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捻军首领张洛行是如何被僧格林沁杀害的?

  且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之后,举凡被俘虏之天国将领,多数被处以凌迟寸磔之刑,这其中有名的几个,当属石达开、陈玉成、李秀成,以及洪天王之子幼天王洪天贵福。
  有英国传教士在晚清时节亲眼目睹凌迟之记录,仅是文字,足以令人毛骨悚然,受刑之人捆缚高台上,慢剐细割,刽子手每割下十片肉,便手托碎肉绕台走一圈,将肉重重丢在台上,有人捡起当场售卖,围观者争相抢购,扬言拿回家用瓦片焐干,可治疗癞疮等疾病。渗血之处,涂抹一层特制油膏,便可迅速止血,令其不至于十分痛苦,也不至于昏厥。刀数割够,仍有气息,肌肉再无血液渗出,只有黄水渗出,刽子手用尖刀在其心口一剜,便可割下心头之肉,受刑者速死。而后用大斧砍下头颅,高挂杆子上,这便是枭首示众了。
  整个过程,若详情写出,足以令人瞠目结舌之余,不免心生惊骇,因此寥寥几笔大致一写便是了。尽管只百余字,却可见此刑之可怕,可谓惨绝人寰。真不知那些围观喝彩的大清子民,当时的心态是怎样的?只怕不会有恐惧感,要是有恐惧感,也就不敢看了,又是喝彩又是购买碎肉,可见根本没人同情死者。这似乎并非大清子民的心态,西方世界的民众,观看行刑之时的心态似乎跟大清子民无异,同样在看得兴奋时欢呼雀跃,甚至于有围观者亲自动手折磨受刑之人。
  许多受此刑的太平天国将领当中,最惨烈的一个,当属张乐行了。张乐行是安徽涡阳人士,地主出身,家境富裕,喜好结交绿林同道,大有《隋唐演义》中单雄信的架势。后来,张乐行参加了大捻子(捻军),自称"大汉明命王",在安徽、山东一带很是有威望。
  1857年,张乐行与陈玉成接洽之后,从此打起太平天国的旗号,但他听封不停调,征北之时,被洪天王加封为沃王。
  1862年,陈玉成兵败被俘,张乐行率军死磕僧格林沁,但因寡不敌众,被击溃后逃至阜阳马家店,夜走西阳集,投奔蓝旗捻头李家英。李家英跟张乐行有亲戚关系,张乐行认为有这位亲戚帮忙,自己便可逃出生天。谁料李家英早已归顺朝廷,有心为朝廷立功,张乐行来投奔他,正好自投罗网。
  李家英将其擒住之后,送交清兵大营。僧格林沁闻讯后,认为对于张乐行无需审问,只需处以极刑便可。在活剐张乐行之前,先将张乐行之子张喜、义子王宛儿在大营当中处以凌迟。让张乐行观刑,以此震慑与他。更将张喜、王宛儿的碎肉塞入其口中,命其生吃下去。
  张乐行大骂不止,被利钩钩出舌头。张乐行有口难言,只能怒目圆睁,瞪着刽子手,愣生生将眼角睁裂。
  轮到张乐行时,刽子手将张乐行大肠拽出拴于马桩之上,割肉之时,用盐水浇其伤口,使其几度昏迷,用凉水浇醒之后,继续施刑。足足割了一千多刀,才将其毙命,而后枭首示众,浑身只余骨架,其状惨不忍睹。
  张乐行所受刑罚,真乃千古罕见。由此也不难看出,清廷将领对于太平军是尤为憎恨的,要不然也不会用这种残酷的方式将其杀害。
  在洪秀全太平天国起义的同时期,在我国长江以北的苏皖鲁豫等地区还活跃着另一支反清农民起义军――捻军。捻军与太平军南北呼应,也给清军制造了很大麻烦,可以说是太平军的友军。
  "捻"的意思即一股一伙,即成群的人。捻党是一种反对土豪乡绅和官府的穷苦贫民的组织,它"居则为民,出则为捻",具有隐蔽性,是一种民间的秘密武装组织。
  在清朝的乾隆和嘉庆年间,在苏皖鲁豫地区就出现了捻党活动。受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1851年,安徽亳州的捻军首次聚众起义,其首领便是安徽涡阳人张洛行。
  张洛行并非穷苦贫民,他出身于地主家庭,开铺设店,开赌局贩私盐,日子过得非常殷实。由于张洛行贩卖私盐,属违法勾当,经常与官府发生摩擦。所以张洛行就搞了一支私人武装与官府对抗。
  张洛行组织的这些捻党在当地就搞些清除恶霸豪绅等小打小闹,没形成什么大的气候。
  但在咸丰元年(1851年)1月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后,受太平天国声势不断壮大的影响,张洛行在亳州聚集捻军起义。
  当时由于皖北大旱,穷苦农民流离失所,所以张洛行扯起起义大旗后,云集者众,很快有众多农民入捻。捻军在张洛行和龚得树的带领下,围攻河南永城,攻占粮仓,劫狱救囚,造成了很大声响。
