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尼泊尔入侵清朝,乾隆为何舍近求远从黑龙江发兵?

  尼泊尔与清朝的这场战争,尼泊尔称为尼泊尔-中国战争,清朝则把它称为廓尔喀之役,或者第一次廓藏战争。从双方的叫法上可以看出,尼泊尔是尽量往大了叫,把这场战争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战争,而清朝则往小了叫,把它定性为一场边境地区的局部战争,甚至认为这只是廓尔喀与西藏的区域战争。实际上这场战争打了两次,题目中所说的乾隆从黑龙江调兵是发生在第二次。为什么乾隆舍近求远从数千里之遥的黑龙江发兵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这场战争的起因。一银钱与土地纠纷引起的战争
  十八世纪前期,大概是清朝的康熙时期,尼泊尔分为数十个互不统属的部族。其中,居住在阳布(今天的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廓库穆(巴德岗)、叶楞(帕坦)三个 部落在雍正年间入贡中国,由于这些部族名字实在是太拗口了,记不住,所以清朝根据藏语的音译,将这些部落统称为巴勒布。
  到了十八世纪后期,巴勒布地区崛起了一个强大的部落,即喀尔廓。这个喀尔廓民族武德充沛,人民勇猛好战,称得上是南亚地区的平头哥,一天不打仗浑身难受。喀尔廓统一尼泊尔后,四处用兵,打下的地盘足足相当于三个今天的尼泊尔。打遍南亚无敌手后,瞄上了清朝,被清朝暴揍一顿后老实了,乖乖认中国当大哥,英军入侵印度地区后,喀尔廓是唯一起来反抗的民族,并且在前期还造成了英军不少的损失,中国的天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喀尔廓还跃跃欲试的上书给清朝,表示愿意出兵帮助清政府平叛,不过被清朝拒绝了。此外,廓尔喀还打造出了世界名刀--廓尔喀军刀,,,
  (世界闻名的廓尔喀军刀)
  当然这些与本题无关,说这么多就是想要表明,喀尔廓是一个极为好斗的南亚民族。好,闲蛋少扯,回到正题。
  喀尔廓虽然大大扩张了尼泊尔的领土,但是很不幸的是,这些领土境内多高山,地狭人稠,"国内之民难于自给,亦必别觅出口",隔壁的西藏成了喀尔廓人垂涎的对象。
  这里说一下当时西藏与喀尔廓的经济纠纷。清朝时期西藏用的银钱和内地有点不一样,藏人将白银交予巴勒布人,委托其铸成巴勒布银币,然后拿回西藏流通。巴勒布经常在银钱里搀铜、铅等不值钱的金属,以次充好,谋取利益。其实这也正常,毕竟有便宜不占是傻子,谁让西藏自己不会造币呢。喀尔廓人统一巴勒布地区后,不满足这样小打小闹,对西藏搞了一次货币战争。他们铸造了一种新钱,并宣称原先的旧钱不在流通,可以回收,不过要两枚旧钱才能换一枚新钱,这等于一下掠夺了西藏一半的财富。西藏人当然不答应了,这就为冲突买下了伏笔。
  银钱事情还没解决,喀尔廓人又生事端,他们致书噶厦(就是西藏地区的最高领导人),说西藏与巴勒布接壤地区的聂拉木、济咙两个地区,原先是我们巴勒布的,现在我们要收回,你们要是觉得不合理,可以派人来理论。其实这两处地方一直以来都属于西藏,之前也双方也从未有过异议,喀尔廓摆明了就是要搞事情。
  终于,喀尔廓厌烦了和西藏打这种口水仗,随便找了个理由,说藏人往贩往巴勒布的食盐中掺土,以此为借口向西藏开战了。二 被藏人戏弄的喀尔廓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六月,喀尔廓出动一支3000人的军队,向聂拉木、济咙两个有争议的地区发起进攻,并很快占领,随后围攻协噶尔宗(今西藏定日)。
  清朝的反应很迅速,七月就命令军队反击。当时西藏驻有清军500人,藏兵1600人,台站兵1300人,这点兵力显然不够,于是朝廷又从四川抽调满、汉、藏兵4000余人,前往西藏增援。就在四川的清军日夜兼程,奔赴藏廓边境之时,西藏的达赖喇嘛和清廷的驻藏大臣等人,已私下同廓尔喀议和,这仗没打起来。
  西藏和廓尔喀签订协议,西藏每年向廓尔喀交纳元宝300锭,作为聂拉木、济咙宗、宗喀宗三地的赎金,以换取廓尔喀退兵。这件事当地的大臣并没有向中央上报,他们只是在奏章里说清军如何英勇,自己如何统兵有方,打退了廓尔喀军队。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十月,廓尔喀派了几个人来到西藏,索要300个元宝。但是西藏地区的领导人已经换了,新上任主政的噶厦拒绝付给廓尔喀人元宝,达赖喇嘛还派人对廓尔喀使臣说,廓尔喀既已成为大清属国,则不应照前约索要赎地银两。廓尔喀被结结实实的耍了一回。
  使者回去后,将这些事禀告了廓尔喀摄政王巴哈都尔·沙阿,巴哈都尔·沙阿非常愤怒,但同时又感到进退两难,打吧,又耗费大量经费、部队和武器,况且清朝已经有了戒备;不打吧,这口气又实在吞不下去,最后,冲动战胜了理智,廓尔喀再一次出兵侵略西藏。三 福康安调黑龙江索伦兵打败廓尔喀军,廓尔喀成为清朝属国
  七月,廓尔喀军队再次侵入聂拉木和济咙,随后兵分三路,一路自济咙进攻宗喀,一路由从聂拉木进攻定日(在今定日县西),另有一路绕过定日,经萨迦直趋日喀则。
  对于廓尔喀此次的侵略,乾隆决定大举出兵,待来年春雪消融后攻入廓尔喀腹地,令其彻底臣服,不敢再有侵略之心。考虑到驻藏大臣资历、军事能力皆不足,乾隆将刚刚平定台湾林爽文叛乱的两广总督福康安调来,授将军衔,督办西藏军事。福康安的副手海兰察、台斐英阿等为参赞大臣,率黑龙江索伦、达呼尔兵丁千名,由青海入藏,征讨廓尔喀。
  索伦一词出自满语,有"先锋"、"射手"之意,它是清朝时期我国少数民族鄂温克族的称呼,分布在黑龙江省嫩江流域。从"索伦"的含义就可以看出,鄂温克族民风刚劲,勇敢善战,是清朝时期的重要兵源。达呼尔就是达斡尔族,同样也是黑龙江地区一个骠勇善战的民族,康熙时期就曾调达斡尔族人参与对沙俄作战,并且在雅克萨之战中大败沙俄军队。乾隆从数千里之遥的黑龙将调兵进攻廓尔喀军队,一方面表明索伦、达呼尔兵的战斗力很强,另一方面也说明西藏军事的衰弱,仅凭藏兵和驻藏清军已经不能应付廓尔喀军了。
  福康安不愧是乾隆时期的宿将,他接到命令后,在青海西宁集结军队,筹备军需,在乾隆五十六年十二月二十日率一万清军离开西宁,前往青藏高原。此时正是隆冬时期,天气异常寒冷,但是福康安日夜兼程,每天强行军18个小时,从西宁到拉萨,全程将近5000里,包括路上异常情况的耽搁在呢,福康安大军仅了50天。
  清军的迅速到来,大大出乎廓尔喀军的预料,他们以为清军主力绝不可能在冬天到达西藏的,结果清军兵贵神速,如天兵天将般到达他们眼前。清军"六战六捷,杀敌四千,收复后藏",并乘胜打过喜马拉雅山,兵临廓尔喀首都阳布城下(今加德满都)。绝望中的廓尔喀国王不得不求和,表示愿意臣服清朝,向清朝每五年朝贡一次。从此廓尔喀成为清朝的属国,这一从属关系很稳定,一直持续到1908年尼泊尔彻底为英国控制,英国禁止廓尔喀向清朝朝贡,这段藩属关系才被迫结束。廓尔喀也因此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藩属国。
  乾隆年间,尼泊尔曾入侵大清。
  大清自卫反击时,除驻屯土兵外,还特调索伦兵参战。
  尼泊尔在西南,索伦兵皆为东北的黑龙江人(清代时多已外调新疆等地)。
  大清如此之大,兵马如此之多,为何乾隆爷非要调索伦兵去打廓尔喀呢?虽小,但能"吃定"大清的廓尔喀
  廓尔喀统一尼泊尔后,国力强盛,开始对外扩张。
  乾隆五十三年五月,廓尔喀致书西藏地方政府官员,悍然提出领土要求。六月,其兵马入侵西藏,侵略了宗喀、噶协尔等地。
  廓尔喀再是国力强盛,也始终国小兵少,与大清完全不是一个等级,他们为什么敢来入侵呢?
