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明朝于谦是怎么打赢北京保卫战的?

  土木之变之后,英宗的弟弟景帝继位。瓦刺军进犯北京,翰林待讲徐珵主张迁都南京避难,遭到兵部侍郎于谦的痛斥。于谦力主抗击瓦刺,誓死保卫京师,得到景帝的支持,任命于谦做兵部尚书。于谦首先加强北京的防卫力量,调集各地士兵来京。又动员军民将通州粮仓的粮食运到京城;同时下令工部赶造武器战车。于谦的行为得到了群众的支持,北京守城军队很快由一万多增加到22万。公元1449年十月,也先再度大举进攻,于谦亲自带兵迎战。经过几次激战,瓦刺军伤亡惨重。也先听说明朝各地的援军将到,害怕自己的后路被截断,只好撤军。于谦乘胜追击,瓦刺军被赶出塞外,北京保卫战取得了胜利。
  于谦打赢的北京保卫战又被称为明朝续命战役,要想弄明白他是怎么赢的,就必须先来一波战役前的背景介绍。
  背景:土木堡之变
  明朝初年,蒙古部落主要分为鞑靼、瓦剌、兀良哈三大部,而后瓦剌统一三部,于明朝正统十四年以明朝失信为名,兵分四路南下进攻大明。
  宦官王振专权,怂恿明英宗朱祁镇效仿先祖,御驾亲征,好立不世之功。
  朱祁镇不顾群臣谏言反对,毅然出征,亲率号称五十万大军征战瓦剌。
  愿望总是美好的,现实总是残酷的。
  在土木堡,明军大败于瓦剌,全军覆没,死伤过半,英宗朱祁镇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
  隔日,皇帝被抓的消息传到京都,举国震惊,要知道随皇帝出征的不光是武将,还有许多文官,当时明朝的状态是,能征战能谋划大多战死前线,剩下大多数是老弱病残只能在朝堂上哭哭啼啼。
  朝野动荡,人心惶惶。
  如谷应泰所言"土木之变,司徒不戒,车驾蒙尘,九庙震惊,百官拔舍,国无长君,不几青城五国乎。
  看这架势,是要走北宋灭亡的路啊。
  好了,背景交代完了。就是在这种举国皆乱,一片残局的状态下,于谦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转变危局,化腐朽为神奇,为大明王朝守住最后的防线,打赢北京保卫战的。
  1.在政治上占据主动
  首先,拒绝迁都。皇太后召集大臣议事,有些官员主张顺应时局,南逃迁都,在关键时刻兵部侍郎于谦历言:"言南迁者 ,可斩也。京师 ,天下根本 , 一 动则大事去矣 , 独不见宋南渡事乎"。
  于谦的建议得到了大多啥臣子的拥护。守城抗战,以稳军民之心。
  第二,另立新帝。瓦剌军手里有明英宗,作为政治筹码,囤货居奇,即使朱祁镇无能,也是个皇上,还是极大地政治作用和影响力。
  但国不可一日不君,朝局稳定,人心才可稳。
  于谦将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理论落实落地,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主张立朱祁钰为皇上,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这样明英宗便在瓦剌军手中失去了政治价值,而明朝则在这场战役占据了政治上的主动。
  2.整顿内政
  将土木堡之变的祸首王振余党超级灭族,以宽慰人心。
  招纳人才,提拔文武官员,于谦认为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将在土木堡之变中战败逃回并获罪的原大同副将石亨,免罪释放并委以重任。
  同时,改革军制,创建团营制,提高作战效率,更加适合此次保卫战役。
  3.调配兵力资源,明确作战统一战线
  由于明王朝刚刚战败,军力不济且大部分折损,于瓦剌的军事力量相比,简直是悬殊至极,再加上明朝大部分军力都部署在西南和浙闽一带,路途遥远且必须防止边境其他部落入侵,调动起来异常困难。
  急调京城周边各地备操军、备倭军和运粮大军到京师,史书上有记载当时有二十二万大军集聚京城,但后来有史学家考证,考虑到空间距离,人数不可能有如此之多,而且大多数都为战斗力不足的新兵和旧兵。
  同时要求官员前往京城周边招募士兵,紧急训练,已补兵力不足。
  组建民间武装力量,发动京城内所有民宗拿起武器,对抗瓦剌军。
  于谦制定以京都为中心,以宣府 、大同 、居庸关 、古北口 、紫荆关为屏障的抵抗战略。
  否定了石亨禁闭九门,固守城池的战术,主动出击,绝不示弱,亲率重兵设伏于德胜门,形成依靠京城为营,以战为守,分掉援军的战术格局。
  在作战的主要方向上,隐藏主力部队,伺机而动;
  在次要方向上,避开敌军主力,采取小股军队袭扰,多处出击,迷惑敌军。
  同时,假装战败诱敌深入德胜门,神机营火器齐发,射杀瓦剌军数万人,使其兵败于城下。
  4.保障后勤供给充足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食的充足是战争胜利的前提保证。
  当时京城内的粮食不足二十万军队的日常所需,在京城东郊的通州有数百万石粮食储备,但无法短时间内运送到京城内,但于谦则采用一切手段运粮,以保证军队不至于因为粮草短缺而不战自败。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除了官府自有车辆昼夜运粮外,还动员百姓前往通州运粮,除常规运费外,额外另有每次白银一两奖励,于是这种鼓励模式下,运粮队伍不停不歇,将所有通州粮草运到京城,稳定军心,保障充足的供给。
  以上。
  导言: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大明王朝京师面临生死存亡,兵部尚书于谦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使大明王朝转危为安。
  此时的于谦,这正应了当年一位僧人说的"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北京保卫战的起因
  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朝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是导致北京保卫战的直接原因。
  土木堡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境内的一个城堡,坐落在居庸关至大同长城一线的内侧,是长城防御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枢纽"。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北方的瓦剌军首领也先以明朝减少赏赐为借口,率领大军进攻明朝,当时守卫西北的明朝部队与他们几次交锋,但均以失败告终。
  明英宗朱祁镇在亲信太监王振的极力怂勇,亲率二十万大军御驾亲征,计划与瓦剌军决战于明朝边境。
  明军刚到达大同时,就接到太监郭敬的密报,得知瓦剌军已经好准备。于是,明军决定从大同班师回京。 但在返京途中,明军多次遭遇瓦剌军袭击,大同、宣府接连失守。其中,吴克忠与朱勇率领的两支大军共五六万人,在鹞儿岭惨败,导致全军覆没。
  朱祁镇、王振等率余下部队退到了土木堡,瓦剌军趁机包围了整个土木堡,二十万明军一夜之间全军溃败,明英宗朱祁镇沦为瓦剌军阶下囚,王振被手下战将杀死,跟随亲征的一百多名文臣武将,有六十余名都战死沙场,这就是历史上的"土木之变"。挺身而出,稳定民心
  当明军土木堡大败的消息传到北京后,朝野上下一片惊惶失措,一个个吓得六神无主,京城内顿时人心惶惶。
  大明王朝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可谓是生死存亡的之际。
  在这关键时刻,于谦不顾一切挺身而出,挽狂澜于既倒,稳定了局势,安定了民心,使明王朝顺利渡过难关。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是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被称为明朝的救时宰相。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中进士, 正统十三年(1448年),官至兵部左侍郎一职。
  在于谦七岁的时候,有一位僧人惊奇于他的相貌,说:"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
  正统十四年,预言成真!
