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朱棣的儿子朱高燧,诬陷太子并图谋毒死其父,为何最终得以善终?

  朱高燧,明太宗(成祖)第三子,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十二月,生于燕藩(北平),父朱棣时为燕王,镇守北平。生母燕王妃徐氏,魏国公徐达长女。
  明宗室制度,亲王诸子,世子外,其余年十岁即封,朱高燧长兄即燕世子朱高炽,次兄朱高煦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封高阳郡王;但是朱高燧不知何故,查不到洪武年间受封郡王的资料。而建文年间,燕王已经起兵"靖难",朝廷自然不可能再册封燕藩宗子。所以,朱高燧一直都没有爵位。
  朱高燧是燕王朱棣最在世最小的儿子(朱棣第四子朱高燨年幼早夭),自幼聪明伶俐,能察言观色,又因其相貌酷似燕王妃,所以颇得燕王夫妇钟爱。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高燧祖父-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太孙、也是朱高燧的堂兄朱允炆继位,即建文帝。
  建文帝接受诸文臣建议,针对手握兵权的诸王叔,展开"削藩"策,先后削周、代、齐、湘、岷诸王,最终的目标是诸王之首:燕王朱棣(太祖长子太子朱标、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棡均早于太祖去世,四子燕王朱棣为在世最长皇子)。
  建文元年(1399年),在朝廷步步紧逼下,燕王被迫起兵"靖难",对抗朝廷。那个时候,谁也没有料到,将来燕军会击败南军,燕王会打败建文帝夺取江山。燕王的想法,不过是死中求活,就算是最终失败,也算是反抗过,壮烈不屈而死,好过窝囊地被侄子废黜,狼狈不堪度过下半生。
  这个时期的朱高燧,因为年幼,无法独立担当重任,所以基本没有什么出彩的时候。
  朱高燧大哥,燕世子朱高炽,在靖难中临危受命,率领万余人,抵挡李景隆五十万大军围攻北平,坚守并击退南军,为燕王保住大后方;并且在之后数年里,管理燕军后勤粮秣供应,井井有条,为燕军最终取胜立下大功。同时对于建文帝亲笔来信,以"封王"为条件的投降诱惑,毫不动摇,直接将南使及书信送交燕王处,显示了作为燕王继承人的优秀品质和坚定立场。
  虽然他身体不好,无法上阵,实现跟父亲一样的马上战功;但是在治理庶务上,燕王乃至整个靖难集团,都缺少不了他在后方的运转帷幄。尤其是他的燕世子,是太祖亲封,祖制所在,燕王是打着恢复祖制的旗号举兵靖难的,朱高炽的世子地位,稳固不可破。
  朱高燧二哥,高阳王朱高煦,虽然性情暴躁、为人粗鲁,但是于军事上,就是燕王朱棣的翻版。在靖难中,每每身先士卒,跃马横刀,交战时冲锋于前,撤退时为全军断后,多次出生入死,勇冠全军。尤其东昌之战,南军包围燕军,四面围攻;燕军大败,主将张玉(日后永乐朝大将英国公张辅之父)战死,燕王本人身陷重围,几乎丧命;是朱高煦冒死杀入阵中,阵斩南军勇将翟能,击退南军,救燕王于危难。所以燕王对朱高煦器重无比,乃至有了手抚其背,说的那句话:"小子,努力!你大哥身体不好!"
  这个时候,燕王就有了易储的想法。而父亲的暗示,给了朱高煦无限的想象,从此后,取代大哥,成为贯穿朱高煦整个生命历程的愿望,并锲而不舍地去实施,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至于朱高燧本人,燕藩举兵时,不过年仅十六,于政务没有多少可以施展的地方,于军事更加不可能跃马冲锋。虽然史书上没有记载他在靖难时期的具体作为,但是可以想到,十几岁的少年,至多是在燕王府内陪伴母亲,协助大哥管理好王府内部,或者做一些辅助后勤,鼓舞军士的事情。
  但是他也有长处,因为口齿伶俐、酷似徐王妃,而年幼乖巧,所以从小就得燕王欢心。在靖难开始时,局势不明,燕藩人人心里没底,燕王遇事不顺,暴躁发怒,甚至要杀人。旁人皆不敢劝,只有朱高燧,借幼子身份,上前劝慰,才能稍稍平息安抚。所以日后朱高燧因此而恃宠,并逐渐骄横。
  当大哥愈发不受父亲喜爱,而二哥心心念念想拽大哥下位,也遭到父亲嫌弃后,自己便逐渐生出别样心思,进而开始觊觎储位。
  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1402年),历时三年的"靖难之役",终于落下帷幕:燕军一路南下,渡江破京师(南京),建文帝大乱中失踪,燕王朱棣夺取江山,成为大明第三代皇帝,即明太宗(成祖)。
  之前朱棣还没有起兵靖难,在北平为燕王时,燕藩的继承人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朱高炽是嫡长子,太祖钦定册封为"燕世子",是名正言顺的燕藩继承人。
  但是燕王夺取江山后,从一个地方藩王成为全天下的主人,对于自己的继承人,就要好好地考虑一番了:长子、次子,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到底把天下交给谁,是值得深思的事。但是,无论如何,排第三的朱高燧,年幼心性不定,完全不在考虑人选中。
  永乐二年(1404年),考虑了两年的成祖,终于下定决心,立世子朱高炽为太子,明确皇统所在。并同时册封次子朱高煦为汉王,就藩云南,三子朱高燧为赵王,藩地彰德。
  汉王朱高煦太子之位落空,恼羞成怒之下,如何大闹撒泼,据不就藩,之前的文章回答:"朱高煦战功显赫,朱高炽肥胖迟钝,为何朱棣还把帝位传给朱高炽"一篇中已经详细叙述,本篇不再复述,着重讲述赵王朱高燧的事情。
  赵王不像二哥一样,因为期望没有那么高,所以失望也没有那么大。受封赵王后,奉成祖之命,驻守顺天(北平)老家,当地所有军务政务,官员人等皆先报赵王,审定后,才按王令执行。成祖数次出征漠北,均驻守顺天,而成祖不在顺天时,赵王就是当地最高权威。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大明迁都京师(北京顺天府)前,赵王朱高燧就是这个大明名义上第三重要(中都凤阳名义上第二重要),实际上第二重要的城市主人。
  赵王自从掌管老父起家之地后,恃宠而多行不法,对于太子大哥也逐渐不放在眼里,时常伙同赖在京师(南京)成祖身边的二哥汉王朱高煦一起,构陷太子,一唱一和,配合默契,几次使太子大哥陷入危险境地。是东宫官员拼死舍身保护,及诸文臣尽力周全,才得以保全。其中解缙被杀,黄淮、杨士奇、夏元吉、杨溥等文臣下狱,夏元吉直到成祖去世,才被释放。
  赵王已经身为亲王,是全天下排名前五的尊贵之人,实在没有理由跟着汉王去争夺储位。汉王自己又有亲子,即使真的夺到了大位,也不可能立赵王为皇太弟。朱高燧此举,简直和齐王李元吉伙同太子李建成对付秦王李世民一样,成功了也不见得更进一步,失败了几乎会失去全部,何苦来哉。
  同时,在顺天主持军政事务时,赵王独断专行,骄奢不法,胡作非为,朝野多有忿言。其属下官员也依仗其势压迫地方,行事放肆。永乐七年(1409年),成祖在得知赵王近年不法事后,盛怒之下,褫夺赵王衣冠,罚其闭门思过,并诛杀作伥的赵王长史顾晟,以警告小儿子收敛。
