很多,毕竟自己也是关拢集团的产物,不存在皇帝是姓什么的问题。只不过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统统收纳了兄弟的妻妾,这些政治资源足够赢得整个关拢集团的支持,五姓七望(陇西李氏、 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问题也在重修《氏族志》、大兴科举等政策下慢慢解决,其实这些路数跟曹操当年如出一辙。
  既然路数一样,李世民仍评价曹操"万乘之才不足",说白了就是心里有鬼,我虽"得位不正",五姓七望虽不与皇家通婚,我照样坚持做皇帝,你曹孟德难以逾越的那一步,我迈过来了,从结果而言,我就是强于你。而且在品行上,李世民追求的是千古圣贤,当然就看不上曹操那些诡诈之道,所以天命所归,曹操就是没有万乘之才,更无万乘之命,我李世民才是真命天子!
  个人觉得李世民是在嘚瑟 。不过这个评价在我看来李二同志有点"何不食肉糜"了。
  李世民说这句话的时候已经是贞观十九年,对比自己与曹操相似的经历(亲自带兵),相似的问题(继承人),难免生出英雄相惜的感觉。
  所以李世民路过邺城祭奠曹操的时候,有些感慨,半是自省半是自夸。谁不知道李二同志善待功臣,知人善任还用人不疑,比起曹操,不敢把权利放任手下,只握在自己或者宗室手中。李世民这句话的意思是曹操领兵打仗还行,但是作为君主的气量还不足。但是这个评价中肯么?
  曹操的出身是宦官集团(家族也许有点实力,但与真正大族无法比)在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两派争斗,结果就是两个集团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世族集团。
  曹操任人唯贤与使用寒族,固然是为了制衡旗下世族力量,然而从另一方面看又何尝不是他不得已的办法,根基不稳。
  世族投奔曹操,是因为汉天子在曹操手中,通过曹操可以让大汉重振雄风,比如荀彧作为曹操手下重要谋士,论在曹操集团中的地位不可不说不高,但是就是因为不支持曹操称帝而被赐自尽。
  荀彧的例子说明了曹操旗下相当一部分世族力量的态度,这种情况下曹操敢跟李世民一样放权,用人不疑么?搞不好旗下立马分裂出好几股势力。
  不要世族行不行?
  经济、教育等等能通往精英阶层的道路大都掌握在世族手中,没有世族曹操靠谁打仗呢?
  曹操即不是出身让人信服的世族(如袁家),也不是造反派干翻一切起家(如张角),不尴不尬的宦官集团出身,只能让他相信自己或者自己家族的人。
  李世民在同样情况下,可选择的就多了,而且作为历经北魏、西魏、隋朝根正苗红的豪门世族新进老大,扛着大旗麾下一群小弟冲锋,对于不合作的另一个阶级,砍翻重新挑合作者就行
  所以李世民的评价,嘚瑟自己政治水平比曹操高,很大原因是他的所在的集团比曹操形势更有利。
  这是李世民于贞观十九年出征辽东高句丽路过邺县时,亲自撰文祭奠魏武帝曹操时说的话,"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资治通鉴》
  万乘意思是"万乘至尊",代表帝王。李世民认可曹操的军事才能,但认为曹操作为政治家有所不足。
  李世民和曹操同为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应该说李世民是最有资格评价曹操的一个人。
  李世民祭奠曹操几天前,留守长安的房玄龄给李世民送来一个人,这人说是要检举揭发房玄龄。李世民得知之后,把此人腰斩,并告诉房玄龄以后这种事情可以自行处理,"更有如是者,可专决之。 "
  这就是李世民和曹操最大的区别,李世民敢于放权,信任下属,能够充分调动臣子的工作积极性,初唐贞观年名相辈出,无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长孙无忌都是非常优秀的政治家,德才兼备,政治风气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清明时期。
