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乾隆登基后,平反了诸多被雍正打压的叔伯,为何不愿平反其大伯?

  乾隆四十三年正月,68岁的乾隆皇帝不知道哪根筋不对,突然下达了一道"命追复睿亲王封爵,并复开国有功诸王原号,并予配享太庙"的谕旨,为多尔衮、多铎平反,并明确了"铁帽子王"体系。数日以后,乾隆皇帝又为阿其那、塞思黑,也就是被雍正帝下令"革除黄带子、削除宗籍"的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平反,下令"仍当复其原名收入玉牒。两人子孙,当一并叙入"。
  继为皇三子胤祉追谥;释放皇十子胤俄、皇十四子胤禵以后,再为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平反的乾隆皇帝,几乎将雍正皇帝打压、惩治的叔叔大爷们全部翻了案。这是不是乾隆皇帝"类祖不类父"的集中表现,我们暂且不予理会,但既然为诸多叔伯都平了反,为何独独剩下了自己的大伯——皇长子胤褆没管呢?被圈禁于高墙26年的皇长子胤褆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身居储君之位长达33年的太子胤礽,被康熙皇帝以"不法祖德,不遵朕训,肆恶虐众,暴戾淫乱"为由废黜,并将其关押。年龄居长、功劳最大、为父分劳最多的皇长子胤褆,原本就对储位有着觊觎之心,康熙皇帝又命其看押被废黜的太子胤礽,这让胤褆感觉到自己的机会来了。
  在这种错误的思想引导下,皇长子胤褆向康熙皇帝奏请"如诛允礽,不必出皇父手";再加上皇三子胤祉揭发了其"魇镇太子及诸皇子"的罪行;康熙皇帝大为震怒,下令将其削爵、圈禁。自此,直到雍正十二年病逝,皇长子胤褆便一直被圈禁于自己的府邸,长达26年。雍正皇帝对昔日夺嫡政敌的疯狂清算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经过"九子夺嫡"的残酷洗礼,皇四子胤禛在隆科多和年羹尧的"内外夹辅"下,有惊无险地接过康熙皇权,正式升级为雍正皇帝。为了稳固统治根基,雍正皇帝刚一登基便展开了对昔日夺嫡政敌的清算,皇十四子胤禵被圈禁景陵;皇十子胤俄被"圈禁、革爵";皇三子胤祉被"夺爵、禁锢景山永安亭"。
  除了上述三位皇子,雍正皇帝对于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的打击报复最为冷血无情。
  根据《清史稿·列传七·诸王六》的记载,雍正皇帝将皇八子胤禩改名"阿其那","革除爵位、革去黄带子、削除宗籍并圈禁于宗人府",半年以后,皇八子胤禩因"呕病"病逝于禁所。皇九子胤禟被改名"塞思黑","革去黄带子,削除宗籍并交由直隶总督李绂看押圈禁",两个月以后,皇九子胤禟因"腹疾"病逝于禁所。
  也就是说,在参与"九子夺嫡"的9位皇子中,除了雍正皇帝这位"胜者为王"和他的铁杆兄弟——皇十三子胤祥外,其余7位皇子几乎全部以悲剧收场。
  只是,这7位悲剧皇子中,废太子胤礽得到了雍正皇帝的格外关照,便将其追封为"和硕理亲王";再加上被乾隆皇帝平反的几位叔伯,也就只剩下皇长子胤褆孤零零的没人理会。那么,乾隆皇帝为何不愿为其大伯平反呢?
  《清实录·高宗实录》记载了乾隆皇帝为胤禩、胤禟平反的谕旨,在这道平反谕旨中,乾隆皇帝给出了三个理由说明:
  1、两人虽然"结党妄行,罪皆自取",但却"未有显然悖逆之迹";
  2、对于两人的冷血惩治,雍正皇帝晚年曾经数次"愀然不乐,意颇悔之";
  3、"此事重大,朕若不言,后世子孙无敢言者";
  就这三个理由来看,我们就能基本明白乾隆皇帝为何不为皇长子胤褆平反?
  首先,皇长子胤褆"镇魇皇太子及诸皇子,不念父母兄弟"甚至建议康熙皇帝"诛杀太子胤礽"的罪名属实。再者,康熙皇帝临终对皇长子胤褆的态度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朝鲜李朝实录》记载的"胤禔性行不顺,依前拘囚,丰其衣食,以终其身",一个是《大义觉迷录》记载的"朕若不讳;此人断不可留",但不管哪种说法,都没涉及为其平反的要求。至于雍正皇帝,更是坚持认定皇长子胤褆"残暴横肆,暗行镇魇,冀夺储位",才未将其释放。
  所以,不管乾隆皇帝是"类祖"还是"类父",都不会为皇长子胤褆平反。
  更重要的是,皇长子胤褆获罪以后,只是被康熙皇帝下令"削除爵位、圈禁府邸",并没有将其革除宗籍、革去黄带子,这和多尔衮、多铎、胤禩、胤禟这等被玉牒除名的惩治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再加上,皇长子胤褆病逝的雍正十二年,雍正皇帝已经给予了"以固山贝子礼殡葬"的特殊照顾,所以,乾隆皇帝就不需要再为其平反了。后记
  作为一代职业帝王,乾隆皇帝的治国水平、具体作为虽然有待商榷,但其推进皇权集中、巩固统治根基的手段绝对是"教科书级别"。乾隆皇帝实际掌握最高权力将近64年,除了继位初期等同于儿戏的"弘晳逆案",他几乎没遇到过任何皇权挑战和威胁,这就足以证明乾隆皇帝对于把控权力的登峰造极。
  在雍正皇帝几乎得罪光了皇室宗亲、满洲勋贵以及天下读书人的前提下,乾隆皇帝想要坐稳江山就必须有点非同寻常的手段。继位初期,乾隆皇帝努力营造宽松的统治环境,努力缓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为其换来了数十年的安稳朝局;乾隆四十三年,等到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再度尖锐的时候,乾隆皇帝再以平反多尔衮、胤禩、胤禟,建立"铁帽子王"体系等重大举措,重新争取到皇室宗亲的支持。
  正如乾隆皇帝所言,"此事重大,朕若不言,后世子孙无敢言者",如果不是乾隆皇帝屡次出手修复皇室内部关系,后世帝王恐怕再无此念,亦无此胆量,统治阶层的分崩离析便会过早的将大清王朝拖向灭亡。
  只是,这种用以缓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的平反做法,必须能够服众,必须能够拿出充分的理由,多尔衮"有大功,而无叛逆之迹";胤禩、胤禟亦"未有显然悖逆之迹",而昔日犯下诸多大错的皇长子胤褆,即使乾隆皇帝有心为其平反,也实在找不到令众人心服口服的理由。所以,皇长子胤褆也就只能尴尬的沉寂于历史长河中。
  参考文献:《清史稿·列传七·诸王六》、《清实录·高宗实录》、《大义觉迷录》、《朝鲜李朝实录》
  康熙帝晚年,因为争夺太子位,众皇子九王夺嫡。
  在康熙朝,大皇子和太子被圈禁。
  随着雍正登基后,朝局日益稳定,雍正进行了大清算,老三、老八、老九、老十、老十四,先后被圈禁。
  到了乾隆朝,这些被圈禁的皇子多数已死去,只剩下老十和老十四。
  乾隆登基后,分了二次给其中的叔伯进行了平反。一次是在乾隆二年,老三、老十、老十四获得平反;第二次是在乾隆四十三年,老八、老九获得了平反。但乾隆没有为老大平过反,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雍正帝这人,有理想、有毅力,是个为国为民的好皇帝。他十分痛恨官场的舞弊,也敢下手整肃官场,所以为臣是孤臣,为君也有些弧君。