  这还不算完,后面的事情更离奇。
  乾隆闻讯,立刻组织兵马,前来讨伐。
  清军反击时,廓尔喀不作抵抗,麻溜退兵。
  双方"未交一兵",清军即收复全部失地。
  可是,恶劣的自然环境,却使清军畏难,不敢再继续追击,力主议和。
  结果,在"未交一兵"即收复失地的情况下,大清官员与廓尔喀议和,达成了"许银赎地"的办法,即西藏地方政府每年支付1500两赎地银。
  明明能收复失地,为何还要以屈辱条件了事呢?
  这还不算完!
  不久,廓尔喀又不满足于这些条件,借口债务未清,再次入侵!
  中尼交往历史悠久,尼泊尔曾进贡于大清。廓尔喀并非消息闭塞的"夜郎国",其对大清的实力是有一定认识的。
  其仍然如此嚣张,就是找到了大清的"难处",找到了"吃定"大清的方法。大清的难处
  廓尔喀,还真的找到了大清的棘手之处。
  大清要对其用兵,军费粮饷是个极大的问题。
  西藏地广人稀,大清要从内地调兵保护,其军费粮饷,主要要由内地供应。
  而自内地入藏,沿途多为崎岖难行的山路,运输困难,费用昂贵。
  据当时估算(《巴勒布纪略》),如果按照军需则例规定支付工钱、口粮、烟茶,每运米1石,需要39两9钱。而即使沿途民夫只发口粮,不发工钱,每运米1石,也需要26两8钱6分!
  因此,大清兵马虽多,但却不可能大举调兵,无法发挥其总体兵力优势!
  对廓尔喀之战,只能是精兵对决!
  精兵对决,廓尔喀人是不怕的!他们的彪悍、勇猛,到今天都是举世闻名的。
  而战场形势,又使其具备了更大的优势。
  今天南美有个玻利维亚,其足球水平不是太高,但是依托其海拔3600米的"魔鬼主场",他们经常把巴西、阿根廷打得满地找牙。强如罗纳尔多、梅西在这里也一筹莫展。
  打仗,可不比踢球轻松!廓尔喀的精兵战斗力可比玻利维亚足球队要厉害得多!
  同时,沿途山势险峻,对地形熟悉的廓尔喀既能依托险地筑碉防御,又能利用地形组织伏击、野战。
  而从战略上来说,乾隆要解决廓尔喀侵略的问题,仅仅只是收复失地是不够的!
  在边境险恶地形中,大清不可能长期驻扎大军。
  因此,如果不把廓尔喀打疼,打不出"几十年的和平"来,那么,廓尔喀时时来犯,大清是达不到维护领土完整的任务的。
  只有打到对方的领土上,给敌沉重打击,才可能打出"几十年"的和平来!
  因此,大清不但要收复失地,还要深入敌国腹地,长驱直入,给敌最坚决的打击!
  而要深入敌境,打服敌人,光是能"打得过"还不够。
  到了大雪封山后,补给更难以为继,进退两难,形势将非常危险!
  所以,大清要取胜,只能派出不如对手的兵力,在极为困难的自然条件中与熟悉自然条件,素以彪悍的敌人作战!而且,不单是要能打败对手,还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打服对手!
  这个难度,可想而知!
  因此,廓尔喀就是"吃定"了大清。
  大清能做的,就是找到一支能代表自己的"国家队",克服困难,取得胜利。
  大清的目光,投降了索伦兵。索伦兵的三项"独门神技"
  索伦部,素称强悍。
  因此,索伦兵多次被征调,征战四方。
  三藩之乱时,情势紧急之下,康熙从索伦调兵入关内。
  此后,与准噶尔大战、平定大小和卓、清缅战争、平定大小金川等诸多作战中,索伦兵以其彪悍和适应能力,立下许多功勋。
  需要强调的是:索伦兵此时已经不再只是驻黑龙江了,他们已多被外调,在伊利等地,索伦兵也长期驻屯,保卫边疆。
  而索伦兵全面的能力,使其成为打击廓尔喀的最佳选择。
  1、对自然条件强大的适应能力。
  东北的莽原、蒙古的草原、新疆的沙漠、甘肃的隔壁、四川藏区的雪山乃至缅甸的丛林,索伦兵四处征战,战胜了各种各样恶劣的自然条件,练就了惊人的环境适应能力。
  尤其是平定大小金川作战中,索伦兵也积累了高海拔地区作战的经验。
  2、复杂地形实施快速机动的能力。
  索伦骑兵的战斗力是惊人的。他们早年就在与女真、蒙古人的野战中以骁勇闻名。
  除了一般的陆战,索伦兵还拥有惊人的复杂地形行军能力,多次展现"凌波飞渡"的神技。
  在征战四方时,索伦骑兵以其强悍的机动力,或远距离迂回,或劲骑冲击,或往来救援,成为清军少有的快速机动部队!
  海兰察,正是由索伦马甲,成长为一代名将的。
  后来的战事也说明:复杂的快速机动能力,正是清军对强悍廓尔喀人的相对优势。
  3、惊人的野战、攻坚能力。
  一般来说,骑射、冲击、炮战、攻坚、守城,有一项厉害,就堪称精兵了。
  在大规模作战中,有一技之能,就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做出贡献。
  然而,远征廓尔喀的作战中,形势复杂,一支军队要承担多种任务,这就要求其能力全面,否则,短板被人吃定,长处也无法发挥了。
  而索伦部,是各项都很全面。
  他们擅长骑射,也常以"尽骑冲击";他们长于野战,也擅长攻坚。
  在平定大小金川作战中,索伦兵在山险中屡破坚固碉楼,而廓尔喀的修碉水准还不及大金川,索伦兵并不畏惧其坚守。
  此后的战事,索伦兵也证明了"为什么是我"!非索伦兵不可
  第二次廓尔喀战争,初战就说明了战斗的难度。
  在索伦兵抵达前,成德率土兵先发起了对聂拉木的作战。
  当时,清军有1200余人,而西北官寨的廓尔喀兵只有100人。
  清军一筹莫展,苦攻15日,损失惨重,最后靠挖掘地道埋炸药才攻破敌寨。
  1200人打100人,打15日,最后要地道+炸药解决。
  照这么打下去,打到大雪封山也打不下几个地方来!
  之所以如此,与敌军的防御体系有关。
  敌军各碉寨,虽分据险要,但彼此互相救应。
  因此,1200清军,必须分兵把守各处,实际可以进攻者不过500人!
  同时,而坚固的碉卡,使清军难以靠近,寒冷的气候,使清军的火攻难以奏效,遍地的大石,则使清军地道推进常常遇阻!
  清军虽有兵力优势,却很难攻进去!
  同时,此战中,清军冻死冻伤者20余人。
  需知:成德的这支土兵是丰富藏区作战经验的军队。
  他们打得这么艰难,一般的军队可能很难打得更好!
  能帮助到土兵的,只有索伦兵了!不负众望
  随即,福康安抵达前线,开始组织进攻。
  福康安的6000兵中,大部分仍然是土兵,索伦兵只有1000。
  不过,这1000索伦兵,正是福康安解决问题的关键。
  1、隔断敌军,打破敌防御系统。
  福康安领军,以长途奔袭之法先收复几处后,进至济咙。
  济咙敌军,建立了一个坚固的防御体系。
  他们以大官寨为中心,设立了互为犄角的碉卡体系,分兵据守,互为犄角。
  福康安决心以索伦兵隔断敌军彼此联系,集中兵力各个攻破碉卡,再攻官寨。
  海兰察率索伦骑兵往来截杀,牵制大部敌军救援,主力各个击破敌军碉卡,一举取胜!
  2、凌波飞渡,突入敌境。
  济咙之战后,清军逐步收复了全部失地。
  要攻入敌境,就必须突破热索桥。
  敌军撤去板桥,隔河射击,"堵口子"。
  福康安令主力再正面佯攻,另令索伦骑兵绕至上流,扎筏渡河,直扑敌卡!
  内外夹击,清军一举夺取热索桥,攻入敌境!
  3、声东击西,掌握主动。
  清军突入尼境后,廓尔喀企图依托有利地形,集中兵力,重点防御。
  如果清军无法持续前突,顿于敌前,则一到大雪封山,进退不得,将陷入绝境!