  而曹操掌权期间,其"唯才所宜 "、"吾得而用之 ",只看才能不看品德,只看能否为我所用,枭雄本色暴露无遗。这种用人方法,虽然是治乱之际解决问题的一种无奈对策,但缺乏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加上曹操自身多疑的性格,从政治家或者帝王的角度上来看,确实不够大气。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李世民这个牛逼吹大了。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 二月初八,李世民亲帅大军讨伐高丽国,路过魏武帝龙兴之地邺城,亲自祭拜了曹操墓,还写了一封祭魏太祖文,大意是说,当皇帝这种事,不可智取,不可力争,一切都是上天注定的。想当年汉室倾颓,群雄林立,百姓流离,急需出现伊尹霍光这样的忠勇之臣,魏武帝当仁不让扛起这幅重担,匡正之功有目共睹,只可惜后来他欺君罔上飞扬跋扈,最终没有完成天下统一的大业而导致三足鼎立,这难道能全怪天意吗?我看人事的因素也很大。所以曹操这人: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馀,万乘之才不足。就是说曹操只适合做一员大将,当皇帝能力还差点。换言之,搞军事行,搞政治不行。
  那么李世民为何要这么评价曹操呢,他有这个资格吗,评价到位吗。其实李世民和曹操开始差不多,都是靠打仗起家,麾下战将如云谋臣如雨,都有自己的行政班子,能跟皇帝分庭抗礼,皇帝对他们又恨又爱又无奈,用一句网络语,我就喜欢看你讨厌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但是李世民最终喋血玄武门弑兄杀弟逼父退位荣登大宝,开创了贞观盛世,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自己是个卓越的万乘之主。可是曹操却最终止步在丞相的位置上,当了周公伊尹霍光萧何,没有当皇帝,所以他的成就也没有李世民大。更严重在于,他并没有统一天下,赤壁战败后屡次征伐吴蜀无功,没有当皇帝的实力。
  那么一员大将和一个皇帝的区别在哪里呢。西汉刘邦和韩信论兵,韩信说刘邦,你最多能率领二十万人打仗,再多你就玩不转了。刘邦问,你能带多少呢。韩信说,我多多益善,百万雄师照样玩的顺溜。刘邦很生气,那你这么牛逼为啥还在我手下混呢。韩信说,我擅长带兵,你擅长带将啊。所以皇帝和将军的区别就在这里。李世民意思,曹操虽然也有自己一套班子,文臣武将无数,可他并不大会领导,所以才有赤壁惨败西凉割须,因为泡妞差点被张绣剁成肉酱,但是李世民却能把手下这帮骄兵悍将治的服服帖帖,指哪儿打哪儿。
  讨论这个问题,还得看李世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句话。抛开一切条件谈定理统统属于耍流氓。李世民这话说在征讨高丽国的路上,此时他已经混出天可汗的名号,南蛮北狄西戎都被他一一讨平,只剩下东夷强项不服。李世民此次东征,有谋臣建议,你没必要亲自去,随便派个大将完全可以搞定。当年隋炀帝就是因为东征高丽亡了国。但是李世民此时已经听不进任何不同意见,唯一敢于犯言直谏的魏征也死了。现在路过邺城,他表面上是祭拜曹操,其实是给自己张目,我亲征高丽比派一大将去效果要好得多。曹操南征孙吴折戬沉沙,我李世民比他强。
  但是事实赤裸裸将李世民老脸打的啪啪直响,这次东征高丽正是由于他的御驾亲征导致所有将士投鼠忌器放不开手脚,李道宗的正确建议被他否决,李勣的主要精力放在确保他的安全上,最终高丽国在安市城负隅顽抗拖到了冬天,唐军损伤惨重无功而返。李世民回去没几年就病死了,比曹操赤壁之败还要惨。又过了十几年,唐高宗李治派李勣东征高丽国,也想御驾亲征,武后说你爸都玩不转你确定自己能行。李治于是放弃了亲征的想法,李勣麻利把高丽国灭了。如果李治御驾亲征,能不能赢还真不一定。
  所以这次李世民贬低魏武帝的这句话是错误的,他用自己惨痛的失败为这句不公正的评语作了注脚。
  这个话题有点意思。唐太宗李世民,好端端地为什么要去评价一把魏武帝曹操呢?
