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3。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3.5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运用:运用这一原理说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
  能力方面
  ⑴在引导学生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时,注意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辩证思维的能力。
  ⑵在引导学生运用基本原理去分析、说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特别是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⑶提高学生的写作、形象思维、口头表达、艺术鉴赏等多种能力。
  ⑷通过活动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地利用课堂的时间和空间给学术以美的享受,实现思想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统一。
  觉悟方面
  通过教学,使学生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鲜明地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有深刻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教学重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
  教学方法
  提纲导读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法、事例说理法、小品表演。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是矛盾普遍性?
  (2)什么是矛盾特殊性?它有几种表现?
   导入新课
  活动方式设计:表演小品 《水果痴》
  教师的组织过程:
  第一步,课前准备,指导学生把下列笑话改编成小品,并抽时间排练好。表演时间5—8分钟,角色至少安排六个:医生、父亲、儿子、水果摊贩一、水果摊贩二、水果摊贩三。笑话改编要尽量把人物形象、个性化语言突出出来。
  笑话材料:一个平时认为自己很聪明的人,生病后看医生,医生要他多吃水果。他儿子买了苹果,他摇头;买了梨,他也摇头;买了西瓜,他还是摇头;最后买了桔子,他却非常生气地说:"医生让我吃水果,你怎么去买苹果、西瓜!"儿子回答说:"水果摊里就这几样水果,你让我买什么水果呢?"医生知道后,给病人写了一张纸条:"世上水果多又多,但无抽象的水果;不识具体水果痴,哪能埋怨儿子错!"
  第二步,指导学生表演小品《水果痴》。表演前先把教室作适当布置成"l"型。
  第三步,对学生的表演作适当点评,同时给以充分肯定和欣赏。表演结束后提问:那个要吃水果却又不吃水果的人犯了什么错误?这个病人能吃到抽象的水果吗?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展开讨论分析,作出回答。)
  第四步,教师总结归纳: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一般事物通过个别事物表现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对小品等文艺节目的自编、自导、自演能力。
  (2)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形象思维、口头表达、艺术鉴赏等多种能力。
  (3)通过活动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地利用课堂的时间和空间给学术以美的享受,实现思想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统一。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1.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问题是重点,因为::
  (1)从理论上看,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问题,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只有弄清了这一原理,才能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正确地认识事物、解决矛盾。
  (2)从实践上看,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只有弄清了这一原理,才能比较深刻地理解和运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从认识论上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既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也是科学的工作方法、领导方法的哲学基础。学习这一原理,有利于我们领会这些科学方法的精神实质,逐步学会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同时,这又是教学难点,因为矛盾普遍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理论性很强,又很概括、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相当的难度。其中尤其是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更是学生较难理解的问题。
  《课程标准》只是在 "教学内容"一栏中规定要讲述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而在"基本要求"中直接提出"运用",没有讲明把这个原理讲述到什么程度。大家知道,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内容极其深刻。对高中学生究竟要不要讲,讲到什么程度为宜,是有不同意见的。可能是由于这个原因,就把 "难题"留给了教师的教学活动。教材对这个原理的叙述,限定为最基本的东西,着重强调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教材所述道理是清楚的,也举了不少事例。但是,学生还会感到难以理解。教学要注意对典型事例的分析,多让学生议论,穿插一些口头练习,纠正学生原有的错误认识 (如认为"个性存在于共性之中")。
  教材关于这个原理的运用,主要讲了"正确地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几点。它体现了《课程标准》的一些要求,但不能代替《课程标准》的要求,因为《课程标准》的要求是针对教学活动而言的。《课程标准》提出的第一个运用要求是:"根据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说明个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几个问题。"这是一个较高的要求,教师首先要搞懂它。大家知道,学习的过程就是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个别——一般——个别"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以学习来说,上课主要体现了"个别、 一般"。学生常常说的"解题要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要找出同类型的解法"等等,都包含着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的道理。学生如果能够自觉地运用共性和个性辩证统一的道理,去分析所学的学科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无疑是一举两得的事情。教师应事先向学生请教,讨论这一问题,然后在课堂教学中由学生谈自己的体会。