  雍正在批给臣下的奏折中说过,"朕就是这样汉子",说明他是知道自己有"率性而为"的行事方法的。对于和自己一条心的人,雍正极力维护。
  他为了弘历可以惩罚至死另一个儿子弘时,弘时死时年仅二十四岁。
  十三弟胤祥死后,他的三哥允祉"居丧不谨",他为了给胤祥出气,把老三圈禁至死。
  田文镜支持他改革,遭到直隶总督李绂和御史谢济世的弹劾,弹劾理由是瞒报,有理有据。他护住田文镜,反而对李绂和谢济世治罪。 对于自己的这些兄弟政敌,雍正的处理方式有些严苛。
  老八、老九是削除宗籍、赐脏名,圈禁不久后死去。他们的儿子分别改名。其中,老八的儿子弘旺圈禁的屋子被砖砌死,只留下递送生活用品的窗口。老九的儿子弘晸被圈禁五十多年。
  老十性子直,因为在上给雍正的疏折中有"雍正新君"的字眼,被治"不敬罪",圈禁十四年。
  老十四是有功社稷的大将军,手握重兵却从没有动过造反的念头,因为党附老八,也被硬生生地圈禁十四年。雍正的秉性,乾隆是十分清楚的。雍正对上面之事的处理结果,乾隆有的不认同,有的还是认同的。
  (乾隆剧照)
  乾隆是个在政治上很成熟的皇帝,在他登基以后,先是稳定政局。因为接手顺利,在乾隆二年,他就着手了平反的事情。
  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他为君雍容、争取宗室内的支持;另一方面,他要纠偏其父的过激之处。
  对待三伯,因为其死后以郡王丧仪下葬,相当于恢复了爵位,乾隆就给了他一个平反的态度,追加谥号为"隐"。
  老十和老十四,他们都还活着,就被解除圈禁,封为"国公"。这个爵位根本上不高,连固山贝子都比不上,更别说老十四在出事以前是郡王。
  从乾隆平反上面三位叔伯来看,是有理有节的。平反表明雍正罚惩严了些,适度封爵说明他们自身还是有错的。对待老八和老九,乾隆本身是大体认可雍正对他们的惩罚。
  原因一,弘时和他们有沟走,妄图对乾隆不利,所以乾隆对他们带有恨意。
  原因二,从他们平反的时间看,是在多尔衮、豪格和弘晳平反之后。
  弘晳平反在乾隆四十二年,弘晳是针对乾隆犯的罪,被削藉,还改名为"四十六",可以说乾隆铁定的恨他。然而,弘晳平反后,老八、老九才平反。
  大家要知道,弘晸可是在他执政后仍被关了四十三年!
  乾隆若有心,早该平反了。
  分析给老八、老九平反的原因有二条:
  第一,借助平反,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当时乾隆七十多了,用他的话来说,"朕今临御四十三年矣,此事重大,朕若不言,后世子孙无敢言者"。他想在有生之年,为前朝历史打句号。
  第二,雍正的反思。
  雍正晚年曾说过,"特未有显然悖逆之迹"。指的是老八、老九罪行不明显,他有些后悔了。
  乾隆对老八、老九的平反很敷衍,拖了近五十年才最后平反,两位叔叔的骨头都烂没了,临了以"查无实据"来收场。平反后的政治待遇是:去掉脏名,重回宗室,下文就没有了。乾隆没有给大伯平反,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老大是康熙定的罪,并且还实锤。
  乾隆崇拜康熙的确有,同时,康熙处理老大也是有理有据。老大犯下的罪行,全都是因为针对太子。
  他要康熙处死太子,还讲自己替康熙动手。
  他请巫人魇咒太子。
  他还试图雇张明德行刺太子。
  看看,骨肉兄弟,这都做的是些什么事!并且,这些事康熙全部人脏俱获,实锤之下,翻不了案。
  第二,相对于老大的罪行,他接受的处罚并不过份。
  老大事发后被圈禁,还是在自己的家里。起先,吃了点苦头。他说头疼,要太医给他开天麻的中药,有人烦他,不让太医给他开。
  但他是只打不死的"小强",居然没疼死。后来,其他人忙着夺嫡,这位仁兄忙着生娃。生的是真多,圈禁以后,一口气生了九个女儿、十一个儿子,整整二十个,一个加强班。
  这样把生殖当作首要工作做,小编很无语!
  老大生前没削藉,在雍正十二年过世,死后以贝子丧仪安殡葬,相当于已经恢复了爵位。另外,他的娃儿们也都有官职,还不低,二等三等的御前侍卫。
  从上文可以看出,乾隆平反很讲政治牲,这种情况,让乾隆是不好平反的。我是历史闲话人,祝朋友们阅读愉快!近一个月内,我会专注于剖析康、雍、乾三朝的历史事件,如果大家感兴趣,就顺手点个关注吧。
  两点原因:第一,大伯胤禔的罪证是真凭实据并且相当严重,而其他叔伯很多是捕风捉影或者小题大做,有的死了有的活着也没多大影响力了;第二,胤禔不是雍正打压的(至少雍正即位后没有进一步加罪),而是康熙直接定罪,乾隆可以推翻父亲却不愿意推翻祖父。
  首先看看胤禔的罪状是什么。康熙四十七年一废太子,命大阿哥直郡王胤禔看管。结果胤禔竟建议杀太子胤礽,引发康熙震怒。此后,三阿哥胤祉又告发胤禔用魇术谋害太子胤礽。康熙痛斥其为乱臣贼子,将其永久圈禁,直到自己驾崩也没有释放他。雍正即位后对这个大哥也是不予加恩,直到胤禔死后也没有平反。相反对另一个被康熙圈禁的废太子胤礽,雍正至少还封了其子为郡王,胤礽死后也被追封亲王。
  所以,胤禔的罪状是为夺储位谋害亲弟弟,并且是作为储君的弟弟,以下犯上,既没有君臣之礼,也没有兄弟友爱。历代皇帝,都不会容许儿子为夺位谋害自己的亲兄弟。所以,胤禔罪大恶极,绝不能姑息。
  反观其他几个叔伯的所谓罪状,就轻得多。三阿哥胤祉,他的罪名是向陕西巡抚苏克济索贿,另外在十三弟胤祥的葬礼上迟到并且面无哀痛之色。前一个就是只是极其常见的小罪名,后一个则在说态度问题。以这样的罪状被圈禁终身,已经属于小题大做了。所以乾隆对他平反。
  再看十阿哥胤䄉,他的罪名是奉雍正旨意送一个客死京城的活佛灵柩回西藏,称病,在没有获得雍正同意的情况下谎称雍正同意而不走了。另外私自祷告的时候说到"雍正新君"被雍正斥为不敬。所以他的罪状也就是不礼貌,不听话。就这样被削爵关了十几年,已经足够惩罚了。所以乾隆释放他,再给个辅国公爵位,免了罪。
  然后十四阿哥胤禵,罪名也是很勉强,比如对雍正不恭敬啊。还有当时胤禵因气愤要求雍正处罚侍卫没有下跪,而八阿哥胤禩让他下跪他就跪了。以此说胤禵不敬皇帝只重八阿哥一党,这样的罪名是诛心,说到底还是态度不好。也是一圈禁十几年。所以乾隆释放他,复封贝勒不久晋封郡王。这两个人关了这么久,都对朝局没有多大影响力了,所以乾隆乐得做个好人。
  还有最被雍正严惩,改名阿其那、赛思黑的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也是各种借口,比如胤禩抠门不给科尔沁台吉盘缠啊,比如胤禩要裁减上驷院的马匹数量啊,还有胤禟没有抓捕劝进的反民啊。都是一些做的不好的小事,再有就是各种指责他们言语不恭敬,然后定性为心怀狡诈。将他们圈禁致惨死。他们的罪其实没有任何真凭实据,只是在于胤禩威望太高,威胁到了雍正的皇权,所以二人一死也就不再存在威胁,乾隆给他们平反恢复宗籍也是顺理成章。
  对比之下,我们就能发现,除了胤禔,其他人的罪都不重,可罚可不罚,可重罚也可轻罚全看雍正心思,雍正是因为他们在夺嫡斗争中或多或少威胁到了自己,为了巩固皇权,而将他们治罪,一旦已经不构成威胁,那赦免便无所谓了,反而能给乾隆一个好名声。但是胤禔,绝不能姑息,如果赦免他的罪责,等于纵容皇子陷害兄弟,等于放任皇子为夺嫡不择手段残忍弑杀,所以此风绝不可长,胤禔绝不可赦!