  我是竹史铁骊,专注于历史领域的原创作者,谢谢您的阅读,期待您的关注,一起遨游历史的趣味长河。
  要是咱们把李世民的潜台词,用今天的大白话讲出来,就是:嘿嘿,曹前辈不好意思,打仗也许你比我强点,但做皇帝我可就比你厉害啦。
  略析一下李世民话中之意。
  "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这段话源自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 二月初八日,李世民帅大军讨伐高句丽国,中途路过魏武帝龙兴之地邺城,所以抽空亲自祭拜了曹操墓。
  曹操死于公元220年一月,距离此时,已经有四百二十五年零一个月之久。李世民因此写了一纸祭魏太祖文,遥怀英魂。一将之智,万乘之才。
  这分别指的是将军和皇位之别,李世民认为自己地位是皇帝,曹操在世时并非帝王,而只是一个统帅(丞相与魏王,魏武帝帝号是曹丕后来补給他的。)
  所以李世民认为自己统一了天下,所站的高度要比曹操更高,视角也更加宽广。当然有资格写一篇祭文来评价评点老曹。不得不说,这有少许自诩自吹的成分在里面。不足
  不足两个字,包含的另一层意思,可能是为曹操不敢放手作为而惋惜。
  回顾历史,西晋确实是一个比较差劲的朝代,传不二代就崩掉了,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为中原大地留下后患无穷。虽然曹操输掉赤壁之战和汉中之战,但如果他能顾忌少点,早些上位,在死前快刀斩乱麻处理掉司马懿,平息掉士族与庶族之争,也许会留给曹丕一个更稳定容易作为的局面。在这方面,曹操诚然不如李世民。
  那样的话,也许曹魏将不会被篡位,之后的五胡乱华不会肆虐数百年之久,历史也会因此截然不同,这也许是李世民认为的,雄才大略的曹操不足之处(这部分属于个人猜测,不然我想不到曹操执政有什么其他大的缺失。)有余
  有余,大约是同病相怜的感慨,意指辽东意在辽东。
  辽东的高句丽,一直是前朝大隋,和他治下的大唐都要面对的一块硬骨头,两场三代帝王,数百万人的征伐,千万人的努力都没解决掉,逼得李世民要御驾亲征。
  而远眺曾经的历史上,曹操曾亲率铁骑,轻而易举地席卷扫荡辽东,李世民之所以这么说,也许是在想手下要有曹操这么一个统帅,大概他就不用操这个心了。是一种追慕之意。
  但最终这次讨伐高句丽,李二的御驾亲征,战绩非常一般。高丽国在安市城负隅顽抗,一直拖到了寒冬天,大量唐军因为受不了严寒的天气失去战斗能力,损伤惨重,无功而返。其间李世民的战术决策,也颇有让人非议之处。他没去可能还赢了。
  四年后(649年)李世民病死长安,死之前,再没能征战高句丽。
  在出发征服高句丽的路上,李世民凭吊了曹操。李世民评价曹操的着眼点应该是在后面一句,万乘之才不足。这是说曹操做最高至尊还差点。说的不怎么有逻辑性或者说逻辑性不是很严密。做至尊很多时候并不需要那种才能,有的人就是被别人推上皇位的,例如赵匡胤。赵匡胤只有将军之才,之后只好学习做皇帝,他的老师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杯酒释兵权就是赵普的主意。有的人虽然有那种才能,但是坐不上那个位置,比如李自成,不到100天就从北京逃跑,从此被剿灭。曹操属于那种情况呢,曹操有这个才能,汉献帝给他的待遇,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挟天子以命令诸侯,实际已经是至尊的位子了。只因为要尊重汉室,没有名号。所以说,李世民万乘之才不足的说法不符合事实。
  前一句一将之智有余也是不对的,也不符合事实。如果曹操智谋足够的话,应该在有生之年统一了全国,不会犯下那么多军事上的错误。比如赤壁之战、比如汉中之战都是失败的,通过这2个战争,天下就三分稳固了。曹操从此没有再往南方推移一点。
