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一代枭雄公主的末日太平公主从如日中天落至凄凉身死

  看得顺眼请点个关注~高频率更新中外历史故事,供君解闷~
  为了铲除试图重走女皇路线的韦皇后,唐朝的李家人联合在了一起,成功的除掉了韦氏一党。
  但政变之后,两位领头人物,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立即分道扬镳,他们互相知道对方的能力和对方的野心,达成了统一的目的,下一步就是要清除对方的威胁。二人都安排了人做宰相,事实证明,李隆基的目光更好,他的宰相得到了百官的认同,李隆基就借助这个势头,向皇帝施压,将崔湜等人再次贬斥,崔湜降至为尚书左丞,其他人等一概出外做刺史。
  对面的太平公主,自从政变后,仗着政变的功劳,以及她经营了几十年的朝廷势力,一举成为满朝堂权力最大的人,唐睿宗也经常找这个妹妹商谈国事,若是几天不来,还会请宰相前去到太平公主府邸询问。每次宰相上奏,唐睿宗都会询问一下,这事情太平公主有什么意见?自己的三儿子有什么意见?
  开始的时候,太平公主并不把李隆基放在眼里面,一个刚出头的年轻人,怎么能和自己相争?就这么一放松,她这边就给赶走了一大批人,太平公主这才准备尽全力对付对方。
  一个不是嫡子,不是长子的儿子坐上了太子之位,这是李隆基最大的弱点,太平公主就抓住这一点发起了攻击。她指使人去传播一种说法,说当今太子不是嫡长子,不应该继承皇位,否则将来肯定会有后患。
  不得不说,太平公主抓住的这一点很精准,也很致命,她有礼制的名分来压满朝官员和皇帝,以她对自己兄长的了解,唐睿宗不喜欢争斗,只要声势造足了,唐睿宗很有可能就依据应该有的立太子的规矩,更换太子。
  这次的唐睿宗让妹妹失望了,一心要在儿子和妹妹中保持不偏不倚的唐睿宗,对妹妹拿儿子身份来说事情很是不满,对满天的谣言不闻不问,到后面谣言过度时,他还下了一道诏书,禁止任何人讨论废立太子的事情。
  一计不成再来一计,不直接拿李隆基来做文章,太平公主转而拿李隆基的母亲窦氏来做文章。她说后宫无主,建议唐睿宗立一个新皇后,唐睿宗恻然道:"我当年的皇后和妃子,死于非命,连尸骨都找不到,我哪里忍心再立一个皇后啊。"
  太平公主道:"陛下如此怀念他们,应该追封才是,不过有个问题故皇后是陛下的正室,还生下了儿子,应该追封为皇后,窦氏本来就不是正室,追封的时候应该分清楚才是。"
  这就是从源头下手了,她说的也有道理,在当时,窦氏不过是一个皇嗣的妃子,要追封,也就是追封一个等级比较高的妃子的地位而已。若是唐睿宗听从了这个建议,那么李隆基的地位就会因为母亲的地位而更加尴尬,太平公主就有了更多的理由来攻击他。
  又一次,唐睿宗的行事让太平公主失望了,他默默地听完妹妹的话,然后没有做任何表态,站起来送走了妹妹。
  回过头,他下了一道诏书,追封当年的正室和窦氏都为皇后。太平公主给兄长耍了一道,心中愤懑。她的动作变得更激烈了,让手下大肆散布谣言:"宫廷内外都倾心于东宫太子,姚崇和宋璟为太子的左右手,一直在谋划不轨的事情,过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有大变。"
  三番四次的动作都付诸流水,太平公主索性将事情摆在明面上来说,她在一天下朝的时候,亲自前往皇宫门口,堵住了成群结队出来的宰相们,说:"我认为,太子不适合他的位置,为了朝廷大计,我们应该换一位太子才行。"
  所有的宰相都大惊失色,这种事情大家都知道,但谁能把事情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出来?宰相们面面相觑,都不愿意张嘴,谁敢说话那就是公开站队了,以后产生任何的变故,说话的人都免不了干系。甚至就算没有事情发生,没准皇帝也会拿挑拨离间的罪名来惩处。
  沉默没有维持多长时间,毕竟宰相里面有两个人早就选好了队伍,想变都变不了了,更别说这俩人中还有一个最出名的就是刚直,他怎么能容忍太平公主如此傲慢?只见宋璟踏前一步,仰着头缓缓的说:"东宫有大功于天下,是真正的社稷之主,公主怎么能有这个想法?"冷冷的笑了一声,太平公主没有在宫门口和他争辩,傲然的转身离去。
  到了这个地步,大家都没有任何的退路了,宋璟和姚崇主动出手,他们觐见唐睿宗,道:"陛下的嫡长子尚在,李贤的嫡长子,也就是唐高宗的嫡长孙也在。太平公主在朝廷上挑弄是非,将会导致东宫不稳和百官不安。请陛下将那两位都外放到地方做刺史,并解除您的第四个儿子和第五个儿子的禁军兵权,再将太平公主和她的驸马调去洛阳,这样就能保证不会产生什么变故了。"