  反对迁都,抵抗到底
  于谦以"独不见宋南渡事乎"之例,坚决反对都城南迁,认为京城是天下之本,如果迁都,则大势必然不可挽回!
  于谦分析了迁都的种种利害,说服当朝的皇太后,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等人纷纷支持于谦,朝廷于是决定固守北京。
  为了安定人心,于谦力主"国不可一日无君",奏请皇太后下旨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为新君,是为明代宗,年号景泰,成为明朝的第七位皇帝。
  明代宗朱祁钰即位后,立即封于谦为兵部尚书,把防守京城的重任交给了于谦。调兵勤王,操练兵马
  当时京师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精锐的骑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的部队不到十万,且多为预备部队,战斗力很差。
  当时人心惶恐,朝廷上下都没有坚定的信心。于是,于谦下令征调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马上开赴京师。
  同时,在北京周围布置兵力,严把九门,日夜操练军队,迅速地提高战斗力,准备与瓦剌军决战于北京城下。
  决战京城,转危为安
  正统十四年(1449年)十月十一日,瓦剌首领也先率领一路兵马,经过大同、阳和等地,逼近北京,布置在西直门以西。
  于谦派兵迎击瓦剌军于彰义门,打败也先部队先锋,夺回被俘者一千多人。同时于谦又派人率兵夜袭,以疲惫敌军。
  十月十三日,瓦剌军趁风雨大作,进攻德胜门。于谦命大将石亨在城外民房内埋伏好军队,然后派遣小股骑兵佯败诱敌。也先果然中计,亲率大批部队穷追不舍。等也先军进入埋伏圈后,于谦一声令下,明军前后夹击,也先部队大败而逃。
  十月十四日,瓦剌军改进攻彰义门。于谦命守军在彰义门外迎战,明军用火器轰击敌军,击退了瓦剌军的进攻。而此时,明代宗朱祁钰所派监军太监,率数百骑兵冲击敌阵去抢功,使明军阵势陷入混乱。瓦剌军乘势反击,追到德胜门外。在万分危急关头,当地居民纷纷登上房顶,以砖石迎战瓦剌军。于谦派出的援军也及时赶到,打退了瓦剌军的反扑。
  也先在进攻北京的过程中,到处遭到军民的抵抗和不断袭击。各地的百姓自动组织起来,抗击瓦剌军的掠夺。
  也先进攻北京各门屡次遭到失败后,获悉明朝各路援军即将到达。也先唯恐后路被切断,便于十五日夜率部,挟持朱祁镇由良乡(今北京市房山)向紫荆关撤退。
  于谦发现也先军队正在撤退,马上命令石亨等集中火炮轰击也先军营,炸死瓦剌军一万余人。
  十月十七日,也先军队撤出紫荆关,不久退往关外。
  至此,北京保卫战结束,明军大胜。
  北京保卫战是明朝历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战役,如果此战失败,历史将会改写,因为京城一旦失陷,北方将无险可守,明朝将丢失半壁江山,大明王朝的国运也将被改写。 可以说,于谦以已之力,力挽狂澜,使大明帝国终于转危为安。
  主要是抓了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重振士气。果断处理了一帮作战消极,对土木堡之应该负责任的人,恢复了明军的纪律。
  第二,扩充部队,把京城附近的所有部队都拉了过来,预备役也用上了,不管质量好坏,短时间内恢复京城部队的数量规模。
  第三,储备粮食。采用入京部队人人参与运量的方式,把京城附近的几个粮仓的存量都搬到京城,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第四,身先士卒。从准备到最后的大决战,于谦始终冲在一线,感化将士为国而战。
  第五,背书一战。主动出城应战,关闭城门,成立督战队,不成功便成仁。
  被很多人评价为"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最刚的朝代——明朝,有很多事件佐证其刚的程度。而其中最为危险和经典的就是——土木堡之变后,于谦守北京。
  从当时的形式看,大明已经处于一个非常危险的程度:大明起家的精锐三大营在土木堡损失殆尽,可以说几乎无可战之兵;皇帝朱祁镇被俘,国无君主,投鼠忌器。也因此也先的军队能够快速的推进到北京城下。按照以往的经验:刘邦被困,送美女给单于,几代通过和亲的手段,以女人换取时间,最终到汉武帝一举翻盘。或者按照大宋的惯例,岁供买和平。而大明,首先否决了岁供和撤退到南方的提议,然后拥立新皇,积极组织抵抗。可以说是所有朝代中的奇葩,而做出这个决定的人就是于谦。
