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巨人的阴影下冬季战争前的芬兰外交

  一.战间期的苏芬关系
  1917年12月6日,芬兰正式宣布独立,在独立之前,芬兰于1809年瑞典与俄国的战争战败之后成为沙皇俄国的附庸国——芬兰大公国,但是却享有高度的自治权,然而到了20世纪初,俄国试图将芬兰俄国化的举动让芬兰的民族主义势力逐渐抬头,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些人理所当然的去寻求德国的帮助,早在1915年,德国就秘密招募了一批芬兰志愿者到德国接受军事训练,这些人人数大概在2000人左右,最后他们组成了第27猎兵营(27th Jäger Battalion),在东线和俄军交战。
  内战爆发时,双方控制的区域
  在芬兰独立初期,布尔什维克认为芬兰很快就会爆发革命,等到革命成功芬兰又会重新成为俄国的一部分,因此在12月7日便承认了芬兰的独立,事态的发展证明了布尔什维克的判断,只可惜他们判断错了结果。1918年1月,芬兰内战爆发,芬兰赤卫队占据了南部地区,而资产阶级政府则撤退到了西部的瓦萨地区,战争初期,白卫军处于不利地位,2月,上文提到的第27猎兵营返回芬兰国内支援资产阶级政府,这些人在后来成为了芬兰军队的中坚力量, 苏芬战争中的芬军三大兵团——地峡集团军、第四军以及北芬兰集团军的司令全部都参加过第27猎兵营! 而在苏奥穆萨尔米-拉特战役中一战成名的希拉斯武奥(Hjalmar Fridolf Siilasvuo)也参加过第27猎兵营;这些人的回国极大地改善了白卫军的处境,4月3日,德国政府派出拥有1w5k人的波罗的海师登陆汉科半岛,很快就攻占了赫尔辛基,5月,赤卫队在卡累利阿地峡投降,然而德国的支援并不是毫无代价的,不过德意志帝国的迅速崩溃让德国对于芬兰的影响瞬间烟消云散,现在,芬兰人要独自面对俄国人了。
  刚刚抵达瓦萨的猎兵营成员在接受曼纳海姆的训话
  在赫尔辛基进行胜利游行的曼纳海姆
  1918年的曼纳海姆
  1918年2月,曼纳海姆发表了他著名的"剑鞘演说",发誓要驱逐所有在卡累利阿地区的俄国人,卡累利阿问题也是一个 历史悠久的遗留问题 ,1617年,瑞典与俄国的《斯托尔波沃和约》(Treaty Of Stolbovo)将卡累利阿地区一分为二,东正教信徒居多的东卡累利阿地区划归俄国,而西卡累利阿地区划归瑞典,而日后的芬兰大公国也继承了这个边界划分,然而东卡累利阿地区在文化上更加接近芬兰而不是俄国,在芬兰大公国还是沙皇俄国的附庸国之时,这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到了芬兰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的时候,这就成了摆在芬兰和俄国之间的一个巨大问题;
  卡累利阿地区的划分
  在俄国陷入内战之时,芬军占领了东卡累利阿的两块地区——里波拉(Repola)和波拉亚维(Porajärvi),到了1919年波苏战争爆发时,出于减少敌人的目的,布尔什维克也急切的希望与芬兰签订和约,而芬兰政府实际上对于干涉俄国内战并不是十分用心,在芬兰人看来,无论是俄国白军还是俄国红军,都对于芬兰有着领土上的渴望, 因为他们都需要芬兰作为圣彼得堡的缓冲地区,作为一个抵挡西方侵略的缓冲地区,同时控制住芬兰湾的制海权,这正是沙皇俄国,包括苏联在内的核心诉求 ( 列宁曾经说过:"我们同存在了短时期的红色芬兰政府签订过一个条约,在领土上向他们做了某些让步,为了这件事,我听到不少纯粹沙文主义者的反对意见:‘据说那儿有很好的渔场,可是你们把他送人了’" ),因此,芬兰会选择与布尔什维克签订和约也就不是什么稀奇事了。1920年10月4日,双方在爱沙尼亚的塔尔图签订了《塔尔图和约》(又称《多尔帕特和约》虽然两国从未正式对对方宣战),芬军从里波拉和波拉亚维地区撤军,而苏俄将早在1864年便承诺交给芬兰的佩特萨莫(Petsamo 该地区还有诸多译名:百沙摩、贝柴摩等…)地区交给芬兰,该地区拥有着除俄罗斯以外的欧洲第一大的镍矿,然而对这一地区的开采直到1939年冬季战争爆发前不久才开始;除此之外,卡累利阿地峡地区的国境线十分有利于芬兰,但芬兰获得整个东卡累利阿地区,将国境线延伸到白海和奥涅加湖畔的企图失败了,因为苏俄是断然不会同意这种意味着切断苏俄内地通向摩尔曼斯克的铁路线的行为。