  还是太子求情,给三弟打圆场,才使得朱高燧得以被赦免。但是他表面上感谢大哥援手,暗地里还是以为是太子指使人向成祖告状,自己才会被罚,所以认为是太子演戏,以后依旧对大哥怀有恨意。
  永乐十八年(1420年),成祖正式迁都顺天(京师、北京)。因为之前顺天一直是赵王朱高燧在管理,这下皇帝把都城迁来,等于是变相剥夺了赵王的一部分权力,所以朱高燧心态更加不平衡。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五月,六十四岁的成祖已经步入老年,身体很差,连续数日没有能够上朝处理政务,所以日常朝政,由太子朱高炽处理。
  与赵王交好的宦官、司礼监太监黄俨,江保等人,因为之前太子主持朝政时,曾经要削减宫内开支,缩小宦官数目,所以怨恨太子,于是借机向成祖进谗言,诬告太子。成祖不予理睬。
  之后黄俨等人不甘心,想到赵王在京师(为什么不想到汉王,因为这个时候,汉王朱高煦早被成祖赶到山东乐安就藩去了),于是编造谣言,说皇帝越来越不喜欢太子,想要易储,改立赵王。
  而在宫中谣言影响,及赵王的默许下,常山中护卫指挥使孟贤(常山三卫是赵藩护卫),勾结羽林前卫指挥使彭旭,准备谋反。在同党钦天监官王射成信誓旦旦的"天象有变、帝位更替在即"断言下,他们勾结内宫宦官杨庆,让他的养子(在成祖身边服侍的小宦官)准备毒药,寻找机会毒死成祖,然后伪造遗诏,传位给赵王。孟贤、彭旭等带兵挟持朝中大臣,以伪诏迎立赵王继位。
  兴州后屯卫军户高以正,受赵王指使,居中联络,准备实施计划。但他的外甥王瑜得知后,在劝说不成的情况下,向朝廷告发诸人的谋逆,于是阴谋败露。
  成祖闻报后,起先不信,说赵王怎么有这个胆子(若是汉王这么做,成祖还觉得像真的)。后来得知详情,目瞪口呆,然后雷霆大怒,不顾病中,在皇宫右顺门亲自审问赵王朱高燧及其他谋逆人等。朱高燧魂飞魄散,面对皇父的怒斥:"是你小子干的吗!",张口结舌、"栗不能言"。成祖一看朱高燧这个样子,哪里还不知道真伪,一气之下,想就此废黜赵王,甚至处死。
  关键时刻,还是太子大哥朱高炽出面劝说:"这都是下面人想要富贵,暗地里作乱,高燧肯定不知道实情。"......帝顾高燧曰:"尔为之耶?"高燧大惧,不能言。太子力为之解曰:"此下人所为,高燧必不与知。"自是益敛戢。--------《明史·卷一百十八》。
  于是,参与作乱的孟贤、彭旭、高以正等人,皆被诛杀,宫内牵扯此事的內官,也被清除。赵王身边那些飞扬跋扈的亲信,自然也一个都跑不了。
  至于赵王朱高燧本人,成祖考虑再三,还是因为自己子嗣稀少,加之想起早逝的徐皇后,放过了这个逆子。但是之后,直到成祖北征病逝于榆木川前,朱高燧都没有再得到父亲的原谅,被彻底废弃不管,再也没有翻盘。
  自从这件事之后,赵王一蹶不振,再也不复之前的骄横,只得整日里缩在家中,轻易不敢出门。这样也好,无意间躲过了数年后侄子的清算,也算因祸得福。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太宗(成祖)北征途中病逝于榆木川,大学士杨荣星夜疾驰返回京师,密报皇太子朱高炽,并以成祖遗诏示人,奉太子立即即位。而在京师的赵王,在山东的汉王,都没有来得及做出动作,大事就定了,只得臣服于大哥、新君。
  皇太子登基,即为明仁宗。仁宗对于两个跟自己作对了二十年的弟弟,还是表现出了一个大哥、皇帝应有的气度:给两个弟弟各加禄米二万石,其他赏赐也多有馈赠。对于汉王的反应,我的文章回答:"明宣宗为何把朱高煦放在缸里活活烹死",已有详尽述说,这里不再重复,着重阐述赵王。
  赵王朱高燧自永乐二十一年后,已经丧胆(造反作乱这个高技术活,不是一般人就能干的),对于大哥的登基,心里一直担惊受怕,生怕被算总账。得知大哥既往不咎,自己居然没事,而且待遇不降反增,优渥有加后,简直是喜出望外。从此,算是真正地与大哥和解,关系日渐亲密,再也不复年少时张狂的性格了。
  洪熙元年(1425年),朱高燧正式就藩彰德。临行前,为了表示再也不和大哥做对的决心,赵王将赵藩三护卫中的常山左、右二卫交还朝廷,以表洗心革面,仁宗十分欣慰,赐诗给他,亲自送至承天门外。
  当年,仁宗去世,皇太子朱瞻基继位,即明宣宗。赵王此时刚刚到达彰德,闻讯立即上表,一是向大哥举哀,二是向侄子表明臣服。宣宗为表示亲亲之情,回信抚慰,并赐赵王禄田八十顷。
  对于那个远在山东,一直没有死心的二哥汉王,朱高燧收敛了早年的野心,不再过多牵扯,维持正常兄弟关系而已。对于汉王或明或暗的示意,始终保持距离,不再掺和,也算是将来得以善终的回报。
  宣德元年(1426年),按捺了近三十年的汉王朱高煦,终于再也不想忍耐了,于山东乐安起兵"定难",意图重演一遍当年父亲的辉煌。但是他没有成祖的出色才能和坚韧的心性,而宣宗也不是建文帝那种不谙军事的软弱之人。不过区区几十天,在宣宗御驾亲征的军事打击下,汉王叛乱集团被彻底粉碎,汉王及全家被废为庶人,押往京师软禁,而从乱者被诛杀、发配、流放塞外,达数千人。(详见我文章回答:"明宣宗为何把朱高煦放在缸里活活烹死")
  赵王得知二哥举兵后,还没来得及就此事表态,朝廷平定汉逆叛乱的消息就传到彰德。赵王祝贺朝廷平乱的贺表还没有发出,更加惊人的消息接踵而来:"当年在永乐年因为夺嫡而和自己结下梁子的文臣,在平定汉王,大出了当年恶气后,为了彻底报复,正在怂恿皇帝趁热打铁,自山东率平乱大军直接奔赴河南,顺便将赵藩也一并废除!"
  就在赵王惶惶不可终日的时候,宣宗的使者-驸马都尉广平侯袁容来到彰德,消除了他的忧虑。袁容奉宣宗之命,将诸臣要求擒拿赵王的奏章全部带来给朱高燧看,并要袁容传告:"先帝(仁宗)对于两个叔叔,关怀友爱之情,是天下人都在眼里的。现在汉王自绝于天,谋反作乱,我不敢赦免他。如今我只有王叔你一个亲叔了,你有没有反意,我是知道的。欲加之罪,我是不会做的。这也不符合先帝的仁爱之心。"
  得知皇帝的意思后,朱高燧终于是一块石头落了地,之前的小心收敛,终于是得到了回报。但是回想起来,还是后怕。为了彻底消除侄子的猜忌,于是赵王主动上奏,将仅存的常山中护卫、及群牧所、仪卫司等赵藩护卫统统上交朝廷,以后就做个安乐王就好。
  宣宗见三叔如此识趣,于是也没有再找他麻烦,并将赵藩仪卫司返还,让赵王可以保留亲王的威仪。对于侄子的宽容大度,赵王赶紧上疏,叩谢天恩。
  此后,赵王朱高燧在彰德低调行事,小心翼翼,终于保全了首领和全家,得以善终。
  宣德六年(1431年),四十九岁的赵王朱高燧于彰德薨逝,朝廷赐谥号"简",称"赵简王"。子朱瞻塙继承王位,延续赵藩传承,直至明末,历时二百一十九年。而彰德赵藩,也是成祖之下,除帝系外唯一的一脉。朱高燧以后半生的改过,得以全身而退,惠及家族,比他那个一根筋的二哥,可算是强过万倍了。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为了争夺皇位,杀父弑兄;为了保全皇位,杀子弑兄!这种事情,屡见不鲜。虽然惊讶于他们的冷血,却又不得不承认,最是无情帝王家!
  可是,在永乐21年,朱高燧毒杀父亲朱棣一案中,朱高燧却全身而退,是朱棣有情吗?
