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秦国灭蜀后利用蜀地粮草灭了六国都不缺粮,为何诸葛亮总缺粮?

  一直以来大家都以为四川是"天府之国",成都平原被认为是传统的产粮区,这是写在历史教科书上的。
  根据史书记载,秦国在吞并巴国和蜀国后,设立蜀郡,公元前256年任命李冰为蜀郡太守,李冰与其子在任期间,在成都平原西部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这个大型的水利工程,成为造福蜀中人民的伟大举措。
  由于都江堰解决了成都平原的水患,使得巴蜀地区成为沃野千里的地方,为秦国统一六国创造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所以,后世史学家通常都将巴蜀之地当作天府之国,是秦国得以统一天下的基础。
  根据《华阳国志》卷三《蜀志》中记载,李冰父子修都江堰后,成都平原一下子变成"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除此之外,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刘备讲述三分天下之计策的时候,也认为"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然而,这个天府之国其实是有争议的,比如司马迁曾经实地考察过都江堰,并且在《史记·河渠书》中记载了李冰创建都江堰的事迹,并且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后来有人在司马迁成都西部岷山处考察的地方修建了西瞻亭、西瞻堂以示纪念。
  然而,在司马迁的内心深处却并不承认成都平原"天府之国"的地位。
  司马迁曾经根据西汉时期的经济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分别是山东、山西、江南、龙门碣石以北,其中的山西是指崤山以西,也就是关中平原。
  司马迁在《史记·留侯世家》中写道:"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直接就将天府之国定义为关中地区,由此可见,从地理位置上来讲,关中地区才是争霸天下的所在,而成都平原不过是辅助区域。
  最早完成统一的秦朝,就是以关中平原为基本盘,最后取得汉中和巴蜀作为支撑,才得以完成统一。
  这里面要记住的一点是,秦朝是先有关中,再取汉中和巴蜀,如果单纯的有汉中和巴蜀,是成不了气候的。
  第二次完成大一统的朝代是汉朝,很多人都以为刘邦是以汉中为根基,最终完成统一的。
  其实汉中不过是连接关中与巴蜀乃至西北的交通要冲而已,也不具备统一天下的资本,项羽封刘邦为汉中王,其实就是打压。
  为了抑制刘邦,在关中封秦朝三降将为王,就是想要分化瓦解关中和汉中,不能让它打成一片。
  但是刘邦在韩信的帮助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神不知鬼不觉的就把关中给拿下了,实际上走的是秦国统一天下的老路,此后也是以关中为基本盘,有了和项羽称霸天下的资本。
  如果汉中有那么重要,曹操也不会在与刘备的汉中之战时,把汉中评价为鸡肋,裴松之在《三国志》中注引《九州春秋》记载:"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认为益州(蜀地)是刘备争夺天下的根基所在,是刘邦夺取天下的基本盘,其实并没有把话说完整。
  完整版应该是,先取荆州、再取益州,然后再取汉中,最后夺取关中,这样才能重走一边秦国或者西汉的统一之路。
  如果刘备真的做到这一点,其实是比刘邦统一天下更容易一些,毕竟还多了一个荆州。
  事实上,刘备在军事巅峰的时候,占据三分之一荆州,以及益州和汉中,然而夺取汉中后不久就丢失了在荆州的所有土地,随后的夷陵之战,更是让蜀汉元气大伤。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写道"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假如成都平原真的像诸葛亮之前所说"沃野千里,天府之土",怎么可能会仅仅经历一个夷陵之战就"疲弊"了。
  蜀地的确如诸葛亮所说,地势险要,但是问题也是很多的,那就是不足以争霸天下。
  别人想进蜀地不容易,你想要往出走同样不容易,所以说,蜀国想要北伐,自然困难重重。
  刘备以益州为核心构筑的蜀汉政权,应该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巴蜀为根据地,想要争霸天下的政权。
  可见,有的时候不是人不行,而是地缘因素太差。
  表现在诸葛亮北伐时期,就是粮草供应不上,影响古代战争的因素很多,但是我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就在粮草,比如官渡之战,袁绍占据绝对优势,结果被曹操烧了乌巢的粮草后,直接发生溃败,所谓: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诸葛亮想要从蜀地走出来,也就是第一次北伐的时候,曹魏没有防备,诸葛亮北伐相对较远,等到第一次北伐后,曹魏已经开始防备,诸葛亮就再没有成功的可能。
  所以,我总说,真就不如趁着曹魏没有防备,按照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直接派五千精兵蹿到关中,一旦得到关中,天下霸业也就成了一半。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由于诸葛亮北伐采取的是绕远路,联合凉州的西北游牧民族一块搞事情,粮草供应的后勤压力也很大。
  古代运粮通常都是前面一个人打架,后方三个人在运粮,也就是说,诸葛亮北伐三五万人,后面运粮的至少十万人,当时蜀国其实也没有多少人口,这就是压力所在。
  比如在公元231年,诸葛亮出兵祁山的时候,让李严(是刘备白帝托孤的大臣)督运粮草,结果最后因为粮草的事,被诸葛亮弹劾。
  按史书中记载,为了运粮诸葛亮大搞发明创造,研发了木牛流马,《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
  《三国志·后主传》记载:"建兴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
  这就不得了了,在《三国演义》等小说中大肆吹嘘,我小时候看演义的时候,总认为这木牛流马是真的牛,可以不用人力就可以自动行走,有了这种黑科技何愁霸业不成。
  当然,根据各种资料考证,木牛流马可能就是比较有特色的独轮车。
  如果在一千七百年就已经出现不用靠人力的机械,那我还真要去研究永动机了。
  假如木牛流马真的还用,诸葛亮也不会缺粮。
  鉴于多次北伐都因为缺粮而功败垂成,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的时候选择稳扎稳打,一边屯田,一边行军的方式。
  很多人认为假如给诸葛亮足够的时间,一定会取得胜利,其实也是过于理想化,在古代生产力低下的时代,得有多少良田能供应起常年在外驻扎的大军,不过是虚张声势罢了。
  司马懿并不吃诸葛亮那一套,干脆还是闭门不出,不与蜀汉作战,当时诸葛亮让人送了一套女人的衣服讽刺司马懿,像个娘们一样扭扭捏捏,磨磨叽叽。
  但是司马懿还是不为所动,就是不打。
  其实,心里着急上火的还是诸葛亮自己,司马懿根据诸葛亮吃粮不到几升就已经判断诸葛亮活不了多久了。
  可以说,诸葛亮为了北伐想了很多的套路,最后都没有实现,根本原因,还是地缘太差。
  诸葛亮一生最辉煌的事业,就是他的北伐事业。由于他矢志不渝,以匡扶汉室为己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赢得了大家一致的赞扬。他那"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铿锵话语,让后世的人们传颂至今。南宋的陆游就在他的诗中赞叹到,"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但是,我们也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诸葛亮的五次北伐都没有能够成功。这是由于诸葛亮的主观和客观原因造成的。有人说,是诸葛亮的后勤压力太大,使得诸葛亮的粮草供应不上,造成了北伐的功败垂成。
  我们也可以看到,曹魏和诸葛亮对战的时候,尤其是在后期,都是采取坚守不战的战略。曹睿还专门叮嘱司马懿,说"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略无所获,则必走,走而追之,全胜之道也。"曹魏就是用这个战略迫使诸葛亮退兵的。
  但是,也有人提出异议,说在春秋战国的时候,秦国就是因为吞并了蜀国,造成了国家富强的局面。进而秦国依靠巴蜀的财富,打败了关东六国,统一了天下。那为什么秦国能够做到粮草充足,而诸葛亮却做不到呢?
  这个说法我们要先纠正一下,那就是秦国的主要粮食产地,并不是在蜀地,而是在关中。蜀地主要是矿产丰富,在战略物资上支持着秦国的战争。当时秦国的著名的寡妇清就是以矿业闻名,富甲一方的。而且,在当时,巴蜀的开发程度还是很低的。
  到刘邦的时代,项羽将刘邦封到汉中巴蜀之地,刘邦就极为不满。因为这块地方,在当时是秦国流放罪犯的地方。项羽这样做等于变相将刘邦流放了。刘邦的手下到了巴蜀后,纷纷逃跑。如果巴蜀真是那么繁荣,他们逃跑干什么?