  但苏俄同时承诺在东卡累利阿地区成立一个自治地区,同时芬兰湾中的几个岛屿实行非军事化以保证彼得格勒的入口通行无阻;总的来说,此时的芬兰完整地继承了芬兰大公国的疆界,甚至还多获得了佩特萨莫地区,但是俄国人的核心诉求并没有被满足,这也就意味着俄国和芬兰间的关系仍然是不稳定的,很快这一点便得到了证明。
  塔尔图和约后的双方边界,红色是芬兰得到的,绿色是归还给苏俄的
  在《塔尔图和约》墨迹未干之时,便有一批武器从芬兰流入到了里波拉地区,1921年1月6日,时任芬兰外交部长的鲁道夫·霍尔斯蒂(Rudolf Holsti)的一名助手要求对这些武器做公开说明,最终,东卡累利阿地区的民族主义领袖Bobi Sivén收到了一封要求禁止用这批武器来武装里波拉和波拉亚维人的要求,他十分气愤幷将其视为芬兰对于卡累利阿人的背叛,于是在12日饮弹自尽,从这这件事情上我们也可以看出芬兰政府对于收复东卡累利阿地区的理想主义情结逐渐让步给了现实主义。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东卡累利阿人会放弃,在1921年10月中旬,一个旨在将东卡累利阿地区从苏俄中分裂出去幷加入芬兰的组织——卡累利阿森林游击队(Karelian Forest Guerrillas)投票决定用武力实现这一目标,该组织有大约550名芬兰志愿者参加,大部分担任军官的角色, 其中最著名的的两位莫过于艾瑞克·海因里希(Erik Heinrichs)和帕沃·塔尔韦拉(Paavo Talvela),前者在苏芬战争时期指挥地峡集团军的第三军,而后者则是苏芬战争中芬兰第一场大捷——托尔瓦耶尔维(Tolvajärvi )战役的缔造者。
  起义在10月爆发,最终有2500名东卡累利阿人参与,起义初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起义军们希望的芬兰政府的支持并没有到来,不过,芬兰政府也不阻止芬兰志愿者进入东卡累利阿地区提供帮助,可想而知,孤立无援的起义者们很快将被红军击溃,然而1922年2月2日,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又给了起义者们对于芬兰政府直接介入的信心:一队红军士兵越过了苏芬边界进入到了芬兰境内,并且洗劫了一番之后于5日返回苏俄一侧,但相反,时任内政部长的Heikki Ritavuori下令加强边境管控,并且禁止向起义军输送补给,结果,在14日,他被激进分子于家中枪杀,但这改变不了起义失败的事实,接下来轮到芬兰政府处理起义军对苏芬关系造成的影响了。最终,双方于1922年6月1日签订了和约,条约中,苏俄承诺给予东卡累利阿地区人更大的自治权,并且还给了东卡累利阿地区人一段时间选择是留在苏俄还是去芬兰,最后,大约有3万人去了芬兰,而自治权呢,则在10多年以后的大清洗中烟消云散,不过这也标志着苏芬关系暂时进入到了稳定期,1932年,双方更是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然而,对于芬兰人来说,1933年纳粹党的上台,标志着他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国际环境了。
  在1921年东卡累利阿起义中的东卡累利阿游击队二.战间期的德芬关系
  重新审视国际环境,很大程度上意味着芬兰人要应对可能的来自德国的威胁,从上文的叙述中我们可以发现, 第27猎兵营(以下简称猎兵营)在近代芬兰历史,尤其是对于芬兰国防军的塑造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在内战中,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白军的不利局面;在战争间期,猎兵营的军官们组织了一系列的战术革新和武器装备的更新,帮助芬兰国防军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有战斗力的轻步兵部队之一,那么,一个问题就自然的产生了,这些在曾经在德国接受过训练、又在军队中占据高层的人会不会对芬兰的外交政策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呢?
