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自元惠宗开始,蒙古与大明之间进行了长达近300年的复国之战,为什么一直无法成功呢?

  1356年至1359年间,汉民族起义军首领朱元璋不断扩充自己势力,至此已统一江南半壁江山。
  1367年朱元璋开始北伐,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部将协助之下,于1368年八月间攻陷元大都,元惠宗(顺帝 孛儿只斤妥欢铁木儿)见大军将至,于深夜之间开建德门北奔,逃往上都。
  元上都位于今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之前,命刘秉忠建王府于此。1279年灭宋后,改为陪都,作避暑行宫,每逢夏季之时在此处理政务。
  此后,在漠北的蒙元君臣依旧沿用大元国号,史称"北元"。北元政权持续了二百六七十年,差不多与明朝相始终,虽然没有被明王朝消灭,但最终皆被清王朝所灭。
  明朝兴,元朝灭,但身居北元的蒙古贵族不甘心失败,仍然企图重新入主中原,于是不断组织力量反攻。明朝初建之时,根基还不稳定,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只能对蒙古采取征讨和招抚并用的策略。其结果,双方都没有能够如愿以偿,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北元初期,蒙古贵族依靠的力量主要有三支:
  (1)、元河南王扩廓帖木儿(又名王保保)率领十余万军队,占据山西、甘肃方面。(2)、北元丞相纳哈出拥二十余万众据守辽东。(3)、元梁王管辖之下的云南还有十余万军队,策应北元皇帝的军事行动。
  此外,北元与东面的高丽、西面的畏冗儿地区仍旧保持着密切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联系。  北元复国大事表
  1368年冬,惠宗命扩廓帖木儿从山西出兵夺回大都。军行途中,明朝将领徐达乘虚袭击他的后方太原。扩廓帖木儿回师救援,正中计谋,被明军袭破大营。折兵四万,仅率十八骑逃入甘肃,山西地区自此被明王朝占据。
  1369年春夏,北元远相也速几次进攻通州(今北京通县),但都被明军击退。明军乘势北进。惠宗从上都退往应昌(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西岸),宗王庆生、平章鼎住被明军追及擒杀,一万将士被俘。上都陷落。
  1370年四月,驻守在沈儿峪口(今甘肃定西县北)的扩廓帖木儿与徐达率领的明军激战。扩廓帖木儿大败,仅与妻子和少数随从北渡黄河,跑到漠北和林,八万六千多官兵全部被俘。自此,陕西、甘肃等地区也被明朝占据。
  1370年五月元惠宗因痢疾刚刚去世,明朝大军随之而来,展开应昌围城战。一日而下,惠宗之孙买的里八刺及后妃、诸王、官吏等多人被俘,而后被押解京师。惠宗之子爱酞识理达腊(北元昭宗)率数十骑逃往和林,与扩廓帖木儿会合。
  这一年,爱酞识理达腊即皇帝位,称必力克图汗,年号宣光,为北元昭宗。
  北元节节败退,明朝打算乘胜彻底打垮它的势力,以绝后患。1372年,明军十五万分东西中三路进攻北元。
  但这一次明朝对北元的战争,却以失利告终。明朝在短时期内再没有能力深入北方草原作战,北元则争取到了喘息时间,双方在边境地区不断发生拉锯式的冲突,双方各有输赢。
  1375年,扩廓帖木儿死于漠北,使北元军队失去了一位能征惯战的骁将。这一年纳哈出进攻明朝辽东州城,屡被击败。
  北元昭宗於1378年逝世,他死后由弟脱古思帖木儿(北元平宗)继位。
  l380年.北元国公脱火赤等经常进扰明边,在亦集乃遭征讨被俘。次年,北元平章乃儿不花在边境地区被徐达击败。
  1381年,据守云南的元军遭明朝大军的征讨。白石江(今云南曲靖县东北)一战,十余万北元大军溃败,被俘者二万有余。梁王匝剌瓦尔密见大势已去,带着妻、子一同投滇池自杀。与漠北蒙古贵族逐相呼应的这支力量被消灭了。
  1388年,明朝大将蓝玉率师掩袭北元平宗脱克思帖木儿于捕鱼儿海,蒙古军仓猝拒战,大败。太尉蛮子被杀﹐诸王﹑平章以下官员三千多人﹑军士男女七万多人被俘。
  1402年(明建文四年),东坤帖木儿自立为汗,去元国号﹐改称鞑靼。至此,北元实际上灭亡。
  从此之后,蒙古内部纷纷自立为汗,相互厮杀,有些部族选择与明朝合作,有些则选择继续抗明,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636年,鞑靼十六部降清,鞑靼亡。8年之后,清兵过山海关,明朝亡。
  1368年,元顺帝逃离大都,元对中原的统治结束。
  此后300年间,退回草原的蒙古人仍多次入侵,试图恢复成吉思汗的荣光。
  其间,蒙古不乏雄主,甚至一度兵临北京,但始终无法再入主中原。1368-1388:志在恢复的北元
  1368年,元顺帝逃离大都。
  途中,元顺帝"召见群臣,询恢复之计",颇有重振山河之意。
  当时,尽管大都丢失,但西北、西南广大地区,仍然为蒙古贵族所占,元顺帝调兵遣将,志在恢复。
  只是,病入膏肓的大元,内部矛盾重重,在中原早已失人心,元军连战连败。
  顺帝死后,其子昭宗以"宣光"为年号,试图像周宣王、汉光武帝一样实现大元中兴。
  他"延揽四方忠义,以为恢复之计",志在"恢复中原"。
  1372年,徐达、李文忠、冯胜三道北伐,被扩廓帖木儿大败,北元形势稍安。
  然而,昭宗对中原的几次进犯,也都失败,始终不能如愿。
  1388年,明军在端掉了云南、辽东等地的残元据点后,再次北伐。蓝玉率军在捕鱼儿海打破北元!
  逃跑后,天元帝及其长子被部将所杀。
  此后,蒙古大汗不再使用汉式庙号、谥号,北元灭亡。北元的悲剧:回到草原,水土不服
  北元统治者,志在"恢复中原",但不过20年,中原没见着,自己先灭了。
  这是无可奈何花落去!