  我是三少,我来回答。
  毒杀案的经过
  朱高燧在历史上的存在感不强,除了几次张牙舞爪地调皮之外,史书对他的着墨不多。
  的确,他既没有老大朱高炽的稳重与才能,也没有老二朱高煦军功赫赫的资本。但是,他的内心和老二一样,一直有个炽热的帝王梦。 这个梦想从他懂事开始 ,就一直忽明忽暗,忽暗忽明地在他的灵魂深处斗争。
  永乐21年,父亲朱棣病重,曾经偃旗息鼓的朱高燧,仿佛又看到了一丝希望。
  这个时候,宫中恰如其分传来一些声音。声音的内容不外乎:皇上不满意皇太子的工作,一直很器重老三朱高燧,如今年纪大了,有意废除老大,立老三为太子等等 。
  这些声音不仅是朱高燧听了很受用,他身边的人听了也蠢蠢欲动 ,仿佛自己跟随的主子真的就是太子,太子不久就是皇上了。那样的话,自己的好日子不就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老三朱高燧的赵王府,有一小拨属于赵王自己的亲军护卫队。护卫队有3个小头目,分别是常山左护卫、常山右护卫和常山中护卫。
  其中,中护卫的指挥官名叫孟贤,这孟贤在宫里有个朋友叫王射。最近,王射总对孟贤说,近来天象异常!
  王射是什么人?
  他的身份是朝廷的钦天监,主要负责观察天象,相当于国家天文台的台长。听了王射的话,孟贤的心激动万分。天啦,天象异常,不就是说皇位将会有变吗?
  于是,孟贤就和他的亲信高正秘密制定计划。并提前伪造好了一份诏书,交给了太监杨庆的养子,准备在毒死朱棣后,由这个小太监宣读遗诏:宣布废掉皇太子朱高炽,改立赵王朱高燧。
  天算不如人算哦,事情就出现在孟贤的这个亲信高正的身上。
  高正的外甥王瑜,当时在赵王府护卫队任一个小旗官。当他得知舅舅高正的图谋后,多次劝阻舅舅,高正没有理会。为了保命,王瑜向朱棣告秘。
  病中的朱棣知道后,顷刻勃然大怒 ,立刻命人行动!
  不一会儿,就从扬庆的养子家搜出了那份伪造好的诏书,又抓获了孟贤等人。然后,又叫人招来朱高燧,朱高炽,六部的重要大臣,以及宫里的各位侯啊、伯啊等人。
  等各位都到齐了,朱棣撑起病重的身体,铁青着脸,久久盯着朱高燧,说:"你做了这种事?"
  此时的朱高燧,早就吓坏了,浑身战栗,哪里说得出半句话来!
  分析毒杀案
  老大朱高炽一向很宽容自己的两个弟弟,虽然老二老三总是经常给自己找麻烦,他从不会落井下石,总是在父亲面前给惹祸的弟弟求情。
  这一次,看见老三做出了大逆不道的事,搞不好,父亲盛怒之下就会砍了老三的脖子,这个是朱高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所以,他看到朱高燧吓得说不出话,连忙诚惶诚恐地为弟弟辩解:"这些阴谋都是下面人胡搞的,高燧肯定不知情。"
  这句话,还真的救了朱高燧一命。
  虽然所有证据的不利面,都指向朱高燧,但是,这个毒杀谋反案却经不住推敲。
  第1:整个谋反过程中,没有强大的军队,缺少军事支持 。
  第2:没有朝廷的重臣参与,缺少朝廷的支持。
  第3:计划过程不周密,轻易就泄密,说明核心人物没有凝聚力。
  第4:参与的几个人,没有权重的身份和地位,说明行动的份量并不足。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这个毒杀案所酝踉的时间很仓促!
  换言之,朱高燧其实并没有独立策划,一个真正的谋逆政变案!
  因为,朱高燧根本就没有这个能力 ,无论在智谋还是在武力上,朱高燧根本不是老爹的对手,也丝毫没有成功的可能。
  朱棣的心思
  不得不承认,朱棣老了。
  年轻的时候常年在外征战,到了老年,一身病。这个时候的朱棣心有余而力不足,很多的事情他都不管了。
  皇太子朱高炽监国了20多年,总体还不错。他有一套自己的治国理政之道,也有自己日渐成长起来的亲信和团队。
  而对于父亲身边的亲信黄俨、江保等人,太子不是很亲近。 所以呢,黄俨、江保这些常年跟在皇帝身边的人,受惯了皇恩浩荡,在皇太子面前却不怎么样,他们的心理那能平衡呢!
  再说了,这皇上身子一日不如一日,万一哪天皇帝驾崩了,朱高炽即位后,他们的好日子不就到头了?
  俗话说,无风不起浪,没有这些人在朱高燧身边,散布些七七八八的言语,哪会引起朱高燧的歪心思呢?
  包括自己在内,那些关于皇太子这不好那不好的话听多了,朱棣自己都会去怀疑,甚至自己也刻意疏远了皇太子,太子轻易也见不到皇上了 。这样一来,皇上不满意太子朱高炽的谣言,就好像是实事了。
  所以,往深一点剥开这个案子,有朱高燧被某些人利用的嫌疑。 不过,要杀朱高燧,朱棣还真下不了这个决心。
  都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疼幺儿。恰恰相反,朱棣疼的是幺儿朱高燧!
  朱高燧、朱高炽、朱高煦都是他和徐皇后所生。他在成长的路上,一直都有窥觊皇位的小心事,做父亲的认为这个都是很正常的。就像自己当初和几个兄弟,不是也一直都有这份心事吗?
  于是,朱棣对朱高燧格外宠爱和一再纵容。
  年轻的时候,他杀一个人,灭人九族,他没有丝毫的犹豫。现在,他已经是一只脚踏进棺材的人,要亲手杀了自己的爱子,他有些做不到!
  因此,顺着皇太子的求情,朱棣决定不深究。
  最后的结局:孟贤、王射等人处死,所有的余党包括孟贤的弟弟孟三、高正、陈凯等等,全部处死,抄没家产。
  朱高燧,这下也彻底老实了!
  大哥继位之后,主动交出两个王府的护卫队 ,老老实实前往自己的藩地。等到明宣宗继位后,朱瞻基干掉了汉王朱高煦,三叔朱高燧吓得把最后一个护卫也交了出来!