  这是因为,秦国最重要的产粮区是在关中平原。当时的关中平原沃野千里,秦国对它进行了充分的开发。著名的郑国渠的建成,使得关中平原成为秦国的大粮仓。然后关中的粮食用黄河运输,顺流而下,当然事半功倍。这一切都奠定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基础。
  而到了诸葛亮的时期,诸葛亮北伐是从蜀地向关中进攻,这中间要翻越险峻的秦岭。这个困难才是诸葛亮要面临的最大的难题。
  我们看看,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因为缺粮而撤退的有两次。一次是在第二次北伐攻打陈仓的时候,一次是在第四次北伐的时候。这个比例看起来还是很高的。不过我们要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第二次北伐是因为要配合东吴的攻势,仓促出兵,粮草准备不足。而第四次北伐是因为天气原因,连续下雨造成粮运不继。这样看来,诸葛亮因为缺粮撤退也只有第四次北伐一次。
  据史书记载,司马懿在抵抗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的时候,虽然死守不战,等待蜀军粮草不继。可是,在蜀军撤军的时候,司马懿还是得到了蜀军丢弃在营垒中的大批粮食。这些粮食后来被司马懿运往洛阳救济了当时发生的饥荒。当时这批粮食总共有五百万斛,在这中间有相当数量的就是诸葛亮丢下的粮食。
  那么,我们从这些事实可以看到,诸葛亮确实比较妥善的解决了军粮的问题。那么,诸葛亮是怎么解决后勤的难题的呢?
  军队缺粮,无非是两种情况,一种是没有粮食,一种是有粮食而运不到作战部队中去。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是因为时间仓促,没有准备足够的粮食,而第四次北伐则是因为天气的原因,粮食运不到军队。
  第一种情况比较好解决。我们可以从历史上的记载看到,诸葛亮在治理蜀汉后,就大力发展生产。他主要鼓励粮食生产和蜀锦生产。当时的蜀锦收入,支持着战争的需要。而军粮则主要靠自给自足。我们看《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诸葛亮专门向刘禅上表,说明自己的财产。说自己家族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足以生活。这说明,诸葛亮的家人也是亲自参加种粮和织锦的生产劳动的。在诸葛亮的治理下,蜀汉的粮食产量能够满足军事行动的需要。
  而谨慎的诸葛亮还并不满足。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撤退后,魏军将领大多认为诸葛亮第二年就会再次北伐。而熟知诸葛亮的心理的司马懿则力排众议,他认为诸葛亮为了积蓄粮草,会在三年后才会再次北伐。后来果如司马懿所料。
  这说明了诸葛亮很好的解决了粮食生产的问题,而他面临的最大的障碍就是后勤运输的问题。就是这个问题,造成了诸葛亮军队缺粮的局面。尤其是在第四次北伐时,因为运粮不继,诸葛亮被迫撤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诸葛亮也采取了以下的手段:
  一是采取以战养战的策略,减轻后勤的压力。在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专门挑选出祁山的路线。这不只是因为这条道路比较平坦,也是因为祁山一带人烟富庶,能够给诸葛亮提供大批的补给。在第四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就采取抢收敌人的麦子,保证了自己的军粮供给。
  在第五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的手段更是登峰造极。他抓住司马懿坚守不战的策略,在关中平原开始屯田。这样,诸葛亮在和司马懿对峙中,感觉不到粮食的缺乏。
  二是加大运输力度,改进运输方式。诸葛亮在运输粮食方面,殚精竭虑,想尽了办法。他在运输路线上尽量利用自然的条件。比如他利用斜谷的水道运输,减少了运输的困难。
  在运输工具上,诸葛亮发明了著名的木牛流马,采取机械的力量来节省人力。据史书记载,木牛可以载一个人的一岁粮,大约三百公斤,而流马可以载粮四斛六斗。这些先进的运输工具的运用,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
  结语:
  在诸葛亮的五次北伐中,诸葛亮有两次因为缺乏粮草而撤军。这两次撤军,一次是第二次北伐中,因为出兵仓促,粮草准备不足。另一次是由于天气的原因,不可抗拒力使得粮食运不上去。其他的几次北伐,诸葛亮都没有遭到缺粮的困扰。
  这是因为诸葛亮合理的解决了后勤补给的难题。他大力发展生产,为每一次北伐都准备好足够的粮草。然后精心挑选北伐路线,采取以战养战的办法,或者就地补充,或者收割对方的粮食,或者战地屯田,大大减轻了后勤的压力。
  而在粮草的运输上,诸葛亮尽量采取水运的办法,借助自然的力量。在运输工具上,诸葛亮还发明了木牛流马,改进了运输方式。这一切,都大大节省了人力,提高了运输效率,保证了诸葛亮的粮草供给。这样,使得诸葛亮最大可能的摆脱了粮草缺乏的困扰,有力的推动了诸葛亮的北伐事业。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充足的粮草供给往往成为行军作战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巴蜀粮仓在秦国和蜀汉分别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秦国 VS 六国
  主要耕地
  战国时期,秦国位于西陲之地,等到秦昭王、秦王嬴政发动大规模战争之前,其国内拥有的主要耕地包括关中盆地、黄土高原、汉中平原以及岷江盆地(四川盆地)。
  韩、魏、赵、齐、燕等五国位于河东,三晋拥有的耕地除了部分黄土高原,还有部分冲积平原地区。齐、燕则拥有冲积平原地区。
  楚国则拥有长江、淮河流域的冲积平原地区。
  粮食产量
  据资料记载,黄河水的泥沙含量高达46%,由于坡度的缘故,其泥沙经常沉积在中下游的冲积平原地区,虽然增加了该地区土壤的养分,但是也有不少隐患。雨季容易发洪水,干旱的时候,裸露出来的河床容易成为蝗虫的产卵地而引发蝗灾。
  相较于灾难频发的黄河流域,黄土高原虽然缺乏水分,但是可以种植粟米、小麦等农作物。
  再看渭水流域的关中盆地,秦王政于公元前246年启动了著名的郑国渠工程,引西边的泾水注入东边的洛水,用以灌溉关中盆地。据《史记》记载,郑国渠修成之后,可灌溉约四万多顷盐碱地,亩产达到六石四斗,而当时黄河中游地区的产量大约为一石半。从此之后,关中沃野千里,秦国富强起来。
  大概在秦惠王时期,司马错收复巴蜀之地,整修褒斜栈道,并兴修水利都江堰,使得岷江盆地成为沃野千里的粮食产地。岷江盆地和汉中平原的粮食,之后便由褒斜道源源不断地送往关中。如果在关中修建粮仓,以储存巴蜀之地运来的粮食,那么,秦国便不会有粮食供给之后顾之忧。
  国策
  秦孝公时期,商鞅推行农战国策,将土地发放给农民,农民手里的田地数量国家是一清二楚的,那么征收田税就非常透明。除此之外,如果军人不打仗之时,就回家种田。
  而六国呢,田地大多掌握在贵族手中,一则田地数量容易瞒报,二则贵族本就不愿意交税,因此国家想要征收赋税,何其困难?