  在我看来,如果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没有战败,那么猎兵营的军官或许会成为德国对芬兰实施控制的一个工具,然而德国的战败意味着这种情况没有发生 , 在内战刚一结束,操着一口瑞典语的曼纳海姆便与猎兵营的军官们发生了冲突,曼纳海姆一直都是极力避免与德国的介入,而寻求与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尤其是瑞典的结盟,为此,他愤然辞去了职务,但当德国战败之后,,曼纳海姆又暂时接管了这个新生的国家直到1919年3月举行了新议会的选举,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选举中,不久前才刚刚有部分成员参与了红卫军的社会民主党获得了200席中的80席,成为议会第一大党,第二大党则是代表芬兰主要人口的中间政党农夫联盟(Agrarian League),获得了42席,而由自由主义人士组成的国民进步党(National Progressive Party)和由保守分子组成的国民联盟党(National Coalition Party)分别获得了26席和28席,还有一个由各种阶级的人组成的瑞典-芬兰党(现名Swedish People’s Party of Finland)获得了22席,并且在以后的选举中,社会民主党往往都是获得票数最多的政党,而农夫联盟紧随其后,代表极右翼势力的爱国人民运动党(Patriotic People’s Movement)从来没有获得超过14席的席位,而这一政党内包括很多货真价实的法西斯主义者,芬兰政府到底是个什么性质的政府,已经很清楚叻。
  在魏玛共和国时期,出于规避《凡尔赛和约》的目的,芬兰和魏玛共和国曾经有过军事合作,尤其是在海军的潜艇方面。1922年,几家著名的德国造船公司共同出面,由克虏伯控股,成立了一家名为"船舶建造工程局"(Ingenieurskantoor voor Scheepsbouw 以下简称I.v.S)的公司,1926年,该公司开始了与芬兰人的合作,在《塔尔图和约》签订后,芬兰海军将原属于俄国的船只归还苏俄,最终,芬兰将3艘S级鱼雷艇、6艘扫雷艇、15艘拖船、4艘小型运输舰与54艘民用型汽艇归还给苏俄,另外,迫于英国的压力,芬兰政府还提供了3艘S级鱼雷艇,这样一来,独立之后的芬兰海军力量几乎损失殆尽。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芬兰政府始终未给予高度重视,直到发生了芬兰版的友鹤事件——S2事件。
  1925年10月3日,俄制的S级鱼雷艇前往波的尼亚湾沿岸城市进行考察与展示,S2号鱼雷艇位于队伍最末端,但在10月4日,风暴损坏了S2号的桨轴承,甚至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漏水;故障的S2号开始向公海前进,但最后无论是芬兰还是瑞典都来不及救援S2号,最后S2号和53名舰员沉于公海,S2号的残骸直到次年6月才被发现。
  S2号鱼雷艇
  受此刺激,芬兰海军于1925年成立了海军协会(Suomen Laivastoliitto),并且在1927年议会通过了海军法案(Laivastolaki),着手加强海军军备,其中计划新增4艘潜艇,但在1926年,芬兰海军便已经在I.v.S的德国工程师指导下,以一战时期德国的UB III和UC III型潜艇为原型在图尔库建造了3艘493吨(均为水上排水量)的维特辛恩级(Vetehinen)潜艇,这级潜艇可以看作日后VII型潜艇的原型,1929年,芬兰又订购了99吨的萨尔科号(Sasukko)潜艇,这艘潜艇之所以这么小是因为她将被用于拉多加湖地区,而1920年的《塔尔图和约》规定拉多加湖里不能有超过100吨的海军舰船。
  左边的是两艘维特辛恩级潜艇
  萨尔科号潜艇
  1930年,芬兰政府又与I.v.S进行了另一次合作,与前两次不同的是,这次是I.v.S主动提出要求,在图尔库为芬兰建造一艘新的小型潜艇,德国此举当然是为了测试技术,双方一拍即合,1933年,这艘254吨的潜艇在图尔库下水幷被命名为维斯科号(Vesikko),除了在部分地区有些许差别以外,这艘潜艇几乎和日后德国海军的IIA型潜艇没有区别,维斯科号在交付给芬兰不久之后就被德国海军秘密的购回以进行大量的测试和试验,到了1936年,为了应对苏联的威胁,芬兰又将这艘潜艇购回。但也仅此而已了,芬兰与德国的军事合作更多的是各取所需罢了,与德国进行深入的政治上的合作在冬季战争爆发之前都是不可能的。
  正在下水的维斯科号潜艇
  " 我非常理解您想保持中立的心情,但我保证这是不可能的,强权是不会同意的。"——约瑟夫·斯大林给卡尔·古斯塔夫·埃米尔·曼纳海姆的信