  福康安遂借助索伦骑兵,实施长驱直入之策。
  旺堆,清军进攻为敌军所阻。
  福康安以一部正面牵制,自己与海兰察一起率索伦骑兵等机动部队绕数道大山,出敌后攻击,一举粉碎敌人防御体系!
  此后,福康安屡屡以索伦骑兵"间道"运动,打破敌人的防御体系!
  4、全力救应,力挽狂澜。
  战争的最后阶段,福康安认为"势如破竹,旦夕可奏功,甚骄满",不听海兰察劝阻,冒雨进攻甲尔古拉山。
  结果,在敌军反扑下,清军大败。
  "赖海兰察(索伦骑兵为其主力)隔河接应,而额勒登保扼桥力战,乃退贼"。
  此战,形势十分危急,如果失败,恐怕清军会功败垂成。
  索伦骑兵快速救应,往来截杀,力挽狂澜,确保胜局!
  大清虽大,但因各种限制,攻廓尔喀之战,只能选出不多的精锐参战。
  这些精锐,不但要击败强悍的廓尔喀人,还要克服各种不利的自然条件!
  索伦兵,以其超强的适应能力、全面的野战攻坚能力和惊人的复杂地形机动能力,出色的完成了他们的任务!
  索伦兵,原是土生土长的黑龙江人。
  为了执行任务,他们驻屯边疆,转战各地,总是去打最艰苦的仗!
  索伦兵效力的大清已经亡了,但索伦兵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精神,永不过时!
  乾隆时期舍近求远的调兵方式不止这一次,乾隆的军机班子也不止一次的提出,盛京地区的游牧民弓马娴熟,战斗力强,不用来打仗实在是可惜了。所以自平定新疆准噶尔叛乱时调遣的锡伯兵,到乾隆帝"十全之功最后一役"平定廓尔喀时调遣的索伦兵,都是利用东北原著部落强大的战斗力,提高战争的胜算。而且乾隆帝强调过"盛京之兵亦不如索伦",所以征廓尔喀的索伦兵战斗力更为彪悍。另外,根据战争的规模、目的、对方实力、将领与士兵的粘合度等综合考虑,从黑龙江调兵符合当时的现实需求。
  战争背景
  廓尔喀是从部落走向沙啊王朝的尚武民族,于18世纪中叶崛起后迅速统一了尼泊尔,这个民族曾被印度雇佣,抵抗近代装备下的英国殖民者都不落下风。所以当英国战领印度后,格外拉拢这个战斗民族,这也正迎合了廓尔喀对外扩张的需求,所以东印度公司就与廓尔喀形成了军事合作,东印度公司输送近代工业的军事成果,廓尔喀则通过贸易手段成为英国的资金来源与矿产原料产地,并希望由廓尔喀向西藏输送鸦片进入清朝市场。廓尔喀的扩张领域是今天尼泊尔领土的三倍之多,在近代军事成果的支撑下,其扩张开始向清朝西藏地区渗透。
  乾隆五十三年(1788),六世班禅之弟沙玛尔巴与康藏地区"活佛"发生争端,沙玛尔巴引廓尔喀为援,廓尔喀则趁机借口贸易税过重,动用3000兵力入侵西藏,迅速占领了聂拉木、宗喀和济咙。清政府方面,驻藏大臣庆麟组织藏内500清兵,1600藏兵,1300台站兵设防的同时,向四川总督求援,并向紫荆城送去消息;四川总督李世杰急遣提督成徳、总兵穆克登啊率领500满兵、1300绿营、1200屯练降番,由康定线赴藏;清政府收到消息后,令成都将军鄂辉率满汉兵3000入藏;乾隆皇帝又钦派理藩院侍郎巴忠赴藏查办。
  而当援军奔赴藏廓边境之时,达赖喇嘛、活佛和驻藏大臣庆麟、雅满泰等,已私下同廓尔喀议和,后得到巴忠、鄂辉、成德等赞同。并在钦差巴忠的暗允下,双方签订《廓藏密约》,规定西藏地方当局每年向廓尔喀赔款300个元宝(银1万两左右),廓尔喀则立刻撤军。但到了乾隆五十六年(1791),西藏地区的失职官员被换了一茬又一茬,驻藏大臣和帮办都换了两拨,哪还承认密约,由此争端,又引发了廓尔喀第二次入侵。这次入侵规模远大于上次,廓尔喀直接占据了后藏(日喀则市),并抢掠了扎什伦布寺,其中还包括六世班禅的册封金册。由于冬雪封路,廓军暂时对前藏(拉萨附近区域)无法构成威胁,清军也无法出击后藏地区,故而乾隆帝决心春雪消融之后,重兵进击廓尔喀腹地,彻底令其臣服。
  由黑龙江调兵的原因"现剿办廓尔喀贼匪,索伦、达斡尔兵丁向为得力,著都尔嘉将呼伦贝尔兵挑选六百名,打牲兵挑选四百名,照例办给马匹路费,令呼伦贝尔兵从多伦诺尔行走,打牲兵从八沟行走,迅速到京。"——《清实录》
  乾隆帝已经下了决心,战略目标也已明确,所以搬出了军事大佬福康安,由两广召入京城授将军衔,钦令督办西藏军事,副手则是他平定台湾林爽文叛乱的老搭档,名将海兰察,由此人事认命就可看出乾隆帝对此战的重视。在征调兵力方面,清政府也不惜各地召集精锐,动用了四川金川兵、青海、甘肃满蒙八旗兵、西藏驻地满、汉、藏兵,加之黑龙江索伦兵,共计一万三千多人,索伦兵只有1000正兵,500随从。
  (福康安剧照)
  在这些兵员中,乾隆帝的考量很是细致。征廓兵是以川兵为主,其中以金川部落的土司兵为核心,金川位于四川东北部,当时的金川部落称金川苗,但实际上属于藏族的一支系。这支部落在乾隆朝两次叛清,皆消耗了清朝大量人力物力,原因是其强悍的战斗力,以及对山地高寒地区的适应性极强,这正是清朝满汉兵不具备的素质。但金川兵的缺陷也足够明显,他们更擅长依托有利地形的防御战,一旦陷入野战,就暴露军事素养不足的问题;而且他们是有两次叛乱"前科"的,对于清廷的认同感不如满蒙汉军,临阵倒戈不无可能。而青海、陕甘地区的八旗、绿营空响问题早就暴露,乾隆帝为解燃眉之急,睁只眼闭只眼不追究而已,所以陕甘总督勒保、青海办事大臣奎舒皆是奉旨筹办乘骑、运畜、粮秣、柴薪、台站、向导等事宜,动员的兵力多用于后勤保障。
  更为滑稽的是,甘肃绿营拨掉1500匹战马供督办官员、传讯兵使用;青海办事大臣从蒙古王公处采购3000多匹战马专供索伦达斡尔骑兵使用,这样的军需分配,就不难看出此役的特种部队是谁了。索伦达斡尔到底什么来头呢?现代学者考证认为,索伦人即鄂温克人,而乾隆时代应该是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的合称,他们被合编为索伦八旗,亦是兵民合一的黑龙江土著。其中鄂温克、鄂伦春游猎山林,肩负着向皇室"纳貂"的职责;达斡尔人则定居农耕区域,相比较前两者,更容易集中动员,人口数量也更多,所以征廓一战中,应该是达斡尔人居多。
  "打牲索伦等处兵丁,人甚健壮,抢箭敏捷,临战甚属得力。"——《东北边防辑要》
  康熙一朝就非常重视东北地区的土著居民,时常赞美其勤劳衷心,并"异日加恩"。到了乾隆朝,军机处就在平定准噶尔叛乱时,提出了重用东北土著的思想,随后就挑选了千余锡伯兵随征新疆地区,最后还留镇伊犁,并于乾隆三十二年建制"锡伯营",编入八旗。其实在锡伯营之前的康熙时期,索伦人就派驻于乌里雅苏台,并建制成营,按理说要比锡伯营更早,只是乾隆时期,分批进入新疆的索伦人陆续编进锡伯营,这才抬起了锡伯营的名号,也使伊犁四营成为维护边疆稳定的中坚力量。乾隆帝十分重视索伦人的悍勇,称"东三省兵制,定能得力,索伦质性犷悍 。"也就是说,东北地区的土著,论凶悍没有超过索伦人的,所以乾隆皇帝从黑龙江调索伦兵,是增加战争胜利的筹码,也是对金川兵、八旗兵的不放心。
  "该索伦兵丁等,冲寒就道,亦当加以体恤,于该兵丁等过境时,所有饭食汤水等项,俱应妥为预备,给猪羊肉汤饭,使得饱暖前行。"——《清高宗实录》
  从战役经过来看,索伦兵出发时,廓尔喀已经入侵西藏半年之久,金川兵与青海兵早已先期到达。乾隆帝向福康安下发的手谕是务必等待索伦兵到达才可开战,当索伦兵到达西宁时稍微做了修整,乾隆帝还专门下旨嘱咐地方军需供给要保障好,生怕饿着这支特种部队。经过四个多月跋涉,索伦兵从西宁到达拉萨,未经修整,直接投入战斗。半个月时间,由前藏推向后藏,济咙宗之役,海兰察指挥索伦兵六个小时解决战斗,杀敌六百、俘虏两百。再过半月,已入廓尔喀境内百七十里,在逼近其首都加德满都时,才遭遇顽强抵抗,虽清军陷入腹背夹击,但廓尔喀主动请降,此战以清军胜利而告终。
  索伦兵在这场远征中战绩不菲,但也损失惨重,海兰察也在战后第二年,累伤不愈而亡。这位名将其实也是鄂温克族,世居黑龙江布特哈阿伦河,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以索伦族马甲的身份从征准噶尔部,可以说这场战争调用索伦兵,与海兰察为副统率有关,将士的粘合度是战争走向的重要因素。所以综合来看,乾隆帝舍近求远,主要是对方实力不俗,自身动用主战兵员具有一定缺陷,故而需要做出补充,以提高胜算,加之海兰察的因素,由黑龙江调派索伦兵就最为合适了。
  参考资料:《西藏通史简编》、《清实录》、《清史稿》
  蚊子叮咬巨人。
  尼泊尔是与我国西藏地区南部相邻的小小的国家。因为它小,在国际上也没有多大影响力,所以许多人不十分了解它。
  别看尼泊尔小,在乾隆年间时期,它还曾2次入侵我国呢。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小国敢来侵犯当时的大清朝呢?