  元统治者,虽然祖上来自草原,但其早已成为中原王朝。
  统治中原时,农耕地区征税成本低,经济发达,朝廷以丰富税收养活官僚,以实施集权统治。
  可是,退入游牧地区后,人民逐水草而居,税赋成本高,经济落后,再以元制统治草原已不现实。
  因此,北元的贵族、官僚各掌军队,不服中央。
  同样,原先居于草原的部族也不再需要北元统治者了。
  早年,元帝在中原,有钱有兵。各部服从元帝,可以获得元帝恩赏,反抗元帝,又难以抵挡大军。
  如今,元帝丢掉中原,再无财富拉拢各部,也再无庞大中央军压制各部了。
  因此,元帝退出中原之初,尚可吃老本,依靠剩下的财富、兵马,扩廓帖木儿等名将与大明相争,但一旦不能快速攻占富庶之地,即便能击败明军,老本终究是老本,经不起耗损。
  所以,北元看起来还很嚣张,但早已外强中干,一遇挫折(捕鱼儿海之战),就再无力控制局势,迅速崩溃了!1439-1455:也先的野心
  北元灭亡后,蒙古分裂为鞑靼、瓦剌、兀良哈三大部。
  1410-1423年,明成祖五次亲征漠北,四次以鞑靼和兀良哈为打击目标,只有一次以瓦剌为打击目标。
  联此击彼,拉一打一,原本是务实的作战策略,可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得利最大的却是"挨打最少"的瓦剌。
  瓦剌一面臣服于大明,一面迅速扩张。
  到1447年时,瓦剌控制了西起中亚、东接朝鲜、北接西伯利亚、南抵长城的广大地区。
  1449年,土木堡,瓦剌大败明主力,活捉了明英宗。
  旋即,瓦剌军挟持英宗,直逼北京!
  当时,北京城内许多大臣主张放弃北京,迁都。
  果真如此,也先,或许真的就"恢复中原"了。
  于谦坚决抵抗,明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回到瓦剌后,也先击败了脱脱不花汗,自称"天圣大可汗"。
  旋即,也先致书景泰帝:传国玉玺在我手上!当年元受天命,现在传到我了。明"宜顺天命",遣使承认我为大元可汗,两家共享太平。
  字里行间,透露出勃勃野心。
  然而,仅仅2年后,也先就被遇刺身亡。
  其后,瓦剌衰落、分裂。也先的悲剧:强大而脆弱
  也先有雄才,短短几年,西攻哈密,东击兀良哈,南破明军主力,直逼北京。
  可是,尽管也先控制了广大地区,但却只是"虚胖"。
  也先通过征战、设官、联姻等手段,使大批部族归附与他,但他并没有完成对草原的整合。
  各部虽然臣服于也先,但仍然保持极大的独立性。
  因此,也先虽然连战连胜,但其主要军事力量,始终只有瓦剌4、5万人,即使攻到北京时,手中仍然只有5万人。
  大明有时候会犯二,但是不可能一直犯二下去,而只要大明不犯二,以瓦剌这点人马,是撼不动大明的。
  如果也先不能尽快入主中原,那么,尽管各部形式上归服于他,在经济上却依然更依赖与大明的贸易,并不会一直忠诚于他。
  攻北京失利后,或许是为了对内部进行整合,也先选择了篡位自立,屠戮黄金家族。
  黄金家族虽然今非昔比,但毕竟一直是草原各部的精神纽带,此举,非但没有使他完成整合,还使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如果不能整合草原各部,即便表面上强大,也是不可能发展出真正的草原帝国的。
  整合草原的任务,落在了也先的外曾孙,达延汗身上。1487-1517:达延汗的"中兴"
  达延汗,是也先的外曾孙,也是成吉思汗的15世孙,黄金家族成员。
  他16岁开始亲征,大败了瓦剌等部,统一了漠南蒙古。
  地盘不如也先,但其统治更稳固。
  他强力推行改革,剥夺了异姓封建主对部族的统治权,以他的儿子们统领各部,试图改变蒙古各部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的局面。
  他没有声张自己要"恢复中原",相反,他长时间与大明保持和平。
  正因如此,在他治下,蒙古的生产得到发展,实力得到稳固增强。
  因此,他被认为是蒙古的"中兴之主"。
  不过,天不假年。
  44岁时,达延汗去世了。达延汗的悲剧:昙花一现
  尽管达延汗长长时间与大明保持和平,但当时大明已渐渐衰落,如果蒙古保持稳定发展,是有可能获得一些机会的。
  达延汗去世33年后,庚戌之变,俺答汗一度再次掳掠到了北京城下,大明的防御体系一团乱麻!
  如果达延汗不早早去世,其能制造的威胁远比俺答汗大得多。
  整合起来的草原政权,将是中原王朝最大的威胁。
  即便达延汗不能全取中原,但只要占据一块较大的农耕地区,则他们可能发展成辽帝国一样的,能维持长期稳固的政权。
  可是,仅仅44岁时,达延汗就去世了。
  以父子关系为纽带的大汗与各部关系瓦解了,分裂再次到来。
  中兴之业,昙花一现。俺答汗:务实的止战
  达延汗去世后,蒙古再次分裂。
  他的孙子俺答汗,是土默特蒙古的首领。
  这支力量一度给大明制造了巨大的麻烦。
  1550年前后,俺答汗发起了对大明的攻势。
  大明的防御体系一片混乱,俺答汗一路突破长城,长驱直入。
  当时,赵全建议:趁机控制长城关口,并攻占太原等地,争取实现对北中国的统治。
  俺答汗拒绝了。
  如果是当初统一各部的达延汗,他们或许还可以一试。
  但是,如今,仅仅是土默特,俺答汗并没有实力做到。
  俺答并不强大。
  宣府有备,俺答汗便不敢攻,白羊口闭关抵御,俺答汗就只有绕路而行。
  他可以利用大明的政治腐败、将领无能、防务废弛,长驱直入,但他的实力尚不可能真的挑战大明的统治。
  1570年,隆庆和议,开关,各取所需,维持和平。
  明蒙战争,告一段落。俺答汗的悲剧:机会不再属于蒙古
  明朝,已经衰落了。
  可是,这个机遇,并不属于蒙古。
  大明不行了,但蒙古也始终没有完成自己的整合。
  俺答汗入侵时,费尽全力,也只有6万人。
  除非大明自己崩盘(如1644年为李自成所灭),蒙古人是没有机会挑战大明的。
  而俺答汗的一个举措,使蒙古大汗再难将蒙古各部整合起来。
  俺答汗攻入青海后,接受了黄教。
  短期而言,俺答汗被承认为成吉思汗的化身,全蒙古的大汗,是有利的。
  但是,长期而言,这也意味着:"黄金家族"不再是唯一的政治中心!