  另一层原因,就是胤禔的罪名是康熙钦定而非雍正所定,这点很重要。
  乾隆的一生,都是以祖父康熙为榜样。他标榜自己从小被康熙看中,甚至父亲雍正的皇位都是因为康熙看中了他才眷顾了他父亲。所以,乾隆都发誓自己如果能做到六十年皇帝就退位,一定不能超过祖父康熙。
  康熙执政的方略是宽仁,而雍正则是严苛。因为康熙的宽仁导致了其晚年的一些弊病,而雍正以其严苛推行新政,虽然换来了国库充盈,却得罪了不少士绅权贵。为了获得名声,乾隆就与其父反其道行之,希望获得康熙那样的英名。
  所以,乾隆对雍正严惩的那些叔伯都予以平反,为的是自己宽仁的名声,而如果是连康熙都严惩的胤禔,乾隆就没有必要再顾忌了。
  乾隆皇帝登基后,对待他的几位叔伯采取了与他父亲雍正皇帝截然不同的态度。
  康熙晚年上演了一场激烈的"九子夺嫡"大戏,雍正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在康熙去世后登上了皇位。而登基之后的雍正,随即对他过去的政敌们展开了报复性的打击,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被削宗夺爵、圈禁致死,名字都被改掉;三阿哥胤祉、十阿哥胤䄉、十四阿哥胤禵也分别被圈禁、软禁了起来,其中的三阿哥死在了禁所,十阿哥和十四阿哥活到了雍正去世,乾隆登基的那一天。
  而在乾隆登基之后,一改他父亲的政策,先是直接将他的两位叔叔,十阿哥和十四阿哥放了出来,并且重新册封了爵位,之后又给他的伯伯三阿哥追赠了谥号。最为重要的是,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为他的两位叔叔胤禩和胤禟进行了平反,恢复原名,恢复宗室,并重新录入玉牒。至此,乾隆算是彻底解决了他的父亲雍正在位时期遗留下来的宗室内部的矛盾问题。
  但是不管是雍正皇帝,还是乾隆皇帝,都没有对大阿哥胤褆做出任何赦免和平反的举动。
  康熙皇帝的皇长子胤褆,是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由于用魇镇诅咒当时的太子胤礽而被康熙皇帝终身圈禁。雍正十二年(1734年),大阿哥去世,享年63岁,此时的大阿哥自康熙朝被圈禁开始算起,已经被关了整整26年。
  雍正在位期间,对于同样被康熙圈禁的废太子胤礽及其子女是礼遇有加,但是对于大阿哥没有任何想要将其赦免的想法,直至去世,也没有获得任何宽恕。而乾隆在位期间,先后为多位叔伯平反,重新恢复爵位和名誉,也唯独绕过了这位自己的父亲雍正皇帝的大哥,这也使得大阿哥胤褆始终被定在了清朝历史和整个爱新觉罗家族的耻辱柱上。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大阿哥胤褆所犯的这个错误,是证据确凿,没有任何可以争论的理由和借口。
  乾隆在为八阿哥、九阿哥平反的时候,就曾经提到了雍正皇帝对于处罚这二人一事的态度和想法:"特未有显然悖逆之迹,皇考晚年意颇悔之。"
  按照乾隆的说法,雍正晚年对于残忍迫害兄弟一事是非常后悔的,原因在于实际上雍正并没有找到足够的证据和理由,而是处于报复和打击的目的才将二人圈禁致死。
  但是大阿哥胤褆则是全的不同,康熙朝时期,他不仅仅觊觎皇位,积极参与了夺嫡之争,并且他用"魇镇"诅咒太子是直接被三阿哥胤祉拿到了证据,是在人证、物证具在且大阿哥自己也对此时供认不讳的基础上,康熙才对他做出了圈禁终身的判罚。
  所以,这对于乾隆来说,没有为其平反的理由和借口,因为大阿哥胤褆的罪状,确实是坐实了的。
  其次,将大阿哥削宗夺爵、圈禁终身的旨意是康熙下的,乾隆必然不会违抗。
  众所周知,乾隆最为崇拜的人并不是他的老爹雍正皇帝,而是他的爷爷康熙皇帝。乾隆在位六十年就退位做了太上皇,就是因为不想自己的在位时间超过自己的爷爷康熙,并且乾隆的陵寝也是选在了康熙陵寝所在的清东陵地区,而不是雍正所在的清西陵地区。这些足可见乾隆对于其爷爷康熙皇帝的崇拜和敬仰。
  因而,既然处罚自己的大伯的旨意是康熙下的,那么乾隆必然不敢违抗自己最为崇拜的爷爷的旨意,贸然为大阿哥胤褆平反,如果这个旨意是雍正下的,那么乾隆为其平反的可能性反而会高出不少。
  乾隆可不是不愿平反他的大伯,而是他不敢这么做。
  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帝突然下了一道奇怪的诏令,在诏令中,他明确要求,将原本被父亲雍正帝"革除黄带子、削除宗籍"的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二人,"复其原名,收入玉牒"。
  此诏令一下,顿时朝野议论纷纷,可还没等大臣们回过神来,乾隆帝又紧接着下了第二道诏令,为皇十子胤俄、皇十四子胤禵平反,并为皇三子胤祉追谥。
  乾隆这一连串的操作,意味着将当年与他父亲雍正争夺嫡位失败后,被打击的叔叔大爷们几乎全部平反,大臣们在感叹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同时,不由得对乾隆帝此举揣测不已。
  而有些细心的大臣就发现,在被平反的人中,唯独少了乾隆的大伯,也就是当年的皇长子胤褆,前前后后,并没有关于如何处理他的诏令。
  是乾隆不愿意平反被幽禁至死的大伯胤褆吗?实际上并不是,他这么做的原因,是因为乾隆无论如何也不敢拆自己爷爷的台。
  胤褆被幽禁,完全是属于自己作的一手好死。
  如果单从年龄上来讲,胤褆是康熙所有成年的儿子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他也因此位列皇长子,只不过这个皇长子,一点都没做大哥的样子。
  原本在早年间,康熙还是比较喜欢胤褆的,毕竟他是最大的儿子,平时经常会安排一些具体的事务交由胤褆处理,并且,逢上带兵出征,康熙也喜欢带着他一同前去,除了让他长长见识之外,更多的就是让他得以锻炼。
