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高中语文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语文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中语文说课稿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蜀道难》,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以及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做解说。
  一、教材分析
  《蜀道难》选自人教版普通高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本单元是唐代诗歌单元,单元学习目标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意境,提高对诗歌的感悟能力.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获得情感体验和心灵共鸣。本文是李白在长安时为了送友人入蜀而作,属于一篇古体诗。
  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了解李白豪迈飘逸的诗歌特点,整体感知诗歌寓意。
  2.反复诵读,鉴赏诗歌的意境美,了解诗歌的写作技巧
  3.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为:把握与体味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是: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
  二、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我确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诵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只有反复的诵读学生才会理解诗歌的美。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参与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个性见解。当学生陷入迷途时,教师要适时的启发、点拨。
  教是为了学,教师的教授只有在学生那里转化为学习的能力,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我所任教的班级属于音乐班,学生语文基础较好,并且思维活跃,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所以,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本课根据诗歌的特点采取诵读、赏析、背诵的步骤。
  教学手段上我采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刺激。
  三、教学过程
  本课我计划一课时完成,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环节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回忆李白的诗句导入,大多数学生可能会想到"床前明月光""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等诗句,由此得出李白诗歌一个很大的特点,奇特的想象,夸张的表现手法。从而引出《蜀道难》。此环节意在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引发他们更大的学习新课的兴趣。
  【环节二】、认识李白。
  此环节由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自主发言完成,既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课前预习情况。
  【环节三】、诵读感悟
  诗歌学习重在诵读,所以,此环节首先设计由学生推荐一名学生来朗读,初步感受诗歌意境。然后师生共同欣赏flash配乐朗诵《蜀道难》,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此时,学生的情绪已被诗歌感染和打动,再以配乐的形式让学生学生集体朗诵,加深理解。
  【环节四】、讨论文本
  学生上一环节通过充分地感受诗歌,已经有较深的印象,本环节主要用讨论法、启发法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艺术技巧。新课标对古诗文的学习要求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教师鼓励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讨论解疑.把提出的问题交给学生解决,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并且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教师在这个环节要给予正确的点拨。
  例如当学生讨论本首诗歌的主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的说法,最后确定一种最有据可循的说法"送友人入蜀"。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的同时又使理解不发生偏差。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在艺术技巧上,由于学生对夸张这种修辞很了解,所以会很容易发现原文有多处夸张时,而学生没有意识到的手法,则需要教师点拨。
  例如学生提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时,教师要适时的补充虚实结合的手法。
  这样,看似无序地问,实际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环节五】、拓展延伸
  课件展示李白的《送友人入蜀》,评析诗歌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并且与《蜀道难》进行比较阅读。此环节意在扩展学生课外知识,同时深化对教学重点的理解。
  【环节六】作业设置
  背诵诗歌。意在通过背诵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高中语文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我说课的课题是:苏(人、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选修),模块《》。这篇课文在本册课文中的地位是:
  学习本课有以下几个作用:
  2、教学目标及依据。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重点与难点突破及途径。
  本节教学重点是:
  难点原因:
  突破途径: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及对策:
  2、内容的组织安排:
  三、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控制变量法、知识迁移法、建立模型法、认识类比法、分组讨论法、问题讨论法、教师导学法、学生自学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学习方法
  古人主张:"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渗透学生学法指导,如:(自学法、实验探究法、控制变量法、知识迁移法、模型法、类比法、由简到繁法、动手动脑)
  3、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板书、录音机等其作用是: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环节:(分钟)
  l导入……激发兴趣,(激发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欲同样是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
  第二环节:(分钟)
  新课学习:
  第三环节:(分钟)
  课堂小结:
  为了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改变传统的教师总结学生被动听教学模式,为学生小结教师适时引导补充,这样,既强化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归纳和概括能力。
  第四环
  节:(分钟)
  布置作业:
  分为两部分:
  (1)书面作业p……和复习本节。
  (2)预习下节内容,目的是为了巩固本节知识和顺利学习下节课做准备。
  第五环节:
  教学体会
  总之,本节课我是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前提下设计的。教学中采用(实验探究法、控制变量法、知识迁移法、建立模型法、认识类比法、分组讨论法、问题讨论法、教师导学法、学生自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实验、电教媒体等教学手段,把学生探索知识、培养学生兴趣和能力、渗透学生学习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目的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第六环节:
  板书设计:高中语文说课稿3
  一、说大纲要求
  新课程标准和新大纲对高中语文阅读与鉴赏的介定与要求其中有以下几点:
  1、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2、注重个性化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3、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二、本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社版)第四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体裁是小说。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共编排了六个小说单元,其中第四册有三个单元为小说单元,本单元作为高中小说教学的起始单元,无疑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鉴赏小说的习惯至关重要。
  三、教学设想
  1、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本文特点及本文在教材体系中所处地位,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2、能力目标: 结合社会环境分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
  3、情感目标: 认识因循守旧的危害性及勇于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语言浅易,情节简单,人物关系单纯,学生一拿到新教材就浏览一遍后,作为新授课再学时,已觉得兴味索然,但对于小说的内容及主题,却并不能准确深入地了解和把握。故本文的教学重难点为:
  ①理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②深入把握小说主题。
  2、教法与学法
  如何突破重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从学情出发,我考虑到高二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喜欢语文课上得有深度、有内涵。作为一节小说鉴赏课,既不能热热闹闹没内容,又应力避追求深度而显死板的偏颇。为此,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法,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促进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为目的,尝试打破常规,力求创新,激发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的兴趣。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还应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
  四、教学程序
  1、布置课前预习,印发预习材料。
  要求学生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熟读课文,理清层次。
  2、导入新课
  首先,在屏幕上打出"自杀?他杀?"先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紧接着用具有鼓动性的导语帮助学生进入情境: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在一所中学的男性职工宿舍里,发现一具中年男尸。据查,死者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死因一直未明。一个世纪以后,2004年年初,某校高二某班学生特组成专案组,对这一事件进行立案深入调查。很多学生从小就想做警察,这无疑给了他们一次圆警察梦的机会,很容易就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之中。
  3、问题探究
  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之后,指出调查应涉及的几个方面:
  调查一:案发背景;
  调查二:现场勘查;
  调查三:本人档案资料;
  调查四:有关人士采访。
  通过这四个问题旨在探讨典型环境、典型人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要求学生四人组成一组,讨论决定该组选题。然后小组讨论交流,一人执笔,共同写出该项调查报告。考虑到调查三、调查四的可操作性。教师可以出示以下两份材料加以引导:
  材料一(表格) 本 人 档 案 资 料
  姓名 住所 性别 阶级成份 死亡日期 生前职务 爱好 死前状况 特征 人际关系
  材料二:"有关人士采访"对象可涉及柯瓦连科、华连卡、"我"(布尔金)及虚拟对象("本市市长"、"别里科夫的亲戚"等)
  4、成果展示
  让学生充分准备15分钟后,确定组内一人宣读,组织班内交流、研讨课堂过程至此,教师再顺势推向一个高潮:思考,写出本案"结案报告"。 至此,学生对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已把握得相当完整准确。趁热打铁,把课堂引向另一个高潮(同时也是本课的另一个教学重难点):本案引发的思考?让学生领悟"创新求活,守旧必死"的主题。
  5、能力延伸训练
  借鉴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雨果《巴尔扎克葬词》 为"别里科夫"写一篇悼辞。高中语文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登高》这首诗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唐诗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中的最后一首诗。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形成健全人格。唐诗作为中国文学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鉴赏唐诗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人杜甫及其重要作品;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据此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中景、境、情三者的关系,而本课的教学难点则是在理解诗人悲自然之秋、生命之秋的同时,最根本的一点是悲国家之秋、社会之秋也就是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这也是本诗的关键。
  下面我将从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想进行说明。
  三、说教法
  诗歌讲究韵律和节奏,只有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所以我将采取诵读法,通过多种方式的反复吟诵,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使其进入诗歌的情境。在本诗的鉴赏中,由于学生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运用讲析法和点拨法补充诗人杜甫生平的有关重要的信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平台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所以我还将使用讨论法使学生参与讨论,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四、说学法
  学生也将采用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开展学习活动。
  五、教学程序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的要求,我将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的教学过程我将设计为如下几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将用这样一段话: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的传统佳节,是与亲人一同登高,九月九日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刺骨的寒风凛冽地吹着,江边万木凋零,漫山遍野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浑浊的江水滚滚翻腾,向前奔涌。几只孤鸟在天空中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走来。他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满身疾病,步履蹒跚……
  重阳节,本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是与亲人一同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可是这位老人,半生怀才不遇,晚年穷愁潦倒,孤独在外漂泊,已然走到了他生命的秋天。而让他时刻不忘的国家此时也是战乱频仍。重阳佳节独自登上高楼,面对万里江天,面对一片衰败,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共同去领略诗圣的才情,触摸其慷慨的灵魂。
  (二)整体感悟,把握诗歌
  在整体感悟环节,将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首先我会配乐范读诗歌,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并给他们提出一个问题: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学生听读后自由朗读并结合注释体味,就能对《登高》一诗的悲哀的情感基调有个感性的整体认知,并在诵读的过程中培养其语感,体味诗歌的音韵美。
  (三)研读写景的诗句,品味深邃的意境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应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首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全诗的情感基调是"悲",诗人"悲"什么?此问题设计承接上环节顺势而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时,阅读经验、知识积淀有限,大多数学生只能理解到悲自然之秋,生命之秋,而理解到社会之秋、国家之秋这个层面则存在困难。因此,我先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自然之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诗人悲国家、社会之秋的情怀。
  具针对悲自然之秋这一层面,我从文本出发,设计如下的两个问题:
  首联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幅广阔深远的图景,请你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登高秋景图。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以上的两个问题设计解决诗歌是怎样写景的问题。学生通过联系和想象,把枯燥的文字还原成立体可感的画面,领略诗中天地萧飒悲凉、凄清的景像,品味其深邃悠远的境界,从而把握诗人的情感,体会诗人登高望远时内心的无尽的悲凉,并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基本上解决悲自然之秋这一层面。
  (四)研读抒情的诗句品味深沉的感情
  关于诗人悲己、悲生命之秋这个层面,可在学生结合文本研读颈联的基础上,适时的提出这样两个问题:诗人仅仅悲叹大自然的秋吗,所悲之秋还有没有别的意味?宋代罗大经指出此联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呢?
  此时可结合多媒体展现杜甫生平及此诗的写作背景:本诗作于安史之乱后第二年,晚年的诗人仍四处漂泊,居无定所,生活困顿,再加上年老多病,登台赋诗,想岁将百年,生命将尽,而命途多舛,壮志难酬,而对于封建时代的士大夫而言,政治前途如此暗淡,无异于要了诗人的性命,今诗人头发花白,命将尽而事业无成,不由悲从中来,悲叹个人生活的困顿同时,更加悲叹政治生命的困顿,实为悲叹个人人生之秋。此教学环节意在让学生对诗歌有更深入的体会和深切的感悟,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于第三个层面,即诗人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中鉴赏文本应把握文本背后的思想内核,情感内涵的要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由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小组讨论:诗人悲秋,悲自然之秋,悲生命之秋,这些也许都不是"悲秋"的根本,研读尾联思考"悲秋"的根本是什么?