  机会,不再属于蒙古人。1620-1644:被整合
  大明衰落了,蒙古还是一盘散沙,后金(清)崛起了。
  后金先是利用林丹汗与科尔沁等部的矛盾,与科尔沁等部结成同盟。
  随即,后金以黄教喇嘛为使者,与漠南蒙古各部结成同盟,孤立林丹汗。
  最终,在皇太极的主持下,满蒙同盟形成。
  漠南蒙古,再次统一了。
  只是,统一他们的,是后金!
  此后,仍有一些蒙古人宣称要恢复成吉思汗的伟业。
  比如:噶尔丹。
  准噶尔人又与大清打了许多年,但是,那跟明蒙战争已经不再是一回事了。
  总的来说,明代时,蒙古不能"打回来",并非蒙古人不善战,也并非大明一直牛逼。
  关键是:蒙古人始终没有再次完成整合。
  元代的一套制度,搬回草原,水土不服。
  也先领导的瓦剌虽盛极一时,但仍然无法改变各部一盘散沙的境地。
  达延汗大刀阔斧的改革,一度"中兴",但以诸子分统各部的方法,只能收一时之效,待达延汗去世后,再次分裂。
  终大明一代,蒙古人始终没有完成自己的整合,虽能制造威胁,但终不能入主中原。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如下:
  第一,北元早就灭亡了。
  北元退入大漠以后,没多久皇帝都被内讧宰了,北元灭亡。
  坤帖木儿在公元(1402)年死掉后,他的部将鬼力赤篡夺了汗位,取消了元的国号,恢复了鞑靼的古称,宣告北元正式灭亡。
  既然北元不存在了,也谈不上复国。
  第二,蒙古人统一起来,只有成吉思汗做得到。
  成吉思汗之所以能够成功,在于他统一了蒙古大漠。
  在之前和之后,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为蒙古人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以部落为单位,之间你死我活,争夺大漠的资源。
  所以,蒙古人或者说蒙古大漠上的游牧民族无时无刻不在仇杀,这是他们的宿命。
  然而,成吉思汗是个卓越的政治家、外交家,只是蒙古领袖里面凤毛麟角的。
  他三分军事,七分政治外交的统一了蒙古大漠。
  比如成吉思汗和扎木合的决战中,成吉思汗被打的大败,溃不成军。
  而他却利用扎木合的残暴虐杀战俘的事情,成功离间了他的盟友,导致扎木合部下分崩离析。
  成吉思汗死后,其实蒙古帝国就立即四分五裂。
  到了北元逃到大漠以后,蒙古人分为鞑靼、瓦剌、兀良哈三大部落,互相攻杀。而三大部落内部又分为无数实权派,互相也杀来杀去,永无止境。
  这种情况下,怎么能够和大明对抗。
  第三,蒙古人其实不具备征服中原的实力。
  西方学者曾经计算过蒙古高原以及周边的容纳能力。
  他们认为,中国北方的蒙古高原最多可以提供游牧民族大约二三十万兵力,无法再多。
  只是因为草场的畜牧能力有限,养不过更多的牧民。
  如果需要更多人,就必须控制东北和西域地区。可惜这两处在当年人口也不多,而且也是四战之地,很可怕。
  仅仅依靠二三十军队,占领中原基本是不可能的,除非中原自己出现大问题。
  而蒙古人入侵的时候,中原其实分裂为金国、南宋、西夏、大理、吐蕃等多个国家。
  尤其金国和南宋是敌人,互相攻杀,南宋还协助蒙古人打金国。
  这种混乱又四分五裂的形式,才帮助蒙古人成功。如果金国和南宋是一个国家,等于军事实力翻倍,蒙古人是难以对付的。
  仅仅1个南宋,就和蒙古人作战40多年。
  另外,金国和南宋当时都已经执政100多年,王朝陷入后期的腐败低效阶段,也为蒙古人创造了巨大的条件。
  如果金国全盛时期,野狐岭战役的45万大军,吃掉蒙古10多万军队还是没有问题的。
  第四,文明越发达,游牧民族就越不行
  自从发明重机枪以后,游牧民族就变得热情好客,能歌善舞了,再也不凶悍了。
  这就是文明、科技的力量。
  明代开始,武器科技又有一定进步。
  比如明军开始大量使用火器,包括火枪、火铳和火炮,这些新式武器虽然还比较弱,但仍然给蒙古人造成很大的麻烦。
  尤其是明军守城防御时,蒙古人面对火器往往伤亡惨重,毫无办法。
  第五,藏传佛教
  这一点是萨沙个人观点。
  我认为,藏传佛教对蒙古人有着很大的改变。
  从元代接受藏传佛教以来,笃行佛教的蒙古人开始变得温和,不像以往那么嗜杀成性,也不敢再胡乱作恶(怕因果)。
  到了明代,随着藏传佛教深入普通牧民,蒙古人凶悍的民族性更是减弱。
  另外,笃行祖宗让蒙古男人热衷于出家做喇嘛,最后到每家都有1个,以有僧人为荣。
  喇嘛虽受各种优待,颇受尊敬,但不能生育,这又减少了蒙古人的数量。
  非常感谢@头条家的史先生 的邀答,愿您天天康乐。
  金国海陵王有三志:国家大事,皆我所出,一也;帅师伐远,执其君长而问罪于前,二也;无论亲疏,尽得天下绝色而妻之,三也。福垊总结如下:当本国皇帝、擒邻国皇帝、娶天下绝色。朱元璋有三憾,没得到传国玉玺,没擒住元太子,没抓住王保保。正是因为王保保才没得到传国玉玺,没擒住元太子。那王保保死后,为什么明朝没有灭了北元,而北元也没有复国成功呢?其实蒙古差点复国成功,不过那是不叫北元而是瓦剌。因为早期有人——朱元璋最大的遗憾——北元支柱
  起兵抗元功劳最大的南北两宋红巾军,天完是南宋,韩宋是北宋。而朱元璋则是北宋里的一支武装。韩林儿刘福通在北方抗击强敌,朱元璋在后方时而打蒙古分化隔离的军阀残部时而打义军,为的是扩大地盘。等大局已定时,朱元璋才跟元朝PK了起来。其他军阀都被朱元璋一一搞定,而朱元璋最大的遗憾以及心目中的奇男子王保保,让朱元璋弄得很没脾气。