  除此之外,三晋之人也不乐于种地,特别是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之后,司马迁这样形容他们,白天打架,晚上盗墓。这也是他们不能与秦国打持久战的原因之一。
  综上,秦国耕地不但亩产量高,加上商鞅的农战国策,仅关中平原和黄土高原的粮食产量本就高于其它各国,而巴蜀之地的粮食就好比是锦上添花,可以支持秦国长时间的作战。因此,秦昭王、秦始皇时期,秦国总是长年累月的作战而从无粮食之忧。蜀汉 VS 曹魏
  主要耕地
  诸葛亮提出隆中对时,并指出益州不但地势险要,更是重要的粮食产地。当他到成都之后,特意设置堰官,并派遣上千人维护都江堰,此举就是为了确保岷江盆地粮食不减产。
  除了岷江盆地,汉中平原也是蜀汉的粮食生产基地,但其真正发挥作用,恐怕是公元227年,诸葛亮入驻汉中之后。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带陇西百姓千余户入汉中,就是为了增加劳动力,开垦汉中平原的荒地。
  那曹魏这边呢,拥有整个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冲积平原,以及关中盆地。耕地面积远大于蜀汉。
  粮食产量
  汉朝时期,为了治理黄河水患,曾为黄河改道,并兴修水利,引黄河水灌溉汾阴、蒲坂一带的土地。等到三国时期,粮食产量早就远大于秦汉时期。国策
  战国时期,秦国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而到了汉朝时期,由于鉄犁、耕牛等生产工具的投入,使得买不起这些农具的农民将土地卖给豪强大族,成为他们的佃户。
  蜀汉,比较清廉的诸葛亮都拥有薄田十五顷,相当于现代的750亩地,那其他蜀地官员呢?由此可见,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后,极有可能延续了汉朝的田地制度,有点类似于战国时期的六国,恐怕每年能征收的军粮也不是太多。
  反观曹魏,曹操鼓励农屯和军屯,其农耕政策几乎沿袭了商鞅的农战制度,因此,可用军粮远高于蜀汉。
  粮食运输
  关中为秦国基地,秦国从巴蜀运粮,除了天灾,并没有其它阻碍。而蜀汉只拥有汉中,如果诸葛亮欲出兵北伐,就必须考虑粮食的运输问题。
  从汉中通往关中的古道,虽有褒斜道、故道、傥骆道、子午道等四条栈道,其中褒斜道路程最短,但仍有470多里长。其狭窄的栈道,决定了粮食供应的艰难。
  那么,为何不走水路呢?不可行,大概在汉武帝之时,便有大臣提出开通汉中到关中的漕运通道。然而,他们发现褒水、斜水河水湍急多石,不能通漕。最后,他们重新修整了褒斜栈道。因此,汉朝之时,褒斜道为两地的主要运输通道。
  正因为运粮成为北伐的主要瓶颈,诸葛亮几乎每次都因为粮食殆尽而不得不返回。
  为了提高粮食的运输能力,诸葛亮先后研发出运粮工具木马流牛。记得最后一次北伐,诸葛亮由褒斜道出汉中,木马流牛的应用使得诸葛亮有机会驻军于渭水之滨的五丈原。然而诸葛亮还是担心粮草接济不上,就地开荒屯田,因此有能力与魏军相持一百多天。就当他有机会解决军粮供给之时,诸葛亮终因劳累过度,死于军中。
  反观曹魏,诸葛亮的北伐对曹魏来说,恰好是本地作战。因此,他们似乎从未有粮食供给之忧。汉武帝之时,从长安开渠,引渭水沿南山而下到黄河,共计三百多里,大大减少漕省运粮的兵卒,节省开支。
  因此,除了关中盆地能提供足够的粮食,曹魏还可以通过漕运将关东的粮食及时地运到关中。结语:
  同样是拥有巴蜀粮仓,为何诸葛亮多次因缺粮而无功而返,而秦国却因此而灭了六国呢?
  从耕地面积和产量来说,秦国拥有灾害较少的黄土高原和产量较高的关中盆地,之后的巴蜀粮仓就好比锦上添花,使得秦国粮食可以实力碾压六国,而从无后顾之忧。相反,仅拥有巴蜀粮仓的蜀汉,相对于坐拥关中盆地、整个黄河流域的曹魏来讲,并没有任何优势。
  从国策来说,秦国实行商鞅的农战,农民拥有土地,使得国家所征收的赋税最大化。而蜀汉则仍沿用汉朝的土地制度,土地集中在豪强大族手中,使得粮食征缴有困难,反而曹魏沿用了商鞅的农战制度。因此,蜀汉仍不及曹魏。
  从粮食运输的难度来说,秦国可以轻松将粮食从巴蜀之地运往关中。而三国时期,关中为曹魏所占据,诸葛亮想要从狭长的褒斜栈道源源不断将粮食运输到关中,简直比登天还难。
  蜀道难,难如上青天,恐怕没有人比诸葛亮更清楚这一点了。
  蜀地是"天府之国",的确并不缺粮。
  之所以诸葛亮屡屡北伐总是缺粮,是因为交通不便,道路险阻,有粮运不出去,跟不上作战部队的需要。
  难道秦始皇运粮就不困难吗?
  此一时,彼一时也。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但却是诸葛亮唯一的出路
  蜀道之难,不仅仅是说入川之难。入川难,比登天还难;出川也难,也跟登天差不多。
  在说出川难之前,还是先说一下刘备、诸葛亮是为何入川、如何入川的吧。
  建安十六年(211年),益州牧刘璋听从张松的建议,派遣法正、孟达各率领二千人马邀请刘备入川。
  刘璋考虑的很周到哦,清楚道路不好走,派遣军队作为引导。刘备入川那是一路畅通,没有遇到任何麻烦。
  诸葛亮、张飞、赵云入川时,就相对麻烦一些。
  《关张马黄赵传》记载:
  先主入益州,还攻刘璋,飞与诸葛亮等溯流而上,分定郡县。至江州,破璋将巴郡太守严颜,生获颜。
  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县。至江州,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
  诸葛亮等人是从荆州溯江而上入川的,具体路径是沿着长江三峡抵达江州(汉晋时期的江州,是今重庆市渝中区)。
  进入江州以后,张飞、赵云分兵会合于成都。
  尽管遇到了刘璋所属驻军的阻拦,但对于张飞、赵云来说,还不是问题。
  进是进来了,但想再出去就困难了。
  刘备清楚,从汉中方向出川是困难重重的,因而豁上性命也要在夷陵干上一架,其目的就是想继续保住荆州这个方向的出川路径。
  其结果,大家都清楚了。
  荆州的路被堵死了,如果一直困在蜀地,那诸葛亮就真的是一条"伏龙"了。
  但想要出去,只有两条道:一是沿着长江而下,出荆州;一是出汉中,通过祁山道、陈仓道、褒斜道、骆谷道、子午谷道,进入关中。
  襄樊之战失去荆州,夷陵之战大败而归,诸葛亮出荆州这条道就彻底没有指望了。
  尽管诸葛亮修复了与孙吴的关系,但你想再去染指荆州,那是不可能的。留给诸葛亮的出路,就只有汉中一个方向。
  这也是刘备决意发起汉中之战、誓死也要夺回荆州的原因所在。
  在长江三峡地区流行着一个俗语,说"川人出夔门是龙,不出夔门是虫"。(夔门,三峡之西门,奉节之东)。
  不管是虫还是"伏龙",出不了川,诸葛亮就没有大的作为。
  出夔门是龙,出了汉中也是龙。但是出夔门难,出汉中就容易吗?
  虽然出汉中很难很难,但必须要出。这就是诸葛亮至死也要北伐的原因,否则就困死在了蜀地。汉中仅仅是一块小小的盆地,与蜀中交通隔断
  远的不说了,就说益州牧刘焉父子是如何独霸益州的吧。
  《三国志·蜀书·一刘二牧传》记载:
  张鲁母始以鬼道,又有少容,常往来焉家,故焉遣鲁为督义司马,住汉中,断绝谷阁,杀害汉使。
  张鲁的母亲虽然徐娘半老,但却花容月貌像个少女一般,经常来刘焉家串门。因为这个缘故,益州牧刘焉就派遣张鲁为督义司马,驻扎在汉中。
  张鲁到了汉中,就断绝了与关中地区的交通,杀害了汉朝廷的使者,隔绝了与关中、中原地区的来往。
  刘焉死后,张鲁更是在汉中称王近三十年。
  张鲁之所以能够割据汉中,是因为得益于地利。
  关中进入汉中很困难,蜀中进入汉中也非常困难,因此才成就了张鲁割据的局面。
  刘璋继位益州牧,对张鲁基本没有办法,不得已才邀请刘备入川的。
  邀请刘备入川的目的,刘璋也没指望消灭张鲁,只是防御张鲁的入侵。
  由此可见,刘璋是多么的菜,吃掉张鲁很难,但张鲁想进入蜀中何其容易哦?