  苦笑着摆了摆手,唐睿宗道:"我就剩这么一个妹妹了,她又没有什么过错,怎么能让她去遥远的洛阳呢?至于其他几个人,就按照你们的建议行事吧。"
  唐睿宗依然是唐睿宗,牵扯到自己的亲人,他总是会顾虑很多,牵挂很多。几个兄弟姐妹中,就剩下这么一个妹妹陪在身边了,在没有铸下大错之前,唐睿宗着实不忍心赶走她,他估计是想着,只要自己表明了态度,做出了预防措施,妹妹就会放弃野心,安定下来,他们兄妹还能一起度过人生的后半段。
  事不从人愿,性格很像母亲的太平公主绝不肯就此放弃。几天后,一个皇家养的术士很严肃的对唐睿宗说,他眼观天象,判断五天之内,就会有军队进入皇宫。
  此言一出,皇帝被吓到了,唐睿宗经历的这几十年,是极为动荡的几十年,不说别的,政变就有好几场,就在不久之前,他的儿子还发动了一场政变,引军杀入皇宫,斩杀了地位最高的太后。如今的局面,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争斗正激烈,唐睿宗很担心术士说的就是他们俩人中的一个将铤而走险,再来一场政变。
  若是又发生一场政变,不管谁输谁赢,唐睿宗是肯定得不到任何好处的,没准在乱军之中他的小命还会受到威胁。唐睿宗连忙将宰相们叫来,对他们说:"有术士跟我说五天内将有军队入宫,你们一定要加紧提防。"
  作为李隆基的坚定支持者,张说在这个时候做出了迅速的表态:"这肯定是有奸人要离间东宫才有这个说法,只要陛下让太子监国,流言就可以得到平息了。"姚崇在一边也赶紧附和:"张说所说,是安定社稷的最好办法。"
  听了两个人的话,看看众人的脸色,唐睿宗霍然明白了,原来又是自己不安分的妹妹在对自己儿子出手啊,而且这次还是下的死手,是想让他们父子反目,甚至是兵刃相向。
  想明白了,皇帝也恼了,我在你们中间尽量保持平衡,不就想安稳的过几年日子,你竟然想要离间我们父子,想让我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这太过分了。
  恼怒的皇帝展示出了自己的威力,一封诏书,自己的长子和兄长李贤的长子,一起外放,比李隆基小的两个儿子罢去禁军兵权,改为东宫将领,成为李隆基的手下。最重要的一点,将太平公主逐出长安,迁往蒲州安置。
  当所有人被皇帝的诏书砸的头晕脑花时,唐睿宗在第二天又宣布了重磅消息,由太子监国,六品以下官员的任用交给太子处理。两封诏书,很明显的表明了皇帝的立场,他要开始力挺自己的儿子了。
  拿到诏书,太平公主完全愣了,她想不到自己指使术士出手适得其反,更想不到一向谦和的兄长能有如此霹雳手段。
  蒲州?偏远地方,如何能安置她这个几十年屹立朝堂的公主?她仗着长辈的身份,把太子叫到自己宫中,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斥责:"我为你们父子也算是尽心尽力做事,你们今日竟然以怨报德,将我赶走。我费尽力气让你父亲做皇帝,难道是为了我自己?安乐公主那个笨蛋想做皇太女,难不成我还想做皇太妹么?"
  堂堂公主,当着所有人的面把一国太子骂成这般模样,所有人都看傻了眼,李隆基则低眉顺眼,直到姑姑发泄完,他才抬起头,就这么会功夫,他已经做出了决断,要牺牲自己这边的人,安抚太平公主,安抚唐睿宗,保全自己的地位。
  他说道:"我对此事一无所知,都是那两个人胡乱揣摩上意,我将向父亲上奏,降罪于他们二人。"太平公主见侄子服软,冷笑一声,拂袖而去。
  在众人面前说的话,李隆基也无法赖账,他随后就前往皇宫,在唐睿宗面前弹劾姚崇宋璟离间皇家亲情,请惩办二人。
  在这之前,太平公主已经提前出手,她拜见兄长,先表示自己愿意接受驱逐,前往蒲州。
  看着被自己赶走还一心为自己打算的妹妹,唐睿宗心头一动。再加上李隆基的主动,唐睿宗就将姚崇和宋璟贬为刺史,而自己的长子和李贤的长子则收回外放的命令,继续留在长安居住。
  有感于儿子和妹妹之间的争执,唐睿宗感觉到了疲惫,他原本就不愿意做这个皇帝,如今更不想干了,升起了这个想法,就难以压制下去。
  他把重臣们一起叫到皇宫,对他们说:"我向来淡泊,不认为皇帝是多么尊贵的位置,以前做皇嗣,做皇太弟,都是时事所迫,不是我的本意。现在我年过半百,不想再亲自处理朝政,打算将皇位传给太子,你们觉得如何?"
