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跟随雍正13年的李卫,在乾隆时期是何地位呢?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胤禛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
  清朝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秋天,雍正皇帝接到一份奏折,他看后眉头紧皱,然后径直去了南书房。
  在南书房,雍正把手里的奏折递给了大学士鄂尔泰。鄂尔泰此时的地位等同于内阁首辅,他看完奏折,连忙站起来,只见他额头流汗,欲言又止。
  坐在鄂尔泰旁边的张廷玉,挑了挑眉,他虽然没看到奏折的内容,但以他的精明,定然能猜到这份奏折,肯定和鄂尔泰有关。
  事后,张廷玉所料果然没错,原来是有人弹劾步兵统领鄂尔奇"坏法营私,紊制扰民"。鄂尔奇是鄂尔泰的亲弟弟,所以雍正才把奏折给鄂尔泰看。而鄂尔泰为了避嫌,竟然一句解释都没有。
  鄂尔泰是雍正的心腹之臣,更是当朝"宰相",有谁这么不给鄂尔泰面子,竟然弹劾他的弟弟?
  这个弹劾鄂尔泰的人,也是个"硬茬",他曾经和鄂尔泰齐名,深得雍正宠信,此人就是李卫,时任直隶总督。
  事情发生后,雍正为了表示自己"不偏不倚",派自己的十七弟、果亲王允礼亲自去调查鄂尔奇案,最终调查结果是:李卫弹劾鄂尔奇的罪证,完全属实。
  接下来,雍正的处理方式比较微妙,《清史稿》云:
  上以鄂尔奇为鄂尔泰弟,曲宥之;奖卫,命议叙。
  意思是,雍正公开奖励了李卫,但却私下赦免了鄂尔奇之罪,算是给了鄂尔泰一个面子。
  事后,鄂尔泰并没有记恨李卫,反而很感激他,为什么呢?
  因为,李卫拿到鄂尔奇的罪证后,有三种选择:第一,捅给言官,让大家都去"立功";第二,私下写信给鄂尔泰,让鄂尔泰约束弟弟;第三,就是直接上奏给雍正,看雍正的意思。
  如果选择第一种选择,那意味着这件事将会被彻底曝光,没有挽回的余地。如果选择第二种选择,那李卫不仅徇私,还有巴结鄂尔泰之嫌。最终,李卫选择的第三种选择,反而是对鄂尔泰有利的。所以,鄂尔泰感激李卫。
  在雍正一朝,李卫就是这样的人,他不按常理出牌,不怕得罪人,但每次出手,都恰到好处。李卫死后,被谥"敏达",其实非常有理。
  历史上的李卫,在雍正朝如雷贯耳,他身在庙堂,兼顾江湖,被雍正宠信了13年之久,可乾隆对他却十分冷淡。本文,笔者来谈一谈清朝名臣李卫,希望从这位封疆大吏身上,读出不一样的历史。
  一、英雄不论出身
  自宋明以来,科举取士已经是朝廷非常成熟的制度,明朝后期更是有"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说法。所以,每逢官场上两位同僚初次见面,必然先看彼此是哪一榜的进士,是几甲出身,然后再论资排辈。
  这样一来,有一群人就非常尴尬,他们就是"捐赀"出身的官员。所谓"捐资",早在汉朝就已经存在,意思是花钱买官。而本文的主人公李卫,就是"捐赀"出身。
  《清史稿·李卫传》记载:
  李卫,字又玠,江南铜山人。入赀为员外郎,补兵部。
  李卫是江苏丰县(属徐州)人,其父是一位大商贾,父亲本想让李卫通过读书考取功名,无奈李卫天生不喜欢读书。康熙晚期,清朝吏治败坏,"捐官"盛行,李卫的父亲决定用金钱为儿子谋个前程,所以,29岁那年,李卫获得了"员外郎"的职位,当年底,李卫便补了一个"兵部员外郎"的实缺,到北京去上任了。
  其实,清朝虽然流行捐官,但一般捐官是先"买"到一个身份,然后要"侯缺",因为当时不一定有合适的职位,即使有职位也有很多人竞争。有的人,一等就是几年,有的甚至等到一辈子,也没有谋个"实缺"。李卫在捐官的当年就能到北京兵部去上任,笔者猜测,其家族估计没少上下打点。