  宣德六年,朱高燧平静地去逝。
  三少说:
  如果朱高燧在父亲年轻的时候,投毒谋杀朱棣,结局回事什么样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明成祖朱棣共生有四子,除早夭的幼子朱高爔外,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皆是徐皇后之子。在兄弟三人当中,以朱高燧的品行最为恶劣,此君为了能登上皇位,不惜屡屡排挤诬陷长兄,甚至还想着毒杀其父,行为令人发指。但令人倍感蹊跷的是,朱高燧坏事做尽,最终却能得以善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朱高燧是明成祖朱棣的嫡三子,生母为仁孝徐皇后,是明仁宗朱高炽、汉王朱高煦的亲兄弟,永乐二年(1404年)获封为赵王。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在南京篡位称帝后,将留守老巢北平的重任交给朱高燧,后者不仅由此获得独断专行的权力,而且还组建起一支强大的护卫军,实力不容小觑。
  朱高燧虽然是太子朱高炽的亲弟弟,但跟二哥朱高煦一样,都想着夺取他的储君之位。司礼监太监黄俨不仅是皇帝身边的"红人",而且还是朱高燧的死党,但与太子的关系却很差。正因如此,朱高燧便授意黄俨在成祖面前不断地诬陷太子,并替他说好话。
  与此同时,朱高燧还经常亲自跳出来,与朱高煦一起谮毁太子,将他的心腹僚属杨溥、黄淮等人诬陷入狱,夺嫡之心昭然若揭。朱高炽虽然处境危险,但苦于成祖对他猜忌很深,不便公开辩白,只能采取隐忍的态度,而这种局面更让朱高燧有恃无恐,屡有不法行为。
  当然,太子也绝非软弱不堪之辈,既然不便公开替自己辩白,便暗中授意朝臣检举朱高燧,将他种种不法行为汇报给成祖。朱棣尽管不喜欢太子,但出于稳定江山的需要,却又不能任由朱高燧肆意胡来。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明成祖在永乐七年(1409年)对朱高燧进行严惩,不仅褫夺他的冠服,还下令诛杀其长史顾晟。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朱高炽却站出来极力劝阻,劝说父皇能给三弟一个"洗心革面"的机会。朱棣看到太子站出来替弟弟说话,便乘势"就坡下驴",宽恕了老三。然而在朱高燧看来,这不过是大哥演的一出好戏,所以非但没有感激他,反而对他的恨意更深。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五月,明成祖卧病在床,数日没能上朝,隐忍多年的朱高燧认为时机已到,便联络黄俨等死党准备采取行动。黄俨在朱高燧的授意下,一边在成祖面前变本加厉地陷害太子,一边则又在朝廷内外散布谣言,声称皇帝并不喜欢太子,而是有意传位给朱高燧。
  与此同时,朱高燧则勾结兴州后屯卫军高以正,让他授意护卫指挥孟贤、钦天监官王射成及内侍杨庆的养子一起伪造遗诏,然后再派太监暗中毒死皇帝。等到这些事情搞定后,黄俨等人便会公布伪诏废黜太子,册立朱高燧为帝。然而该计划尚未实施,便因为高以正姻亲王瑜的告发而遭泄露。
  明成祖得知朱高燧等人的阴谋后,不禁暴跳如雷,下令在皇城右顺门亲审逆子,后者见父皇得知一切后,吓得不敢说一句话。朱棣本想就此处死或圈禁朱高燧,但在朱高炽的百般辩解、劝说下,最终还是决定放逆子一把,只是将高以正等人全部处死了事。经此一事,朱高燧被其父彻底抛弃,再没有任何翻盘的机会。
  护卫指挥孟贤等结钦天监官王射成及内侍杨庆养子造伪诏,谋进毒于帝,俟晏驾,诏从中下,废太子,立赵王。总旗王瑜姻家高以正者,为贤等画谋,谋定告瑜。瑜上变...贤等皆伏诛...帝顾高燧曰:"尔为之耶?"高燧大惧,不能言。太子力为之解曰:"此下人所为,高燧必不与知。"自是益敛戢。《明史·卷一百十八》。
  翌年,明成祖驾崩,太子朱高炽在历经磨难后,终于登上皇帝的宝座,是为明仁宗。朱高炽上台后,将朱高燧迁往彰德居住,并剥夺他2/3的护卫部队,后者迫于形势,也只能向兄长屈服。明仁宗在位不到9个月便驾崩,太子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时在洪熙元年(1425年)六月。
  明宣宗即位之初,皇叔朱高煦在乐安举兵造反,朱高燧虽然跟二哥有所密谋,但最终却没有参加叛乱。正因如此,等到朱高煦兵败被俘后,宣宗并没有听从群臣的建议讨伐朱高燧,而只是命人把群臣的奏议送给他看,让其好自为之而已。朱高燧见到这些奏议后大惊,于是连忙上表向侄儿谢罪,并交还剩余的护卫部队。
  宣宗见三叔很识趣,便没有采取进一步的行动,并且还分拨给他一支仪仗队伍,让其依旧保持亲王应有的威仪。就这样,因为宣宗的宽容大度,本应被处死的朱高燧幸运地保住性命和位子,并又在世间存活了6年时间,直到宣德六年(1430年)才薨逝,死后谥号为简。
  史料来源:《明史》、《明成祖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国榷》等
  朱棣有四子,幺儿子早夭折,只剩三子,且均为皇后所生。
  也就是说这三个儿子都是嫡子,不过只是有长幼之分。
  题主提到的是朱棣的第三子,也就是实际上最小的儿子。
  朱高燧谋逆之心如同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一般。 诬陷太子,图谋毒死父亲,造侄子的反,这都是他干的好事,那为何朱高燧做了如此大逆不道之事,还能最终得以善终呢?
  探究其中的原因,我觉得有三方面:
  一是父亲朱棣对他的大爱,不忍心杀他;
  二是太子哥哥朱高炽对三弟朱高燧的长兄如父的手足之情;
  三是侄子朱瞻基对叔叔朱高燧的长辈之尊的庇护。
  正是基于以上的原因,朱高燧无论怎样花样作死,都得到了一门三代的庇护,并最终得以善终。下面我们一一来看:朱高燧得以善终的原因之一:朱棣对他的爱。
  朱棣制造"靖役之难",枪杆子里出政权,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帝之位,是无论怎样洗白都洗不白的。
  这件事或多或少对他的儿子们会形成暗示,胜王败寇,不能听从命运的安排,要想当皇上,必须靠自己的努力。
  再说了,都是嫡子,谁也不服谁,只不过,早出生几年罢了。
  且相互看不起,且觉得自己了不起。有了欲望,行动往往会跟来。
  于是,感觉自己功高不小的老三朱高燧,开始做准备想夺取哥哥的太子之位。
  朱高燧暗中让自己的心腹大臣一起去制造谣言,中伤太子哥哥。
  好在,朱棣明白不能轻易换太子,因为太子稳重,有能力,也没有过错。所有的朱高燧做的小动作,朱棣还是心知肚明的。只不过不去追究罢了。
  朱高燧得以善终的原因之二:太子哥哥朱高炽对三弟朱高燧的长兄如父的手足之情。
  一计不成,另生一计。
  在朱棣病重期间,朱高燧大逆不道,想学不义之举,毒死父亲,再杀死太子。
  这次,朱棣就在想把这逆子就地正法之时,太子朱高炽说情。
  在政治斗争残酷的年代,这是难能可贵的。
  再说了,朱高炽也明白,自己为弟弟求情,父亲肯定会高看他一眼,知道顾念手足之情。而决定朱高燧是不是去见上帝的事,不是他。
  或许朱棣也不想亲手杀了儿子朱高燧,故朱高燧就被免死了。
  不得不说,朱高燧真有福气。起码表面上,父亲和哥哥都护着自己,而且前提是不论自己怎么作。
  朱高燧得以善终的原因之三:朱瞻基对皇叔的仁慈。
  朱棣驾崩,太子朱高炽继位,是为明仁宗。但怎奈本身身体就不是多好的他,在位不到9个月便去见他父亲了。
  太子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
  朱棣在位期间,二儿子朱高煦就谋逆造反,被朱棣镇压下去。
  在朱瞻基即位之初,皇叔朱高煦贼心不死,又举兵造反。