  此问题是本节课的难点,在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抓住尾联中的"艰难"一次并结合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讨论、分析。艰难在这里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初中时所学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表现了诗人流寓蜀中生活的艰难,更写出了诗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推己及人的伟大胸怀。由此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悲秋"不仅是悲自然、悲个人,更深层的是悲国家、悲社会,相对于国家的风雨飘摇,破败不堪,诗人自己的生活困顿、年老多病,大自然的秋风萧飒,即个人之秋、自然之秋只不过是文本的表层罢了。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作为平等主体参与讨论,最后只进行简要的梳理。
  (五)课堂小结
  在最后,我将对本课进行总结:"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这里有对自然秋景的悲伤,有对自身命运的嗟叹,更有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读这首诗,应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明代胡应麟推此诗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确实如此。"
  (六)作业设计:
  要求学生课下研读杜甫的其他诗作,并以小课题的形式写出一篇关于杜甫专题的研究小论文。
  布置这项作业,一是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二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的成果,培养学生培养学生求知欲望和真正的主动意识。
  (七)、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主要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路。
  首联哀婉孤独
  颔联沉郁高昂悲自然之秋
  颈联愁苦沉痛悲人生之秋
  尾联忧愤无奈悲国家之秋
  总之,这堂课将在美妙的诵读中开始,在学生的思考中结束,我将尽全力去创设温馨、和谐而又创新、热烈的课堂氛围,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高中语文说课稿5
  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诗经两首》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课,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高中语文在诗歌教学中按照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顺序来进行课文编排,《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课改后,教材从高一第二学段,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二)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特点,分析比兴手法。
  2.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说学法:
  学生学法:
  1、讨论交流法
  2、个性展示法
  3、课堂辩论法
  设计意图:讨论交流的法是建立在学生自己独立思考之后,形成自我观点后的沟通交流,学生间的思维碰撞更有助于学生新观点的形成和完善。个性展示法在于让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也为书面的鉴赏分析打好基础。课堂辩论法的应用使得课堂不同的观点立场相互较量,促进学生对于问题的深入探究。
  说教法:
  教师教法:
  1、朗读法
  2、点拨法
  3、归纳法
  设计意图:诗歌教学永远离不开朗读法,在本次课的设计中,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包括配乐朗诵,学生朗诵喜欢的诗句,背读和教师引读。让读书声读书声真正的弥漫在诗歌的课堂。本课以以主问题的设计带起全文的赏析,因此学生的分析鉴赏在课堂的呈现上会显得有些零散,教师借用点拨、归纳的方法,结合板书的设计能够增强课堂的条理性,使得学生的发言更清晰。
  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中国被誉为诗歌的王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上溯到《诗经》,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追溯到《离骚》。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今天我们一同学习《诗经》中的《氓》。
  新课导入从中国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切入,本课是学生高中语文学习中古代诗歌单元的第一课,从《诗经》入题吻合本单元的单元提示,同时《离骚》概念的引入也为本单元第二课做了铺垫。
  二、 明确学习目标
  1. 了解《诗经》的特点,分析比兴手法。2.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学习目标的展示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之前明确本课的学习重难点,真正让学生做到心中有
  数、有的放矢。关于《诗经》,学生在初中时期学习过《蒹葭》和《关雎》,因此学生对诗经的特点和比兴的手法并不陌生。诗歌女主人形象的概括成为本课教学的.重点,而对于中关于爱情观念的探究作为本课的突破难点。
  三、 配乐朗读,梳理概括故事情节
  诗歌学习在于朗读,在学生第一遍朗读中选用古琴曲《凤求凰》为背景音乐,为朗读营造一种古韵氛围,更易于带学生进入诗境。朗读后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点评指导,主要是读音的准确和四言诗二二拍的节奏。
  《氓》是一首叙事诗,学生自主概括梳理故事情节有助于理解诗歌浅层的含义,对女主人公恋爱、婚变、离开的经历以及情感脉络的变化有准确的把握,同时为重难点的突破做好了铺垫。
  四、 教学重难点突破
  1.初探究:课文中哪些诗句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勾画出来,并简要赏析。
  本堂课的学习重点在于对女主人公形象的概括与认识。但重点内容突破的问题设置没有选用"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也没有从《诗经》手法角度"诗歌是如何运用比兴手法的?"出发。引导学生从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诗句入手,这一角度突破口小,有助于学生自主理解,角度多便于学生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比兴手法运用等方面发散出去,也就是用一个总问题将全文穿起。同时这样的问题设置更便于学生将自己的观点阐发出来,正所谓"读进去,说出来"。这样的读诗的角度,除去让学生学会解读《氓》之外,也学会读诗鉴赏诗的一般规律。
  这一环节中,诗歌内容的分析理解更注重于课堂的生成,教师重在引导而不是讲授。在小组活动,先引导学生先自主理解,然后小组交流,最后班级展示。这样有助于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独立的见解。
  2.再探究:女子离开氓以后,能不能获得幸福?