  《课程标准》提出的第二个运用要求是:"根据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对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谈谈自己的认识。"提出这一要求,主要是为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跟上时代的步伐。教材的叙述提供了一些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教材为基础,讲明理论观点。然后引导学生就这个问题谈些见解。不必要求学生有全面深刻的认识,那是办不到的。但学生的认识也应达到会用原理来解释这个结论。建议采取以讲授为主,以读、议为辅的方法,同时选放一些反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历程(如农村改革、西部开发等)的纪录片,以增强学生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直观感受,从而加强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从刚才的表演的小品中,我们可以看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各不相干的,而是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结的。
  (l)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①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这个问题是教学难点,对于这难点,教学时应该在抓住"症结"、突破误解、巧用事例、深人浅出上下功夫。所谓抓住"症结",即抓住难点,分析其"症结"所在,重点加以突破。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学生对"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往往感到最难理解,产生的问题较多。有的同学甚至反其意而理解为"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包括了特殊性"。究其"症结",主要是因为对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个性)的含义不够明确,存在着两个误解:一是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误解为"多数"与"少数"的关系,如认为"张山"这一特殊性,只是一个人,而"人"这一普遍性,既包括了张山、李冰,也包括了喀秋莎、约翰逊,包括了古今中外所有的人,从而得出"普遍性包括特殊性"、"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的结论。二是把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误解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如把金属当成"整体",而把金、银、铜、铁、锡……当成"部分",因而认为"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
  所谓"巧用事例,深人浅出",是指要巧妙地运用具体实例,深人浅出地讲清理论。对于事例,一是要选好,举例的目的就是为了讲清概念、原理,所以应通俗易懂,如果一开始就选用学生不熟悉、老师讲不清的例子,就很难达到目的;二是要分析好,要紧紧抓住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含义来分析事例,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二者的关系。如对张山、李冰、王洋等等每一个具体的人,都可以从各个方面去进行具体分析,在高矮、胖瘦、长相上,在思想觉悟、待人接物、知识水平、业务能力上,在性格、脾气、兴趣、爱好和特长上,他们每个人都各自有自己的特点;如果再对喀秋莎、约翰逊、比德拉也进行分析比较,就会发现他们的差别更大,如肤色不同、语言不同、性别不同等等。这就是他们各自的特点,即个性、特殊性。那么,张山、李冰等等这些具体的人,有没有普遍具有的共同本质、性质呢?这当然只有在张山、李冰等这些具体的人中去我,而不能离开一个个具体的人去找。张山、李冰等虽然各有特点,千差万别,但通过观察和思考,总是可以找到他们的共同性:如他们都有一个脑袋两只手、都要进行新陈代谢,而普遍具有"自觉能动性"则是人的共同的本质。这一共同本质是在个性中存在着,是我们从个性中抽象和概括出来的,而不可能离开张山李冰等个性而单独存在。因此,正确的结论:普遍性(共性)寓于特殊性(个性)之中,即特殊性包含普遍性。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这里的"寓"原意是"居住"、"寄托"之意,在这里则演化为"存在于"或"含于"的意思,即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为什么这样讲呢?先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
  第一,什么是共性和个性?
  第二,什么是普遍性?它是从哪里来的? 它原来存在于什么地方?
  (学生议论、回答,教师总结。)
  共性是指同类事物具有的状态、属性和变化发展的规律,它对这类事物来讲也可以叫矛盾的特殊性。个性是指同类事物中各个事物所具有的,在状态、属性和变化发展规律方面的不同特点,也可以叫矛盾的特殊性。
  普遍性是同类事物中许许多多不同的特殊事物所共同具有的性质和特点,它是人们对同类事物总结、概括、抽象出来的,原来它就存在于一个个具体事物之中,所以我们说普遍性就存在于各种特殊性之中,并且只能通过特殊性而存在,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比如人的共性,就只能存在于张山、李冰、王洋……等一个个具体的人之中。人的一般的共同本质即社会关系的总和(这里只点到即可,下册书还要具体学习),在阶级社会,都带有阶级性,就是从具体的张山、李冰、王洋......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没有这些具体的人的特殊性,就不可能有人的普遍性。
  那么能不能反过来说"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包含特殊性"呢?同学们思考这个问题之前,先听一段故事:
  这个故事是明朝冯梦龙的小说《警世通言》中写的。据说,宋朝宰相王安石有一首没写完的《咏菊》诗,开头两句是"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看后,不以为然,心想,菊花敢与秋霜战,至死焦干枯烂,并不落瓣,怎么会"吹落黄花满地金"呢?于是依韵续诗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见到续诗,心中不快,但想到,苏东坡不晓得黄州菊花落瓣,也怪他不得,于是密报天子,调他到黄州当了个团练副使。苏在黄州当官一年,一日重九之后,到后花园赏花,不禁大吃一惊,只见菊花棚下,满地铺金,枝上全无一朵。至此方知,同为菊花,竟也有落瓣与不落瓣之分。
  多媒体显示:菊花雅韵
  金碧辉煌 千娇百媚
  彩明初霜 红粉佳人
  结合这个故事,我们再重新分析刚才的问题,能否说"普遍性包含特殊性","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呢?