  而胤褆本人也较为聪明能干,每一次父亲康熙安排的事情,他都能十分圆满的达成,对此,康熙时赞赏有加,经常会夸奖胤褆是个可塑之才。
  其实,这只是一个父亲对儿子正常的赞许和认可,但胤褆听起来,则变得完全不一样。
  之所以他会觉得不一样,和他的出身有很大关系,胤褆的生母是惠妃乌拉纳喇氏,由于乌拉纳喇氏的娘家只是内务府的包衣奴才,因此,即便是惠妃为康熙生下儿子,也只能是一个妃子。
  根据清制,这样的出身,决定了她当不了皇后,因此,惠妃的儿子胤褆,哪怕是年龄最大,也只能是一个庶子。
  而庶子在当时是没有继承权的,换到皇家而言,就意味着他不会成为太子。
  对于这一切,胤褆自然是心中极不平衡,凭什么自己是长子,却因为出身当不了太子?况且自己能力也不差。
  但他的不平衡,也只能埋在心里,毕竟太子胤礽的出身,要比自己高贵的多,并且,父亲康熙对太子的喜爱程度,要比对自己更深一点。
  但他一心想要夺得太子之位的念头,从没有停止过,在他看来,如果自己想要上位,那么最大的机会,就是太子被废。
  因此,从康熙二十五年,胤礽被正式立为皇太子开始,皇长子胤褆就暗中密切的关注着太子的一举一动,期望他犯错,好能让自己有上位的机会。
  而这一等,就等了足足二十多年,终于,在康熙四十七年,胤褆的机会来了。
  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以及多位阿哥陪同康熙巡行塞外,没想到在出巡的途中,皇十八子胤祄突然患了疾病,身为父亲的康熙焦急万分,但身为哥哥的胤礽却表现的无动于衷,甚至还有些冷漠,这就让康熙十分恼火,认为胤礽毫无友爱之心,没有一点做兄长的样子。
  与此同时,皇长子胤褆又告发胤礽诸多不良表现,比如他恣行捶挞王公大臣、纵容下属敲诈勒索等等,种种劣迹加起来,让康熙对胤礽极度失望。
  如果胤礽在当时能低头认错,康熙可能还不至于那么恼火,但在康熙训斥他是,他不仅不听,反而当场顶撞,这就更让康熙对这个儿子失去耐心。
  而在回京的路上,发生的另外一件事,让康熙彻底下定决心要将胤礽废除。
  返京途中,胤礽趁着半夜,偷偷的接近康熙的营帐,并把帘子撩开一道缝隙王里面偷看,他看到什么无从知晓,但却被康熙逮了个正着,这下,康熙也是在忍不了了,认为胤礽有"弑逆"之心,当即决定,废除太子胤礽。
  而这种局势,显然是皇长子胤褆喜闻乐见的,他巴不得胤礽被废,这样以来,他就有上位的机会,而他接下来的操作,更验证了他急切的心理。
  就在胤礽被废除同时,胤褆认为自己时机已到,加上父亲康熙对自己向来喜爱,因此他就认为,康熙势必会考虑自己,而为了在父亲面前给自己加点印象分,他干了一件十分愚蠢的事情。
  他居然当众表示,自己愿意代替父亲,诛杀那废太子胤礽,还美名其曰,不要脏了康熙之手。
  要知道,康熙虽说是帝王,但他一直对于亲情看的还是比较重的,不然也不会因为太子胤礽对皇十八子生病无动于衷而大动肝火,如今胤褆竟然说出了这种话,这让康欣不仅震惊,而且感到可怕。
  用康熙的原话就是,像胤褆这种"不谙君臣大义,不念父子至情"的人,简直是天理国法,皆所不容。
  这一句话,就宣判了胤褆的死刑,康熙也明确表示,自己原本就没有立胤禔为皇太子之意,如今他犯下大错,也就更不可能了。
  如果此时的胤褆,能够停止他的非分之想,并诚恳的向康熙认错的话,虽说免不了责罚,但依照康熙的行事风格,至少还会顾忌父子之情,不至于让胤褆被幽禁之死,但只可惜,胤褆依旧是执迷不悟,硬是一条道走到了黑。
  在看到自己已经没有希望当上太子后,胤褆开始押宝,把自己的前途寄希望于赌注中。
  他押宝的对象,是皇八子胤禩,当时胤禩以"聪明能干,有德有才"著称,并且,在太子胤礽被废除的当时,康熙就任命胤禩为内务府总管,种种迹象,让皇长子胤褆认为康熙有意于老八胤禩。
  因此,身为大哥的胤褆,开始无条件的支持弟弟胤禩,不仅主动亲近胤禩,还为其广造舆论,还特意招来一个算命的张明德,对外宣称老八有"大贵"之相。
  胤褆这样做,无非是觉得康熙会把太子之位交给胤禩,而自己提前亲近并主动示好,同时帮助他扩大声势,日后若是老八继位,那么自己就是大功臣。
  但结果却是,胤褆这一番操作,被康熙看的真真的,不仅令康熙对他愈加厌恶,同时也认为老八胤禩勾结胤褆,最终康熙大动肝火,斥责胤禩为"柔奸成性,妄蓄大志",彻底断了他继位的梦想。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老八被康熙踢出局,有一部分原因就出在老大胤褆身上,有道是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胤褆的操作,完全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不仅自己惹康熙嫌弃,还连累老八下了水。
  到了这个时候,康熙已经是对皇长子胤褆极度的厌恶了,恨不得让他马上消失,看到康熙如此态度,本着墙倒万人推的宗旨,皇三子胤祉又火上浇油,向康熙告发了胤褆利用巫术,"魇镇"并试图谋害皇太子胤礽一事,这下,胤褆算是彻底跌入了万丈深渊。
  而眼看自己的儿子已经无可救药,惠妃乌拉纳喇氏也是十分无奈,她主动向康熙奏请胤褆不孝,请求将他就地正法,而康熙再次发扬了父爱精神,并没有将其诛杀,而是将其圈禁起来。
  不过,虽说只是圈禁,但胤褆与别人不太一样,毕竟康熙内心里对他还是极度愤怒的,因此,先是下令夺去其王爵,之后又派重兵,将其关在自己家中,不得外出半步,而康熙在出远门时,担心这个喜欢四处搬弄是非的儿子不安分,又特意下令,派了足足近一百位王公大臣来看守胤褆,生怕他出来找事。
  自此,胤褆就开始了长达二十六年的圈禁岁月,高墙外争夺嫡位的战争依然在继续,但丝毫影响不了他的"安静岁月",哪怕是康熙驾崩、雍正登基,也同样如此,曾经风光无限的皇长子,就这样在方寸之地度过了一年又一年。