  随着张洛行率领的捻军声势的壮大,永城、亳州一带的十八股捻军纷纷依附张洛行,在雉河集歃血为盟,共推张洛行为带头大哥――盟主,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十八铺聚义"。
  捻军渐成气候,给清廷也带来很大威胁。但由于太平军此时风头正盛,连克武汉三镇,清廷忙于镇压太平军,无暇重兵围剿捻军,于是派兵部侍郎周天爵、工部侍郎吕贤基等招降张洛行。
  由于清军根本无力围剿捻军,清廷也无更多精力对付捻军,所以这次招安并没有成功。捻军反而借着清廷忙于对付太平军、无暇顾及捻军借机不断壮大,控制了苏鲁豫皖地区。
  咸丰五年(1855年),清廷派兵部给事中袁甲三招降张洛行,风头正劲的张洛行再次给予拒绝。此后,各路捻军聚集亳州雉河集进行合并,人数达到十万之众,推举张洛行为首领"大汉永王"。
  为了便于管理,这次会盟对各路捻军进行了改编。
  各路捻军合并后,建立黄、蓝、白、黑、红"五旗军制"。张洛行兼任总黄旗主,其余的四个总旗主分别由龚得树、侯士维、韩老万和苏天福担任。
  各总旗下设大、小旗。由于各旗之旗互不隶属,相对独立,所以总旗之间缺乏联系,并无聚合力,这也造成了捻军内部的不稳定性。
  五旗建制后,张洛行又攻占了富庶的三河尖重镇,士气高涨。但此时的太平天国由于发生了天京事变,杨秀清被韦昌辉杀死、韦昌辉被洪秀全处死、石达开不满洪秀全领兵出走。经此一劫,太平天国已经在走下坡路了。
  这时的清军又开始腾出手来对付张洛行了。在河南,张洛行被河南巡抚英桂及袁甲三打得不得不向南撤退。
  此时,捻军和太平军都面临着清军围剿的巨大压力。危急的时局,使这两支军队抱团取暖,联合在一起。
  1857年春,张洛行率部与陈玉成和李秀成在霍邱和正阳关会师,捻军各主将接受洪秀全的封号。
  虽然张洛行被封为征北主将,接受洪秀全的领导,但捻军只是听封不听调,配合太平军作战,并不是听命于洪秀全。
  即使是这样,捻军内部的部分主将还是不愿与太平军联合,并最终发生内讧,造成了捻军的分裂。
  蓝旗将领刘永敬和刘天台欲带兵返回淮北,被张洛行以反叛罪处死。
  张洛行的这一举动,更激起蓝旗将士的不满,蓝旗及其他各旗大部出走淮北,只留张洛行和龚得树等人留在淮南。
  此后,张洛行与陈玉成密切合作,南征北战,获封沃王封号。
  咸丰十一年,曾国藩的湘军攻破安庆,太平军及捻军陷入低潮。陈玉成被俘后,张洛行的处境更加艰难。
  同治元年(1862年)二月,僧格林沁率部进入河南镇压捻军,张洛行率长枪队在河南杞县许岗遭遇僧格林沁的骑兵,双方激战数日,由于捻军长枪队队长董志信投降清军,张洛行处境危急。
  面对僧格林沁的劝降,张洛行拒不投降。在撤向徐州的途中,张洛行又中了宿州知州英翰的埋伏。无奈之下的张洛行只得又撤至雉河集。
  由于驻守西洋寨的捻军首领李勤邦已暗中投敌,在张洛行父子撤至西洋寨时,李勤邦在接待张洛行时,暗中将张洛行的行踪密报宿州知州英翰。
  张洛行及其子张憙被英翰逮捕后,被僧格林沁凌迟处死。而在张洛行的家乡,张洛行的家族三代也几乎被僧格林沁屠戮殆尽。
  但在三年之后,一代僧王、被称为"国之柱石"的僧格林沁在曹州陷入捻军重围。突围之中,僧格林沁重伤坠马,被捻军少年张皮绠斩杀于麦田。
  张乐行是捻军总盟主,下面有军师,左右司马,先锋,左右大营等等编制。部队分为五色大旗,一个旗帜下面,有若干趟主,一个趟主的部队有数百人到2万人不等。
  这个时候的捻军,不带营帐,也不准备辎重。走到哪里,就住在哪里,吃在哪里。武器主要是少数土枪土炮,还有大量刀矛。打仗的时候,步兵正面对抗,骑兵两翼包抄。但是捻军的缺点是没有行动纲领,也没有绝对的统一领导,基本就是各自为政,各自为战。更加没有根据地和后勤保障措施,也没有正规的招募和训练士兵的方法。各个捻军基本都是相互独立的状态。
  但是,毕竟是有了总盟主张乐行了,1855年,张乐行就不断带领数万捻军,攻城略地,四处出击。攻打安徽宿州的时候,出动了8万捻军,围住城市,四面攻打。随后又兵分五路进入河南。
  捻军在山东,江苏,河南,安徽,左右奔驰,人数越来越多。光是盟主张乐行就直接带领十多万人。而此时,清军主力在对战太平军,没有精力对付捻军。
  一直到1862年,太平军战争进入尾声,再也无力北伐。清朝终于出动了最后的预备队僧格林沁的2万蒙古和八旗军南下镇压张乐行。3月,僧格林沁第一战就几乎全歼了八卦教和部分捻军。