  那么,李世民又为什么要这样说曹操呢,其实是在说他自己。综合起来,李世民这句的点还是落在万乘二字上。有万乘兵车是周王的标配。万乘之尊就是天子。很显然,李世民有天子之志是很早的了。
  在李渊集团起兵晋阳的时候,李世民起了很关键的作用,立了很多功劳,许多豪杰投奔李世民。但是李世民也只是李渊集团的一部分,李世民感觉自己天生就是要做皇帝的料,很是自信满满。这种锐气到了他登上高位依然不改。当他面对又一个有作为的人时候,不由得比较一番,不自觉地贬低了曹操而抬高了自己。
  实际上李世民的成功固有有自己努力的结果,也是一种大的趋势所致。即使在他做了皇上,对他的批评和建议还是络绎不绝,比如魏征就成了最大的建议者,李世民也不得不顺应民意,接受好的建议。否则他的位子也不稳固,就如同他自己所总结的,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人不能太自以为是,这就是教训。当他面对曹操时,这种自大的倾向又出现,自己以为将略谋才天下第一,超过曹操。但是他这次攻打高句丽怎么又失败了呢,就是没有听从魏征的意见。好在李世民从善如流,总算是个明君,后来开创了大唐盛世。历史从来不是某个人创造的。
  要调解这个事情,我们就必须得看李世民做这些事情的时候究竟在干什么。
  这是贞观19年李世民去征讨高句丽的时候。来到邺城,在祭拜曹操的时候说的这句话很明显,他说曹操没胆子。曹操打官渡之战打之前的站一段都很漂亮,但是曹操没有统一天下,李世民觉得自己很能干很强,想去攻打高句丽,然后完成天下的统一,这一点就比曹操强,他说曹操有的东西我有曹操没有的东西,我也有总体而言就是曹操没那个胆子统一天下,我有这个胆子,所以我才是最强的。
  其实呢,这件事情应该和其他的事情联系起来看。但是呢,我先得下一句总结的话,李世民这个时候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真的再合适不过。飘了。
  对李世民这个时候确实是飘了。他在干这件事之前还干了什么事儿呢?他把魏征的坟给推了,谁不知道他和魏征之间的感情那点儿瓜葛,都认为李世民是一个十分尊重大成的人,结果他把魏征的坟给推了,为什么?因为魏征曾经劝谏过李世民说你不要攻打高句丽,李世民攻打高句丽之前说魏征他是误国,怎么可以提这样的建议呢?高句丽明明就要被我给攻打下来,所以他把魏征的坟给推了,但是后来高句丽打下来没有打成功,回来的时候又只能够老老实实的把魏征的缝再给修一遍。
  说真的,高句丽打完回来的李世民,你让他再说这句话试试,他保证没那个胆子去说。
  李世民是飘了,所以他要跟三皇五帝都要比1比,就好象乾隆给自己立了个十全武功,想要跟唐宗宋祖好好的去比比究竟谁更厉害,但事实上大家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李世民这个时候也是跟后来的乾隆差不多的一个性格。
  从各种角度上来讲,李世民和曹操他们两个相比究竟谁更强?或者说李世民这个评价他中肯吗?大家可能都觉得李世民的评价不中肯,为什么你李世民比起曹操你各方面都占有优势?不是说你能力,而是说你的家事。
  你李世民,太原李渊之子,最起码你起兵造反的时候,手里面还有个1万多斤兵,但是曹操呢起兵的时候那就只有几千人,(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而且都是他兄弟临时拉起来的乡里面的兵壮,就这种情况之下,曹操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强大的对手,然后成为北方最大的雄主。讲道理曹操不统一天下真的是因为他自己能力不够吗?不是,是他要面对的英雄太多了。