  扩廓帖木儿就是王保保,要么朱元璋的军队败给了王保保,要么好不容易赢了王保保却又总被他溜掉了。真是打不死的小强,劝不降的隔壁老王(保保),朱元璋甚至让老二秦王朱樉娶了他妹妹,他还是不投降。王保保被很多军阀吊打,也打不败,真是神一样的存在。王保保成了北元的中流砥柱,对北元有再造之功。最让朱元璋痛恨的是元朝太子和王保保联合起来了,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即位,是为元昭宗。君臣和好,励精图治,还准备者复国之战。
  于是朱元璋先发制人。洪武五年(宣光二年)1372年明军三路,共15万大军北伐。
  东路李文忠从西北面袭击和林,西路取甘肃作为疑兵吸引其主力,中路徐达直趋和林。徐达派蓝玉出雁门关,在野马川小胜元军。蓝玉直攻图拉河,王保保严阵以待。蓝玉气势汹汹,王保保佯败,退到和林。而他的主力正在和林,且做好备战。将轻举妄动的蓝玉引入包围圈,大败蓝玉。而且李文忠也遭遇包围,只有疑兵西路军冯胜取得胜利。朱元璋本想一劳永逸,结果反而被打的灰头土脸,明军战死数万人。明朝再也不敢有灭亡北元的想法了。王保保打出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因为中期没法——大明顾东顾不了西——投降猖狂
  1376年王保保薨。几年后,明朝得到消息,保保已死,而元主正在捕鱼儿海(贝加尔湖)。在1388年,由蓝玉统兵15万,孤军深入到距贝加尔湖四十里的百眼井,而不见敌人。鉴于上一次被围攻的教训,蓝玉就打起了退堂鼓。定远侯王弼说:您可不能学习李广利的无功而返。于是一路向前,而元军以为明军长途奔袭会很疲惫,加上他们根本不相信明军会孤军深入,因为粮草供应困难啊。而且这天还有大风,风吹草动见不上明军,(因为昏天暗地,飞沙走石)更感觉不到马蹄声,就在这里等死,故而这次明军大获全胜。遗憾的是让元主和太子和他们的随从溜了。此前此后朱元璋北伐七次,朱棣北伐五次都没实现征服蒙古的梦想。
  不停的征伐把蒙古打的分裂了,因为大明只攻蒙古主力,而蒙古的主力都是东部。东部的主力见这样拉锯战有点危险,而明朝也感觉太累,太不好玩了。于是明朝修长城,东部蒙古给大明的面子,让明朝封个王爷什么的。可这个期间,北元的丞相的后裔在西部做大,于是蒙古分成两部,一部是正统的蒙古——鞑靼;一部是非正统的蒙古——瓦剌。瓦剌也有梦想,他的梦想跟元惠宗的梦想一样——复国。
  明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瓦剌分四部南下。东路兀良哈(乌梁海)部攻辽东,西路伐甘肃张掖,中路为重中之重(分两路,阿剌下宣府围赤城;也先攻大同)。明朝不敌,太监王振让明英宗御驾亲征。在打仗时王振指导皇帝打仗,真的是皇帝不急,太监急,明英宗所率主力在王振的指挥下,毫不犹豫进入了包围圈。在土木堡,明朝主力被也先歼灭,明英宗被俘虏,王振被樊忠锤死。同年十月,也先进攻北京,若非于谦,估计元朝就真的复国了。而这时,明朝才开国71年。福垊需要说明的是也先不是大汗,大汗是东路乌梁海部的脱脱不花,但实际权利在也先手里。后来也先为搞乱明朝,就将明英宗放回,看他们手足相残,兄弟阋墙,最终明英宗二次即位。因为晚期团结——明蒙唇齿相依抗清——为了活着
  东部的鞑靼(喀尔喀——外蒙古)后来分为三部:札萨克图、土谢图、车臣;西部的卫拉特(瓦剌)分为四部:绰罗斯(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等。常年纷争内耗,导致土尔扈特部迁徙,后来又在沙俄的欺负下又回来。林丹汗为了一统蒙古,下劲了功夫。也曾多次明朝联合,抵御后金。但后来又与明朝闹矛盾,更加上他们内部纷争,导致了林丹汗的失败。最终,明朝被清朝所灭,林丹汗的儿子额哲在位时被后金大败。清朝时,将额哲封为亲王,公主下嫁,封地在察哈尔。
  蒙古人从成吉思汗开始,到他的孙子拔都和旭烈兀,战斗力都是爆棚的存在。尤其是拔都领衔的长子西征,横扫西方世界,不仅灭了阿拉伯帝国,还杀到了多瑙河西岸、距离维也纳仅有一步之遥的诺伊斯达。当时的欧洲人都悲观的认为,整个欧罗巴怕是将不可避免地被东方的铁骑踏平了。
  然而在此之后,草原本部的蒙古人的战斗力就莫名其妙的不行了!究其原因,除了腐化堕落之外,蒙古与各汗国之间的不团结,也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 。
  蒙古人的第一次分裂,是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大汗继承争夺战。由于忽必烈赢的不地道,导致各个汗国跟他搞掰了 。而他又是蒙古草原本部的代表,等于在事实上,蒙古本部与各汗国之间分裂了。为此,忽必烈不得不大量起用色目人和北方汉人,用以对付南方的南宋和西面不服自己的汗国。使用这些非蒙古人,确实解决了人力资源的问题。但是民族过于复杂也有个毛病,就是凝聚力很差 。这一点在后来蒙古大军征讨南宋、安南、日本的过程中看得很清楚。说的再直白一点,蒙古本部从忽必烈时代开始,就已经明显退步了,不再是那个武德充沛时期的蒙古了 。