  这话说的太突然,大臣们面面相觑,都不敢先张嘴,说不同意就是得罪太子,说同意没准会得罪皇帝,谁敢说话啊。
  过了半晌,有太平公主的亲信咬咬牙站了起来:"陛下春秋正盛,四海景仰,怎么能行禅让之事,这岂不是让天下臣民伤心么?"有人率先开口,就有人附和,唐睿宗看似乎太子的支持度不算很高,就叹了口气,不再说此事。但他第二天就下诏,强调了太子监国的地位,把太子能够任免的官员提升到了五品,算是先一点一点打好基础。
  情况似乎不错,而李隆基依然相当冷静,他知道自己还没到高调接权的时候,相反,越是这个时候,他越是要老实做事,让皇帝对自己满意。他接连上书,请求将太子的位置还给大哥,并请求将太平公主请回长安。
  对于第一个要求唐睿宗自然不会批准,第二个要求则是让皇帝心动,他将妹妹赶走,一直都有些想念,人不在身边,反而会更多的想起这个人的好处,不说别的,太平公主之前确实是一心一意的将他重新推上了皇位,可谓是居功至伟,又没有明面上的过失,就这么赶走,一向心软的唐睿宗早就反悔了,不过是碍着儿子的面子才没有下诏,既然儿子松口,唐睿宗高兴地同意,下诏将太平公主请回长安。
  回到长安的太平公主给人一个印象,就是她这一回合取得了胜利。许多见风使舵的大臣纷纷投靠到太平公主的门下,权力大涨的太平公主就在朝廷上安插人手。
  传言中跟太平公主不清不楚的崔湜找到太平公主,希望能把自己也推上去,最好能当个宰相,太平公主笑道:"这有何难,我帮你说几句,就可以如愿了。"崔湜连连道谢,谢了两声,脸上却显露出愁色,踌躇一会才说道:"有一个叫陆象先的人,希望能和我一起推荐。"太平公主道:"陆象先又不是我们这边的人,我何必推荐他?"崔湜道:"他品行高洁,得到官员们的看重,他能做宰相,一定可以安抚众人,这样我也算是借他的光,免得被人弹劾。"太平公主听着有道理,就在第二天向唐睿宗推荐了俩人。唐睿宗道:"陆象先我知道,他有品德,有才能,确实是宰相的人选。崔湜为人龌龊,难以服人。"还是太平公主再三恳求,说的眼泪都下来了,唐睿宗才一心软,批准了两人的升职。要说崔湜能得到太平公主的如此助力,就是凭着他的一张脸,当年这张脸让他成为上官婉儿的情夫,如今这张脸又得到了太平公主的看重,为情夫出力,怪不得太平公主如此坚持。也怪不得唐睿宗看不上这个资深吃软饭的小白脸。
  就在提拔这两个宰相的时候,唐睿宗一口气又任命了另外五个,但是偌大一堆宰相中,只有刘幽求一个人是摆明车马支持李隆基,其他几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太平公主的印记,两个人的实力对比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太平公主几乎达到了权倾朝野的水平,现在阻挡她的只剩下她的兄长了,只要唐睿宗松口,除掉李隆基将不费吹灰之力。
  在等待中,机会出现了,一个光芒万丈的彗星出现在天空的西边,横扫过天际,夜晚的天上好像出现了两个月亮一般,所有人都看到了这颗巨大的彗星。异常的天象往往意味着有异常的事情将会发生,就是所谓的"天象示警"。这么大一颗彗星是老天想说什么呢?
  太平公主将宫廷术士叫来,仔细的嘱咐了一番,等术士回宫,唐睿宗就把他叫去,询问彗星的事情。术士强自按捺下紧张,缓缓地吐了一口气,平稳了一下语气,才把打了好久腹稿的话说出来:"彗星出现,一般就是除旧布新的预兆,如今彗星出现的位置,是在帝星和前面的三颗星之间,一直以来的说法,帝星前面的星就代表着太子,这里出现变动,大概就是说太子将继承皇位,预示着陛下即将传位。"
  这话说得头头是道,但身体健康的皇帝为什么要让位?
  唯一的可能不就是太子发动政变,把老皇帝赶下去么?
  按照太平公主的想法,唐睿宗再淡泊权力,对于自己的皇位也会有保住的心思,只要有一丝这种心思,那么皇帝就不会允许逼宫,不会允许有人强行把他赶下皇位。再说,就算不是皇帝,只要有地位的人,除非是自己主动,否则谁会愿意被别人生拉硬拽的夺走属于自己的东西?