  随后5月,僧格林沁扫荡河南捻军,血洗金楼寨。8月,太平军英王陈玉成被俘身亡,淮北就只剩下了捻军。捻军虽然也对河北,河南和山东发动进攻,想引诱清军回撤,但是捻军九战九败。
  最终在10月,僧格林沁堵住了张乐行直属捻军。1863年,捻军总盟主张乐行以20万大军在亳州于僧格林沁决战。僧格林沁也出动了2万主力,结果4天决战以后,张乐行仅仅带领20多人逃出战场。最后,叛徒出卖了张乐行,清军俘虏张乐行父子以后,首先将其儿子和义子剐刑而死,张乐行大喊让儿子不许喊疼。随后,张乐行也被剐刑。
  捻军是除了太平军之外,令朝廷头疼的另一股势力。而首领张洛行,则是起义军名义上的头脑。
  清政府镇压白莲教起义后,流落民间的乡勇生计艰难,逐步零星藏匿,彼此声息不通,在安徽,河南,江苏,山东等交界地带成立武装组织,被称为捻子,也就是一股一股的意思。最初,捻子贩卖私盐,经营地方产业,全然是为了生计奔波,到了最后,号称求官不如去告捻,替天行道,弱者伸,强者抑,成为地方上强大的游民武装力量,地方官也拿他们没有办法。
  张洛行也是组织能力和野心比较大的一个首领,联络各地土匪团体,组成了势力联盟的捻军。咸丰二年(1852年)冬,张洛行在安徽亳州雉河会盟抗清,被推举为盟主,史称"十八铺聚义",形成了一个松散联盟。同时,捻军建黄、白、红、黑、蓝五旗军制,各路捻军俱听调遣,并兼领黄旗。以至于在淮河一带,基层社会居者为民,出者为捻,老百姓有赞口洋溢轰远近,如风鼓雷鸣的说法。
  捻军配合太平天国,张洛行为征北主将,在北方一带,形成了不容小觑的力量,极盛时期总兵力达二十万左右,分散着清兵的战略布置。
  僧格林沁奉命平捻之后,这位蒙古悍将有荣耀也有陨落,最终死于捻军之手。同治元年(1862年),捻军已经腹背受敌,四面楚歌,离败亡不远了。在河南杞县附近,多次交战,互有损伤。由于叛徒的出卖,同治二年(1864年)西洋寨捻首李勤邦密告宿州知州英翰,偷袭张洛行西阳集大本营,张当然是被抓了,不久凌迟处死。
  然而到了同治四年(1865年),僧格林沁在菏泽高楼寨,也被捻军所杀。
  张乐行是安徽涡阳人,出身于清末豪绅地主家庭,也就说他不是穷苦农民,他之所以后来成了捻军首领,我认为和其家族势力及其家族生意有关系。
  张乐行开槽坊,粮行,赌局,又结党贩运私盐。贩运私盐在历朝历代都是违法的买卖。张在贩卖私盐时,常与官府发生矛盾,为了更好的对付官府,遂集众成捻,有组织的对抗清政府。
  张乐行喜出人头地,于是在安徽形成了"一伙一铺一捻"的格局,1852年11月,他被推举为十八股捻首之一。
  当时清政府对张的行为并没有重视,随着后期的壮大,清政府慌了,多次让袁世凯的叔叔袁甲三诏安张,但都被张拒绝了。
  1852年,张乐行联合白旗首领龚得树聚众万余人围攻河南永城,砸监狱放囚犯,烧官府的粮仓。同年11月,与永城、亳州一带的冯金标、张凤山等捻军首领歃血为盟,张乐行被推为总盟主。
  张乐行领导的捻军势如破竹占领了洪河两岸,此时他们占领的地方和太平军的战场出现了重叠,他接受太平天国的领导,受封"征北大将"。后封为沃王。从此,捻军改换太平天国的旗帜,成了太平军的一路人马。
  1862年,张乐行及他的长枪队和清朝名将僧格林沁在河南杞县许岗交战,双方打的难解难分,僧格林沁是清朝骑兵总司令,是清朝最后一员名将,有勇有谋是不可多得的将才。他利用"萝卜加大棒"的办法,许以高官厚禄诱降了长枪队的首领董志信。捻军窝里反,这样一来,外有僧格林沁的进攻,内有叛徒的接应,使得捻军腹背受敌。张乐行大败而逃。僧格林沁让手下将领,张乐行的同乡去劝降,结果被张砍了,张拒不投降。
  1862年2月,张乐行被西洋寨捻首李勤邦出卖,叛徒和僧格林沁两箱夹击,张全军覆没,张乐行父子被捕,李勤邦为了邀功请赏,亲自押解张家父子送往僧格林沁大营,随后张乐行及其子张憙被凌迟处死,张乐行时年五十三岁,其子年仅20岁。
  不过没多久,在一次战斗中,僧格林沁被捻军16岁的少年张皮绠杀死了。也算为张乐行报了仇。撰文/秉烛读春秋
  在十九世纪中叶的淮北大地上,曾经出现过一支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这就是张洛行领导的捻军。他们配合太平军,高举反清大旗,纵横转战于十多个省,给腐朽的清王朝造成了沉重打击。
  不过,由于农民起义的诸多局限性,捻军最终还是失败了。那么,作为捻军的首领,张洛行最终的结局是怎样的呢?