  "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我当然想做得更多,但是我还有着一个对于和平十分自私的国家要处理。"——时任瑞典总理汉森给正在莫斯科参加谈判的芬兰财政部长唐纳的回信 三.从绝对中立到共同中立
  事实上,内战结束之后,芬兰一直把中立作为基本国策,其目的就是不被卷入到各种纷争中,它拒绝参加由波兰及其它国家组成的一个潜在的反俄联盟便是一个例证:
  1921年,摆在芬兰外交政策面前的一条道路是成为由法国发起的,旨在包围苏俄的一个联盟成员,波兰对此十分热心,要把芬兰及波罗的海三国拉进去,波兰出力的结果是1922年3月17日在华沙签订了一个协定,上文提到过的芬兰外交部长霍尔斯蒂准备使芬兰加入这一集团,但议会并不赞成,结果最后甚至提交迫使他辞职,这一事件表明了议会的态度,也代表了芬兰的态度。
  时任芬兰外长的鲁道夫·霍尔斯蒂 据说在1938年曾经当着德国大使的面骂希特勒是条疯狗
  芬兰的中立政策是部分建立在对国联的信任上的,为此芬兰积极履行各种国际义务,但国联并没有能力做到对实施侵略的国家实施制裁,这就标志着芬兰不能寄希望于国联,因此,芬兰转向了其它的北欧国家以及小国,1930年12月,挪威、瑞典、丹麦比利时和卢森堡签订了奥斯陆协议,加上之前在9月荷兰与挪威、瑞典、丹麦签订的荷兰-斯堪的纳维亚经济协议的,这两份协议都是旨在应对经济危机,芬兰于1931年加入了这一协议,这份协议除了经济上的考量外,也体现了一种外交上的报团取暖,四年以后,1935年12月5日,芬兰总理基维梅基(Toivo Mikael Kivimäki)在议会发表了讲话,声明芬兰将和斯堪的纳维亚联合起来,共同保护斯堪的纳维亚的中立,瑞典总理汉森(Per Albin Hansson)对这份声明做了高度评价,并且联系到了另外两个北欧国家,而这一局面正是曼纳海姆在1919年就想达到的。
  在芬兰与斯堪的纳维亚诸国的关系中,与瑞典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而曾经摆在瑞典和芬兰之间的一个重大问题便是奥兰岛问题,奥兰岛位于波的尼亚湾的入口处,在1809年随着芬兰一起被割让给俄国,由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在克里米亚战争结束之后,应瑞典的要求,俄国同意将该岛屿非军事化,但从1915年开始,俄国在奥兰岛广泛构建各种军事设施,引起了瑞典的强烈不满,但英法向瑞典保证在战争结束后这些军事设施就会被拆毁,因此,奥兰岛很长时间都是欧洲北部的一个国际问题焦点,但这个问题在1918年重新引起关注时,却不仅仅是非军事化问题。
  奥兰群岛的位置
  当时住在奥兰岛上的2万2千人中,几乎全部都是讲瑞典语的,在1917年8月,岛上出现了要求奥兰岛并入瑞典的秘密运动,在芬兰陷入内战之时,瑞典人出兵占据了该岛,芬兰人对此自然是极为愤怒,1919年秋天,由于瑞典人的请求,这个问题被提交到国际联盟解决,国际联盟的一个代表团于1921年6月20日提交了他们的报告,首先肯定了芬兰对于奥兰岛的主权,其次认为奥兰岛应该继续保持非军事化,最后,国联认为奥兰群岛地区应该组成一个自治省,芬兰和瑞典对此毫无保留的接受了。但这次争端并没有给瑞典-芬兰的关系造成不好的影响,很快双方就建立了更加紧密的关系。 但双方的侧重点有很大不同,瑞典人更担心来自德国的威胁,而芬兰人担心的是来自苏联的威胁,这也就意味着,如果这两大强权中的任何一个对芬兰或者瑞典下手,对方要么会鼎力相助(德国进攻芬兰),要么就只是会提供很有限度的支持(苏联进攻芬兰),而事实也印证了这一点。 四.苏芬谈判
  虽然1933年纳粹党的上台以及对于国联的信任破裂导致了芬兰外交政策的改变,在此时的苏联眼中,一切芬兰与德国的接触都是可疑的,事实上,对于芬兰人来说,有时候德国官员的到访也是让人尴尬的,芬兰并不指望能从德国那里获得什么帮助(上文提到的海军方面的合作很明显是双方都各取所需罢了)。 1937年2月,芬兰外交部长霍尔斯蒂访问苏联,主要目的便是打消苏联人的疑虑,但却他没有成功。 与此同时,随着大清洗的进行,东卡累利阿地区人丧失了自治权,芬兰语也被禁止,这也让隔壁的芬兰人感到了一丝唇亡齿寒之感。让芬兰人感到严重威胁的时刻在1938年到来,4月14日,一名年轻的苏联二等秘书鲍里斯·亚尔采夫(Boris Yartsev)拜访了芬兰外交部长霍尔斯蒂,亚尔采夫同时也是一位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的官员,他混迹于赫尔辛基的社交圈,尤其是赫尔辛基的左翼人士中,在这次秘密会谈中,亚尔采夫说尽管苏联想要保证芬兰的独立,但莫斯科担忧德国会从芬兰进攻苏联,如果到了那个时候,希望苏联的军队能够进入到芬兰的领土上对抗德军,对此,霍尔斯蒂只是说他无法做出任何承诺直到收到政府方面的指示;在未来几个月内,亚尔采夫又接触了不少芬兰名流,包括时任芬兰总理卡杨德(Aimo Cajander)在内, 最后,芬兰政府直接给苏联政府发了一份书面声明来表明芬兰的立场:芬兰不会允许任何外国部队进入芬兰领土,并且相信苏联会尊重芬兰的独立。