  也不用皇帝立刻对李隆基下手,需要的仅仅是皇帝开始猜忌儿子,不用太多,一点点的疑虑和忌惮,就会被太平公主无限扩大化,一举将他从太子的位置上搬走。
  低头沉思了半晌,在术士紧盯的目光中,唐睿宗仰起头,长长的吐了一口气,出乎术士的预料,脸上没有一丝愤怒,却是一副如释重负的表情,淡淡的一笑:"原来如此,原来如此,我早就想要传位,老天都告诉我该这么做,我就没有疑虑了。有才德的人得到皇位可以禳灾,我意已决。"
  愕然的张大了嘴,术士完全没想到皇帝竟然顺着他的话做出了决定,他随口说了几句敷衍皇帝,然后屁滚尿流的第一时间冲出皇宫,将对话转告给了太平公主。
  精明了一生的太平公主愕然的张开嘴,她的兄长又一次超出了她的想象,一生追逐权力,一生身边的人都在追逐权力的她怎么能想象竟然有人对于皇位弃之如敝履?执掌天下的大权竟然有人会主动放弃?
  弄巧成拙,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说的就是此时的太平公主,她帮了自己的竞争对手,她用自己的力量,促使唐睿宗传位李隆基,等于是亲手把皇位交给了平生李隆基。
  可事已至此,她无从后悔,也没有时间后悔,她能做的,就是再次拿出自己的全部本事,力劝唐睿宗收回成命。
  想着自己终于可以逃离苦海的唐睿宗难得的坚定了一次,或者说每次在推掉皇位时都是他意志最坚定的时候,百官劝谏无效,太平公主当面劝谏无效,连当事人李隆基跑去皇宫劝谏都没有任何效果,他对儿子说:"社稷安定,我能做皇帝,都是出自于你。现在老天告诉我皇帝的位置有灾异将要发生,所以我将此转交给你,相信可以转祸为福。你还不听我的,难道是想在我的灵柩前面继承皇位才能满意么?"
  话已至此,李隆基无话可说,他流着眼泪走出了皇宫,至于眼泪里面有多少惶恐,多少悲伤,多少心愿得逞的喜悦,那就只有当事人知道了。
  第二天上朝,唐睿宗正式下诏宣布传位给太子。原本大权在握,胜利在望的太平公主,眼睁睁的看着处于劣势的侄子一朝大翻身,有了皇权,胜利的天平立即倾向于李隆基一方。
  不肯认输的太平公主还要挣扎,她对唐睿宗说:"虽然陛下已经决定了禅位,但还是要掌握大权,要不然太子毕竟年纪还小,恐怕不能很好地履行职责。"
  唐睿宗想了一下,觉得也是,他好歹治理国家好几年,又眼看着自己的母亲,一位出色的皇帝治理了好几年国家,经验比儿子要多很多,儿子刚刚登基,肯定有很多事情不熟悉,那为了帝国的稳定,他还是帮帮忙比较好。
  他就把李隆基召来,对他说:"你之前不断地推辞皇位,想来是觉得这个位置责任过于重大,承担不起来,那我还是帮你一把吧。当年虞舜禅让给了大禹之后还亲自巡查天下,我就算是传位给你,又怎么能忘记家国?以后军国大事,我也会兼顾一二,你就不必担心了。"
  一瓢冷水浇了下来,本以为自己将要获取最后成功的李隆基不幸的发现父亲还是压在自己的头上,他只是多了一个名义而已,原本异常开心的心中变得压抑起来,他勉强的撑出一张笑脸,应下了父亲的建议。
  事情都谈妥了,就开始正式的传接皇位,太子李隆基登基,是为唐玄宗,唐睿宗升级为太上皇,同时传诏天下,三品以上的官员任命依然由太上皇做主。
  这样一来,唐朝出现了难得的三头执政的局面,太上皇唐睿宗,现任皇帝唐玄宗,还有太平公主。三个人之中,反而是最名正言顺的唐玄宗权力最小,太平公主比他强大,宰相班子里面有五六个人是太平公主的人,明面上最强大的依然是唐睿宗,三品以上官职的任免,等于主要官员还是由唐睿宗说了算。
  退位之后,唐睿宗自觉对妹妹有些对不起,感情上更加倾向于太平公主,太平公主就抓住这个机会继续扩张自己的权势,把新任皇帝压迫的有些喘不过气来。
  给压迫的日子不是一天两天了,李隆基还能保持镇定和等待,反正他已经是皇帝了,大不了多待几年,等父亲年老,他就可以逐步的收回权力,实现平稳的过渡,不至于给国家造成动荡。
  问题是他的亲信们忍不了了,辛辛苦苦这么多年,拼命政变拼命干活,大家为的不就是皇帝登基的这一天自己可以安享富贵?尤其是刘幽求,作为前面这几年李隆基的首席亲信和功臣,本来他是奔着首席宰相去的,结果仅仅得了一个中书舍人的官职,加了一个参知政事,算是进入宰相行列,与侍中这种执掌一省的宰相相差不止以道里计。就算唐玄宗努力的提拔他,他升为尚书右仆射,可依然和目标有差距,更别说他说的话在朝中并不太算数,太平公主的人多,他就这么一个,整天被人排挤的就很难过。偏偏排挤他的还是那些韦太后的党羽,是他们政变推翻的人,连崔湜这么个家伙都能在他脑袋顶上发号施令,刘幽求异常郁闷,怒形于色。