  (张洛行)
  张洛行是安徽涡阳人,生于1810年。据说其母生下张洛行时,天呈异象。当日狂风暴雨,直落得天昏地暗。突然间,一个响雷将张家门前的大柳树劈开,抓出了一条大蛇,满屋都充斥着浓浓的硫磺气。恰在此时,张洛行降生了,父亲据此为他取乳名"香儿"。
  张洛行家境殷实,有地5顷,祖上曾开过粮食行、杂货铺、糟坊、烧酒作坊等,但到了张洛行这一代时,家道日渐中落。又逢家乡淮北一带水旱灾荒频繁,地主剥削残酷,官吏贪赃枉法,百姓苦不堪言。
  张洛行为人仗义,宽厚和平,乐善好施,各地难民争相归附。为了维持生计,张洛行只好铤而走险,干起了利润丰厚的贩卖私盐的伙计。因张家是大户,除了自己倒腾私盐外,还组建了一个私人武装,替其他贩盐商户提供保护。
  众所周知,盐业历来是朝廷专营,容不得私人擅自倒卖,张洛行的行为必然引发朝廷的不满,和朝廷的冲突日益剧烈。1851年,张洛行在武装贩盐的过程中,遭到了朝廷的围捕,他率众杀死了盐巡,砸毁了盐卡。
  返回家乡后,张洛行听闻族子杨曾等被河南永城官府捉拿下狱,便率万余手下去永城劫狱,由此拉开了张乐行武装反抗清廷的序幕。
  1852年11月,张洛行被永城、亳州一带的十八股捻军推选为首领,揭竿而起,并"祭告天地,宣布信条"。捻军分黄、红、白、黑、蓝五色旗, 之下还有五色镶边旗和八卦旗、水花旗。每旗各有统领,史称"十八铺聚义",正式开启了捻军的抗清斗争。
  (捻军起义)
  此后,捻军一路攻城拔寨,几乎控制了整个淮北地区,甚至延伸到安徽、河南两省。1855年,捻军会盟于雉河集,张洛行被封为"大汉明王",建立了"五旗军制",次年占领丰县,直逼开封。
  1857年,张洛行联合太平军作战,改旗易帜,受封为"征北主将"。第二年,他配合陈玉成、李秀成参加三河战役,大败湘军,杀死清军浙江布政使李续宾。不久之后,张洛行被太平军封为"沃王"。
  捻军的不断强大让清廷焦头烂额,他们只好派遣号称"满清第一猛将"的僧格林沁,命其率一万余清军与捻军作战,对付难缠的张洛行。
  1862年,张洛行与僧格林沁在雉河集展开鏖战,3月19日,尹家沟、雉河集失守, 二万多捻军将士阵亡。张洛行虽然带着小股部队突围,但沿途遭遇清军的围追堵截,最后仅剩下20多人,撤退到西阳集原捻军首领李勤邦家中躲避。
  (清军剧照)
  此时的李勤邦早已投敌,见到张洛行父子三人后,又惊又喜,而张洛行则对李勤邦的叛变行为全然不知,毫无戒心地在李家住下。李勤邦一边假意热情招待张洛行一行,一边派人通知了清军。
  黎明时分,当疲惫的张洛行等人还在熟睡时,清军破门而入,抓住了张洛行和他的两个儿子,随即被解往僧格林沁大营。僧格林沁曾想方设法收买他,希望他投降清军,可保性命无虞。但张洛行破口大骂清廷及叛徒李勤邦,拒绝了僧格林沁的要求,慷慨赴死。
  在笼络张洛行失败后,同治帝随即下发处死张洛行的命令。据说,张洛行及其子张喜、义子王宛儿被凌迟处死,行刑过程异常惨烈。
  最先被凌迟的是张洛行的两个儿子,刽子手用小刀剐取两人身上的肉,强行要张洛行在旁边观看。张洛行不忍直视,痛苦地闭上双眼,僧格林沁竟然命人将他的眼皮用线穿于额顶,逼迫他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儿子被剐成一副骨架。
  更让人发指的是,刽子手居然将两个儿子的肉硬塞进张洛行的嘴里,逼迫他吞下。张洛行吐出后对清军大骂不止,刽子手索性用铁钩将他的舌头勾了出来。
  最后,刽子手开始折磨张洛行,他们整整凌迟了他一天,直到他体无完肤,才将他斩首,死状极为惨烈。
  (参考资料:《捻里起义》《清史稿》等)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当太平天国在南方如火如荼之时,同时期的北方同样风起云涌,这就是气势磅的捻军起义,其前期首领便是张乐行(字洛行)。
  我们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伟大的太平天国运动,往往忽视了捻军起义。捻军起义发端于安徽亳州,席卷北方九省,高峰时期达数十万人,坚持战斗十余年,与太平天国一北一南,共同打击满清的腐朽统治。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南一北的两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在安徽不期而遇,相互配合,陈玉成,李秀成等太平天国名将都曾与捻军并肩作战。
  捻军此后投入太平天国,蓄发,打太平天国旗帜,捻军首领张乐行还因战功被封为沃王。所以当我们谈及此段历史,不仅有天王洪秀全,翼王十达开,忠王李秀成,英王陈玉成等,别忘了还有沃王张乐行!