  商人大多八面玲珑,李卫受家庭影响,为人非常机灵,后来他到地方上为官,在盐、茶、钱、税等多方面大显身手,和家庭熏陶关系很大。
  李卫在兵部待了两年的时间,因表现勤勉,为人机灵,康熙五十八年,李卫被调到户部任郎中。清朝员外郎是从五品,六部郎中是五品,李卫这是官升一级。
  李卫在户部期间,主要管理银库,李卫自幼就见过很多钱,但在银库中,李卫却没有低调,因为他以五品的小吏的身份,促成了一件"大改革"。
  在清朝,有个名词叫"赢余",用现在的话来解释,就是上不了台面的抽成。比如说,有官员拿着正规的手续到银库里提银子,户部的这些人会截留一部分当作福利。
  根据《小仓山房文集》记载,李卫在户部期间,有一位分管的亲王要求每支出钱粮一千两,就必须加收"赢余"十两,这就相当于百分之一的抽成比例。例如,朝廷拨给某位督抚十万两赈灾银子,经户部的手出去以后,就只剩九万九千两了,如果中间再经过其他人转手,最终能到老百姓手中的银两,就会大打折扣。
  但定规矩的人是亲王,很多封疆大吏也不敢轻易得罪,只能吃这个哑巴亏。李卫初来户部,觉得这很不合理,遂劝这位亲王停收"赢余"。亲王哪能听他的,李卫便在众人前来取银子的时候,在最外面一排柜子上贴上"某王赢余"四个大字,把亲王收钱的事情捅开,亲王当时非常难堪,于是下令废除户部"赢余"。
  很多封疆大吏都没能做到的事情,李卫以一个五品小吏的身份做到了,这就是李卫。
  二、雍正的不拘一格
  雍正时期,李卫、田文镜、鄂尔泰并称为"三大模范督抚",但这三个人性格迥异,彼此之间并无深交。两江总督尹继善曾向雍正评价这三人:
  李卫,臣学其勇,不学其粗;田文镜,臣学其勤,不学其刻;鄂尔泰,宜学处多,然臣亦不学其愎。
  这段评价,点出了三位"模范督抚"的优缺点,可谓精准。例如,田文镜此人非常勤勉,但为人刻薄。尹继善说李卫的优点是"勇",但缺点却是"粗"。
  受《雍正王朝》的影响,很多人认为李卫是乞丐出身,不识字。其实,这是一种误读。李卫有一段自述:
  "臣孤失学,不习章句,缘从母命,访择塾师,仅能讲说《通鉴》,粗知古人行事。"
  按照李卫的话说,他自幼就不喜欢读书,但还是读过《通鉴》的。再加上李卫是捐官出身,所以笔者认为,李卫的学问或许不够渊博,但不至于不通文墨。
  《清史稿》云:
  世宗在籓邸,知卫才。
  意思是说,雍正在没登基之前,就知道李卫是一位有才能的人。雍正有识人之明,他用人不拘一格,所以李卫被雍正重用,只是时间问题。康熙六十一年,雍正即位,李卫立即升任云南盐驿道,可能因为是商人出身,李卫对盐业非常了解,因此很快做出了政绩。两年后,雍正二年,李卫被提拔为云南布政使,相当于"一省之长"。
  在李卫的管理下,云南的财税大幅提升,雍正大喜,觉得这样的人才应该调到江浙富庶之地。于是到了雍正三年,李卫被调任浙江巡抚。在李卫的任命诏书上,雍正特地加了一句:
  "命兼理两浙盐政。"
  明清时期,盐业属于专管,朝廷有专门的盐运使,不受各省督抚节制。但雍正知道李卫很擅长盐政,便下了这道政令,赋予李卫管理盐政的权限。
  这个小细节,不仅能看出李卫的才能,更能看出雍正的用人不拘一格。
  到了雍正五年,为了扩大李卫的权力,雍正干脆把李卫升任浙江总督,并且"管巡抚事"。
  这里笔者需要说明一下:自从康熙二十三年,清朝收复台湾之后,浙江的军事就归福建总督管辖,后来康熙又改"福建总督"为"闽浙总督"。所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清朝是不存在"浙江总督"这个职位的。但雍正为李卫设置了"浙江总督"一职,因人设官,不仅赋予了李卫权力,更提高了浙江的行政效率和管理水平。
  雍正是一位较为优秀的帝王,他的许多处理方式,显得非常高明。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帝王,都有能力效仿他这一点。