  时间进入到1939年,仍然有不少芬兰人相信战争不会爆发,整个芬兰社会也在为即将于明年4月在赫尔辛基举办的奥运会做准备,曾经担任过芬兰总理的时任财政部长唐纳(Väinö Tanner)给担任芬兰驻斯德哥尔摩大使的巴锡基维(Juho Kusti Paasikivi)的信中表达了这一乐观情绪,对此,这位已经69岁高龄的,曾任芬兰代表团主席签署《塔尔图和约》的俄国通如此回答道:
  "你怎么能这么说,尤其是对于你这位经历过本世纪初事情的人?……我们都成长于认为理性在社会中起着决定作用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进步观点中,(唐纳是社会民主党人,而巴锡基维则是国民联盟党人)那就是为什么我们无法理解现在的世界的原因,我唯一知道的一件事便是事情的进展与我们的预料不同。"
  在芬兰国内,和巴锡基维持相同观点的还有一位,那就是曼纳海姆。
  图:虽然身为社会民主党人,但唐纳任总理期间却参加了白卫军庆祝内战胜利十周年的游行,这意味着芬兰内战造成的伤痕已经消失了。
  巴锡基维在1946-1956年担任芬兰总统,帮助芬兰度过了那段困难时期,被认为是一位十分优秀的政治家。
  1939年3月5日,时任苏联外交人民委员的李维诺夫约见芬兰驻苏公使科斯基宁(Yrjö Sakari Yrjö-Koskinen),提出要租借芬兰湾中的几个"对芬兰政府没有什么意义的小岛"来监视列宁格勒附近的海上通道,对此科斯基宁只限于指出:"戈格兰岛不是一个小岛,有几千居民。"苏联此举意在对正在进行经济方面谈判的芬兰贸易代表团施压,接下来几天,苏联加大了力度,一方面继续以李维诺夫、米高扬为首,在莫斯科与芬兰贸易代表团继续谈判,另一方面派遣苏联驻意大利大使斯坦因(Stein)赴赫尔辛基与时任芬兰外交部长的埃尔科(Juho Eljas Erkko)(霍尔斯蒂已经在1938年12月卸任)私下接触,开出更具诱惑力的交换条件,在这几次接触中,苏联人更进一步,要求租借奥兰岛而不仅仅满足于芬兰湾中的岛屿,最后,这些谈判都破裂了。对于芬兰人来说,租借奥兰岛,等于是封锁了波利尼亚湾,这意味着芬兰的西部沿海地区也被封锁了。
  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标志着苏联可以采取更加强硬的态度来对待芬兰,10月5日,莫洛托夫约见科斯基宁,复读了曾经对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外交代表的谈话,希望芬兰派出高规格的外交人员来莫斯科进行一些"疑难的"政治问题的谈判,这实际上就是一道最后通牒,为此,芬兰派出了巴锡基维来承担这一重任,但是,芬兰代表团并没有获得谈判的全权,而更像是芬兰政府的传声筒;次日,芬兰国防军开始进行动员,17日,曼纳海姆被任命为武装部队总司令。与此同时,在莫斯科,斯大林开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
  一.为使列宁格勒远离芬军重型火炮的射程,要求卡累利阿地峡的两国边境向西推延12公里,换句话说,即是割让地峡至维堡以东30公里间的土地予苏联
  二、租借雷巴奇半岛(Rybachy Peninsula)予苏联,令其于西部驻扎5,000名士兵,以保护苏联于北极圈内唯一的不冻港——摩尔曼斯克之安全,另外还要芬兰割让其唯一的北极海出海口——佩萨莫。
  三、租借汉科半岛(Hnako Peninsula)予苏联30年,并允许在上面建设军事基地,苏联每年会支付给芬兰800万芬兰马克。
  四、割让芬兰湾里的五座岛屿予苏联。
  五、拆除曼纳海姆防线,理由为该防线"对两国发展和平睦邻关系不利"。
  六、签署一项互助条约。作为交换,苏联将割让东卡累利阿地区的里波拉与波拉亚维(即内战中芬兰曾经占领过的地区)予芬兰。
  在莫斯科的芬兰代表团,正中间的就是巴锡基维
  在这些条件中,有一条对于芬兰来说是万万不可接受的,那就是租借汉科半岛,翻看地图,我们可以发现,汉科半岛处于芬兰腹地,与赫尔辛基,图尔库等芬兰大城市距离不远,租借汉科半岛,用曼纳海姆的话说,就是一支直指芬兰心脏的手枪,而在前几次谈判中处于焦点位置的奥兰岛却不见了,从控制芬兰湾制海权的目的上看,汉科和奥兰的区别不大,但要是从控制芬兰的角度来看,汉科和奥兰的区别可能就是天壤之别!
  汉科半岛的地理位置
  而在领土交换的问题上,斯大林是这么说的
  "我们要求2700平方公里的土地,并且给你们5500平方公里的土地作为回报,有任何强权会做出这种傻事么?不!只有我们会这么傻!"