  (学生议论、发言、教师总结。)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菊花的个性是十分丰富的,有大小、颜色、花型、花期的差别,也有故事中讲到的落瓣与不落瓣之分,而菊花的共性指的只能是这些形形色色菊花中共同的一般的属性,不可能包括每一种菊花的所有属性。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事物的特殊性(个性)是千差万别、丰富多采、具体生动的,而普遍性(共性)则是抛开了事物各自特殊的东西,抛开了许多丰富多采、具体生动的个性、特殊性,只是概括、抽象出了它们的共同的本质,因此,不能说"普遍性包含特殊性"或"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所以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既不是"多数"与"少数"的关系,也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同学们要特别注意加以区分。
  ⑨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通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02页的第2、3段,思考并讨论特殊性能不能离不开普通性。
  (同学讨论后,教师分析。)
  前面讲了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那么是不是说特殊性可以离不开普通性呢?我们以水果为例,各种水果虽然有自己的特点,但又都含有果酸、糖类等水果共存的成分,即都有汁多味甜等水果的共同特征,如果离开了这些共同的性质和特征,它也就没有"资格"称为水果了,所以,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它事物有共同之处,总要服从这类事物的一般规律,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所以说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通性。
  两千多年前,我国有个叫公孙龙的思想家,牵着一匹马出关,把关的人对他说,法令规定不许带马出关。公孙龙却说:"我牵的是马吗?我牵的白马,不是马!白马和马是两回事,规定只说马不准出关,但并没有说白马不准出关呀!"经过一番舌战,公孙龙还是牵着马出关去了。
  教师提问: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错在哪里?
  (同学讨论后,教师分析。)
  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夸大了白马的个性、特殊性,而否认了白马作为马的共性、普遍性,割裂了矛盾普遍性(共性)与特殊性(个性)二者的关系,因而便得出了如此荒谬的结论,这说明客观事物本身不仅包含矛盾的普遍性,而且同时包含着矛盾的特殊性,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总之,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通性,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与普通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普通性换一个场合可以变为特殊性,反之特殊性换一个场合也可能是普遍性,是吗?你能举个例子具体地说明一下吗?
  (学生举例,教师归纳。)
  通过同学们所举的事例,我们确实发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区分是相对的,它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当空间范围、时间阶段发生变化的时候,都可以相互转化,这是由客观世界范围的极其广大和事物发展的无限性决定的。 比如,同化与异化的矛盾,在生物界来说是矛盾的普遍性,但对于整个自然界来说,就是矛盾的特殊性了,因为自然界中还有非生物,它们的矛盾就不是同化与异化的矛盾了。
  学习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我们的生活、学习有什么指导意义呢?
   2.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正确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1)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03页第1自然段并思考:什么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分析。)
  我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总是先认识具体的事物,这种对具体的事物认识次数多了,就慢慢地形成了用对同类事物共性的认识去指导自己更深入地观察具体的事物。那也就是说,人们认识事物的次序是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人们就是在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循环往复中,使认识一次比一次更提高,一步比一步更深入。
  从理论上看,由于客观事物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系的,因此,我们认识事物的时候,就必须把这两个方面辨证地统一起来,既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在普遍性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也就是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次序,所以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就离不开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指导。
  从任何一门科学产生来看,充分证明了人们认识事物的次序是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也说明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对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指导作用。
  (2)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有助于我们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03页第3、4自然段并思考:教材上列举了几种科学的工作方法,你能运用哲学道理就其中的一种加以分析吗?