  个人见解:南宋王朝最后的灭亡,其实是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并不完全是军事上的失利。南宋的很多将领是因为政治的原因而选择叛逃蒙古,比如四川和襄阳军区的大批武将就是如此。这些人在转投到蒙古后,打起南宋一点都不手软。所以忽必烈灭南宋,政治方面的作用可能比军事上面还要更大一些。此时的蒙古帝国真正挑大梁的,其实是北方的汉人和回回人。
  后来元成宗时期,虽然解决了各汗国与蒙古本部的臣属关系,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这个问题用秦朝李斯的话来说就是: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简而概之,成吉思汗的儿子很团结,孙子之间也还行,但是到了第五代,第六代子孙的时候,相互之间没有亲情可言了。
  想当年成吉思汗时期,蒙古人打仗堪称是变态级别的。除了变态的战术外,足够的团结 也是关键因素。失去了这个根本,蒙古人的衰落就不可避免了。到了元朝末期,蒙古人不够团结的毛病越发明显。
  当明朝大军大举北伐时,没有一个汗国派出救兵援助本部。不救也就罢了,甚至还有乘机挖坑的 。就比如控制西域地区的察合台汗国,它们跟元朝都是成吉思汗的后裔,但这没有什么卵用。元朝被明朝暴揍时,察合台汗国不仅不救,反而派兵攻打元朝,乘机占了元朝在西北一大块领土。
  当时元朝管理西域哈密地区的肃王兀纳失里被察合台汗国打的实在是受不了了,便向明朝主动投降,寻求庇护。蒙古人被自己同族兄弟打的找中原人帮忙,这也是没谁了 !既然人家主动来降,明朝岂有不受之理?明成祖朱棣封兀纳失里为忠顺王,就在哈密原地建立卫所,兀纳失里的后裔均被封为忠顺王或者忠义王,并由明朝派来的汉人充当长史辅佐外加监视。相当于是一个半独立的附庸政权。本来明朝对这个地方是没有兴趣的,结果因为蒙古人内讧,反倒让明朝捡了便宜。
  蒙古人之间在内耗,明朝方面却在大量的吸收蒙古人和色目人。历史仿佛轮回了,昔日忽必烈依靠北方汉人和色目人打南宋;明朝则依靠蒙古人和色目人打蒙古人 。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明宪宗时期的内阁首辅李贤,在他还年轻的时候第一次进北京(进京赶考),当身为河南人的李贤走在北京大街上时,被京城的景象给震惊了!没想到啊,贵为大明京城的北京城里居然有那么多被南方人视为仇寇的蒙古人 !着实令人想不通。这就好比外地人走在南方某大城市的街上,结果全是黑哥们的身影,瞬间会有种凌乱感,这还是咱们天朝的土地么?
  本着朴素的华夷主义观念,当时还是年轻人的李贤对朝廷上了一道自己的陈述。李贤的这道陈述,简单点说就是,鞑子都是靠不住的,还是少用一点蒙古人吧!然而等到李贤也坐到了内阁首辅之后,他对蒙古人的利用,也是一个鸟样 。
  根据嘉靖二十六年《功臣袭封底簿》中的备案记载,仅仅截止到明世宗中期。大明朝一百多个世袭爵位中 (多数以武功得爵),北方胡人出身的就有二十个 ,占了总数的五分之一!其中主要是蒙古贵族或军人,个别是回人和西番等族的将领。
  备注:截止嘉靖中期,有爵位的番人一共有二十人。这些人虽然都取有汉名,但实际上都是番人。具体名单如下……
  忠勇王金忠;忠勇伯蒋信;恭顺侯吴允诚;广义伯吴管;安顺侯薛贵;
  永顺伯薛斌;顺义伯金顺;顺义伯罗秉忠;伏羌伯毛忠;会宁伯李英;
  高阳伯李文;怀宁侯孙镗;东宁伯焦礼;怀柔伯施聚;忠勤伯李贤;
  靖安伯和勇;清平伯吴成;奉化伯滕定;南宁伯毛胜;武平侯陈友。
  到了明朝末期,这个现象有增无减。用当时人茅瑞徵的话说,当世将门世家,首推『东李西麻,土达祁鲁』 四家。而汉人名将虽然也有很多,但是能称得上世家的,无一家尔!
  那么啥叫『东李西麻,土达祁鲁』呢?
  东李指的是辽东李氏家族,他们是从东面的朝鲜归附来的?西麻值的是大同麻氏,他们是回回人;土达祁鲁,指得是西宁的祁氏与庄浪的鲁氏皆,这两个家族都是蒙古人,并且庄浪鲁氏还自称是孛尔只斤氏,元朝宗室的后裔。
  讲到这里,有心的朋友应该心里有数了。当年元朝用汉人制汉人,番人监督汉人;到了明朝就变成了用番人治番人,用汉人监督番人 。本来番人的数量就少,还被明朝用高官厚禄挖走了一大群"蒙奸"给自己效力。这些蒙古人后来很多就直接跟汉人融合了,成了汉人。关外蒙古人在这种前提下,要是还能复国,就是活见鬼了。
  明朝在不断挖墙脚,蒙古人在干什么呢? 继续分裂!先是鞑靼和瓦剌,后来直接分裂成了一大票以蒙古或是鞑靼冠名的部落,大概的分裂状况,请看下图:
  凡是拿红圈圈出来的,都是蒙古部落 。而这些部落,还只是大部落联盟,在每一个部落联盟下面还有若干个小部落。比如清朝时期跟康雍乾三代扛了七十年的准噶尔,在明朝时期就是和硕特部落之中的一个小部落。这些小部落之间相互没有隶属关系,打起仗来各顾各,一点都不团结。
  就总体而言,蒙古人因为不团结,分裂成了十几个大部落,几十个小部落,总体力量虽然不算弱,但是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强权人物将他们整合起来。也就是说,蒙古人缺一个像成吉思汗这样的人物领导他们。
  反观明朝,明军之中的蒙古、回回官兵数量总数虽然不详,但是极度庞大。从明太祖时期就开始吸纳,到了明后期已经变成了明朝北方国防力量的顶梁柱。这种此消彼长,蒙古也就不可能有掀翻明朝的实力了。
  所以王朝的兴衰,除了天时、地利之外,比的就是一个人和!这里所说的人和,指的不是拼人头,比谁的人更多。而是比团结,比谁的可动员、可组织的人头多。因此大不一定强,小不一定弱,关键在于团结!