  这次,朱高燧就此事也与二哥朱高煦密谋过。但是朱高燧这次聪明了,他知道兵败的厉害,最终没有实质性的参与此事。
  朱高煦兵败后,朱瞻基查清事实,也就没有怪罪皇叔朱高燧。
  几年后,朱高燧善终。
  不得不说,朱高燧能够善终,是因为遇到了对他爱护的一门三代人亲人们,他们都不想弑杀亲人。
  而且,年龄越大,朱高燧越活越明白,越聪明了。
  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朱棣的三皇子赵王朱高燧,还真是完美应了这句老话。
  明宣德元年,汉王朱高煦谋逆被擒,朝臣劝宣宗连带着捉拿赵王朱高燧,因为赵王跟汉王来往甚密,但宣宗不肯,说没有能证明赵王犯上的证据。
  这话估计说的朱高燧自己都脸红,主动交出护卫退守封地,见小叔叔非常识趣儿的宣宗,自然也就没再斩尽杀绝,朱高燧得以善终。
  比上不足比下也不足,处境尴尬的三皇子
  明成祖朱棣膝下共有四子,幼子早夭,而前三个儿子都是徐皇后所生,即朱高炽、朱高煦与朱高燧,这么说起来,朱高燧其实就是小儿子。
  朱棣膝下子嗣不多,不过朱高燧却也并不受重视。
  朱高燧的长兄朱高炽乃是嫡长,深受明太祖朱元璋宠爱,很早就被封为燕王世子,而且其性情宽厚学识渊博,朝野之中的文臣都非常支持。
  次兄朱高煦为人强悍武力勇猛,在靖难之时战功赫赫,受到朱棣的偏爱。
  相较之下,朱高燧这个老三,论长幼次序排不上,论文治武功也比不上,甚至于朱棣疼爱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都要比他这个小儿子多得多。
  似乎不管怎么看,朱高燧都是与储君之位没有缘分的,但他却丝毫没有放弃的意思。
  朱高炽虽然是明太祖所定的朱棣继承人,而且朝臣们也都很拥护他,可朱棣很不喜欢这个好文不好武的长子,而是偏爱暴戾崇武的次子朱高煦。
  朱高煦颇有战功,而且性情上也更像朱棣,虽然当年太祖皇帝就非常厌恶他,可怎奈朱棣喜欢这个儿子,对其非常纵容。
  如此,极大的助长了朱高煦的野心,朱高煦一直都想取代朱高炽的位置。
  朱高煦为了夺储,各种花招都使出来了,朝野内外对其心思也知道得一清二楚,而相较之下同样想要争储的朱高燧,却隐藏得非常深。
  构陷太子忤逆犯上,恶行不逊朱高煦
  明太祖还在世的时候,诸藩王世子奉命前往南京读书,那时候朱高煦随着朱高炽一起,结果朱高煦不学无术到处惹是生非,令朱元璋大为光火。
  靖难之变以后,朱高煦凭借着自己的功劳与父亲的宠爱,到处攻击太子朱高炽,一门心思就想入主东宫,之后干脆公然谋逆,结果被抓。
  人人都觉得朱高煦才是个大恶,实际上,朱高燧也不是什么好货,乃至更甚。
  永乐二年,奉旨镇守北平的朱高燧受封赵王,组建起一支强悍的护卫军,实力愈发强悍。
  为了争嫡,他与朱棣身边的司礼监执印黄俨串联,经常在朱棣身边说朱高炽坏话,同时为他自己说好话,让朱棣更加疏远朱高炽。
  只可惜,朱棣虽说不喜欢朱高炽,但对朱高炽的能力还是很满意的,更何况朱棣也是宠爱朱高煦更多一些,轮不上朱高燧。
  眼看见效太慢的朱高燧,直接跳出来与朱高煦一起诋毁朱高炽,还找由头将朱高炽的心腹杨溥等人构陷入狱。
  朱高炽是个宽厚之人,可并非无能之辈,他身为太子,知道朱棣这个父亲对其猜忌很深,所以不方便直接给自己辩白,于是走曲线自救之路,授意朝臣攻击朱高燧。
  大量关于朱高燧意图不轨的证据送到朱棣面前,怒不可遏的朱棣在永乐七年,褫夺朱高燧的亲王冠服,并下令诛杀其赵王府长史顾晟,做严厉警告。
  功亏一篑及时收手,躲过一场大难
  原本朱棣还想重罚朱高燧,结果朱高炽站出来求情,最终朱棣宽恕了朱高燧,可朱高燧认为这是大哥在故作好人,不仅不感恩,反而恨意更深。
  永乐二十一年,朱棣在北伐途中一病不起,身体越来越差,而朱高燧心思再起。
  朱高燧串联黄俨,一边在朱棣面前构陷朱高炽,一边又到处散播朱棣要废太子而传位朱高燧的消息,并且,朱高燧加紧部署,全力训练暗卫武士。
  朱高燧让指挥使孟贤、钦天监正使王射成等人一起伪造遗诏,鸩杀朱棣夺位。
  然而非常尴尬的是,赵王府参与此事者中一个叫高以正的人,他在宫廷担任职务的外甥王瑜知晓了此事,惧怕家族惹祸便进行了揭发,朱高燧功败垂成。
  朱棣知道此事后,自然要严惩不贷,可这回又是朱高炽求情,最终朱棣将密谋此事的大多数人全部诛斩,而朱高燧也彻底被朱棣所不容。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驾崩朱高炽登基,朱高燧被迁往彰德就藩,其手下护卫被削去七成,而此时的朱高燧,倒是非常安静。
  不知是出于无奈,还是真的心灰意冷,朱高燧很顺从地接受了,没有丝毫反抗。
  仁宗在位不到一年驾崩,宣宗登基之初朱高煦谋逆,几次邀请朱高燧,却都没有回应。
  朱高煦的谋逆很快就被宣宗给收拾了,而全程没有参与的朱高燧,虽然过去与朱高煦过从甚密而且的确曾犯上作乱,但这回,还是得到了宣宗的原谅。
  见好就收,方为正道
  朱棣的三个儿子中,除了本身就是继承人的朱高炽,其他两个都曾犯上作乱,而且还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贼心不改。
  不过最终的结局,朱高煦与朱高燧却完全不同,一个不得善终,一个安度余生。
  其实,朱高煦与朱高燧做的恶也都差不多,他们都曾构陷太子,都曾想过残害至亲,朱高煦伏击过朱瞻基,而朱高燧甚至还对朱棣想过下手。
  朱棣、朱高炽与朱瞻基也是一再宽宥这两人,分别就是两人一个抓住了,一个没抓住。
  无论仁宗还是宣宗,对朱高煦之前都是非常宽厚忍让的,不止一次放过朱高煦,但其始终不曾有过悔改,反而变本加厉,最终被忍无可忍的宣宗烤熟。
  相较之下,朱高燧也不是个善茬,可他收手的比较及时。
  朱棣临终之前,朱高燧谋逆被发现,而这个时候元气大伤的朱高燧就已经成为了一颗弃子,他也并未再多做反抗,而是接受了现实。
  仁宗将其护卫削去,他同意了,前往封地就藩,他主动去了,这与朱高煦截然不同。
  事实上朱高煦当初若是不那么过分,也不会落得那般下场,即便他谋逆确凿,朱瞻基也只是将其幽禁,未下狠手,可他就是不肯低头。
  比起朱高煦,朱高燧在历史上着墨不多,可这个人也是识时务的人,他更加懂得大势所趋天道不可违的道理,既然无路可走,掉头才是正确的。
  朱棣相对于朱元璋来说,子女真的比较稀薄,只有四子,幼子朱高爔还幼殇,存活下来的只有太子朱高炽、二子汉王朱高煦、三子赵简王朱高燧。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夺取政权,永乐二年便立长子朱高炽,此后二十年,朱高燧和二哥朱高煦谋夺嫡,诬陷太子朱高炽。可以说,这样的人能活下来,也算是幸运。
  而在永乐二十一年的时候,也就是朱棣驾崩前一年,此时朱棣的身体已经十分虚弱,护卫指挥孟贤等勾结钦天监官王射成和内侍伪造假诏,企图毒死朱棣,等到朱棣死后,就把假诏书宣告天下,废太子朱高炽,立赵王朱高燧为皇帝。而这谋反者中有一人名叫高以正,其亲家叫王瑜,向朱棣告发了此事,结果朱棣立即逮捕这些人,而且搜出了假诏书,显而易见,主谋就是自己的第三子朱高燧。谋害储君,企图毒死皇帝,不管问那一款罪,都难逃一死。但是朱高燧就是善终了,那我们了看看朱高燧得以善终的缘故吧。朱高炽太过于仁慈
  明仁宗朱高炽无愧于一个"仁" 字,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朱棣武人出身,自己的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都比较勇武善战,所以相对来说,朱高炽这种文绉绉的气质得不到朱棣的喜爱,朱棣在靖难之役的时候,二子、三子都跟随自己在前线打仗,唯有朱高炽留守北平监国。且次子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功勋卓著,使朱棣更倾向于把皇位传给朱高煦。而且在立太子之事上,朱棣认为朱高炽太过于仁弱,必定会被强明之人欺负,好在朱高炽有子朱瞻基敏慧异常 ,这朱瞻基十分得朱棣宠爱,在解缙的劝说下,才立朱高炽为太子。