  忍不可忍,就无须再忍,若是太平公主一党再发展下去,唐玄宗的皇位都会有危险,这些年来,政变可真的不是什么稀罕事情。要是唐玄宗倒台,刘幽求他们一帮人就彻底完了。为了皇帝,为了自己,刘幽求决定再来一次政变。
  轻车熟路的政变老手,刘幽求知道要政变必须要有军队的支持,最好还是禁军的支持,调动方便,战斗力强大,若是得到了禁军,就足以覆灭长安城内任何力量。正好,禁军一名主将是唐玄宗的亲信,正宗的天子亲信,和天子认识的时间比刘幽求还要长,忠心不需要怀疑,手上握有禁军兵权,如此好的人选,刘幽求自然一眼就看中了,这个将领也早有此心,二人是一拍即合,很快制定了一个政变的方案。然后这将领觐见唐玄宗,说道:"宰相中有多人是因为太平公主得官,日日夜夜在准备篡逆,如果不尽早图之,恐怕他们动手的时间已经临近,到时候太上皇都无法保全。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方案,只要陛下批准,就可以施行。"
  先下手为强,见手下都有了决断,唐玄宗也咬了咬牙,点头同意了他们的建议,还叮嘱了一下让他们回去再好好商议一下,尽量不要有什么漏洞。
  政变是多么大的事情,就唐玄宗的想法,保密这是必须的,都不用太多说,他却没有想到自己这个亲信的性格,为人过于豪爽,就有些脑筋转不过来了,他出宫后,正好遇到了一个侍御史,俩人聊天的时候,禁军将领竟然把要政变的事情说了个底儿透。说完,他可能也发现自己做的有哪里不对,赶紧回头跟唐玄宗汇报了这个事情。
  偌大的事情就这么轻易的泄露了?唐玄宗自己都给震的傻了眼,半晌之后,这个侍御史谁知道是不是忠于皇帝,是忠于哪个皇帝?就算侍御史可靠,他要是把事情再说给随便哪个人,政变就不用想着成功了,若是政变不成功,他皇帝的位置就有很大可能给废黜,毕竟就算你是皇帝,发动政变也是在造太上皇的反,太平公主有大把的借口废立。
  弃卒保车吧,反正这也是第二次了,唐玄宗做的也算熟练,他主动写了一封奏章,将刘幽求二人准备政变的计划一五一十的交代给唐睿宗,以此来撇清自己的关系。唐睿宗大怒,我都把皇位让出去了,你们这些做臣子的还不罢休,非要我两个亲人你死我活不成?他直接下诏,将政变参与的人入狱,处以死刑。唐玄宗极力保全,拿出刘幽求以前立下的功劳,总算是给几个亲信保住了一条性命,从死刑改为流放。
  竟然没死?这可不能让太平公主一方解气,崔湜就写信给广州都督,让他找机会除掉刘幽求。这个广州都督和崔湜是老相识,当年崔湜就是推荐的他去杀死了神龙政变五大臣。依靠杀人得来的官职,广州都督自然不惮于继续杀人。一旦刘幽求到了他那里,肯定是逃不出一死。
  问题是刘幽求没过去,在半路上,桂州都督和刘幽求是老友,将他留下,即使广州都督连番写信催促,桂州都督都置之不理,他还对刘幽求说:"你所犯的不是朋友都要绝交的恶行,我就算因为你受到牵连,也没有怨恨。"就这么的,刘幽求算是死里逃生。
  接连几个回合下来,唐玄宗连续弃卒保车,属于他的宰相都被赶出了朝廷,姚崇张说刘幽求,他好不容易提拔起来的人一个个都去了外面,留下他一个人在御座上对抗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觉得唐玄宗已经是独木难支,多年的浇灌似乎终于到了结出果实的时候了,她看看自己的势力,朝廷宰相七人,五个是她这边的,禁军主将两人,都是她这边的,中下层的官员有许多是她一手提拔起来,后宫之中遍布着她的人手,这么算起来,别说唐玄宗,唐睿宗的权势都已经不如她了。
  水满则溢,积累到了这个时候,太平公主已经不甘心再扮演一个公主的角色,她开始联络人手,要再来一场政变,废立皇帝,架空太上皇,攫取朝廷大权,然后随意的一把毒药,她就可以像母亲一样,成为高高在上,俯视天下的女皇帝。
  有一个人注意到了太平公主的异动,这个人虽然得到了几次提拔,但官职始终不高,没有引起太平公主她们的注意,等于是唐玄宗的秘密武器。这个人名叫王琚。他一直紧密的注视对方的动作,当他发现太平公主那边动作频频,几个禁军将领一反常态的多次出入公主府邸时,立即提醒唐玄宗:"太平公主将要生变,我们再不动手,就来不及了。"
  一向果决的唐玄宗却犹豫了起来,前面两次动作,得到的结果都是自己失败,每次都不得不推出去两个亲信做替罪羊,弄得自己几乎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到眼前,最大的胜利还是太平公主失误得来,这些事实让唐玄宗对自己产生了一丝疑虑,难道他不是太平公主的对手么?