  (学生看书并思考,回答问题。)
   xx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这两大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xx同志讲到的这"两次历史性飞跃"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原理?"两大理论成果"产生过程的哲学基础或哲学依据是什么?
  (学生议论、发言,教师概括。)
  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因此,这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l04页的内容,并找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分别是什么?
  (学生阅读、回答,教师和学生一起看教材,加以明确。)
  由于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主义产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其本质特征,所以每个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都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是矛盾的普遍性;但是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情,原有的基础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左邻右舍不同等,因而社会主义一般规律及其本质和特征的实现形式、途径也必定是各不相同的,不可能有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这又是矛盾的特殊牲。因此,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l)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过去是这样做的;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建设有中国持色社会主义理论"也是这样做的。以xx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这样做的。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科学地把握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多媒体显示: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xx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这一科学理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摘自xxXX年7月1日在"三个代表"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鲜明地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一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同特征和基本原则,如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共产党的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等;另一方面,又要立足于本国的实际,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中国自己的特色。
  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要内容之一的对我国所有制结构的认识,便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
  xx同志在xx大报告中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这一制度的确立,就是把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及共同特征和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结果,即"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有利于所有制形式的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多媒体显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摘自xx大报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其它内容也都是普遍原理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因而它不仅具有社会主义的一般特征,而且具有中国特色,因而最有利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所以我们要始终不移地坚持。
  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以及在这一原理指导下的科学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并进一步了解到这一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哲学依据。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体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典范。
  课堂练习
  xxXX年7月1日在"三个代表"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不仅表明我们党在理论的自觉性和实践的主动性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且在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也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生动而具体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再一次有力地证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仍然是我们正确认识和运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锐利思想武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又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阅读材料,回答1—2题。
  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不仅表明我们党在理论的自觉性和实践的主动性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且在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也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这表明 ( )
  a.科学理论之间是没有区别的
  b.矛盾的特殊性包含着矛盾的普遍性
  c.矛盾的普遍性不能离开矛盾的特殊性而存在
  d.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生动而具体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这说明 ( )