  (张乐行故居)
  捻军的主体是迫于生计的贫苦农民,张乐行却出自地主家庭,有饭吃有衣穿,生活富裕,但他却坚定的和贫苦农民站在一起,最终成为捻军首领与清廷对抗,并为此献身。张乐行的这种"跨越阶级"的行为,值得后人尊敬。
  曾国藩,李鸿章等清廷打手疯狂反扑,太平天国在安徽的重镇安庆失守。失去太平军支援和配合的捻军的情势开始发生变化,张乐行被迫率领捻军开始大范围的流动作战。
  南方太平军的对手是曾国藩,负责围剿北方捻军的是僧格林沁,时有"南曾北僧"之称。僧格林沁是清廷所封的蒙古亲王,出身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孝庄也出自这里,僧格林沁还是成吉思汗二弟的后裔,骁勇善战。
  僧格林沁是一个复杂的人物,李开芳,林凤祥率领的太平天国北伐军败于他之手,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在天津大沽口之战中重创英法联军的也是僧格林沁。此战中,英法联军死伤 400 余人,英国海军司令何伯也身负重伤,差点翘辫子。
  (张乐行就义处)
  清廷调集各路大军围剿捻军,捻军的情势更加不妙,张乐行不得不率领部队不断转移,多次给清廷于重创,终因众寡悬殊陷入险地。
  由于叛徒出卖和地方官府团练的突袭,张乐行父子被捕,押往僧格林沁大营,被凌迟处死,张乐行时年 52 岁…其实无论是捻军还是太平天国,其中高级将领被俘之后,绝大多数都被凌迟处死。我们在痛斥清廷的残暴之时,也别忘了直接的刽子手僧格林沁,李鸿章以及被捧成圣人的曾国藩。
  僧格林沁是北方剿捻的总指挥,但张乐行并非直接败于其手。两年后的 1865 年,捻军在张宗禹的率领下,又是姓张的,将僧格林沁诱入山东曹州的伏击圈。僧格林沁突围,重伤坠马,在麦田中被一 16 岁捻军少年所斩杀,时年 54 岁。巧了,这个少年又姓张,张乐行之仇终于得报。
  (捻军起义形势图)
  1864 年,太平天国首都天京陷落,太平军余部在遵王赖文光的率领下与捻军张宗禹部合并(张乐行已牺牲),继续与清廷殊死战斗。这就是捻军与太平天国的不解之缘,前期联合后期合并,前期以太平天国为主,后期以捻军为主。
  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捻军一分为二,东捻军在赖文光的率领下,继续在中原与清军周旋,西捻军在张宗禹的率领下挺进关中,与回民起义军联合打击清军。
  僧格林沁死后,清廷又先后派遣曾国藩,李鸿章等主持剿捻事宜。捻军就是这样一种存在,僧格林沁,曾国藩,李鸿章以及西捻军在关中的对手左宗棠,清廷当时能拿得出手的人物都曾成为捻军的打击目标。
  1868 年,东捻军在清军的重重阻击下最终失败。在得知东捻军势危的消息后,张宗禹的西捻军渡过黄河,经山西,河北,河南千里驰援。当西捻军到达,东捻军已经失败,西捻军无路可走,连番血战后于同年失败。
  俗话说,树倒胡孙散,大难临头各自飞,但捻军的这一系列行为却不符合这一惯常的道理。生则同食,死则同袍,这是中华民族在苦难时守望相助的典范。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此言不差!
  斩杀僧格林沁,为张乐行报得血仇的张姓少年,在父兄相继阵亡,母亲病逝,寡嫂在家的情况下被迫离开队伍,回乡隐居,隐姓埋名。1873 年不幸被捕,结局无他,凌迟处死,这是清廷的常规操作,时年 24 岁。
  临刑之前,昔日少年毫无惧色,大谈刀斩僧格林沁之事,在场清廷文武尽皆骇然,瑟瑟发抖!