  而且,朱高炽做太子而是年来,一直也是遭受二弟和三弟的诬陷,若不是朱高炽是朱元璋亲定的燕王世子,这太子之位还真不好说是谁的。但是朱高炽不管弟弟们怎样诬陷自己,自己还是对他们忍让的。就在永乐七年的时候,朱高燧和朱高煦阴谋夺嫡之事被朱棣发现,当即就把朱高燧的长史顾晟杀掉,并褫其冠服,此时还是太子朱高炽前来极力劝解。朱棣一看这受害人都不让惩罚了,才看太子一面,免其一死。
  而在永乐二十一年爆发的朱高燧投毒一案,也是惹怒的朱棣,当即责问在身旁的朱高燧。帝顾高燧曰:"尔为之耶?"高燧大惧,不能言。太子力为之解曰:"此下人所为,高燧必不与知。"
  此时还是太子朱高炽出面保其周全,这次让朱棣没有杀他,而朱高炽自己即位后,也没有为难自己的两位弟弟,还加其岁禄二万石。所以,朱高炽的袒护和仁慈,是其得以善终的原因之一。朱棣子孙过于稀薄
  可以说,朱棣只有三个儿子,这数量稀少也救了朱高燧一命。朱高炽即位不到一年就去世了,明宣宗朱瞻基即位,这朱瞻基可不像其父亲那么仁爱,当初朱高煦、朱高燧仗着朱棣的宠爱,目无王法,就连太子朱高炽都要受其侮辱,这些朱高炽能忍,可朱瞻基看在眼里可不能忍,所以一直以来朱瞻基对其两个叔叔还是比较仇视的。
  朱瞻基即位之初,汉王朱高煦就准备仿照父亲朱棣一样起兵夺取侄子的政权,宣德元年八月,朱高煦正式起兵造反,可朱高煦没有想到的是,侄子朱瞻基居然御驾亲征,率领大军进攻乐安。但是朱高煦面对侄子亲征,居然不战投降。
  而宣宗将朱高煦父子带回北京的路上,尚书大臣陈山奏:"赵王与高煦共谋逆久矣,宜移兵彰德,擒赵王。否则赵王反侧不自安,异日复劳圣虑。" 大意就是,朱高燧参与谋逆多年,不如此时一举将其捉来,废除其封地,不必再为其而操劳。
  但是此时宣宗立马说到:"先帝友爱二叔甚。汉王自绝于天,朕不敢赦。赵王反形未著,朕不忍负先帝也。" 朱瞻基此话的意思就是,二叔谋反犯下大罪,不能赦免。但是三叔,反骨未现,不能辜负先帝的对其的爱护。而朱高燧参与夺嫡谋反已然是事实,朝中大臣都已经明了于心,朱瞻基为皇太孙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之后,朱瞻基将二叔朱高煦全家都杀了,如果再对朱高燧下手,这也说不过去,毕竟自己的皇爷爷就三个儿子,如果两个全部都是死在自己手上着实会留下骂名。
  而且宣宗也对力主逮捕赵王朱高燧的大臣说:且吾今此一叔,奈何不爱,当思所以保之之道。 此话的意思就更加佐证了,朱瞻基意识到,再杀就真的杀光了皇爷爷朱棣的儿子了。
  所以,朱高燧虽然参与谋反,但是主谋已经伏诛,再杀,自己就剩朱高燧一个叔叔了。所以朱棣的子孙稀薄,还是让朱瞻基忍住了杀心。要是朱棣多几个儿子,保不齐这个曾经犯下谋逆之罪的朱高燧就被侄子处死了。朱高燧表现良好
  都说自作孽不可活,但是朱高燧可不作,朱高燧虽然在朱棣时期,多行不法,但是自己大哥即位后,相对于二哥朱高煦,朱高燧还是比较收敛的。
  朱高炽即位之后,朱高燧就表现得很臣服,上表请立皇后和太子,此举就是承认自己的大哥皇权的正统性。然后派长史赵季主动向朝廷提出削减护卫部队数量,因此仁宗朱高炽对其大加赞赏,朱高燧三支护卫部队中的常山左右二护卫两支部队就被收为国家所统领。将自己的私人部队主动上交朝廷,这也是承认大哥皇权的标志。失去护卫,这赵王朱高燧的威权就下降,作乱的概率就小了很多。
  而且在宣德二年的时候,为了消除侄子对自己的不信任,主动上奏决定上交最后一支护卫部队给国家,将自己最后一支私人部队派去驻守山海关,为国效力。面对完全无兵权的朱高燧,此时的朱瞻基想再发难就说不过去了。所以,朱高燧的主动配合朝廷的削藩政策,让其得以善终。浮人语
  同样是参与谋反夺嫡,朱高燧相对于二哥朱高煦来说下场还是好的。朱高煦父子被逮捕回京后,被朱瞻基废为庶人,而后因为不配合审问,被朱瞻基扣在铜缸里,活活烤死,几个儿子也全部被杀。而朱高燧虽然主动解除了自己的私人武装,不能向以前一样作威作福,至少保全了自己的王位与家人,还有作为王爷的尊贵,使赵王爵位得以传承。
  参考文献
  《明史·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六·诸王三》
  《明史·本纪第八·仁宗》
  《明实录·仁宗昭皇帝实录》
  答:朱高燧之所以得以善终,是因为他有一个天下间最仁慈、最宽恕、最宅心仁厚的好哥哥。
  朱棣后妃众多,除了文皇后徐氏之外,又有昭献贵妃王氏、昭懿贵妃张氏、恭献贤妃权氏、
  康惠庄淑丽妃韩氏、康靖庄和惠妃崔氏、康穆懿恭惠妃吴氏、贞静顺妃张氏、惠穆顺妃郭氏、恭和荣顺贤妃王氏、安顺惠妃龙氏、恭顺荣穆丽妃陈氏、昭肃靖惠贤妃王氏、昭惠恭懿顺妃王氏、昭敬忠顺贤妃喻氏等等,光《明史》上可查的就有好几十位。
  但他生育子女并不多,仅有四子五女。
  这四个儿子中,成年的仅有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以及朱高燧这三个,最小的儿子朱高爔早早就夭折了。
  朱棣这三个儿子中,长子朱高炽龙姿凤质,实在是史上少有的仁君、明君。
  中国历史上有好几个"仁宗":宋仁宗赵祯、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明仁宗朱高炽、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
  宋仁宗赵祯与明仁宗朱高炽相媲美,元仁宗差可,清仁宗之"仁",最名不负其实。
  补充一下,朱高炽、朱高煦以及朱高燧这哥仨,都是文皇后徐氏生育的,是一奶同胞的手足兄弟。
  而这位文皇后徐氏,乃是明朝开国第一大将徐达之女徐氏。
  明太祖朱元璋的诸多儿子中,最会用兵打仗的就是燕王朱棣。
  明太祖因此对燕王世子朱高炽的统兵能力特别感兴趣。
  洪武二十八年,明太祖让他和秦、晋、周等三个世子去检阅军队。
  朱高炽回来得最迟。
  明太祖非常不满,质问原因。
  朱高炽平静地答,只是阅兵而已,清晨实在太冷了,我不忍心看着士兵忍饥受冻,是等他们吃过早饭再检阅的,所以回迟了。
  明太祖以武力开国,爱兵如子,一听到这个孙儿的话,瞬间就被感动到了。
  所以说,明仁宗朱高炽的"仁",可是与生俱来的,是一种天性,时时闪烁着温暖的色彩。
  朱高炽对自己的两个弟弟非常好,殷殷眷顾,无微不至。
  可惜的是,这两位弟弟都是白眼狼,一心觊觎朱高炽的太子之位,多次设计陷害。
  但,他们的每一次阴谋诡计破败后,朱高炽都宽厚大度,既往不咎,一笑而过,非常难得。
  关于老二朱高煦陷害朱高炽的事儿,这里就不提了。
  只说老三朱高燧吧。
  话说,永乐二年(1404年),朱棣立世子朱高炽为太子,封老二朱高煦为汉王、老三朱高燧为赵王。朱高燧受封后,奉命驻守顺天(北平),在顺天培植了一定势力。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又把都城搬到了顺天。
  朱高燧便动用他的小班子成员,先是构陷和诬告太子,想取代太子。在构陷无果的情况下,就大胆妄为,谎称"天象有变、帝位将更",勾结内宫宦官杨庆,准备下毒毒死抱病在床的朱棣,伪造遗诏,自己登位。
  哪知走漏了风声,事泄。
  朱棣怒不可遏,挣扎着从病床上起来,要亲手杀了这个孽子。
  朱高炽一路小跑过来,极力为朱高燧求情,一个劲地说:"此下人所为,高燧必不与知。"
  这样,在护弟心切的朱高炽苦劝下,朱棣饶了朱高燧一条狗命,从此再不待见。
  朱高燧死里逃生,从此夹起尾巴做人,再也没生过是非。
  朱高炽后来即位,对这位弟弟也很够意思,加岁禄二万石。
  朱高燧就藩彰德,不再留在京师,临行前,主动将赵藩三护卫中的常山左、右二卫交还朝廷,以示忠诚。
  不久,朱高炽病故,皇太子朱瞻基继位。
  远在彰德的朱高燧赶紧作出表示:向大哥举哀,请还常山中护卫及群牧所、仪卫司官校。