  而在雍正帝登基后,开始了对当年和他争夺过地位的诸兄弟打击报复,其中,先是在雍正二年,首先对皇八子胤禩进行问罪,斥责其为"肆行悖乱,干犯法纪",下诏削其宗籍,同时进行圈禁,并将其改名为"阿其那"。
  紧接着,皇九子胤禟也同样遭受了与老八一样的待遇,并被改名为"塞思黑",另外,皇十子胤䄉被圈禁,就连雍正帝一母同胞的亲兄弟,皇十四子胤禵也被打发去看守皇陵。
  整体一套操作下来,除了始终站在雍正这边的皇十三子胤祥之外,其余当年和雍正对着干的几个兄弟,基本上全部都被打压,而在这里面,雍正肯定忘不了当年皇长子胤褆曾干过的事,斥责其为"残暴横肆,暗行镇魇,冀夺储位",继续坚定的执行着当年康熙将其圈禁的命令。
  因此,皇长子胤褆,也就只能继续过着他那高墙之内的岁月,一直到雍正十二年病逝为止。
  由于被圈禁的日子过于无聊,胤褆没事就生孩子玩,终其一生,共生有儿子十五个,女儿十四个,共计二十九个子女,创下了他同辈兄弟中的最高纪录。
  对于雍正打击报复自己兄弟这种行为,且不论是否冷血自私,但在当时来说,既然雍正已经将这几个人定性为铁案,那么作为儿子的乾隆,按理说是不应该将其推翻的。
  但乾隆在登基数年后,却出人意料地下达了将诸多被雍正打击的叔伯们平反的诏令,自皇三子胤祉开始,基本上所有曾被父亲打击的叔叔大爷们都一一翻了案。
  但在乾隆为这些翻案的同时,唯独有一人,依然是被选择性的遗忘,这个人就是乾隆的大伯,皇长子胤褆。
  那么说,乾隆既然敢翻案,怎么会不平反他大伯呢?其实仔细研究乾隆平反的名单后,就会发现这里面有一个细节,这个细节足以说明乾隆为何不平反其大伯的原因。
  首先,乾隆在下达平反诏令最初,先是平反了曾经被顺治皇帝"挖坟鞭尸"的多尔衮,此举可是大有深意。
  为什么呢?简答来说,乾隆平反多尔衮,是先行试探。
  试探谁?试探朝中大臣们的反应,尤其是那些八旗贵族的反应,当年多尔衮在死后被顺治帝掘坟鞭尸,但毕竟已经是几代前的事情了。
  如今朝中局势一变再变,已经不是当年的情形了,不管是为了拉拢八旗贵族也好,还是为了平息矛盾也罢,乾隆帝非常需要一个能彰显他"仁政"的政绩。
  既然是要彰显仁政,那莫过于宽恕曾经罪大恶极之人罪过这件事了,历朝历代的帝王也经常会干这种事,其目的无非是靠着施以这种"仁政",来稳固自己的统治而已。
  但在平反谁这个问题上,就是一个大学问。
  乾隆向来对父亲雍正的各种举措都不以为然,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包括雍正曾经重用的大臣,到了他这里,不是被冷落,就是被打压,而对于那些被父亲打压的叔叔大爷,乾隆抱着的心态也是如此。
  说白了,他其实就是想平反这些叔叔大爷,但由于雍正是自己的父亲,如果他一上来就平反他们,难免会招来非议,毕竟当年这都是被雍正定下的铁案。
  因此,乾隆就来了个迂回的招数,先平反多尔衮等人,看看大臣们的反应,如果没有什么太大的反对声音,那么他就可以进行下一步操作。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在平反了多尔衮不久后,乾隆就下诏对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平反,之后又陆续的对其他叔伯们平反。
  这就是乾隆的一个小心思,也是他的一个政治手段而已。
  而这其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细节就是,就是在被他平反的所有人中,不管这个人是曾经被定性为什么罪名,统一的特征,就是全都不是乾隆的爷爷康熙定罪的。
  多尔衮、多铎,是当年顺治帝定下的罪名,彼时康熙还是一个皇子,尚未登基,自然就和康熙没什么关系。
  而乾隆平反的叔叔大爷们,不管是皇八子还是皇九子,以及其他皇子,虽说部分人在康熙活着的时候,曾经遭受了康熙的斥责,但至少在康熙驾崩时,这些人没有一个被康熙治罪的。
  他们被圈禁、被削去爵位,甚至被改名,这些都是在雍正登基之后发生的事情,雍正帝有没有借助自己是皇帝来打击报复暂且不论,但无一例外的,这些人都是在他登基后,才一个个结局凄惨的。
  所以说,这同样和康熙没什么关系。
  我们都知道,乾隆一向十分推崇爷爷康熙,其人生宗旨就是,只要爷爷说的,那就是对的,在乾隆心里,康熙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完美的人,以至于他在其登基之初,就发下宏愿,自己不敢超过康熙在位的时间。
  前文也讲过,乾隆对父亲雍正一向不以为然,而这些人被定罪,既然和爷爷康熙没关系,那么翻案就是分分钟的事情。
  反正除了爷爷康熙之外,其他人都不如他乾隆,既然不如他,那就没什么顾忌了。
  而他的大伯皇长子胤褆,却和别人不一样,他的罪名,是当年康熙亲自下诏定性的,因此,胤褆也就没有了能够翻案的可能性。
  先是在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利令智昏的胤褆主动向康熙请缨要代父诛杀太子胤礽,惹的康熙大骂其为"乱臣贼子",紧接着在当年十月,胤褆魇镇胤礽的事件被揭发,更让康熙震怒,亲自下令派兵对其严加看守。
  期间,胤褆为皇八子胤禩找来"妖人"张德明相面也东窗事发,彻底让康熙失去了所有耐心,最终下令,将胤禔革去郡王爵位,在府第高墙内幽禁起来。
  而在之后,康熙仍然是余怒未消,在他巡视塞外临行时,特意下诏,加强对胤禔的看管,增派了百余名王公大臣负责看押胤禔,防止他借康熙不在京之际,跳出来招惹事端。
  从康熙的一连串反应来看,他对皇长子胤褆的愤怒是到了极点,就差将其一刀砍了。
  而作为一向尊崇康熙的乾隆来说,这个当年令自己爷爷大动肝火的大伯,着实是一个十恶不赦之人,这样的人,怎么会对其平反?