  张乐行,字洛行,安徽涡阳人,出身于清末豪绅地主家庭,是清末中原地区农民起义军首领,曾被冯金标、张凤山等十八股捻军首领公推为捻军盟主,成为早期捻军的最高首领。
  咸丰元年(1851年),张乐行率部,联合亳州一带的捻军,共举义旗,起兵反抗腐朽的清政府。次年,随着皖北大旱,清廷救灾不力,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不满清朝的统治,加入到了捻军中,由此张乐行的势力是越来越大,逐渐成为了毫州一带的最大的一股起义军。而后,随着兵力的增加,不久张乐行就联合白旗首领龚得树聚众万余人攻破了河南永城县,声势与日俱增。
  同年十一月,张乐行所部,与永城、亳州一带冯金标、张凤山等十八股捻首在雉河集歃血为盟,史称"十八铺聚义",而因张乐行的势力最大,声望最盛,因此被公推为盟主,成为了初期捻军最高首领。咸丰三年(1853年),因太平天国逐渐兴起,清廷再无兵力去应对捻军这股起义军,由此,为了瓦解捻军,在武力不行的情况下,清廷只能派遣兵部侍郎周天爵前往招安。
  当然,清廷的想法虽好,但事实却是很残酷。张乐行,他并非是大字不识的粗人,出身于豪绅地主家庭的他,还是有些政治眼光的,他深知此时清廷已无力再去镇压他们,这时如若自己降了清廷,不但可能会被清廷拉去南方,做炮灰,甚至还有可能丢了性命,而如若自己不降,不但能做个土皇帝,甚至还有可能一统淮北,自建国号。因此,当清廷来招安时,张乐行是想都没想,就直接拒绝了。
  事实上,张乐行,他赌对了。此时因清廷忙与对付比他们更强大,更具威胁的太平天国,并将曾经用来镇压捻军的主力悉数调往南方,张乐行的捻军在淮北一带可谓是如鱼得水,一路上是势如破竹,不久他们就彻底控制住了淮北广大地区。直至咸丰五年(1855年)四月,张乐行与安徽、河南捻军联合,并被推为"大汉明命王",建立起了一个统一的农民政权,此时张乐行所率之捻军势力范围遍及苏、鲁、豫、皖四省,其势力开始达到极盛。
  此后数年时间,捻军虽然在咸丰六年(1856年)二月,遭遇一些挫折,被兵部给事中袁甲三率军攻破白龙王庙、燕家小楼,直至雉河集,捻军首领之一苏天福也被擒,而张乐行因运气好,逃过一难。但是,张乐行在逃脱后,就立即重整军队,对清军发起了猛攻,先是杀死清军将领任仲勉,又攻克淮河上游重镇三河尖,之后又重新夺回雉河集,并占领丰县。
  咸丰七年(1857年),张乐行又接受太平天国的招安,被封为"征北主将"。次年,张乐行又率军北上,相继占领怀远、临淮和凤阳府县两城,控制了淮河南北的交通,彻底断绝清淮北盐运,使清廷实力大降。同年十月,张乐行率军配合陈玉成、李秀成,参与了三河之役,大败湘军,杀死了清军浙江布政使李续宾。
  咸丰九年(1858年),因攻克江浦,张乐行被洪秀全册封为沃王,并允许自建王国,而后其定尹家沟为"首都",雉河集为"陪都",自此捻军正式走向鼎盛。次年,风头正盛的张乐行又率部在菏泽大败清朝名将僧格林沁所部,杀死察哈尔总管伊什旺。
  但是,正所谓盛极而衰,因为清军的无暇他顾,捻军的实力得以猛增,并达到极盛。可是,随之而来的就是,因为捻军开始严重威胁到清廷的统治,由此逼得清廷只得开始派重兵前往淮北地区,去镇压捻军之乱。而随着清军重兵压境,本就是由一帮没怎么受过专业训练的难民组成的捻军,他们又岂能抵挡呢?
  同治元年(1862年),曾经被张乐行击败的僧格林沁在清廷的支持下卷土重来,携重兵压境。而后,张乐行所部不敌,接连遭到重创,先是捻军长枪队首领董志信的叛变,逼得张乐行只得是西撤徐州,但是在撤退的过程中,捻军又被清军埋伏,因此张乐行又撤回雉河集。随后,二月,清军又攻克尹家沟,张乐行所部几乎全军覆没,之后张乐行逃到了西洋寨,准备卷土重来。
  但是,让张乐行万万想不到的是,此时西洋寨捻首李勤邦早已叛变投敌,他先是假装殷勤的接待张乐行,而暗中却派人密报给宿州知州英翰。宿州知州英翰在得到密保后,遂率军于次日黎明包围了西洋寨,最终张乐行不敌 ,被逮捕。而后,张乐行被送往僧格林沁大营,之后曾经被张乐行大败的僧格林沁为了以解心头之恨,遂下令将其凌迟处死,自此张乐行走完了他那辉煌的一生。
  捻军(1853-1868年),与太平天国同时存在的农民起义队伍,近代历史学家把太平天国拔得很高,使后人忽视了和它同期存在,且更晚灭亡的捻军。当年捻军的活动范围在长江以北,太平天国在长江以南,他俩是各自为政,在中后期时偶有合作。捻军首领张洛行故居。
  捻军也是民间的秘密结社,称为"捻党",在《湘军志》里记载捻党起源于康熙年间,兴起于嘉庆年间。1853年太平军打到南京,建立太平天国,清朝统治发生了根本变化,于是捻党开始脱离地下状态,由领袖张洛行、王冠三、苏添福等人武装起义抗清斗争,1855年各路捻军汇集安徽亳州,建立"大汉国",推举张洛行为盟主,号称"大汉明命王"。图为张洛行就义处。
  张洛行统领的各地捻军采用"居则为民,出则为捻"的半农半军的状态,以皖北为活动中心,西到潼关、北到济南、东出大海、南与太平军相接,各个抗击。当时北方有多个农民起义,山东聊城的宋景诗部、山东济宁的宋继鹏部、河南驻马店的陈大喜部,山东枣庄一带的幅军、菏泽地区的长枪会等等都奉捻军为盟主,都互相支援进行反清运动,此时的捻军是北方抗清主力军。僧格林沁,清廷最后的蒙满骑将,被朝廷誉为"国之柱石",人称"僧王",就是他下令活剐了张洛行,可能是冥冥中的天意,2年后僧格林沁被捻军少年锄死于麦田。
  从1857年开始,捻军与太平军正式汇聚于淮河,张洛行率领捻军与太平军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部联合抗清,成为了太平天国有力的同盟军或兄弟部队,张洛行也被太平天国封为沃王,同治元年,张洛行计划攻打河南,与清军将领僧格林沁交战于杞县,由于捻军数路首领暗中投了清廷,张洛行被出卖诱擒,押送至僧格林沁帐中,张洛行拒不投降,最后被凌迟处死。
  张洛行先是被叛徒李勤邦诱进家中殷勤接待,然后领清兵活捉了张洛行。
  曾格林沁恨之入骨,把张洛行凌迟了。僧格林沁为啥对张洛行恨之入骨呢?