  而大明能够做出这样的决定,实际上也并非易事意气用事,而是大明开国之后到朱祁镇时期锐气未失。朱元璋时期的争夺天下的血勇之师就不说了,永乐年间更是征伐未绝,到了仁宣二帝,国家经过修养,国力得到了提升。这些因素都给大明提供了继续抵抗的基础。可以说因为有了这样的基础,于谦才有了底气血拼一下。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于谦作为文官都不怕死,作为节操还没掉一地的武将,自然也不怂,对于士兵来说背后就是自己的家,自己跑了家人就要遭殃。所以,置之死地而后生就是当时北京保卫战的主基调。在这样的士气基础上,战斗力和耐力肯定是不一般的。
  而武器方面,大明已经从冷兵器向热兵器进化,所以据城而守的前提下,占据了非常大的地利优势。而于谦从山东调来的备倭兵和其他地方勤王军,更是积蓄了战争潜力。
  整体来说,北京保卫战大明一方除了欠缺点天时,地利和人和方面都非常具有优势。而也先方面则不同,也先的部队军来自于部落,同也先没有直接的统属关系,因此在内部的目标并非一致的。而经过土木堡的劫掠,大家已经收获满满。当然如果北京抵抗弱,再劫掠一把,体验一下当年洗劫大唐国库的爽快更好。如果无法做到,剩下的应该是享乐,而不是继续拼命。所以,从士气和人心方面,当碰到硬钉子的时候,其战斗的欲望是非常不足的。
  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最终也先撤军了,大明和于谦获得了胜利,不过这也跟于谦的后半生埋下了非常大的隐患。
  土木堡之变是明朝历史上的转折点。明军元气大伤,军中精锐毁于一旦,勇将重臣多人战死,英宗被俘。
  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十七日,消息传到京城,引起巨大的震动。
  临危受命
  此时的京城内外,人心惶惶,文武百官,张惶失措,甚至于在朝堂之上号啕大哭。
  面对危局有人主张用金银珠宝赎回英宗,有人主张关闭城门固守待援,更有翰林侍讲俆珵主张迁都南京,以避瓦刺兵峰。
  正在众人争论不休之时,兵部侍郎于谦挺身而出,大声疾呼:"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势去矣!"
  "国不可一日无君"面对也先以英宗为人质,威胁明王朝安危的局面,为了稳定国政,于谦提出了"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口号,联合朝臣请求朱祁钰以大局为重,继承皇位。
  这个提议得到了皇太后的赞成。于是,九月初六,郕王朱祁钰继位,这就是明景帝,改元景泰,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挫败了也先挟持明英宗为人质,百般讹诈朝廷的阴谋。
  另一方面,景帝命于谦为兵部尚书,调兵急赴京师守卫,并转运通州仓粮入京,做好大战前的准备。
  保卫京师
  十月,也先以英宗为人质,率军入紫荆关,过易州(今河北省易县),到良乡,一路势不可当。十日,大军跨过芦沟桥,直抵北京城下。
  于谦在景帝的支持下,部署北京城防,调动诸将分领官军22万,布列于北京九门之外。于谦亲自到城门上,决心和守城的将士们同生共死。
  于谦和石亨陈兵于德胜门外,以扺挡瓦刺军主力。身后城门关闭,以示背城死战。
  也先派出一万骑兵进攻德胜门,明军炮箭齐发,瓦刺军阵脚大乱,也先的弟弟也中炮身亡。乘敌军慌乱之际,明军冲入敌阵,杀得敌兵溃不成军。也先㤺忙回撤,明军紧追不放,城外居民见瓦刺兵败,也爬上屋顶,向敌人投掷砖石,以助军威。
  也先又转攻西直门,也没能得逞,只得退下来。继而率部向南转移,到彰义门土城时,又遭到石亨义子石彪的截击,也被杀退。
  也先环攻不下,只好挟英宗拔营退兵,由良乡往西,出紫荆关而去。于谦又派出骑兵一路追击,在清风店,固安等地又多次击败了敌兵,沿途斩获颇多,夺回被掠的大批百姓和牲畜。
  十一月初八,北京城城门解禁,北京保卫战胜利结束。此后,于谦继续整顿防务,充实边关,严防也先卷土重来。
  于谦率领军民力战九门,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辉煌胜利。在战争中,于谦将火器部队与步兵和骑兵部队结合起来,协同作战,有效地抗击了瓦刺军的进攻,创造出明代城市阵地防御作战的特殊战法。
  京城中军民齐心,同仇敌忾,也是大败瓦刺军,取得北京保卫战胜利的重要因素。
  1449年8月16日,明朝军队与瓦剌军大战后惨败,明英宗被俘,偌大一个王朝面临非常严峻的局势。
  在京城的大户人家听说明军大败,瓦剌军已经冲向都城,众人纷纷外逃。甚至,朝廷中的大臣还主张,把朝廷整个南迁,以躲避战火。不过,身为兵部尚书的于谦,坚决反对,并且提出要主动保卫北平,保卫明朝京都。
  10月,瓦剌军头领也先率领60万大军冲到北平城墙外,双方展开激烈的攻守大战。十余日后,瓦剌军大败而走,北平解围。而于谦因为坚持勇守,指挥得当,成为首功。
  不过,一个北平城是如何抵御瓦剌大军的呢?于谦是怎样赢得北京保卫战呢?