  这一次再不成功,他连替罪羊都没了,连退路都没了,罪过将降落在他自己的身上,就算性命无碍,皇位是不用想了,而且以后都怕是无东山再起的日子。
  双方的实力完全不成比例,他这边最多是一些四品以下的小官,太平公主那边则是宰相重臣一箩筐,连兵权都在对面,这对抗起来能赢么?
  还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他唐玄宗是皇帝没错,皇帝头上还有一个太上皇呢,还是掌握朝廷权力的太上皇。对太平公主动手,唐睿宗出手阻止的可能性非常大,那要成功,就要将唐睿宗一并计算在内,必要的时候还要除掉唐睿宗。
  不得不说,唐睿宗作为一个父亲,比前几位皇帝都要称职的多,他尽心的对待自己的家人,父子之间情分很深。
  再说,不谈感情,对父亲动手也意味着违背了"孝"这个任何一个皇朝最为重视的品德,很可能会让别人以此为借口对付他,还会在史书上留下一个不好的声名,这可是任何一个皇帝都不愿意要的。
  想得越多,就越犹豫,唐玄宗踌躇良久,纵然王琚的目光异常迫切语气也十分激烈,他依然没有做出决定。
  关键时刻哪里有时间让他犹豫不定?王琚又不能成天跟在皇帝的身边催促,还好,正当他火烧眉毛时,援兵出现了。给弄去洛阳镇守的张说听说了情况,派人给皇帝送上了一个礼物,一把锋利的钢刀,意思就是当断则断。
  没有退路,唐玄宗只好点了点头,他开始积极的提拔亲信,试图争夺权力。
  提拔亲信的举动落入太平公主的眼中,她知道唐玄宗正在采取预防的措施,在她看来,唐玄宗提拔人手,是为了给这些人积累资历,等过一段时间就可以上奏委任宰相,和自己分庭抗礼,她还真没想到唐玄宗和她抱着一个政变的念头。
  不能再等了,太平公主把自己这边重要的几个人都召集起来,商议废立的事情,急先锋的角色由崔湜扮演,他第一个站出来说:"禁军的两位将领都站在我们这边,只要他们统领禁军,直接进入皇宫,逼迫皇帝退位,不由得他不答应。用不了半天就可以宣布成功了。"
  很快,方案形成了,就是崔湜所说的动用军队逼迫唐玄宗退位。
  他们准备的时候,保密工作做的也不怎么好,他们注意隐瞒住了唐玄宗一边的大臣,计划却被另外一位宰相知道了,这位宰相是唐睿宗的人,一向以来都是在皇帝和公主之间保持中立态度,太平公主他们也知道这位宰相了解到了一些政变的谋划,想着就这么一个中立派的人物,估计不会对他们的计划有什么影响。
  在预定的政变时间前三天,老宰相出人意料的前往皇宫,和盘托出了太平公主他们的计划。事情到了这般地步,再不容许唐玄宗有什么犹豫了,他立即决定,要展开反击。
  相比两边的实力,唐玄宗这边的是他两个弟弟,提供了一些兵力上的帮助,还有几个家奴,还有宫中的宦官,还有他的几个亲信,几乎就是上次对韦太后的翻版,唐玄宗处于绝对的劣势,他唯一的选择就是殊死一搏。
  在太平公主政变的前一天,王毛仲领着三百名士兵,埋伏在皇宫里面,皇帝传召让太平公主那边的那两位禁军将领觐见,俩人没想到事情已经泄漏出去,施施然的走进皇宫,刚脱离外面人的视线,王毛仲就带人把他们围住,乱刀砍下,两个将领当场毙命。
  这俩人一死,禁军群龙无首,唐玄宗就可以以皇帝的身份号令军队。
  心中大定的唐玄宗这才亲自出马,带上王琚,王毛仲等人,领兵前往朝堂,轻松的把在那里办公的一干宰相拿下,除了崔湜之外,其他人直接诛杀。完成了这边的任务,唐玄宗又命人带着一路军队去太上皇的所在。
  禁军发动,太上皇早就得到了消息,他哪里知道儿子会不会来对付他?万一儿子一狠心把他也给弄死了呢?