  况且,胤褆的罪名,是康熙亲自定论的,如果乾隆对其平反,岂不是直接打了康熙的脸?这样的事情,乾隆是万万不会做的。
  不给父亲雍正面子可以,但绝不能不给爷爷康熙面子。
  出于这种心理,乾隆才会在平反其他叔伯的同时,选择性地遗忘了这个被圈禁至死的大伯,也就是这件事,使他难得的与父亲雍正保持了一致。
  总而言之,乾隆不平反大伯胤褆的原因,更多的是出于他内心一些自私的想法,不能违背康熙曾经定下的东西,是第一大前提,另外,胤褆的诸多行为,不管是在哪一个帝王来看,都属于那种罪大恶极之徒,并且还是铁证如山那种,平反这种人,显然与当时的政治需求不符合,因此,乾隆不管是出于尊崇爷爷康熙,还是为了自己的统治稳定,都不会平反他的大伯胤褆。
  众所周知,康熙晚年最大的政治难题是皇储的问题,众皇子围绕皇位继承权进行了长达二十年的明争暗斗。最后,皇长子胤褆、皇太子胤礽纷纷落马,皇四子胤禛出人意料地从康熙手中接过权力棒,成为了雍正皇帝。雍正继位以后,对参加过皇位争夺的兄弟极力打压,除了胤褆和胤礽外,胤祉、胤禩、胤禟、胤俄、胤禵等人也被纷纷革爵,高墙囚禁起来,其中胤禩和胤禟被削除了宗籍,还死在了囚所中。
  平心而论,雍正打击这些兄弟的手段无可厚非,我们不能用普通百姓的眼光去衡量政治家的世界。一方面,这些兄弟都是皇位竞争强有力的对手,有的政治势力远在雍正之上,出于自保的目的,雍正也得削弱打击他们;另一方面,这些兄弟政治理念有分歧,在新政问题上不合作,甚至成为雍正改革的最大阻力,要想在朝政上有所作为,必须搬开这些绊脚石。雍正处理兄弟关系的手法是否严酷残忍,我们在此不做讨论,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皇室内部经过长期的斗争,产生了严重的裂痕,这种裂痕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雍正帝在位十三年后突然暴死,留给乾隆的除了大好江山之外,也有重重的隐忧。康熙雍正两朝皇位争夺战的余波未尽,看似平静的朝堂下实则暗流涌动。乾隆四年,发生了一起争夺皇位的"弘晳逆案",卷入此案的除了为首的弘晳外,还有庄亲王允禄和他的儿子弘普、恒亲王允祺的儿子弘升,怡亲王允祥的儿子弘昌和弘皎等人。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在乾隆继位之初宗室内部裂痕之深。
  为了弥合皇室内部裂痕,缓和雍正朝紧张的政治气氛,改善朝廷上下各方面的关系,乾隆继位之初,对雍正朝的一些政策进行了大幅度地调整。我们知道,乾隆对父亲雍正的严苛执政并不认同,他推崇并处处效仿的是祖父康熙的宽仁政策,认为宽严相济、以宽为主才是处理朝政的最大要诀,并坦言自己" 赋性宽缓", " 政尚宽大"。
  在这种背景下,乾隆采取了"亲亲睦族"的政策来处理宗室问题,意思是亲善优待宗室血亲,保持皇族的内部团结和睦。继位不久,他就释放了被囚禁的十叔胤俄和十四叔胤禵,并赐给他们爵位,继而一大批在雍正朝受到处理的宗室受到平反。乾隆四十三年,他又颁布诏书,说虽然胤禩、胤禟所受的处罚是罪有应得,但雍正在晚年经常对这件事的处理感到后悔,因此撤销了雍正对胤禩和胤禟的处罚,恢复了他们的名字和宗室身份。除此之外,他还为顺治朝获罪的宗室平反,宣布追复睿亲王多尔衮封爵及豫亲王多铎、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肃亲王豪格、克勤郡王岳讬原爵,并配享太庙。至此,前朝积累下来的宗室内部矛盾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乾隆宽大处理了这么多人,惟独没有对他的大伯胤褆有一丝宽容。首先乾隆采取的"亲亲睦族"政策是为了维护其统治服务的,不是无原则地的放纵。胤褆不同于其他兄弟,他的获罪是因为他觊觎皇位,魇镇皇太子,算得上是谋逆的大罪,而且证据确凿,罪行彰显于天下,无反可平。如果强行给他翻案,会给自己扣上一顶"昏君"的帽子。其次这个案子是康熙钦定,康熙严旨胤褆严加看管不得疏忽,违者族诛。乾隆对祖父的崇敬远高过于对父亲雍正,从感情是来讲他是不愿意拂逆康熙意旨的。所以,胤褆没有享受到"亲亲睦族"政策带来的红利。
  雍正继位的合法性一直受到质疑,为了稳定自己的皇位他打压兄弟,整死了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和十阿哥胤䄉,整服了十四阿哥胤禵。其实被雍正打压的这些阿哥只是立场不同,基本都是以莫须有的罪名治罪,被治罪的这些阿哥们的后代对雍正意见很大。再加上雍正登基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得罪了太多的既得利益者,这些人反抗闹事,雍正就以高压政策对付他们。雍正统治期间,贵族士绅和皇帝矛盾很深,政治空气十分紧张。
  乾隆登基之初,地位不牢靠,如果继续沿用雍正的高压政策,贵族士绅极有可能制造乱子,给乾隆添麻烦。针对这种情况,乾隆采取一系列怀柔政策。给叔叔伯伯平反就是他怀柔政策的其中一项。
  乾隆给很多人平反,具体给谁平反他是经过认真考量的,不是随便而为。平对了说明乾隆开明,平错了说明乾隆糊涂,或者不讲原则。
  他的叔伯大多都是雍正强加的罪名,乾隆经过调查发现他们没问题,于是就给他们平反,这样不但展现乾隆的开明,还显示出他的仁慈。这是为乾隆加分的。
  胤褆的情况完全不同,他镇魇太子胤礽查证属实,被康熙圈禁,如果乾隆给他平反,说明乾隆不讲原则,会给乾隆减分。这有损乾隆的精明。
  再者圈禁胤褆是康熙的决定,皇族们的不满情绪是冲着雍正这一支来的,他们对康熙没有情绪。乾隆给胤褆平反对时局没有任何作用。
  乾隆给胤褆平反只有害处没有好处,所以他也就不可能为胤褆平反。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乾隆一生有三大爱好,不是喜欢下江南,就是喜欢拿着自己的印章在各个字画上面盖章,还有一个爱好就是跟他爹唱反调。他爹喜欢素净瓷器,他就要大红大绿,他爹喜欢的张廷玉、田文镜,乾隆就要冷落不用,还把雍正时期被打压圈禁的人给"平反"了,这其中就包括和雍正争夺皇位的"八爷党"。乾隆不仅把这几个亲眷长辈都给放了出来,还给他们封了爵位,提高了待遇,好生奉养。可在这些人里面却迟迟没有出现其大伯胤禔的身影,乾隆似乎在平反过程中单单将其遗忘,那么热衷于给他人平反的乾隆,为何独独没有为大伯正名呢?
  客观来说,胤禔名声实在太差,其他几位被赦免罪名的尚且还有着一丝余党支撑,胤禔却早就变成了一个"光杆司令",通俗来讲就是有着皇子的命,却没有其他皇子的智商。康熙太子尚未被废时胤禔便和八爷党来往过密,他的亲生母亲惠妃正是老八的养母,康熙在厌恶八爷党争的同时也顺带着厌恶起这个草包大儿子来。
  按照蒙古的旧例,在康熙废掉嫡子之后,胤禔确实有很大把握承接其位置。可胤禔生生把一把好牌打的稀烂,在康熙第一次废太子时,别人正想借此机会彰显自己重视手足之情,纷纷上书替废太子求情。可胤禔却压根儿没有想到这一层,要求领命杀死废太子胤礽。这样毫不顾念手足之情,连表面功夫都不愿意做的皇子在朝堂中名声急转直下,名声太臭,以至于在乾隆年间几乎无人愿意上书请求赦免胤禔。
  之后他又被告发用巫蛊之术谋害废太子,两件事情加在一起,康熙气得骂"乱臣贼子",夺其郡王爵,将其关在王府,严禁外出。
  用黑暗的手段谋害兄弟,这可是在儒家文化区最大的红线,完全不可触碰。就算乾隆将胤禔放了出来,估计也没人会称赞他贤良,反倒会骂他瞎了眼,竟然放出一个曾经干出这样恶劣时间的亲眷,还会招致许多不必要的议论。
  普通人都不会冒着风险去干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更不用说坐在九五至尊位置的乾隆。
  其次,乾隆帝本身带有一定"刻薄"心理,并且胤禔所经历的事情实在特殊。他不是雍正下令圈禁的"政敌",他是在被自己父亲亲手下令惩戒的。
  到了雍正元年,雍正自己忙着整治八爷一派的时候,胤禔已经在圈禁之处待了许久了。他的罪名还是康熙帝定下的"以巫蛊之法魇镇、企图谋害皇储","谋害皇储"这一罪名在清朝宗室里面敏感性极重,也正是因为他触碰了这一不可容忍之处,所以才被圈禁、废除了宗室之位,几十年不可被赦。雍正在即位之后,朝堂上的议论之声就没有断过,有人说雍正是抢了自己弟弟的皇位,也有人说雍正是谋害了康熙,这几种说法对于雍正的统治都极为不利。而乾隆虽然喜欢和自己的老爹对着干,可毕竟自己也是雍正嫡系,为了强调自己老爹的合法性,同时也是为了强调自己的合法性,乾隆必须无条件地拔高康熙帝,绝对不可能把这个"谋害皇储"的罪名就这样轻飘飘的一带而过。
  除此之外,这里面还有一个文字游戏的弯弯绕绕,八爷一党犯的罪名大多与政治斗争有关,而胤禔犯的是"谋逆罪",已经完全超过了乾隆可以做主的范围,如果他给自己这位大伯赦免罪名,这就意味着其他人谋害皇帝看中皇储不属于"谋逆",这可给了其他人一个巨大的空子。乾隆这样重视接班人的挑选,怎么可能给有心之人留下侥幸空间呢?