  因为张洛行并不是穷人出身,杨秀清,洪秀全那种穷汉造反…
  张洛行是豪绅地主出身,好好的日子不过,就去造反了。
  这也怪不得张洛行。所谓"时代的尘埃落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是一座山。"
  鸦片战争后,大清赔款巨大,大清政府御敌无能,盘剥民间倒是很有办法,地主家的余粮也不多,张洛行还做着走私食盐的生意,每天都在偷大清的税款,更是朝廷的重点打击对象。历史规律这时候起了作用。
  朝廷律法愈严酷,盗贼愈多,穷凶极恶的穷人选择做了盗贼,良民为了自保,也需要拿起刀枪啊。
  张洛行就拿起了刀枪,他以前做地主的名声还不错,大家都愿意归他领导,他也就做了头目。
  如果是太平盛世,没有英法等国的战争赔款,张洛行也许就地主一生了。
  可是,时势所逼,他终于还是造反了。但是呢,他造反也实在不专业。
  虽然拉起了军队,既没有统一的领导,也没有成建制的组织,行军之时,连营帐也不带,走哪儿,住哪个,住哪儿,吃哪儿,蝗虫一样,席卷而过,寸草不留。
  也没有一个根据地,征兵练兵也没有专人负责。
  可是,他的名声好,声望大,随便一嗓子,应者云集。
  僧格林沁为了剿灭他,追的很辛苦。
  因为张洛行在苏鲁豫皖冀之间,事实上成了一种精神象征,一种反抗的精神象征。
  只要张洛行本人还活着,无论僧格林沁杀掉多少人,剿灭多少"反贼",也等于无用功,捻军依然在。
  尽管,僧格林沁完全可以以两万人马击败张洛行的二十万人马,以一击十。
  但是,只要让张洛行单枪匹马出了包围圈,旬日之间,又是二十万人马。僧格林沁恼火的很,于是使出了历代以来统治阶级惯用的卑鄙手段——收买腐化招安起义军!
  有一个叫李勤邦的就被收买叛变了。
  使计谋捉住了张洛行,僧格林沁为了斩草除根,为了恐吓民意,连审判的过场也没有走一下,就对张洛行行了凌迟大刑。
  其实就是虐杀。
  先是让张洛行眼看着自己的儿子张熹被一刀一刀凌迟至死,希望张洛行说出一句求饶的话来。
  张洛行唯大骂不止而已。
  僧格林沁吩咐刽子手割下张熹的肉塞入张洛行的口中堵住他骂人。
  张洛行闭上了眼睛,僧格林沁命令割掉他的眼皮。
  然后张洛行被割了一千多刀死了。

称霸金三角,李弥狂言当缅甸王易如反掌,看我愿不愿意了1950年1月24日,国民党第八军主力在元江大部被歼灭,只有第八军二十七师七零九团团长李国辉率领的1000余人侥幸逃脱。李国辉带领部下从元江且战且逃,一直向中缅边境线逃去。逃出国境张学良重获自由后,立即飞纽约见一女人,和她共赴一场青春的怀念张学良平生无憾事,唯一爱女人。东北第一夫人于凤至是他的官方原配,民国第一夫人宋美龄是他的红颜知己,北京四美人之一赵一荻是他的私人秘书,当他被囚禁半生,重获自由时,他却转身独见别人的回顾百年党史从嘉兴南湖上的一叶红船,到庄严恢弘人民大会堂从风雨飘摇的山河破碎,到国泰民安的煌煌华夏从民穷国弱的彷徨迷茫,到步履坚定的复兴之路。百年以来,无数革命前辈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全国人民同民国高官顾孟余小传作者朱来瑞顾孟余(18881972),祖籍是浙江上虞,生于北京附近,青少年时代就读于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在校主修德语与法语。顾孟余于1906年赴德国留学十余年。1917年顾1976年周总理火化前,乔冠华失声痛哭不肯撒手让我做子女送你吧1976年1月8日午饭过后,在中南海的菊香书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正在聆听护士孟锦云给他读报纸上的消息。毛主席此时毛主席的身体情况已经不是很乐观,护士孟锦云在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欧洲只有一个国家投了反对票,是哪个国家中国人,黄皮肤的猪!1903年,中国驻美公使武官谭锦镛行走在美国街头,先是遭美国警察无端辱骂殴打,后来辫子被当成拴狗绳一样整个人被绑在大桥栏杆上。后来,谭锦镛不堪受辱,从旧金山大桥毛主席让她任副国级领导,周恩来坚决不同意,8年后她成了正国级我对妇女工作的关心和责任,一直承担到生命的终止。这是我们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军政治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邓颖超同志在妇女工作会议上不止一次地强调的。确实,正如她所说,邓颖超同志的妇女志愿军严禁步兵射击飞机,一战士没忍住,结果18架美机遭了殃抗美援朝期间,美军对志愿军最大的威胁来自于空中。