  大战之前
  早在北平保卫战之前,于谦就已经做了多方准备。
  在思想上,于谦挺身而出,使坚定了固守北京的信心。瓦剌大军未到之时,徐有贞曾经要求南迁,被于谦直接斥责。于谦认为一旦迁都,就会像南宋一样失去天下根本。由于土木之变损失了大量精英,大臣们人心惶惶。为了给同僚们吃定心丸,于谦紧急要求征调北京诸府运粮军等军队勤王。看到于谦这么厉害,同僚们这才放心。
  在后勤上,于谦及时调整收粮方式,防止有人向瓦剌卖粮,维护后勤安全。于谦及时劝说太后拥立郕王朱祁钰为帝,支持大臣们打死王振的党羽马顺。于谦的举动在避免了朝廷被瓦剌的勒索的同时,也使得大臣们对朝廷的怨气及时的发泄了出来,使得朝廷内部可以同仇敌忾。
  在军事上,于谦否决了石亨以老弱士兵为守城敢死队的建议,将22万精锐分开去把守城门。为了让将士们坚定守城信心,他借鉴秦汉时期军法,下令临阵脱逃者必死。士兵们听说当逃兵会死,也坚定了自己守城的信心。当时,明朝军队的军心有些涣散,如果采用年老的士兵守城,必然没有足够的勇气和能力把守住城门,城门一旦失守,面对瓦剌的六十万大军,大明的胜算就不大了。所以,于谦改用精兵守城,并预备好多个战术。
  不过,就在于谦刚开始检点兵马的时候,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城里的士兵不多,守城器械也不够。也许别的官员看到这个情况已经泄气了,可是于谦并没有。看到这种情况,他立刻深吸了一口气,重新调整好了心态,一面招募民兵,一面督促工部官员赶快制作兵器和甲胄。
  兵械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人才的问题。为了打好这次保卫战,他提拔了文官轩輗为巡抚,武臣石亨为将帅,协助自己处理军旅之事。于谦的冷静和稳重使得景泰帝朱祁钰更加信任他,有了皇帝的信任,于谦要打好北京保卫战就没有了来自上面的阻力。接下来,一场北京保卫战就正式打响了,面对瓦剌的六十万大军,于谦又会做出什么样的举措呢?
  大战之中
  在方向上,于谦坚决拒绝了也先的和议要求。瓦剌军靠近京城之后,首领也先看到了严阵以待的大明军队心生一计,他故意唆使叛阉喜宁去诱骗大臣,意思是只要交出大量的金帛就可以议和。想到南宋就是因为议和而士气大衰,景泰帝与于谦等大臣坚定地选择了继续打下去。
  在人力上,于谦动员了各阶层的力量。甚至少数民族想要参与这次保卫战,于谦欣然同意,还在东方半岛征召了许多人马来支援。被动员的居民们也都纷纷响应,看到瓦剌士兵,他们就拿起石头或者砖头去砸他们,在维护家园的动力下,他们似乎忘了自己几乎手无寸铁。
  在军事上,于谦与其他将领团结一心,让瓦剌大军受到了很大损失。
  也先刚接近都城,就被提前埋伏好的高礼和毛福寿在彰义门教训了一顿。气急败坏的也先继续追击,正好碰到了石亨带的几个骑兵。也先以为大明军队傻了,直接带着一万骑兵追击。就在这时,埋伏好的火器手如天降神兵,纷纷向瓦剌士兵发起攻击。在这次战斗中,也先的弟弟孛罗和平章卯那孩直接被大炮打死。也先非常生气,又去攻击别的看起来防守薄弱的城门,结果又被西直门和彰义门的武兴等大臣带着兵打了一顿。
  大战之后
  就这样坚持了五天之后,看到自己没有获胜希望的也先心生怯意,为了躲避援兵和勤王的藩王军队,他选择了灰溜溜地回到草原。此次胜利之后,朝廷论功行赏,本想加封于谦为少保。但是,于谦认为还不能掉以轻心,于是拒绝了。在之后的日子里,于谦继续巩固防守力量,使得瓦剌对京城再也不敢垂涎。
  1449年11月8日,瓦剌士兵们灰溜溜地逃回塞外,在他们的身后是明朝君臣志气高涨的笑声。公元1455年,瓦剌的一代枭雄也先被人暗杀而死,他攻灭大明的梦想就这样破灭。也先一生城府极深,曾故意让明朝的皇帝北狩,来实施他的阴谋。然其一生,于谦是他最难以释怀的对手。
  以于谦为主要指挥者,而打响的京师保卫战,赢得确实漂亮。作战过程中君民上下团结一心,作战过程机动灵活,有力地维护了百姓的安全和明朝的统治,这场胜利不止是君王的胜利,更是明朝百姓的胜利。甚至这一场胜利,成功的为大明朝续命将近200年,可谓功不可没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关于于谦是如何打赢"北京保卫战"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历史问题。
  "北京保卫战"不仅延续了大明王朝的国远,保住了北方的半壁江山,还避免大明王朝重蹈南宋王朝的覆辙,落个偏安一隅的下场。
  北京保卫战,是大明王朝建国以来经受的最为严重的一次考验。
  此战若败,则广大的北方地区将无险可守,势必落入瓦剌人的手中。
  因此,"北京保卫战"的历史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要想搞清楚于谦是如何打赢这场战争的,我们得先了解一下这场战争是如何发生的。
  搞清楚了这个问题,我们就可以了解清楚大明王朝当时的处境到底有多恶劣了。
  公元1449年,明正统十四年七月,大明和北方的游牧政权瓦剌发生边关贸易冲突,七月中,瓦剌政权首领也先发动对大明王朝边关辽东、甘肃、宣府、大同的全面进攻。