  雍正任命李卫为浙江总督,并且还兼任巡抚,这就相当于军政大权一把抓。从一个从五品的员外郎,到封疆大吏,李卫只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这种晋升速度,不仅仅是因为雍正宠信李卫,更能说明李卫是一位有能力、有手腕的"能臣"。
  若是放在宋朝或明朝时期,像李卫这样没有强硬的政治背景,又是靠捐官出身的官员,一辈子都不可能有成为封疆大吏的机会。所以说,在雍正时期,李卫是极其幸运的。
  《史记·刺客列传》中有一句话:君以国士待我,我必国士报之。
  雍正信任李卫,李卫也对得起雍正。在清朝,浙江是重要的产盐区,但自康熙晚年起,这里的盐政就比较混乱。官府中饱私囊,朝廷收不上盐税,私盐贩子控制了市场,穷苦百姓却只能吃高价盐。李卫在浙江,雷厉风行,他不怕得罪江湖势力,先出重拳打击几大盐枭,然后又弹劾几位背景复杂的官员。不仅如此,李卫还奏请在关键的隘口设置重兵巡逻,以防被盐枭钻了空子。在李卫的治理下,浙江盐政终于焕发生机,百姓吃到了低价盐,而浙江的盐税收入也翻了几番。
  在浙江期间,李卫还做了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那就是修筑海塘。海塘即海堤,是拦截海潮侵袭的重要水利工程。雍正初年,海宁、萧山、钱塘、仁和诸县境内的海塘每年都会决堤,虽然朝廷每年拨款,但都没有解决问题。李卫本身并不擅长治水,雍正派名臣范时绎前去修筑海塘,但范时绎给的方案雍正并不满意,无奈之下,李卫只得亲自去这些地方实地考察,最后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和请教,给出合理的方案,解决了浙江的老大难。
  必须说明的是,李卫修筑海塘,没有用朝廷的拨款,而是由地方筹措资金完成,至此后,浙江海塘多年未发生大的水灾。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李卫的两个重要品质:第一,他善于钻研,把解决问题作为首要任务,不会的东西,他通过刻苦钻研后,比专业的人做得还要好。
  第二,雍正初年,朝廷亏空严重,李卫知道雍正的难处,最后竟然没让朝廷拨款,自己解决了问题。李卫体贴雍正,雍正难道不知道李卫的苦心?
  所以说,李卫能被雍正宠信13年,不仅仅是他办实事,用雍正的话,李卫能"体圣心"。
  三、利国利民的李卫
  雍正三年,河南巡抚田文镜和直隶总督李绂之间发生了著名"田李互参事件",震惊朝野,差点酿成"党争"。这件事,看上去是李绂和田文镜政见不同,相互攻讦,其本质是以李绂为首的科举官员自尊心太强,认为田文镜"不尊重天下读书人"。其实,这也不算冤枉田文镜,因为田文镜虽然不是科举进士,但他从骨子里认为自己不比别人差,因此才有他"不尊重读书人"的说法。
  雍正的三位"模范督抚",李卫、田文镜、鄂尔泰都不是翰林进士出身,但和田文镜不同的是,李卫对读书人却非常尊重。
  雍正年间,浙江发生了查嗣庭、汪景祺等多起文字狱事件,雍正一怒之下,撤销了浙江考生参加科举的资格。李卫身在浙江,知道浙江学子的不易,为了解决问题,李卫做了三件事:
  第一,李卫出主意编修浙江通志,把自古以来的浙江的忠臣义士都编出来呈给雍正,让雍正知道浙江也是忠义之地。
  第二,李卫亲自重审了多起文字狱案,把这些案件的波及范围降低到最小。
  第三,李卫让浙江学子不要受外界干扰,认真备考,然后上书请雍正派钦差来浙江视察,钦差看到浙江学风淳朴,回去如实向雍正汇报,雍正大喜。
  这时,李卫再上书请求恢复浙江文士的会试资格,雍正欣然同意。
  这件事,看似复杂,但被李卫有条不紊地解决了,浙江考生非常感激李卫。第二年的殿试,状元、榜眼、探花(前三甲)全部被浙江人揽入囊中,李卫颇为欣慰。