  原来,18世纪中叶,英国人入侵印度,而且所向披靡,但是一路北侵到尼泊尔时,却被尼泊尔人打得狼狈不堪。尼泊尔人缴获了英军大量先进的火器。因此尼泊尔人打起了入侵清朝的主意。
  乾隆53年,尼泊尔入侵清朝,当地清兵招架不住。一个月后,消息传到北京,乾隆便下旨命四川总督就近发兵迎敌。然而当清兵翻山越岭到达前线时,尼泊尔人早已带着劫掠的财宝撤走了,清军扑了个空,乾隆大为恼火。
  两年后,尼泊尔人再次入侵西藏地区。这次规模更大,所到之处百姓财产被劫一空。乾隆得知后,一边令大将军福安康出征御敌,一边令参赞大臣海兰察率黑龙江索伦兵入藏征剿。一物降一物。
  原来乾隆搞清楚尼泊尔廓尔喀兵骁勇善战而擅长山地作战的特征后情况后,决定不采用四川,青海的普通军队,而是抽调黑龙江的索伦兵。因为,索伦兵常年生活在关外,艰苦的生存环境,磨练出了强悍的战斗力。
  受当时输送军队条件所限,从黑龙江到西藏大概要5个月,主将福安康数次请战,但乾隆再三告诫,务必要等索伦兵到达后,方可交战。
  乾隆五十七年五月,索伦兵进入拉萨,随即开往前线,两军遭遇后,索伦兵一战歼灭4000廓尔喀兵,接连收复擦木,济咙等地。随后清军大队人马乘胜翻过喜马拉雅山,兵临尼泊尔首都阳布城下(今加德满都),迫使尼泊尔纳贡称臣。此后尼泊尔廓尔喀兵再也不敢侵犯了。
  尼泊尔这只蚊子一掌就被中国这个巨人拍怕了。
  请您关注一下,特此感谢!
  清军翻越喜马拉雅山脉、进攻尼泊尔的战争是乾隆皇帝一生中"十全武功"的最后一件。
  清朝与尼泊尔的战争,也叫廓尔喀之战。
  廓尔喀一共打了两次,不过挑起战争的不是清朝而是尼泊尔境内的廓尔喀王国。廓尔喀人是一个山地民族,非常擅长山地作战。为了对付尼泊尔,乾隆皇帝甚至不惜从遥远的东北征调八旗军入关,奔赴西藏作战。
  第一、关内的八旗不堪大用,但关外的八旗军却有相当强的战斗力
  乾隆皇帝一生自诩有"十全武功",而廓尔喀之战就是乾隆十全武功的最后一战。廓尔喀也就是古代尼泊尔,同时还是清朝的邻国之一。
  清朝乾隆年间,国力达到鼎盛。乾隆皇帝先后消灭了准噶尔汗国,击败了缅甸入侵,镇压了台湾流民起义 。不过在乾隆晚年,发生了尼泊尔军队入侵西藏的事。
  1788年,尼泊尔趁清朝无瑕顾及西南局势的机会,第一次发兵进攻西藏。青藏高原上物产贫瘠、人口稀少,当时清军的主力主要在内地。尼泊尔军队推进到了西藏吉隆县等地,围攻西藏定日。西藏本土的官员背着乾隆皇帝,以赔款的方式换取尼泊尔退兵。
  1791年,尼泊尔军队第二次入侵。西藏地方上的军队不堪一击,很快就败退到拉萨。尼泊尔军队一边占领西藏边境的城池,一边劫掠白银和人口,丝毫没有退兵的打算。
  为此,乾隆皇帝不得不从遥远的东北征调八旗军1500人,配合四川等地的绿营兵数千人。这批精锐的八旗骑兵就是有名的索伦兵,在与尼泊尔军队的战斗中所向披靡,连战连捷。
  从寒冷的黑龙江到西藏前线,索伦兵长途跋涉超过2500公里。乾隆皇帝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关内的八旗军已经不堪大用。
  自清朝入关以后,八旗军的战斗力每况愈下,到康熙晚年时期就已经不行了。入关的八旗军几乎没有任何战斗力,就连骑射本领都退化了不少。相比之下,没有入关的鄂温克族、锡伯族、鄂伦春族等民族组成的八旗军依然有相当强的战斗力。第二、乾隆皇帝为了宣扬国威,才将帝国最精锐的骑兵征调到前线威慑尼泊尔人
  尼泊尔军队入侵西藏的借口是交易纠纷,他们向西藏地方政府勒索大量的银币和西藏边境的城池。由于西藏地方政府抵抗不力,一度丢尽了乾隆皇帝的脸面。
  只有将帝国最精锐的骑兵派往西藏前线,才能宣扬国威,同时也可以令周边的缅甸、印度、泰国、越南好好看看清朝的国力。
  第一次廓尔喀战役时,尼泊尔军队就占领了西藏南部的吉隆县、定日县等地,攻势迅猛。西藏的达赖喇嘛害怕尼泊尔的军队,居然私下向尼泊尔人求和,并答应每年向对方缴纳300锭银元宝,丢尽了脸面。
  此后,达赖喇嘛却对朝廷谎称是西藏军队主动击退了尼泊尔人,收复了失地。
  尼泊尔军队看到西藏地方军队不堪一击,误以为清军主力也不堪一击。占到便宜后,尼泊尔人屡次派人督促西藏地方政府割让边境地带。
  第一次廓尔喀战役无疾而终,到了第二次廓尔喀战役时,乾隆皇帝十分震怒,他认为尼泊尔这样的小国家,国力比不了缅甸、准噶尔等强敌,居然敢挑衅清朝。
  连缅甸都让自己收拾得服服帖帖,更何况是小小的尼泊尔。如果不能击溃尼泊尔人,不但保不住清朝的颜面,还有可能失去清朝对西藏地区的管理。
  可是,尼泊尔军队在西藏连破数城,甚至打算去围攻拉萨。尼泊尔军队中的廓尔喀人本来就是著名的山地民族,非常善于高原作战。乾隆皇帝如果从内地征调八旗军过去,非但没有把握战胜他们,反而还有可能丧失清政府的威严。
  为此,乾隆皇帝决定调清朝名将福康安督办西藏军事,并且下旨让黑龙江的索伦兵、达斡尔兵支援福康安。其中,索伦兵是清朝在关外的八旗军来源之一,出自著名的"索伦部落",也就是今天的鄂温克族。
  在清朝的八旗军之中,有着"索伦骑射甲天下"的美名。清帝国与准噶尔汗国、沙皇俄国、缅甸军队作战时,都有征发索伦兵作战的习惯。清朝的内外大战都有他们的参加,所以相当于乾隆皇帝手中的王牌。
  为了对付骁勇善战的尼泊尔军队,打出清朝的国威,乾隆皇帝不惜从距离西藏边境2500公里外的黑龙江流域征发索伦兵1500人,同时要求陕甘总督准备好战马数千匹供索伦兵使用。
  第三、西藏的地势复杂,加上高原反应,只有派出最精锐的军队才有把握战胜尼泊尔人
  尼泊尔军队入侵西藏之前,清朝在西藏驻军仅有3400人,分别是绿营兵500人,藏兵1600人,台站兵1300人。面对尼泊尔军队的进攻,兵力处于劣势的清军更加一败涂地,根本不是山地民族廓尔喀人的对手。
  开战后,西藏地方政府的官员和达赖喇嘛、班禅等人纷纷弃城而逃。
  1791年6月,尼泊尔军队围攻西藏的札什伦布寺,寺庙中的3000多名僧人全部逃走,仅剩下9人。尼泊尔军队将俘虏的僧人全部杀掉,并把寺庙中的黄金、珠宝、首饰洗劫一空。
  由于西藏形势危急,乾隆皇帝害怕只从内地征调绿营兵进藏,非但不能击退尼泊尔人,反而还可能因为高原反应损兵折将。如果从遥远的黑龙江征调身体健壮、弓马娴熟的索伦兵入藏,再配合四川等地的绿营兵逐步推进,清军的胜算机会就更大一些。
  随着乾隆帝一声令下,清军直扑西藏方向。此外,陕甘总督和四川总督负责战马、粮草和军饷等物资的筹集,全力支援福康安反击尼泊尔人(廓尔喀王国)。