  这一问题的设置事实上在前一问题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在于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诗歌的思想内涵。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对于正确爱情观的探讨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一环节的问题设置本身就是两面性的,富于辩论性。而学生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解读,会在课堂上呈现思想和观点的碰撞,在辩论声中学生们会对正确的爱情观有清晰清楚的认识。在本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以文解文"的阅读方法,以规避学生完全脱离开文本进行无根据的拓展延伸,在本堂课上学生结合文本联系实际的争辩将课堂推向了高潮。
  五、 课堂小结
  什么是爱,爱是灵魂的共通,爱是精神的平等。什么是爱情,朦胧派诗人舒婷用《致橡树》给我们做出了诠释。
  本课以朗读舒婷《致橡树》节选收尾,以教师朗读的声音带动学生一同跟读,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方面是与学生上一环节内容想成呼应,同时有和上课伊始的朗读呼应,从朗读声气,再朗读声中结束,使得整堂课的设计结构圆和。
  板书设计:
  氓
  甜蜜恋爱 比兴手法
  不幸婚姻 女主人公
  坚定离开 (勤劳、果断) 对比手法
  在板书的设计上,板书内容以学生的分析为依托,师生合作归纳提升,,通过板书的设计使得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更具有条理性,诗歌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的重点内容更加突出,故事情节三阶段中采用不同的颜色,以颜色来代指女主人公的感情,将情感脉络变化更好的呈现出来。
  感受:
  感谢教科所给予的这次历练和提高的机会,每次做课都能感觉到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但又能感受到石家庄外国语学校语文组的温暖,在准备这节课的工程中,跟我的指导老师李兰梅老师、魏继岩老师学到了很多,再次感谢语文组老师们的帮助和指导,同时也感谢大家今天的莅临指导,高中语文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选自《论语》,是选修的内容,本文用九则话语阐述了什么是"仁",怎样实施"仁"。
  2、该课的地位和作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高中语文选修第一单元的四篇讲读课文。单元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课文安排在单元的尾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3、教学目标:
  a.认知目标:识记本节选中的基础知识。
  b.技能目标:通过翻译文中重点句子分析作者观点。
  c.情感目标: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4、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
  (重点理解"什么是仁""怎样才能达到仁""为什么这样做就可以达到仁")
  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集中探讨"仁"与我们的生活)
  二、说学生:
  1.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阶段与必修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掌握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本文的独特之处,容易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地加入到背诵,了解大意,归纳相关知识点的学习中来。不过,由于文言文语法较难,绝大部分学生对词语活用、特殊句式的掌握有相当的难度。这就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相应对策:通过听读、示范朗读、充分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以读带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自主地进行文言知识的总结归纳。
  三、说教法:
  1、学生诵读、教师范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串讲法,文言文词语的积累仍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教学方法。
  3、学生的互相学习法
  4、探究拓展法:学生扩展阅读的材料,联系显示,巩固所学知识,开拓视野。
  四、说学法: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2、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3、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五、说课时安排:1课时
  六、说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从孔子及《论语》说起。
  (二)介绍《论语》相关背景。
  (三)整体感知设置以上预习的依据是:①大纲要求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习惯,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索。②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由一般到特殊,或由整体到具体。学习课文也是如此,先对课文整体感知,然后再精读细研。
  1.听读全文,纠正字音:
  2.自读全文,提出要求:圈点勾画不理解的句子,批注有疑问的内容。
  3.再次自读课文,小组互助。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的活用以及特殊句式:
  4.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尝试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
  (四)学生共互助,理清主旨。
  1.什么是仁
  2.怎样实施仁
  (五)探究拓展:
  现实生活中的"仁"
  我们所知道的"仁"
  (六)课后作业高中语文说课稿7
  一、说教材
  《氓》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关照女性命运"中的一篇文章,节选自《诗经》,是一首著名的弃妇诗。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婚姻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深刻地揭示了我国古代妇女在婚姻问题上的悲惨命运。我想借助这一文本让学生了解女性的处境和心声,通过对这首诗的诠释,完成对女性命运的初步关注。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对高中文言文教学要求是:"重视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的学习和文化传统的继承"依据此要求,我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2.能力目标 :
  (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2)背诵课文,培养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情感目标 :
  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思考古今爱情观的不同,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1)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
  (2)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领会比兴手法的艺术效果
  三、说教法
  1、运用诵读法,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在诵读中理解内容,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炼性。
  2、运用问题法、讨论法
  联系诗歌中人物的言行,抓住关键诗句,让学生讨论明确文中女主人公的形象及诗歌的比兴手法。
  3.运用多媒体丰富课堂容量,加强直观性,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四、说学法
  新课标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本课教学要继续提高学生的感受、分析判断能力,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与广度,让课文的学习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求未知领域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在语文的诗歌学习中,应注重诵、读、记、析、探等具体的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约2分钟)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有人在的地方就有人书写爱情。《上邪》中写道:"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这是怎样感天动地的痴情的绝唱啊!但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有时痴情之人未必能真正得到痴情的回报。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诗经》中的《氓》,看看诗歌中痴情的女主人公都遭遇了什么。
  (二) 预习内容的设计及反馈(约5分钟)
  1.基于对文本的分析,我预设了如下的预习内容:
  (1) 易读错和需要重点掌握的字音的落实,扫清诵读障碍
  (2) 掌握《诗经》的地位、起止年代、文学传统、内容及表现手法
  (3) 结合课下注释,掌握重点的实词及"之"、"其"、"以"的用法,理解全诗的内容。
  (4) 理清文章的结构
  2.通过批阅学生上交的预习学案,在预习反馈中需订正的问题是:
  (1)字音
  愆(qiān)期 自我徂(cú)尔 渐(jiān)车帷裳(cháng)
  靡(mǐ)室劳矣
  (2)言既遂矣/静言思之中的"言"都是助词,没有实义。
  以尔车来的"以"是介词,用
  总角之宴的"之"是助词,的
  (3)课文结构 :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
  (三)课中改进(约28分钟)
  针对学生预习中出现的问题,我在课中改进环节设计了三个问题。
  1. 第三章和第四章女主人公在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概说自己的婚后生活前先用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诗句,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2. 这首诗写了一个女子从恋爱到结婚到婚变到最后被遗弃的故事。在这场重大的人生变故中,你能看出女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3. 你认为"氓"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设计第一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能从文本中找出运用比兴手法的相关诗句,进而能深刻体会比兴手法能激发联想,增强意蕴,使形象更鲜明的作用。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设计第二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能分析把握诗歌中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让学生通过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生活的强烈对比,及其面对生活中被抛弃这一重大的人生变故所表现出来的处变不惊,坚强面对的探究,挖掘出女主人公身上存在的"正能量",更全面透彻的理解这一典型人物。
  设计第三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女主人公的悲剧根源,真正对学生有所触动,明白女性经济独立,人格独立的重要意义。
  怎样更好地解决这三个循序渐进的问题?我的做法是把课堂主体地位还给学生,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小组内合作探究。具体实施方案是:第一小组讨论比兴手法;第二小组探讨文本中还有其他地方采用比兴手法吗?联系以前学过的文章,举出其他比兴手法的例子。第三四小组讨论女主人公的形象特征,第五小组讨论氓的形象,第六小组讨论造成女主人公悲剧的根源。各小组中心发言人展示组内的讨论成果,教师对闪光点给予表扬鼓励,不足之处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完善。
  1. 第三章和第四章女主人公在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概说自己的婚后生活前先用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诗句,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桑未落:
  ①比喻女子的年轻貌美
  ②比喻恋爱及新婚的甜美
  桑之落:
  ①比喻女子的年老色衰
  ②比喻男子的始乱终弃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借斑鸠贪食桑葚比喻女子沉溺于爱情
  2.这首诗写了一个女子从恋爱到结婚到婚变到最后被遗弃的故事。在这场重大的人生变故中,你能看出女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1)痴情——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不见复关,泣涕连连;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2)温柔体贴,迁就男子——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补充提示:迁就男子,子无良媒,男子易怒,都为后来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
  (3)朴实,纯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4)善于反思——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感情是女子生活的全部,却只是男子生活的调剂品,所以"寄言世间小儿女,莫将心事轻许人"。
  (5)勤劳坚忍——三岁为妇,靡事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6)吃苦耐劳——女子吃了哪些苦?男子变心,兄弟不理解,家境贫寒,男子施暴。"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7)清醒的认识,断然的决绝,刚烈的性格。
  3.你认为"氓"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1)男主人公"氓"可以说是男权社会时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在求婚时,他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或许是真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颜的渐衰,他的爱情也随风而去,全然不念往日的恩爱,无情地遗弃了妻子,是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的、始乱终弃的家伙。
  (2)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特点决定的。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四)拓展:女主人公对这一悲剧有无责任?对我们有什么警示意义?