  谢史先生邀。首先纠正,题主的问题有误,蒙古与大明对峙期间,并不是全打的复国战,也就是说并不是以复国为目的的战争,他分为两个阶段,其一,北元打复国战的时期;其二,蒙古分裂内讧时期,某简单叙述。
  北元复国战时期
  自从元惠宗妥欢帖木儿被逐出北京城死在应昌后,他的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即位,在位的七八年间,一直都怀抱着反攻中原光复中国帝位的希望,并为之努力,但是令他失望的是,到死也没有复国成功,他的弟弟脱古思帖木儿即位后,继承了他的复国梦想,继续为之努力。
  对于明国来说,从太祖太宗,对北元的残部都认真对待,从东、西、南三个方向包围和压制。设置泰宁、福余、朵颜三卫,切断北元左翼,隔断他与朝鲜、女真的联系;在青海西宁设置罕东、安定、阿端、曲先四卫,招抚西藏,在西域设置赤斤蒙古、沙洲、哈密等卫,切断右翼,隔断与西藏的联络;并在辽东设立建州、兀者等卫所;明军从中路出击,反复扫荡大漠南北。
  随着洪武二十一年的捕鱼儿海、哈喇哈河战役,决定了北元的命运,从此,再也不能和明国对抗,复国战争再也打不响。
  随着这次的惨败,脱古思帖木儿被也速迭儿袭击杀掉,忽必烈系后裔的黄金家族彻底丧失威信,大部分蒙古部落纷纷脱离他而自治,进入蒙古的内讧战国时代,自此,蒙古的汉文化因素彻底衰退,再没有年号和庙号的存在。 蒙古分裂内讧时期
  这个时期的蒙古四分五裂,黄金家族沦为周天子的地位,群雄争霸,都想坐坐全蒙古合罕的宝座,甚至不惜向敌对国明国称臣纳贡取得支持,明国的皇帝对于这种状况很满意,因为知道这样会增加蒙古人的内部分裂。
  1400年,弑君的鬼力赤被阿速部的酋长阿鲁台和斡亦剌部的酋长马合谋击败,阿鲁台和马合谋对于蒙古复国毫无兴趣,他们希望成为独立于蒙古部之外的部族,因此选择向明国朝贡,并得到明国的支持,斡亦剌趁机扩张到西蒙古,形成瓦剌;东部蒙古被称为鞑靼。
  在明国的支持下,帮助新崛起的瓦剌去压制忽必烈的后裔们,扩张的胜利让瓦剌人想恢复成吉思汗的高贵经历,而明国也为之付出了一些苦果,直到也先的死去,黄金家族后裔的最后一次复辟在达延汗的手中实现,推翻了瓦剌的优势建立了东蒙古的霸权。
  但是随着达延汗的死,他的儿孙们瓜分了部落,而且分的无比细致,成为联邦的形势,名义上的最高汗察哈尔汗只保留了名义上的领导权,已经彻底堕落成无组织的国家,直到被崛起的女真人降服。
  就是这样。请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觉得猴格写的还行的就赏个关注!点个赞吧!觉得猴格写的有误的也请不吝赐教!谢谢!
  这个问题里隐藏里另一个问题,为什么蒙古人能在短时间内狂飙突进、席卷世界?又为什么很快便归于沉寂,再无争霸的能力?
  对于蒙古帝国快速扩张的原因,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比如蒙古军队的军种组成、武器、战术、独特的后勤供应体系等方面的优势。
  但其实,游牧于草原民族多了,生活方式和战术体系和蒙古人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而在战术素养上、军事装备和战斗技能上,蒙古军队也没有明显的优势,不过都是轻重骑兵配合,大范围穿插包围,以机动性换取局部战场人数上的优势。但在所有游牧民族中,只有蒙古人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绩,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我个人认为,蒙古人最强大的武器并不是快马弯弓,而是团结!
  蒙古人因为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各部落间的联系很少,天生就有不团结的基因。对于蒙古各部落来说,联盟永远都是非常松散的状态,一场草原天灾就能让两个曾经和睦的部落间拔刀相向。
  但1206年春天(宋开禧二年),斡难河(今鄂嫩河)边的"忽里勒台"大会上,有个人改变了这一切,这个人就是铁木真 ,或者我们可以称呼他的尊号"成吉思汗" 。
  不管你是不是喜欢他,你都得承认他是蒙古历史上最伟大的英雄,没有之一。
  正是他将分居各地,处于离散状态的蒙古部落拧成了一股绳,让这些耿直的蒙古汉子们突然发现,除了世代生息的草原外,外面还有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拥有了人生目标之后,蒙古人爆发出了惊人的能量,而草原艰苦的生活环境下锻造出的坚韧品性和协作能力,则成了蒙古帝国腾飞的羽翼。而后,狂奔铁蹄便敲响了,欧亚大陆上数十个政权的末日丧钟。
  但凭借个人威望凝聚在一起的集团,最容易受岁月的冲刷而崩塌。虽然,成吉思汗也在着力构建一套长治久安的帝国体系。
  但在他去世后不久,幅员辽阔的蒙古帝国便开始出现地区性的势力范围。至少在蒙哥汗时期,蒙古帝国便因为王系间血腥的争夺和博弈,开始出现分离成东部蒙古和西部蒙古 的趋势。
  而随着忽必烈 和阿里不哥 兄弟阋墙,这种趋势愈发明显,东西部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分野越来越明显。
  最终,蒙古帝国分裂成了五个庞大而互不买账的大汗国,即钦察汗国(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儿汗国和元帝国(大汗汗国)。
  而这其中,一度以海都 为首的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还和元帝国爆发了长期战争。
  等到明朝勃然而起将元朝变成了北元,成吉思汗后裔对蒙古各部的控制力更加孱弱,蒙古人分裂成了三个大势力氛围互相之间龌蹉不断。
  这就是明史中的瓦剌 (西部蒙古,居于科布多河、额尔齐斯河流域及准噶尔盆地)、鞑靼 (东部蒙古,居于鄂嫩河、克鲁伦河一带及贝加尔湖以南地区)和南附明朝的兀良哈 (朵颜三卫,居于西辽河、老哈河一带)。
  虽然,北元初期的大汗也有向南恢复中原之心,但明朝初期两代皇帝朱元璋、朱棣爷俩都是狠角色,捕鱼儿海、哈喇哈河 等战役打的北元大汗远遁漠北求生。当1388年(明洪武二十一年,北元天元十年)十月,脱古思帖木儿 被阿里不哥的后裔也速迭儿 袭杀篡位,"大元"的国号再也没有出现在历史里,蒙古再次从帝国模式倒退回部落联盟的阶段。
  这种从帝国体制向部落联盟的倒退,可以看成是蒙古人向固有生活模式的回归。