  斯大林这话纯属扯淡,只有地图开疆主义者才会相信,苏联要求的卡累利阿地峡地区的土地是芬兰的主要工业区之一,而且坐落于地峡边缘的维堡是当时芬兰的第二大城市,同时租借汉科半岛,又要求芬兰拆除曼纳海姆防线,意味着让芬兰两大城市同时处于苏联的直接威胁之下,而且里波拉和波拉亚维两块区域相比较于芬兰将要割让给苏联的土地简直就是未开发的原始森林!
  巴锡基维先暂时回到了芬兰,然后23号和财政部长唐纳再次来到苏联, 在来到苏联之前,他们在赫尔辛基火车站附近被人群包围,人群高唱着芬兰国歌和马丁·路德的《上主是我坚固堡障》,巴锡基维如此对斯大林说:"如果我们带回了一个糟糕的条约,他们是不再会对我们唱这些歌的。"
  但这并不能改变现实,苏联仅仅在14日提出的要求上进行了略微的修改,但是当曼纳海姆和巴锡基维提出要将汉科半岛替换为另外一个岛屿基地作为替代时,斯大林给予了断然拒绝,巴锡基维甚至表示,如果苏联政府放弃对于汉科的要求,谈判可以迅速结束,这甚至可以说是芬兰政府的底线,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汉科的地理位置对于芬兰来说太过于重要,卡累利阿地峡毕竟地域狭窄,河湖众多,是理想的天然屏障,而汉科就不一样了。最后,11月9日,谈判宣告破裂,半个多月后,苏芬战争爆发,在经过了三个月的血战之后,苏联终于获得了他想要的,但,对于苏联来说,这还远远不够。 五、汉科半岛问题
  在写作本文的过程中,我看了一篇名为《战时苏联外交中的芬兰问题1939~1944》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作者指出 汉科半岛是芬兰政府的底线 ,这激起了我的好奇, 为什么芬兰政府会如此在意汉科半岛,而苏联政府又如此强烈的要求汉科半岛却放弃了奥兰群岛 ,上面文章提到,汉科半岛和奥兰群岛在控制芬兰湾制海权方面的作用不会相差太多, 况且苏联此时已经获得了塔林作为海军基地 ,塔林与汉科可以说是隔海相望,如果苏联政府真的是为了控制芬兰湾制海权(就红海军那实力,就算把芬兰湾沿岸海军基地都给他,还得被堵死在芬兰湾),那么目的显然已经达到了大半,可以说如果真是想改善列宁格勒的防御态势,那么如此刺激芬兰政府的必要性显然不大,当然,如果想要较真,那也可以说要求租借汉科半岛是为了完全控制芬兰湾,在波罗的海方向确保列宁格勒的绝对安全,(绝对防御圈)这种解释固然说得通, 但没办法很好地解释为什么苏联在继续战争之后放弃了汉科而选择租借离赫尔辛基更近的波卡拉(porkkala)作为新的军事基地 ,换句话说,这是一种 纯军事因素 的考量。此外,就我所看到的资料,苏联政府过去两年与芬兰政府的接触中,始终没有提到汉科半岛,那么, 苏联政府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如果芬兰接受了租借汉科半岛的条件,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换句话说, 苏联政府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没有办法直接回答,不过我们可以从冬季战争之后的苏芬关系中寻找答案,毕竟, 冬季战争之后苏联从芬兰那里租借走了汉科半岛,所以从此时苏联对于汉科半岛的食用方法中我们可以找到苏联坚持要求租借汉科半岛的真实目的。
  汉科、塔林、波卡拉三者的位置
  首先,从冬季战争后发生的各种政治事件来看,1940年6月27日, 苏联在没有任何条约为基础的前提下要求并在9月9日获得了在芬兰南部的铁路上从苏联边界到汉科的铁路的使用权 ,到了12月芬兰总统选举前夕,苏联更是公然干涉芬兰内政, 莫洛托夫告诉巴锡基维,如果芬兰人选择唐纳、基维梅基、曼纳海姆或者斯文胡伍德(Pehr Evind Svinhufvud af Qvalstad)为总统,那么莫斯科将视此为芬兰不想遵守和约的表现。
  图:斯文胡伍德是芬兰独立运动的领袖之一,在内战开始后,他力主向德国和瑞典求援,要说亲德,曼纳海姆可比不上他,可某些人还是只会攻击曼纳海姆,大概是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斯文胡伍德吧(笑)。
  决定性的证据出现在1940年12月13 日,这天,莫洛托夫访问柏林幷与希特勒进行会谈,在会谈中,莫洛托夫对希特勒"插手"芬兰事务表示不满,对此,希特勒回答道德国队芬兰的木材和佩特萨莫地区的镍矿有兴趣,而当希特勒问到芬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时,莫洛托夫直接回答道他设想应该会和发生在波罗的海三国和比萨拉比亚的情景一样!(该档案是米军在德国外交部找到的,在1948年出版的 Nazi-Soviet relations 1939-1941. Documents from the Archives of The German Foreign Office 一书中披露了这些文件)