  当时有人就说,若让田文镜来做浙江总督,浙江学子若想参加会试,至少还得等10年(即田文镜死后)。
  所以说,同为模范督抚,李卫和田文镜一比,高下立现。
  在雍正一朝,李卫有一项较为突出的能力,那就是"治盗"。雍正年间,江湖上有许多大盗,由于武艺高强,神出鬼没,官府都没有办法。
  雍正六年,江南总督范时绎"缉盗不力"。雍正最终命令李卫统管"江南七府五州"的盗案,并且说明,如果李卫是在抓捕盗贼,各地文武皆受其节制。
  浙江和江南,分属两省,李卫身为浙江总督,不仅可以越界到江南地界抓捕盗贼,还要江南的文武官员都听他的,这看似荒谬,但不得不佩服雍正的魄力。因为李卫和那些迂腐的读书人不同,读书人不愿意和盗贼为伍,李卫却要"以盗治盗"。
  他先花大力气抓住了武学大家甘凤池,然后用甘凤池来对付其他盗贼,效果非常显著,不久后,江南太平。
  李卫在浙江一共经营了五年之久,《清史稿》云:
  卫在浙江五年,莅政开敏,令行禁止。
  雍正七年,李卫被加封为兵部尚书,同年,加太子太傅衔,成为一代名臣。雍正十年,李卫出任直隶总督,一年后,他弹劾鄂尔泰的弟弟鄂尔奇,李卫的处理方式恰到好处,让鄂尔泰、张廷玉等阁臣佩服不已。这时,再没人敢小看这位靠捐官出身的封疆大吏了。
  四、乾隆的态度大变
  《清史稿》云:
  世宗在籓邸,知卫才,眷遇至厚,然察卫尚气,屡教诫之。
  意思是说了,李卫在雍正登基之前就得到雍正的青睐,但雍正觉察到李卫虽然聪明,却有一些"匪气"。于是,雍正多次告诫他要改。这里有个"屡"字,可见,在雍正登基之前,李卫和雍正应该很熟。
  李卫在云南的时候,雍正曾赐给他一块"钦用"的令牌。李卫有一次见客,为了立威,便把这块令牌拿出来展示。这件事被雍正知道后,批评他:
  "听说你不能放纵,操守亦不纯。尔其谨慎,毋忽!"(出自《清史稿·李卫传》下同)
  雍正的意思是说李卫恃宠而骄,操守不纯。
  李卫写奏折向雍正解释道:
  "受恩重,当不避嫌怨。"
  意思是,我深受重恩,有时候为了解决问题,难免用些小手腕,我问心无愧。没想到,雍正却回复:
  "不避嫌怨,与使气凌人、骄慢无礼,判然两途。汝宜勤修涵养,勉为全人,方不负知遇。"
  雍正的意思是:使小手腕和仗势欺人完全是两码事,你应该做一个无可挑剔的"全人",才不辜负我对你的知遇之恩。
  从此,李卫决定改掉身上的一些坏毛病。但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虽然李卫极力去做一个"全人",但他为人处世,还是留下了一些江湖气息。
  雍正十三年,雍正皇帝驾崩,其子弘历继位,是为乾隆帝。乾隆和雍正的执政风格大相径庭,对于雍正特殊时期启用的"特殊人才",乾隆也嗤之以鼻。例如,已经去世三年的田文镜,就被乾隆说得一文不值,乾隆曾说:
  "河南自田文镜为督抚,苛刻搜求,属吏竞为剥削,河南民重受其困……"
  意思是,田文镜作为河南的督抚,为人苛刻,下属官吏层层剥削,让河南百姓深受其苦。
  这等于全盘否定了田文镜。
  相比于田文镜,李卫虽然没有被全面否定,但也不受乾隆待见。
  乾隆三年,李卫因病去世,享年51岁。乾隆下旨,按总督例给李卫下葬,谥"敏达"。要知道,当时的李卫虽然是直隶总督,但他身兼兵部尚书、太子太傅衔,乾隆却只给李卫按总督之礼下葬,并没有任何追赠,其实非常反常。
  举两个例子,李卫的前任、直隶总督何世璂去世的时候,朝廷追赠为吏部尚书。李卫的同僚,云贵总督杨名时(加礼部尚书衔)比李卫早一年去世,当时,乾隆直接追赠杨名时为太子太傅,入祭贤良祠。
  反观李卫,在雍正朝受宠13年,乾隆对他的态度却非常冷淡。两年后,河南巡抚雅尔图奏请将田文镜移出贤良祠,乾隆才想起来,同为雍正的宠臣,田文镜在贤良祠内,而李卫却不在,所以,下旨将李卫入祀贤良祠,算是给他爹雍正一个面子。
  几年后,乾隆南巡,路过杭州,看到杭州百姓为李卫和夫人所立的"花神庙",鄙夷地说:
  "李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
  乾隆认为,李卫并非公正纯臣,他之所以能爬到封疆大吏的位置上,全靠皇考(雍正)的特殊提拔。
  李卫为何不受乾隆待见呢?归根结底,是乾隆和雍正的治国思想不同,雍正是唯才是举,英雄不论出身。但乾隆颇为自负,他骨子里还是比较保守的。正所谓"用正不用奇",他认为,像李卫、田文镜这样的"怪才",并不是取仕之道。
  乾隆缺乏乃父的灵活,而多了一些僵化的思维,这也是清朝走下坡路的一个原因。
  所以,嫚丽在读清史的时候,为乾隆感到惋惜,又为李卫感到庆幸。若李卫没有遇到雍正,或者说,若李卫生活在乾隆朝,那他一辈子或许只是一个"侯缺"的员外郎,不会在云南和江浙做出政绩,更不会留名青史。

面对同事排挤,领导安排的危险任务,现在有应对策略了通鉴案例始,黯为谒者,以严见惮。东越相攻,上使黯往视之不至,至吴而还,报曰越人相攻,固其俗然,不足以辱天子之使。译文当初,汲黯担任谒者,因他为人威严而被大家忌惮。东越部族相互攻击,1992年,钱树根任兰州军区参谋长,顶头上司曾由64军军长越级提拔兰州军区是我军七大军区之一,1955年5月由西北军区整编而成,军区机关在兰州,主要负责甘肃青海陕西宁夏和新疆的军事防务,下辖主要有21军47军和新疆军区的部队。历任兰州军区的首长都民国最大轶闻艳事在云南,唐继尧真的杀友夺妻了吗?到底谁在造谣庾恩旸将军庾恩旸(18841918),云南墨江人,滇军儒将。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炮兵科毕业,民国陆军中将。台湾著名歌手艺人庾澄庆的伯祖父。庾恩旸戎马倥偬之余,喜好舞文弄墨著书立说赛约河之战,10万欧洲骑士对抗6万蒙古骑兵,两天后却只剩千人每一场战争取胜,从来不是人数优势,而是依靠优秀的谋略。每个国家统治者,都十分不愿看到这样一个景象,那就是尸横遍野,国破山河的景象。很不幸,这一幕惨剧降临在十三世纪匈牙利国王贝拉四世1969年许光达因病去世,毛主席悲痛万分骨灰放到他应该放的地方前言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灿若星河的众多开国将领中,同时具备有黄埔军校和留苏经历的人并不多,许光达大将就是其中一位,不仅如此,许光达大将还是1955年新中国首次授衔仪式中,最年轻的开国大比兵马俑更神秘!秦始皇陵墓复杂惊人,一整个宇宙的缩影假如给你一次机会让你参观陵墓你有这个胆量吗?但如果这个陵墓是秦始皇的,你敢动吗?兵马俑是震惊世界的第八大奇迹,但比它更神秘地秦始皇陵又存在着怎样的秘密呢?为什么人们对于兵马俑考古学清朝的太监等级是怎么划分的,苏培盛李德全竟然都不是最高级?在古代,因为男女的生理因素社会地位家庭分工等不同,所以男主外,女主内这样的家庭模式更容易为人所接受,于是男高女低的不平等局面也逐渐形成。然而,虽然古代男性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但太监38年,上级让一女子帮陈再道寻对象,女子恍然大悟我不就是单身1938年,八路军的建东进纵队由司令员陈再道带领着部队来到了冀南地区,在这里,他遇到了相伴一生的幸福。这一天,陈再道正在自己的办公桌上写着自己的工作记录。正当他写得起劲的时候,自己一个永远四十岁的国家国家简史,趣讲历史。环球旅行,了解每个国家历史。故事开始在很久很久以前开始。大概是二三十万年前吧。一群远方来的游牧族群,迁徙到高山下的一片草原。为了记录下美好的心情,就有族人在岩壁76年唐山大地震,华国锋向毛泽东报告后坚持别人能去,我也能去前言1976年的春天,毛泽东的病情越来越重,身体明显虚弱。6月份,毛泽东再次发生心肌梗塞,陷入昏迷。幸好在医生的抢救下,才脱离生命危险。不过从此,毛泽东一直躺在病床上,身体失去行动1969年苏联进攻东北内蒙古计划,百万大军加核弹我国如何化解?在苏军百万大军陈兵三北的时候。从1969年开始苏军开始增兵远东地区,到70年代,苏联在远东,后贝加尔和外蒙古部署了4个集团军,其中在远东地区,集结了43个陆军师,在外蒙古驻扎了12
