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三年级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一、三年级《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1吨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让学生准确感知1吨的重量,一向是教师们冥思苦想的一个问题。而引导学生建立1吨重的质量观念恰恰是本节课的重点。于是我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复习以前学过的重量单位:克和千克。接着让学生开展互相背一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平均体重25千克,估估大约多少个同学合起来的体重是1吨,问:全班同学合起来的体重够1吨了吗?让学生充分感受、估计、想象和整理,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理解,进而对1吨的概念有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部分教材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故事,引出关于吨的话题, 抓住学生"童心"激发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情绪高昂,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主动积极地参加到学
  习的过程中。围绕"能同时过桥吗" 在解决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出"吨"的概念、吨和千克的关系。在学生掌握了吨和千克的关系后再让学生回头解决一下主题图中提出的问题。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除了教材上的例子以外,还可以说说其他的.例子,如学生说钢铁的重量,汽车的载重量都以吨为单位等等。也学生想想1吨大米有多少(每袋25千克),让学生借助熟悉的物体的体积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学生在认识了吨之后,利用新知帮助小动物过桥,学生显得尤其兴奋,也体验到帮助他人的乐趣。  篇二、三年级《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吨"是一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离学生生活遥远,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如何拉近1吨与学生的距离,本课以"感知—活动—体验—应用"为主线展开教学,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体验,在丰富的活动中闪光
  "吨"的抽象性是在它最终形成概念才具有的,而在形成概念中往往以大量的素材为基础。本课通过创造大量的体验活动,从"量"和"形"中认识"吨"的质量单位。
  1、从"量"上体验1吨之重。从30个学生的体重,100桶10千克的水,一头犀牛的重量等,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丰富的想象,在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数字中,深刻感受1吨之重、1吨之大。
  2、从"形"上体验1吨之多。从30名学生的体重,堆积如山的1吨矿泉水,一个个展示的形体,把学生吓了一跳,使学生从视觉上感受1吨之多。
  二、知识,在不断的在内化中升华
  如何沟通学生的生活世界,让抽象的知识生活化,在生活化的问题解决中不断认知、不断升华。本课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在不同层次认知中内化新知。 1、调查汇报为感知。课前的调查收集信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吨"的影子。
  2、实践活动为探究。通过个人提水活动,小组合作计算、估算等过程,在身体、视觉、想象中内化1吨之重、之大、之多。
  3、情景应用为升华。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新知,拓展思维,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整堂课,学生心情激动、想象丰富、思维活跃。整个认知过程是体验不断丰富,概念不断形成,知识不断建构的过程。  篇三、三年级《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吨"在学生的头脑中是一个抽象的计量单位,如何让学生对"吨"又一个具体清晰的认识?本课做了两点突破。
  1、在生活的大背景中认识"吨"。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的数学是鲜活的,生动的。本课运用了大量的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创设了生动的生活背景,让学生在此背景中感受"吨",认识"吨",运用"吨",不仅深刻地建立了1吨的观念,也深深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在直接与间接的体验中想象"吨"。
  "吨"是一个用来计量重量的单位,必须以体验为基础方可清晰地把握。本课一方面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对常见物品重量的经验,另一方面,安排学生在课堂上对25千克的重量进行现场体验,以获取丰富的直接感受。在这些感受的支撑下,再借助想象与推理,学生理解1吨到底有多重也就比较轻松而深刻了。而且,因体验的存在,也使课堂显的生动而富有张力。

做功和内能的改变(一)教学目的使学生知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一些事例知道可以用功来量度内能的改变,能用做功和内能改变的关系来解释摩擦生热等常见的物理现象。(二)教具压缩空气引火器,机械能转化热能温度计第四章热现象第一节(1课时)执教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国际中学庞绍君教学目标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2。知道液体的构造和原理及常用的实验用体温计寒暑表。3。知道摄氏温度。4。常识温度计(一)教学目的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2。知道液体的构造和原理及常用的实验用体温计寒暑表。3。知道摄氏温度。4。常识性了解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物理教案平抛物体的运动一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平抛及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条件。2知道平抛运动的特点。3理解平抛运动的基本规律。二能力目标通过平抛运动的研究方法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来探究新问题的物理教案分子动理论一教学目标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1)知道分子的动能,分子的平均动能,知道物体的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大小的标志。(2)知道分子的势能跟物体的体积有关,知道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变化而变化气体分子动理论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2知道分子沿各个方向运动的机会均等,分子速率按一定规律分布,这种规律是一种统计规律3知道气体压强的微观解释以及气体实验定律的微观解释能力目标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教学目标(1)知道(2)知道分子的大小,知道数量级的概念,记住分子大小的数量级(3)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记住它的数值和单位(4)会一些简单微观量的计算,如分子大小直径等(5)知道油第七课ampnbsp维新变法运动第七课维新变法运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知道其对近代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提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思考维八年级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点击下载本课课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2)结合课文利用图片历史资料等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新课标第18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了解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九章算术和地动仪张仲景华佗。引导学生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引导学生依据地动仪示意图,分析其原理,培养学生的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单元内容分析本册书的教学内容涵盖了近代列强的侵华战争及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和中华民主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同时介绍了近代经济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与思想文
空间几何体直观图数学必修2教案1。2。2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斜二测画法画水平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采用对比的方法了解在平行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与在中心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两种方法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讲义空间的距离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讲义空间的距离一复习目标1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掌握两条直线的距离,点到平面的距离,直线和平面的距离,两平行平面间的距离2掌握求空间距离的常用方法和各距离之间空间里的平行关系教学建议一知识结构在平行线知识的基础上,教科书以学生对长方体的直观认识为基础,通过观察长方体的某些棱与面面与面的不相交,进而把它们想象成空间里的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不相交,来建立总复习空间与图形平面图形的认识(2)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9798页整理与反思和练习与实践710题。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基本特征的认识。2能用所学四年级下册空间与图形复习教案总复习空间与图形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整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意识,能够正确地确定平面上某个点的位置。2通过复习使学生巩固对于所学几种三角形特征的掌握,加深对不同三角形联系和区别罪魁祸首怎么造句1当然,是很多东西造成了这样的情况,但是罪魁祸首就是疫苗。2滤过性病毒是引起这波流行感冒的罪魁祸首。3因而基因也一直被当作儿童酗酒的罪魁祸首。4全世界大多数研究人员认为,温室气体是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了解我国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2。学会本课15个生字,用品学网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本课词语。结合词句训练,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有关富饶的西沙群岛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初读课文,了解内容。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用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西沙群岛是我国南海上的一群岛屿,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1出示中国地图,谁能从富饶的西沙群岛公开课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学生领会西沙群岛地理位置的重要,领略祖国山河的美丽富饶,激发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读出句子的语气。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通过学生自评的形式,指导学生朗读富饶的西沙群岛公开课的教案设计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距海南岛180多海里的东南海面上,有一片岛屿异常美丽,那就是令人向往而又充满色彩的西沙群岛。今天,老师就要带着大家到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游览一番。2多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教案设计教学目标认识饶屿等10个生字。会写蓝赖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等21个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