  朱高燧既然这么乖巧,朱瞻基也就没有动他的必要了。
  朱高燧犯下如此大逆不道之罪而能够得以善终,全因为有一个善良而又宽厚的哥哥,如若不是太子朱高炽向朱棣求情,朱高燧早已身首异处。
  一、朱高燧简要介绍
  朱高燧,明成祖朱棣第三子,也是明成祖与皇后的第三个嫡子,被封为赵王,大哥太子朱高炽,二哥汉王朱高煦。朱高燧常驻北京,朱棣命其掌管北京政务,而且其私底下培植亲信卫队,所以实力不容小觑。
  二、朱高燧想夺皇位的原因
  要说皇位怎么也轮不到老三朱高燧,但是因为其二哥汉王朱高煦的原因,使他心里产生了夺位的心思。
  朱棣因为自己是发动靖难之役而登上皇位的,他对政变有着极高的敏感性,所以当他从北征凯旋回京时,发现朱高煦私自建造兵器,并操练军队,就知道其篡位之心已然昭然若揭,所以当即把汉王叫过来严厉训斥一番,并且要剥夺其汉王爵位,最后还是朱高炽出面为其求情,才保住了汉王爵位,经过此事,朱棣改变了其封地,并令汉王尽快到地方就藩。
  朱高燧看到二哥被贬到封地就藩,而父亲又不喜大哥太子,所以心思就活络起来了,他感觉自己离皇帝的宝座近在咫尺了,于是联合朝中大臣一起构陷太子朱高炽,幸好深谋远虑的朱棣早就深知太子为人,根本不信谗言,所以此事并没有撼动太子分毫。
  三、图谋毒死父亲,杀害太子。
  朱高燧眼见诬陷太子不成,于是干脆破釜沉舟,秘密毒死父亲,杀死太子。
  永乐二十一年,朱棣已经年纪大了,而且身体有病上不了朝,于是将国家政务全权委托给了太子朱高炽。朱高燧联合其朝中党羽和宫廷太监,密谋伪造遗诏,图谋毒害皇帝,杀害太子,自己称帝,谁知这件事被朱棣知道了,朱棣大怒,下令抓捕朱高燧及其同党,太子朱高炽在朱棣面前为其求情,并说道:"此下人所为,高燧并不与知",自此朱高燧虽然保住了性命,但是被朱棣赶到封地上了,再也没有夺位的希望了。
  明宣宗朱瞻基登基后,汉王朱高煦在封地意欲造反,邀朱高燧一起参加,但是朱高燧最终没有与汉王一起出兵,几年后,朱高燧寿终正寝。
  结论
  赵王朱高燧因为有一个仁慈的哥哥时常包容自己的错误,自己也懂得进退识时务,并没有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所以最后能够得以善终,也算是夺位不成善始善终的少数人之一了。
  赵王朱高燧是朱棣第三子,要说起来朱棣这第三个儿子,比二儿子朱高煦胆子更大。坦白说朱棣活着的时候,老大朱高炽、老二朱高煦都不敢造次 。朱棣病逝于征讨蒙古返回的途中,原本朱高煦有机会谋夺帝位,但他始终在等消息,就是怕他父皇忽然活过来,作为从小跟随在父亲身边长大的儿子,对于父亲的手段,可以说是太了解了。朱高煦、朱高燧之所以敢夺嫡,主要也是因为朱棣不喜欢太子,时常在他们两个人面前表现出想要废了太子的冲动。尤其是老二朱高煦更是被忽悠的好几次,使得老二几乎都以为自己已经是太子。所以朱高煦仰仗宠幸,史书记载"多行不法之事",朱棣大怒之下,差点被废了,好在是朱高炽求情这才幸免于难。不过朱高煦并没有感念兄长的恩德,而是继续为所欲为,以至于在十多年以后,被自己侄儿罩在铜缸里面烧死。朱高煦虽然干了不少出格的事,但至少在朱棣活着的时候,没有想着谋反。相比起来,朱高燧作为最小的弟弟,但是这份胆量实在是大。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朱棣身体有些不舒服,在宫中养病,谁也不知道一场天大的祸患就在眼前,朱高燧悄悄买通了护卫指挥孟贤、钦天监官王射成、内侍杨庆养子(看看他收买的这些人)。打算毒死朱棣,然后娇诏废掉太子,立赵王为太子。不过在谋划的党羽之中,有一个叫做高正的人本来谋划好的机密,半点也泄露不得,然而这个高正悄悄走出来,快马加班跑到了自己侄儿王瑜家,把这件事情悄悄告诉了他,希望这个侄子也参与进来。王瑜是赵王府一个微不足道的总旗,也是一个武官,一听这事儿头更大了,还好自己舅舅来告诉自己,不然全家连自己在内都得死。一见自己侄子不同意,高正立刻想要下手杀王瑜,王瑜十分机灵一下子就逃走了,直接把这件事情捅出去。朱棣大怒,这还了得,直接就把赵王朱高燧等一干人等全都按住了,朱高燧被父王的气场压的喘不过气来,命被吓掉了半条,朱棣不但杀掉了赵王府长史顾晟,还要废了朱高燧,好在后来太子朱高炽求情,对朱棣说:此事乃下人为也。朱高燧这才幸免于难。朱高炽在这件事情处理上十分聪明,当然也和他本身就仁厚的性格有一定关系,朱棣要废了朱高煦,他跑出来求情,朱高燧谋反,他也跑出来求情,不但如此,他继位以后,对着两位弟弟还十分照顾,提升了他们的俸禄和品级。不过朱高燧被父皇按住以后,从此以后也就废掉了半条命,后半辈子再也没有折腾出花来,宣德年间,朱高煦造反被抓,当时就有人建议,赵王和朱高煦一样都策划过谋反,不如这次一并收拾了。好在当时内阁杨士奇反对,这才使得朱高燧幸免于难。不过朱瞻基玩儿了一个花招,将群臣打算将他处理的意见都拿给他看,吓得他直接将所有的护卫(兵马)全交了出去,后来也算是善终的结局。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一下朱高燧干了什么事儿。
  一、陷害太子朱高炽
  朱高燧,是明成祖朱棣的第三个儿子。大儿子朱高炽,二儿子朱高煦。这三个儿子都是嫡出。
  自古以来,兄弟之间争夺皇位的戏码在历史上频繁上演。他们三个也不例外。
  对于明成祖朱棣来说,他对太子是不喜欢的,太子太仁义,不像他。而这种不喜欢,经常在汉王朱高煦的面前提起。这使得汉王打心眼儿里觉得他是有机会的,他希望有一天老爷子能废掉朱高炽,立他为太子。
  此时朱高燧经常躲在二哥身后为他出谋划策,屡屡陷害太子,致使解缙惨死。
  朱高燧是个城府极深的人,他之所以躲在老二背后,一方面是怕老二出事连累自己,一方面也在为自己寻找机会。
  二、一次未遂的造反
  永乐二年(1404年),朱高燧被封为赵王,迁居北京。
  永乐十五年(1417年),因汉王朱高煦拒不就藩,且私自招募精兵,朱棣怀疑他有夺嫡之心,大怒,本想把他贬为庶人,但太子极力为他求情,朱棣便杀了他的党羽亲信,削了两个护卫,将他赶往乐安州。
  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朱棣下诏迁都。
  这次迁都,无疑给了朱高燧一个大好的机会,因为北京他经营多年,也是他的曾经的势力范围。而此时汉王朱高煦又迁到了山东,并不会给他带来威胁。他的内心开始蠢蠢欲动,他的帝王梦又重新燃起。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明成祖朱棣病重,太子监国,处理朝中的大小事务,如果没有疑问的话,老爷子一驾崩,必然是太子即大位。
  这时朱高燧认为,如果此时不动手,就再没机会了。正好这时钦天监(管天文的官员)有一个官员与赵王交好,他跟朱高燧说,据他夜观星象,发现不久之后天下就要易主了。
  那时的人都迷信这个,朱高燧一听,真乃天助我也,更加觉得自己的计划可以成功。
  当时他没想到,计划还没开始实施,就被人告发了。
  朱棣震怒,当面质问他是不是要谋反,朱高燧吓得直打哆嗦,幸而此时太子朱高炽为他求情,才得以幸免。
  永乐二十二年,朱高炽即位。朱高炽念及兄弟之情,并没有对他们大开杀戒,反而比之前更加厚待他们。
  朱高燧这时就表现出了他的高情商,特别识时务变成了"乖宝宝",就藩彰德府(今河南安阳),并同时交出了他的两个护卫队。等于跟朝廷说我现在已经对你构不成什么威胁了。
  反观汉王朱高煦,却一直蠢蠢欲动,秘密谋划。
  后明宣宗即位,朱高煦造反被宣宗平定,众人认为此时与赵王脱不了干系,都劝宣宗一并除掉赵王,宣宗犹豫不决,幸而这时杨士奇坚决认为此事不可,宣宗亦不愿辜负先帝,才得以善终。
  其实,朱高燧能得以善终,也源于他识时务,能时刻认清形势。