  七月十七日,明英宗朱祁镇经太监王振的怂恿,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留下弟弟郕王朱祈钰监国,自己带领二十万大军和几十位朝廷重臣出征瓦剌。
  八月十五日,由于指挥不当,大军在土木堡被也先带领的骑兵击败,二十万大军全部战死,英宗被俘,成为也先的俘虏。跟随英宗出征的朝臣也全部战死。史称"土木堡之变。"
  此战,将大明王朝几十年积累下来的武器装备、精锐部队全部消耗殆尽,许多朝廷重臣战死。京城的守军只有不到十万的老弱病残,根本无力抵抗也先的进攻。
  大明王朝自建立以来,第一次遭受如此大的损失,也是第一次经受如此巨大的考验。
  国家陷入风雨飘摇、人人自危的恶劣境地。
  八月十六日,消息传到京城。一时之间,京城人心惶惶,纷纷收拾细软,准备南逃避难。
  有幸没有跟随英宗皇帝出征而活下来的大臣们,大部分都认为京城守不住,主张将首都迁往南京,以保住大明王朝的朝廷根基。
  作为代理皇帝的朱祈钰也拿不定主意。眼看着大明王朝的国运就要被改变之时。大明朝的拯救者于谦站了出来。
  他大吼一声,镇住朝臣,然后建议监国的郕王朱祈钰将建议南迁的人都杀掉。并且拿出自己的主张:死守北京城。
  于谦指出,京城乃是天下的根本,根本一动,则天下不安。一旦朝廷南迁,北方广大平原地区将无险可守,很快将全部落入也先手中。这样大明王朝就会重蹈南宋的覆辙,只剩下半壁江山。
  唯一的办法就是死守京城,击败也先大军,这样才能保住大明的江山。
  于谦的主张得到了当时的几位朝廷重臣的支持,同时也得到了朱祈钰的支持。
  于是朱祈钰命令于谦担任兵部尚书,并且主持京城的防御工作,将国家的命运全部寄托在于谦身上。
  然而,主张死战的于谦此时面临的状况是非常恶劣的,摆在在他面前的就是一个烂得不能再烂的摊子。第一、当时的北京城,主力精锐大军全部战死在土木堡,剩下的十余万老弱病残的二线部队,根本无力防御京城,应对即将到来的大战。第二、皇帝在敌人手中,政治上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第三、京城人口众多,粮食严重不足。
  每一个都是棘手的问题,都需要于谦去解决。
  面临如此糟糕的局面,于谦做了哪些工作,以扭转当前不利局面的呢?第一、于谦发布全国动员令,征集全国各地能调动的军队全部赶赴京城,拱卫京师。这些军队的详细名录如下:(一)两京备操军、河南备操军;
  (二)山东、南京沿海的备倭军;
  (三)江北以及北京附近的运粮军;
  "谦请王檄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明史·于谦传》)。"
  命令下达之后,沉寂已久的大明王朝开始了全国总动员,所有的奉诏部队日夜兼程,飞马赶赴京城。
  同时,于谦还下令正在福建平叛的宁阳侯陈懋带领平叛大军赶赴京师,参加北京保卫战。(会英宗北狩,景帝立,遂诏班师。)
  这应该是于谦手上唯一能那得出手的部队。
  奉于谦的军令,十余万大军将齐聚京师,和京城原有的守军一起,准备和即将到来的也先决一死战,保家卫国。
  "军队的数量虽然少了点,但也勉强够用了。"于谦看着全部集齐的二十余万大军,如是想到。
  军队数量不够的问题解决了,可是二十几万的大军聚集京城,再加上京城原有的广大居民,这每天可都是要吃饭的,粮食问题怎么解决呢?
  当时,在离北京不远的通州囤积有大量的粮食,但是因为担心运输过程中被也先的部队偷袭,没法运到京城来,甚至有人主张将粮食全部烧掉,以免落入也先的手中。
  面对这一看似不好解决的问题,于谦用一个非常巧妙的办法,轻易就解决了。
  于谦下令:所有赶赴京城参加京城保卫战的部队,全部从通州经过,然后由这些部队将粮食运往京城。(通州积粮,令官军自诣关支,以赢米为之直,毋弃以资敌。)
  有了这十几万的大军加上充足的粮草,于谦终于用实际行动稳定住了局面,稳定住了军心民心!
  好了,粮食和军队的问题都解决了,该解决最后一个重要的问题了。
  因为皇帝在也先手里,导致于谦在政治上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而这个问题又不是靠个人努力就可以解决的。
  于谦再此面临不利的局面。
  但这个问题就真的没有办法解决了吗?显然不是。
  鉴于当时朱祁镇的太子年纪实在太小,在这种关键是时候,不便做皇帝。
  于是于谦先和众大臣商量,然后取得皇太后的同意,决定先立英宗皇帝的弟弟朱祈钰为皇帝。这样一来,皇帝陛下在敌人手里面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于是,在土木堡之变刚刚过去一个月后的九月十九日,郕王朱祈钰在于谦等大臣的拥护下,在北京登基为帝,改年号景泰,以1450年为景泰元年。
  登基后的朱祈钰立刻颁下圣旨,尊奉朱祁镇为太上皇,以后但凡新皇帝的命令和太上皇的命令出现矛盾的时候,一律以新皇帝的命令为准。
  朱祁镇的第一段皇帝生涯宣告结束。
  面对即将到来的大战,于谦终于解决完了面临的所有应该解决的重大问题,京城的防御工作也基本完成。
  剩下的就是如何打退也先大军的问题了。
  也先,来吧!我就在这等着你,大明就在这儿等着你!只要你有本事,一切你都可以拿去!