  乾隆一直喜欢拿自己和祖父康熙做对比,老年提前退位,也是不想让自己的在位时间超过祖父,从此可以看出乾隆和祖父之间的羁绊非常之深,因此也有人猜测,乾隆是康熙隔代指定的,也正是因为乾隆,雍正才能够坐上皇位。
  相比于自己的父亲,乾隆显然更加追捧祖父,如果自己赦免了这位祖父指定的罪人,那岂不是大逆不道。这件事还会予朝堂政敌以把柄,乾隆最重视权力的集中性,是绝对不可能冒着这样的风险去赦免一个无关紧要的大伯。他唯一能够给胤禔做的,就是提高他生活的条件,让其活得优越一些。更不用说胤禔其实一直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凄惨,早在雍正时期他就一直住在自己的王府里,家眷都在,里里外外有人伺候,只不过是不能随意外出罢了。对大伯能给的优待雍正已经给完了,乾隆还能怎么做?只能顺其自然。
  再者说,乾隆这个人本身就对宗室极为刻薄,给其他人平反也不过是想推翻自己老爹的威望,借此推行自己的政策罢了。乾隆在经历过一次宗室刺杀之后,干脆就一刀切,强令爱新觉罗家通通人不许参与行政,都乖乖在家做混吃等死的八旗子弟。在强压之下,当年就连乾隆最喜欢的弟弟弘昼也要装疯卖傻,装作窝囊废才能换来乾隆一点不带忌惮的关照。乾隆开创的宗亲不能参与政治讨论的时代一直延续到道光皇帝执政时期,嘉庆时期有一位皇族曾短暂参与军机处,但很快被罢免,也不值一提。
  乾隆对于自己关系最为亲近的人尚且忌惮万分,不留情面,更不用说不会给自己带来好处的远支亲眷了。乾隆上位时,身边有四位辅政大臣,这几位雍正留下来的老人牢牢的把控着朝政,乾隆发觉自己手中权力不够稳定,这才开始拉拢叔伯后代。而胤禔一支早已没落,拉拢毫无意义。除此之外,他也没怎么接触过胤禔,压根就不会有多少感情,作为一个极其聪明的政治怪物,他可从来不做亏本的生意,胤禔很明显就是一个"亏本"项目。
  乾隆的大伯、康熙的皇长子胤褆,被康熙大骂"猪狗不如的人",乾隆自然是不会帮他平反。
  这个康熙的皇长子其实是皇五子,因为他前面四位哥哥都早夭了,胤褆也就成了长子,胤褆虽然是皇长子,却没有被封为太子,缘于他的母亲只是个妃子,他的母亲是惠妃,胤褆只是庶出,太子胤礽虽然是康熙的次子,却是康熙的至爱仁孝皇后所生。
  仁孝皇后赫舍里氏生过一个孩子,不过却早夭了,在生第二胎胤礽的时候,难产而死,年轻的康熙皇帝痛失至爱,在为皇后做出诸多出人意料的善后之事后,又将爱妻之情转移的皇后所生的胤礽身上,将尚在襁褓中的胤礽立为太子,康熙对这位太子也是疼爱异常,即使是日理万机,仍坚持自己抚养和教育这位皇太子。
  康熙以实行仁政著称,也因为在位时间长,分封了诸位成年皇子,这些皇子有权有势之后,与皇太子之间的矛盾加剧,也就有了清宫著名的"九子夺嫡"事件。
  胤褆作为皇长子,却因为是庶出而没有被封为太子,对于他来说,只要太子死了或被废,他以长子的身份就能成为皇位继承的第一顺位,而且他的母亲虽然只是个妃子,和纳兰明珠却是兄妹,胤褆本人是个美男子,也十分聪明能干,在他二十六岁的时侯就被封为直郡王。
  对于皇太子之位的渴望,胤褆请了一个蒙古会巫术的人行使镇魇之法,以此来诅咒太子胤礽,而这件事却被三阿哥发现了,这位三阿哥当时并没有说出来。
  在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的时候,胤褆认为自己等待的机会来了,就有点迫不及待,康熙把废太子胤礽交给胤褆看管,胤褆在看管胤礽一段时间后,居然对康熙隐晦暗示杀掉太子,还表示自己可以代劳。
  康熙一听气就不打一处来,康熙虽然废了太子,却没想过要杀自己的儿子,而且他最希望的是几个儿子能够兄友弟恭,而不是争的你死我活,因为康熙的宽容,才有九子夺嫡的事,但几个人却不敢明目张胆的要致谁于死地。
  皇长子这一番作为让康熙很生气,狠狠的批评了胤褆不该有此想法,胤褆见自己夺储无望后,便推荐与自己关系密切的八阿哥,说相面人张明德曾相八弟胤禩有贵相,康熙派人追查张明德,还查出了胤褆有谋杀皇太子的企图。
  而此时三阿哥也出来火上浇油,把胤褆镇魇太子之事说出来,胤褆的所作所为让康熙大为恼火,直骂胤褆猪狗不如,宣示其"乱臣贼子",不过康熙不忍心杀自己的儿子,只是下令革其王爵,终身幽禁。
  乾隆的其他几位叔伯,在与雍正夺嫡失败后,是作为政治打压对象定罪的,其实几位被雍正定罪的人,罪并不重,雍正因为夺嫡的原因而抓了他们的小辫子,也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而将他们治罪。乾隆即位后,这些叔伯对皇位已经构不成威胁,乾隆将他们平反,可以显示其行仁政的名声。
  而胤褆就没有平反一说,因为胤褆是康熙定的罪,而且他的所作所为也是被皇家所忌讳的,算得上谋逆罪,因为太子是一国储君,如果帮胤褆平反,也就等于认同了谋逆无罪,乾隆就算再怎么好名声,也不可能帮他的大伯平"反" 。
  向敬之
  乾隆继位,也从雍正手上继承了一个紧张政治环境。雍正登极伊始,打着"同好恶,公是非"的旗帜,从严打击曾与之夺嫡的诸兄弟,并牵连宗室成员、八旗王公、勋戚子弟和满汉大臣中的异己分子。
  雍正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上谕内阁:"自亲王以下,闲散人以上,若有归附允禩,皆为朋党者,即为叛国之人,必加以重罪,决不姑贷,亦断不姑容也。"允禩集团成员以及自称奴才的皇三兄允祉,是雍正在位期间重点打击的对象。
  乾隆柄政后,陆续为允禩等平反,称他们"未有显然悖逆之迹",雍正晚年曾有反思,故而对已改名的恢复原名,削除宗籍的重新叙入玉蝶,把活着的从拘禁地放出,复爵甚至晋升。
  然而,乾隆却对其大伯允褆的处理有些独特,只给了其十三子弘晌一个可以世袭的奉恩将军。这是清朝宗室爵位中最低的,相当于四品武官,按降等世袭原则,继承者即为闲散宗室。
  乾隆这么做,应该是把平反的功劳让给了雍正。雍正十二年十二月,已在高墙内度过了二十六个寒暑的康熙皇长子允褆去世,被雍正帝命以固山贝子礼殡葬,随后其子弘昉被安排袭爵镇国公。弘昉病逝,其子永扬袭爵,为辅国公。这是一个降等世袭的安排,似可视为雍正对康熙最早视为"乱臣贼子"给予夺爵、拘禁的允褆网开一面。
  只可惜永扬坐事,被革爵。乾隆将允褆世系爵位一撸到底,也算是执行了皇祖康熙对允褆的唾弃,只保留了他们作为宗室成员的一个资格。