  三国时期人口虽然只有2000万左右,后来人口一直range到几百万,但是三国时期所诞生的英雄个数却是历朝历代之最。如此庞大的英雄数量,如此众多的人才使得每一个三国时期单独的一个小政府拉出来的人才都能够秒杀一个后视一个大统一的王朝,这么多的人才都不是属于曹操的,有的帮助曹操统一天下,有的在抵抗曹操统一天下,总体而言,二者之间打得难舍难分,激烈无比,这也就是为什么三国这段历史一直都能够引人入胜。曹操是在众多英雄里面脱颖而出雄踞北方,成为最大的那个诸侯,并且一直笑到了最后,但是后来被司马懿掏了老窝这事儿咱就先别去提。
  曹操并不是因为无能,才拿不下天下,而是因为他的对手太过于强悍。把李世民放到曹操同样的位置,我不相信李世民能够比曹操做的更好。甚至于李世民在曹操起兵的创业阶段就会败退。
  所以我们分两个情况来讲就是第一,李世民在评价曹操的时候确实是飘了。这个时候李世民觉得自己天下无敌了,所以他不把曹操放在眼里,认为自己的能力比曹操高,所以才下了这么一句豪言壮语,但实际上这就是在吹牛。
  第二,李世民确实比不过曹操,至少来讲二者之间没有可比性,曹操所经历的那些困难艰苦是李世民体会不到的。
  也不看看对手?王世充,窦建德放到汉末也就李榷,郭汜,张济,樊稠之流,连袁术,公孙瓒都不如,能不能干过袁绍都不一定,更别提要是碰到刘备,孙权那样的对手,别说统一天下,能不能在山西自保都成问题。
  李世民在征高句丽途中路过邺城,祭拜曹操的时候说出那句著名的"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的评语。
  那么这个问题要分成两部分看,这个评价是否得当,还有就是李世民这么评价曹操有无深意。曹操的遗憾
  曹操是东汉末年的一代雄主,一生戎马,是三国乱世最强大的诸侯,让刘备,孙权深深忌惮的人,但曹操也是有遗憾的,因为他一来没有完成统一大业,二来没有更进一步,而是止于魏王,加九锡。但由此说曹操万乘之才不足还是有失偏颇。
  首先,没有完成统一大业有对手过于强大的原因,刘备,孙权都是人中龙凤,一位占据山险,一个坐拥长江,何况这两位大部分时间都是联合状态,所以统一难度极大。
  其次,曹操开始逐鹿天下时已经年岁不小,加上多年的征战,到了晚年,鼎足之态已成,也已经是有心无力。
  而对于曹操没有称帝,个人认为这并不是不能,而是不愿。他后来自比周文王,让曹丕做武王,而从曹丕接班不久后就成功称帝可以看出,曹操时已经具备了称帝的条件。李世民的深意
  李世民做为古往今来有数的圣明之君,其能力不用多说,不管是军事上还是政治上都很有建树,但他与曹操处于不同的时代,所面临的局面完全不同,难勉偏颇,而此行征战高句丽他也是无功而返,而我们也不能说他的军事能力不行。
  至于李世民肯定曹操的军事能力,否定了曹操的政治能力,有可能当时是为了抬高自己,威慑群臣,表明自己才是天选之主,用曹操打仗这么厉害还是当不了皇帝来警示武将。
  题外话:有一个巧合是曹操的扮演者鲍国安老师还演过李世民,他应该比较清楚这个评价合不合理。总结:曹操与李世民都是各自时代的佼佼者,都是具有过人能力的,但也由于不在同一时代,面临的际遇与困难也不同,而李世民这么评价曹操应该是抬高自己,威慑群臣的深意。
  谁人面前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历史何其相似乃尔。
  他李世民那个唐二主的宝座也不是什么光明正大得来的,名不正又言不顺,还重兵逼宫、痛吮上乳,把个唐太祖弄得失魂落魄、喑哑无语,不得不传位于他。
  这一段史实又何曾没有人背后议论纷纷。
  按道理,李世民作为一个万圣之尊,有道明君,是有资格评论先人前辈的,三皇五帝也含纳其中。
  毕竟,他站在了那个历史舞台的高度上。
  但无论是李世民还是张世民、王世民,凡在人前说人的人,一定是有意在遮掩什么,褒奖什么,鄙夷什么,烘托什么。李世民也概莫能外。
  他不单说了曹孟德的不是,也夸了曹丞相的雄才伟略:
  帝以雄武之姿,当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於往代。
  是不是又是另一副嘴脸?