  其次,从军事的角度看,冬季战争结束之后,苏军在汉科这个弹丸之地塞了3w人,其中有2w5k人是军队,其余为平民,主力部队是新组建的步兵第8旅,隶属于第24步兵师,包含第270和335两个步兵团,每个团2k700人,第343炮兵团,拥有36门火炮,第287独立坦克营,拥有包括33辆T-26在内的44辆坦克,以及第204防空炮兵师,装备有76mm大口径防空炮,两个铁路炮兵连,包括3门TM-3-12型305mm铁道炮和4门TM-1-180型180mm铁道炮,以及10个海岸炮兵连,以及工兵营,通讯营,建设营等部队。对于芬兰来说,这足以算作一支强大的部队,更何况, 当初德国的波罗的海师就是在汉科半岛登陆然后北上直取赫尔辛基的! 可以说,苏联在汉科半岛的这支驻军,就是对于芬兰进行政治上的要求最有力的军事后盾,更何况,苏军确实有计划从汉科半岛出击,东西两路夹击芬兰的计划,芬兰历史学家Ohto Manninen在其著作 The Soviet Plans for the North Western Theatre of Operations in 1939-1944 中详细讨论了该计划,
  TM-3-12型305mm铁道炮
  TM-1-180型180mm铁道炮
  所以,结论就是, 苏联在冬季战争结束之后,并没有放弃吞并芬兰的打算,汉科半岛是这一战略的重要一部分,为吞并芬兰提供军事后盾。
  回到刚才的问题,如果芬兰最初同意了苏联的条件,冬季战争没有爆发,苏军进驻汉科半岛,结局会是什么样的呢?从真实历史中苏联的种种行为来看,这个问题就不难回答了~ 六.作为总结的话
  战后,巴锡基维曾经公开批评战前芬兰的外交政策缺乏现实性以及对大国政策的理解,这样的指责固然有其道理,比如对于缓解苏联怀疑芬兰的亲德倾向的不成功的解释;对于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尤其是瑞典,抱有过高的期望,在芬兰代表团在莫斯科与苏联人唇枪舌剑之时,唐纳曾经写信给他的老朋友,瑞典总理汉森寻求帮助,对此,汉森如此回复:
  "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我当然想做得更多,但是我还有着一个对于和平十分自私的国家要处理。"
  瑞典人有如此态度的原因,在上文也讨论过了,瑞典时刻要提防着德国的威胁,对于芬兰遭受到的来自苏联的威胁实在是无能为力。
  但不管怎么说,芬兰还是在历史的行程加上自我的奋斗下,保住了自身的独立,并且在冷战中起到了东西方桥梁的作用,战后芬兰的外交政策,也更具灵活性,最后,还是用曼纳海姆元帅在1944年继续战争结束后,于1944年9月22日签发了第132号作战公报来结尾吧:
  "那场三年前就该结束的战争,那场让我们无数将士献出生命的战争,在1944年9月19日终于画上了一个句号,当我们经历了各种痛楚之后,我们看到与睦邻国家建立友好信任的关系,是未来和平生活的基石。"

重燃华夏文明之光。序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当前的历史使命,民族复兴既需要发达的科学技术,也需要文化自信。然而在中国科学史界,却有这样的共识科学是古希腊文化中独有的科学精神的产物,中国自古以来都没有科学,因不做就不会死,突厥这个相继无常,被天敌裴行俭团灭伟大的时代由伟大的人物打造,大唐太宗高宗时代人才辈出,名将云集,贤相辈出,伐高丽,打吐蕃,征西域,硬将大唐帝国的脸面给撑了起来,真理永远在枪炮的射程里,此话不谬。本文说说团灭东西突1916年袁世凯去世,留下12个漂亮女儿,她们嫁给了谁?后来怎样了袁世凯的一生实在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啊,原先他还颇有成就,只可惜后来被权力迷了眼走上复辟帝制这条路。如同美籍华人历史学家唐德刚所言袁世凯晚年之做皇帝,和汪精卫晚年之做汉奸,流芳百世和遗李自成攻入皇城后,皇宫中的貌美嫔妃,结局怎样?一个比一个惨在中国古代史中,有繁荣兴盛的和平时期,也有烽火狼烟的战争时期。来来往往,无非就是在历史长河中顺应潮流,朝代更迭。但在一次次的起义过程中,在一次次的灭旧朝建新政权的过程中,灭亡的不仅普京传苏联遗老小炒注苏联解体了,但它还在。普京说过一句广为流传的话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事实证明,他在20多年的执政生涯中,逐渐忘记了后半句。就如同叶挺独立团为什么特别能战斗1926年6月初,叶挺独立团北伐先遣,首战湘东攸县渌田告捷。这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最早的一支革命武装旗开得胜之战,是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和即将全面展开的北伐战争进退成败的关键之战,是亮剑李云龙的独立团是什么编制?看看八路军的编制就知道了我们都知道,在亮剑里面,李云龙是独立团的团长,这支李云龙的部队随着他们的不断招兵买马,愣是从一支小部队升级到了上万人,名义上是一个独立团,实际上,李云龙都快当上师长了,那么,问题就1991年苏联解体,阿赫罗梅耶夫元帅自缢殉国,5封遗书道尽绝望文通政司编辑通政司知事1991年8月24日,苏联解体前夕,警卫如往常一般在克里姆林宫巡逻,经过阿赫罗梅耶夫的办公室时,他发现房门虚掩着。推开门一看元帅静静地倚在窗边,脖子上勒着一根于洪君俄罗斯是否完全走出了前苏联的阴影?导读30年前的1991年12月25日,时任苏联最高领导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1922年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联邦制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历经69年的风风雨雨,随即解体。