  大惊之下,唐睿宗和几个宦官逃离了自己的宫殿,匆忙之中也无从辨别方向,他听见禁军的声音从北面过来,就一路往南边跑,一直跑到了皇宫最南边的大门城楼上,看看左右,几个宦官之外,就一个宰相还跟随在自己身边,却是郭元振。郭元振还在跑路的过程中收拢了一些士兵,成为太上皇身边最后的扈从部队。
  政变的部队赶到南门下,郭元振前去交涉,回来后,看着一脸沉郁之色的唐睿宗,他叹息的说道:"皇帝陛下奉您的命令诛杀贼臣,不是针对您,请您放心。"
  一句话,说明了事情的经过,酝酿了很久的政变终于发生了,动手的人是李隆基,胜利的人还是李隆基,而且李隆基并没有对父亲动手的意思,不过做父亲的也要识趣,承认这事情是他的命令,大家都有台阶下。
  第二天,唐睿宗下诏,从今往后,军国政务,都交给唐玄宗处置,他专心修养,颐养天年。随着这一道诏书明发天下,唐睿宗走出了权力争斗的漩涡,再一次隐居幕后,避开了所有人的目光。
  整个过程兔起鹘落,半天之内,解决了所有战斗,太平公主麾下的重臣被一扫而光,她唯一的靠山唐睿宗被逼的隐退后宫,一点没来得及反应,太平公主从国家最高处轰然坠落,从一个权倾天下的公主,变成了仅剩下一个公主身份的女人。
  当有人向她报信宫中动荡,她慌张的逃出了长安,逃入终南山中,在一座寺庙里面呆了三日三夜,心中满是愤懑、不解、悔恨和没落。
  区区一座寺庙,怎能躲得过朝廷全力的搜索,三天后,太平公主的行迹被查了出来,唐玄宗派人将太平公主"请"回了长安,很快,一道诏书下来,赐公主自尽。太平公主在寺庙的时候就丧失了所有的心气,接到诏书,木然的笑了一声,随手拿起白绫,往梁上一挂,脖子一伸,脚用力地一蹬,丝毫不拖泥带水的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享年五十八岁。
  太平公主智慧不凡,手腕灵活,眼光精准,在母亲一朝精心做事,伏低做小,不敢伸出手索要权力,做好了一个女儿的身份,在唐中宗时期,她才开始利用自己多年积累的人脉大肆扩展势力,纵然是韦太后和安乐公主气焰熏天,在太平公主面前也要畏惧三分。她嗅到了危险的气息,拿出所有的家当,和侄子合作,一举推翻了韦太后。之后,她真正走到了权力的顶点,朝廷七个宰相,五个人出自她的门下,连皇帝都无法阻挠她的命令。只可惜,最后时刻,她棋输一着,被侄子抢先一步,落得一个失败身死的下场。

1980年华国锋辞去总理职务,7位副总理也紧跟着辞职,他们都是谁1980年,五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中,国家决定将党的工作和政府职务明确分开,各级党委一把手不再兼任政府职务。因此,华老主动辞去了国务院总理一职,不再兼任政府职务,在他之后又接连有7位也德国为什么会在二战中失败?导致二战德国战败的原因有很多有地缘上的原因,有战略上的原因,甚至还有天气上的原因,如果要逐一分析出来足够写一本书了。既然题目问的是二战德国失败的真正原因,那么我们就只对导致德国战败80年代珍贵老照片图4被人称为盲流,图6是不正经的动作上世纪80年代,是中国发生巨变的十年,有人将这段时期形容成为春天的一声惊雷,让人心潮彭湃又感动万分。并不是每一代人都可以具有独特的时代精神被后人讨论和研究,但80年代或许有可能成为你听过哪些震惊又残忍的案子?一场麻将,竟要了6条人命,这种不可思议的事情,竟是真实发生过的。案发地是南方某个镇子,案发后却震惊了整个中国!老章及朱奶奶是一对年过六旬的老夫妇,他们有且只有一个孩子,就是他们的宝在唐朝,到底秦叔宝是个什么地位?在真实的历史里,秦叔宝在唐朝究竟有个什么样的地位呢?这个可以看一下李世民所立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从中就可以看出秦叔宝在唐太宗时期究竟是怎么样的地位。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贞观十七年,公清朝一灭亡,为什么满族人赶紧改成汉姓?原创改朝换代之时原统治阶层常常遭受新统者的屠杀清灭亡后满人地位由天到地满人一想到过去改朝换代的血雨腥风吓破了胆赶紧改成汉姓求得自保事实上并没有发生大规模侵害满人利益的事件故,满人多与想象中不一样的陆小曼不知为何,总能瞧到许多推送有关陆小曼的文章,但大多说得千篇一律。感觉她好似真的如读者所说,是条米虫,只会吃喝玩乐。直到今日在豆瓣上看到这篇文章,才觉得,这才应该是真正的陆小曼吧。身他是中共1号特工,曾在中情局潜伏33年,被叛徒出卖后自杀前言你可能喜欢潜伏里面的余则成,也可能喜欢隐形守护者里面的肖途,亦或者是大片里面的007,然而这些都是电视剧或者电影的艺术作品。