  之后的蒙古草原别说形不成南向复国的战略共识,就是自己人内部也是内讧不断。
  西部蒙古势力(瓦剌)做大后,绰罗斯·也先 杀黄金家族后裔的刀比仇人还狠,《明实录》载:"也先遂自立为可汗,尽杀故元头目苗裔。杀白马九,黑牛五祭天。"
  三十年后,"中兴之主"达延汗(孛儿只斤·巴图孟克) 复起,他是也先时期少数漏网的黄金家族后裔,虽然他整合了东部蒙古大多数部落,但对于西部的瓦剌依旧毫无办法。
  晚年时,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达延汗将诸子分封各地,建左右两翼六个万户。 这六个万户,成了后世蒙古各部落形成的起源,他的儿子们分别成为察哈尔部、土默特部、扎鲁特—巴林部、克什克腾部、外喀尔喀七部的始祖。
  但达延汗的做法,实际上是将蒙古再度细分,反倒使各部落间更难形成合力,可能在划分早期众兄弟还会念在血脉亲情的份儿上有所合作。但等到血缘逐渐疏离,各部落间为了自身的利益各怀心腹事,完全难以捏成一个整体,这也是末代大汗林丹汗 整合各部失败的根本原因。
  我们回到题主的问题上,有明一代,即便是几位算是有所建树的大汗,例如:也先、达延汗、俺达汗、林丹汗 ,在向南方进攻的过程中,完全没有表现出想要复国的战略企图。
  其发动战争的诉求不过是掠夺人口、财物已补充自己的实力,或以军事手段逼迫明朝开放边境口岸进行贸易。
  所以,明军与蒙古之间并没有所谓复国之战。
  元朝皇帝有两个头衔,一个是汉地的大元皇帝,还有一个是蒙古大汗。1368年,元惠宗逃离大都,迁都上都,之后几次南征均失败,未能重新占领大都。1388年,明将蓝玉取得捕鱼儿海大捷,天元帝出逃途中被杀,大元国号及帝位从此不再使用,只剩下了蒙古大汗的头衔。剩下的时间,只不过是分裂的蒙古各部之间的内讧,蒙古大汗的号召力也因为捕鱼儿海之战大为削弱。期间蒙古有过短暂统一,但是对明朝都没有形成足够威胁。真正意义上的蒙古和明朝之间的复国之战,其实只有20年。那么这20年时间,蒙古为何没能复国,我们试着来分析。一、北元内部斗争激烈
  元朝自从忽必烈之后,皇帝的位子就一直不稳,内部派系斗争一直非常激烈。元惠宗继位后,这个状况依然没有改善。元惠宗与太子之间形同水火,甚至在红巾军已经攻占江淮的情形下,元军之间自己打了起来。元惠宗逃离大都后,一直想收服大都。此时元军掌控的区域还有山西、关中、辽东、云南、高丽等地。但是掌控这些地方的只能算是军阀,他们虽然还奉诏,但是自己的私利才是最大的。看起来好像可以遥相呼应,实际上真正需要配合作战时,往往选择观望。比如元惠宗几次下诏,命令右丞相扩廓帖木儿回应昌,都被拒绝了,扩廓帖木儿反而建议元惠宗放弃应昌。总之一句话就是人心不齐。北元的局势很像黄巾之乱后的东汉末年。
  二、人才匮乏
  元惠宗死后,其子元昭宗继位。元昭宗整合了各方势力,并且重用扩廓帖木儿,一度击败了朱元璋的第二次北伐大军,迫使明朝采取守势,形成了对峙局面。明朝在采取守势的同时,对被俘和投降的元朝贵族、官员和百姓都给予优厚的待遇,招揽了大量的人。元朝贵族和官员之所以想恢复元朝,无非就是恢复自己的利益。现在明朝直接给了他们利益,他们也就用不着跟着在塞外受苦。这一措施,导致北元小朝廷很难招纳到人才,扩廓帖木儿没多久就去世了,再也没有得力的人才了,而元昭宗自己也在1378年驾崩。
  这个状况跟成吉思汗时期完全不同,那时候成吉思汗招揽了大量人才,无论是色目人还是汉人,很多都为成吉思汗效力。
  人才匮乏,导致了一个很大的问题,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北元还拥有强大的实力,但是却无法有效利用。既缺少具有战略眼光的人才,又缺乏能征善战的武将。元军虽然勇武,但将领在面对进攻的明军时,常常被对方的计谋所骗。
  三、对手的强大
  相比之下,明朝要强大许多。明太祖朱元璋雄才大略,麾下能征善战的将领无数,比如徐达、蓝玉等人。朱元璋从群雄割据中脱颖而出,其所拥有的谋略和政治经验都远远超过了元惠宗和元昭宗。更何况,明朝所在的汉地,为天下财富之地,无论是人力还是财力,以及文化,都远远超过北元。虽然第二次北伐失败,明军损失惨重,但是对于明朝来说,是可以承受的。但是北元所掌控的地方环境恶劣,人烟稀少,制度落后,经过一次沉重打击之后,短时间内很难恢复。
  经过数次攻伐之后,北元其实已经没有能力再复国了。天元帝死后,草原上又恢复到了成吉思汗之前的状态。
  打仗打的是国力和资源。自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蒙古的唯一军事优势--骑兵,都不在是优势了,大明也有优质马场和自己的骑兵部队。另外,拼国力的话,大明完胜蒙古政权,明朝的经济总量常年占到世界的百分之35以上(明朝末年是世界总产值的45%)。这样的大明,蒙古拿什么打?蒙古最终还被满清鞑子收编了,要知道满清的东北也算是苦寒之地,连东北女真都打不过,你凭什么跟大明打?要不是明朝一直觉得蒙古高原是鸡肋,没太多收益,早都直接占领了,自蓝玉发动的捕鱼儿海大战结束,大明实际就可以直接占领蒙古高原了,但是他们班师回朝了,因为占领也是无利可图,还不如不要,留给蒙古自己玩。
  灭国之战最终比的都是国力,明朝中后期虽然武力越来越弱,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明朝从人口经济战略纵深等各个方面来看都比蒙古强太多。而蒙古又缺少一个成吉思汗那样能够统一团结所有的力量的枭雄。从中国历史来看只有中国自己人不发生很大的内战动乱,东北和西北的少数民族是很难占领中原的。

党史上的今天丨1月171933年1月17日红军共同对日作战三条件1933年1月17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根据共产国际执委会第十二次全会精神和中共代表团讨论的意见,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毛党史学习教育1月13日,党史上的今天重要论述1938年1月13日毛泽东在陕北公学作关于时局中几个问题的讲演。讲演主要谈两个问题。第一,当前和今后的困难是什么?第二,中国能不能克服这些困难,中国能不能进步?讲演指出中国清乾隆年间句容县衙的设置及部分公务员的收入据乾隆句容县志载,当时全县真正吃皇粮的官员及公务员并不多,下面便简略地为大家介绍一下。知县(其职务类似于当代县级的一把手)年薪四十五两银,另加养廉银一千五百两。门子(其职务相当于县军神刘伯承战功显赫,其女儿小华北却惨遭杀害,真凶会是谁在1986年的这个秋天,戎马一生的大元帅刘伯承静静地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或许感应到了生命的即将离去。