  初恋时:过于主动、过于热情;
  热恋时:过于投入、过于痴情,忘记自我、放弃自我;
  钱钟书《管锥编》云:"盖以私许始,以被弃终。初不自重,卒被人轻.."
  我相信于情于爱女子都是付出最多的,爱,是要用真心、赤诚。但是,千万不要迷失了自己。一旦你围绕着另一个人全心全意地画圆时也就意味着你重心的失去。"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是一句箴言,一句所有女子都应铭记的箴言。
  正如《简爱》中说"你以为我贫穷、相貌平平就没有感情吗?我向你发誓,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无法离开我,就像我现在无法离开你一样。虽然上帝没有这么做,可我们在精神上依然是平等的。"女子自尊才可以换来尊重!
  (五)限时作业(约10分钟)
  1.默写
  ①氓之蚩蚩, 。 ,来即我谋。
  ②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③总角之宴, 。 ,不思其反。
  ④淇水汤汤, 。女也不爽, 。士
  也罔极,二三其德。
  2.阅读鉴赏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
  也不只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板书设计:
  恋爱--------------------婚变--------------决绝
  (1、2章) ( 3、4、5章) ( 6章)
  秋以为期 无与士耽 亦已焉哉
  《氓》说课稿《氓》说课稿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课后作业:
  1.完成《非常学案》相关内容
  2.背诵《氓》高中语文说课稿8
  一、教材分析
  1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它以明代皇室尚斗促织,并征之于民间,给百姓带来深重苦难为背景,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迫交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的命运,反映了皇帝荒淫无道,巡抚县令胥吏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寄托了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曲折地表现了对清代黑暗现实的强烈愤慨。
  《促织》揭露社会的黑暗,锋芒所向,从皇帝直到里胥,谴责了整个统治阶级和各级行政官员。是一篇血泪的控诉,却编写成一出悲喜剧,以喜写悲,叫人开心不起来,反而更让人觉得沉痛。至于艺术成就方面有三大特点:第一,情节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第二,描写细腻生动,情态毕现;第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高中语文第四册,所选文言文着重以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和欣赏水平为宗旨。此篇文言文选自第四册的最后一单元,时代较我们接近,浅显易懂,有深刻的社会教育意义和文学欣赏价值。教学此篇文言文能达到《大纲》的规定要求。)
  2教学目标
  知识:掌握文学常识,了解本文借古讽今的特点。(知识目标的设定有利于帮助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培养对作家作品的兴趣。)
  能力:归纳文言现象,掌握学习规律。(能力教学目标的设定正是体现了语文学科性质的"科学性"。)
  情感:揭露封建社会的罪恶,寄托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这个教学目标体现了"人文性",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情感观。)
  3教学重点
  理清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线索,把握作品主题。(探讨此教学重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组织概括语言的能力和鉴赏名篇名著的方法。)
  4教学难点
  鉴赏细腻生动、真实感人的心理描写。(掌握了此心理描写方法对学生作文的提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教学方法
  讲解法(重点放在引领学生把握课文的特点与基础知识上)
  疏通法(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对文言词句的疏通上)
  讨论分析法(重点放在对课文的情节线索整理上)
  总结归纳法(重点放在对具体段落的分析归纳上)
  三、教学手段
  1提供与本课有关的资料。
  2借助电教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设想
  由于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平行班的学生,所以整个过程注重以基础知识为主,抓住全文的重点词句,带领学生熟悉故事大概内容。从分析情节结构开始入手,弄清全文线索,以及围绕"促织"所展开的人物悲欢情感故事。
  五、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
  1 导语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增加他们对古代文学人物的了解,从而提高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清代邹弢的《三借庐笔谈》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怪人":此人家里穷得叮当响,他典当了所有破旧衣物,置办茶水摆在路边,供过往行人歇脚、解渴,但他不收一分钱,只要求每个歇脚的人给他讲个新奇的故事。原来此人是在搜集写作素材。他遵照一位驼背老人说的"甜、酸、苦、辣"四个字去做。"甜"就是嘴巴要甜,对人和气,男女老少都能接近;"酸"指心肠酸,故事里的人伤心,他就跟着落泪;
  "苦"指写作吃苦,不管条件多么艰难,都要坚持不懈;"辣"指文字有锋芒,尖锐泼辣,能警世醒人。他白天听,晚上伏案写作。这个"怪人"就是清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
  2 解题(遵循"回到原著去"的原则,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课后能阅读《聊斋志异》,扩大知识面,提高自身文学的修养。也正是完成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高中语文说课稿9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文章是《渔父》,我将从教材、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课时、教学流程设计这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说教材
  《渔父》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中的一篇课文,本板块还选了《报任安书》这篇文章。这两篇文本在内容上既对立又统一,它们是"生存与毁灭"的选择问题,有较强的互补性。
  本专题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阅读作品,能让学生对重大人生问题有思考和追求;学生能对问题展开探讨,学会辨证地思考,周密地说理,有所发现和创新;学生能通过经典文本学习,思考"直面人生"的丰富内容和表达上多样的方法;积累经典文本中的名句,归纳整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二说学习目标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与文本展开对话"和"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结合本专题教学目标和文本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①能够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较准确地将本文翻译为现代汉语;