荣家的好媳妇何鲁丽何鲁丽女士的父亲是著名教育家中华民国时期政治家何思源。何思源母亲是何宜文(NathalieYvonneJammes,1905年1978年),女,原名宜文妮詹姆斯,出生于法国波尔多。赊刀人再次现身,对2022年做出2大预言,那些真的可信吗?说起预言,在我国有一个古老的职业,他们走街串巷,贩卖物品,不过这些东西他们只赊不卖,并且每赊一样东西,他们都会留下一个预言,只有预言成功后,他们才会来收钱,否则的话,他们分文不取,为什么你需要了解六月节历史上有些时刻是不朽的,但它们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庆祝或承认。六月节是那些日子之一。您可能在生活中的某个时候听说过六月节这个词,但不知道它是关于什么的。这是我们国家的一个转折点,历史书毛岸英和刘思齐合影毛岸英和刘思齐的合影,看哭了多少人!照片拍摄于1950年,也就是毛岸英入朝鲜作战前。照片中,这对年轻的夫妻身穿中山装,表情都有些严肃,可能是因为那个年代的人们都比较拘谨。此时,他们崇祯死后的南明只存续了十八年说其中一个缩影吧。1649年,孙可望向永历朝廷请求封他为秦王,永历朝廷经过讨论,认为明朝没有封异姓王的先例,只同意封孙可望为景国公。兵部尚书堵胤锡觉得这杀价也未免杀得太狠了,力劝永跨过鸭绿江观后感石景山区委社会工委区民政局第二党支部樊月明电影跨过鸭绿江以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的视角讲述,从中央领导的战略思维志愿军将领的战场谋略前线志愿军战士的浴血奋战等多个维度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之间的矛盾恩怨是如何形成的1991年超级大国苏联解体后各加盟共和国都成为了独立的主权国家。从那时起取得独立地位的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之间的冲突就此起彼伏2008年俄罗斯与格鲁吉亚的战争2014年克里米亚公投入他黄埔二期毕业,资历比元帅还老,副手是开国上将,自己却是少将1952年下半年,率部参加了朝鲜战争第二第五次战役的第九兵团司令兼政委陶勇将军被调回国,任我国东海舰队的前身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军区司令陈毅元帅在见到陶勇时,曾指着他的搭档对陶司令说缅北三杰之一坤沙在缅甸老挝和泰国交界处,有一片面积将近20万平方公里的三角形地带,那就是赫赫有名的金三角。金三角毒品,诈骗,人口贩卖,战乱,一切非法之事在这里显得很寻常。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这里让无皇帝病重,太上皇被囚,流言阴谋都在蠢蠢欲动明朝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明代宗朱祁钰病重,唯一的儿子怀献太子朱见济之前已夭折,皇位继承人空缺。武清侯石亨是景泰朝的重臣,明代宗无法郊祭行礼,将石亨召到病榻前命他代为处理。石1955年授衔,开国元帅除了向主席敬军礼外,为何也向总理敬了军礼有这样的一个人在小小的年龄便表现出对国家对人民的奉献精神,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在少年时便对自己的未来有清楚的规划。生在乱世,不惜付出自己的全部为了祖国的崛起,为了民族日后的繁荣。不求
工程队无意间挖出了两个巨棺,轰动一时,专家猜测和建文帝有关2008年十月的某一天,广西防城港市上思县距县城5公里处一个名叫官皇屯的山坡上,一个工程队正在挖山取土,突然两块巨大的石块状的物体被挖土机挖了出来,因为形状奇特,工程队就像政府做了国民党五大军政长官,除了华中的白崇禧,还有谁?他们结局如何?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通电下野,走向幕后。就在同一天,国民党华北剿总副总司令邓宝珊代表总司令傅作义,和解放军正式达成关於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22日,北平城内的25万国民党庞贝古城发现史上保存最完好的人类遗骸白头发和耳朵清晰可见据英国媒体报道,考古学家在古罗马庞贝古城发现了一具人类遗骸。经过头发和骨骼比对,考古学家猜测这具遗骸来自于古罗马时代的奴隶阶级。马库斯维内里乌斯塞昆迪奥(MarcusVeneriu回望红色道路,延续红色长征恰逢党的百年华诞,外国语学院赴成都烈士陵园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希望通过参观成都烈士陵园的活动,了解了更多为中华之崛起而不懈奋斗的英雄的光辉事迹。中国从过去的贫困落后到如今的繁荣富强,历李云龙现实原型开国功将王疯子,抱着敌人跳崖,仅一年升到连长前段时间一部抗日剧亮剑火爆网络,电视剧的主人公李云龙更是获得了许多人的关注,在社交平台上出场率极高。而作为一名抗日大将,李云龙所带领的独立团战无不胜,他身上有着一股子疯劲。即面对强1981年,苏联50万大军阅兵震撼世界,同期中国10万大军集结华北当谈到苏联,我们会想起什么呢?作为曾经的社会主义超级大国,它到底是个怎么样的国家,1981年苏联大阅兵和我国10万大军集结华北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来了解这一段历史夏朝,中国第一个朝代的出现我的上一篇文章讲述了中华文明在地理,政治,文化上于其他世界文明的区别。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聊聊中华大地上出现的第一个最有争议性的朝代夏朝首先我们来夏朝的出现地,河南。我们知道,世界共有钱学森与蒋英荣辱与共63载的夫妻1950年初的一天,钱学森收到一封信,信是一个叫曹日昌的人写来的。钱学森很奇怪,我不认识一个叫曹日昌的呀。看了信,他才知道曹日昌是当时的一名工作人员,负责争取海外华人回国参加新中国上将王震与夫人王季青闪婚,却能56年风雨同舟,白头到老1993年3月12日,一代名将王胡子王震将军,因病在广州去世。望着百花丛中,身盖旗帜的王震将军,一位老太太哭得几度晕厥。她是将军的夫人王季青,此时老人家肯定是不由自主地回想起与王震1982年,安徽派人找到一位五十多岁工人你父亲是红军军长源于一字之差,他在53岁那年才得以找到自己的亲生父亲,更加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父亲还是当年红军时期声名赫赫的红一方面军军长许继慎。当这位名叫许民庆的老者终于证明了自己将门之后的身日本大地震,我国第一个派出援助医疗队,反遭屠杀716人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地区发生7。9级大地震,无数房屋倒塌大批船只沉没,受害者总数达340万人。在这场灾难面前,当时正处于激烈动荡贫穷落后的中国,第一个伸出援助之手,第一个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