原本15个他曾任河南省委书记,研制两弹一艇,一生很无私,活到104岁对历史最好的怀念,就是永远不要忘记曾经的历史。100年前,共产党诞生时,那时的旧中国,军阀割据,人民饱受欺凌,社会动荡不安,从来都没有人想到我党会带领人民取得今天如此伟大的成就。在我军人才建设的经验启示透视军队人才建设发展历史之鉴往知今我军人才建设的经验启示引言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党始终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不仅创建了一支所向披靡的人民军队,培养和造就了大批杰出的军事人
宣化上人为什么被称为中国第三大和尚,全球第一高僧?宣化上人,俗姓白,名山,字玉书。1915年生于黑龙江双城县拉林镇,祖上是满族正黄旗。宣化上人幼年聪慧,酷爱读书。1922年他入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读书,由于家道贫寒,他只读一年小学便多年前红军借了湖北老汉400大洋,老人拿欠条讨要,应还多少?导语二十世纪的旧中国,经济凋敝,社会落后,战乱频仍,很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都将目标投向了中国,我国面临着四分五裂的局面。不仅如此,国内军阀势力和封建势力仍然存在,百姓们过着颠沛流离,她刘胡兰,年仅14岁壮烈牺牲,刽子手和叛党藏匿多年终被处决引言记住历史,记住英雄!说起刘爱兰这个名字,大家可能并不熟悉,但是如果说起他的姐姐刘胡兰,就不会有人陌生了吧。这个爱国英雄,年仅14岁就英勇牺牲了。她的死,让刘爱兰很伤心,但是刘爱刘备为什么没立刻替关羽报仇,反而等了一年多才起兵呢?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不只是说韩信,对谁都适用,对刘备更适用。刘备之所以能够白手起家,成就了一番事业,得益于心眼太多之所以玩完,也是因为心眼太多。襄樊之战,这么大的战役,刘备不派一兵李瑞环天津人的李大爷,捐出稿费帮百名大学生完成学业1964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一部名为青年鲁班的影片。电影一经上映,主角李三辈瞬间吸引了观众的目光。一位意气风发的建筑工人,擅长技术革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李三辈的原型,正是曾毛泽东从来没有去过香港,却提前51年前预言并决定了它的未来改革开放前,深圳罗湖桥的名气就非常大。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跟踪追击羊城暗哨秘密图纸等几部反特电影中,美蒋特务潜入大陆的主要通道便是这里。罗湖桥长不足50米,香港回归祖国前,桥南即是壬寅宫变宫女为什么冒着生命危险要勒死嘉靖,嘉靖皇帝干了什么嘉靖皇帝是历史上有名的道教皇帝,他这一生崇尚黄老之道,修仙问道,服食丹药,给后世皇帝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烂摊子,这也是隆万革新的直接原因。但是不为人知的,其实他早年也是英明神武,革除武河南九旬老农病逝后,子女发现其隐藏身份,政府领导为他开追悼会河南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区域,这里曾有个九旬老农,他在民间隐姓埋名,低调生活了60年,不幸病逝后,子女才发现其隐藏身份。当地政府的领导,亲自来为他开追悼会,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位老农名叫二战往事德国一战战败损失惨重,为何能在20年后发动二战(下)过重的惩罚,总会让人心生怨恨,对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凡尔赛条约给德国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德国不得不大量印发货币,用最简单的方法试图解决问题,但是却对国内经济再次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严张学良临终前,将全部遗产捐给美国,而不捐给祖国,这是为何?不论张学良将军死活,我们评张学良将军为民族英雄千古功臣,获得如此高评价的张学良先生为什么会在他病逝后选择将全部遗产捐给美国,而不是捐给中国或者他的子女?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就挖掘兵马俑时,发现一把宝剑被压了数千年,拿出来瞬间就变直了我国拥有灿烂的文明,丰富的思想文化硕果,在历史洪流的冲刷下,有些被记载在纸墨中,有些融合在文化艺术作品里,有些遗留在名胜古迹上,还有一些被埋藏在古墓里通过不同的载体,沿传至今,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