  ②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③体会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所运用的方法及其好处;
  ④通过对比阅读,学生能对屈原和司马迁的不同人生选择作出自己的评价,能对人生问题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三说重难点
  重点;能够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较准确地将本文翻译为现代汉语;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难点:体会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所运用的方法及其好处,并通过对比阅读,学生能对屈原和司马迁的不同人生选择作出自己的评价,能对人生问题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四说教学方法
  这篇文言文在文字上较浅显,翻译理解的难度不是很大,因此重点在问题探讨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中,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注重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主要采用诵读,引导,点拨,研讨等方法。
  五课时设计
  因为这篇文章相对比较简单,我设计的是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六、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莎士比亚在其名作《哈姆雷特》中的发问。前几天我们学习了《报任安书》,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而两千年前的湘江水畔,一位诗人在踽踽独行,憔悴的脸上写满孤独的悲愤。当他的心被忧虑撕裂的那一刻,他选择的是纵身跃下汨罗江。其热血化作滔滔波浪,随着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润了整个民族的灵魂!他,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二)整体感知
  1、作者及写作背景
  找一位学生介绍,之后出示PPT
  屈原:(公元前339——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诗人和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开创者,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代表作为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辅佐了楚怀王、楚顷襄王,在郑袖、张仪的离间在两次被流放到江南、汉北。
  背景:屈原在最后一次被流放时,秦将白起攻破楚国的都城——郢都,屈原悲愤难捱,在湘潭一带游荡,遇到一个渔父,在和渔父交谈以后便怀石投江。
  2、找学生范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断句。
  渔父(fǔ)淈(gǔ)餔(bū)歠(chu?)
  醨(lí)汶(mén)枻(yì)濯(zhu?)
  3、结合注释,学生自由读,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和活用字,并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
  (1)古今异义词:PPT,板书
  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至于(到)、可以(可以用来)
  (2)词类活用:
  鼓枻而去(鼓,名词用作动词,敲打)
  (3)特殊句式: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
  屈原既放(被动句)
  游于江潭(状语后置)
  是以见放(被动句)
  行吟泽畔(省略句、状语后置)
  圣人不凝滞于物(被动句)
  自令放为(被动句)
  4、疏通文意
  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补充指正,学生齐读,进一步理解和感悟文本。
  (三)局部分析
  1、文出现了几个人物?全文是以怎样的形式展开的?
  生明确:渔父和屈原两个人物。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诗人和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开创者,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渔父:不知姓名和来历,驾一叶之扁舟,垂钓于江上。
  全文是以人物间的对话形式展开的。
  2、本文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表现了屈原怎样的人格?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来回答。(以四人为一小组,明确发言人,小组内成员讨论5分钟,其他小组成员在别人回答的基础上可以补充。)
  屈原不愿"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不愿"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尘埃",他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的特立独行者,"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还刻画了一个矢志不渝地坚持理想、保持人格操守的形象;表现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3、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渔父这一形象,那么渔父是怎样一位形象?塑造这一形象有何意义?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小组内成员讨论5分钟)
  渔父规劝屈原"不凝滞于物",要"与世推移"。当"世人皆浊"时,他开导屈原"淈其泥而扬其波",当"众人皆醉"时,他规劝屈原"餔其糟而歠其醨",不要"深思高举",渔父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此外,当屈原表示不赞成他的处世态度时,渔夫只是"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不复与言",也刻画
  出他不愠不火、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塑造这一形象,对屈原来讲,具有衬托的作用,突出了屈原坚持理想、坚持人格操守的高尚品格。
  4、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运用了怎样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比喻(使哲理性的道理变得形象化、具体化和生动化)、反问(强调人物的坚定决心)
  5、扩展
  ①屈原和渔父分别体现哪个派别的处世主张?
  儒家道家
  入世出世
  ②把二者对立起来的目的是什么?
  作为对比和衬托,表现屈原的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的品质。
  总结:这是一次灵魂的对话。
  6、比较阅读
  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你的认识。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他不愿随波逐流,"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选择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7、自由讨论你怎样看待屈原和渔父的处世态度?更欣赏哪一位?