  马超父子在西凉地区牛叉的不得了,但也没有能够征服汉中。
  曹操征服汉中,张鲁归降,但最终曹操还是没能守得住汉中,刘备毕其功于一役,汉中决战,以"男兵女运"的意志才挤走了曹操。
  那就看一下,汉中这个地方,为何曹操垂涎三尺、刘备为何势在必得吧。
  秦朝时设汉中郡,郡治在西城(今安康,又说是在南郑),属县有:南郑、褒、成固、西城、旬阳、锡、安阳、房陵,其地域为今汉中、安康地区及湖北郧县一带。
  东汉建武年间(25--57年),汉中郡治由西城迁至南郑,辖9县:南郑、褒中、沔阳、成固、西城、安阳、锡县、上庸、房陵(见《后汉书·地理志》)。
  初平二年(191年)张鲁据汉中,改汉中郡为汉宁郡。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降张鲁,复设汉中郡,并划出原属汉中郡的西城、安阳县设西城郡,划出锡县、上庸县等地,设上庸郡,划出房陵县地设房陵郡。
  至此汉中郡只辖南郑、褒中、成固、沔阳四县,郡治南郑,其辖区与今之汉中地区略同。
  汉中之战后,曹操失掉了上庸地区;襄樊之战后,驻守上庸的蜀将孟达叛魏,刘封逃回成都被杀,上庸再次被曹魏控制。
  诸葛亮北伐,总惦记上庸这个地方,曾经想策反孟达,但孟达做事不周密,被司马懿斩杀。
  诸葛亮坐镇汉中,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汉中了,其疆域仅仅是今天汉中市的地界,不包括上庸(今安康地区)。
  诸葛亮一直想向东发展,但始终没有打通上庸的通道,只能在西北方向出击,也就是传说中的六出祁山。
  汉中地区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北界是秦岭主脊,与宝鸡、西安为邻;南界是大巴山主脊,与四川广元、达县毗连;东与上庸地区(今安康)相连,西与甘肃陇南地区接壤。
  明白了诸葛亮所控制的汉中地区的地理位置,对于诸葛亮历次北伐路径及其困境就很清楚了。
  诸葛亮北伐屡屡因粮尽而撤军的根本原因
  诸葛亮从汉中东出的路径被曹魏堵死了,北出只能是越过秦岭一条道。其背后是大巴山脉,虽然作为大后方是绝对安全的,但后勤补给却极为困难。
  汉中与四川广元毗邻,大巴山脉横亘在之间。广元地带北有摩天岭、米仓山横亘东西,南有剑门山、大栏山天堑;与达县地区更是以大巴山主脊相隔。
  诸葛亮的精锐部队大都驻扎在汉中,区区汉中无法满足其军事需要,这就必须从蜀中调集粮草。
  这有多困难呢?
  第一,刘备汉中之战,已经到了"男兵女运"的程度,可以说是举国之力,才打赢了这场战役。
  但这仅仅是蜀中支援汉中,如果从蜀中到汉中,再支持诸葛亮北伐,可想而知,其难度有多大。
  第二,邓艾从阴平小道偷袭绵竹,裹衣而下,将士个个鼻青脸肿。这是下山,如果上山运粮的话,是绝无可能。
  诸葛亮只能由广元一线运粮,而广元南北皆是高山险阻,其困难之大,难于上青天。
  虽说是个比喻,但困难程度的确不小。
  第三,诸葛亮北伐,需要越过秦岭、陇西山脉,这也很困难。
  由此可知,且不说蜀中有没有足够的粮草,即便是有,运出来也难。豹眼评语
  秦国灭蜀后得到了蜀中的大粮仓,对于秦打败关东六国起到了重要作用;刘邦以蜀地为依托,打败了项羽而得到了天下。
  但最最关键的一点是,秦、汉都是立足关中,而蜀中仅仅是一个大后方而已。
  牢牢控制住关中,蜀中、汉中地区的粮草才能源源不断地补充到前方去。
  出不了汉中,到不了关中,蜀中有再充足的粮草也起不到作用。
  战争打得就是后勤保障,而后勤保障还是要立足于本地。千里运粮纵然是常规套路,但不可能持久。
  如果诸葛亮能够占据关中,以关中作为后勤补给的基地,以汉中、蜀中作为补充,那局势就大不一样了。
  这也是诸葛亮念念不忘出汉中、进入关中的目的。
  同样的道理,曹魏之所以能够屡屡击败诸葛亮的北伐,也是因为曹魏占据了关中这个大粮仓。
  在印象中,似乎四川是千古"天府之国",其实关中才是秦始皇、刘邦取得天下的根本。
  最后看一下诸葛亮北伐缺粮的情况吧。
  《诸葛亮传》记载: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
  七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剌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
  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
  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
  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因马谡失街亭而撤军。
  第二次北伐就因为粮尽而退。
  建兴七年(229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占据了武都、阴平二郡。
  为何没有乘势而进呢?也是粮草供应不上哦。
  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用木牛运粮,粮尽而还。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以流马运粮,与司马懿对峙渭南。
  诸葛亮最后这次北伐,准备了三年的时间,但还是担心粮草不继,开始分兵屯田。
  啥叫分兵屯田?就是就地取粮哦!
  诸葛亮不仅号召自己种粮,还看到就抢,可见粮食对于诸葛亮的重要性。
  从诸葛亮五次北伐来看,第一次刚刚平定了南中、安定,赚了个盆满钵满,组建了无当飞军。
  诸葛亮尝到了甜头,打仗可以发财,这是多么爽的事。
  此时,可谓兵精粮足,而且做了足够的准备工作。但由于马谡的失败,致使整个北伐失败。
  接下来,诸葛亮可就苦了。
  当年冬季,诸葛亮二次北伐,明显是准备不足,诸葛亮过于理想化了,不得不因粮尽而还。
  第三次北伐稍有收获,但还是粮草不足,不能有大的斩获。
  第四次、五次北伐,诸葛亮开始用"木牛流马"运粮,这也说明不是粮草不够,而是没有足够的人力运粮。
  古代一般按照一比一的比例运粮,像交通状况不好的地区,甚至远超过这个比例。
  就是说,一个作战人员,就需要一个以上的人力保障粮草。
  毕竟蜀国人口有限,不可能有足够的兵力来运粮。
  就算"木牛流马"解决了部分运输问题,但诸葛亮依然不能保证粮草持续充足。不得已,诸葛亮才开始了分兵屯田,打算与司马懿长久对峙。
  但因为诸葛亮病逝,这次北伐也就结束了。
  因此,豹眼认为,要说蜀中粮草多么充足,并不见得,但保障诸葛亮几万人北伐,还不应该成为问题。
  主要问题是如何把这些粮草按时运到前线去,李严不就是因为耽误了粮草运输被革职、最后郁闷而死吗?
  几万人的粮草补给,起码得需要十几万甚至更多的人力来运输,诸葛亮很难做到哦!
  来来回回大半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自己运输的粮食自己差不多就吃掉了一半,这效率也是很低的。
  一句话,蜀地再富庶,出不了川就没有大的作为。
  汉中,弹丸之地,不能支撑起诸葛亮的北伐事业,必须依靠蜀中。但蜀中因为运输问题,不能及时补给前线。
  秦、汉的奠基者都是立足关中而争夺天下,诸葛亮连汉中都出不去,凭啥争夺天下呢?
  蜀道难,进不好进,但想出去也难哦。
  注:图片及部分资料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删除。
  前言
  "地利"是古代战争胜负的三大重要因素之一。相对于战国时期秦国从蜀地进攻楚国,由于李冰父子解决了运输问题,所以沿川江而入长江,一举灭掉楚国,依仗的是岷江水入成都平原。
  诸葛亮北伐,天时、地利均不占优,尤其是粮草供应不能持久,必须穿越两国分界线秦岭,所以诸葛亮败于"地利!"
  李冰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初衷是为了战争。
  公元前四世纪,秦国君臣一致同意先占领蜀国,然后利用大江东去的浩大冲击,利用秦国的无敌舰队,占领楚国,统一华夏。
  这是战略家司马错的统一策略,秦惠王拍板决定一一要得。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也是因为粮草后继乏力,大兵屯积于今天的涪陵、重庆一线,无力进攻楚国。
  这次战役的失败,根本原因在于造船和集中兵力都要在岷江上游进行,而训练士兵、打造兵器、集中军队却要在成都进行,这段距离大约有几十公里的陆路。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280年的秋天。
  八年后即公元前272年,一个千古流芳的人物出现在蜀国的灌县,他就是蜀郡太守李冰。他奉秦王之命,改造岷江,使岷江之流可以直达成都平原。
  这就是以后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经过八年的努力,玉垒山终于劈开一条宽20米,长80米的水路,岷江水进入平原,所有船只可以从岷江上游直达成都。
  从公元前230年开始,10万秦国人由关中地区迁移蜀地,开荒种地,成为巨大的粮仓,秦国国力在全国首屈一指。
  公元前223年,秦国百万大军席捲荆襄楚地,两年后全国统一。
  (当年的秦国将士)
  诸葛亮六次北伐都是望"(秦)岭兴叹!"