但我们要介绍的就是现实中存在的我党间谍。1985年,雍正头号宠臣李卫,巅峰权势有多大?李卫是雍正时期的绝对亲信,但要说是头号宠臣,未免有点言过其实,仅仅是大将军年羹尧,李卫就比不过,只不过太猖狂的年羹尧后来落马了。而李卫巅峰时期也只不过是个直隶总督,当然了,他也在朝上甘岭战役后,志愿军又和美军打了一仗,意义重大却鲜有人知铭记前辈们的热血付出,把爱国烙印在内心深处。从电影金刚川到长津湖,每一个镜头都在记录着战士们的牺牲,每一秒都令人黯然泪下。抗美援朝这一过程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用生命吉林逃犯朱贤健被抓,越狱后逃亡有多难?来看日本越狱王的悲惨史文快哉风逃亡了40多天后,吉林外籍脱逃罪犯朱贤健终于被警方抓获,他偷偷藏在一个打鱼人家的杂屋里,被村民举报落网。很多人好奇,越狱后逃亡有多难?无论哪个国家,无论哪个时代,绝大多数的
土改威力有多大?国军士兵正在打仗,听到老家分到土地后纷纷倒戈解放战争是中国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在这场战争初期,解放军不论是在兵力,还是武器装备上都不足以对抗拥有现代化武器装备的国民党军队,但是却仅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就实现了实力的逆转,而能够几千年来,真的有人盗掘过秦始皇的陵墓吗秦始皇陵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骊山北麓,它背靠高高的骊山,北临渭水面前,是广阔的平原,可谓依山傍水造陵的典范,黄陵高约120米,上面种草植树,看上去很像一座小山包,而实际上,他的罗马帝国如何避免成为封建帝国?罗马帝国并没有避免成为封建帝国并非完全如此。这首先是由于另一种形式的封建主义已经在社会中根深蒂固,其次是由于统治西罗马帝国的野蛮王国如何继续将这种另一种形式的封建制度用于自己的治理如果项羽的叔父项梁不死,刘邦集团将不复存在,更不会有大汉帝国两千多年来,秦汉之际的波诡云谲始终影响着中国人的文明认知。从秦人到汉人并不是种族的变化,也不是不同信仰的改变,在不同地域背景下的王侯将相秦吏楚将客卿术士同乡平民,都以不同的江湖经历65年印巴战争,巴基斯坦遭灭国之危,主席对印下最后通牒力挽狂澜1965年,南亚次大陆上的两个国家印度与巴基斯坦,围绕克什米尔主权爆发了一场大规模军事冲突,也就是第二次印巴战争。克服了初期几场失利之后,实力更为雄厚的印度逐渐压倒了国弱民疲的巴基诸葛亮从南阳入川,在四川到底有怎样的影响力?汉末三国时代的争霸,刘备可以说是最辛苦的,直到47岁的时候,才遇上了自己的良臣诸葛亮。这位躬耕于南阳的布衣也彻底的改变了刘备的一生,随着诸葛亮跟刘备入川,从此在历史长河之中,留下深普通农民娶了溥仪的老婆,晚年骄傲地说,自己这辈子没白活中国由清朝向民国过渡的那段时间遭遇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动荡不安,这不同于古代王朝更迭的进程,而是一次历史和思想以及政治制度的彻底革新,是全民参与的一项历史变革。这段时间发生了太多的1962年,陈毅带一名兽医面见毛泽东主席,这位是蔡元培的儿子前言1962年春,已经69岁的毛主席在参加一场中央举办的招待会,在会议上他谈笑风生,一如年轻的模样,不一会警卫员在他耳边轻声说道主席,有客人来了。毛主席点点头,示意警卫员把人安排来(37)生命教育课节选中国的辛德勒何凤山许多人都看过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电影,辛德勒在二战期间营救犹太人的故事已是家喻户晓。可谁知道,中国也有个辛德勒,他在驻维也纳期间至少救了数千犹太人的生命。1月29日至1984年叶剑英病危,中央已准备追悼会,危急时刻钟南山力挽狂澜1984年,叶剑英因肺炎恶化,危在旦夕。情况十分不乐观,人民大会堂已经准备布置追悼会会场,预备花圈,以防万一。就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钟南山接到了中央急调,赶到首都和全体医护人员一夜读如果中国没有航空母舰,我死不瞑目!13岁投身革命,他在长达82年的革命生涯中建立了卓著功勋花甲之年出任海军司令员,他着眼建设强大海军,力主发展航空母舰。他,就是刘华清。习近平总书记评价刘华清同志善于从战略上思考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