  清朝名将福康安从12月份出发,仅用了50多天就到了西藏前线。清军的快马弯刀缩短了行军的时间,也抢占了战略上的主动。
  那批从黑龙江征调过来的1500名索伦兵是清军进攻的先锋部队,共备有战马3013匹(按照一人两马的配置)。
  索伦骑兵的行军速度极快,而且每天行军16小时,才只用了50多天就赶到了目的地。可是从黑龙江到西藏前线的直线距离超过了2500公里,如果再从河北、山东等地征发数万名步兵入藏作战,非要耗尽一两百天的时间不可,还有可能贻误战机。
  随后,四川等地的绿营兵也陆续入藏。清军以索伦兵为先锋,绿营兵为后继,步步为营,稳扎稳打,陆续收复了那些沦陷于尼泊尔人之手的边境地带。
  在弓马娴熟的八旗军索伦兵面前,尼泊尔人节节败退,最后退回了尼泊尔境内。 福康安根据乾隆皇帝的命令,竟然率军直接翻越喜马拉雅山脉,一直打了尼泊尔的首都加德满都附近。
  1792年7月,清军围攻尼泊尔首都。
  尼泊尔国王在惊恐之余,献上降表向清朝永久称臣,并承诺永不入侵西藏,至此,福康安才率领索伦兵、绿营兵撤回西藏。离开西藏之前,福康安又加强了加强西藏地方管理,并将驻藏军队的人数从3400增加到4300(清军1300人、藏军3000人)。
  清朝与尼泊尔的战争不但巩固了国家和领土的完整,保护了西藏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而且还沉重打击了尼泊尔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导读:索伦兵号称清朝版本的哥萨克,在参与了包括雅克萨之战、平定准噶尔、清缅战争、平定廓尔喀等几乎所以对外战争。虽然索伦部人数较少,但是生长在外东北严寒的自然环境中所以尚武彪悍。廓尔喀佣兵英勇善战天下闻名,尤其擅长山地作战。所以当尼泊尔(廓尔喀)入侵西藏的时候,乾隆就得从东北调动索伦兵以王牌对王牌轻松攻入廓尔喀。廓尔喀被迫臣服纳贡,成为清朝的藩属之一。
  索伦部是东北鄂伦春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以及更北部的使鹿部、使犬部的总称。因为东北亚也是山地环境为主,所以这些民族生活在寒冷的环境当中尚武善战、尤其擅长山地作战。这和诞生喜马拉雅南麓高原廓尔喀战士正好针尖对麦芒。虽然索伦部人数较少,但是纵观大清一朝200多年历史索伦是唯一保持彪悍战斗力的军队。参与的中俄雅克萨之战、平定准噶尔、清缅战争、平定廓尔喀,几乎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存在。作战范围北至外东北老家;西致西域、中亚;南抵缅甸,参与作战范围之大、之广是清朝其他军队所不能比拟的。
  廓尔喀入侵的历史背景
  十八世纪后期尼泊尔西北的廓尔喀部族兴起,占据了尼泊尔全部领土。公元1769年廓尔喀迁都至原属巴勒布的阳布,形成了统一的廓尔喀王国。尼泊尔的地形我们都知道,多山少适合生活的土地。所以彪悍的廓尔喀军队,迫切需要扩张领土。
  除此之外,西藏高层多次被乾隆赏赐金银宝物无数。因为财富分配原因,这引起了西藏内斗。这时廓尔喀趁虚而入,发动了对西藏的攻势。当清军紧急增援后,廓尔喀迅速回归国内。三年后廓尔喀再次入侵,并掠夺金银佛像、供器、贮藏及灵塔镶嵌之珍珠珊瑚宝石等物尽行掠去。册封六世班禅的金册也被盗走。乾隆大怒决定不再被动防守,要犁庭扫穴永决后患。
  两广总督福康安率领海兰察等1500索伦兵一举收降廓尔喀
  这次反击以两广总督福康安为主,副手是索伦部出身的海兰察。除此以外还有索伦兵1500人,经过艰难行军克服了将近两千公里的行程抵达拉萨。经过休整后,斩杀廓尔喀640余人,俘虏200余人。清军收复擦木、济咙,西藏全境解放。
  福康安率领索伦兵攻入廓尔喀境内,廓尔喀王拉纳·巴哈都尔·沙阿一边请降一面向英国东印度公司求援。最后廓尔喀在清军攻势下请求投降,被廓尔喀灭国的锡金也得以复国。能在正面击溃以英勇善战著称的廓尔喀,由此可见索伦兵的战力。乾隆曾经赞叹到:"打牲索伦等处兵丁,人甚健壮,抢箭敏捷,抢箭敏捷,馆走山林……临战甚属得力"。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这场"尼泊尔入侵清朝"的战争,就是乾隆"十全武功"里货真价实的一场大功:廓尔喀之役。
  当时的尼泊尔,可不是现代人印象里的"南亚小国",十八世纪统治尼泊尔的是"廓尔喀王国"。几百年来,廓尔喀部族一向以骁勇善战著称,其彪悍的战斗力,连近代的英法列强军队都曾看得心惊。 乾隆年间的"廓尔喀王国",更是南亚大陆上的"小霸",跟大清撕破脸前,还打败了英国殖民军,且拥有不少英式装备,"腰"粗了不少。其贪馋的眼睛,也就不出意外,盯上了广袤的中国西藏。
  于是,乾隆五十三年(1788)与乾隆五十六年(1791),廓尔喀军队两次入侵中国西藏。特别是1791年的第二次入侵,凶残的廓尔喀军竟攻陷了扎什伦布寺,一路大肆奸淫掳掠,侵吞中国西南国土。连清王朝册封六世班禅的金册,也被他们野蛮抢走。如此奇耻大辱,也令乾隆皇帝震怒,次年打响的反击战里,憋足了火的清军,也摁着廓尔喀军一路吊打。终于打得廓尔喀王国主动请降,遣使到北京谢罪。
  在清代"康乾盛世"的战争史上,这确实是一场大扬国威,且拱卫西藏边陲的重大战役。而为了打赢这一仗,在1792年战事的反攻阶段,乾隆皇帝也是积极调兵遣将,派来了福康安、海兰察等当时名将,更调集了西藏、四川、青海、黑龙江等地调兵。其中行军距离最远的一支,就是来自黑龙江的"索伦达兵",即我们常说的"索伦兵"。 索伦,指的是清朝年间,生活在黑龙江流域的达翰尔、鄂温克、鄂伦春族同胞。 以《黑龙江外记》的说法"世于黑龙江人,不问部族皆称索伦"。《清实录》的记载,参加这次"廓尔喀之役"的"索伦兵",总数只有一千人。而且看地图就知道,他们从黑龙江出发,一路跋山涉水,历经半年艰苦行军,终于抵达了西藏拉萨前线。等于是"穿越大半个中国来揍尼泊尔"。
  而对这支占清军总数不到十分之一(清军总数一万三千人)的"索伦兵",乾隆皇帝的重视程度,却是超乎寻常的重视。当索伦兵在紧急行军时,面对朝堂上下群情激奋的"喊打"声,乾隆皇帝却一再给主帅福康安发手谕:一定要等到"索伦兵"到位后,才能大举反击敌军。