彭玉麟晚清帝国最后一抹斜阳同治八年(1869),彭玉麟告老还乡,如他自己对朝廷所述臣素无声色之好,室家之乐,性犹不耽安逸,终年风涛矢石之中,虽甚病未尝一日移居岸上,臣以寒士始,愿以寒士归。1816年,彭玉麟麒麟阁十一功臣排名第一,大汉第一权臣霍光,到底是忠臣还是奸臣公元前51年,汉宣帝在甘泉宫接受南匈奴归降,昔日汉武帝穷其一生都未能完全打败的匈奴,最终在汉宣帝这一朝被击败。如此大功引起了汉宣帝对昔日功臣们的感恩,于是他下令将十一位功臣们的画像1963年,中巴正式签署协议,这片土地终于再次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在清朝末期中国一直处在一个屈辱的年代,各国列强都试图在中华大地上肆意横行。而当时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无论战斗的结局是胜利,都会有大量的领土割让给西方列强。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如果光绪杀了慈禧,自己亲政,清朝还会灭亡吗?如果光绪杀了慈禧,自己亲政,清朝还会灭亡吗?要是光绪掌权成功,清朝只会灭亡的更快,绝不可能繁荣昌盛。为什么这么说呢?光绪帝他更加开明,与顽固守旧的慈禧必然不同。光绪知道励精图治,变项羽想拉拢英布,亲叔项伯远赴千里砍人一家老小,三次坑害项羽西楚霸王项羽之所以兵败,这一切都归功于自己的亲叔叔项伯。在楚国灭亡后,兵家楚氏就仅剩项梁项伯项羽三位兵家遗孤,项梁跟项伯都是项羽的亲叔叔。项梁彭城兵败身亡,兵家楚氏就仅剩项伯跟项羽卡扎菲的灭亡史奥马尔穆阿迈尔卡扎菲,前任非洲国家利比亚最高领导人,他出身贫寒,却凭借自己的才能荣登大位他充满理想主义,妄图统一阿拉伯国家及非洲他大搞恐怖袭击,被称为中东疯狗。2011年10月20海上血战突重围开国少将伍瑞卿讲述海上血战的经历抗日战争胜利那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意外地遇见了一位老战友。我们已六七年没有见面,现在突然见了,他倒不承认我是伍瑞卿,却说我早已牺牲了。他说那年从苏北去延安学习在海上遇难的一批团以1937年,崂山悍匪围攻周恩来队伍,毛主席一怒陕甘匪窝灰飞烟灭几十年的革命生涯,让久经风浪的周总理练就了泰山崩于前而不改其色的英雄气概。大多数和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他都能面带微笑,娓娓道来。然而有一次遇险,却令他久久难以释怀,直到逝世前,都不重庆谈判期间,周恩来秘书李少石死亡真相李少石是国民党元老廖仲恺和何香凝的女婿。1930年李少石和廖梦醒在香港结婚。1932年生下女儿李湄。周恩来和廖家有将殊关系,黄埔时期,廖仲恺任军校党代表,周恩来做为政治部主任成为他杨奇清毛泽东周恩来最信任的守护神,令国内外间谍闻风丧胆杨奇清,这是一个充满传奇的故事,也是一个充满悲伤的故事。他对于特务的行动有敏锐的观察力,不少奇案难案他都能够快速破解。在抗战期间他兢兢业业,识别出隐藏在部队里的敌军势力,保证了革命武则天到寺庙剃度为尼,说了八个字,老尼听后吓得剃刀差点落地武则天是怎样活下来的?作为李世民的妃子在李世民去世以后,她为何能活下来呢?武则天刚入宫的时候,其实是李世民的妃子,可是她入宫12年都没有得到李世民的宠幸。在李世民去世以后,武则天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