  《孙子兵法》曰:"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在战争之前,于谦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调集军队,转运粮草,修补城墙,稳定人心。把对战争有影响的所有能做的事情都做了。
  单从兵法理论的角度来说,于谦的"庙算"远胜于长途奔袭作战的也先。
  战争的天平似乎已经开始向大明王朝倾斜了。
  战争的结果真能验证《孙子兵法》理论正确吗?
  也先没有让于谦没有等多久,因为他已经来了。
  公元1449年,明正统十四年十月十一日,一直压在北京城头上的一块大石终于落下,也先大军突破紫荆关,兵临北京城下。
  带领大军兵临北京城下的也先并没有第一时间发动进攻,而是先派人通知于谦,皇帝(朱祁镇,此时已经是太上皇)在我手下,你们赶紧派人过来谈判。
  但是于谦根本没有怎么搭理他。
  因为在这之前,于谦已经做好全部准备。首先,于谦下令,九门守将,带领全部的守军,开出城外驻扎,和也先在城外进行决战。大军出城之后,即关闭城门,不胜不得入城。同时于谦命令: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
  于谦还告诉将士们:几十万大军被杀,太上皇被俘,大明王朝的脸早就丢尽了,此次虽是守城之战,但也是复仇之战。战端一开,即是死战之时,敢违抗军令者,一律杀无赦!
  下完命令之后,于谦穿上自己的盔甲,带上士兵,奔德胜门而去。
  德胜门,乃京城最北端的城门也。离也先大军最近,防守压力最大,被也先大军全力攻击的可能性也最大。
  于谦自己亲自防守德胜门,将这一重担挑在自己的肩上。
  将士们一看,于谦这是玩命的架势,不但自己玩命,还带着所有人和他一起玩命。
  于是都奋勇杀敌。其次,于谦根据京城的地理位置,做出了其他的相应部署。
  一切都已经准备就绪,就等也先进攻,好打他个落花流水,哪有心思和也先谈判?
  想要通过谈判解决问题的也先被于谦戏弄了几次之后,感觉心灵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于是下令大军进攻。
  十月十三日,也先派出弟弟孛罗带领一万骑兵,攻打德胜门。
  也先的弟弟孛罗是常年带兵的人,经验丰富。
  在大军行进之前,担心有埋伏,于是派出小股骑兵前去侦查,遇到少量明军队部队,一看到瓦剌大军,就一哄而散,毫无抵抗之力。
  得到骑兵侦查的结果后,孛罗判断,明军并没有做好守卫的准备,于谦的强硬也只是虚张声势而已。
  于是带领大军呼啸着向得胜门冲去。
  可惜,孛罗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兵书云:兵者,诡道也。能而示之不能……
  行军打仗这种事情,怎么能完全相信眼睛看到东西呢?
  于谦虽然是文官出生,但是他深谙兵法。
  在战前布置任务的时候,他就和部下的将领们分析,也先最有可能优先进攻的一定是德胜门,于是,他们早就在通往德胜门的道路上为也先准备了一顿大餐—京城三大营中的神机营。
  这个神机营可是全部配备火枪的部队,而且是一支带着复仇欲望的部队,用他们来伏击也先的骑兵,最合适不过。
  孛罗看到的散兵游勇,是于谦提前安排好的诱敌之计。
  不明就里的孛罗带领大军一头扎进于谦事先为他准备的伏击圈,结果被埋伏在民居中的神机营包了饺子,全军覆没。连孛罗本人也没能逃出去,连同一万大军,全成了神机营的抢下亡魂!
  听到弟弟被杀,一万大军全军覆没消息的也先愤怒了。
  他立即下令全部大军一起进攻北京城,并且自己亲自带领主力大军进攻同样为京城北边城门的安定门。
  话说这个也先也不知道是被愤怒冲昏头脑还是本身就水平不行。但凡多少知道点兵法常识的人都知道,但凡用兵,第一个不能做的事情就是你的敌人希望你做的事情。
  可是也先两次进攻都犯同样的错误。第一次,进攻德胜门,因为于谦早有准备,结果也先送掉了弟弟的性命,还赔上了一万大军;
  第二次自己亲身上阵,也是犯同样的错误,进攻安定门,这也被于谦提前预料到,并且也和德胜门一样,提前做了充足的准备。
  在安定门前,于谦给也先准备了什么礼物呢?
  一个及不安分的好战分子,石彪;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骑兵部队,将领为石彪的叔叔石亨。
  石彪,人如其名,非常彪悍、好战。
  石亨则是原来的边关守将,在此之前就已经和也先打过很多次交道,还被也先大败过。算是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这叔侄俩带兵到安定门外之后,经过一番商量,决定采取前后夹击的办法对付也先。
  石亨带领骑兵军团埋伏在也先撤退的必经之路上,由石彪和守城将领带领步兵在城门迎战也先,一旦双方交战,石亨从后面杀出,前后夹击,也先不死也得脱层皮。
  也先率领大军到达安定门的时候,守军不但不在原地列阵等候也先的冲杀,反而提前向他的大军冲杀过来。
  明军在石彪的带领下,冲入也先的前军,然后左冲又突的,几下就把也先的前军搅乱,让也先无法组织起有效的进攻。
  很快,也先的中军和后军也都相继发生混乱,也先不得已下令暂时撤退。
  可是在撤退的过程中,又遭到石亨的伏击。也先带领大军一路跑,一路被石亨从后面追杀。也先大军损失惨重。
  而此时的西直门守将孙镗却面临一个尴尬的局面。
  由于分配给孙镗的守军战斗力比较差,孙镗无法抵御也先大军的进攻,于是想先退入城中。
  负责城门守护的大臣因为事先得到于谦的命令,没有开门。
  孙镗只能继续和也先大军战斗,此时进攻其他几门的也先大军听说西直门的明军战斗力差,容易打,于是全都往西直门这边聚集,孙镗的压力进一步增大。
  关键时刻,石亨带领骑兵赶到,和孙镗前后夹击,打退也先大军。
  眼看攻入京城已经没有希望的也先,下令大军退回老本营土城。
  可是等也先大军到达土城的时候,又被当地居民爬到房顶,用板砖等工具伏击。土城也待不下去了,也先继续往北撤退。
  也先这次进攻北京城失败之后,就再也不能组织起大军继续进攻北京城,而是在北京城附件游荡了一段时间。
  在游荡的过程中,又被明军打败好几次,最后还被于谦用大炮轰了一次,这才心不甘情不愿的撤出塞外。
  此时已经是十一月八日了。
  至此,北京保卫战全面结束。
  就这样,于谦通过战前的积极准备,转运粮草,召集士兵,修缮城墙;解决政治难题,一步一步将劣势转变为优势,最终扭转对自不利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赢得战争的主动权。在战争过程中又指挥得当,处处料敌于先,终于打赢了这场北京保卫战。
  北京保卫战之所以能够胜利,于谦力挽狂澜的功劳自不必说。但也不能否认一个事实,虽然经过土木堡之变,明军精锐丧尽,但是大明朝这个强大的帝国的统治根基并没有被动摇,她依然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因此,也先和大明朝打仗,取得最终胜利的可能性很小。
  既然这样,那是不是说北京保卫战有没有于谦都一样能打赢呢?非也。
  世间之事是否可为,在人,不在事!没有一个统帅全局、力挽狂澜的英雄人物出现,大明的实力再强,也没有任何作用。
  因此,于谦依然是伟大的民族英雄,这一点,没有任何疑问!