  打个尼泊尔,为何要等黑龙江的索伦兵?如此"舍近求远",正见证了"康乾盛世"时代,"索伦兵"在清朝军界的特殊地位:无可争议的战场"定心丸"。
  清朝立国之后,黑龙江的"索伦兵",就渐渐成了清军里的特殊角色。康熙年间起,清王朝就在黑龙江选拔索伦部族的精壮,进行严格的骑射训练。每年的二月和八月,清王朝还在黑龙江进行"春秋会操",集中检阅索伦士兵。初冬时黑龙江将军还举办"行围校练",以大规模的"围猎"模拟实战。如此苦心打磨下,当内地许多八旗劲旅日益腐化时,"索伦八旗"却成了清军里骁勇善战的生力军。比如"廓尔喀之役"的清军副帅海兰察,就是出身索伦族的闪耀将星。 这其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廓尔喀兵之所以彪悍,首先就是其强大的冷兵器搏杀能力。而这一条,也恰恰是索伦兵的"强项"。以 乾隆皇帝的赞叹说,索伦兵"人甚健壮,抢健敏捷",论忠勇作战,"盛京之兵亦不敌索伦兵"。甚至为了强化索伦兵的冷兵器作战能力,乾隆还曾下令收回索伦八旗的各式火器,严令索伦八旗日常训练"以弓箭猎兽",这次面对彪悍的廓尔喀兵,就指望索伦兵来"硬碰硬"。
  而在这场关乎西南边陲安全的大战里,远道而来的千名索伦战士,正是清军里最强硬的铁拳。1792年闰四月,索伦兵抵达日喀则前线后,不顾一路疲劳,立刻投入到战斗里。先给盘踞西藏吉隆的廓尔喀侵略军来了个下马威,一场奇袭斩杀六百廓尔喀兵,还活捉了二百多俘虏。 廓尔喀侵略军最精锐的部队,几乎这一仗,就被索伦兵打废了。
  这之后的几个月里,清军翻山越岭,反击廓尔喀侵略的战斗里,前线最苦的仗,最难打的关口,经常是索伦兵在打。特别是攻占帕郎口和利底山的艰苦战役里,这些来自黑龙江大地的索伦汉子们,在南亚山脉崎岖的道路上,一次次赤着脚发起冲锋,甚至"两足肿烂"也不退却。清军能够打到距离廓尔喀首都加德满都不到十公里的距离,逼得廓尔喀国王主动求和,冲锋陷阵的索伦兵,立下了重要功劳。功劳的背后,更有沉重的牺牲:一万三千多名清军官兵,阵亡竟有2112人。 战争结束后的次年,担任副帅的海兰察(索伦族)也因战伤去世。阵亡的索伦族军官,更有阿满泰、墨尔根宝、索多尔凯、傅森内等多人。索伦兵的牺牲,可想而知。这场捍卫西南国防安全,巩固清朝对西藏主权的胜利,就是以索伦兵为代表的,上万中国各族军队团结浴血打出来的。
  这沉重的牺牲,也是清代索伦兵的缩影。在康乾盛世的时代里,面对西南西北的各场战事,哪里军情危急,哪里就有索伦兵。 从西南藏地到北疆伊犁,几乎都留下了索伦兵血战的身影。以学者郭海燕的话说:"有清一代,黑龙江索伦兵,成为朝廷的消防队,每有紧急,就调用索伦兵。"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几乎就是索伦兵的日常。几百年后,那些曾为国跋涉拼杀的汉子,依然值得我们,永远的怀念与敬意。
  参考资料:郭海燕《索伦兵远征廓尔喀》、黄彦震《清代索伦部与满洲民族关系的变迁》、《清史稿》《清实录》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尼泊尔的名号是从尼泊尔雇佣兵和尼泊尔军刀开始打响的,因为他们在近代作战勇敢,不怕死亡而出名,但是古代的尼泊尔军人更加凶猛,当时的他们靠着弹丸之地就没有把大清放在眼里,一听说清朝的西藏地区十分富裕,便带领大批人马来到西藏抢劫,而西藏也是不堪一击,只能请求清朝援助,但是乾隆皇帝做出了一个很奇怪的决定,他从黑龙江调兵镇压入侵者,到底是为什么呢? 尼泊尔廓尔喀兵骁勇善战而擅长山地作战,四川青海地方军队不是对手。
  要知道,当时西藏虽然很富裕,容易被贼子盯上,但是西藏地方也有数千人保卫拉萨,但是两军交战起来,西藏的士兵却惨遭失败,只能向清朝求援。 乾隆皇帝在当时还是一个比较英明的皇帝,他对于带兵打仗也还是懂的一些的,所以在考察廓尔喀士兵之后,他觉得仅仅靠着西藏地方的兵是不能取得胜利的,而四川青海等地方又大多是一些步兵,根本无法对付来自廓尔喀的入侵。
  当时清朝虽然靠着自己的八旗骑兵成功统一了天下,但是到了一百多年后的乾隆时代早就已经不成样子了,所谓的八旗精锐也只不过是一群贵族后代罢了,当时清朝保留战力不多的士兵就只有黑龙江地区的索伦兵,他们在野外森林打猎保持着极高的战斗力。
  西藏地方富贵的流油,乾隆皇帝也想从西藏地方敲诈一笔 。
  要知道,18世纪的西藏可以说是富裕程度堪比京城,但是他们的贵族又十分稀少,每一个都是掌握大量财富的存在,不仅外敌垂涎,连乾隆也注意到了。 当时的西藏虽然说是清朝的领土,但是产生的财富根本不需要向中央缴纳,他们都是自产自用,所以就积累了很多,再加上每次朝贡又得到了许多中员地区的赏赐,他们没有使用,而是当作宝贝收藏起来了。就连元朝的贡品都有存在内库。
  而乾隆皇帝又是一个喜欢钱财宝贝的皇帝,要知道,当时西藏向清朝求援是承诺要负责清朝所有的军费,打战胜利之后还有报酬的,如果从四川和青海调兵的话,因为很近无法从西藏身上获得太多银子,而从黑龙江运兵的话就有理由从西藏身上要钱了。
  乾隆皇帝从黑龙江调兵看起来让人摸不着头脑,其实是一箭双雕,一方面从万里之外运兵消耗了西藏地方的财力,使得西藏更加依赖中央,一方面又达到磨砺东北祖地士兵,炫耀武力的作用。
  尼泊尔入侵清朝,乾隆为何舍近求远从黑龙江发兵?这就要说到大清的"养兵用兵政策"了。
  有清一朝,大清皇室从来也没有相信过汉人兵将,尤其在大清朝前半期,财政充足的时候,虽然养了足足有60万绿营汉人兵将,只养了有20万八旗兵将。
  但,60万汉人兵将在大清皇室手中从来是拿来维护治安的,维护汉人地区的治安,人家实行的是"以汉制汉"政策。
  至于各种军事装备,训练水平更不是在一个档次上,上一张图片对比好了:八旗是有火器营,神机营。健锐营之特种部队的部队。绿营呢,马兵,步兵和守兵而已,守兵就是在各大交通要道,城门驿站站岗而已,绿营军大部分其实就是守军。只有八旗军才是战可攻,退可守,可以千万里跃进的野战部队。
  把真正打野战的军事指挥权,各种先进军事技术,武力值强大的部队交给汉人手中要到清晚期八旗烂透了的时候才开始。
  还不是主动,是被逼的没有办法。
  具体到乾隆时期的军队使用政策:能用八旗兵,绝对不用绿营兵。
  实在要用了,绿营兵绝对不可以掌握战场主动权,绿营兵只可以打助攻!
  尼泊尔入侵,就有四川和西藏的绿营兵打助攻,黑龙江的索伦兵打的才是主攻。
  为什么这样安排?因为八旗兵太少,中国太大!