  这里只谈诸葛亮面对的粮草危机。
  诸葛亮的六次北伐,是魏明帝在位的前期,政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曹魏政权尚称稳定。可以有效的动员全国力量支援战区。
  至于"地利",这是蜀汉政权无法绕过的巨大障碍。
  魏、蜀、吴三国的分界线是秦岭山脉、三峡和长江沿线。难度最大的当数秦岭山脉。
  我们都曾经多次穿越过秦岭,无不为它的三千多米海拔的大山所叹服,而且秦岭山脉绵延起伏,实在是蜀地的天然屏障,当然也是出川障碍。所以曹操根本不把汉中放在心上,视为鸡肋,他的眼光正确。
  诸葛亮当然也有应对之策,那就是"速战速决"。但是,司马懿绝对是个天才,宁愿被不苟言笑的大丞相嘲笑,也不轻启战端,而是高挂免战牌,上书"今天学习"。
  所以,在整个北伐中,后勤军粮的运输,始
  终是诸葛亮的最大难题,因为蜀军毫无地利优势。
  总结:三军未行,粮草先行,纵观整个大汉朝的历史,刘邦因为萧何的粮草保证供应,所以是夺取天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秦国统一全国,关键的问题是解决了运输难题。
  而诸葛亮虽有六次北伐,却最终困于粮草无法持久,所以失败。
  三国时期的蜀汉政权,定都成都,仅有益州一州之地再加汉中郡一郡之地,合计22个郡,其地盘包括今天的陕西汉中,四川省加重庆市再加云南省和贵州省大部分地区,面积看得着是大,但人口并不多,只有不到一百万,军队有10万人。
  虽然蜀汉政权在三国中实力最为弱小,却是三国之中最喜欢发动战争的政权,光是诸葛亮掌权的11年间,就发动一次针对南中的战争和5次针对曹魏的北伐战争,而5次北伐战争均没有取得较大的成果,每次北伐退兵最大的原因就是缺粮食。
  诸葛亮北伐
  诸葛亮曾经在隆中对说道: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益州不是沃野千里和天府之土吗?为什么会缺粮食呢?
  益州的主要产粮区就是成都平原,战国时期,秦国占据了巴蜀之地后,便利用成都平原良好的自然条件种植粮食,同时秦国郡守李冰父子在成都修建了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彻底解决了成都平原的洪水问题,并且加以利用,成为种植粮食的水源,奠定了成都平原粮仓的地位。
  秦灭六国地图
  之后在成都平原生产的粮食经过秦岭再运到关中,再从关中经过函谷关运到中原,秦国就靠着占据关中、拥有巴蜀,然后利用巴蜀和关中的粮食,东出函谷关继而消灭六国统一天下的,为什么战国时期的粮仓,到了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总是缺粮食呢?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秦国统一天下与诸葛亮北伐其实有很大的差别,主要有两点:
  1、秦国不仅仅有成都平原的粮仓,而且还有关中平原的粮仓,秦国有两个粮仓,而诸葛亮只有成都平原一个粮仓。即使巴蜀的粮食接济不上,秦国还能从关中运粮,而诸葛亮不行,如果成都平原的粮食接济不上,诸葛亮北伐就得退兵。
  都江堰水利工程
  2、秦国时期从益州经汉中到关中,全是秦国的地盘,秦国把益州的粮食运到关中,等于是在自己家里运粮,没有敌人的侵扰,而诸葛亮则完全不同,诸葛亮北伐的大本营是在汉中,要想把汉中的粮食运到前线,就得通过八百里难走的秦岭,而且最为重要的是,诸葛亮还得时时防备敌人切断自己的粮道,这一点就比秦国难得多了。
  3、秦国占据汉中、巴蜀之地,实力比诸葛亮时期只有巴蜀之地要强大得多,最主要的是秦国比诸葛亮多了一个关中,秦国有关中,就能靠函谷关抵御来自东边的六国,从而保证整个后勤基地的绝对安全,而诸葛亮只有益州一个地盘,实力远远不如曹魏,可能还不到曹魏实力的五分之一,在绝对的实力面前,诸葛亮再有能力也无法逆天。
  诸葛亮北伐图
  除去这些原因之外,诸葛亮北伐总是缺粮的原因,其实不是没有粮食,而是粮食无法运到前线。先说说诸葛亮五次北伐的大概情况,再看一看从汉中到关中的地图就明白了。
  历史上的诸葛亮北伐一共有五次,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出祁山,让赵云在箕谷担任疑兵,让马谡守街亭,诸葛亮本人率领主力攻打陇右五郡,结果马谡在街亭没守住,张郃率领魏军突破街亭,魏军一部进入陇右支援作战,一部南下祁山准备切断诸葛亮归路,诸葛亮只得退兵,否则就全军覆没,所以第一次北伐不是因为粮食,而是因为马谡战败。
  第二次北伐,诸葛亮出陈仓,围攻魏国陈仓守将郝昭,数万大军围攻了20多天,没有攻下,这个时候蜀汉军粮食不济,又听说魏军援兵来了,于是退兵,这一次是因为粮食问题退兵的。
  古蜀道地图
  第三次北伐,诸葛亮派遣陈式进攻武都、阴平二郡,同时自己率领大军驻扎在建威,牵制魏军,之后成功拿下武都、阴平二郡,没有粮食问题。
  第四次北伐,诸葛亮出祁山,与司马懿交战,司马懿被诸葛亮打得大败,诸葛亮斩获魏军低级军官的首级就有三千级,同时获得玄铠五千张、角弩三千一百张的战利品,这一次战役也叫卤城之战,诸葛亮原本想扩大战果,但是后方的李严说没粮了,让诸葛高撤军,后来经过调查,李严是怕诸葛亮立了大功,故意说没粮食了,其实有粮食,所以这一次也不是粮食问题。
  第五次北伐,诸葛亮出斜谷,到达郿县,与司马懿对峙差不了半年,司马懿不出战,企图以消耗战消耗蜀军粮食,以此拖垮诸葛亮,但是,诸葛亮为了长期能北伐,居然在五丈原地区开始屯田,以就地解决粮食问题,最终诸葛亮操劳过度而去世,北伐结束,这一次也不是粮食问题。
  蜀军用木牛流马运粮
  所以,诸葛亮五次北伐,只有一次是粮食问题,其他四次都不是粮食问题,另外,诸葛亮当政期间,益州根本不缺粮,缺少的只是把粮食运到前线的方法,所以诸葛亮自己也发明了木牛流马,这是一种手推式的独轮车,每车可以运粮四百斤,但即使如此,秦岭的地形也是很难运输粮食的。
  因为从汉中到关中只有五条路可走,自西向东分别是:祁山道、陈仓道、褒斜道、傥佫道、子午谷道,这是五条在山间的小路,有的甚至没有路,只是靠山腰上的栈道来通行,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蜀道难,难以上青天",举个例子,公元230年,曹真想要伐蜀,从子午谷道进军,走了一个月,还没有走到一半,就因为天气原因退兵,因为不仅仅地形复杂,而且天气多变,很多地方的路都被水冲毁了,根本就是无路可走,想一想这种路要运输成千上万的粮食,应该如何运输呢?
  所以,诸葛亮北伐失败,一方面并不是全是粮食问题,另一方面蜀汉不是缺粮,而是运输粮食不便。
  四川为天府之国本不缺粮。因此,秦国灭蜀后,利用蜀地粮草的支援又灭了其它六国。题主说为什么诸葛亮总缺粮是错误的!必须说明,三国时期诸葛亮辅政的蜀国根本不缺粮!!!!而是诸葛亮兵出岐山时,在前线打仗的军队缺粮草!这主要是因为蜀道崎岖艰难,粮草千里转运十分困难!司马懿正是抓住蜀军粮草不济的缺点,坚持固守不战的战略方针,使蜀军多因粮草缺乏而退兵~使诸葛亮出兵无功而返!因此,笼统地悦诸葛亮总缺粮是不对的!