  a.任何事物都是两点而不是一点
  b.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的特殊性
  c.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
  d.集体智慧的真理性是无可置疑的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运用相关知识回答3—5题。
  3."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的理论依据是 ( )
  a.事物的矛盾是客观的
  b.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
  c.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d.事物之间毫无共同之处
  4. "世界上也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告诉我们 ( )
  a.矛盾的普遍性必须通过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出来
  b.任何事物都具有同类事物的共同特性
  c.同类事物是无区别可言的
  d.共性与个性的转化是有条件的
  5.材料中的观点表明 ( )
  a.矛盾既普遍存在又各有其特点
  b.矛盾既存在于事物的内部又存在于事物之间
  c.事物之间的界限是难以确定的
  d.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共同点
  参考答案
  1.b 2.b 3.c 4.b 5.a

治水必躬亲阅读题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14分)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梁书韦睿传阅读答案韦睿是南朝梁武帝时名将,代表作有答释法云书难范缜神灭论。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梁书韦睿传文言文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到你。梁书韦睿传文言文阅读材料韦睿,字怀文,京兆杜陵人也。事继母以孝闻人皆可以为尧舜阅读答案人皆可以为尧舜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交闻文王十尺,汤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长,食粟而已,如何则可?曰奚有于是?亦为之而已矣。有人于此,力不能胜一匹雏,则为无力人矣今从三到万阅读答案语文阅读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下面是小编为您带来的是从三到万阅读答白轮船的教养阅读答案白轮船是父爱的象征孩子的希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白轮船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学习。白轮船阅读原文山,山,山,四面都是山,到处是悬崖峭壁乱石森林。群山是那样雄伟,那样巍峨。孩北史崔浩传阅读理解及答案崔浩字伯深,少好学,博览经史,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核览,研精义理,时人莫及。弱冠为通直郎,稍迁著作郎,道武以其工书,常置左右。道武季年,威严颇峻,宫廷左右,多以微过得罪,莫不逃隐一棵树谭书琴阅读答案在远离山乡的城市,一位白发萧萧的老校友在银杏前停留,在记忆里搜寻这棵陌生的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棵树谭书琴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据说是为了迎接某次盛会,学校的门口多了特殊的晚宴阅读附答案阅读题保姆住在主人家附近,一片破旧平房中的一间。她是单身母亲,独自带一个四岁的男孩。那天,主人要请很多客人吃饭。主人对保姆说今天您能不能辛苦一点儿,晚一些回家?保姆说当然可以,不过我儿子山茶花阅读答案你见过山茶花吗?那绽放着笑脸的山茶花,几十片心形的花瓣叠叠层层,开得芬芳馥郁,开得欢快舒畅。那么关于山茶花的阅读答案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山茶花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关于令狐潮围张巡于雍丘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令狐潮围张巡于雍丘,相守四十余日,朝廷声问不通。潮闻玄宗已幸蜀,复以书招巡。有大将六人,官皆开府特进白巡,以兵势不敌,且上存亡不可知,不如降贼。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帅将士业精于勤阅读答案导语经过阅读练习,大家会对相关文章有深入的了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业精于勤阅读答案,供各位阅读和参考。业精于勤韩愈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
北关幼儿园大班教学工作计划本班共有36名幼儿,男生20名,女生16名。我班男孩观察力强,思维敏捷,善于提问女孩较男孩语言表达能力强,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都较同龄孩子强。两位教师工作都有十多年,有丰富的教学经验2019年周庄中心幼儿园春学期教研工作计划指导思想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南,围绕市教育局提出的创省级优质幼儿园的目标为努力方向,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寓教于乐,求真务实。加强学习加强研讨,努母亲的恩情说课稿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母亲的恩情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母亲的恩礼仪小故事5则芦衣顺母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幼儿园老师必读的十个寓言故事一幼儿教师万能定律呵护那一点点光这是一个关于孩子和母亲的故事。朋友们!这个故事要用心去读。孩子两岁了,第一次看见一只蚂蚁。也许别的母亲会鼓励她的孩子去一脚踩死那只蚂蚁来锻炼他的胆量寓言故事19则1乌鸦和选美森林里每年都要举行选美大赛,凤凰总是以得票最多当选,而乌鸦的得票总是少得可怜。乌鸦很不服气,便起早贪黑地到处说凤凰的坏话,把林中的百鸟都说了个遍。一年后,又举行选美大赛幼儿故事4则1经典故事咕咚来了咕咚来了在宁静的小湖边,有一棵大大的木瓜树,树上呢结满了金黄金黄的木瓜。这天中午,一只小白兔正靠在大树旁睡觉,呼噜呼噜睡得可香啦。这个时候一阵微风吹了过来,一只熟睡前故事2则1爸爸总是不小心扑通啪嗒。当那只小麻雀一头载倒在我家车窗的时候,爸爸紧急刹住了车。还好,爸爸的车开得很慢,并没有把我弄得一激灵地颠簸起来。小麻雀也没有什么大碍,只是它好像吓坏了,当教育意义很强的故事青蛙的魔法一只粗心的小鸭刚游上岸就被狐狸抓住了,狐狸一下子就把小鸭塞进了口袋,一只青蛙看见了,青蛙说狐狸先生,放了小鸭子吧,它是我的好朋友,狐狸说放了它,笑话!当心我也把你塞进口袋。好啊!青幼儿故事兔妈妈两次流泪了兔妈妈有两个孩子,一个叫小灰,一个叫小白。兔妈妈自己省吃俭用,每天总要给孩子一些零花钱。小灰每次拿到钱,就撒开腿向村东边的食品店里跑,去买巧克力豆或饼干吃。开始他很满足,可当他看见礼貌教育小故事风小子嘭,嘭,嘭,风小子使劲踢着老奶奶的门,粗声嚷嚷道让我进去玩,让我进去玩。老奶奶刚把门开了一条小缝,风小子嘭地往里冲。老奶奶赶紧关了门。乒,乒,乒,风小子用力踢着小豆豆的门,大声嚷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