  20万八旗兵要有一大半的任务是守卫皇帝住的北京城,不好调用。然后是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广州三千,西安三千,郑州三千,太原三千,南京三千,保定三千,长沙三千,成都,杭州,福州,徐州,济南以及台北和高雄等等很多大城市都要分上三千。
  既要镇压百姓,也要防范绿营,轻易更不能调用的。
  再加上各大关隘、水道、交通要道驻守的八旗兵也不能调用呀!总而言之把地方全部交给绿营是完全不能放心。有一些地方甚至就不准绿营去驻守,全是八旗兵驻守。
  比如山海关外。
  山海关外的兵将全是八旗兵,有很多,光将军就有好几个,比如盛京将军,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
  这三位将军上马管军,下马管民,实行的是军政府制度,和内地大有不同。
  大清进关之后,关外的将军们除了"守住老家"的任务之外还有一个任务之一就是:——替朝廷训练野战部队。
  这些野战部队待遇很高,不准接触汉人,日夜训练,只等命令。
  如果关内有事,进关打仗,打完之后,马上退到关外继续训练。关外的八旗兵就是机动全国的野战部队也!
  打尼泊尔不是关外部队第一次出关千万里作战,也不是最后一次,有很多次。
  至于战争如何打的,我看很多答案说的很详细了,就不写了。
  尼泊尔入侵西藏,清朝反击,史称"清平定廓尔喀",或"廓尔喀之役"。
  战争起因是发源于尼泊尔中部地区的廓尔喀部落统一尼泊尔,建立起廓尔喀王朝后,由于尼泊尔地狭人稠,稀缺的土地资源养不活过多的人口。廓尔喀国王为解决"国内之民难于自给"问题,便想到了用侵略西藏的办法缓解矛盾。
  说到这里,有朋友可能要问了。
  尼泊尔不是有几个邻国吗?它为啥不打南边的印度,为啥不打东边的不丹,偏偏要翻越喜马拉雅山脉,侵略我国的西藏呢?
  这是主要是因为,西藏人口稀少,而且自康熙末年,清军驱逐准噶尔后,藏区有近七十年没打仗。武备松弛。藏兵几乎没有战斗力可言。侵略西藏,相对容易一些。
  尼泊尔这个国家,别看它面积不大,只有西藏的八分之一。但它的人口可不少。据最新数据显示,尼泊尔的人口是西藏的8.4倍。
  清朝时期,也是廓尔喀的人口多于西藏。
  据当时的统计,西藏人口约134万,而廓尔喀国王治下的人口则不下200万。
  众所周知。古代战争,人口多寡是决定战争成败的重要因素。
  很多时候,人口多的一方就是能凭借人口体量优势,直接KO人口少的一方。
  西藏虽然大。但人口少,地广人稀。仅有的一万多兵力,要分布在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哪有防御可言?
  再加上,藏兵的战斗力还不强。
  这种情况下,廓尔喀把矛头对准了西藏,也就不奇怪了。
  (清末藏兵)
  1788年,在统一了尼泊尔近20年后,廓尔喀国王趁着六世班禅之弟沙玛尔巴与其兄仲巴呼图克图发生内斗之际,出兵西藏。
  当时廓尔喀出兵3000,西藏号称有15000兵力。理论上,西藏兵力五倍于廓尔喀。
  但前面说了,自康熙末年始,西藏地区承平已久,武备废弛。藏军平日不训练,都在家耕牧营生。这时战端突启,西藏高层仓促之间,哪里调得到兵?
  至于清朝在西藏的驻军,虽说不像藏军那样不靠谱。但数量太少,只有区区500人。
  因此战争爆发后,廓尔喀军势如破竹,连克藏南地区的聂拉木、吉隆等重镇,并且将定日围得水泄不通。
  听闻西藏遭到入侵,乾隆一面令驻藏大臣雅满泰组织军队稳定局势,一面又从四川抽调八旗军、绿营、藏兵4000余人,由四川提督成德统领,驰赴西藏。
  为了打赢这场战争,乾隆当时仅军费就先拨付了100万两。准备一劳永逸解决问题。(清军四征缅甸合共才拨了900万)
  不过由于达赖喇嘛、驻藏大臣雅满泰等人已经提前与廓尔喀议和,答应以后每年向廓尔喀交纳元宝300锭,作为聂拉木、吉隆等地的赎金,换取了廓尔喀尔喀的退兵。
  因此这一仗,清军和廓尔喀就没打起来。乾隆的百万军费打了水漂。(乾隆不知道,后来惩治了不少相关官员)
  一年后,廓尔喀派人到拉萨索要赎地银两。达赖喇嘛不给。廓尔喀国王大怒,遂调集兵力再次入侵西藏。
  这一次入侵,廓尔喀军来势汹汹,藏军再次被打得丢盔弃甲。驻藏大臣不作为,不组织抵抗也就算了,还安排达赖和班禅跑路。以致廓尔喀军轻轻松松就攻陷了之前就占领过的聂拉木、定日等地,并且还攻陷了班禅驻锡地扎什伦布寺。
  据《清史稿》记载,廓尔喀军攻占扎什伦布寺后,将班禅所住的禅房洗劫一空,就连乾隆御赐给六世班禅的金册也一并抢走。这事传到京城后,乾隆勃然大怒,一面下令撤掉不称职的官员,一面下令大军征讨廓尔喀。
  于是,这就有了后来福康安率军反击廓尔喀的战争。
  1791年9月,乾隆在西藏已有数千绿营(先行增援西藏的四川绿营)的基础上,又给福康安调拨了一万多绿营和一千东北索伦兵。
  另外,乾隆还给福康安从甘肃、青海等地抽调了4500匹战马,供索伦兵骑用。
  福康安有了乾隆的鼎力支持,率军进藏,仅用50天就率大军走完了原本要120天的才能走完的路。堪称是神速。
  关于乾隆要大费周折的从黑龙江调兵原因其实很简单。
  因为当时东北的索伦兵,仍然维持了八旗军入关之前的生活习性,战斗力比较强。
  此前的一些战役,如雍正征讨准噶尔,乾隆平定准噶尔,征讨大小金川,都有从东北调索伦兵参战的先例。索伦兵的表现也不错。
  所以此次作战,乾隆只是按惯例调兵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乾隆当年为了维持东北索伦兵的战斗力,可谓是"煞费苦心"。
  1760年,负责管理索伦兵的呼伦贝尔总管瑚尔起给乾隆打报告:说东北老家那旮沓的索伦人生活得太惨了。呼伦贝尔的冬天,动辄零下三四十度。一个大雪天,牲畜就能全部冻死,索伦部落因此而倾家荡产,只能靠乞讨才能维持生计的人,不在少数。而且索伦兵的饷银也不高,兵丁月俸才一两。只有内地八旗军的一半,生活水平太差了。
  因此,他恳请乾隆调一些会种地的人,到东北教索伦人种地,改善当地人的生活水平。
  起先,乾隆同意了。从甘肃调了200多会种地的回人到黑龙江教索伦人种地。
  但三年后,乾隆又反悔了。他认为"索伦等向赖狩猎养蓄为生,并不务农",如果索伦兵因为学会了种地,导致"唯勤于农,只图眼前利益,从习汉俗,日久之后,忘其旧习,弃其技艺",会导致其丧失剽悍善战的习气。那对朝廷就得不偿失了。
  于是索伦人在种了三年地,刚刚稍微改善了一下生活水平后,又在乾隆的授意下,恢复了原有茹毛饮血的悲惨生活。直至清朝灭亡时,仍然是如此。
  再说回清军反击廓尔喀。
  福康安率军进入藏境后,先会见了达赖喇嘛和班禅,然后逐一询问西藏官员,为何廓尔喀要两次寻衅滋事。
  在搞清楚事情缘由后,福康安下令反击。
  此后的五个月,清军六战六捷,歼灭廓尔喀军四千,收复西藏全境,将廓尔喀军赶回了尼泊尔。
  1792年7月1日,福康安在乾隆授意下,指挥六千清军翻越喜马拉雅山,反攻入尼泊尔。
  此后一个多月,清军又是连战连捷,逼近尼泊尔收复加德满都。
  廓尔喀国王不敢应战,率亲信逃亡,留下叔叔巴哈都尔·沙阿与清军谈判。
  最后经过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廓尔喀先前与拉萨签订的协议作废。廓尔喀与清朝划定疆界后,成为清朝的属国,向清朝每隔五年朝贡一次。
  另外,由于清朝的干涉,当时被廓尔喀灭掉的锡金重获独立。
  由于此战,廓尔喀是真的被打服了。所以此后六十余年,清朝和廓尔喀的关系,一直都比较稳定。
  直到英国吞并印度,把魔爪伸向尼泊尔后。
  1855年,沦为英国半殖民地的廓尔喀在英国支持下,向西藏发动侵略。
  起先,藏军抵抗不住,向清政府求援。
  但咸丰皇帝却以朝廷正忙于与太平天国作战,无兵可派为由,拒不援助。
  后来,藏军激发血性,单挑廓尔喀军,虽取得了一些战斗的胜利,但仍然处于下风。
  无奈之下,拉萨当局只好乞和,并与廓尔喀签订了《藏尼条约》。
  这个条约的内容主要有五项:
  一,西藏每年付给廓尔喀一万卢比。