  (毁掉蜀汉北伐大业的与其说是曹真和司马懿,不如说是那个难于上青天的"蜀道"。)
  感谢三国迷的好问题。请允许我先上结论:与其说诸葛亮缺粮,倒不如说困扰于粮食的运输。真相就是蜀汉在诸葛亮的治理之下不缺粮,但是缺少及时把粮食供应到前线的好办法。
  蜀汉的真相:虽然国土小、人口少,但是既不贫,也不弱
  三国之中无疑蜀汉的国土最小、人口最少。但这并不等于蜀汉就是贫穷、蜀汉军就是战斗力弱。如陈寿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所记载:
  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临发。
  陈寿在这里用了"富饶"这个词,说明蜀汉在诸葛亮的治理之下,根本就不贫穷。这缘于有效治理和经营,从《隆中对》可以看出,诸葛亮对于早有认知: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回望三国,如果只看这张图,那你十有八九是被"遮住了眼睛"。蜀汉虽国土小、人口少,但是既不贫,更不弱!)
  "沃野千里"和"民殷国富",说明本身益州的条件并不差。正如问题中的题干所提到的那样:四川为秦帝国源源不断地供给粮食。主政益州之后,诸葛亮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仅在经济方面,就包括设立"堰官",专职对都江堰进行维护和治理,而且还史无前例地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的一部水利方面的法令,耕耘成都平原这个"千里"之"沃野";招募五千人到汉中屯田,将成都近郊的荒地交给民众耕种;设置"锦官",鼓励养蚕织锦,蜀锦行销魏、吴两国,"赚了很多外汇"(呵呵);设置"司盐校尉",发展盐业生产;实行盐铁官营,"利入甚多"铸造值百钱;平稳物价等等。在刘备伐吴失败仅仅几年之后,国力就完全恢复过来,出现了这样的局面:
  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
  这也难怪诸葛亮自比管仲。以上种种措施确实有管仲治国的遗风。以上可见,蜀汉根本就不缺粮食,财政状况也非常好,贸易甚至还很发达。
  诸葛亮的烦恼:远不止"征途远"和"蜀道难"
  益州的地理条件对防守来说得天独厚,是"险塞",但要想打出去、争夺天下却需要克服巨大的物理障碍。诸葛亮北伐的目标是什么?无疑就是《出师表》中的"还与旧都"。这就决定了蜀汉军的进攻矛头是指向长安和洛阳的。可是问题来了,距离蜀汉的中心成都平原太远了!
  更麻烦的是不仅远,而且"蜀道难"。诸葛亮的进攻路线,不能仅仅用直线距离来衡量。这一点生活在云、贵、川、滇、渝的朋友肯定深有体会。明明两个山相隔的直线距离就是1/2公里,双方喊话都可以交流,但是要想走过去见个面,估计没个几天是不够的。其实这还不是最麻烦的!
  (诸葛亮对"陇右战略"的执念,是有深刻缘由的,甚至远不止"因粮于敌"那么简单)
  最麻烦的是从成都平原集结出发,中间要经过一大片的无人区,没错,就是汉中!因为平定张鲁之后,曹操把那里的人全迁到陇右去了。如《三国志-魏志》十五《张既传》所载:
  太祖将拔汉中守,恐刘备北伐武都氐以逼关中,问既。既曰:"可劝使北出就谷以避贼,前至者厚其崇赏,则先者知利,后必慕之"。太祖从其策,乃自到汉中引出诸军,令既至武都,徙氐五万余落出居扶风、天水界。
  不得不感慨曹操的确深谋远虑,当年汉中之战刘备费尽力气,用了3个年头最终换来的一座空城。没有了"人和","地利"的优势极大地压缩了。所以,诸葛亮为什么让5000人去汉中屯田?这是有原因的。这下对诸葛亮的十几万大军而言就麻烦了,从成都平原出发之后,就必须"千里馈粮"了,而且没有一个前进基地可以进行补充和休整。那就面临巨大的后勤保障压力,如《孙子兵法-作战篇》所述: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千万之师举矣。
  所以,对带领十余万大军的诸葛亮而言,真正的苦恼是怎么把粮食运到千里之外的前线。这就决定了诸葛亮的进军路线和作战方式,也是诸葛亮大军的最大的一块"短板"。
  其一出击方向,陇右、陇右还是陇右。五次北伐、两出祁山,无一例外全部指向了陇右,这就是孙子极力主张的"因粮于敌",这就是所谓的"陇右战略"。原因只有一个,如《资治通鉴》所载:
  天下富庶者无如陇右。
  其二作战方式,军屯并举,渭河屯田。当诸葛亮发现曹魏加强了陇右的防守,难以尽快夺取之后,开始了在渭河的屯田,力图实现大军的粮食自给。
  如《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所记载:
  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
  注意!这里不是"患粮不给",是"患粮不继"!这就是全部的真相!
  其三研发"黑科技","从科技要保障力"。具体就是相继发明"木牛"和"流马"。这两个都是运输工具,相当于今天的小推车一类的。这是要解决粮食快速运输的问题。
  诸葛亮"秋风星落五丈原",说明粮食的运输问题,是他始终没能彻底解决的!
  蒋琬的大计划:开发水运,改变进攻路线
  (蜀汉的北伐大业是非常悲壮的!"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不只是诸葛亮一个人,而是一群人!)
  诸葛亮离世之后,他的继承人是蒋琬。可以说蒋琬完全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继续北伐大业,而且迎来了千载难逢的良机,就是曹魏内部生乱了,如《三国志-蜀书-蒋琬传》所记载:
  叡大兴众役,还相攻伐。---今有此变,斯乃天时。---总帅诸军屯驻汉中。---又命蒋琬开府,明年就加为大将军。
  这次蒋琬吸取了诸葛亮进军路线上的教训,不走陇右,改走水路。
  琬以为昔诸葛亮数窥秦川,道险运艰,竟不能克,不若乘水东下。乃多作船舟,欲由汉、沔袭魏兴、上庸。
  而且他把大本营放在涪。可惜:
  疾转增剧,至九年卒,谥曰恭。
  可惜呀!又是一个"出师未捷身先死"!如果依计行事,蜀汉的北伐大业或有所突破。
  综上,诸葛亮面对的问题不是缺少粮食,而是苦恼于怎么把粮食运到千里之外的前线。造成问题的原因,既在于征途遥远,更在于蜀道难,还在于汉中有大片的无人区。而这个无人区就是当年曹操挖的"大坑"。
  (陕西省地形图。红圈中的秦岭山脉,是诸葛亮,其实更准确说是蜀汉后勤大军最终没有克服的障碍!)