  好了,这就是作者关于于谦如何打赢北京保卫战的答案,诸位还有其他看法吗?欢迎留言讨论。
  (参考文献资料:《明史》《中国历代战争史》)
  于谦是浙江钱塘人,他从小就很仰慕岳飞和文天祥,还将文天祥的画像悬挂在书房中,决心学习文天祥舍生取义,以身殉国的民族气节。
  公元1449年,明朝与北方边境的瓦剌军队发生激战,明朝军队大败,连御驾亲征的皇帝都被瓦剌俘虏了。紧接着,瓦剌又耀武扬威的带着被俘的明朝皇帝包围了北京城,要求明朝守门的将士"开城迎驾"。北京的形势真是危险到了极点。大臣们都聚集在朝堂上商议对策,有些胆小怕死的人已经在私下里偷偷的把家属送出城去,还有的人在朝上说,瓦剌的军队太强大,北京城眼看就保不住了,还是先退出北京到南方去,然后再想办法。在这关乎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身为兵部侍郎的于谦挺身而出,痛斥那些想南迁的人,他认为京师是国家的心脏,京师一丢国家的根基就不保了。他强烈要求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新帝,改英宗为太上皇,以此断绝瓦剌的妄想,并且建议坚决抵抗,立刻召集在外的勤王之师,誓死守卫京城。
  经过几天的激战,瓦剌军队死了上万人,损失惨重,明朝的军队损失也很惨重,战斗的胜利正是用那些英勇无畏的将士们的鲜血换来的,不过这时已有好消息传来,各地的勤王之师马上就要赶到了!
  瓦剌人本来以为有明朝的皇帝在自已手中,北京城被攻破只是旦夕之事,可是他们完全没有想到,不但手中的皇帝毫无作用,北京城的守卫更是固若金汤,明朝的军队也与以前交战的军队完全不一样,人人不畏死,越战越勇。这时候瓦剌人反而不敢伤害英宗了,因为他们如果这时杀了英宗,不但于事无补,反到会坚定明朝坚定守城的决心。他们不但在战斗中受到了很大的损失,在城外驻扎还时常受到城外百姓的袭击,防不胜防,又听说各地的援军马上就要到来,害怕退回草原的后路被截断,瓦剌人只好带着英宗急忙撤离北京。于谦派人乘胜追击,终于一口气的把瓦剌人赶出了塞外。
  敌人退去了。在这场战斗中无疑是于谦的功劳最大,他拒绝了代宗给他的封赏,还提醒皇帝瓦剌还在塞外蓄势待发,随时都可能再侵袭边境,现在还不是庆功的时候,应该马上着手整顿军队,修筑防御设施,防备瓦剌随时可能发动的进攻。
  代宗对他极为尊敬,这一切事情都交给他去自行办理。于谦也不辱使命,经过他的大力整顿,军队的战斗力果然有了明显的改善。正是有于谦这样忠直有才的大臣,明王朝才得以逃过了自建国以来的第一次灭顶之灾。
  相声说得好其实是无敌的。郭德纲满腹才华、反应奇快,眼看全球巡演火爆异常,已经逐步迈向世界演艺舞台,嘴头子上占尽于谦便宜,实际上不管他飞多高,敢没有于谦吗?那抽烟喝酒烫头的人望作为捧哏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所以啊,于谦厉害,打败个把蛮夷不在话下的!
  做大臣的,给皇上做好了捧哏,该装傻装傻,该抖活儿抖活儿,就算来他几十万人,统统装进剧场,一顿白活,再看下面的蛮夷们,一个个笑得跟傻子似的,完全失去战斗力。
  于谦就是这样打败也先滴!