  而李世民却完全忽略了曹操当时的处境和他当时处境的异同——他是李氏江山的窃夺者,怎么窃怎么夺,都是他老李家内部的事儿,外人插不上手,也无法置评。
  曹操则不然,他侍奉的是汉家天下,是刘姓江山,他只是一个治国理政的丞相。虽然他挟天子以令诸侯,进九锡、加魏王,剑履上殿,似乎一言九鼎,说一不二。但曹刘从来是两家,不像李世民可以越俎代庖直接僭位。
  曹操不篡位,尚且有敌对势力说他是汉贼,若是直接僭越了,那还不得被骂死?
  归结到一点,曹操的才具足以领四方御大统,这一点毋庸置疑,这也被曹操自我的言行证明了的。而李世民也是一代雄主,堪称帝王之楷则。
  两者本没有交集,也没有过节,李世民之所以心心念念的如此评价曹孟德,还是基于他内心弑兄诛弟逼朕躬的忏悔,也有刻意为自己开脱的意味。
  但都不影响他们两个在历史上的明君地位。
  图片来自网络

估值20亿的古董文物,农民却拿去喂马,如今怎么样了?这是一个估值20亿的古董文物,农民因为不识货,居然拿着它去喂马,幸好有个识货的人及时发现,不然的话,这个宝物指不定啥下场呢。看出宝物真正价值的人叫刘传铭,曾在清朝同治年间当过直隶提1908年的双十二,三岁的末代皇帝登上紫禁城之巅1908年12月12日,年纪仅只有3岁的溥仪,在光绪帝之后继承了清朝的大统,登基成为了宣统帝。作为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年幼继位,清朝当时的实际权力是由其父亲载沣掌控的,还没有等到溥自卫反击战被揍后,越南和印度都不服不忿,中国达到目标了吗?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我们一贯秉持和平发展的道路,对他国坚持和平共处的原则,但是,这个世界终究是不平静的。因为利益阵营等诸多原因,世界各国的纷争更是从未停歇。新中国开国大典也因此,为榆树县出了哪些名人?借此题目,介绍几位吉林榆树的名人,与友友们分享,他们是回良玉,吉林榆树人。吉林省委党校大专学历,经济师。历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党组成员。第十四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五届十六届古代皇帝赏黄金万两是当面直接发吗?领到假钱该怎么办?古装电视剧里想一秒登上人生巅峰从此财富自由吃喝不愁只需一句话黄金万两搁现在的物价差不多是1。8亿人民币真能领到这笔钱从今往后再也不用唯唯诺诺地面对老板环游世界不只是梦想可幻想了这么中华五千年之刘邦约法三章巨鹿一战楚军大获全胜,章邯战败后自知秦国不会放过自己,干脆带着二十万秦军投降项羽。项羽封章邯为雍王,但一直对他怀有戒心,二十万秦军则由项梁生前好友司马欣管理。章邯投降的消息传到秦宫假如吴三桂投降李自成,将清军阻挡在关外,中华大地将会怎样想当年,威武的满清八旗军在吴三桂的引导下浩浩荡荡地进入中原,由此开启了大清朝长达两百余年的统治。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明朝廷衰败,李自成,吴三桂,多尔衮三方势力划分天下,中华五千年之张良博浪沙行刺秦始皇看到天下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心里好不得意,他打算巡游全国,一方面是为了炫耀秦朝的繁荣和权势,另一方面,秦始皇担心诸侯国还有一些余孽藏匿在各个地方,伺机反秦,他准备趁巡游的时候他是抗日军人之后,从贫困县到入职外交部,晚年设奖学金反哺家乡自幼家境贫寒,杨发金耳濡目染父辈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先的英勇故事,立志以红色为底,谱写精彩的人生篇章。1968年9月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西班牙语专业毕业后,他更是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祖元朝皇帝死后为何不用棺材而是把一棵大树掏空?元朝的丧葬习俗是极具特色的,他们保留了蒙古人的传统,其中既有喇嘛教的影响,也有民族特性的影响,所以表现出很多与汉族习俗不一样的地方。总有些言论围绕着密葬展开,称独木棺是密葬的一部分南北朝第一猛人一生中消灭五个政权,干掉六位帝王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动荡不安,战争频繁,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位猛人!他出身寒微,但却善于用兵,在乱世中崛起,先后灭掉五个政权,干掉了六位帝王,堪称是南北朝时期的第一猛人,有人还称