资治通鉴楚汉卷(2)项羽的一系列失误,积错致败通俗易懂说历史洞察人性阴暗,洞悉人心不堪人生如战场,办公室斗争必读日拱一卒,每天进步一点点每天进步一点点齐王田荣打响反项第一枪,陈余毫不犹豫开了第二枪,刘邦一看,卧槽,我不能落后啊80多年前欧洲的一次中国热1935年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掠影作者张耀宗(南京晓庄学院文学院副教授)1935年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是当时中英政府间一项文化交流项目。参加展览的文物主要来自故宫博物院。国难当头,故宫文物南迁又刚过去不久,马上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出自于自西汉时期的精绝古城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出自于自西汉时期的精绝古城文物?鬼吹灯中精绝古城原来是真实存在的。尼雅遗址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尼雅遗址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此文收集了部分历史图片,供广大读者史海周天子为什么要把国家分给别人,自己管理不好吗?有多大胃口吃多少饭,周天子实行分封制是以最少成本获取更多利益的最佳选择,自己管吃不下。分封制不是分享先纠正一点,周朝推行的分封制不是把国家分享给别人,而是授予其他人土地和百姓资源,曼德拉为什么一夜把南非从发达国家拉回到解放前?无耻的谎言。南非从来不是发达国家。1993年,南非人均GDP按照世界银行数据只有3388美元,差距当时发达国家门坎的8000美元很远!2020年,南非的人均GDP也达到了5000美美国才成立两百年,我就纳闷了,两百年前那里的国家叫什么名字?美国成立前,北美洲不存在国家,只有一个个分布在各地的印第安部族,以及欧洲殖民者所建立的殖民地。主要的殖民国家为英国法国西班牙荷兰俄罗斯。按照西洋历史,新大陆是哥伦布1493年发现的我军人才建设的经验启示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党始终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不仅创建了一支所向披靡的人民军队,培养和造就了大批杰出的军事人才,而且孕育形成了人才建设极其丰富的宝贵经验和优良传统。传承1罗马帝国元首制时期是什么样子?1罗马帝国元首制时期是什么样子?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了罗马帝国。公元284年戴克里先创立君主制,实行四帝分治。这段期间整个罗马帝国实行政治制度叫做元首制。元首制究竟是什么我会在邓小平自述我这一生最紧张的时刻我这一生,这一个时候最紧张。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把两头的敌人吸引到中间来,而我们的战略反攻,实现了中央军委毛主席的战略意图。首先过黄河,一下消灭敌人四个师部九个半旅,旗开得胜,那气势是华人在越南,建了一个港口国地球知识局()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NO。2083华人港口国作者临溪主人校稿朝乾编辑咸带鱼东南亚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就是印度教佛教儒家文化碰撞交汇之地,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形形解放战争时期我军战士为何不怕受伤?十倍于对手的医疗资源是关键在土地革命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的冲锋战术让对手印象深刻,这并不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就能解释的。我军是强调主观能动性,但也看重物质基础,我军勇猛冲锋的前提之一就是拥有比国军高十倍
罕见老照片原子弹内部丑陋不堪,带头为日本兵缝军装的日本皇后你一定要知道的老照片之阿诺德施瓦辛格施瓦辛格有着多重身份,既是导演演员制片人,又曾是加州州长政治家。同时还是健美运动员力量举运动员,他从年幼的时候就开始练习健美,二十岁那年便拿下了你曾经误解最大的一个历史人物是谁?年少不识李鸿章,如今方知真中堂那就是李中堂莫属了。我曾经以为,李鸿章是一个独夫民贼,是沾满农民起义鲜血的刽子手。还是一个出卖国家利益的人,毕竟什么卖国条约都是他签的。作为他的大同乡这组珍贵的老照片,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科研精神誓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在我们国家背后,有一群毕生致力于科技进步的科学家。他们有的长年作业在田间地头,有的大半辈子埋首于实验室,有的一生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即使到了古稀之年,毛泽东为什么能从一个农家子弟成为一代伟人,他的成功秘诀在哪?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在他出生之前,母亲文七妹已生下两个孩子,但都不幸夭折了。毛泽东出生后,母亲为了留着这个孩子,回到娘家湘乡棠佳阁附皇帝死叫驾崩,和尚死叫圆寂,仇人死叫什么?古人讲究避讳,连死都不直呼死,我们一起看看,古代都有哪些关于死的说法。一,按身份等级按照周代礼制,天子死称崩(后来也称驾崩)诸侯死称薨,大夫死称卒,一般官员死称逝,士死称不禄,庶人历史上唯一的乞丐皇帝朱元璋又名朱重八(13281398),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出身于贫农家庭,幼年时替地主家放过牛。他十七岁时,安徽北部发生严重的灾荒,瘟疫流行,他的父母和大哥都先后染上瘟疫死去。朱擅权欺主的鳌拜死后,他的子孙后代都是什么下场?鳌拜是清初权臣,他最有名的有三件事,一是身为皇太极的心腹爱将,对其是忠心耿耿,在皇太极猝死以后,是不惜拼死也要支持皇太极的儿子继位,坚决反对多尔衮,可以说是顺治帝可以登上帝位的主要毛泽东说我可能快死了,外宾世界舍不得你这个头号大坏蛋1921年春节,28岁的毛主席又一次回到自己的家乡湘潭韶山冲,此时他的父母都已去世,家里只剩下2个弟弟毛泽民,毛泽覃和妹妹毛泽建。看到兄长回来了,毛泽民向毛主席传达了父亲的话以后由1939年,一中国男子将剧毒偷带进日本领事馆,毒死人后活到95岁在外敌入侵之时,中国人民爆发了巨大的勇气和智慧,在敌强我弱的情势之下与敌人周旋,虽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是我们守护好了这片河山。在这个惨烈斗争的过程之中,前前后后历经了1百年的时间1959年,毛泽东与贺子珍重聚庐山,毛泽东问你当初为什么要走呢70年代的最后一个秋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踏进了她几十年来梦牵魂绕的北京城,用自己的双眼,看到了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巍峨屹立的人民大会堂。她来到了毛主席纪念堂,亲手献上了一个1。5中亚的朝鲜族人是怎么来的?目前,在整个中亚地区生活着近35万朝鲜族人,其中哈萨克斯坦10万乌兹别克斯坦21万吉尔吉斯斯坦2万土库曼斯坦5000塔吉克斯坦1000到2000。我们知道,朝鲜族人生活在远东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