  感谢邀请。秦国灭亡了蜀国,顺势成为战国七雄中最为强大的国家。很多人会说,秦国在占领了蜀国后才变得强大,其实秦国在占领蜀国之前,便已经非常强大了。
  而秦国强大的一个基础,其实依然在于秦孝公的一系列改革。在秦孝公的一力支持下,秦国完成了商鞅变法。
  而商鞅变法的一个重点,便是奖励耕种,奖励上阵杀敌。在商鞅变法的促进作用下,秦国完成的这次变革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完整蜕变。同时也有了一个新的促进作用:在当时的秦国,耕种这件事是大量六国移民在干的,他们只要垦荒并完成粮食上缴,那么相应的土地便在一个时期内成为其个人的土地,让秦国原本的荒地大量被开垦出来。
  另外秦国本国人也有了晋升的通道:上战场杀敌,用敌人的首级来记录军功,以此完成自己家族地位的转变。
  商鞅在做这样的安排时,恐怕深入了解了秦国人的习性:不善于耕种;而六国因为人口密度大,人均土地变得很少,人与土地失衡加上土地并不是属于个人的,这就使得大量人口逃亡到了秦国,并且从事农耕。
  如此一来,秦国一方面不缺少兵员,另一方面不缺少种植人员,让整个国家实力空前强大,秦国粮仓积蓄的粮食动辄能够支撑整个国家十来年的需求。
  而获得蜀国,一方面是锦上添花,另一方面却成为压制楚国的一个高点。
  在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先后向韩国、魏国、赵国、楚国多次发动攻击,并且绝大多数时间都是获胜的。一方面秦国变得更加强大,另一方面战国其余六雄日益衰微,更加凸显秦国的强大。秦国的强大也在于积累,不是一直在发动攻击
  秦孝公二年,商鞅开始了自己在秦国的变法。直到秦孝公七年,第一次开始向东讨伐自己的老东家魏国,用欺骗的方式大胜魏军。这次攻击持续到秦孝公十年。
  而第二波攻击是从秦孝公二十二年开始,到二十四年结束的。然后直到秦孝公去世,秦国没有再次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直到秦孝公的儿子秦惠文王,惠文王六年到十二年是一波。秦惠文王二十一年到二十八年又一波。
  这时候我们也可以观察到,其实秦国这个时期不是每次军事行动都是倾国之力而来的,这就给了整个国家轮番而动,休养生息的机会,加上秦国不断夺取新的封地,让国力更加强大。反观诸葛亮的北伐,是在刘备把前期优势尽数毁坏后的无奈之举。
  刘备当了皇帝,可是关羽因为性格等方面的原因,与东吴闹了矛盾,还被东吴趁机偷袭,搞了个城失人亡,荆州尽数成了东吴的地盘。
  刘备始终怀恨在心,举倾国之力发动了一场对东吴的战争。当时的蜀国挟刚刚占领益州、汉中的优势,文臣武将各个用命,可以说一时之间声威震天。可惜被陆逊打败,火烧连营之下蜀军能够活下来的已经很少很少了。
  加上蜀国在此之前对于人才教育始终不如川外,结果到了诸葛亮辅佐蜀国后主时期,整个蜀国甚至出现了人才接续不上的情况。
  诸葛亮的北伐,不是以战养战,而是对蜀国的不断消耗。
  蜀国人口有多少?根据历史记载,蜀国在经过了刘备的战败之后,加上一系列叛乱等情况,到了诸葛亮的手上,前期恐怕也就是一百万多一点的人口,而同时期的魏国有超过五百万人口,吴国超过两百万的人口。用人口基数一百万就可以看出来,当时蜀国可战之兵恐怕也就是二十多万的样子,这些人不光要当兵,还要负责种地收粮食,不然连自己的肚皮都吃不饱,更不要提打仗了。
  另外,诸葛亮北伐鲜少有战绩,最好的一次成绩便是到了南安、天水等三郡之地,军队得以就地获得粮食物资补充。所以在这次北伐时,马谡失去了街亭,不但是失去的街亭,更失去了以战养战的一个跳板。难怪诸葛亮都要痛苦不止了!
  而从汉中千里跋涉前去攻打关中之地的长安,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曹魏集团甚至把诸葛亮可能的北伐路线算得清清楚楚,一个子午谷,一个箕谷,一个斜谷,在这三个方向上以逸待劳,让诸葛亮也觉得又是窝心又是无可奈何。
  于是这样一来,失去了在前线稳定的粮食获得地,诸葛亮的蜀军不得不从汉中携带充足的粮食才能够北伐,所造成的人力浪费可不是一星半点,要不然他也不会被迫造出个木牛流马来为部队节约人力。
  靠着人力从汉中带粮食,即便蜀国是千里沃野的粮仓,可是十几万大军又能够带吃多久的粮食呢?六出祁山,其实诸葛亮的北伐密度是很大的
  蜀后主六年春天第一次北伐,当年冬天就第二次北伐。
  蜀后主七年再次北伐,九年又一次北伐,十二年再一次北伐。从这个北伐的密度来说,可是比当时的秦国向东攻击诸侯国的频次不遑多让了。
  可是蜀国以一个益州之地能和秦国当时的国力相比较么?不能!诸葛亮缺粮,不是蜀国缺粮,而是粮食不能及时运送过来才是真的
  《三国志》诸葛亮传说得很明白:
  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
  粮食不能维系,关键就是运送的艰难,不是蜀国缺粮食。曾经李严负责保障后勤粮草的时候就找个借口说粮食运不过去让诸葛亮被迫退兵就是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秦国占领蜀地以后,拥有了一个大粮仓。利用这个大粮仓,秦国养了很多士兵,最终一统天下。可是同样拥有蜀地,为什么诸葛亮总是缺粮呢?
  其实不能这么看这个问题,仅仅说一点,秦国灭六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灭一个国家,就夺取了这个国家的人口和粮草赋税。
  比如说秦国先灭亡了韩国,那韩国的粮草赋税就都是秦国的了,而且还增加了兵源。可是诸葛亮的问题就比较麻烦,他的对手只有曹魏,一直跟曹魏死磕,也没占多少地方抢多少粮食,总是处于内耗状态,就算是有庞大的粮仓,那也吃不消。
  01企业的前程,不是看注册资本,而是看年收益。
  这就跟我们现代办企业有的一比的,很多企业为了彰显自己的实力有多么强大,所以总是在注册资本上下功夫,动不动就是几千万上亿的注册资本。
  可是这能够决定你的企业能否办好吗?很显然这不是关键性作用。这东西就好比是一颗定心丸,可能是为了上市的时候,稳定民心用的。
  十七年,秦拔我阳城、负黍。二十二年,秦昭王卒。二十四年,秦拔我城皋、荥阳。二十六年,秦悉拔我上党。二十九年,秦拔我十三城。三十四年,桓惠王卒,子王安立。王安五年,秦攻韩,韩急,使韩非使秦,秦留非,因杀之。九年,秦虏王安,尽入其地,为颍州郡。韩遂亡。---《史记,韩世家》
  其实看企业是否有一个好前程,就去看看他们每年的收益率。每年都呈现增长趋势,那说明这个企业是一个好企业。
  这是很现实的问题,企业每年都挣钱,而且挣的钱越来越多,公司福利自然就好。那么业绩好了,股票价值就会攀升,分红自然也就多了。当然,不排除现在一些社会怪象,有些企业也很牛,但是承诺几年之内不盈利。不盈利不代表没有收入,而是将赚来的钱,全部投入到了开拓市场当中去了。这就是说人家在给未来赚大钱铺路,而不是仅仅看着眼前的这点蝇头小利。由此可见企业赚钱还是王道,当然国企是个例外。秦国为什么是一家好公司呢?因为他每次打仗都能够有巨大收益。灭一个国家,就占领了人家的地盘,攫取了当地的资源,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所以秦国可不是一直在吃蜀地的老本,他们在不断给自己赚资本,打到最后蜀地的粮草或许只是用来作为储备粮的。
  诸葛亮的公司可就有点麻烦了,起步的时候公司规模的确不小,可是这么多年下来,这公司一直处于原地踏步的状态,总在吃老本,注册资金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02缺粮草不仅是产能的问题,也是运输的问题。
  蜀地真的一直缺粮草吗?当然不是,如果真的是这样,那蜀地根本就不适合生存,逃亡的人应该比比皆是。
  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於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於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馀日。---《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现实中蜀地是一个大粮仓,这里有广袤的成都平原,被称之为天府之国。由此可见,蜀地的产能是跟得上的。秦国时期蜀地的产能便可以供应战争所需。
  那么为什么诸葛亮还是觉得粮草不够呢?其实很大一个问题,那就是粮草运输能力太差,在运输上不占光,粮草自然总是不够的。首先,运输粮草的路途比较艰难,蜀地基本都是山路,诸葛亮又跑到祁山那么偏远的地方去,要想运输一次粮草,需要翻山越岭,耗费时间很长。其次,运输粮草时间越长,那么运输队所消耗的粮草也就越多。因为当时运输可没有火车,全部都是靠人力车一点点推着走,每个运输人员,每天都得吃饭,送到前线能剩下一半就算是烧高香了。再者,蜀地集中征调粮草,也需要一个时间差。大家先把粮草集中到成都,再由成都统一调拨到前线,本身就耗费不少时间。
  一来二去,不光运输成本巨大,而且运输时间非常长。从诸葛亮索要粮草开始,到粮草运送到前线,这期间经历的时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都说刘备打汉中的时候,诸葛亮只是在成都给他准备粮草,起不到多大作用。岂不知,调动粮草才是一场战争最关键的地方。
  秦始皇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他打下哪儿,那儿就是他的粮仓,根本不需要依靠蜀地到前线这么长一条补给线。
  03蜀汉政权在成都,秦国政权在关中。
  朝廷消耗的粮饷,其实比军队要大得多。这是必须要承认的,因为一套领导班子,从皇帝到百官,哪个家里不是富丽堂皇?哪个不是每天山珍海味?