  二,廓尔喀商民在西藏免缴纳赋税。
  三,西藏和廓尔喀互换俘虏和财物。
  四,廓尔喀可派高官常驻扎于拉萨。
  五,尼泊尔人在西藏有治外法权。藏民和廓尔喀民如有争讼,双方官员要会审才能做最终裁定。拉萨辖区内的廓尔喀商民如有争讼,西藏官员无权审讯。
  很显然,这个《藏尼条约》是一个标准的不平等条约。
  由于当时沙俄还未开始侵略中国。因此尼泊尔也是继英国、法国、美国后,第四个和清朝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国家。
  (藏尼条约原件,1921年4月拍摄)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条约,清政府直到灭亡都没想过废止。民国时期,无论是北洋政府还是国民政府,也都以局势复杂,不敢贸然干预西藏问题为由,没想过废止。
  最终是新中国建立后,与尼泊尔建交,才废止这个不平等条约,结束了尼泊尔人在西藏享有特权的历史。

夏春涛太平天国再评价金田起义170周年之反思太平天国再评价金田起义170周年之反思作者夏春涛本文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第7期文章摘要百余年来,关于太平天国的评价屡有变化。特别是近年来,与过去溢美之词相反,出现把洪秀全和太平军被困山顶,将领把饿狗喂饱放走,随后清军乖乖撤离太平天国运动是整个清王朝历史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同时清军与太平军之间的纷争也是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讨论的话题。关于太平天国的故事还要从洪秀全等人创办的拜上帝教开始。1843年洪秀全与洪仁横扫清朝半壁江山,加速了清朝灭亡,太平天国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当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朝进入到光绪年间时,国力一直享誉世界的泱泱大国却被一种东西推开了国门,这个东西就是让中国人民痛恨入骨的大烟鸦片。当时因为大清朝采取的对外政策是紧闭国门,目睹黄继光牺牲,在敌人尸体上找武器歼敌的老英雄,一路走好我亲眼看见黄继光右脚负了伤拖着伤腿,往最后一个地堡跑着去最后我看见他用身体堵住敌人的枪口这位描述黄继光牺牲前的细节的老人便是黄继光烈士的战友周继成不久前,这位志愿军老战士勇敢的神炮76年毛主席逝世,李敏要求守灵遭拒,最后排队进入灵堂同主席告别前言图毛主席之女李敏在李敏的家里陈列有一个很大的玻璃罩,罩内是毛主席的黑白遗像,旁边有松枝青柏,绢带上还写着继承爸爸遗志的字样,素白色的花圈旁依旧环绕着多年的哀乐。这是毛主席逝世后同样是刘邦的妾室,为什么薄姬结局那么好,戚夫人却那么惨?薄姬是刘恒的母亲,刘恒,史称刘文帝,文景之治中的文就代表刘文帝,相信学过历史的都知道。薄姬,薄太后,她一生的结局可谓是相当圆满,她出生不高,拿了一手不怎么好的牌,却把这手不太好的牌明明约翰二世已经把半壁江山给了英国这些人的存在阻止了黑太子在普瓦捷之战后,实诚的约翰二世把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国土都交给了英国王室,但爱德华三世和黑太子并没有在领土上得到大扩张,到1377年爱德华三世驾崩时,英格兰在法国的土地就剩下了加来波尔荣德生凭什么断言蒋介石回不来了?北洋海军第二次访日露了底常言道一叶知秋,是灿烂金秋还是萧瑟寒秋,一叶可知,诚所谓窥一斑而见全豹,军队之于政党之于政权兴衰乃至交替,从一支军队的表现上足可感知吧?荣德生算是能感知春江水暖之鸭了,他认为蒋介石雍正最疼爱的儿子,险些继承大清皇位,乾隆将他追封为亲王朕弟八阿哥,素为皇考所钟爱,当曰曾以亲王殡葬。今朕眷念手足之谊,著追封亲王。就连乾隆都不得不承认,父亲雍正最钟爱的儿子并非自己,而是八阿哥,虽然只活了八岁,但竟以亲王礼仪下葬,乾隆乾隆时期,大清到底有多强大?很强大!强到连缅甸越南都打不过强到连打大小金川这些小部落都很吃力强到连京津一带的百姓都只能吃番薯了乾隆可是中国历史上最高寿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实际主政时间最长的皇帝,他的成功秘诀在三星堆青铜器上寻找过年的年字,复原3500年前中国人的春节过年春节三星堆青铜器上的文字年字牛亚长,虎妇好原创不易,支持请按关注,和我一起发掘古文字的秘密吧!上图为三星堆遗址具有年字造型的青铜器一中国人过年的文化习俗,始于距今3040年前后
1980年华国锋辞去总理职务,7位副总理也紧跟着辞职,他们都是谁1980年,五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中,国家决定将党的工作和政府职务明确分开,各级党委一把手不再兼任政府职务。因此,华老主动辞去了国务院总理一职,不再兼任政府职务,在他之后又接连有7位也德国为什么会在二战中失败?导致二战德国战败的原因有很多有地缘上的原因,有战略上的原因,甚至还有天气上的原因,如果要逐一分析出来足够写一本书了。既然题目问的是二战德国失败的真正原因,那么我们就只对导致德国战败80年代珍贵老照片图4被人称为盲流,图6是不正经的动作上世纪80年代,是中国发生巨变的十年,有人将这段时期形容成为春天的一声惊雷,让人心潮彭湃又感动万分。并不是每一代人都可以具有独特的时代精神被后人讨论和研究,但80年代或许有可能成为你听过哪些震惊又残忍的案子?一场麻将,竟要了6条人命,这种不可思议的事情,竟是真实发生过的。案发地是南方某个镇子,案发后却震惊了整个中国!老章及朱奶奶是一对年过六旬的老夫妇,他们有且只有一个孩子,就是他们的宝在唐朝,到底秦叔宝是个什么地位?在真实的历史里,秦叔宝在唐朝究竟有个什么样的地位呢?这个可以看一下李世民所立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从中就可以看出秦叔宝在唐太宗时期究竟是怎么样的地位。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贞观十七年,公清朝一灭亡,为什么满族人赶紧改成汉姓?原创改朝换代之时原统治阶层常常遭受新统者的屠杀清灭亡后满人地位由天到地满人一想到过去改朝换代的血雨腥风吓破了胆赶紧改成汉姓求得自保事实上并没有发生大规模侵害满人利益的事件故,满人多与想象中不一样的陆小曼不知为何,总能瞧到许多推送有关陆小曼的文章,但大多说得千篇一律。感觉她好似真的如读者所说,是条米虫,只会吃喝玩乐。直到今日在豆瓣上看到这篇文章,才觉得,这才应该是真正的陆小曼吧。身他是中共1号特工,曾在中情局潜伏33年,被叛徒出卖后自杀前言你可能喜欢潜伏里面的余则成,也可能喜欢隐形守护者里面的肖途,亦或者是大片里面的007,然而这些都是电视剧或者电影的艺术作品。但我们要介绍的就是现实中存在的我党间谍。1985年,雍正头号宠臣李卫,巅峰权势有多大?李卫是雍正时期的绝对亲信,但要说是头号宠臣,未免有点言过其实,仅仅是大将军年羹尧,李卫就比不过,只不过太猖狂的年羹尧后来落马了。而李卫巅峰时期也只不过是个直隶总督,当然了,他也在朝上甘岭战役后,志愿军又和美军打了一仗,意义重大却鲜有人知铭记前辈们的热血付出,把爱国烙印在内心深处。从电影金刚川到长津湖,每一个镜头都在记录着战士们的牺牲,每一秒都令人黯然泪下。抗美援朝这一过程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用生命吉林逃犯朱贤健被抓,越狱后逃亡有多难?来看日本越狱王的悲惨史文快哉风逃亡了40多天后,吉林外籍脱逃罪犯朱贤健终于被警方抓获,他偷偷藏在一个打鱼人家的杂屋里,被村民举报落网。很多人好奇,越狱后逃亡有多难?无论哪个国家,无论哪个时代,绝大多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