美军战机速度快火力猛装甲厚,而且每架飞机上都有电台,一架可以叫来几十架,甚至上百架。虽然在国内战场我军多次创造过使用步兵机枪等步兵武1997年,邓小平逝世,临终前对妻子卓琳说道我还有一个心愿未了前言2002年,为了纪念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中央决定拍摄大型纪录片永远的小平。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为了获得更准确的信息,对卓琳进行了专访。卓琳是邓小平同志的夫人,也是陪伴他晚清老照片慈禧太后和太监玩莲花台,男子坐在雕栏上冷眼围观本文搜集了一组晚清1902年的社会生活风貌旧照,彼时正是慈禧太后统治时期。于庚子事变后,慈禧太后为了拯救清廷开始推行洋务运动新政之策。然而彼时的晚清早就到了风雨飘摇的穷途末路,无论晚清选秀老照片满族秀女站成一排供皇帝挑选,衣着朴素长相平平想必,也是极好的。看到这句话,大家都会想到前不久热播的宫廷大剧甄嬛传,剧中的各位娘娘妃嫔们,如花似玉,妆容也极具高贵气质,尤其是她们的衣服,各式各样,特别好看,优雅的外表加上端庄的
希望的破灭明朝广昌王艰难的后代晋王朱棡是朱元璋第三子,洪武三年被封为晋王,封地为山西太原。按照明朝的规定亲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诸子都要降一级封为郡王。朱棡子嗣众多,其中第七子名叫朱济熇。这个王子排行这么1950年美国女作家逝世,临终前交代把我的遗产和骨灰都交给朱德前言1950年4月28日,一名美国女作家在术前写下一份遗书我唯一的信念和誓言,就是那些贫苦的,被压迫人民的解放,而中国革命的成就,已经是这一解放事业的中流砥柱。。由我著作获得的全部妇女节的由来在联合国介绍国际妇女节的网页上,把三八国际妇女节的起源归因于20世纪初期一系列的妇女运动大事,这些事件包括1909年,美国社会党人将2月28日定为全国妇女日1910年,第二国际哥本追求真理人,是什么样的人?追求真理的人是不会为了自己个人的利益而刻意去迎合他人的。因为人有一种本性特证。不做自己认为是错误的事。追求真理的人不是天生的,而是从社会最艰难的底层挣扎活过来的人。或许,这样的人曾他16岁瞒着父母参加红军,18年后成副司令返乡,母亲什么反应?当国家处在动荡时期的时候,它的兴衰存亡就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许多人背井离乡穿上了军装,随着革命的部队寻找着胜利的曙光。他们有的出走时满头青丝,归来时却白发苍苍。即便是至亲之人也难以十几年本钱,一把搞光!十九路军兴衰史十九路军的创始人是陈铭枢。陈铭枢是广东合浦的客家人(今广西北海合浦县),1889年出生(比蒋介石小两岁)。陈铭枢的父亲是个秀才,按理说小时候生活应该不错。不过很不幸,他的生母死得早抗联名将看押3000名日军,下令砸冰河,将日军一一刺死塞进冰窟窿1858年,孤悬在亚洲东部的日本从沉沉的睡梦中醒来,盯着来自于地球西方的强盗们,好奇之心油然而生,何以强大了数千年的中国会败给这一群金毛怪。他们凝视着金毛怪手中的武器,百思不得其解秦始皇嬴政为什么要留下赵高这个祸害?原因很简单,就是秦始皇帝从来没有认为赵高是个祸害。先要说明一下的是赵国不是阉人,也就是现在所谓的太监。赵高的身世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蒙恬列传中说的很明白赵高者,诸赵疏属也。赵高昆弟数帝国日落从英国视角解读敦刻尔克大撤退英国是敦刻尔克大撤退中的主角之一。作为曾经的日不落帝国,英国在1940年春季德军凌厉的攻势下狼狈撤离欧洲大陆,不仅意味着英法联军在战场上的完全失败,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一个老牌帝军统特务段云鹏爬上叶剑英和滕代远房顶行刺,被一枪打破头皮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平津战役,北平市陷入了我军的重重包围之中。在此之前,国民党政界要人原北平市市长何思源就已经看清了形势。何思源是个深明大义爱民如子的好官,他将国家和人周恩来诞辰124周年他无儿无女,让我们一起来怀念他!勿忘周总理!1898年3月5日一个伟大的新生命降临世间在他有限的生命里他把全部的精力献给了国家和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心为人民,他说他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但是他自己却无儿无女,他就是值得我们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