  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即可。
  总结三位人物
  屈原选择了壮烈的死,以死明志,表现了不屈的气节。
  司马迁选择了勇敢的生,以生践志,表现了坚韧的意志。
  渔父选择了超然的活,以隐守志,表现了自由的灵魂。
  这三种不同的人生选择都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有了文天祥、闻一多,用他们的生命向我们阐释了什么叫做坚贞不屈;所以有了韩信、勾践,用他们的行动向我们验证了什么叫做坚韧执着;所以有了陶渊明、柳宗元,用他们的诗篇向我们展示了什么叫做潇洒豁达。
  (四)结课
  那么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时,我们又该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让我们珍爱生命,用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气节来提升生命的价值。在生命的得失中,不忘拥有一份超然与豁达,享受生命的魅力。
  (五)作业设计
  1、背诵文中的名句;
  2、整理本文的文言知识(古今词、活用字、特殊句式)。
  我的说课讲完了,这是我的板书设计,谢谢各位。高中语文说课稿10
  各位老师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的第21课《师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
  《师说》是第二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论说文。文中韩愈批评了"耻学于师"的士大夫,提出以"道",即以儒家思想为师。表现了他不顾流俗,锐意改革世风的进取精神。现依据教学大纲、考纲、教材、学情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制定及教学程序的设计等方面作如下说明。
  一、 说大纲、考纲、教材和学情
  (一) 关于大纲 《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能诵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的用法;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二) 关于考纲 据《大纲》要求,高考《考试说明》对古文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要求:
  ① 理解(能力层级B级):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② 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级):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概括中心;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③ 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级):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 关于教材 新教材在文言文教材的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是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这一倾向从新教材的练习设计上可明显看出来。我个人认为文言文教学应体现这种倾向,多诵读、多积累,培养语感,避免大量无效的分析。
  (四) 关于学情 过初中和高一上学期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待突破。如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
  针对以上的分析情况,《师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学法、教法和教学程序确定如下。
  二、 说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① 掌握、积累实词"师""传""从""道"、虚词"之""其""而""乎""所以"的意义和用法。(重点)
  ② 区别古今异义词语,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二) 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有感情地、用多种语气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难点)
  ②培养学生自读注释、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重点)
  (三) 德育目标
  ①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和勇气。
  ②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三、 说学法、教法
  (一)学 法
  ① 诵读法
  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诵读法成功的关键是要读出声音的各种形态,如节奏、语调、语气等,只有这样,才能听到"古人"的心声,才能触摸到言语主体的情味。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探究、发现的过程,老师应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察语气,逐步读出"情味"来,揣摩文意。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
  ② 圈点法
  使用各种圈点勾画符号阅读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唐彪曾说:"凡书文有圈点,则读者易于领会,而句读无讹。"我从两方面指导:一是指导使用圈点勾画符号,二是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适当作一些批注。③ 提问法
  这是打破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读、自解等方式解读课文,学会向老师质疑。
  ④ 练习法
  这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关键在一个"精"字。"练"不求"多",,应求"精",要用最少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也培养学生的做题能力。我设计了一套课堂巩固练习,重点巩固课文重要词语,当堂"消化"。
  (二) 教 法
  ① 点拨法
  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此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我主要点拨的是在不同的句子中怎样准确理解一词多义的几种方法,通过比较,温故知新,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② 归纳法
  从高一上学期开始,我一直指导学生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这样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例如《师说》第一课时讲解重要实、虚词,我主要运用归纳法,归纳"传""师""道"等实词义项及"之""其""所以"等虚词用法。
  四、 说教学程序
  (一)总体设计
  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教学整体思路:通过诵读把握全文;通过质疑师生互动;通过归纳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通过精练巩固知识,强化记忆。在这个思路指导下,《师说》一文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诵读,理清思路,积累实虚词;第二课时主要是诵读,归纳实、虚词,分析论证结构。
  (二)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及解题(2分钟) 学生齐读注释①;补充作者相关内容及文学常识(屏幕展示)
  2、整体把握(共21分钟)
  ① 教师配乐示范朗诵(4分钟) ②难读、异读字读音点拨指正(屏幕展示)(1分钟) ③教师诵读指导(2分钟)
  ④学生自由朗读(4分钟) ⑤个别学生示范朗读(4分钟) ⑥齐读(4分钟) ⑦理清全文思路(板书)(2分钟)
  3、着重分析第一段(共13分钟)
  ① 一学生示范朗读,其余学生看注释疏通文意(2分钟) ②学生质疑,教师点拔,师生互动(6分钟)
  ③师生归纳重点词语、句式(3分钟) ④学生试背诵第一段(2分钟)
  4、课内巩固练习(共4分钟) 出题(屏幕展示) 5、布置作业
  五、 说板书
