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第18课ampnbspampnbspampnbsp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第18课 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领土台湾,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的简况。掌握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等史实。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有关台湾、黑龙江流域方面的知识进行回忆、梳理,培养学生纵向归纳、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本课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政府抗击沙俄侵略斗争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斗争都是维护我国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正义斗争;中华民族各族人民有着坚决反抗外敌侵略的光荣传统;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从而激发学生继承民族英雄的爱国主义传统,培养为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利益英勇斗争的精神。
  【教材分析】
  郑成功收复台湾是本课的重点。
  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是本课的又一重点。雅克萨之战是在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进行疯狂的领土扩张的形势下,中国军民为维护领土主权而进行的一场正义的自卫战争。战争的胜利,粉碎了沙俄妄图继续鲸吞我国领土的阴谋,迫使其通过谈判的方式,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同中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中俄《尼布楚条约》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第一,学生对中俄东段边界的具体界线难于掌握。第二,对中国让步(图中所示让出尼布楚)与平等协商的关系难于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联系学过的知识,想一想,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早在三国时期,孙权就曾派将军卫温等率万人多名官兵,乘船到达夷洲(今台湾)。
  元朝政府设立澎湖巡检司,加强了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
  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朝设立台湾府管理台湾。
  一、郑成功收复台湾
  1、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1624年)
  2、郑成功收复台湾(1662年)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后来逐渐占领了整个台湾岛。1661年,郑成功率舰队抵台,在当地人民支持下,打败了荷兰殖民者。第二年初,荷兰殖民者签字投降,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斗争,在我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
  3、清朝设置台湾府(1684年)
  二、雅克萨之战
  1、沙俄侵占雅克萨和尼布楚
  2、雅克萨之战
  3、中俄《尼布楚条约》(1689年)
  (1)《尼布楚条约》是中俄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
  (2)意义: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叶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平等基础上谈判,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沙俄同意把侵入雅克萨的军队撤回本国,清朝同意把尼布楚一带原属中国的地方让给俄国。在准备谈判过程中,康熙帝曾指示中国的代表坚持收回包括尼布楚在内的被沙俄侵占的全部中国领土,说:"尼布潮(楚)、雅克萨、黑龙江上下及通此江之一河一溪,皆我所属之地,不可少弃之于鄂罗斯。"(《清圣祖实录》)由于当时出现了蒙古噶尔丹的严重威胁,康熙帝希望与沙俄迅速缔结和约,又指示可以把尼布楚让给俄国。清军在雅克萨之战中取得胜利,迫使沙俄政府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两国边界问题。这并不等于说《尼布楚条约》是中国用武力强加给俄国的不平等条约。因为第一,它是双方通过平等谈判,中国作了让步才签订的;第二,当时在沙俄占领的尼布楚城下谈判,根本不存在中国武力的威胁;第三,条约的内容基本上反映了两国政府的主张,并符合双方的利益。
  分析:雅克萨之战是在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进行疯狂的领土扩张的形势下,中国军民为维护领土主权而进行的一场正义的自卫战争。战争的胜利,粉碎了沙俄妄图继续鲸吞我国领土的阴谋,迫使其通过谈判的方式,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同中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2019届中考政治专项复习教案学习先进人物ampnbspampnbspampnbsp收获心灵感动专题三学习先进人物收获心灵感动一。背景材料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典礼在北京举行。xx出席颁奖典礼。郭明义等54位同志荣获全国道德模范称号,李桓英等260名同志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九年级政治灿烂的中华文化学科名称政治科年级(模块)名称九年级(模块)章节第二单元(填单元名称)了解祖国爱我中华第五课(填课题名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一框题(填框题名称)灿烂的中华文化关键词(35个)中华宋史郭崇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郭崇,应州金城人。重厚寡言,有方略。初名崇威,避周祖名,止称崇。父祖俱代北酋长。崇弱冠以勇力应募为卒。后唐清泰中,为应州骑军都校。晋祖割云应地入为契丹,崇耻事之,奋身南归,历郓河中丁香赋阅读练习及答案丁香赋每当冰雪消融,一股细细的清香立刻浮满北国冰城,是丁香选择了哈尔滨,还是哈尔滨选择了丁香?问花花不语,大地间都在感叹着花与城的奇缘。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丁香开。当春风尚未完韵轩四梅记的阅读附答案韵轩四梅记廖燕韵轩前隙地,旧有山茶石榴诸种,予尽删刈之,植古梅四隅。四也,其一自古兰若移植,植之日被酒,误折其杆,至今其枝竟倒垂而上其一得之野圃,即予集中所记游野圃者是也,植之檐畔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阅读及答案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注写于创作永遇乐京口最精彩的表演阅读试题训练(附答案)最精彩的表演梅兰芳正伏在垂着淡青窗帘的南窗底下画兰竹。他这时已经完全把自己当做一位画家来要求了,他画画不是为了收益,而是为了追求,说转移也未尝不可。一个艺术家,当被迫必须放弃他的艺中考试题之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附答案阅读曹刿论战,完成第1012题。(5分)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登上地球之巅阅读及答案参考登上地球之巅阅读及答案参考登上地球之巅在身体虚弱和严重缺氧的情况下,还要摸黑进行高山行军,这不仅极其困难,而且相当危险。现在,他们每移动一步,肉体要承受多么巨大的痛苦啊!英国埃非勒另一扇门阅读附答案阅读短文另一扇门,回答问题。这一天,49岁的伯尼?马库斯像往常一样,拎着心爱的公文包去公司上班。在2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才坐到职业经理人的位置上,其中充满了艰传统文化的继承文化生活第四课第一框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影响2说明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课前预习1尝试完成学案中的填空及相关思考题2把你的疑问写下来学习过程情境导入我国传统中秋佳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音乐到郊外去教案2一到郊外去教学目标1通过学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放牛放到小河边郊游和欣赏出发放风筝等与春天户外活动想关的音乐作品,鼓励学生进行音乐表演和音乐创造活动。2认识小节和小节线。3参与回音游我爱家乡的风物教学设计一目标导航?1。学习通过多种渠道收集筛选和组织材料的能力,并运用到写作中去2。学习和运用从不同的角度介绍风物和抓住特点表现风物的方法?3。借助作文表达自己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称象第二课时的优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默读课文。B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教育学生学有关称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课时目标了解称象的办法,能正确评价方法的优劣,重点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说清步骤,明白道理。能进行拓展想像,想出更优的称象方法。课前准备玻璃皿小木船小象等实验器具及清水课件。教学过程童年的发现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你是否有过童年的发现,将你的发现说给你的同桌听。学生甲我发现蜗牛爬行后的地方都会留下一条延线。学生乙我发现小鸟在睡觉时一会儿睁眼,一会儿闭眼。学生丙我发现了彩虹。今天小闹钟教学设计模板设计说明接受和发现是两种基本学习方式,用接受方式获得的知识,通过适当的练习后,也能转变成个人智慧,它与个人通过发现获得的知识没有本质区别。所不同的是通过发现不但获得学科知识,而且还荷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3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莫高窟的教学设计课时目标1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和所收集的课外资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2有感情朗读课文。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上我长大了一岁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认识13个汉字,能够正确朗读背诵我长大了一岁。2。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会用词义区分生字,用偏旁帮助记忆生字。培养学生组词和说话能力。3。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使其理解成长的含义莫高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莫高窟教学设计。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概括自然段意思。4理解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牧场之国教学设计学习目的1熟读课文,认识镶嵌等八个生字。2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画面,感受异国风光。3积累膘肥体壮辽阔无垠等词语和喜欢的句子。4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荷兰的无比喜爱之情,激发对美好大