在他的喃喃的话语当中,听到了华北华北这样的字音。在场人员都觉得一阵惋惜,这是所有人1984年女游客在主席故居跪地痛哭,员工连忙解释这是毛主席女儿1984年8月,韶山毛主席故居迎来一名女游客。当参观到上屋场一处晒谷坪,导游介绍这是毛主席小时候劳动的地方时,女游客突然跪在地上,放声大哭。这一突发状况让在场的工作人员都有些手足无清明节缅怀先烈祭奠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先烈遗志天下韶山网讯(记者罗华)又是一年清明节,又到一年追思日。一束白菊,予故人一杯清酒,寄相思。清明时节的意义,是缅怀先人,抚今追昔。在中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百年斗争史中,无数仁人志士英中华革命先行者,民国国父孙中山民国国父当然非孙中山莫属。他提出了三民主义。创建了国民党。奠定了中华民国。孙中山一生颠沛流离。呕心沥血。靠的是一张嘴。两只脚和亿万人的愿力。中国不是印度,也不是南非。所以孙中山不可清明,缅怀毛主席今天是清明。说起清明,忍不住会想起那个政治清,官吏明的时代,那个工人和农民当家做主的时代,那个处处阳光灿烂的时代,那个伟大领袖带领我们的时代。怀想那个时代的,不仅仅是我一个人,也不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作者佛山市南海九江镇中学荣誉副校长,国家名师刘志伟今年清明节,我因疫情不能回到乡下扫墓,在网上为祖先和先烈敬上鲜花,寄托哀思。缅怀祖先先烈,倍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老家是潮州日本鬼子为何会败?冈村宁次晚年反省卢沟桥事变就不应该发生一九四九年一月二十六日,无能腐败的国民政府在军事法庭上,宣布一个侵略我国的日本战犯无罪释放。这个消息公之于众后,立马嘘声一片,中国民众纷纷要求把他重新抓住,重新对其审判。但是这个日(国际)匈牙利再现塔皮欧比奇凯战役场面1849年4月4日,匈牙利军队在这里战胜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军队,赢得18481849年革命和自由斗争期间的一场胜利。1848年,匈牙利人民在革命领袖科苏特和裴多菲的领导下,展开了
1953年,苏联4艘旧军舰要价68吨黄金,萧劲光司令是破烂也要买中国建国后的十几年间,贫穷落后,百废待兴,国内能拿出的资源屈指可数,所有的钱都要花在刀刃上。这时,中国居然花大价钱,从苏联手中购买了几艘老式舰艇二战时期的愤怒级驱逐舰。负责此事的是从解放台湾到抗美援朝之援越抗法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有一支30万之众的神秘大军活跃在越南的抗英故场上,他们既没有军衔不像越南部队他们也没有领章帽徽不像中国部队。由于种种原因,这其中的奥妙一直被视为最高军事机1985年裁军,四大军区被撤销,最后一任司令员哪里去了?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解放军的兵力从550万逐渐缩短到400万,不过这次整编,最终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暂时告一段落。朝鲜战争结束后,国家处于建设阶段,毛主席动员大家抓紧社会主义建设,可开国大典细节披露如遇空袭,领导人去门洞里躲避,战机空中拦截作者宁镜诚1949年10月1日,广州东山梅花村,陈济棠公馆内,蒋介石坐立难安。忽然,一阵刺耳的电话铃声打破了屋中的寂静,电话那头传来国民党空军司令周至柔略带焦急的声音校长,您听到广长津湖第9兵团回国后,所辖3个军去向何处?北部战区留有其血脉长津湖第9兵团回国后,所辖3个军去向何处?北部战区留有其血脉电影长津湖中最振奋人心的一段,当属张涵予扮演的宋时轮高感北上,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随即,宋时轮率第9兵团(辖第20262秋瑾临刑前提出三个要求,监斩官只答应了两个,百日后却羞愧自尽20世纪初,国内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家濒临灭亡。此时革命成为时代的潮流,众多有志的爱国青年纷纷投身革命,以此来保家卫国。而秋瑾就是这样一个有志之士,是一个天下男子见故宫没有厕所,上万人是如何解决的?不得不感叹古人的智慧说到故宫我们都非常熟悉,它是明清两代皇帝们居住的地方,所以自然而然的住在皇宫里面的人会很多,宫女,太监,侍卫很多,除此之外少不了皇帝们的后宫三千佳丽,但是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原来故宫里1971年,苏联飞船返回地球,打开舱门后发现,三名宇航员已经死亡1991年12月25日,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历史长河中按下了消失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直到今天,我们依旧在赞叹前苏联卓越的工业水平。苏联以设计局为弓,以工程师为箭,让暴力08年朱德后人从北京来到耒阳,只为寻伍若兰后人没有她就没朱德引言对于伍若兰,美国著名作家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中提到她在农民中真是无人不知,是一个坚韧不拔的农民组织者。除了农民组织者的身份,伍若兰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朱德的妻子。朱德晚年酷爱兰每天读一点中国史中央集权的汉族统一国家秦秦始皇在长平打败赵国军队,自此六国再无力抵御秦国的攻势。秦王从公元前230年开始一直到公元前221年,陆续攻灭六国,建立起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的疆域东到大海古代的一两银子值多少人民币?现在还有银子吗?古代的银子去哪了古代的黄金白银都去哪了??古代的银子去哪了为什么古代买卖交易用的是银子,那么多银子都去哪了?首先要说一下,中国古代很长时间内主要货币是铜钱,直到明清白银才成为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