秦始皇为何偏爱一个50岁的寡妇?两千年后,专家在重庆找到了答案在古时候,我国的封建制度强调男尊女卑。男性可以有三妻四妾,皇帝甚至有后宫佳丽三千。但是他们找小妾都是一些貌美年轻的女子,但是在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秦始皇,却格外宠幸一名五十岁的寡毛主席70大寿,亲自派车去接毛远志这么多年,你怎么不来看我?毛远志前言李敏说远志姐姐在爸爸毛泽东的教诲下,无论是在部队,还是在地方,从来不以毛家人自居。无论身处何处,她总是不显山不露水的默默奉献着,很少有人提及过她的家庭,也几乎没有人了解她麦克阿瑟受审记双腿止不住颤抖,头发被汗水打湿,神采不复往日前言在西方文化背景下,英雄人物是他们非常崇拜的对象,很难想象,他们尊崇跟随的对象不是因为其理念与自己相符,而仅仅是因为对方的个人魅力非常突出。美国近代史上出现了许多英雄式人物,麦克若中国在朝鲜的后勤保障和美国一样,会不会把美国按在地上摩擦?我保证,读完此文,你将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伟大有更深的体会和认识。一前言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与美国的综合国力相差之大,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这种差距,其实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摆在明面倔强的小红军,看完已泪目话说,长征过草地,天渐渐暗了下来,夕阳西下倒映出红军战士一批批身影。此时,一位红军战士牵着马因饥饿掉队,他正是陈赓将军,正缓缓前进倔强的小红军突然,看见前面一小小背影,于是陈赓大喊统治蒙古的太后都是基督徒,咋还不让基督教传教?只因教皇嘴太硬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对于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基督教,从史料来看,基督徒似乎在蒙古国的朝廷上取得了优势地位,因清代达官贵族为什么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女儿参加选秀?最近一段时间,清宫戏大火,在剧中大臣们是费劲心机都要把女儿送进宫中去。如果一旦得到皇帝的恩宠,那必将是一人得到鸡犬升天。可是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影视剧中的场景只不过是编剧为了吸引观众墙子雄关地区,在解放战争中,有位国民党军队连长,在此地藏宝本地一位老年人说,九十年代,有俩个陌生男人,找到他,跟他说,过去他父亲在这山上,埋一尊金佛,让这位老人带他们去找,找到了,把这金佛给他。他们还带着一张自画的地图。老人把他们带到了那满洲民族起源简述从肃慎到满洲,长白山成为其祖源圣山关于满洲的起源,史学界早已盖棺定论,那就是起源于中国东北的长白山。不过最近几年,网上有流传建州女真是西伯利亚通古斯人的谣言,虽然没有任何证据可言,但是影响恶劣。本文于是参考国内的正刘青山和张子善合计贪污171。6亿旧人民币,相当于现在多少钱?中国的汉字文化真是博大精深,拿贫和贪来说,差别只在一点一撇之间,实际意思却大相径庭。教科书上常把贫与富,贪与廉放在一起做反义词教学。如果给这组反义词搭配一个官字,意思是否会有变化?古人言女婿莫上坟,上坟辱先人,有何讲究?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高翥诗句的大意是,南北山上有许多的墓地,清明时节都是忙于上坟扫墓的人们。由此可见,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非常重视,古人在祭奠逝者时,有句古话女婿莫上坟,
汉高祖的纳谏人生在距离生命的终点还有13年的时候,他押送一批劳工去修建皇帝的陵墓,劳工们在路上纷纷逃亡,他索性一股脑把剩下的劳工全都放了你们快走,老子也要找地方躲一躲!也因此身不由己地开始了一场轰缅怀英雄烈士,传承红色力量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勋永垂不朽,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以来,无数的烈士为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历史长歌,也为国家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从1921年到194俄罗斯的中国的新女性当时中国学生开的批评会是很温和的,在俄国指导员领导之下,中国学生们学习批评。中国是礼义之邦,人和人之间都是很有礼貌很客气的。尤其是在志同道合共患难的同志之间,大家都应当是互爱精诚的窦氏,一个生了千古一帝的女人窦氏,李渊的原配夫人,堪称当时一奇女子,生有李建成,李世民,李元霸,李元吉,一女平阳公主。大唐李家各种奇,李渊被儿子黑,是一奇李建成饱读经史子集,如不遇李世民,可为一明君,是一奇李雅尔塔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以美苏英为主的同盟国召开了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就结束战争处置法西斯和战后安排等问题达成协议,其中以1945年2月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举行的雅尔塔会议和同年78月在大批军犬走上二战战场苏联探雷犬嗅出400万颗地雷俄罗斯狗狗遭到西方制裁,成为最近国际舆论场上的一个谈资。不过,事件背后也凸显了它们的国际影响力。事实上,俄罗斯犬类培育有着悠久历史。在苏联时期,该国不仅培育一些新犬种,还训练出不同踏着爷爷的足迹执着前行春风送暖,又逢清明。清明节,是民间祭祖扫墓,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节日。每年这个时候,我都特别怀念我的爷爷,一名老八路军战士。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从我记孙海英戏里抗美援朝,戏外移居美国石光荣移居美国了?!!!当从网上看到孙海英吕丽萍在美国的大house里庆祝生日的时候,我不禁惊讶失声。在我和无数观众的心里面,孙海英就是激情燃烧的岁月里面抗美援朝的石光荣,吕丽萍就西安网评弘扬英烈精神,赓续红色血脉清风拂松柏,清明祭忠魂。清明节期间,各地举办多种形式的清明祭扫缅怀英烈活动,通过祭扫英烈墓参观革命纪念馆重温红色历史开展红色故事演讲在网上祭奠英烈等表达对英烈的缅怀与哀思,深切表达1962年,毛主席宴请清朝皇帝溥仪,问大清传国玉玺在何处在大多数人的印象当中,可能对于传国玉玺这样的东西已经不是很深刻了,除了历史上有名的和氏璧之外,就要数三国时期孙坚抢到传国玉玺,然后脱离十八路诸侯,跑回江东准备自立为王的故事了。其实古代四大美女的结局,一个比一个惨说到四大美女,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对于她们的结局,也是众说纷纭,难考究竟!那么她们辉煌过后,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呢?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在我看来,排第一的必须是貂蝉!司徒王允的养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