  板书是一堂课的精华所在。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师 说 韩愈
  为师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一段 从师必要:"不从师,惑终不解"
  择师标准:"无贵贱、无长少,道所存,师所存"
  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二段 对其子 ——于其身 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
  医、师、工——士大夫 "智不能及"
  三段: 师生,师道关系
  四段: 写作缘由
  (三)第二课时我作如下安排:
  首先,用同第一课时的方法学习三四段,并检查课文名句的背诵情况。
  其次,进入课文的分析。本课从分析讨论课文的第二段开始。这一段中,对比论证使的手法是教学的关键。我设问[提问]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 "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几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锻炼搜寻有效信息和归纳的能力。要求学生将几方面的对比关系一一列出,并用课文原文回答作者通过每一组对比得出的结论。从而在诵读与找寻中明确对比论证的使用效果,并鼓励学生在习作中使用。分析后,要求学生进一步朗读并背诵名句。第三段,作者用了举例的手法论证"圣人无常师"。在设计中,我设问[提问]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用文中原句回答。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明确所举例子背后所蕴含的道理,明确学习应该勤学好问、不耻下问。分析后,要求学生进一步朗读、背诵名句。最后一段是作者阐述写作原因的段落。不做重点分析,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风气和韩愈写作的原因即可。
  再次,全文讲解完要求学生再次朗读全文,并试着检查名句的记忆情况。加强诵读训练的力度,培养语感。第四步,提出一个思考题让学生讨论,问题是前面学过的《劝学》和今天学习的《师说》都是和学习有关的论说文,说明古人很注重学习的问题。那么今天我们的课堂上"学者"与"师"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大家讨论一下。设这个问题,一是让学生将所学道理运用到实际的思考中,二是促进师生间相互学习关系的发展。
  最后总结全文,布置作业,一,抄写积累到的名句;二,就课堂讨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小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

小班评语黄忠你是一个聪明活泼的小男孩,自理能力很强,想象力丰富,对数的概念掌握得很好,作业做的又快又好。宝贝,以后老师希望你在抗挫能力想象力等方面能有更大的进步,那就更好了。本学期被评为聪小班九月教育目标健康1按指定方向走和跑,在指定范围内四散走和跑。2会听音乐跟着老师做模仿操。3愿意玩园内的大型玩具。4学习一个跟一个排好队。5学会洗手洗脸刷牙的方法。知道要使用自己的毛巾茶杯和手帕关于办园特色的思考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作为非义务教育的幼儿教育,也处于变革之中。计划经济时期由国家包国家养的幼儿园逐渐被推向市场,原有的办园体制办园模式中的许多理论已日益落后于实践,失去指导意义幼儿园中秋节主题班会一。开始部分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农历八月十五是什么节日吗?你们知道中秋节都要做什么吗?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到这一天全家人都要坐在一起赏月,吃水果吃月饼。现在老师就给你们讲一个关小儿歌7首听绵绵雨,响沙沙,茶棵抽出绿的芽。绿耳朵,在听啥?听着山歌忙采茶。说小风车,呼啦啦,跟风儿,在说啥?嘻嘻笑,交朋友,说着句句开心话。笑雷儿笑,轰隆隆雨儿笑,哗啦啦花儿笑,乐哈哈。笑新儿歌5首1彩气球一只只,大蝌蚪,长长尾巴圆圆头天空蓝蓝湖蓝蓝,彩色蝌蚪水中游。2小狗学电脑小小狗,学电脑,拜的老师是花猫。教它敲键盘,教它用鼠标。老师问问它,啥也不知道。汪汪汪,忘忘忘,无川南童谣(一)推磨摇磨,推豆花儿,赶晌午,娃娃儿不吃冷豆腐。罐罐煨,罐罐煮,打烂罐罐泥巴补,一补补个大肚肚。川南童谣(二)马齿苋,红根根,我是外婆的亲外孙。外婆抱我门前坐,我跟外婆搓搓脚。2016学年幼儿园第12周菜谱xx学年第二学期第12周菜谱周一中大班早点牛奶奥利奥香酥条午餐豆豉鳕鱼茶树菇烧鸭香菇芥蓝长茼蒿豆腐肉丝汤午点叉烧包水果西米露水果蜜瓜周一小班午餐豆豉鳕鱼茶树菇烧鸭香菇芥蓝长茼蒿豆腐幼儿园第四周一周食谱星期早点午餐午点星期一牛奶苏打饼干鱼香肉丝蒜苗豆腐干紫菜虾米汤绿豆粥苹果星期二牛奶泡巴蛋糕宫保鸡丁醋溜包菜丝瓜肉圆汤山芋粥香蕉星期三牛奶铜锣烧肉末炖蛋炒三片地蒲榨菜汤小馄饨西瓜星期第一学期幼儿园第四周菜谱星期早点午餐午点水果病号菜营养菜(营养不良)主食菜汤一hr中秋放假二hr花色饼干奶粉米饭白菜肉末鲍鱼面甜刀切包子五香素鸡紫米赤豆红枣粥葡萄红烧肉丸三hr花色饼干奶粉米饭洋葱肉末炒蛋第一学期幼儿园第一周菜谱星期早点午餐午点水果病号餐营养餐(营养不良)主食菜汤一hr花色饼干奶粉米饭红烧中翅茭白肉丝土豆丝毛菜百叶肉末汤五香豆腐干血糯米莲子小米百合粥生梨二hr花色饼干奶粉米饭红烧肉丸蒜泥空
语文小学三年级上册第2课金色的草地的教学反思本篇课文文字和内容都比较浅显,学生通过自读,大体上能理解课文的内容。我在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时首先以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展开读书让学生知道一是哥俩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随笔小学一年级阶段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其能力性格的发展。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新教材指出良好的学习习二年级数学认识万以内的数教学反思教学完认识万以内的数这一单元的内容,至此对这一单元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以便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改进教学。认识万以内的数这一单元包括了如下几节教学内容千以内的数的认识千以内的数的读写用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鸡兔同笼教学反思教学完尝试与猜想一课后,在一张综合练习的题卡上,出现了这样一道题。鸡兔同笼,有17个头,24条腿。鸡兔各有多少只?这是课堂上练过的习题,并没有什么难度,我想孩子做起来应该是没有问题圆柱表面积的教学反思今天,看到了一份家庭作业,非常激动。昨天上课内容是圆柱表面积,课堂上让学生观察圆柱的表面,了解圆柱表面是由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平面图形)和一个侧面(曲面)构成的,进而明白圆柱的表面积关于小学语文月亮姑娘教学反思月亮姑娘这篇课文,用拟人的手法,借月娘姑娘做了三件衣服都穿不得的故事,介绍月亮在一个月之内经常变化的科学知识。这篇课文有披件寸决连扣等生字。我在教学这课书生字的时候先在96班进行了蔬果造型教学反思蔬果造型这一课一开始以故事情境导入,以教师演绎自编的关于蔬果的童话故事,用橙子制作的小兔子与用胡萝卜做成的小老鼠相遇了,它们之间有一段有趣的对话。在老师的手中,普通的蔬果可以变得这小学体育前滚翻教学反思范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体育前滚翻教学反思范文,仅供面积计算的教学反思范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通过这一堂课我希望学生掌握什么?如果单纯是学会长方形的面积计算,那么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只要花很少的时间就可以做到,但是这样的话,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一个容器,他七年级生物下册血管教学反思最近上课喜欢上和学生玩这样的游戏给他们一幅图,让他们尽可能去寻找图上所包含的一切信息,并可做出自己的假设。然后在观察总结和假设中完成教学。血管这一节需要学生知道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和草虫的村落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1会写11个字,正确读写静谧追随小巷俏丽烘烤音韵演奏探索勤勉漫游亲吻左冲右撞意味深长庞然大物行色匆匆等词语。2引导学生随作者进行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感受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