秦惠文王嬴驷,开大秦称王之先河秦惠文王,嬴驷(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11年),嬴姓,赵氏,名驷(一说名骃),栎阳人。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38年公元前311年在位),秦孝公之子。嬴驷十九岁即位,史称秦惠文王曹天丨官与匪民国时期的贵州有个熊孩子叫周西成打小进学堂就发呆他爹看这货不是块读书的料就送给官府当了大头兵周西成读书不行但眼力头行在兵营一步一步爬爬到1926年终于成了贵州省长那时的西南边陲贵州1985年,第20集团军成立后,为何驻地选址开封?1985年,第20集团军成立后,为何驻地选址开封?开封是八朝古都,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这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鲜为人知的是,开封在七大军区时代,也是第20集团军的驻地。凡事有因有果陈独秀和沈尹默的君子之交1909年底,陈独秀任杭州陆军小学历史地理教员时,遇到了在该校任教的刘季平。刘季平是陈独秀在日本的同窗,又叫刘三。此后,陈独秀便到刘季平家里闲坐谈论。有一天,陈独秀在刘家见墙上新挂毛主席豁达的生死观我可能有五种死法,我死后你们都要来庆祝作为一代伟人,毛主席对生死看得极为透彻。1959年3月13日,毛泽东在武汉东湖的石屋别墅会见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说起斯特朗,可是老朋友了,毛主席也因此聊得很放松,他说我已经六十六岁了雍正年间,李绂的仕途为何屡遭坎坷?李绂是清代著名的理学家,主张陆王心学,学术甚优,但是仕途却屡经坎坷,起伏骤然,尤其是在雍正朝。第一次仕途危机康熙六十年(1721年),李绂在会试中任副考官,其爱才好士,取士不弥缝考美军将志愿军女兵推上卡车,吴瑞林砸锅卖铁也得把人救回来女兵,向来是军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上世纪50年代的志愿军中,有很多女兵担负着医疗救护后勤保障文艺宣传等任务,为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战时,文工团的女兵在志愿军中极受欢迎,她们朱元璋老来得子生下爱女,被朱棣当做孙女养,一生享尽帝王的宠爱老来得子是人生的一大喜事,无论是寻常百姓之家亦或是儿女成群的皇家皆是如此。明太祖朱元璋一生有史可查的儿子有二十六人,女儿有十六人。其中最受朱元璋疼爱的便是一头一尾长子朱标幼女宝庆。长征初期红一方面军主要将领有哪些开国将帅?具体授什么军衔?绝大部分中将军衔以上的开国将帅都参加过长征,反过来说,参加长征的红军将领大多成为赫赫有名的开国将帅。那么作为中央红军,绝对主力,红一方面军,参加长征时具体序列如何?主要将领有哪些?毛主席的儿子今天无意中翻到了一篇文章,讲的是毛泽东主席的儿子们,毛岸英,毛岸青。文章讲述了孩子们在妈妈被杀害后受尽苦难,流浪上海,简直就是翻版的三毛,受了很多的苦。让人心里很难受,一代伟人的孩各朝代皇帝们的龙袍,都有什么讲究?在中国的古代,皇帝都认为自己是天的儿子,承载着天的使命。为了炫耀自己至高的权利,皇帝们都有一身属于自己的行头。龙,最早在炎黄部落时期黄帝征服一个个部落后作为图腾出现。所以皇帝的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