  这帮人攫取了国家百分之八十的财富,还要从百姓身上攫取军费粮草,所以说消耗是非常巨大的。
  蜀汉政权就设立在蜀地,所以蜀地的粮草要先紧着朝廷享用。再难不能难了皇上和百官,这是封建社会的通病。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馀饶。至於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馀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秦国政权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蜀地只是起到粮仓的作用,秦国的政权在关中。在没有掠夺蜀地之前,关中之地的粮草就已经足够关中贵族们享用了。
  这个时候蜀地再加进来,那么蜀地的粮草自然是有其他用途的,不会再用到贵族身上,至少用的地方比较少了。
  那么秦国的军队粮草自然就相当富足了。相比较蜀汉的尴尬,秦国是不存在这方面问题的,封建朝廷没有不腐败的,关键是盘子大了,你还看得出来吗?
  总结:秦国就是比蜀汉富有。
  关中之地和蜀地加在一起,那就是秦国发家致富的资本。蜀汉跟他比起来,那就是少了关中这么一块宝地了。
  过去的关中和现在不一样,那个时候关中平原也是盛产粮食的,而且植被茂盛,不亚于天府之国。
  所以说秦国比蜀汉有钱的多,诸葛亮也就比秦始皇要艰难的多。家底厚实,再加上攻城略地不断赚钱,秦始皇是真的不差钱。
  可是诸葛亮家底不怎么厚实也就算了,打仗也打不出个名堂来,赚不到钱总是把本钱往里面搭。再加上国内的日益腐败,蜀汉政权当然是举步维艰了。
  参考资料:
  《史记》
  《三国志》

世界十大桥梁是哪十座?1明石海峡大桥,2南京长江大桥,3西堠门大桥,4,丹麦大带桥,5英国亨伯桥6香港青马大桥,7费雷泽诺大桥,8美国金门大桥,9梅克金海峡桥,10伦敦塔桥。明石海峡大桥1998年4月5华国锋访日,日本人在记者会上怎样介绍他的?为何让他哈哈大笑?了解中国近代发展史的人都知道,在新中国发展成长的过程之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都对我们国家进行封锁限制和遏制发展的政策。而为了从美国那里获取足够的利益,日本政三峡大坝为何无人敢动?三峡周围的军事防御力量,让敌人望而生畏二战期间,英国空军一举摧毁了德国默内河谷大坝,4亿吨洪水瞬间倾斜而下,3万多名士兵当场丧生,德国兵力遭到了巨大的打击。而三峡大坝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一旦被摧毁,必将对什么是真爱国,什么是假爱国?钱学森式的无私爱国他放弃了在美国优厚的生活待遇,历经阻挠回到了百废俱兴的新中国,为中国带来两弹一星。在中美建交之后,钱学森也多次拒绝了美国的邀请和颁奖。如,1979年母校加州理工学百年漫画系列好心的美国人美国对中国这份大蛋糕一直存在觊觎,鉴于当时美国正经历内战和重整经济,以及主要力量在东南亚,无力同西欧列强一样派兵入侵中国,于是采取了利用经济手段实现掠取。另一方面清政府依然坚持夷人清朝12帝中,为何康熙被认为是最突出的?毛泽东康熙有三大贡献大多人认为,皇太极才是大清12帝中最突出的一个。其实,康熙才是,无人可比。毛泽东曾经说康熙了不起,有三大贡献。那么,毛泽东所谓的三大贡献到底是什么?1第一大贡献确定了现在的疆域青年韩国前总统卢泰愚曾说我是中国山东人!卢泰愚的诡谲人生韩国总统,善终的不多,卢泰愚是其中一个。这位前总统,刚刚辞世,其生也荣,其逝也哀。从1932年生于韩国大邱,到1987年当选韩国总统,再到如今,与世长辞,这位韩国前总统,曾经深陷贪秦灭六国一共死了多少人?残酷程度远超想象?对冷血的极端利己主义者而言,只要自己不死,别人死多死少都无所谓,哪怕死得再多,也与己无关。当然,如果告诉他他也会死,他的反应就会截然相反。明白一点即可,秦王统一七国的初衷绝不是为你清朝时期,如果左宗棠无法收回新疆,失去新疆的危害有多大?一千多年前,有位叫做王之涣的诗人,来到了凉州(今甘肃武威)。当他眺望西北大地时,感慨万千,遂写下千古名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一百多年前,一个善写诗词的名臣,同样站在这里深藏功名三十载化作春蚕报乡亲一名抗美援朝老兵的人生选择抗美援朝老兵蒋诚已经93岁了。记者采访他时,这位老人头戴着有五角星的旧军帽,穿着朴素的黄绿色军裤,腰板挺直,苍老的双手还能稳稳托住刚颁发给他的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奖章。这是一位深藏功巨匪徐汉章是如何大摇大摆赶着牛,把手枪带过我军检查点的徐汉章由于脸上长了一颗朱砂痣,在湘西巨匪中是辨识度最高的一个。建国后,我军剿匪部队在对他进行通缉时,还将他那颗朱砂痣当作了一个重要的辨识标志。可是徐汉章却能够赶着牛,带着武器,大摇
丧妻之痛造就了电码之父莫尔斯丧妻之痛造就了电码之父莫尔斯莫尔斯1791年出生在美国,14岁的时候进入耶鲁大学,20岁就进入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成为了有名的画家,曾经为美国总统亚当斯和杰克逊画肖像。36岁的时候接到古代株连九族,是哪九族,真的一个也跑不掉吗?电视剧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我又能跑到哪儿去?这就说明在通讯技术落后刑侦技术薄弱的古代,即便是想偷偷跑掉是很困难的。我们常常听到影视剧中提到株连九族这个词,真实的历史离上帝太远,离魔鬼太近墨西哥的政治动荡与失去三分之二的领土墨西哥的历史特征与其他原西班牙美洲殖民地的国家一样,墨西哥虽然脱离了西班牙,获得了独立,但陷入长期的混乱状态。算算摄政者皇帝总统政治巨头独裁者和其他统治者,在墨西哥独立后的前半个世1951年,一位老农在讨水喝之际,指着毛主席的画像说这是我的兵新中国建立后的第三年即1951年,一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伯伯像往常一样到邻居家中歇息喝水,这位乡友家中的新挂画勾起了这位农民伯伯的注意力。他凝望着墙上的画像,思忖着好一会儿,觉得穿越回古代的话,做官也会有工资吗?看你去的是哪个年代现在只要肯工作,就能赚到钱,不像古人,即便身为朝廷命官,拿到手里的东西还不一定是真金白银,有可能是花椒,有可能是粮食。在秦始皇统一六朝之后,俸禄制取代了世卿世禄制,想要当官吃官粮,79年前,他以身殉国时,女儿还未满两岁他是毛泽东眼中枪杆子和笔杆子都过硬的将才他是朱德眼中中国军事界不可多得的人才八路军最优秀的将领之一他是周恩来口中足以为党之模范的英雄模范人物他就是左权79年前的今天左权将军牺牲他是陈毅幼子陈小鲁,岳父是开国大将,妻子不简单军衔比他还高一级硝烟滚滚的战争年代,出生入死的将士们共同经历很多刻骨铭心的时刻,难忘的战争历程让他们之间结下永世难忘的革命友情。新中国成立后,为革命事业奋战半生的开国将帅们,终于有精力经营自己的小读史明智生前有多风光,死后就有多凄凉的元辅张居正(一)万历十五年花了很大篇幅讲皇帝的老师张居正。对于少年皇帝万历来说,除了两位皇太后,他需要尊敬的人只有2个一个是张居正张先生,一个是他的大伴冯保。张冯2人的结合,对今后政治形势产生了相一代枭雄公主的末日太平公主从如日中天落至凄凉身死看得顺眼请点个关注高频率更新中外历史故事,供君解闷为了铲除试图重走女皇路线的韦皇后,唐朝的李家人联合在了一起,成功的除掉了韦氏一党。但政变之后,两位领头人物,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立即分他是党内英才,牺牲时年仅28岁,妻子守寡54年,儿子后成国家总理导语他是一个遭到上天嫉妒的人,他年轻的时候,就无比的期待革命事业,他带领学生为了革命游行罢工,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奇才,而且在军事方面也颇有成就,他是一个如此优秀的人,以至于牺牲时才年如果穿越回古代哪个朝代生活压力小还能过上小康生活遥望历史长河,回首千年中华,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令人心驰神往。中华文明是全球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几千年来,祖先们在各个领域都创造出了灿烂夺目的文化。此生无悔入华夏,来生还做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